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网络文化的分类

网络文化的分类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04 08:37:3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网络文化的分类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网络文化的分类

篇1

中图分类号:G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2-0261-01

一、正确认识网络文化

国内一些专家学者认为,网络文化作为人类文化发展新形态,是指以网络为物质媒介,以应用软件为工具,以数字化为基本手段,涵盖人类生产方式、交往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等内容的体系。信息技术促进网络文化系统的形成,人类有了新的文化的载体。

2010年7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了《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增至31.8%。这说明,互联网作为人们日常工具的价值正在提升,网络文化正潜移默化地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网络文化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在社会的很多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

网络文化作为一个产业兴起并发展起来。网络文化产业成中国文化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文化成为文化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网络文化在教育行业迅速发展。我国网络教育覆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体系已经形成。网络文化对于宣传我国国家重大决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闻传播业在网络文化的促进下得到了很大发展。

与以往任何文化形态相比,网络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它在人类文明史上突破了地域和时空的限制,提供了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无法独享和垄断的交流平台,使人类文化得以交汇集成。网络文化的发展,无论从形式和内容上都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创新与革命。

二、优化网络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在当代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优化网络文化,发展先进网络文化,是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第一,网络文化发展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相结合。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影响着中国的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坚持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引导网络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富于网络文化以中国风格,反映中华民族的特色。加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民族文化的纯洁性,抵御不良文化因素的影响和西方文化的侵害。

第二,网络文化的发展必须坚持以意识形态为主导。

加强网络阵地的思想建设,抵制低俗网络文化的危害,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广大网民,大力培育和传播先进文化,依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来引领网络文化的前进。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的中各种思潮。发展网络文化,仍然要坚持的指导思想,提升阵地意识;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确立网络文化发展的目标,坚定网络文化的前进方向;在网络虚拟世界,仍然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网络文化建设中树立荣辱观,形成褒荣贬辱的风尚,使网络文化做到宣传积极上进、贬斥消极低俗,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

第三,加强网络管理,净化网络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政府要高度重视网络文化的监督和管理,完善相关网络法律、法规,严惩网络违法乱纪行为;建设网络管理制度,如“文明上网管理条约”、“网民管理条例”、“网民文明上网公约”等;与此同时,网站创办者要在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刑法》等相关法律法条的指引下,制定网站信息传播准入条件,主动做好网站的管理工作。加强网络的管理,净化网络文化不仅仅是政府相关部门的责任,更是网络活动践行者本身的义务。

第四,实现虚拟世界文化传播与现实世界文化教育结合。

篇2

中图分类号:G114,G20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474(2017)01-0122-06

一、引言

在全球化时代和网络时代,网络文化产业日益成为国家和区域新的文化和经济增长点。作为资源型文化产业,网络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取决于网络文化资源的整合能力与传播能力,因此推动网络文化资源的整合与传播就成为了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快发展网络视听、移动多媒体、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这为新形势下推动网络文化资源整合与传播、发展网络文化产业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四川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决策,先后出台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四川省文化厅关于推动全省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倍增发展的指导意见》《四川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推动网络文化资源整合与传播的措施,但是发展却依然受到诸多因素制约。

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大数据的开发与应用已经蔓延、渗透到各行业领域,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2015年12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将大数据纳入国家核心战略。如何正确认识大数据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利用大数据进一步推动四川网络文化资源的整合与传播,是当前发展壮大网络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在分析四川网络文化资源整合与传播现状的基础上,以大数据为全新视角,探索有效解决当前问题、进一步推动四川网络文化资源整合与传播的策略和路径,将有利于促进四川网络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同时也能为网络文化资源的研究注入新血液。

二、大数据对网络文化资源整合与传播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全球数字信息的高速持续增长,涌现了一波以大数据(Big Data)为代表的数据技术革命热浪。大数据的特点可概括为volume(海量)、variety(多样)、veracity(精确)、velocity(时效)。掌握大数据核心技术,合理利用大数据技术改善决策,将能更有效地满足日益增长的客户需求,大大提升市场竞争优势。更重要的是,大数据给全社带来了崭新的理念,未来将成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资源,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重要纽带,以及塑造全新社会经济形态的强大力量。

网络文化是以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以电子虚拟空间为存在形式的信息资源文化。网络文化资源包括网络文化内容资源(自然科学资源、人文社会科学资源、工程技术资源)和网络文化技术资源(计算机技术资源、数字技术资源、通信技术资源)。利用大数据技术推动网络文化资源的整合与传播,这不仅是一种技术创新,也是一种文化创新,将带来新的网络文化技术资源和内容资源、新的网络文化资源创造方式和传播方式,也将有助于实现网络文化资源的价值最大化。

大数据给网络文化资源整合与传播带来的机遇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数据技术能推动网络文化资源的高效整合。近年来数字信息呈爆炸式增长趋势,数据占用的存储空间也越来越大“信息过载”使得网络文化资源的整合管理难度也越来越高。借助大数据技术工具,可将网络文化资源按照一定规律或规则高效地进行分类、融合、重组,优化资源的配置、管理和利用,从而带来资源价值的增值。二是大数据技术有助于提升网络文化资源传播效率。大数据技术可用于分析、预测消费者需求,从而改进、创新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提升网络文化资源传播的品质;经大数据快速、精准分析消费承受点和测算盈亏平衡点,采用组合定价策略,可有效降低风险,解决网络文化传播中的定价问题;此外,利用大数据,还可以挖掘用户情感体验数据,分析和预测网络文化市场的时尚和审美发展趋势,改进网络文化资源传播策略。

大数据给网络文化资源整合与传播带来良好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消费者的隐私安全问题是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大数据技术及配套工具在挖掘、分析网络文化消费者(包括企业和个人)信息时,有可能会侵犯商业机密、个人隐私,造成用户隐私安全隐患。网络隐私立法不完善、网络监管不到位、消费者的网络安全防范意识薄弱、网站及大数据工具自身存在安全漏洞等,都是导致网络隐私安全问题的因素,网络隐私安全隐患已成为所有应用大数据的行业或产业面临的共同问题。另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是大数据可能会导致文化创新能力减弱。过于依赖大数据的分析和预测来改进、开发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会引起思维方式的固化,阻碍企业文化创新能力的培养,甚至导致企业文化的退步。而且,我国大数据分析流水线中的技术难题尚待解决,大数据人才匮乏,这些问题都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必须主动迎接大数据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解决好上述挑战,才能更好地让大数据发挥潜在威力,帮助网络文化资源创造更多的价值。

三、四川网络文化资源整合与传播的现状分析

(一)四川网络文化资源的概况

四川省拥有4500多年的文明史,是中华古蜀文明的发祥地,中国十大历史名省之一。千百年来,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四川积淀了绚丽多彩的文化资源,将这些文化资源转为数字化而放置于网络中,就形成了四川网络文化内容资源(见表1)。同时,四川具有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城域宽带IP光纤网、4G移动通信等技术资源,四川本土的网络文化内容资源与网络文化技术资源共同构筑了四川网络文化资源。

(二)四川整合传播网络文化资源、促进产业发展的情况

1.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发展态势良好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5年四川省网民数量已达3260万人,占全国网民总数的4.7%;互联网普及率达40.0%,在中国西部地区名列前茅。而且移动互联网用户快速增长,2015年四川省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已达5477万户,较2011年增加2145万户,年平均增长率超过14%。四川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用户快速增长态势为网络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消费基础。

2.网络文化产业不断壮大

(1)网络媒体。四川新闻网于1999年开通运营后,整合了四川省内上百家媒体的内容资源,开创了媒体集中上网模式的先河。2001年,四川新闻网通过整合中国西部地区10家新闻网站及100多家报纸的内容资源,开通了日均点击数超过100万的中国西部网。2004年,四川新闻网进一步整合四川各地的旅游文化资源,开通了视频频道,以提高四川旅游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

四川在线于2000年正式开播,整合了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旗下14家报刊的新闻资源,通过省内20个地市州频道、数百个栏目大力宣传四川,塑造专业权威的品牌形象。同时,四川在线整合了电信网络技术资源,为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等客户提供全方位的网站建设服务。

2010年,成都全搜索整合成都本地各类消费信息资源,扩展网站业务范围,创建独有的网络血拼和网络团购板块,倾力打造一流的地方网络消费门户网站。2014年,成都全搜索再度整合和利用成都本地数百家企业资源,打造承载多元化业务的网络平台。

(2)手机媒体。2005年,由华西都市报和四川移动联合打造的中国西部地区第一份手机报――华西手机报问世。该手机报整合、再利用了华西都市报的新闻资源和四川移动的移动互联网技术资源,推出了短信、彩信、WAP三种版本的手机信息服务,并提供了彩信超链接、碎片化阅读等特色服务,该手机报各版本的用户量均达到百万级。

2009年,四川新闻网携手四川移动,推出了四川手机报。四川手机报整合了四川新闻网中四川各地市的媒介资源,并与电信、移动和联通强强合作,塑造了全媒体融合创新鲜活样本。四川手机报的用户量现已突破1800万,发行量位居全国第一。

(3)网络出版。2008年,四川文轩与上百家出版机构合作打造了电子商务平台“文轩网”和数字图书馆“九月网”,随后又开通了支持多种手机操作系统的移动图书馆。为进一步加快数字化转型,四川文轩于2012年4月在成都开设全国首家数字出版实体店,塑造数字出版先锋形象,促进了数字阅读、数字出版和数字快印三大业务板块的融合发展。四川文轩的数字出版业务开辟了广阔的市场,2015年度互联网销售规模快速增长,同比大增72.1%。

(4)网络电视。为推进广播有线电视网络资源的整合与传播,2010年四川省对全省118家国有广电网络机进行了资产重组,成立了四川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形成了“一张网”格局。四川广电已与四川电信、四川联通、星空卫视等机构合作,创建了4个网络电视平台;IPTV播放平台、星空电视购物平台、星空移动电视平台和四川手机电视平台。

(5)网络游戏和数字音乐。近年来,四川省充分利用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和国家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的资源优势,不断加大对本土动漫游戏产业和数字音乐产业的孵化和培育力度,初步实现了创研产销一体化的格局。金山数字娱乐、成都梦工厂先后登入全国互联网企业百强排行榜;精锐动画、恒风动漫、风之翼、精英设计等企业已进军央视频道和西欧主流电商平台;数字天空、尼比鲁、天象互动、品果科技的企业的移动数字游戏和应用,在全球APP分类榜单中位居前列;坐落于成都东郊记忆的中国移动音乐基地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数字音乐销售与平台以及全球最大的无线音乐发行基地。

3.网络文化产业园区初步形成

四川牢牢抓住科技文化创新示范基地建设的重要机遇,已经初步建立一批功能完善、服务优良、产业配套的网络文化产业聚集发展园区,强化了网络文化资源整合与传播的能力。其中,成都天府软件园、“红星路35号”、成都东区数字音乐产业园是最具代表的特色产业园区;

(1)成都天府软件园是全国十大软件产业基地之一,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示范园区,它聚集了250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包括25家世界500强企业,建成了大规模动漫游戏和移动游戏产业集群。

(2)“红星路35号”是我国西部首个文化创意产业园,聚集了全球创意资源,发展工业设计产业、数字娱乐产业、设计广告产业三大主力产业集群。

(3)成都东区数字音乐产业园是国内唯一的音乐体验主题公园,构建了以数字新媒体技术为主导、数字音乐和网络音乐为产业核心的复合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三)四川网络文化资源整合与传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未形成有效的市场配置资源机制

篇3

Campus Culture、Network Culture and Network

Cultural Qua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ANG Wei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Tianjin 300204)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campus culture and campus culture issues in the network, presents that network culture and network culture quality should be paied more attention in campus construction. Still, it tells us some contents we should care about in campus culture、network culture and network culture qua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Key wordscampus culture; network culture; atmosphere; quality

0 引言

近几年来,有关大学生文化素养的研究和讨论文章频繁见诸各类学术刊物和媒体,在这些研究和讨论中,不约而同地都将网络文化素养列为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而在有关和谐校园建设或者有关校园文化的研究和论述中,更是将营造良好的大学网络文化氛围、培育大学生良好的网络文化素养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相当的高度。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个人计算机和网络应用得到快速普及,因特网越来越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网络文化逐步形成、发展和丰富起来,网络文化素养也逐渐构成当代大学生基本文化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具备良好的网络文化素养不但有助于现阶段获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对于将来的就业和进一步发展也有很大帮助。更为重要的是,良好的网络文化素养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是意义深远。

一些学者在网络普及初期就对网络文化现象进行过一些讨论和研究。然而对于大学生网络文化素养的专门研究却时间不长,对于网络文化与和校园文化的关系、网络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的关系更是刚刚起步。虽然有关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已经逐步认识到网络文化对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性,然而对于如何构建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如何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网络文化素养、如何把握和引导网络文化与大学校园文化的互动等问题还没有探索出成型的模式。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深入,而与此同时,网络文化中各种负面因素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也日渐显现;因此,如何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如何培育学生良好的网络文化素养,越来越成为摆在关部门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迫切问题。这不但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考虑的问题,而且也是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1 研究的主要内容

对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氛围的互动关系的研究应该从三个方面展开:

首先,是对当代大学生网络文化素养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内容包括当代大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的基本状况、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借助于因特网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对于计算机和网络的作用及未来发展趋势的认识等。调查和分析的目的是详细了解当代大学生对计算机和网络的运用能力以及计算机和网络在他们日常学习和课外生活中作用和影响。

其次,是分析和把握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以及和谐校园的关系,研究网络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网络文化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的目的是在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于网络文化以及各种流行的网络文化现象的认识和看法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归纳,把握网络文化的特点和校园文化的特点,搞清网络文化氛围与校园文化氛围的互动,探讨校园文化氛围和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网络文化素养从形成到不断提升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从而对和谐校园建设中校园网络文化氛围的地位问题做出判断。

最后,是探索如何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培育大学生良好的网络文化素养。着重对和谐校园建设中的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和网络文化建设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进而提出一套有利于创建一个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和有利于培育学生良好的网络文化素养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模式。这部分研究的目的是分析学校和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社会文化环境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分析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网络文化素养的影响、社会网络文化环境对学生网络文化素养的影响;进而分析从课程设置到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下转第29页)(上接第25页)等教学环节对学生网络文化素养的影响。

在以上三方面研究的基础上,最终规划和设计出一套有利于和谐校园建设、有利于培育学生良好的网络文化素养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模式。

2 结束语

现在,各大学都把和谐校园建设问题摆到很重要的位置上,为此而都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问题。但是在考虑和设计和谐校园建设的模式时,又不能回避愈演愈烈的网络文化以及各种各样网络文化现象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和冲击,尤其是这种冲击不但关乎大学生的现在,而且还关乎大学生的将来;不但关乎大学生的知识素养和技能,而且还关乎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文化素养就成为和谐校园建设能否取得成效的重要一环。因此,在和谐校园建设中,校园文化、网络文化与大学生的网络文化素养的研究就成为十分必要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李钢,王旭辉.网络文化.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5.

[2]莫茜.大众文化与网络文化.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9.6.

[3]钟嘉鸣,祝庚.谈“计算机文化基础”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计算机教育,2008(14).

[4]龚德良.营造校园信息技术文化氛围,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养成.计算机教育, 2009(12).

篇4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网络文化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文化形式,是人们依赖于网络活动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所谓网络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网络文化所具有的凝聚力、创新力、传播力、影响力和感召力。秦皇岛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打造滨海名城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软实力和经济硬实力同步提升,持续推动秦皇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一、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在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网络文化不只是城市文化建设与管理的目标和对象,更重要还在于它对网络时代城市文化发展模式的提升。因此,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要充分适应网络文化的内在属性和规律,进一步发挥网络文化在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和潜力。

网络文化以互联网和手机为载体,依托信息传输系统来传播思想文化和风俗民情。网络文化建设直接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四位一体建设紧密联系。秦皇岛正在由文化城市向文化强市迈进,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意义重大。除抓好旅游立市百项工程外,将紧紧抓住国家推动文化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性机遇,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目前,秦皇岛网络文化的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都日趋完善,但还存在一些问题:①网络文化的权威性和引导力亟待加强。②网络文化产业综合实力不强。③网络文化的主体网民普及率偏低。④网络文化监管机制有待完善。⑤网络文化主体的媒介素养教育滞后。⑥网络文化人才队伍结构亟待优化。

二、创建和谐安全网络的主要策略

发展和谐网络文化,提升软实力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大力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要植根于优秀地域文化,努力在网上形成具有秦皇岛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品味高雅的主流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具体策略如下:

1.政府及监管部门应加强互联网法规建设,对现有网络法规进一步细化,增强可操作性,出台相关规章制度,严厉打击利用互联网犯罪行为,遏制有害信息、腐朽文化的传播。通过内容审查监管等制度,净化网络文化内容,积极推进和谐网络建设。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开展文明网络的宣传教育活动,开展网络社会道德建设。加强与网民的沟通交流,提高引导网络舆论的能力和水平。加强主流思想引导,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

3.建设特色鲜明的网络文化,培养网络文化产业。大力鼓励创作网络文化产品,通过“绿色游戏”使人们在娱乐的同时丰富精神和文化内涵。

4.网络媒体及网站应秉承文明办网,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营造维护社会稳定的良好舆论氛围,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氛围,努力维护网络和谐。

5.网民既是网络信息的接收者,也是参与者。因此,要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博客、网页、论坛等抒发自己的爱国热忱,质疑社会不公现象,反对低俗化。

三、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

网络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可以从网络传媒、网络文化企业、网络生产资源和人才资源等方面来探讨网络文化管理的措施。应在享受网络带来便捷的同时,遏制其负面作用,积极倡导健康和谐的网络空间。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离不开政府、行业、网民和公众的共同参与。

1.打造品牌网站,形成网上文化信息传播辐射中心。网络媒体是网络文化最主要的载体,它担负着建设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职责。秦皇岛市要积极打造一批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新闻网站,提升网络文化的权威性和引导力。

2.大力发展网络文化产业,建立立体化的网络文化传播圈。网络应用涉及网络新闻、即时通信、博客、网络购物等。秦皇岛市要发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产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传播安全文化,以满足网民的不同需求。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缩小与发达地区的数字鸿沟。数字鸿沟不仅制约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影响经济文化的发展,成为制约网络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秦皇岛市要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民的素质,提高互联网的普及率,缩小与发达地区的数字鸿沟。

4.遵循规律,科学管理,形成安全网络文化传播的有序化运行。用科学发展观认识网络媒体,按网络传播规律管理网络,疏导结合,掌握好管理的度,以促进互联网的健康发展。

5.加强教育,提高安全网民的媒介素养。广大网民是网络文化建设的主体,要实施媒介素养教育,提高每个网民的媒介素养,加强自律文明上网,形成和谐健康的网络文明生态。

6.实施人才战略,加快网络文化队伍建设。吸引和培养网络技术、网络经营管理等高级人才,他们是网络文化建设的核心竞争力和重要保障条件。要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技术过硬、懂得网络文化经营和管理规律的人才队伍。

四、小结

打造滨海名城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软实力和经济硬实力同步提升,就要继续大力弘扬以“开明、开放、开拓、开发”和“创业、创造、创新、创优”为核心的秦皇岛人文精神,进一步深化思想内涵,体现实践特色,着力培育地域特色文化。提高网络文化与城市文化软实力,也必将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秦皇岛文化以及旅游信息化建设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帅.网络文化的软实力探析[J].沈阳大学学报,2012,14(03).

[2]魏友苏.浅议网络文化发展问题与管理思路[J].东南大学学报,2008(06).

篇5

有数据显示,到2007年底全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1亿人,其中宽带网民数1.63亿人,手机网民数达到5 040万人,网民总数已经超过了美国。伴随着网民的增加,网络产业迅速发展,网络编辑、网络、电子商务师等一些新的职业相应而生。另外一方面,网络也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如通过QQ、msn来进行情感交流、在网络博客上记录个人感受、借助E-mail来进行信息交互;通过网络游戏来打发闲暇时间等,人们的生活是一种网络下的生活,并发展成为一种特有的网络文化。

一、网络文化的语言特征

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崭新文化。网络文化这种新型的文化娱乐方式,是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物质基础,但网络文化之所以能够得到非常快的普及,还在于网络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表现出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新的特征,即网络语言的平等性、网络语言的交互性以及网络语言的开放性。

网络语言的平等性。生活中,人们借助语言来进行交流,但语言并不是平等的,如三纲五常、趋炎附势等其实就体现了语言的不平等。当然,这种语言的不平等还在于人的不平等。而基于个人电脑的网络是一个无中心的,充分民主和平等的虚拟社会,网络文化是没有屏障的。人们在面向庞杂的网络资源时被尽可能地以兴趣、爱好、需要等不同而分化,个人能够更从容地选择和吸纳信息。同时,人们之间的交流也实现了平等,顺畅的电子邮件大大削弱了严格的等级观念。

网络语言的交互性。这是网络语言与传统大众媒体最为显著的区别。从技术特征上讲,交互性是指人们在信息交流系统中发送、传播和接收各种信息时表现为实时交互的操作方式。在网络中,每一个网民都不仅是信息资源的消费者,而且是信息资源的生产者和提供者。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由传统的被动式接受“灌输”教育变为主动参与思想交流、在思想碰撞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引导,这极大的解放了在现实社会中受到各种约束和压抑的思想和感情,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率,激发了人类的创造思维。

网络语言的开放性。由于互联网上不同主题的电子公告牌、新闻组和电子论坛等,向任何感兴趣的人开放,因此任何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获取自己想得到的任何信息,去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任意地与世界各地任何网民进行联络、交流,自由地访问各种信息资源。任何观点、任何思想、任何民族文化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

二、会计语言存在的必要性分析

语言产生最根本的源动力在于人类进行物质交换和情感交流的需要,人们基于沟通的需要。在经济领域的个体,是众多进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企业个体。企业个体作为经济人,他们是有限理性的,并在一个信息不完全的经济社会里持续不断地进行着自己的商业行为。企业经营信息的分布是不对称的,企业作为一个黑盒,企业的内部人如经营管理人员拥有企业的较完全信息,而企业的其他一些利益相关者如股东、债权人等处于企业外部,其拥有企业的信息则是残缺的。在这样的机制设计下,经营管理层有责任向其他利益相关者来披露经营的信息;而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信息不对称往往会导致成本的增加,并最终导致企业资本成本的增加,企业价值的降低。故企业的经营管理层也有着自愿进行信息披露的动机。而充分的信息披露就涉及到会计语言。企业对经营信息的确认、计量、记录以及披露就是经济领域企业主体进行信息交流的特殊语言――会计。会计是一门国际商业通用语言,它为各国投资者与投资者、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架起了桥梁,从而成为全球资本市场的重要基石。对于某一特定的经营事项,在运用会计语言来进行描述时,涉及到会计政策的选用和会计估计,所反映出的经营事项就必然会带有企业管理层的主观判断,即会计语言必然带有各个企业主体管理层的“地方口音”,这就必然会给各个利益相关者在进行决策分析时带来信息噪音。

三、会计语言发展进程中的网络特性

当网络与人们的生活相关联时表现为网络文化的形式,网络文化普及在于具备平等性、交互性、开放性的网络语言特性;而当网络与企业相结合的时候,则必然带动企业经营模式的变革,并影响到企业信息披露的模式,网络语言的平等性、交互性、开放性特性也必然会深刻影响会计语言,并进一步地推动会计语言的发展与变革。

(一)会计语言的平等性

在传统的环境下,人们生活中的语言以及企业主体所使用的会计语言都表现出语言的不平等性。在经济领域,作为经营主体而存在的企业,作为企业内部人的管理层,主导着企业的经营权,拥有着企业的完全信息,他们也主导着和企业相关的会计语言的表述,提供着企业的主流信息,而其他的利益相关者作为外部人,则处于企业信息的弱势地位。当然,其他的利益相关者在企业会计语言的主导权上,其实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但在一定区间内又保持相对稳定,是一种状态依存所有权。

假设x为企业总收入,v为股东最低预期收益,w为应支付工人的合同工资,r为债权人的合同收入(本金加利息)。若w+r

由此可见,企业会计语言的最终表述权的归属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这样的动态变化过程中,企业股东的股权分散程度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在企业的股东持股非常分散的情况下,若w+r

而在网络环境下,这样的会计语言的不平等性将得到改善。企业的中小股东和其他的一些利益相关者可以在企业的网站上或其他的一些信息披露平台,来对企业经营决策发表自己的看法,网络信息具有传播范围广和传播速度快的特点,网络平台将会极大的提升企业中小股东和弱势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话语权。而在一些重大决策的表决上,由于信息收集成本和投票成本的限制,中小股东等往往并不会实际行使自己的表决权;网络投票平台的建设,让中小股东等弱势利益相关者也可参与到企业重大经营事项的投票,在企业的经营决策上能一定程度的体现自己的意志。

(二)会计语言的交互性

语言的显著特征应该就是交互性,沟通交流应该是相互得到,有告之,就应该反馈。但会计语言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表现为单向性的特点,即完全由企业的管理层选择会计政策和进行会计估计,编制通用的财务报告来进行企业信息的披露,这样的信息披露其实是隐含了两个假设前提:第一个假设是不同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是相同的;第二个假设是财务报告的编制者事先知道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或至少知道他们制定决策的模型。第一个假设排除了报告系统的灵活性,并导致对所有使用者披露相同的信息。向不同使用者披露相同的信息,既不能满足一些使用者的需求,又给那些需求较少或不同信息的人带来信息超载问题。同质性假设也导致当存在多种会计方法时,只使用一种方法和提单一信息。单一信息不便于比较不同计量和确认方法下得出的结论,也不利于确认不同信息的价值。而第二个假设则导致财务报告数据的高度综合化。综合信息最严重的问题是它阻止使用者按他们自己的需求来重新编制报表。另外,加工综合信息的过程还会导致信息的丢失。网络技术的应用,让会计语言也具备了一定程度的交互性。会计语言在表述上分为应用于财务报告层面的可扩展企业报告语言 (XBRL) 和应用于交易及分类账层面的 XBRL分类账(XBRL GL),XBRL GL描述各交易涉及的资源(如存货)、事件(如采购或销售)、参与者(如供应商或客户)、原始凭证信息(如发票和支票)以及基于标准会计科目表的会计分录信息,由此保存了完整的有关交易的细节数据。而应用于财务报告层面的 XBRL财务报告分类标准,则是按照不同信息需求者的信息关注重点,制定不同呈报格式的财务报告模板。同一套数据依据不同的 XBRL财务报告分类标准可以生成符合不同准则要求的财务报告。而在另外一个方面,由于企业的资源和交易事项是基于XBRL GL语言来进行表述的,其他的利益相关者也可以根据这些基本财务信息元素来进行信息的进一步加工,也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特定信息,从而体现信息的交互性。

(三)会计语言的开放性

传统环境下的会计语言,在进行企业信息表述的过程中,需要企业根据企业的经营事项,选择会计政策和进行会计估计,从而特定个体的企业信息的会计语言表述带有各个企业自己所特有的主观判断;并且各个企业的信息只是在经营年度结束之后企业才以财务报表的形式来加以公布,公布的时间也往往会延迟三、四个月;另外,不同国家又会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制定各个国家的会计准则。这些都阻止了会计语言的开放性,增加了各个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信息解读的难度。网络环境下,企业可以建立基于数据库的业务数据处理的会计信息系统,从而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协同,保证企业信息系统实时记录和反馈业务状况,并在特定的安全机制下,将企业的经营数据向特别授权的利益相关者开放,让这些利益相关者可以获得企业的实时信息;另外,企业的经营信息所应用的会计语言是基于交易及分类账层面的 XBRL分类账,这些基本的财务信息元素具有较强的可解读性,企业建立基于网络的的开放性信息平台,将有效的降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企业成本的增加,从而降低企业资本成本,并最终增加企业的价值。

四、结束语

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网络技术的发展,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并形成了特点鲜明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产生的物质基础是网络技术,但其得以广泛传播的根本原因则是在于其所具有的平等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的网络语言的运用;网络文化的网络语言也影响到了经济领域企业的经营模式和信息披露方式,改变并发展了企业会计语言。

【参考文献】

[1] 张峰. 论西方网络文化的特征[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篇6

中图分类号:G7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0010-02

一、学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意义

1.理论意义

学校文化建设的载体有多种形式,现代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必将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学校网络文化将成为信息时代的核心文化,学校网络文化是弘扬先进文化的阵地,是推动素质教育的平台,是师生信息交流的桥梁,是教育资源的宝库。学校网络文化既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文化,也是一种创新文化,是先进文化的代表,因此学校网络文化建设必将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对师生的教育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对人才的培养产生全方位的深远影响。

2.实践意义

建设内涵美、品位高的网络文化环境。在网络文化环境下,师生依托网络这个媒体技术共同学习、工作、生活,利用网络资源解决相关问题,不断完善自身的价值取向、心理倾向和行为方式。改变师生的管理方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交流方式。

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学校网站,不断拓展学校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形成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使网络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新阵地。要充分发挥各类网络社团在学生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充分发挥学校网络中职生社区、教师社区等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网络文化组织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有效引导,确保学校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倡导使用文明、健康的手机短信用语和多媒体彩信、彩铃等资源,把现代化信息传播媒体当成学校文化的建设有效载体之一。

二、学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目标

首先搭建网络平台。学校网络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在网络硬件、软件、网站、社团、学科等建设中不断地发展。

其次建设网络资源:

1.在德育方面

加强培养道德选择能力,提高道德意志水平和道德自律能力;强化教师的网络德育意识、网络主体意识、网络法律意识和网络资源意识;做到德育内容和活动上网,积极抵制消极文化的影响,丰富网络道德生活的内容;创建学生交流平台,党团队教育上网,引导积极的价值追求;德育服务上网,提供深入细致的辅导服务;德育管理上网,以现代技术提高管理效能。

2.在教学方面

(1)发展网上教学和现代远程教育,可利用Web课程点播方式,学生通过访问学校网站,登录网络课堂,选择自己所需的课件进行学习;通过卫星直播教学系统,授课教师在学校直播室授课,学生在校外教学中心的听课室听课;把网络课程刻录成CD~ROM光碟,方便学生进行单机自主学习;建立远程教育网站,开发优良的教学平台和丰富优质的基于互联网的网络课程。

(2)探索网络环境下的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方式、探究学习方式、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方式等。

(3)创建数字化学习平台,如建立校园多媒体点播(VOD)教学系统、在线教学辅导系统和智能答疑系统等。

三、学校网络文化建设的要点

1.搭建数字化网络平台,开发网络软件资源

做好学校校园网建设,将广播网、宽带网、监控网、电视网四网合一,向全体师生提供优质的管理交流的硬件环境。努力把学校网站建成有吸引力,有大面积覆盖率的主流网站,使学校网、学生网、学生个人网页、教师个人网页、名师工作室、心理咨询室、网上党校、德育BBS、就业资询等资源相互链接,整合成一个独特的网络文化环境。通过网络传播学校的各类优质资源,提升学校在市、省、全国的知名度。

2.开发优质的网络教育教学资源,提高网络使用价值

对学校而言,管理者可通过广播网、监控网、聊天室、电子公告板等及时了解学生的意见和需求,了解教职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使学校的管理更加高效平等。对教师而言,网络可成为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载体;网络可使课堂教学与生活、课外活动更多地结合起来,使网络文化成为课堂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也使教师快速接触到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与教育名家面对面交流心得,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研究能力,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发展。对学生而言,网络成为实现其自身价值的又一舞台,通过参与网络管理、制作、发表网络作品,在网络世界中学会自主发展,自我教育,发挥特长,培养并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

3.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应用水平

篇7

中图分类号:G523 文献标识码:A

高校网络是广大青年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空间,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也是思想教育和舆论引导的必争之地。在高校育人过程中,应该将网络文化建设与高校建设结合起来,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文化环境,进一步推动高校建设和发展,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高校网络文化建设面临新形势

在网络文化建设实践中,高校加大了对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基本建立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增大网络产品提供力度,加强网络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已取得了积极成果。但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也面临一些新形势。国际上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信息网络优势向国内高校不断加强意识形态的渗透;国内处于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在网上集中反映,对大学生思想价值、道德观念、情绪情感等方面产生很大影响;高校方面,现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前瞻性缺乏,对网络时代的适应性不足。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提升了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研究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路径提出了新的要求。

2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2.1意识有待增强

近年来,校园网络发展迅速,给高校师生思想教育、知识传承、意见表达、娱乐生活等方面带来了积极作用。高校也不断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但是,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历程毕竟相对较短,仍存在重视力度不够、缺乏统一规划等问题。主要有:一是大学生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和接受能力强,校园网络的建设和完善给大学生提供了自主创造和选择的环境,提供了一种与现实不同的生活,使他们的好奇心理得以满足;在现实环境的知识获取和网络平台资源教育的作用下,学生不断成长,随之,又会对网络文化建设提出新的需求,而且这种需求伴随求知欲和好奇心会不断增长和变化。二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历史的原因,还抱有部分陈旧的思想观念,积极应对和主动探索的意识不足,不能在第一时间建立系统完善的网络传播制度,缺乏对网络信息内容主动研判的能力,不能达到健康有序网络平台的建设目标。这种情况的出现,制约着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发展,也不适应学生成长的需要。

2.2内容有待丰富

高校的责任和使命决定了其承担校园网络文化内容主要供给者的角色。高校也在不断总结互联网的发展规律,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加强规划,优化技术,加强网络文化传播阵地建设。互联网络的信息更新速度非常快,表现形式异常丰富。校园网络在建设中也需要跟上互联网络的节奏,满足网络使用者的需求。然而,现实中高校部分网站内容还显得比较单薄,枯燥乏味,不能适应学生的需求。网络平台更新速度慢,不能吸引学生的关注。虽然大部分高校都在建设自己特色的网络文化平台,但是有的高校还未形成特色的栏目和网站,对网络优势的利用不足。实践中,也就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思想教育平台远不如信息交流平台、交友联系平台等吸引力强,高校BBS、红色网站的信息量和信息传播速度还赶不上商业网站和专门的新闻网站,教育主题的网络平台和客户端的使用程度不及普通交流的客户端的使用频度高,等等。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平台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2.3管理工作有待加强

随着对网络文化建设重视程度的加强,高校及校内各个部门都在加大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力度,在总体规划、组织领导、网络平台搭建、队伍培训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但是,在网络文化建设管理运行机制上,也存在部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资源整体统筹不足,管理流程不清晰,部门协作不顺畅等问题。在网络文化建设实践中,学校部门、各院系,甚至各个学生组织都建立自己的主页或者网络平台,数量多,宣传力度不一,普通同学面临信息接收混乱的困境,无从选择,网络文化的传播效果不够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往往缺乏专业化的工作队伍和管理人员,网络文化建设的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各个队伍、各个板块的合力尚未形成。

3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途径

3.1增强意识培育

首先,需要进一步提高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一是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以促进校园网络文化繁荣和发展、满足广大师生需要为目标,不断推进网络文化建设。二是要科学规划,认真实施,高校管理者要加强对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的调研,结合本校实际,制定网络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分阶段有序推进,确保网络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其次,要增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研究意识。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新情况,遇到很多新问题,这就需要(下转第29页)(上接第27页)深入研究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把网络文化建设放到大学文化建设的全局中去考虑。同时,网络文化建设也有其自身的规律,高校要主动开展对网络文化建设的研究工作,努力掌握网络文化的发展规律,尤其是要结合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开展研究,重点把握网络舆情的传播发展趋势和演变规律,不断创新网络宣传方法和策略,强化网络平台的主动教育,让网络文化引领校园高校文化。

3.2强化内容建设

高校网络文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建设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繁荣网络文化内容,把握传播的主动权,占领意识形态的主阵地,高校就要不遗余力地繁荣网络文化内容,培育网络名编名师、开办网络名站名栏、发表网络名篇名作,在网络平台增强舆论引导能力。要拓展网络文化功能,把高校网络文化平台建设成为融思想性、学术性、服务性、娱乐性、互动性等功能于一体,既要建设综合性门户网站、主题性教育网站、专业性学术网站建设和各类大学生网络互动社区,也要建设辅导员博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博客、校园微信公共账号,还要打造数字图书馆、网络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丰富教育资源,扩大网络文化的育人覆盖面和社会服务面,加强对广大师生的吸引力。

3.3完善建设机制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各个部门对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都有职责。高校要建立学校统一领导、各部门通力配合、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应该在技术和资源、传播、监管、操作、保障等层面采取措施,实现资源统筹合理、建设职责清晰、管理权限明确、管理程序科学、部门协作有效的局面。另外,要保证高效网络文化建设机制运行有效,必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学养深厚、有重要影响的思想理论建设队伍。高校要广泛吸纳和培养一批熟悉网络、有政治觉悟的网络文化工作人员,包括思政教师、学生辅导员、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网络技术专业人员等,并加强对网络文化工作队伍的培训,提高其网络管理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使他们成为推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角色,不断增强育人合力。

4结语

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对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和谐社会的作用巨大。面对新形势,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丰富高校网络建设的内容,并完善体制机制。根据互联网络发展趋势,研究仍需要进一步深入,尤其要探索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新路径,使用网络文化建设的新技术,建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评估与反馈机制,实现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

基金项目:本课题研究受电子科技大学“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专项课题研究”项目经费支持。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4 ― 0133 ― 02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文化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据《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9.9%。而高校以其资源和人才优势走在网络文化发展的前沿。高校网络文化的发展对传统的教学方式、管理机制、思政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认识到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积极寻求应对策略,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材。

一、校园网络文化的特点

高校网络文化是以网络工具为基础,结合广大师生的学习生活以传播信息、表达情感与情绪、实现互动联结、共享各类资源的文化表达形态。校园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相比,它具有新的特点。

(一)知识性和便捷性

网络是一个蕴含着巨大资源与信息的宝库。并且它是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视频、音频、图像等方式出现的,对于求知欲强、喜欢探索的大学生来说更具有吸引力。例如,运用搜索引擎轻轻一点鼠标,就能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和资料;数字图书馆和各类数据库使大学生能接收到最前沿的文化科技动态;学术视频、网上报告厅等资源使学生足不出户就聆听名人大家的课堂教学;网上各类考试、学习网站比比皆是,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料;各类资讯信息量丰富、覆盖范围广,使学生能一网在手尽知天下事。网络使信息传递和交流瞬间实现,通过覆盖全球的网络系统,无论你身在何处,都能即时掌握世界每时每秒的动态和变化,信息传播快捷、高效,真正实现了“天涯共此时”。

(二)多元性和开放性

每一个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人都是网络文化的传播者,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念,不存在某一种文化观念在网络中占支配地位。各种各样的文化观念在网络上都能得到传播和发展,不同价值观念的文化形态之间碰撞、激荡、融合,形成了网络文化多元化的格局。同时,网络无国界,网络将不同的国家和民族联系起来,突破了地域和社会制度的限制,不同的文化之间可以平等地进行交流,展现自己的特色和价值。网络文化也是一种开放性的文化,只要具备相关知识,就可以和任何一种异域文化进行交流,获得相关信息。网络构建了一个广泛和连续的信息、传播和交流平台。

(三)服务性和娱乐性

网络文化给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首先,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随时获取所需的信息,给学习带来了便利。利用网络课堂学习,与老师进行在线交流,提交网络作业,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其次,网上购物、在线支付、网游等网络商业活动成为了学生的时尚选择。此外,网络文化使学生的生活更加精彩,不管是听音乐、看电影,还是聊天、学习,都能带给青年学生身心的放松和心情的愉悦。

(四)虚拟性和交互性

电脑空间是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虚拟空间,每个人都可以以隐身人的身份在网上自由交流,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自主性,这就使网络信息的真实性扑朔迷离。网络创造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虚幻世界。同时,网络文化可以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相互交流,”〔1〕扩大了信息传播的领域和范围。

二、校园网络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影响

网络文化已深深根植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与网络相伴已成为青年学生的普遍选择。网络文化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观念,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材的同时也带来了消极影响。

(一)积极影响

1.网络文化开创了新的教育途径,增强了学习能力。

网络教育已成为大学新的教育方式,相对于传统的课堂它更形象和生动,它要求每一位同学都主动参与网络教育的实践,无形中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充满在网络空间,学生可以在网络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图文并茂的视频、音频既强化学习效果,又陶冶了情操。网络教育大大降低了学习成本、节约了学习时间,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力和创造力。这是其他教育媒体无法比拟的。

2.网络文化扩大了人际交往

人本学家弗洛姆认为人有关联的需要,人为了摆脱孤独感,渴望与他人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这是人最基本的需要。大学生生活单纯,接触的人群单一,有扩大人际交往的内在动力。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较多,个性突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缺乏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落的能力。特别是那些性格内向,不善交际的大学生,更倾向于通过网络来舒缓心理压力,调整心理状态。通过网络可以认识不同民族、国籍、职业和年龄阶段的人,扩充了人际交往的范围和渠道。每个人都可以以匿名的方式在网上自由发言,既可随意挥洒,又可推心置腹,而不必承担心理负担,这就免除了现实生活中互动交流的诸多不利因素,促进了个性的发展。

3.网络文化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增进社会知识

网络信息瞬息万变,各种思想、观念层出不穷,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能跟上时代节奏,不断接受新鲜事物,而且能运用理性思维进行辨析,判断是非,形成自已的价值观念,这打破对教师和权威的盲从心理,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挥,形成独立的人格精神。网络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网络折射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网络生活使大学生从象牙塔里走了出来,增进了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不足。

(二)消极影响

1.导致价值观混乱。网络上各种不良思潮、有害信息充斥其间。一些西方国家利用其在网络技术方面的优势,打着民主、人权的旗号,大肆推广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这对涉世不深,分辨力不强大学生来说构成了严重威胁,造成部分学生思想混乱,缺乏精神信仰。一部分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发生偏移,滋生出享乐主义、全盘西化等畸形思想。影响高校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2.导致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迷失

互联网给上网者提供了一个私密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匿名访问、言论自由,缺乏道德和法律的监督约束机制,这使人性中恶的一面在网络中无所顾忌地得到了释放和宣泄。网上随意漫骂,散布谣言,人身攻击等现象比较突出;宣扬暴力、迷信、的言论屡禁不止;利用网络进行欺诈、赌博、和病毒攻击等违法犯罪活动层出不穷;更有甚者,部分大学生肆意攻击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做出种种离经叛道的言行。这些不文明行为造成了网络文明秩序的混乱,污染了网络环境。使部分青年学生道德观念迷失、道德自律淡漠、行为准则失范。

3.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部分大学生沉迷于虚无缥缈的网络世界带来的乐趣而不能自拔,极易患“网络成瘾综合症”。大部分网瘾学生精神萎靡不振,学习动力不足,生活邋遢随意,集体意识淡薄,造成学习成绩普遍下降以致降级退学,严重的还会导致个性分裂和精神失常。此外,以人机交往代替人际交往淡化了大学生的人际情感,造成人际关系的疏远,使现实生活与虚拟世界脱节,偏离了正常的生活轨道。

三、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策略

网络文化是大学文化发展的新趋势。面对当前的新情况,我们要采取多种措施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网络文化。

(一)弘扬主旋律,建设高品质的网络文化传播平台

高校网络文化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核心,“坚持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提升网络文化的新境界,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和道德判断标准营造校园网络文化新风尚。”〔2〕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使高校网络文化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崭新阵地。首先,要建设好一批高品质的思政教育主题网站和红色网站,抢占舆论宣传的制高点。加大对网络建设的人财物的投入,整体规划稳步推进精品网站建设。网站设计要与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将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网站要及时各类新闻、时政话题、生活服务等资讯,确保信息的权威性、时效性,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主流文化的熏陶,自觉接受社会主义道德和传统美德教育。其次要全方位开放网络平台,给学生提供自由交流的空间。校园BBS、论坛、留言板已成为学生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交流、观点表达的重要舞台。要在确保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前提下促进其健康发展,通过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繁荣校园文化。

(二)加强管理,建设一支高效专业的网络文化工作队伍

高校要把网络文化建设纳入学校长远发展规划,并制定总体方案和目标,构建文化发展长效机制。重点发挥管理和监督职能,建立严格的网络管理制度,对校内网络资源进行依法管理、全面监督和精心维护。运用行政、技术等手段,从源头上堵塞各种有害信息。此外,要培养和造就一批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较强的理论水平,并掌握一定的网络技术的文化建设者和管理者。高校要为他们提供培训、学习、考察的机会,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高校思政工作者要扎实推进工作,主动与学生互动交流,有序引导学生获取有益信息,及时疏导、化解各种难题,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

(三)深化道德教育,提升学生的自律意识

高校要发挥教书育人的功能,引导学生做网络道德文明的践行者。将网络文明教育寓于思政教育中,积极帮助学生培养健全的网络人格。使大学生自觉遵守网络秩序,杜绝不文明行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网络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教育学生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高度的政治敏锐力和鉴别力,学会正确筛选和识别网络信息。努力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一方面防止黄赌毒等有害信息入侵,另一方面加强自我信息的保护,防范于未然。

面对网络文化的方兴未艾,发挥其积极作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高校思政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一定会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篇9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20-00-02

新时期背景下,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剧烈碰撞产生了绚丽耀眼的火花,这为网络文化的茁壮成长提供了沃土。网络文化以其数字化、虚拟性、开放性和多元性等特点相互综合的发展态势对传统文化发展造成巨大冲击,同时也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发展与创新的深入思考。网络文化承载着海量信息,其传播载体具备轻快、便捷、时尚等多种优势,在这个追求效率与创意的时代里,它具备了广大消费者所青睐的诸多特点,催生了新一代消费群体的产生,为促进国民经济飞速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因此,在新时期背景下,网络文化已然成为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一匹黑马,对推动传统文化发展与创新具重要意义,对国家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网络文化虽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次重大变革,但其产生背景与发展环境却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因此,当代中国网络文化的发展应当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我国基本国情为基本落脚点,建构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网络文化事业,使网络文化这一新型文化产业为我国新时期发展做出贡献。

1 网络文化发展的趋势

鲍宗豪教授在《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一书中认为,我国的网络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主要是网络文化自身的技术现象以及由此产生的网络经营模式,包括网络教育等;第二是一种描述,一种对总体现象的描述,第三是从社会学、文化学、哲学等角度对网络产生的各种现象进行反思。在现在这个社会,文化和技术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网络文化本身就是技术和文化的相互融合,到现在就逐渐成为一体。这也说明,文化给网络插上了翅膀,文化又可以称得上是网络的灵魂,而技术又为文化插上了翅膀。事实也的确是这样的,网络和技术结合,让国家和世界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这些也都可以说明,网络文化已经变成了主流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不可争议的。

2 网络文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次革命

不断发展与革新的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体现在经济、军事、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在文化领域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催生出网络文化这一新型文化产业代表,并以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带动网络文化的广泛传播。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里,人们早已习惯承受海量信息的冲击,对新型文化的接受速度不断加快,而传统文化传播形式在人们脑海中留下的印象往往是厚重的纸质资料,如书籍、报纸等,不甚便捷且形式单一、价格昂贵,这就促使人们不断革新科学技术,将互联网这一信息传播载体不断完善,以提升对信息接收、归纳、利用的速度,节约信息传递成本。同时,快节奏的现代化生活给人们的精神施加了巨大压力,人们急需寻找到新的休闲放松方式,并要求其方便、快捷、成本低廉。而网络文化的出现恰恰迎合了大众口味,为人们提供了高效的信息传递手段与便捷的娱乐方式,集合数字化、平民化、虚拟性、开放性以及多元性等突出特质,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与信息化时代全面到来之际,大大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有力推动了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切实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次重大革命。

3 新时期网络文化发展的作用

3.1 网络文化带来文化生存方式的重大变革

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以文字、语言、图像等形式,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型文化产业,在融合传统文化传播形式的同时,将传统文化进行信息化、数字化改造,从传播内容、传播载体、传播形式等方面对传统文化产业进行改革。

网络文化实际上是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以计算机、手机等工具为载体,以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持,以满足当今人们对工作、学习、娱乐等方面需求为目的,不断开发与完善文化产品与服务,从而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与进步提供强大助力。

网络文化涉及领域极为广泛,它利用文字、图像、语音、影像等海量信息资源,在网络载体的帮助下,于网络游戏、远程教育、数字影视、移动通讯等各个领域运用现代化高新技术进行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开发、制作、交易等,真正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生存方式的变革、创新与丰富。下面以网络游戏与数字化档案室为例进行说明。

网络游戏从无到有、从被否定到受追捧,其发展历程也成为网络文化发展的微缩版本。网络游戏从其方案策划、开发制作、面世宣传等各个方面表现着网络文化对文化生存方式的深入变革。网络游戏,尤其是大型网络游戏,往往以历史事件(如《三国演义》)或武侠小说(如《风云雄霸天下》)为背景,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进行动画制作,将人物、场景进行还原,并予以适当夸张表现,后期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进行宣传。网络游戏的出现和繁盛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也结合了传统文化内容,可以说是网络文化的代表之一。网络游戏除了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网络文化的整体发展外,还以其超凡的更新速度、低廉的消费水平吸引了一大批年轻玩家,对网络文化催生出的新一代消费群体的规模壮大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其发展活力与前景业已超越音像、影像产业,成为文化产业领域发展的新贵。

数字化档案室的建设与完善又是体现网络文化对文化存在方式变革的一个典型。传统室藏档案室占地面积大、档案管理耗费大量人力、档案信息使用不便利,而网络文化的迅速发展则改变了传统室藏档案的形式,将档案信息与文化资源数字化,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档案信息得以用文字、声音、图像多种元素相结合的立体化形式展现和永久安全的保存,使文化信息资源得以用多层次手段保存与共享。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起档案信息与文化资源即时共享的强大平台,使信息得到最有效地利用。

3.2 网络文化造就新一代消费群体

现今网络文化已成为中国当代青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网络文化已渗入到他们的学习、工作、娱乐等方方面面。青年人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敢于追求时尚简约的现代化生活。网络文化的发展使全新的消费观念在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萌芽发展,从网络游戏、软件开发、网上购物等方面的迅速崛起来看,新一代消费群体在网络文化的带动下已然出现并逐渐壮大,并且在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下,其他年龄阶段的消费群体也逐渐转变消费理念,步入网络文化的新时代。

3.3 网络文化对国家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策略性的影响作用分析

网络文化在以文化形态出现的同时带来了令人惊叹的经济效益。现在我国正处于以网络文化为代表的新型文化阶段,网络文化的迅猛发展使人们对文化的概念有了改观,将其作为一种生产力来大力发展。将网络文化发展纳入到国家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范畴,有利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技术革新,改变大众消费理念,有利于转变传统文化产业增长方式,促使传统文化产业向以网络文化为代表的新型文化产业迅速转变,促进我国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策略性转型。

4 结语

网络文化的发展标志着新型文化产业不断深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之中,我们应清晰认识网络文化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在新时期背景下,不断思考发展当代中国网络文化的途径,使其成为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新型文化产业代表。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云南 曲靖 654200)

参考文献:

篇10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网络在校园的普及率越来越高,而且对于高校的师生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日常的生活和社交方面都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校园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在这背景下网络文化的构建和引导价值也会越来越高,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形成网络时代下的校园网络文化。但是这种文化形态还处于发展初期,因此加强对校园网络文化的引导和构建就成了高效校园文化构建的重要内容。

1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及网络文化平台建设

网络文化和高校传统的校园文化的融合就成了校园网络文化,这是在互联网时代下必然的产物。这种文化的活动主体同样是高校的师生,而校园文化则是这种文化的核心要素,互联网平台则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载体。从文化的角度来说,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和传统的校园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为了更好的引导和创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就必须要构建相应的平台来促进该文化的建设和引导。该平台是以创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为理论核心,并以.Net作为该平台的开发环境,是通过运用动态网站设计以及数据库技术以及流媒体技术等构建具有多功能的校园网络文化平台。

2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支持平台设计分析

2.1 平台的总体功能结构设计

该平台需要结合传统校园网络文化的分类进行建设,目前该平台的主要模块包括了文化建设、心理辅导以及论坛和网站后台管理等。具体如图1所示。

2.2详细功能设计

依据校园网络文化平台的总体架构,其具体的模块功能设计可以包括以下几点:系统登录权限设计、文化建设诸多子系统模块功能的设计、心理辅导四个子系统模块的设计,另外还有论坛子系统以及后台管理四个子系统的设计。

3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支持平台实现分析

3.1 系统架构

这个平台架构采用的是B/S架构,也就是浏览器和服务器端的架构,总共有三层,其中第一层是浏览器,第二层为逻辑处理模块,通常是由各种应用服务器以及WEB服务器承担。第三层则是由数据库承担。比如各个模块对应的数据库等。这些数据可以通过统一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完成信息的存储和。

3.2 后台数据库设计

该平台建设后台核心就是处理校园网络文化涉及到各种数据和资源,是该平台得以运行的核心基础。浏览器端显示的各种信息都取自于该数据库空间。这也是该平台架构中的第三层。也就是后台数据库层。该层次能够将各种前台子模块中的数据统一管理,比如用户信息以及心理辅导信息等,这些不同的子模块存放在不同的数据库中,这能够有助于提升数据库的安全性,防范用户隐私信息泄密问题,同时也有助于数据库数据流的平衡性,对于该平台的运行效率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更方便数据库的维护和管理。

有关用户信息的数据库主要存放的信息为用户注册时的提交的信息。该平台的构建其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而网络文明则是该文化的重要构成,为了规避不文明问题的出现,这个平台需要注册用户提供个人电话、身份信息以及所属班级、所学专业等诸多信息。这些信息一方面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另一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可追溯性,所以对于安全和保密有着较高的要求。

在文化建设数据库中主要保存的该模块诸多子系统的数据信息。其中有红色文化信息、学习文化以及就业文化和额生活文化等诸多数据信息。这些信息一部分是由平台管理人员通过上传提供。另一方面则是老师和学生提出相应申请,然后由管理员进行审批,并到评天上。该数据库之所以独立是因为这七个子模块的数据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组合在一起相对容易管理。心理辅导数据库所存放的信息数据则是该模块诸多子系统的数据信息。这些数据信息往往和用户的心理咨询有关,具有一定的隐私性,所以将其单独存放至一个数据库。另外文化建设论坛则主要存放的用户在论坛上的交流和讨论的数据内容,由于论坛数据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而且很多结构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可以将其单独存放至一个数据库进行管理,这样有助于降低数据库的工作压力。

3.3 开发环境及关键技术

本支持平台能够运行的平台为视窗平台,因此运用了微软开发的Visual 2010作为该软件平台的开发工具,应用服务器则选择了微软开发的IIS6.0,由于后台数据库的功能要求较高,所以选用了微软开发的关系数据库系统SQL server 2005,而中间的逻辑语言及和前台和后台数据库的交互则运用了、C#和Jscript等技术。

本系统的低层环境为Windows操作系统,而前台的显示层则使用了.Net Framework框架。另外在这个框架层,又使用了通用语言环境CLR,以及.NET Framework类库,其中CLR负责程序的执行,并能够提供内存管理、线程管理以及异常处理、通用类系统以及生命周期的监控等。在CLR之上为.NET Framework类库,能够为平台提供丰富的接口,如、XML、输入输出以及调试和多线程等。

参考文献

[1]李停于游.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12(03).

[2]任祥.当前加强和改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02).

篇11

Key words: network culture;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countermeasures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网络的依赖越来越强烈,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网络,逐渐成为了一种习惯,由此人们在网络中进行的一切活动形成了网络文化。网络文化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在网络空间形成的文化活动、文化方式、文化产品、文化观念的集合。网络文化是现实社会文化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同时也形成了其自身独特的文化行为特征、文化产品特色和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特点。[1]网络文化是当今网络信息时代的产物,影响着社会及社会中人们的一切行为活动,同样高职院校也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影响着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

1网络文化对高职学生的正面影响

近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4G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智能手机成为网络文化传播的主体。现今的高职学生学习、生活也不再是传统的单一方式,利用智能手机进行知识的学习、思想的交流以及进行休闲娱乐非常普遍,学生所接触到的网络文化也是丰富多彩、形形、多种多样的,极大地影响着高职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行为习惯等诸多方面,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网络文化给高职学生带来了如下的积极影响。

1.1丰富了高职学生的知识学习面

传统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解为主、课堂授课方式来进行,学生对

知识的学习主要来源为教师及课本。而网络文化出现后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方式,课堂学习只是知识学习的一部分,学生学习知识途径更加多样化,形式更加丰富,有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辅助学习手段来完成。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知识的掌握更多全面、细致。

1.2提高了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直接性

4G技术的成熟、智能手机的普及,让高职学生成了低头一族,他们可以不受空间、时间等条件的限制,可以在任意时间、地点从网络上搜集信息,也可以在网络上传播信息。改变了以往单纯从课堂、从书本形而上学的进行高职学生的思想教育,可以通过互联网上丰富的案例,由浅入深、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从根本上进行思想教育。

1.3拓展了高职学生人际交往

网络的魅力可以让两个完全不认识的人自由地、无拘束的交流,突破了时间、空间上的制约,改变了传统方式仅基于血缘、生活圈、工作圈等狭隘的人际交往范畴[2]。高职学生利于网络可以和本专业内各类专家、学者进行沟通交流,使本专业学术水平达到更高的高度。

1.4改变了高职学生的生活方式

高职学生除了通过网络来进行学习,学习之余还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各种休闲娱乐。体验网络购物、线上线下服务、各类网络游戏等等。高职学生课后生活在网络文化影响下丰富多彩,呈现个性化特点。

2网络文化对高职学生的负面影响及解决对策

网络文化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它是一把“双刃剑”,既对我们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有积极影响,也有一些负面影响。高职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也受到网络文化的冲击,加强网络文化对高职学生的影响研究,找到有效地解决方案,是至关重要的。在网络文化影响下高职学生学习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的同时,也对高职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等方面造成一些消极影响。网络文化对高职学生的负面影响及解决对策如下:

2.1网络知识体系缺乏系统性

高职学生在畅游网络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一些弊端。学生从网络上所获得的知识量虽然大,但是知识体系是零散的、不系统的,也是不规范的。针对这个问题,高职院校要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并提供相应经费支持网络学科建设,整理相关专业知识要点,及框架组织,把网络中有效地资源体系整合起来,利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技术,并实现电脑版与手机App版同步,使高职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及智能手机有效地进行随时随地地学习。

2.2网络信息要学会选择性阅读

网络大规模地兴起,使得高职学生通过互联网所接触到的信息量是巨大的,

在这些网络信息中,有积极有利的信息,也有一些不健康的信息。针对该问题,高职院校要采用多种方式及手段让高职学生能够选择性地阅读。一方面多从基础设施入手,比如可以通过相关设置进行信息过滤,让学生尽量浏览不到一些不健康的网站及信息;另一方面多组织一些相关讲座、开展相关知识竞赛、辩论赛等,增强高职学生信息选择意识。

2.3影响高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在高职院校为了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沉迷于网络游戏的高职学生屡见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