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规划设计原则

规划设计原则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04 08:37:1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规划设计原则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规划设计原则

篇1

引言

现代社会城市发展规模不断增加,与之相对应的发展空间和可利用资源日渐紧张,由此使得城市发展规划的设计质量重要性得以凸显。一个城市发展好坏与否,城市发展规划发挥着极为重要的基础作用。科学开展城市规划设计,是当代城市管理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1 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项高度综合性的工作,涉及到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的方方面面,要全面、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务必保证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切实性。在开展设计工作的过程中,具体要坚持以下几方面原则。

1.1 社会原则

城市是人类社会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开展经济活动、人群生活、工作的重要环境。社会活动是城市活动的主体。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城市的社会性,要将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有机融合到一起。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当前人类社会的共识,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开展城市规划设计首先要注意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要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引入生态环保理念,同时为社会活动提供服务。比如在设计公园、广场等公共设施时,要以将其作为城市人流、沟通的场所为目的进行设计。同时注重引入生态因素,合理规划,做好绿化,保障光照充足、空气清新,在将现代化的设施和自然环境有机结合到一起,为人们提供条件优越的人居环境。二是要积极推动无障碍环境设计。城市规划设计,既要为正常人群提供服务,也要满足老、弱、病、残、幼等特殊人群及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在公共设施、场所要设置无障碍通道,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

1.2 经济原则

城市规划设计的经济性原则,首先是体现在城市建设发展的经济效益方面。城市规划建设需要使用大量资源,投资规模巨大,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方针,在项目决策阶段就要进行全面、细致、深入地探讨和分析,就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讨论,严格依照经济规律办事,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避免一言堂。要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高效、充分运用资金、资源,避免因为决策失误造成的巨大浪费。要坚持集约、节约建设原则,特别是要注意对土地资源的科学使用,做到精打细算,珍惜城市的每一寸土地,尽量少占农田,不占良田。既要顾及当前的利益,更要注重长期性的发展需求。城市规划要有预见性,要为城市后续发展保留空间。

1.3 安全原则

安全是城市建设与运营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和基础要素。一是城市规划设计要满足城市对地震、洪涝等各类自然灾害及火灾等各类公共安全事故的防护需求。对于位于地震带、洪灾区的城市要强化抗震、防洪设计,在消防安全隐患较多的位置要加强消防安全管理,落实消防措施。同时,城市规划设计还要注意社会治安、交通管理、人民防空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尽可能做到全面、细致,减少安全盲点。

1.4 生态原则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精神文明的追求日渐强烈。城市规划设计既要在物质层面满足多种用途的使用功能,又要在精神层面满足城市人群各种类型的审美需求。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一要注意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完美融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扬现代文化、当代精神文明特点,在历史建筑、名胜古迹的保护性维修、维护工作中,既要保护历史建筑的原有风貌,又要体现时代精神,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将现代科学和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艺术上和技术上的生化。二要注意两个“协调”,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协调和建筑格调与环境风貌的协调,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要在满足客观需求、用途的同时,通过科学设计、合理布局,将现代城市的精神风貌、文化特征展现出来,成为城市的宣传“名片”。

1.5 整合原则

城市发展中涉及大规模资源的运用,受多种因素作用、影响,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不能将某方面的资源、要素割裂开来,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找出各个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加以整合利用。一是要使城市发展重点、规模、项目建设与城市现实条件和具体需求相适应,编制城市发展规划,要充分考虑城市实际情况。二是要合理安排城市建设的短、中、长期规划,做到环环相扣,彼此呼应,每一个阶段都要符合每一个阶段的实际条件,满足该阶段的发展目标。三个阶段的规划要做到协调统一、科学设置。三是要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间的关系。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避免工业生产造成环境污染,避免资源浪费,要使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同步进行。

2 当前城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对环境保护总是程度不够

在当前我国城市规划设计,普遍存在重视发展经济,忽视环境保护的现象。其结果就是在城市建设中更加重视经济效益指标的提升,而对于工业生产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审核把关不严。我国已经出台了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但在具体执行层面效果并不理想。

2.2 缺少长期规划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由于管理者任职期限等原因,在城市规划设计时,更加注重短期的效果,越是时限长久的规划越是粗略、不具体。再加上对经济发展的过度重视,导致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治理落后于工业生产,城市功能布局、用地平衡、资源配置等缺乏长期规划,存在一定程度的短视与浪费。

2.3 地方特色不够突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都在谋求自身的发展壮大,在这个过程中,单纯依靠城市自身资源难以实现既定目标,必须注意吸引外部资源对城市的投入。如何吸引外部资源就成为城市管理者重视的问题。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城市自身地方特色是吸引外部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城市规划设计时,需要注意凸显地方自身最具吸引力的地方。而实际情况无疑是这方面做的还很不够。

3 关于做好城市规划设计的建议和对策

首先,要坚秉持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开展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科学对待当前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城市发展规划,确保措施得当。其次,要努力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的最优化,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是人类为之生产、生活,努力奋斗的目标,缺一不可。在编制城市发展规划时,要注重各方面平衡发展,避免单一发展造成结构失衡。

4 结束语

随着城市发展规模的不断增加,城市规划设计越来越显得重要。科学的发展规划,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保障。城市管理者要高度重视城市规划设计,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规划设计城市安全、环境、建设等方面,以促进城市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篇2

一、城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城市规划设计忽视对环境的保护。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一方面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焕然一新的城市面貌,另一方面却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产生强烈的冲击。虽然国家也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些法律法规仅仅流于形式却难以得到落实。

2、城市规划设计缺乏长远性。首先,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滞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其次,生态环境规划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再有,没有科学有效地分区规划,使整个城市功能布局、用地平衡、资源配置等都处在模糊的状态。

2、城市规划设计的地方特色不鲜明。有些城市规划设计不是结合本地区的人文、历史、地理、景物等实际来搞规划,而是贪大求洋、舍近求远,搞大而全、高而空的规划;不是结合自己经济能力、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实力和功能来搞规划,而是在出政绩、顾眼前、想局部等心态和目的下定规划,因而出现一个模式、一张脸或者功能不齐、配套不全的城市设施现象。

二、加强城市规划设计的措施

1、加强规划设计理论的研究。城市规划要注重务实,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加强应用理论的研究,以动态地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说,城市规划中规划研究是基础,规划技术是保证,规划实施是关键。(1)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的协调发展是当代城市发展的主流。城市规划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所难免,但要采取科学合理的规划措施把这种消极影响降到最低,要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彻到规划的各个层面上。(2)人性化的规划理念。城市规划是一项与城市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主体,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发展的关系。所以说,不管怎样规划,首先应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如果一个城市规划不是从人的思路出发,再完美的技术条件、再雄厚的物质投资都是微不足道的。应该把城市的规划提高到人性的高度来对待,让城市规划体现人文关怀。

2、科学合理的实施规划设计。(1)在规划目标和规模确定上要实事求是。我们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还很弱,经济的增长方式比较粗放,科学技术的含量不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调控和管理城市的经验不足。因此,把握好城市建设节奏,科学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合理确定城市人口,面积等主要指标,防止盲目扩大城市规模,防止随意占用土地资源,防止任意调整行政区划,防止人为刺激投资扩张至关重要。(2)在规划布局和利益分配上要合理。我们说城市规划是门理论结合实际的科学,并不等于说规划是个绝对真理,可以谋求城市发展方方面面都获得利益分配上的最大化和用地布局上的最高理想,其功能是通过规划手段综合分析、统筹安排、分清轻重缓急,使各项建设布局得当、利益适量、协调发展、相对合理、追求的是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效益。尤其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风景名胜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和维护公共利益。加强住宅及交通、环保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解决群众住房难,出行难等问题。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完善公共安全措施、提高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使城市的各项建设能够得以可持续发展。

三、城市规划设计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整合原则。(1)要正确处理好城市规划设计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辩证关系。任何城市都有一个形成发展、改造更新的过程,城市的近期 建设是远期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既要保持近期建设的相对完整,又要科学预测城市远景发展的需要,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发展,要为远期发展留有余地。(2)应当使城市的发展规模、各项建设标准、定额指标。计发程序同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3)要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辩证关系。注意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市容环境卫生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自然景观;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城市发展为代价,避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要使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同步进行。

2、经济原则.(1)要本着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做到精打细算,珍惜城市的每一寸土地,尽量少占农田。不占良田。土地是城市的载体,是不可再生资源。我国耕地人均数量少,总体质量水平低,后备资源不富裕,必须长期坚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方针。(2)要量力而行,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和定额指标,对一些重大问题和决策进行经济综合论证,切忌仓促拍板,造成不良后果。我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资源占用与能源消耗过大,建设行为过于分散,浪费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因此,在城市发展中要把集约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对城币发展中可能出现的矛盾的预见性,为城市更新预留政府控制用地,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生态原则。规划设计是一门综合艺术,需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安排城市的各种物质要素,以构成城市的整体美,给人以美的感受,避免“城市视觉污染”。(1)要注意传统与现代的协调,保护好城市中那些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设施、名胜古迹的同时,也要注意体现时代精神,包括使用新材料、新工艺。(2)要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协调,建筑格调与环境风貌的协调。城市规划设计需要通过对建筑布局、密度。层高、空间和造型等方面的干预,体现城市的精神和气质,满足生态的要求。

4、安全原则.(1)编制城市规划设计应当符合城巾防火、防爆、抗震、防洪、防泥石流等要求。在可能发生强烈地震和严重洪水灾害的地区,必须在规划中采取相应的抗震、防洪措施;特别注意高层建设的防火防风问题等。(2)还要注意城市规划设计的治安、交通管理、人民防空建设等问题。如城市规划设计中要有意识地消除那些有利于犯罪的局部环境和防范上的“盲点”。

5、社会原则.所谓社会原则,就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树立为全体市民服务的指导思想原则,尽量满足市民的各种需要。(1)设计要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人是环境的主角,让建筑与人对话,引人公园、广场成为市民交流联系的空间,使市民享受充分的阳光、绿地、清新的空气、现代化的公共设施、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2)大力推广无障碍环境设计。城市设施不仅要为健康成年人提供方便,而且要为老、弱、病、残、幼着想,在建筑出入口、街道商店、娱乐场所设置无障碍通道,体现社会高度文明。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应从城市规划设计开始。我们必须自觉地运用广泛的知识与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规划设计城市安全、环境、建设等方面,以促进城市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园林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要创新出景色如画,环境舒适,健康文明的游憩境域。一方面,园林是反映社会意识形态的空间艺术,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明的需求;另一方面,园林又是社会的物质福利事业,是现实生活的实境。所以,还要满足人们良好休息、娱乐的物质文明的需要。

1、创新设计理念

园林规划设计师所进行的工作大部分内容是和“水、山、植物”打交道。由于自然界是具有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的生态稳定系统,在做园林规划设计时,不但要遵循自然规律,保护原生态表土,防止流失,又要做好微地形地貌,营造出人类向往的亲近自然界的表象起伏地形。因此,在所需规划设计的宗地,需全面熟悉其自然属性,尊重自然规律,多做生态恢复,少做破坏改造,使建筑、人、生物和谐共存,并达到三者互动共赢。植物是园林运用的主要材料,在进行园林规划设计时进行的植物配置好比中国传统中医的药材配伍,不但要将各种植物搭配得相得益彰,还要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适宜季节植树的原则,充分考虑植物在所立地环境的各种因素,如阳光、水、温度、土壤、微生物环境,以及植物之间的互生排斥关系,这样才能让规划的园林景观能够和谐共存、长久保持,而且通过植物后期的生长能够形成一个更加和谐完美的园林景观效果。

2、园林规划设计依据

2.1科学依据在任何园林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要依据有关工程项目的科学原理和技术要求进行。在园林中,要依据设计要求结合原地形进行园林的地形和水体规划。必须对该地段的水文、地质、地貌、地下水位,北方的冰冻线深度,土壤状况等进行详细了解。可靠的科学依据,为地形改造,水体设计等提供物质基础,避免发生水体漏水,土方坍塌等工程事故。种植各种花草、树木,也要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生物学特征,根据不同植物的生长要求进行配置。一旦违反植物生长的科学规律,必将导致种植设计的失败。园林建筑,园林工程设施,更需严格的规范要求。园林设计关系到科学技术方面的问题很多,有水利、土方工程技术方面的,有建筑科学技术方面的。有园林植物,甚至还有动物方面的生物科学知识。

2.2要根据广大群众的审美要求、活动规律、功能要求等方面的内容,创造出景色优美、环境卫生、情趣健康、舒适方便的园林空间,满足游人是游览、休息和开展健康娱乐活动的功能要求。园林空间应当富于诗情画意,处处茂林修竹、绿草如茵、繁花似锦、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令游客流连忘返。不同的功能分区,选用不同的设计手法,如儿童活动区,要求交通便捷,一般要靠近主要出入口,并要结合儿童心理特点。该去的园林建筑造型要新颖,色泽要鲜艳,尺度要小,符合儿童身高,植物无毒无刺,空间要开朗。形成一派生动活泼的景观气氛。

2.3经济条件是园林设计的重要依据。经济是基础。同样一处园林绿地,甚至同样一个设计方案,由于采用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规格的苗木,不同是施工标准,将需要不同的建园投资。

3、园林规划设计必须遵循适用、经济、生态、以人为本的原则

适用是指园林的功能要求要满足人的活动需要;经济是指园林绿化的投资、造价、养护管理等方面的费用问题,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投资;美观是指园林的布局、造景是艺术要求;生态是指园林绿化必须建立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特色是指园林的个性,要营造有特色的园林。以人为本是指园林的使用主体是人,园林设计要处处以人为中心的宗旨。

园林设计时首先要考虑是否实用的问题,其次考虑是否经济,然后考虑是否美观和生态问题。适用、经济、美观三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但必须建立在生态的基础上。这四个方面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既不能片面强调,也不能相互孤立。这是园林绿化认定的总方针,一般均需按照这个方针来设计。在不同情况下,根据园林绿地类型的差异,适用、经济、美观这三者的关系可以有不同的侧重。

3.1适用原则

以公园为例,首先要为游人创造出良好的休闲环境。有进行科学普及和体育活动的文体设施,有方便的交通联系,完善的生活设施和卫生设施,有儿童游戏的场地等,使不同年龄不同爱好的游人都能各得其乐。夏天可以少晒些太阳,雨天有地方避避雨,累了可以坐在椅子上休息休息,饿了渴了有饭吃有水喝等。这就是公园的适用问题,而且是首要的问题。

3.2经济原则

自古以来,造园活动就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紧密挂钩。园林是否能建成以及其规模与内容,包括建成后的维护和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经济条件。总的来说,园林建设应尽量降低造价,节约投资,使园林建设发展水平与国家,地区或单位的经济实力相适应,否则再好的设计也是难于实现的。

3.3美观原则

园林中美观,是指园林除了满足功能要求以外,还要考虑游人的审美情趣,满足游人赏景的要求。主要是指园林中地形、地貌、水体的起伏开合;建筑物的布置;游览路线的安排;树木及花草的搭配;园林空间的组织;色彩的运用等方面,要遵循一定的艺术原理,达到风景优美,使游人喜闻乐见,心情舒畅而流连忘返。

3.4生态原则

园林如果仅仅解决了适用,经济和美观还不行,还必须考虑将园林建设成为具有良好生态效益环境的需要。20世纪60年代以来,为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学者,将生态环境引入城市科学,从宏观上改变人类环境,体现人与自然的最大和谐。于是景观生态、环境美学的理论应运而生。国家公园的出现和城市生态系统工程的提出,即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在人类生存的环境中保持良好的生态系统。

3.5特色性原则

特色是事物特殊的内部组织关系的表现。特色产生差异,每一个景观都具有其不同的场所特征,因此都应该具有自己的个性。特色性景观对人们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是园林景观设计的追求目标。城市特殊性景观的创造一方面要清理历史文脉,另一方面还要结合地域特征。城市在形成发展中所具有的自然风貌、形态结构、文化格调、历史底蕴、景观形象越是有差异,特色越容易显现,这种个性和特征源于历史和传统,源于久远和遥远。城市的景观特色主要由文物古迹的特色、自然环境的特色、城市格局的特色、城市景观和绿化空间的特色、建筑风格和城市风貌的特色以及城市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特色等构成,一个城市的景观特色是它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符号特征,如桂林山水甲天下、武汉的黄鹤楼、杭州的西湖、安徽西递古城等都是其城市仅有的特色景观。当代城市景观的设计应避免格式化的统一局面,应努力探寻出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将各个城市精神纳入景观设计的风格之中,将城市看作一个整体,城市历史、城市精神与城市景观共同打造出城市富有自身特色的精神文化内涵。

3.6以人为本的原则

篇4

引言

时展与进步,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也得到的落实,城市规划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城市规划设计不是盲目开发,需要有机结合当地生态要素,满足自然规律,解决人文理念,城市规划设计有着基本的遵循,目前来看,城市规划基本把生态规划都作为首要理念,全面融入城市规划设计思路中,形成了蓬勃发展的新形态,为了保证城市定位合理、发展科学,就需要重点探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原则和目标,这样,才能建设出宜居城市、生态城市、健康城市,促进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 生态城市规划基本原则

城市不是随意规划设计的,需要根据当地自然生态做好调整与设计,俗话说:“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良好的城市规划需要把握规律本质,通过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良好控制,在既定原则指导下进行城市建设,才能满足城市未来发展需求,就具体生态城市规划原则,大体总结如下。

1.1 城市规划的最优化原则

城市生态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基础,生态位最优化是城市未来发展的关键点,生态位原则我们需要把握两方面,一是宏观,二是微观。从宏观理念上看,城市生态位是整个城市经济、文化等的集中体现,对城市空间布局有直接影响,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各项事业得以发展的保障,影响着人们物质、精神生活水平的提升,生态必须和城市人们生活协调一致,与生活水平相互适应。从微观上看,城市生态位建设又是每个地区创造生态环境体系的一部分,要和总体规划保持协调发展,微观上对居住起到影响,对每个城市居民都有关联度。什么是生态位,主要就是物种群落中的比值,对空间和营养所占据的比例。良好的城市生态建设,能够有效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保证城市未来发展秩序,城市生态位包含生产生态位、生活生态位。

1.2 城市规划的成长性原则

城市的建设不是短期目标,是一项长期工程,要想保证城市有一个良好的未来,则需要把城市规划提高到战略地位进行控制,城市规划影响着人们生活和工作。城市规划要有长远考虑,不能站在眼前利益角度,要根据未来发展与变化,及时调整好城市功能,保证城市功能的日益完善与提高,规划的时候需要全局综合考虑,为城市未来发展留下足够空间。对城市资源的利用,不能无限度开发,需要对今后有一个规划,使城市资源利用遵循成长性原则,不然就会导致资源短缺,影响城市未来建设,城市成长性也体现到生态、历史、文化等精神层面。

1.3 城市规划的承载力原则

城市发展越来越大,一种形态是无限延伸,一种形态是建设卫星城镇,当前,城市已经通过第二种方式形成了良好的循环,这就是充分考虑到了城市未来承载力的问题,一个城市要想做强,必须考虑未来发展承载功能,空间有多大城市就会发展多大,城市资源、水源是城市生态承载力,建设时,需要全面考虑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生态系统的水平,是否能够承揽无限壮大的人口。承载力一是城市人口承受力,城市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资源,那么人口数量就会不断增加,在高速度增长的人口现状下,势必导致多方面消耗,过多人口不仅会造成资源不足,还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增加了城市管理难度,给城市发展带来隐患;二是城市生态系统承受力,城市生态是一个城市均衡发展的基础,如果生态失去控制,则会导致城市资源短缺,规划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城市水平、经济发展状况等,从根本上把握生态建设;三是城市产业结构承载力,城市发展是需要经济基础的,没有好的经济基础,城市就失去吸引力,良好的产业链生态是城市得以发展的前提,构建产业发展能力强的城市,就必须有着良好产业链,实现资源高利用、低排放、低污染,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四是环境承载力,城市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垃圾排放,城市需要有足够的废弃物处理能力,这样才能保证城市环境健康,符合城市生态发展定位,城市要想实现资源合理利用、减少浪费,就需要建立起一个自净能力强的生态圈层,解决城市污染问题,保证城市健康发展,规划设计时要全面提高城市自净能力,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1.4 城市规划的多样性原则

城市宜居不仅是生活舒适,更需要考虑其他娱乐功能建设,城市要遵循多样性原则,以人的活动为基础,做好多样化设计,分散人群又集合人群,使人们在城市中能够找到适合自身的活动。城市功能规划设计,要展示多元化多样化,就需要充分考虑到大气环境、水环境、岩土环境要素,使各要素之间达到协调,满足人们生活需求,使人口、资源、环境更加集中,较大程度上现城市生物多样性活动,体现不同特色与风貌。

2 生态城市规划目标和内容

要想建设生态城市,则需要严格遵循城市发展总体目标,使城市更加科学合理布局,确保未来可持续发展,当前,生态城市、文化城市定位已经成为主流,城市在全面发展经济的同时,更需要体现社会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城市规划目标要明确,导向清晰。

2.1 城市规划目标设计

城市规划要有一个总体目标,通过目标设计保证城市未来发展,目标设计一是和谐,和谐是一个城市的基本内容,是生态城市规划的核心,通过和谐设计,全面解决好人与自然的矛盾,解决好城市生态系统功能。二是可持续,城市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是错误的城市发展观,一定要依据当地生态做好规划设计,保证城市科学发展,实现良好资源的优化配置,进一步使城市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三是高效,城市运转需要高效率,要改变以往“高能耗”,提倡低污染,形成城市良性循环。四是整体,城市规划不是割裂的,需要达到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统一,突出社会理念的同时,保证生态发展,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2.2 生态城市规划内容

城市规划需要合理考虑区域和人的关系,城市区域规划要对城市准确定位,合理利用好现有的土地、能源、交通等,实现资源互补。城市人居规划在强调城市产业建设的同时,确保人们居住环境健康,为城市居民打造良好环境,实现城市发展与生态建设高度和谐的总体目标。

3 结束语

城市承载着人们生活、工作、休闲,要想有效设计规划好城市,则需要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从全局、长远利益出发,综合考虑人口、环境、社会和经济因素,最终实现城市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篇5

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休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居住区规划是城市详细规划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城市规划的重要步骤,其目的是为居民创造舒适、便利、卫生、安全、美观的居住环境,满足人们对居住的需求。目前,有关我国的居住区规划设计理论是为适应现代化生活和交通的需要而提出的,并随后形成了一系列规划原则和手法。随着城市的不断成长,居住区层面的规划内容与目标也在不断地变化,相关理论在不断地补充、完善,在东西方学者的努力下,关于居住区规划理论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从偏重物质功能提高到注重人文内涵,再上升至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探索。

1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原则

现代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考虑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城市特色、文化背景、民风习俗,根据整体环境和具体需要来综合设计,应充分体现国家人居战略目标最基本的发展需求,要符合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具体而言,应遵循以下原则:

1.1整体性原则

完善建筑群空间布局艺术性、避免单一呆板兵营式的组群布局,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融洽,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建筑形式和空间规划应具有亲切宜人的尺度和风格,居住社区环境设计应体现对使用者的关怀。要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活动需要,为其提供相应社区服务设施,在满足生理需求的同时注重居民的精神生活,通过对物质形态精心规划设计以及对住户组织活动特性的研究创造更多积极空间,促进住户之间的相互交往,提高其防范性和睦邻性。

1.2满足多元化要求

运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适应家庭结构的多元化、住区智能化、及私人汽车进入家庭的转变提供满足各阶层住户需求的住宅类型,如别墅、小高层、高层、多层洋房、公寓住宅;在安全性、私密性、舒适性原则下,应广泛诸如单身、两口之家、三口之家、两代居、老年人居等多种人口结构,最大限度的满足住户使用需求。运用新技术和新材料可以使建筑造型做到更丰富,使立面新颖,色彩搭配协调,细部装饰美观多样统一。

1.3突出生态质量,提高文化品位

低容积率、高绿地率、设置大面积绿地(生态性)、分散组团绿地(可达性),应当关心绿地率,并非绿化率(绿地率指小区绿地与组团绿地占小区总用地百分比,不包括宅前或公建绿地;绿化率指空地和平屋面绿化百分比)。增加文化设施、交流场所,尊重历史文脉,形成一种风格、一种特色、一种品位。

2案例分析

2.1项目概况

惠州大亚湾新园华府居住区,位于惠州大亚湾是一个美丽迷人的海湾,她濒临南海,与深圳接壤,与香港隔海相望。规划建筑面积约13万余平方米,其中商业面积逾2万平方米.容积率3.99,共计六栋,层数分18-30层不等。

2.2设计理念

根据项目的区位及环境条件,我们提出了该工程的总体规划指导思想:

1)强调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化弊为利,使江岸、干线与周边大型开发这三大特点均能为项目带来效益。①充分利用地块地块及周边片区环境品质的提升,充分体现海滨城市的风情气韵。②充分利用地块处于城市主要交通干线的区位,发挥临街商业效益并强化配套;③在靠近干线的中区发展开放型的商业中心辐射小区内外大片区域,利用周边企业的人气造旺商业,提升小区物业价值和区域地位。

2)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从布局形式、空间尺度、环境氛围与单体设计各方面营造亲和感和人情味。强调个性化的情感空间,与景观有机结合,体现其休闲、康居等多重功能。景观环境尊崇时尚、自然、简约的设计思想,紧扣生态化、人性化、科技化等主题,注意整体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3)强调建筑与环境的交融一体,体现建筑的环境美与环境的建筑美。景观紧密配合建筑布置,并作局部屋顶绿化,使景观融合建筑并成为建筑延伸的一部分。庭院内部通过底层部分架空绿化,强化住宅区内视觉上的通透性即可达性,做到内外空间的自然交融。

2.3设计特点

1)动静分明的功能分区。总体规划一方面注重对内部景观的打造,将规划分为两个围合的组团,住宅与商业完全脱离减少外界噪音的干扰,保证住宅组团内部安静、安全,临街发挥交通便利地段的商业功能;另方面利用功能分区的应变把繁忙交通干线对住宅区干扰的不利方面转化为增加社区商业价值的有利方面。使商住各区功能明确,闹静区分,各尽其用。

2)打破常规的自由布局。根据地区市场倾向,规划在传统南北座向布局的格局上,塔楼与商业裙楼还以围合形式布局,将中心大景观设计于小区内部中央;以景观为主导布局建筑物,创新的自然村落式布局使尽量多的单元享有内部空间景观,并基本保证户户有景,取得较好的景观均好性。灵活错落的布局使多数住户有较大的景深视野并因对视少而享有较好的私密性。

3)流动交融的景观体系。在环境与景观方面,该工程的总体规划强调连绵不断的绿化体系和流动的景观空间,强调区内外环境的交融渗透、园林与建筑的和谐、步移景异的人景互动总体规划、美化和利用景观统一,同时注重内庭景观空间的营造。

4)人车分流的流线设计。组团采用人车分流的设计,使组团内部成为完全的休闲园区,住户在车库停车后即可直接从各栋连通车库层的电梯直达住所。区内车道的数量、尺度与形态充分考虑安全性、休闲性、景观性与经济性。

5)开敞对流的房型设计。住宅单体设计为一梯六户,南北朝向。户型设计充分满足功能要求,住宅厅房流线分明,干扰少,各功能分区明确,通风采光良好,明厨明卫,经济合理。电梯厅自然采光通风,提高公共空间品质。每栋楼的电梯间设计成开敞通透的阳光中厅,达到较高的使用率同时给人舒适的感觉。

6)丰富精致的“建筑风景”。在设计上,一方面,我们强调小区建筑对外区景观的利用,另一方面,我们也注重小区建筑本身应成为外部大环境中的一处亮丽景点。建筑外立面造型设计以简洁明快为主调,采用欧式建筑风格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设计手法,创造具有识别性、统一性的丰富立面造型。其具体表现在空间尺度、造型、外墙建筑材料和色彩上。尺度上主要通过阳台、门窗、屋顶等打破大片墙面所造成的沉闷感,创造怡人的亲切尺度。住宅造型丰富,单体造型不仅考虑本身的完整及独立性,同时也满足组合成排后的整体效果,做到高低错落,丰富有序,拼合效果统一而有变化,形成富有韵律的波浪形天际线。

7)亲和温馨的家园气氛。设计从总体到单体、从建筑到环境、从室内到室外、从主体到细节,处处刻意营造亲切宜人的社区氛围,通过规划布局、空间形式、流线设计、建筑形象、园林风格、物业配套与管理系统等各方面配合,真正给住户一种“家的感觉”

篇6

1当前城市规划设计的现状

从城市建设进程来看,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设计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城市规划起步晚,意识淡薄。

(2)规划人才匮乏,管理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知识结构不合理,素质偏低的现象长期存在,在中小城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城市规划及其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

(3)规划科学性不强,缺乏长远性。1)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滞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2)生态环境规划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3)没有科学有效地分区规划,使整个城市功能布局、用地平衡、资源配置等都处在模糊的状态。目前部分中小城市公建项目的报建审批,不是在分区规划所确立的城市功能区建设,而是按建设单位自行协商的地点进行平面规划,出现了本末倒置的规划行为,其后果是致使城市公共设施服务半径小、服务功能少、布局不均匀、发展不平衡。

(4)地方特色不鲜明,综合功能不配套。部分中小城市不是结合本地区的人文、历史、地理、景物等实际来搞规划,而是贪大求洋、舍近求远,搞大而全、高而空的规划;不是结合自己经济能力、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实力和功能来搞规划,而是在出政绩、顾眼前、想局部等心态和目的下定规划,因而出现一个模式、一张脸或者功能不齐、配套不全的城市设施现象。

2规划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1)结合城市新的形势,应从发展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城市发展的技术经济基础和发展条件,制定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研究并确定当地的发展体系,建立适合于全市整体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结构。

(2)进一步科学预测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发展方向,建立新的城市发展空间形态,合理确定未来城市的布局结构。

(3)在当前形势下,城市规划应当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创建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名城风貌。充分考虑山、水等环境要素,建设拥有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城市与自然生态风景有机结合的现代化山水城市。

(4)城市规划离不开城市的交通、信息等方面发展,为此规划应当调整城市用地的功能布局、交通网络系统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城市的交通、水利、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适应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3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是人们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也是公共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规划设计除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外,一般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一个聚居地是否适宜,主要是指公共空间和当时的城市肌理是否与其居民的行为习惯相符,即是否与市民在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中活动和形式相符。个人对“适宜”的感觉就是“好用”,即用起来得心应手、充分而适意。城市的使用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古典的城市一般没有绿地,以硬地或建筑为主;现代城市则出现大片的绿地,并通过巧妙的设施配置和交通,竖向组织,实现城市的“可达性”和“可留性”,强化城市作为公众中心“场所”精神。行政中心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以“人”为主体,体现“人性化”,其使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

(2)地方特色原则。城市的地方特色既包括自然特色,也包括其社会特色。首先城市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即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城市建设应承继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有利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民间活

4道路交通规划

道路交通规划在城市规划中起着关键作用,其决定着城市未来发展。道路交通规划一方面为了满足居民的出行方便,另一方面可有利于发展当地经济。为了充分发挥城市道路交通作用,道路交通规划规划原则,从区域角度出发,协调县际交通内部交通两个层次,处理好城市道路与公路交通之间的关系。根据城市当地的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城市道路系统宜采用“自由式+方格网”的模式。科学合理、切实可行,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盘活土地存量,合理开发增量土地,提高城市运转效能为目的。其中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目的是让居民在出行活动中掌握主动权,能自由选择和换乘各种交通工具,达到最方便、省时、经济的目的。结合城市地势的自然条件以及城市发展规模出发,交通发展方向宜采取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私人交通(自行车、小汽车等)作有益补充,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协调发展的方针,达到近距离出行以自行车、步行交通为主,远距离出行以公共交通为主;

5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原则

(1)坚持生态优先,以环境为本。充分发挥自然基础的功能,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维持原有的地理环境,以保持原有自然环境不被破坏,并得以有效的保护与延续。各类自然生态景观的设计重在完善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功能,提高其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

(2)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以实现碳减排为目标。节约城市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水资源,在城市建筑、交通、绿地系统等建设活动中,以及居民日常活动中遵循自然生态制衡、循环再生与自我调节规律,遵循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本质。用生态观念对能源、环境、建材、废弃物处理等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和解决。

(3)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化产业链。从生态城市建设的需求引导产业发展,结合城市建设的技术与市场发展,积极实现产业由能源消耗指向向科学技术指向转变,建设科技指向的支柱产业;以重点项目带动现代文化产业、服务产业等绿色、低能耗产业的发展。

(4)营造生态和谐环境,以建立生态文化体系。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与低碳生活观念,建立文化设施,加强价值文化的传播。

6城市绿地规划设计

城市绿地规划应当结合绿地系统及景观风貌规划,利用自然景色及水体,结合城市性质,城市公共绿地与生态绿地连成一体,创造出充满山水特色的绿化景观。根据当地的景观特点和植被风貌,进行水土保持,发挥绿地环境效益,使大气、水体及噪声等环境要求。建设园林绿地同时,强调保护措施,更全面地创造出优美的城市空间和良好的环境。绿地系统规划可通过由成片的郊区生态景观绿地,城市公园;带状绿地,滨河绿地和街道绿化,点状的小区级公共绿地、小游园和单位附属绿地构成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绿地系统。城市风貌景观是城市外在的形体、色彩、建筑风格与环境艺术景观的整体感受以及城市的整体空间结构,主要由景观轴线,景观区域以及环境艺术小品构成。

7结束语

城市规划解决问题,城市规划设计原则、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深入探讨与研究,拓宽城市规划设计思路,推动我国城市合理发展进程奠定基础和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冯志刚.浅谈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J].科技创新导报,2008.

[2]刘昌盛.浅谈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规划的关系[J].科技创新导报,2009.

篇7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有色彩的,城市也需要色彩,这是必须的,否则这个城市将无法让人生活。从东方到西方,不同地域拥有着各自特有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而催生出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建筑,以时间为生命,以色彩、造型和功能向人们诉说着城市的历史。没有不美的颜色,只有不美的组合。建筑亦如此,因为色彩就是最直白的交流语言。我们的城市也正在实践中前进。

一、城市色彩的概念

色彩是一个复合概念,它由“色相、艳度、明度”三大基本要素构成,世间万物,正是有了色彩的表达,才变得绚烂多姿。在现实中,存在两种色彩:一种是自然物整体的部分,或者说具有物质属性的色彩,他们不会改变:另一种则是人工色彩,它可以改变物体的外观。城市色彩,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城市色彩,就是指城市公共空间中所有物体外部被感知色彩的总和。因此,城市色彩是一种系统存在,完整的城市色彩规划设计,应对所有的城市色彩构成因素统一进行分析规划,确定主色系统或辅色系统。然后确定各种建筑物和其它物体的永久固有基准色,再确定包括城市广告和公交车辆等等流动色,包括街道点缀物及窗台摆设物等等的临时色。

二、色彩规划在城市规划中的意义与作用

色彩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城市色彩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城市色彩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在色彩规划中应注重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并采取“挖掘——继承——发展”的原则,深入研究城市历史文脉特征,并予以发扬光大,逐步形成特色;(2)城市色彩是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色彩直接影响到在城市当中居住的人们的生活质量的好坏,是深深融入到人居环境当中并起到重要作用的直接因素之一;(3)城市色彩是城市现代文明的体现。随着新技术新材料在建筑设计中的广泛运用,建筑色彩也随之发生变化。其中以开发区尤为典型,建筑形式以现代风格为主,立面细部装饰复杂,建筑符号运用丰富,材料选择多样,颜色以中等明度黄红暖色调为主,采用一些中等饱和度和明度的颜色进行细部装饰,整体环境色彩较为和谐统一,体现了时代性和现代感。

三、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色彩是一个城市总体的建筑颜色,城市色彩规划设计不仅仅是对一个城市的色彩确定一个色调,重要的是突出城市的自然美和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城市的历史文脉,并且通过色彩去识别城市和城市区域功能。 (一)自然美的原则

人类的色彩美感来自其“自然向人生成”的历史进程中,来自大自然对人的陶冶。对人类来说,自然的原生色是易于接受的,甚至是最美的。因此,城市的色彩永远不能与大自然争美,而要尽量保护,突出自然色,特别是树木、草地、河流、大海、甚至岩石的自然色。桂林城市建设中,是以桂林山水为主体,作为大背景色,建筑采用徽派建筑风格和色彩,既体现了对自然山水的尊重,又使其融入山水之中。 (二)与自然环境和谐原则

和谐是色彩运用的核心原则,也是城市色彩的核心原则。和谐是要求城市色彩在变化中、差异中的统一或协调。城市色彩的协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人工色与自然色或与城市自然环境色彩的协调;二是指人工色与自然色或与城市建筑环境色的协调。城市色彩首先要与自然环境色彩相协调。比如,四川九寨沟和福建武夷山,作为旅游城市,其色彩鲜亮,给游客留下鲜活印象,起到“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良好效果。或是冬天白雪皑皑的哈尔滨,城市暗红色调,亦比较容易找到平衡。或是青岛、威海等海滨城市,“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红色是人工色,鲜亮对远航轮船能起航行标志作用,其余全是自然色,将自然色巧妙的借用,实现人工色与自然色的和谐统一。 (三)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原则

城市色彩一旦有历史积淀形成,便成为城市文化的载体,并在不断诉说着城市历史文化。因此,历史文化名城或古城,为了延续历史文脉,城市应尽量保持其传统色调,以显示其历史文化的真实性。如果城市原有风貌已被破坏,起码在历史建筑、文化古迹周边的建筑,其色调必须与古建筑相一致。最近,西安市在对城墙内建筑改造过程中,就是采用唐代长安城青砖、红柱的主色调,去复兴大唐风采,不仅是对现存古迹保护和现代建筑改造,更是对这座历史名城文脉的延续。 (四)城市功能区分原则

如同医院工作人员的服装颜色区分不同工作岗位一样,城市色彩要服从城市的功能。这之中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城市的整体功能;二是指城市的分区功能。一座商业城市与一座旅游城市,其色彩自然应该有所区别,一座大城市与一座小城市其色彩原则也应有所区别。对于像香港这样的商业大城市,城市色彩服从于商业目的,即使色彩有些混乱,人们也能容忍。但对于西安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假如其城市色彩混乱,便有损于城市形象。从城市区域划分来说,城市行政中心,一般都比较凝重一些,色彩应偏于冷色;商业区的色彩,可以活泼一些,商业气息浓一些,色彩可大胆选用暖色;居住区的色彩,应素雅一些,可以是比较柔和的复合色系;旅游区的色彩,则要强调和谐悦目。这些原则是城市色彩规划的通则,比如用适当色彩手段将居民小区与商业街区区分开。

在现代多彩的环境中实现高层建筑与多层建筑、旧城区建筑与新区建筑、不同建设年代的建筑的统一与和谐,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体现城市现代文明的重要表现。因此,必须对城市建筑色彩进行科学有效的规划与管理,才能控制无秩序的城市色彩泛滥,显现城市的整体性与秩序感。

篇8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6-0214-02

本文对于如何消除传统墓园给人的阴森、不详。结合中国的殡葬文化,探索切实可行的公园化墓园、生态化墓园、环保型墓园、资源型墓园的设计方法。

一、墓地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一)明确定位

墓园的定位是指其在城市发展进程中的角色问题。其定位,一般根据城市整体层面的墓园布局并结合现有的内容进行整合。墓园所处的地理位置、规模大小、性质等,都对墓园的定位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其所属类型来看,有盈利性的、纪念性的、公益性的墓园等。

要准确的给出墓园的定位,就不能拘泥于墓园本身特点就事论事,还需要应用“系统论”方法,从更宏观的、整体的层面上来研究确定公园的特色。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中,应从城市综合性墓园的外部情况与内部情况两方面来作分析。在外部资源分析中,着重对文化资源、游人资源、服务业资源、土地利用状况、交通资源等作出了解和分析。在基地内部环境资源中,对自然资源、文化底蕴、现有活动资源等进行分析与总结。

(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则

突出特色因为整个园区是背山面水,南面平地挨着水库,地势也很平坦,北边为山坡地。所以在规划中利用南面平地的优势,修建了一条以环形道路贯穿在墓地之中,墓地坡向汇集在基地中心面向南面的水面,如祥凤翱翔于水面。在相应岸边的四周结合园区堆一些微坡地形,增强景观层次。

(三)生态规划原则

城市园林墓园的生态规划首先是对城市周围的荒山荒坡进行生态勘测和评价,根据城市的出生率、死亡率,科学的确定墓园的位置、面积和发展速度。并保证人人平等。在墓园的建设方面,主要是处理好荒山荒坡的绿化与殡葬的关系,大力发展占地最小,绿化面积最高的殡葬形式,使人口死亡后骨灰能很快的进入化学循环,并科学的选择绿化树种,使荒山荒坡尽快恢复生机。在墓园的规划与建设方面,总之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与城市的发展规划要同步。

(四)尊重民族文化的原则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风水文化一直影响着殡葬的改革,如今风水文化重新流行于海内外,并成为许多人殡葬活动中不科学的指导思想,陈传康先生甚至提出“风水现代化”观念。但是,风水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中一些合理内核被部分风水师们弄得荒诞不稽。所以在发扬风水文化思想时,坚持其合理的文化,并正确引导当代殡葬观念的改革有着很重大的意义。

1、进一步推行火葬,城市区域逐步提倡并推行树葬。

在推行火葬的同时,很多地方开始提倡树葬。火葬首先由于干净卫生、占地面积小、费用低、环境后患小等有点被广大人民所接受,因此火葬在全国推行范围非常广,已打下坚实的文化和物质观念基础。风水文化的核心观点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这种观念从古至今一直深刻的反映在“入土为安”以及老子的“返朴归真的理念中。在那些受风水思想影响极深的中国群众之中,他们强调老了必须有人养,死了必须有地方安置,对死者的纪念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话题。而生与死也成为人类永远的主题思想。因此,风水文化观念要求那些孝顺的生者能为死去的亲人的遗体及骨灰能找到一块能够好好安息的“风水宝地”,希望死者安息,尽一片孝道,同时希望这快宝地能给自己带来福气。就因为风水文化的这些思想也给提唱树葬打下了坚定的文化基础。在那些思想文化较高的城市里,大力提倡树葬、建立生态园林墓园这一殡葬形式。“树葬”就是在墓园区,生者为死者种植一棵树,将死者的骨灰直接葬入树下的泥土中。树前留一墓碑或者编号留作纪念。这样骨灰直接入土既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又成为树木的营养成分,真正做到“入土为安”,因此树葬和风水文化中“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相结合,符合广大中国民众的习俗,值得提倡。而骨灰复归泥土,既符合生态循环,又符合风水文化中“若阴、阳之气,则循环无方,聚散相求,细蕴相揉,益相兼相制屈伸无方,则运行不息”的循环理论和“世代轮回”观念。从环境保护角度看,树葬既绿化了荒山又不会造成环境后患,又利于土地的循环使用。同时,我国每年又将近900万人死亡,如果我们全部提倡树葬,每年将会植树900万棵,而这些树也会被那些植树的生者和园林管理人员的呵护,成活率很高,这样大大促进了我国的绿化建设。另外,树葬也又利于破除迷信,提倡节约的新风气,对精神文明建设也有重大的意义。

2、通过风水文化中“拆成”原理,将荒山进行人工生态建设,使人死后能很快进入生物循环,为创造良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我国殡葬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风水文化中对墓穴的选择通常是要有山有水,而且土壤地形通气排水都好,这样环境通常被认为是“风水宝地”,而很多地方不满足这些要求的地理环境,古人就使用风水术中的“拆成”法。既根据地理环境将一些不好的环境通过适当的组织和改造,并适当的布置,使其变为人们所需的宝地。因此,在环境建设方面,将难以利用的荒地秃岭利用风水术中的“拆成”法,原来生态恶劣,绿化少,水土流失严重的荒山,通过现代化的建造技术,人工的将其建设成环境良好的墓园,甚至可人为的构筑成符合死者生前“与天地合一、入土为安”以及生者所信仰的“祖先有灵、灵魂不死”心理要求,如“青龙、卧虎、朱雀、玄武”等结构这样既保护环境,又解决了城市土地紧缺的问题。

(五)公园化原则

现代化的墓园要摆脱那种阴森、恐怖的气氛,要赋予她一种祥和、宁静的公园式气氛。陵园公园化的核心是把陵园建设成一个大公园,通过艺术化的规划、墓葬的多样化区分、漠北的合理放置、园林道路的曲折、绿化的修饰、园林小品的合理结合,建一座公园式陵园。为祭奠亲人们创造休息、冥想的场所。

(六)阴事阳做的原则

当人们一进入墓园时,首先看到是草坪、鲜花、湖泊、和一些与墓园很协调的建筑(业务房)、园林小品等等,而不是一排排墓碑。耳边则传来的是悠扬的轻音乐,天上飞的白鸽,水中游的鱼,完全给人一种心理上的轻松感,消除了传统意义上陵园给人们带来的那种心理压抑感。

(七)注重陵园建筑的地方性和时代性原则

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重新构造,这样既体现了现代民居中的自然、朴实的风习,同时使墓园建筑具有现代感。

(八)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首先考虑到来客扫墓、祭祀的时候,在布局、绿化、人员流动和车辆流动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实施封闭式的管理,在墓园内部配有电脑管理系统,永久的保存先人的一切资料,这样在后者祭拜时可以在视听馆内看到先人的一切资料,以此怀念。

(九)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墓园的建设与房地产开发是不同的。她是以“逐步建设、滚动开发”的模式运行。这样可保证墓园的可持续发展,做一块,卖一块。首先地理位置相对普通的地方进行开发,慢慢形成区域形状的大规模,再将一些地理优势大的地方进行开发,这样就避免了浪费土地资源,同时也会有更高的经济回报。

二、墓地景观规划设计的建议

(一)以点带面引导环保葬

环保葬并不再是就一个土葬,而是有很多形式并存的。植树藏、室内葬、艺术葬、鲜花葬、居家葬、壁葬、塔葬、墓穴葬、海葬、空葬等都是主张绿色、自然的回归,给活着的后人一种生存空间。其实就是一种可持续循环发展的墓葬形式,同样也是在一定方面引导了绿色景观空间和游闲放松空间的形成。这种方法与火葬比起来不需要处理烟方面的环保问题,但同时这种新的方式也是对人类的历史文化和宗教的新挑战。在能否推光方面还得需要时间的考验。所谓的环保葬,就是在现代技术下,将装死者用的棺材使用农业作物秸杆材料做成,这样外观既富丽大方又实惠,同时在地底下可以天然降解成大自然的物质,而地面植树作为纪念。这样也绿化了自然。绿色环保葬和传统的殡葬形式相比有很多的优势,如完全的是归属了自然,而且在环境方面也大幅度的改善,人在死后,将其埋在指定的绿化地带,地面上植树不能立坟,以树代替坟来祭祀。严禁用水泥修建坟墓。要立石碑,这样更美善了土地与生态之间的建设关系。照这样发展下去,我国的生态环境会得到很大的改善。而这个环保棺材在埋到地底下后分解出的物质是有机物,这样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和肥力。在生态学观点中,土壤是所有自然界中的生物栖息和葬身之处,在它们生命运动中排出的排泄物和死亡后的残体,最后都溶进了大自然,分解成了营养的有机物质。自然界的这些循环给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生命的延续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环保棺材的推广也为自然界的循环做出了贡献,并且为我国节约了很多良好的木材,那么也减少了对大自然森林的破坏,从而提高了森林覆盖率。有效的保护了森林资源。环保葬主要是以人为本,“入土为安”的观念也在人们心中深深扎根,从科学的角度看,“入土为安”它符合了生态中物质循环的科学规律。环保葬主要是让死者真正享受到“入土为安”的权利,让死者能做到对大自然最后的一份奉献。随着社会的进步,综合素质的提升,人们都能意识到,如其花很多钱去建造一个豪华的墓室。还不如花这么多钱去建造一座环保性质的园林墓园。政府应该大力引导和鼓励群众在墓园内大面积植树造林,种植花草。根据地理形式,适当的规划园林。或者建造经济实用形园林,建造成果园、花园、苗园等等经济性作物。随着这些园林的推广和实用,改善了环境和气候,也会造福后人。我国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在保持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满足人们的日常基本需要和物质文化需要。我国目前的环境形势以及是国家高度重视,所以在大力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资源的循环实用、大力发展森林和城乡的生态建设。

(二)优化传统殡葬形式

社会的发展,墓葬形式也在社会的变化中慢慢形成诸多的形式。火葬慢慢开始代替了土葬,而火葬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不是近段时间才兴起的。早在唐代时期,因为佛教的影响,火葬就被迅速推广,因为火葬解决死人与活人争地的问题,而且一直被人们所推广。但是因为社会的发展,火葬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火葬造成环境污染,在火葬过程成浪费一些可燃性资源,而这些资源的使用并不是为了解决人类获取新的物质生产而消耗,也不是为了改善人类生活状况而消耗,而是处理尸体的消耗。它利用电力或者可燃性材料将尸体焚化,除了保留很少一部分的骨灰。

参考文献:

[1]张一兵.景观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ISBN:9787305045080.

篇9

Abstract: The city color planning and design in recent years in the domestic city construction concerns. In recent years, Chinese city in ultra high speed development, the lack of city color planning and design aspects of attention, resulting in lack of city individuality, and cut off the historical context, resulting in serious visual pollution, which influences the health of city inhabitants. Therefore, according to the years of work experience the significance and principles of city color planning to do a preliminary study.

Key words: city color; planning and design; the significance and principle

中图分类号:TU2

城市色彩由自然色和人工色两部分组成。城市中部分的土地、山石、草坪、树木、河流、海滨以及天空等,生成的颜色属于自然色。城市中的建筑物、广场路面,及交通工具、街头设施、行人服饰等等,都是人工产物,所生成的属于人工色。如何根据城市本身特性,规划出适合自己特性的城市颜色,是现在城市设计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

城市色彩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1、色彩是城市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表现在形式上,同时也应该是一座城市内在美的真实体现。它是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心理学层面研究,城市色彩对于城市居民也有相关的暗示作用。并且已被许多鲜活案例所实证。几年前,日本东京的市民面对绚丽的灯光的、高彩度的公交车、出租车,以及五颜六色的广告,感到头晕目眩、心绪烦躁。遭到当地民众的严厉批评,迫使当地政府被迫设法纠正色彩的偏差,消除市民心中的烦躁和不安的情绪。

2、城市色彩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文化

城市色彩与城市文化是一起孕育并传承下来的,形成自己的特质。当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区范围不断扩大。并且伴随着城市色彩规划的无序,导致了老城区色彩鲜明的城市色彩与新城区五光十色的现状相分离的情况,致使城市总体上色彩分割明显,失去了和谐的色彩统一。

3、城市色彩也体现出了城市文明

由于近代城市经济的强有力发展,同时辅以新材料、新技术及新工艺,城市色彩的多样性就日益丰富,甚至产生了城市色彩的流行性。正式基于以上情况,摆在规划设计人员以及城市领导者面前一个严峻的问题,是对本城市历史血脉的延续,还是追求光怪陆离的流行色。

4、色彩可以让城市具有人体感官认识

由于现代建筑的无序性,导致了无论从形状还是高度上,造就了各种各样的高大的甚至怪异的建筑物。压抑着人们的视觉。但是科学研究,形(形状)与色(色彩)对人们的影响相差很多,色彩占到了80%,而形状只占到20%,因此城市色彩可以弥补城市现状对人们感官的认识。

城市色彩规划设计需要遵循的原则

彰显城市自然之美和人类自身之美的原则

对人类来讲,自然的原生色总是易于接受的,甚至是最美的。因此,城市的色彩永远不能脱离大自然的美丽而单独存在,需要尽量保护城市中有突出特色的自然色,尤其是树木、草地、河流、大海、甚至岩石的自然色。而自然之美,是简约的纯净之美,这也是人类基本认可的颜色基调,故此,在城市色彩设计中,要避免运用大面积张扬、艳丽的颜色,要根据城市不同功能区划定相应的色彩主色调。如:政府区域、商业区域、生活区域,要确定相应的色彩旋律。

传承历史,延续内涵的原则

城市色彩一旦由历史积淀形成,便成为城市文化的载体,并在不断诉说着城市自身的历史文化。因此,历史文化名城、古城,为了延续城市的文脉,城市应尽量保持其传统色调,以显示其历史文化的真实性。如果城市整体原有风貌已被破坏,起码在历史建筑、文化古迹周边的建筑上,保持色调与古建筑色调相统一。

依据城市整体功能来确定城市色彩的原则

城市色彩也要服从城市的功能。这之中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指城市的整体功能,一层指城市的分区功能。一座商业城市与一座文化或旅游城市,其色彩自然应该有所区别,一座大城市与一座小城市,其色彩原则也应有区别。对于像香港这样的商业大都市来讲,城市色彩服从于商业目的,即便色彩有些混乱,人们也能容忍。以意大利最早的金融中心米兰为例,其老城色调非常凝重,而威尼斯,作为旅游城市,其老城色彩则活泼得多,这两者是不能颠倒的。相对说来,欧洲一些旅游小城,其建筑色彩都比较艳丽,给游客留下鲜活印象;而欧洲的大城市,其建筑色彩都比较淡雅,追求一种宁静的感觉,避免火爆的色彩。从城市区域划分来说,市行政中心(或广场)的色彩,一般应凝重一些;商业区的色彩,可以活泼一些;居住区的色彩,应素雅一些;旅游区的色彩,则要强调和谐悦目。

这就需要我们制定包括建筑色相、明度、饱和度在内的分区色彩控制标准,并严格执行,才能逐步解决城市色彩混乱的局面。

城市色彩整体和谐的原则

根据城市固有的自然色,我们应尽量扩大其范围从而构成城市底色,使文化色服从自然色,这是使城市色彩和谐的捷径。所谓对于青岛描述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一词中,只有“红瓦”是人工色,其余全是自然色。这些自然色并非某个城市所独有的,而是所有沿海城市共同拥有的自然财富。为什么青岛却能将这些自然色据为己有。原因就在于青岛旧城的规划中,巧妙地借用、利用了青岛的自然色,实现了人工色与自然色的和谐统一。

在没有或缺少自然主色调的大城市亦或城市新区中,并且又没有特定传统色的话,其城市色彩中的主色调应偏中性,然后按照功能区、依据建筑结构,围绕主色调搭配色彩。一般情况下,大面积建筑立面色彩应靠近主色调,留下色彩变化的空间,来渲染、变化建筑细节部分。

另外,无论城市色彩主色调如何确定,硬化的地面部分都必须接近自然色,如:石板、石砖的色彩,尽量避免大面积使用彩色地砖,从而使城市色彩结构失重,破坏色彩的和谐统一。

城市色彩规划设计中要规避的主要问题

1、避免城市色彩过于商业化由于目前城市商业化气息的加重,造成了城市色彩上的混乱。过度使用面积过大并且颜色夸张的各类横幅、灯箱等各类广告形式,造成严重的色彩污染,应运用管理机制加以规范管理。

2、避免单独建筑物的色彩话语权一些有权势的单位或企业,纷纷在所属建筑色彩上大做文章。他们不估计城市色彩的协调,而是从显势露贵心理出发,选择与城市色彩相悖的色彩来标新立异,装饰建筑外表。由于这些建筑自身体积较大,它们所造成的色彩污染后果便特别严重,必须尽早立法加以干预。

3、避免各个城市对色彩流行性的追求经济的发达不等同于文化的发达,建筑物与城市都具有时代特性,但盲目追随效仿建筑色彩的流行,却是违反建筑美学及文化本性的。同样,建筑乃至整个城市色彩的流行倾向,也是违反城市色彩美学及文化本性的。随着新技术与新材料在建筑设计中的广泛运用,建筑色彩也随之发生变化。其中以新建开发区尤为典型,建筑形式以现代风格为主,立面细部装饰复杂,建筑符号运用丰富,材料选择具有多样行,颜色以中等明度黄、红、暖等色调为主,采用一些中等饱和度的颜色进行细部装饰,整体环境色彩较为和谐统一,体现了时代性和现代感。但是,在很长时间内,我们并不懂得这一点。如:国内流行的彩色地砖,基本都破坏了当地城市的色彩,并且在污染后很难清理,再比如:玻璃幕墙的运用,因为有色玻璃之间存在相应的误差,很难做到统一,并且这种颜色和自然色之间出入非常大,这些建筑物的色彩已经对全国很多大城市的主色调造成了很强的颜色污染,而且短期内不可能根本改变的。

结束语

我们在城市色彩规划时,必须遵循自然、科学、以人为本的原则,只有这样每个城市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色彩感觉,从而树立城市文化自信,达到我们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的初衷。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U41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高铁时代的来临,各大高铁城市纷纷开始规划建设以高铁为发展引擎的交通枢纽发展区,而站前广场因其较强的交通集散功能和景观展示功能,成为了高铁客运枢纽地区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此地区城市公共空间体系综合品质高低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探索适合高铁站前广场的设计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正是结合广州南站中轴广场规划设计方案,对高铁客运枢纽地区站前广场规划设计的原则及要点进行了分析,以期对同类型项目的设计与建设起到积极意义。

1 交通优先原则

高铁站前广场承载着大量的人车流集散与交通换乘功能,因此站前广场作为交通型城市空间应该把解决交通问题作为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来处理。

首先,在项目前期阶段需要不断地与交通规划师沟通与协调,了解交通量预测结果,根据预测出的站区客流高峰日平均旅客流量、高峰小时旅客流量,推算出城际轨道、城市地铁、长途客运、常规公交、出租车、社会车辆、步行等客流量;然后进行静态交通规划,即明确人行广场、出租车落客区和候客区、公交车落客区和发车区、社会停车场以及轨道交通换乘大厅的规模及平面布局方案,明确地下空间的出入口位置等;最后进行动态交通规划,包括进出站行人交通组织、广场内部人车流交通组织、与城市交通衔接的人车流交通组织等。同时,站前广场的交通规划还需要考虑高铁站周边地区大规模的商业、商务、娱乐、公共服务等开发用地所带来的人车流量的影响,使整个高铁枢纽地区的交通体系达到有机的统一。

在广州南站中轴广场规划设计中,因社会车辆停车场、出租车上落客区、部分轨道交通换乘区都已在南站大楼地下空间内设置(如图1所示),所以广场交通只需要考虑长途客运、城市公交的车流组织以及各种人流组织。规划方案在南站大楼四角分别布置了两个长途客运站和两个城市公交站,不仅缩短了旅客换乘距离,同时又有利于车辆与城市道路的便捷接驳,均衡分散交通量(如图1所示);石兴大道、三坊路、石洲中路皆局部半下沉,保证了步行广场的连续性,避免了人流与车流的交叉;东西两侧人行广场共长1.6公里,根据使用主体的不同划分为四种功能区,旅客、游人、工作、生活等人群各有所归,有效避免了不同人流流线交叉;人行广场通过自动扶梯、升降电梯、下沉广场等多种形式与地下空间紧密联系,满足了行人交通换乘与商业消费的需求。广州南站中轴广场交通体系基本做到了分区明确、流线清晰,人车流运行顺畅、迅速集散,各种人群各有所归。

图1 中轴广场功能分区示意图

2 功能复合原则

旧有模式的站前广场仅以站房为服务对象,而随着高铁时代的来临,高铁站周边地区常常形成商业、商务、行政、文化等多功能复合的综合发展区,使用主体也不断走向多元化,因此站前广场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节点也就相应的具有复合功能的需求,这种趋势促使站前广场设计应尽可能营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观活动形式和内容场所,使旅客、游人、工作、生活人员等各种使用者都能产生归属感,各得其所。

在广州南站中轴广场规划设计中,根据广场两侧开发用地的用地性质和使用主体的不同,把中轴广场相应分为四种功能区(如图1所示):

交通集散区:位于南站大楼东西两侧,紧邻旅客进出站口,四角为长途客运和城市公交站场,中间为人流集散广场。人流集散广场不仅能满足客运高峰期旅客的集结和疏散,同时能作为特殊时期的避难场所。

文化展示区:位于文化用地之间,广场空间可举行文化交流、展览展贸等活动,例如作为展示珠江三角洲民间艺术的舞台,表现粤剧、秋色、武术、狮艺等。

商业休闲区:位于商业商务用地之间,结合高架平台底部空间设置小型餐饮、公共服务等设施,营造现代快捷的商业景观氛围,并充分与地下空间互动,满足周边工作、生活人员的吃住用等多种需求,避免了因商业设施不足或布局不合理造成的临建无序建设及景观混乱局面。

滨水游憩区:滨临幸福涌和屏山河,设计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关怀,在充分考虑防洪排水功能的基础上,将水面适当放大以形成一个较大的湖面,布置适当的休闲游憩设施,利用本土滨水植物的观赏效果和生态功能,打造一个富有地区文化内涵的生态景观区域,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一处湖光山色的休闲之处。

四种功能区集交通、旅游、生态、文化、艺术、娱乐、景观、休闲等综合功能与一体,以满通、商业、办公、生活、公共服务等建设要求,可适应不同类型民众的需要。

3 地域特色原则

对于站前广场而言,只有那些具有独特的名族特点和地方风格、有历史文脉、有文化内涵的环境才能得到当地市民的认同和产生归属感,得到外地旅客的承认、尊重和共鸣。这包括自然特色和社会特色两方面的内容。首先应该突出社会特色,即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识之感,增强广场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其次还应突出地方自然特色,即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艺术手法和建筑材料,体现地方山水园林特色,以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条件。

作为全国四大客运枢纽之一、华南及泛珠三角地区的综合交通中心,广州南站将成为适应广州现代化中心城市发展水平的城市新门户。广州南站中轴广场作为该区域最重要的人文生态景观复合轴,在规划设计中同时关注了社会特色和自然特色两方面的内容。首先,在突出其社会特色方面,以广州文化为核心,融合岭南文化的精髓,将艺术、历史、商业等有机功能与景观结合在一起,强调人文关怀和人为参与,如在广场反复举行具有当地特色的民间艺术或者儿童的演出、构造表现广州精神和花城特色的雕塑和文化灯柱等。其次,在突出其自然特色方面,以岭南地区的乡土植物为主,适当应用外来园林植物,利用种类丰富的观花植物、香花植物、色叶植物,营造不同的环境气氛,使得植物四季开花连绵不绝且景观各异,充分展现岭南传统特色的园林景观;选用色彩艳丽的本地造景材料,采用民间工艺的装饰手法,设置造型简朴、通透、轻巧、新颖的园林小品,使才尽其用,旧材新用,低材高用,高材精用,加强地方特色。

篇11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首先是“人”这个概念。“人”在哲学上,常常和两个东西相对,一个是神,一个是物,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中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强调人贵于物,“天地万物,以人为贵”。在现代社会,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作为一种发展观,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其次是“本”这个概念,提出以人为本,不是要回答什么是世界的本原,而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以人为本,就是说,与神、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

1.2以人为本在城市建设中的理解

城市的创造者是人,城市的建设者是人,城市的使用者是人,城市的延续者是人,城市的更新者也是人,人是城市的灵魂,在城市建设中以人为本就是要将人放到更重要、更根本的位置,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逐末,要将人的需要作为第一位的要素来考虑,将人的真实感受作为衡量城市建设的主要标准。

城市规划中的几个误区

注重平面和模型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中,规划师们往往形成的习惯是用平面、模型说

明设计意图,由平面开始着手,绞尽脑汁的采用各种平面布局方式,追求形式各异的平面布局效果,然后通过模型形成俯视的全景展示。但是,平面、模型是否能够真正的体现人的真实感受?有人会说模型是对设计对象一个整体直观的表现,但人们观看模型的视角形成的印象是鸟瞰的效果,这在人的日常生活中除了偶尔登高或乘飞机外基本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在规划中要解决人走在大马路上视觉感受到建筑群高低错落和周围的环境相映成趣的效果,这些,模型是体现不出来的。

2.2经济效益占主导地位

从建设流程看,开发商和建设单位为了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往往将以人为本仅仅作为书面文字和口头说法提出来,而在设计中会责令设计人员按照他们的意图将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提高到最大值。当我们责备规划师作品质量不高,精品少,真正的艺术创作微乎其微时,他们却也在抱怨,理由是他们的作品在经过了业主的几轮修改完善后,原有的设计面目全非,设计人员成了制图的工具,但他们是一边抱怨一边维持着已经形成的游戏规则,开发商或者建设单位是他们的经济来源和生活的支柱,开发商或建设单位借他们的手或笔方可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在这种相互依附的生存规则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可能就被忽略了,人的位置予以后置,经济利益作为第一需求被放到了首要位置。

2.3照搬雷同现象普遍

千城一面成为了对城市印象评价最为直观的一个词,从一个城市进入另一个城市,人的感受并没有随之变化,在不同的城市间穿梭,却感到像在一个城市畅游,照搬套用的设计手法是的想象雷同的城市越来越多,但细细品味每个城市的地域文化、风俗习惯却又各有特色并不完全相同。规划师如果将人们日积月累创造的文化与城市形象剥离开来,完全照搬套用其他城市固有的模式,这样的城市建设显然是违背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城市的吸引力和人气可能会大大降低,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也会慢慢淡忘掉城市自身的特色,城市的历史文化得不到延续,城市原有的魅力可能会马慢慢褪去。

城市规划中的以人为本

塑造宜人的城市空间

城市设计是为人的,从人的行动出发,我们才能设计出杰出的城

市,城市空间就是人的空间,为人考虑是设计的全部。记得听一位学者说过,他在上大学的时候他的专业老师带着学生进行规划设计时,边设计边与学生一起不断地在规划现场中漫步体验,从不同角度以人的真实尺度去体验怎样设计可以听见什么,看见什么,碰见什么;怎样设计可听不见什么,看不见什么,碰不见什么,从而塑造出宜人的城市空间。当我们在中国古代园林中畅游时也经常被中国园林设计师们的以人为本设计手法深深的打动,曲径通幽,小桥流水,鸟语花香,这些带给我们的是最为愉悦的心理感受,我们应向先辈们学习,细心体会中国园林的精妙之处,研究先辈们是如何设计人的运动、视线和心情,运用何种方法设计出那种丰富的空间。塑造宜人的城市空间,实际上就是在设计人的行动,设计人的运动、视线和心理感受。当我们在真实的城市空间中体会到了设计的既定意图,实现了理想的身心体验,就达到了为人的目的。

3.2打造彰显个性的城市风貌

城市与城市之间好比人与人之间,有相似之处但并不是完全相同,每个城市都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色,从各种特色中提炼出主要特色,最终形成城市风貌,这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另一个城市最为直观的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如何打造彰显个性的城市风貌,成为了城市树立品牌效应的切入点,规划师费尽心思的搜寻各种方式方法在作品中展现各式各样的的城市形象,最终发现人类自身缔造的文化遗产是最为宝贵的财富,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城市风貌,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文化通过城市风貌展现着城市的文明和历史。文化的缔造者是人,享受者也是人,从对历史文化积淀的挖掘、概括,再到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更新,承传历史文脉,这一系列的设计思路体现在城市设计中将会给城市形象带来全新的面貌,给人带来全新的精神享受,也将大大激发人们的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城市的历史底蕴也将不断加厚,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由此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3.3制造人情浓厚的居住环境

人类社会的形成最初就是由人的群居生活演变而来的,人不能孤立的存在于社会上,人是有情感的,人与人需要交往和交流,这体现在城市居住环境中也就是以人为本。制造人情浓厚的居住环境就是要求规划师在设计时并不是简单的排房子,而是要站在人的角度打造相互交流沟通的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共享的公共场所,营造人与人互助互帮互爱的温情氛围,为建设和谐社会增砖添瓦。一般的小区两栋楼之间的用地除了硬化的宅前小路外就是成片的草坪,草坪中偶尔种几棵树,当人们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往往只能短暂停留,人们迎面碰到也只是打个招呼擦肩而过,如果设计一个凉亭,安排几个座椅,设置几个石桌石凳,或许人们就会自然而然的聚在一起聊天谈心,邻里之间的友爱关怀自然建立起来,温情小区就变为现实。

3.4场地设计兼顾人的感受

3.4.1 与地形地貌相结合

地形地貌是规划师在设计中必须尊重和倾心利用的自然生态要素。从高山、丘陵、盆地到平原、江河湖泊,世界各地的自然特征丰富多样。在设计中应紧密融合具体的地形地貌,灵活布局,与自然相互渗透,组织自由开放的环境空间,来构成各具特色的、精致的立体画面。例如,在山地可以依山构建高低错落的多层次竖向环境空间,充分发挥采光、日照、观景及高密度的空间效益;在平地则可以采用集中式布局的内向型环境空间,以方便生活和节约用地。

3.4.2 将绿化、水体融入设计

绿化不仅是环境污染的溶剂,也是人与自然的“纽带”,并且已经成为规划设计的要素之一。建筑室内外空间与绿色空间相互渗透;向三度空间创造,形成垂直空间绿化。从而达到保护和美化环境的目的,让使用者对自然的梦想成为现实。水是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也是环境与生态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利用天然水体的“动态”组成自由开放的环境空间,以达到“活化”环境的目的。

3.4.3 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能源与资源

太阳能:人类要获得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采用各项节能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要进行新能源的开发。随着城市、建筑、公共空间和基础设施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太阳能技术正在多方面发挥其巨大潜力。太阳能作为一种无污染的绿色能源,最具有潜力和推广价值,它对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生活品质具有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