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08:37:3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效灌溉工程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焉耆县以高效节水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以高效节水与抗旱相结合、以高效节水与地下水开发相结合、以高效节水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等为一体,把握机遇,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带动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1.基本情况
我们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农林牧并举的农业县。近年,唯一的地表水灌溉水源开都河进入枯水期,来水量明显减少,用水指标逐年下调,加之无坝引水,用水保证率低,形成了“春旱、夏洪、秋缺水”的局面,水量指标严重不足与农业用水需求不断增加的矛盾日趋明显,严重制约了我县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开展高效节水工程迫在眉睫。仅2008年就推广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万亩,使全县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了8万亩,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2.主要做法
2.1加强领导,明确目标,加大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推广力度
为加快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步伐,有效提高水的利用率和灌溉保证率,通过考察和学习,制定下发了《焉耆县高效节水工程建设实施方案》,确定了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的目标任务。同时,加大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投资力度,2009年投入高效节水资金1200万元,用3-4年的时间在全县完成3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通过广泛发展和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进一步加快我县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将我县的灌溉水利用率大幅度提高,从根本上解决全县用水指标短缺问题。
2.2加强宣传教育,转变思想观念,为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营造良好氛围
推广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首先是农民的观念问题。通过采取宣传、示范、引导等措施,反复宣传和引导村民走合作种植和节水灌溉之路。以种植工业番茄为主的“裕民”专业合作社为典型,为合作社新打配套机井2眼,并以个人名义筹措资金10万元,作为滴灌工程的前期投入资金和增收保证金,并承诺采用滴灌工程亩产不增加的,筹措资金不予退还。此举使农民看到了政府及水利部门的决心和信心,消除了以往的顾虑,农民的干劲也调动了起来。当年,该合作社2000亩工业番茄就取得了大丰收,从以往的6吨/亩提高到8吨/亩,每亩收入达3680元,农民不但将10万元前期投入资金和增收保证金予以返还,并扩大了专业合作社的规模,由原来的53户扩大到了204户。通过专业合作社的典型带动,开启了高效节水灌溉新征程。
2.3制定优惠政策,调动农民开展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积极性
为加快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步伐,坚持 “以政策为保障,以技术为推动”的原则,采取政府积极扶持、引导和补助的发展模式,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凡农民开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800亩以上的,耕地以条田为单位,且连片统一种植的滴灌工程,除自治区、自治州高效节水补助资金以外,我县在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补助,一是没有建设机电井的,争取项目资金在其滴灌项目区内配套1眼机井,提供首部系统1套,再给予50元/亩的补助资金;二是利用现有水源地机井进行高效节水灌溉建设的,县财政补助改造机井费用,提供首部系统1套;三是基本农户自筹资金打井进行高效节水灌溉建设的,免费对井房进行改造,并补助固定式首部系统1套,再给予100元/亩补助资金。优惠政策的制定实施,调动了农民开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积极性,推动了我县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快速发展。
2.4多措并举,全力以赴,加快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步伐
一是利用机井建设项目,开展机井改造,完善配套设施。二是充分发挥农民用水者协会的作用,引导农民积极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自筹资金新打机井。三是大力推广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扩大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覆盖面。
3.取得的成效
一是可以解决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问题。按照“一个允许”和“三个不得”的原则,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推动了土地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了农作物的集中连片种植,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是可以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问题。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互为依托,共同发展。
三是可以解决农业发展资金贷款难的问题。以往金融机构向小而散的农户发放农业生产贷款,不但运行成本高,风险也很大,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实行土地合作经营以后,合作社作为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金融机构可放心发放贷款,有效解决了农业发展资金贷款难的问题。
四是可以解决盐碱地治理的问题。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有效降低了地下水位,土壤盐渍化程度有了一定程度的减轻。
[2] 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EB/OL].(1996-09-10)[2015-05-16]..
[3] 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EB/OL].(1999-03-02)[2015-05-16]..
引言
农田水利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高效节水灌溉则是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但目前,节水灌溉工程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严重阻碍了高效节水灌溉的有效开展。因此,要理清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思路,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一、目前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的水利工程节水灌溉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改进,主要问题:
一是对农村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规划不合理。在农田节水灌溉工程进行规划的时候,依据的资料常常是过时的,已经不能适应现如今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设,从而使得设计的水利灌溉工程并不合理;二是不够重视农田水利灌溉节水工程的管理工作。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的工艺要求相对比较高,工程管理人员比较重视对灌溉节水工程的施工阶段,然而在节水灌溉工程建成以后,出现会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人对其进行管理的现象;三是农田节水灌溉工程的种植结构不是十分合理。建立农田节水灌溉工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然而因为受传统的种植方式以及种植观念的影响,节水灌溉工程的种植结构没有多少变化,采用的种植方式还以小麦和玉米为主,这就使得农田节水灌溉工程不能充分地发挥增效以及增产的作用。为了有效地提高农民的经济水平,在农田的节水灌溉工程的区域之内,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工作人员一定要认真做好宣传工作,努力改变农民的思想观念,进而改变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的种植结构。
二、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具体发展思路
2.1 合理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农业健康发展
我国水资源相对来说比较贫乏,所以,设计人员在进行水利工程项目设计时,要了解当地的水资源分布情况,合理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在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时,要特别注意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树立农田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建设思路,促使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这样才能得到合理、科学地统筹,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在建设水利工程时要积极进行有效的环境监测和环境评估。在水资源的具体分配上,要始终坚持对总量进行有效控制,对配额进行有效管理的主要原则,使每一个用水单位的农田灌溉用水量和每一个灌区的农田灌溉用水量非常明确和具体。并努力让各用水单位和各灌溉区进行有效的管理,让他们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将有限的水资源科学地运用到每一个最需要利用的地方,实现高效用水的最终目的,促进农业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2.2 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
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有利于带动整体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健康发展。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要特别突出高效节水灌溉的主要特点,对各项主要指标进行严格的控制,实行农业连片或分区,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促进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完美结合,成为现代化的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这就需要在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时,要进行合理、科学地选址,主要遵循以下比较重要的原则:对不能进行自流灌溉的地面高低不平并且严重缺水的地区,对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并且种植的农作物一般是经济作物的地区,对当地干部和群众的思想相对来说比较先进、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积极支持的地区,对社会治安整体状况较好的地区等有优势的地对进行优先选择。在这些地区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能够加快建设速度,提高建设的整体效果,对周边地区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
2.3 积极引进先进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实现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关键。因此,要积极引进先进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有效提高高效节水灌溉效率。要努力加强节约用水的灌溉工程技术、灌溉用水资源的优化调配技术等传统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还要积极引入先进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目前,新型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2.3.1 根据生物技术研究而成的比较方便的调控灌溉技术
这个技术主要是通过对农作物生理特征的认真研究,发现农作物的主要生理周期,让农作物逐步适应在特定的生理期内进行亏水生长,进而控制农作物的疯涨,改良农作物的品质,同时实现高效节水和增加经济效益的最终目的。
2.3.2 利用3S 技术研究而成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简称GPS、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遥感技术,简称RS,也就是通常所说的3S 技术,利用这些现代技术研究而成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利用3S 技术,可以对农作物生长的各种信息进行准确的掌握,并利用计算机对这些信息进行详细的分析,通过分析得出农作物在某个阶段最适合进行灌溉,从而实现高效节水的目的。
2.3.3 结合微电子及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和生物学
将微电子及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和生物学进行有效的结合,建立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通过全程控制植物的生长和实时监测农作物内的水分,以及土壤水分,然后经过计算机的精密分析,实施变量灌溉,实现高效节水的目的。
2.3.4 重视并加强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
这就要求建立健全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管理制度,村组和乡镇协助进行管理,将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切实落实到实处,落实到相关的责任人。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并促使其长期发挥积极作用。
2.4节水灌溉政策的制定
在我国,农村的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在实施节水灌溉新技术、新设备方面,需要国家扶持。对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区,农业节水灌溉设备的订购,需设立专项补贴政策。若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国家可以通过金融单位制定一些政策,也可以采用降低税收等政策,鼓励农民购买节水灌溉设备,提高农民节水灌溉的积极性。因此,我国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要得到大力发展,政策的制定十分重要。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努力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的高效节水灌溉,不仅仅能节约用水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还可以节约能源,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参考文献:
[1]高静萍,姚萍.对农业节水灌溉问题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1)
[2]杨志刚,柳京华,姬燕茹.漯河市节水灌溉工程现状及发展思路[J].地下水.2010(05)
中图分类号:S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832024
引言
农业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推动力,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稳固了我国农业大国的基础性地位。在农业的生产中,要想使得农作物实现高产量,其主要的前提就是利用高效的节水灌溉技术。但在目前的农田水利工程中,高效节水灌溉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为当下农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1 农田水利工程灌溉中存在的问题
1.1 节水灌溉工程规划设计的不合理
在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开始之前,工作人员应对所要开展工程的具体区域内的水资源做一个全面的地质勘查,也要对相应灌溉农田的种植结构以及土壤水源等的实际情况做一个深入的了解,如果只是凭借着以往的设计经验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设计,设计出来的节水灌溉工程是根本无法满足实地灌溉要求的。
1.2 灌溉技术与种植作物不匹配
伴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发展,农民开始灌注对农田灌溉的技术,要求也进一步提升,他们希望能够用高效节水的灌溉技术对农田水利进灌溉,这样既省力,又可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发生灌溉技术与农作物不匹配的情况,如有的时候农民种植了生长较为疏松的作物,可是他们采用的却是适合作物生长较为密集的灌溉技术,这样一来,他们不仅没有实现节水灌溉的目的,反而严重地浪费了水资源,另外,这也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农民不了解节水灌溉技术,而水利部门对节水灌溉技术的普及力度还是不够,所以才造成技术和资源的双重浪费。
1.3 水利灌溉节水工程的管理未得到重视
农田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的施工工艺较高,资金投入及时到位,但投入使用后并没有及时的维护,一定数量的节水灌溉设备已经无法使用。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是节水灌溉工程设施产权模糊,权责不明。灌溉管理问题尽管年年强调,但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灌溉设备经常出现严重损坏,工程老化失修,因经费的短缺,未进行及时更新修复,灌溉效益不断降低。
1.4 不够重视采用综合技术发挥整体效益
在传统的节水农业中,我国一般只注重单项的工程技术,就像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喷灌和微灌等,但是并没有很好地将农业增产措施形成一种综合性技术。所以,常造成虽节水但产量不高。
2 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思路
2.1 将优化水资源配置融入农业的发展之中
将优化水资源配置融入在农田水利工程当中,在设计之前,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对区域水资源的实际情况进行勘察,并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论证,要坚持控制总量,优化利用,这样才能很好的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2.2 加强对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
想要提高节水灌溉工程的使用效率就必须做好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工作。节水灌溉的相关管理部门必须高度重视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工作,要建立专门的管理团队,安排一定人员定期监督和管理节水灌溉工程,及时发现工程的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安排维修人员进行检修,使得节水灌溉工程的使用效率实现最大化的实现。另外还应建立管理责任制,做到谁建设谁负责。
2.3 分区发展和规模化发展相结合
将分区发展及规模化发展相结合可以提高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的利用率,使新的生产模式更加适应农业发展趋势。优化和改革农产品种植,并结合节水灌溉技术和种植工艺,促使整个农业生产成为一项更具规模化的系统性工程。
2.4 大力加强建设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可以推进发展地区的水利工程。在高效水利灌溉工程的施工阶段,相关施工人员必须按照高效节水灌溉的特征,制定高效节水灌溉的相关指标,且严格按照这些指标进行施工。要分区进行农业种植,以追求生态和经济利益以及提高农民的收入为出发点,建设现代化与信息化并存的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在节水灌溉工程的选址上,首先需要先进的干部和群众思想给予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相应的支持;然后是优先选择经济比较发达以及种植种类比较多的地区;再是选择严重缺水或是地面高低不平的地区进行灌溉;最后可以选择综合治安比较好的地方。如果做到以上几点,不仅可以缩短工程建设的周期,更能够提高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施工效果。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农业灌溉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农田水利的灌溉上,我们应大力的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这样不仅可以使农作物吸收到足够的水源,也可以有效地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从而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识码:A
农田水利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高效节水灌溉则是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但目前,节水灌溉工程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严重阻碍了高效节水灌溉的有效开展。因此,要理清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思路,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1 节水灌溉工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设计人员在设计节水灌溉工程时,没有对工程项目内的土壤、种植结构、水质情况等进行认真的勘察,主要是依赖以往的资料和自己的经验进行设计,导致设计中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而节水灌溉工程一旦建成并投入使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相关人员进行管理和维护,以至于很多节水灌溉工程不能正常使用,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主要原因是节水灌溉工程没有明确的产权归属,缺乏足够的配套资金和有效的管理方法。节水灌溉工程内的种植结构也存在着严重不合理现象,主要还是以春种玉米秋种小麦的传统种植方式为主,缺乏相应的高效农业,即使有,覆盖面积也比较少,使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不利于促进农业的增长和农民的增收,进而影响了整个灌溉区的经济收入。
2 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具体发展思路
2.1 合理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农业健康发展
我国水资源相对来说比较贫乏,所以,设计人员在进行水利工程项目设计时,要了解当地的水资源分布情况,合理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在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时,要特别注意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树立农田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建设思路,促使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这样才能得到合理、科学地统筹,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在建设水利工程时要积极进行有效的环境监测和环境评估。在水资源的具体分配上,要始终坚持对总量进行有效控制,对配额进行有效管理的主要原则,使每一个用水单位的农田灌溉用水量和每一个灌区的农田灌溉用水量非常明确和具体。并努力让各用水单位和各灌溉区进行有效的管理,让他们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将有限的水资源科学地运用到每一个最需要利用的地方,实现高效用水的最终目的,促进农业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2.2 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
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有利于带动整体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健康发展。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要特别突出高效节水灌溉的主要特点,对各项主要指标进行严格的控制,实行农业连片或分区,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促进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完美结合,成为现代化的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这就需要在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时,要进行合理、科学地选址,主要遵循以下比较重要的原则:对不能进行自流灌溉的地面高低不平并且严重缺水的地区,对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并且种植的农作物一般是经济作物的地区,对当地干部和群众的思想相对来说比较先进、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积极支持的地区,对社会治安整体状况较好的地区等有优势的地对进行优先选择。在这些地区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能够加快建设速度,提高建设的整体效果,对周边地区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
2.3 积极引进先进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实现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关键。因此,要积极引进先进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有效提高高效节水灌溉效率。要努力加强节约用水的灌溉工程技术、灌溉用水资源的优化调配技术等传统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还要积极引入先进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目前,新型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2.3.1 根据生物技术研究而成的比较方便的调控灌溉技术
这个技术主要是通过对农作物生理特征的认真研究,发现农作物的主要生理周期,让农作物逐步适应在特定的生理期内进行亏水生长,进而控制农作物的疯涨,改良农作物的品质,同时实现高效节水和增加经济效益的最终目的。
2.3.2 利用3S技术研究而成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简称GPS、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遥感技术,简称RS,也就是通常所说的3S技术,利用这些现代技术研究而成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利用3S技术,可以对农作物生长的各种信息进行准确的掌握,并利用计算机对这些信息进行详细的分析,通过分析得出农作物在某个阶段最适合进行灌溉,从而实现高效节水的目的。
2.3.3 结合微电子及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和生物学
将微电子及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和生物学进行有效的结合,建立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通过全程控制植物的生长和实时监测农作物内的水分,以及土壤水分,然后经过计算机的精密分析,实施变量灌溉,实现高效节水的目的。
2.3.4 重视并加强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
这就要求建立健全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管理制度,村组和乡镇协助进行管理,将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切实落实到实处,落实到相关的责任人。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并促使其长期发挥积极作用。
3 结语
总之,农田水利工程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有利于节约有效的水资源,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征收,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玉娟,吴欢欢.新形势下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发展探讨[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3(09).
[2] 滕金福.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思路初探[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2).
2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发展的必要性
节水灌溉的高效发展能我国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推进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它能否得到科学有序的发展将直接关系着我国的社会生产经济的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质量。我们不应该对节水灌溉这个概念以偏概全的理解,它其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涵。针对我国水资源目前出现的种种问题,发展高效的节水灌溉技术就显得非常必要,除了能避免浪费水资源的问题频繁出现,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还可以在有一定程度上发展农业的科学性和技术性,使农作物加快生产速度,取得良好的收成。此外,高效利用水资源和发展相关灌溉技术,将能很好的推进我国的坚持走生态可持续科学发展的路线。我国目前的节水灌溉技术处于初级研发阶段,不但需要相关政府和部门的大力支持,给予充足的资金款项进行科研项目研究,确实推进节水灌溉技术;同时也由于各种节水灌溉技术具有的一些不足和缺陷,不能很好的根据环境和气候的变化进行相应的改善,这样也就进一步加剧了我国水资源缺乏的不良局面。
3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的发展思路
3.1优化调整水资源利用结构,推进农业优质发展
当前我国的水资源仍然处于短缺且利用率不高的情景中,科研人员应该在基于这个事实的基础上,优化节水灌溉设备配置,调整水资源利用结构,熟悉掌握当地的水资源布局和气候条件来实施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此外还需在不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的前提下,以可持续科学发展观为战略路线,使民众的生产生活用水能够一一得到科学公平的安排。做到这些,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也必不可少,需要他们提供当地的详细气候历史数据和各种资源评估报告等,根据这些才能做出合理且科学的环境评估。同时还应该对水资源进行科学分配,使用水总量能够保持在合理范围内。对每一个用水项目和农田水利工程的用水量都做出明确的规定和控制,对当地管辖范围内实施因地制宜的管理方针,让广大民众能够自觉做到节约水资源,不浪费每一滴水,以最合理的、最科学的、最有效的方法将水资源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充分发挥其价值,已达到高效利用水资源、使我国农业能够长久而健康的发展。
3.2设立高效节水灌溉先进项目
设立高效节水灌溉先进项目,对全面发展我国各地的农田水利建设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我们在实际的开发建设中要注意保持高效节水灌溉的优点,严格把关数值和制作过程,使农田在区域上能保持紧密联系和相互影响,使农作物产量大幅提升、农民收入大幅增加,使当地的经济效益和自然效益能互相起到良好作用。设立高效节水灌溉先进项目主要有几个要求,一是需要在合适、合理的地方进行;二是要避免地势崎岖,无法进行天然灌溉和干旱地区;三是要优先选择靠近经济发展较好、当地民众文化教育较好和新事物接收程度较高、对高效节水灌溉这类事业比较热情支持的地方;四是最好选择在主要作物是经济作物的地区。优先选择这些地区主要是因为能有便利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做支撑,能够使节水灌溉项目尽快步入建设日程中去,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能对周边地市有着良好的辐射效果。
3.3努力研发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技术是高效节水灌溉的核心,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开发和研究相关技术,使节水灌溉效率能大幅提升。特别要关注能有效控制用水量的技术、能合理配置水资源使用架构的技术,一些西方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引进。当前,我国大致有这几种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形式:3.3.1从农作物特点研究出发。根据农作物的生长特点和成长周期的因素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得出最适合农作物生长的环境,并让其在人为构建的缺水环境下控制生长,这样能够很好的对农作物的各个育成期、收获期进行掌控,避免农作物不受控制的生长。从而达到节约水资源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3.3.2利用计算机技术。善于将全球定位系统、遥控红外技术、地理环境状态等计算机技术投入到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开发中去,通过计算机和这些技术进行强大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推断出农作物最适宜播种、灌溉和收获的时节,便于人们进行高效节水。3.3.3结合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如今发展势头良好的电子信息技术、自动机械化和有机生物技术紧密的连接起来,以人工操作或者电脑操作的方式全方位全天对农作物的生长进行观察和监测,之后得出相关的详细农作物和土壤分析,再根据这些数据进行灌溉,以此达到高效节水的效果。具体工作原理如图1:这个系统内的控制器主要可以采集各类农作物数据、控制各个井房并执行主计算器发出的命令,起着连接灌溉系统各个设备的作用;此外,还支持多种灌溉方式,能根据当地土地的实际含水量定时定点进行自动化操作,进行用水量和水压的测定记录。3.3.4加强相关工程的管理。为了达到加强相关工程项目管理的目的,我们必须要有当地政府和部门在法律政策条款上进行大力协助,制定合理科学的高效节水灌溉管理制度,将各项工作和责任落实到每个人身上。使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做到有法可依、有人可用、有理可讲,在一个开放科学的环境中,更好的发挥它的功能,推进当地农业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3.3.5制定相关规定。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还不算平衡,在很多农村落后地区推行新的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已然需要国家和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扶持。为此,我们应该优先为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实施专门的补助计划,比如集中添置高效节水灌溉设备、设立一些奖励政策和降税措施等,借此来提高当地农民使用和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热情。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要想取得全面广泛的推行,就必须从国家政府本身开始做起。
从技术的发展前景我们能得知,未来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离不开生物技术和电子计算机应用的飞速发展,一是可以通过生物技术来进行水资源的节约利用,解析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和特点;二是通过电子计算机应用来实现对农作物的周围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元素的调节,以此进行节水灌溉。自“十二五”以来,国家政府开始在农田水利建设项目上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作为其中的核心项目自然受到了大量的关注和重视。我国在研发相关技术项目时碰到了不少难题,如水资源缺乏、落后地区缺乏资金支持、劳作人民普遍节水灌溉意识不高,项目难以顺利推行等,我们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大力研发和推行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使技术能够真正为民所用,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让人们意识到高效节水灌溉能大力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从而更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节水灌溉事业中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定能在农林水利工程中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
作者:孔宁 单位:山东省郓城县水务局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目前,我国农田水利工程中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取得了重大进步,在水资源稀缺的今天尤为重要。在农业现代科学技术中,节水灌溉技术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也一直是实践研究的重点。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包含甚广,其中既少不了水资源,同样地农业技术的推广也是不可或缺。那么充分利用水资源、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不但可以使农作物可以供给充足的水源,还可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提高单位面积农作物的产量,可见节水灌溉技术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1灌溉模式
一般情况下我们把节水方式主要两个部分,其中一个是关于节水管理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是农业节水技术的,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技术管理技术主要是为了让水资源的调度更加科学化、规划化,能够通过科学的分析来保证水资源利用率更加充分,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使征收水费更加合理化;农业节水体系主要是为了改变传统的靠天吃饭的现状,优化作物的品种,培养耐旱抗旱的技术、蓄水保墒耕作技术、限额灌溉与节水抗早作物品种选育技术、秸秆覆盖或地膜覆盖保墒技术等构成。
1.1渠道防渗技术
我国挖渠灌溉的传统久远,隋朝的大运河就是虽然当初是为了满足杨广难寻的愿望,当然大运河到后来对于灌溉来说还是有重大的意义的。但是这种传统的方式也有着自己的缺点,那就是由于渗水的缘故导致水资源的无故损失比较大,约占总水量的 50%~60%,所以我国发展节水灌溉的主要措施技术一直为渠道防渗。该措施技术的节水特点是:使输水过程中的渗漏水量损失减少,提高渠道里面谁的利用率,增加了渠水的供给的稳定性以及耐久度。其通过防渗材料可将其分成三合土护面、土料压实、沥青护面防渗、混凝土衬砌以及塑料薄膜防渗等。
1.2喷灌技术
喷灌技术全称为喷洒灌溉技术,喷灌技术是指通过专门的设备(如管道、水泵等)将水加压把水送到灌溉地段;还可以利用喷头把水喷成水雾状以达到喷洒比较均匀的目的,利用各种管道、喷头等协同控制,组成了该系统。
1.3滴灌技术
滴灌是通过安装在毛管上的灌水及低压管道系统,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水要求,将水连同肥料一起滴到作物的根系的办法。滴灌系统主要包括管道、滴头以及枢纽系统,其主要特征就是完全自动化的管理方式,灌水时控制灌水时长,所以灌水量相对较少,灌水周期短;使灌水量控制较准确,避免造成水源浪费。与喷灌相比,滴灌工程能在灌水的同时施肥,做到肥料的高效利用。滴灌系统的组成方式,主要是固定与半固定的系统组合,半固定适用于宽行的蔬菜和瓜果等作物,其主干管及相关的支管是都是固定的,但这并不妨碍其田间的浇灌,通过毛细管道就可以控制作物的浇灌,一条毛细管就可以轻松的负责多行作物,在浇完了一行的作物后便移到另一行灌溉,这样大大提高了毛细管道的利用效率。固定的系统对果树、蔬菜等作物比较适合,其管网全部安装好后便不再移动。
2.农业高效节水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节水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简单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技术设备问题:节水灌溉工程的相关设备并不齐全,设备协调性差,目前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很多工程设备因这些问题,工程使用寿命缩短,损坏率高,影响了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灌溉工程投入资金与维护资金不足,造成新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资金短缺,设备老化失修,进而灌溉效益与灌溉面积逐年递减,资金问题一直是其发展规模得不到解决的核心问题;喷、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
宣传管理问题:许多水资源相对充足地区的农民,受经济利益影响,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积极性不高;存在管理职责分配不清,节水灌溉工程产权关系不明,监督管理激励机制匮乏,管理粗放、调度不够灵活等问题;相关部门并没有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是采用一刀切的办法,既造成了节水效果不理想,也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致使很好的项目却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
3对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的发展的建议
3.1统筹规划节水问题
在农村很多地方的节水方式还是很落后,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和抗击旱灾,群众打更多、更深的水井,或是利用节水灌溉中节约的水资源进行扩大灌溉,这样的做法并不是非常切合我们现在所提倡的“资源节约型”的总体目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统筹节水是增加农村地区农业发展后劲,稳固农业在我国基础性地位的重要举措,这不仅仅是一个科技问题、民生问题,同时也更是一个关系到粮食安全、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展开多领域的、富有创见性的、科学性的广泛的合作,相关部门之间既要精诚合作,各个地方也要统筹本地区的农业节水工程的发展,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真正的把我国建设成为农业科技大国而努力,逐步完善切实可行的可行性农业节水体系。
3.2中低产田节水灌溉
改造中低产田已成为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扩大中低产田实际效益,首先要扩大节水灌溉面积。制定适合当地农业的发展规划,因地适宜的选择节水灌溉技术,改变盲目引进、盲目推广“样板工程”的弊病,贯彻落实先考察、后制定的原则。对待盐碱地的问题要制定合理的节水措施及灌水定额。
3.3合理规划灌溉水资源
通过分析包括区内拦蓄和区间饮水系统在内的灌区的地面水利用情况,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么多年来我们水资源的实际的使用情况。一般来讲,灌区的地下浅水层有调节水资源的作用,其补给量包括排水管、渠道渗漏补给,区内地下水越层补给,区外地下水侧向补给,降水补给,人工回灌等等;消耗量包括蒸发、开采、渗透等等。统一调度两种水源可以按照地下水非稳定流或区域均衡法两种方法进行分析。
3.4加大建设投资
节水工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自古水利工程的兴建就是历朝历代的大事,就是因为水利工程耗资巨大,但却关系民生。农民筹资、集体集资和国家补助制度是目前我国针对农业高科技节水的主要的建设投资方式。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有必要将农业节水建设纳入重要议程,并建立资金补助或其他鼓励制度。有了政策、资金的保障加上政府的支持,农民会更加重视农业节水建设,社会也会随之认识到节水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节约用水风气。
结束语
农田节水灌溉对我国的农业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必须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农田节水灌溉。 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各部门统筹兼顾,针对各地不同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我国的节水灌溉事业获得可持续发展,从而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a)-0119-02
阳谷是山东省西部的农业和水利大县。总面积106 km2,耕地面积67111 hm2,18个乡、镇(办事处),850个村,81万人口。属黄河下游北岸冲积形成的平原区域。境内分属黄河、海河两大水系,黄河流经县域3 km,2处引黄灌溉工程和徒骇河、小运河、赵王河、金线河等27条县水务局确权划界的河渠纵横交织成网。总蓄水量2.53亿 m3。地表和地下水资源充足,土地肥沃,气候适宜,物产丰富。是全国千亿斤粮食产能和山东省粮食生产“十连增”先进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重点县。2010-2012年省政府确定为现代化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县。现将工程设计建设情况报告如下。
1 项目区综合概况
经县委政府申报、省政府批复,2010-2012年小农水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设区为张秋镇、阿城镇、七级镇、高庙王乡四个区域近20万亩耕地。主要现状水利工程多是60年代前后建设的,现有小型水源工程182处,泵站提水灌溉工程4处,机井125眼。工程运行40多年来,由于地方配套资金不足,渠道衬砌率低、质量差、渗漏严重。建筑物超役运行已老化、退化失修。尤其是土质渠系损失水量较为严重。现状干级渠道衬砌率仅为15%;年均输水损失近1亿 m3。支级渠系几乎全为土渠,衬砌率仅为2%;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8。灌溉模式仍是传统的畦田大水漫灌、跑、冒、渗、漏及群众乱扒乱堵,乱放水的现象普遍严重。早灌一次每亩需用水80余m3。项目区内干渠、支渠、农田斗沟等输排水渠沟长期管理粗放,渠道淤积,堵塞严重。农田输、排水渠沟布局极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制约灌区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造成了水资源严重浪费。
2 现代化小农水工程设计的规划布局
项目区建设规划设计布局起点高,突出实效性。根据水资源现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优化工程设计,优选灌溉模式,全部采用管道输水方式。以管代渠、节水节地。水源依据是“靠河建站,不靠河打井”的原则,精心布局、细化设计。达到工程设计“三十年不落后,五十年还能用”的目标要求。共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9.25万亩;铺设UPVC管道700 km,新挖疏浚河道172 km,新修建生产路83 km,新建、改建桥涵闸等建筑物302座,新打和配套改造机井943眼,新建泵站泵房36座,配套水泵、架设变压器、安装变频供水设备36台套。新建土壤墒情自动测报系统4处。设计实现“旱能浇、涝能排”的现代化农田管网工程系统。
36座泵站采用变频自动化控制,高效节能,943眼机井采用一泵多卡管道灌溉模式,节水省电、方便操作及管护。
3 工程设计模式
泵站工程模式:“一泵、一网、一卡两表多栓、一带、一畦田”。
机井工程模式:“一井、一网、一卡、一表、一栓、一畦田”。
一泵指泵站,控制灌溉面积3000亩左右。选用单级双吸中开离心泵,扬程24 m,功率22~185 kW,流量每小时500~1866 m3。泵站配置拦污栅网、闸阀、压力表、真空泵、变频柜、高低压配电设施等。系统运行自动控制,体现了新技术应用和高标准设计应用。泵室为钢筋砼结构,泵房为砖混结构,钢木套装门、塑钢窗、花园式院落。
“一井”指配套机电井。为混凝土砂管井。井深60~70 m,单井出水量40~60 m3,设出水口(给水栓)10~20个,单井控制灌溉面积80亩左右。
“一网”指输配水管网系统,从泵站、机井到田间出水口均用管网输水。“以管网代沟渠”、灌排水分设,实现田间自来水无死角无盲区。因管网系统较大,设计管道直径从Φ110~Φ500 mm均用UPVC管件。系统设进气、排气阀、泄水阀、闸阀等配套设施。泵站出水口设计安置磁流量计和插入式数字流量计两种计水量器具,给水栓配备移动水表和小白龙输水软管。
“一卡”指智能控制卡。用于泵站、机井启动,控制一座泵站、一眼机井灌溉。一泵一井多卡,依卡缴费,刷卡取水,实现计量用水缴费,促进了群众节水意识。
“两表”或“一表”,是系统中的固定水表和移动水表。固定水表安装于泵站灌区干管首端,由水管员管理。作为泵站计量用水收费依据。移动水表是将固定水表计量分配到用水户的延伸和依据。水表起止码由水管员记录,用水户确认。机井灌区仅在井池出水口设固定水表。
“多栓”或“一栓”,指泵站或机井系统的给水栓。泵站系统设多栓,机井设一栓用水灌溉。大田灌溉给水栓设计采用是先进的自动排气系统,解决了原来给水栓排气困难的问题。由一体式改为分体式安装,有自动关闭功能,节水高效。由地上变为地下深埋,便于机耕,用水泥浇筑,有防盗、防晒、防老化、不易损坏的优点。
一带是田间出水口以下连接小白龙输水带。给水栓通过输水带用快速接头连接向畦田内灌溉,使用方便。
畦田是田间畦块。传统长畦200~300 m,宽8~10 m,灌溉时间长,浪费水电。设计田间支管间距100 m左右,出水口间距50 m左右,畦田大变小,加大了田间节水效果。
泵站灌区和机井灌区核定水价为0.21元/m3和0.22元/m3,亩次灌溉成本10元左右,比传统灌溉模式节省50%.
4 工程设计综合效益分析
4.1 创新了灌溉模式,优化了水资源配置
项目区实现了高效节水管网化管道灌溉模式,通过现代化先进的管网工程进行农田输水灌溉。以生产路为框架,在田间铺设了纵横交织的封闭式压力管网。乡镇灌溉用水协会根据各村灌溉面积,农作物种植季节、生长情况、土壤墒情、旱情选择配水,实现了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节水灌溉的目标。
4.2 为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保障了水利支撑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现代化高效节水省电灌溉工程系统,全面解决了以往存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先进科学的灌溉技术和充足的水源条件,使粮食及其它特色产业规模快速发展,项目区出现了一大批种粮大户,特色优质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大户,形成了特色产业经济强镇、强村、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
4.3 实现了高标准现代化农田基础建设
小农水工程的设计,实现了耕地灌区节水化,工程运行科学化、长效化、灌区路网化、工程管网化。同时实现了灌溉自动化,控制智能化。建成“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近20万亩。用水成本由以前每亩次30元左右降至10元左右,节水节电,达到设计要求。
4.4 农民得实惠,政府得民心
阳谷县小农水建设重点县高效节水灌溉现代化工程设计建设从2010年11月22日开工,至2013年3月31日完工,达到了现代化建设水平。农业生产条件极大的、全面的得到了改善。实际效益超过了当初设计效益。据统计,项目区新增年蓄水、引水、提水能力485 m3,新建高效节水省电工程5处,改善、新增灌溉面积15.25万亩,年增产粮食平均202.47万 kg。年均增经济效益产值548.49万元,年节水1059万 m3,省工2664万个,节地1448亩,农民人均年增加收入1500元。经省市考评验收获优秀工程。
工程建设后,县水务局又帮助项目区乡镇协会建立了工程轮灌、维修、管护、财务管理、安全生产管理、水费收缴管理等相应配套的规范制度。并分期分批对基层用水协会成员、农村水管员进行了专业培训,建立了工程长效运行管理机制。从而使群众受益、政府满意。项目区工程运行完好率和水费征收率均达100%;真正实现了“惠民工程”“民心工程”。2013年9月,阳谷县以优秀的水利工程质量和数量,被省政府确定为第五批小农水建设重点县。获全省18个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重点县名列第一的好成绩。
2013年春节期间,项目区受益村群众敲锣打鼓为乡镇政府和水务局送去了锦旗,上书到“水利工程为农民,党的恩情比海深”,“高效节水花钱少,多党的好领导”,“水利润泽万物,工程惠泽百姓”。
阳谷县小农水工程设计和建设者们,为农业大县向农业经济强县的跨越发展,攻艰克难,提供了强有力的水利支撑,践行了党的群众路线,促进了农村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斌.水利工程自动监控软件系统的用户体验设计[J].中国水利,2014(1):53-54.
工商管理类课程是普通高等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课程。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对课程的教学质量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工商管理类课程教改成为了高校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高校工商管理类教改的具体目标
1.工商管理类课程的职业定向性
在我国当前阶段中,高等职业院校最主要的目标是培养职业技术型人才。具体到工商管理类专业中,主要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学到基本的工商管理专业知识,具备较高的工商管理能力,以达到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要求,更好地推动社会发展。因此,高校在进行工商管理类教学时,要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基本要求。
2.注重理论与技能的结合
在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学生的理论学习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专业技能起到的作用更加重要。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知识和技能往往具有一定的联系,知识为实际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实际应用中能将技能体现出来,因而,习得丰富的专业知识,可以为掌握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工商管理课程,更是如此,如果只注重理论知识,忽略了技能,就会导致学生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在工商管理实践中,会降低工作质量。因此,在对工商管理人员进行培养时,要将理论与技能结合作为目标。
二、高校工商管理类教改的方法
1. 转变教学思想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包含很多课程,对不同的课程进行教学时,要根据课程的特色,结合人才能力的培养目标,将课程简化,将其中存在的“学科本位”课程难度降低,使课程内容更加充实,课程结构更加合理。有很多课程是具有一定联系的,如经营管理、销售管理以及市场营销等,这些课程的内容当中,具有一定的贯通性,可以为对方提供理论支撑。因此,要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对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定期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有效地对市场进行调查,提高学生对经济状况的了解程度,促进其实践经验的增加,同时,有效地将理论融入实践当中。
2.改变课程结构
在高校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还要对课程的结构进行相应的改变,以使培养出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要求。在传统的高校教学过程中,数学、文学等学科一直处于重要的地位,而这些课程对工商管理工作的影响不是很大,因此,就要适当地降低这些课程的比重,将更多与工商管理相关的课程安排进去,以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进一步扩充;另一方面,加强对各个工商管理类课程的研究,尽可能地消除其中存在的界限,重新设置课程,并根据课程的重要程度,将其分为不同等级的课程,形成一体两翼式课程结构。
3.整合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为了使工商管理类教学能够更好地进行,可以将教学方法进行整合,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都会处在主导的地位,通过灌输的方式,将知识传递给学生。现在要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采用情景模式教学、案例教学等创新的教学方法来对学生进行培养。
三、结语
在当前阶段中,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教学的弊端越来越突出,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无法对教育质量做出保障,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改革过程中,不仅要从教学本体的角度出发,而且还要对其相关的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使工商管理类教学向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有效提高人才的质量,满足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要求。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空前活跃,新思想、新模式、新教法层出不穷,这证明了传统的“一刀切”体育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以及新时期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也难以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因此,改革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江苏常州市某学院从2002年开始实施选项教学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黑龙江王福清通过采用3种方法的实验研究证实,在高校开设选项课是可行的。另有学者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开展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发现,目前全国高校整体开设体育选项课项目偏少,且课程时间短,选课制度僵化;学校行政组织编班缺乏科学性;学生体育基础差;一年级体育基础课学生普遍不感兴趣。为更好地贯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精神,探讨适合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新模式,我们按照“纲要”的精神和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对传统的公共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从2005年开始实施体育选项课教学。本研究主要对选项课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考核评价、场地设施以及师资等方面进行探讨,为不断补充和完善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实验对象为广东教育学院2004级本科学生。
(二)研究方法
1.实验法
以2004级35个班的学生(每班3O一4O人)作为实验对象,实验期为2年。第1年按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按原教学班进行“三基型”教学),第2年进行选项教学(按体育项目分班进行选项教学)。
2.文献资料法
查阅近年来关于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方面的有关文献资料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面的文件。
3.问卷调查法
第2年实施选项教学后随机抽查5个班的学生,就选项课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考核评价、场地设施以及师资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173份调查表,回收162份,回收率为93.6A0。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了数理统计和综合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教学模式的改革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多年来一直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三基型”模式(注重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传授,教学组织形式以原教学班为主)。传统教学模式的体育课单调、僵化,无法让学生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挥,从而失去主动学习的动力,导致学生对体育运动失去兴趣。我校公体部根据“纲要”的精神和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借鉴兄弟院校的改革经验,制订了新的公共体育课教学大纲。从2005年开始全校公体课实施选项教学,学生在网上自由选择项目和教师,按不同项目重新组合教学班。
从表1可以看出,认为改革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好或较好的学生只有18人,而认为改革后新的教学模式好或较好的学生有139人,占调查人数的85.8%。与国内陈进良、郑兆云等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这说明选项教学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较受学生的欢迎,这也符合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和性格特征,也与“纲要”的精神相吻合。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改革前,全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内容都是统一安排,主要有三大球、田径、体操和身体素质等内容,教学内容与中、小学重复,教学死板,缺乏灵活性,忽视学生能力和兴趣的培养,不够人性化,不符合当前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实施公体课改革后,全校一共开设了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健美操、体育舞蹈、太极拳、休闲综合班共10个项目,丰富了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从表1可以看出,改革前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好或较好的只占调查人数的17.3%,而改革后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好或较好的占了82.1%。说明学生比较认可选项教学的教学内容。我校每年都举办各类球赛和田径运动会,实施选项教学后,竞赛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技战术素养上,这也说明选项教学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水平。但是,学生普遍认为我校目前开设的自选课项目偏少,离学生们的选项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这与秦婕[3]所调查的结果是一致的,目前国内除了清华大学(43项)、北京师范大学(26项)等高校开设的项目较多外,其他高校所开设的项目绝大部分只有十多个项目,说明目前全国高校整体开设体育选项课项目普遍偏少。
(三)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
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是涉及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问题。考试是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之一,是检查学生成绩的一种方法,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工具。改革前采用的考试形式比较单调,只考技术和身体素质。改革后,增加了体育理论基础知识考试、学习态度、学生进步幅度、课外活动、考勤等考核内容,而且各项考核内容所占的比例更趋合理,使每个学生通过努力学习都能取得较好的成绩。每个学生的技术水平是参差不齐的,设立学生进步幅度这项考核内容,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培养体育兴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表1可以看到,改革后认为新的考核评价方法好或较好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77.2%,而改革前认为好或较好的只占18.5%。说明改革后的考核评价方法更加全面,更加合理,更加科学,得到了绝大部分学生的认同。
(四)场地器材
充足的场地器材是实施选项教学的保证。我校目前有室内综合馆1个(内有标准木地板篮球场1个、羽毛球场9个、乒乓球台15张)、标准游泳池1个、室内体操房1间、室内形体房1间、标准400米塑胶跑道田径场1个(内有标准草地足球场1个)、室外篮球场8个、排球场3个。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学校目前的场地器材设施满意度不高,只有38.9%(63/162)的学生表示满意(表2)。虽然学校在不断改善体育场馆设施和补充体育器材,但仍然不能满足体育选项教学的需求,这也制约了学生对选项课的需求。
(五)师资水平
1引言
高等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掌握教育理论与方法,具有胜任中、小学教育和教学的工作能力的教师。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是基础教育工作,而体育不仅是整个基础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它还具有明显的教育功能,是教师对少年儿童进行教育的在重要手段。因此,掌握一定的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和组织方法,是一名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能力之一。
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和其他高等师范院校的学校体育,一并称为“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体育课程也统称为“公共体育课”,有着相同的目的和任务,使用相同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这显然不能适应当前中、小学进行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对高等师范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进行改革,是高等院校进行学校体育改革的重要部分。
2高等师范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的误区
教育实践证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我国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丰富高校课余文化生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话重要途径,它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高等师范院校的学校体育工作也日益科学完善,在培养合格的中、小学师资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高等师范院校的学校体育,在其目的和任务等问题的理解与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而这些误区束缚了高等师范院校学校体育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造成在体育课程设置的内容和其他高校体育课程的内容上没有区别的状况。
2.1课程设置未能体现师范性
高等师范院校和其他高校在培养目标上,两者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从共性来讲,两者都是培养受过高等教育的专门人才,培养对象的年龄特点和学制大致相同。因此,在学校体育方面都统称为“普通高校学校体育”。但是,从个性来讲,两者培养目标是有区别的。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是中、小学教师,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是基础教育工作,而体育既是教育的重要在组成部分,又有明显的教育功能,是对少年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
前苏联教育家休金娜对中、小学教师明确指出:“学生的体育工作要求全体教师都应当进行,以实现学生的体育任务,每个教师都要承担学校章程和学生体育条例所规定的义务。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参加课间操和课间游戏的组织工作”。于1990年3月12日国务院批准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第九条明确规定:“体育课是学生毕业升学考试科目”。1998年除甘肃省外,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正式进行了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工作。2001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颁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规定测试内容为三类,即形态、机能和身体素质。由此看来,要完成中、小学目前繁重的体育任务,仅凭少数的体育专业教师的单一工作是无法完成的,而需要由学校全体教师共同来完成,这就对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在体育方面比其他高校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应该比其他高校的学生要更深层次地理解体育。所以,高等师范院校的公共体育课程的设置要与其他高校要有所区别,必须围绕培养目标的特性和需要来制定,必须体现出师范专业的特点。即在完成“普通高校学校体育”任务的基础上,安排一定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特别是运动组织和教学方法等内容,以适应当前中、小学进行素质教育和体育发展对教师的需要。
2.2忽略对学生进行道德意志品质、情操的培养
作为教师首先不仅要有过硬的道德意志品质,做到为人师表,而且要有善于培养和引导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能力。目前的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独生子女,这就对他们在道德意志品质方面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曾说过:“经常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发展身体的美和动作的和谐,而且能形成人的性格,锻炼意志”。“体力大充沛,对孩子的精神生活一智力的发展、思维、注意、记忆及专心程度起决定作用”。体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德育的相互联系意义重大,是培养学生道德意志品质的重要媒体。体育运动的过程就是最直接、最直观的克服困难的过程。但是,在过去的高校体育课中,在这方面的工作仅仅是停留在口号上,没有将具体的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贯彻到体育课具体的细节中去。这不仅在对培养高等师范院校学生本身的道德意志品质方面工作的不够,而且甚至造成今后在做教师工作时的欠缺。
2.3缺乏对学生进行组织能力的培养
高等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有很大一部分要担任班主任甚至学校领导的工作。自从捷克和斯洛伐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度配备班主任以来,班级便是教育的实体,班主任便是这个教育实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对这个班几十个学生全面负责的老师。为了完成把全班几十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工作,如果没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是不能完成这个使命的。而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的组织与进行主要是在室外运动场实现的,学生活动的范围大,人际交往频繁,外界环境干扰大,组织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由此可见,在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组织能力的培养是很好的一种途径。但在目前的体育课中教师进行的工作仅仅是单纯的教学活动,没有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组织能力的培养,这对师范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是有欠缺的。
3高等师范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改革的设想
自从18世纪中叶学校体育确立以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学校体育始终是以“教育体育”这样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文化现象而存在,这种“教育体育”是以生物体育观为基础的。它所追求的是个体水平的生物效果,学校体育更多地注重和强A的是强身健体的生物学作用和由此而派生出来的促进物资文明的功能。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和发展,学校体育领域正进行着从教育领导体制、教育结构、目的任务、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研究与实验。因此,对师范高等院校的公共体育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是目前高等师范院校进行学校体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3.1教学计划
目前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统一规定为两学年,课时数为120-144学时。要使高等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在冷后的工作中适应当前中小学体育发展的需要,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计划、内容的安排显然也不能适应今后工作的需要。因此,教学计划内容的安排要在考虑完成其他高校公共体育课任务的基础上,安排一定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应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特别是运动组织和教学方法等内容。由于近年来高校招生计划的扩大,各高校现有的教学设施和教学人员的数量都出现了较为紧张的情况,因此,我们在安排教学计划时应根其具体情况来考虑:1)教学设施和教学人员较为充足时可将体育课程改为三年,总课时增加到180-220学时;2)教学设施和教学人员较为紧张的院校将其保持目前两年的计划,但对其教学计划内容进行调整;3) 教学设施和教学人员非常紧张的院校可将新计划的体育课程实行选修。
方案一:将现行两年的教学计划改成三年,总课时数增加为本180-220学时具体见下表:
方案二:由于近年来高等院校招生计划的扩大,各高校在教学设施和教学人员的数量上都存在者较为紧张的情况。因此,在两年教学计划不变的情况下来改变其计划内容。见下表:
3.2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内容是指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而选用的运动基本理论和各种运动技术动作。高等师范院校的公共体育教学内容应根据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需要来设置,因此其内容要符合中小学生的特点来定,具体如下:
3.3增设一些符合中小学特点的非正式比赛项目的竞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