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课题研究的实用价值

课题研究的实用价值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04 08:37:3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课题研究的实用价值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课题研究的实用价值

篇1

失血性休克是一种临床上十分常见的急危综合征,有研究显示,其是中青年人群第1位死因,约占所有死亡患者中的30%左右[1]。对于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传统方法强调立刻充分的扩容及早期输注胶体液和全血,将血压控制到正常水平。但近年来的研究却显示,在活动性出血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大量补液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机体内环境,造成患者发生酸中毒等严重事件,大大的降低了失血性休克的救治成功率[2-4]。限制性液体复苏是一个对于休克补液的新概念,其主张在有效控制活动性出血前,将血压维持在一个可以接受的最低限度上,这样对患者的治疗更有利[5-6]。本文以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失血性休克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就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对象为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14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其中男101例,女39例;患者年龄18~72岁,平均(43.29±5.58)岁;为保证研究对象同质性,有颅脑损伤及多器官损伤者被排除在外。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将2010年1月-2011年12月之间的患者归为对照组(82例),年龄19~72岁,平均(42.22±5.38)岁;在致伤原因方面,交通意外45例,坠落伤15例,钝器伤13例,砸伤9例;在疾病分布方面,多发性骨折52例,肝破裂17例,脾破裂13例。将2012年1月~2013年1月间的患者归为观察组(58例),年龄18~70岁,平均(43.39±6.93)岁;在致伤原因方面,交通意外26例,坠落伤14例,钝器伤12例,砸伤6例;在疾病分布方面,多发性骨折31例,肝破裂15例,脾破裂1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及损伤部位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就诊后5 min内完成了基本的抢救措施,开通静脉,补充血容量,以逆转休克,改善微循环功能,并进行相应监测。对照组使用的补液方案为常规液体复苏方案,即在治疗早期快速的足额的补充液体,使收缩压回归至正常水平(90 mm Hg)。观察组补液方案为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案,即在尽快做好急诊手术准备的同时,输入乳酸林格液和6%羟乙基淀粉,同时密切监测平均动脉压和中心静脉压;在完成止血前,将平均动脉压维持在70 mm Hg左右,在完成止血后,将平均动脉压维持在85 mm Hg左右;全程通过限制输液速度来控制血压。

1.3 研究指标及评价方法 本文研究指标包括3部分,首先是两组患者复苏过程中血常规指标的比较,主要包括总输液量、总输入红细胞量、血红蛋白量及血小板含量。其次是对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比较,主要包括血浆渗透压、纤维蛋白原含量及电解质离子含量。第3部分是对两组患者的治疗结局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以上指标皆来自于患者住院期间的病案资料。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经Epidata双向核查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常规情况比较 在血常规情况的比较中,观察组患者总输液量、输入红细胞量小于对照组,血红蛋白量和血小板含量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血浆渗透压低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含量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大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12,P

3 讨论

对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液体复苏的目的是充分恢复患者失去的有效血容量,进而保证重要脏器和气管的血流灌注和氧供。传统方法是在早期快速的补充大量的液体,进而使患者血压快速上升到正常的水平,以阻止休克进一步的恶化,但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报道显示,这种液体复苏方法是存在极大问题的[7-8]。上个世纪末,Stern医生提出了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案,这一方案很快在临床使用中被证明有效,进而逐渐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实施。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案中,其关键点在于寻找一个复苏的平衡点,在这个平衡点上,主要脏器的血供可以得到保证,但并不会因为过多的补液,而造成患者体内的内环境发生紊乱。一方面强调快速的控制活动性出血,之后再进行补液,而在控制活动性出血的过程中,仅使用少量的液体来维持[9]。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血常规情况的比较中,观察组患者总输液量、输入红细胞量小于对照组,血红蛋白量和血小板含量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案对于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是有积极意义的,其能在保证主要器官血供的同时,改善机体自身的止血能力,维持内环境稳定,进而提高失血性休克临床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张在其,陈文标,陈玮莹,等.广州市97 823例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1,23(2):99-103.

[2]周锐华,鄢文海,张巨祥,等.严重烧伤休克期不同补液剂量对小儿心肺肾功能的影响[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2,7(4):367-371.

[3]陈郑礼,袁克俭.烧伤创面深度对患者休克期补液量的影响[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1(1):64-67.

[4]杜萍,张杰,杨艳超,等.失血性休克手术患者的液体治疗与护理[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2,33(3):251.

[5]户晓东,费林林,高伟红,等.不同液体复苏对院前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的影响[J].中国急救医学,2012,32(6):494-496.

[6]冯洋.创伤失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研究进展[J].中国急救医学,2012,32(6):542-545.

[7]袁茵,姚尚龙,李玉梅,等.不同液体复苏对肺内、外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幼猪早期氧代谢及胃黏膜pH值的影响[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2,29(5):914-917.

[8]刘华清,李福龙,陈琛,等.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代偿期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0):1778-1779.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065-02

2014年5月,教育部明确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600多所高校将转向职业教育。本次高校改革调整的重点是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率先转作职业教育。依据此政策,新建本科院校必然都要转型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的重心要向职业化转变,并重视学生培养与企业需要的对接。这对转型后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1 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任教师职业能力的特点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资力量大多比较薄弱,职业能力与那些“老资格”本科院校相比有一定差距。归纳起来,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任教师的职业能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第一,年轻教师较多,教学经验缺乏。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升本过程中,都会招聘一大批高学历的研究生,其中有许多年轻的专任教师就是在此过程中走上工作岗位的,他们大多从学校直接进入学校,教学经验很少,专业理论知识也很有限。

第二,实践能力不足,锻炼机会有限。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任教师大都只拥有一定的理论和书本知识,缺少专业技能以及实际动手演练的机会,缺乏操作技能,无法满足向职业教育转型的需要。

第三,科研能力有限。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任教师缺少实践及科研基地,使得相关科研课题不容易研究和突破。同时,受原来高职高专科研、文化氛围的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任教师对待科研的态度也不积极,难以提升科研能力。

2 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任教师职业能力的构成

职业能力是人们在从事某种职业过程中多种能力的综合,是胜任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基于职业能力的涵义,以及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任教师职业能力的主要特征,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任教师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2.1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任教师职业的基本能力,该能力可以从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方面来反映。教师的教学态度可以从其平时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的认真程度及对学生的关心、爱护情况来判断。教学方法可以从其上课时具体采用的各种方式(如案例教学、学生讨论等)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等方面来看出。教学手段可以从教师是否能熟练应用计算机、多媒体及信息化工具等先进的高科技设备来辅助教学方面体现。教学效果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生评教成绩来反映。

2.2实践能力

由于与企业的密切关系,以及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化转型的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任教师必须不断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才能教育出符合企业和国家需要的专业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可以从考取相关资格(职称)证书、在职培训、下厂实习等方面来反映。一般来说,考取相关资格(职称)证书的级别越高、数量越多,在职培训和下厂实习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教师的实践能力就越强。

2.3知识掌握能力

知识掌握能力是指专任教师正确、熟练掌握专业知识的能力。教师的专业知识一方面是在上大学或研究生期间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是在工作以后通过自学或参加继续教育更新的专业知识。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任教师必须有足够的知识掌握能力,才能胜任教学岗位。知识掌握能力可以从教师的学历层次、职称级别、自学能力上来反映。一般来说,教师的学历层次越高,学习的理论知识越深,掌握知识的能力会越强。职称级别越高,其研究的相关理论和课题也会越精,对知识的把握也会越准确。自学能力可以从教师工作以后对专业知识的更新能力来考察,自学能力强的教师可以在短时间内准确把握新知识和理论精髓。

2.4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是高校教师的必备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任教师大都拥有先进、丰富的专业知识,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也肩负着为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而进行科研创新的责任。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任教师的科研能力可以从科研基础、科研意识、科研水平和科研环境方面来考察。科研基础是指教师已有一定结论,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的基础性成果,可以从教师以前从事的科研工作状况来判断。科研意识是指教师参与科研课题的想法和思路,可以从教师每年申报课题的积极、主动性及相关想法等情况来判断。科研水平可以从教师主持或参与科研课题的级别、结项或获奖情况来反映。科研环境可以从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从事科研所需的必要条件是否齐备、科研氛围及科研情绪等方面来表现。

2.5职业道德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任教师应具备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包括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和为人师表。在其他条件相当的情况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任教师的职业道德越高,其职业能力越强。

3 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任教师职业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任教师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五个: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知识掌握能力、科研能力和职业道德,每个要素又都有他们各自的评价指标,这些评价指标就形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任教师职业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任教师职业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此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从“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知识掌握能力、科研能力和职业道德”五个方面重手提升专任教师的职业能力,这五个方面都有其具体的评价指标和评价内容,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针对每个评价指标设置一定的分值或采用合理、有效的评价手段对专任教师的职业能力进行评价,以激励专任教师从多方面综合提升自己的职业水平和任职能力,最终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顺利转型。

4 结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任教师的职业能力对教师本人和学校的发展都很重要,本文在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任教师职业能力的特点及构成要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其职业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升专任教师的职业能力提供了方法和建议。

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任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相对较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专任教师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各种任职能力,同时学校也应为专任教师提供各种有利条件,比如鼓励下厂锻炼、科学研究,为专任教师提供继续教育、出国培训的机会等,使专任教师提高思想认识,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创造良好的职业前景,最终取得职业成功。

参考文献:

[1]席磊.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培养[J].中国农业教育,2014(3):79-82.

[2]孙伟,王琳,宋慧玲.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职业能力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3(11):291-296.

[3]王吉春.谈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适应能力的培育[J].教育探索, 2012(12):108-110.

篇3

在学校实践中,开展课题研究是公认的提高教育水平、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渠道和方式。然而,开展课题研究不但需要人、财、物的支持,更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撑和科学的管理机制推进,但在大多数农村学校往往师资水平低科研能力弱,一所学校要完成一个课题有许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联片教研的推出就为所有学校参与课题研究提供了可能。

联片教研可以集聚片区各学校的优势资源,形成一定的科研优势。联合开展课题研究,就是由基地学校牵头,联合片区内所有学校共同开展课题研究的活动模式。

二 联合开展课题研究的方式

1.分校选题,共同管理

这种方式就是允许学校根据校情,或者教师根据班情和自身优势,自行选择课题,然后开展研究。但是,和一般学校自行开展课题研究有所不同,这种课题研究工作要接受片区统一管理,片区要对各校的课题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定期指导和定期考核;研究成果一旦成熟,首先要在片区内进行交流和推广。这种方式产生的课题,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和个人色彩,更具针对性,更能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不足之处也是明显的,就是不容易形成有价值的成果,也正是限于学校和个人的特色,推广价值有限。

2.共选课题,分头完成

这种方式就是共同选择一个课题,由各校组织人力分别进行实验。可采用两种操作思路。一是着眼于某单个学科,选择具有该学科特色的课题(如语文的“学生日记提高写作能力的实践研究”),然后组织片区学校选择该学科的教师,在学科内分头开展研究。研究过程中,片区除了加强过程管理,提供相关支持外,还应定期组织实验教师座谈交流共同研讨。二是着眼于某种理念,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课题(如“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组织片区学校在所有学科内开展研究,通过多学科分头试验,同时推进,共同研究,使研究成果更具普遍意义。

3.共选课题,分解完成

这种方式就是将一个大课题分解成若干支课题,或是将一个课题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安排给片区内相关学校和相关教师分工完成。每个学校和实验教师面对的只是这个课题的一个方面。研究过程仍然在片区的统一管理和指导下进行。最后将各个成果汇总,形成完整的体系成果,在片区内推广使用。这种操作办法,比较适合一些较大或任务较多的课题,或是人力资源有限、科研水平较低、规模较小的片区。由于是分工推进、相互协作完成的,借助了集体的智慧,因此容易出成果,成果也可能更充实、更完善。

三 联合开展课题研究的启示

1.宜选用微型课题

在片区内开展课题研究,选用微型课题比较合适,周期短,见效快,所需理论浅显,所需条件简单,目标比较单一,容易操作、容易管理、容易成功、容易推广,也容易见效。其短、平、快的特点,既适宜广大农村学校的实际,也容易对基础薄弱学校产生实实在在的帮扶作用。

2.要健全机构,加强课题培训与过程管理

第一,基地学校要成立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主要由片区内各校领导和业务骨干组成,明确职责,全面负责课题研究工作。第二,要开展课题研究的专题培训,形成相关组织与管理经验。第三,要制订科学有效的实施与管理方案,并选择好针对性强、实用价值大的课题。第四,确定实验教师和辅导教师,并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片区内各协作学校也应成立课题小组,按课题活动相关要求,在基地学校的统一部署下开展活动。

课题实验过程中,必须加强过程管理。一要协调各方关系,提供相应支持;二要组织好座谈交流活动,避免走过场或虎头蛇尾的形式主义;三要定期指导,定期考核。在验收阶段,要重点从成果的有效性方面评估其意义与价值。对确有意义与价值的成果,一方面,要给予充分肯定与表扬,另一方面要在区域内做好推广工作,让课题教师的辛勤付出和课题成果发挥其最大效能,推动整个区域的教育工作。

篇4

1、科研成果应具有创造性、先进性,创造性是指前人所没有或国内外所没有的.理论上有新的创见,技术上有新的提高。先进性应该在成果的技术价值和技术水平上有所提高;

篇5

二、档案信息跟踪服务在课题研究中的作用

课题研究是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创造性劳动阶段。在这一阶段,同样需要借助于前人或他人的大量成果和研究方法,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大量的科技档案。因此,档案人员可以通过课题跟踪服务,使研究者及时获得攻克难关的资料,避免重复劳动,起到“雨前送伞,雪中送炭”的作用。同时课题研究中常常需要了解和利用各种最新的理论信息和资料,不断充实、修正、完善自己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档案跟踪服务就能够满足科学研究这一特殊需要。它通过及时、同步的跟踪服务,向研究人员提供科研信息,确保课题顺利地高质量地完成。无线电研究所档案人员通过参展搜集资料,把国外的同类产品的性能参数、数据指标、工艺与本所的大量档案信息进行比较,经过分析、研究、综合,提出了本所产品存在的差距,把分析得出的结论及详细数据及时反馈课题组,使课题组人员及时修正、补充、完善了研究内容,得到了科研人员的好评。可见,档案人员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不失时机地开展创造性的跟踪服务,在课题研究中发挥着保证课题水平、质量的作用。

篇6

中职机电学生评价体系的研究。

2.概念界定

(1)中职:中等职业学校的简称,是指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中相对于高等和初等职业学校的职业学校,主要包括职业高中、普通及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等招收初中毕业生的职业学校。

(2)机电:中等职业教育三年制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简称。

(3)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环节,它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多方面作用,从整体上调节、控制着教学活动的进行,保证教学活动向预定目标前进并最终达到该目标。

(4)体系: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本课题拟研究教、学及课程的质量评价体系,包括评价内容和各级评价指标等。

二、研究背景

1.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课程改革作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改革发展职业教育的迫切要求和重要任务,对建设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大的意义。在目前提倡素质教育的情况下,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而评价在整个课程改革中又具有突出的作用,构建素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是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保证。

2.中等职业学校目前的评价现状要求构建符合专业特色的评价体系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评价依旧有着较重的传统评价的特点,机电专业学生为适应将来就业的岗位群,除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应具备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其他核心能力,而这些是目前的评价体系无法评价的。

3.各方发展的需要

(1)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新课改的不断进行,对学生的考核与评价已开始将总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但缺少系统的实用的评价指标。

(2)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教育发展,教师为本。要“发挥评价促进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课程不断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更新很快,特别是专业知识,而专业知识的载体——课程,它的更新速度远远赶不上知识的更新。专业课教学有别于文化课教学,它需要相应的设备和条件。这就要求教育教学管理者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的执行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因此,需要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三、研究价值

1.实践价值

建立系统的、合理的机电专业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拟订完整的机电专业课程教学评价指标,切实改变机电专业课程教学评价中的不利现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推广价值

本课题研究成果有助于机电专业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给其他专业和其他学校的课程评价改革提供借鉴。

四、研究目标

立足于中职机电专业的一线课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不断提高、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这是一个相对较为完备的、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可操作性较强的、对中职机电专业课程教学有促进作用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五、研究思路

重视课题研究的过程、实践和实效,使课题研究成果真正具有使用价值和指导价值。严格按照“立项开题、理论研究、中期成果交流、实践验证、结题准备、结题鉴定”这一程序进行,具体的研究过程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调查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生学的评价、教师教的评价及课程的适应性方面进行调查,形成调查报告。

2.形成方案

针对调查的现状,应该建立相对全面和合理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3.实践应用

在我校中职机电专业班级中进行实践。

4.分析修正

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对评价体系进行修正。

六、研究内容

我们将本子课题分为四个要点,并以此作为研究重点。

1.中职机电学生评价案例评介

2.中职机电学生核心能力的研究

3.中职机电学生评价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4.中职机电学生评价体系的建构研究

七、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搜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并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与课题有关的先进理念,提升理念,以前沿的理论指导实践。

2.调查研究法

深入到学生、教师和用人单位中,对学生学、教师教及对课程的现状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了解现行评价体系的不足。

3.行动研究法

在课题研究的中期,我们将在本校中职机电专业班级进行实践,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和丰富研究成果,提高课题的实用价值。

4.经验总结法

总结实践的经验教训,提出针对解决目前中职机电专业课程教学评价中存在问题的有效策略,建立更为合理的评价体系。

八、预期成果

1.《中职机电专业课程教学评价研究》结题报告

2.针对学生、教师、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

3.《中职机电专业课程教学评价》论文集

4.《中职机电专业课程教学评价》实践材料汇编

九、研究进度

1.准备阶段(2010年12月—2011年4月)

(1)组织本组成员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深化对本课题的认识;

(2)收集、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

(3)完成开题报告初稿的撰写;

(4)组织课题组全体成员讨论开题报告;

(5)召开开题论证会议;

(6)签署课题研究责任书。

2.实施阶段(2011年5月—2012年6月)

(1)讨论并确定各子课题的框架和内容,按计划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2)建立评价体系,在相应班级进行实践;

(3)2011年12月,进行课题研究中期评估;

(4)收集、整理过程性材料;

(5)撰写并发表研究论文;

(6)撰写子课题报告。

3.整理阶段(2012年7月—2012年10月)

(1)对实践情况进行总结反思,修正评价体系;

(2)对课题研究的各项成果进行分类、整理;

(3)撰写结题报告初稿;

(4)汇编课题成果。

4.总结阶段(2012年11月—2012年12月)

篇7

3、课题研究过程,拟采用哪些方法和手段,目前仪器设备和其他各方面条件是否具备。

4、阐述课题研究工作可能遇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和措施。

5、估算论文工作所需经费,说明经费来源。再谈下开题报告的要求1、开题时间:开题报告至迟应于第三学期末完成。凡未按时开题着,可酌情在论文成绩中减1至5分。

6、研究生要进行系统的文献查阅和广泛的调查研究,写出详细的文献综述,并进行现场考察和初步的试验研究,然后写出5000字左右的书面开题报告,并制定出详细的论文工作计划,经导师审阅、修改后进行开题报告。开题前研究生应将有关的参考文献和已做过的作为开题依据的各种理论分析、试验数据,事先印发给参加会议的有关人员。

篇8

课题论证实际上就是对所拟选题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其有无理论意义、实用价值和经济效益的前期调研过程。继承与创新是科研工作的本质特征,任何一项科研成果都离不开对前人或他人研究成果的借鉴与汲取。在此过程中,档案人员开展档案信息跟踪服务,把过去的、现有的、别人的科技成果汇集起来,经过综合分析整理,精心加工,汇集起来,提供给科研人员,使他们能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科技水平、科技方面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成果及市场动态等,从而确定所拟项目要达到的技术水平、市场目标、成本目标和质量目标,从而完成课题的论证工作。由此可见,开展档案跟踪服务在课题论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便于研究者开阔思路。例如,上海无线电技术研究所在研制DDSY12三相电子式预付费电度表课题时,在论证阶段,档案人员开展跟踪服务,根据该课题的具体情况,及时向科研人员提供课题研究的背景资料及有关评价分析性质的资料。这些前期成果的档案信息的提供,不仅使科研人员找出了有参考价值的数据,而且拓展了视野,使他们定出了求新、求异又切实可行的攻关目标,选择了投资少、周期短、有市场前景的预付费式的电度表。由于选题得当,准确把握了市场需求,加之研究深入、创新,该课题与国家2000年小康工程密切相连,取得了国家科委和建设部联合认证的在小康工程中的推荐产品资格。

二、档案信息在课题研究中的作用

在这一阶段,同样需要借助于前人或他人的大量成果和研究方法,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大量的科技档案。因此,档案人员可以通过课题跟踪服务,使研究者及时获得攻克难关的资料,避免重复劳动,起到“雨前送伞,雪中送炭”的作用。同时课题研究中常常需要了解和利用各种最新的理论信息和资料,不断充实、修正、完善自己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档案跟踪服务就能够满足科学研究这一特殊需要。它通过及时、同步的跟踪服务,向研究人员提供科研信息,确保课题顺利地高质量地完成。无线电研究所档案人员通过参展搜集资料,把国外的同类产品的性能参数、数据指标、工艺与本所的大量档案信息进行比较,经过分析、研究、综合,提出了本所产品存在的差距,把分析得出的结论及详细数据及时反馈课题组,使课题组人员及时修正、补充、完善了研究内容,得到了科研人员的好评。课题研究是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创造性劳动阶段。可见,档案人员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不失时机地开展创造性的跟踪服务,在课题研究中发挥着保证课题水平、质量的作用。

篇9

上述诸多现象,已完全背离了课题研究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初衷。当前的课题研究已完全变成一种以功利为目的的研究,是一种浮躁的研究,缺乏实用性、针对性。因此,我们必须理性地重新审视课题研究,选择有效的课题,在实践中探究,切实重视研究成果的实效性。

那么,教研主管部门如何才能确保教师申报的课题是有效课题?我认为有效课题必须满足下列条件:第一,课题必须是教育教学及学校管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遇到的困惑。这些问题包括教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学生行为习惯、师生道德表现的问题及学校教育管理中的问题等。第二,问题的内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且能够引起研究者足够的兴趣。第三,问题的脉络比较清楚,研究者已经看到了问题的实质。第四,研究者感到问题的迫切性和严重性。第五,客观条件上有把握研究成功。课题研究既要立足于需要,又要考虑可能。虽然课题立足点很好,应用价值也很大,应该研究,但还必须从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诸多方面来考虑是否可能或允许承担这样的研究课题。

为确保申报的课题能够顺利研究成功,教研主管部门还必须要严格把好课题主持人和成员的研究能力关。这里主要看主持人的理论水平与情况,那种得了很多论文奖而无文章发表的课题主持人,多是研究水平、理论水平空乏的人,不具有真实主持课题研究的能力,不应让其申报课题,但可让其参与课题研究。教师必须具备下列条件,方可成为课题组成员,参与课题研究:一要具有强烈的科研意识。二要具有一定的理论分析、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要具有组织材料和一般写作能力。

篇10

引言

体育课题研究关系着体育教师探究能力以及业务水平的提高。但现阶段,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课题研究开展方式还不够科学,研究过程也不够完善,而相关的理论研究指导也还不够成熟。为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到中小学体育教师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明确体育课题研究有效开展的方式方法。

一、中小学体育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在开展课题研究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选题方式有局限。主要表现在课堂内容选择不合适以及选题过大、过空两个方面。在体育选题过程中,由于每位体育教师的思考角度、探索目标和擅长方向的不同,再加上可供参考的课题也有限,如果从参考题目中进行课题选择,就会出现不适合自己的问题。而通常新课程改革中给出的参考题目一般是指参考的范围,如果直接引用作为课题来研究,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大而空的问题。其次,教师对课题研究工作不够重视。现阶段,部分中小学对于课题研究的开展工作还比较少,即使有些学校开展了课题研究,但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也很难达到课题研究的目的。最后,由于我国相关研究的缺乏,体育教师的专业性不足,学校对体育课程不重视等因素的影响,还时常出现研究成果呈现方式不够专业,相关的成果研究推广应用较少的现象,极大地阻碍了体育教师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1]。

二、中小学体育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策略

(一)课题研究常态化

课题研究常态化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提升研究效果的根本要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把课题研究常态化,才能取得实效。首先,体育教师要树立起自身的研究意识,把研究立足于实践之中,选题以体育教学为基础,把研究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例如,体育教师可以在课前进行相关实验内容的设计,并在课堂上实施。课后,教师还可以针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从而提高课题研究的有效性。其次,体育教师要充分把握教育者和研究者双重身份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本职工作与教科研的关系,激发自己的工作热情,创造性地做好本职工作,不可以只专注于课题研究,而影响到体育教学工作,应当注意二者之间的紧密结合。最后,课题研究要常态化,还需要体育教师在课题组的研究例会中加强与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及时进行方法研究以及成果分享,并做好分析和总结。

(二)课题研究专业化

课题研究专业化是体育课堂研究成果展示的必然要求。课题研究的专业化,也可以避免课题结题或课题成果出现偏差。现阶段,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课题研究内容通常是实践性的,所反映的问题更多的是实践中的新思路、新经验和新方法。而课题研究成果的实践性、实用性和实效性,就要求体育教师的课题研究要具有专业性,这样才能提升课题研究的实效性。那么,如何做到课题研究专业化呢?首先,体育教师在进行不同课题的研究方法选择时,一定要注意方法的实用性,所选取的方法要符合体育教师的工作特点。通常情况下,中小学体育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方法有问卷调查、对比实验、个案分析、观察访问、文献资料等。其次,要注意理论的专业性。体育教师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要反复进行资料的整理、分析与归纳,再通过相关问题的演绎、类比和实证等,进行思维和逻辑的拓展,从而提高结论的专业性[2]。

(三)课题研究学术化

课题研究学术化是提升中小学体育课题研究动力的重要途径。首先,体育教师要从学术的角度进行课题的解读,寻找课堂研究的理论依据,以增强研究的专业性。特别是在课题研究之前,要对课题进行思想、理论及展开步骤的全方位思考,为后续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体育教师要积极地寻找课题研究的学术理论支撑,为研究内容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从而提高课题研究的可实施性。最后,体育教师在课题研究时,还要注意从学术的角度出发,进行具有专业特点的学科论文的撰写。例如,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经验总结和案例分析等。通过论文撰写,提高自身的心得体会,促进新观点、新材料的生成,从而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与写作技巧,提升课题研究的效果。此外,在阶段性课题研究结束后,教师还应进行相关学术论文的对比分析,找出自身的不足与优势,从而优化课题研究成果。

(四)课题研究团队化

课题研究团队化是增强课题研究效果的重要保障。现阶段,中小学体育教师课题研究的开展通常是通过课题组成员之间的学习、合作而完成的,因此团队内的团结与协作对课题研究的成果影响深远。首先,中小学体育课题研究组的成员要积极地寻找学习平台,不断地提升自己,为学科研究贡献出自己的光和热。例如,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参加校园体育研讨会,阅读体育报纸书籍,参加互联网教学论坛和专业培训等方式进行自我充实以及提升。其次,要积极地提出问题和困惑,参与到课题组的交流与讨论之中,强化组内讨论制度。只有不断有新问题、新思想的提出,课堂研究才能更加完善。最后,各中小学也要给体育教研员提供团结协作、提升自我的渠道。例如,建立学校体育交流平台,邀请专家来讲座,完善课题研究制度等。学校要成为体育教师课题研究团队化、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助推器。

(五)课题研究细节化

课题研究细节化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关键,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课题研究选题时,体育教师要以校本为原则,梳理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与疑惑,以此作为选题的客观依据,找出共性,缩小范围,强调价值并细节化,提高其实践性与全面性,从而提出研究课题。其次,在实践过程中,要注意调节师生之间的关系,学生是参与实践的主体,教师作为实践的指导者以及发动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运动技能,从而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有利于体育教师课题研究实践的开展。最后,教师要注意课题研究的实践性,做好课堂各个环节的划分,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例如,体育教师在做针对“篮球带球”的相关研究时,就可以通过学生篮球带球的实际练习情况对学生进行交流和指导,总结出适宜的教学指导方法,从而提升研究的实用价值[3]。

篇11

“课题制”教学模式即是将教学与市场紧密结合,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要求对教育内容、模式作相应的调整与改革,改变以往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课题制”教学模式是一种以项目为引线,以实践为手段,以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根本的实践性教学新模式。“课题制”教学模式的实施主要是通过研究生与市场的接触进行相关项目的实践,根据课程和专业特点,把社会上的一些项目引入到教学中,学以致用,在导师的引导下,让研究生接触实际社会项目。在课题研究中使研究生能从本质上理解所学专业,从合作中培养研究生的协作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而对于项目成果的检验标准则是该项目的社会的实际应用效果,这种检验标准所反馈的信息也是最真实且具社会价值的。这种教学方法注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积累,强调理论学习和实际技能的结合,使教学与社会直接接轨,让研究生能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学习,在锻炼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同时,也增加了其社会实践经验,能有效地提高研究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为研究生毕业后能够顺利且快速地适应社会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二、漆画课程中“课题制”教学的应用

1、以研究促实践,以实践促科研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过于强调“学院化”教学,实践常常是流于“形式”,起不到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实际效果。而“课题制”教学则会极大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使研究生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进行创作实践,提高动手能力,掌握实际操作规程、方法和一些具体材料的使用、维护和保养等;同时也在创作实践中掌握学术研究的科学方法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研究成果更具社会价值。

“课题制”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教师要根据方向研究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选择课题,在选择和确定了研究专题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让研究生进入到一种实战状态。通过模拟实际项目或直接参与社会项目等方式,引导研究生了解美术市场,积累必要的实践经验,使学术研究不仅限于象牙塔式的研究以及学校内部交流,使方向研究生能够敏锐地抓住当前审美文化的发展趋势来进行市场开发,研究的过程本身也就是把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应用的过程。创作是一种社会行为,因此漆画创作与研究方向教学必须结合大量的社会实践课题。通过收集艺术创作、艺术市场的相关业务信息;艺术创作项目承接与洽谈;项目的策划与创作设计;项目的具体实施这四个阶段,使项目组成员在校期间所学习和掌握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有了用武之地,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以及熟悉了解市场与材料等,为课题研究提供了详实的现实依据,提高了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与社会价值。这一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实践经验转化为系统理论的过程,并以实际成果来检验实践教学或毕业创作。从而以研究促实践,以实践促科研。

2、建立学术研究、创作、美术市场三者的联系

漆画艺术创作本身是一种社会生产力,同社会与市场联系紧密,必须面向市场需求。学术研究要为创作和市场开发服务,市场开发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学术研究;创作是学术研究和市场开发的成果,同时也能转化为经济价值。通过“课题制”教学,把教学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研究生充分参与到学术研究中来,强化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前期学术研究成果多以艺术语言的形式呈现,当美术学研究生在进行漆画创作时,创作的构思与出发点也并非主观臆想,创作出的作品也非孤芳自赏,而需要充分考虑美术市场的现状、当前审美文化的发展趋势等因素,来确定创作主题、绘画材料、造型表现形式等。显然,建立起学术研究、创作、美术市场三者的联系,以市场开发为导向,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课题研究,研究成果才更为有理可依,贴近市场、贴近社会。为了更好地实现学术研究、创作、美术市场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使“课题制”教学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应加强学校与市场的沟通,如学校可与艺术经销商制定相关协议,创建合理的美术市场运作方式,使研究生的创作研究能与市场接轨;学校还可与装饰公司合作,创建实践基地,增强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使研究生更好地参与到实际的项目设计中,充实课题研究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从而克服重理论、轻实践,重视课堂教学、轻视现场实践的观念,研究生不但可以得到综合的锻炼,也对社会有一定的认知力、艺术表现力和责任感,以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