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08:37:4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市场分析政策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我们从指数模拟预测结果可清楚地看到,沪深300指数综合预测趋势则与上述其他指数趋势相反是向上变化的,部分分解预测趋势与综合预测趋势呈反向变化。根据上述三指数的预测,2007年再次出现了与2006年一样指数变化相互矛盾的现象。从上证50指数和上证综指的综合预测趋势分析,从两者变化趋势一致的现象看,可以说今年市场走势即使不会大幅下跌也不会太乐观呈现出一种弱势震荡的格局。根据预测,像2006年这种单边上涨的赚钱效应今年将不复存在,随之出现的趋势则是震荡向下,这一点特别是在2007年的一季度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此对深沪300指数趋势与其它指数变化相反的现象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1.股指期货2007年将在期交所正式交易,股指期货的标的物现已确定是深沪300指数。股指期货作为2007年金融创新的第―个交易新品种,预测深沪加指数趋势上涨可以认为来年股指期货这一新品种也许会有一个较好的表现。2.根据市场的一般变化规律,期指变化与标的物市场变化应为同向变化,这样与前面所说指数下行变化的矛盾就更加突出。如果假设数下行而期指上行这一现象成立,那么市场将会出现怎样的变化?是否有如下可能。深沪300指数成分股是由上海和深圳两市场部分股票所构成的,上证50成分股也是深沪300指数成分股的一部分,通过期指的变化2007年是否会出现深强沪弱的格局。关于这一点有待于专业研究人员作进―步的研究和论证。
根据今年证券市场的预测结果,从中发现2007年有两个行业比较看好。一个是煤炭行业,另一个就是房地产行业,其中更看好的行业是煤炭行业。如:601666平煤天安(见左图)。
以上是我对2007年上海证券市场变化的一点看法,希望能对广大的散户投资者在2007年的投资过程中有一点帮助就深感欣慰。
2月上海证券市场趋势预测
趋势分析
2月模拟预测趋势图显示,2月份上海证券市场呈现出典型的出逃资金迹象,由于市场是在出逃资金所以市场表现形式是窄幅震荡向下的趋势。简单从“天时、地利、人和”这三大因素分析,天时:市场目前正处在市场上升以来的最高端,特别是指数权重股更是达到了疯狂的地步;地利:市场中的主力机构证券公司包括基金管理公司,2月份不约而同地都选择了高位出逃资金的操作思路;人和:市场主力和基金管理公司对市场的变化形成了统一的共识,以少进多出为主。因此,基于以上三点2月份上海市场将是一震荡偏弱的走势,市场在走弱的过程中虽然会有一些反复,但是这些反复是以出逃的资金震荡市场,并没有增量资金进场,其目的就是利用市场震荡更好地出逃资金。市场出逃资金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不过2月份市场的表现特征是以出逃资金震荡市场。出逃资金这一点务必要引起足够的重视。2月份的模拟趋势图,他只说明市场可能出现的趋势,它并不是市场真实的反映。这种反映有时与市场变化是相同的,有时则是相反的,但是市场的变化趋势有强弱之分但变化特征是不会变化的。2月份模拟趋势图:
看盘知识
随机指标KDJ
KDJ全名为随机指标(Stochastics),由美国的乔治・莱恩(Gecrge Lane)博士所创,其综合动量观念,强弱指标及移动平均线的优点,也是欧美证券期货市场常用的―种技术分析工具。
随机指标融合了移动平均线的思想,对买卖信号的判断更加准确,它是波动于0~100之间的超买超卖指标,由K、D、J三条曲线组成,在设计中综合了动量指标,强弱指数和移动平均线的一些优点,在计算过程中主要研究高低价位与收盘价的关系,即通过计算当日或最近数日的最高价、最低价及收盘价等价格波动的真实波幅,充分考虑了价格波动的随机振幅和中短期波动的测算,使其短期测市功能比移动平均线更准确有效,在市场短期超买超卖方面,又比相对强弱指标RSI敏感。KDJ是一个随机波动的概念,反映了价格走势的强弱和波段的趋势,对于把握中短期的行情走势十分敏感。
一、绪论
票据在中国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但是真正发展起来,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虽然票据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长,但是发展的速度与规模却相当惊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票据市场对中国金融市场的推动作用被充分发挥出来。票据市场对于银行风险的防范,对于企业融资渠道的扩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八十年代以来,温州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走在市场化改革的前列,摸索出一条富有中国特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路,被称为“温州模式”。温州是全国民营经济的发源地,在近期出台的金融政策中,有很多政策都直接面向温州。自2010年以来,国家货币政策持续收紧,本来可以向银行借贷资金的温州地区的中小企业借贷无门,只好求助于民间资本。但是,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发现民间资本当中竟然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以银行承兑汇票的形式存在的,这些承兑汇票成为此次民间借贷危局背后的一个重要推手。在当前这个货币紧缩周期中,国家采取的政策是大力压缩银行票据贴现规模,导致很多企业虽手握大量承兑汇票,却无法及时贴现,只能通过地下票据市场进行转手和贴现。这样一来,大量的金融资金在金融机构“体外”循环,严重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揭开这个承兑汇票迷局的“神秘面纱”,提供一些政策建议。
二、我国票据市场现状分析
我国的商业票据市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并逐渐形成一定规模。1988年至1997年十年间,我国商业票据市场一共发行了1125亿元,从90年代中期后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且二级市场也只是雏形初现。直到2005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了《短期融资券的管理办法》和配套的相关文件。自此,我国短期融资券市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8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又了《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管理办法》,我国商业票据市场法律法规得到完善,发行量大幅上升。具体来说,目前我国票据市场的现状如下:
(一)区域性票据市场逐渐形成
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深化的大背景下,票据市场发展逐步呈现出区域性特征。许多如上海、南京、重庆、天津、沈阳等金融机构大量集中、市场化程度高的中心城市,已经形成了具有规模的区域性票据市场,为企业和银行带来了活力。
(二)票据贴现利率的市场化滋生了票据贴现收益率与贷款利率之间的套利机会
2008年至2010年三年内,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人民银行先实行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后根据经济走向转而实行稳健偏紧的货币政策。这两次大的政策调整,给中国票据市场带来了巨大影响,票据的贴现利率呈现震荡趋势。从2010年开始,金融机构转贴现买入报价一直处于攀升状态,如图1所示。“中国票据网”报价信息显示,2011年9月份部分金融机构转贴现买入报价一度超过13%。一方面,在票据贴现利率大幅低于贷款利率的情况下,企业选择签发票据致使银行承兑汇票数额大量增长,这会导致融资性票据的产生;另一方面,在贴现利率大幅高于贷款利率情况下,大量中小型企业借贷无门,只能求助于承兑汇票市场,而过高的贴现利率会使票据市场滋生投机机会,产生套利可能性。综上两种方式都将为影子银行提供套利机会。
(三)商业承兑汇票市场信用、融资功能存在缺陷
由下表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汇票承兑业务不良率虽然有所下降,但是仍然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三、温州地下票据市场分析
温州是中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最为具有代表性的实业性城市。根据最新调查显示,温州民间借贷市场规模超过400亿,其中地下票据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承兑汇票融资余额更是快速上升。据央行统计数据显示,2013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为7.76万亿元,其中,银行承兑汇票增加1.33万亿元,达到历史峰值。温州当地的银行承兑汇票的传统结算支付功能已经被大幅弱化,成为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
(一)承兑汇票地下贴现市场异常活跃
一般而言,企业取得承兑汇票,持有到期后可以到当地银行以一定的贴现率兑换成现金,然后就可以投入到日常生产经营中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截止到2011年11月,温州地区银行的票据贴现余额仅占票据余额的20%左右,庞大的地下贴现市场占据了大部分的商业银行承兑汇票,大大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由上图我们可以看出,票据总余额与贴现余额基本呈同步变动关系,但是贴现余额仅占票据总余额的一小部分,而其余的大半部分要么是未到期,要么就都被地下贴现市场收入囊中。如果分析一下正规银行等金融机构承兑汇票贴现的特点,我们就不难发现其中的原因。
正规银行等金融机构承兑汇票时,通常有一下三个显著的特点:首先是贴现对象少;其次是审批严格,手续繁琐;最后是贴现率高,这使得企业不得不损失一部分利益。而温州地下汇票贴现市场的贴现,相比而言就显得极具吸引力。首先,这种贴现形式主义面对的客户就是中小企业,这无疑是给中小企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其次贴现的手续简单,甚至不需要背书。最后,地下承兑汇票市场的贴现率较低,与正规渠道的贴现率存在较大价差,让持有者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因此,地下贴现市场方便快捷高效的特点吸引了一大批中小企业汇票持有者,迅速成为温州金融市场的一道暗流。
这种特殊的市场变异产生了一批专门从事民间票据交易的人,他们低价获取票据之后,一般会持有到期后去银行兑付,从中赚取差价。在2011年9月份,票据贴现利率一度达到13%。
(二)票据贴现市场中套利机会的出现与利用
银行承兑汇票到期才能变现,持票人急着用钱只能贴现或以低于票面金额的资金卖出票据,这其中就存在着一定的利差,部分别有用心的企业主用低于票面金额的资金买进银行承兑汇票,然后用买进的银行承兑汇票的票面金额支付其债务,不需生产经营即可获利,且获利较大,银行承兑汇票成了其以钱生钱的“机器”。
市场中还存在着一种专门收取承兑汇票的收票人,他们的贴现利率低于银行直接贴现利率,但是高于转贴现利率,这样一方面收票人可以吸引更多的持票人通过此渠道贴现,另一方面这些专门的机构可以迅速出手,时间短、频率高、收益大。
实际上,温州民间票据市场仅仅是民间票据市场的一隅。其背后隐藏着由票商、中间人、中介公司、银行类金融机构串联起来的一个庞杂的跨地域地下票据市场。基本的操作手法是:收票人向潜在的具有贴现需求的持票人报价,双方经过初步协商,由收票人将价格报给贴现机构,如果贴现机构发现贴现后进行转贴现能够获利,那么就立刻完成交易。
(三)温州地下票据市场对正规金融的挤压效应
温州90%以上的票据带有很强的融资目的,大部分票据并没有真实的贸易背景,在银行没有办法满足其贴现需求时,便只能转入地下票据贴现市场。而地下票据市场看似高效快捷的利益获得方式,使得大量民间资本被吸引进来。这样一来,正规金融机构能够获得的资金就变少了。
另外,地下票据市场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压低了银行直接贴现利率,加之部分国有大银行在贴现时对持票人的材料要求比较严格,使得持票人更加青睐地下票据市场。
四、总结及建议
通过上文对温州地区票据市场的简要分析,不难发现,持续紧缩的货币政策下,中小企业正面临着极为艰难的资金困境。而这种困境也滋生出了承兑汇票市场的急剧膨胀和变异,这种连环锁式的资金运作手段,本身就存在很大的系统风险。一旦这种不以真实贸易背景作基础的汇票泡沫破裂,将无疑给温州乃至整个中国的金融市场带来巨大的危害。这种情况下,政府亟须完善监管机制,把影子银行纳入整体性监管框架,加强票据业务监管,严格要求金融机构合规开展票据业务,以制度创新促进票据业务有序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波斯坦.剑桥欧洲经济史.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巴蜀松.发展票据市场若干问题研究.财会月刊,2005,(05).
[3]巴蜀松.从金融结构角度看票据市场风险及其监管[J].中国审计,2004,(06).
[4]陈建宇.对我国票据制度的几点思考.浙江金融,2005,(10).
一、股票市场和货币政策的互动关系研究
(一)我国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1)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信贷渠道的冲击
首先,从股票一级市场看。在我国,股票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之间存在巨大的价格差异,尤其是在2002年5月之前。截至目前,相对于发行价而言,股票上市当日开盘涨幅仍偏高,不少超过了100%。通过申购新股,投资者可以获得可观的收益,而且不需承受太大的风险。这就吸引了企业、个人、证券公司从银行申请贷款投入一级市场,并将资金长期置十其中获益。货币政策促进银行贷款增长也难以实现促进实体经济投资增加的目的。并且,直接融资规模的扩大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贷款相对规模的下降,优良企业的长期资金需求越来越通过股票市场筹资而不再依赖于银行贷款。信贷渠道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大量银行依赖者的存在,银行依赖者主要由无法在金融市场直接融资的中小企业构成。在我国,居于高度垄断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以大中型国有企业为主要信贷对象,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和个人创业经营等投资的信贷获得比较困难。而大中型国有企业又是股票市场融资主体。股票市场的发展,以及股价的上升使得银行支持的大中型企业从银行贷款转向了股市融资。由于我国股市融资规模相对于信贷规模来说还较小,这种融资替代只部分降低了银行信贷传导机制的作用。但是现有股市规模增长的趋势使这一影响不可忽视。而且创业板市场推出后,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股权融资,将进一步削弱信贷传导机制的效力。
其次,从股票二级市场看。二级市场上股价的波动对企业融资发出了信号,当货币政策促进股价升高时,企业的融资成本下降,会促使企业采用股权融资方式。同时股价的上升吸引了大量资金从银行信贷市场流入股票市场。在我国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获得在货币市场和信贷市场上的融资许可后,股价的上升或上升预期的存在促使其从商业银行不断融入资金,用于自营赚取收益。这也说明,股票市场的发展使得货币政策传递的主体多兀化,包括证券公司、基金等的机构投资者成为政策传递的重要主体,不再仅仅是银行。二级市场上的高回报还吸引了大量的企业、个人从银行借出短期资金,投资于股市。再加上中央银行最近几年的低利率政策,降低了企业、证券公司等的贷款成本,更加速了信贷资金流入一、二级市场的数量。
(2)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股票市场的发展深化,股票市场作为融资渠道、资源配置和产权交易的地位和作用日渐增强。同时,货币政策传导主体扩大,越来越多的个人投资者参与到股市中来,金融中介、机构投资者和投资银行也在逐步成为货币政策传导主体。另外,随着股市全球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外资金融机构和外国投资者介入国内金融市场业务、证券投资业务,并成为货币政策的作用对象。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增多,经济主体更加多样化,经济主体的行为更具多边性,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加大,因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更加复杂。中央银行在宏观经济模型中很难准确地预测家庭、企业和银行等微观主体对货币政策可能做出的反应,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降低。
(3)以稳定币值作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受到挑战
我国《中央银行法》将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定为“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实际上是单一的货币政策目标,即把抑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股票市场的地位和作用已越来越显著。这说明,经济运行环境的变化,对我国货币政策目标单一提出了挑战。并且,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股票价格的变动已经开始对一般物价水平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这直接关系到投资者的生活水平。一方面,股票价格上涨会改善企业、居民的资产负债表,财富效应和托宾Q效应会增加消费与投资,进一步有可能带来一般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同时,股票价格上涨与消费品价格上涨一样会歪曲价格信号,误导实体经济的投资与消费,从而造成实体经济资源配置不当。股价的快速上升还可能会促使企业过度投资或者促使投资者过度贷款投资于股市,助长股市泡沫。另一方面,一旦股价剧跌,则会使企业和个人的财富大幅缩水,从而动摇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并大量减少投资与消费支出。
(二)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货币政策作为调控经济的一种手段,对股市既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所谓直接影响,是指货币政策的变化如利率调整等,通过改变金融市场上各种金融工具的相对价格,进而影响资金流向,最终影响股票价格;所谓间接影响,是指货币政策的变化影响实质经济增长,即影响着股票市场的基本面,从而对股票价格形成影响。间接影响主要是通过货币政策信号改变投资者对经济的未来预期,进而反映在股票的即期价格中。
(1)利率变化对于股票市场的影响
利率是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工具,利率变动影响股票市场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实现:
一方面,利率变动会影响不同投资工具的回报率,引起资金在流量和流向上的变化,进而导致资产价格变化。对于股票市场来说,当市场利率上升时,存款收益率会增加,债券收益率也相应增加,这必然使资金从股票市场流向银行和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上资金供应量的减少,最终导致股票价格下跌;相反当利率下降时股票市场上的资金量就会增加,股市上涨。另一方面,利率变动影响企业利息负担,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盈利情况,最终会影响股票价格。当中央银行提高利率后,企业借款成本增加,利息负担加重,减少企业的盈利,进而减少企业的股票分红派息等,股票价格往往受这方面影响而下降。相反,中央银行调低贷款利率,将减轻企业利息负担,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盈利能力,使企业可以增加其股票的分红派息等,因此股价将大幅上升。
通过股票价格与利率之间关系的理论分析,一般可以认为,股票价格与利率成反比,即利率上升,股票价格下跌;利率下降,股票价格上升。
(2)货币供应对于股票市场的影响
中央银行运用前面所提及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三种货币政策工具来改变货币供给量,改变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中的资金供求关系,进而引起股票市场波动。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可以通过戈顿方程来解释:ps=
其中ps为股票价格;D为当期的每股股息;r为无风险利率水平;i 为股票的风险溢价;g为预期股息的增长率。从式中可以看出,股票价格与当期股利,股利预期增长率正相关,与无风险收益率和风险溢价水平成负相关。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影响股利主要是通过影响公司当期和预期收益。一方面,货币供给量增加会导致市场利率水平的下跌,进而使投资成本下降,投资支出增加,销售收入增加,增加公司收益和利润,最终引起股票价格上涨。另一方面,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影响人们对未来货币市场的预期,增加股票市场的资金供给量,从而使股票市场预期收益增加,股票价格上升。
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不但会影响当期股利和股利预期增长率来影响股价,还可以通过改变无风险利率来改变股价。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但会降低无风险收益率的现值,而且会降低无风险收益率的未来水平,这将降低股票的预期收益的现值,从而使股票价格上涨。
二、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波动的实证分析
(一)股票市场波动对于货币政策的影响实证分析
M1为现金加支票存款,M2是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V2为广义货币流通速度,V1为狭义货币流通速度。SJZZ为股票的市价总值。
根据上述回归可以写出如下分析结果:
V2 =0.797747+(-9.62E-07)・SZJJ
(17.81028)(-1.956359)
R2=0.203286 F=3.827339D.W.=0.324824
从图1可以看出R2= 0.1844比较低,且小于图2中的R2= 0.2032,所以方程1的拟合优度小于方程2。SJZZ对于V1和V2的回归t检验在5%显著水平下均不显著,但在10%显著水平下显著。SJZZ对V1和V2都有影响,但是影响不明显。
(二)货币政策利率的变化对于股票市场的影响
根据表4-2的数据,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如下的一元回归方程3:V2 =α0+α1・R+u
根据上述回归可以写出如下分析结果:
SPJG=2453.480+3572.239・R
(1.845724)(0.095957)
R2=0.000575F=0.009208D.W.=0.323483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R2= 0.000575远小于1,可知模型的拟合非常不好,所以可以说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非常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认为是由于我国利率的调整非常小,没有完全实行利率市场化,且货币政策具有时滞性,股票市场不健全,信息不对称,导致股票价格对R变动反映不灵敏。而且此次由于选取数据时间段较窄,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从长期来看,利率的变动和股票价格呈现出负相关关系。
结论:在理论上股票市场波动会对稳定币值这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造成冲击,货币政策制定者在制定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时应该把股票市场这一因素考虑进去。股票市场波动对货币供求会产生影响,并与货币需求总体上成正相关。股票价格上涨,货币需求增加;股票价格下跌,货币需求减少。 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在理论上从利率来分析。在我国,现行的利率制度使得股票市场对于利率的敏感度不如国外,但是从利率调整对于股票市场影响效果的分析中还是可以看出有一定影响的。有研究表明利率变动在长期是股票变动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股市对于利率调整已经具有一定敏感性,但是股市对于每次利率的调整反应都不一样,我国股市的不成熟与不规范使得降息效应还不能完全显示出来,毕竟利率只是影响股市变动的因素之一,股市还受到宏观经济、参与者预期、公司经营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至斌.货币政策、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14-20,32-37.
[2]李子奈.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2-52.
[3]李子奈.计量经济学――方法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27-34.
[3]冯国富.货币政策能对股价的过度波动做出反应吗?[J].经济研究,2003,(1): 2003.
[4]陈红.论我国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的关系[[J].商业研究,2002, (9): 4-8.
[5]胡波,郭艳.论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的关系[[J].学术论坛,2004 (1): 20-24.
[6]钱小安.股市价格对货币政策的影响[J].经济研究,1998 (1):24-35.
[7]李红艳,江涛.中国股市价格与货币供应量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预测,2000, (3): 37-40.
[8]张强.中央银行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117-151
一、资本市场盈余预测实证会计概述
从财务会计发展历史来看,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研究起始于20世纪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之后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其中可以将20世纪60年代看作是规范会计与实证会计的分界点,在此之前会计学者认为企业管理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被认为是财务报告的主要目标。因此这一时期的会计研究大都探求最佳会计原则和会计实务有关,即会计原则和会计实务应该是什么样的,其使用的方法论基础主要是演绎主义。然而随着阿罗可能性定理的提出,会计界认为现实世界中最佳会计原则和会计实务不可能存在。在此情况下,决策有用观使得会计研究从对“真实收益”的探求转向了会计政策对利益相关者影响的检验上来,从而促进了会计的经验研究,逐渐形成了“实证会计”。
资本市场盈余预测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BaIl和Brown(1968)对会计盈余与股票价格之间关系的开创性研究。资本市场中的实证会计涵盖了许多主题,诸如盈余反应系数、分析师预测的性质、基本面分析和估值、市场有效性检验等。会计盈余影响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流动,契约签订、执行与监督,以及他们之间的财富分配。从“信息观”视角看,会计盈余有助于传递“经济收益”的信号,从而改变利益相关者的“信念”;从“计价观”视角看,会计盈余有助于准确地计量企业每一项资产、负债和权益并得到企业的“真实收益”,或有助于对资产(股价)定价;而从“契约观”视角看,会计盈余为企业这一契约结合体的各种契约的签订与执行提供基础性数据,并成为企业契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降低契约成本。
二、盈余预测实证研究动机
实证会计关注盈余预测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的动机:第一,几乎所有的估值模型都直接或间接地应用到盈余预测。现金流折现估值模型经常使用调整的盈余预测来代替未来现金流。分析方法类似的剩余收益估价模型对扣除“正常的”盈余的预测盈余进行折现(Ohlson,1997)。第二,将财务报表信息和证券收益联系起来的资本市场研究经常使用一个期望盈利模型来分析预期收益中的未预期盈余因素。在有效市场中,预期盈余和盈余宣告期间或研究期间的未来回报无关。任何减小对未预期盈余变量估计的预期盈余都作为噪音或者计量误差,并且减弱估计的回报与盈余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回报与盈余之间的相关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研究者所使用的非预期盈余变量的准确性,进而产生了对盈余的时间序列特征或分析师预测的需求(Watts,1986)。第三,有效市场假说在实证和理论上越来越多地受到质疑。基于实证会计的资本市场研究产生了与资本市场有效性明显不一致的证据。这类研究的一个普遍特性是证明股票回报率是可以预测的。并且其可预测性与盈余的时间序列特征或者分析师预测特征有关,从而产生了对于盈余的时间序列特征或分析师预测的需求。第四。实证会计理论研究假设有效的或者机会性的盈余管理试图解释管理者的会计程序选择。这类研究经常需要使用盈余的时间序列模型来计算“正常的”盈余。例如,检验盈余平滑假设需要检验平滑前和平滑后的盈余时间序列特征。此外,一般也认为上市公司管理层和分析师的预测是资本市场的一个信息来源,盈利预测信息会影响信息环境,并且会作用于股票价格均衡和波动性。
三、盈利预测的时间序列特征
(一)年度盈余的随机游走
很多证据表明。随机游走或带漂移的随机游走是年度盈余特征的合理描述。BalI and Watts(1972)第一次对该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研究,他们的结果表明年度盈余随机游走的时间序列特征是成立的。接下来的研究通过检验随机游走模型相对于Box-Jenkins模型的预测能力进一步证实了他们的结论(Alb recht,1977)。年度盈余的随机游走特征让人疑惑。与股票价格的随机游走特征是对有效资本市场假说预测不同的是,经济理论并不能预测盈余的随机游走特征。会计盈余并不像股票价格那样是期望现金流的资本化。因此假设年度盈余服从随机游走是没有经济理论基础的(Watts,1986)。
(二)年度盈余的均值反转
从B rooks(1976)开始,一些研究为年度盈余的均值反转提供了证据。但是将样本内估计的时间序列参数作为均值反转证据并不是那么简单。虽然有均值反转的证据,但其预测能力并不一定比参照样本估计的随机游走模型好很多(Fama,1972)。预期盈余的均值反转有几个经济和统计上的原因。第一,产品市场的竞争性意味着超过正常水平的盈利不能持续很久(Fama,2000)。第二,会计稳健性和诉讼风险促使管理层更容易确认坏消息。因此,上市公司经常确认预计亏损。对亏损的确认使得亏损持续性比盈利更差,从而在盈余中引入了负的一阶自相关(Basu,1997)。第三,如果预期不能恢复盈利,那么发生亏损的公司有选择清算的权利(Collins,1999)。这意味着生存下来的公司差的绩效预期会反转。因此,清算权利和生存偏差都意味着盈余的时间序列会出现反转。最后,暂时性特殊项目和亏损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大,这意味着盈余变化是可以预测的。暂时性项目的增加,部分原因可能是由于会计准则规定对某些资产和负债以市值计价。转贴于
(三)季度盈余的自回归综合移动平均
对季度盈余的时间序列日益重视的原因至少有三个方面。第一,很多行业的季度盈余具有季节性,因为上市公司本身的主营业务具有季节性特征。第二,季度盈余在时间上更加及时,所以用季度盈余预测作为市场的期望比陈旧的年度盈余预测似乎更加准确。第三,季度盈余的观测数是年度盈余观测数的四倍。从集合过程中信息损失的角度来看,季度盈余时间序列有可能产生比基于年度盈余预测更精确的年度盈余预测(Hopwood,1982)。也就是说,为达到同等程度精确的预测,对季度盈余数据可得性的要求比年度盈余数据低。这使得研究者可以减少生存误差,使用更大的样本公司。对季度盈余具有很好描述性的Box-Jenkins自回归综合移动平均模型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对模型进行比较研究发现。Brown and Rozeff(1979)模型至少在进行短期预测时优于其他模型。目前,对季度盈余时间序列模型的使用主要集中在盈余宣告后漂移的市场有效性上。
四、管理层与分析师预测
实证会计中,管理层预测有很多形式,包括盈利预警、业绩预报以及管理层盈利预测。盈利预警和业绩预报在盈余公布之前,主要传达坏消息。管理层盈余预测一般紧跟盈余公告,但是并不一定向市场传达坏消息。因为管理层预测是自愿的,所以预测是有经济动机的。这些动机主要包括:一是诉讼威胁影响管理层自愿性预测和预测坏消息的决定(Kaszink,1995)。二是管理层关注信息披露私有成本的效果。这些私有成本取决于管理层预测的本质(Bamber。1998)。三是管理层预测的时机与公司股票内部交易。早期对管理层预测进行的研究发现管理层预测具有信息含量。具体来说,管理层预测与回报变动性增加显著相关(Waymire,1984)。对管理层自愿预测的一个假设是,通过管理层预测,使投资者的期望与管理层拥有的优势信息一致。这个期望调整假设意味着管理层预测优于预测时市场对盈余的期望。虽然早期和近期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有些差异,总体仍然表明管理层预测具有信息含量,并且信息含量与管理层预测质量决定因素的数量呈正相关关系。
与管理层盈余预测相比,分析师预测的理论和实证文献较多。分析师预测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检验一致的分析师预测特征。一致的预测指分析师对单个公司预测的平均值或中位数。这类研究中的一个例子是“分析师预测是否过度乐观?”。第二类研究集中于单个分析师预测的横截面或跨时期的特征。进行这类问题研究的文章有“什么是单个分析师预测的决定因素?”和“分析师技巧是否影响其预测的准确性”等。按照Watts(2007)的总结,分析师预测主要涉及到分析师预测与时间序列预测的比较,分析师预测的乐观性,分析师预测的估计误差,分析师预测偏差的相应证据,长窗口预测偏差,预测偏差的经济决定因素,个人分析师预测的特征,不同的预测准确性及其决定因素,分析师预测的有效性,不同类型分析师预测准确性的差别等项目。
五、盈利预测主要方法
(一)横截面估计
Fama(2000)在盈余预测中引入横截面估计,以揭示盈余的时间序列特征。他们认为时间序列估计没有解释力,因为大部分公司年度盈余的时间序列观测数只有几个。另外,使用长时间序列容易产生生存误差,从而意味着在正的变化后有正的盈余变化的观测比期望的多。这抵销了原本盈余变化负的时间序列相关性。生存误差与低的解释力对时间序列估计的影响支持年度盈余的随机游走结论。在横截面估计中,年度盈余对其上一期的观测值进行回归,对每一年的观测都进行一次估计,再以横截面回归年度参数估计的时间序列为基础得出推论。
(二)条件横截面预测
中图分类号:F830
一、引言
关于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是,相比于一元时间序列模型的盈利预测,证券分析师的盈利预测是否是更为合理的市场预期盈利的替代变量。这类研究既有助于证券估价与投资决策,又可以获得“更准确”的市场预期盈利,以及解释管理当局的会计政策选择,因此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Watts and Zimmerman,1986;Kothari,2001)。目前,国内许多研究仍然采用传统的随机游走模型所获取的年度盈利预测作为市场预期盈利的替代变量。然而,对于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的相关研究,则较少有人问津。有鉴于此,笔者利用Wind数据库提供的我国证券分析师的盈利预测,区分不同的预测区间,首先形成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均值、中位数和最新值;然后,在随机游走模型的基础上,利用上市公司季度盈利数据形成季度盈利模型;最后,分析相比于一元时间序列模型的盈利预测,我国证券分析师的盈利预测是否可以成为更合理的市场预期盈利的替代变量。
二、研究背景
Brown and Rozeff (1978)和Brown et al. (1987)指出:基于一定的成本条件,在理性预期的前提之下,市场预期盈利可以通过可获得的最准确的盈利预测来度量。换言之,因为证券分析师的盈利预测较之时间序列模型的盈利预测更加准确,所以作为市场预期盈利的替代变量,证券分析师的盈利预测比时间序列模型的盈利预测更为合理。这是因为当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时候,运用越准确的盈利预测就会取得越准确的企业价值以及相应的证券价值,从而让投资者作出相对低风险或高报酬的投资决策。因此,只要投资者可以通过较低成本或者无成本地获得更为准确的证券分析师的盈利预测,他们没有理由再依赖于时间序列模型的盈利预测。此时,全部投资者的盈利预测即市场预期盈利自然应当由证券分析师的盈利预测加以替代更加合适。
但是,实证研究结果并没有形成一致的结论。例如,Fried and Givoly (1982),Brown et al. (1987),吴东辉和薛祖云(2005)均证实了相比于一元时间序列模型的盈利预测,证券分析师的盈利预测是更合适的市场预期盈利的替代变量。但是,O’Brien (1988)没有得出同样的结论。有鉴于此,本文运用Wind数据库提供的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进一步分析我国证券分析师的盈利预测与一元时间序列模型的盈利预测孰为较好的市场预期盈利的替代变量。
三、研究设计
本部分从四方面进行分析。
(一)一元时间序列模型的盈利预测
目前,国内很多研究采用随机游走模型,并根据历史年度盈利数据来预测企业未来的年度盈利。然而,预测年度盈利最有效的办法应当是运用季度盈利模型来预测未来年度中各季度的盈利,然后将其加总(Watts and Zimmerman,1986;Kothari,2001)。因此,除了随机游走模型,本文还运用了季度盈利模型鞅模型(Seasonal Martingale model),因为本人经研究分析发现这一模型优于随机游走模型(徐跃,2007)。通过运用这一模型,首先预测季度盈利,然后按照相应的预测区间分别形成年度盈利预测。年度盈利预测是已经公布的实际季度盈利与未来季度预测盈利之和。在本文中,预测区间分别为“提前四个季度”,即2004年年报公布后,2005年第一季度季报公布前;“提前三个季度”,即2005年第一季度季报公布后,2005年中报公布前;“提前二个季度”,即2005年中报公布后,2005年第三季度季报公布前;“提前一个季度”,即2005年第三季度季报公布后,2005年年报公布前。上市公司2003―2005年的年度每股收益和季节每股收益均来自Wind数据库。相应模型如下:
下标t表示时间(年),Xt表示实际盈利,F(Xt)表示预测盈利。
(二)证券分析师的盈利预测
Wind数据库收集了35家证券研究机构提供的A股上市公司2005年每股收益预测数据。由于这些证券公司对同一家上市公司在不同时间陆续了预测值并不断予以修正,所以任何一家上市公司都存在多家证券机构的预测。根据这一特点,笔者取得三种分析师预测值,即均值、中位数和最新值(O’Brien,1988)。具体而言,首先,根据四个预测区间确定四个期间,分别是2005年第三季度季报公布日①与2005 年年报公布日之前十个交易日②之间,对应于“提前一个季度”;2005年中报公布日与2005年第三季度季报公布日之前十个交易日之间,对应于“提前二个季度”;2005年第一季度季报公布日与2005年中报公布日之前十个交易日之间,对应于“提前三个季度”;2004年年报公布日与2005年第一季度季报公布日之前十个交易日之间,对应于“提前四个季度”。然后分别取得各个期间内各个预测机构(或分析师)作出的最新的预测值和相应的预测日期,随后计算出均值和中位数,最后在这些预测值之中取得最新预测日期的预测值作为盈利预测最新值,若此数值不止一个则取它们的均值作为盈利预测最新值。
(三)检验方法
Beaver et al. (1979)证实了市场的未预期盈利即预测误差与股票异常回报之间会呈现出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因此,作为市场预期盈利的替代变量所产生的预测误差也必须与股票异常回报之间呈现出正相关关系。据此,Brown et al. (1987)提出,如果存在多个市场预期盈利的替代变量,那么研究人员可以比较由不同市场预期盈利替代变量所产生的预测误差与股票异常回报的相关性,哪个正相关性最强,它就是最优替代变量。
为运用这一检验方法,本文采用以下两种检验模型:
其中i代表公司,j代表预测模型或方法,k代表预测区间,t代表年度。Xit代表i公司t年度实际盈利,|Xit|代表i公司t年度实际盈利的绝对值。Fijkt代表运用j模型或方法对i公司t年度盈利提前K个季度的预测,Eijkt代表j模型或方法下i公司t年度盈利提前K个季度的预测值的预测误差。鉴于这一指标比较容易产生极端值,笔者剔除了预测误差超过三倍标准差(均值)的样本公司。
(四)研究样本
根据上述方法得到股票异常回报率和预测误差之后,本文采用以下规则形成研究样本:(1)在同一预测区间内,每一家公司必须同时存在5种预测方法所形成的预测值;(2)未发生送股、转股和红股等总股本变动的事项④。通过运用以上规则,从“提前四个季度”至“提前一个季度”的四个预测区间内,研究样本分别为113家、588家、302家和430家公司。
四、实证结果
表1反映了分别在四个预测区间内,单变量模型的回归结果。总的来说,所有β1系数都显著大于0。就时间序列模型而言,SM的系数大于或不小于RW的系数;就证券分析师而言,除了“提前一个季度”的预测区间,最新值的系数大于或不小于均值与中位数的系数;证券分析师与时间序列模型相比较而言,在 “提前一个季度”和“提前二个季度”的预测区间内,分析师的预测优于时间序列模型的预测,但在较远的预测期间内,结果则相反。
表2反映了分别在四个预测区间内,双变量模型回归系数之差的T检验结果。总的来说,只有在“提前一个季度”的预测区间内,大部分结果显著异于0。在此预测区间内,就时间序列模型而言,SM的系数与RW的系数无显著差异;就证券分析师与时间序列模型的比较而言,均值、中位数和最新值的系数均显著大于RW和SM的系数。除此之外的其他预测区间内,各方法之间均无显著差异。
综上所述,作为市场预期盈利的替代变量,在接近年报公布日的“提前一个季度”的预测区间内,分析师的预测优于时间序列模型的预测。这一结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证券分析师的盈利预测可能是比一元时间序列模型的盈利预测更为优越的市场预期盈利替代变量。
五、结论与启示
作为市场预期盈利的替代变量,在接近年报公布日的“提前一个季度”的预测区间内,证券分析师的预测优于时间序列模型的预测。这一结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分析师盈利预测的潜在优势。值得注意的是,这也表明尽管我国证券分析师的盈利预测比时间序列模型的盈利预测更加准确(徐跃,2007),但是分析师预测的准确性优势并未完全转化为其成为更加优越的市场预期盈利的替代变量。
之所以存在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一些特定因素干扰了证券分析师预测的潜在优势。首先,投资者必须事先就知道并且相信分析师的盈利预测比时间序列模型的盈利预测更为准确;如果不是这样,投资者可能更依赖于时间序列模型的盈利预测,尤其是在分析师的声誉受到普遍置疑的时候(Brown et al.,1987)。由于我国证券分析师的生存环境比较恶劣,特别是他们面临严重的利益冲突且相关的约束机制较为薄弱,所以分析师的声誉较差(徐跃,2007)。因此,即使分析师的预测比时间序列模型的预测更准确,投资者可能也不相信。其次,因为分析师预测的取得成本要高于时间序列模型预测的取得成本,所以分析师预测相比于时间序列模型预测的准确性优势必须大到足以抵消其相对较高的成本才可能给使用它的投资者带来收益。但如果情况并非如此,投资可能更依赖于时间序列模型的预测,尤其是在采用一元时间序列模型的盈利预测更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时候。最后,我国证券市场的投机气氛相对浓重,短期行为盛行,投资者常常并不关心分析上市公司内在价值的基本面分析,而是更看重技术面分析;换言之,即使他们事先知道并相信分析师预测比时间序列模型预测更准确,以及采用分析师预测更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投资者也可能不采用分析师的盈利预测,因为他们的投资决策并不依赖于高质量的盈利预测。
一言以蔽之,关于证券分析师的盈利预测和一元时间序列模型的盈利预测孰为更优的市场预期盈利的替代变量这一问题目前尚未形成一致的研究结论。本文的研究结果为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的优越性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因而有助于研究人员和资本市场中的投资者获取更加优越的市场预期盈利及其替代变量。
注释:
①这样做可以避免过时的预测值影响分析师预测的准确性(O’Brien,1988)。
②之所以选择截止于财务报告日之前“十个交易日”,是为了避免财务信息提前泄露造成的影响。
③这一天尽可能地接近所有样本公司中报公布日,与此同时,在这一天大部分样本公司已经了中报并且大部分样本公司未第三季度季报。其余三个预测日的确定原则与此类似。
④如果上市公司发生送股、转股和红股等变动总股本的事项,那么这会导致总股本变动前后的分析师对每股收益的预测和历年实际的年度及季度每股收益数据不可比。因此,笔者根据研究惯例,剔除了发生这些事项的公司。
参考文献:
[1]吴东辉,薛祖云. 对中国A股市场上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实证分析[J]. 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5(1):1-27.
[2]徐跃. 关于我国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实证研究―预测准确性与作为市场预期盈利的替代变量[M]. 厦门:厦门大学,2007.
[3]Beaver, W., Clarke, R., Wright, W. 1979.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unsystematic security returns and the magnitude of earnings forecast errors [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7: 316-340.
[4]Brown, L., Hagerman, R., Griffin, P., Zmijewski, M. 1987. An evaluation of alternative proxies for the market’s assessment of unexpected earnings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9: 159-193.
[5]Brown, L., Richardson, G.., Schwager, S. 1987. An information interpretation of financial analyst superiority in forecasting earnings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5: 49-67.
[6]Brown, L., Rozeff, M. 1978. The superiority of analyst forecasts as measures of expectations: Evidence from earnings [J]. Journal of Finance 33: 1-16.
[7]Fried, D., Givoly, D. 1982. Financial analysts' forecasts of earnings: A better surrogate for market expectations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4: 85-107.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和规范,我国股票市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经具有一定规模。无论是从股市规模大小,还是在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来看,股票市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已成为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一、理论分析
宏观经济发展水平和状况是影响股票价格的重要因素,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影响宏观经济发展水平和状况,通过对股票价格和投资者心理的影响,进而影响整个股票市场。文章主要讨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市场利率和价格水平这四大宏观经济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一)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对股票价格有直接的影响。货币政策是政府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央银行通常采用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手段调控货币供应量,从而实现发展经济、稳定货币等政策目标。中央银行放松银根、增加货币供应,资金面较为宽松,大量游资需要新的投资机会,股票成为理想的投资对象。一旦资金进入股市,引起对股票需求的增加,立即促使股价上升。反之,中央银行收紧银根,减少货币供应,资金普遍吃紧,流入股市资金减少,加上企业抛出持有的股票以获取现金,使股票市场的需求减少,交易萎缩,股价下跌。
(二)财政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财政政策是政府通过财政预算收支平衡或赤字、财政税收和补贴、国债政策等手段影响社会总需求,促进社会总供求平衡的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对于刺激或者减缓经济发展速度有相对直接的效果。财政指出下降会直接减少对社会产品与劳务的需求,税率上升也会立即减少消费者的收入,从而导致消费的快速下降。财政支出减少,税率下降,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三)市场利率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1、绝大部分公司都负有债务,利率提高,利息负担加重,公司净利润和股息相应减少,股票价格下降;反之则上升。
2、利率提高,其他投资工具收益相应增加,一部分资金会流向储蓄、债券等其他收益固定的金融工具,对股票需求减少,股价下降;反之则上升。
3、利率提高,一部分投资者要负担较高的利息才能借到所需资金进行证券投资。如果允许进行信用交易,买空者的融资成本相应提高,投资者会减少融资和对股票的需求,股票价格下降;反之则上升。
(四)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股票价格的影响较复杂,它既有刺激股票市场的作用,又有抑制股票市场的作用。在物价上涨时,股东实际股息收入下降,股份公司为股东利益着想,会增加股息派发,使股息名义收益有所增加,会促使股价上涨。当通货膨胀严重、物价居高不下时,企业因原材料、工资、费用、利息等各项支出增加,使得利润减少,引起股价下降。严重的通货膨胀会使社会经济秩序紊乱,使企业无法正常地开展经营活动,同时政府也会采取治理通货膨胀的紧缩政策和相应的措施,此时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更大。
二、实证分析
(一)时间序列数据的选取
1、货币供应量。考虑到股票市场的虚拟性和数据的有效性,本文选取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作为货币货币供应量的指标。M2=M1+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其他定期存款。
2、经济产出指标的选择。为了更全面地反映我国产出状况,本文选择收入法计算的GDP绝对量作为度量经济产出的指标。
3、市场利率。本文在考察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的关系时,选用的利率指标是银行间市场形成的7日拆借利率RATE07,这是由于这个利率对货币政策的操作敏感,且易受市场的影响。
4、通货膨胀。本文选用消费物价指数CPI作为通货膨胀的指标,这既考虑了我国一直将居民生活消费物价指数当做通货膨胀的重要指标的习惯,也考虑了数据的可得性和连续性。
5、股票市场发展状况指标的选择。为了更好地反映股票市场的发展状况,并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连续性,本文选取上证综合指数SHIDX作为衡量股票市场状况的指标。
(二)模型的设定及其估计
1、模型的回归。由于我国在1996年以后才有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考虑到7日拆借利率的可得性和向量自回归模型对样本容量的要求,本文选取1996年第一季度至2009年第四季度的季度数据作为研究对象。为消除异方差性,先对数据取对数,由于所有数据是季度性数据,并对取对数后的数据采用X11季节调整方法进行季节性处理。取LNSHIDX为被解释变量,取LNM2、LNCPI、LNGDP、LNRATE07为模型的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建立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果:
LNSHIDXSA=2.437462 + 0.138152
LNM2SA-0.027573RATE07SA+0.229312LNGDPSA+0.212944LNCPISA
(0.281627)(0.698909) (-1.064092)(1.903626) (0.105674)
R2=0.535278 调整的R2=0.498829 DW值=0.323607F值=14.68574
2、异方差性的检验与其解决方法。采用怀特检验,由检验结果可知,P值较小,为0.0018,则拒绝不存在异方差行的假设,认为模型存在异方差性。利用加权最小二乘法(WLS)进行修正,取权数W1=1/LNe2,LNe2=Log(RESID^2),再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下:
LNSHIDXSA=-38.25849 + 0.521529LNM2SA-0.008387RATE07SA+0.279626LNGDPSA+7.821285LNCPISA
(-2.0315)(2.334475) (0.160211)(2.120128) (1.784208)
R2=0.993777调整的R2=0.993289 DW值=0.447194F值=2036.116
修正后的模型R2值很高,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有了大幅度提高,对修正由后的结果再次进行怀特检验,修正后的模型P=0.43,表明已消除了异方差性。所以上述方程既是得出的回归方程。
3、自相关性的检验与解决方法。在已经消除了以方差性的基础上,D-W值=0.45根据残差的偏相关系数检验进行自相关检验,检验结果如图1所示。
由图可知,第一、四期偏相关系数的直方块超过虚线部分,说明存在一阶和四阶自相关性。通过迭代估计法对自相关进行修正,得到如下回归结果:
LNSHIDXSA=1.027508+0.4487375LNM2SA-0.008265RATE07SA
0.005972LNGDPSA+
(0.086756)(2.778751) (-0.242321) (0.100739)
0.092418LNCPISA+1.006322AR(1)-0.260160AR(4)
(0.034431)(13.05799) (-3.084327)
DW值=1.67。说明已经消除了自相关性。因此上述方程即为最后模型的回归方程。
4、结论。通过实证分析可以看出,货币供应量对股票价格产生较显著的正向影响;同业拆借利率对股票价格的影响从长期来看是呈反向影响的,但作用较弱;国内生产总值对股票价格产生正向的影响,说明经济增长变化对股票市场变化存在显著影响;消费价格指数对股票价格产生正向的影响,说明物价变化会会影响股价变化。由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宏观经济政策正如理论部分所叙述的一样,对股票市场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三、政策与建议
宏观经济政策通过股票市场的传导进而对总需求的效应大小及程度首先决定于股票市场在宏观经济中的比重,规模狭小的股票市场对总量经济的作用也必然是有限的。我国上市公司数与经济总量的比重、股票市值与经济总量的比重、交易额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直接融资额比重、筹资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比例等指标与发达市场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市场容量总体偏小,与经济总量不相称,这必然制约宏观经济政策通过股票市场而对实际经济产生应有的作用。根据实证分析,主要提出以下政策与建议:应考虑采用市场化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政策操作应适当关注股票市场;逐步扩大资本市场规模;改善宏观经济环境,稳定投资者预期。
参考文献:
1、陈鹏.中国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实证分析[J].金融经济,2007(2).
2、王劲松,韩克勇.股票价格与货币政策调控目标[J].经济评论,2008(1).
3、黄慧芳.中国股票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19).
4、马进,关伟.我国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关系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6(8).
5、李冻菊.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金融研究,2006(9).
6、梁琪,藤建州.股票市场、银行与经济增长:中国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5(10).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更不可能一下就改革成功。我国推行的是有步骤、层层推进的方式,利率市场化的过快实现将对银行产生极大的风险或者是产生债务危机。只有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才能降低由于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风险。本文将从利率市场化的理论及国外经验、中国利率市场改革、中国利率政策效应的影响因素以及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政策效应来综合分析中国利率市场化及利率政策效应。
一、利率市场化的理论及国外经验
(一)利率市场化的理论
利率作为一个经济变量,对市场经济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利率理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7世纪,不过直到1970年以后经济学家才逐步完善了利率决定理论。1933年凯恩斯提出“流动性偏好理论”,首次提出利用利率来宏观调整经济的分布,各国争相使用凯恩斯的理论来干预经济的发展。也就是从1970年以后,使用凯恩斯理论的国家的经济出现停滞的现象,直到1993年泰勒提出“泰勒规则”。该规则反对政府对于经济的干预,并再次指出利率的调整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有着极大的作用。利率市场化也可叫做利率自由化,即利率将由市场自主确定,而不是由原来不结合市场实际的央行所制定。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是改变利率的制定过程,即根据市场实际情况来灵活调整利率。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国际经验
阿根廷是拉美地区率先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国家,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阿根廷利率市场化改革便遇到了瓶颈,其失败原因是商业银行大量资金流向非银行金融机构。1975年阿根廷迫于通货膨胀的压力进行第二次利率市场化改革,这次改革仅限定了存款利率,1977年解除全部利率管制。阿根廷由于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急功近利导致国内金融急剧动荡,甚至还向国际金融市场借贷资金,最终由于债务危机,阿根廷于1990年后结束了对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日本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由于银行的高风险投资,并且在泡沫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投资股市,最终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导致当时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失败。
二、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将囊括银行市场、金融市场以及非正规的金融活动,伴随着金融市场的日益完善,金融市场上的利率对于调控经济资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90年代初,我国就对利率市场化改革提出了相关设想,与此同时央行取消了同业拆借利率的管理。即让双方协商利率,这正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开始,虽然在这改革中遇到许多困难。为了抑制生产部门的信贷需求,央行于1995年连续两次上调贷款利率,避免经济通胀的发生。我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此举加快了我国的金融市场快速进入国际金融市场,同时也促进了我国的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虽然我国正缓慢走向利率市场化的道路,但还是面临着诸多阻碍因素。金融部门的调控跟不上经济发展的实际,金融部门对于经济的调控始终在金融问题发生之后,这严重妨碍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困难而持久,在改革开放以来,民间私营经济得到了长期发展,大量资金无法聚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速度。如果建立民间融资平台将有效的促进资金流动,使资金始终在金融市场里流动,这样便可以促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展。
三、中国利率政策效应的影响因素
不同的利率政策将对居民存储带来很大的影响,在利率较高且持续上调的环境中,居民更愿意将钱存储在商业银行来得到利息。如果存储利率降低,居民更愿意将钱花在日常消费中。利率政策也影响了经济增长的速度,据数据资料对比分析,得到结果如下。实际利率增长一个百分点,经济增长速度将提高0.879个百分点。所以利率的增长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速度,在经济低迷时可以采取降低利率的方式来获得较高的民间资金来促进经济复苏。利率政策对就业也会产生不小的影响,其具体操作方法是央行提高存贷款利率使得企业增加投资,而企业增加投资就业的机会必然会增高。利率政策与汇率也存在着相互影响,当利率提高,投资消费便会减少,抑制了进出口贸易,使得本外币汇率降低。同时本国利率上升,国际投资者将会注入资金,从而本币汇率得到提高。
四、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政策效应分析
人为的管制利率并使其降低,不仅没有使得资金得到压低以促进资本积累,反而居民会将资金用于其他的投资渠道,使得资本积累更加困难。但如果央行对于利率的管制放宽,银行提高利率来达到资本积累的目的。央行对于存贷款利率的管制会使得银行对于存贷款产生决策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得银行的利益受损,但如果央行放宽对存贷款利率的限制,银行的经济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银行在资金的分配上,是综合考虑投资的风险和项目收益以达到最大效益。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让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得到资金的支持,使得银行的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利率市场化和利率政策效应两者彼此联系而且彼此影响,真是因为两者相互影响的关系才会避免由于改革而造成的经济低迷。
参考文献
一、电力市场设计的基本类型
当前国际上将电力市场设计主要分为下面三类:
(一)第一类电力市场设计没有进行更新升级,而是继续沿用原来的电力管理体制以及模式——垂直一体化管理模式,这种电力市场的输电网没有进行对外开发。比如美国东南部的民营公共电力公司和西北部公营电力公司皆是使用这种模式进行电力市场设计。
(二)第二类电力市场设计是采用一种有组织的对冲交易模式进行设计。这种电力市场设计模式是在一整体区域范围内的输电网系统层面上进行市场交易,有时也能够支持单一的市场交易或者形成独立的发电调度计划,而这些单一的市场交易和独立的发电计划与整体区域输电网系统运行会产生部分联系,比如电力市场之外的双边交易或者是另外的双边合同。当前欧洲大多数国家都采用这种模式进行电力市场设计。
(三)第三类电力市场设计是采用一种有组织的现货市场模式进行设计。这种电力市场设计模式拥有一个单独的系统运行机构,主要协调发电调度,但是不具备输电网。美国三分之二的电力市场采用这种模式进行设计。
二、设计低碳电力市场的关键问题
上述三种电力市场设计类型在某种程度上说来已经实现了设计的本意,但是在实践运行中也逐渐地暴露出预料之外的各种问题,而低碳电力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这些不必要却非常麻烦的问题,再加上低碳电力市场能够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正迎合了当前社会发展所需,所以设计低碳电力市场便显得愈发的重要和迫切。但是由于低碳电力市场设计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流程,要考虑的问题相当繁多,如果掉以轻心,必将会导致整个电力市场设计的失败,因此务必要注意以下几点低碳电力市场设计的关键问题。
(一)关键问题之一:促使更多的低碳发电技术进入市场
要实现低碳电力市场设计,一方面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潮汐发电等一系列低碳发电技术;另一方面,从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和可靠供电的目的出发而形成的发电投资最优化应当是低碳发电技术投资与其他发电投资方式的最佳组合,也只有这样才能在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前提条件下使得更多的低碳发电技术进入电力市场。
(二)关键问题之二:有效地选择低碳技术
如果想要形成一个低碳的电力系统,就务必要调整电力市场化改革方向,充分地想到碳排放的特性与低碳技术的经济特征,要努力设计出一个有利于激励低碳技术进步的电力市场。工作人员在无法确定该选择哪一种低碳技术的时候,应该利用市场信号和市场激励来选择技术。
(三)关键问题之三:处理好技术成本与竞争力水平之间的关系
通常情况下,刚步入市场的新型低碳发电技术的成本往往是高于传统发电技术成本,由于过高的投资成本造成低碳发电技术失去了市场竞争力,因而必须要不断地提高它的规模经济效益,促使它的投资成本低于它所具备的竞争力水平。
(四)关键问题之四:解决好发电出力的波动性问题
一些低碳发电技术向电力系统提供的发电出力波动性很强,而这样波动性发电出力往往会影响到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以及可靠供电。因而要依据安全约束的经济调度来限制发电机组的发电出力,而且还要降低电能的价格,这样一来就能留下足够的系统容量来应付发电出力的波动性难题。
三、制定促进低碳电力市场发展的相应政策
低碳电力市场如果想获得更好的建设和发展,低碳电力市场设计想更加顺利地进行,就必须制定出一系列制度政策来扶持和保障低碳电力市场的探究和推广。根据当前低碳电力市场的实际具体情况来说,这些政策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1.关于碳排放限额方面的政策——对那些碳排放超标者收取相应较高的费用,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还可以推广低碳发电技术,使其获取利益;2.关于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标准方面的政策;3.关于长时间保护性价格方面的政策,电力系统调度机构务必要用被批准了的价格收购一切低碳发电技术的发电量,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用强制性的行政方法来保障低碳电力市场的成本;4.关于使用新型低碳发电技术方面的政策,利用强制手段规定电力系统调度机构要求相应的电力市场运用新型低碳发电技术。
结束语
总而言之,低碳电力市场能够真正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必然所需,是人们环保意识提高的必然产物,也是电力市场现在和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首先讨论了电力市场设计的基本类型,然后分析了设计低碳电力市场的关键问题,最后解析了应该制定怎样相应政策来扶持低碳电力市场的发展,以此希望低碳电力市场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进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曾鸣,张徐东,田廓等.低碳电力市场设计与政策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35(24):7-11.
关键词关联延伸双头版与索引市场细分整合营销
在制定正确媒介战略的前提下,媒介产品营销策略的研究就是具体实施战略,实现媒介盈利的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本文拟从内容、发行、广告三方面出发,挑选出比较有代表性的策略进行分析。
一、转变思路内容为王
内容为王既是衡量传播活动是否成功的内在定律,也是媒体获胜的法宝。它不仅仅指单纯的生产内容,还包括了广义上的内容扩张和整合。一方面,对内容的进一步挖掘,获得更多的附加价值,扩大影响力;另一方面,使内容更容易被接受。媒体担任的是一个信息整合的角色,以信息内容为主,表现形式为辅,生产出属于媒体自身的有特色的产品。很多媒体都紧紧抓住这一定律,并已经通过实践总结出了一些策略。
1.关联延伸策略
无论企业还是对于媒体而言,树立品牌无疑是对自身产品的一种成乘数效应的增值。品牌带来的巨大价值若只专注在起始产品的发展显然是一种浪费,众多的企业家和媒体早已意识到这一点,并有所实践甚至已经取得成功。
笔者非常赞同喻国明教授所提出的,媒体自身做大做强必须经历的三部曲:系列化、一体化、多元化。其中系列化就是将媒体本身所拥有的品牌进行开发和关联延伸,达到“借力”的作用,使其延伸的产品天然地具有同类产品所没有的优势,这就是品牌的继承性。
关联延伸策略的优势在于,母产品与子产品相互作用,共同提高品牌价值,同时,子品牌能够分散母品牌的风险并增加整体收入,这样能够占据同一行业的优势市场地位。如《中国国家地理》,“它是国内目前最具权威和影响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及旅游、探险类杂志。它要走向集团化,把这个科学传媒拓展为一个产业:《中国国家地理》的少年版,相关图书的出版以及与电视频道的合作等等”。①受众关注媒介产品的品牌,正是其关心媒介产品内容品质的体现,内容为王的本质永远不会改变。关联延伸策略的实施前提是延伸的产品必须保证其内容的品质。而反过来说,如果媒介集团一味冲着做大而盲目扩张,没有注意延伸的关联性,那么失败的教训则是惨重的。
2.互动策略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市场的客观要求,还受众以主动权能够在当今这个被称作影响力经济的媒介经济竞争中媒体必须紧握的一个重要理念。尤其是网络时代的到来,传受者界限日渐模糊,受众主体性空前突显,他们也需要话语权,在社会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就广东的媒体而言,电台率先开发短信互动这一形式,电视台随后跟进。继广东电视珠江台晚上的新闻节目《今日关注》推出短信互动平台之后,其竞争对手广州电视台的《今日报道》也在2007年1月8日的改版中加入了短信互动环节,并由原来的一个主持人变为两个主持人。短信平台这一策略有以下四个优点:一是直接增加了短信费用收入,增加经济效益;二是满足受众内在的沟通需求,吸引受众积极参与节目,提高节目的收视率,继而提高社会影响力;三是强化了媒体议题设置的功能;四提供了一个政府与民众相互了解的双通道。
《南都周刊》把这种互动延伸得更为成功。一方面,几乎每期《南都周刊》都有读者反馈的版面;另一方面,它积极开展活动,与读者真正地面对面交流。2006年的《南都周刊》与其他合作单位主办的社区活动便是一例。它每隔一段时间到一个社区或者单位举行一次体育运动比赛,包括踢毽子、二人三足比赛等。它在每期最后一版都登半个版面的广告,预告下一期社区运动会的举办时间地点,同时报道本期运动会的情况。其好处显而易见:首先是达到了与读者的真正交流,增加了亲和力,再者是宣传推广了自己的品牌,表面上为社区运动会造势,实际上是为《南都周刊》做广告,参加过运动会的人会留意这份刊物,有可能成为新读者或者订户。
3.双头版与索引策略
这里的双头版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报纸本身有两个头版:分别在封面和封底。既增加了对读者的吸引力,又开发了广告资源。《羊城晚报》改版之后除增加了彩色,还运用了双头版,可读性增加了。另一种是报纸本身一个头版,还另外制作一个与报纸头版头条不同的海报版。《南方都市报》把海报版放大,做成大报的头版,风格与《南方都市报》一致。笔者认为这种借鉴了杂志用封面做海报来宣传的双头版更有竞争力,这是因为:一是版面大,字号大,冲击力强,吸引路人目光,并突破报摊的“四分之一”黄金位置——在报摊上报纸按次序摆放,通常只能露出头版的二分之一,卖报时报纸就是靠这二分之一的精彩内容吸引路人,而报纸种数的日渐增多导致了头版露出的黄金位置只占报纸版面的四分之一;二是头版容量加大,有效信息增多,体现了信息筛选的管家功能。
索引策略与双头版的相通之处在于增加报纸信息量的呈现。广州率先把第一、二版全部改为索引的是《广州日报》,这个尝试取得了成功并且使《南方都市报》也跟着使用索引版。这可以说是一、二版的革命性变革,一方面,《广州日报》改版后版面少了文字的拥挤,变清新了;另一方面,信息量呈现的增大能更多地吸引注意力。
二、突破发行,争取市场
发行渠道不仅是传播过程的重要一环,还是媒体争取市场的一个突破口,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发行渠道是否有效地指向目标受众,有效的发行渠道与传播效果成正相关,二是实施一般的营销手段疏通渠道,三是发行渠道多维度拓展,实施整合营销策略。
1.根据市场细分来进行有效发行
2006年12月,广州日报集团推出社区报试刊号,在广州雅居乐小区内定向发行。如果有媒体或媒介集团能够突破社区报这个关口,有可能对整个传媒生态产生一系列的影响。首先,有效发行量增大。有效发行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有完整读者数据的订阅户和报纸被有效阅读的零售户,其二是能够带来广告效果的发行活动。前者为常态发行,而后者对发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发行部门将日常工作和报社的经营目标结合起来,从做有影响力的发行出发,策划发行工作。”②有效发行量是吸引广告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关系到广告的目标到达率和影响程度。显然增大有效发行量能实现经济效益。第二,创造了一个社区居民信息交流的平台。从大众传播到分众传播,信息的内容和载体相应做出变动,满足不同需求的人群。社区是社会组成的单元,让这些单元内部充分沟通,不但有利于满足社区居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有利于实现“和谐”这个社会效益。作为市场极端细分的产物,社区报、免费报纸、DM媒体有着突破传统媒体发行量的潜力,随手可得的吸引力,蓄势待发。一些大的传媒集团也可以辟一块试验田,为争取市场增加一个筹码。
2.增加报偿的促销策略
根据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施拉姆提出的理论,读者选择媒体的或然率=报偿程度/费力程度。费力程度的规律是:报偿程度越大,受众越愿意选择。如《南方都市报》日常的促销是送牛皮袋、圆珠笔、水、纸巾等。其中送牛皮袋是一箭三雕:增加发行量、给报纸本身做广告、给商家做广告获取广告收入。2006年的广州报纸改版热,《信息时报》和《新快报》都采取了实物附加价值促销,前者改版首日赠送彩票更使当日报纸一早就卖完。但是这种策略有一个明显的弊端:读者容易冲着实物报偿购买报纸,降低报纸的有效发行。报纸在创办初期或者改版时期使用可以壮大声势,提高知名度,但是长期使用则反而可能亏损,因为报纸是双重销售,一方面把报纸内容销售给读者,但是这部分是亏损的,另一方面把读者的注意力销售给广告商,但如果有效发行量下降,这部分也很有可能因难以弥补发行损失而亏损。因而选择实物附加价值时必须慎重,选择目标受众感兴趣的赠品为佳。
3.整合营销策略
《经济观察报》的经营者指出,报纸的同质化时代来临,营销成为媒体的核心竞争力。该报的营销技巧确实有可借鉴的地方。第一,大报级的发行量。它一创刊就以大报的发行量见于世人,给人以成熟大气的印象,一年之内成为国内三个著名的主流财经媒体之一,为其下一步融资奠定了基础。第二,用金钱换时间,后发制人。降低发行价,把利润给销售商,争取强有力的发行网络,使产品在市场上快速渗透,有利于提高市场占有率。第三,建立目标读者数据库,实行“精确销售”。这与DM杂志异曲同工。这种有的放矢的发行方式,营销的商业价值得以体现,便于考核和管理。第四,竞合策略。与出版社合作,实行联合销售。第五,通过销售数据分析,监控各地营销活动。第六,直接促销零售商,间接促销读者。它使零售商感到有利可图,促使零售商积极向读者推销其报纸。第七,实施“超级售点计划”。③其实是设一些地点进行重点销售,大力进行促销活动。《经济观察报》的成功在于它勇于寻求新的营销方式,创新发行思维,以争取市场为目标,在报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跻身前列。这就是所谓的“市场营销三四律”,能够在一个市场中占据前三位就能够比较稳定地占据市场,市场的第四位是第一位报纸回报的四分之一。这就是典型的“整合营销策略”。
三、广告辅助,实现盈利
媒介产品营销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使用广告辅助。媒介广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把媒介产品间接卖给广告商;二是给媒介产品本身卖广告。前者直接实现经济效益,后者则是通过对媒介产品的介绍推广,提高媒介产品的知名度,扩大媒介产品的影响力,从而间接实现经济效益。从媒介产品营销而非广告的角度来看,本文主要分析后者。
现在媒介越来越重视对媒介产品本身的形象推广,从平面媒体到电子媒体,再到网络媒体,它们都有非常明显的形象定位,这种定位一般来说通过内容的传播逐渐形成。然而,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社会转型期中的传媒市场化进程不断加速,借鉴了市场营销策略,为自己树立良好的形象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有的仅仅是给报纸、一个栏目,甚至一个节目做广告,比如说广州电视台新闻频道的G4出动,除了在本台做广告,还分别做车体广告和移动电视广告,形成一种亲民的形象——大众化,关心民生小事,具有亲和力。这种推广事实上证明是成功的,受众一看到这个节目就会联想起“街坊”等词语,正切合了节目定位。又如广州的两大电视台的两个有竞争关系的节目——《今日关注》和《今日报道》,都分别为自己做了电视广告,诉求重点在于新闻的接近性、专业性、关注民生。
为媒体做广告表面上损失了广告收入,实际上长远来说,是不减反增。因为在媒介时代谁拥有最大的影响力,谁就拥有话语权,媒介的竞争,就是影响力的竞争。而对于大众传媒,影响力大意味着巨大的广告资源。
另外,媒体在选择广告媒体的时候应考虑到节目定位与广告载体的关系,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总的来说,媒介产品的市场营销策略除了上述提到过的关联延伸策略、互动策略、双头版与索引策略、重新定位、附加价值促销策略、品牌推广策略以外,还可以利用企业市场营销的其他策略。
注释
随着WTO的加入和电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当前我国电力市场在供求方面的状况在许多地区已由变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电力企业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开发和占领市场,以使电力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获得生存和发展,使电力企业在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明确当前电力市场的营销状况并采取积极的营销策略将成为电力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全面了解电力市场,积极转变营销观念
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之后,标志着电力企业传统的垄断地位已经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打破,多年来电力企业供不应求的卖方局面使得电力企业的职工安于现状、缺乏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存在着垄断经营管理的优越感,因而电力产品销售困难,供电服务质量差,服务体系不健全,不能完全适应电力需求的增长,些都制约着电力销售,使得电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形成了电能需求量大但供应不足和电力企业销售困难同时并存的矛盾性电力市场。传统的电力市场营销观念已不能解决当前电力市场的矛盾性问题,电力市场应由市场的被动方转为主动方。我局在进行观念和形式上的转变的同时,以市场需求为中心,主动分析和研究市场,实现我局从旧的用电管理模式到新的市场营销模式的转变。
二、加强电网改造建设,科学调度管理,确保供电质量
电网坚强是优质服务的前提和保障,只有建设一个网架坚强、结构合理、设备可靠、技术先进的电网,才能不断满足客户日益提高的用电需求。但由于一些客观原因,使得电力企业有电不能卖给客户,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这些客观原因主要表现在电力线路设施不完善和电网阻塞上,尽管客户用电需求量较大,但这些客观原因却使电力企业丧失了一部分销售市场,因而要加快电网改造和建设步伐,解决电网“卡脖子”问题。我局抓住城网、农网改造的大好时机,下大力气改造陈旧老化线路、建立现代化安全可靠的配电网络,改造农村落后的电力设备,不断加大电网的覆盖面积,提高供电可靠性,为扩大市场创造条件,保证了城乡居民用电需求。另外通过农业排灌电网改造,改进管理方式,降低管理费用,解决了线损大、线路丢失问题,真理把实惠带给了农民。
三、不断探索,开拓创新,营造电力市场营销新局面
伴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进行各种积极有效实践的同时,确定新的营销观,建立适合当前市场需要的营销体系是电力行业在新形势下的必要工作。
(一)全面贯彻电价政策,发挥电价优势,刺激电能增长电价是影响电力供求变化的重要因素,电价上涨和下降会导致市场需求的减少和增加。因而规范电价,严格执行国家电价政策,坚决取消不合理加价,强化电价优势,为适应电力供求平衡,积极发挥电价优势,刺激电能需求,使得我局电力市场得到更大的扩展。
(二)以“人民电业为人民”为宗旨,以优质服务赢得客户长期以来电力企业垄断使得供电服务远远落后于客户需求,而“人民电业为人民”也成了一句空话,在新形势下,新的营销观念则是以人为本,客户成了营销工作中的重点对象,客户的需求和客户的满意度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因此,建立健全电力企业产、供、销一体化管理机制已迫在眉睫。我局始终坚持“人民电业为人民”的服务宗旨,
坚持客户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秉承“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企业价值观,不断加强规范化管理,积极创造优质服务的环境,用优质服务赢得客户,赢得市场。
(三)加强员工教育,重视员工培训人员素质是做好优质服务的基础保障。电力企业必须重视员工素质教育,定时对员工进行岗位培训,使员工在思想上更加以客户和市场为重点。特别是服务窗口人员和一线员工,要将优质服务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做,认真学习《客户服务标准》,重点学习着装、仪容、举止、接待、会话、服务、沟通、基本文明用语的各项要求,使《客户服务标准》贯穿于日常的工作中。通过加强服务意识教育和检查督促,不断提高职工优质服务意识,提高优质服务自觉性。我局积极加强员工岗位及技能培训,经常性的开展业务大练兵及技能比武,近期我局开展的安全知识竞赛、电工技能大比武、95598技能比赛及服务之星的评选,为职工提供了学习、锻炼、展示自己风采的舞台。
(四)加强业扩管理,完善流程控制 业扩报装工作是开拓电力市场,增供扩销的重要途径,其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体现着客户对电力企业工作及形象的满意度。在业扩报装工作中,我局严格贯彻执行“三不指定”的原则,对内规范操作,对外简化流程,从供电方案制定、设计审核、中间检查、验收送电等环节,缩短各节点时间,方便电力客户。强化业扩报装全过程管控,推行典型设计和菜单式造价核算,着力打造“阳光业扩”。同时,随着客户早日投产,也增加了电力供应,实现了客户与电力企业的共谋发展。
(五)完善95598系统功能,发挥沟通主渠道的作用随着95598宣传力度的加大和功能的完善,95598服务热线越来越被广大电力客户接受和应用,在供电企业服务系统中担当着传递、协调、指挥、监督等多重角色。
为了进一步做好优质服务工作,依托95598电力客户中心系统研制开发了电力客户“95598”报修监控服务指挥系统,坐席员通过大屏幕显示,可以直观的对95598客户服务系统和电力抢修调度管理系统进行操作。该系统具有低压表箱快速定位、停电线路区域的变色、抢修车辆、人员的全过程监控、短信的群发群呼、停电信息自动播报、抢修车辆历史轨迹查询、车辆总里程查询、任务单查询等功能,为更加合理的调度、指挥抢修车提供参考资料。该系统通过4S技术在电力中的应用,以GPS抢修车辆监控、电力GIS系统为基础构建电力服务综合平台,利用装在各受控电力抢修车辆上的移动车载设备,将电力客户的报修信息、车辆调度信息、卫星定位信息等通过GPRS数据网络平台在电力抢修车辆和95598呼叫中心之间双向传递,实现对抢修车的状态监视、有效调度、信息查询等功能,使95598服务热线达到了真正的数字化服务。
规则的设计问题。在电力系统并网设计时,需要考虑并网增加容量是否满足系统要求,特别是清洁能源供电是否稳定。一般条件下,电网运行机构要对发电企业并网的技术进行确定,通过分析电网的安全目标,确定相关技术标准和相应的技术措施。此外,规则设计还要保证并网规则体现出公平性,让不同的主体参与市场竞争。智能电网及其定价机制的设计。在对各个节点电力市场时,要保证电力调度与用户行为结构相一致。电力市场模型要保证用户电价随着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变化,否则就要采取电力市场管制措施。发电容量充裕性的设计问题。
如何对清洁能源的发电容量进行度量,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清洁能源的电力资源可用率较低,难以确定等效的可用发电量。未来大量清洁能源进入电力市场后,这个问题如何解决还需进一步调查研究。电力基础设施投资的问题。在进行低碳电力系统规划的时候,需要电力系统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政策来引导用户进行规划和投资建设。在低碳电力市场设计时,需要建立以市场为主要引导的投资模型,保证低碳电力系统安全可靠的情况下,协调用户的投资建设,确定改革的方向。
政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