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08:37:2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企业的经济效益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F2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01
一、企业安全经济投入的定义及表现形式
企业安全经济投入是指企业在其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中,为控制危险因素,消除事故隐患或危险源,提高作业安全系数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各种资源的总和。
安全经济投入一般表现为主动性投入(又称为预防性投入)和被动性投入(又称为控制性投入)两种形式。主动性投入包括安全措施费、防护用品费、保健费、应急救援投入和保险投入等超前预防性投入;被动性投入主要包括事故发生后的营救、职业病诊治、设备设施修复投入等控制性投入。
二、企业安全经济效益的内涵及分类
有关安全经济效益的问题,普遍的观点认为以事故发生后所造成的人身伤害或者物质损失来实现企业安全经济投入与安全效益的均衡。其逻辑推理是:如果不发生事故,那么,事故损失就转化为经济效益。然而,笔者认为其实不然。安全管理的经济效益,应该是由减少的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和减少的事故间接经济损失、减少安全投入并转化为高效的经济效益以及安全管理所创造的现实经济效益四部分组成。其中,创造的现实经济效益是潜在的,渗透在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中,不易独立地表现出来,因而称之为潜在的经济效益。为了更深入地研究安全经济效益的特点,按照其性质可分为正效益和负效益。
(一)安全经济正效益
其包括减少安全投入并转化为高效的经济效益和创造的现实经济效益。当将影响企业效益的其他因素作为不变量,而把安全作为变量来分析时,就不难看出安全对提高企业效益的巨大作用。首先,在其他条件不变,生产得到安全保障时,生产过程就正常,从而获得良好的效益。其次,在安全条件下,从业人员具备较高的安全意识,生命健康得到了保障,这对从业人员队伍的思想稳定、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安全经济负效益
其包括从企业获得的经济效益中扣除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这两部分。一旦发生事故,无疑会直接增加生产总成本,导致利润减少。因其在数值上表现为负数,故称为安全负效益。如果事故频发,则生产中断,成本增加,导致效益降低。
因此,安全经济效益的计算公式归纳为:E=Ea+Eb+Ec+Ed。式中,E为安全管理经济效益;Ea为减少事故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Eb为减少事故创造的间接经济效益;Ec为减少安全投入转化的经济效益;Ed为创造的现实经济效益,即潜在经济效益。
三、企业安全经济投入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对企业安全生产而言,安全经济投入与安全生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既相互矛盾,又辩证统一,解决这对矛盾的关键是如何找出两者之间的平衡点。笔者认为,作为一个企业,应该明确企业的责任和目的。不能忽视安全,这是任何一个企业的责任;也不能不要效益,因为要确保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员工的切身利益,这既是责任的体现,也是每一个企业的根本目的。在日常生产实践中,企业的安全投入与经济效益这一对矛盾始终存在。合理的安全生产投入,能减少和防止事故的发生,能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安全管理与企业经济效益的理想状态是“双赢”,即随着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也会随之增长。
四、企业安全经济评价
(一)评价方法
理论上有两种安全经济评价方法:一种是安全投资效益回报评价,即安全投资与收益的关系。企业为保证生产的正常运行,安全投资一般包括员工的一般劳动保护用品以及特殊工种的劳保用品、特殊场合的劳保工具,宣传、教育、安全培训,安全设施的整改、革新和维护,安全技术措施的提升,安全系统的建立和维护等。在进行安全生产投入的初始时期,这几部分投资是随着投资的增加及安全度的增加而递增,但是安全产出为0,从经济效益角度上讲经济效益为负值,即投资效益为负;当安全设备和设施投入运行后,随着新增可变投入的增加,安全产出也逐步增加,并且表现出明显的规模经济,这时就会产生投资正效益;当投资不断进行,投资在企业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超过一定的限度时,显然会加重企业的负担,从而安全经济效益为不再增长状态。
另一种评价方法是评价系统在多高的安全度时安全费用最优。系统的安全费用是指安全投资和事故损失之和,它包含了上文所讲的安全正效益和安全负效益。当系统安全度低时,其安全投资低,事故损失大;随着系统安全度的提高,安全投资增加,事故损失费则下降;当系统安全度达到一定程度时,要进一步扩大显然要进行大量的经济投资,这种安全投资往往是用先进技术替代旧技术,然而事故损失的减少却很有限。这就是说系统安全度过高或过低,系统安全费用都会很高,安全投资的经济性是不合理的,因此本评价方法认为适当的安全度所对应的安全投资为最佳安全投资。
针对以上两种评价方法中涉及的评价指标,既要考察安全投资效益的正、负以及最大,同时必须要考虑系统安全度的高低。
(二)最佳安全投资点的确定
从企业经营角度看,总是追求最小的投入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为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必须减少因事故造成的停产停工损失,减少因事故而引发的人身伤亡、职业病和财产损失。然而,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在基本的安全得到保障后,工人们又会要求更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这就意味着安全经济投入的增加。安全投资在企业成本中所占的比重是多少才是最合理的呢?基于以上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企业的最佳安全投资问题是在一定的系统安全度要求下进行分析的,适当的安全度的选择对企业来说是优化企业安全经济投入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利用经济学边际收益理论。
参考文献:
[1]姚庆国,黄渝祥.安全经济学基本问题综述[J].山东社会科学,2006(12).
[2]冯建.企业安全生产投入的经济分析[J].企业经济,2006(8).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207-02
一、企业环境成本和经济效益的定义:
(一)企业环境成本定义
联合国在《环境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立场公告》中曾经提出: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这一定义以明确企业的环保责任为中心将企业对环境的影响负荷费用和预防措施开支列入核算对象[1]。
企业环境成本的确认和计量
企业环境成本的确认:
我国对环境成本的确认目前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了达到国家环境标准而发生的费用支出。二是国家为保护环境实施经济调节手段使企业所发生的环境成本费用支出。这两种确认方法都是将其作为一种费用来处理[3]。
企业环境成本的计量:
环境成本的计量是指对环境成本确认的结果予以量化的过程,即确认环境成本后,按照其业务或事项特性,采用一定的属性和计量单位,对数量和金额进行认定、计算和最终确定。环境成本的计量属性一般包括历史环境成本和现行环境成本,计量单位采取货币形式[2]。
(二)经济效益的定义
企业经济效益从其内涵与提高途径角度看,可分为潜在经济效益、资源配置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效益和技术进步经济效益及管理经济效益。
企业经济效益是指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用公式表示:
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C+V+M)/C+V
C:消耗原材料价值;
V:工人工资;
M:利润。
二、环境成本与经济效益关系的研究
(一)国内外关于环境成本与经济效益关系的总结
20世纪80年代以后,企业经济效益与环境成本的相关性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关注的重要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目前理论界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环境成本与经济效益之间负相相关。企业为了提高环境绩效,必然会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即国家实现社会环境保护目标过程,会损害企业的经济目标[5]。1998年Stanwiek通过对多个行业共120多家企业的研究发现企业收益率与企业的排污量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从而验证了这一结论[4]。
而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却持有另一种观点:“恰当设计的环境规制可以激发被规制企业创新,产生效率收益,相对于不受规制的企业,这可能会导致绝对竞争优势;相对于规制标准较低的国外竞争者而言,环境规制通过刺激创新可对本国企业的国际市场地位产生正面影响。”他认为,在传统的静态假设条件下,企业的技术、资源配置和消费需求都是固定的,社会环境成本的内部化在一定时期内势必会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从而降低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5]。这一理论通常被人们称为“波特假设”或是企业环境成本与经济效益“双赢”观点,即认为企业环境成本与经济效益之间是正向[4]。
(二)基于“波特假设”的环境成本对企业经济效益影响的理论研究[4]
1.企业对政府环境规制措施的反应
如果企业经营管理者对政府制定的环境制度仅仅是被动的遵循,并不积极主动地去改进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则企业的环境支出势必会增加企业环境遵循成本,从而降低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反之,若企业在政府的激励机制下采取积极主动的行为,在环境管理决策方面就会更加慎重,处理起经济效益与环境成本之间的关系来也会更加理性。同时企业还将改革传统的生产方式,使生产方式更具有竞争优势,废弃物也可转化为可再利用的资源。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企业对环境的污染,也可以使企业的生产效率因创新行为得到提高,从而使环境管理成本得到一定的补偿,甚至高于成本。
2.企业经营特点的差异性
由于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因企业而异,不同企业的产品和生产工艺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不同,为此,不同企业对环境污染支出的成本也不尽相同。不同的企业在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状况等各个方面千差万别,使得企业在创新能力上也存在着差距,创新能力不足,则即使创新使得生产效率提高,环境管理不成本也不一定会得到补偿,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就会受到影响。
三、实例研究
中国远洋公司环境成本与经济效益的相关性研究
由于经济效益这个指标数值过小,为了方便与数值较大的环保支出进行比较,我们将经济效益扩大为原来的1000倍,然后将二者进行回归分析:
首先做出二者的散点图
从图1可以看出二者之间存在弱相关性;
通过SPSS回归分析求得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33
显著性水平sig值为0.945>0.05,相关性水平不显著
四、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从中远实例我们并不能得到环境成本与经济效益正相关的结论,相反还得出了二者相关系数为-0.33的不太显著的负相关;但这并不能说明环境成本对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一定为负;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从宏观上说,首先由于企业我国环境成本会计发展并不完善,几乎处于空白,能够把环境成本披露出来的企业非常少,数据太少就为关于企业环境成本对经济效益影响的实证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所以仅靠500强之一的中远,很难有说服力;其次,环境成本有可能降低企业经济效益,但是其对社会经济效益的影响很难衡量,从理论上来说,如果每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并将环保成本加以量化,那么带来的社会效益将市不可估量的。这也是经济效益体系忽略的。
从微观上说,中远集团的主营业务是远洋运输,其经济效益对气候的依赖性比较大,容易产生奇异值;并且由于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经济危机,这些外部的因素对中远的一些经济指标影响十分巨大。
(二)建议
1.发展环境成本会计,不光是理论上发展,更重要的是实践的加强,尤其加强企业环境成本披露问题,以更好的发展环保事业。
2.完善经济效益核算体系,建立企业因环境保护产生收益的核算体系,并加入经济效益中,这样才不会造成企业只注重自己本身的经济效益而忽略环境保护对社会产生的环境收益,由此逃避环保责任。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刘飚,刘晓红.我国企业环境成本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6,1.
[2]林万祥,肖序.企业环境成本的确认与计量研究[J].财会月刊,2002,6.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3月6日
企业的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最终的综合指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一方面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能增强综合国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无论是对企业、国民还是国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进一步加强企业的成本管理
首先,当前不少企业没有树立正确的成本管理意识。不少企业感受不到市场压力,没能充分提高控制成本的积极性,导致企业成本核算和相关会计信息不合法、不真实、不完整;其次,只重视企业生产过程成本的降低,而忽视了整体成本管理,成本的管理没有贯穿于企业经济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只注重对企业内部价值链的成本管理,而忽视对上下游供应商和顾客的成本管理;缺乏科学合理的成本管理方法和手段。当前,我国不少企业依然是属于粗放型的生产,科技含量比较低,没有足够的创新能力,成本核算简单化;缺乏良好的成本预算机制,许多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都没有对本企业即将进行的项目、生产等方面做好规划与预算,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成本管理目标;企业的成本信息核实不全,影响了成本核算的真实性与准确性。进一步加强企业的成本管理: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成本管理意识,在成本的管理上不能局限于产品的生产过程,还应当考虑产品的设计阶段、生产阶段以及以后顾客的使用、维护与处理阶段,把成本管理贯穿于企业经济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企业的成本控制是需要企业各个部门与各个员工共同实现的。其次,要应用战略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是一种全面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新型成本管理模式,从战略的角度研究影响成本的全方位、全过程,进一步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要加强市场调查和信息反馈在成本管理中的应用;要完善制度建设,加强成本管理;引进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与手段;树立新观念,提高技术创新手段降低企业成本;建立健全成本内控制度,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与管理。
二、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劳动生产率是劳动者的生产效果和能力,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产品的消耗就越低,经济效益就越好。因此,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措施。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主要有: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越高,劳动生产率就越高;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生产过程的组织和管理;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自然条件等。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呢?首先,要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何调动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能在工作中发挥潜能,为企业做出最大的贡献?笔者认为,应通过运用人本管理与激励相结合等方面调动、培养出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本管理是人类管理理念从物本管理向前推进发展为“以人为中心”的一个新阶段,根据员工的能力、特长、兴趣、心理状况等综合性情况来科学地安排最合适的工作,充分挖掘其潜能,使员工能够在工作中充分地调动和发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激励是人力资源的重要内容,用激励机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激励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物质激励是指通过物质刺激的手段,如发放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等鼓励职工工作;精神激励是更高层次上的激励方法,它包括满足员工工作的胜任感、成就感、受重视、有影响力、个人成长和富有价值的贡献等方面对员工起到隐性的作用,精神激励可以充分地调动和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工作业绩;其次,企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因此企业要重视科技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只有充分发挥企业科技人才的作用,满足企业科技人才数量和质量的要求,才能够保证企业健康持续地发展,保持有效的竞争力。
三、进一步加强企业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础,它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机制逐步形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要想在市场经济中站稳脚跟、谋求发展,就必须加强财务管理,以财务管理为龙头,不断深化、细化财务管理,从而加强企业管理。首先,要建立健全一套顺应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其次,随着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向市场化、经营化发展,财务管理职能的转变要求企业财务部门根据经营的实际需要构造一套与财务管理的地位、作用、职能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加大企业财务管理人才的投入,人才是经济发展的财富之源,是真正意义的第一资本,企业的每一项经济活动都是由人发起、操作和管理的,因此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方式相对应的必然是知识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各类财务管理人员。笔者认为,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能,较高的创新能力,而且还应该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这样的人才才能适应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才能以良好的素质和能力适应现代经济财务管理要求,与国际财务管理接轨;加强财务的系统管理及实施财务工程。财务管理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结合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财务管理系统因管理条件不同,形成不同管理环节的系统管理,它包括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财务考核和财务分析所形成的财务管理体系。财务管理系统既是一个封闭系统,又是一个开放系统,财务管理要重视系统管理,即对财务管理的整体进行全面管理;建立严格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确保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四、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指经济单位和各个组织在经济活动中建立的一种相互制约的业务组织形式和职责分工制度。内部控制具有重要的作用:提高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企业决策层要及时掌握各种信息,以确保决策的正确性;保证生产和经管活动顺利进行,内部控制系统通过确定职责分工,严格各种手续、制度、工艺流程、审批程序、检查监督手段等,可以有效地控制本单位生产和经营活动顺利进行;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企业既定方针的贯彻执行;为审计工作提供良好基础。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是控制活动,企业内部控制措施通常包括风险控制、不相容岗位分离控制、授权审批、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营运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等。
主要参考文献:
1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现状
目前,政府审计部门开展的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范围较小,虽然在部分领域已经有所成效,但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整体。如何全面有效地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分析。从现状来看,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一是审计资源不足;二是审计环境还不够良好;三是审计主体素质有待提高;四是审计观念落后;五是工作评价体系需要健全;六是审计方法措施要先进;七是要有效利用审计结果。面对以上现状,我们应该如何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下面笔者就个人的思考做出简单的论述。
2有效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路径
2.1合理利用企业内审的力量解决审计资源不足和审计主体素质的问题
要想做好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必须具备足够的经济知识,同时还要有生产、技术等与企业效益相挂钩的知识。由此可见,这项工作必须由政府审计部门工作人员和内审人员共同协作才能完成。例如:对于那些下属分支机构比较多的单位进行审计时,由于审计资料量大,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漏洞,这时,可以让内审人员对其进行协助、把好关,这样将大大提高企业经济审计的工作效率。
2.2参考社会审计的成果,减少审计环境的不利影响
虽然部分社会审计结果受到质疑,但有些还是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对此我们要合理利用。例如:在某企业的审计报告中显示:其应收账款数额较大、同时比例偏高。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审计人员可以进一步地去分析,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应收款项重要集中于某个业务员所负责的某个区域,涉及的业务单位大多是破产倒闭或查无下落的情况。经过深入的调查,最终得出个别业务员贪污、挪用公款等,将其移交检察机关进行处理,从而为企业挽回了损失。
2.3选择同行业的历史数据作为评价标准
虽然政府财政部门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有了一系列的相关文件,也制定了具体的评价细则,但由于企业的多样性,它不能满足所有企业效益审计评价的需求,因此在审计实践工作中,我们可以对国家的评价体系做一下微调,从而更好地为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服务。同时,我们可以选择同行业的历史数据资料作为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标准,根据企业管理特点,测算出同行业、同规模的评价标准值。同时为了正确评价企业经营业绩,需要了解企业历史发展变化情况,以上年的经济效益指标和历史最好指标为标准,进行近期与前期对比,找出引起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原因,正确评价。
2.4确定具体的审计内容,改进审计方法
2.4.1业务经营审计
第一,我们要审查业务经营的具体计划,对他们的计划进行分析,同时更要审查他们对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结果反馈。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审计方法,对业务经营的计划要进行全面的分析,例如:计划的制订、计划的执行、成果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工作,我们便会得出某个企业对市场调研是否准确,是否有长期而有远见的预测,费用是否控制在计划之中等。第二,我们要审查业务经营的产供销三大环节,找出经营中的优缺点。经营决策时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贯穿在企业运作的各个环节。决策的科学性会直接影响到产供销三大环节。例如,有的企业在之前注重产品更新和技术改造,效益较好,之后便不思进取,几年过后效益大大不如从前,甚至出现大量亏损,最后导致企业无法生存下去。第三,分析各要素的利用情况。主要是劳动力、资金两大方面。某些企业人力过多,人浮于事,管理层人员占企业的30%以上,工资高,造成生产率低的现象;在资金利用方面来看,有负债率高、周转速度慢、设备老化、利用率低等现象。
2.4.2管理审计
第一,要侧重分析领导机能和组织机能。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中,企业的组织机构和人员构成是我们调查分析的重点方面。他们共同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特别是领导机能,更是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方面之一。重点了解领导层是否秉公办事、原则至上、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等,对于、任人唯亲等不良现象要给予排查。对于人浮于事、管理经费高、浪费无度等众多不良现象都要进行深入的调查,以为企业的良性发展保驾护航。第二,分析控制机能。控制机能的完善与否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方面,控制机能的作用能否发挥出来,对于企业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要根据测试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完善企业内部制约机制、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比如有的企业虽然已通过了ISO9000标准质量体系认证,但各项内控制度未被严格、有效执行。在供应口,各项原材物料未严格进行招标或比价采购,有的材料配件未进行严格质量检验,导致出现大量产品质量纠纷。销售方面制定的销售政策不尽合理,对销售人员没有约束力,造成应收账款损失较大等。第三,注重投资决策审计。企业不能得到良性可持续的发展,大多是因为决策失误造成的。我们在审计投资决策时,应该从决策是否民主、决策是否符合企业自身的优势、决策是否有前瞻性、决策是否有市场前景等多方面进行分析。第四,开展合同审计。这项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合同是否合法、是否公开透明、是否按程序进行的、是否有相关部门严格把关了、合同价格是否合理、合同变更是否经过审批、合同内容是否严谨等。第五,审计资金筹措的不规范性。这一点关乎群众的切身经济利益,因此,我们要认真执行,从而维护广大群众的利益。第六,审查企业有无违规担保以及担保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有些企业出于某些原因,为其他企业违规担保,从而造成重大损失等情况。对于这点,我们也要严格审查。
2.5提高审计成果的利用率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结果是企业改善和发展的重要依据,企业各级部门应该充分利用审计结果,解决企业正常运转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益。综上所述,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一项复杂而有意义的工作,为了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我们要想方设法做好此项工作,在实践中总结方法和经验,找出不足之处并及时给予解决。审计人员在积极地进行经济效益审计的探索过程中,要强化效益意识和服务意识,从而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下,让我国的经济能持续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张爱荣.武钢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实践与探索[J].审计与理财,2014(7).
[2]李珊.关于企业内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探索[J].经营管理者,2014(19).
[3]张琳.经济效益审计浅论[J].铜陵学院学报,2006(3).[4]吴春平.经济效益审计的探索和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11).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经济效益是衡量企业经营活动成果最直接的体现,所以企业应以生存、发展、获利作为管理目标,想方设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当前面对煤炭经济下行,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效益最大化,成为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牢固树立安全生产是企业最大效益的理念,抓好安全生产
由于煤炭行业开采的特殊环境,较之其他行业受水、火、瓦斯、煤尘、顶板等五大自然灾害的影响严重,不安全因素较多,所以说煤炭企业的安全管理更为重要。安全生产是煤炭企业管理的重心,是企业效益的保障。企业的效益主要来源于煤炭生产,如果没有安全作保证,生产煤炭就是一句空话,那就谈不上经济效益。企业的经济效益就有了保证,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秩序才能有保证,从而发挥极大的社会效益。
安全是各项工作的基础,产量是企业效益的保证。煤矿企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科学合理、正规循环地组织生产作业,抓好安全生产。
二、抓好煤质管理,拓展市场,做好销售工作
确立“用户至上,质量为本”和“诚实守信,合作共赢”的营销理念。质量是产品的生命,提高煤炭产品质量是企业开拓市场、增强自身竞争能力、提高效益的途径。目前,煤炭市场形势正在发生大的变化,进口煤炭大量涌入、南方水电满发、电力冶金企业持续亏损、出口继续大幅度下滑,消费增长也开始回落,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因此,加强煤质管理,拥有市场份额成为重中之重。
面对激烈竞争的煤炭市场行情,应把“全员全过程抓煤质增效益”观念贯穿于煤炭生产的全过程,加强煤质管理,从源头抓起,防患未然。矿井方面要优化采煤工艺,科学合理布局,最大程度减少地质构造对生产的影响,严格执行分打分装制度。井下设定垃圾点和专用垃圾车,对垃圾进行100%回收。洗煤方面要抓技术改造、抓装车系统改造,严格工艺、过程管理、合理配洗,努力提高洗煤产品回收率。同时对煤质“采样、制样、化验”各个环节实行全过程监督,做到从细从严,确保煤质指标的准确性,为销售和客户提供可靠依据。
在煤炭营销工作中密切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变化信息,通过市场调查、业务洽谈、兄弟单位的走访等方式与途径建立信息渠道,对市场动态随时跟踪把握,并根据市场供求状况和发展趋势,大胆进行预测并适时作出销售策略的调整。在煤炭供应紧张的情况下,兼顾新老客户的关系,从长远考虑,想方设法保证用户需求,按照重点用户优先发运,非重点用户按比例兑现的原则,做到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当煤炭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一是进厂入户跑市场,充分了解市场行情;二是调整策略“抢”市场;三是发挥优势“扩”市场。市场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出发点和归宿,面对竞争激烈的煤炭市场,努力占领市场份额是舞好煤炭销售这个“龙头”的关键。
三、合理组织生产,节支降耗,注重精细化管理
节支降耗、降低成本始终是搞好企业的永恒主题。成本的高低决定着企业竞争能力的强弱、盈利能力的大小。降低成本是对企业生产经营各方面、各个环节的控制,应把成本管理、成本控制作为提高经济效益的主攻方向。
(一)依靠技术,优化设计,走集约化发展之路
生产方案设计是煤矿成本水平的先决条件,当巷道布置、设备选型、开采、掘进工艺等技术方案确定后,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直接成本大体已确定。生产过程的成本控制仅限于减少浪费、降低消耗、节约支出等,对因技术不合理造成的成本偏高,则无能为力。在有的矿井生产中,曾因修改工程设计、改进方案而为矿井节约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的实例,直接创造出很高的经济效益。因此必须全力把住工程优化设计关。首先,在开采方案的设计上要反复论证,优中选优,充分考虑利用现有系统,降低工程造价,特别在老矿的开采设计上,根据战线长、环节多的特点,重点在收缩老区、简化系统,实行合理集中生产、降低通风、排水、供电、提升等固定成本费用上优化设计。其次,煤矿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要想使生产成本大幅下降,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走集约化发展生产之路,通过科学合理组织生产,提高单产、单进,抓高产高效矿井建设和高产高效队伍建设,大力提高矿井日进、日产和工作面单进、单产水平,减少矿井工作面个数,减少消耗。
(二)加强预算控制制度,严格考核与激励机制相结合
结合企业的利润目标,制定出所属各单位合理、可行、科学的成本控制目标和成本计划。为调动各单位降低成本的积极性,可根据产量变化规律实行弹性目标控制成本。成本控制必须和有效的考核机制紧密结合起来,奖优罚劣,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三)建立基层成本核算制度,积极构建和推进内部市场化管理
必须树立节支增利为核心的成本控制观,使各级干部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增强成本意识,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管理成本,建立区队、班组、岗位等基层点的核算制度,要明确一定的基层核算点成为相应的责任主体、利益主体和控制主体,企业的各项费用都要在基层核算点的成本构成上体现出来。建立内部市场化的经营管理模式,把市场经济的理论引入企业内部,按照市场观念把原来由矿上直接管理的各项指标,通过实行模拟市场核算、成本分解,落实到各基层单位,使各基层单位成为产品成本控制的主体,从生产源头上控制生产成本。矿上和各基层单位之间实行有偿服务,以买卖关系进行生产经营,使基层单位的职工对成本和自己的收入有了新的认识。每天自己干多少活,出了多少煤,打了多少尺,成本是多少,当班创造的经济效益是多少,当班的工资大约是多少,心中有了粗略的估算,使他们切身体会到成本高低直接影响工资收入,从而调动广大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发挥企业内部资源的最佳配置作用,实现职工人人成为管理者,以内部市场化促进精细化、集约化管理,实现企业规模、速度和效益协调发展。
(四)盘活资产,减少无效浪费和储备资金的占用
定期开展财产清查,做到家底清楚,盘活闲置资产,用好存量资产;全面开展回收复用、修旧利废工作;进行过程管理、过程监督。煤矿企业原材料不构成产品实体,除火药、雷管是一次性消耗外,能够周转使用的材料较多,回收复用的潜力很大,如大型材料、专用工具等可以多次重复使用,要把回收复用、修旧利废纳入日常考核中,明确回收的种类、比率,责任单位,建立台账,奖优罚劣,以调动职工回收物资材料的积极性。抓好回收复用,将是很大的节约。在目前企业资金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应该减少新的投入,努力在回收复用方面作文章。正常的生产过程中,对安全生产尽量保证必要的投入,但必须重视节约,该回收的一定要回收,该升坑的要升坑,该复用的一定要复用。同时,合理科学地推进储备资金定额管理,加大代储代销力度,减少资金占用。
(五)定期组织召开经济活动分析会,挖潜增效
通过与计划、上年同期和同行业先进水平的对比,分析经济效益提高或降低的原因,找出实际情况与目标效益差异,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和问题,找出存在的薄弱环节,及时拿出解决办法,挖掘增收节支的潜力,保障目标效益的实现。特别是成本分析不但要在矿一级进行,还要延深到区队,要运用本量利分析法、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等对成本进行分析,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保障目标成本的实现。
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增收节支,只有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点,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各部门齐心协力,齐抓共管,抓好每一个环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要加强创新,借鉴先进经验,不断探索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1
经济效益审计是指审计工作人员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标准,利用审计方法及程序对工程项目或企业在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取得的效果、效率、经济等各方面进行评价与监督,并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是一种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作为重点的监督活动。审计的对象主要包括财政经营及生产经营过程中获得的经济效率及效果,根据对财政经营及生产经营过程中获得的经济效率及效果的审查报告,分析出企业经营情况及经济的效益是否达到企业的标准,并且提出改善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方法。在国家审计工作中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项重要目的,属于内部审计在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与目标。
一、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对企业的重要性
企业的发展与经济效益的工作的目标是相同的,在企业发展的道路上经济效益审计工作是十分重要的[1]。多年来,一些企业以及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都存在着较低的情况,如果想要改善这种情况,不仅仅要将科学技术视为重点,还要提高企业经济水平,将企业的潜力发挥出来,促使经济效益的发展。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进行审计工作,通过对企业经营决策以及管理工作的审计,可以了解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比较薄弱的方面,并加以完善,促使企业有着“事事讲效益,人人讲效益”的管理精神的发展,确保企业能够在经营活动中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率。随着市场经济不断的变化,审计工作在企业经济效益的审批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审计主要工作从审批企业内部问题防止弊端逐渐转化到建设性及防护性等方向,要想企业经济效益不断的提高,企业就必须运用自身的资源,将经营风险控制到最低,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完善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是保护企业经济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企业实行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我国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实行与提出和正式的经济效益审计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其中主要有几个方面:(1)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不断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企业没有重视审计工作的必要性,体现在大多数的问题上,尤其是在认识上出现思想混乱的情况,造成了工作上存在误差。(2)企业的上级领导不够重视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审计工作,经常随意的就把内部审计部门撤掉或者减少审计工作的人员,导致了企业审计部门的势单力薄,无法正常发挥审计作用。(3)企业审计部门与审计的工作人员独立性较差,没有明确的目标。因为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以及工作人员都是直接从企业内部调取组成的,导致了内部审计工作受到本单位、本部门的限制,只是强调审计部门与其他本身的职能部门是互相独立对经济效益的审计工作完全没有帮助。(4)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审批报告没有一定的标准,因为企业之间的情况有所不同,在对企业经济效益进行审计时,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审计指标,有比较大的弹性[2]。分析某一项具体的考核指标,其运用的要求及过程是有很大的差别的,由于企业具体情况有差别导致了经济效益审计在工作过程中有极大的发挥空间,在客观上容易导致审计标准出现不正确的情况。
三、完善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具体方法
1.转变观念,以人为本
企业经济效益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审计的工作人员应该把传统审计工作中追究责任、寻找问题的监督模式变成找方法、提意见的服务模式上。首先,审计的主要负责人要将自身的传统审计观念进一步转化,深刻体会企业经济审计工作的主要方向是找到企业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应对策略,加快企业运行的速度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其次,在理论探讨深入进行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整理与总结实际的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中新的方法与经验,通过审计工作中创新的方法和经验指导实践。
2.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
一般审计人员的培训都是依照着会计师的标准进行培训,造成了审计人员的时间都花费在会计的业务上。由于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工作人员属于高层管理人员,所以,企业的审计的工作人员不能将自己的工作受限于会计业务中,那样则达不到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需要。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需要专业的审计队伍,审计人员要精通审计工作具体的要求,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确定的情况下,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结果与审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有着极大的关系,因此,企业要重视专业人员的培养,要组织审计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加强审计人员计算机操作能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人员的审计意识与水平,确保企业经济效益审批结果的准确性。
3.提高经济效益审计的手段
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具体工作中,因为企业部门的具体情况不同,因此,要保证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就要提高经济效益审计的手段。(1)制定与企业具体情况相适应的审计方法,注重效果、效率、经济等三方面互相结合,选择审计工作的切入点,根据切入点确定审计工作的重点及范围。(2)重视审计工作过程中的调查结果,只有掌握工程项目各方面具体资料,才可以综合的对审计结果进行综合评价。(3)充分利用审计综合数据来发现企业经营业务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原因,对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以及意见,并且及时将审计结果向上级部门反映,帮助相关部门及时纠正经营业务在进行中寻找的问题,提高企业经济效益[3]。(4)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审计工作进行辅助,在企业经济效益的审计工作中常常会遇到数学分析、统计抽样、数据模型等数据,通过计算机辅助进行能够使审计工作质量与效率有效的提高,促使审计成果不断深化,达到效益审计的需求。
四、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的发展,经济效益审计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因此,要不断深入企业经济效益的调查与研究,创新审计的手段,促使企业经济效益工作能够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现如今,市场环境日益复杂,伴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深入,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财务会计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为关系着企业的生产效率以及企业的长期发展,也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越来越被企业所重视。积极采取措施提高企业的财务会计水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1财务会计的内涵
财务会计是企业通过核算、监督已完成的资金运动,获得能够反映企业经营相关的财务信息的系列经济管理活动。对企业管理,尤其是现代企业管理而言,财务会计工作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企业稳健发展的基础保障。财务会计的运作模式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相关会计软件,能够有效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企业决策有了可参考的依据,不仅有益于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更有益于企业保障自身的经济效益。
2基于财会的企业经济效益影响途径
财会工作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财务会计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主要有三:第一,控制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会计工作是企业成本控制的基础,高质量的财务会计管理能够提高企业成本管理的效果,加速企业成本管理体系的建设速度,提高企业的成本管理质量。第二,以会计计量为途径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的确定可以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参考依据,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良好的财务会计管理能够保障企业最大程度获益,而在其中发挥作用的是会计核算、统计、监督等职能。第三,以财务管理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手段是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之中的重点,利用财务管理中的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等能够保证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围绕企业经济最大化开展,也因此,财会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
3基于财会的企业经济效益提高影响
3.1科学的财务会计能够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供依据
科学的财务会计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并将之换算成为具体的数量值。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为了保证利益最大化,企业应尽可能地降低财务会计消耗,在保证企业正常经营活动顺利开展的同时,合理利用会计信息进行企业决策。
3.2良好的会计监督能够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供保障
首先,会计监督是会计人员通过审核会计日常凭证以监督相关部门经济状况、避免企业生产经营违背国家法律规定的系列工作。其次,会计监督有利于企业盘清企业所有的财产和物品,保证实际物质与账目相匹配。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物资的利用率,还能够对物资的安全发挥一定的保护作用。
3.3合理的会计分析能够最大化企业的经济效益
会计分析能够考核、分析基于企业相关的业务情况。想要保证会计分析的质量,首先必须保障拥有一套科学、有效的考核指标体系,要能够指导会计人员深入的剖析企业具体的生产经营实际,从本质上分析出企业盈利或是企业亏损的真正原因,进而为企业的后续发展提供可参考的数据资料。
3.4科学的会计经济目标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
会计指定的经济目标能够为企业的经济活动顺利开展提供框架依据,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断以经济目标改善自身的经营状况,另一方面,科学的会计经济目标能够帮助企业及时发现资金占用,进而方便企业及时采取措施降低资金占用,实现资金利用的最优化。
4提高财务会计质量的措施
会计工作者是财务会计工作落实的执行人,会计工作者的素质直接影响着财务会计质量。也因此,企业方面应该改变自身传统的财务会计思想,积极吸纳优质的财务会计人员,要从学历、专业、素质等等方面全面考察财务会计人员,以向企业引入优质的财务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其次,加大培训财务人员素质的力度。对于企业已有的财务人员,应积极开展相关的财务培训工作,在帮助财务人员丰富经验的同时提高自身能力,以确保他们能够合理应对各种财务问题,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后,制定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为财务工作的落实提供可依的“法”可循的“据”。财务管理制度中应明确与财务相关的各个责任人的责权,以避免发生问题时相关部门或是人员相互“扯皮”;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中应包括财务监督机制,以确保财务监督可以立足于群众基础,广泛开展;当然,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还应包括科学的奖惩制度,以促使会计人员主动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值得一提的是,良好的奖惩制度还能够促使优秀的财务会计人员对企业产生“依赖感”,如果财务人员能够将企业财产视为自身财产,那么财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必然会得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也将不再困难。
5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的健康发展无法脱离良好的财务管理。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财务会计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企业方面应深入的研究财务会计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积极解决现阶段财会管理问题,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而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陈文晶.浅谈财务会计工作质量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J].财经界(学术版),2015(12).
1会计审计作用及存在问题
1.1控制经营风险
企业运行过程中,存在各种经营风险且难以避免,这也是企业进行管理所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及时发现企业经营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并对风险程度进行有效评估,提出有效的改进建议与措施,优化企业风险管理体系,有效规避财务风险。
1.2实现资产保值增值
内部审计风险评估手段正在不断完善,并且已经趋向于建立一套可以独立执行的评估手段,但其对企业业务目标的理解没有完全到位,企业业务目标的参与程度和胜任力度是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需要企业全体成员进一步努力和完善。值得欣慰的是,部分内部审计机构已经开始各种大胆尝试,如以观察者的身份实际参与到目标的制定和业务流程规划等一系列管理活动中,相信以这样的方法,内部审计部门一定能完善出一套专门审计方法来更好地理解企业的经营目标,以此来实现资产的增值。
1.3规范管理行为
在健全有效的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会计审计应该是一项比较常规性的工作,主要负责定期或不定期对企业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审计和检查,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对潜在的风险和漏洞进行识别,能够根据企业实际经营状况给出具体的整改意见和合理建议,避免企业出现违规违章的经营情况。
2优化会计审计的措施
2.1实施全面会计审计制度
建立现代企业管理理念
实施全面会计审计制度,将企业日常管理工作引入会计审计工作,使其在经济业务运行的全过程中行使监督职能。高层管理人员应及时转变工作观念,对员工职能管理进行重新定位,高度重视企业财务会计审计工作的实施,使其更加制度化、规范化,注重对财务人员的指导和培训,实施财务审计师制度;特别是当前经济发展全过程中,财务审计参与的经济监督作用应受到足够的重视和正视,作为企业领导者也应及时树立正确观念和认知,对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变更:首先,将企业日常支付业务从单一的财务部门审核支付,改为由会计审计部门参与审核、财务部门进行审查;其次,将财务部门的印鉴管理从全部交由财务部门管理变为只交予其中一个或部分;最后,使用印鉴时应该提交会计审计部门检查核对后,再配合财务部门进行最终的盖章,从而建立起企业完善的自我约束、自我监督机制。
2.2做好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提高企业主要负责人与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重视,也唯有如此,才能制定出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内控制度,并将其落实下去。通过强化主要领导与财务分管领导的培训,促进其内控意识增强。为了保证企业内部顺利实施内部控制,需要企业强化工作人员培训,让其了解与掌握内部控制的变化,更好地完成内部控制的工作。此外,引入与实施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以财务内控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为基本,在重大经济事件各环节中落实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达成各职务之间相互牵制,实现落实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目的。实际工作中,企业存在一些大型业务,这类业务通常由多部门协作承办,业务开展过程中既能发挥部门监督职能,又能合理利用资源,通过合理分工的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各环节中都存在财务管理工作,引入牵制机制可以预防财务风险,最大程度发挥监督约束作用,确保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2.3建设好财务和会计审计队伍
(1)提高会计审计影响力。财务内审也要进行一定的自我宣传以及人际关系的塑造,现实中企业内部人员对财务内审都戴着有色眼镜,不愿意接受财务内审。财务内审机构与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合理的对自己的工作性质与职能进行宣传,确保企业管理层能够深入了解认识到会计审计的重要性,提高财务内审的权威性及支持力度;同时让企业更多的人了解财务内审,进而了解财务内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财务内审塑造一个良好的形象。(2)做好相关培训,提高专业素质。随着企业经济不断发展,经济领域快速扩大,企业会计审计工作已经从财务部门逐渐扩展到管理和经营领域,对会计审计人员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正朝着全面、复合型人才领域发展。当前首要工作就是提高企业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①对现有会计审计人员进行后续教育。对照会计审计工作的环境、法规、技术和手段的不断更新和变化,审计人员必须不断学习现有审计知识和法规,更新审计方法和手段,适应新的审计环境和要求,以满足现有审计中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新状况。因此,企业应从行业角度出发,加大对会计审计人员的后期教育,以便更新其审计观念和审计技术、方法;②作为会计审计人员,应强化自身学习能力。无论再先进的知识和技术,都有落伍的一天。在知识快速更新、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瞬息万变,审计环境更是日新月异,为我国会计审计人员的工作带来更多挑战,因此,会计审计人员当务之急是要及时更新业务知识,掌握新的专业技能,以便适应新的工作要求。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企业想要实现长远发展,就需要强化内部管理与自我监督体制,促进企业效益提升,促进核心竞争力提升。会计审计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做好会计审计工作,有助于规范与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市场的小环境正在不断地融入世界市场的大环境之中,企业内部环境和相应的经济增长方式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由过去简单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向集约和复杂化方向发展。因此过去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方式已经不能够适应新形势下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的需要,怎样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能够快速平稳向前发展,成了我国大多数企业所面临的严峻课题。
要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就要从两个主要方面入手:一是注重科技,以科技为发展的动力;二是积极改革创新管理手段,要从平日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着手不断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这两方面,前者需要投入大量资金需要长期的实践经验,在一些小企业中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改革创新管理工作,就理所当然成为了解决企业经济效益问题的最有效的途径,由于它投入少产出大的优点,受到了我国许多蓬勃发展的中小企业的青睐。
在众多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中,最能表现与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的标杆就是财务管理,它的业绩的优劣也最能从一个综合侧面体现企业生产的各方各面,衡量企业的管理水平,以及企业未来经济效益增长的发展趋势。从这一角度来讲,在进行企业经营管理时,企业需要把决策的重心放在企业资金管理的天平上衡量,以资金管理运作的实际状况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依据,而在企业的所有财务活动中,资金以具有高流动性、高重视性、高价值性的特征的资产,是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核心。简单地说,要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最有效的途径就在于着重抓管理;而企业进行的管理改革创新要以财务管理的实际产生的效果为核心进行衡量,如果抓住了资金管理这个关键点,疏通了资金流动的多个环节,深入研究资金的用途与流向,则是企业在今天这个瞬息万变的市场中谋取高速平稳发展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最有效方法。
一、资金管理的定义
企业资金管理说的是对企业的资金来源以及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计划和控制监督考核等各项工作的总称,它除了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核心所在。企业资金管理主要包括三部分,即固定资金管理和流动资金管理以及专项资金管理。企业资金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有:决策与投资计划,建立使用资金与分开管理的责任制,检查、监督资金的使用,考查评估资金利用效果。
在企业中实行资金管理工作的主要成果包括:组织企业资金供应工作,为企业各项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及时的资金支持;保障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活动高效、稳定、快速运行,有效提升企业资金利用率;对企业日常资金开支提出合理化建议,从源头上降低资金的开支,实施企业的资金规划措施,以资金为核心促进企业高效稳步快速发展,并支持了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与经营管理方式的不断进步。
二、对资金管理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关系的简要分析
资金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市场经济客观要求注重经济效益,这就要求企业要以资金管理作为中心。经济效益指的是在经济活动过程中投入量和产出量之间的大小关系,也就是生产过程中劳动占用量同劳动消耗量与劳动成果之间的大小关系。经济效益主要是靠资金、成本、收入等资金指标所表现出来的。比较分析完资金管理目标之后,企业应该就其资金管理所处的环境进行分析。
1、企业总目标。企业的资金管理安排一定要服从企业的总目标,大方向,因为资金管理是企业总体管理的一部分。规模不同的企业所制定的企业目标也会不同,例如,有些企业相对重视企业的长期发展和战略规划;有些企业则会更加重视眼前的利益。不管着重点在哪里,企业资金管理最终都要服从于企业的总目标,要充分考虑资金的管理及组织的施行。
2、与企业相关联的企业。企业的资金管理主要是看资金的直接关系人与企业的关系疏密,正确处理这对关系对于设定并实现企业资金管理目标有致关重要的作用。
3、企业成长的环境。企业的成长环境对企业资金管理的目标的制定有很大的影响。例如,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周期,企业具有不同的性质,企业处于不同的区域等,企业会依据自身经营与发展的需求制定适合自己的具体的管理目标。因此对于一个企业,选择一个科学合理的资金管理目标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的。
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部分,企业资金管理在企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也不能被过分夸大,这就要求在制定目标时企业要充分考虑企业的总体管理水准,既要发挥企业所拥有的生产经营优势,也要采用先进合理的生产技术与方法,这样就会使企业较快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如果可以降低成本,合理投放资金,增加其利润等,在一般特定条件下,是可以推动各项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的,不断改进生产的技术及经营工作,进而使得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各个角落都能够向企业资金管理蔓延。
三、企业资金管理的重点
企业的资金管理作为一种管理工作,在当前新形势下,有了更高的要求,就是需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变现能力,努力促使资金加速周转。为适应这个新趋势,资金管理可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人手:第一,核定资金系统的管理。企业应以需要与节约兼顾为核资的基本原则,采用先进合理的计算方法,确定资金的合理需要量,这是进行资金管理的基础。第二,筹集资金系统的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然会出现自有资金不足的情况。第三,运用资金系统的管理。这是资金管理中最具实质性和最富创造性的内容。合理运用资金的目的,就是以最低成本创造最大利润。第四,分配资金系统的管理。分配资金系统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以往,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分配关系一直是我们所关注的重点,现在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企业内部资金收益如何进行合理分配的问题日益突出。
四、企业资金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1、资金混乱制约着资金管理的效果。由于建立节约型社会是现在全社会共同倡导和响应的,如果企业能够加强对资金管理的重视程度,也一定会思考怎样才能节约企业的资金,使数量有限的资金发挥它最大的作用。所以,多数企业制定了一套使用资金的计划和相匹配的各项目资金的分配方案,这样做对企业是非常有好处的。在受到了企业管理水平和落实渠道的限制后,有一些计划不符合这个企业的实际运作状况,也有一些计划不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这样企业的资金管理就陷入了混乱局面。企业不仅要应付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还要尽可能根据被架空的不合理的计划进行企业资金管理,这样就必然引起资金沉淀与投资失控,这就脱离了企业资金管理的实质。
2、制度不健全制约了资金管理效果。在企业中,需要从管理者角度出发,实行自上而下的简便的资金管理制度,并建成比较完备的资金监督与调控考查制,同时要对资金管理全程严格监督与管控。但现在绝大多数企业没有做到这点,少数人控制了企业的资金使得企业管理阶层对于资金运动无法进行自由调控。另一方面,就算企业有监督职能与监督制度,由于企业的资金流向不能得到及时的上报,因此监督者也不能够对企业的资金做到及时的监控,这就必然造成资金管理工作的名不副实。
3、企业资金比较分散制约了资金管理效率。现在不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都存在一个同样的问题:企业的资金过于分散,部门或二级单位比较繁杂,各有各的资金运作模式,账户太多以致很难对其集中管理,这就使一部分企业资金处在停滞状态而不能进入流通渠道,时间久了就变成了沉淀资金,这就导致资金在运作过程中,随意性比较大,因此不能有效规避风险,最终使得企业周转速度越来越慢,甚至造成企业被逐出市场。
五、加强企业的资金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对策
1、增强成员的资金管理意识,健全资金管理机制。要加强企业的资金管理力度,根本途径就是要使企业内部的所有成员能够正确认识资金和资金管理,把企业的资金效益和个人利益密切挂钩,这一方面有利于企业的管理层及一线职工推动企业合理认识资金效益与企业产值的关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建立自上而下的以企业资金管理推动企业的经济效益的良性资金循环系统。
2、完善资金管理制度,规范企业的资金运动。要想使资金管理真正成为推动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动力,就必须改善当代企业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企业资金流动较盲目的现状。所以,企业的资金有必要经过层层监控,并进行严格审批:任何资金的调动都必须由专门项目主管或者是企业管理者的亲自审查批准,把好支出关;要用现代化手段全程监控资金的流向,并及时纠正失控和浪费现象;定期、不定期地进行资金管理大会,商讨当前阶段资金投向与分布的情况;依照各个部门申报的实际用款情况合理地制定下一个阶段资金收支预算工作;切实评价企业资金管理的落实情况及其对企业经济效益所做出的贡献,再根据这些情况再对改善金管理工作方法等。
3、激活积压资金。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经常会有意外的困难,造成大量的资金变成积压物资或处于拖欠态,这就大大降低了企业流动资金所占的比例,使资金周转周期延长,所以,企业就必须从困境中寻找到利于自己发展的最有效途径,激活积压的资金或者变现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企业资金沉淀风险。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社会主义法制法律的日益健全及全体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市场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同时这些企业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只有不断发现并能深刻认识资金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领会企业资金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加强资企业资金管理,才能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只有不断改革与发展,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获得更大的社会资金与财富。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3月20日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企业的经营业绩,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秩序稳定。企业要提高经营业绩,势必要追求利润,因为利润是企业经济的血液,企业要追求利润,就必须讲求经济效益。所谓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用公式表示: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从宏观方面来说,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了,才能保证国家的财政目标实现;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才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微观方面来说,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了,才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才有实现实施的人才战略、产业调整和市场扩张战略,才能实现企业财富最大化。如何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一直是我们经济工作者研究与探讨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体会,就如何提升企业经济效益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企业管理,从管理对象上看,分为人、物及信息,于是企业管理就具有了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两种特质。人是各种资源中唯一具有能动性的资源,企业的发展必须合理配置人、财、物,而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资源配置的核心。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是将人的智慧、力量、经验等资源进行合理的调动,使之产生最大的规模效益,也就是说,对人的管理是企业最重要的管理。如何搞好对人的管理呢?笔者认为,首先,管理者必须保障员工的基本权利,按劳动法要求给予员工基本生活环境和条件。没有了这一点,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就只能是不能实现的良好愿望;其次,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会影响到组织的凝聚力、工作效率、人的身心健康和个体行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企业成员之间的目标具有一致性,从而实现企业成员之间的目标相容性;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提高企业的凝聚力,从而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第三,培育和发挥团队精神。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团队精神不仅可以把经营目标、战略、经营观念,融入每个员工头脑中,成为员工的共识;而且还可以使每一部门、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承担的责任和应做出的贡献,把每一部门、每一个人的工作与企业总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
二、加强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生存、发展,保持较高的赢利水平,必须树立成本管理理念,取得成本优势。也就是说,加强成本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首先,加强成本管理是企业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必要条件;其次,加强成本管理,才能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占领更大的市场;第三,企业的生产同社会紧密相连,不断降低成本不仅为企业本身创造了经济效益,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目前,企业成本管理存在诸多不足,如企业价值补偿不足;产品损失成本增加;企业的直接生产人员过多,劳动生产率过低;企业成本信息核算失真等,如何加强成本管理是企业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加强成本管理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实行全员成本管理。要发动广大职工群众,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实行全员成本管理,参与成本管理的人员不仅是专职成本管理人员,还应包括各部门的生产和经营管理人员。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企业降低成本的潜力,提高企业整体成本管理水平;其次,认真开展成本预测工作,规划一定时期的成本水平和成本目标,进行最有效的成本决策,编制成本计划,认真组织成本核算工作,建立健全成本核算制度和各项基本工作,严格执行成本开支范围,采用适当的成本核算方法,正确计算产品成本。
三、进一步提高企业科技水平
笔者认为,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先进的技术设备、先进的生产工艺。企业具备了先进的技术设备、先进的生产工艺,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降低成本消耗,在相同的时间内生产更多的产品,进而提高经济效益。因此,企业要加大投资,购买先进的技术设备,引进先进的生产工艺;二是企业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企业提高企业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才能降低成本消耗,进而提高经济效益。企业要采用多种形式,利用多种渠道提高企业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首先,企业要对职工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多层次、多形式的训练和培养的活动,旨在全面提高职工的文化、技术、管理和政治思想素质,增强任职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其次,搞好企业职工培训工作。企业管理者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重视企业职工培训工作。企业要成立专门的职工教育机构,制定职工培训计划,建立健全职工培训的各项规章制度,企业应将职工培训列入本单位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保证培训经费和其他培训条件。
四、提高产品质量,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随着我国促进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的各项政策措施的不断出台,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到了关键时刻,首先我们要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形成提高质量人人有责的风气,企业的发展一定要立足以质取胜,只有质量才是我们的根本。其次,建立完善的质量责任体制。企业法人作为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实行质量一票否决制。第三,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机制。质量管理必须严字当头;以市场为导向,加大科技投入,建立有效的质量创新技术。提高质量的整体水平,一方面要严格管理,另一方面要努力创新,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加快技术创新,把已有的产品做好,并且研发新的产品,不断提高我们的质量和档次;第四,建立健全技术保障制度。大家知道产品质量合格不合格需要检验,除了自身企业的检验还有国家的检验。同时,产品要出口也会遇到各个国家提出的不同标准要求和检验要求。因此,要建立健全技术保障制度。
五、正确认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涉及的三个关系
首先,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劳动消耗的关系。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要求企业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劳动消耗。如果企业偷工减料,生产伪劣产品,坑害消费者,虽然减少了劳动消耗,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也是不可取的。
其次,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企业生产的商品质量的关系。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必须是能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合格产品,否则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也是不可取的。
第三,企业经济效益与企业经济发展速度的关系。我们必须遵循速度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走出一条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主要参考文献:
[1]田孝蓉,李峰主编.旅游经济学.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8.
[2]梁小民著.西方经济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7.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要想在激烈的建筑市场中立稳脚,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生存.发展.壮大, 就必须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建筑施工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1.建立成本责任中心,明确责权利,奖惩分明,提高全员成本管理意识 。建立成本责任中心,明确管理权限,责权利相统一,以项目经理部.各级分公司为成本责任中心的责任人,按照不同的成本要求将目标成本进行细化分解,纵向分解到各项目经理部.班组,横向分解到各职能部门.各工程负责人,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项目成本管理模式,并把个人利益和成本指标密切挂钩,严格考核,奖罚对等。 项目经理部依据细化和分解的责任成本,与各责任人签订合同,明确各自的权责利 。通过建立切实可行的约束机制,提高企业全体人员的成本管理意识。
2.做好投标工作
投标阶段,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主要目标是: 编制合适的投标报价。 即在确保不亏损且满足企业预期利润目标的前提下,报出具有竞争力的投标报价
在决策投标前要对业主进行认真的调研,利用各种途径了解业主的有关情况。 如项目的资金来源,是自筹还是贷款; 业主的信誉; 业主拥有的其它项目的管理情况等以便确定项目的风险及预期回报。 决策投标后,应派合适的专业人员到现场实地考察,对项目情况做一个全面的了解,为编制标书和报价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在报价决策时,首先要根据企业自身的条件并结合投标项目的实际情况,做出项目的成本预测 。然后在不低于成本价的基础上,确定投标总价,并采用不平衡报价法对各细目单价进行调整。
哪些细目适合进行不平衡报价呢,一是设计图纸不明确或有明显错误的,估计今后会修正的项目,其单价应调高些,以利变更估价时采用 。二是预测到以后工程量会增加的项目,其单价应调高些,反之,其单价则应调低些。三是对难于计算准确工程量,且清单中数量不是很大的项目,其单价可适当报高些。 因为虽然对总报价影响不大,但是如果将来实际发生工程量增加,企业就可获得较大的利润,而实际发生工程量减少,对企业利润影响也不大。四是对建设单位提供暂定价格的项目,如暂定价偏低,则工程量应有意扩大,待以后价格提高后获取额外的差价; 如暂定价偏高,则工程量应缩小 ( 仅指招标单位不提供工程量清单的总价招标) 。五是对先期施工的项目,其单价应定得高一些,可增加早期收入,加快资金周转; 对后期施工的项目,其单价应定得低一些 。不平衡报价是建立在对业主招标书内具体条款的分析之上的一种合理价目配置但使用时必须掌握好尺度,以免导致废标。
3.搞好施工预算管理
对于施工企业来讲,预算确定了工程造价.劳动力.材料.机械的消耗标准。搞好施工预算能够预测完成工程所需要的各种投入,确定工程的目标成本和实现的利润,从而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因此,企业领导要重视施工预算管理工作,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并实行预算管理工作责任制;加强预算部门对整个施工企业验工计价的控制权;加强预算部门和计划.财务.审计.物资.劳资部门以及基层施工单位的联系,确保经济数据的快速传递和经济数据的正确性。
4.搞好成本预测,确定成本控制目标。
成本预测是成本控制的基础,为编制科学 .合理的成本控制目标提供依据 。因此,成本预测对提高成本计划的科学性.降低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加强成本控制,首先要抓好成本预测。 成本预测的内容主要是使用科学的方法,结合中标价根据项目的施工条件.机械设备.人员素质 .建筑材料市场价格等对项目的成本目标进行预测。
(1)工.料.机费用预测 。分析工程项目的人工费用单价.工人的工资水平及社会劳务的市场行情,根据工期及准备投入的人员数量分析人工费是否能超过工程合同价中人工费 。材料费在整个工程项目中比重极大,应作为重点予以准确把握,分别对主材.辅材 .其他材料费进行逐项分析,分析其用量和价格的差异,同时汇总分析预算中的其他材料费。 投标中的机械设备的型号,数量一般是采用定额中的施工方法套算出来的,与实际施工有一定差异,工作效率也是不同的,因此,要测算实际将要发生的机械费,要考虑可能发生的机械租赁费和新购入设备的摊销费,对主要机械重新核定台班产量定额,测算使用成本。
(2)施工方案引起费用变化的预测。 项目中标后,必须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技术上先进可行和经济合理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结合项目所在地的经济.自然条件.施工工艺.设备选择 .工期安排的实际情况,比较实际采用的施工方法与标书编制时的不同,做出比较合理的预测。
(3)加强合同管理。 工程中标后, 施工企业要与建设单位签订施工合同, 签定合同时要确保构成合同的各种文件齐全 合同条款齐全 合同用词准确 对工程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有足够的预见性, 规范的合同管理, 有利于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合同管理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也是降低工程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企业应加强合同管理, 在字里行间寻找攻的机会与守的措施
(4) 制定可行的项目成本控制目标。 在项目成本预测的基础上, 制定切实可行的项目成本控制目标 目前施工企业大都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 承包价格事先确定, 使得施工企业成本管理重点是在既定工程量计价的前提下, 控制成本支出 对应工程量清单计价形式带来的风险, 应通过加强成本目标控制 发挥战略成本管理的优势将风险降到最低点, 取得收益最大化。
二、结语
建筑施工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经济效益的提高是企业经营的直接目的,是企业经济运行围绕的中心。因此,建筑施工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健康发展,就必须分析探索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不断的采取改善措施,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