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教师责任意识

教师责任意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04 08:37:3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教师责任意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教师责任意识

篇1

引言

小学时期,学生的思想还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和影响,小学教师作为小学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引导者,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榜样式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一些中小学教师责任意识明显不够,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职责重要性,态度不端正,教学不认真,敷衍了事等,都严重的影响到教学质量,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下面主要就小学体育教师责任意识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具体的说明。

一、小学体育教师责任意识的重要意义

责任意识是小学体育教师教学的前提条件,加强对小学体育教师责任意识的培养,提高教师的责任感,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的目的,并且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树立正面、积极的榜样,引导学生正确、健康的成长,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同时也展示出教师的价值。

小学时期,学生普遍存在好动、贪玩、理解能力差、思想不成熟等性格特点,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难免会觉得难熬、烦躁,而加强对体育教师责任意识的培养,使教师认识到自身职责和意义所在,能够快速的调整心态,端正态度,融入到学生学习氛围中,以身作则,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学习,教育学生,指导学生,使学生在一个轻松的体育学习锻炼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促进体育教学效率的提高。同时,责任意识也是体育教师能够做好本职工作的基本前提,责任意识使体育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并加以改善,并且能够针对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全面的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质水平。在对待学生时,能够态度公正、公平,主动参与学生交流和学习中,给予学生更多的自我展示的空间,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真正做到有事业心、有耐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道德水平和素质水平。

二、体育教师队伍责任意识缺乏的现象分析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责任意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学习效率和学习水平。但是,目前仍然有一些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缺乏责任意识,对工作持应付态度,缺乏耐心,不认真备课,不切合实际的教学,对体育教学重视度不够,认为小学体育课就是让学生自己休息和玩的时间,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具体而言,小学体育教师责任意识缺乏的主要表现为:第一,缺乏责任感,没有认识到自身职责所在,态度思想不端正;第二,小学体育教师道德修养不高,对体育的不重视,导致体育课程可有可无;第三,部分小学学校,在对体育课程管理上不科学、不规范,对体育重视度不够,导致体育教师缺少教学积极性,同时学校本身对体育教师素质要求不高,甚至有一些小学学校,体育教师都是其它科目教师代替,小学体育课“名存实亡”。

三、提高小学体育教师责任意识的主要措施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实施,“德”“智”“体”“美”“劳”全面认识和推广发展,学校对小学体育教育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体育教学也逐渐成为小学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针对上述小学体育教师责任意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采取的措施有:

第一,加强对体育教师思想教育,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使教师能够明确自身职责,在岗位上能做到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

第二,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学习环境。一般而言,良好的学习环境是促进教育的关键,面对小学体育教师不重视的教学态度,学校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营造一个有利于发挥体育教师职责的教育环境,学校应重视学生各个方面的培养,重视体育教学,给予体育教师平等的待遇个尊重,让体育教师能够积极的投身教学工作之中。

第三,小学学校领导要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在全面加强体育教师综合素质水平的培养和提高的同时,也要加强教育体制的改革,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责任意识是小学体育教师教学的前提条件,但同时,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也是教师能够坚持和贯彻落实责任意识的根本动力。建立健全的体育教师道德水平和责任意识的评价体系,严格按照学校要求和标准进行奖罚,激励教师加强道德修养。

随着体育的重要性的提高,对体育教育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认清责任意识,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教育学习,培养学习,引导学习,发挥自身价值,展示体育的魅力。

结束语

对小学生而言,体育课堂无疑是“天堂”,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认识到这一时期学生的特点,合理的分配和利用好体育课堂时间,让学生在一个愉悦的氛围中,去锻炼,去学习,去成长。小学体育教师是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综合素质的启蒙者,小学体育教师良好的责任意识,让体育教师能够明确自身岗位要求和职责所在,能够尽心尽力去教育学生,培养学生,面对这一时期学生的特点能够去包容,细心、耐心的去教导,既能做好小学生的伙伴,同时也能做好小学生的榜样,让小学生在学生和成长的过程中,能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思想水平,让小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刘胜;优秀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几种素养[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1年04期.

[2]郭晓旭;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整合更多的课程资源[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年12期.

篇2

1.前言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学校体育教学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如何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是体育教学改革的永恒主题。若想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责任意识是重中之重,因为体育教师责任意识既是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体现,又是教师强化自身素质的动力,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2.提高体育教师责任意识的必要性的认识

2.1当代大学生体质下降

进入21世纪以来,青少年人群体质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大学生作为青少年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质的状况也日渐堪忧,造成大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在高中阶段迫于高考升学的压力,学校和学生个体往往把精力全部都投入到文化课的教育及学习中,从而忽视了体育锻炼;高中的体育课少之甚少,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的机会很少。

2.2当代大学生,尤其需要教师的关怀与指导

当代的大学生思想情感上缺少主动、刻苦的精神,由于受家庭、社会以及在 “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大多数学生都以考上大学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一旦目标达到,往往会出现“大功告成”、“松一口气”的思想,迟迟适应不了大学生涯的学习和生活,不利于其学习及成长。

2.3体育教学自身的特点,要求必须重视责任意识

体育课的教学与其它学科的教学相比较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体育课的教学是在以学生为主体参与到运动锻炼的前提下开展的,是以动作技能的教授为主要目的学科。因此在体育教学的实践环节中,教师既要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还要在学习过程中确保学生身体安全,这不仅考验体育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还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责任意识。

3.提高教师责任意识的有效途径

3.1注重教学大纲制定,提高体育教师责任意识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大纲,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大一新生的授课内容应以加强组织纪律与集体主义教育为主,使学生逐步适应大学学习、生活、锻炼环境,打好体质基础,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大二学生应以提高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意识为主,培养其“终身体育”的理念。

根据大学生心理特点制定教学大纲,选编教材时注意发展学生个性,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团队协作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运动技能的同时,学习到社会知识,懂得如何融入团体、融入社会。

3.2注重完善备课环节,做到四个明确,提高体育教师责任意识

明确教学内容。首先要明确本次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掌握本次课的中心思想。根据教学目标选择若干种恰当的教学方法作为备选内容,并充分结合前期教学中所出现过的案例对练习内容做好预案。

明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手段和练习方法。通过学情分析,掌握男女比例、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上课心理,根据不同单元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和练习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练习方法上要采用由简到难的练习顺序,让学生有选择的进行练习,这样既满足了能力强的学生对运动知识的渴望,同时也能使能力偏低学生找到合适的学习方向。

明确场地设施情况。上课前教师要对场地器材进行充分了解,观察场地是否有小区域的积水、是否影响事先准备的练习方法、场地器材是否存在安全隐患、能否满足本次课的教学需要、如何进行调配等,这些信息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提前了解和掌握,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如不能解决,则要及时调整教学手段和练习方法。

明确天气情况。室外课教师在上课前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对教学进度进行灵活调整。例如,室外课安排了耐力素质练习,但遇上高温天气情况,教师必须及时做出调整,避免学生在炎热天气中出现中暑等情况。

3.3注重教学实践环节,提高体育教师责任意识

由于体育教学课堂的开放性,导致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易受外来因素的干扰,面对突发的教学情景,教师需即刻调整既定的教学程序、对突况进行有效地控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才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维持教学过程的动态平衡,确保教学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效果。

体育课所安排的教学内容的负荷强度虽不及正式体育比赛,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性。这在篮球、足球等有较多身体对抗的项目中尤为突出,加之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将安全意识贯穿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同时还要具备运动医学、解剖学和生理学相关知识,能够处理运动损伤,从而最大程度的保护学生。

3.4注重学生反馈,提高教师责任意识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准确及时的对学生反馈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使体育教师可以对其整个教学环节进行更准确的调控,对各个层面的学生的身体、心里状态的变化、技能掌握状况有一个全面清楚的认知,并可以此为依据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教师可以主动、合理、科学的对整个教学实践环节进行控制及调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4.结束语

提高体育教师责任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应从教学大纲制定、课前备课环节、课中教学实践、课后自我总结和反思和学生教学反馈等方面充分提高责任意识,以促进高校体育课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篇3

前言:课程意识影响着教师对整个教育活动体系的认识与理解,也影响着教师对整个课程系统的认识、理解与处理方式。具有课程意识的体育教师往往以整合的理念和策略对待体育教育活动体系中的各个子系统和教育要素,不会仅仅把课程视为教学内容。如美国课程理论家平纳和格鲁梅特就认为,课程是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个体“履历经验”的重组,是学生生活世界独有的东西。他主张不要从设计、教材、学程等角度来谈论课程,而要从学生过去经验和未来精神解放的角度来讨论课程。

一、体育课程的概念及内涵

(一)体育课程是一门学科

我国学者吴志超等人认为:“体育课程是以发展学生体能,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的一种特殊的教学课程,它与德育课程、智育课程、美育课程、劳动教育课程相配合,共同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是整个学校教育的一个方面的课程。”周登高等人认为:“体育课程是指与实现学校教育目标,配合德智美全面发展,并以发展学生体能,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的特殊课程。”他在评论说,“这一界定比较强调学习体育运动的知识与技能,但对学生的活动与体验关注不够。

(二)体育课程是活动

我国一些学者认为,体育课程主要是相关体育教育活动的组合,如于小霞认为:“体育课程是纳入学校教育计划的体育方面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毛振明教授等人认为:“体育课程是在学校指导下,为了使学生能在身体、运动认知、运动技能、情感和社会方面和谐发展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他在评论时说:“这一界定主要是强调了有计划、有组织的体育活动,而对学生的体验与经验关注不够。”

(三)体育课程是诸课程的整合

根据他对上面体育课程含义总结和评说,他认为:“体育课程是整个学校教育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体育课程’了一般的科学文化知识课程比较具有鲜明的运动认知性、生活教育、情意性等课程特点,它是综合性课程。”表明了体育课程内涵的复杂性、区域性或情境性、辩证性和尊重不可一言喻性等后现代的课程特点。

二、课程意识概念及内涵

课程意识本质上是一种主体价值张扬的意识,是师生创造力彰显的意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课程意识主要是指向教师教学观念的,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内在力量,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思路和行为方式,从而决定着教学的价值取向。因此,强化课程意识,把教学作为师生互动的过程、课程创生的过程,成为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共同关注的课题。”课程意识关注教学的价值问题,即关注人本身,关注教学究竟是为了什么的问题。人们的教育行为总是受一定教育思想或观念支配,不同的教育行为,反映出不同的教育思想或观念。不同的课程意识和课程观念都会反映在每一个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之中。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校和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质量和水平。同时,教师对课程系统的理解与把握乃至创造的程度,反映了教师的课程意识状况和课程建设能力水平。

三、体育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观对体育课程意识影响

衡量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是课程实施过程实现预定课程计划的程度。实现程度高,则成功,否则就是失败。因此,量化研究成了主要方法,甚至是惟一方法。开发各类具有一定信效度的科学评价方法。因为,他们相信越是开发和利用在技术上高度复杂的方法,就越能准确测量课程实施的程度。课程变革的计划的制定者与计划的实施者之间是单向线性过程,强调课程变革的决策者和计划制定者对课程实施者的控制。教师对课程知识的创造和选择没有真正的发言权。

四、学科观念对体育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影响

以前对课程的理解就是学科,而且是文本形式的,这种对课程的理解就导致了严格规范教学内容的准则,规范的是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实际要学生学到什么。并且,按照学科组织内容,各学科之间具有明显的界线。在教学上,按照学科分门别类地进行教学。这些,忽视学科之间的联系,导致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的教师之间,与班主任之间,以及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较少,有的甚至不联系现象。忽视学生的发展和培养需要以整体的教育思想,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相互协作,而是各自为政的浪费资源现象。

五、结语

体育教师要加强学习先进的课程理念,提高思想认识,把课程改革看作是一个自我发展的过程。通过学习,认识到课程不仅仅是文本、计划,还有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创造的一个个鲜活的事件,而这正是体现教师和学生主体性解放和创造能力的展示,这才是课程的灵魂。认识到课程的价值负载和体育健康课程的有机整体性、生成性,以便更好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艺。

参考文献:

篇4

那么“德国制造”的神话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呢?最为关键的一点还是决策者和全体员工的责任感。责任是一种职责,一种义务,一种使命。由责任而产生的完成使命、履行职责的精神力量,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教育者如果没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能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地做好每一项工作,那么,一切都是空谈。

曾看过一个故事。一个中国商人与一个德国人在莱茵河畔散步,正好看到有个小孩在那边钓鱼,这个小孩有两根鱼竿。德国有规定,钓鱼时一人只能有一根鱼竿。他走过去问:“你怎么有两根鱼竿?”小孩马上回答:“我只有一根,另外一根是我朋友的。”“你朋友到哪里去了?”“他去上洗手间。”说着,另外一个小孩就过来了。德国人一看,一人一根鱼竿正好。“有执照吗?”德国人钓鱼要有执照的。因为钓鱼,你要学习怎么钓。两个小孩都有执照。后来他又问:“有带尺吗?”在德国钓鱼不带尺,就好像打高尔夫球不带球杆一样。小孩说:“有!”他们规定是7寸以下放回河里,7寸以上可以放在竹筐里。中国商人事后问:“那么巧,碰到你儿子了?”“不是。”“你朋友的小孩?”“不认识。”“不认识?”德国人解释说:“在德国,每个小孩都是我的子女。”

这就是随时随地的教育,每一个人都是教育者。教育首先是一种责任。这是德意志民族对教育的理解,也体现了这个社会的教育价值观:必须规范人的行为,每一个人都有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它体现着一种高度负责的执行文化。

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都会有自我完善人格、修身养性的需求和必要。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每一位教职员工都应该有主动育人的意识、主动育人的行为,都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上担负起教育学生的责任和义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角色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应该承担起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的责任。要从课堂入手,在课堂教学中担负起教育的责任,在学科教学中挖掘教育资源,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班主任及科任教师要以崇高的人格魅力、文明儒雅的言行举止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篇5

在新课程理念的不断影响下,高中历史教学对于学生的培养已经不单单是历史内容的记忆和掌握,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让学生认识到自身需要担负的责任,培养其社会责任意识和自强意识。通过历史事件的了解和深刻剖析,感知事件背后的深层含义,加强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使其成为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型人才。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摒弃传统的课堂灌输方式,通过多种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培养其社会责任意识,提高高中历史的教学成效性。

一、激发历史学习热情,培养社会责任意识

高中历史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而且许多学生觉得历史课程比较枯燥无趣,学起来没有动力,只是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学习和记忆,并没有做到真正的掌握和理解,了解历史内容背后的深层含义。这样的学习方式无法达到历史教学的有效教育目的。因此,教师首先就是要采用有效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产生对历史学习的热情和欲望。只有这样才能使其主动的去学习历史、了解历史、深入历史、掌握历史,才能感受到历史学习的快乐,体味到历史故事中发人深省的道理,完成教学任务,增强其社会责任意识。教师可以通过情境的创设、多媒体的运用、联系生活的讲解、实地的参观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增强其情感体验,引发其深入思考,培养其产生责任意识。例如:在学习《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时,刚开始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林则徐会见魏源的相关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了解到先进的中国人已经开始认识到解放思想、学习西方的重要性了。那么如何向西方进行学习呢?学生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课程中进行积极的探讨和发现。并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培养其责任感及自强意识。

二、注重课堂情感教育,促进责任意识提升

教师在历史课程讲述过程中,可以运用丰富的情感方式,将带有情感的语言、动作、表情传达给学生,使历史知识能够更加活灵活现、历史人物更加充盈丰满的表现出来。教师融入情感的表达,也将使学生带有情感的去接受和学习历史知识,产生更加丰富的想象还原历史场景,体味历史人物的思想过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历史学习中不断的增强责任意识。例如:在讲解《》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教学资料,用激昂的语言将全民族的抗日决心和抗日精神展现出来。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情感表达感受到祖国人民的战争勇气,想象出团结抗战的场景,体会到胜利的喜悦之情。通过情感上的体验与共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提升其民族责任意识和自强意识。

三、教学内容深入讲解,强化学生责任意识

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需要教师对历史知识讲解的更加深入及全面,做到深度挖掘,引导学生积极探寻,通过历史事件发现历史问题,找寻答案,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问题设计,组织学生探讨思考。通过优质问题的提出,即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历史,开拓其思维,促进其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与此同时又能达到其责任意识培养的需求,强化其社会责任意识。例如:在学习《》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这段历史,深切感受到祖国受到的侵略,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增强学生与时俱进、为祖国繁荣富强努力学习的责任意识。教师可以有效的设计一系列深入启发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讨。“导致英国对中国发动战争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是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它的不平等体现在什么地方?对中国造成的影响有哪些?”学生可以分组对着这些问题进行探究讨论,进行思维碰撞,感悟和体验历史,认识列强侵略中国的巨大影响,在此过程中,能够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其责任意识,保家卫国。

四、开展历史实践教学,加强责任意识培养

历史知识除了在课堂上进行传授教学外,教师还应注重历史实践活动的开展。定期地组织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历史实践活动课,在实践过程中增强其历史知识的了解,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社会素养。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亲自感受历史中的文物;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革命胜地或者历史遗址,感悟历史文化;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资料搜集、话剧表演,再现历史场景,增强其历史体验感;开展历史问题竞赛或者历史辩论大赛,促进其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通过多样化的历史活动开展,即让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又在不断的实践学习过程中达到培养其责任意识的目的。总之,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应响应时展需求,采用多种有效方法进行历史教学,加强学生的责任意识。首先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引导其主动探究历史;注重课堂情感教育,促进其情感共鸣;深入讲解教学内容,强化其责任意识;开展历史实践教学,达到责任意识培养的目的。相信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有效的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促进高中历史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

篇6

1.因势利导,淡化痕迹

无痕化的课堂责任意识教育,就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让学生在心里自然而然地接受。这是一种符合学生实际的教育方法。

责任意识教育不具有强制性,它在引导人们感悟人生、进行理性思维时,能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崇高思想和高尚情操的熏陶,形成应有的责任意识。

2.客观公正,辩证分析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进行责任意识教育时,应注意客观公正,尊重事实。对事件的分析要一分为二,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既明确责任意识包含的内容,又懂得怎样去尽责才是科学的。

3.遵循规律,乐于接受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进行责任意识教育时,我们应该遵循学生的身心规律和认识规律,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两个课堂,书本和实践两种教材,把和学生密切相关的、能够影响他们的教育教学资源抓住,不断丰富其内容、创新其形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其真正成为责任意识教育的主体。

为增强思想政治课责任意识教育的实际效果,除了要遵循上述原则外,还需要通过一些方法来让学生更自觉、更容易地接受。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责任意识教育的要求

1.引入多媒体技术,增强直观性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形象,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应有的责任意识。

现代教育技术集声音、视频、图像、动画于一体,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视野,强化责任意识教育的趣味性、新颖性。比如视频歌曲《食品安全之歌》的播放,学生从中看到了食品安全问题的触目惊心,也对市场秩序的规范、市场活动参与者的诚信等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从而培养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责任意识。

2.多样化教学方式,激活参与性

渗透教育应力避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要求教育者根据不同的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情境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这样才能避免教师空洞说教,使学生思维活跃,让学生在自悟中明白深刻的道理,从而达到责任意识教育的目的。

教师应该创设多种有关责任的认知情境和两难情境,采取灵活有效的方式贯彻责任意识教育,让学生最终形成正确的责任认知、判断和选择。优化的教学情境能够提供给学生内化责任的精神氛围,从而使道德教育有效地震撼学生的心灵,更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渗透力。

3.整合生活化素材,提高说服力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这句话指出了教育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也要求我们的责任意识教育工作必须回归生活并指导生活。

教师应该把教材内容与现实问题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小素材起的可能是大作用。例如在讲“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这一内容前,笔者在备课时找到了学生在暑假开展的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的材料,针对他们在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中走形式、开学前突击盖公章等应付学校检查的不良现象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样的做法是没有责任心的表现,既违背了学校要求开展暑期实践的初衷,又对自我认识的提高没有任何帮助。

4.调整好教学心境,己正而正人

篇7

图书特别是占整个出版码洋很大比例的教辅图书,内容质量是否过关,给图书造成的影响很大,而其实际影响已不止是图书本身。

(一)对于内容审查的责任意识

图书特有的意识形态属性和文化属性,决定其不能等同于一般商品,编辑必须要有责任意识,而责任意识强弱的体现首要就在于对内容审查的把握是否到位。责任编辑对内容的审查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学术、思想、社会价值等。

教辅书虽面对青少年学生,内容是围绕着学生学习及提高素质等进行组织的,并以升学考试为主要方向,但由于各科涉及的学科面较广,不可避免地触及某些政治、宗教、民族、历史等出版中的敏感问题。如思想政治这门科目就是研究政治的学科。而地理科则是当前最易使相关教辅“出问题”的科目,它需要大量的地图,以此来设题、辅助讲解、考查识图理解等,地图的认识和使用、理解是这门科目的特征之一。由此,就难以避免地使地理科、地图和复杂的地缘政治、时事政治产生交叉。地理教辅中出现的地图如不能切合变化后的实际,标示的语言、符号不当,造成的后果可能相当严重。事实上,、南海诸岛地图等的绘制和公布已上升到宣示国家的层面,作为相关教辅的责任编辑,怎能不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认真处理这样的地图问题?此时,责任编辑的责任意识尤显重要,强烈的责任意识能驱使责任编辑认真审查,查找和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对策,避开大的出版风险。

(二)对教辅内容组织安排、内容策划的责任意识

编辑不是书稿的写作者,但往往是书稿乃至整套丛书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作者写作之前,编辑已在全盘构思,安排架构,做好基本框架了。特别对于丛书而言,策划编辑是先于主编的指挥者和组织者、策划者,作者则是一本本书具体的直接写作者、执行者,编辑和作者共同对书稿的内容作出贡献,也应共同承担书稿的责任。有些辅导书因有了强力的渠道,而把经济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和唯一的考量因素,不顾书的内容是否切合学生使用的实际状况,大干快上,粗制滥造,使内容平庸,无重点,无梯度,无层次性,不能针对学生在学习和考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甚至于编写时对新课标形势下的课程改革也缺少了解,内容脱离目标学生最基本的使用教材,这些书浪费了学生的宝贵学习和复习时间,令人厌恶。这样的书虽博取了一时的利益,造成的恶劣影响却是长远的,对于费了大量心血而打造的渠道也是一个大的伤害,以后这类书再次进入同样的校园,自然会遇到阻力;对出版社的声誉也有破坏作用。

二、对于读者(学生)学习的责任意识

(一)对学生学习提供帮助的意识

教辅对于学生的学习必须要有帮助作用,对学生无用或用处不大的教辅不应当出现,它们只会白白消耗学生的精力、时间和有限的金钱。各种教辅基于自身的特点,对学生的帮助作用可以说是各不相同的,或富于针对性,或创新性强,或突出能力的训练提高,或有利于考试复习等。从另一方面看,这为教辅的编写和进入提供了多方面的角度和切入点,也为出版社提供了相当宽阔的出版空间。

(二)打造强实用型教辅意识

需认识到,教辅不是或不仅仅是为学生修身养性准备的,它有着天然的实用价值,即有利于学生学习和考试。因此,编辑须树立为学生学习、考试负责的意识,应以提高学生学习水平,丰富学生知识,增强学生能力等为己任,与作者一起,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打造出对学生有益、有利的精品教辅。

三、文字质量意识

对学生负责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把好文字关,不能以“无错不成书”来为自己开脱。对于处在成长期、文化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还不够高的青少年学生而言,教辅图书就是除了教材以外的标准,教辅上的错字、病句、错解乃至知识性谬误等,都很有可能被学生全盘接受。因此,书稿上的一字一句都应当细致认真地审校,不但责任编辑要认真审稿,“三校一读”也必须坚持,对于问题较多的稿件,需要进行四校、五校甚至六校、七校,以最大限度地消灭差错。

四、对教师教育、教学的助手和补充意识

首先要认识到,教师的教学是对学生学习最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的主渠道,它不可取代;再好的教辅都达不到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前提下的因材施教效果。其次,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前提下,需要正确发挥教辅的辅助功能,使其能有力地配合课堂教学。教辅对教学应有正面帮助作用,一本成功的教辅,既能有利于学生自学、自查、自审、自我提高,又对老师的教育、教学起到良好的助手作用,从而受到学生和老师两方面的欢迎。作为此类书的责任编辑,理应具备为教师教育、教学做助手,为教学提供补充的意识,只有这样,所编辑的教辅才有可能具备上述期望中的良好品质。

五、对作者的责任意识

编辑要对作者负责,这是一切图书编辑需共同遵守的,它表现在多个方面:物色和组织有能力和有责任心的作者,培养作者,为作者做好服务,及时为作者排除写作之外的干扰,与作者签订出版合同,及时地依据合同足额核发稿酬。值得一提的是,及时给作者稿酬相当重要,这不仅是给予作者应得的物质利益,更表现出对作者劳动的尊重。一些出版社“店大欺客”,或稿酬一拖再拖,或借故克扣,极大地挫伤了作者积极性,无形中为日后的作者队伍流失埋下伏笔,从而削弱了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

另外,现在的教辅图书编写过程中,常出现作者为图省事,随意在网上复制内容用于自己所编图书的现象,这使得图书的法律风险增加。对此,编辑应时刻保持警醒,注意为作者纠偏,帮助作者树立版权意识,使作者和出版单位免于陷入可能的法律困境;而从另一种角度看,这也是一种为作者负责的表现。

六、对于著作权、版权的责任意识

(一)对于内容应有责任意识,出版的教辅不能盗用别人的智力成果

对他人署名权等版权法规所规定权益的要求和维护是题中应有之义。进入21世纪以来,有关著作权、版权纠纷而进入诉讼程序的官司巨量增加,名人非名人的此类事件层出不穷,而作为出版方的出版社、作为该教辅图书的责任编辑,常需与民营等机构合作研发和出版教辅,对合作方版权、作者著作权的监督检查和确认是责编乃至出版社需要做的重要工作。实践上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来做,以作者授权委托书方式确认就是其中之一。

(二)对于其他出版社版权的处理也要有责任意识

近年来,出版社自身的版权意识也有新的提高,本版的教材已被视为该社的重要智力成果、优秀的出版资源,其他出版社使用和引用出版相关配套教辅通常须取得授权,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等拥有较强教材资源的出版社等两三年来就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的维权行动。因此,教辅责任编辑须改变过去配套教辅出版不用取得相关教材出版社同意的做法,关注新的形势,以著作权法和相关出版法规为准则,富有责任意识地处理与其他出版社的版权问题。

(一)熟悉教材、以教材为基础和出发点的意识

教辅的特点之一就是要以教材为依据,不同版本的教材决定了教辅的不同特质,而当前各地的教材版本累计有十五种以上,不同版本的教材课程设置不同,对同一知识点的要求常常不同,连一些常用词的写法也不一样,作为以编辑出版教辅为专业的编辑,要有以教材为基础的意识,熟悉教材,使教辅尽量与教材一致,不使学生在使用中造成混乱。

(二)提升职业素养、具备职业资质的意识

篇8

摘要:责任意识是一种自我约束的价值取向,是人的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学时期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大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渐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的社会责任感确立的时期。大学生只有具备完善的责任人格,懂得承担责任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懂得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一致性,才能真正地成人、成才。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责任意识培养和教育时应注重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大学生的责任能力,培养责任实现的内在机制,建立健全责任实现的外在机制,使大学生学会负责,在现实生活中将内在责任意识自觉转化为对责任的践履。

关键词 :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机制;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4—0025—02

本文受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2012年度规划项目《五四精神与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研究》(项目编号:12E007)资助。

收稿日期:2013—11—12

作者简介:马丽丹(1983— ),女,黑龙江黑河人。黑河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讲师,研究方向:基本原理。

一、教育环节的规范

高校责任意识教育由几个环节构成,包括课堂教学环节,师德感化环节,学校管理、服务影响环节,实践感染环节。要建立健全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机制,首先要优化和规范教育环节,将零散的责任意识教育过程有机地整合起来。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责任意识教育教学活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责任意识教育,规范教育的内容,因材施教地鼓励学生发展责任品格,以避免责任意识教育内容和过程的随意性。

(二)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规范全体教师的言行,用教师的责任意识去感染和推动学生的责任意识的养成。高校应建立相应规范,使教师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以此影响、引导大学生的责任意识的确立。

(三)规范学校管理和服务部门的工作,使管理和服务中渗透责任意识教育。要利用赏罚机制强化负责任的言行,抑制不负责任的言行。同时,应将学校各部门责任意识教育的情况作为对学校各部门及教职工考核的内容之一,以激发各部门的责任意识,从而在全校营造责任意识教育的良好氛围。

(四)规范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党团组织、学生会的工作,要将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作为目标和内容之一,并将责任意识教育的落实情况作为考核其工作表现的重要指标,以保障责任意识教育取得实效。

二、评价系统的引导

责任意识教育的评价系统包括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评价途径及奖惩措施。“由于责任教育的主体性强,责任教育的整体成效和自我责任提升的效果如何,责任主体无法正确地给予自我评价,而没有对比和参照就会缺乏有效的反思和改进,也就无法对责任教育的效果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因此,无论从个体的角度而言还是从责任教育的整体效果而言,都需要建立系统的责任教育评估机制,这既是教育本身的要求,也是责任主体自我评估的需要”。[1]在高校建立责任评价体系,不仅可以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责任观,对大学生的道德行为还具有较强的约束作用。

通过完善责任评价系统,引导大学生树立责任意识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制定统一的责任评价标准。各高校应在充分调研、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制定统一的责任评价标准,使大学生明确责任目标和要求。当然,根据各高校具体现实条件可作适当调整。第二,组织多元化的责任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自我评价、集体互相评价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的双重效果,提高学生主动接受责任教育的自觉性。第三,采取多样化的评价途径。将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行为与学生的先、优、模评选、奖贷助学金、推荐就业、研究生保送等相结合,形成公开、公正、民主基础上的弘扬先进、学习先进的校园氛围,使学生在得到实际利益的同时,激发责任意识。第四,制定一系列奖惩措施。通过广泛征求意见以及合理论证,制定一系列奖惩措施,形成对负责任行为的正强化和对不负责任行为负强化的作用。责任评价系统应与责任意识教育内容、方式有效结合,为责任意识教育的顺利进行提供重要保障。

三、规章制度的制约

规章制度是指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如校规、班规、图书馆管理条例、教师管理规定、学生管理规定、大学生行为守则等等。学校的规章制度涉及到学校教学、管理、服务等方方面面,并具有规范性、长期性和稳固性的特点,应给与必要的重视。

发挥规章制度对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制约作用应该做到:首先,规章制度的制定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为了学生责任品格的培养,为了师生的和谐发展。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依据民主、开放、人本、科学、公正、可操作的原则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在规章制度的制定和修改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校共同体中具有独立人格的一员,使学生在尊重和信任中生成自己对于学校共同体的认同感,进而激发出富有活力和热情的责任感、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其次,规章制度的学习、贯彻和执行,应接受学生的监督,鼓励学生发现并举报违反规章的行为。

总之,责任意识教育的过程就是制定、学习和贯彻制度规范的过程,体现着制度规范的约束作用。高校责任意识教育应紧密结合学校各项规章管理制度的制定,使教育渗透、贯穿于制度规范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以适当的、带有强制性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并发挥学生在规章制度执行中的监督作用。学校把责任意识教育与规章制度约束有机统一起来,将负责和问责紧密结合,有助于巩固校园的良性责任导向,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四、社会舆论的监督

社会舆论在这里是指集中许多人的意见而形成的正确的、与高校责任意识教育有关的社会舆论。其形式和途径多样,包括校内外网络媒介,如校园广播、校园电视、校园网、学校社团组织等。正确的社会舆论能纠正不正确的思想行为,为大学生指明思想行为的正确方向。在高校营造“负责光荣,失责可耻”的校园舆论氛围,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是提高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又一有效机制。

高校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增强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效果,需要做到:首先,加强高校的舆论监督。高校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舆论监督活动,有力批评背离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对社会、对他人以及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言行,着力宣传爱国家、爱民族、爱社会主义、爱他人的表现高尚责任品质的人和事,以引导学生的责任情感、责任选择,形成独特的社会力量,使不负责任的言行遭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使负责任的言行得到社会舆论的赞赏和鼓励,并对大学生产生熏陶感染作用。

其次,社会舆论监督从实际出发。高校的责任舆论监督要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不能以高层次的责任品质来要求所有的学生。尤其是社会舆论方面,应正视责任行为与人们的实际利益的关系,从而正确引导责任行为。在当代大学生的责任行为中,利益因素对于其履行责任的态度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激励他们责任意识的前提是保障个体的合理利益,责任的抉择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利益的抉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利益观,使其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做出正确的责任选择,产生正确的责任行为。

建立健全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机制,切实将教育环节的规范、评价系统的引导、规章制度的约束、社会舆论的监督结合在一起,共同融入到学生的教育之中,这样才能有效保证责任意识教育内容的实现,责任教育目的的达成。

参考文献]

[1]夏春雨.试论大学生责任教育的有效策略[J].教育探索,2008(10).

[2]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篇9

责任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是一个的道德品质的显现,它指个人对自我和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和国家所负责任的认识、向往、情感以及与之相应的行为及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新任务,指出了学生责任感培养的重要性,同时,在《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也明确要求,提高生物科学的素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所以生物学科独特的素材情景,承担着责任意识的教育。

生物教学中不仅仅指能记住多少知识点,作对多少道题,更重要的是在这其中我们留给学生什么和在思想上的促动和责任意识。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颁布的《生物课程标准》明确强调了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课标是这样表述的:“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在生物教学中渗透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培养在生物教学中地位显现,表现出特点,目前在教学成绩的强大威慑力下还是不太乐观。对生物老师来说,本着对社会负责,对学生未来负责的精神,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已是箭在弦上。生物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一)挖掘教材,寻找责任意识培养素材

生物教科书中《科学家访谈》《与社会的联系》《科学家的故事》和《科学、技术和社会》等资源中都渗透着责任意识教育内容,有积极进取的社会精神,科学发展和人类及自然的发展的前景,召唤学生的责任意识。例如人教社出版的教科书中《细胞的基本结构》,介绍了细胞的各部分的组成及其功能,向学生们展示了各个组分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的,细胞只有保证结构的完整性,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渗透了结构和功能、局部与整体辩证统一的观点。《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和《促胰液素的发现》中,让学生们体会到科学家对生命现象的揭示,生命规律的探索过程中,不能迷信权威,应该敢于向权威挑战,大胆的质疑,创新精神。

人民版教科书在必修中设置了生态系统的专题,讲述了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高中阶段是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我们应充分利用中学生向师性的特点进行正面的宣传。比如在讲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中,我向学生展示了几则材料:北京南海子糜鹿繁育中心;回放野外的野马;禁渔期停泊在港内的渔船群,透过这些材料,学生感受到了,追求人与自然协调一致的美好理想。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感受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和资源,建立起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与平衡的社会责任感。在生物教学中老师要以鲜活的例子感染学生,养成爱人类,爱自然,渗透责任意识。

(二)提供环境,积极推动责任意识

生物教学中,不仅要兼顾到教学目标的有效完成,而且尽量给学生营造氛围,提供情景,充分积极的推动责任意识的教育。对生物学科而言,就是教师根据生物学科和生物知识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与心理、认知特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营造出生物教学中有关责任意识情景氛围,激发出对生命热爱,对社会的责任感从而实现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高中生物教材中有着丰富的资源和素材,对责任意识教育内容的生物事件、生物人物,它为创设生物情境,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

篇10

我曾经看到《责任心和创造力比智商更重要》这篇文章,从文章中我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在我们的教学中,作为师者,最主要的工作应是努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有责任感的学生才是合格的人才。

语文学科以独特的魅力感染着每一位学者,说:“人生之目的为尽义务而来,每个人都要做一个在社会上有责任感的人。”从他的话语中让我们知晓最起码的做人之道,这实质也应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要努力实现的教学目标。

一、抓住时机,培养责任心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对培养责任心的篇章有许多,在对课程的学习中,教师应抓住有利时机,培养中学生的高度责任心,让中学生明白如何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如,杨振宁写的《邓稼先》一文,在让学生了解文章主人公之时,抓住邓稼先那强烈的爱国爱民的高度责任感,懂得从邓稼先身上捕捉到做人的道理,心系国家,心系人民。

二、相机诱导,激发责任感

我们都清楚,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中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只有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他们的个性差异,发挥中学生内在的潜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有成效,学生的责任感才能被激发起来。

如,语文活动《彩英撷粹,缀玉连珠》,学生收集的材料中,有许许多多的中外名人名言,这里面有关责任感教育的名句格外值得强调。如:“负责任,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质,如果我们放弃了责任,也就等于放弃了整个世界。”这是高尔基多么经典的话语,他把责任的最高境界告诉了全人类,中学生受益匪浅。

三、体会文章精髓,强化责任意识

中学语文教材具有较强实践性,不管是阅读还是写作,都会以学生个体展示出来,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理解、揣摩、咀嚼、感悟,深入去体会文章的精髓,感受语言的魅力,领悟作者的意图,强化中学生的责任意识。

课文《散步》中的语句从强化生命、强化伦理着手,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文中儿子是你,你会怎样去做,你会按文中父亲的说法去做吗?为什么?一系列启发诱导,既强化了责任感的教育,又传承了尊老抚小的生命责任。

篇11

1 当前高职生责任意识现状

1.1 自我责任意识淡化

自我责任意识就是要求个人对自己的思想、言行负责,对自己的现在、将来负责。目前,大部分的高职生的自我责任意识还是令人满意的,但有些高职生的自我责任意识趋于淡化、甚至缺失,表现在:一是对自己的学业、未来不负责,凡事很被动,缺乏明确学习目标。部分高职生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整天怨天尤人,学习无动力,上下课都“踩铃”,上课睡觉、下课精神十足,上网通宵打游戏等。二是怕承担责任,遇到问题推卸责任。有些高职生遇到问题不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想方设法找理由来推卸责任。

1.2 家庭责任意识不强

目前在校高职生基本都是90后的青年,在家都是“小皇帝”,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家庭中的一员,应该主动承担起自己的家庭责任。一部分学生平时跟同学、女(男)朋友“煲电话粥”一打就是几个小时,却很少主动给父母必要的关心和问候,只有在缺钱的时才给父母打电话。在毕业前期的顶岗实习期间,有的高职生怕苦怕脏怕累,不愿意去实习;有的高职生觉得工作待遇太低,不愿意去实习。就这样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导致部分高职生根本不考虑自己即将毕业成为一名社会人,须承担起自己的家庭责任,反而认为反正还没毕业,父母给自己生活费是理所当然,心安理得地当上“啃老族”。

1.3 社会责任意识薄弱

社会责任意识要求个体正确处理个人、集体与国家的利益关系,自觉维护他人利益,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国家的责任意识。现阶段部分高职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薄弱,重个人利益,轻社会集体利益,思想行为较实际,责任感呈现出较强的功利性。比如每年到了评选助学金时,平时那些穿名牌、用名牌的学生也会创造条件去争取各种补助机会(其中不乏弄虚作假提供假证明者),来分那些确实贫困学生的补助金,可当学校组织一些公益活动时部分同学就找借口推脱,不参加。恶意拖欠学费的现象在高校普遍存在,一些平时开支比较阔绰的学生拿着家里给的学费故意找理由拖欠,从不考虑这样乱用学费会给家庭、学校带来什么后果。

1.4 集体责任意识亟待提升

随着个性的张扬,高职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正逐渐消退,在他们的意识中,责任意识就是要对自己负责,对自己无利的事绝对不做,最为明显的就是对于班级、院系、学院等开展的集体活动反应冷淡,一部分学生只关注对自己有利的活动,对自己眼前无利的其他活动绝不参与,如每年运动会时,没有比赛项目的同学好像与自己无关,在赛场玩玩手机看看热闹;更有少数同学在大学期间从未参加过任何集体活动。

2 高职生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2.1 自身因素

高职生是入学分数相对较低的群体,自卑感较强,自我意识也不高,大部分高职生的经历几乎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对社会的认识与正确理解,认为真实的社会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看不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承担责任的关系,从而弱化了他们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以至于不能正确认识社会赋予他们的责任,进而缺乏社会责任意识。

2.2 家庭教育因素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起到举足轻重(下转第135页)(上接第91页)的作用。中国父母的教育方式就是只讲奉献不求回报,大多数父母在“学而优则仕”观念的影响下,在教育子女方面始终坚持把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其他都是次要的,这种状况使责任意识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被忽视,对学生精神方面的塑造和培养也随之被忽视了,从而对学生的责任意识的养成造成严重冲击,使得他们总是站在“别人能为我做什么”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很少站在“我该为他人、为家庭、为社会做些什么”的立场去思考,权利意识强于责任意识。

2.3 社会负面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在给我国带来巨大发展的同时,也对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社会问题不断显露,高职生正是在这种社会经济转型时期成长起来的,经历了社会转型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冲击与调整,大多数高职学生只能从感性认识的角度来理解社会,缺乏正确判断能力的他们更容易看到一些阴暗面,听到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促使他们以为现实社会就是只关注自己利益的社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淡漠国家、集体的利益,放弃自身应有的社会责任。

3 高职生责任意识的教育与培养

3.1 强化自身修养训练,提高高职生的自我认识水平

高职生责任意识的培育固然离不开学校、教师的教育和引导,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但这些都是外因,高职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归根结底还得依赖于其自身作用的发挥。因此,高职生应加强自身各方面的修养,一是要加强学习,大量阅读书籍,认真学习他人优点,加强自我教育、自我修养,以强烈的责任感承担起责任;二是加强自身责任意识的践行,充分发挥学生自身优势,让他们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中,通过自我管理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管理中不断检查自己,反省自己,只有通过内在的修养,才能把外在的责任要求转化为自身的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