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课堂教学特色

课堂教学特色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04 08:37:2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课堂教学特色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课堂教学特色

篇1

课堂教学中要有很多态势语言于无声处交流,数学课堂语言是有声语言与态势语言的巧妙结合。基于这种定性认识,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应具有以下特色

一、准

数学讲究准确规范。初中数学教师对定义、定理、公理的叙述要准确,不应该使学生产生疑问和误解。因此,作为教师要做到如下两条:一是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首先必须有个透彻的了解。例如,“对应角相等”与“角对应相等”,“切线”与“切线长”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又如“平分弦的直径垂直于弦”,“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这类语言就缺乏准确性。二是必须用科学的数学术语来授课,不能用自己生造的土话或方言来表达概念、性质、定理等。比如,把“线段的中点”讲成“在线段中间的点”就不准确。初中学生模仿能力强,教师的语言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样板,他们对学生语言习惯和能力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如果教师的语言不够准确规范,会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模糊的理解。因此,数学教师必须熟练数学科学语言的表达,做到言之成序,言之有理,这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数学思维方法也是大有益处的。

数学语言还应做到严谨简约。严谨,就是严密谨慎,数学教学语言不能模棱两可,这是由数学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简约,就是干净利索,教学语言中重要语句不冗长,要抓重点,简洁概括,有的放矢。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话语,要准确无误,不绕圈子,用最短的时间传送最大的信息。但有的教师口头禅多,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也有一部分教师老是语言重复,拖泥带水,这样大大浪费了课堂有限的时间,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趣

具体地说,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趣。例如,在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讲解数学家欧拉发明坐标系的过程:有一次,欧拉躺在床上静静地思考,如何确定事物的位置,这时发现一只苍蝇粘在了蜘蛛网上,蜘蛛迅速地爬过去把它捉住。欧拉恍然大悟:“啊!可以象蜘蛛一样用网格来确定事物的位置啊。”然后引入正题——怎样用网格来表示位置。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致被大大地调动起来了。又如,我在讲授“线段的黄金分割”时,介绍了人体中有许多黄金分割的例子,如人的肚脐是人体长的黄金分割点,而膝盖又是人体肚脐以下部分体长的黄金分割点,使学生大开眼界,学习兴趣倍增。

另一方面,幽默还可以提高批评的效果。教师在课堂上遇到某些特殊情况时,假如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对学生发火训斥,其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对老师具有敌对情绪,如果用幽默的语言来处理,其作用和效果就完全不同。当然,运用幽默语言应注意与开玩笑耍贫嘴区别开来,不要人为地穿插一些无关紧要的笑料,数学语言的幽默应具有深刻的智慧,能令学生在笑声中领悟教师的语言所蕴含的知识。幽默只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不能为幽默而幽默,如果脱离教材的内容和实际需要,一味调笑逗乐,只会给学生以粗俗之感。

三、情

篇2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2)4000903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课堂教学中的特色化学语言,指的是在化学学科教学中所使用的具有独特风格的语言,它既可以是表述知识本身特色的语言,也可以是传授方法与技能时所表述的特色语言,还可以是呈现教师个人执教特色的语言。例如,在讲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时,用“既不共戴天,又藕断丝连”可以形象地比喻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既不能大量共存,又有一定关系。又如,用“君子之交”形容水溶液稀释时pH的变化趋势,就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自然就会联想到“淡如水”,即溶液的pH往7靠近。这些都是化学课堂上的特色语言。

1 研究特色化学语言的原因

从美学原理看,化学中充满着美:天然晶体彰显着化学的自然美,化学语言表现出化学的形式美,物质结构透露出化学的结构美,化学反应展现着化学的变化美,衣食住行反映出化学的实用美。研究特色化学语言就是要让化学美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出来。

从学习原理看,学生的有意注意需要注意力的支撑。对于一些较为枯燥的化学概念与原理,学生如果没有较强的内驱力和一定的注意力,就很难学好。使用化学特色语言,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教学行为看,教师对教学变量的控制很值得关注。教学需要让学生时常处于“跳一跳,摘得到”的状态,也要根据课堂生成的问题,合理调节课堂的兴奋点。而当课堂比较沉闷时,使用谜语等化学特色语言可以起到调节气氛的作用。例如,讲实验操作时,可用“杞人忧天”的谜语表示“过滤”,用“点名只听甲丙应”的谜语表示“乙炔”。

2 特色化学语言的特征

2.1 感染性

语言本身除了有传递信息的功能外,还有传递情感的功能。语言要有感染力,能实现“知”、“情”的交流,既要充分完整地表达课堂内容知识,也要恰如其分地表露深于教材之中的情感。

例如,用亚铁盐制取氢氧化亚铁的实验,教师可用神秘的语气配以简单的动作进行叙述:“盛碱滴管更细长,插入盐液莫慌张,屏气缓滴不摇荡,白色沉淀呈絮状;倘若固执不照办,反应就给(你)颜色看。”这样看似低调的处理蕴藏着规范实验、仔细观察、一丝不苟的态度,这种认真的情绪势必会感染学生。

2.2 形象性

教师采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特色化学语言,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调节学生注意的稳定性。

例如,对于NaCl晶体在水中的电离,教材是以图片的方式讲述的(如图1)。如果能够为这个图片配上形象化的解说,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在NaCl晶体中,Na+和Cl-通过离子键交替排列着。这时,水分子过来了,水分子的形状像大脸猫似的,‘脸’就是氧原子,有负电性,‘耳朵’就是氢原子,有正电性,所以水是极性分子。于是,带正电性的氢原子一端去拉带负电性的Cl-,但一个水分子没拉动它,这时,更多的水分子过来了,大家团结起来就把Cl-拉走了。同理,Na+也被多个水分子拉走了,它们按照异性相吸的原则分别形成了不同的水合离子,从而,NaCl晶体在水中电离了。”

从生理学和心理学角度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有走神的时候,他不可能自始至终都处于学习兴奋的,也不可能随时对教师所给予信息都能及时地反馈。往往在上课一段时间后,会有少数同学开小差,或打瞌睡、或讲话、或做小动作,这时,幽默的特色化学语言可产生明显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胶体的电泳时,我是这样讲的:“电泳,从字面上看,是在通电时,胶体微粒的游泳。规范地说,是在电场的作用下,胶粒的定向运动。如果胶粒做的是无规则的运动,那就不是游泳,而是溺水了”。同学们会心地笑了。

2.4 有文采

学生在化学课上听到有文采的教学语言,就会感觉非常享受;如果能把学生引导到一个新的高度看化学,则是一种教学上的大气。

例如,在《化学平衡》的第一课时即将结束时,我是这样讲的:“请同学们体会这首诗的意义:似静绝非静,虽动鼎足定,一朝东风起,周便起兵。”同学们仔细研读,立刻兴趣盎然。因为借用三国的故事,前两句复习了化学平衡的概念,后两句为学习化学平衡移动做出了铺垫。

然后我又用下面一段语言作为课堂的结束语:

“平衡不单单是一种化学思想,更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理念。营养专家说,平衡就是身体的摄入量与消耗量相等,摄入大于消耗则肥胖,摄入小于消耗则消瘦,平衡了就是体重不再变化了;《动物世界》说,保护自然界的物种,就是保护生态平衡;军事专家说,世界的多极化发展是在构建新的平衡体系;孔子说,‘中庸’就是平衡,做人做事要恰如其分,不过分,不偏激;今天,老师也要说,平衡是一种思想,是一种超越化学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它的灵魂是哲学上的对立统一规律。”

3 特色化学语言的形成

形成特色化学语言,需要教师有扎实的专业功底、灵活的教学机智、较好的人文素养、对学生的满腔爱心、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同时也要注意对课堂机智的积累、学习。

3.1 巧用修辞

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运用双关、借代、反语、比拟等修辞方法,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对于汽车产生空气污染的问题,可以按如下方式描述:“人们常说,城市最大的污染源是汽车,于是就武断地认为,污染是汽油造成的。其实,对汽油来说,那真是天大的冤枉啊!它哪里知道,在它燃烧的时候,空气中本来和平相处、相安无事的N2和O2,居然利用这里火花放电的环境,偷偷地生成了NO,与汽油燃烧产生的气体一块被释放出来。这既污染了空气,也损害了汽油的声誉。”

3.2 借用文学语言

化学课堂上借用文学语言,会使课堂有灵气、有色彩、有乐趣。在总结白磷性质时,我仿照宋词进行如下描述:“我生性豪爽/面白生光/长年累月住水下/历尽沧桑/莫提起/提起来我怒火满腔”,学生顿感兴趣盎然。对于明矾的水解,我则模仿席慕蓉的诗:“他们说/在水中放进/一块小小的明矾/就能沉淀出/所有的渣滓;那么/如果在我们的心中放进/一首诗/是不是也可以/沉淀出所有的/昨日”,这也激起了学生的主动参与。

3.3 形象类比法

使用浅显易懂的事例进行类比,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悟出其中的道理。例如,对于沉淀被过滤后,为什么要洗涤?可以这样进行类比:“当你在含泥沙较多的长江里游泳后,身上一定会附着一些泥沙,你的做法是用清水冲洗。沉淀也和你一样,它的表面也吸附着其它杂质离子,当然也要洗涤了。”

3.4 借鉴广告语

许多广告用语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如果直接借用或巧妙改编,会收到很好的课堂效果。例如,在讲到水污染时,可使用“保护水资源,生命真永远”;“水是生命之源,请节约每一滴水”等广告语。在学习乙醇时,可借用广告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若要亲人勿牵挂,酒后不要把车驾”。

3.5 谐音转化法

利用汉字的谐音,可巧妙地将一些知识趣味化,以达到帮助记忆的目的。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教学中,为了帮助同学们掌握“化合价升高――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只需要写出三个大字:“生虱痒”(即升―失―氧)。在学习钠的用途时,教材上说钠可以冶炼金属,把钛钽铌锆等金属置换出来,我用的是“泰坦尼(克)号”,学生立刻就记住了。

3.6 口诀总结法

化学教学中许多知识点的总结或讲解,可以编写成一些琅琅上口的口诀,优化知识结构,帮助学生记忆。例如,对于酯化反应,可总结为“酸去羟基醇去氢,硫酸吸水酯生成,纯碱除去酸和醇,分液得酯作香精。”又如,对于实验室制乙烯,可总结为“酒精之中加硫酸,体积之比一比三,防沸瓷片放几粒,液体内插温度计,迅速升温一百七,目的是为制乙烯,硫酸催化兼脱水, 反应类型是消去。”

3.7 编拟化学谜语

编拟或积累一些化学谜语,在必要时灵活使用,对于调节课堂气氛也有很好的作用。如在学习硝酸的性质时,我在黑板上写了一则谜语:“碧水红云”,让学生猜一反应。大家从“碧水”想到铜盐溶液,从“红云”想到NO2气体,于是,大多数同学的答案是“Cu与浓硝酸的反应”。我又进行提示:“浮在天上的才是云”。学生顿悟,原来谜底是“Cu与稀硝酸的反应”。这种处理方式使得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铜与不同浓度硝酸反应的差异。

3.8 积累课堂机智

篇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所以自新课程改革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新局面。各级各类语文教学公开展示活动异彩纷呈,为追求创新,执教者煞费苦心设计各式各样的课堂活动,运用听、看、说、唱、画、演等各种手段,极力创造课堂上的繁荣景象,给人一种生动活泼、眼花缭乱的观感。多媒体课件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运用多了会不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会不会浪费学生关注文本语言的时间?有疑问并没减少跟潮逐风的热情,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更加关注学生,学生们动起来了,读、问、说、唱……课堂气氛活跃了,师生互动多了,课堂活动多了,多媒体也用起来了,但语文课堂效率低的问题出现了,致使语文教学陷入了一种新的少、慢、差、费的境地。新课改下的语文课该教什么?该怎么教?语文教师们迷惑了。

学校教科室及时引导语文教师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开展读书活动,探寻提高语文课堂有效性的路子。这期间我有幸在徐州听了黄厚江老师的一堂课并阅读了他的一些文章,很受启发,被他坚守语文本色的语文教育思想深深感染。于是我决定远离浮躁,返璞归真。坚持平实简易的教学作风,坚持语文课堂朴实无华、真实有效的生态本真,坚持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字、词、句、篇;让学生训练语文基本的听、说、读、写技能。教师尽到了语文教学的职责,学生达到了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不断反思,我认识到搞好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应该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语文教学中的创新应是本真基础上的创新

课程改革要创新,但创新未必就是改革。有些与语文教学规律背道而驰的所谓改革,与新课程理念貌合神离的所谓创新,非但无助于课程改革,相反会葬送课改的前程。语文就是语文,语文也必须永远是语文。因为今日的语文传承的是我们汉民族的语言文学,在几千年的母语教学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没理由全盘否定。因而,创新必须尊重科学,必须尊重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必须服务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个终极目的。

二、中小学语文课应该相对偏重工具性职能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根本性质。”新课标中的这个要求,大家都是熟知的。但关键是要清楚“工具性”和“人文性”在教学过程中到底是什么样的统一?怎样正确地把握这种统一。

语文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就工具性层面而言,就是字词句篇、听说读写、语修逻文;就人文性而言,就是文化积淀和人文情感。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学习和听说读写的训练,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能力、文化积淀,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由此可见,语文的人文性总是在语文的工具性价值实现过程中得到体现的。而且这种体现是自然而然、潜移默化的,而不是刻意追求、牵强附会的。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中小学生处于语文基础知识字词句章的学习积累阶段,语文基本能力听说读写的训练形成阶段,正是语文工具性职能实现的重要阶段和最佳时期。况且就目前农村学生的语文学业水平来看也很不理想,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不扎实,基本功较差。因而,建议广大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在注意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同时,应相对偏重工具性职能。否则,没有牢固的知识基础,人文性就架空了。

三、课堂教学活动必须为语文教学目标服务,必须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堂好课,少不了出色的课堂教学活动,这也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语文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应是语文的活动,而不能是唱歌、表演、音像欣赏之类非语文的活动。一切游离于课堂教学目标之外的活动,无论它多热闹、多精彩,都是有害于语文教学,影响教学效果的,必须坚决摒弃。

四、正确把握预设和生成的辩证统一关系

预设,是教师通过备课预先设定的教学方案,它是课堂教学展开的首要依据。而生成,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生成性资源进行即时配置,调整教学内容而当堂形成的教学方案。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

篇4

2.生态课堂。“生”是指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发展长大;“生”是活着的,有生命的;“生”又是“学生”。“态”是指形状、样子。那么,“生态”也可理解为“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发展成长的样子”。“生本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课堂教学环境,让课堂教学中的生态实体----教师与学生,在良好的条件下自然、和谐地自由生长发展。

3.生命价值。教育的主体是生命自身,教育的本体是生命的提升。教师在进行学生管理时要遵循人性的发展,开展课堂教学时要遵循认知规律,评价学生时要尊重生命发展。教师要全面依靠学生,唤起学生的自我意识,实现学生自我发展,体现学生的生命价值,并且调动起学生的一切,去不断地创造自我,改善和发展生命,收获丰富和充实的人生。

二、实施背景

( )1、新课程背景。二十一世纪要求公民不仅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技能,还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科学素养,新课程的实施就是顺应了这一时代要求。所以,我们只有改变以往陈旧落后、“以师为本”的、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教学方式,采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潜能的、“以生为本”的生本教育,才能培养出善于学习、独立思考、不断探索、勇于创造的合格公民。

2、教育生态背景。目前的教育竞争已经从时间竞争走向专业竞争,如果我们依然只顾埋头拉车拼时间,“教师越教越苦,学生越学越累”这一现状可能很难改变。所以,如果我们要培养学生自持自悟、脚踏实地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敢于质疑、学会学习的科学意识,就必须实施生本教育,因为生本教育是体现了教育的最本质的东西,能全面依靠学生的本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和生命的提升。

三、实施基础

近几年来,我校在“觉悟”核心办学理念引领下,逐步形成了以“自主建构”为主流的办学特色与风格。

四、实施目标

通过实施生本教育,转变教师观念,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从繁重琐碎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改变工作状态,创造教师的职业幸福,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同时,在教师的帮助引导下,使全校学生逐渐形成勤学善思、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参与管理和实践活动,养成善于观察,学会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从而走上学会、会学到乐学的自我发展与提升的良性循环的道路。

具体做到:力争使每一个学生具有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使更多的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和“自主管理、自我提升”的生存发展能力,使一些学有所长的学生具有“开拓创新、敢于实践”的创造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生命的激扬与素质的发展。我们将用“对鲜活的生命高度负责”的态度来管理学生,来实现“让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的理想目标。

五、实施原则

遵循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生本原则;遵从教育教学规律,实事求是的科学性原则;一切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了学生发展的实效性原则;力求创新的教学设计、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地运用生本教育理念,创造性地实践生本教育的创新性原则。

篇5

教学语言主要是指课堂中所使用的语言,它是一种以口语为主,多种语言形式互相配合、综合运用的语言系统。因此它既有口语特点,又有书面语特点。它的表现形式是口语,但其依据又必须是课文内容。如何把课文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教师的口头言语,将课文书面语言中所蕴涵的思想和情感,用有声语言,准确、形象、生动地传递给学生,其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对语言表述的功能的认识,是这种转化和传递的必要前提。

教学语言作为教师的职业语言,在不同的学科其要求是不一样的。政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更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授业解惑,师生间相互交流,信息互相传递,主要是通过语言来完成的。一个教师若具有深厚的语言功底,能使用恰当准确的语言进行教学,就能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语言要亲切自然具有亲和力。

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的特点,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亲切、自然的语言可以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使师生间心灵相通和感情相融,使学生回答问题时少了几分拘谨,多了几分坦然,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过程清晰地展示出来。如教科版七年级上册第一课《走进中学》,如果让刚上初中的新同学,认识新环境,认识新老师。一位思想品德老师在上课时就很自然朗读这样一段文字:在这个美丽的金秋季节,我们告别小学,走进同学,揭开了生命篇章中崭新的一面,进入了人生历程中一个绚丽多彩的时期,开始了人生历程中美好的青春年华。我们将从这个新的起点开始,扬起理想的风帆,驶向美好的明天!同学们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出发吧。之后,老师就自然地进入了新的一课。

2.语言要风趣幽默具有吸引力。

幽默有利于教学,但我们决不能够为幽默而幽默。正如老舍所说:“死啃幽默总会有失去幽默的时候;到了幽默论斤卖的时候,讨厌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脱离教学内容,一味调笑逗乐,插科打诨,则会弄巧成拙,影响教学效果。同时,选材也要精当,不能产生负面影响。此外,对材料的分析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上,而要注意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幽默是“形外神内,形神兼备”的。形不以制造诙谐笑料为目的,而是为达到教学目的这个神服务的一个手段,形神兼备的教学才是一种艺术化了的幽默教学。

思想品德老师要应当综合运用故事、笑话、时事、歌曲、图画等多种形式适时导入新课,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合乎学生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针对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结合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以案例导入新课的方式居多,让学生听故事想结局、听故事想题目,可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效果较好。

3.语言要过渡自然具有逻辑性。

教师在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时,要找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或因果关系,用恰当的语言巧妙过渡。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利于学生学习掌握,另一方面可使学生在接受知识时感到不突然,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如:一位老师在讲公平正义时,是从“和谐”两个字的拆字入手,“和”就是“禾+口”,就是人人有饭吃,“谐”就是“言+皆”,就是说人人有发表自己的见解的权利,由此引入公平正义,生动直观,逻辑性也强。

4.语言要抑扬顿挫具有感染力。

授课教师要坚持用普通话教学,并做到不讲错字,不用错词,不读别音。在一堂课中,教师用一口纯正的标准的普通话教学,一方面体现了教师良好的个人素质,另一方面也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不会因教师的语言问题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5.语言层次要清楚具有条理性。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要注意严密性和条理性,不要说话漫无边际,想到什么说什么,记起哪说哪,要围绕中心和重点,层层推进,逐步深入。一堂课只有45分钟,要在这有限时间内把要讲授的知识讲清楚,把该讲的内容都讲完,且还要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消化和练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语言要简洁精练,不说冗话废话重复话,对于重难点知识可多讲,但必须很好地组织语言,使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落地有声,产生实效。

面对纷繁复杂、体裁多样的课本,教师务必牢牢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透过现象抓住课文的本质,提纲挈领、抓住要害、明确目标。众所周知,新课程要求的三位一体目标分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因此,教师应从形象生动的课文中提炼其精要和实质,确定每节课的三位一体目标;二是教师应把抽象、概括的教学目标描述语言具体化、明确化、清晰化,简洁、具体、最好概括为“……是……”、“为什么……”、“我们学习……,将会……”;三是教师应把教学目标具体为问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预习,围绕问题进行思考,围绕问题进行训练,围绕问题进行复习作业,如此,由形象具体到抽象概括,由表层了解到深入思考,再到掌握应用,问题解决了,目标也就随之水到渠成,顺利实现了。

篇6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051-01

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手段都离不开教师的口头表述,“言传身教”仍然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途径。“历史教学语言艺术水平的高低,是上好历史课的关键”。要充分发挥历史课堂教学语言特色对历史教学过程的优化作用,应在以下下功夫:

一、准确达意

历史教学语言要体现科学性,表意要准确符合历史事实。例如,秦灭六国之前,嬴政是秦国的国君,必须以“秦王”相称,称为“秦王嬴政”;秦灭六国,嬴政称帝,秦朝的历史开始了。这样,称皇帝以后的嬴政,必须以“秦始皇”相称。“秦国”和“秦朝”、“秦王”和“秦始皇”,一二字之差,如果颠倒了时序,前后混用,就是科学性的错误,表意不够准确达意。又例如,为中国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就不能讲成是扫清了障碍。

二、生动形象

历史课堂教学语言必须具备生动形象的特点。教师以“舌耕为业”,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这样叙述教师的语言魅力:“一个能够动听而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应该像油一样地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要想使语言生动,富于变化,应注意如下几点:一是历史教学语言要把书面语转化为口语。口语化意味着通俗,深入浅出,适合学生理解识记的要求。二是历史教学语言要幽默。有句名言:“缺乏幽默是悲哀的”,中学历史课堂不应缺乏幽默。高水平的幽默往往是教师为人师表的人格优势和语言艺术嫁接的产物,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温馨、愉悦的课堂氛围,潜移默化地推动历史知识的领悟和记忆,是互动教学的重要体现。三是要适当穿插典故。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的历史教学课总是学生所喜欢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时穿插中外历史人物典故,成语故事典故,例如在讲到商鞅、吕不韦时可说“立木为信”、“一字千金”的典故,教育学生学习古人“守信用、重承诺”的美德,讲到三国时可引吕蒙“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典故,鼓励学生勤学多思、拼搏进取,讲到前秦苻坚出兵东晋,一说此人造就了中国三大成语(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学生个个都想知道是哪三个,好奇心随即被换起。如此便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欲望,不知不觉中沉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四是要使用多种方法。讲解叙述应使用各种方法让语言形象化,可运用对比、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例如,在讲中国近代史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两个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对此可结合前后中国政治经济史实的变化(对比手法)自然引出,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直达历史知识概念的内涵。又例如,在讲到慈禧太后的对外妥协政策时,为化抽象为形象,可引用范文澜先生的形象化比喻:“只要帝国主义的笛子响起,慈禧太后就本能地知道该迈出左脚还是右脚。”“对一些枯燥难懂的内容,可以做一些通俗形象的比喻,列举生产、生活中的相似实例解释相对生僻抽象的概念和术语;对一些难记的内容,可以找出其中的特点,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接受它们。这就要求教师对授课内容特别熟悉,在此基础上恰当联系,但不能把话题扯得太远。学生在宽松的课堂气氛中不知不觉学会了难懂的内容,这的确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非常好的教学方法。”

三、语速语调要吸引

语速要有急有缓、快慢有致,语调要抑扬顿挫、节奏鲜明,表现力强才能吸收学生注意力。例如,在讲到祖国,回想分离祖国的长久之痛,引用闻一多《七子之歌》时,历史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此诗语速一定要放缓,语调也该悲沉。“教师的角色是一方面传授知识,另一方面不断提出问题,增加课堂讨论,让学生参与其中。要善于打消学生的顾虑,鼓励学生参与的意识,引导他们发表或展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那怕是不完整的,或者是错误的” , 对于学生搞错的地方要语气和蔼地指出并加以纠正,在学生答对的时候要加以鼓励,一方面帮助学生正确地接受了知识,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了自信心,让他们在公众场合不再羞涩,有利于个人成长。中学生是一个比较敏感的群体,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对待教师的批评或表扬意见非常看重,所以在指导他们学习上语气还要和蔼。

四、重视体态语言的运用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身体语言对教学效果具有极大的作用”。首先它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之集中于语言所指向的内容;其次可以补充、加强甚至代替口头语言,使它更加明确、有力、精确,关键地方能起到强调作用;再次,以非语言行为伴随语言行为,可以使学生在接受语言信息的同时,得到生动的形象,加强记忆效果。最后,适当的体态语言能让学生更好地与教师进行情感交流。重视体态语言的运用,使其与口语配合、互补,就能相得益彰,收到更好的整体语言教学效果。

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电脑课件终究是外在于教师的媒介和手段,教学语言永远是内在于教师的功力和艺术。如同影视剧《红楼梦》不可替代曹雪芹的原著一样;现代化的课件、胶片带给学生的主要是信息,是一种辅助的手段,根本替代不了教师人性化的讲解。学生从老师的话语中及文字材料里得到的想象和联想,获益尤丰。”“学习历史是非常有意思的,它就像一本很厚的故事书,所以老师的讲解十分必要。生动的语言,精彩的情节往往会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历史教师平时要有意识地注意历史教学语言的积累与锤炼,加强语言素质修养,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篇7

初中英语课堂是教师开展英语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教师如果能够巧妙地利用好这块阵地,就会让学生在英语知识的海洋中如饥似渴的获取知识,否则学生会厌恶这块阵地,这块阵地就会渐渐的名存实亡,结合我多年来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工作实践,下面浅谈一下初中英语教师如何能够让课堂教学更有特色。

一、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新课程倡导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整个英语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好一切的前提,只有把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调动起来,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学的轻松,学的乐意。初中生他们还是孩子,他们有意注意的时间也比较短,所以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应该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多的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歌曲、表演、比赛、分层次操练、评比等方法,让他们从动作、表情、语言等形式参与活动,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感受英语、运用英语,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英语。例如,在七年级英语开始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中学英语教学的环境,除了用最简便的英语口语微笑着与学生交流外,还尽可能地充分利用实物、动作、图片、手势语、简笔画等尽可能多的手段呈现学习材料,让学生直观、轻松愉快地感知和学习英语,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能动性,让学生会兴趣盎然的去学习。

二、加强朗读训练

朗读训练不单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英语它是一门语言,要想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掌握这门语言,运用这门语言,就应该重视课堂上的朗读教学。因为朗读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朗读能够帮助学生记忆词汇,朗读可以促进学生听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唤起他们的感知和想象,它既能帮助学生增强对词汇和语言结构的记忆,又能增强学生的语感。

三、师生关系融洽

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融洽可以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使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学习。这需要教师做学生的贴心人,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关心他们的学习、身心健康,体谅他们学习英语的难处,尊重学生的思想,善于激励他们,尤其是对后进生,教师的态度尤其要慎重,不能放弃对他们的努力。教师要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给他们介绍一些学习方法的书,并教他们一些改善大脑记忆力的锻炼方法。因此师生关系融洽对于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

四、重视课堂教学评价

美国一个大教育家说过,“把孩子教育好,除了鼓励,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办法”。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主抓英语教学的同时,应充分利用表扬、激励功能,重视课堂教学评价,培养他们的自信。在很多英语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看到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就一味的批评,结果没有效果,因此要多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学生要想学好英语,先得有自信心,要进入“我能“的心理状态,鼓励和有效评价是一种生命的热力传递。在英语教学中,我们绝不能指责学生的发音、拼写等等,批评是于事无补的,我们应用“伯乐”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正确运用评价这一有利的教学方法。

五、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同伴互助的能力和水平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同伴互助的能力,就是为了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真正达到让学生“自求得之”的目的,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就是从引导学生确立自主学习的观念、培养自主性入手,以教材为载体,给学生以“自由表达”等方式,并认识自身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过程中的作用,使学生充分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而进行的创新性学习。学生提高了自主学生能力可以让学生不限时间,不限地点全身心的投入英语学习,并学有所获。我们才会达到高效率、高收益的课堂效果。因此要注意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平时就能主动获得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高素质的学生。学生具备了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可以有效的进行英语学习,但是有的英语内容和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是不能够完成的,这需要合作交流和同伴互助,例如,在学习英语课文时,有的问题相对学生来说难度很大,学生通过充分的合作交流和同伴互助,不仅能够对一些相对难的问题得以顺利解决,而且学生可以通过充分的分角色朗读和表演加深对英语情境的理解和掌握。

篇8

关键词: 创造;教学风格

Key words: create;teaching style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9-0168-02

0引言

课堂教学的风格是什么呢?它是指一个教师在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技能、技巧的合理组合和运用,体现着教师个人一贯的稳定的教学心理品质和独特的教学艺术。教学风格是教学经验的一种表现,一种相对稳定并且规范的表现。课堂教学的风格是教师常常善于运用课堂教学的艺术而获得的。教学风格是一种财富,是提高我们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资源,也是实现课堂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因素。

课堂教学成功的教师必有自己特色鲜明的教学风格;相反,则没有什么风格而言。一般来说,一位教师的课如果学生喜欢听的话,那么这位教师必有他(她)自己的教学风格,他的课堂教学会产生永恒的艺术魅力。如果我们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教了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书,而没有自己的课堂教学的具有艺术魅力的特点即教学风格,那只能说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不成功的,是毫无所为的。我们的学生永远不会喜欢听我们的课,也就无法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得不到更多的知识和专业理论,也谈不上学习方法与教育理念以及思想的启迪。

本文结合自己二十五年的教学经验与体会对此进行初步的探讨。一个教师如何创造自己的课堂教学风格呢?我认为应从四方面下功夫,一是讲授特点;二是民主教学;三是进行趣味教学,四是讲究课堂教学的语体。

1关于课堂教学的讲授特点

我努力创造的讲授特点是“两结合”:感性与理性相结合,形象与抽象相结合进行讲授。我的这个特点从根源上说,主要是受了我的两位老师的影响,一名叫张庆老师,是我在华南师大读大学期间教我们的《哲学》课的老师;另一名是我国当代文艺理论大师童庆炳,那是我到北京师大当访问学者师从的导师。

所谓感性的,也就是形而下的,具体的。所谓理性的,也就是形而上的,超越物质层面的思考。感性的往往是形象的,理性的往往是抽象的。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接受的心理一般是首先感受,然后在感性的基础上去理解理性,用理性去控制感性。因此,教师只要能做到感性与理性、形象与抽象相结合的讲授,正是顺应学生的课堂接受心理,形成心理上同构,或共鸣,自然也就收到好的课堂教学效应。

比如我在讲授“什么是文学”这一概念时,我列举了当代我国有关文学这一概念的几种主要说法,并运用“两结合”的方法来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由于篇幅关系,我只能结合关于“文学”这一概念的其中一个观点谈谈我是怎样对这个课堂教学特点的追求的。如当我讲“文学是文字游戏”这个观点时,我以美国诗人卡明思的诗《L(a )》和贾平凹的《废都》为例加以讲授。

板书:

L(a)

le

af

fa

ll

s

one

l

iness

我的讲解:这是美国诗人卡明思的诗,这首诗的每一行字母都组不成词,但如果把九行的字母(包括题目)联起来,变L(aleaffalls)oneliness,再把中间的括弧连同内容抽出来放在前面,变成(aleaffalls)loneliness。中文是(一片叶子飘落)孤独。这首诗状写了人像叶子的孤独与飘落的生存状态。

再以贾平凹的《废都》为例,板书:“(此处作者删去了×××字)”。

我的讲解:当代著名小说家贾平凹的《废都》,当描写到庄之蝶与某个女人发生性事的时候会有这样的写法。据我的统计,全书共有36处。这是作家的文字游戏。正是这样的文字游戏,它恰如其分刻画了一个出了名的文人为了摆脱那种世俗社会的百无聊赖的生活和心理危机而寄情男女性事之中,最后不可避免地走向生命悲剧的必然结果。这是作家的神来之笔,它使作品增加了气氛、情调、色泽、亮度,同时也为读者创造了一个阅读的想象空间。当读者读到这些带有十分吸人眼球的带的非文字的文学语言的时候,都恨不得钻进里面去,看作品中的主人公的性事会如何发展到何等程度与美妙的境界,那想象当然会是“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了。

结语:文学变成了文字游戏,让读者阅读成为一种文字游戏,乐在其中。

板书给学生的是直观的,作品本身给学生的是形象的,感性的,而我适当地讲解与结语,是理性的。这样,我成功地运用了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讲授特点,学生也就很容易理解“文学是文字游戏”之说。

2关于课堂教学的民主教学

我所理解与所努力创造的民主教学是:不仅仅是让学生发挥课堂主体作用,多言多练,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理念与精神:敢于与老师提出不同的学习见解并与老师讨论与研究问题。这才真正体现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因为教学活动中有两个主体―教师与学生。“教”的主体是教师,其客体是学生。教师的主体作用是主导作用,就是通过课堂教学的各种条件来教好学生;“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只有在课堂中努力创造民主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人作用,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教学的目的和要求。这也是有效课堂交往的基本特点的充分体现。

正如前苏联专家达尼洛夫所说的:教学应“以知识武装学生,同时教会学生思维。”[1]要教会学生思维,就必须坚持“民主教学”。

在高校教坛上执教了二十五年,我对“民主教学”的认识大致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我主张应该让学生充分发挥课堂的主体作用,多形式地让学生对所学的东西在课堂上自由地充分地表达他们的真实思想,以此促使学生学好学深知识和理论,同时培养创新能力。为此我曾写拙作《授课广开言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见《琼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第二阶段是:不仅是让学生多言,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敢于与自己的老师提出不同学习见解并与老师共同讨论和研究问题的一种理念与精神。

3关于课堂教学中的趣味教学

科学史的大量事例说明,强烈的创新意识来源于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酷爱。苏联教育科学院士巴班斯基认为,要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必须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动机和责任动机。[2]

我所理解与所努力创造的趣味教学是什么呢?我曾经写过拙作《创设课堂接受的快乐情境》,(《东北师大学报,1999年专辑》里面就谈到了我的这一教学特点。

一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课堂接受的“乐”的过程,从中得到文学知识,接受我所教的课程理论。二是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刺激学生对我所讲授的课程内容的兴趣,使学生在课堂接受过程中觉得津津有味,听起课来就“乐”在其中。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灵活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课堂讨论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作业法、多媒体、录相教学法、自学教学法也称自学辅导教学法,甚至是知识竞赛的辩论方法等等。由于我合理地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它们之间形成优势“互补”,所以既可以避免单-的教学方法带来课堂教学中的单调刺激,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代替严肃死板的教学气氛,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活跃和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断产生新鲜感,始终保持课堂接受的乐趣,又可以顾全教材各种内容不同特点,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在学习认识活动中的能力和才干,并找到对他们来说最合理的知识的方式,从而创设了学生课堂接受的快乐情境,使学生学习我所教的课程活动的积极化,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三是从情趣入手,运用情感教学,创设课堂教学“乐”的情境,从而把学生的情感和学习愿望激发起来,兴趣盎然地去学习理论。这是因为,人不仅仅是思维的存在,同时也是情感的存在。所以,只有把认知与情感和谐地统一起来,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只有这样,教学活动就会在热烈的、生机勃勃的、和谐的气氛中进行,犹如春风化雨。

4关于课堂教学中教学语体

所谓语体,依我的理解就是说话人所说的话与环境或氛围以及人的接受心理(统称话境)相适应或相和谐的程度的话语体式。不同的语体必须在与它相适应或和谐的话境中使用,不同的话境要求不同的语体。否则,就会闹笑话,出问题。如果将在政治会议上的话语带回家庭与夫人和孩子们演讲,将是滑稽可笑的事情;如果将军营中操练士兵的话语用在花前月下与心中的恋人谈情说爱,那非把恋人吓跑不可……因此,所谓语体一句话就是说话人所说的话与话境相适应或相和谐的话语体式。正如《文心雕龙》《定势》篇中所说:“夫情致异区,文变殊术,莫不因情立体,即体成势也。势者,乘利而为制也”。势“奇正虽反,必兼解以俱通;刚柔虽殊,必随时而适用”。

一定的工作性质和一定的环境也要求一定的语体。如外交官有外交官的语体,作家有作家的语体,教师有教师的课堂语体,卖菜的也有卖菜的语体。总之,语体用得好坏对我们的国际关系、人际关系、工作关系等作用与意义非常重大。

我所理解与所努力创造的课堂教学风格还包括讲究课堂教学语体。这是一个新的课题,这涉及到如何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能指”与“所指”矛盾关系而得到好的效应问题。这对于一个教师的课讲得成功与否具有重要意义。

我在课堂教学中所使用的语体可从两方面来考察:一是从“能指”方面来看,讲授语言节奏快慢适当,总是让听者有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声调因教学内容该高即高,该低即低,形成抑扬顿挫;二是从“所指”方面来看,对自己所讲的教学内容充满情感和情趣,以此激起学生的情感与情趣。同时尽可能做到教学内容具有丰富的认识价值和一定的审美价值,让学生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得到丰富的专业的知识同时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如果能把课堂的教学语体与课堂教学的身势语有机地结合起来,那么会获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篇9

【关键词】新课改;尝试课堂教学;主体先行;尝试活动;尝试指导;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4-0013-05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国几十万教师的尝试教学实验研究的推动下,尝试教学形成了“先试后导、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的基本特征,并在我国近些年的历次教学改革中发挥了十分突出的助推和支撑作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战线上的大事是大力推进和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尝试教学正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这也正是《尝试教学法实验研究与推广应用》的研究成果能够在2014年荣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重要缘由之所在。这里,笔者针对“新课程理念下尝试课堂教学的特色”这一主题从六个方面进行分析,供广大教师借鉴参考。

一、学生主体先行

1. 理念上,充分相信学生、依靠学生

传统课堂教学的特征是:教学,教学,我教你学,教师必须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才放心叫学生去做练习。教师讲,学生听,从古到今好像是天经地义的。这种观点的根源就在于不相信学生。他们认为,上课前学生什么都不会,没有教师教学生什么都做不了,教师必须从头讲起,讲深讲透,学生才能学会。这种思想长期禁锢着教师的头脑,制约着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行为。而这,也正是造成传统教学费时低效的根本原因。尝试教学则反其道而行之,认为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充分相信学生,学生能够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成功。教师的职责,不是把知识灌输到学生的大脑,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成功,在尝试中创新。这与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核心思想,与“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最终目标都是一脉相承、息息相通的。

2. 设计上,以学生主体活动统领全课

尝试教学法的应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三个为主”,即以学生为主、自学为主、练习为主。这样的教学主张和实践,使“教”为中心的课堂生态转变成以“学”为中心的课堂生态,达到了教与学的最佳结合与联动发展。具体解析如下:

(1)以学生为主――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多看、多思、多讲、多动手,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尝试法一开始即要求学生进行尝试练习,这就把学生推到了主体的位置。在尝试练习中遇到困难时,学生会选择自主尝试解决、自学课本和接受教师的讲解等活动方式。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尝试题,就会产生成功的愉悦感,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2)以自学为主――尝试法倡导课前预习,以尝试题引路,促使学生自觉地去自学课本或其他参考材料,而能否正确解答尝试题又是学生对自学成果的一次自我检验。因此,尝试教学法是以自学为主的方法,也可以说是一种以尝试题引路的积极的自学辅导法。

(3)以练习为主――尝试法把学生的练习活动放在主要地位,从尝试着手,从练习开始。它以尝试题为中心,形成一个多层次不断尝试的练,在不断尝试中,一步步提高。一堂课的安排,以练习为主线,教师的讲解穿插在练习之中,可以用这样四句话概括:先练后讲,练在课堂,边练边讲,订正在当堂。

3. 实施上,学生主体活动贯穿始终

我们以尝试教学基本程序(如图1所示)为例稍作说明。尝试教学模式的每一步,都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教师真正是为学生的主体活动服务的。

尝试教学基本程序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准备练习以后,出示尝试题,立即吸引住学生,“老师还没有教,你们自己能解决吗?”新课的开始就让学生展开思考。学生有了“试一试”的迫切愿望,就会产生自学课本的需求。自学课本后,学生找到解答尝试题的线索,又产生跃跃欲试的心情。尝试练习后,有的学生做对,有的学生做错,采取的方法也有差异,心有疑问就有话讲,进行探讨和争论又成为学生的需要。学生自学课本、尝试练习、相互议论和争论,这些都是埋下的“悬念”,此时学生会产生“我这样做对吗”“这道题目到底应该怎样做”的疑问,迫切需要听听教师的讲解。这正符合学生迫切需要有一个权威评价来印证自己正误的心理。因此,尝试教学法的基本教学程序是从学生的内在需要出发,从一个阶段自然发展到另一个阶段。它是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安排教学上的逻辑程序的。

以上环节充分表明,尝试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尝试活动。学生主体活动在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活动课等课型中都能体现得淋漓尽致。需要点明的是,在每一种尝试教学课型中,充分发挥教师“教”的指导作用正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因此,在尝试课堂教学中,学生无论是存在地位、出现顺序,还是活动比重、目标指向上,都展现了“主体先行”的特点。

二、尝试活动充分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学生不甚了解的文章书本,要使他们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尝试的结果,假若真了解了,这了解是自己的收获,印象必然较深,自己对于它的情感必然较浓。假若不能了解,也就发现了困惑所在,然后受教师的指导,就困惑所在加以解答,其实在内容的领悟上,……都将感到恍然有得的;对于以后的尝试,这是有力的帮助和鼓励。无论成功与否,尝试都比不尝试有益得多;其故就在运用了一番心力,那一番心力是一辈子要运用的,除非不要读书。

叶圣陶先生的精辟论述,阐明了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尝试活动对于学生主体健康发展的无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在尝试教学中,各种类型的尝试教学活动成为最引人注目的现象,较有代表性的有:①尝试阅读;②尝试练习;③尝试操作;④尝试讲解;⑤尝试探究;⑥尝试表演;⑦尝试应用;⑧尝试小结;⑨尝试评价;⑩尝试拟题; 尝试梳理; 尝试设计; 尝试提问; 尝试批改; 尝试作文。比如尝试阅读可以是课前的阅读预习,也可以是课上的阅读自学。通过尝试性的阅读活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学习内容,引发学生对学习重点及难点的关注,引导初步的自学活动或反馈性的自我矫正。再比如尝试讲解,教学新问题时,学生讲解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尝试练习后,讲解练习时做错的题目或某种新颖的做法;每一单元学完后,互相讲解本单元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在总复习时,讲解某类知识的关系结构图;完成实验操作后,讲解自己的实验设计、操作流程、收获心得等。尝试活动在教学中体现了如下两个显著特点:①类型多样,依需而设,广泛渗透;②纵向贯穿,循序递进,深度开掘。

三、强化尝试指导

在尝试课堂教学中,各种类型的尝试活动都不是盲目的,而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步骤地尝试。教师的指导绝不是包办代替,而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要求,为学生创设必要的尝试条件。尝试指导原则是尝试教学理论中最重要的原则。

教师不但要在学生尝试中进行指导,而且要在学生尝试前和尝试后认真指导。在学生尝试前,教师要认真制订课时计划,规划学生尝试的步骤,编拟准备题和尝试题,指导学生自学课本,要设计指导语或提出自学思考提纲。在学生尝试中,教师必须巡回指导,了解学生尝试情况,特别是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完成尝试任务。在学生尝试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尝试讲道理,判断尝试的正误,对正确的思路和做法进行强化,对错误的思路和做法进行矫正。根据学生尝试练习的情况,教师针对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及教材里的关键点进行重点讲解,以确保学生系统地突破难点,深入地掌握知识。

尝试指导还表现为在教师的组织下充分发挥达到尝试成功的诸因素的作用。邱学华老师为此提出了“尝试场”的概念,用来指代学生在尝试过程中,各种教学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形成的特定教学空间。尝试场(如图2所示)好比―个人的“手掌心”,五个手指代表达到尝试成功的主要因素,大拇指代表学生的主体作用,说明是最重要的,是基础;食指代表教师的指导作用,我们一般是用食指指方向的,说明应起指挥和组织者的作用,指示尝试场的各种形态。

教师进行尝试指导须注意:

(1)尝试指导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大胆让学生去尝试,使他们敢于尝试,乐于尝试,善于尝试。

(2)学生尝试与教师指导要有机结合。尝试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指导是为学生尝试服务的。

(3)在尝试要求上,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特点而有所不同,由扶到放,由易到难。教师指导的程度,应该掌握分寸。在小学低中年级,教师应该多加辅导,在小学高年级和中学应该逐步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总之,在具体要求和方法上,应具有灵活性,不要搞一刀切。

(4)在尝试指导步骤上,应该灵活安排。可以提出各种课型的指导模式,但不能机械搬用。根据学生、学科和教材的特点,灵活实施尝试指导,但万变不离其宗,“先试后导、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的基本特征不能改变。

四、师生多维互动

教学活动是一种旨在引起学习的师生间互感互动的系统活动。它不仅是知识传授的活动,也是一种情感活动。王坦先生在《教学原理与策略》一书中指出:教师与学生这两个动态因素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教学必然是一种情感活动。具体地说,教学活动是以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为背景而展开的,教师的教学必须通过学生积极配合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把整个教学过程比作是一架机器的话,那么,教师与学生就是这架机器中的两个互相咬合的主要齿轮,而融洽的师生感情则是保证这两个齿轮正常运转的油。

在尝试课堂教学中,教师既关注和调控知识信息的多向式流动,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多种信息交换发生、不断有新鲜信息碰撞产生的过程,同时,也注重对学生主体情意素养的渗透培育,使知识教学之船自如地行驶在情意荡漾、和谐博大的海面上。

1. 信息交互注重多向

传统课堂中,教师是“背桶人”(占统治地位的信息发射源),学生是“敞口杯”(处于被动状态的信息接收器),信息传递的方式是单向式的“一对多”,信息的质量不断衰减;在尝试教学中,师生都是“挖井人”(每个人都是信息发射源),都是“吃水人”(每个人都是信息接收器),课堂上的信息传递方式呈现多元模式,既有“一对多”,也有“多对一”,更有“一对一”“多对多”,信息的质量和数量都呈现增强效应。除了教师与学生这两大动态信息主体,尝试教学还充分激活和利用其他静态的信息源(如教科书、黑板、作业等),并使各种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正向教学功能,极大地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尝试教学中,各种要素处于彼此联动的交互状态中(如图3所示)。

尝试教学的五个基本步骤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其中每一步都是可控的、互惠的,反馈信息畅通。在尝试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讨论,教师也可以参与讨论,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尝试练习中的反馈信息进行讲解,这就形成了课堂教学多层次多向交往的格局。这五个步骤在课堂信息的流通上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明显从图4中看出来。

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节,这种思想在我国古代的《学记》中早有论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种反馈模式如图5所示:

2. 情意交融注重多维

在尝试学习活动中,情意因素与智力因素是互相协同、交互促进的。如果把学生的学习活动看成一个系统,那么这个系统是由两个子系统协同作用构成的:

一是智力因素构成的子系统,它起着执行、操作的功能,承担着对活动内容的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等任务。

二是情意因素组成的动力调节子系统,它虽然不直接参与智力活动,却起着引发、定向、激励、强化智力活动的作用。

传统教学只注重智力因素对知识获得的影响,忽视情意因素对获取知识的重要作用,在尝试教学活动中,将智力因素与情意因素有机结合起来,认真落实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尝试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信任和理解学生,相信学生能尝试成功。而信任和理解是建立融洽师生关系的基础。放手让学生先尝试练习,学生会产生好奇心和好胜心,激起学生的兴趣;在尝试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意志;尝试成功了,学生会产生成功的喜悦,形成一种敢于尝试的自豪感,从而坚定勇往直前的信念;如果尝试失败了,则会产生再探“庐山”真面目的意志,塑造学生迎难而上的优良品质。

营造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构建尝试课堂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因为,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发展学生思维的保证。具体要求如下:

(1)教师要热爱学生,这是达到民主和谐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应处处关心学生,对学生的尝试活动充满信心,热情鼓励,循循善诱,不指责、不呵斥、不急躁。

(2)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老师既是自己的师长,又是最可亲近、可以与之交心的朋友。有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创设师生心理相融的课堂气氛,学生的自主尝试和教师的尝试指导才能自然通达。

(3)学生之间形成和谐、友好、互竞互助的关系。在尝试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师生之间关系,更重要的是处理好学生之间的关系,促使他们友好合作,相竞相助,共同成长,构建良性互动的“尝试学习共同体”。

五、凸显智能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知识、技能与智力、能力是互依互赖、彼此促进的。知识、技能是发展智能的基础,智能又是掌握知识的条件。但是智能不会自然产生,知识增加与智能发展并不是同步的,智能发展应该走在前面。关键在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什么途径、什么方法使学生掌握知识。实践证明,尝试教学理论比较科学地解决了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结合的问题。

在尝试课堂教学中,“先学后教,少教多学”的特点十分突出,教师在课堂上努力践行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尝试教学十分注重课前预习(尤其是小学中高年级以上的学生),因为“在指导预习的阶段中,假如学生能够‘领悟’了,能够‘研究’出来了,就不需要教师的‘讲述’:教师所‘讲述’的,只是学生想‘领悟’而‘领悟’不到,曾经‘研究’而‘研究’不出的部分。这才显出‘讲述’的真作用,才真正贯彻了尝试的宗旨。”显然,尝试教学把学生的课前预习作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新授课上,教师不先讲授,由学生尝试解题,主要也是为了促使学生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自主调动个体的学习潜能来解决问题,尽管这样做学生暴露出的错误可能更多,会走一些弯路或远路,但学生的阅读能力、探究能力、反思能力都有了实质意义上的发展。如果学生个体难以做到尝试成功,合作尝试就成为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由此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学习评价能力、提问解疑能力又获得了发展的契机。在练习课上,教师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应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总结学习经验的能力等。在复习课上,教师着力于培养学生整理知识、建构认知结构的能力。在活动课上,教师力求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活动时空,着力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学习素养。

六、注重教学评价

在尝试课堂教学中,评价活动与教学活动是相伴相随、相依共进的,对尝试教学实践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助推作用。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注重”上。

1. 评价目标注重发展性

尝试教学评价注重“双基教学”的质量,但不以“双基扎实”作为教学评价的最高目标,而是以“双基”为载体,致力于发展学生的能力,陶冶学生的精神,培养学生的习惯,塑造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特征。在进行尝试评价时,教师往往将评价的“甄别”功能淡化而着力发挥其“识别”功能,注意从学生不同的表现中发掘那些可贵的尝试潜质,哪怕只是一个尝试的苗头。

2. 评价主体注重多元性

传统的教学中,评价过程往往是教师一个人说了算,教师是评价者,是绝对的权威,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评价。哪怕学生对评价结果持有异议,也只能私底下议论,没有为自己“辨护正名”的机会。尝试教学评价改变了这种不合理的状况。除了教师,学生本人、其他同伴、学生家长都可以行使评价权。多主体评价,让原本封闭的评价体系有了开放的活力,有利于班级尝试文化的形成,有利于各方教育力量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3. 评价内容注重综合性

传统的教学评价内容,主要是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考试评价的所有内容几乎都是针对于此。尝试教学评价为此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开发了一些具有综合性的评价手段。除了知识与技能评价表,我们还开发了尝试态度评价表、尝试准备评价表、尝试过程评价表、尝试成果评价表,表中所设指标充分考虑到了对过程与方法(如自学能力、提问能力、规划能力、表达能力、交流能力、评判能力、反思能力等)、情感与态度(如学习兴趣、努力程度、合作意识、尝试精神、尝试态度等)的评价要求。只有学生意识到只掌握知识已经算不上全面发展,无法得到更高的评价等级,追求全面、和谐的发展才会成为他们自觉自愿的行为。

4. 评价方式注重多维性

传统的教学评价中纸笔测验占据统治性地位,虽然这种评价方法客观性、公正性强,易于操作,但是它的弊端也是非常明显的,如无法真正考查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更不适合于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评价。尝试教学实行多维评价方式。既有总结性评价,也有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不同的评价分居尝试教学的各个时段;既有他评为主的方式,也有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能为尝试教学提供立体的、完整的、多侧面的教学信息;既有纸笔测验这种重视客观、量化的评价方法,也有观察、成长记录袋、真实性评价等主观、质性的评价方式,有助于完成尝试评价从“现状评定”到“发展指引”的教学使命。

参考文献:

篇10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实践中有些教师并没有真正做到素质教育理念所要求的“以学生发展为本”,比如:他们让学生课堂讨论、动手练习,表面上似乎学生都很活跃,思维也开动起来了,但是,老师最后还是用一个标准答案无形中限制着学生的思维,学生还是要跟着老师的思路走。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虽然学生的绘画技能有可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这样很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我认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先进教学理念所倡导的是,教师除了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绘画技能外,还要指导学生如何把心中想画的东西画出来,甚至画得更好。

 

优化美术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不仅仅是一门技术,它对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起到很大的作用。美术教师要与时俱进,具备以人为本的思想,把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悉心研究教学教法,改进教学,这样才能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艺术。

 

        书画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是中华民族值得骄傲和自豪的艺术瑰宝。当前,书画教学已成为甘肃省古浪县第五中学的一大特色与亮点,学校特别重视艺术特色教学和艺术特长生的培养,做到了点面结合,软硬并举。近年来,为切实开展好美术课堂教学活动,具体做了如下工作。

 

一、注重教师的有效示范

 

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示范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掌握作业要领,对教学效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美术课上教师可以通过一边讲解一边做技法动作的示范指导学生学习,也可以通过播放教学幻灯片,用美术模具、教师示范作业、VCD教学光盘等一些“辅助工具”来完成示范,成功驾驭艺术课堂。美术教师优美的示范作业,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对书画艺术的兴趣,更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使美术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探究意识增强,教学效率提高。如,美术教学过程中比较复杂和抽象的透视问题,教师再精美的语音讲解也实现不了学生“透视”这一抽象概念,只有通过实物教具的现场演示,才能使学生正确理解,找到规律,掌握内涵。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借助“辅助工具”有效进行示范,就会把枯燥的语言讲解用鲜明直观的具体实物代替,同时也能让学生在示范演示中领略艺术课堂的美学价值,提高学习积极性,并受到美的熏陶。

 

二、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在新课改下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学校教育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改变和创造,有效转变教学方式。

 

第一,教师在课前做好教材分析,明确重点,把握难点。教学中及时引导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收集整理知识点,实现自主学习,拓展学生的视野。

 

第二,让学生通过情景再现、文字描述等方式表达对某件艺术作品的感受及理解,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创造力。

 

第三,在教学中适当穿插音乐、电影、动画等资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教学艺术,增进学生理解,提升课堂效率。

 

第四,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把讲解、提问的机会适时交给学生。

 

第五,实现学科相互渗透,在鉴赏教学中渗透其他学科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第六,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美、欣赏美、评价美,加深对自然、家乡、祖国的热爱。

 

三、把握课堂的有效评价

 

在教学评价的整个过程中,强调教师与学生高质量的互动,通过师生间的有效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才是新课程标准理念的实际体现。因此,如何采用开放多元化的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是美术教师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评价操作中,教师的着眼点应放在学生学习书画的过程上,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对学生实施分层评价,对每一个学生的进步都给予充分肯定,并加以鼓励。评价的方式除了观察、调查、考察学习知识、成果展示外,还可以为每一个学生创建一个成长“记录袋”,建议大家把每一阶段的优秀作品装到袋子里。评价每一位学生学习书画过程中的发展状况,并定期进行分析总结,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艺术教育课不仅能帮助学生认识世界,而且能鼓舞学生去创造美好生活。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应注意运用恰当的点拨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感受古今中外名家名作所表达的美的元素,不断提高自身鉴赏力。在新的美术课程标准理念的引导下,审美教育是美术课堂教学需要完成的主要目标任务。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增强其审美能力,注重培养学生通过美的艺术熏陶提升自我审美能力。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面向全体,还要关注个体,对那些有艺术天赋的学生和艺术学困生实施分层辅导,分层施教,分层培养,分层提高。给每一个学生的心中都播撒美的种子,对每一个学生都实施审美能力的培养。

 

古浪县第五中学的美术课堂教学活动,在重视课内教学的同时还注重课外延伸与拓展,充分利用校园里的一切可利用资源,如走廊、墙报、橱窗、校刊、学校书画展览室等,让学生的作品陈列其中。在营造高雅、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的同时,着力将古浪县第五中学打造成艺术教育特色示范学校。

 

参考文献:

 

[1]张倩.职高美术教学中美术语言运用的策略探究m.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8):25-28.

 

篇11

是的,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件大事;培养身心健康、积极向上、德才兼备的合格公民,是学校为之奋斗的终极目标!

班级是学校的细胞,和谐的班级构成和谐的学校。因此构建和谐学校的主旨就是创建和谐班级。班级要有生命力就要有特色,特色即卓越,走班级特色发展之路是现代班主任的必然选择。一个教师没有特色是一个平庸的教师,是走不远的。没有教师的个性就没有学生的个性,一个班级也是如此,没有班级的特色就无法带动班级整体的工作,尤其是不能让课堂教学成为一潭活水。

创建特色班集体,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扬起学生的理想风帆,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促进其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成长起来,应是每一个班主任矢志不渝的追求。

文化是无形的,但是在具体的特色班集体创建过程中,抽象的文化便溶入到了学生的血脉之中,潜移默化地对他们进行着制约,并促使他们走上丰富内涵之路,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经过了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实施,学生便会充分彰显个人的才华,创造精神、实践能力、课堂及课外的学习能力也逐渐提高。在实现班级目标包括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学生还懂得了合作,理解了团队精神,增强了责任感,学会了自我学习、自我发展。

1 概念界定

1.1什么是特色

《现代汉语辞典》对特色的解释为: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可以这样说,特色就是个性,个性就是特色。

1.2什么是特色班集体

所谓特色班集体,就是指个性化的班级。特色班集体的内涵是指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从本班实际出发,在所有成员参与下,形成的独特的、稳定的、良好的班风班貌,并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成效的班级。特色班集体与班级特色不同,班级特色是指班级工作的某一个方面形成特色,是局部特色,如体育大课间活动组织、兴趣小组活动开展、学生学习小组互帮互助、卫生保洁、教室布置、学生书画才艺表现等。总之,班级特色是班级展现给别人的一些亮点。而特色班集体则是特色渗透在班级教育、教学、管理等的方方面面,体现出独特的班级整体风格。由于每个班级的个性不同,每个班级都是一个潜在的特色班集体,每一个班级都可以成长为特色班集体。

1.3什么是班级文化

所谓班级文化,是指围绕班级的教育、教学活动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班级风气等的集合体。班级文化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表现出一个班级独特的风貌和精神,并且这种班级独特的风貌和精神,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一定的形式影响学生的行为。

班级文化建设是师生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形成班集体凝聚力和良好班风的必备条件。积极良好的班级文化不仅能为学生的素质发展创建良好的氛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的兴趣,还能为形成一个勤奋向上、充满活力的班集体起到桥梁纽带作用,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塑造积极向上的班?精神。班级文化既是优化班集体的有效途径,也是优化学校教育教学的有效途径。

2 通过创建特色班集体,强化班级文化建设,从而真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效果

现代教育应该义无反顾地从控制生命升级到激扬生命。要知道,比分数刺激更强有力的推动力来自于生命内部,来自于人的文化的、创造的追求所激起的人的情感和悟感。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应集中在成长的体验过程中,使成长中的创造性因素和文化提升的因素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最强大的动力。

2.1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它是一个班级的本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良好的班级精神文化对人的感染力是巨大的,它能使置身于其中的每个学生都感到一种无限的力量和高尚的存在,有意或无意地影响和支配着学生的行为,陶冶着学生的情操。班风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精髓,所以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也集中体现在班风建设上。抓住班级建设目标和班集体舆论等方面的建设,就是抓住了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矛盾。通过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导引同学的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意识形态,使之成为成功实施各项学习、生活的内在驱动力。

建班伊始,就要号召全班同学共同开动脑筋,针对本班班级发展目标和个人目标写出一两句言简意赅的班训,并创作班徽、班歌。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班级必须有比较明确的班级目标,使其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灵魂。班级目标的制定必须结合自己本班学生特点,恰当并且取得同学的认可是第一原则。如以“厚德博学,身心两健,团结互助,共同进步”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特色,号召全体学生改变坏习惯,提高上课效率,超越、完善自我,铸造人格精神。

2.2班级物质文化建设

优化教室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是创建班级文化的基础,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整洁、美观、优雅的室内环境,犹如细雨润物,容易给人营造良好的心境,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平衡;一个安静、和谐的学习与生活空间,可以催人奋进,可以影响学生对事物的判断和看法,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方式。

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不仅包含教室内的环境布置,还体现在师生的仪表上,两者都具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功能与教育效果。教师的仪表美,能提升学生对教师的亲和力,学生的仪表美,能提升教师教学的激情。

教室环境布置、师生精神面貌可以说是班级整体形象的代言,实践证明整洁美观、充满班级特色的班级物质文化,能够起到那些枯燥单调的说教所无法奏效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

2.3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是由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遵守的班级规章制度、公约、行为准则等形成的文化形态,它是班级一切行动的准绳,对于一个班级的秩序化、法制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学科课堂秩序制度、考勤制度、自习课堂纪律制度、评优制度、批评惩罚制度和学习上的互助制度等,为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搭建好了平台,为每位学生提供了参与班级活动及处理班级事务的行为标准。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有着不同思想、不同文化底蕴的人。对集体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从不同的个体折射出的结果各有千秋。班主任要注意加强调控和服务,及时纠正和解决工作中出现偏差和新问题,确保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不变形、不走样,使班级管理和各项活动始终沿着既定的方向前进。

2.4班级和谐的人际关系文化建设

班级人际关系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现代班集体应拥有新型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融洽,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同学之间关系融洽,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班主任是班级良好人际关系的纽带。

2.4.1优化师生关系

班主任首先要协助各科教师树立威信。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核心,而各任课老师对班级的教育教学工作又是建立良好班集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任课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的,他们能否每天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对全班同学进行良好教育教学,与各任课老师在学生中的威信有很大的关系。

学科任课老师要在学生中树立较高的威信,除了他们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授课艺术外,与班主任的维护与协助是分不开的。在起始年级阶段,学生对各任课老师并不了解,班主任在这时就要帮助各任课老师树立威信,首先,要教育学生重视这门学科,要学好这门学科,因此就必须和该科教师积极配合,尊重任课教师,认真听课。学生有了良好的认识和明确的目的才能认真对待所学科目,尊重任课教师。当然,班主任还要向学生介绍各任课老师的简况、教学经历、教学效果、特长爱好等,在介绍的时候要带着称赞的口气,让学生意识到给他们教课的教师都是很优秀的,使学生对自己的任课教师有良好的第一印象。其次,学生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视野的扩大,他们的评判能力和鉴赏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但仍缺乏客观性,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会有更高的要求,一些教师原来在学生中树立的威信会逐渐降低,对此,班主任要教育学生用“实事求是”和“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老师,学习任课教师的长处,摄取丰富的知识使自己健康成长。对任课教师的不足,班主任要本着团结互助、共同搞好教学工作的目的,向其及时提出,使其自觉地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言行,再通过其自身的努力,他们的威信也就会再次逐渐树立起来了。

班主任还要妥善处理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增强,有时个别学生或部分学生会与任课老师发生矛盾与冲突,一般情况下,学生只畏惧班主任,而对任课老师的批评不易接受,有时还会当众顶撞或产生对立情绪。这时,班主任就要出来调解、解决矛盾。在处理此类事件时,班主任要讲究方式方法,避免矛盾激化。班主任一定要深入调查,仔细了解事情的原委,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客观、公正的处理,既要使任课教师满意,也要能说服教育当事学生,使其心悦诚服,并以此教育全班学生,最终使师生关系融洽和谐。

“亲其师,信其道”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最好诠释。

2.4.2组织和指导学生之间的交往

班主任要为学生创设交往条件,满足学生交往的需要;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要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班主任可通过加强课堂的双向和平行沟通方式,利用课后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组织课外兴趣小组等方式,发挥各种沟通形式的优势,加强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思想感情的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

无论是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文化,直观形象的班级物质文化,软硬结合的班级制度文化,还是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文化,它们都构成了班级的文化。我们要利用班级文化具有的潜移默化性、自我教育性等特点,采取渗透的形式,把教育思想贯穿于整个文化环境之中,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

3 以创建特色班集?w为载体,实现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的相互促进

创建特色班集体,焕发了教师内在尊严与欢乐的价值追求。教师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不再仅仅只意味着奉献和付出,还有更多的享受与快乐:教育不是重复、沿袭,而是创造、发展;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教师以其创造性的劳动去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并在创造性的劳动中,享受因过程本身而焕发的内在尊严与欢乐。

富有班级特色,符合学生特点的特色班集体创建,使教育真正成为活生生的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对话,学生在与教师和其他学生的交往中生成新型的良好的人格特征,而不是成为了没有生命的事先被固定好规格的产品。

在创建特色班集体的过程中,教师尽显风采,其生命的潜能得以开掘和显现,其生命的智慧能得以丰富和发展,其生命的活力能得以释放和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