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常规护理诊断及措施

常规护理诊断及措施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05 08:44:0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常规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常规护理诊断及措施

篇1

【中图分类号】R53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477-01

CT是一种现代化检查方法,具备多方面的优势,比如诊断快速、准确性高等,同时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痛苦,因此被临床广泛采纳及应用。为了使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之间的对比度得到有效提高,从而在清楚病灶范围及结构的基础上使诊断准确性更高,临床便应用了CT增强扫描[1]。但是,CT增强扫描对于一些患者还可能会引发不良反应,因此在行CT增强扫描过程中,做好相应的护理措施便显得极为重要。本组抽取了120例行CT增强扫描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目的是探究心理护理在CT增强扫描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120例行CT增强扫描的患者中,男72例、女48例;年龄22~67岁,平均年龄(42.6±2.1)岁;腹部检查48例、胸部检查36例、头部检查22例、颈部检查1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两组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检查部位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将64排螺旋CT作为CT机,由荷兰飞利浦电子公司生产,并配套相关仪器,包括CT高压注射器、碘海醇注射器及100毫升注射器等[2]。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方法,根据CT增强扫描术进行,扫描前需禁食4小时,同时做好患者病史及过敏史等方面的询问工作,对患者临床症状进行严密监测,待扫描之后,需指导患者多饮水,以此使碘的排泄更加便利;若有患者发生严重不良反应,需及时告知医师,并采取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扫描前心理护理。在行CT增强扫描之前,需做好患者脉搏、尿量及血压等方面的监测工作,并对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了解,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心肺功能障碍及肝肾损害等。护理人员需疏导患者及家属的不良情绪,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行CT增强扫描的积极意义,指导患者在扫描过程中进行屏气,以此起到配合扫描的作用。主动回答患者的疑问,在增强护患关系的基础上,使患者能够接受CT增强扫描。

(2)扫描中心理护理。指导患者行正确卧位,在注射对比剂之前,需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严密观察,对于存在焦虑、抑郁及恐惧的患者,需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教会患者放松心态,静下心来张口呼吸。护理人员需注意自身口语的亲切及和蔼,以此避免触动患者不良情绪的发生[3]。对于患者心里的疑问,需积极回答,以此使患者的心理压力减轻。在注射对比剂时,操作需熟练,并对患者进行细心观察,看是否有不良反应发生。另外,在进行静脉穿刺之前,如果患者害怕打针,需鼓励患者坚强、勇敢,在穿刺过程中动作需轻柔及准确,以此使穿刺成功率能够得到有效提高。

(3)扫描后心理护理。在完成注射之后,需做好和患者的交流工作,若对患者注射对比剂后发生呕吐、恶心及心慌等过敏反应,需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理措施。扫描后,需表扬患者,以此使患者克服对CT增强扫描的恐惧感等。扫描后,需指导患者注意休息,通常在候诊室需休息15分钟到20分钟左右,若期间无不适应症,便可出院[4]。若患者有不适应症,需采取对应的措施,以此使不适应症得到有效解除。另外,需指导患者多合适,以此使药物排泄得到有效增强,并减轻毒副作用。

1.3判定标准

临床判定指标包括:(1)不良反应及伪影发生情况,其中不良反应包括头痛、呕吐、恶心及心慌等;伪影是指由于移动造成图像有伪影现象出现[5]。(2)参照高春荣[6]等作出的标准,采取问卷调查法,设百分制,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分为四个等级,即为:①非常满意:≥90分;②满意:76~89分;③一般满意:60~75分;④不满意:

1.4统计学分析

两组患者的统计数据均使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使用频数和率(%)表示。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计量资料和组间比使用t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及伪影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出现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1例伪影、发生率为1.67%;对照组出现1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8例伪影、发生率为13.33%。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伪影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

2.2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度(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68.33%),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

3.讨论

CT增强扫描具备多方面的优势,比如使病灶与周围正常组织之间的对比度得到有效提高,进一步能够更加明确病灶范围及结构,最终起到提升诊断准确率的目的[7]。但是,由于接受CT增强扫描的患者通常伴有焦虑、担心及恐惧等不良心理状态,并且在诊断过程中还可能会发生一些过敏反应,比如头痛、呕吐、心慌及全身发热等。显然,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会导致诊断准确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为了提高诊断准确率,在实施CT增强扫描前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便显得极为重要。本组研究重点提到了心理护理方法,包括了扫描前心理护理、扫描中心理护理及扫描后心理护理,能够让患者了解到行CT增强扫描的好处,同时消除患者焦虑、紧张及恐惧等不良心理,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扫描,进一步保证了扫描的准确性。蔡淑娴[8]等抽取了180例行CT增强扫描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90例实施心理护理方法,对照组90例实施常规护理方法,结果发现观察组不良反应及伪影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另外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与本组研究结果基本保持一致。

本组研究抽取了120例行CT增强扫描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措施;结果表明:(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伪影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

综上所述:对于行CT增强扫描的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效果显著,能够明确患者心理情况,降低不良反应及伪影的发生率,进一步为诊断准确性的提高起到保障作用;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 赵艳梅.浅谈CT增强扫描患者的心理及心理护理[J].吉林医学,2013,02(31):6633-6634.

[2] 付航.张向怡.欧慧.陈晓娟.张胜.刘铸.探析对CT增强扫描患者的护理[J].生物技术世界,2013,07(12):80-83.

[3] 向世兰.高万春.石虹.宋玉莲.护理干预对CT增强扫描患者对比剂不良反应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2014,02(16):2510-2511.

[4] 丁洁鸿.CT增强扫描检查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2,06(18):3627.

[5] 赵利英.CT增强扫描患者的心理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3,09(15):1963-1964.

篇2

在我国死亡率和发病率最高的一种恶性肿瘤就是胃癌,在早期的胃癌患者中很多患者都没有临床表现症状,慢性萎缩性的胃炎伴随肠上皮化生以及不典型的增生现象都被看做是癌前的病变,因此在胃镜下对粘膜的结构变化进行观察极其重要[1-2]。在胃镜的直视下进行喷洒乙酸,能够更清晰地观察胃粘膜表面的确切形态特征,从而提高了活检准确率和对早期胃癌发现率。现在对我院在2010年10月到2012年08月收治的206例诊断为萎缩性胃炎的患者随机分组给予护理治疗,分别采取综合的护理干预措施和常规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治疗,探讨护理干预在胃镜下乙酸染色诊断萎缩性胃炎中的作用,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我院在2010年10月到2012年08月收治的206例诊断为萎缩性胃炎的患者随机分组给予护理治疗,男性患者114例,女性患者92例,患者的年龄在29岁到68岁之间。所有的患者要符合萎缩性胃炎诊断的标准:在胃镜观察下可以发现粘膜呈现红白相间,其中以白色为主,皱襞消失或者变平,粘膜的血管显露出来,粘膜呈现出结节状或者颗粒状。104例患者作为干预组采取综合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护理治疗,10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治疗。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上的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在检查中和检查前的舒张压、收缩压、心率的变化和在检查过程中的耐受程度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护理干预在胃镜下乙酸染色诊断萎缩性胃炎中的作用。

1.2方法

1.2.1所有的患者由同一位医护人员操作,对照组的患者可以在直视的情况下钳取出胃窦、胃体和胃角下得4到6块组织;干预组的患者从活检的孔道去带导管的一个塑料管,然后喷洒上5~10ml的乙酸,观察3分钟之后喷洒上50ml的蒸馏水。根据粘膜的变化颜色进行钳取标本,用甲醛溶液10%进行固定,最后统一送到病理科,由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诊断。

1.2.2对照组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护理,在使用胃镜检查之前让患者了解应该注意的事项、在检查中需要的配合要点和疾病的相关知识宣传;治疗组的患者采取综合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干预: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根据患者担忧或者焦虑的原因给予疏导,做好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让患者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减轻或者消除患者焦虑、恐惧的心理;让患者对萎缩性的胃炎危险性以及进行早期诊断的必要性进行了解,让患者了解诊断的流程,注意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协助医生的检查;在行为上对患者进行干预,让患者了解检查的配合要点和具体步骤,提高患者的耐受性,能够主动配合医生进行检查,让患者选择左侧卧位,戴好牙垫,检查的过程中指导患者呼吸形式和肌肉放松,促进诊断的顺利完成。

1.2.3对患者在检查中和检查前的舒张压、收缩压、心率的变化和在检查过程中的耐受程度进行对比分析,选用软件SPSS11.5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用t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用x2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检验的水准为0.05。

2、结果

通过对比分析,干预组患者在检查中的血压和心率都明显比对照组患者低(P

表1. 两组患者在检查前和检查中血压和心率对比:

组别 例数 时间 舒张压 收缩压 脉搏

干预组 104 检查前 68.21±3.70 113.72±6.02 76.33±4.70

检查中 73.57±3.43 121.01±2.82 87.64±4.93

对照组 102 检查前 71.12±5.9 121.64±6.03 78.16±4.91

检查中 74.62±6.75 136.53±5.91 90.01±5.45

表2. 两组患者在检查中的耐受程度对比:

组别 例数 难忍 不适 尚可 舒服

干预组 104 4 12 56 32

对照组 102 26 50 22 4

讨论:

在胃镜下进行乙酸染色诊断需要的时间较长,加上患者对相关知识了解的较少,容易在检查的过程中出现各种不适合疼痛,不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医生进行检查,因此对患者进行综合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协助治疗非常重要[3-4]。通过上述结果显示,在胃镜下乙酸染色诊断萎缩性胃炎患者采取护理干预措施由于常规的护理方法,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了患者对检验的耐受程度,患者主动配合 检查缩短了检查的时间,缓解了患者抑郁和焦虑的情绪,保证了检查能够顺利完成。对于发现胃粘膜肠化和不典型的增生等早期的诊断有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杜囚鹏,曹建彪,郭汉斌,李浩然.胃蛋白酶原亚群测定与萎缩性胃炎相关性研究及效价比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1,03(01):46-47

篇3

冠心病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我们设计了一个临床对照研究,观察行冠脉造影术及64排128层冠脉CTA检查前后患者心理状态的不同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重点探讨心理护理于预对患者焦虑及抑郁状态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入选2012年6月~2013年3月我院心内科行择期冠脉造影及冠脉CTA的患者各60例,均为初中以上文化水平。其中冠脉造影组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15例,平均年龄(58.1±4.2)岁,冠脉CTA组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10例,平均年龄(56.1±5.5)岁。入选的患者神志清晰,语言沟通能力良好,观察期间无心衰等严重并发症。

1.2诊断标准 根据第一届全国内科学术会议心血管病专业组指定的标准,所有患者均为可疑冠心病病例[1]。

1.3方法 冠脉造影组及冠脉CTA组患者分别给予常规护理联合心理干预(30例)及单纯的常规护理(30例),心理干预的患者除进行常规的护理,分别于检查前后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对患者进行调查。

1.4护理干预措施

1.4.1检查前的心理护理 在进行冠脉造影及冠脉CTA检查前,由护士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交谈,告之检查的大致过程、时间、检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应对措施,根据患者的疑问与焦虑进行解释与安慰。

1.4.2检查后的心理护理 在检查过后,主要根据患者对于检查结果的疑问与焦虑、穿刺点的疼痛与渗血情况给予适当的解释与开导,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应用%表示,焦虑及抑郁发生率的比较采用四格表χ2检验,各组干预前后评分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P

2结果

2.1一般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心功能等均无统计学差异。所有患者均成功的完成了冠脉造影术及冠脉CTA检查,冠脉造影组32例(53.3%)诊断为冠心病,冠脉CTA组20例(33.3%)诊断为冠心病。

2.2两组检查前后患者焦虑状态比较 检查前,冠脉造影组患者焦虑及抑郁的发生率(90%)明显高于冠脉CTA组(75%),P0.05)。检查后,冠脉造影组患者焦虑及抑郁的发生率(85%)亦明显高于冠脉CTA组(60%),P0.05)。

2.3两组心理护理干预与否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比较 检查前后,冠脉造影组常规护理的SAS评分明显高于冠脉CTA组;经护理干预后两组SAS评分均较常规护理明显下降,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见表1。

2.4两组心理护理干预与否的抑郁自评量表(SDS)比较 检查前后,冠脉造影组常规护理的SDS评分明显高于冠脉CTA组;经护理干预后两组SDS评分均较常规护理明显下降,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见表2。

3讨论

冠脉造影术是目前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是经外周动脉穿刺、插管送导管前端至左右冠状动脉开口处,通过造影准确的了解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狭窄程度及远端冠状动脉血流情况,并测试左室功能,我们所入选的患者均为桡动脉穿刺。作为临床的护理人员,需配合医师完善术前患者的常规检查。

近年来,随着64排128层螺旋CT的发展与普及,冠脉CTA因其创伤性及风险较冠脉造影术小而得到了普遍应用,虽然其对冠心病的诊断率不及冠脉造影术,但是对于低危患者的筛查、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冠脉CTA为无创性检查,但仍需要注射造影剂,造影剂可能使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并且冠脉CTA较CT等检查价钱昂贵,加之对于诊断结果的担心,患者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的情绪[2]。

冠脉造影术及冠脉CTA目前在临床中都应用广泛,但因检查方法及对冠心病的诊断率不同,对患者心理的影响也不同。因此,我们设计了一个临床对照研究,通过对冠脉造影组及冠脉CTA组患者SAS及SDS结果的分析,评估患者在以上两种检查前后的心理状态以及心理护理干预的关键作用。SAS由华裔教授Zung于1971年编制,从量表构造的形式到具体评定的方法,都与抑郁自评量表(SDS)十分相似,是一种分析患者主观症状的相当简便的临床工具。SAS的主要统计指标为总分。按照中国常模结果,SA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我们的结果显示,检查前后,患者在心理护理干预前两组均为轻度焦虑,但检查前冠脉造影组的分值明显高于冠脉CTA组,给予心理干预后两组分值均下降至50分以下,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SDS原型是1965年Zung教授创建的Zung抑郁量表。其特点是使用简便,并能相当直观地反映抑郁患者的主观感受。我国以SDS标准分≥50为有抑郁症状。其中53~62为轻度抑郁:53~62,63~72为中度抑郁,>72为重度抑郁。我们的结果显示,检查前后,患者在心理护理干预前两组均为轻度抑郁,但检查前冠脉造影组的分值明显高于冠脉CTA组,给予心理干预后两组分值均下降至53分以下,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总之,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进行冠脉造影术的患者检查前后焦虑及抑郁的心理均较冠脉CTA明显,考虑与冠脉造影术为有创性、风险较冠脉CTA大有关,且冠脉造影组患者冠心病诊断率明显高于冠脉CTA组,检查后的焦虑与抑郁可能来自对检查结果及预后的担心与恐惧[3]。我们在检查前后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SAS及SDS均较单纯常规护理明显下降,冠脉造影组及冠脉CTA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说明心理护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我们的研究入选病例数小,并且由于SDS量表对于文化程度较低或智力水平稍差的人使用效果不佳,我们在入选研究对象时已限定为初中以上文化水平,不能很好的代表所有患者的情况,因此,尚需随机对照研究及循证医学的进一步证实。

参考文献:

篇4

小儿支气管肺炎是儿科的常见疾病, 其原因多为患儿肺部致病微生物侵袭[1]。住院病死率1.7%~6.4%[2], 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力衰竭, 是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较严重的心肌损害合并症之一[3]。本文将河南省濮阳市中原油田第二社区管理中心医院72例小儿支气管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进行临床分析, 探讨正确有效的护理措施, 为提高护理效果提供可靠临床依据,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6月本院儿科收治的72例住院患儿,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36例。观察组男21例, 女15例, 最小年龄3个月, 最大年龄3岁, 平均年龄1.3岁, 采用常规护理与护理干预相结合的综合性护理措施;对照组男19例, 女17例, 最小年龄5个月, 最大年龄4岁, 平均年龄1.5岁, 采用常规护理。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等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 2 诊断标准 两组患儿均符合小儿支气管肺炎及心力衰竭诊断标准, 同时排除其它并发症如脓胸、败血症、脓气胸等的肺炎, 并排除扩张性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心脏病引起的心力衰竭。

1. 3 护理方法

1. 3. 1 常规护理措施 ①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表现有呼吸困难者, 应采取半卧位。新生儿婴幼儿宜取20°~30°右斜位, 绝对休息, 必要时可用镇静剂。其目的在于减少患儿需氧量, 减少回心血量, 从而相应的减轻患儿心脏负担。②伴有水肿时, 应对患儿皮肤进行相关护理措施, 如保持患儿被单及被罩干燥、规范患儿日常行为, 避免发生皮肤损伤。③按病情需要调节用氧的浓度、流量和时间、氧气浓度一般在35%左右。新生儿不宜持续高浓度吸氧, 以免引起晶体后纤维增生症而造成双目失明。④输液治疗时, 应注意控制液体总量和滴速, 新生儿输液速度为4~6滴/min;幼儿及儿童输液量应控制在6~10滴/min为宜。⑤出现发热时, 可给予物理降温, 若无明显效果, 应使用化学降温法进行降温。⑥保持呼吸道畅通, 及时进行排痰、清除鼻腔内异物等。可将患儿头部偏向一侧, 以避免患者口腔分泌物堵塞呼吸道。

1. 3. 2 护理干预措施 ①为患儿提供舒适安静的治疗环境, 空气要流通, 温度以24~26℃为宜, 湿度为55%~65%。②患儿年龄较小时, 可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 若患儿年龄较大, 可直接运用语言、肢体等方式对患儿进行心理疏导, 以达到更为有效的治疗与护理效果。③患儿宜进食高热量、易消化、高维生素、高蛋白的低盐食物, 采用少食多餐, 保证蛋白质与能量供给。耐心喂养患儿, 预防食物呛入气管。④保持大便通畅, 一旦发现便秘, 应及时进行相关护理, 必要时可使用缓泻剂。⑤长期卧床的患儿, 应根据病情进行适当的床上活动, 以增强体质, 提高免疫力。

1. 4 疗效评判标准 疗效可分四个标准:①治愈:咳嗽减轻或消失、呼吸平稳, 双肺啰音消失, 胸片肺部阴影完全吸收;②显效:咳嗽减轻, 双肺无啰音, 胸片阴影有所改善;③好转:胸片阴影有部分吸收, 肺部会有少许痰鸣;④无效:咳嗽症状依然明显, 有干湿性啰音, 胸片无任何改变。

2 结果

采用常规护理与护理干预相结合的综合性护理措施的观察组, 治愈28例(78%), 显效4例(10%), 好转3例(10%), 无效1例(2%), 总有效率达98%;。采用常规护理措施的对照组中, 治愈15例(42%), 显效10例(28%), 好转6例(16%), 无效5例(14%), 总有效率为86%。

3 讨论

小儿支气管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是小儿支气管肺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病情发展迅速、变化快, 加之儿童反应能力差, 及时治疗、正确的护理措施不仅可为患儿赢得了宝贵的救治时间, 而且对提高预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4]。本院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了小儿支气管肺炎合并心衰诊治护理方案, 采用常规护理与护理干预相结合的综合性护理措施。从文两组病例应用不同的护理模式所产生的效果显示, 观察组36例患儿平均治愈率、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提示采用常规护理与护理干预相结合的综合性护理措施对患儿的预后恢复有积极的作用。

小儿支气管肺炎合并心力衰竭为儿科常见的多发病之一[5], 给患儿及其家属的生活造成极大不便, 严重可危及患儿的生命。在早发现病情, 并进行相应的治疗的同时, 护理人员及时应用安全有效的护理措施、去除诱发心力衰竭的各种因素, 对降低心力衰竭并发症尤其重要。对小儿支气管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进行常规护理与护理干预相结合的综合性护理措施, 能够提高患儿治疗效果, 保障患儿生命安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杜军保,郭志良.关于支气管肺炎患儿心功能状态的一点看法.中华儿科杂志, 2011,39(10):638-639.

[2] 李尚娣,陈海英,李作敏.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治疗肺炎并发心衰的观察及护理.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5,26(2):200-201.

篇5

急腹症是所有急性腹痛病症的总称[1]。该病发病急、病情变化快, 如果没有及时准确的进行诊断、治疗, 会耽误患者的病情, 甚至造成患者死亡。因此, 采取有效的分诊、急诊护理方法, 成为抢救成功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中, 本院主要分析探讨了急腹症患者分诊及急诊护理,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从本院急诊科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所收治的急腹症患者当中选取108例为研究对象, 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54例。对照组中男32例, 女22例, 年龄20~66岁, 平均年龄(38.3±9.7)岁, 其中术后病理证实为急性盆腔炎13例, 急性阑尾炎21例, 胆囊炎14例, 胃穿孔6例;观察组中男31例, 女23例, 年龄22~69岁, 平均年龄(39.3±10.3)岁, 其中术后病理证实为急性盆腔炎12例, 急性阑尾炎20例, 急性胰腺炎17例, 胃穿孔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诊断护理, 由外科或内科诊治医生进行逐一问诊。观察组给予有效的分诊及急诊护理, 具体包括看、问、查、分4个步骤。首先要看。在接诊时, 要仔细观察患者面色、表情、体征、行为等, 以便对疾病的严重程度做一个初步的判断。其次要问。医护人员在接到患者之后要快速、简洁的询问患者的病情、病史、发病时间、发病经过以及疼痛程度等, 以便初步判定疾病类型。第三要查。要对患者的脉搏、体温、血压、呼吸等进行监测, 确定疼痛部位。要尽快进行血、尿、便常规检查, 确定患者的疾病类型以及病情。第四要分: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以及病情严重程度, 将其送往相应的专科接受详细诊断和治疗。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54例观察组急腹症患者中, 妇科急腹症诊断准确率为91.67%, 外科急腹症中胃穿孔诊断准确率为80.00%, 急性阑尾炎为95.24%, 内科急腹症诊断准确率为94.44%。54例对照组患者中, 妇科急腹症诊断准确率为69.23%, 外科急腹症中胃穿孔诊断准确率为50.00%, 急性阑尾炎为80.77%, 内科急腹症诊断准确率为87.5%。两组患者的临床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腹症主要包括急性阑尾炎、胃穿孔、泌尿系结石等外科急腹症, 急性盆腔炎、宫外孕、黄体破裂等妇产科急腹症, 以及急性胰腺炎、急性胃炎、急性心肌梗死等内科急腹症[2]。不同急腹症的发病原因是不同的。外科急腹症和感染、炎症、血管病变、梗阻等因素有关[3];妇产科急腹症主要是由附件炎、卵巢黄体破裂、异位妊娠破裂等引起的;内科急腹症和炎症反应、感染等有关[4]。

篇6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6(a)-0143-02

小儿腹泻(infantile diarrhea)又称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种病原、多种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等腹泻和电解质紊乱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严重者可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腹泻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和儿童保健重点防治的疾病之一,也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2]。腹泻多发生于6个月~2岁小儿,其中小于1岁者占50%[3],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本研究旨在通过回顾性分析60例腹泻患儿的治疗及护理,探讨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为临床小儿腹泻的护理及提高患儿的预后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1年3月~12月收治的60例腹泻患儿,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4]中小儿腹泻的诊断标准;(2)年龄<5岁;(3)纳入本研究前未接受其他治疗。6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年龄、性别比、病程及脱水程度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儿资料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治疗

两组患儿均给予抗病毒、纠正脱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常规腹泻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综合性的腹泻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患儿大便次数,以及止泻时间、住院天数。

1.3 护理措施

1.3.1 基础护理 按肠道传染病做好床边隔离。

1.3.2 调整饮食 合理安排饮食,减轻胃肠道负担,恢复消化功能。给予流质或半流质如粥、面条。少量多餐,随病情稳定和好转,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双糖酶缺乏者,不宜用蔗糖,并暂停乳类。轻型腹泻:继续进食,暂停辅食;重型腹泻:禁食4~6 h(不禁水)。恢复饮食时,应由少到多,由稀到稠,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人工喂养者:等量米汤或稀释的牛奶;病毒性肠炎:不宜用蔗糖,对可疑病例暂停乳类改为豆制代乳品或发酵乳。

1.3.3 补充液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 (1)口服补液:用于轻、中度脱水及无呕吐或呕吐不剧烈且能口服的患儿,鼓励患儿少量多次口服ORS补液盐。(2)静脉补液:用于中、重度脱水或吐泻频繁的患儿。①建立静脉通路,保证液体按计划输入,特别是重度脱水者,必须在30 min内补充血容量;②按照先盐后糖、先浓后淡、先快后慢、见尿补钾原则(补钾浓度应

1.3.4 臀部皮肤护理 及时清洗及换尿布,勤更换,勤清洗,防止发生臀红;局部涂以5%鞣酸软膏或40%氧化锌油并按摩片刻,促进局部血液循环[7]。

1.3.5 严密观察病情 监测生命体征及一般情况;输液是否通畅,有无输液反应;判断输液有效性:脱水改善程度;观察低血钾表现;监测代谢性酸中毒表现;注意大便的变化,计算24 h出入量[8]。

1.3.6 健康教育 介绍本病的相关知识,加强护理,进行宣教,防止感染及传播。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每次限一种,逐步增加,避免夏季断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乳品的保存和奶具、食具的定期消毒;气候变化时,避免过热或受凉,居室要通风;感染性腹泻要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防止交叉感染;口服轮状病毒疫苗。

1.4 疗效判断

治愈:治疗24~48 h大便次数少于3次/d,大便性状正常,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好转:治疗48~72 h后大便次数3~4次/d,大便性状及临床症状好转;无效:治疗72 h,大便次数多于5次/d,大便性状无好转,临床症状无缓解[9]。以治愈+好转计算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2.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指标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数据分析采用χ2检验,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儿临床疗效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2 两组治疗前后大便次数、止泻时间及住院天数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大便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大便次数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P < 0.05),但观察组大便次数减少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止泻时间及住院天数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3 讨论

在小儿腹泻的治疗过程中,除给予恰当的药物治疗外,合理、有效的临床护理也非常重要。由于多数腹泻患儿年龄较小,不能主诉自己的不适症状,且由于小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机体防御功能较差,易患腹泻,而腹泻本身对患儿健康的影响较大,因此,护士应加强巡视,及时观察患儿的病情,同时告知家长小儿腹泻的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并从基础护理、饮食、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臀部皮肤护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给予家长指导,并实施有效的个体化护理措施,教育家长如何预防小儿腹泻。

本研究结果发现,在常规抗腹泻治疗的基础上,对腹泻患儿实施合理、有效实施的综合性腹泻护理措施后,患儿临床疗效有效率显著高于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的对照组(P < 0.05)。治疗后观察组大便次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 < 0.05),且恢复正常,与陈凤荣[10]的报道结果一致。此外,观察组止泻时间及住院天数亦较对照组缩短(P < 0.05),减少了患儿家长的经济负担,使患儿早日康复。

综上所述,对腹泻患儿实施合理、有效的综合性腹泻护理措施可以提高临床治疗疗效,促进患儿痊愈,对小儿腹泻的治疗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崔焱. 儿科护理学[M]. 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66.

[2] 王体欢. 小儿腹泻70例综合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 齐鲁护理杂志:上旬刊,2011,17(4):77-78.

[3] 惠燕霞,余艳芳,黄学芹. 小儿腹泻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11):1243-1244.

[4] 方鹤松,魏承毓. 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1-384.

[5] 靳爱香. 小儿腹泻的液体疗法[J].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36):66-67.

[6] 刘岩,姚西坤. 经皮给药治疗仪辅助治疗小儿腹泻60例临床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上旬刊,2012,18(1):24-25.

[7] 王春燕. 小儿腹泻的护理[J]. 中国社区医师,2010,12(30):127-128.

[8] 陈燕. 综合护理对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影响[J]. 中外医学研究,2011,9(22):135-137.

篇7

慢性荨麻疹为临床中常见慢性过敏性疾病之一, 具有病程长、治疗难度大、易反复等特点, 对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5]。脱敏治疗为临床中常用治疗慢性荨麻疹方法, 摩拉脱敏仪器为临床中新型治疗慢性荨麻疹机械辅助治疗方法, 具有操作简便、经济、安全、疗效显著等优点。慢性荨麻疹患者病史较长, 在长期疾病折磨下易合并不良心理, 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积极性, 不利于患者长期规律治疗, 影响患者临床疗效[6-9]。临床护理工作在减轻患者不良情绪中具有重要作用, 本次研究在摩拉脱敏仪器治疗慢性荨麻疹患者过程中配合心理干预, 获得显著临床疗效,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月~2016年 7月本院采用摩拉脱敏仪器治疗的慢性荨麻疹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 采用信封分组法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 每组100例。患者诊断均符合《慢性荨麻疹诊治指南》[2], 明确诊断为慢性荨麻疹;经评估后患者均有采用摩拉脱敏仪器治疗指征, 无治疗禁忌证。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摩拉脱敏仪器规律治疗, 治疗1次/周, 20~30 min/次, 连续治疗8周。常规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 干预组在常规组基础上采用心理干预, 具体实施方法如下:①采用交谈、心理评估量表评估等方法评估患者可能存在不良心理, 结合患者文化程度、兴趣爱好、不良情绪状况拟定心理干预措施, 围绕提高患者健康知识、减轻不良情绪等方面实施。②告知患者经积极治疗和预防可获得显著临床疗效, 向患者详细讲解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采用, 摩拉脱敏仪器治疗可能获得疗效和预后, 提高患者治疗信心。③采用音乐疗法、转移注意力、移情疗法、鼓励安慰等方法减轻患者不良情绪, 保持积极、乐观心态。

1. 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抑郁情绪评分。焦虑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 [3];抑郁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 [4]。②疗效评定标准[10]:根据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及复况评定。显效:患者瘙痒、红斑症状基本消失, 治疗后1个月内未复发;有效:患者瘙痒、红斑症状较前显著改善, 停止治疗后复发;无效:患者瘙痒、红斑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抑郁情绪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焦虑、抑郁情绪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焦虑、抑郁情绪评分均低于常规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干预组总有效率95.00%高于常规组的84.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篇8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2.177

老年性腹股沟嵌顿疝术后常并发肺部感染, 严重影响患者术后恢复。如何做好老年性腹股沟嵌顿疝患者的护理, 是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的关键。为此, 本院对老年性腹股沟嵌顿疝手术患者护理过程中应用预见性护理, 对引起肺部感染的因素尽早采取措施,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5年3月本科收治老年腹股沟嵌顿疝患者72例, 全部为男性, 年龄70~89岁, 平均年龄75.3岁;合并慢性呼吸道疾病41例, 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共58例, 其中腹股沟斜疝65例, 腹股沟直疝7例。随机将患者分成干预组和常规组, 各3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患者急诊入院后遵医嘱进行术前准备, 术后监护、吸氧、输液、加压固定等常规护理。干预组除常规护理外, 预见性的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 具体如下。

1. 2. 1 术前护理 ①手术前相关知识教育: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腹股沟嵌顿疝手术及肺部感染相关知识的教育, 让患者了解手术的意义和发生肺部感染的可能因素, 从而使患者有意识的给予配合, 并进行一定的预防措施。②关注患者心理:发生腹股沟嵌顿疝的老年患者均有腹股沟疝反复发作史, 对本次疾病发作会因疼痛、手术带来恐惧、焦虑心理, 护理人员应稳定患者及家属情绪,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及时给予心理支持。③积极术前准备:根据病情需要, 准备吸氧、输液、备皮等工作[1]。吸烟患者告知吸烟对手术的影响, 劝其戒烟;肺部有炎症的患者, 尽早使用抗生素;训练胸式呼吸, 加强呼吸功能锻炼, 减轻术后腹部疼痛。

1. 2. 2 术后护理 ①术后常规护理:a.病情观察。监测生命体征、腹部体征、切口疼痛情况, 有无渗血, 阴囊有无水肿。b.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拉近护患距离、确保护理措施顺利实施的前提, 针对老年患者因手术、疼痛、手术费用等因素引起患者心理应激反应,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安抚鼓励患者, 取得最大的配合。②早期活动:疝手术后一般不宜过早下床活动, 可以给予床上早期活动。a.每2小时扣背1次, 应遵循自下而上、由外向内的原则, 协助患者健侧侧卧位, 掌心呈空杯状叩击背部, 每个部位2~3次, 并鼓励患者做有效咳嗽。b.指导患者适当床上活动, 术后第1天可让患者半卧位, 在床上做伸展运动、双上肢和健侧下肢适度主动或被动活动;术后第2天可根据老年人的特点, 循序渐进。③加强呼吸道管理:麻醉苏醒后, 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 增加肺部通气量, 提高气道防御能力;鼓励做有效咳嗽咳痰, 每天观察咳嗽咳痰情况, 必要时雾化吸入。④饮食管理:进食时间的选择应在患者充分休息、精神饱满时进行, 让患者呈侧卧位或半卧位, 不与患者交谈, 避免误吸[2]。⑤基础护理:注意保暖, 防止着凉而引起咳嗽咳痰, 加强营养, 增强体质, 增加抵抗力。⑥基础病的治疗:积极治疗可增加肺部感染的基础病变。合并糖尿病患者, 检查血糖, 规范控制血糖;合并慢性支气管炎患者, 合理应用抗生素, 雾化吸入。长期应用抗生素患者, 敏感菌使用并监测其耐药性。

1. 3 肺部感染诊断标准[2] 参考中华医学会呼吸学会制定的“医院内获得性支气管-肺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草案)关于腹部手术后肺部感染的积分式标准为:①口腔温度>38℃ , 并持续>24 h。②术后发生咳嗽或原有咳嗽次数增多。③脓痰增多、增浓。④肺部闻及音。⑤X线胸片有新的浸润性改变。⑥白细胞计数>11×109/L。除第3条为3分外, 其余各条均为1分, 累计≥4分者诊断成立。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干预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满意度明显优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肺部感染是术后患者最常见的感染和最严重的并发症, 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体温异常、咳嗽、痰量增多以及痰液性状改变 。腹股沟嵌顿疝是外科急腹症之一, 一旦确诊需急诊手术, 大多因为术前准备不充分, 合并有基础病, 如慢性呼吸道疾病、糖尿病等, 肺功能及机体抵抗能力均降低;老年人呼吸肌力量减弱, 导致具有清除痰液作用的咳嗽能力降低;传统的疝修补术术后要求卧床5~7 d, 患者功能残气量减少, 易发生肺不张。这些因素均是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高发因素。老年人发生肺部感染后临床症状多不明显, 病情进展快, 如不及时发现控制, 不仅会对手术治疗效果产生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亦会破坏整体生理功能, 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因此, 术前、术后给予有效的预见性护理措施在预防和治疗老年腹股沟嵌顿疝术后肺部感染中很重要。

预见性护理是近年来为适应现代护理学的发展提出的一个护理新理念, 是指护理人员在护理前以及实施护理过程中, 事先预测患者在病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确定护理重点, 尽早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痛苦,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3] 。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护理模式、制定合理护理计划, 调整和控制诱发因素, 对重点因素加强管理, 积极避免容易引起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 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干预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满意度明显优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老年性腹股沟嵌顿疝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 能有效降低术后肺部感染, 缩短住院时间, 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邓月华. 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术后肺部感染的临床分析及干预对策.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 2015, 9(1):55-57.

篇9

为更好地促进患者康复及缩短临床治疗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我院对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工作联合应用心理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护理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0年12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阑尾炎患者166例,其中男性患者89例,女性患者77例,年龄20-72岁,平均年龄(45.5±6.5)岁,166例患者依据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检查,B超及实验室检查,均明确诊断为急性阑尾炎,随机分为两组,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时间无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排除妊娠妇女及患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

1.2常规性护理方法甲组患者82例,采用常规性护理措施,主要遵循医嘱,针对患者的需要进行对症处理,如发生异常情况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

1.3心理护理干预乙组患者84例,采用常规性护理联合心理护理干预,常规性护理措施同甲组患者。

1.3.1对急性阑尾炎知识进行讲解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患者进行急性阑尾炎的讲解,加深患者对急性阑尾炎的理解程度,减少患者因对阑尾炎知识缺乏引起拒绝手术治疗及不配合临床治疗和诊断。

1.3.2行为干预依据患者的年龄和术后情况,鼓励患者进行下床活动,适宜进行卧床休息,戒除患者烟、酒不良嗜好,减少手术切口恢复不利因素。禁止患者进行剧烈的体育运动及长时间卧床。禁止患者食用辛辣及过于油腻的食物,避免引起便秘及腹泻的发生。

1.3.3心理干预同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了解患者比较关心和重视的问题,针对关心的问题进行心理疏导和解决,避免患者进入心理误区。增加对患者的关心和照顾,提高相互的信任程度,增加患者对临床治疗的配合[1]。

1.3.4情绪干预尽量减少对患者的情绪刺激,依据其兴趣爱好及身体情况,进行适宜的活动,减轻患者因手术导致烦躁及焦虑的情绪,尤其的是老年患者,尽量减少提及敏感和厌烦的话题[2]。

1.4统计方法统计学分析选用SAS8.0统计软件,以χ±s表示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

篇10

整体护理是近些年来新型护理模式,目的在于提高临床护理措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更好的配合临床治疗。本文中对我院收治的颅脑外伤并发脑性盐耗综合症的患者40例,分别进行常规护理、整体护理,现详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

对2013年1月―12月在我院治疗的颅脑外伤并发脑性盐耗综合症的患者40例,患者均明确诊断并且在患者的知情同意下进行选择,对患者进行分组,常规护理组患者20例,其中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29-64岁,平均年龄(45.50±2.50)岁,病程时间(6.50±1.50)d;整体护理组患者20例,其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27-62岁,平均年龄(44.50±3.50)岁,病程时间(6.00±2.50)d;对比两组患者之间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和病程时间等,无明显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40例患者均排除严重肝脏功能障碍、肾功能障碍和精神系统疾病。

1.2护理方法

常规护理组患者20例,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方法,针对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各项临床检查的结果进行常规护理的干预措施,主要是进行常规的静脉药物滴注和环境护理干预。

整体护理组患者20例,采用整体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内容为:(1)全面评估,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全面性的评估,对患者疾病情况、一般状态、颅脑外伤情况进行评估,依据评估情况进行护理干预措施的计划。(2)严密的检测,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检测,同时进行详细的记录和分析,依据检测结果进行治疗和诊断。(3)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对发生水电解质紊乱患者依据情况进行及时的纠正和调整,同时观察患者的精神状况和生命体征变化。预防和治疗盐耗综合导致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4)心理干预,对患者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干预,对患者的疾病情况和治疗措施详细讲解给患者和家属,获得其理解和支持。理人员要及时了解患者的各种情绪反应及原因,做好心理疏导,使患者保持最佳心理状态。此外,还应重视社会支持系统的影响,尤其是亲人的关怀和鼓励,是对患者必不可少的心理治疗手段,被认为是个体对抗应激的一种外部资源,是一副良药。(5)饮食护理干预,依据患者的检测情况进行饮食干预,帮助和鼓励患者进行清醒患者早期进食,对昏迷患者进行鼻饲,加强患者的营养干预,应及时给予补充水和钠,昏迷患析给予浓稠的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流质。

1.3统计方法

统计学分析选用SAS8.0统计软件,以 ±S表示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数据录入计算机 ,选用 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X?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

2结果

整体组患者低血钠症发生率、高尿钠症发生率、低血容量发生比例均明显优越于常规组患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颅脑损伤后并发盐耗综合征易与尿崩症所致的多尿相混淆,因此护理人员在护理上应有超前意识重视预见性护理,严密观察患者意识改变及生命体征准确记录出入量掌握好补液、补盐的合理速度维持血容量及钠的平衡[1]。

篇1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法治观念及自我保护意识在日益增强,医院面临的风险亦越来越大,尤其是精神疾病患者在精神症状的支配下随时可能导致自杀自伤、伤人毁物、出走等意外事件的发生。因此更要求精神科护士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风险意识,做好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我科认真组织学习了护理风险评估技术,并较好地在临床工作中应用,切实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安全预见性,保障了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的有效落实,降低了精神科护理风险,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1月至2013年10月期间在河南省精神病医院早期干预一科、早期干预二科住院的首发精神障碍患者共520例,诊断均符合CCMD-3精神病诊断标准[1]。根据住院时间先后将2012年11月2013年4月的住院患者设为对照组,2013年5月至2013年10月的住院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共260例,其中男性133例,女性127例,年龄25-53岁,平均(35.98±11.34)岁。诊断分别为:精神分裂症187例,躁狂症35例,抑郁症29例,其它诊断9例。观察组共260例,其中男性128例,女性132例,年龄23-50岁,平均(34.72±12.16)岁。诊断分别为:精神分裂症189例,躁狂症30例,抑郁症31例,其它诊断10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种等方面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模式,按精神科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护理风险评估技术,对患者进行细致的精神检查及病情观察后,再与主管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之后按照精神科风险程度评分表的内容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再根据风险等级制定个体护理计划,实施针对性的防范措施,见表1。

1.2.2 评估标准 自杀风险评估共10项,1-7项每项分值为1分,8、9、10项分值分别为8、9、10分,风险程度:1-4分为轻度,5-7分为中度,8分及以上为重度。攻击行为风险评估共9项,1-5项每项分值为1分,6、7、8、9项分值分别为6、7、8、9分,风险程度:1-4分为轻度,5-7分为中度,8分及以上为重度。出走风险评估共4项,1项分值为2分,2项分值为4分,3项分值为6分,4项分值为8分,风险程度:2分及以下为轻度,4-6分为中度,6分及以上为重度。

1.2.3 实行三级护理评估 一级评估:患者入院后由责任护士或当班护士建立风险程度评估表进行评估,以后由责任护士每周评估1次;二级评估:在一级评估中存在有中、高风险的患者由责任护士进行动态的每日评估;三级评估:护士长24小时内对新入院患者及重点患者进行再次评估,每周带领责任护士进行总评估1次,并指导护理计划及防范措施的制定,检查措施的落实情况。

1.3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患者住院期间自杀自伤、伤人毁物、出走等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比较应用风险评估技术前后护理人员受伤害事件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 果

2组患者在住院期间的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见表2;应用风险评估技术前后护理人员受伤害率比较,见表3。

3 讨 论

3.1 应用护理风险评估技术有利于降低精神科风险事件发生率 精神障碍患者大脑活动异常,思维行为异常,自理能力下降,特别是在受幻觉、妄想的支配下,往往会出现危害自身和伤及他人的行为[2],故精神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具有偶然性和突发性,护理安全存在着极大的挑战。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见表2),提示应用护理风险评估技术,从患者入院到出院实施连续的三级评估方法,横向全面地评估了风险程度,纵向评估了住院期间各个阶段的风险,在危险未发生前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将危险控制在萌芽状态,从而降低风险的发生率[3]。

3.2 应用护理风险评估技术有利于降低精神科护士受伤害率 在精神科病房与患者接触最直接、最紧密的是护理人员,要24小时不间断的照顾患者,被患者攻击的危险性最高。虽然精神疾病患者的风险行为具有突发和难以预料的特点,但发生前大多有先兆表现,其中有严重幻觉、妄想和不服从管理的患者发生风险行为的可能性最大,因此,开展预见性护理极为关键。预见性护理是在全面了解并评估患者的病情基础上,制定有效的、防患于未然的护理,其根本在于积极认识预防以及处理并发症的发生,采取预防为主的原则,有计划有秩序有目的地给患者提供护理服务[4]。我们通过应用护理风险评估技术对新入院患者实行预见性护理,提前启动防范措施,使护士受伤害率明显下降(见表3)。同时,还有利于将护理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调动了护士的积极性,提升了护理人员的自身价值[5]。

3.3 应用护理风险评估技术有利于保障精神科护理安全 风险评估技术对精神科护理有着重要的临床指导作用,通过对精神障碍患者实施风险评估,可以先预测出风险,指引临床护理的方向,使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中便于抓住护理的重点,这样既能使护理工作不再盲目又能提高护理安全质量[6]。同时,掌握护理风险评估技术能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专业内涵,使其在临床工作中能有效控制风险,提高护理安全管理质量。

综上所述,安全管理是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实施护理风险评估降低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和护士受伤害率,有效地保障了护理安全。因此精神科风险评估是是切实可行的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方法,具有在临床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7-89.

[2] 郝伟.精神病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

[3] 邓秋雁,梁艳,谢仲英,等.住院精神病人暴力危险分级及干预的研究[J].现代医院,2008.1,8(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