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08:37:4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公共经济与管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公共经济涉及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改善民生涉及了国民生活的基础,通过加强公共经济管理可以促进改善民生的发展,两者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里就对公共经济管理和改善民生之间的密切关系进行以下分析。
(一)公共产品的供应满足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是改善民生的基础
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得到了飞速、稳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基础生存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满足,同时,人民群众对于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的需求正在逐渐增加,但是这些公共产品因为管理与体制等原因,难以得到长期、快速的供应,使得公共产品需求与供应之间出现了一定的脱节情况。因为医疗卫生、教育、社会福利服务与产品以及社会保障等均具备一定的公共产品性质,尽管部分产品可以由私人经济承担,但是对于我国而言,最有效的供给主体还是政府。只有政府直接或者间接地向社会提供一些公共产品,才可以确保人民群众得到相应的公共产品种类与质量,进而达到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进一步为改善民生提供可靠的基础保障。但是,针对目前的状况而言,还需要做大量和民生有关的公共产品供给工作。这里以社会保障工作为例,尽管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但是和城市相较而言,其公共产品的供给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虽然在农村建立了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但其发展速度并不快,农民的医疗卫生、养老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要想增强农民以及城市贫困居民的社会保障与福利问题,就需要加强政府的公共经济管理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实现公共产品的全面供应,进而为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公共经济职能是促进公共事业协调发展、改善民生的首要条件
对于改善民生而言,不是针对小部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改善,而是大部分甚至全部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这是一项公共事业,需要达到公共资源的公平分配,进而也就要求政府实现相关的职能。由于市场经济资源在进行配置的时候,主要强调的是效率,而非公平,所以,只有政府在公共事业中发挥相关的作用,加强对公共资源协调配置,才可以有效解决市场失灵的情况,才可以进一步在确保社会公平的情况下,增强公共资源配置的效率,达到人民群众对于公共产品的实际需求,真正实现改善民生的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民生方面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随着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涉及了社会转型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内容,还和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转换与失灵有着一定的关系。在部分关键公共事业领域的不断发展与改革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加强市场化发展的现象,比如,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面,就太过市场化发展,没有将处理卫生服务问题的公平性当成是首要工作,一味注重全体人民群众共同担当健康的责任,尝试着利用市场发展处理医疗卫生问题,这样尽管可以降低政府的负担,但是也致使了医疗费用的不断增涨,导致人民群众在就医方面出现了很大的难度,并且因为公共经济管理职能转换不当的原因,经常致使医疗卫生的资源配置与布局得不到合理的分配,出现医疗服务效率相对较低、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得不到保障等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在对公共事业与公共资源分配的时候,市场作用是无法代替政府作用的,凡是涉及到民生方面的公共事业时,一定要加强政府的指导与协调,促进改善民生的进一步发展。
(三)加强政府公共支出的调整、弥补市场调节问题是改善民生的保证
现阶段,对于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等与民生有着密切关系的公共产品的供应,均是由政府通过补助的方式实现的,比如,减免税收、津贴补助、优惠贷款等,这些问题都与政府的公共支出有着一定的关系。从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关系而言,相对适合的方式就是,政府可以对公共产品的产出与供应进行间接的管理,不要将自己当成是“划桨者”,而是应当扮演“掌舵者”的角色,加强对市场秩序的规范,充分利用预算支出形成一定的经济刺激,进而营造一个高效的产品供应市场,加强私人部门的参与,但是这也不表示,针对和民生命脉有着紧密关系的公共产品供应只可以利用市场经济体制进行刺激,才可以得到相对高效的配置。反之,市场在进行资源配置的时候,经常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与功利性,因此,太过重视市场私人部门对民生公共产品的供应,非常容易在实际工作中出现“马太效应”的产品分配问题,进而导致民生情况得不到相应的改善,比如,在对医疗保障体制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政府对相关部门的财政投入较少或者相应的管理不当,就会导致医疗机构缺乏相应的公共资金、社会公平性与公正性,进而出现医疗产品分配不当等相关问题。所以,一定要加强政府的财政支出力度,这样不仅可以确保公共产品的顺利生产与供应,还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弥补市场中存在的盲目性与功利性,进而确保公共产品需求的可及性与公平性,进一步确保改善民生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建立并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是保证与改善民生的需求
现阶段存在的一些民生问题虽然也包括了公共产品的供应结构问题,但是其主要问题还是公共产品供应不足。此时就需要政府对财政支出的结构进行相应地调整,减少非公共产品的支出,将“服务投资性财政”转变成“公共服务性财政”,将支出的重点转向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将政府投入重点放置在公共民生方面,加强公共产品的供给,确保在进行改善民生工作的时候,可以承担相应的财政支出,真正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开展公共经济管理工作的时候,假如存在着一些民生问题,就一定要加强对公共财政体制的思考,确保财政结构更加合理,进而确保公共产品供应的高效,加强民生的改善。假如公共财政体制还不够健全,政府系统的内部也没有对各级财政分割问题进行相应的理顺,那么,各级部门与机构就非常容易出现自利倾向,进而阻碍改善民生工作的顺利进行。所以,在开展公共经济管理工作的时候,政府一定要加强对公共财政体制的完善,确保公共产品的供应具备相应的资金保障,加强公共产品供应的成效已经成为改善民生的必备需求。
(五)加强法制化、规范化的公共经济管理是改善民生的制度保障
要想有效扩展公共事务的管理范围,加强对日益复杂公共问题的处理,政府一定要不断提高公共经济管理的效率,除了需要采取一些行政手段之外,一定要加强对法律手段的应用,加强公共经济管理的法制化。在开展公共经济管理工作的时候,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不仅可以将工作内容纳入到法律当中,还可以加强规范公共经济管理机构的权限与工作过程,使得整个管理工作都可以做到有法可依,形成一定的良性循环,进而在制度上确保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比如,社会保障就是利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由政府对一些因为伤残、年老或者疾病等原因导致丧失劳动力或者失业的人员,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与物资帮助,这样就可以为人民群众的基础生活提供相应的保障。如果没有一些针对社会保障与劳动的各项法律法规,大多数企业与管理人员均不会自觉自愿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通过这些明确的社会保障条款,就可以加强社会保障的达成,进而为改善民生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
三、从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出发,提出加强公共经济管理的措施
在改善民生工作中,公共经济管理工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具体而言,在开展公共经济管理工作的时候,政府主要是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些公共产品,并且对公共财政支出结构进行一定的优化,加强民生领域中的公共财政支出,为有关民生的各项工作提供可靠的财政支出,进而努力实现公共经济管理的法制化。通过对公共经济管理体制与方式的改革,可以在根本上达到民生的改善。并且也正是因为公共经济管理和改善民生之间的关系,才需要针对改善民生的具体要求,加强对公共经济管理的调整,进而促进改善民生工作的全面发展。为了更好地完善相应的民生改善工作,政府一定要加强对公共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进而提出有效的措施,加强相关工作的全面开展。
(一)加强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
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是改善民生的基础,此时就需要政府加强对经济的调节与市场监管,进而重视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工作的全面展开,加强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促进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增强。在对政府管理职能进行转变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立,并且明确政府向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服务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职责,政府一定要担当起向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将公共资源更加倾向于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进而加强社会事业的发展以及民生的改善。
(二)加强公共政策公平性的建设
政府加强对公共事业的协调,促进社会的公平分配,已经成为了改善民生的首要条件,其中公共经济管理就是促进社会公平分配的主要组成内容之一,而在政府公共经济管理工作中,最为直接和主要的方式就是建立相应的公共政策。所以,为了确保民生达到预期的改善成果,一定要加强公共政策的公平性。在加强以及保证公共政策公平性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与科学化,建立并且完善相关政策决策和监督机制,利用相关制度政策监督保证民生政策的落实。事实上,主要就是尽量使政府在制定政策的调研、执行、决策以及监督这四个环节进行有效地区分,进而利用相关政策促进社会的公平分配。
(三)加强各级政府对公共经济事务管理责权的合理划分
在现行的分税制度下,财政权力太过集中,事务权力太过下放地方,使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教育等方面的公共产品大部分均是由基层政府担当,因为财政能力有限,基层政府还没有建立正规的融资渠道,导致相关的公共事务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对公共产品的供应质量与稳定性产生了相应的影响。所以,为了确保民生工作的顺利发展,一定要加强各级政府对公共经济事务管理责权的合理划分,明确中央以及地方的经济调节、公共服务以及社会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我国工作的出发点一直就是可以为了有效的将人民的生活进行改善,当今世界经济增长形势逐渐放缓,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也逐渐开始出现回落的情况,国际金融市场呈现动荡的情况,增多了各类风险的产生,使我国的经济金融领域出现风险,尤其当市场需求不断减少,就业等各个方面的需求也逐渐减少,就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这就需要以改善民生为目标,对财政资金进行有效的分配,使财务管理制度进行有效的完善。
一、加强公共经济财务管理对于改善民生的意义
我国的公共经济的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使我国的人民福利和分配得到基本的公平、公正的保证,需要利用公共经济管理作为有效的保证。在公共经济的管理过程当中,要将市场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针对公共经济管理部门,对于社会成员要负责,将公共资源和公共权力进行充分的掌握,使公共事务得到有效的管理,可以为人民提供更好的服务,促进具体的财务活动顺利的开展下去。我国各种的经济政治政策实行的目的都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随着经济全球化放缓了速度,对于国际贸易也产生不利影响,产生各种风险,一些企业面对有关生产经营的困境,我国的经济金融也面临着很大的风险。经济发展的速度减慢,各种各样的市场需求也得到降低,就业需求也随之减少,凸显出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
针对上述的这些情况,我国政府需要将财政投入进行加大,为我国的民生改善做出贡献。在具体的政治和经济会议当中,对于我国民生的改善提出了具体的工作指示。为了使民生得到更好的改善,对于财政资金,要进行有效的分配,针对公共经济的发展,制定出具体的财务管理制度,从此看来,加强公共经济财务管理与改善民生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二、加强公共经济财务管理与改善民生的关系
(一)公共经济财务管理直接影响到民生的改善
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得到提高,人们的生存方面的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有关社会福利方面的需求不断提高。公众对于自身经济权利产生过度形成公共经济资源,为人们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公共服务部门的财务效率和公共财政效率和管理效率具有直接的影响。对于公众的付出和公共产品不对称,这样一来,就会对公众的具体满意度产生不利的影响,使公共部门的公信力受到质疑。因此针对我国的政府部门,要重视经济的财务管理,财务科学的措施,为公众提供具体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促进民生的改善。
(二)利用公共经济财务管理可以促进市场资源配置
公共职能部门主要负责的是公共经济财务管理工作,经济财务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需要明确的财务效率的责任主体,具体的财务人员在在日常工作当中,会出现职权滥用的情况,会降低部门机构的财务效率,无法合理的配置公共经济资源。管理公共经济资源,要将市场的因素进行充分的利用,将市场的运行机制进行引入,合理配置经济资源,以市场的理念为基础,将财务效率进行有效的衡量,将损失尽量减小到最小。
(三)公共经济财务管理促进服务市场的调节
针对当前与公共产品和服务相关的方面,主要是通过政府补助的主要方式,在公共经济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对于工农产品和服务生产等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近些年,人们对于公共品的需求得到市场的不但刺激,市场资源自身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功利性,利用市场进行资源的配置,有时候会使公共品分配的不够均匀,对于人们的生活改善具有不利的影响。公共经济财务管理要不断得到加强,特别是公共产品方面的财政力度要不断得到加强,对于市场盲足调节进行有效的弥补,使公共产品的公平性得到有效的保证,使民生得到有利的改善。
(四)民生改善需要法制化的公共经济财务管理制度
从受托管理的角度出发,具体的公共人就是公共部门当中财务管理的工作人员,而具体的权,主要是民众自身的权力让与为主要的基础。所以公共部门财务管理的具体工作人员应该以公众的需求为出发点,以此展开与此对应的工作事物,要对公众负责,使打造出来的环境氛围具有高度的诚信。在这个过程当中,公共经济财务管理要做到法制化,通过法治化建设,对于大众的利益在法制的角度上进行保护,解决民生问题的时候,要以法律标准为具体的规范,使具体的民生工作得到有效的制度方面的支持。
(五)民生需求不断扩大,使公共经济财务管理遇到新的挑战
在民生改善的过程中,公共经济财务管理占据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要提供更加充分的公共产品服务,既要健全和完善,完善财政支出结构,民生的财务支出要不断得到加强,更新具体的财务管理模式。与此同时,具体的管理人员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要得到有效的提高,使财务管理手段得到有效的改进,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
结束语
综上所述,公共经济财务管理与改善民生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要改善民生,就要在公共经济财务管理各个方面进行着手,采取各种科学合理的措施促进民生的改善。
参考文献:
[1]苏真. 如何加强公共经济管理与改善民生的关系[J]. 中外企业家,2014.
[2]丁妮. 加强公共经济管理与改善民生的关系[J]. 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
民生问题是我国政府当前面对的主要问题,也是政府当前最关注的问题,改善不仅仅关系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基本权利,同时还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繁荣。因此,总理明确提出了民生工作是当前的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政府公共管理承担着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制定公共政策等重要职能,因此在改善民生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本文简单探讨了加强公共课经济管理和改善民生的关系。
一、加强公共经济管理对于改善民生的积极作用
公共经济管理维护社会分配的公平性,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保障社会公民的利益,和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迅速。2011年统计数据显示,在2010年,我国经济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收入分配不够合理的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的一个严重问题。我国的两极分化已经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趋势,这对于我国的国计民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公共经济管理有利于民生需求的实现。民生内涵和领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民生不仅仅是过去温饱问题和住房问题,已经拓展到了基本生存要求之外,包括了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和产品需求,改善民生成为真正实现人民利益、保持社会稳定的根本和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公共经济管理承担着庞大的公共产品服务,管理着庞大公共事务,所以对于民生改善有着巨大的影响,加强公共管理对于改善民生有着巨大的积极作用。
二、加强公共管理和改善民生的关系研究
1 公共产品是改善人们生活的基础
公共经济管理为公民提供公共产品,这些公共产品是改善民生的基础。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迅速,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2010年,GDP增长超过了10%,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巨大成就,人民生活的基本生存需要已经得到了满足。但是,国民对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福利的需求也在快速增加,然而这些公共品的供应却因为体制和管理等原因,难以保持相应的增长速度,公共产品的需求和供给之间存在缺口。
由于政府是我国目前的提供公共服务产品和社会福利的主体,政府向社会直接或间接的提供公共产品,才能够保证人们的公共产品品种、质量,极大满足人们的公共产品需求,从而成为人民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的基础。但是目前我国公共产品供给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社会保障体系迟迟没有建立,医疗,教育,和养老问题一直困扰广大农村群众的重要问题。所以,给广大农民和贫困线以下的城镇居民提供福利和社保就依靠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公共经济管理,提供大量的公共产品,是改善民生的基础。
2 促进社会公平是改善民生的先决条件
公共经济管理的重要职能是协调公共事业发展,推进社会公平,改善民生作为一项公共事业,是公共资源配置的一个体现,市场经济是追求效率的,公平被摆在次要的地位,只有发挥公共经济管理的作用,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才能在保证社会公平的基础上,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产品需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生的改善。我国的民生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时期,是在社会转型时期遇到的不可避免的问题,公共经济管理相对滞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甚至在一些比如医疗卫生等重要的公共领域的改革产生了强烈的市场化的色彩,没有把解决卫生服务公平性问题作为首要任务,而一味强调全民共同承担健康责任,试图通过市场解决医疗卫生问题,这样就导致了广大收入过低的人民无法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无法实现医疗事业的公平性。市场不能代替政府公共经济管理的地位,政府要在公共事业管理和公共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才能够有效改善民生。
3 公共经济管理制度法制化是改善民生的法制保障
我国民生问题主要是供给不足造成的,这就需要政府在财政支出结构进行调整,压缩非公共品的支出,将“服务投资性财政”转变成为“公共服务性财政”,加大公共民生领域的产品投入,使财政支出以改善民生为宗旨,建立有效的财政支出体系,改善财政结构,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提供公共产品的有力资金保障。
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将公共产品定义为“那些在消费上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 竞争性的产品”。从公共产品理论可以看出,公共体育场馆的产品大都属于非 竞争性弱 和非排他性强的公共服务,属于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 一些具 备准公共物品属性的诸如高速公路、桥梁、公共体育场馆等产品,适当地依靠市场机制进行 资源配置,可以有效地缓解政府的经济压力。这为公共事业民营化改革,尤其是公共体育场 馆民营化带来了理论的支持。
民营化是指将国有、公营的公用事业的所有权或经营权转移到民间,引入真正的市场机 制。根据e•s•萨瓦斯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三大类即为委托授权、政府撤资和政府淡出。委 托授权是公共物品供给民营化最常用的方式,它通常通过合同承包、特许、补贴、法律等形 式来实现。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公共体育场馆一直是各级体育行政部门所属的事业单位 ,实行统一收支、统一管理,致使其功能单一,使用率低。同时,政府对公共体育场馆无所 不包、无所不管,充当着无限政府的角色,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公共体育场馆 长时间低效率的运转和无底洞式的消耗成了各级政府的一个沉重包袱。近几年,随着我国公 用事业民营化的成功实践,这种改革方式已悄然被引入到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中。当前 ,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制度的改革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以委托经营为代表的公共体 育场馆民营化模式已在全国各地相继出现,改变了过去政府或者体育职能部门运营的单一的 传统模式,通过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剥离,以市场化途径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来改变原有的公 共体育场馆运营和管理体制。“政府引导、民资营馆”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营化改革可 选择的模式。然而,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中遭遇了诸多难题,严重影 响了民营 化改革的进程。如何找准民营化若干瓶颈问题,如何分析与破解瓶颈问题,已成为公共体育 场馆民营化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根据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阅读大量的 公共经济学、社会学著作,同时通过cnki中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以及其他互联网查阅大量 国内外有关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领域等文献资料,为论文构架奠定理论基础。
1.2 专家访谈法根据研究主要内容,针对省、市体育 局等行政部门领导以及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领域内的专家学者设计了相应的访谈提纲,对我 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遭遇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为研究提供了原始材料。
1.3 实地考察法根据研究内容,选取国内较早采取民营化模 式运营的宁波市游泳健身中心、绍兴市游泳健身中心、
金华市义乌梅湖体育中心等公共体育场馆作为典型案例,进行了实地 考察。通过 与场馆运营方的直接交流,了解场馆运行管理的实际情况,为论文的撰写提供详尽的第一手资料。
2 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瓶颈问题的剖析
2.1 理念滞后的问题 公共体育场馆经营权转让后,政府及相关体育职能部门更多的是扮演服务者、监督者的 角色。经营主体的转换以及完全市场化的运作,带来了理念的全新改变。在政府层面上表现 为民营化理念、服务为核心理念等相关理念的浅薄,导致了系列问题。
2.1.1 民营化理念浅薄 公共体育场馆采用民营化机制对于许多政府官员、国内私人投资者以及消费者来说,都 是“新生事物”,他们不仅对于民营化机制所涉及的商业、技术、法律和政策各层面的种种 复杂问题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和经验,而且在理念上也存在不少误区。主要表现为:1) 有的地方政府认为公有制是公共体育场馆效率低下的原因,只有引进外资或者民间资本,改 变其所有制性质才是真正的改革;有的地方政府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责任认识不清,将 公共体育场馆改革当成“政府甩包袱、财政脱负担”的手段,错误地认为把公共体育场馆推 向市场后,政府的责任也可以“一推了之”。2)公私双方短期化倾向严重,缺乏长期合 作精神。政府方面对当地公共体育场馆往往是一脱手就了之,对公共体育场馆在民营化实施 过程中支持、协调和监督的作用认识不足。同时在民营资本方面,投资行为也存在严重短期 化的倾向,忽视了公共体育场馆投资与收益长期化的特点。3)对公共体育场馆的产业特 殊性以及民营化所涉及的商业、技术、法律、政策等问题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在具体运用上 往往是急功近利、顾此失彼,对各种可能面临的风险评估不足。政府和私人投资者的决策非 常草率,缺乏充分论证,一旦出现问题,各方就表现出机会主义倾向。
2.1.2 服务为核心的理念浅薄 在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进程中,政府依然扮演着管理者的角色,拥有高度的调动和配置 社会资源的权力,主导着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这种过于集中的权力导致政府对社会生产 生活的过多控制,从而限制公众的个人行为,使得社会公共服务仍然停留在管理的层面上。 美国学者e•s•萨瓦斯在《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的著作中提到“西方政府治理的 新理念,在政府角色和职能的定位上,表现为市场价值的回归,表现为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和 社会化;在政府管理的价值选择上,新理念包括市场优位、顾客至上、服务意识……”,提 出了“管的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的理念。这一理念的本质,便是由公共社会管理向 公共社会服务转变,不但适用于政府,更适用于具有政府性质的公共组织向社会市场组织的 转变,其中就包括了公共体育场馆。
公共体育场馆委托给企业经营,企业就是政府服务的对象。如何帮助企业,服务企业经 营公共体育场馆,并在政策、制度、监管、宣传、市场开拓等方面提供良好的服务,成为政 府应扮演的角色。然而,在实践中,政府或出现了“甩包袱”现象,放纵任其自流,或出现 了“管卡压”现象,处处严厉管制,这种状况有悖于政府的服务理念。
2.2 制度缺损的问题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深入,本就不完善的制度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宏观层面 上的专门性法律法规的缺失以及微观层面上的绩效评价体系的缺损两个方面。
2.2.1 专门性法律法规的缺失 目前,我国公用事业民营化的过程中颁布了《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条例》、《关于加 强市政公用事业监管的意见》、《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全国城市物业管理 优秀大厦标准及评分细则》、《政府制定价格行为规则》、《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办法》 等系列的法律法规,为我国公共事业改革保驾护航。这些相关的法律法规成为了我国公共体 育场馆民营化过程中的经营、投资等方面,主要的法律依据。但是无论是国家层面颁布的系 列法律法规,还是地方行政法规均未直接涉及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相应领域,可以说,与 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经营相关的制度及法律法规基本上属于空白。目前,我国公共体育场馆 民营化很大程度上都是借鉴的其他公用事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办法,并无明确的关 于公共体育场馆的立法,用于平时操作性的文件大多只是以政府性发文为主,在执行依据上 尚得不到保证,更不无法确保相应过程中行为的规范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专门性法律法 规的缺失还会在后期监管上带来一个严重后果,使得名正言顺的相关监管行为无法可依,导 致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进程严重受阻。
2.2.2 绩效评价体系的缺损 民营制度选择中风险存在是客观的,然而能否有效地规避,除了过程的管理外,更注重 结果管理,而绩效评价问题是衡量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效益的重要指标,也是民营制度 选择 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绩效评价不但是检验最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重要手段,更是提升 内部管理、企业凝聚力等的有效手段。通过定量分析准确地评定体育场馆设施的工作成绩, 是现阶段对我国体育设施实施有效管理的措施之一。对公共体育场馆进行公益和经营的绩效 评估非常必要的。企业的经济效益的评估,可以直观地体现在相应的收入、利润、税收等方 面,比较便于数据的收集与作为以现代企业形式经营的公共体育场馆,必然存在相应 的财务报表等,便于经营绩效的评价。与之相比较,公益性质的社会效益由于缺乏相应的评 估指标与评估体系,其社会效益评价一直处于被人们忽视的状态。当前,对民营化模式的绩 效评价体系学术界也未达成完全的统一。在实践评价中更是缺乏依据与权威,导致了绩效评 价体系的缺损,严重地损害了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进程。
2.3 伦理失范的问题 市场机制的引入,引发了一系列有关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伦理失范问题,主要集中于 受托方的企业经济伦理和以及委托方的政府行政伦理两大领域。
2.3.1 企业经济伦理失范 经济伦理是指人们在经济制度安排、经济活动中产生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以及对社会 经济制度和经济行为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评价。公共体育场馆提供服务是其获得 经济效益 的手段和途径,因而它具有明显的利己性。企业必须追求利润,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每 一个企业的天然的追求。民营化后的公共体育场馆,委托方政府所追求的是社会效益,而受 托方企业所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双方所追求的效益与目标函数不一致,从而导致了公共体育 场馆民营化后产生了经济伦理失范。其主要表现三个方面:其一、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过 分求利现象。民营化的公共体育场馆以市场化为导向,其价格虽然由工商、税务等部门的协 调监管,但是由于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真实成本难以确定,广大消费者难以知道企业内部 确切成本,门票等服务价格的定价相对较高,容易产生企业的过分逐利情况,导致经济伦理 的失范;其二、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公平与效率缺失。政府在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提供时 ,必然以社会效益为根本出发点,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作为准公共产品的公共体育 场馆,即使转换了相应的经营主体的亦不发生目标的改变。对于企业而言,是以追求自身经 济效益的最大化为目标的,其为了保证充分地获取经济效益,有时会忽视社会效益的获取, 破坏了公平与效率。例如,减少规定的开放时间,以降低相应的人员支出与设备的运营费用 。其三、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不道德竞争。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管理企业是一种从私利出 发,基于对回报的期望的合作,在法律、行政、经济等约束手段还尚未形成的过程中,公共 体育场馆民营化竞争机制和合作机制往往出现了违背社会经济伦理的现象。有些公共体育场 馆委托给企业运营没有经过公开竞标,也有公共体育场馆委托经营仅有少数几家企业参与竞 标,甚至存在不道德竞争。
2.3.2 政府行政伦理失范 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中,政府行政起着推动与保障作用,但是在改革过程中我国公 共体育场馆民营化却遭遇了若干行政伦理问题,阻碍和减缓了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 进程。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进程中所面临的行政伦理失范主要表现在政府行政组织伦理 的缺失、行政人员行政职业伦理缺失以及公共政策制度伦理缺失。政府行政组织伦理行政活 动主体及行为的伦理,而其伦理原则表现在政府行政管理所追求的基本伦理目标——公正、 廉洁、高效。目前,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过程中,涉及相关权益的转让或 者审批, 但是相关事宜的最终决定因素却不是法律法规,而是部分行政职能部门或者行政领导的权利 。在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的领域中,各类腐败问题层出不穷。行政人员责任意识的缺乏 ,使得在工作中,不以工作为己任,出现工作拖拉,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其缺乏服务理念 ,使得其工作中与人与事态度傲慢,官本位思想更加根深蒂固;忽视日常的道德自我教育, 久而久之使得其行政效率降低,更会产生诸多腐败、滥用职权等不良现象。公共政策伦理是 制定良好公共政策的前提,以美国、英国等为代表的欧美发达国家就在公共政策伦理的理论 支持与实践下,制定了有关产业民营化的系列法规与政策,其内容详尽,切合实际,并且与 时俱进,不但符合民营化政策要求,也符合公共政策行政伦理的要求。相比之下,我国政府 在法规与政策方面的作用还没凸显出来,具体表现为法规制度供给不足,法规制度的规定过 于宽泛,不够具体,缺乏可操作性等,在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领域内缺乏专门的法律和法规 ,导致行政人员在执行过程中无从着手,对政策法规制度认识,对现有政策法规有机可乘、 投机取巧,影响法规制度的执行力度。
2.4 监管缺失的问题 我国的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是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转轨时期中逐渐 发展起来的,取得相应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缺陷,主要表现在监管主体单一、 监管内容混乱、监管手段缺失等方面,这些问题和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种运营方式的 进一步发展和成熟。
2.4.1 监管主体单一 在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相关监管过程中,直接参与公共体育场馆委托经营的监管 主体还是以政府为主,缺少行业协会、大众传媒等多元监管主体,目前的政府还是不能脱离 建设者、委托方、监护人的三重角色,并且担负着监管基本上全部的责任,导致监管缺乏全 面性、科学性和客观性。目前,对民营化的公共体育场馆进行监管的大部分职能分散在政府 部门,尚未建立起职责明确的专门监管机构,而相关政府部门又缺乏监管的专门人才和监管 经验,也缺乏科学合理的监管内容与标准,导致监管效率低下、监管成本高等问题。我国目 前的情况是政府在监管过程中缺乏与中间组织的必要的信息沟通和交流,这是导致扭曲性管 理的重要原因。监管作为政府管理委托经营性公共体育场馆的一种手段,其对经营企业所施 加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监管主体不仅仅是政府相关行政部门,如在涉及到价格听证的情况下 ,媒体等也就成为行为主体。大众传媒不仅能够影响政府决策部门的政策制定,而且可以起 到政府监管机构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公共体育场馆涉及的在委托经营过程中涉及到多方面的 改革和创新,涉及到的消费者甚众,仅仅依靠政府部门有限的人力物力显然是不够的,需要 借助社会力量,借助市场的力量。其中,大众传媒作为各类行为主体披露和传递信息的主要 载体,能够影响和反映广大消费者和整个场馆日常运营的方方面面,因此,提高市场化改革 的透明度,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既能够辅助政府监管部门实施有效的监管,又能够强化市 场化机制的约束作用。此外,大众传媒还可以对监管部门的监管者进行监管,促进监管部门 及其监管者依法行使监管权力,防范腐败的产生,还可以反映民意,成为政府监管部门与社 会公众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
2.4.2 监管内容混乱 在公共体育场馆在民营化过程中监管的主要内容随着民营化的深入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从限制进入的经济性规制转向社会性规制,相应的监管应该更多的强调了公共体育场馆服务 产品的质量、价格服务水平以及合同的规范程度。目前,我国各级监管主体,缺少对于监管 内容的明确认识,相应的监管机构不了解监管的内容,导致了现有的监管内容混乱,主要表 现在:第一、忽视安全监管。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前提就是必须确保其正常安全运行,这 是政府有效规制的首要内容。公共体育场馆及其产品一旦发生安全问题,影响范围广,影响 程度深,并且将直接威胁到整个社会的安定。因此,安全规制必须放在最为突出位置;第二 、忽视价格监管。由于价格规制直接涉及到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因此价格的规制 监督是规制内容中的核心部分。工商部门等政府组织缺少通过不同的类型价格监督的选择, 使得公共体育产品的价格的监管形同虚设;第三、服务质量监管。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目 标之一就是提高服水平和服务产品质量,促进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获得利益最大化,同时 使公众能够享受到高品质的服务。因此服务的水平和产品的质量如何,是否达到了品质标准 ,是否令公众满意,直接关系到对民营化的评价。民营化之后,服务水平公共产品质量不但 没有显著进步,反而有所下降,民营化的种种努力就失去了意义,公共体育场馆的民营化也 必将遭遇瓶颈;最后,缺少合同监管。合同监管是公共体育场馆委托经营模式下的新型 的规制模式,通过委托方与受托企业订立合同的方式,将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以及实施 过程中相应的事项都进行事前详细的规定,这是一种双方约束机制。目前,合同监管严重缺 失,企业合同监管缺少对于进入许可、资格审查以及随时监督和促进合同的履行,缺少切实 的合同的条款来规制受托方企业的绩效。
3 实现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思考
3.1 树立深层次的民营化理念以及公众服务理念 在政府层面上,应当深入研究学习民营化的相关理论,并借鉴国内外公共事业领域改革 的成功案例,树立系统地、科学地、深层次的民营化理念,认识到民营化不但是一个过程, 而且是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重要手段。对于企业而言,整个经营活动要求站在公众的角度, 以公众的观点和想法来分析考虑其健身休闲、体育运动等消费行为的需求。以公众为主体的 理念转变,提升公共体育场馆设施的服务质量,带来更多的经济与社会的双重效益,为其今 后进一步民营化发展提供了新的理念支撑,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
3.2 完善民营化法律制度结构与绩效评价体系 在宏观层面上,在不断完善公共事业改革领域内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出台相关的公 共体育场馆民营化领域内的专门性法律与法规,为其运营、监管等提供法律支持,做到有法 可依,执法必严;在微观层面上,应该采取系统全面的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以公共服务为导 向的绩效评价指标,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估,为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提供相关评估制度的 保障。
3.3 规范民营化经济伦理与行政伦理 针对受托方的经济伦理,通过树立合作的理念来保障双方的共赢,达到利己与利他的统 一,通过对公共服务进行规制,并加强伦理建设,通过社会监督树立诚信的经济伦理;针对 委托方行政伦理,通过树立政府的现代公共服务理念,完善政府行政的相关制度与机制,加 强行政人员的职业道德的自我修炼,加强行政人员的职业道德的培训与教育,实行全面严格 的行政人员的准入制度,从行政伦理层面上保障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的顺利推进。
3.4 明确多元监管主体与监管内容 对公共体育场馆的监管应贯穿于其民营化的全过程,从安全、价格、服务质量、合同等 全方位地进行监管。同时,引入行业协会、媒体等多元的监管主体,推广第三方参与监管方 式,以提高监管的客观性与公正性,从而提高监管的效果。
4 结 论
1)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是我国体育领域内公共事业改革的一种有益尝试,但遭遇了理念滞 后、制度缺损、伦理失范、监管缺失等若干瓶颈问题。
随着高速公路市场改革的逐渐深入以及高速公路建设的逐渐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尤其是高速公路项目不仅投资大,而且资金相对密集,从而,有必要加强对高速公路经济管理的研究。当前,为了使沿线的司机和群众更方便,高速公路设置了收费站,大部分高速公路收费均采取吨公里进行收费,或者是按车型进行收费。高速公路管理主要部门包括路政、监控、收费、养护等,为了保证路面的安全畅通以及道路车辆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援,路政管理采取24小时连续巡逻的方式。路况越是不好,天气越是恶劣,就越需要提供优质周到的道路服务,减少事故的发生。因此,目前以及今后一项突出且艰巨的任务便是:交通管理部门根据市场的需求,如何建立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运输市场,使交通运输管理部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并逐步向系统化、法律化、规范化的轨道迈进。
1 经济管理的措施
1.1 法律手段
1.1.1 立法方面
发达国家的高速公路之所以能够健康发展、有序管理,究其原因是有一套科学合理的法律保障机制。高速公路立法不仅是高速公路健康有序发展的保证,也是建立完善的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需要。当前,应从法律的政策和法规入手,对其充分运用和遵循的同时,积极制定和修订有关的法律法规,使高速公路管理和建设尽量科学化、法制化,真正做到在高速公路中有法可依。
1.1.2 执法方面
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中的执法问题是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点。目前,高速公路执法效率低下、主体繁多,应进一步明确交通部门以及公安部门的职责分工,对高速公路管理模式进行统一,真正做到高效、统一、精简的高速公路管理体制。实际工作中,应进行综合执法、统一调度,整合管理资源,运用各种力量,培养随机应变的能力。同时,为了维护高速公路安全,提高路政执法效率,减少交通事故,还须有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先进的管理设施。
1.2 经济与行政手段
依据高速公路自然垄断的条件以及现在所面临的需求特点,目前由少数企业垄断经营相对更有效果。一般情况,从经济角度看,在此时引入竞争并不合理。在这种条件下,需由政府出面,对市场进行干预,让企业独家垄断,赋予企业特定的垄断经营权。可是,这样可能会出现消费者利益受损、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的现象。因此,由于高速公路的自然垄断,在社会福利与企业利益之间政府经常取舍两难。面对这样选择困境,较可行的方式是允许企业垄断经营某一条高速公路,但与此同时,应对其进行有效治理,治理的方式是以特许经营为特征的微观规制。
1.3 加强成本的管理及控制
1.3.1 公路施工项目成本费用的预测与计划
在公路施工项目开工前,必须进行科学的分析,预测出完成公路工程项目所需要的总成本,把它作为目标考核与进行计划成本控制的依据。对每一个公路项目施工,都应精心预测,避免造成失误。项目部人员应在项目开工前,选好科学的施工方案,制定该项目的成本计划,选定合理的材料供应商。公路工程项目费用计划应包括工程成本计划以及项目管理费用计划。在施工中严格审批,有效地控制支出。
1.3.2 公路工程成本费用的控制与核算
在项目施工的过程中,要依照成本计划进行严格控制和核算,主要包括对人工费用的控制,生产资料费用的控制以及现场管理费用的控制。例如,材料费用控制应该做到:合理确定材料的数量、价格;规范工地材料领用的相关工作;至于相对紧缺的材料,为了避免占用资金,间接地扩大成本,供应时应依照随用随进、略有库存的原则。
1.3.3 公路施工成本费用的分析与考核
公路施工完成后,应对预算成本与实际成本进行比较,对成本计划完成环节中各个部门进行有效总结,找到成本升降的主客观因素,不断积累经验,制定下一步降低成本的具体措施,寻找最佳方案。及时地检查、分析、修正、补充,从而有效地控制成本、提高效益。
2 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制的必要性
2.1 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生产社会化程度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的必然产物,只要商品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不管它实行的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私有制,都不可避免地要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而交通运输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以及社会化大生产的组成部分。因此,交通运输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现代生产力高度社会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2.2 保障公众出行利益的需要
在高速公路管理中,由于高速公路自身具有公益性、网络性、外部性等属性,政府扮演着公众出行利益的捍卫者角色。
根据公共经济学的解释,社会物品总体分为四大类:纯公共产品、纯私人产品、公共资源、准公共产品,判定标准是依据消费上的竞争性以及供给上的排他性。纯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纯私人产品具有竞争性、排他性,公共资源具有非排他性、竞争性,准公共产品具有排他性、非竞争性。
我国的高速公路一般都是采用全封闭的收费模式,具有排他性。同时,我国高速公路也具有非竞争性。这就说明,在“适应交通量”这一公路消费的拥挤点之下,其消费具有共享性。因为高速公路建设具有适度超前性,所以基本上高速公路所提供的通行能力在非拥挤的“适应交通量”之下。因此,高速公路是具有非竞争性与排他性的典型的准公共产品,这是高速公路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与采用哪种管理模式无关。
2.3 保证国有资产安全的需要
在我国,从法理上来讲公路资产的国有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国家投资建设公路,依照物权法取得所有权;二是,在引进非国有的国内外投资时,在投资建设合同中保留公路资产所有权,根据债权法则取得所有权。在当前情况下,我国的公路不管其投资主体是谁、经营管理主体是谁,也不管属于何种管理形态,公路资产的所有权均属于国家所有,高速公路也不例外。因此,应对高速公路国有资产进行依法管理,保证高速公路设施安全完整,是政府作为资产所有者所拥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
3 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交通运输市场将会快速地发展。相应机构部门应当致力于研究更加完善的管理模式,政府拥有公路设施的所有权,在不断完善公路设施以及运输市场的同时,还应该研制出一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建立一个统一、竞争、开放、有序的运输市场。
【参考文献】
[1]郭名春.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关键问题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1(12).
中图分类号: G80-0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 1007-3612(2011)05-0004-04
Reflections on Bottlenecks Problems of Operating Manageme nt the Privatization Reform of Public Gymnasiums and Stadiums
ZHUANG Yongda,LU Hengbo
(Dept. of P.E.,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 Zhejiang Chin a)
Abstract:The privatization reform of public gymnasiums and stadiums as the ref orm of public utilities in sports, which is a beneficial attempt. However, as th e advance of the privatization reform, we meet some bottleneck problems, such asbackward ideas, the ethics anomie, institutional destroy and the lack of regula tory. Based on the typical cases of the privatization reform of public gymnasium s and stadiums in China, this paper analysed some bottleneck problems in the pro cess with the methods of interviewing experts and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t hen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ence reflections, for supporting the privatizationof public gymnasiums and stadiums.
Key words:public gymnasiums and stadiums; privatization reform; bottlen eck problems
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将公共产品定义为“那些在消费上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 竞争性的产品”[1]。从公共产品理论可以看出,公共体育场馆的产品大都属于非 竞争性弱 和非排他性强的公共服务,属于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2] 一些具 备准公共物品属性的诸如高速公路、桥梁、公共体育场馆等产品,适当地依靠市场机制进行 资源配置,可以有效地缓解政府的经济压力。这为公共事业民营化改革,尤其是公共体育场 馆民营化带来了理论的支持。
民营化是指将国有、公营的公用事业的所有权或经营权转移到民间,引入真正的市场机 制。根据E•S•萨瓦斯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三大类即为委托授权、政府撤资和政府淡出。委 托授权是公共物品供给民营化最常用的方式,它通常通过合同承包、特许、补贴、法律等形 式来实现。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公共体育场馆一直是各级体育行政部门所属的事业单位 ,实行统一收支、统一管理,致使其功能单一,使用率低。同时,政府对公共体育场馆无所 不包、无所不管,充当着无限政府的角色,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公共体育场馆 长时间低效率的运转和无底洞式的消耗成了各级政府的一个沉重包袱。近几年,随着我国公 用事业民营化的成功实践,这种改革方式已悄然被引入到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中。当前 ,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制度的改革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以委托经营为代表的公共体 育场馆民营化模式已在全国各地相继出现,改变了过去政府或者体育职能部门运营的单一的 传统模式,通过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剥离,以市场化途径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来改变原有的公 共体育场馆运营和管理体制。“政府引导、民资营馆”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营化改革可 选择的模式。[3]然而,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中遭遇了诸多难题,严重影 响了民营 化改革的进程。如何找准民营化若干瓶颈问题,如何分析与破解瓶颈问题,已成为公共体育 场馆民营化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根据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阅读大量的 公共经济学、社会学著作,同时通过CNKI中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以及其他互联网查阅大量 国内外有关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领域等文献资料,为论文构架奠定理论基础。
1.2 专家访谈法根据研究主要内容,针对省、市体育 局等行政部门领导以及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领域内的专家学者设计了相应的访谈提纲,对我 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遭遇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为研究提供了原始材料。
1.3 实地考察法根据研究内容,选取国内较早采取民营化模 式运营的宁波市游泳健身中心、绍兴市游泳健身中心、
金华市义乌梅湖体育中心等公共体育场馆作为典型案例,进行了实地 考察。通过 与场馆运营方的直接交流,了解场馆运行管理的实际情况,为论文的撰写提供详尽的第一手 资料。
2 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瓶颈问题的剖析
2.1 理念滞后的问题 公共体育场馆经营权转让后,政府及相关体育职能部门更多的是扮演服务者、监督者的 角色。经营主体的转换以及完全市场化的运作,带来了理念的全新改变。在政府层面上表现 为民营化理念、服务为核心理念等相关理念的浅薄,导致了系列问题。
2.1.1 民营化理念浅薄 公共体育场馆采用民营化机制对于许多政府官员、国内私人投资者以及消费者来说,都 是“新生事物”,他们不仅对于民营化机制所涉及的商业、技术、法律和政策各层面的种种 复杂问题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和经验,而且在理念上也存在不少误区。主要表现为:1) 有的地方政府认为公有制是公共体育场馆效率低下的原因,只有引进外资或者民间资本,改 变其所有制性质才是真正的改革;有的地方政府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责任认识不清,将 公共体育场馆改革当成“政府甩包袱、财政脱负担”的手段,错误地认为把公共体育场馆推 向市场后,政府的责任也可以“一推了之”。2)公私双方短期化倾向严重,缺乏长期合 作精神。政府方面对当地公共体育场馆往往是一脱手就了之,对公共体育场馆在民营化实施 过程中支持、协调和监督的作用认识不足。同时在民营资本方面,投资行为也存在严重短期 化的倾向,忽视了公共体育场馆投资与收益长期化的特点。3)对公共体育场馆的产业特 殊性以及民营化所涉及的商业、技术、法律、政策等问题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在具体运用上 往往是急功近利、顾此失彼,对各种可能面临的风险评估不足。政府和私人投资者的决策非 常草率,缺乏充分论证,一旦出现问题,各方就表现出机会主义倾向。
2.1.2 服务为核心的理念浅薄 在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进程中,政府依然扮演着管理者的角色,拥有高度的调动和配置 社会资源的权力,主导着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这种过于集中的权力导致政府对社会生产 生活的过多控制,从而限制公众的个人行为,使得社会公共服务仍然停留在管理的层面上。 美国学者E•S•萨瓦斯在《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的著作中提到“西方政府治理的 新理念,在政府角色和职能的定位上,表现为市场价值的回归,表现为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和 社会化;在政府管理的价值选择上,新理念包括市场优位、顾客至上、服务意识……”,提 出了“管的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的理念。这一理念的本质,便是由公共社会管理向 公共社会服务转变,不但适用于政府,更适用于具有政府性质的公共组织向社会市场组织的 转变,其中就包括了公共体育场馆。
公共体育场馆委托给企业经营,企业就是政府服务的对象。如何帮助企业,服务企业经 营公共体育场馆,并在政策、制度、监管、宣传、市场开拓等方面提供良好的服务,成为政 府应扮演的角色。然而,在实践中,政府或出现了“甩包袱”现象,放纵任其自流,或出现 了“管卡压”现象,处处严厉管制,这种状况有悖于政府的服务理念。
2.2 制度缺损的问题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深入,本就不完善的制度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宏观层面 上的专门性法律法规的缺失以及微观层面上的绩效评价体系的缺损两个方面。
2.2.1 专门性法律法规的缺失 目前,我国公用事业民营化的过程中颁布了《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条例》、《关于加 强市政公用事业监管的意见》、《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全国城市物业管理 优秀大厦标准及评分细则》、《政府制定价格行为规则》、《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办法》 等系列的法律法规,为我国公共事业改革保驾护航。这些相关的法律法规成为了我国公共体 育场馆民营化过程中的经营、投资等方面,主要的法律依据。但是无论是国家层面颁布的系 列法律法规,还是地方行政法规均未直接涉及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相应领域,可以说,与 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经营相关的制度及法律法规基本上属于空白。目前,我国公共体育场馆 民营化很大程度上都是借鉴的其他公用事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办法,并无明确的关 于公共体育场馆的立法,用于平时操作性的文件大多只是以政府性发文为主,在执行依据上 尚得不到保证,更不无法确保相应过程中行为的规范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专门性法律法 规的缺失还会在后期监管上带来一个严重后果,使得名正言顺的相关监管行为无法可依,导 致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进程严重受阻。
2.2.2 绩效评价体系的缺损 民营制度选择中风险存在是客观的,然而能否有效地规避,除了过程的管理外,更注重 结果管理,而绩效评价问题是衡量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效益的重要指标,也是民营制度 选择 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绩效评价不但是检验最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重要手段,更是提升 内部管理、企业凝聚力等的有效手段。通过定量分析准确地评定体育场馆设施的工作成绩, 是现阶段对我国体育设施实施有效管理的措施之一。对公共体育场馆进行公益和经营的绩效 评估非常必要的。企业的经济效益的评估,可以直观地体现在相应的收入、利润、税收等方 面,比较便于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作为以现代企业形式经营的公共体育场馆,必然存在相应 的财务报表等,便于经营绩效的评价。与之相比较,公益性质的社会效益由于缺乏相应的评 估指标与评估体系,其社会效益评价一直处于被人们忽视的状态。当前,对民营化模式的绩 效评价体系学术界也未达成完全的统一。在实践评价中更是缺乏依据与权威,导致了绩效评 价体系的缺损,严重地损害了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进程。
2.3 伦理失范的问题 市场机制的引入,引发了一系列有关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伦理失范问题,主要集中于 受托方的企业经济伦理和以及委托方的政府行政伦理两大领域。
2.3.1 企业经济伦理失范 经济伦理是指人们在经济制度安排、经济活动中产生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以及对社会 经济制度和经济行为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评价。[4]公共体育场馆提供服务是其获得 经济效益 的手段和途径,因而它具有明显的利己性。企业必须追求利润,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每 一个企业的天然的追求。民营化后的公共体育场馆,委托方政府所追求的是社会效益,而受 托方企业所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双方所追求的效益与目标函数不一致,从而导致了公共体育 场馆民营化后产生了经济伦理失范。其主要表现三个方面:其一、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过 分求利现象。民营化的公共体育场馆以市场化为导向,其价格虽然由工商、税务等部门的协 调监管,但是由于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真实成本难以确定,广大消费者难以知道企业内部 确切成本,门票等服务价格的定价相对较高,容易产生企业的过分逐利情况,导致经济伦理 的失范;其二、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公平与效率缺失。政府在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提供时 ,必然以社会效益为根本出发点,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作为准公共产品的公共体育 场馆,即使转换了相应的经营主体的亦不发生目标的改变。对于企业而言,是以追求自身经 济效益的最大化为目标的,其为了保证充分地获取经济效益,有时会忽视社会效益的获取, 破坏了公平与效率。例如,减少规定的开放时间,以降低相应的人员支出与设备的运营费用 。其三、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不道德竞争。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管理企业是一种从私利出 发,基于对回报的期望的合作,在法律、行政、经济等约束手段还尚未形成的过程中,公共 体育场馆民营化竞争机制和合作机制往往出现了违背社会经济伦理的现象。有些公共体育场 馆委托给企业运营没有经过公开竞标,也有公共体育场馆委托经营仅有少数几家企业参与竞 标,甚至存在不道德竞争。
2.3.2 政府行政伦理失范 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中,政府行政起着推动与保障作用,但是在改革过程中我国公 共体育场馆民营化却遭遇了若干行政伦理问题,阻碍和减缓了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 进程。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进程中所面临的行政伦理失范主要表现在政府行政组织伦理 的缺失、行政人员行政职业伦理缺失以及公共政策制度伦理缺失。政府行政组织伦理行政活 动主体及行为的伦理,而其伦理原则表现在政府行政管理所追求的基本伦理目标――公正、 廉洁、高效。[5]目前,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过程中,涉及相关权益的转让或 者审批, 但是相关事宜的最终决定因素却不是法律法规,而是部分行政职能部门或者行政领导的权利 。在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的领域中,各类腐败问题层出不穷。行政人员责任意识的缺乏 ,使得在工作中,不以工作为己任,出现工作拖拉,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其缺乏服务理念 ,使得其工作中与人与事态度傲慢,官本位思想更加根深蒂固;忽视日常的道德自我教育, 久而久之使得其行政效率降低,更会产生诸多腐败、等不良现象。公共政策伦理是 制定良好公共政策的前提,以美国、英国等为代表的欧美发达国家就在公共政策伦理的理论 支持与实践下,制定了有关产业民营化的系列法规与政策,其内容详尽,切合实际,并且与 时俱进,不但符合民营化政策要求,也符合公共政策行政伦理的要求。相比之下,我国政府 在法规与政策方面的作用还没凸显出来,具体表现为法规制度供给不足,法规制度的规定过 于宽泛,不够具体,缺乏可操作性等,在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领域内缺乏专门的法律和法规 ,导致行政人员在执行过程中无从着手,对政策法规制度认识,对现有政策法规有机可乘、 投机取巧,影响法规制度的执行力度。
2.4 监管缺失的问题 我国的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是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转轨时期中逐渐 发展起来的,取得相应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缺陷,主要表现在监管主体单一、 监管内容混乱、监管手段缺失等方面,这些问题和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种运营方式的 进一步发展和成熟。
2.4.1 监管主体单一 在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相关监管过程中,直接参与公共体育场馆委托经营的监管 主体还是以政府为主,缺少行业协会、大众传媒等多元监管主体,目前的政府还是不能脱离 建设者、委托方、监护人的三重角色,并且担负着监管基本上全部的责任,导致监管缺乏全 面性、科学性和客观性。目前,对民营化的公共体育场馆进行监管的大部分职能分散在政府 部门,尚未建立起职责明确的专门监管机构,而相关政府部门又缺乏监管的专门人才和监管 经验,也缺乏科学合理的监管内容与标准,导致监管效率低下、监管成本高等问题。我国目 前的情况是政府在监管过程中缺乏与中间组织的必要的信息沟通和交流,这是导致扭曲性管 理的重要原因。监管作为政府管理委托经营性公共体育场馆的一种手段,其对经营企业所施 加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监管主体不仅仅是政府相关行政部门,如在涉及到价格听证的情况下 ,媒体等也就成为行为主体。大众传媒不仅能够影响政府决策部门的政策制定,而且可以起 到政府监管机构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公共体育场馆涉及的在委托经营过程中涉及到多方面的 改革和创新,涉及到的消费者甚众,仅仅依靠政府部门有限的人力物力显然是不够的,需要 借助社会力量,借助市场的力量。其中,大众传媒作为各类行为主体披露和传递信息的主要 载体,能够影响和反映广大消费者和整个场馆日常运营的方方面面,因此,提高市场化改革 的透明度,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既能够辅助政府监管部门实施有效的监管,又能够强化市 场化机制的约束作用。此外,大众传媒还可以对监管部门的监管者进行监管,促进监管部门 及其监管者依法行使监管权力,防范腐败的产生,还可以反映民意,成为政府监管部门与社 会公众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
2.4.2 监管内容混乱 在公共体育场馆在民营化过程中监管的主要内容随着民营化的深入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从限制进入的经济性规制转向社会性规制,相应的监管应该更多的强调了公共体育场馆服务 产品的质量、价格服务水平以及合同的规范程度。目前,我国各级监管主体,缺少对于监管 内容的明确认识,相应的监管机构不了解监管的内容,导致了现有的监管内容混乱,主要表 现在:第一、忽视安全监管。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前提就是必须确保其正常安全运行,这 是政府有效规制的首要内容。公共体育场馆及其产品一旦发生安全问题,影响范围广,影响 程度深,并且将直接威胁到整个社会的安定。因此,安全规制必须放在最为突出位置;第二 、忽视价格监管。由于价格规制直接涉及到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因此价格的规制 监督是规制内容中的核心部分。工商部门等政府组织缺少通过不同的类型价格监督的选择, 使得公共体育产品的价格的监管形同虚设;第三、服务质量监管。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目 标之一就是提高服水平和服务产品质量,促进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获得利益最大化,同时 使公众能够享受到高品质的服务。因此服务的水平和产品的质量如何,是否达到了品质标准 ,是否令公众满意,直接关系到对民营化的评价。民营化之后,服务水平公共产品质量不但 没有显著进步,反而有所下降,民营化的种种努力就失去了意义,公共体育场馆的民营化也 必将遭遇瓶颈;最后,缺少合同监管。合同监管是公共体育场馆委托经营模式下的新型 的规制模式,通过委托方与受托企业订立合同的方式,将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以及实施 过程中相应的事项都进行事前详细的规定,这是一种双方约束机制。目前,合同监管严重缺 失,企业合同监管缺少对于进入许可、资格审查以及随时监督和促进合同的履行,缺少切实 的合同的条款来规制受托方企业的绩效。
3 实现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思考
3.1 树立深层次的民营化理念以及公众服务理念 在政府层面上,应当深入研究学习民营化的相关理论,并借鉴国内外公共事业领域改革 的成功案例,树立系统地、科学地、深层次的民营化理念,认识到民营化不但是一个过程, 而且是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重要手段。对于企业而言,整个经营活动要求站在公众的角度, 以公众的观点和想法来分析考虑其健身休闲、体育运动等消费行为的需求。以公众为主体的 理念转变,提升公共体育场馆设施的服务质量,带来更多的经济与社会的双重效益,为其今 后进一步民营化发展提供了新的理念支撑,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
3.2 完善民营化法律制度结构与绩效评价体系 在宏观层面上,在不断完善公共事业改革领域内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出台相关的公 共体育场馆民营化领域内的专门性法律与法规,为其运营、监管等提供法律支持,做到有法 可依,执法必严;在微观层面上,应该采取系统全面的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以公共服务为导 向的绩效评价指标,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估,为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提供相关评估制度的 保障。
3.3 规范民营化经济伦理与行政伦理 针对受托方的经济伦理,通过树立合作的理念来保障双方的共赢,达到利己与利他的统 一,通过对公共服务进行规制,并加强伦理建设,通过社会监督树立诚信的经济伦理;针对 委托方行政伦理,通过树立政府的现代公共服务理念,完善政府行政的相关制度与机制,加 强行政人员的职业道德的自我修炼,加强行政人员的职业道德的培训与教育,实行全面严格 的行政人员的准入制度,从行政伦理层面上保障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的顺利推进。
3.4 明确多元监管主体与监管内容 对公共体育场馆的监管应贯穿于其民营化的全过程,从安全、价格、服务质量、合同等 全方位地进行监管。同时,引入行业协会、媒体等多元的监管主体,推广第三方参与监管方 式,以提高监管的客观性与公正性,从而提高监管的效果。
4 结 论
1)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是我国体育领域内公共事业改革的一种有益尝试,但遭遇了理念滞 后、制度缺损、伦理失范、监管缺失等若干瓶颈问题。
2)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遭遇的理念滞后问题主要是民营化理念浅薄、服务为核心的理念浅 薄等方面;制度缺损问题主要包括专门性法律法规的缺失、绩效评价体系的缺损等方面;伦 理失范问题主要有经济伦理失范和行政伦理失范的等维度;监管缺失问题主要体现在监管主 体单一、监管内容混乱等方面。
3)针对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遭遇的若干瓶颈问题,提出树立深层次的民营化理念以及公众 服务理念、完善民营化法律制度结构与绩效评价体系、规范民营化经济伦理与行政伦理、明 确多元监管主体与监管内容等破解瓶颈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4)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是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随着市场化与民营化的深入,还会遭遇 新的瓶颈问题,将在后续研究中不断加以深化与探究。
参考文献:
[1]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8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2] 张桂宁.公共体育场馆的属性及其产品供给方式[J].体育文化导刊,2009,2:60- 61.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推进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现实意义
相比计划经济时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商品流通更为顺畅、自由,但市场经济体制也绝非是完美的,由于受政府宏观调控等因素的影响,市场经济也有自身的缺陷。有些人认为市场经济受到政府干预的情况只会出现在那些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是不存在这种困惑的。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因为在实际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真正完全实现市场经济的完全自由,为保障经济运行稳定,可以说每一个国家都会借助“有形的手”来对市场经济进行一定的干预。要想进一步深化改革,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因此,与公共管理制度创新与推进市场经济发展相结合,定能实现二者的协同进步[1]。
二、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关系论述
(一)促进公共管理制度创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1.市场资源配置的要求
以市场为依托的市场经济,其运行以竞争、自主等原则为前提,作为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体,其成长十分迅速。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的约束之下、在市场机制的调控之下,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能够调衡供需关系,最大程度提升效益。面对市场经济体制的这一特点,公共管理方面必然需要跟进,这也将有利于使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得到有效协调。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公共管理制度创新需要首先从转变观念做起,要打破以前单一的管理模式,还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管理人才,这样才能有助于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全面推进。
2.社会主体日益多元化的要求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的时候,因个人能力、资源等的不同而逐渐产生差距,并划分成不同的群体,最终社会贫富差距悬殊,整个社会的社会结构也随之发生改变,社会主体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人们在追逐利益的时候也积极投入到公共管理当中去,期待能够获得更多的财富并使既有社会地位得到巩固。在各利益体的博弈过程中,公共管理制度变得愈来愈复杂、越来越丰富。面对社会主体的日益多元化,为了跟上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势在必行。
3.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进入到了市场经济阶段,我国的经济模式开始与世界先进市场模式对接,经济体制改革开启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但是政治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直接导致了公共管理制度无法很好地体现其应有价值,而公共管理制度能否积极完善、创新则直接影响到市场经济的发展,所以公共管理制度创新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2]。
(二)公共管理制度创新能够有效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1.对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有着促进作用
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制度创新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市场经济是公共管理制度创新而发展的基础,而公共管理制度创新也能反作用于市场经济,这种反作用主要表现为制度是经济发展的有效支持,且对于市场经济的建立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2.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在我们生活中、在我们社会中所起到的规范作用是不容小觑的。公共管理制度,也是诸多制度中的一种,其能否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直接关系到其作用能否被有效发挥,能否为维稳市场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市场经济要想平稳健康发展,稳定的社会大环境是不可缺少的。而在创建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的过程中,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又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公共管理制度创新能够直接提升公共管理的水平,为经济活动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其次,经济发展也会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而公共管理制度创新执行者,除了可以在法律以及制度等方面提供保障,还能够给予政治领域的支持。政治体制革新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着一定的影响,所以不能忽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3]。
(三)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协调发展
1.方向一致
由于方向一致,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创新才能做到共同前行,这个所谓的方向,小到实现个体经济利益,大到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又需要倚靠政治体制与文化环境。稳步推进市场经济发展以及公共管理制度创新,是全面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2.相互促进
公共管理制度创新与市场经济二者相互影响,市场经济是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基础,公共管理制度创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有效助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公共管理制度属于一种意识形态,市场经济则隶属于经济基础,二者具备唯物史中相互依存的条件。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需要以市场经济为前提,要把握市场经济特点、遵循经济规律,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创新。在此过程中,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可能会因为市场经济自身因素的制约而出现一些问题,但是不能一概而过,而是要认真分析,找到原因,然后及时调整创新方式方法,同时还可以通过深化市场改革等方法来促进创新。
三、结束语
虽然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而且经济体制也已基本建立起来了,但是公共管理制度创新方面却还是相对滞后的,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步伐不一致很容易导致社会化改革受阻。所以说,要想办法克服这种不同步问题,促使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实现同步前进,这样才能有效发挥二者的协同作用。经济发展对于国家整体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政府对市场经济的扶持力度也是相当大的,有了这样的背景为依托,相信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制度的协同发展必将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推进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现实意义
相比计划经济时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商品流通更为顺畅、自由,但市场经济体制也绝非是完美的,由于受政府宏观调控等因素的影响,市场经济也有自身的缺陷。有些人认为市场经济受到政府干预的情况只会出现在那些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是不存在这种困惑的。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因为在实际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真正完全实现市场经济的完全自由,为保障经济运行稳定,可以说每一个国家都会借助“有形的手”来对市场经济进行一定的干预。要想进一步深化改革,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因此,与公共管理制度创新与推进市场经济发展相结合,定能实现二者的协同进步[1]。
二、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关系论述
(一)促进公共管理制度创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1.市场资源配置的要求
以市场为依托的市场经济,其运行以竞争、自主等原则为前提,作为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体,其成长十分迅速。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的约束之下、在市场机制的调控之下,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能够调衡供需关系,最大程度提升效益。面对市场经济体制的这一特点,公共管理方面必然需要跟进,这也将有利于使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得到有效协调。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公共管理制度创新需要首先从转变观念做起,要打破以前单一的管理模式,还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管理人才,这样才能有助于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全面推进。
2.社会主体日益多元化的要求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的时候,因个人能力、资源等的不同而逐渐产生差距,并划分成不同的群体,最终社会贫富差距悬殊,整个社会的社会结构也随之发生改变,社会主体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人们在追逐利益的时候也积极投入到公共管理当中去,期待能够获得更多的财富并使既有社会地位得到巩固。在各利益体的博弈过程中,公共管理制度变得愈来愈复杂、越来越丰富。面对社会主体的日益多元化,为了跟上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势在必行。
3.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进入到了市场经济阶段,我国的经济模式开始与世界先进市场模式对接,经济体制改革开启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但是政治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直接导致了公共管理制度无法很好地体现其应有价值,而公共管理制度能否积极完善、创新则直接影响到市场经济的发展,所以公共管理制度创新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2]。
(二)公共管理制度创新能够有效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1.对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有着促进作用
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制度创新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市场经济是公共管理制度创新而发展的基础,而公共管理制度创新也能反作用于市场经济,这种反作用主要表现为制度是经济发展的有效支持,且对于市场经济的建立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2.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在我们生活中、在我们社会中所起到的规范作用是不容小觑的。公共管理制度,也是诸多制度中的一种,其能否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直接关系到其作用能否被有效发挥,能否为维稳市场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市场经济要想平稳健康发展,稳定的社会大环境是不可缺少的。而在创建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的过程中,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又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公共管理制度创新能够直接提升公共管理的水平,为经济活动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其次,经济发展也会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而公共管理制度创新执行者,除了可以在法律以及制度等方面提供保障,还能够给予政治领域的支持。政治体制革新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着一定的影响,所以不能忽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3]。
(三)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协调发展
1.方向一致
由于方向一致,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创新才能做到共同前行,这个所谓的方向,小到实现个体经济利益,大到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又需要倚靠政治体制与文化环境。稳步推进市场经济发展以及公共管理制度创新,是全面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2.相互促进
公共管理制度创新与市场经济二者相互影响,市场经济是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基础,公共管理制度创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有效助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公共管理制度属于一种意识形态,市场经济则隶属于经济基础,二者具备唯物史中相互依存的条件。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需要以市场经济为前提,要把握市场经济特点、遵循经济规律,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创新。在此过程中,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可能会因为市场经济自身因素的制约而出现一些问题,但是不能一概而过,而是要认真分析,找到原因,然后及时调整创新方式方法,同时还可以通过深化市场改革等方法来促进创新。
三、结束语
虽然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而且经济体制也已基本建立起来了,但是公共管理制度创新方面却还是相对滞后的,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步伐不一致很容易导致社会化改革受阻。所以说,要想办法克服这种不同步问题,促使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实现同步前进,这样才能有效发挥二者的协同作用。经济发展对于国家整体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政府对市场经济的扶持力度也是相当大的,有了这样的背景为依托,相信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制度的协同发展必将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引言
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下,社会的经济行为有了很大的规范性,说明了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中有了较大的进步。为了迎接更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困难与挑战,我们必须要加强工商管理,这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工商管理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在长远的角度看发展,在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保证其规范性,还要对发展的模式进行进一步调整,使其能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想促进其经济长远发展,最有效的措施是加强管理,工商企业的管理部门要对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
一、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
(一)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
市场经济产生的条件就是商品交易的发展。市场经济具有调节职能的作用,其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就目前而言,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使得我国市场范围不断扩大,从而提升了消费者的消费意识以及市场的自我意识,法律法规以及企业管理不断完善。总的来说,经济的发展进步促进了工商管理的发展,同时工商管理的发展又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二)经济发展是工商管理的基础
以往工商管理的主要职能就是管理和监督企业,在企业内部会设置有相关的工商管理机构,对企业的交易情况以及经营情况进行监督;同时企业人员在在市场交易工作中,能够对自身的行为加以规范,强化自律能力,从而确保市场经济秩序的良好发展。在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工商管理产生的基础和前提就是经济的发展,并且经济的发展能够对工商管理起到决定性作用。就目前而言,我国越来越重视工商管理,确保其能够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工商管理的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力以及经济的发展,优化了生产关系,但是经济的发展加剧了企业利益主体间的矛盾,导致矛盾越来越突出,并且呈现出复杂化的趋势。由于市场机制本身存在不足,在对经济进行调节时,如果仅仅只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则会影响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必须要将工商管理与市场机制进行协调,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然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下,工商管理机制不需要不断完善、以此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充分有效发挥出其监督、维护以及管理的作用。
二、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具体影响分析
(一)促进经济全局发展与持续发展
在经济发展方面,其作用非常直接,随着工商管理部门职能的转变与水平的提高,以及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提升,对我国的经济全局发展与持续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其具体表现在,一是加强了多方协作,使执法部门与企业两者间的关系由一种管理与监督变成一种更为良性的合作关系。二是由于行政管理机制的完善,在竞争方面也使自由与公平原则逐渐突显,尤其是在服务式监管方面,化解了不少矛盾,已经由静态的市场内服务,变成了各种动态服务。三是在管理水平方面,更多的吸取了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并从政治和经济角度展开了对于市场的研究及对工商管理方法的探索,比如,在改革开放30年来,对于个体工商的发展与整体促进以及监督或服务,都明显体现出了工商管理在这一方面的成绩。四是在执行方面,做到有法可依,由于近年来的市场发展暴露出来很多问题,国家相关部门也提出了更为妥善的法律条文与规定,并对各种经济性的违规与投机行为更为关注,因此,工商管理在这一方面有法可依,而且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集中热潮,使得更多的角度偏向于消费者的权益与利益,然而,并没有对企业造成损失,而是更好的运用法律武器对市场违法现象进行干预,从而强有力的保证了市场的秩序与整个的经济稳定有序发展。以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为例,2013年4月工商部门不但加强了对食品的安全管理,且从各方面展开了调查与严格处理,对于人们的生活质量进行了更为直接的关注与服务,而且为市场发展与经济健康稳定发展起到了更为有效的作用。
(二)促进流通体制改革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企业规模也不断地壮大,并逐渐的出现了大型的商业性企业,所谓大型商业性企业,是指企业的规模比较大’而且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地区。这种类型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通过强强联合的方式发展,这样一来,我国原有的条状分布经济就会发生溶解,企业之间的经济交流将会变得更加自由,并形成一个特定的经济体系,最终,促进经济的发展。对于这种形式的经济主体,彻底的监督和审查是无法进行的,工商管理只能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进行干预,干预的手段为扶持或者辅助,由此,企业的独立性将会显著的提升,并促使企业的流通性加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将会更加积极的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引导企业进行改革升级
中图分类号:E271文献标识码: A
一、工程经济分析过程
工程项目是工程经济分析主要的研究对象,工程经济分析贯穿于工程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是建设活动中尤为重要的一项内容,通过工程经济分析既可以帮助优化投资决策,还可以帮助有关企业选择合适的投标项目,并制定科学的投标方案,同时还可以帮助有关人员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案、资金配置、施工方案等,它是专业技术和经济理论在工程项目中的具体运用。在工程投标阶段,为了保证招投标活动决策的准确性,相关人员需要依据工程概况,收集和总结一些与该项目相关的资料,进行合理的项目成本预测,进而保证招投标活动的决策正确。在施工准备阶段,首先应该充分结合与该项目有关的各种资料,然后制定出几套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参照相关的设计规范和标准,选择出合理切实可行的一套施工方案。在施工阶段,使已经形成的各项成本费用和原先计划的各项成本预算进行对比,并根据对比情况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在竣工交付使用及保修阶段应该控制好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和保养费用。投资活动是工程项目能否得以实施的关键,而工程经济分析在整个投资活动中,不仅可以帮助确定投资的合理性,选择出最佳的工程建设项目,使该项目的经济价值最大化,还能够为实现某一项目成本的最终目标选择最优的实现途径。所以只要我们在项目成本管理中应用工程经济分析,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资金投入的经济价值最大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多种行业的发展己经逐渐的赶上了世界的先进水平,但是目前的工程经济管理依旧是存在着些许的不足,行业的发展面临着很多的风险,为了制定出有效的措施应对工程经济管理中的风险,首先就需要了解对工程企业进行经济管理风险,再针对目前面临的风险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二、工程经济管理风险的类型
(一)投标决策风险
投标决策阶段主要存在两类风险:第一是信息缺失风险,即获得的投标信息具有虚假性,因工程项目资料掌握不全而造成的信息缺失导致经济损失的风险。第二是提价失误风险,该风险又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讨论,第一种情况是低价中标,即承包商利用低价中标来求得高价索赔。通常是低价中标成功,但难获得高价索赔。承包商要想实现低价中标,就必须要对未来市场形势作出准确判断,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如果判断失误,承包商则很难获利、甚至会造成严重损失。第二种情况是高价中标,即承包商凭借技术优势或关系优势报高价格。关系优势能够使承包商在一些工程项目投标中获利,但是随着市场体制及建筑市场机制的逐渐建立于健全,这种关系优势逐渐丧失。承包商要能够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结合自身的战略目标、发展状况及技术水平等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并选择多种投标策略,以此来提高工程经济管理的风险控制。
(二)施工管理风险
施工管理风险主要有三种,首先,选择施工方案具有风险。由于大多数工程项目都是在露天环境中进行的,所以工程施工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自然气候、地质水文及机械设备、资金、工期等因素的影响。工程施工方案的技术含量越高,施工活动就越复杂,经济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风险也越大。其次,工程安全与质量风险。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因施工人员操作不当或没有严格遵守施工技术规范而引发施工安全质量事故的事件屡禁不止;有的业主会要求加快工程进度,但是却没有予以补偿,这些都会给建筑施工企业造成经济损失。第三,劳务分包风险。工程施工活动需要大量的农民工,由于农民工的知识水平不高,即使施工企业对其开展定期培训,其综合素养还是难以得到有效提高,再加上操作经验不足、施工环境不熟悉等因素的制约,往往会给施工企业带来质量事故及工伤隐患的风险。如果施工企业挑选的劳务队伍资质不足,还会引起合同纠纷。最后,合同风险。绝大多数的建筑工程业主严重缺乏正确的合同观念,往往会借助不合理的条款将工程风险与责任转移到施工企业身上。例如利用2%~2.5%的工程总承包风险费来转嫁全部风险,将各种设计变更、可抗力造成的损失及难以预见的风险都转移给承包的施工企业。
三、工程经济管理风险的防范措施
(1)将投标的水平提高。在工程经济管理中,投标报价水平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首先,选择可行的经济合理工程技术方案,并依据合同要求以及工程本身特点和质量标准对工程的施工方案进行合理的设计。然后,要考虑自身的管理水平,进行合理的工程成本预算。最后,进行合理报价,报价必须要将企业技术优势体现出来,也要将工程中的各风险因素考虑进来。在进行投标时,必须要严格按照规定的各项投标要求执行。要严格审查各个施工技术方案,施工设计以及实施施工计划与其他各种技术方案的审查工作必须由专业人员进行,因为他们不仅了解技术,还有着丰富的现场经验。如果在投标的各个环节中发现问题一定要及时提出并进行整改,以期逐渐的提高投标的水平。
(2)做好合同签订之前的准备管理工作。1)相对于签订合同之前的工作中,为了避免出现报价不实的情况,要仔细审查、监督施工材料的各种具体事项。由于当前实行的是招投标制度,企业之间的投标竞争很是激烈,因此,企业首先要将投标前期各项信息进行收集并分析,其次,要制定正确的投标策略,比如企业要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合理的编制,在符合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施工成本,利用投标报价的各种技巧等。工程预算的内容主要有工程造价以及劳动力费用和施工材料费用与机械费用等。要将这些方面的成本进行正确计算,从而将工程的目标成本以及利润确定下来,对工程施工成本进行有效控制,保证企业经济利益的提高。2)在对合同进行签订时,必须要始终坚持平等、公正、公开的原则,双方在都同意的情况下签订合同,能够尽量减少纠纷以及索赔等各种情况发生。3)在签订完合同之后,要对合同进行审查和监督。为了使企业利益免受损害,企业必须要有相关索赔意识。一旦发现施工方没有按照合同条款进行实际施工,就必须要按照合同规定的要求向其索赔。如果合同出现了变化或者是解除的情况,就必须依据相关的合同法规定对双方的责任进行明确,各方也应该掌握对自己有利的相关证据资料及时提出索赔申请,减少企业损失。如果损失是由企业造成的,就必须要将原因找出,并运用有效措施进行控制,避免再次发生此类事件。
(3)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想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就必须要有较高的人力资源,它对企业的经营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保证施工人员有较高的施工技术水平,才能保证工程的良好质量。因此,要加强所有施工人员的相关专业素质,并对其加强安全施工与科学施工的宣传教育,还要对老员工的专项施工技术进行培训,老员工有着丰富的经验,要将他们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由他们对新员工进行帮带,从而使新员工能够尽快对施工的技能进行掌握。在工程经济管理中,要重点抓好人力资源的建设。比如,有的企业邀请专业技术骨干定期进行相关经验交流,帮助施工人员提高自身的施工技能与素质,从一定程度上使工程的风险得到了降低。
(4)对施工材料价格进行合理控制与管理。要想对施工材料进行合理控制,就要将国内外市场的各种状况进行综合考虑。企业要合理地对材料价格变化进行预测,并对价格上涨造成的各种风险做好应对措施。如果在施工的过程中,施工材料出现了价格上涨的现象,首先,要保证工程的质量,不管什么情况,都不能忽视工程的质量。然后,对施工的工期进行相应的调整,也可以对施工人员进行适当增加。总而言之,在遇到价格上涨时,要在使工程质量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其对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
(5)对设计变更以及现场签证等加强监督和管理。设计变更、现场签证费用直接影响了工程施工成本。要想实现施工成本的合理控制,就必须要对设计变化以及现场签证的审核进行严格控制。因此,要建立起相应的控制与管理体系。第一,将体系中的相关操作流程进行合理制定;第二,将各个环节的责任方进行明确;第三,将管理权限进行合理分配;第四,对不同流程环节的相关确认时限进行设置;第五,将否决和责任追究制度进行完善。施工单位要将控制与管理体系进行灵活掌握,并做好落实,从而保证工作效率,降低工程施工成本。
结语
总之,加强工程经济管理对于风险控制有着重要意义。建筑企业要能够对工程经济管理工作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并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途径来对经济活动进行科学管理,从而有效规避工程经济管理风险,促进建筑企业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实现。
参考文献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商管理的职能也日益多样化,它是管理但又不仅仅限于管理。工商管理由原来的单一的管理监督变为如今的把组织、协调、服务、控制等功能集合在一起的多功能的"工商管理〃。工商管理作为一种调节经济的手段与工具,它履行着重要的经济环境创设和成熟的市场运作职能两方面。
第一种职能主要体现在对经济环境和氛围的创设方面,我国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成熟与完善的同时,企业经济理念和经济行为都得到了深刻的扭转与更新,在这转型与更新的过程中,难免有不规范的思想和行为,违反了市场经济运作的规则,破坏了经济发展的和谐。因而,在这种状况之下,便衍生出了工商管理的职能之一,它通过行政的手段,规范各经济行为主体的活动规范化、法制化,在工商管理规章制度的约束下,实现市场经济环境的良好创设与和谐氛围的保持。
第二种职能主要体现在成熟的市场管理运作职能。市场经济是瞬息万变的,在利益的驱使下,市场经济呈现快速更新的竞争态势,而经济管理的具体操作却远不及市场的瞬息变化,因而,只有工商管理的行政手段,才能通过其行政干预,在对市场经济全面、动态的把握之下,实现对市场经济管理运作的整体把控,使管理与实际相适应、相协调。
二、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和谐相生的关系分析
1.经济发展是工商管理的基石。在社会形态的历史变迁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设罝专门性的工商管理机构来进行监督与管理,在历史的发展中,以商品交換为起点的商品经济的产生是工商管理的基石,也是根本性的内因,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也促成了工商管理的不断成熟。
2.经济发展与工商管理互促共进。伴随着商品市场的繁荣与昌盛,诞生了市场经济的概念,与之前的商品经济相比,市场经济的范围更广、方式更新,这些经济发展形态的转变也为工商管理提供了发展的契机,提供了成熟化行政管理的舞台,经济主体的自我保护意识得到增强,自主、自律的观念也得到了巩固。
3.经济发展是工商管理完善的推动力。通过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可以得知,经济基础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组成的,在社会生产力不断提升的时期,与之相协调的是生产关系的整合和优化,通过经济主体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的活动,进行共生与完善。
三、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与深远影响
市场经济的发展,实际上本身排斥来自外来的任何形式的干扰包括所谓的管理,但是作为市场管理者当然不能也不愿意放弃对市场的调节。这样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扩大,它客观上就要求市场管理者改变自身的管理职能和管理手段。但是当市场的发展要求工商管理着进行自身管理,而经济管理者不进行自身改革时,则会对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这时候,工商管理就不在起促进作用,相反却起着阻碍作用了o
总的来说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当工商管理顺应市场规律进行调节时会促进经济发展,而违背市场规律的调节则会起阻碍作用。经济发展客观上要求工商管理进行改革,不改革的工商管理,则又会限制经济发展。我们说要用工商管理来促进经济发展,说到底就是要工商管理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自身规律,按照规律,有目的,有节奏的对经济发展进行调节。
1.工商管理为我国经济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经济的发展受经济规律的支配,但是,在经济发展规律的作用下,一些问题也比较容易出现。例如,某种商品在某段时间非常畅销,因而很多企业生产同类产品;而当商品生产出来后,市场已经出现饱和,于是产品滞销,相关企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而工商管理部门针对这一类问题有相应的预防措施和解决措施,能够使经济活动受到法律条文的监管而更加规范,规避市场风险。
2.工商管理维护了经济活动中消费者的正当权益。市场经济的活动之中,消费者群体是主体之一,消费者对市场经济的认同和态度直接影响着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当消费者的正当权益受到损害时,工商管理可以通过行政干预措施,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进行处罝。这样,消费者的正当权益得到了维护,对经济活动中的不法行为也进行了打击,积极促进了经济的良性发展轨道。
3.工商管理在企业经济的转型过程中起到了引导与疏导的作用。为了更快地推动我国企业经济的改革与转型,工商管理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功效,主要侧重于企业利益与国家、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使两者之间的利益融合到一起,不至于产生冲突与矛盾;而且,在企业转型过程中,由于一些企业竞争实力不够,经营状况不佳,工商管理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市场经济的整体把握,指引企业进行新的经济发展方向,如: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创业与转型等。
4.工商管理对社会安定的稳定性作用。首先,工商管理与执法部门之间必须进行紧密的衔接,在完全沟通与行为的协调方面达成一致,这样有利于建立工商管理的执法形象,提升其执法力度;其次,通过工商管理部门对市场经济中威胁人民生产与安全的企业进行打击,可以明显整顿市场秩序、规范企业经济行为,稳定社会安全因素,如:打假、查处食品企业的食品安全问题等。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