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08:37:4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如何做好证券投资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证券投资学》是一门以众多学科为基础,专门研究人们从事证券投资活动及其规律的应用性的经济学科,是高校金融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并且从近几年高校教学活动来看,证券投资学已成为经济类、管理类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但学好证券投资学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经济学、数学、管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对于从未接触过证券市场的学生而言,这些知识都显得十分抽象,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教学的难度。根据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要求,我们在“学生主体、能力本位、打牢基础”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针对本科层次人才特点、实践教学条件等,对《证券投资学》课程进行了长时间的教学改革探索。
1现有阶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走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有关院校相关专业都开设了投资类课程,以培养我国急需的人才。作为金融学课程核心课程之一,《证券投资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只是简单地了解证券知识和分析理论要点并不能顺畅的进行资本市场管理工作,学生还需要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资本市场具体情况了解投资管理的环节,熟练应用投资实践方法和手段,进行风险控制。但是,目前我国《证券投资学》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枯燥的教学内容、单一的教学模式与现实中方兴未艾的资本市场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然,单一的教学内容组织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1理论与实践结合度不够
一般《证券投资学》课程中涉及的很多理论是指导性的,但是具体到资本市场中应当如何开展工作,绝大部份教材中没有这部份内容。随着资本市场机制完善,各类金融市场联系愈加紧密,投资已经从股民单纯的个人行为变为机构的收益管理与风险控制,并向前延伸到决策制定,向后扩展到风险评估。显然,现有的课程教学内容没有及时紧跟市场。
1.2教学过程过于呆板
首先,目前《证券投资学》教学中,课堂教学大多数采用“纯理论”教学模式,部分教师认为,教师只要传道授业解惑,尽可能给学生更多的知识、信息,让学生掌握住教材知识点,就算完成教学目标,即使应用案例,一般也缺乏实效性,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其次,即使有相应的配套实验,也是以证券分析软件和模拟炒股为主,教学方法上以运用教授法、演示法为主,一边讲授理论知识,一边将证券分析软件给学生进行演示,教师仍居于主要地位,虽然能有助于学生跟随老师熟悉操作步骤,但是,被动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谈不上综合应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三,考评也是注重课堂表现和试卷分数,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综上,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深化与创新,必然要求《证券投资学》课程不断改革。首先,作为课程教学的主体,一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理解应用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不断优化的。具体到《证券投资学》课程而言,教学主体的更新更来源于资本市场实践的创新,当今开放中的中国,正处于投资管理的空前繁荣时期,必将推动微观金融领域的发展,也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因此,要把资本市场最新发展动态和与实际联系最为紧密的理论前沿介绍给学生。其次,课程教学内容的扩展以及与相关课程衔接的需要。传统金融学体系内容上板块结构中投资组合理论、证券定价、有效市场理论等不断深化,极大地丰富了课程内容,如何在课堂教学课时压缩的前提下处理好这些深化的知识,是摆在专业教师面前的课题;此外,如何做好与《金融市场学》、《金融风险管理》等课程的衔接也是亟待解决的命题。因而,对于《证券投资学》课程开展教学改革不仅适时而且必要。
2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思路
美国教育学家盖奇(Gage)指出:“教育家应采用科学家剖析分子的方法来理解复杂的教育现象。”因此,此次《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改革我们将建设目标定位在“为培养具有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金融投资理财人才奠定基础”。在这一目标指导下,基于应用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层次渐进式《证券投资学》课程建设借用了研究性课程的要求和方法,采用基于问题学习(PBL)这样的建构主义思想,立体化、全方位规范课程的理念、资源、环节等教学要素,通过理论教学(课堂)、实验教学(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三位一体,由点带面,点面结合结合,通过层次渐进教学,在验证层次(基础理论)、综合层次(专业理论)、创新层次(方法与工具)和研究层次(开放式探究)逐渐递进,逐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实现培养目标。当然,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进行的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的全面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专业课程教学环节的各个方面,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真正看到教学改革的真实效果。因此,此次教学改革项目实施历经相关高校两版教学大纲的修订与完善以及四年以上教学实践的检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改革措施
3.1以理念为目标,合理化教学内容
在构思的立体化的教学模式中,教学理念是实施项目的核心,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核心和灵魂。一方面,近年来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使我们必须不断审视这门与时俱进课程的时效性,另一方面,在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期间,培养计划对课时数进行了压缩,学生有了较充裕的实践可以自行安排,学习的自主性更大,也需要我们按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适应这些变化,我们首先调整了教学内容,及时增加了市场新的交易品种等新名词、新内容和新技术,同时也对证券分析部分的相关教学内容进行了必要的整合,精简和更新。通过一段时间的整合和试用,我们对原有的教材进行了重新的编辑和出版,使其更加贴近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来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的需要。
3.2以内容为重点,调整课程结构
在按要求对于课堂教学课时压缩的同时,我们调整了课堂教学与实验、实践教学的学时结构。例如,原有的证券市场基本面分析部分,详细的介绍各种分析工具,使总学时膨胀,增加了学生负担,而有些知识实际上是重复学习,学生也不能举一反三,不能够对证券市场一些共同规律相互之间的联系进行深入的理解。因此,我们重新制订了教学目标:以证券和证券市场知识为基础,以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有效市场理论和套利定价理论为理论架构,以证券定价、证券市场的宏、中、微观分析为能力架构,使学生符合应用能力的要求,并为创新能力打下坚实基础。为配合课程结构的改革,我们还重新编写了课程教案、调整了相应的实验、实践课程的内容。由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构建了坚实的新的课程知识结构,使学生理论知识、实验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了取上让学生有层次的递进,强化了教学的实际效果。
3.3以学生为中心,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彻底转变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观念。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学习、研究和应用。在课程中,课前主讲教师将每章的重点、难点和自学要求事先告诉学生,并提供相应的案例和参考书目。此深化学生的感性外,重点在证券分析和证券实务环节,我们逐步加强了“启发式”和“研讨式”教学方法,认识,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在理论环节,我们与相关的衔接课程,例如《计量经济学》等一道,相互配合进行教学改革,逐步强化研究性教学思想,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获取与证券投资有关的实际知识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所学理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中掌握所学知识,基本形成知识上无拘无束、气氛活跃、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过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积极思索,大胆发表意见,在师生共同讨论先进手段的运用,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在现有的教学过程中,普遍采用了多媒体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证券和证券市场的形象、生动、真实的展示,深化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提高了教学质量。
3.4以应用能力重点,拓展实践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在《证券投资学》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还尤其注重课堂教学、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的相互配合,注重实务与教学相结合。例如,在实验课程的理论部分,要求学生运用Wind数据库配合SPSS、EViews等工具软件将科研成果与教学相配合进行学习,将比较抽象的图像显示出来,并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容易理解课程所涉及的大量复杂的公式和图表,改变了以往大量繁琐无味的计算让学生望而却步的情景,这一做法,不仅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增加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取得较好的成果。在实践环节,教师积极联系证券公司等,开辟实习基地,确保实践课程效果和质量,例如,邀请现场工作人员来课堂讲述开户环节,并让学生在基地实践客户经理岗位,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在教学方式上,采取学生、教师和现场指导老师质疑与答疑相结合的方法,对程度不同的学生分别答疑,并根据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同组织讨论,出现了相互提问的生动局面,改变了教师在课堂上一人满堂灌的状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5以考核为抓手,强化课程效果
考试是检验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果的手段。如前所述,目前以闭卷考试为主的考核方法虽然客观,但学生可能花较多时间记忆而忽略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因此,这与真实反映学生对知识点众多的课程掌握情况的要求有一定差距。教科书上的相关理论很简单,技术指标机械性的记忆也可以做到,但具体应用时学生们却很难活学活用。基于这样的认识,此次改革对考试内容与方式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首先,除了出勤、课堂讨论发言、课后作业、笔试外,增加了三次平时测验以及独立完成一份内容非常综合的《证券投资分析报告》和《实验报告》,作为考核成绩的一部分,已达到综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其次,建立有效的实践考核机制,邀请现场指导教师对实验、实践环节进行考评。第三,鼓励学生学完基础知识后,参加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和课外学术科技竞赛,获取相应资格证书,增加就业竞争力。
3.6以兴趣为先导,探索衍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参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证券投资学教学改革的目标,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因此,教学证券投资学教学改革从改变学生所处学习环境入手、逐步培养学生凝练研究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积累问题,并与教师的问题结合起来,将学习延伸至课下,积极探索全方位、多渠道的培养模式,以深化教学内容和效果。通过创新项目、学科竞赛和毕业设计(论文)三种不同层次递进的渠道,使学生可以和教师共同探讨问题,得到科研能力的提升。改革通过三段式培养,即:通用素质培养(资本市场与投资基本知识培养)、专业素质培养(专业技能的训练)、创新素质培养(开放式研究性课题的探究),从方案设计、过程实施,到结果的分析有机的将课内课外结合起来,将老师与学生结合起来,将课程与毕业设计结合起来,拓展了课堂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有了进一步加强。这些卓有成效的探索,进一步拓展了学生专业知识面,切实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同时,学生找到了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有所提高,也促进了教师提高相应的教学能力。
作者:吴从新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院:
文献综述:家庭理财是家庭主要成员运用现财知识与方法等手段,科学地对家庭财产进行管理, 以达到合理的保值和增值、实现人们积累财富的愿望的目的, 并能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
论文重点: 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落实,使我国资本主要由国家和集体使用、所有的格局发生着重大的变化,私人所有的资本已超出国有资本,成为全社会资本总额的重要组成部分。私有财富的快速增长,为我国个人理财市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进行资产的有效管理, 最终达到所设定的家庭资产增值的目标
论文框架:
关键词:家庭理财 投资方式 风险 收益 现状
任何理财方法都必然是收益与风险并存, 理财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实现资产的保值或增值, 就需要对家庭理财活动进行合理的规划。科学理财就是要根据目标的要求有效处理和运用财富, 通过开源节流以增收节支, 不断地积累家庭财富。并随时根据各个家庭内外部环境及自身情况的变化,对整体的计划做出相应的调整, 做好不同阶段的理财规化, 保证理财之路的畅通。
家庭投资按照投资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经营性投资、证券投资、家庭储蓄投资和家庭保险投资。
1、经营性投资是指用货币资金、原材料、固定材料、无形资产等所进行的投资。经营性投资根据投资期限的长短分为短期和长期两种。
2、证券投资是家庭作为资金供应者参与证券市场的行为,即把家庭资金用于购买金融资产,主要是有价证券如股票、债券等,以期获得利润或控制其他公司的经营行为。购买股票风险较大,有可能亏本,但也能获得较高的收益。购买债券风险较小,但收益也相对较小。家庭证券投资要根据资金闲置时间的长短、胆识的大小、证券投资知识水平以及其他情况来选择投资对象
3、家庭储蓄是把家庭收入的一部分存储和积累起来的一种家庭经济活动,是家庭理财、聚财与生财的一种重要渠道。目前家庭储蓄作为一种安全、灵活、方便的家庭理财和投资方式被广大家庭所采用。但是银行存款无法克服通货膨胀带来的货币贬值,这样会使家庭资产缩水。不利于家庭资产的保值、增值。
4、家庭保险投资。所谓保险,是指由保险公司按规定向投保人收取一定的保险费,建立专门的保险基金,采用契约形式,对投保人的意外损失和经济保障需要提供经济补偿的一种方法。家庭投资保险的险种主要有家庭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目前,各大保险公司推出的扮资连结或分红等类型寿险品种,使得保险兼具投资和保障双重功能。保险投资在家庭投资活动中不是最重要的,但却是最必要的。
我国个人投资理财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严重制约着我国家庭投资理财的发展。面对这些问题,要进一步完善个人理财业务的政策环境及法律保障完善的法律法规,加强复合型金融专业人才的培育,理财投资者自身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树立理性的投资意识和风险意识。
我国家庭理财市场存在以下问题:
( 一) 市场规模小,
供需维持低层次均衡由于起步较晚, 发展不完善, 导致目前理财市场规模小,规模优势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这已经成为目前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近年来个人理财市场规模已日趋扩大, 但与银行的其他业务, 如房贷、 车贷的庞大规模相比, 仍处于规模劣势。因此, 市场本身规模的增长是其发展的前提条件。 ( 二) 银行服务不到位
首先, 服务缺乏专业性。高收入的年轻人对外资金融机构的个人金融服务普遍持接受态度, 而对于国内的同类服务却无法认同。其次, 服务缺乏差异性, 没有个性化。
( 三) 理财产品缺乏新意, 同质化现象突出
缺乏独特价值内涵和理财服务同质化是困扰银行理财品牌建设的主要问题。与成熟市场的银行理财相比, 目前我国个人理财更多的是把现有的业务进行一个重新的整合, 而没有针对客户的需要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实现客户资金在银行及股市账户的流通,理财产品方面的创新有待加强。
要完善我国家庭投资理财市场的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 一) 改善外部投资环境, 做大市场规模
( 二) 进一步放宽管制, 引入中外银行竞争机制
( 三) 努力提供高水平服务
( 四) 加大理财产品的创新力度, 丰富理财内容
( 五) 培养和选拔专业的理财人员, 提高理财人员素质
(六)建好金融档案。。
(七)打造个人信用所谓个人信用,即个人向金融机构借贷投资或消费时,所具有的守信还贷纪录。
(八)家庭投资者要及时查明实际遇到风险的种类、原因,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家庭投资理财是一门重要而博大的学问,好好学习并运用可以获得更多、更优质的财富。家庭投资理财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利于人们家庭财产的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更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建辉:《如何制定适合自己的理财规划》,《金融博览》2008年第2期。
2. 林宁:《浅谈个人理财规划》,《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年第1期。
3. 韩海燕.个人理财[J].金融管理,2010(4).
4. 严丽 《个人理财投资》 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 2010年
5. 吴革斌: 《浅谈如何做好家庭投资理财》 , 《经济研究导
刊》 , 2010 年第16 期。
6. 吴燕雁.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现状和发展趋势浅析[J].现代商
业,2010,(5).
7. 魏涛.中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0,(2).
8. 吴燕琴.商业银行个人理财:问题与对策建议[J].中国金融,2009(14).
“减少人工处理环节,提高流程自动化覆盖率,是托管业务的发展趋势。”宁波银行资产托管部总经理陈辰告诉《投资者报》,“未来托管业务拼的是科技,系统升级、技术创新势在必行。”
大资管时代呼唤“易托管”
近年来资管行业的飞速发展可谓是进入了大资管时代。据日前中国基金业协会公布的国内基金市场最新数据显示,截至去年7月末,国内95家基金公司共管理资产就已高达55557.96亿元,较2013年底增长了逾30%,其中管理的公募基金规模38161.89亿元,非公开募集资产规模17396.07亿元。
资管市场规模的飞速增长也对托管服务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以资管项目成立时协调划款为例,据《投资者报》记者了解,以往资管计划资金划付通常采取传真划款指令的方式,托管行收到划款指令传真件后首先需审核相关资料,审核通过后再进行资金划付要素录入,经过复核后完成划付。这种模式是业内通行做法,但是由于划款经办、复核工作均在托管行内部,遇上季末等业务量特别大的时点,各家托管行的效率都会受到影响。
“由于资管项目环节往往较多,因此为了保证资金能够及时到位,我们往往需要在了解托管行划款进度上花费大量精力。有时候一天就光顾着打电话问划款进度了,真的很耗费精力。”上海一家基金子公司业务团队负责人告诉《投资者报》记者,“像我们团队,忙的时候几乎每天都有新项目成立,遇到月末季末的时候,每个人都忙的焦头烂额。这时候,我们就非常希望托管行能有一套系统可以满足我们随时查询划款进度的需求。”
也许正是听到了资管从业人员的心声,宁波银行适时推出了易托管服务系统。据《投资者报》记者了解,“易托管”是宁波银行针对资产托管业务首次推出的专属品牌,其包含的四大创新服务是指“易签约、易开户、易支付、易对账”。据宁波银行相关人士介绍,“签约、开户、支付、对账是托管业务最核心的四个环节,该行‘四个易’服务正是针对四个核心环节,通过全线上、自动化、智能化、可视化的流程设计,最大程度减少人工和落地环节。比如‘易支付’就是通过整合各种支付渠道、主动提示划款进度、智能计算费用等方式,提高支付环节的自动化率,从而提高流程效率。”
“有一些托管行试图通过开发托管网银系统来实现部分查询和传输功能,但仍然只是解决了‘点’,没有解决‘面’。”陈辰说,“比如如何自动整合多渠道的划款指令,如何做好资管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如何实现线上签约,这些都是我们希望能为客户解决的需求,也是我们推出易托管系统的初衷。”
“3个1”服务承诺底气十足
除四大创新服务,宁波银行还对外宣布了“3个1”服务承诺――即1天内完成协议审核、1天内完成账户开立、1小时内完成资金划付。显然,宁波银行对其“易托管”品牌服务底气十足。
作者简介:吴艳,女,经济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从事世界经济研究;贾忠,男,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世界经济研究。
中图分类号:F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3)03-0067-06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遭受重创。虽然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未完全消除,并且在局部地区如欧盟演变成债务危机,世界经济发展也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仍然有反复甚至二次探底的风险,但应当说,世界经济已经逐步度过金融危机的恐慌时刻而进入后危机时代,其明显的标志就是作为国际经济晴雨表的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已经逐步脱离谷底,开始恢复元气。作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多年来也是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并且近年来对外投资也在迅速发展。在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面临自身发展方式转型和国际经济形势复杂的双重压力,深入分析和把握本轮金融危机后国际资本流动的现状与趋势,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管理和引导,合理引进和利用外资,进一步推动对外投资发展, 对于我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实现金融自由化、有效地推动发展方式转型,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危机后国际资本流动的现状与特点
1. 国际资本流动恢复增长
2008年,包括外国直接投资、外国证券投资、信贷资本投资和对外权益投资在内的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大幅下降了85%,由2007年的10.9万亿美元下降到2008年的1.9万亿美元。2009年又进一步下降到1.6万亿美元。危机后,随着世界经济走出衰退,国际贸易活动重现活力,国际资本流动恢复增长,2010年,国际资本流动规模达到了4.4万亿美元。[1]世界银行2012年1月发表的《2012年全球发展金融:发展中国家的外债》(其中包括129个发展中国家的详细的外债数据)中的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净资本流动1剧增到11 300亿美元,使它们重返2007年危机前的高峰,几乎比2009年的6750亿美元翻了一番。由此来看,国际资本流动在危机后整体恢复增长。
2. 国际资本长期大规模流向新兴经济体,短期出现逆流
受发展中国家的复苏情况整体好于发达国家的影响,金融危机后,更多的国际资本流入到发展中国家。以美国为例,从美国流向新兴市场的资本由2006—2007年的平均3000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预计的5500亿美元,而流向发达经济体的资金从2006—2007年的9000亿美元降至2010年的6000亿美元。[2]再如,201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增长5%,达到1.24万亿美元。其中,发展中国家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首次达到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总量的50%以上;发达国家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下降了7%。2
与长期资本大规模流向新兴经济体不同,短期资本出现逆流情形。2011年上半年,由于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长强劲,欧美经济也逐渐从金融危机中恢复,金融市场风险偏好增强,国际资本由发达国家持续流入新兴市场国家;2011年下半年,由于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速显著回落,欧元区债务危机恶化,金融市场风险偏好减弱,国际资本流向出现逆转,新兴市场国家遭遇短期资本流出。以中国为例,2011年上半年迎来连续6个月的短期国际资本流入,累计净流入2121亿美元;而2011年7月至11月这5个月里,中国却出现了3个月的短期资本流出,5个月累计净流出150亿美元[3]。
3. 对外直接投资仍是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方式
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式多种多样,而近年来,依托于跨国公司而大幅增长的对外直接投资逐渐成为最主要的方式,并有继续增长的趋势。危机后,更多的国际资本不管是出于避险还是赚取收益,都大量流入到了发展中国家。和危机前的情况一样,外国直接投资仍然是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方式。以2010年为例,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资本总额为7020亿美元,其中,外国直接投资位于首位,占36%;对外证券投资位居第二,占27%;跨境信贷资本占23%;对外权益投资占14%。201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小幅回升至1.24万亿美元,但仍然比危机前的均值低15%。32011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增长16%,达到1.66万亿美元,超过危机前的水平,但仍比2007年的最高值低25%;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增长17%,达到1.5万亿美元,超过危机前的平均水平。4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后国际资本流动整体恢复增长,其中长期资本保持由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大势并未改变,短期资本出现逆流现象。在资本流动方式上,对外直接投资仍然是主要方式。
二、基于GIS的国际资本流动趋势空间预测
杨海珍、熊园、王初照(2012)通过对1990年以来全球国际资本流动规模的直接计算,结合影响资本流动的因素进行分析,指出未来一两年内,全球资本流动规模将继续收缩,资金竞相流向新兴市场的格局将发生改变,资金将回流发达国家本土,特别是流向美国。对于国际资本流动规模的问题,笔者决定略去不表,而将行文的重点放在空间走向上。当然,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也略有不同: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地理学、物理学相关知识,活用经济“重心”1的概念,运用地理学GIS2分析软件,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动向进行空间分析和预测。
(一)基本原理与方法
重心也称为加权平均中心(Weighted Mean Center),经济重心的计算完全仿照重力的分解与合成法则进行。假设某地区包含i个子区,各子区经济总量为Mi(如GDP),地理坐标(经纬度坐标或直角坐标)为(xi,yi),则该区经济重心的坐标(X,Y)的计算公式为:
上式表明经济重心是用各子区经济产值数作为权数,加权平均后得到的平均经济区位。它是一个既考虑经济数量,又考虑空间距离的一个特征点。从计算方法来看,决定重心的因素只有两个方面:各地的地理位置和属性变化。在实际计算中,子区地理坐标笔者选择子区平面图形的几何中心代替。
(二)指标和方法
本文并不直接选取一国(地区)一定时期内的国际资本流动规模的数据,因为这是一项庞大到几乎不能完成的工作,而是通过间接指标GDP和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来予以分析和研究。下面就指标选取原因和研究方法予以说明。
1. 国内生产总值(GDP)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在一定时期(一个季度或一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是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笔者以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国或地区的国际资本流入和流出情况对其GDP的数值有较大影响;反过来,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实力(这里可以用GDP数值的大小体现)可以反映该国或该地区吞吐国际资本的能力3。
2. 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
外国直接投资作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方式,是指投资者为获得在另一经济体中运作的企业的永久性管理权益(10%以上表决权)所做的投资的净流入。它是股权资本、收益再投资、其他长期资本以及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显示的短期资本之和。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作为某经济体来自外国投资者的净流入(新投资流入减去撤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很好地反映一定时期内该经济体吸引外资(国际资本净流入)的情况。
笔者以2010年排名为基准,选取了2001年到2010年410年间GDP和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排名前305的国家的数据,运用GIS软件找出每一年GDP和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的重心在地图上的位点,然后考察这10年间该位点的变动趋势,进而分析世界经济发展、变动情况,预测国际资本流动的未来空间走向。
同时,笔者必须指出本实验研究的重点不在于重心在地图上的具置是否精确,而是同一指标的重心在地图上随时间(本文为年份)的变动趋势。因为变动趋势才是做出未来走向预测的根据。
(三)结果及分析
1. 以GDP为研究对象的重心变动情况
(1)国际资本流动长期由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
直观来看,不难发现全球GDP重心整体由欧洲向亚洲方向移动。这体现了亚洲经济,特别是中国、印度等国经济在全球经济比重上的增加,对全球GDP的经济重心的拉动作用。具体来看,全球GDP重心有整体由西北向东南方向移动的趋势。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的地理分布情况来看,南半球和东方大都是欠发达国家,北半球和西方大都是发达国家。即是说,全球GDP的经济重心由发达国家聚集区域向发展中国家聚集区域移动。这说明世界经济实力的天平在向发展中国家倾斜,发展中国家在吸引资本流入的能力上现在相对增强,进而笔者可以预测未来国际资本的长期流动趋势必然是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流动。
(2)国际资本流动短期从发展中国家回流发达国家
虽然整体上全球GDP的经济重心呈现由西北向东南移动的趋势,但局部年份出现异常。2009年较2008年,全球GDP经济重心有一个较大的向发展中国家移动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发达国家小,发展中国家整体GDP较发达国家增长率更高;而2010的全球GDP经济重心较2009年出现了大幅度的逆向移动,这主要是危机蔓延全球,且受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整体低迷,而发达国家GDP基数较大,导致全球GDP经济重心有一个大的回移。因此,可以说GDP经济重心移动短期受经济环境影响明显。由此看来,在吸引资本流入方面,发达国家在短期内是有优势的。这也印证了杨海珍等(2012)指出的未来一两年内国际资本将回流发达国家的预测。
2. 以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为研究对象的重心变动情况
(1)国际资本流动的波动性显著
与GDP经济重心移动整体上的规律性不同,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的重心在移动上显示出十分明显的波动性。外国直接投资(FDI)作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方式(前文已提及),其净值指标,即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对国际资本流动有指示性作用。因此,未来国际资本流动的波动性将显著增强。对于波动性增强的原因,笔者以为一部分是资本本身的特征决定的,一部分是受经济环境变动的影响。如2010年的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重心较2009年甚至2001年至2009年9年间的重心都出现了较大偏移,这就主要是受欧美银行去杠杆化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导致大量国际资本从发展中国家流回发达国家。同时,发展中国家金融部门也可能出台不同的政策,因此,未来国际资本流动的波动性将显著增强。
(2)国际资本流动长期仍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
和全球GDP重心移动趋势一样,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重心在整体移动趋势上也呈现由西北向东南方向移动的态势。这种趋势在正常年份表现得尤为突出。如2005年至2008年,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重心在移动趋势上保持了由东到西的方向,这反映出亚洲国家在吸引国际资本方面的能力逐渐增强。如前所述,如果考虑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的地理分布情况,亦可以说较发达国家整体而言,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的相对能力在不断提升。因此,笔者认为,只要全球经济走势正常,那么,国际资本流动长期仍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趋势就不会改变。同时,笔者推测,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的相对能力在未来还将继续提升,因此,预测未来国际资本流动在空间上长期来看还将继续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倾斜,而这与前文的结论也不谋而合。
综上所述,国际资本流动在空间上长期仍将呈现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净流入的趋势,但受经济环境、政府政策,以及金融自由化等因素的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的波动性将显著增强,且可能频繁出现短期资本逆流的现象。
三、对中国如何做好国际资本流动管理的建议
IMF在2012年7月的《世界经济展望》中指出,在欧洲债务市场又一次出现恶化的背景下,新兴市场经济体将面临贸易下滑和资本流动高度波动的局面,前文的分析也印证了这一点。中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的代表,未来必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资本流动情形,正确认识世界经济的发展态势,做好国际资本流动管理,对我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实现金融自由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笔者给出以下建议。
1. 认真做好统计和分析工作,为宏观经济调控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依据
众所周知,数据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和有力工具。随着中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国际资本净流入中国的规模不断扩大,这无疑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因此,及时、准确的数据就能为正确的宏观调控提供指导。外汇管理局在做好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及时对市场进行,这一方面有利于我们总结过去流动管理中的成绩和不足,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我们预测未来流动趋势,进而对资本流动的冲击有一个很好的预判并形成预警机制。
2. 做好流入管理和流出管理两手抓、微观管理和宏观管理两手抓
过去,我们的流动管理模式中的“宽进严出”的管理模式,让大量热钱流入我国,而2011年表现出来的短期资本大量流出,无疑告诉我们未来国际资本的流出和流入将会更加频繁,因此无论是对于“热钱流入”还是“资本外逃”,做好流入管理和流出管理两手抓就十分必要。同样道理,过去我们重视微观管理,轻视宏观管理,本轮金融危机爆发后,宏观审慎管理被响亮地提及,因为即使做好每一个微观管理也不一定能够避免系统风险,只有宏观、微观兼顾,才可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3. 加强短期资本流动监测,尤其是短期资本流出监测
面对短期资本大规模流出情况在我国首次出现的情形,恰逢国际经济金融环境复杂和严峻的背景,我国必须加强短期资本流动的监测,尤其要做好短期资本流出的管理。在资本流出管理上,由于存在“宽进严出”的大背景,我们过去的经验并不丰富,只是一刀切地限制,这并不利于我国金融自由化的建设和发展。为此,我们有必要构建防范短期资本流动监测机制,保持对异常资本流动的密切监测和高压态势。
4. 加强对其他投资类型资本流动的管理
力度
笔者考察了2007年至2011年5年间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在内的三大类国际资本流动情况,发现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基本趋稳,而其他投资波动较大(图1)。
较大波动必然隐藏较大风险,加强其他投资类型的国际资本流动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受政府政策影响和控制较大,一般不易出现特别波动;其他投资类别众多,标准不一,管理难度大。如前所述,未来中国的国际资本流动的波动性会增强,对于带来波动的最主要因素的其他投资类型的资本流动理应予以重视。
5. 加强国家、地区间的合作,建立更广泛的多边管理体制
在2010年11月G20首尔峰会上,国际资本流动管理成为主题之一。在峰会首脑宣言中,首次认同一些新兴市场国家资本流动存在过度波动的风险,要求发达国家特别是储备货币发行国平抑汇率的过度波动和无序运动。同样,2011年4月,IMF明确表态新兴市场经济体为管理国际资本流入可以采用资本管制,并提出管理资本流入的政策框架。这无疑是在传达一种信号:对于国际资本的管理,已经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简简单单完成的任务,做好国际资本的流动管理,需要的是一个更加广泛和灵活的合作机制。
结 语
危机后,国际资本流动虽然恢复增长,但全球经济疲软导致其在规模和流向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与危机前相比,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减小,在保持长期净流入发展中国家趋势的同时,短期资本回流发达国家趋势显现。中国作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未来一两年必将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资本流动形势。密切监控国际资本流动的变动情况,做好国际资本流动管理对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参 考 文 献
从事股票交易现在已成人们比较普遍的理财方式,现在经济发展了,许多家庭都有10万、20万的闲置存款,这些钱如果放在银行里,增值率实在太低,但投资别的领域普通百姓又没有时间、门路和精力,投资股市,已经成为平民百姓闲置资金增值的一个最好途径,经济头脑的人,绝不会让资金闲置在银行里。
但股票市场风险也很大,许多人因为不懂股票和时间精力限制,总是赔多赚少。有的人不会选股,看不出哪种股好,人云亦云,跟风炒股,赔了也不知道原因;有的没时间看盘,买支股票涨了没时间出,结果跌了还赔进去了;有的心态不好,自己的股不涨,看别的股涨,自己就受不了,该抛出这个追那个股,原来的股又涨了,进的股又跌了,总是踏错节奏,追来割去,最后损失巨大;有的熊市不知止损,被套70%;有的牛市不敢持有,涨100%的股票,赔10%就抛了,因此如何做好自己的投资,笔者认为为了取得好的投资效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遵守自己的交易纪律
行为金融学认为市场是非有效或不完全有效的,由于投资者受经验法则的谬误和情绪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做出非理性的投资,要克服这个行为带来的损失,就必须要有一套自己的操作纪律,避免情绪交易。
1.找到自己操作理念的进场点,每个投资者的投资策略有所不同,可以从公司的盈利水平,发展潜力,当时的经济状况等分析,通过技术分析找出个股的买卖点。
2.找出所持有的个股的出场点,出场点比进场点更重要,只有找好了出场点才能实现投资的期望,通过分析,一旦符合离场条件,要立刻离场,绝不犹豫。
3.只做能力范围内的交易,当市场不符合自己操作理念时要懂得休息,切勿做自己纪律之外的交易。
二、实现证券投资净效用最大化
(一)正确评估股票的投资价值
投资者之所以对股票进行投资,是因为股票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股票的投资价值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并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影响股票投资价值的因素很多,受宏观经济,行业形势和公司经营管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投资者在决定某种股票之前,首先认真评估股票的投资价值。只有当股票处于投资价值区域时,投资证券才有利可图;股票投资分析正是对可能影响股票投资价值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来判断这些因素及其变化可能会对股票投资价值的各种影响,所以它有利于投资者正确评估股票的投资价值。
(二)减少非理易
中小投资者的股票应执行几种能帮助控制认识错误和心理障碍的安全措施。控制这些心理障碍的关键方法是所有类型的投资者都要实施一种严格的交易策略——“购买并持有”策略,中国股票市场不仅波动幅度大,而且波动的频率也相当高。股市的剧烈波动导致了投资者的过度交易与市场投机心理,而市场浓烈的投机氛围则反过来会推进股价波动幅度与频率。所以要减少噪音交易,同时避免羊群效应。
(三)价值发现型投资理念
价值投资发现型投资理念是一种风险相对分散的市场投资理念这种投资理念的前提是市场价值是潜在和客观的,主要有三方面;其一价值发现是一种投资于市场价值被低估的投资品的过程,在投资品价值未达到被高估的阀值时,投资获利的机会总是大于风险;其二,由于某些投资品市场价值是直接或间接与其所在的行业成长、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相联系的,在行业发展及国民经济增长没有出现停滞之前,投资品的价值还会不断增值,在这种增值过程中又相应地分享着国民经济增长的益处;其三,对于某类具有价值发现投资理念的投资品,随着投资过程的进行,往往还有一个价值再发现的市场过程,这个过程也许还会将这类投资品的市场价值推到一个相当高的价值平台,在我国目前经济高度发展,其行业发展潜力大,挖掘优质的公司,能提高投资的净效用。
三、顺应趋势
水总是往低处流”因为那是阻力最小的方向,顺应着这趋势,水才能流到大海,股票市场也是一样,顺应趋势,也是股民在股票市场上成功的关键。例如:移动平均线能揭示股价波动方向,即上升趋势或下降趋势,并且具有助涨助跌的作用,顺应趋势从移动平均线上看很明显的作用,并且利用移动平均线“黄金交叉”与移动平均线的“死交叉”做为买卖点,对股民的操作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如图1所示)。
(一)在上证指数日K线中,当移动平均线的5日均线与60日均线形成“黄金交叉”时,我们开始考虑做多股票,这时候的市场往往是在看多行情中,顺应着这一趋势,可以开始寻找个股移动平均线中的5日均线与60日均线形成黄金交叉的绩优蓝筹股,这就排除了很多个股,减少挑选个股的时间。
(二)在上证指数日K线中,当移动平均线的5日均线与60日均线形成死交叉时,往往是意味着后市将会下跌,此时如果空仓观望,将避免被长期深深套牢的风险。
关键词:金融风险 风险防范 防范措施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金融资本的全球化是继农业革命、产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之后的又一次革命性的变革。我国金融业改革的逐步深化,促进了现代化建设及经济发展。随着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和分业经营的出现,风险管理体系必将走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道路。我国金融监管趋势国际化,既要保证我国金融的稳定发展,又要提高金融效率,当前摆在我们面前更紧迫的任务则是如何做好的风险监管体系的建设。
一、金融风险成因的分析
(一)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面临的风险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金融企业积累了大量资本,在这种情况下,金融企业界出现了一股走出去的热潮,大多数金融企业对于投资海外心情急迫,纷纷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这主要体现在国际游资冲击和他国金融危机的波及。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们看到一些国家金融市场开放后,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趁之机的情况。受冲击的有经济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国内金融服务市场对外开放也存在金融风险。我国目前已逐步开放保险市场,扩大外资银行经营范围,初步形成了外资金融机构与国内金融机构竞争的局面。
(二)股票市场的金融风险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改制的推行,我国股市也在短时间内里高速发展,作为股市交易客体的上市公司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经历着一个急剧膨胀的过程。我国上市公司数量成倍增长,但上市公司质量欠佳,掺有虚假成份:中介机构操作不规范,甚至联手造假,欺骗投资者;人市主体不理性。这些情况表明,股市风险已成为当前我国金融风险最危险的部分。
(三)加大直接融资比例的金融风险
直接融资是指资金共给者与资金需求者运用一定的金融工具(如股票和债券)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国际上融资证券化趋势进一步发展,资金融通方式更多的是通过直接渠道连接投资者和经营者,而不是借助银行信贷业务。但我国居民储蓄存款长期以来是银行最主要的负绩业务,如果加大直接融资比例,势必买股票,容易造成银行资金周转困难,进而引发挤兑风险。
(四)资产风险
资产风险是金融机构的根本性风险。事实上,我国的金融风险突出表现在银行资产风险上,贷款逾期、发生呆滞、呆账情况比较严重。场利率变化引起金融机构持有资产价格变动或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协定利率跟不上市场利率变化而带来的风险。尤其是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即金融机构从事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时对市场行错误预测而发生损失的风险巨大。随着我国货币市场成熟发展,利率机制将趋于灵活,有管制的浮动利率将向开放的市场利率转变,必将使金融机构面临比较明显的市场利率风险。
(五)流动性风险
这是指存款人按照正当理由要求提款时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不能支付的风险。一是现金支付能力不足,二是不能满足企业、单位等存款者转账支付需求。严重的流动性风险会触发银行信用风险,即存款者挤提存款而银行无法支付的风险。居民储蓄余额的稳定增长掩盖了银行流动性问题,因为高额储蓄增长使银行在资金方面有回旋的余地,而一旦因为某种原因造成储蓄挤兑,银行有可能会遇到支付困难,这将影响金融秩序的混乱。
二、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金融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相结合
金融政策要在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下进行,脱离宏观经济政策的金融政策是不完整、欠科学的。金融政策与金融工具要服务于我国经济发展,金融创新与金融衍生品要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使我国引进外资及对外融资更为容易,另一方面也加大了金融业风险,中国再难独善其身,远离国际金融风险。我国目前开放经济的特点是准固定汇率制度、资本管制和持续的“双顺差”,这些特点的组合造成了我国经济金融宏观调控的复杂往。我国为了保持内外政策的平衡,除了采用传统的财政、货币和外汇政策外,还可以考虑选择其他一些政策工具用于政策组合。
(二)加强中国外汇储备管理
中国外汇储备已高达1.6万亿美元,如何管理及运作中国增长过快外汇储备,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以往我们将部分外汇储备投资于美国的CDO和MBs产品,这些产品被视为高收益和低风险的投资产品同时,却严重低估了其风险。现实情况则是,住房按揭证券化产品市场风险没有被充分披露及信息不透明,包括美国的评级机构也没有完全公正的履行评级标准。
(三)建立和完善金融法律框架及保障体系
我国将进一步完善金融业内部的法律体系,理顺银行业和征券业、信托业的法律边界,明确不同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分清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的特征对有关法规中的金融各行禁止性规定和肯定性规定进行统一并与各行业的法规保持协调。健全金融立法,强化金融执法与监管力度。金融经营活动应在严格明确的法律法规制度界定下进行,为此,针对我国已开始运行的证券、期货、信托业加快相关法律的立法进度,对于已有法律法规,在健全监管体系的同时,强化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金融犯罪行为。确保健康的金融秩序。
(四)创造一种与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
此次金融危机表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有着严重的内在缺陷,而且愈发严重,对保持全球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已经形成严重障碍,急须解决。美元贬值,金融海啸的冲击,给中国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在没有创造出一种与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的当今,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可以降低我国金融风险。
(五)完善市场和加强金融机构风险防范能力
加快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我国将大力发展包括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保险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在内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加强金融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建设,健全金融市场的登记、托管、交易、清算系统,促进金融机构改革和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我国需要进一步推进国有金融企业和国有工商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通过股份制改革,使国有部门产权实现多元化,增强出资人的经济理性,从建立责权分明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明确的经营发展战略,科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先进的企业文化和良好的职业操守等五个方面着手,逐步建立现代化金融企业。
(六)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
我国需要建立和完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 制定和颁布有关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法待法规,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成本,在加强日常监管和监管部门信息沟通的基础上,对金融机构进行准确的财务状况评级,监测风险;建立危机救助机制和市场退出问责制,根据风险和危机的不同情况。制定明确的危机救助标准,并通过问责制度,严厉追究有过错的高级管理人员的责任;建立与《破产法》相衔接的,对有问题金融机构实施行政接管、重组、撤销、关闭清算的制度;建立和完善存款保险制度、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制度、保险保障基金制度,保障存款人利益、保护公众投资者权益。
中国自1985年9月第一家证券公司(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成立以来,证券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截至2009年3月25日,中国已有107家证券公司。当前,我国证券公司所从事的是资本证券业务,但从所有的证券公司财务报告来看,有关股票发行承销、股票、股票自营买卖、股票投资咨询等业务成为证券公司的主营业务下载论文。
近年来,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几次周期波动,证券公司的经营回报一直处于巨亏或巨盈的状态。例如, 1994年8月1日—2001年6月30日股票市场的股价指数持续攀升,从而使证券公司取得了巨额经营回报;而2001年7月—2005年12月由于股票市场的调整、震荡、股价指数下滑,证券公司的经营回报出现剧烈波动或持续下降,尤其是其自营投资大量亏损,导致4年中有19家证券公司倒闭或被接管。由此可以看出,证券公司的经营业绩取决于股票二级市场的表现;证券公司经营回报与股票市场行情具有某种黏合关联,而且此种关联在我国股票市场震荡剧烈时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将利用2006年1月—2007年10月股票市场股价一路飙升和2007年11月—2008年11月股票市场股价又急速下跌这两个时段,分析股市行情与证券公司经营回报的关联性以及股市行情对证券公司经营回报的作用成因,并从风险防范角度提出消除股市波动对证券公司经营回报影响的建议。
一、 文献回顾
1.国外对证券公司经营风险与回报的相关研究
国外学者对证券公司经营风险与回报并没有系统的研究,尤其是以股市环境变化为视角对证券公司的经营表现进行研究的文献尚未发现。在证券公司的经营行为方面,Dolvin特别强调上市公司的质量与证券公司经营的关系。他认为证券公司的发展以上市公司为依托,良好的上市公司群体无疑有利于证券公司的良好发展[1]。在证券公司的内部控制方面,Santomero和Babbel分析了风险度量问题,强调公司要正常发展就必须建立一个风险控制系统[2]。此外,Cummins从另一角度论述了风险控制问题。他认为产品创新是促进证券公司发展的最好武器,同时各种各样的创新也体现了这个行业的风险资产多的特征,因此如何做好风险管理是至关重要的[3]。总的来看,国外学者相关研究的特征是切入点窄、缺乏系统性,并且仅以专题形式对证券公司经营风险与回报的某个方面加以研究。
2.国内对证券公司经营风险与回报的相关研究
国内研究证券公司经营风险与回报问题的学者也不多。陈道江首先提出了我国券商的经营风险问题,并基于三个方面分析成因:(1)证券市场主体制度性缺陷。由于国有股和流通股的人为割裂,导致证券市场上集聚了很大的系统风险。(2)交易机制的缺失。券商目前的经营困境与我国当前市场交易机制的缺陷有关。我国目前还没有做空机制,是一个单边市场,赢利的方式只有低买高卖,跌则亏、涨则赢。(3)经营模式单一。当前中国券商主要局限于一级市场的承销、二级市场的经纪业务和自营及委托理财四项业务,佣金收入占中国券商收入的1/2上,利润总额的90%以上主要集中在这几项传统业务上,而在企业并购重组服务、投资咨询、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和交易等一些创新型和延伸型业务上则进展不大[4]。伍兵研究了我国证券公司经营风险的外部影响因素。他认为,从2002—2005年我国证券公司出现全行业亏损、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原因之一是市场的结构性缺陷造成证券公司一条腿走路的局面。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发展的严重失衡是我国证券市场制度安排上的另一重大缺陷。尽管我国的企业债券出现得比股票早,但其发展却相当缓慢。目前企业直接融资主要来源于股票市场,这样就使得证券公司的业务增长不得不极度依赖于股票市场的表现[5]。此外,马庆泉提出了为挽救证券公司而挽救股市的观点,即搁置股权分置问题、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抓好上市企业的诚信问题、优质企业国内上市、股市的单边性质问题以及处置高风险券商[6]。上述文献表明,国内学者大多从宏观角度研究股票市场运作对证券公司经营风险的影响,也有学者从完善内控机制角度对证券公司的危机处理加以论述。
二、实证分析
1.变量设计
目前衡量公司经营回报的指标有很多,如净利润、每股收益、总资产收益率等等。本文将选取营业收入、净利润、净资产利润率、每股收益作为证券公司经营回报的评价指标。所谓营业收入是指证券公司在一定会计期间内日常各项证券业务经营过程中所取得的经济利益总流入。净利润是证券公司在一定会计期间的利润总额与所得税的差值。每股收益是反映每股价值的基础性指标,计算方法为净利润与股本总数的比率。每股收益有基本每股收益与稀释每股收益之分。基本每股收益是指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除以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而得出的每股收益;稀释每股收益是以基本每股收益为基础,假定公司所有发行在外的稀释性潜在普通股均已转换为普通股,从而分别调整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以及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并通过计算而得出的每股收益。净资产利润率是净利润与平均股东权益的比率,它反映证券公司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该指标值愈高,投资所产生的收益越大。净资产利润率有全面摊薄的净资产利润率与加权平均的净资产利润率之分。全面摊薄的净资产利润率等于报告期净利润除以期末净资产。该指标强调期末状况,是一个静态指标,反映期末单位净资产对经营净利润的分享状况。加权平均的净资产利润率等于报告期净利润除以当期平均净资产。该指标强调经营期间净资产赚取利润的结果,是一个动态的指标,反映公司净资产创造利润的能力。
2.研究假设
在深沪股市1 602家上市公司中,共有8家证券公司。本文以这8家证券公司为研究样本,选取其2006年、2007年以及2008年的财务报告中营业收入、净利润、净资产利润率、每股收益这四项指标的三年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表1深沪8家证券公司营业收入与净利润数据列示单位:亿元
通过数据比较,笔者发现8家证券公司中至少有7家2007年的数据均高于2006年与2008年。由此可以认为,8家证券公司2007年营业收入等四项指标数据的总体均值分别高于2006年与2008年,而且它们之间具有显著差异。本文将采取构造密度函数进行统计检验的方法,将2007年营业收入等四项指标的总体数据界定为样本组,2006年与2008年营业收入等四项指标总体数据界定为2007年样本组下相应的控制组,并对表3与表4的X与Y两个总体参数存在显著差异的可能性进行分析。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证券公司2007年度的营业收入明显高于2006年度的控制组。
假设2:证券公司2007年度的营业收入明显高于2008年度的控制组。
假设3:证券公司2007年度的净利润明显高于2006年度的控制组。
假设4:证券公司2007年度的净利润明显高于2008年度的控制组。
假设5:证券公司2007年度的净资产利润率明显高于2006年度的控制组。
假设6:证券公司2007年度的净资产利润率明显高于2008年度的控制组。
假设7:证券公司2007年度的每股收益明显高于2006年度的控制组。
假设8:证券公司2007年度的每股收益明显高于2008年度的控制组。
3.数据处理
4.原因分析
通过对深沪8家证券公司近3年数据处理可以看出,与2006年比较,2007年证券业上市公司经营回报涨幅明显;与2007年比较,2008年证券业上市公司经营回报跌幅显著。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股票市场行情变化是促成我国证券公司经营回报频繁波动的本质因素。这是因为,与股票投资相比,债券投资的收益率显著偏低。尽管2006—2008年间,银行多次调整利息,但投资者仍对投资股票感兴趣,缺乏对债券的投资热情,进而不会深度影响债券的供求关系以及债券的价格。然而,2007年与2008年是我国股票市场剧烈震荡的两年,股价的波动影响着投资者对股票投资收益的预期,股指的涨与跌与投资者经营股票的投资热情以及投资行为紧密相关。证券公司的数据显示,证券公司证券买卖的佣金是公司收入的最主要来源,2007年,8家证券公司的股票买卖费与自营投资收益总计占到营业收入的72%以上。由此可知,股市行情决定股指走向,股指变动影响股民的投资热情,股票的投资行为改变着证券公司营业收入的重要来源,从而形成了多米诺骨牌效应。
表5深沪证券公司营业收入主要组成的年度数据比较分析单位:亿元
(1)2007年股市行情攀升导致证券公司经营回报激增
图1和图2显示了2006—2008年上证指数与深证成指的股价走势图。从两走势图看,2006年股价波动很小,股价增长缓慢[7],2006年1月4日,上证指数开盘价为1 163.88,深证成指为2 873.53;2006年12月29日,上证指数收盘价为2 675.47,深证成指为6 647.14。然而,2007年股票市场的表现超越了投资者的想象力,勇夺全球主流资本市场涨幅的桂冠。其中,2007年10月10日上证指数涨幅达6 124.04,深证成指涨幅达19 600.03,两市同时创下股票市场建立以来的最高点。从图1与图2的走势图中可以看出,2007年前10个月股指陡峭攀升,加速了场外资金的入市,股票与基金投资者纷纷通过证券公司开户赚钱,证券公司也格外重视自有资金的自营业务。笔者认为,2007年不断刷新的指数高位与成交水平归因于两点:一是羊群效应[8]。大量理论研究发现,2007年的股票投资者具有高度的“羊群效应”的倾向。所谓“羊群效应”是指由于对信息缺乏了解,投资者很难对市场未来的不确定性作出合理的预期,往往是通过观察周围人群的行为而提取信息,在这种信息的不断传递中,许多人的信息将大致相同且彼此强化,从而产生从众行为。2007年前10个月在证券公司开户炒股的投资者与日激增,众多投资者处于疯狂的群体非理性状态。二是正反馈交易策略[9],即利用反馈机制制定交易策略。通俗地说,是指在价格升高时买进股票,价格下跌时卖出股票。2007年股价指数由年初开始连续10个月走高,这种行情恰好迎合了股民的兴趣。这段时间急于入市或放大交易的股票投资者都有使用正反馈交易策略的倾向,部分股票投资者会采用“盲从”或“跟风”等正反馈行为,追随股票市场的潮流,蜂拥购买各类上涨的股票。羊群效应与正反馈交易策略的有机叠加,促成了几乎全民炒股,全民致力于赚钱的疯狂。从表5来看,2007年8家证券公司的股票买卖交易费净收入比2006年大幅增加,其中增幅最小的是长江证券,达3.4倍之多,增幅最大的是宏源证券,有7.2倍之多;借2007年股价大涨之际,证券公司的自营业务投资成果丰硕,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也均有攀升,这些都可以从表4数据比较中得到印证。
(2)2008年股市行情暴跌导致证券公司经营回报下滑
2008年是股市暴跌的一年。上证指数2008年1月2日的开盘价为5 265.00点,在12月31日的收盘价为1 820.81,其中在10月28日经历了最低点1 664.93点;深证成指2008年1月2日的开盘价为17 856.15点,在12月31日的收盘价为6 485.51点,其中在10月28日经历了最低点5 577.23点。图1与图2也显示了深沪两市2008年的股价走势。截至2008年年末,有85%以上股市的投资者处于亏损与严重亏损状态,深沪两市股指持续走低销蚀了我国数以万计投资者的资产。2008年股市急速下挫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大小非”解禁[10]。数据显示,2008年共有1 245.97亿股“大小非”解禁,其中股改“大小非”942.73亿股,新老划断后IPO“大小非”303.14亿股。 “大小非”解禁使得上市公司的原始股东将发行价位极低的大小非流通股带入股市,按照现实高额股价的标准套取现金。由于 “大小非”解禁,股市大额资金流向了少数“大小非”的持有者,造成其他投资者全面亏损,严重挫伤了众多投资者的信心与投资热情。二是金融危机对股票投资者心理预期的影响。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这次危机也波及中国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2008年下半年,我国外贸企业出口额锐减,数十万家企业倒闭,就业与择业矛盾异常突出。在社会需求收缩的背景下,绝大多数股票投资者对经济晴雨表——中国股市的预期缺乏乐观。“大小非”解禁与金融危机相互叠加,再加上投资者“追涨杀跌”的心态,使得股票投资者对2008年的投资极为谨慎,尽可能放低股票交易量,做到“优中选优”。从表5可以看出,与2007年相比,2008年8家证券公司的股票买卖交易费净收入急速下滑,跌幅均在30%—50%之间;在证券公司自身投资方面,8家证券公司中有7家出现亏损,其中有4家净收益降幅超过了60%。此外, 2008年8家证券公司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全部为负值。
三、 结论与建议
2006—2008年我国证券公司经营回报波动明显,且波动规律与股市行情波动基本吻合。本文分析的结论是:第一,股票市场行情攀升,证券公司的经营回报良好。第二,股票市场行情惨淡,证券公司的经营回报也明显下挫。第三,合理预测股票市场行情和实施风险管理,将会提高证券公司经营回报的总体水平。基于此,证券公司有必要从以下方面规范自身经营行为:
1.重视对股票市场风险的预测
证券公司的证券买卖业务、自营投资业务以及所属金融资产的公允计价均与股票市场的价格行情密切相关,因此,证券公司有必要搜集各种有效信息,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走向,科学预测与评价股票市场的短期发展方向与长期运行规律[11],并通过构建股票市场风险防范体系规划公司的各项证券业务。
证券公司需要关注的股票市场风险主要有:第一,经济循环风险。经济现象同自然界一样也存在循环现象。经济繁荣、经济衰退、经济萧条、经济复苏是经济循环的四个阶段。在经济循环的每一个阶段,股市的风险程度有着显著的差异。在经济繁荣的鼎盛时期往往是股市最牛阶段,但其风险也将增大。随着经济的衰退直至进入萧条时期,股市也从不断走低直到极度低迷。当经济进入复苏早期,股市也会先知先觉,走在经济复苏的前面。第二,币值及利率变动风险。人民币币值是否稳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股市。如果币值贬值比率高于股票的投资收益率,投资者就会退出股市,选择收益率比贬值率高的投资项目进行保值。同样,利率作为一种经济杠杆,它的变动对股市的影响更直接,利率的提高和降低会影响股市资金的供应量。在利率不断走低的前提下,股市会逐渐走高;利率呈上调趋势时,股市则会呈下降走势。第三,政策法规风险。政策法规的制订、实施及变更不仅影响整个经济,而且对股市的影响也意义深远。比如国有企业的国有股及法人股的处理以及2009年意欲重启IPO等。尤其是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还处于发展阶段,新法规的出台实施或现有法规的重大修改都会对股市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同时,政府根据股市的冷热程度出台一些鼓励投资或扼制投机的政策也是影响股市的重要因素。
结合上述风险考虑,证券公司必须对币值及利率的变动、经济发展趋势以及政策法规有全面的预测与辨析能力,积极地对各项风险加以预防与化解,努力降低证券买卖收益的波动幅度,合理确定证券自营投资方向。
2.加强对投资操作风险的管理
证券自营买卖主要指证券公司开设证券账户买卖有价证券并获取收益的行为。证券自营买卖的操作情况影响着证券公司利润表中的投资收益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这两项数据的变化。表5中近三年证券公司的投资收益与公允价值变动这两项数字的显著差异及每项数字在相应年度营业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说明证券自营买卖也是证券公司经营回报的重要来源。因此,证券公司对自身投资操作风险的管理与预防不可小觑。笔者认为,证券公司作为股票投资者,需要从如下方面管理投资操作风险[12]:第一,股票的选择。股票市场的股票并非都有操作价值。证券公司在选择股票时要经历三个步骤:第一步,确定行业范围。公司选择个股时要考虑到行业因素的影响,尽量选择高成长行业的个股,避免选择夕阳行业的个股。第二步,分析所选定行业内各家公司的财务报告。“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股市也是如此。公司需要分析行业范围内各家公司的经营情况、管理情况、市盈率等众多财务指标、未来发展前景、利润预测、已存在或潜在的重大问题,确定各家公司股票的合理价格,进而通过比较市场价位与合理定价的差别来进一步压缩股票选择范围。第三步,运用技术分析方法。在第二步的基础上,证券公司需要运用一定的技术分析方法,结合所确定范围的各家股票的周期性波动图表,充分利用外部环境可能带来的有利影响,选择超跌个股。第二,时机的选择。股市并非每日都有盈利机会,行情有明朗与不明朗之分,操作就有可做和不可做之别。从总体上讲,股市操作就是在上升的趋势中逢低买进,在下跌的趋势中逢高抛出。证券公司在股市具体操作中需要更多地借鉴技术分析方法,可参考的方法有置位操作与破位操作等。置位操作的原理是在股价上升的趋势中,等待股价回调到重要的支撑位上买进;在股价下跌的趋势中等待股价反弹到重要的压力位上抛出。破位操作的原理是当股价涨破一个重要的压力位时顺势买进,而当股价跌破一个重要的支撑位时则顺势抛空。其实,证券公司的投资操作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因此,本文仅为证券公司提供投资操作风险管理的理论思路,期盼证券公司借股票市场行情之势创造更多的投资回报。
参考文献
[1] Dolvin, S.D. Market Structure,Changing Incentives,and underwriter Certification[J].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 2005,28(3):403-419.
[2] Santomero,A.M.,Babbel,D.F.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by Insurers:An Analysis of the Process[J].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1997,64(2):231-270.
[3] Cummins, D.J.Convergence in Wholesale Financial Services:Reinsurance and Investment Banking[J].Geneva Papers on Risk and Insurance, 2005,30(2):187-222.
[4] 陈道江.我国券商危机的现实分析与对策思考[J]. 学术论坛, 2005,(10):66-73.
[5] 伍兵.我国证券公司生存危机的外部制度与内部治理缺陷[J].求索, 2005,(4):23-25.
[6] 马庆泉.面临市场化与国际化竞争的中国证券业[J].中国金融, 2004,(15):55-56.
[7] 王德河.股票价格时间序列分形特征的实证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7,(6):71-76.
[8] 崔显林. 论当前股票市场中“羊群效应”的危害与对策[J]. 经济理论研究, 2009:49-51.
[9] 何剑,姚益清. 基于正反馈交易理论的中美股市比较研究[J]. 财会通讯, 2009,(2):10-13.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109-01
一、盈余管理的定义
国外学者对于盈余管理定义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种观点,第一个是以scott为代表的中性观,在2003年,学者scott将盈余管理定义为:公司管理层在GAAP也就是一般公认会计原则的允许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得公司市场价值和自身利益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国内的一部分学者持有与scott相同的观点,也有学者在他的观点的基础上做出的发展和创新。第二种观点是以Schipper为代表的操纵观,也叫做信息观。1989年Schipper把盈余管理定义为一种“披露管理”的行为,是管理当局通过有目的的控制公司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从而获取私利的行为。第三种观点是报表盈余信息质量观(基于盈余管理的对象)。这种观点认为盈余管理是一种超越真实性报告与欺诈性报告边界的行为,虽不是欺诈但缺乏真实性。Healy and Wahlen在1999年发表的文章中认为,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者在对外财务报告报出过程中和组织交易过程中通过判断来影响报表者、相关利益者和契约结果的行为。
在国内学术界里,对盈余管理的研究也有快20年的历史了。2000年魏海明发表文章认为盈余管理可以增加或减少会计数据上的收益,即报告收益,从而影响相关利益人的决策,这种观点就是国外学者研究中的“信息观”。他认为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层为了影响企业经营业绩和误导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在编制财务报告时“构造”交易事项以便操作财务报告的过程。2002年学者陆建桥发表文章认为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者在会计准则的允许范围内,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2004年宁亚平从企业价值角度出发,认为盈余管理是准则允许情形下通过重组经营活动或交易达到盈余操纵的目的,盈余管理只是管理层在公司法的允许下通过重组交易活动进行的盈余操纵,使得公司账面盈余达到管理层所期望的水平。该观点认为盈余管理虽然不会改变企业的经济收益和现金流量,但通过对会计盈余数据的调整来完成利益调整的过程。2006年张祥建和徐晋发表文章认为,盈余管理是在不违反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原则下,公司管理层利用会计或者非会计手段,凭借职业判断,对财务报告中有关盈余信息披露或是相关信息进行管理的过程,其目的在于误导企业信息使用者,使其对公司的业绩以及其他方面的情况有错误的理解和认识,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和自身利益最大化。
通过上述对盈余管理定义的研究可以看出,盈余管理应该是在会计准则和法律法规约束内进行的,如果离开了会计法规的约束,盈余管理就变成了一种会计利润的操纵,甚至是会计造假。
二、盈余管理动机研究
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中可以发现,公司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原因主要是以下两类:一是公司内部的需要,二是公司外部的诱因。契约动因和上市动因是公司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中最主要的两个内部动因。曹勇从契约动因上来研究盈余管理,他得出的结论是,“委托―”的发展导致公司所有权和管理权是分离的,公司管理层作为公司掌握经营权的实际人员,会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进行非效益的盈余管理,使得公司中信息不对称,从而使公司所有者的利益受到损害。Healy and Wahlen对盈余管理的动机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这些动机包括:1、资本市场的预期和估价,包括在股票上市前高估盈余的行为、管理层收购时低估盈余的行为以及为了迎合管理部门而进行的盈余管理行为。2、基于会计数据契约的动机,主要包括贷款契约和管理报酬契约。3、反托拉斯监管和反其他政府对于市场监管的盈余管理,这方面的动机主要出现在银行、保险业中,为了在政府对于垄断的监管中获利,降低其获利能力进行的盈余管理。国内学者将盈余管理的动机理解为终极动因和中介动因。终极动因就是管理层为获取最大的自身利益进行的盈余管理,而中介动因里包含了政治动因、债务契约动因和避税动因等因素。学者宁亚平认为盈余管理的动机是将账面盈余调整到管理层所期望达到的水平,桂明辉认为,筹集资金是盈余管理的重要目的,避免退市也是盈余管理的动机之一。
三、盈余管理的研究方法
我国学者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方法意见大致上是统一的,都是运用修正的Jones模型,并且Jones模型也是测量盈余管理最好的方法。例如学者杜晓旭认为修正的Jones模型在研究董事会于盈余管理的关系时有很好的数据验证效果。而学者陈群芳对修正的Jones模型做出了一些修改,这些修改是为了避免含线下项目带来的模型误设。顾振伟提出了改进后扩展的Jones模型,这个模型的改进主要是体现在计量总应计利润时扣除了资产减值准备的影响,并考虑了无形资产对于盈余管理的影响。国内学者王勇在对我国上市公司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后盈余管理空间变化的研究上采用截面Jones 模型;与修正 Jones 模型一致,一部分研究也对其作出修改:戴云等在研究中作出了“用期末总资产调整各变量以缩小其取值代替期初总资产”以及“将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 C F O ) 纳入模型”的提议。何问陶、倪全宏(2 0 0 6 )在自变量中加入了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除了修正的Jones模型,我国学者还运用了证券投资收益相关性模型Barth模型来测量盈余管理,也有学者运用二阶段回归自选择偏差的方法进行研究。虽然修正的Jones模型被认为是测量盈余管理最好的模型,但是这个模型对于有意识的极端行为并没有考虑进去,所以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方法还有待日后的继续发展和研究。
四、盈余管理未来研究方向
综上所述,近些年学术界对盈余管理的研究成果颇丰,主要集中在盈余管理的动因、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上,未来的研究方向可能集中在,度量方法在我国的适用情况。将来盈余管理的研究还应侧重于:证明企业管理具体应计项目的范围和程度,盈余管理对资源配置影响的研究,确定盈余管理的制约因素以及具体的案例研究。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企业并购;所得税;纳税筹划;目标企业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引起了新一轮企业并购的热潮,2008年至今,国内并购重组迭起,不少企业选择收购海外品牌。2008年1月1日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的正式实施,以及2009年5月8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在联合的《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都对企业并购中纳税筹划的格局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新形势下研究如何做好企业并购中纳税筹划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目标企业的选择是企业并购的起点,因此企业如何选择目标企业作为并购对象,是企业并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对目标企业进行选择时,结合现行的税收政策进行有效的纳税筹划,不仅可以降低并购成本,而且对企业并购的后续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本文结合现行税收政策,从并购目标企业所在行业选择、所在地域选择、所处经营状况选择等方面对企业并购中目标企业选择的纳税筹划进行探讨。
1企业并购与纳税筹划相关理论
企业并购(mergersandacquisitions)是兼并(Mergers)与收购(Acquisitions)的合称,在西方,两者惯于联用为一个专业术语—MergerandAcquisition,可缩写为“M&A”在我国称为并购。企业并购通常指一家企业以现金、债券、股票或其他有价证券等通过各种手段来取得对另一家或几家独立企业的经营控制权和全部或部分资产所有权的产权交易行为。
纳税筹划,即纳税人在既定的税法和税制框架内,从多种纳税方案中进行科学、合理的事前预测和规划,使企业税负减轻的一种财务管理活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项税收法规逐步趋于完善。纳税人往往面临纳税方案的选择,不同的方案税负轻重程度不同,而税收负担的轻重往往关系到纳税人实得利益的多寡。节税是激发并购产生的一个重要动因,而税收筹划又是企业并购方案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于在并购决策中达到预期目标起着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并购中的税收筹划既有可行性又有必要性。
2企业并购中对目标企业选择的纳税筹划研究
2.1目标企业所在行业选择的纳税筹划根据目标企业所处行业不同可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横向并购可以达到消除竞争、扩大市场份额、增加垄断实力、形成规模效应的目标,但从税收角度看,由于并购后企业的经营行业不变,横向并购一般不改变并购企业的纳税税种与纳税环节的多少。纵向并购是指企业若选择与企业的供应厂商或客户等上下游企业合并,以达到加强各生产环节的配合进行协作化生产的目的。对并购企业来说,由于原来向供应商购货或向客户销货变成企业内部购销行为,其增值税纳税环节减少。另外由于目标企业的产品与并购企业的产品不同,纵向并购还可能会改变其纳税主体属性,改变其纳税税种与纳税环节。并购企业若选择与自己没有任何联系的行业中的企业作为目标企业,则是混合合并。这种并购将视目标企业所在行业的情况,对并购企业的纳税主体属性、纳税税种、纳税环节产生影响。
新企业所得税法的重大变化之一就是重视行业优惠,实施条例对行业优惠的范围等做了进一步明确:①明确了对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免征和减半征收的具体范围。②明确了企业从事港口码头、机场、铁路、公路、电力、水利等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经营所得给予三免三减半的优惠。③明确了企业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给予三免三减半的优惠。④明确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以及鼓励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的优惠政策等[1]。所以,企业在选择并购的目标企业,应充分重视行业优惠因素,在最大范围内选择并购这种类型的企业可以充分享受税收优惠。
例1:A公司的核心产品为某品牌中药洗发水,现有机会合并从事中药种植的B企业或从事香料作物种植的C企业,假设两家企业资产、负债情况相当,平均每年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均为600万元,A企业现有财力只能合并其中的一家,请问合并哪家更为合适?
分析:由题意,B、C两家企业的合并成本相当。且B、C两家企业均为A企业的上游企业,合并行为均属于纵向并购,可达到减少增值税纳税环节的目的。另外根据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从事中药材种植免征企业所得税;企业从事花卉、茶及其它饮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的种植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所以,若兼并B企业每年享受所得税优惠为:600×25%=150万元,若兼并C企业每年享受所得税优惠为:600×25%×50%=75万元。显然合并B企业更有利。
另外,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2]208号)以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发[2005]36号)的规定,对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主辅分离和辅业改制分流兴办的经济实体(以下除外:金融保险业、邮电通讯业、建筑业、娱乐业以及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服务型企业中的广告业、桑拿、按摩、网吧、氧吧,商贸企业中从事批发、批零兼营以及其他非零售业务的企业),凡符合以下条件的,可以免征3年企业所得税:①安置原企业富余人员30%以上的;②利用原企业的非主业资产、闲置资产或关闭破产企业的有效资产;③独立核算、产权清晰并逐步实行产权主体多元化。所以,根据以上法规规定,企业可以选择并购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主辅分离和辅业改制分流出的企业,安置该企业的富余人员和接受资产,就可以享受到免除3年所得税的优惠政策。
2.2目标企业所在地区选择的纳税筹划税收优惠政策在地区之间的差异,决定了在并购不同地区相同性质和经营状况的目标企业时,可获得不同的收益。新企业所得税法虽然相对淡化了地区性优惠,但突出了对西部大开发和民族自治地区的税收优惠。国家对西部地区和民族自治地区的优惠政策有:对设在西部地区国家鼓励类产业的内资企业,在2001年至2010年期间,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在西部地区新办的交通、电力、水利、邮政、广播电视企业,上述项目收人占企业总收人70%以上的,自开始生产经营之日起,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二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民族自治地方的内资企业可以定期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等[2]。由于存在地区之间的差异,并购企业可选择在这些特殊地区的企业作为并购对象,从而降低企业的整体税收负担,使并购后的纳税主体能够享受到这些税收优惠政策带来的税收收益。
2.3目标企业经营状况选择的纳税筹划企业并购时如果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能承继目标企业经营的亏损,将目标企业经营中符合弥补年限的亏损合并到并购后的企业,通过盈利与亏损的相互抵消,可以达到节约所得税的目的。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2009年5月8日新的《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59号)(以下简称《通知》)中重新规定了新时期对于企业并购中相关亏损企业所得税事项的处理。根据规定企业重组的税务处理区分不同条件,分别适用一般性税务处理规定和特殊性税务处理规定,特殊性税务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免税政策。若企业合并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的规定,并且企业股东在该企业合并发生时取得的股权支付金额不低于其交易支付总额的85%,以及同一控制下且不需要支付对价的企业合并,可以选择按以下规定处理:①合并企业接受被合并企业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以被合并企业的原有计税基础确定。②被合并企业合并前的相关所得税事项由合并企业承继。③可由合并企业弥补的被合并企业亏损的限额=被合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截至合并业务发生当年年末国家发行的最长期限的国债利率。④被合并企业股东取得合并企业股权的计税基础,以其原持有的被合并企业股权的计税基础确定。[3]
例2:长江(集团)股份公司自2000年成立以来持续盈利,股价稳中有升,预计未来两年内盈利率将持续增加。2009年6月为了扩大经营,长江公司决定合并同行业的向东公司,合并后不改变向东公司原来的实质性经营活动。假设向东公司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相同均为1000万元(其中实收资本300万元、资本公积200万元、盈余公积500万元)。向东公司有500万的亏损尚未弥补,其税前弥补期限为四年。长江公司管理层通过分析,决定全部用股权支付合并款项,并同时向向东公司股东约定合并后的12个月内不转让所取得的股权。(假设截至合并业务发生当年年末国家发行的最长期限的国债利率为4%)
知识经济不仅对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还必将带来管理科学和实践的剧烈变革。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是与企业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紧密相关的最直接、最有效的管理环节。在现如今的经济市场条件下,企业的财务管理有着更为广泛的影响。,维持良好的财务状况,实现收益性与流动性统一,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决策的标准。许多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特别是财务管理上,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已经作了大量艰难的探索和改革,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建立基于知识经济财务管理的创新体系
1.做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创新
在科技创新和其成果转化过程中产生了两种后果,使得财务管理目标的重新定位成为必要和可能。一是科技创新成果也为消除不良后果提供了可能,如污染治理技术为解决污染问题提供了可能,也是新的财务管理目标定位成为必要。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由企业价值最大化调整为保证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时获取优秀人才,形成最佳的良性结构知识流。二是企业在原有财务管理目标的指导下为追求狭隘的自身利益,采用造成外部不经济性的科技创新成果,造成环境的污染、生态失衡、影响社区福利等。企业已充分认识到拥有高素质的人才和员工队伍是获得更多知识和巨大财富的源泉。但由于知识的飞速发展,人的精力有限,一个人不可能掌握众多的知识,此时获得优秀人才,形成最佳知识结构及良好的知识流动秩序,便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
2.财务管理内容的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首先知识资本是企业投资方案评价的核心,且其内容将超出现行无形资产的基本范畴,除专利权、版权、计算机软件外,许多无形的如商誉、企业管理能力等将越来越重要。其次,现行投资方案的效益评价和服务评价,主要考虑节约资金成本,而知识企业主要以使资金的使用效率最大化和投资收益最大化为基本原则,实现投资的增值性。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推进融资管理的创新,筹集物质资本与知识资本并重,并向知识资本倾斜。与工业经济时代相比,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生产活动,更需相关的投资、技术、市场等因素还要改变现行投资方案的评估。
3.做好企业财务关系的创新
企业财务关系,包括企业与投资者,受资者的财务关系、企业与债权人、债务人的关系;企业与政府部门的财务关系;企业内部各单位的关系以及企业员工之间的财务关系等。企业财务关系由内外协调转向侧重于企业内部人本化管理。知识经济时代这五类关系仍然存在,但主要侧重于企业内部即企业与员工的关系。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要素在生产中起关键作用,但与其它生产要素与拥有知识是否愿意发挥其才能密切相关。企业决策阶层及财务人员应当从企业奖励制度,人事选拨等方面去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这将决定企业能否生存,因此成为企业财务关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4.管理战略的创新
在新的世纪里,经济全球化脚步的加快以及技术的日新月异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面对动态、混沌和复杂的企业环境,企业必须变刚性战略为柔性战略,以提高企业系统的柔性、敏捷性及自适性。柔性战略旨在增强企业系统的柔性即企业系统所具有的迅速调动和集成企业内部各种资源,转变或重构自身的结构和功能,快速敏捷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来谋求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柔性战略强调在动态的环境下,主动适应变化、利用变化和制造变化,以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战略。柔性战略强调战略的博弈性而不是战略的计划性。企业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中,无法掌握竞争对手的情况,因此计划性的战略不可能引导企业形成有效的对策方案。博弈性则强调企业战略方案的可变性及有效性。
二、如何做好企业财务管理
1.做好企业投资管理
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主要以设备、资本、原材料等为主。与之相联系的财务管理比较注重固定资产投资、金融投资和营运资本管理,而对人力资源、无形资产和风险投资的管理则关注较少。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善于对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性因素进行科学预测,有预见性地采取各种防范措施,使可能遭受的风险损失尽可能降低到最低限度。新经济最根本的特征是知识资本性经济,知识和技术对生产的作用越来越大,知识资本由于高投入的刺激而不断地扩张,企业的资产结构随之发生变化。在新的资产结构中,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商誉、计算机软件等无形资产和以人才引进和开发为主的人力资产的比例将大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人力资源、无形资产和风险投资必然成为财务管理的新领域。
2.做好财务指标的分析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经营所需资金需靠企业自己来筹集,这样,筹资分析便成为企业财务分析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筹资分析中,首先要分析企业的资金需要量,其次分析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和获利能力;最后确定一个合理的筹资方案并与资金供应者进行协商,使企业筹资活动顺利进行。可设置筹资结构比率、资金成本率等指标。反映知识价值的指标将成为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资本所反映的是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距。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反映知识资本价值的指标必然将成为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企业的管理者,还是企业的投资者、债权等相关利益主体,都必将十分关心和重视反映企业知识资本价值的指标。
3.做好企业收益分配
财务资本与知识资本共享资本收益。工业经济时代的收益分配实行的是按资本分配制度,谁拥有资本谁分享收益。在新经济时代,知识必然成为分配依据之一,谁拥有知识,谁分享收益。这时,企业的参与者包括物质资本的提供者、直接生产者、企业经营管理者和知识创造者。其中物质资本的提供者提供财务资本,凭借资本所有权分配企业收益;直接生产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直接赚取工资收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组织指挥生产,经营企业,不仅获得工资收入,而且也凭借管理知识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技术创新者一方面获得工资收入,也要凭借技术知识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
三、加强信息技术的运用,调整业务流程
1.企业信息化是一场革命,是带动企业各项工作创新和升级的突破口。企业要不失时机地抓住和利用信息化所带来的机遇,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断研制开发财务管理方面的软件,努力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切实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因此要完善软件功能,建立健全会计信息网络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2.企业可以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手段,以整合实现企业电子商务为目标,开发能够提供互联网环境下财务管理模式、财会工作方式及其各项功能的财务管理软件系统,该系统至少应包括会计核算的集中化、财务控制的集中化、财务决策的集中化三部分。采用集中式管理,将会提高财务数据处理的适时性,减少中层管理人员,使最高决策层可与基层人员直接联系,管理决策人员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虚拟结算,实时跟踪市场情况的变化,迅速做出决策。以数字化技术为先导的知识经济,其经济活动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线进行,如:在线资金调度、在线证券投资、在线外汇买卖等。
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其致力于实现普惠金融,这也是其区别于传统金融的一个主要特征。它开拓了中小企业和个人投资者的融资渠道,也使得融资方式更加便捷。但是野蛮生长的互联网金融缺乏监管,在其发展过程中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曾风靡全国投资平台的“e租宝”非法集资500多亿元,受害人遍布全国,影响广泛。有平台都出现了融资人跑路、非法集资、集资诈骗等刑事犯罪行为。还有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因经营不善出现暂停服务、公司倒闭的情况。这些情况导致很多投资人的利益受到损害,使其对互联网金融产生困惑,在选择互联网金融这一投资模式时变得提心吊胆、犹豫不决。而更加深远的影响是,这阻碍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以及互联网金融市场的活力释放,与普惠金融的目标也相去甚远。通过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的信息披露制度作为互联网金融健全和发展的重要一环,对解决上述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互联网金融融资人的信息披露又是该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金融融资人是投资人所投资金的使用者,其相关信息能否被准确、完整地披露将影响投资者的切身利益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1 互联网金融融资人信息披露不准确和不完整探析
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其他各部门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对信息披露提出了总体要求。要求从业机构向客户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公布其运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并且对投资者进行充分的投资风险提示。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监管,提升保护投资者的水平。而在之后公布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也是响应了《意见》的总体要求和监管原则,专门设章节规定信息披露,不仅包括出借人信息的充分披露、还涉及从业机构经营活动的披露,而且对与信息披露的主体也有保证披露的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的义务。
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包括很多方面,不仅包括互联网金融平台自身的信息披露,还包括融资人的信息披露。这主要是平台的运行情况、运行模式、资产去向、经营信息、财务信息、融资人的基本信息、主要资产、信用情况、债务情况、还款能力等。很多平台都存在着融资人信息披露不准确和不完整的问题。这就会导致投资人获取信息不对称,无法把控投资风险,影响投资决策。当下融资人信息披露的不准确和不完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融资人的基本信息不全
互联网金融投资中,融资项目的融资人信息对于投资人来说至关重要。因为这关系着投资人所做投资的风险大小。有关机构做过调查,很多互联网金融平台没有向投资者展示融资人的姓名或名称,投资人在一些互联网金融平台做出投资之前看不到融资人的姓名和基本信息,即使互联网金融平台对融资人进行了资质审查,有他的基本信息,但是在对外界展示时没有全部公示出来,对一些融资人的名称进行马赛克处理。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投资人不了解融资人的状况,获取信息有误。一旦发生问题,投资人的追债就会遇到阻碍,会发生找不到融资人的情况。那么投资人的切身利益就得不到保护。
融资人的主要债务情况也属于融资人基本信息的内容。作为投资人,在把钱借给融资人的时候,必然要考虑融资人的偿还能力,而融资人的主要债务情况是考察其还款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很多互联网金融平台并没有披露融资人的主要债务,这是信息披露不完整的表现。本着对投资人负责的原则,金融平台应当披露融资人的主要债务。主要债务没有披露,投资人不了解融资人主要债务的情况,这势必会增加投资人的投资风险,那么投资人在投资时可能会因为这样的投资顾虑不进行投资。
1.2 融资项目信息的不准确和不完整
互联网金融平台种类繁多,各个平台之间存在相互竞争关系。互联网金融平台为了吸引投资人,推出各种各样的融资项目,并且要披露融资项目的基本信息,以便投资人在做出投资决定之前更加全面地了解融?Y项目。在目前竞争激烈的互联网金融领域,平台为了吸引投资人,会夸大或者模糊融资项目,其披露的融资项目信息与实际的融资项目信息有出入,投资人获取信息不对称,对投资项目没有全面了解,进而承担投资风险。还有的平台为牟取暴利,触犯法律法规,假借融资项目之名,实则行诈骗之术,骗取投资人的钱财。
1.3 投资人没有收到借款合同
投资人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将钱借给融资人,这本质上就是一个借款法律关系。互联网金融平台需要向投资人提供借款合同,也就是投资人和融资人双方的合同,这是投资人把钱借给融资人的证明。但是实践中很多互联网金融平台没有提供借款合同,而且有的投资人没有合同意识,盲目地相信投资平台。或者融资平台提供了借款合同但是合同上融资人的信息不全面,这样的借款合同的效力具有不确定性。借款合同是投资人追债的有效依据,是投资人维护自身利益的有力武器。如果缺乏这个依据,或者这个依据的效力减小都会影响投资人的利益。
融资人信息披露的不准确不完整当然不仅仅是这几个方面,以上所列举的只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互联网金融融资人的信息披露还包括征信报告、运营情况、财务状况等一系列的信息,一旦披露不完整、不真实,这都会造成投资人获得的信息不对称、投资人对融资人的不了解、增加投资风险、有损害金融消费者利益的可能性。从而也不利于互联网金融健康有序发展。
2 互联网金融融资人信息披露不准确和不完整的原因
2.1 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成本较大
根据《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暂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规定,互联网金融的信息披露涉及融资人的信息披露、融资项目的信息披露以及平台自身的信息披露。
2.1.1 关于融资人以及融资项目的信息披露
首先,融资人的基本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年收入、主要财产、主要债务、信用报告。其次,是关于融资项目基本信息。包括但不限于项目名称、类型、主要内容、地理位置、审批文件、还款来源、借款用途、借款金额、借款期限、还款方式及利率、信用评级或者信用评分、担保情况。再次,对于融资项目应有的风险评估及可能产生的风险结果。最后,已撮合未到期融资项目有关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融资资金运用情况、借款人经营状况及财务状况、借款人还款能力变化情况等。参见《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2.1.2 金融平台自身运营的信息披露
首先,金融平台要在其官网上实施公布经营管理信息,包括交易的数额、金额、借贷余额、出借人借款人数量、客户投诉情况等。
其次,金融平台还应该在官网上设置经营管理信息披露专栏,定期以公告的形式向公众披露年度报告、披露法律、规章、规范性文件规定的其他信息,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机构治理结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管理团队情况、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财务会计报告、风险管理状况、实收资本及运用情况、业务经营情况、与资金存管机构及增信机构合作情况等。参见《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再次,金融平台还应当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定期对本机构实施审计,并且应当聘请有资质的信息安全测评认证机构定期对信息安全实施测评认证,并且及时对外披露??计和测评认证结果。
最后,金融平台还要将披露信息及文件报送工商登记注册地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并置备于机构住所供社会公众查阅。
在这个规范性文件中,在列举披露的信息时多次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这样的字眼,这说明如果在文件中没有列举出的必要的信息披露但是实际上是应该进行披露的信息的话也是要披露出来的。从这种类似规定可见,信息披露所涉及的范围之广。要真正地做到披露信息的事无巨细,互联网金融平台需要专门的团队做好信息披露工作,还要花费公司物质资源,时间成本也直线上升。结果是成本耗费大,反之企业的盈利空间大大地缩小。企业具有逐利性的特征,缩小成本也是盈利的一个方面,因此本着营利的原则,平台在披露信息时会做筛选的工作,将涉及重大利益的信息披露出来,而对于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信息则不会耗费精力。
2.2 互联网金融平台没有完整且准确地披露融资人信息
互联网金融中,信息披露是一个从融资人到金融平台再到投资人的过程。融资人将自己的信息完整、准确地披露给金融平台,平台审核融资人的信息资料,然后将融资人信息披露给投资人。有的融资人提供的信息对于融资项目来说存在的风险较大,但是平台出于自身盈利的考虑,努力促成融资项目。在披露融资人信息的时候,进行有目的性的选择,只披露出对融资人有利的信息,从而影响投资人做出投资决策。如今互联网金融平台众多,相互竞争的局面无法避免,考虑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平台唯有提高竞争力才能在市场中攫取优势。而有选择性地将融资人信息披露给投资人是办法之一。结果就是投资人不能完整且准确地获取融资人信息。
2.3 互联网金融行业内信息披露统一标准效力低
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行业,发展很快,虽然呈现繁荣之势,但是其野蛮生长,缺乏统一监管。关于统一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法律也还没有出台。对于信息披露也是,虽然有关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的大会召开,商讨如何做好信息披露工作,但是互联网金融行业内还没有统一的规范指引。直到2016年10月28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才正式《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个体网络借贷标准》和《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信息披露自律管理规范》。称为“史上最严”P2P信息披露标准,其中规定了96项披露指标,其中包含强制性的指标65项和鼓励性指标31项。但这也是行业内管理规范,属于自律性规范,不能强制每个主体都做到,其约束力远远小于法律。因此,如果要实现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要互联网金融平台将一切落到实处,还需要法律规定统一的标准和具体要求。
3 提高互联网金融融资人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的重要意义
3.1 融资人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披露制度,又称信息公开制度,是指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在证券发行与交易诸环节中,依法将有关信息资料真实、准确、完全、及时地披露,以供证券投资者做出投资判断的法律制度。范健,王建文.商法学[M].4版.法律出版社,2015:288.我国《证券法》第63条规定:“发行人、上市公司依法披露的信息,必须真实、准确、完整,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这是证券法中信息披露制度。信息披露制度不仅适用于证券市场,而且也应当适用于整个直接融资体系。互联网融资平台作为信息中介,融资人作为资金使用方,都具有如实披露融资相关信息的义务,以确保投资人做出投资决策之前有获取真实、准确信息的机会。李有星,陈飞,金幼芳.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探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7):96.可见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是融资人信息披露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3.1.1 准确性
首先,信息披露的准确性要求信息披露人在进行信息披露时,必须采用精确的表述方式以确切表明其含义,不得有误导性陈述。范健,王建文.商法学[M].4版.法律出版社,2015:288.融资人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融资,应当将自身的基本信息准确地披露出来,不能使用模棱两可或者含糊不清的表达。对于不准确的信息披露,投资人很可能没有在意,在没有深入了解融资人的情况下,就做出投资的决定。因此其可能承担着更多的投资风险。其次,融资人信息披露应该是简单明了的,达到以普通投资者的判断能力能够准确理解和解释的程度。因为这些披露的信息是给投资者看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上的投资者很多都是普通的老百姓,可能对于专业的投资知识了解得少,但是他们需要了解融资人的信息,准确简单的信息能够使他们更快、更容易地了解,也能有效率地做出是否投资的决定。
3.1.2 完整性
信息披露的完整性要求所有可能影响投资者决策的信息均应得到披露,在披露某一具体信息时,必须对其所有方面进行全面、充分的揭示,不得有所侧重、故意隐瞒或有重大遗漏。证券时报评论员.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应提高准确性加强风险提示[M].证券时报,2016-03-23.范健,王建文.商法学[M].4版.法律出版社,2015:289.融资人信息披露就要遵循完整性原则,融资人信息披露时应该将涉及融资项目的信息完全地披露出来,不应该有任何的遗漏,并且平台也应当如实地向投资者披露,不应当有所保留和隐瞒。当然这种披露是涉及投资人投资的相关信息,而不是融资人的所有信息。
3.2 提高融资人信息披露准确性和完整性之必要性
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是融资人信息披露的基本要求和原则。融资人信息的不准确、不完整,会造成信息不对称的结果。直接后果就是投资人在整个金融交易活动中处于劣势地位,对于投资风险的大小处于迷茫状态,其投资利益保护受到威胁,这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此确有必要保证融资人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2.1 保障投资人利益,把控投资风险
融资人信息披露准确和完整,这也使得投资人获取互联网金融的信息对称,投资人可以根据融资人披露的信息了解融资人的基本情况,知道自己投资资金的使用方向,以及项目的基本情况。待知道融资人的经济实力和偿还资金的能力之后,也即投资人了解了融资人的必要信息之后,才可能了解相应的投资风险,做出自己的投资决策。融资人的基本情况,也是投资人评估投资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融资人出现问题之后,自己的资金怎么追回,如何维护自己权益。这些都是投资人根据披露信息要考虑的问题。简而言之,融资人的信息披露对于投资人来说有重大的意义,因为这关系到投资人的投资收益和承担的投资风险。
3.2.2 促进企业良好运行,提升平台竞争力
互联网金融平台作为衔接投资者和融资人的桥梁,应该做好融资人信息披露的工作。这是平台的基本义务。互联网金融平台应该保证融资人信息披露准确、完整。如今互联网金融领域里有各式各样的金融平台,但是命运却各不相同。有的经营得很好,有的却是暂停服务,甚至面临着倒闭的局面。背后的原因就是融资人携款跑路、非法集资等非法问题。要想做好互联网金融平台,更应该对融?Y人要求严格,要求他们信息披露的准确和完整,而且应该展示给投资者。这不仅是自身职责的要求,也是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完整准确的信息披露也是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自我规范的重要表现。现在投资者面临着很多互联网金融平台的选择,他们在选择时考虑的是投资的收益和风险。融资人的信息披露准确和完整,这也是降低投资人投资风险的一个方面,企业这么做,不仅关系着自身的经营状况,也是提升自身竞争力的一个方面,可以借此取得投资人的信赖。
3.2.3 落实监管方监管责任,互联网金融有序发展
互联网金融发展之迅猛,必然离不开监管方的监管。我国金融领域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处于机构监管的模式之下。但是互联网金融区别于传统的金融产品,其具有多样性。应当采取综合的管理模式。对于不同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由不同的监管单位管理。虽然监管的单位不同,但是它们的着眼点都是为了监管互联网金融交易,维护金融秩序,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各方监管到位,保证互联网金融的有序发展。互联网金融融资人信息披露的准确和完整,便于监管方了解融资人的情况,掌握融资人融资活动动向。而当融资人出现问题时,监管方可以根据已掌握的融资人的信息准确地找出问题之所在,履行监管职责,最大限度地维护投资者的利益,控制不安定因素,从而达到维持金融市场秩序的目的。
4 实现互联网金融融资人信息披露准确性和完整性的途径
2015年2月,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制度论坛在北京召开,各方代表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还讨论了互联网金融的信息披露问题。这也是第一届论坛,可见信息披露制度开始被重视。2016年3月,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还召开了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研讨会,公布了《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规范(初稿)》。2016年10月,正式公布《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个体网络借贷标准》和《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信息披露自律管理规范》。从互联网金融界的这些动作来看,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尤为重要。要互联网金融融资人信息披露准确、完整,不能纸上谈兵,而是在实际中真正做到融资人信息披露的准确和完整,这才有利于互联网金融的长远发展。
4.1 尽快制定互联网金融法律规范,引导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4.1.1 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制度
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互联网金融的法律规范呼吁也日益强烈。各方都要求尽快制定互联网金融的法律规范。然而法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社会的产物,互联网金融的法律规范还有一段历程。我国已经有关于信息披露的规范性文件和行业内的自律性文件。如《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个体网络借贷标准》和《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信息披露自律管理规范》。其中关于信息披露的规定具体而详细,规定了各方主体需要信息披露的具体做法。但是在实践中很多平台却没有这样做,追根溯源,因为这些都是规范性文件,其效力远远低于法律,在实践中实施力度小。因此,应当将其上升至法律层面,全面确立互联网金融的信息披露制度。这样才能有根据地披露融资人信息,也能保证融资人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使得投资人获取融资人信息对称。当然,在法律没有出台之前,也可参考我国传统金融行业的信息披露制度,按照互联网金融协会公布的信息披露标准做好信息披露工作。互联网金融虽然是新兴领域,但是其本质上还是金融,因此可以参考传统金融的信息披露制度,以便弥补当下信息披露的不足。
4.1.2 构建信息安全保护机制
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安全也是人们热议的话题。互联网金融发展中也存在着信息安全的问题。首先,互联网金融平台在披露融资人信息时确实要注意融资人的隐私,因为隐私权是受法律保护的,不可侵犯的。但是披露信息并不应与之相矛盾的。信息披露和信息安全应当是可以和平共处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在决定披露融资人信息时应该识别这是否是融资人的隐私,如果是融资人的隐私,确实不可披露。但是以隐私为借口,不披露融资人的信息。融资人的隐私不能成为融资人信息的不准确和不完整的挡箭牌。其次,对于融资人的信息是否为隐私的认定也是一个问题,本着避嫌的原则,由平台或者融资人自行判断,有失公允。对于融资人信息是否为隐私应当由没有关系的第三方来界定更为合适。因此要构建信息安全保护机制,保护合法权益。互联网融资平台作为信息的交互平台,存在大量身份和交易数据,涉及融资人、担保人、投资人等各互联网融资参与方。构建信息安全保护机制,目的是进一步保护参与个人的隐私和参与企业的商业秘密。李有星,陈飞,金幼芳.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探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7):96.
4.2 确立互联网金融监管方,落实监管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