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科技创新行业研究

科技创新行业研究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04 08:37:3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科技创新行业研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科技创新行业研究

篇1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05-0001-03 DOI:10.13535/ki.11-4406/n.2015.0378

Frosch和Gallopoulos首次提出产业生态系统的概念,指出产业可以仿照生态系统形成从生产者流向消费者,再由分解者进行物质再循环的过程,企业之间建立共生关系。随着循环经济的迅速发展,产业生态系统越来越多被管理者和学者所运用。胡孝权提出产业生态化是用来观察企业与企业及企业与环境间互动关系,并探索其发展轨迹的一种方法,科技创新是企业实现生态化发展的关键。张攀分析了产业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特征,从系统、产业和企业三个层面对产业生态系统的发展成熟提供了有价值的对策。李锐等提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多个技术创新过程的聚合与叠加,是科技创新集群网络化发展的过程。产业生态系统运行合理能够提高经济体的全面运行效率,有效整合产业内部资源,促进产业繁荣发展。

虽然我国创新产业发展的时间较短,但发展势头猛,数量增加很快。就目前发展状况而言,我国已形成以科研院所、高校为核心的创新产业链条。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科技经济的发展,加之我国政府对创新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我国创新产业的发展已经具有了生态化系统的雏形并在不断壮大。本文以生物群落的互利共生发展为研究视角点,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创新产业生态化系统实现路径。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国内学者对创新产业的研究重点主要放在企业和集群层面,较少涉及网络化的生态视角,而创新产业生态系统对创新产业繁荣发展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探讨创新产业生态化成长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 创新产业生态化系统主体

创新产业生态化系统是一个仿生概念。自然界中的自然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两部分组成。类似的,创新产业生态化系统也是由企业构成企业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两部分组成,其中,创新企业生物群落相当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由生产者、消费者和管理者组成。非生物环境是指为创新产业生态化系统赖以生存的环境,包括技术支持、政策环境和系统运行机制等。

创新产业生态化系统是在一定地域内由诸多创新企业基于一定的契约关系依赖系统环境的支撑组合在一起的有机整体。创新产业生态化系统中各个企业不是孤立的个体,它们之间成网状结构,彼此之间会有能量、物质、资金、信息的互换。成员在产业生态系统中会有自己的生态龛位,实现自身创新与合作共赢。

1.1 创新产业生态化系统的生物群落

1.1.1 生产者――创新企业。生产者是指提供创新产品生产和从事创新行业服务为主的企业个体,是创新产业生态化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为创新产业的创新性生产提供技术支撑,而创新企业依靠高技术支撑生产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创新产品。比如,动漫公司和动漫基地是动漫行业的生产者,其技术支持可以通过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合作获得,它们共同组成创新产业生态化系统的生产者,共同为创新产品生产提供服务。

1.1.2 消费者――享受创新产品和创新服务的消费群体。消费者是指市场中购买创新产品和享受创新行业服务的群体。

1.1.3 分解者――创新产业生态系统运行方案的制定者。分解者是倡导创新企业通过联盟、集群或者网络化的形式集合在一起的创新组织,为创新产业生态化系统的形成和运行提供方案和对策,凭借经济实力在系统中占有较多的话语权,比如联盟的盟主。针对运行中出现的矛盾冲突进行调和,平衡各方利益,帮助各个主体在系统中找到合适的位置。

1.2 创新产业生态化系的非生物环境

创新产业生态化系统的非生物环境是指创新企业所处的微观层面的外部创新环境,包括创新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创新产业发展的科研环境、资金保障和消费者对创新产品的需求量等多方面的内容。

1.2.1 科研环境。高新技术产业等科研主体提供科研环境。在创新产业生态化系统中,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服务于创新技术研发工作,也包括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行业协会等。高新技术产业为创新产业的繁荣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主要任务是对关乎生态系统的重大科技项目进行研究,保持技术的先进性优势,是创新产业发展的引领者和支撑者。

1.2.2 资金保障。创新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寻找合适的第三方机构来合理地评估创新产业项目的价值,为其融资提供相应的担保,这是创新产业融资的关键环节之一。创新产业融资机构为生态系统提供资金运行保障创新产业的融资机构主要包括银行、证券公司等。

1.2.3 政策支持。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为生态系统提供政策支撑,为创新产业生态化系统发展提供公共管理服务,主要包括政府部门和创新行业协会等组织。这些组织部门为创新产业的发展制定相应的政策,通过金融、产业政策的引导,加强对创新发展方向、总量、结构和质量的宏观调控,做好引导、扶持和服务工作。

2 创新产业生态化系统主体间关系

在自然界中,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存在水融的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依存和相互影响成为产业生态系统主体间存在的真实状态。与自然界生态系统类似,创新产业生态化系统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创新产业的发展是由生态系统内多个主体协同推动的。不同的主体间保持相互稳定的联系,各主体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个互利共生、有效耦合的网络组织形式,如图1所示:

图1 创新产业生态化系统主体间关系

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是创新产业生态化系统发展的源动力,其消费需求的性质也决定着创新产业发展的脉动。在创新产品的科研和设计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凭借其技术密集的优势带动创新产品创新,为产品设计提供思路和理念,为创新产品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持;在产品生产阶段,高新技术产业改变传统产品的生产过程和生产方式,促使创新产品能够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创新产品的销售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帮助以更少的成本、更快的速度、更便捷的方式送达消费者,如通过网络利用电子商务等方式进行;在使用或消费阶段,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使用承载不同技术的创新产品。作为创新产业政策的制定者,政府部门是创新产业生态化系统形成的强有力的推动力,也是创新产业生态化系统发展过程中有效的分解者。政府在一定程度上能整合具有产业关联效应的企业,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在全球内部协同创新,实现创新产业生态系统中资源的Reuse、Recycle和Reduce,最终形成不断增值的创新产业链条。

融资机构为创新产业生态系统提供资金保障和金融支持,表现在政府部门可以通过优惠的产业政策倾向引导融资机构把注意力集中在创新产业上,而创新产业也需要通过创新产品开发项目,创新资产证券化等吸引金融资本的投入。通过融资方式的多样化、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加大对创新产业生态化系统的投资,为创新产业生态化系统的有效形成及运作提供资金保障,促进创新产业的繁荣发展。

3 我国创新产业生态化系统发展特征

我国创新产业的发展主要是依靠政府强有力的推动力发展的,在发展中已经具有了互利共生、协同发展的雏形,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同生共进的创新产业生态圈。创新产业生态化系统的发展具有以下特征,如表1所示:

表1 创新产业生态化系统的特征

阶段 特征

形成 科技创新水平低;网络节点联系不紧密;系统环境不完善

发展 科技创新水平逐步提升;要素流动加快;合作加强;网络节点相对紧密;生态化系统快速发展

成熟 科技创新能力高;交流机制完善;网络节点联系紧密;节点功能衔接;创新产业繁荣发展

衰退或

升级 技术退出:系统衰退;寻找新的出路

新技术代替旧技术:生态系统升级形成-发展-成熟循环往复

3.1 初级阶段

在创新产业生态化系统构建的初期,政府必须充分利用产业政策制定者的优势发挥其强有力的推动力的作用。创新企业个体在特定空间集聚之后,形成了若干个创新产业种群,这些种群在空间、时间和流动要素等方面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网络结构。此时,创新产业的生态化系统初步形成。生态系统初始形成后,内部的各个主体之间的联系不多、网络内各节点的连接不紧密,生态系统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完善。这一阶段,系统内部主要对资源要素进行整合,增强系统内部各个群落间的要素流动,加强合作,使各个群落利用系统内部的资源,推动创新产业生态系统发展。

3.2 发展阶段

创新产业的快速发展阶段主要是依靠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带动起来的。创新产业和其他产业存在着互利共生的关系,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对创新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发挥巨大作用,为其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创新产业生态化系统内部存在一个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科技创新群落,当市场出现创新产品需求后,根据消费者的需求,科技创新群落中高技术企业对产品雏形和设计思路进行研究,加速系统内部科技创新资源的流动,从而带动各种要素的流动,随着各种要素的流动性加强,系统内部各主体之间的合作进一步加强,各网络节点的联系更加紧密,推动创新产业生态化系统的快速发展。

3.3 成熟阶段

当创新产业生态化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之后,系统内部创新企业和各个主体的融合程度增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更多的科技创新资源,融资机构也主动创新金融支持。在创新产业生态化系统内部,通过广泛的创新企业与创新企业间合作、联盟和联盟的合作等形式各个主体间进行密切合作,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交流,强化系统内部的合作交流意识,提升系统的辐射和集聚效应,进而创新产品生产和销售,实现互利共生和协同发展的目标,形成稳定有序的系统。

3.4 衰退或升级阶段

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都遵循着从产生到灭亡和演化更替的过程,创新产业生态化系统也具有类似的特征,当创新产业发展的某一项核心技术被新的技术所替代时,生态化系统想要发展必须研发新的技术,否则,该系统则走向灭亡。对旧的技术进行改良或者是在旧技术的基础上研发新的技术是创新产业生态化系统获得活力的唯一途径和方式。

4 我国创新产业生态化系统的实现路径选择

4.1 通过联盟的方式逐步形成创新产业生态化种群

创新产业繁荣发展的关键是掌握核心技术,而联盟是创新产业迅速获取核心技术的有效途径。通过联盟,创新产业内外部的企业可以实现核心技术资源的优势互补,可以迅速获取科技创新所需要的资源,为创新产业快速把握市场机遇创造条件,因此,我们提倡以契约形式组建联盟,利用联盟的优势互补特征提升创新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4.2 通过种群间的集群方式逐步组建创新产业生态群落

创新产业生态化种群形成以后,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创新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但是,随着市场对创新产品需求的不断提升,要求创新产业生态化种群形成具有更加紧密联系的组织,以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效应,因此,通过种群间的集群方式组建创新产业生态化群落加强产业内外部的资源流动和交流。比如,创新产品挖掘节点上形成创新产业科技创新种群,为了挖掘创新产品的创新理念通过联盟方式组合在一起;创新产品生产节点上形成创新产业生产种群和创新产品的监测种群,大规模的创新产品生产企业通过联盟方式组合在一起;创新产品宣传媒体建设的节点上形成创新产品营销种群,创新产业生态产业链中的上下游种群通过集群方式组合在一起形成创新产业生态群落,很大程度上缩短了企业间交流的时间,增强了企业间的交流密度,而群落的规模效应使各成员企业减少了网络维护成本,更容易获取由集群带来的网络共享资源。这样,创新产业生态化系统内部各个群落进行紧密联系,实现网络化环境下各个节点的密切联系和功能链接。

4.3 通过网络化的方式形成创新产业生态系统

创新产业生态群落间通过网络化的关系形成一个开放、规律的系统,网络关系包括系统内部企业、种群和群落以及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交流的程度不同则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同。通过网络化的形式,创新产业生态系统形成一定的规模,网络规模的大小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网络内部各主体获取网络资源特别是科技创新资源的自由程度。在系统内部通过广泛的企业与企业、企业与联盟、联盟和集群等的密切合作,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交流,强化系统内部的科技创新意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创新产品生产和销售,实现互利共生和协同发展的目标,形成稳定有序的系统。

参考文献

[1] FROSCH R A,GALLOPOULOS N.Strategies for Manufacturing[J].Scientific American,1989,261(3).

[2] 胡孝权.产业生态与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策略研究

[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1,(1).

[3] 张攀,耿涌.产业生态系统多样性发展机制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6).

[4] 李锐,鞠晓峰,刘茂长.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技术创新系统演化机理及模型分析[J].运筹与管理,2010,19(1).

篇2

1.1科技查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前提

科技查新是一项集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于一体的信息咨询工作,是运用手工检索及计算机检索等手段,对某一领域国内外同类研究的情况进行全面了解,通过对比分析,对待查的科研立项或科研成果或专题、专利发明的新颖性做出基于文献对比性结论的过程。目前,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研究已经成为科研创新的重要领域。因此,在科研课题申报中,即便是某一领域专家学者也不一定对所有科研信息做到全面的深入了解,可能会对特殊领域中的某些特殊课题的现状把握不够而做出主观性的判断。科技查新是科研创新获得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一份高质量的查新报告可以提供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尚未研究的空白点。科技查新既可以为科研立项提供客观依据,避免低水平、重复性研究,又可以为科技成果的鉴定、转化等提供科学参考。同时,科技查新还可为科技人员进行科研创新提供可靠而丰富的信息,使科研人员可以节省出大量的时间用于科学研究。如设立在河南中医学院的河南省科技查新站拥有如SCI、Pubmed、SpringLink,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综合及医学数据库上百种,通过开展科技查新服务,已经为学校乃至省内的中医药类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撑。科技查新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不可取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查新作为科研创新的重要前提,在科研创新中起着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1.2 科研创新对科技查新提出更高的要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科研创新更是尤为重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查新在科研创新体系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重。在大数据、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科学研究的分类呈现精细化发展,数据存储量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从而导致信息资源的获取难度明显加大。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寻找有用的信息进行知识积累,并从中寻找空白点和创新点进行科研创新,是摆在科技查新人员面前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难题。与此同时,科技查新工作也暴露出的问题诸如服务服务意思和理念不强,缺乏竞争和市场化运作机制,查新数据资源不足、信息分析能力不高,服务内容分单一等都严重制约了科研创新的发展。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下,科研创新对科技查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科技查新工作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改变原有的思维模式和运作方式,提高科技査新质量。

2.大数据时代下科技查新推动科研创新的对策

2.1 推动查新机构资源整合,建立科研大数据

2.1.1 成立权威管理机构,推进数据库资源共享

虽然近30年来,我国的科技查新行业发展迅速,但由于这些查新机构分别隶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也导致了我国科技查新行业的发展缺乏统一的指导。特别是国家取消对科技查新机构的行政审批之后,科技查新行业实际上处于自由发展的状态,严重影响了科技查新工作的健康发展,更谈不上数据资源的共享利用。因此,应该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科技查新行业管理部门,对科技查新机构实行统一管理和动态评估,拟定行业发展规划,积极统筹整合各查新机构信息资源。一方面可以大力推进查新数据库的统一采购或者联合采购。实现数据库源资的共享利用,不仅能节约大量的购买经费,而且也能丰富各查新机构的数据资源,扩大检索数据库范围。另一方面可以建立一个分布式的科技查新成果数据库,各个查新机构负责录人本单位的查新成果,通过统一的检索平台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可以实现科研课题的快速,提高科技查新效率。

2.1.2 统筹规划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科研大数据

全球范围内,运用大数据推动经济发展、完善社会治理、提升政府服务和监管能力正成为趋势,有关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实施大数据战略性,大力推动大数据发展和应用。我国也与2015年8月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就科研创新领域而言,国家有关科技管理部门要抓紧时间落实纲要精神,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具体办法。统筹规划科研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科研数据资源和设施平台、整合分散的数据中心资源,建立低成本、高效率的建立国家科研大数据统一开放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深度分析和挖掘海量的互联网信息资源,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采集和长期保存工作,提高数据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能力,构建互联网信息保存和信息服务体系,打造科技查新大数据,为科技查新工作的质量提供基础保障。

2.2 加强科技查新人才队伍的建设

2.2.1 查新机构要提升服务质量,必须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查新机构要合理配置查新人员结构,除了引进高层次的图书情报人员之外,还要根据服务学科的不同,引进相应专业的高学历人才,大力培养复合型创新服务人才。毕竟术业有专攻,专业技术人员会更熟悉国内外该领域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在科研查新过程中能更好地与科研人员进行沟通。

2.2.2  开展专业素养+信息分析技能的培训,提升查新人员素养

科研查新人员不仅要具备计算机知识、数据库知识、信息检索技能和必要的外语能力,还包括掌握必要专业领域知识和分析判断能力,了解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前沿研究。目前,国内查新员的培训内容往往只注重检索技能的培训是远远不够的,科技查新机构应该根据科技查新人员的知识结构,采取开展专业素养+信息分析技能的培养方式并形成长效机制,努力培养具备多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2.3  推行按专业分工的查新工作模式

目前科研领域的学科分类越来越细,科技查新机构要逐步建立按专业分工的查新模式,即在查新任务的分配上,尽量做到将同一专业或相近专业的课题分配给具有相关专业知识背景的查新人员完成。具备专业知识的查新人员熟悉本领域的科研动态和发展趋势,能够准确捕捉与把握课题创新点,也能更好地和委托人进行沟通联系,制定出科学的检索策略,工作起来也会游刃有余。与此同时,通过长期接触某一专业的查新项目,反过来又可以促进查新人员专业知识的增长,提高查新工作的效率和查新报告的质量。

2.2.4  注重科技查新考核管理,建立激励机制

查新人员和业务素养和工作态度也是决定科技查新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科技查新机构要加强对科技查新人员考核管理,制定合理的工作任务和考核办法,本着公平公正、适时适度的原则,建立精神嘉奖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人才激励制度。从而激发科技查新人员的工作热情,避免职业倦怠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科技查新质量。

2.3 规范科技查新管理,健全质量控制体系

2.3.1 建立、完善专家咨询制度

查新机构应当根据查新专业的不同建立学科专家库,聘请不同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定期到查新机构作咨询指导和查新监督。学科专家专业性强,对其所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将科技查新中遇到的专业上的疑难问题及时向各学科的专家请教,弄清、弄懂课题性质,少走弯路,防止检索出现偏差。因此,建立完善的专家咨询制度也是提高科技查新质量的一个必要措施。

2.3.2  建立定期抽检制度

科技查新的整个工作流程都依赖于查新人员的智力劳动。虽然国内查新报告实行的是审核员签字的审核机制,但由于审核员不参与查新过程,并且也不可能对每个科研领域都很熟悉,缺乏对查新内容的实质性的监督审核。因此,查新机构要定期对查新报告进行抽检,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抽检到的查新报告进行监督检查,从而促使查新人员树立职业责任感,认真做查新,细心写报告,杜绝失职和不负责任行为。

2.3.3 加强科技查新的过程控制

我们知道,在产品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分为事前的产品质量控制阶段,事中的产品质量过程控制,事后的质量把关与处理阶段。而对于科技査新也按照质量控制三阶段理论进行管理,首先是加强事前控制——与科研人员的建立良好的沟通。良好的沟通有助于科技查新人员能迅速且了解课题内容,把握科研课题的查新点和创新点,确定检索策略和检索范围,为査新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其次是加强事中控制——查新报告撰写工作。严格按照科技查新的步骤和顺序开展工作,并对每个环节制定相应的量化标准,科学、认真撰写査新报告书。最后是加强事后控制一一査新结果的监督与反馈。定期对科技查新报告的质量进行动态评估,建立査新用户的反馈机制,对查新用户的反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査找原因并加以改进,从而帮助查新人员改进工作方法,提高科技查新质量。将查新工作贯穿科研活动全过程,不断寻求创新服务模式科技査新机构要改变以往单一的科技查新的服务模式,变被动的检索査新服务为主动的信息服务。查新人员要多与委托人的沟通交流,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检索技能,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前期调研、开题立项、成果验收、成果转化等科研活动全过程。通过科技査新把诸多分散的信息资源最大限度的归纳、整理,通过分析研究得出科学结论,帮助科研工作者科学立项。针对特定的用户开展定题服务,定期主动推送与科研项目研究有关的最新信息、收集到的相关文献、国内外最新的研究动态,可使后续科研过程保持科学高效,也为科技管理部门对科研成果鉴定等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

篇3

一、可持续发展视域下化学工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针对当前化学工业产业的科技创新发展趋势中体系构建中的一系列的制度问题等,需要进一步的更加系统的和更加全面的深刻把握好化学工业行业的科技创新以及化学工业行业的科技创新成果的现实转化当中存在的亟待问题的抓住关键。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目前化学工业产业发展的实际现状,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化学工业产业科技创新面临的重要的发展机遇以及严峻的挑战,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论证。充分考虑到目前国际上通行的碳排放约束体制机制,属于这类化学工业的主要有发展趋势就是化学工业科技创新的应用。这些环保而节能的新材料得以推广和运用,既与国家的产业相关政策相符合,又顺应了建设环保可持续社会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使得化学工业科技成果等各个方向的剪力实现有机的机构和形式。相对比之下,新型化学工业科技成果的最重要的代换材料,促使世界范围之内实现一次化学工业能源构成和结构实现和发生重大的转型升级,因为化学工业中的石油消耗以及煤炭的消耗已经逐渐达到世界范围内承受的顶峰之后,可能会呈现逐渐减少的发展趋势,对于核能以及诸多的可再生能源等科技创新的成果已经开始逐渐发展成为化学工业的主体作用。对于科技创新诸多因素来说,能够有效的将化学工业的科技创新积极的推动向能源革命的发展方向前进,并且对于终端利用等领域的诸多模式和科学技术,也会采取不断变革的应对措施和手段。从交通运输的化学工业燃料的使用以及化学工业产品的依赖的角度来说,对于化学工业的石油全部使用的局面将有可能转向由石油化学工业、煤(电) 化学工业、生物质化学工业等诸多化学工业形式并存的科技创新的崭新格局。从而要求进一步的正确处理好化学工业中的有机化工产业和产品生产的宏观布局,以及与化学工业中的节能减排中的优化等之间的有机关系,不断的提供出化学工业的诸多能量系统,以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和空间范围之内,实现多个维度的化学工业优化升级,进一步的催生出更多的新的化学工业内涵、外延以及潜力。

二、可持续发展视域下化学工业科技创新的存在问题

正确认识到目前化学工业科学创新领域仍然存在的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有的化学工业科学创新标准化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在化学工业科学创新标准组织机构设置等方面,在化学工业科学创新完善标准等方面,在化学工业科学创新行业标准修订等方面,在化学工业科学创新提升行业管理水平等方面,均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虽然在某些方面已经取得了和实现了较为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化学工业科学创新标准已经发展成为针对目前化学工业现代化水平生产的技术管理标准体系,能够进行较为权威的干预和技术层面的指导,助推化学工业科学创新从发展技术上、从技术管理上,均能够实现和达到高度科学的统一标准和较为规范的广泛协调,化学工业科学创新则是演变成为实现高度统一和综合协调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之一。化学工业科学创新的标准的适用性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特别是针对化学工业科学创新安全、化学工业科学创新环保、化学工业科学创新节能、化学工业科学创新人体健康、化学工业科学创新规范市场等诸多的方面和领域的诸多标准,还完全不能够实现和达到目前现行的化学工业科学创新标准,甚至有的仍然是采取产品的标准作为主要的化学工业科学创新体系标准,而相应的化学工业科学创新管理型、化学工业科学创新贸易型标准则是存在的相对比较少的。对于化学工业科学创新标准结构来说,仍然是比较单一的发展趋势,化学工业科学创新产品标准中更多的采取的是含量作为主要衡量的指标,而相应的以安全指标、环保指标等方面则是相对较少,相对的规定化学工业科学创新有毒、有害等物质的限量有关规定也是相对比较少的。化学工业科学创新标准制定和执行的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由于国家层面关于化学工业科学创新领域存在经费不足等现实问题,因此综合类化学工业科学创新、基础类化学工业科学创新等相关的化学工业标准企业对此不是十分感兴趣,因此就相对缺乏化学工业科学创新标准制定的支持力度,经费缺乏直接导致基础性综合性研究等相关工作相对滞后,甚至是无法开展化学工业科学创新标准以及技术等主要的内容更新。

三、可持续发展视域下化学工业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建议进一步的增强化学工业科技创新的实际能力,进一步深入开发出化学工业科技创新成果应用的新产品,将化学工业科技创新技术创新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与新技术产品等领域的研究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到化学工业科技创新生产环节以及商业化运转的有关环节和活动。努力将化学工业科技创新中的开发环节和生产环节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且始终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机的联系起来,以期能够从根本上从本质上进一步提高化学工业科技创新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采取化学工业科技创新技术的延伸手段和方式,最大限度的涵盖化学工业科技创新产品的开发、生产、商业运行等诸多环节,努力完成和实现由“化学工业科技创新产品”向“化学工业科技创新商品”的发展和跳跃。紧紧围绕不断巩固化学工业科技创新更加有利的市场发展地位的目标要求,注重开发化学工业科技创新新产品、化学工业科技创新新型号的开发和引入,积极的着眼外部的市场环节和市场容量,采取预先的方式,进一步开拓出化学工业科技创新新产品的外部市场。学习借鉴国际上的通行的化学工业科技创新做法,依托有效的专业化的化学工业科技创新公司,积极的采用和运用相对比较成熟的化学工业科技创新软件开展一系列的预测,确保化学工业科技创新严重多品种的方向、高档化的方向、差别化的方向、功能化的方向、高附加值的方向等快速健康发展。积极的把化学工业科技创新的下游产品及时的转化和变动,将其作为化学工业科技创新新产品开发工作重点以及重要的组成部分,充分的满足化学工业科技创新用户的现实需求,确保化学工业科技创新产品能够始终获取更多的市场定单。建议高度重视化学工业科技创新的测试、加工、应用等环节,积极的开拓化学工业科技创新化工产业和产品市场,在化学工业科技创新测试、化学工业科技创新加工、化学工业科技创新应用等领域进一步加大研究投入的力度,借助和利用化学工业科技创新测试、加工等研究手段,更加直接的介入到化学工业科技创新终端消费品市场之中。

参考文献

[1]陈俊武,陈香生.中国中长期碳减排战略目标初探(VI):碳捕集与封存排放目标讨论[J].中外能源,2011,16(9):1—11.

篇4

2010年初,秦皇岛市召开了“建设创新型城市动员暨科技工作会议”,拉开了建设创新型城市序幕,力争到2015年初步建成创新型城市,而科技创新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发展科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要有资金作为保障。

一、现状分析

近年来,秦皇岛市科技企业表现活跃,中小企业已成为经济的主力军,科技创新的主动力。据统计,2009年全市共有科技企业309家,占比11.37%,共实现产值215.24亿元,占比22.72%,其产出效率是普通企业的两倍。

(一)政策引导,方式多样,促进科技与金融相结合

近年来,为了鼓励自主创新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秦皇岛市政府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为科技企业的自主创新保驾护航。在方式上,通过设立不同类型的财政专项资金,积极落实贷款政策,加大财政与信贷资金支持力度,不断创新科技金融服务,为全市科技企业自主创新发展提供了金融支持。

(二)R&D的资金投入不断增加

R&D是科技活动的核心,也是科技活动中最富有创新性的部分。2009年,全市R&D科研经费总投入为7.12亿元,GDP877亿元,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为0.8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1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四位。

(三)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2010年全市银行对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的贷款总额为4055万元。各金融机构针对科技企业的产权性质和业务特点,采取灵活的抵押担保方式,大力推进金融产品创新,积极开办专利权质押贷款,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专项金融服务。努力解决小微企业贷款难问题,促进专利技术商用化和产业化。

二、存在的问题

(一)银行信贷政策与科技企业特点不相适应

科技企业投入大,运行周期长,风险高,他们虽然拥有知识产权或非专利技术,但这些产权或技术评估难,流转难,而银行信贷运行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等特点决定了企业贷款必须有抵押担保物,两者不相适应。

近年来,秦皇岛银行贷款在科技投入中的总额虽逐年增加,但所占比例却持续下降。2010年全市银行对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的贷款总额不到全部贷款的0.05%,只占企业贷款需求的5%,金融资金支持与企业实际需求差距甚远。

(二)缺乏多层次、多元化的科技自主创新融资渠道

秦皇岛市企业的融资渠道基本为政府拨款或投资、银行贷款、民间融资以及风险投资等。渠道单一,门槛和成本过高,手续过于繁琐,甚至超出企业承受能力。从近几年情况看,每年用于科技创新的经费大约在200~300万元,远远不能满足科技企业的资金需求,结果不仅仅是贷款难,而且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都比较难。

(三)缺乏健全配套的政策扶持机制

首先,是自主创新融资的制度保障还不到位。目前还比较缺乏鼓励创新行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及配套优惠政策,创新投资市场体系不健全,创新项目推广及中介服务少,创新项目评估水平不高等。

其次,是风险保障机制不完备。没有建立起科技企业创新投资的风险补偿机制,科技投资企业承担的风险较大,对于科技投资的保险还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第三,是现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不能发挥应有的支撑作用。目前,秦皇岛市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总体状况是:数量少,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服务项目单一,服务水平不高,对诸如创业咨询、企业诊断、潜在市场发展等较深层次的服务,没有能力提供。

三、金融支持秦皇岛科技自主创新的思路

总体思路是:以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主线,强化市场化意识与多元化意识,逐步建立健全“以政府政策性资金为引导,创业投资为龙头,多层次资本市场为核心,科技信贷和科技保险为两翼,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为支撑”的现代科技金融体系,形成秦皇岛市科技与金融两大要素的良性互动机制。

(一)建立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与企业联动的投融资新格局

在政府的统一协调下,本着自愿原则,组建由政府的科技部门、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投资公司、担保公司等组成的投贷联盟,形成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与企业联动的投融资新格局。

(二)完善并优化银行间接融资服务体系

一是中央银行要出台各项支持自主创新的金融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的信贷支持。二是商业银行要积极开展金融产品创新,明确信贷政策导向,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三是学习借鉴美国硅谷银行模式,探索成立科技银行,提高科技金融服务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四是市区两级联动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共同支持中小科技企业。五是设立专门扶持科技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性科技金融机构,发挥政策性金融在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中的引导作用。

(三)加快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自主创新直接融资服务体系

首先,是政府要加大对科技自主创新的资金投入力度,完善科技资金投入方式,真正发挥政府科技专项资金投入的杠杆作用。通过政府无偿资助、贴息贷款、资金补助、保险费用补贴等方式,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自主创新直接融资服务体系,为自主创新成果的转化,提高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水平提供金融支持。

其次,是培育并壮大资本市场中介服务机构,支持各类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开展创业投资业务试点,鼓励它们通过并购、兼并等资本运营方式,吸引新的中介服务机构。

第三,是加快发展科技创新保险市场,引进各类保险市场主体,鼓励保险公司开发更多适合科技型企业发展的险种,为科技创新活动化解风险。

参考文献

[1]科技部.关于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若干意见.国科发财(2011)540号文件

[2]阚景阳.河北省构建与完善科技金融体系的政策建议[A].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01)

[3]房汉廷.关于科技金融理论、实践与政策的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10(11)

作者简介

篇5

观念创新是市场营销创新的首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诸如利润、销售增长率等目标,种子企业必须进行市场调研和品种开发与种子生产、贮藏、加工、销售等一系列与市场有关的经营活动。从事这些活动时,以什么样的理念为指南处理企业、用户、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就成为每个种子企业必须回答的问题。这一问题就构成一个种子企业的市场经营理念,也称营销管理观或市场营销观。

目前,我国种子企业的营销活动主要是跟随营销。就是企业跟在市场后面开展营销活动,市场需求变了,营销活动跟着变,即跟着需求走。跟随营销使企业被动的适应市场,这显然是极不利于企业发展的。企业只有走在市场前面,才能在竞争中求生存,即做到牵着市场走。种子市场营销是指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和欲望而实现种子使用价值的活动过程,种子经营者不仅要研究用户的现实需求,更要研究用户对种子潜在的需求。种子企业必须转变营销观念,由跟随营销转向创造营销。创造营销是在潜在市场未到来之前就摸准市场动态,按着市场需求发展走势开展营销活动,使企业的生产销售与市场需求之间保持快半拍的状态,从而牢牢掌握市场的主动权。

2.种业品牌创新

品牌创新是市场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品牌建设是衡量企业经营水平的重要尺度,也是衡量整个产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种子企业要在提高产品质量、升档、升级、系列延伸上求突破,在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同时,要加大创牌力度,塑造企业良好形象。名牌产品是市场上的旗帜,市场向名牌聚集,效益向名牌倾斜,这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创建种子品牌是种子产业化的核心,是种子企业步入市场经济,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首选战略。已经定牌的企业尤其是规模企业,必须认真制定企业名牌战略和计划,深入开展创名牌活动。办名厂,创名牌,要舍得花精力、花本钱,搞名牌宣传,做名牌广告,创名牌商标。要使产品在市场上拥有竞争优势,必须在产品的成本、差异性上有所突破,使其独具一格。

3.种业服务创新

种子企业的消费群体主要是广大农民,各项服务也要适应广大农民消费者的需求。

开展服务创新,一是通过公共关系,利用灵活多变、形式多样的广告宣传(如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及招贴画等),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认知度,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信誉,为广大用户提供种子营销信息,让广大农民了解产品的特征特性、栽培要点及其他注意事项,做好新技术新成果的示范推广及传授工作,做好营销前服务;二是简化营销过程和手续,想方设法满足用户要求,如提供精美的手提式小包装、配货上门等贴心服务,为用户提供方便、简捷、有效的营销服务;三是建立健全售后服务体系,配备精良、高效的服务队伍,随时为广大农民答疑解惑,指导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为用户提供及时、有效的售后服务。

篇6

中图分类号:G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3-0069-02

按照世界银行标准,中国人均国国民总收入已达到4 000多美元,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3 000美元关口后,都会存在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像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马来西亚等,在20世纪70年代均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至今这些国家仍然挣扎在人均GDP 3 000美元~5 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并且见不到增长的动力和希望。

一、日本以“科技立国”战略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国际上公认的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其中日本人均国民总收入在1972年接近3 000美元,到1984年突破1万美元。韩国1987年超过3 000美元,1995年达到了11 469美元。从中等收入国家跨入高收入国家,日本花了大约十二年时间,韩国只用了八年。

日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经验,一是转变增长方式:从20世纪50年代初至80年代,日本实现轻工业重工业第三产业的转换升级,完成由“贸易立国”到“技术立国”再到“文化立国”的战略转变;二是实施“科技立国”战略:培育自主创新能力,20世纪90年代,日本在技术模仿的基础上重视自主技术创新和开拓性研究,提出“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专门制定法律促进“创新中心”,大力培育高新产业,从而迅速实现科学技术的赶超;三是实施收入倍增计划: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吸取欧美收入分配和福利制度经验,构建适合本国国情的收入均衡和社会福利体系。

日本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表明,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转型升级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的必然选择。日本从轻工业重工业第三产业的转换升级,从以“模仿”为主的“贸易立国”到自主创新“科技立国”的战略转换,靠的是科技创新理念和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这是中国进入中等收入阶段最值得借鉴的经验。

二、科技创新是中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关键

目前中国已出现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贫富分化、腐败多发等“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主要特征。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必须以日本“科技立国”的成功经验为鉴,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科技创新发展上来,研发自己的科技创新产品和核心技术,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才能真正走向强国之路。

1.产品研发创新是“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关键。经过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今天的中国已享有“世界工厂”美誉,中国制造的产品凭借价廉物美优势在世界每个角落几乎随处可见,“中国制造”已行销全球。然而,建立在廉价劳动力、资源消耗、土地占用和优惠政策等优势之上的“中国制造”,不但出口产品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一直处于低端位置,而且日益面临国际贸易磨擦、能源原料短缺、环境恶化及民工荒等诸多压力。近两年出现的“用工荒”和珠三角、长三角等实体企业纷纷停工倒闭现象说明,中国“以模仿为主”的产品制造业正举步维艰,“中国制造”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发展瓶颈。

如果中国企业总是不能掌握核心技术,没有自己的品牌和销售渠道,我们拿什么来支撑经济的持续发展?由此可见,新时期产业经济的发展需要“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产业升级。

科技创新通常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包括研究开发创新、产品设计创新、工艺创新、制造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开拓创新等环节。各行业产业链通常都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加工制造、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等环节。据统计,在工业制成品中,中国已有超过130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实际上,由于中国产品研发和创新设计能力低,缺乏竞争力,产业链里最有价值的环节被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所垄断,“中国制造”得到的只不过是国际产业链分工里利润最薄的一环。以iPhone为例,其核心是产品设计和渠道物流,生产一台iPhone手机,美国苹果公司可以拿到360美元,日本、韩国以及台湾地区和美国部分厂商可以拿到187美元,而我们中国大陆只拿到6.54美元!再如像汽车这样的工业制成品,通常包括结构件、功能件及系统集成控制件三部分,前两部分中国通过中外合资、合作业务运转模式早已实现中国制造,唯独系统集成控制件部分,也就是工业制成品核心部分即技术和知识含量较高部分,凸显中国创造力的不足。中国制造企业要想获得此项能力,需要进行人才、知识、技能的长期积累,才有可能实现工业制成品关键部件的自主创新,实现在新产品链分配上从低端走向高端,使新产品价值最大化。

2.制造技术创新是提高“中国制造”生产率的关键。中国制造业的主要优势是利用了劳动力成本优势和牺牲了大量可再生资源。制造业产品产业链大部分属于加工企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效率问题实际上是很大的问题。为此,我们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低、生产效率高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制造业科技创新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改进生产技术和提高产品质量,最终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富士康是典型的制造企业代表,工厂工人总数高达150万人,在经历“聘用童工”、“跳楼事件”和“停工大骚乱”等事件后,面对劳动力短缺、用工成本上涨、工人不满单调工作等问题,富士康选择用机器人手臂取代工人的现代制造技术创新战略,专门成立“自动化机器人产品处”负责机器人手臂研发工作,规划到2014年研发生产100万台机器人手臂应用于自动化生产线,未来五至十年将推出首批全自动化工厂。富士康自主研发的制造技术创新可提高工厂的劳动生产率和培育基于人力资本的新优势。

由于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转变可有效培育基于人力资本的新优势,包括“亚洲四小龙”在内的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始重新认识到制造业的价值,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大力促进高端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等领域的发展,增加了中国向价值链高端提升的难度。为此,中国必须尽快大力加强制造技术创新和自主品牌建设,瞄准国内外前沿技术进行高起点规划,大力推进核心制造能力建设,使中国制造水平和能力得到质的提升,从而增强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三、中国科技创新需要相关政策扶持与企业资金投入

为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中国近年来相继出台了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一是制定国家科技长远发展规划;二是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切实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自主开发和再创新,高度重视原始性创新和集成创新;三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四是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等。

中国在创新研发领域的经费投入逐年增加,如2009年中国研发总经费为5 802.1亿元,是2000年的6.5倍,年平均增长23%。然而,中国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仅占6.5%,研发经费支出仅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0.61%,2012年中国五百强企业仅有5家企业的研发投入超过100亿元,平均研发强度为仅1.33%,有76家企业研发投入出现负增长。相比之下,国外企业平均研发强度在20世纪80年代就达到3%以上,跨国公司多在5%以上。

数据表明,中国科技研发投入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比重小,科技创新理念和科技创新人才匮乏是中国科技创新遭遇的瓶颈。中国企业创新能力要大幅度提升,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才可以进一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创新型人才不论是在新产品研发、新行业崛起、新管理理念上都将会主导社会经济发展的走向。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更是与创新教育息息相关。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他即将离世前曾说过:“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才是很大的问题。”中国大学生创造力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中国能否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为此,各级各类学校应加大创新教育的发展力度,切实把创新创业教育做为各类学校的必修课来推行,尤其是从小学到大学一贯制的创新教育。

四、结束语

中国要想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研发和拥有自主品牌的科技创新产品和核心技术,进行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的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是必然的战略选择。科技创新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事实证明,中国现行的应试教育阻碍了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应该向美国和日本学习,改革应试教育模式,在中小学教育中全面融入创新教育,才能有效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人才,走上富国强国之路。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综合司.人均国民总收入的概念及世界银行国别收入分组标准[EB/OL].2009-09-11.

篇7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6-0117-02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紧紧把握创新驱动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导作用,是我国构建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爬坡过坎和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我国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率先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发展模式,依靠自主创新主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把质量和效益作为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追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价值链、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加快实现质量效益型发展。

一、粗放型增长模式加剧经济风险

经济增长的传统驱动力减弱表明,我国规模速度型的增长方式已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粗放型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随着综合要素成本的持续上升、环境资源约束更加趋紧,我国产能过剩、核心技术缺乏、产品附加值低和结构雷同等问题已日趋严重。如果再维持简单粗放的传统增长模式,我国经济就只能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下端,产品附加值也只能处于中下端,因此,维持以往不计代价的粗放型高速经济增长,已不再可能。

粗放型增长已形成剪不断理还乱的态势,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在GDP增长、税收、就业等压力下,为了维持GDP的高速增长,热衷于加大投资、新开项目和扩大产能。这种纯粹以提升GDP为目标的粗放型投资政策,必然进一步固化粗放型增长模式的“老常态”,加剧产能过剩和经济风险。

我们只有主动降低GDP增长速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的长远问题。因此,放弃粗放型增长模式必须改变传统的“GDP至上”政绩观,把发展方式转到以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努力实现有质量的发展,更加重视生态文明,更加重视科技创新,着力培育绿色低碳循环的新发展方式。

二、依靠创新驱动战略打造增L新引擎

“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我们必须准确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深刻变化,从创新驱动发展中寻找动力,形成新的发展动力源和增长极,在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从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的成效看,国际金融危机爆发7年以来,美国经济出现了自1990年以来的最快增长态势,关键就在于塑造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环境。一是以发展新兴产业增强发展新动力。政府重视投资现代制造业研发及其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税收优惠,支持制造业科技研发和应用。二是优化投资环境。调整公司税制,取消了美国公司外包海外的优惠税收;简化投资美国的审批规程,引导海外美国企业回流本土;创立“选择美国计划”,鼓励跨国公司赴美投资经营。三是为进入亚欧市场开展投资创造有利条件。2010年美国颁布“出口倍增计划”,积极推进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等谈判,为美国企业进入亚欧市场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四是加快构建高质高新现代产业创新体系,以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新高地。

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的“再工业化”策略,为美国经济赢得了新的活力和动能。首先,随着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近年来,制造业公司回流美国已超过200多家,除汽车、电器等传统企业外,苹果、谷歌等一些高新技术公司也已经或计划将其部分业务回迁美国。其次,随着现代制造业的不断建立,产能和就业得到不断扩大,直接增强了出口竞争力并促进了外贸出口。美国中西部也由传统制造业的“铁锈带”转变为“科技带”。再次,自主创新策略使美国再次成为吸引全球跨国公司投资的重要目的地,经济发展获得新的增长动能。从我国经济发展情况看,经济运行正面临不少突出困难和挑战,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结构调整逐步出现阵痛,存在隐性经济金融风险。因此,我国加快创新驱动已是刻不容缓,必须把自主创新摆在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培育新的增长动能,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切换,有效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三、营造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氛围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我国正深入实施“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带领来了重大机遇。把握和用好这一难得机遇,需要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营造有利于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良好发展氛围。

1.形成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进一步推进制度创新、产业创新、科研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完善创新生态环境,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管理转变,提升政府科研管理能力,大力培养和聚集创新创业人才,激发创新活力,形成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良好环境。

强化金融财税政策的调节功能。要灵活运用金融、财政等调节手段,确保自主创新企业感到能致富、有奔头。同时,要合理调节自主创新行业与资本运作行业和投机性行业的回报率,调控某些领域利润非理性上涨的态势,促使产业资本切实回归到实体经济领域。

进一步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伴随新一轮自主创新战略实施,对金融投资的要求也更加多元化,这就需要金融政策增强服务创新驱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要使用各种政策工具来体现货币政策的精准微调,比如通过采用有差别的存款准备金率、微调存款准备金率、或定向、非定向逆回购等政策措施来增加银行间货币流动性,以满足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的需求。还要通过加快金融领域改革,支持和鼓励社会资金进入自主创新领域。尤其要吸引社会民营资本进入现代新兴产业,形成民营资本与创新驱动的良性互动。

2.促使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关键是要理顺政府和市场的两者关系。要深化开放改革,增大政府的创新投入力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一方面,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重点跟踪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的国际高科技领域,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设施。努力推动高端芯片、智能制造、移动通信、机器人、新一代通讯网络、生命科学、新能源、新材料、环保节能等领域的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另一方面,要强化科技创新的需求引导,推动科技创新围绕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来确定科研课题和攻关项目,大力推进知识产权创新和品牌发展战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内生集群增长,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建设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3.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创新体制机制将激发巨大的自主创新的活力和潜能。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从多年的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转方式、稳增长、调结构的任务非常紧迫,因此,要通过创新体制机制,让自主创新精神在全体人民中蔚然成风,让创新型人才和创新型中小企业大批涌现。为此,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简政放权、完善服务。压缩前置审批环节和事项,推进审批后监管制度建设。在科研院所、人才流动、知R产权、金融创新、激励机制、国际合作、市场准入等方面加强改革探索,破除不利于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实施全民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制度和政策保障,形成汇聚促进自主创新的强大合力。

4.瞄准高端产业发展态势。要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生物医药、航空制造、卫星应用、精品钢材、精细化工等先进高端制造业,着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同时,创新驱动也要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紧密联系,大力培育新一代互联网、物联网、智能机器人、云计算、大数据、3D打印、可穿戴设备等新兴产业,加快运用信息化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产业集群科技攻关和创新平台建设。

5.提升自主创新发展能力。加快建设创新驱动新体系,重点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增强孵化科技成果和服务企业的功能,建设一批高水平协同科技创新中心,发挥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的创新优势,重点聚焦面向产业的核心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等问题的研发攻关,促进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加快实现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指出:科技创新的三大方向[EB/OL].人民网,2016-06-02.

[2] 2015夏季达沃斯:第五次聚焦“增长”[EB/OL].东方财富网,2015-09-07.

[3] 创新驱动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EB/OL].中国经济网,2015-10-16.

[4] .建设创新型世界经济开辟增长源泉[EB/OL].新华网,2016-09-03.

篇8

科技创新包括3个部分:①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原始性知识创新;②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并再创新;③使各类相关技术有机结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以及产业的集成创新。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与高校和独立的科研机构不同,企业的创新活动更加接近生产领域,更加有利于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而创新型小企业是其中极为活跃的力量。目前,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小企业特别是创新型小企业的发展,将它们视为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美国有70%以上的专利是由小企业发明的,小企业的平均创新能力是大型企业的2倍以上。在我国,小企业提供了全国60%以上的发明专利、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和源泉。资本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融资问题是科技产业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其他例如人才引进、市场化和产业化等问题的本质都可以归结为融资问题。企业在科技创新各环节须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及时、持续和稳定的资本来源成了决定企业成败的核心关键,尤其是科技型企业,其高成长性决定了它对资本的大量需求。而资本的供给涉及到整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体系,成熟发达的金融体系为科技型企业由小到大发展的过程提供了高效的资本支持。总体而言,在企业科技创新的各个阶段,科技创新与资本之间存在着一个动态的交互过程。从实践规律看,在种子期的种子资本主要用于研发人员的工资支出,以及创新产品商品化所需要的资金。随着创新有了成型的产品和明确的市场后,创新就进入了创业期。此时,需要导入资本用于企业的发展。企业平稳过渡到成长期后,需要成长资本来开拓市场,逐渐地形成自身的市场定位。当企业进入扩张期时,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市场地位,为了进一步开拓市场,企业就需要发展资本助力企业扩张。最终,企业进入到成熟期,整体运营稳定,利润较好的情况下,企业为了能够收回前期的投资,就要进行资本回收。如果企业进入衰退期,则需要及时地退出资本来规避风险。由此可见,资本对科技创新至关重要,没有资本的支撑,科技创新就不能成功转化为生产力;没有资本的支撑,科技创新就无法推动科技型企业的转型升级;没有资本的支撑,科技创新就不能带动经济的腾飞。

1硅谷科技创新的现状

硅谷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高科技园区,其主导产业包括计算机和通讯硬件、电子元件、软件、创意和创新服务业等。在硅谷这个面积约为19000km2的小区域里,诺贝尔奖获得者总数达到50多名,比美国之外的任何国家都多。硅谷有包括苹果、谷歌和facebook等众多明星科技企业,是全球创新、科技和新行业创业的聚集地。在这片区域仅仅居住着700万人,但是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科技公司却超过150家。硅谷的人口不到美国全国的1%,2015年GDP达9074亿美元,占2015年美国GDP的5.05%.硅谷注册专利数每年不断增加,2014年达到19414件(2012年为15065件,2013年则达到16975件)。2014年专利占最大比例(40.5%)的是数据处理、信息存储和计算机,通讯领域也有较大占比(25.6%)。对比2009年数据,硅谷地区在计算机、数据处理和信息存储领域获得的专利数实现翻倍,在2014年达到7857件,硅谷注册专利数占美国总数比重达到15%.硅谷的成功必然与其科技创新的成果密不可分,硅谷从原来美国一个经济不是很发达的地区蜕变成美国乃至全世界的科技创新的中心,在这一过程中,硅谷优良的金融资本体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科技创新企业从种子期到发展期再到成熟期的整个过程,硅谷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本环境支持。在种子期有众多的风险投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在扩张期有硅谷银行提供不同期限的贷款保驾护航,在成熟期有以达斯达克为代表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为企业上市和风险资本退出提供平台。硅谷作为迄今为止最成功的科技创新园区,其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和科技银行体系,以及高度成熟的风险投资网络,为科技创新铺平了道路。优良的资本环境有效地将投资和科技生产力转化行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2成熟的风险投资网络

根据美国风险投资协会的定义,风险投资是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发展迅速的、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企业中的一种权益资本投资。风险投资与科技创新是相互支撑的,没有风险投资的支撑,科技创新不能成功地转化为生产力,没有优良的科技项目的支撑,风险投资行业也不能实现稳健、快速的发展。同时,风险投资作为一种金融支持手段,具有很强的溢出效应,从而能够激励社会资本也以同样的模式来运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硅谷科技创新公司电动汽车特斯拉在创建初期,其联合创始人计划从ACPropulsion公司获得Tzero车型的技术授权,然后用莲花Elise跑车的底盘作为车身一部分,不经过经销商直接面向消费者直销。基于这些初步计划,特斯拉开始寻找风险投资。在得到指南针技术伙伴公司和SDL风司的支持后,仍有700万美元的资金缺口需要填补,特斯拉才能造出第一辆原型车。而这时,马斯克以650万美元的资本注入成为特斯拉最大的持股人和董事长,马斯克的天使投资给特斯拉带来的是一场颠覆性的革命,科技与风险投资的深度交互和融合,为培育和提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灌注了不竭的动力,从而为激活消费、创造需求、引导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风险投资有助于科技型企业的增长,风险投资是硅谷成功的经济引擎。风险投资机构和天使投资机构深植于硅谷,他们在硅谷比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要更加深入和富有。几乎所有1960年以后在硅谷成立的价值10亿美元以上的公司都有风险投资的支持,只有少数例外。根据全美风险投资协会统计,2015年,最大的风险投资机构几乎都在硅谷,硅谷占了风险投资资金很大比例。如表1所示,硅谷占2015年度全美风险投资总额的46.4%,甚至多于排名其后的3个地区的总数。硅谷吸引的风险投资金额每年都在增长,2015年投向硅谷的风险投资金额达到133.4亿美元。在2015年,硅谷风险投资金额分别占到加州和美国的73%和42%.风险投资家之间的合作是硅谷的标志,这也是硅谷成功的原因之一。风险投资家和风险投资机构都经历过硅谷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历程。因此,在他们之间形成了一个高度相连的互联网络。由于风险投资公司经常与其他公司一起投资于相同的初创公司,所以,其依赖于彼此的成功。硅谷的风险投资行业不是在投资一家公司,而是在投资整个硅谷。硅谷的风险投资公司都有很强的技术能力,这种能力或直接来自其合作伙伴,或间接来自其顾问队伍。针对不同领域的科技创新项目,或不同阶段的科技创新项目,风险投资及其管理团队追求通过加强针对性来提高风险投资管理的有效性。随着科技创新项目的发展而不断完善风险投资管理,而科技型企业能够按照风险投资管理的要求,逐步规范科技创新活动,并随着风险投资管理的深入,最终能有效提升科技创新的效率和成果水平。风险投资家培育初创公司,打造其管理结构,并在每个发展阶段都提供指导,它们依靠高科技专家和知识型员工组成的非正式关系网络为硅谷的科技型企业在初期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并为硅谷科技创新生态圈注入了活力。

3独特的科技银行体系

科技银行是将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起来,围绕创新型企业、高技术企业和创投企业、创投项目等较为独特的发展周期和需求特点服务的专业性银行金融机构的统称。硅谷银行是美国最成功的科技银行,占据了美国创业风险贷款的大部分市场份额。对美国科技银行的研究其实主要就是对硅谷银行的研究。因此,本部分主要通过研究硅谷银行来探讨美国科技银行对硅谷科技创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美国硅谷银行目前是一家专为科技型创业企业、创业投资机构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的控股集团。在全球拥有33个办事处、3家国际分公司,为全球3万多家科技型企业以及550多家创业投资和私募基金公司提供了服务,提供了26亿美元的贷款,并在纳斯达克市场上市。在科技银行中最成功的当属美国硅谷银行,其主要特点包括:①专业精确的定位;②分阶段为企业提供个性化金融产品;③债权与股权的结合;④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的结合。硅谷银行的核心定位就是具有风险投资支持的科技型创业企业。因为硅谷银行目前是多达200多家风险投资公司的股东或合伙人,这层特殊的战略合作关系使硅谷银行能够获取一手资料并对申请贷款的企业的情况十分了解,这大大降低由于科技型企业创业初期模糊的盈利模式导致的高风险。硅谷银行采用的是较高利率与期权收益结合的模式。科技型企业的风险较高,根据“风险收益配比”原则,科技银行所索取的贷款利率也较高。而硅谷银行针对科技型企业的创业贷款收取比基准利率还要高的利率。硅谷银行既以高于市场一般借贷的利息将资金借出,又同时与创业企业签订协议,获得创业企业的部分股权或直接认购股权。此外,硅谷银行也会将资金投到风险投资公司,并由风险投资公司另行投资,取得回报再将资金回流,这样硅谷银行不会与科技型创业企业有直接的交集,这种间接投资的模式与常规的直接投资结合,能有效控制风险。硅谷银行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了良好的资本保证。在第一阶段,即加速器时期,企业处在初创期,还处在产品研发阶段,企业亟需资金来完成前期建设。在这一阶段,硅谷银行主要为企业与风险投资机构牵线搭桥,使其能顺利地得到风险投资;第二阶段是成长期阶段,此时企业处于发展壮大阶段,这时硅谷银行主要为创业企业提供各种个性化的贷款方案,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第三阶段是成熟期阶段,此时企业已经成熟,硅谷银行主要为企业提供资产管理和证券服务,为企业的上市或并购和风险投资的退出提供咨询服务。科技型企业不但能够从硅谷银行获得资本支持,并且可以通过硅谷银行获得关于企业发展各方面的咨询服务,可以说硅谷银行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了完善、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从而为硅谷科技创新企业的壮大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

4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使知识资本或人力资本的价值评估成为可能,因为资本市场能够帮助建立有效的股权激励机制,以此来激励科技和管理人员,并吸引优秀人才,而科技创新的源动力就是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所以,高效的资本市场能够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同时,资本市场能够推动科技创新的产业化。此外,资本市场也是风险资本自由进入和退出科技型企业的重要载体。在美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有以纽交所为代表的主板市场、以纳斯达克为核心的二板市场、包括场外电子柜台交易市场(OTCBB)和场内交易市场的三板市场,以及四板市场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硅谷科技创新的成功离不开美国高度成熟发达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以纽约证券交易所为主的主板市场,为硅谷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壮大铺下了坚实的金融基础。专门针对科技型企业的纳斯达克市场,市场内部进一步区分为4个层次:①纳斯达克全国性市场,在全国性市场上交易的股票需要符合较严格的上市要求,其目的是要在纳斯达克市场中建立一个最高上市标准的市场与纽约证券交易所竞争。②纳斯达克小型资本市场属于第二层次,上市标准较低,没有业绩要求。纳斯达克市场因其上市条件相对宽松,发展迅速,吸引了大批创业者,为科技型企业在发展期和成熟期的融资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对扶持高新技术产业、鼓励风险投资,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纳斯达克市场为硅谷公司上市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促进了硅谷科技型企业的发展。③场外电子柜台交易市场(OTCBB)是全美证券商协会管理的一个电子报价系统。OTCBB为处于研发期和种子期,达不到主板市场和纳斯达克上市条件,但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提供股权交易。基础层次的OTCBB是支撑硅谷科技创新的重要根基,也是大量创投项目从成熟的企业退出创投资金的主要渠道。美国OTCBB可以说是纳斯达克的预备板,大量风险科技项目首先在此市场经受考验。美国庞大的OTCBB的证券数量约占全美证券交易量的3/4,是世界上最大的场外股票证券交易市场。这就为硅谷的科技型企业在初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提高了科技型企业股票的流动性,还改善了科技型企业的融资环境。④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指的是地方柜台交易市场,地方柜台交易市场在各个地区独立运行,并且通过当地的经纪人进行柜台交易。这个市场一般是为州内的中小型公司发行小额股票。四板市场极大地促进了美国创业风险投资的发展,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充裕和优质的资金。美国资本市场体系庞大、功能完备、层次多样,既有统一、集中的全国性市场,又有区域性的、小型地方交易市场,使得不同规模、不同需求的企业都可以有效地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股权融资,获得发展的机会,这无疑有力地推动了硅谷科技创新的发展。对于硅谷的科技型企业而言,美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主要为企业成熟期的上市以及风险资本的退出提供了平台,使资本在科技创新的后期能够平稳地着陆并构成一个资本的良性循环。

5启示

硅谷的成功与其科技创新的进程是紧密相连的,而硅谷高度成熟的风险投资网络主要为科技型企业在种子期的发展提供支持,使其获得足够的资金来完成产品的研发,主要特点是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家之间的合作,共同打造了硅谷科技创新的生态圈。科技银行体系主要为科技型企业在扩张期的发展,提供不同期限的贷款,使企业在拓展业务,扩大市场的阶段有足够的资金保障。不仅如此,无论是风险投资公司,还是科技银行,它们的职责和功能都已经覆盖了科技型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从种子期到扩张期,再到成熟期,都给予企业全方位的咨询服务,包括管理、研发、财务等一系列企业发展有关的核心问题。由此可见,硅谷的风险投资公司和硅谷银行在为企业提供资本支持的同时,担当了重要咨询公司的功能。科技型企业因此能够逐渐规范其发展模式,从而有效地提升科技创新的效率和成果水平。而美国整体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主要是为科技型企业在成熟期资本的退出提供了一个高效的平台,与为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硅谷科技创新的资本路径从风险投资和硅谷银行到多层次资本市场,与科技型企业共同构成了一个科技创新生态圈。

参考文献:

[1]周中明.从国际比较看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与完善[J].经济研究导刊,2016(11).

[2]厉无畏.创新金融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J].上海经济,2015(10).

[3]杜晶晶.中国风险投资在促进科技创新中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5.

[4]吕克斐.美国硅谷创新创业新动向——《2015硅谷指数》解读[J].今日科技,2015(02).

[5]胡颖珺.科技金融的苏州模式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4.

[6]高山.我国科技银行发展对策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05).

[7]朱鸿鸣,赵昌文,姚露,等.中美科技银行比较研究——兼论如何发展我国的科技银行[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0).

[8]邓天佐.“十二五”我国科技金融发展若干问题[J].中国科技投资,2011(12).

[9]刘文娟.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国际比较与经验总结[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10]黄丙志,石良平.上海近期发展风险资本市场支撑科技创新的政策路径[J].上海金融,2008(03).

[11]于春红.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体系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

[12]孙金梅.我国中小企业技术集成创新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6.

[13]王星星.浅析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经济师,2006(03).

篇9

从中美差距看产业结构潜力

以人民币计算,2015年中国GDP为67.67万亿元,美国为111.78万亿元,美国高出中国约65%,而人均水平更是中国的7倍。

从三大产业增长的比较上看(图1),2015年中国第一产业(农业)增加值已经达到美国的4.99倍,略高于中美人口之比的4.27。由于人均农业需求几乎是恒定的,可以说第一产业在总量上已经接近增长的平衡点。

在以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图2),2011年中国第二产业增加值超过了美国。2014-2015年中国增速开始明显放缓,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意味着原来高速工业化进程已接近完成,粗放增长带来的高能耗、高污染更有待解决。中国在第二产业的追赶,未来将主要在质而非量的方面。

第三产业则是中美差距所在(图3),美国第三产业产值是中国的2.6倍,而美国的第三产业占美国GDP的比重达到了80%,是美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图4)。未来中国的追赶,第三产业在总量上有着巨大的潜力和空间。

中国产业结构虚实的比较

1. 制造业与F代服务业的能耗效率比较。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图5),美国单位能耗的产出效率比中国高42%,而德国和日本是中国的两倍,这个差距固然有技术方面的原因,但主要是产业结构比例差异造成的。

根据中国统计局数据(图6),中国第二产业单位能耗是第三产业的2.5倍。如果扣除交通运输行业,第三产业的单位能耗指数则仅为第二产业的1/6,如果第三产业的比重能增加到70%以上,整体GDP能耗效率将至少提高75%,届时中国的能耗效率将超过美国,如果再考虑科技进步因素,效率会提高更多。

2. 就业比较。根据世界银行数据,美国第三产业创造了超过81%的就业岗位,第二产业仅为17%左右。中国自1994年起,第三产业的就业机会就多于第二产业;从2013年起,第二产业就业岗位开始下降,第三产业就业岗位同时更快增加(图7)。在新常态下,第三产业将成为吸纳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就业的主要方向,将形成中国重要的中产阶级群体。

3. 收入比较。在工资收入和增长速度方面,第三产业也表现突出(图8)。由低工资形成的人口红利并非真正的红利,工资高、消费能力提升带来的生活水平的改善才是真正的红利。第三产业具有能耗低、工资高的特点,无疑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居民生活水平现代化的主要产业。

由此,我们发现制造业并非完全实,服务业也并非虚,可以预见,中国未来的现代服务业将在总量上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部分,而制造业需要在质上进行改善。从行业周期和发展趋势上分析,制造业分为新兴行业、新生行业、周期行业和夕阳行业。新兴行业是指由于新科技产生的新行业,比如人工智能带来的传感器元器件等;新生行业是指由于技术换代形成的行业升级,如新能源等;周期行业指伴随人口变化和经济周期波动的领域,如房地产、钢铁等等;夕阳行业指逐渐被新技术淘汰的领域,如BP机、个人电脑等。如果不能适应新科技、新消费,实体制造也是过剩的产能、过剩的泡沫和污染的垃圾;如果能够给人们带来消费的创新,服务业也能成为刚需,金融行业也成为科技创新和消费升级的资本之翼。

中国产业结构虚实均衡的制度供给与保障

综上分析,判断行业是虚或实、是否存在泡沫、是否过剩,应该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如果能够满足消费的市场需求,在上游满足这些最终消费需求的原材料资源、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源等生产需求,就是实在的,如果超出市场的需要,无论是制造业还是金融行业,都是过剩的泡沫。有两种情况市场不一定能够很好地判断是否存在泡沫,一是价格波动对应的生产反馈周期滞后,可能就会造成更加剧烈的波动,使得市场难以自行出清或恢复均衡;二是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外部性,形成了社会成本,无法自动成为行为企业的内部成本,使得其破坏行为难以得到社会成本的有效约束。这时,就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法律、政策等制度,控制波动的幅度,内生外部性成本,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

因此,应面向最终消费、中间生产和资源供给三个层面形成市场均衡机制,具体供给两类机制需要的制度:

一是金融均衡调节机制。对于金融波动和风险防范要建立投融资均衡和逆周期波动的机制,解除对金融创新的约束和限制,回归金融作为投资与融资平衡的本质。如果金融过度偏重于投资,而忽视了融资的功能,投资回报与融资成本、融资企业的价值创造相脱节,就会产生泡沫,导致金融失衡。

篇10

智慧产业,实质上是一种以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型信息技术为支撑,具有高度数字化、智能化和融合化特性的一类产业。从业态上看,智慧产业是教育、咨询、培训、文化创意、软件信息、科学研究、工业的智能化业态等行业共同组成的一类集合。相对于传统的产业而言,智慧产业具有以下的主要特征:

第一,智慧产业具有高技术、高知识性。智慧产业的基础性、根本性的支撑就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智慧产业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可以说,智慧产业就是现代化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现代化信息技术在一个经济体中不断运用的结果。

第二,智慧产业具有高度的产业融合特征。以往传统的纺织业、金属材料业、设备制造业等工业,以及金融业、餐饮业、房地产等服务业都是属于独立的行业分支,而智慧产业突破了单一行业领域,是一个多行业跨界融合的新行业。智慧产业是高于信息行业、知识服务行业的,又是与传统行业紧密串联的一种行业,它既包括以人的智慧为根本的新兴的信息、知识、创意等行业业态,也包括了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得到的新型业态。

第三,智慧产业具有高端智能化的特征。高端智能化,是智慧产业有别于传统产业的突出特征。智慧产业在科研设计、生产加工、经营管理、物流、销售等各个环节上都高度重视智能化。

发展智慧产业是我国经济转型的必然选择

调结构、促转型,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根本方向,也是我国适应新常态过程中必须深入解决的问题。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需要深刻认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客观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也需要科学把握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显然,我国经济转型的方向就是知识化、技术化、融合化与绿色化,而智慧产业具有低资源能耗、低环境污染、高智慧等特征,它注重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符合我国经济转型的方向。同时,我国正在跨入“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和广泛普及,也必将会对许多产业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而这些产业的发展也必将会对信息技术产生更高的依赖性。因此,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智慧产业,必然是我国经济转型的重大选择。

从本质上说,智慧产业同我国经济转型的方向是趋于一致的。第一,智慧产业包括了大量的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服务型业态,如科研设计、信息服务、文化创意、教育、咨询等服务行业,这些行业的发展,将丰富我国产业功能,提升产业发展层次。第二,智慧产业与我国传统产业是紧密串联的,通过智慧产业发展,可以为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提供重要的支撑动力,从而带动传统产业实现稳中有进、竞争实力不断增强。第三,智慧产业体现了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要求,其发展是充分贴合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身利益需求的,有利于保障社会民生的可持续发展。第四,智慧产业是低资源能耗、低环境污染的产业,其发展可以有效引导我国缓解资源压力、保护生态环境,从而释放更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国智慧产业的发展逐步酝酿出政府积极支持的良好局势,其中北京、上海、深圳、武汉等地区都提出了要发展智慧产业、建设智慧城市,为全国智慧产业发展带来了先进的示范作用。

健全智慧产业发展的制度机制和科学模式

建立健全发展智慧产业的制度机制。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也意识到发展智慧产业的必要性与前瞻性,但是与之相对应的制度建设却相对滞后,导致我国智慧产业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建立健全发展智慧产业的制度机制,可从法律规章制度、科技创新机制、财政政策等方面着手。从法律规章制度来看,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响应“互联网+”计划,依托互联网大会,完善我国互联网信息创新、信息安全管理、信息技术标准以及知识产权等相关领域的立法制度,为智慧产业发展提供完善的信息制度保障。同时,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智慧产业发展的需求,学习并借鉴成功的法律规章制定经验,及时完善符合地方实际情况的地方性法律规章,并保障法律规章得到切实执行。从科技创新机制来说,科技与创新是智慧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决定了智慧产业能否成功发展。科技创新机制要求政府优化整合各类资源,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研中心等多方的协同发展,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切实提高我国智慧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从财政政策方面来讲,财政资金支持是智慧产业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可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信贷支斡胝府采购等方式对智慧产业发展进行补助。各级地方政府应建立智慧产业的长效投入增长机制,形成智慧产业的优惠体系,为智慧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

积极探索发展智慧产业的科学模式。智慧产业的发展与其他产业发展一样,必须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突出各地产业的基础、优势与特色等方面。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智慧产业发展较为迅速,主要得益于比较科学的智慧产业发展模型,从这些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我国智慧产业发展可分为三个区块,分别是园区引导、传统改良与市场需求等发展模式。以园区指导为主的智慧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发挥原产业园区的作用,加强园区的科技创新,增加园区的招商引资力度,形成较为科学的智慧产业发展产业链、智慧生态圈与智慧产业集群。以传统改良为主的智慧发展模式,是指运用智慧成果推动我国经济转型,不断实现生产过程、管理营销、科学环保的智能化等,利用我国智慧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高技术、高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转型。以市场需求为主的智慧发展模式,要求相关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生产新的产品或提供新的服务。在智慧城市建设时期,智慧城市必定会不断催生潜在的市场需求,提高基础设施、智慧产品等技术水平。该发展模式有利于扩大智慧产业的空间性、时间性,促进智慧产业的供应链发展与产业集群发展。

以发展智慧产业推动我国经济转型

优化智慧产业的服务体系。智慧产业具有融合性、关联性与跨学科性,需要多产业与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持。各级政府应培育一批业绩突出、支撑力强、诚实守信、规范经营、科学营销、产业协同的智慧企业,还应积极搭建一套全方位、立体化的智慧产业服务平台。智慧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可采用多种模式来发展。一方面,可根据各个地区智慧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供专业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可借助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等资源,对智慧产业的服务进行优化。同时,推进公共服务体系的联合发展,创新公共服务中心,既能保证各类资源能在市场经济下自由流动,又能发挥政府调控的作用,多渠道筹集资源。智慧产业的发展需要智慧物流的支持,应当在物流行业加快物联网、无线射频、自动分拣、立体仓库、时空信息等技术的推广应用,鼓励工业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协调合作,提高物流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加强智慧产业优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相关调查显示,在智力资本、技术研发、营销渠道、财力物力、政府机制等因素中,智力资本是智慧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也是拥有价值量最高的因素。随着智慧产业的发展,智力资本对产业发展的价值也不断提升,有助于企业不断创新与开发新产品,提高企业的经验效率与经济利益。智力资本发挥离不开优秀的人才支撑,只有拥有优秀的人才,智慧产业才能持续发展。一方面,国家要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为智慧产业发展培养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各级地方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招引智慧产业的高层次人才,为智慧产业发展提供智力资本。

(作者单位分别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河北科技大学)

篇11

在国家不断加大对科学技术发展扶持力度的同时,我国银行融资策略也在逐渐得到调整。但是由于当前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着很多问题,如轻资产运营、规模较小、产品销量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等等,导致我国科技型小企业在经营与发展过程中,很难从商业银行获得到充足的信贷资金。因此,从银行融资方面着手,分析研究科技型小企业的发展特征,同时从当前的融资环境出发,提出能够推动科技型小企业获得充足发展资金的银行融资可靠策略,引导小企业真正实现科技转型,最终促进科技型小企业不断发展与壮大。

一、当前银行融资环境下我国科技型小企业所呈现的发展特征

(一)初创期的科技型企业不易获得银行贷款

在科技强国政策的指导下,我国科技创新行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那些以研发制造科技创新产品为主营业务的企业,相较以前能够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但是当前政府扶持资金并未真正落实到位,非银行贷款等行业的发展并未完全成熟,如风投等行业仅仅在部分地区得到初步发展,这些渠道不能充分满足科技型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

处于初创期的科技型小企业未来的发展普遍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如果其技术或产品获得客户的认可,那么这些技术或产品就能够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中占据有利地位,从而为企业赢得更为丰厚的利润;但如果新技术或新产品的市场反响不理想,则企业将损失前期研发投入的经费从而导致亏损,商业银行作为追求稳健回报的金融机构,遵循流动性与安全性优先于效益性的原则,因此难以主动将信贷资金投向风险较高的初创期科技型小企业。

(二)轻资产运营的特点使得科技型小企业难以获得长期贷款

科技型小企业普遍具有轻资产运营的特点,其厂房普遍为租赁而非自有,甚至有些企业的机器设备都由自己的技术人员研发因而难以进行合理的评估测算,这类企业的主要资产为现金、原材料存货及知识产权或专利等,而当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信贷政策对担保方式的限制较为严格,中小企业需要依靠抵押担保或者优质客户的应收账款质押,才能够获取银行的贷款资金。因此,以轻资产运营模式为主要特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通常只能以管理层的个人资产进行抵押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手中获得小额的短期贷款。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科技型小企业需要获得大额贷款以及长期性的贷款资金的支持,以此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或者支撑较大的技术资金投入。在这样的情况下,科技型小企业一方面需要通过短期或者小额贷款融资方式,获取到能够维持日常周转的资金;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长期或者大额贷款,以实现企业的生产性经营,或者实现企业的规模化、持续性发展。长期贷款或大额贷款偿债的风险性较高,商业银行对于长期的项目贷款采用严格的担保政策及还款来源测算方式。对于那些轻资产即无法提供价值较高抵押物品的科技型小企业,则难以达到商业银行设定的长期借款要求。由此可见,科技型小企业若希望获取长期信贷资金还需要政府及风险投资机构与银行进行合作,联合开展融资业务,实现金融创新。

(三)企业生命周期对银行贷款投向影响并不显著

一般来说,按照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可以将企业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上述提到的几种企业类型中,除去上文中提到的初创期科技型小企业由于前景难以确定,较难获得银行融资之外,其余几类企业在商业银行信贷政策中并无明显差异。对于一些传统行业而言,处于衰退期的企业虽然在近些年内并没有进行科技创新,但是凭借其原有的生产基础和市场占有率优势,这类企业在某些情况下反而更加容易获取银行的信任,从而成功得到融资贷款资金。这是因为,银行对企业进行授信测算时,主要是以其经营性现金流和能够抵押的固定资产为依据,而衰退型企业经过长期的经营与发展之后,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销售渠道和固定资产,因此,银行在对其进行评估时,认为这些企业能够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抵押资产以及至少在短期内不会大幅下降的销售收入,也就认定这些企业具有良好的商业信用和较强的偿债能力。所以说,衰退型企业相比于其他企业而言,获得商业贷款资金的难度不大。而相比之下,科技型企业的经营与发展规模一般都较小,固定资产比较少,并且其资产种类主要是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商业银行在对科技型小企业进行评估时,无法将其固定资产作为评估依据,而针对科技型小企业所具有的创新能力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基层商业银行又普遍缺乏具备评估技能的科技方面的专家,因此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评判。这就导致了部分成长期的优质科技型小企业的信贷资金资源被一些处于衰退期的传统企业挤占,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

二、推动科技型小企业发展的银行融资策略分析

(一)强化市场信用机制,构建融资配套机制

为了改善科技型小企业的融资环境,为科技型小企业赢得更多的发展空间,政府有必要从获取银行贷款的条件出发,强化建设科技型小企业市场信用评估与管理的机制。具体做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建立市场信用体系,构建企业信用管理平台,将企业的税收、财务状况、工商信息等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并将之纳入到银行征信管理体系中,促使银行能够对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全面了解。另外,还应该做好税收、抵押登记费用信息的管理工作,帮助企业获得信用担保机构的支持,同时降低企业的担保费用。第三,要构建知识产权抵押贷款机制,严格知识产权评估制度,提高知识产权评估及质押登记工作的有效性,促进科技型小企业知识产权得到有效利用。第四是设立科技产业园区的担保基金,为科技小企业获取银行贷款提供一条新的担保路径。

(二)构建直投+贷款的综合化融资服务

商业银行业务在逐步扩展的同时,开始着手建立属于自己的投资银行,并建立了直接投资平台,以进一步发展直投产业。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直投+贷款的方式,为科技型小企业提供更加全面、适宜的融资贷款服务,并从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为科技型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更为直接的投资支持。对于不具备发展投行业务的小型商业银行而言,则应该积极参与到风险投资机构的合作中,寻求与风投相互配合的融资模式,或者直接将用于支持小型科技企业的信贷资金投放给风险投资机构,并监督风投将贷款逐笔投资给科技型小企业,既达到支持科技型小企业的目的,又能够分散信贷风险。

(三)构建风险预警机制,提高科技型小企业风险应对水平

科技型小企业在经营与发展过程中,往往遇到很多风险,包括经营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等。因此,科技型小企业必须针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建立相应的风险监控机制,通过合理的风险预防和控制措施,降低发生风险的概率。商业银行应该协助科技型小企业,做好贷款监督管理事宜,做好对市场情况的评估和预测工作,以此提升小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四)吸引专业人才加入商业银行融资团队

我国的商业银行普遍倾向于招聘应届毕业生,各行业的专业人才往往仅在银行总部的行业研究部门工作,且较少直接接触基层行的信贷业务。事实上,商业银行可以在分支机构聘任兼职的科技人才作为融资顾问,以便于更加科学的评判科技型小企业发展趋势及技术优势。

总结

为了更好地促进科技型小企业融资环境得到改善,政府、商业银行应重视科技型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构建适合小企业发展的融资平台,通过多种方式,促进科技型小企业得到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