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08:37:4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篮球的培养目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5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文件。学校具体为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和湖南文理学院。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利用同学和学生在上述学校工作和学习的机会,得到了这些学校篮球普修课程的教学文件。查阅教材及参考书6本,下载相关文献10多篇。
1.2.2问卷调查法
设计问卷对8位篮球教师就教学内容的难易度和相关性进行调查,其中湖南师范大学3位,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2位,湖南文理学院3位。
1.2.3数理统计法
按照体育统计学基本方法,所得数据录入SPSS16.0进行聚类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教学时数情况分析
《课程方案》规定:篮球作为主干必修课程,可以拥有72学时的教学时间。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教学时数的确定需要考虑课程的安排时间、学分、便于教学等方面,对5所学校的篮球普修课课时计划的比较可以发现,见表1。各学校开设的时数与大纲规定时数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n=5),从54学时到82学时不等,其中湖南文理学院的教学时数最多,武汉体育学院的教学时数最小,平均时数68.8。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开设的理论课时最少,仅占总时数的8.3%,平均为16.3%。在开课时间和次数方面,5所学校都开设在大一的2个学期,一般每周1次课,而湖南文理学院2周教学3次。这表明,对篮球普修课的培养目标与教学任务的的理解各个学校对之基本持有不相同的见解。
2.2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教学内容情况分析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紧密联系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制定的教学计划,符合课程教学目标。查看5所学校的教学大纲及王家宏主编的篮球教材《球类运动——篮球》、孙民治主编的篮球《篮球运动教程》综合发现:涉及到的篮球教学知识点有40多个,由于培养目标的差异和教学时数的不同,5所学校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也有不同的认可,见表2。从表2看出,5所学校都选择的教学内容有22项,以基本的技术动作和简单的战术为主,理论内容偏向于学生实用。7项内容有4所学校选用,可能是教学课时少的原因,有个别学校没有列出,其实这部分内容还是对学生挺有帮助的。一些教学内容由于课时、难度和实用性的关系而没有被其它学校采用。
2.3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教学内容难易程度分析
“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人才质量的核心。”因此,准确把握课程教学内容的难度,对制定教学目标、安排课时比例、考核内容等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发现并解决教学内容难点是体现其教学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对4所和5所学校选择的重点教学内容进行4级学习难度调查,用SPSS16.0进行聚类分析,确定教学内容的难度。难度是易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简单和单个的移动技术、投篮和运球;难度是中的教学内容主要有组合技术和成套技术;基础配合和全场战术需要多人共同协调参与,并且不同学生理解能力参差不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
2.4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教学内容模块研究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运动负荷等的顺序安排,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深化提高,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技术、技能和科学的锻炼方法。因此,篮球教学内容根据难易程度也可以分为易、中、难3个模块,在篮球教学和考核中,学生只能从易到难完成相应的模块并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下一个模块的学习。但是,在同一个教学模块里,所有教学内容也要进行科学排序,即要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篮球技术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和学生在比赛中合理运用,也要充分调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见表4。上述教学模块的设计是对8位专家访谈和调查后所确定的,在调查之前提出以下原则:(1)同一难度不同教学内容在比赛中的相互联系;(2)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活跃课堂气氛,尽量把投篮内容安排在前面;(3)篮球教学的基本规律,如先教防守再教进攻。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职教育在强调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的基础上,更要重视学生智力素质、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协调化发展,在体育教学中要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淡化传统的体育技能教育教学,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能够真正感受到体育学习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基于终身体育意识的高职篮球教学,需要体育教师树立正确的篮球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积极优化篮球课程的教学内容,将高职篮球教学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进行有机的结合。
一、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因材施教
基于终身体育的体育教学目标,高职院校必须进一步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地位,对体育教育的功能和价值进行更加深入的发掘,使体育教学可以更好的服务于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实施篮球教学时,体育教师制定的教学方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深入贯彻和落实生本教育理念,做到“因材施教”,不要将篮球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界定的太死板,那样只能满足部分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很难顾及到每个学生身体素质的个性化差异和差异化的学习需求,不利于所以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为了增强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高职篮球教学需要确保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积极性、主动性,体育教师要打破过去单一化、统一化的篮球教学形式,制定富有层次的、多样化的篮球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对篮球教学的适应性,让篮球课堂更具吸引力。例如,在同一堂篮球课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是非常明显的,具体表现在篮球兴趣、身体素质、篮球基础等多个层面,高职体育教师只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才能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学习点,不至于游离在篮球教学体系之外,进而更好的实现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目标。
二、优化篮球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篮球运动情感
高职篮球教学的目标,一方面在于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篮球运动技能,树立起对篮球运动的积极情感,另一方面还在于让学生感受篮球运动的价值与魅力,改善学生的身心素质,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水平。因此,高职体育教师要结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现实需要,对篮球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和调整,以便在实施篮球技能教学的同时,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生集体意识、竞争意识、团队精神,完善学生的性格品质,树立起了终身体育意识。首先,在高职篮球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高职体育教师要敢于打破教材内容体系的限制,可以根据高职学生的篮球学习需求,设置多样化的篮球课教学内容,增强高职篮球教学的时代性、先进性,如花式篮球、街球等内容,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篮球学习兴趣,保持篮球课程的学习热情。其次,高职体育教师要安排一些灵活性、自主性的篮球教学内容,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学习兴趣和运动能力自主选择学习内容,避免篮球教学内容的统一化、标准化,要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自,这样学生才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学习。再次,高职体育教师要善于对篮球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整理,尽量让教学内容趣味化、娱乐化,增强高职篮球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丰富学生在篮球课堂上的学习体验和快乐体验,逐渐养成良好的篮球运动习惯。如体育教师在篮球教学的热身环节,不要让学生一成不变的做热身操,必要时也可以对热身操进行适当转化,开发一些可以帮助学生热身的篮球小游戏,让学生在一个更有趣味性的课堂环境下开展健身活动,这样不仅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氛围的效果,又可以缓解单一教学与训练模式下的枯燥与乏味,进而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体育课、喜欢篮球运动。
三、提高篮球教学开放性、参与性,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在高职篮球教学的实践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高职体育教师需要借助体育教学这一有利平台,帮助学生树立对篮球运动和体育健身的积极情感,让学生在篮球运动中可以获取更多的成就感和快乐感。对此,高职体育教师在制定篮球教学方案时,要敢于打破教材和传统教学思维的限制,增强高职篮球教学的开放性和参与性,保证学生在篮球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激发出学生对于篮球运动的运动潜力,促进学生个性化素质的发展。例如,封闭式、灌输式的篮球教学形式会让很多学生丧失学习乐趣与动力,所以高职篮球教师可以适时导入一些自主性、合作性、趣味性的篮球游戏,或者组织“三对三”、“打擂台”等对抗教学项目,在“以赛代练”的氛围下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等,往往可以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结语
总之,基于终身体育意识的高职篮球教学,必须贴近新时期高职院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和现实需求,要把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作为篮球教学的重点,要让更多的高职学生对篮球课程产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篮球运动习惯,进而实现高职学生身心素质的不断改善。
【参考文献】
[1]张才超.篮球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的反思与前瞻[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04.
一、培养目标的比较
从表1、表2可以看出,我校2007年进行的体育教育课程设置改革中的培养目标与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教体艺[2003])的培养目标相符合,该培养目标的特点是培养目标更加宽泛,其实质是人才培养的口径更宽,社会适应能力更强,更注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适应。这充分显示了培养目标的时代性和前瞻性。
二、课程体系的比较
与以往教学计划比较,新教学计划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学科课程增设了体育心理学、体育保健学等体育基本理论知识课程,删除了无实际意义的学校体育卫生学。
(二)与以往教学计划比较,新教学计划的最大特色是在学科课程部分,该部分缩短了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体操、武术等课程的学时数。虽然这些课程的学时数缩短,但对学生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的要求并没降低,相反在专业课中强调“技能的形成和发展”的一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设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体操、武术专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兴趣和爱好选择一项作为自己的特长项目,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学生运动技术和技能的掌握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新方案的培养目标符合新时期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人才培养的口径更宽,社会适应能力更强,更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在课程体系上增设了体育心理学、体育保健学等体育基础理论知识课程,为以后学生学习专业技术和技能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便于学生专业技术和技能的掌握;新方案在基础运动技术和技能开设的基础上,开设专项课程,学生在掌握其他技能和技术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特点、兴趣和爱好选择一项作为自己的特长项目,充分体现了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体育人才的目标,提高我校学生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二)建议
1.前言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是以体育教学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培养过程。其中,教学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1]。对于教学能力评价,实质上就是对评价对象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而价值判断的标准则是评价活动工具的评价标准。目前我国体育院校的现状可以看出,篮球专修课学生的评价过程更多的倾向于技能和身体素质方面,对学生教学能力的评价相对缺乏。结合体育院系专业培养目标,对学生的教学能力进行合理的评价,这样才可以及时发现不足之处,明确改进方向。篮球教学能力是指教师运用各种教法手段,在教授篮球理论知识、促使学生掌握技战术方法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具备坚强意志品质和集体荣誉感的能力。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研究测试对象为西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2010级篮球专项学生。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国内外有关教学能力评价方面期刊论文共40余篇,对相关的研究资料进行了收集和整理,以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与问题。2.2.2特尔斐法对从事篮球专项教学的学者、教师进行先后3轮次的访谈咨询,并将各轮次专家意见归类与集中,去除极端意见,再返回给各专家,最后获得较为一致的有关篮球专项生教学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访谈对象包括体育院系从事专项教学的教师5人,全部为高级职称,中学从事专项教学训练的教师3人。2.2.3问卷调查法制定篮球专修课学生教学能力评价指标的问卷。内容包括影响篮球教学能力的各级分层指标。发放问卷共30份,体育专业院、系篮球教师20份,中学教师10份。回收问卷共23份,有效问卷23份,回收率76.67%,有效回收率76.67%。2.2.4数理统计法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问卷进行处理获得篮球专修学生教学能力指标权重。
3.结果与分析
3.1篮球专修课学生教学能力评价指标的筛选以及各指标
权重确定指标权重是用来区分各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相对重要性及表征指标之间确定关系的一组数值,权值的确定是保证评价体系科学准确的重要因素[3]。相关教学能力评价指标较多,而且不同的评价指标重要性程度不尽相同。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来计算各个指标的权重值,把“教学能力”这个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组成要素,并按这些要素的支配关系组成递进层次关系,通过两两比较的方法确定层次中诸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最后确定决策方案相对重要性的总排序[2](见表1)。
3.2篮球专修课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实验测试
篮球教学能力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为此可通过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式,更加系统、合理地评价学生的篮球教学能力。而多级评价模式包括设立因素集、设立评判集、设立因素判断矩阵、低层次评判从而达到最终评判教学能力赋值的目的。以西安体育学院2010级体育教育专业30位篮球专项学生为测试对象,对其校外实习进行测试,并邀请5位专家进行评分,评分过程按照上述教学实践能力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进行,评分结果如表2所示。大部分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属于普通水平,没有出现优秀成绩。大部分学生在制定教学计划、对篮球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及时进行整体和个别纠错能力、教学实施过程的组织能力、处理突况的适宜改变教法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该测试可以反映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
4.结论与建议
4.1通过特尔斐法确定的篮球专修课学生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由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与反思能力等3个一级指标和所属的11个二级指标、32个三级指标构成的多层次模糊评价系统,各指标间相互独立、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4.2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可以有效地将教学能力的定性评价内容量化,起到合理、全面、客观评价学生教学能力的作用。作为完整反映教学效果、反映学生培养中实际问题的测评工具,通过实际测试反馈结果可以有效反映出篮球实习活动的实际状况,能有效地反馈学生的培养水平。
4.3教学能力评价的量化方法比较繁琐,在以后的教学研究中有待改进其操作过程,使其更简便,以利于实际操作。
参考文献:
[1]欧岳山.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设置的溯源与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0):48-50.
[2]赵彩虹.体育教育专业艺术体操专修生教学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6.
[3]张勇,何剑,李俊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散打专项学生训练技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1):79-82.
[4]张海灵,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篮球必修课学生基本教学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5).
[5]周勇.基于加权模糊逻辑推理对高校体育教师业务水平综合评价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0,(8):19-22.
[6]樊耘,等.管理学[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
[7]张学研,王崇喜.对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与评价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0,(6):15-18.
关键词 运动训练专业 人才培养目标
一、改革:环境变化的驱动
湖南体育职业学院自2004年开办运动训练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共有一套师资,其生源主要以运动员为主,专业学生主要来自羽毛球、武术等各个中心,而每年专业人数极不稳定,一般维持一个行政建制班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体育教育专业的区分度不大。
面对体育培训市场的发展,结合专业队教练员、队员学生、实训条件等优质资源,湖南体育职业学院于2015年成立运动系,将原属于体育系的运动训练专业归属运动系,由此开展了一系列专业改革与探索。
二、改革的主要措施
(一)重新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与专家论证,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运动训练专业知识,具备相关专项运动训练与教学、竞赛组织与裁判等工作的基本能力,能在业余体校、体育培训机构等部门从事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主要为运动训练领域培训运用型人才。
(二)调整专业运动项目与课程体系。考虑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专业师资队伍、专业学生的生源状况,开设了篮球、足球与网球三个项目。从调整的实效看,按篮球、足球、网球三个项目,开设了4个行政班级,有利于班级的管理及课程开设,有效地解决了多个运动项目学生混班上课的问题。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开设了运动人体科学、运动训练学、体育教育与训练、运动心理学等核心课程,分方向核心课程分别有技能课程、裁判课程和教学课程,课程设置科学合理。
(三)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专业教学总学时2992,其中实践教学66.92%,除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外,包括教练员岗位能力、模拟教学指导、比赛指导、见习、仿真实习、赛事组织与策划、毕业技能指导、运动防护、临场裁判、临场裁判实习等实训环节。此外,还开设了第二、第三课程,主要包括各种讲座,篮球社团活动、学生早训,还要求学生取得相应的教练员证,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
三、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专业在校生人数成倍增长。办学定位清晰,学生的学习与就业目标清晰,专业招生人数由原来每年的40余人,增长为130余人,并且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开设的基础课程统一,有利于专业方向调整。
(二)竞赛成绩硕果累累。专业采用“学、产、研、训、赛”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自信心,以使得其对专业产生持续的兴趣爱好。招生优选确保生源质量,加强课内外运动技能训练以提高运动成绩。学生在2015年湖南省大学生运动会篮球赛、2016年湖南省五人制足球赛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在其它各级各类比赛中均获得优异成绩。
(三)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第一是就业率高,近两年,学生就业率均达到90%以上。第二是学生就业待遇好,其就业单位有学校、体育培训机构、自主创业,部分优秀学生被电信、移动等单位聘用,大部分毕业生月薪超过3500元,许多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即被实习单位聘用。
四、需要进一步重视的两个问题
(一)进一步加强与专业队结合,强化学生技能。
专业队顶级的教练员团队,为专业办学提供“德技双馨”的师资,湖南省网球队与女子足球队等位于院内,拥有一批国家级的教练员队伍,具有卓越的实训条件,湖南省羽毛球中心与网球中心等场地硬件设施设备达到了国内乃至国际一流水平,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训环境。学生的运动技战术水平得到锤炼,裁判与执教水平可以直观感受与体验,理论与实际结合更加紧密。
(二)专业运动员学生与其它渠道生源培养手段的选择
专业运动员主要通过运动训练专业单独招生进入该专业,具有多年的运动训练经历,运动技能特别突出,应强化理论学习与执教、裁判等能力的培养,实训环节与课时可缩减;其它渠道生源运动技能不是特别突出,文化基础较好,加强文化理论知识学习时,应加强学生的实训环节,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执教与裁判水平。因此,对两类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进一步细化,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基金项目: 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ZJB2013033);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ZJA2013025);2013年湖南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
一、引言
篮球课程是普通高校体育共同课的一个重要科目,深受大学生的喜爱。传统的篮球课教学,大多以技术与技能教学为主,突出基本动作教学,而忽略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当今,在全面推进教育改革,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高校体育教育,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对篮球课程的广泛兴趣,充分发挥篮球课程的优势,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策略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是高校体育教学创新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高校体育篮球课程存在的问题
1.教学指导思想、指导观与社会发展需要的不一致性。
高师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很明确的,那就是为体育工作培养专门人才。今后的体育专门人才应该符合新世纪实行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实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对受教对象综合能力的培养,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本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而突出健身性则是一个核心。受传统教学思想和竞技篮球训练模式的影响,体育教学思想强调大而全,篮球普修课只注重对学生技战术的教学,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只为技术规范和战术方法而教,使学生为应付技术考核和理论及格而学,忽略了全面育人的教学目的,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懂技术、战术方法,只能照搬教材,不能适应社会多向、多层次的需求。传统教学过程重竞技、轻健身;重模仿、轻创新;重传授技术、轻培养兴趣。此种模式的教学,过于强调篮球运动的正规性与技术、战术规范性,而忽视或轻视了篮球运动所具有的娱乐性、趣味性与健身性,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基础性教育,更谈不上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很显然,这样的教学目标与培养目标是不相符的,或者说二者之间产生了错位。现行的这种教学目标不加以调整,培养的人才将不能适应新世纪学校体育工作的新要求,且会严重阻碍体育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2.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与实用性。
篮球课程是将职业化和正规化的技、战术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是按照讲解―示范―练习―纠错―再练习的传统模式进行。当学生毕业后,将此内容和方法,用于学校运动队的竞技训练或许还能有所作为,但如果用于体育教学,就显得缺乏针对性和不切实际了。普通学生无法通过时数有限的体育课,掌握本应属于职业或专业球员所具备的运动技能,更无法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有限简单技术进行教学比赛。即使可以比赛,也是低水平的。学生参加这种低水平、低质量的比赛,尽管身体可以得到一定的活动,但这种活动的实际效果和学生的心理满足感是可想而知的。这说明现行的篮球课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实际。
3.教学手段单一,现代教学技术在篮球教学与训练中运用不够。
现行篮球教学一般都以教师亲身示范、讲解和图解为主。而体育教学是一项模仿性极强的教学,要求直观、形象、生动得体、动作表象的建立和动作概念的形成,是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与技能的重要环节。教师由于受年龄、身体素质等客观条件的制约,教学时很多技术动作难以做到标准规范,学生对动作表象和动作要领不能清晰完整掌握。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克服体育教学与训练中某些难以言表和教师不能直接示范的动作技术等,有时一些较难的动作可以通过反复播放慢放或定格来学习。从信息学理论来看,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反馈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主要来源于教师的观察、分析、归纳,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行动向学生反馈,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但是,由于学生人数多,教师的注意力较分散,学生很难得到及时、准确的学习效果反馈。学生在练习时,对自己的动作心中没有底,一旦形成错误动作定型,就不利于教学。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则可以通过教学媒体及时将信息准确反馈给学生,以强化正确动作,纠正错误动作,提高运动技术。
4.教学模式没有跳出传统的圈子。
在传统的教学指导观下,篮球普修课的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的专项技术能为主;教学内容涵盖了篮球运动的全部,从各种技战术到规则和裁判法;在教学方法上,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书本知识为中心、教师为中心和考试项目为中心”;成绩的考核以技术规范和专项达标为依据。这种教学模式突出了教,而淡化了学,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只能机械地为动作规范而练,为应付考试而学,结果造成了学生能做不能说,能做不能用,这与当前社会对体育人才质量的要求不尽相同。
三、高校体育篮球课程的创新构思
1.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面对高校体育教育深化改革的局面,应该重新审视篮球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从大学生的运动能力和个性需要实际出发来设置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个性的发展。教学内容应从“以运动技术”为中心向“以运动练习方法、运动动机、活动方式、运动经验”为中心转移,教学内容的深度应突出娱乐性、健身性、实用性和可持续性,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主动性,积极自觉地参加篮球课学习,掌握篮球练习方法,养成自我锻炼习惯,进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以坚持篮球项目为主要健身运动的锻炼习惯。因此,对于篮球课程内容改革必须利于学生掌握技术动作与方法,即对庞杂的篮球技术教学内容进行精简,使之更方便他们进行健身活动。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加强基本技术动作教学,在技术教学中打破传统教学只重视技术动作的传授,而忽略对学生基本技术动作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要注意基本动作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如适当安排一些教学比赛,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掌握动作及协调配合能力;在教学中注意实践练习与理论知识教学相结合,打破过去理论课与技术动作教学相脱离的现象,突出基本技术原理及其分析方法,强调简单战术的运用及心理方面的问题,如进行一些简单战例分析,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实践中,掌握篮球战术的具体运用,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在实践练习中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改革篮球课程教学方法。
篮球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关键在于加强实践练习,在移动、对抗中运用技术、开发智能、加强合作,提高竞争意识和能力。因此,改革篮球课程教学方法的基本思路是:突出技术组合练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意增加攻防技术练习的比重;教学重点应侧重技术、战术意识与运用,注意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在教学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技战术运用方面的创新能力。教学方法创新意在结合篮球运动特点,采用大量的比赛法和实践练习法培养大学生在篮球运动中集体主义思想和团结协作精神。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竞技项目,该项运动的突出特点是在攻守对抗中具有集体性、多变性、激烈性和综合性。教学创新就要结合篮球运动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多种品质和体育意识。篮球的集体性表现在篮球运动要求参与者在实践练习或比赛中,必须齐心协力和密切配合、互相帮助,这对培养学生团结友爱、集体荣誉感,严格的组织纪律性,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勇于拚搏精神。篮球课程教法创新和教学创新一个突出点就是通过教学与实践,教学组织与技战术分析,培养学生竞争协作能力,承受困难和挫折能力,战术分析能力,以及组织与管理能力。
因此,在教学形式方面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和心理相容性等因素,按均衡、自愿的原则进行教学分组,并在竞争与合作的动态过程中再实行重新分组,这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在运用教法时,应广泛采用比赛法并通过创造不同的教学环境来发展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创新与拓宽篮球课程教学手段。
传统篮球课的教学手段通常是以教师讲解、示范和学生进行模仿练习,以及教师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错误进行纠正等固定教学手段进行周而复始的教学过程。在高校体育教育新形势下,传统教学手段难以将语言与动作、动态与静态动作、分解与完整动作加以完美的结合,也难以使学生的感官系统充分得以调动,不利于学生学习、掌握和分析动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与实践需求。对此,为提高示范动作的准确性、完整性、连续性和清晰性,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各种感官及感觉功能,以便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判断力,使学生形成清晰、准确的动作表象,并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加快掌握动作技能。要创新和拓宽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入和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如摄像、放像、幻灯、投影和多媒体课件作为篮球课程辅教学,在设计CAI课件时,应重点突出各动作环节的三维效果,采用动画的形式,从前、后、侧、俯不同方位向学生展示清晰、准确和逼真的动作过程,以弥补传统教学手段之不足。
4.构建篮球课程新的考核方式。
篮球课程教学内容创新和组织形式的灵活多样,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篮球考核系统,通过考核对学生篮球课程学习作出合理、准确的学习评价。篮球课程考核主要有以下几点构想。
(1)公布考核办法
开课前,向学生公布篮球课程的考核内容、方法和标准,以及不同级别和成绩的相关学分,让学生知晓篮球课必须通过的考核内容。
(2)让学生自由选择考试内容
在体育课考核时,学生可以选择篮球项目不同的内容进行考试。在设定考试标准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设定不同的考试级别及其标准。教师应通过学生自由选择考试的办法,鼓励学生参加多项内容学习和多项锻炼,满足学生的不同个性需求,培养多方面体育兴趣,达到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锻炼习惯的目的,进而提高学生体育考试成绩。
(3)设定相对宽松的考试时间
对学生技能与素质方面的考试和测试,可以不设定固定时间,在整个学年中均可为学生提供考试时间,只要在篮球专项开课内,学生就可在不影响专项教学的前提下,请老师为其进行专项技能和素质的考试与测试。
(4)充分运用网络系统进行专项考评
教师可在网络上设立理论考试题库,题库可以信箱形式设置在学校的网页上。学生可以通过信箱选择相关的专项理论考试题,在规定时间内答题然后以邮件方式交卷。教师可通过网络档案检查和统计学生在专项技能、素质方面的提高情况,统计学生参加篮球专项学习状况及运动时间,并将其作为教师评比考核成绩的参考。高校篮球普修课教学改革需要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和转变教学观,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以社会的发展为依据,在篮球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改革考核评价的内容、标准和方法。
参考文献: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这句话要求我们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仅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有强健的体魄、饱满的精气神、高尚的道德品质等,篮球作为一项全身的、对抗性的运动,对小学生的身体素质、综合能力等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如何让小学体育篮球教学发挥真正的作用、采用何种教学方法能提高小学体育篮球的教学效率是我们现在必须要研究的课题。小学体育篮球教学注入游戏的策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团结意识,而兴趣要是最好的老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完成小学体育的教学目标,给学生一个强健的体魄。
1小学体育篮球教学注入游戏的意义
1.1游戏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篮球教学是一个持球、运球、传球、步伐掌握、投篮等动作重复教授的过程,长期的训练必然会让学生感觉到沉闷枯燥。而小学体育篮球游戏教学法较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具有更多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因此,对于活泼好动、精力旺盛的小学生来说,游戏教学法更容易接受,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习篮球的热情,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训练、在游戏中比赛、在游戏中成长。
1.2游戏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对小学生而言,团队合作是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他们发展的重要保障。篮球是一个团队的对抗性项目,需要团队的通力合作。如果小学体育篮球教学只是让学生进行一系列的篮球技能的训练,那么团队精神的培养计划肯定会落空。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入游戏,让一个人的篮球变成一群人的篮球,合理的设计游戏,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1.3游戏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游戏教学法在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还提高了学生的智力水平。在开展游戏的过程中,不仅对体能的对抗,更多的体现在智力方面的对抗。学生要想方设法协调团队通力合作,各尽所能完成游戏。游戏过程中对小学生智力的提升是不容小觑的,它可以有效的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小学体育篮球教学中游戏设计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小学体育篮球教学中注入游戏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游戏的设计,游戏的设计是对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保障,因此,我们在设计游戏时应该充分考虑游戏的安全性、趣味性和针对性。一是安全性,安全性是游戏设计的首要原则,设计的游戏对抗性不要太强,选择较温柔又能锻炼学生体能的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起到监督作用,时刻关注学生的表现及状态,避免出现不必要的伤害;二是趣味性,传统的教学方法形式比较单一,只是让学生一味的重复训练,缺乏趣味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不到很好的锻炼效果,因此,设计游戏时要注意游戏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针对性,设计游戏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身体素质、兴趣爱好等方面设计游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设计有针对性的游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热情,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设计游戏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安全性、趣味性和针对性的有机结合,起到更好的锻炼效果。
3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体育篮球教学中的运用
3.1游戏法在准备活动中的运用:准备活动是训练活动之前不可缺少的环节。篮球教学的准备活动是为了克服身体的懒惰型,提高身体的幸福性,避免运动损伤。在准备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引入游戏,例如交叉跳跃、蛇形奔跑、拔河、跳绳甚至可以在上课前跳段舞蹈或广播体操等等。这些活动都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的身体积极性,使学生的身体兴奋起来,为了更好的进行篮球技能的训练。因此,教师在准备活动的过程中合理的引入游戏,并在游戏的过程中进行一定的调节和控制,使学生达到更好的状态。
3.2游戏法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在小学体育篮球教学过程中注入游戏可改善训练形式的单一性和乏味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比如,在投篮的训练过程,我们可以借鉴电玩城中活动篮筐的投篮,设计活动篮筐,让学生进行投篮,增加投篮的趣味性,这种投篮的升级活动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在趣味性投篮的活动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全身心投入篮球的学习活动中。
3.3游戏法在结束部分的运用:篮球训练活动让学生心理和技能等方面进入高度紧张的状态,身体疲劳,为了让学生能尽快的从训练的紧张状态中解脱出来,消除身体疲劳,我们教师应该在训练结束后设计必要的趣味性的小游戏,帮助学生消化学习的内容和消除身体和心理疲劳,让学生身体和心理轻松,恢复元气,投入下节课的学习中去。
4结束语
在篮球训练过程中引入体育游戏,可以增加篮球训练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更多的篮球技巧,同时还让学生提高智力水平、培养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新时代的“四有”青年。
作者:王林 单位:重庆市云阳县长洪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何谓教学模式,在理论指导下到实践中将教学活动诸要素联结起来的结构和实施教学的程序与方式,研究型教学模式对于单向性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提出的,指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为基础,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的新型教学模式。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特征的教学型教学向以培养认知能力为主要特征的研究型教学转变是当代大学体育篮球选项课程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研究型教学模式应当具有以下特征: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坚持以学为中心,但并不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重视对问题的研究,通过对已知理论或现实问题的研讨、探究,使学生获得相关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倡争论,允许怀疑,不求答案的唯一性。倡导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不仅传授知识,且要重视培养能力、训练思维,尤是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提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教学过程民主化,承认教师是导师,也是学习伙伴,在平等的教学关系中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方法是: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提供相应的试验器材和背景材料,让学生自己拟定研究方案、实施步骤,在授课时间内通过自己的实验、观察、分析、讨论、总结等一系列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寻规律。
2篮球课程传统教学存在之问题
指导思想不明确,目标单一。多年以来篮球课程教学受以竞技体育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影响,其教学培养模式以竞技为主、重技术、轻能力,将传授知识、技术看作是教育的唯一目标,以培养运动员的模式培养体育教师。在这种观念影响下,忽视了如何通过篮球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健身能力和健身习惯,导致大部分学生也只重视技术的学习,忽视能力的培养。课程目标十分单一,既无培养以篮球健身内容为主干知识结构的社会体育指导者的目标指向,也不能充分体现现代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体育师资的要求和方向。与此相适应的篮球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教学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也不利。
方法单调、不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材和教学手段都是实现培养模式的重要因素。过去篮球教学培养模式老化、单一,缺乏教学技能实践活动,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并在这模式下教师只传授知识、技术为中心,以固化教学方式为主,强调教师主导性,忽视学生主体作用。教学中学生花较多时间掌握系统规范动作技术和发展竞技水平,缺乏教学技能实践和实际操作能力水平的教学环节和时间。学生处被动状态无创造性活动,在这模式下培养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又采用这方法进行教学活动。由此及彼,学生能力和素质完全固化,教学的效果与目标枯燥无味。
成绩评定与培养目标不相符。检查学生学习效果方法就是考试。迄今,篮球教学考核所采用的“理论+技术+技评+平时成绩=总成绩”的考核方法,内容与方式不够科学合理,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考核的内容与评价标准。同时这也是导致学生重技术、轻理论和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多数学生完全围绕考试内容进行学习,不追求对学科知识进行深入地钻研和学习,更谈不上深刻全面地理解、掌握和运用。尽管现在推行的是素质教育,但是过去的应试教育体制仍然影响着篮球的教学培养模式,甚至影响到各个层次的教育。这种考核内容和方式与当前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是不相适应的。 因此,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的考试、考核造成大高分低能。
3研究型教学模式在篮球课程中的实施步骤与条件
转变观念。求新求变是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前提条件。没教学理念变革,教学模式固化。篮球课程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把研究型教学理念落实到教学过程形成研究型教学理念上,以素质教育为主,强调“四基”(基本素质、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技能) 并重;通过课程建设和教学,使学生提高基本素质、巩固基本知识、培养基本能力、提高基本技能;把“注入式知识教育”转变为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研究式素质教育”;授课方式要由“连续型细节式授课”,转变为“跳跃型平台式授课”;由“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化为“多形式交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基于探索和研究的教学模式,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鼓励并引导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想像力、创新欲望和探索精神。对大学体育篮球选项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思考的研究气氛。 新教学理念下推进研究型教学模式在篮球课程中之实施。
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是实施研究型教学之关键。研究型教学模式是“交流―――互动”之教育活动过程, 需教学空间之开放性和灵活性及自主性。它强调教学与科研并重,注重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并重,主张互动、合作。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探究, 相互作用完成教学任务。改变单向填压式、很少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知识能力教学与思想教育的统一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教师教学的重要性, 也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 因而能取得良好的成效。对于学生而言, 只有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获取这些知识的方法,才能逐步发展自己的能力, 虽然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的, 但并不是只要传授了知识, 学生能力就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了。
改革学生成绩的评定方式。传统的考核方式就是“理论+技术+ 技评= 总成绩”,缺乏一套对学生综合能力考核的内容与标准。这种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篮球课程教学是实现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过程中篮球的知识、技术、技能则是教学的中介,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是教学的主要目标,其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核心。因此,篮球课程教学必须改革与创新,将过去陈旧的、单纯的技术教学与评价转变为“知识、技术、技能与能力相结合”的综合教学与评价,以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为主要目标,全面推进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教学改革与发展增强学校素质教育。
篮球教学评价,就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能力进行评价,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教学过程的教学效果进行整改。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和控制学生可以及时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是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如在篮球教学的形成期侧重知识、技术、技能的评价,而终结期侧重综合能力的评价。在技术达标和技评的基础上,增加教育能力、教学能力、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等内容,促使学生重视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是结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多参与篮球教学、训练、裁判、竞赛、科研等方面的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4.大学体育篮球选项课程采用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意义与结论
1前言
自2005年以来,公共体育教学部以教育部相关文件和学院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立足我院师生及场地设施现状,对公共体育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制定了公共体育课程人才培养方案、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大纲,初步建立了“以生为本,重在健康”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模式。本文试图分析“新大纲”实施四年来,本次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与存在问题,以便总结经验,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修订教学大纲,进一步完善“以生为本,重在健康”的体育课程模式。
2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现状
2.1培养目标
通过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我院加强了课程改革及学科建设,确立了我院学校体育工作目标。学校体育工作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观念,要求学生掌握一至二项锻炼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并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健康的体魄,为今后扎根西部、服务山乡打下良好的基础。
2.2工作思路
为实现培养目标,我院公共体育教学部制定了如下工作思路:抓好体育课程教学与改革,帮助学生掌握身体锻炼的技能和方法;抓好群众性体育活动,营造良好的课外体育锻炼氛围,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帮助他们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抓好学生竞技体育活动,带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加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与宣传工作,加深学生对身体健康与体育锻炼的关系的理解。
2.3体育课程现状
课程设置方面:大一开设体育基础课,大二开设体育选项课,大三开设体育选修课。课程结构方面:努力打造以体育健康理论教学为基础,体育运动技术教学为主体,课外体育锻炼与校外活动以及运动训练为辅助,努力构建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践、康复与保健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方面:开设有田径、球类、武术、健美操等。
2.4学生体育锻炼现状
(1)从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调查结果显示:我院大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水平处于良好状态,为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奠定了认识基础。(2)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调查显示:“兴趣爱好”是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说明广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魅力具有浓厚的兴趣,为体育锻炼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学生体育锻炼的方式调查结果显示:和同学一起锻炼占52%,排第一位,老师指导下进行占36%,排第二位。调查发现大学生喜欢自由、排斥束缚。和同学一起进行体育锻炼没有紧张压迫的感觉,同时排除独自一人锻炼的孤独感,培养了与他人交往和沟通的能力,是大多数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方式。(4)大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调查显示:每周进行1—2次锻炼的占69%,3—4次的为28%,5次以上的仅为3%,与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的要求相差甚远。(5)学生不愿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调查显示:认为场地设备差的学生占45%,排第一位,我院地处山区城市,运动场地的面积受到一定地理环境的限制,加之运动设备有待更新,场地设施有待完善,是阻碍我院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6)大学生喜爱和经常参加的体育项目调查显示:喜欢篮球运动的占52%,排第一位,其次为羽毛球占35%。篮球是我院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场地设备较为齐全,能够满足学生的课余运动需要,加之山区省份篮球运动开展得较为普及,所以喜爱篮球运动的学生较多;排在第二为的是羽毛球,学生喜爱羽毛球运动是因为这项运动受场地设备的限制较小(这里的羽毛球运动是大众体育概念的运动,可以不需要正规球场和球网)运动量也不大,适合普及开展。
2.5我院学生体质状况
对近几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分析显示:(1)我院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高,但平均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我院学生身体匀称度不理想,生长发育水平和营养状况不好,且分布不平衡,身体形态评价指标中正常体重率只有45.46%,其中男生仅为43%。(3)我院学生呼吸系统机能不好,肺活量体重指数指标测试成绩不及格率高达20.22%,同时性别、年级差异显著,男生不及格率高于女生尤其突出。(4)我院学生心血管机能较好,台阶试验测试优秀率为43.67%,良好率为43.29%,及格率达99.75%。(5)身体素质评价指标中,我院学生立定跳远平均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学生下肢爆发力不好,立定跳远优秀和良好率不高、多数处于及格水平。男生握力体重指数测试结果显示我院男生学生肌肉力量良好;坐位体前屈测试结果显示我院女生柔韧素质优秀率、良好率分布不平衡,好的多数集中于开设有舞蹈课程的系,如音乐系、初教系。
3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主要成效
通过课程改革,努力实践“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初步建立起“以生为本,重在健康”的公共体育课程模式。
3.1修订了《公共体育教学大纲》
我院以往公共体育教学大纲是从专科体育教学大纲经初步修订而成,因以往的修订没有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且均是由一人独立完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及我院教学条件和生源质量的不断变化,原有的教学大纲已不能适应现在公体课教学的需要。我院通过改革制订了新的《公共体育教学大纲》,为实现公共体育人才培养目标奠定了基础。新修订的公共体育教学大纲在总体上突出了以下特点:(1)对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基本目标从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以及师范生技能目标五个方面进行较为科学的定位。(2)新大纲转变了教育思想,更新了教育理念。在教育观念上注重了学生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加强了体育和保健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突出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的培养,尽可能体现高师公共体育课教学的特点。(3)新大纲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根据学生特点和学校实际教学条件,在力求内容丰富多彩的基础上,注重课程内容对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实效性,满足学生爱好及兴趣发展,有效地调动了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初步建立了“以生为本,重在健康”的课程模式
体育教学模式的转变体现在体育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管理以及学生的学习评价等方面的变革。经过近几年的建设,改变了我院旧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新课程主要体现在一个“转变”即体育普修课向体育选项课转变;一个“延伸”即体育必修课向体育选修课延伸;两个“为主”即以身体练习为主,理论学习为辅;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活动为辅。四个“结合”即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修与选修相结合。课程评价方面:充分体现以下特点:(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2)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3)注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培养。该评价体系包括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和学生学习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主要通过专家、领导评价,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几个途径实施;对学生体育学习过程的评价主要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任课教师评价等实施。在对学生学习评价中,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充分利用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3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组织有序
成立学校体育指导中心,负责群众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定期举行田径运动会、迎新杯篮球赛、欢送杯足球赛、体育活动节等大型群众性体育活动营造良好的课外体育锻炼氛围,成立了篮球协会、足球协会、乒乓球协会、羽毛球协会、棋类协会等体育社团,并对体育社团进行业务指导,引导各社团积极组织各种体育活动,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3.4体育竞技活动有所提高
组队参加省大学生飞利浦足球比赛、贵州省三人制篮球比赛、贵州省大学生运动会,参加遵义市组织的各项体育比赛等,在参与省市举办的各种体育竞赛中,我院学生敢打敢拼,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8年省大学生田径锦标赛我院获非专业组团体总分第五的好成绩,有效地带动了学生锻炼的热情。
4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
4.1挖掘民间传统体育,丰富教学内容,改善场地器材不足的现状
体育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促进学生掌握科学健身方法等为主要内容。但现有的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主要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或者没有太大的变化,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既不符合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也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应付考试的学习心态。
遵义地区的民间传统体育内容丰富,在体育课教学中,利用民间传统体育自然资源来扩充体育课程资源,把一些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易于开展的民间传统体育进行创编,制定规则,让学生自编游戏或舞蹈动作,并进行自我练习,教师注意鼓励并帮助参与编导和练习,帮助制定游戏规则,培养学生探究、主动、合作的能力和发挥学生自主练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
4.2对课堂教学进行分层次、分组教学,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现在我院体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的教学管理、教法、组织、创新能力不够,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尽相同,对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力度不够;学生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对学生身体素质的练习不够,或不能做到区别对待。还没有真正让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都得到进步,从而影响了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体质状况、教学内容、学生人数等,可以采用分层次、分组教学,更有效地实施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教学方法,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有效地解决了课堂上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的两个相对现象。采用分层次分组教学又能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让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如在篮球教学中,根据学生不同技术水平进行分组教学技术好的学生进行教学比赛,对差的学生进行技术练习。这样可以树立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尽量展现自己的才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4-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
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都是从专科层次转变过来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理念还停留在专科层次水平,教师的实际能力还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学习的需要,跟不上课程建设的时代要求。
新课程改革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也给了教师新的机会,为加强教师业务学习,学校每年派教师外出进修,以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同时,加强教研室建设,明确教师学科方向,正确处理好体育专业课与公共体育课的关系,从学校到教师都要树立起两方面都要抓、都重要的观念,不能顾此失彼。
4.4充分开发体育课程资源
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城市,经济水平发展较快,体育消费人群日益增多,对开展基层的群众体育和发体育产业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也是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机会和几率相对其他城市较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高校根本任务是为国家培养人才,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就是能否完成这一任务最重要的标志。“出口”决定“入口”不只是口号,教育工作者都能理解这一口号的重要性.如果高校培养的学生教学质量差、就业率低,势必影响高校招生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从郑州市部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和郑州市社会体育专业市场需求两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来具体细致分析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之间、毕业生就业意向及就业准备存在的影响因素,切实为提高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而作出努力。
一、研究现状
郑州市部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据调查的3所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统计(截止时间为2010年),2007年的就业率平均42.5%,2010年平均就业率37.1%,平均下降了5.4%。通过对这些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我们可以知道郑州市这些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面比较狭隘,就业面不广,就业空间太小,导致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的问题。学生对服务行业需求倾向了解较少,可供选择的就业岗位不太明确,因而决定通过攻读研究生的比例较高约占总人数的65%,其中60%学生的这种决定源于工作压力和就业压力。选择前往体育行业工作的学生不超过三分之一,也有些毕业生改行、不准备从事体育工作的就占到35%。目前,较为对口的体育工作岗位一般都在社会体育服务,比如:各个健身俱乐部教练员和管理人员、社区体育工作人员、体育健身指导员、体育记者、体育场馆服务人员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的对象。郑州部分本科院校体育系中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郑州大学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河南农业大学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郑大体院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等)。
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同方)、维普中文科技期刊(halis)、中国数字化期刊群(万方)和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对策研究等学科方面的专著进行了广泛的阅读。(2)专家访谈法。通过对社会体育专业专家的谈话,去获取论文所涉及的问题和所研究问题的重点、难点。(3)逻辑分析法。运用归纳、演绎、定义等逻辑方法,对调查情况进行逻辑推理、归纳与定义。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对口的社会体育专业就业渠道较窄。目前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在就业观念上与社会发展需要有一定出入。造成该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社会人才管理体制的变化。国家公务员制的确立,体育行政管理部门需求量削减,门槛提高,且岗位设立基本为综合性,也就是会所单纯的体育方面的岗位不再设立或剩余不多;在一个原因就是毕业生对性的就业市场和人事制度的改革还不太熟悉,陈旧的毕业观念限制和束缚毕业生的眼界,较高的就业期望值与较低的社会人才需求量的现实产生的冲突使学生迷茫。
2.培养目标的设立与社会需求脱节。设立怎样的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是个历史性原因,因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化原先的培养目标对于现在是社会可以说是一种中庸的目标,在这种中庸的指导下,没有完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出口决定入口的要求.大多数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多为陈旧的老的培养目标,内容早已脱离现实社会的各种要求.而目前社会所需要的培养目标则是,培养具有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育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3.缺少社会体育专业的就业指导。指导就是服务,指导就是帮助,指导就是关爱。但是郑州部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院校缺少一流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和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没能让毕业生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职业选择,没有全面快速提供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和毕业生求职信息,没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明确办学定位,没有形成信息畅通的就业渠道,没塑造自身专业特色,要知道实力和工作能力才是学生就业的关键内因,但如果学校自身培养目标不明确或缺乏创造性就会使学生自己很难清醒的认识自己的学习道路和人生方向,只有了解学社需要,了解就业需求的需要等关键因素,通过某种媒介传授给学社就业导向,势必会帮助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四、提高郑州市部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1.准确的专业目标的定位。准确的专业目标定位是学校首要做的事情,从该专业学生就业领域看,机会是有的,但学生的对此的嗅觉并不灵敏,在如大的就业市场面前迷失自我是需要学校注意的,各院校应根据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体育产业发展情况、社会体育发展水平和就业需求等状况来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2.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以所调查的三所院校社会体育专业所设置的课程(如下)为例:河南农业大学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运动解剖学、大学英语、运动生理学、体育概论、体育史、健美、健美操、篮球、网球、社会体育学、体育管理、运动训练、体育技术基础、体育健身原理与方法等。
郑州大学社会体育系专业课程:体育赞助学导论、运动人体解剖学、体育技术基础、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运动生理学、体育概论、教育学、健美操、篮球、网球、社会体育学。健美训练方法、产业经济学、运动保健、运动训练、体育管理、体育健身原理、体育史等。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运动处方与应用、大学英语、运动解剖学、体育经济产业导论、教育学基础、思想道德修养、运动训练基础、体育社会学概论、法律基础、健美、网球、篮球、健美操、体育管理、运动训练、运动生理学、体育健身原理与方法、体育史、社会体育学等以上得出结论,课程体系合理构建,可以增强教学与社会与体育产业市场的密切联系,努力做到学校培养与社会需要的无缝隙对接,从而提高就业率。因此,学校的课程设置要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更好的就业,社会需求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学校就设置什么样的课程培养学生,使学生们都能更好的就业。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口号要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即只有一专真的能艳压群芳,才能去谈多多能,没有一专,也谈不上多能,多能只能是口号而没有任何实质意义。
3.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综合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不要局限于某某专业素质培养,应该加强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一专多能,为学生能更好的就业做充分的准备。这是因为2l世纪社会体育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专业人才,但是我国社会体育高等教育起步较晚,体系还不是很完善,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去更新理念,要把社会体育的专业素质教育作为核心,培养其岗位核心竞争力,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全面发身体素质的同时还要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增加学生的开拓精神与创新精神。
4.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职业培训应该做到为就业而准备,这也是是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作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充分利用职业制度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登记制度等已出台的措施,要与职业培训机构联合起来,促进学生考取职业等级证书和从业资格证书,为顺利就业和职业规划打基础。同样,也通过一定的培训的教育宣传促使学生更新就业理念,在现有的就业环境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5.增强相关科研,用扎实理论指导实践。针对目前郑州市部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加大科研力度,以科研攻关得出的科学理论为依据,解决训练和比赛中的难题、指导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为管理层作决策提供定量数据和技术支持,同时,还可为其他兄弟院校带去新的就业渠道和就业观念。
总之,体育社会专业创建十余年来,无论是学校还是专业,办学规模得到迅速发展,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到各门课程设置、专业骨干师资的培训、教材建设以及教学硬件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在就业观念上与社会发展需要有一定出入。造成该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是多方面的,毕业生对性的就业市场和人事制度的改革还不太熟悉,陈旧的毕业观念限制和束缚毕业生的眼界,较高的就业期望值与较低的社会人才需求量的现实产生的冲突使学生迷茫。因此,学校的课程设置要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更好的就业,社会需求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学校就设置什么样的课程培养学生,使学生们都能更好的就业。
参 考 文 献
[1]刘善云等.从社会岗位需求状况分析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改革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1):1531~1533
[2]陈永军.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的反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0):1398~1400,1414.体育学院学报.2007(1):116~120
[3]冯晓丽.高等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调查研究
[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4(3):34~36
[4]吕刚.试析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以华东师大体育系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为例[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6):
50~52
新课改改革对高校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求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体育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拓宽学生的其他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根据相关调查:目前高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仍然以专业需求为核心,导致学生过早的进入专业学习,而忽视了对体育学术知识的学习。根据当前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现状,高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但是他们一旦进入就业岗位,就会暴露出很多问题,比如实践性不强、理论基础知识不扎实等。
2、重深度、轻广度
虽然高校体育专业的现行课程设置趋加合理,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导致高校在课程设置时将主要精力放在单一专业学科的学习上,以篮球专业学生为例,篮球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是与篮球知识相关的课程,而与篮球知识无关的课程很少在常规教学中体现。同时高校在体育课程设置时也比较强调从生物角度考虑运动技巧原理的高难度技术,而忽视了关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设置,这样的效果只能造成学生就业面会越来越狭窄。
3、重必修、轻选修
基于高校教育体制的不合理,导致高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一种重视必修课,忽视选修课的现象,其主要表现在: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课时安排比例不协调,设置很多时候选修课的课时被必修课所占用。由此就会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认识存在误差,认为必修课是主要的学习任务,而选修课是附属于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在具体的学习中不必认真对待选修课。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导致学生进入单一化学习模式,不利于实现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体育专业人才目标。
二、优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具体对策
1、优化课程结构,加强课程设置的前瞻性
在高校体育教育课程中,高校要改变传统的重视专业知识、轻视学术知识的观念,用于打破传统的体育课程结构体系,加强专业学科课程与学术课程的结合:首先高校要增强课程理论方面的教学,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科学的体育课程教材,让学生明白体育专业教育课程的设置不是为了安排教学活动,而是为了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素质而进行课程设置;其次高校在课程设置规划时要具有前瞻性。由于我国课程设置周期比较长,一旦确定后需要很长的时间去进行实践,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有的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就会滞后与社会的发展,为缩短这种滞后性,高校在体育课程设置时一定要利用科学发展的眼光,将最新的体育动态知识融入高校体育课程中,以此保证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2、强调各门课程间的内容整合,提高教学实效
课程设置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合理的编制教学课本实现知识价值的最大化,因此科学编制体育教材结构成为提高高校体育教学效率,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人才的关键手段。我们知道如果学科的随意增加或者并存不会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反而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增加他们学习负担,造成重复学习,因此高校要对现有课程编制结构进行分析,剔除多学科并存的现象:一是要对现有知识进行整合。将体育课程中重复的知识剔除出去,并且将最新的知识引入到教学中,以此时刻保持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被学生所接受;二是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衔接性。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单靠单一的专业知识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高校在课程设置时要强调学科知识的衔接性。
3、合理分配教学课时比例,加强课程管理
基于高校对选修课重视程度不高的问题,调整课程结构、增加选修课的课时比例已经成为新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首先高校在不压缩课时总学时的情况下,要逐渐降低必修课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比重,降低必修课在教学考核中的作用。其次加强课程管理,积极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在新课改制度的要求下,高校要改变传统的以专业学科知识为主的课程设置模式,强化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相关的课程设置。比如高校根据学生的心理素质现状,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