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08:44:1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而困难的社会群体。我国现有6000多万残疾人,约占总人口的5%,其中80%生活在农村。他们当中有相当数量因自身残疾的影响以及外界环境的障碍,生活处于贫困状态。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和关心残疾人扶贫工作,民政部门把残疾人救济、扶助、五保供养始终当作一项重点工作常抓不懈。
一、为农村贫困残疾人做的主要工作:
一是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特困户社会救助工作。目前已有2万多残疾人享受了农村特困户社会救助。
二是不断加强农村五保供养和敬老院建设工作。全市共有敬老院73所,五保户6535户、6954人,其中360户、374人实现了敬老院集中供养,5308户、5614人实行分散供养和亲属包养。以敬老院为依托,分散供养和亲属包养相结合的五保服务体系基本形成,较好地发挥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窗口和示范带动作用,在全社会形成敬老、爱老、助老以及代际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
三是不断加大救灾投入,确保因灾致困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每年投入救灾的资金都在1000万元以上,用于解决困难群众无力克服的衣、食、住、医等生活困难和灾后倒房重建。同时,多渠道、多措施、多形式开展救灾工作,较好地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洁净的水喝、学生有学上、有病能医治”的救灾工作目标。
四是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积极为弱势群体排忧解难。对临时困难对象及时进行生活救助,努力构筑由星光计划、老年公寓、康复医院、便民服务等组成的社会服务体系,积极组织开展“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难、暧万家心”的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完善弱势群体子女的奖学金计划、助学贷款计划,开展党政领导干部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活动,真正使弱势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二、农村贫困残疾人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在农村没有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缺乏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特困户救助和五保供养制度由于经费来源不足而难以覆盖全市所有的农村贫困残疾人。二是农村贫困残疾人救助标准偏低,覆盖面存在很大差距。目前执行的特困户标准是年人均纯收入不足600元,他们只能维持基本生活,难以实现自我发展。目前,享受城市低保和农村特困救助的残疾人约有5.18万人。三是五保供养压力越来越大。随着农村老龄人口增多,符合五保供养条件的人员不断增加,同时,由于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财力有限,难以做到应保尽保。目前,全市已有5614人符合五保供养条件的人员没有享受到五保供养政策。
三、扶持农村贫困残疾人的对策和建议
从农村贫困残疾人的现状分析,解决农村弱势群体问题应从加快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弱势群体自我发展能力等方面入手,标本兼治。
1、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弱势群体的大环境。解决农村弱势群体问题,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也是落实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因此,各级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弱势群体问题。要加大宣传力度,形成人人关爱农村弱势群体的氛围;要制定和落实扶持农村弱势群体的政策,使他们充分享受党和政府的关爱;要继续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与农村弱势群体结对帮扶活动,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有计划地解决农村弱势群体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2、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农村弱势群体的根本出路。要加快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农民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道路,降低农业结构调整的风险;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村残疾人发展生产提供可靠的技术和信息保障;要加大对农村残疾人的劳动技能、生产技术的培训,提高非农收入在农村残疾人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要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提高城镇化水平,引导农村残疾人向城镇转移;加快发展二、三产业,为农村残疾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国债资金向农村基础设施倾斜的机遇,积极策划和组织实施农业、林业、水利、生态环境、道路、能源、教育、卫生等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大力争取国债和上三级资金支持。同时,要确保地方配套资金的足额到位,确保县区、乡镇两级财政用于支持农村发展资金的稳定增长,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4、制定农村弱势群体就业扶持政策。对农村弱势群体的帮扶,要改单一的“输血”为帮助恢复“造血”功能,从治表转向治本。采取积极的就业扶持政策,像对待下岗职工一样,对农村弱势群体自谋职业的,要积极鼓励并给予税费减免等政策优惠。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而困难的社会群体。我国现有6000多万残疾人,约占总人口的5%,其中80%生活在农村。他们当中有相当数量因自身残疾的影响以及外界环境的障碍,生活处于贫困状态。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和关心残疾人扶贫工作,民政部门把残疾人救济、扶助、五保供养始终当作一项重点工作常抓不懈。
一、为农村贫困残疾人做的主要工作:
一是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特困户社会救助工作。目前已有2万多残疾人享受了农村特困户社会救助。
二是不断加强农村五保供养和敬老院建设工作。全市共有敬老院73所,五保户6535户、6954人,其中360户、374人实现了敬老院集中供养,5308户、5614人实行分散供养和亲属包养。以敬老院为依托,分散供养和亲属包养相结合的五保服务体系基本形成,较好地发挥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窗口和示范带动作用,在全社会形成敬老、爱老、助老以及代际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
三是不断加大救灾投入,确保因灾致困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每年投入救灾的资金都在1000万元以上,用于解决困难群众无力克服的衣、食、住、医等生活困难和灾后倒房重建。同时,多渠道、多措施、多形式开展救灾工作,较好地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洁净的水喝、学生有学上、有病能医治”的救灾工作目标。
四是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积极为弱势群体排忧解难。对临时困难对象及时进行生活救助,努力构筑由星光计划、老年公寓、康复医院、便民服务等组成的社会服务体系,积极组织开展“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难、暧万家心”的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完善弱势群体子女的奖学金计划、助学贷款计划,开展党政领导干部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活动,真正使弱势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二、农村贫困残疾人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在农村没有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缺乏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特困户救助和五保供养制度由于经费来源不足而难以覆盖全市所有的农村贫困残疾人。二是农村贫困残疾人救助标准偏低,覆盖面存在很大差距。目前执行的特困户标准是年人均纯收入不足600元,他们只能维持基本生活,难以实现自我发展。目前,享受城市低保和农村特困救助的残疾人约有5.18万人。三是五保供养压力越来越大。随着农村老龄人口增多,符合五保供养条件的人员不断增加,同时,由于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财力有限,难以做到应保尽保。目前,全市已有5614人符合五保供养条件的人员没有享受到五保供养政策。
三、扶持农村贫困残疾人的对策和建议
从农村贫困残疾人的现状分析,解决农村弱势群体问题应从加快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弱势群体自我发展能力等方面入手,标本兼治。
1、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弱势群体的大环境。解决农村弱势群体问题,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也是落实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因此,各级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弱势群体问题。要加大宣传力度,形成人人关爱农村弱势群体的氛围;要制定和落实扶持农村弱势群体的政策,使他们充分享受党和政府的关爱;要继续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与农村弱势群体结对帮扶活动,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有计划地解决农村弱势群体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2、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农村弱势群体的根本出路。要加快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农民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道路,降低农业结构调整的风险;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村残疾人发展生产提供可靠的技术和信息保障;要加大对农村残疾人的劳动技能、生产技术的培训,提高非农收入在农村残疾人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要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提高城镇化水平,引导农村残疾人向城镇转移;加快发展二、三产业,为农村残疾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国债资金向农村基础设施倾斜的机遇,积极策划和组织实施农业、林业、水利、生态环境、道路、能源、教育、卫生等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大力争取国债和上三级资金支持。同时,要确保地方配套资金的足额到位,确保县区、乡镇两级财政用于支持农村发展资金的稳定增长,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4、制定农村弱势群体就业扶持政策。对农村弱势群体的帮扶,要改单一的“输血”为帮助恢复“造血”功能,从治表转向治本。采取积极的就业扶持政策,像对待下岗职工一样,对农村弱势群体自谋职业的,要积极鼓励并给予税费减免等政策优惠。
图书馆对弱势群体的服务内容正由理论向实践转变,服务对象走向多元化。该研究很好地揭示了图书馆弱势群体服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图书馆界对弱势群体服务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一、开展弱势群体知识援助的必要性
(一)开展弱势群体知识援助是公共图书馆的职责和义务
国际图联《公共图书馆宣言》宣称:“公共图书馆应不分年龄、种族、性别、宗教、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向所有的人提供平等的服务。还必须向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利用其正常服务和资料的人,如语言上处于少数的人、残疾人或住院病人及在押犯人等提供特殊的服务和资料。” 图书馆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弱势群体提供相应的知识援助.最大限度地增加他们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机会,努力使弱势群体享有与普通人一样的阅读权利,从而促进其自身的发展,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否则,就是对《公共图书馆宣言》原则的背离,进而是对公共图书馆精神的背叛。
(二)开展弱势群体知识援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如何认识与对待弱势群体问题,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与和谐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尊重、理解、支持弱势群体,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知识援助,消除他们与普通人之间的知识鸿沟.使他们通过知识援助,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使他们在成长中具备更多的发展机会.尽快改变自身的弱势地位,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开展弱势群体知识援助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
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它的公益性特点及其平等、开放、宽松的教育职能决定了它在改善弱势群体文化生活中的独特作用。图书馆适应新形势要求,充分发挥其教育职能和自身优势,自觉主动地关怀、帮助弱势群体,为他们提供充满人性化的服务,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实施弱势群体知识援助可以使图书馆的资源利用最大化,从而达到图书馆社会效益最大化.这是公共图书馆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重要渠道,也是图书馆生存的根本。同时,对弱势群体的知识援助可以提升图书馆的社会形象,引起政府和社会的更多关注,使图书馆获得更多的社会投入,从而实现为弱势群体解困和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双赢。
二、实施弱势群体知识援助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对弱势群体的服务意识
要从促进社会和谐和弘扬图书馆精神的高度认识弱势群体的知识援助活动,强化服务意识,吸引更多弱势到图书馆来,并采取主动服务的方式走近弱势群体.为他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更便捷的图书馆服务。加强馆员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在服务过程中充分尊重、善待弱势读者,树立“关爱弱者,从我做起”的服务理念。既不能对弱势有歧视心理.也不能居高临下把自己当作施舍者,而要换位思考,摆正心态,学会与他们平等相处,站在他们的角度想问题。
(二)加快弱势群体服务人员的培养和引进
图书馆馆员大多有系统的图书馆专业理论知识和规范的操作技能,了解图书馆学、管理学、教育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善于沟通。但要实现为弱势群体深化服务的效果,这些还不够.还需要专门的专业知识背景和技能.如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心理学知识、手语技能等.只有掌握了这些技能才能在弱势群体的阅读指导和读书活动开展中与弱势更好地进行交流和沟通。
(三)建立长效机制.使弱势群体服务能切实持久地开展下去
与一般读者服务相比,弱势群体知识援助更需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服务态度和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要摒弃做秀、走过场等蜻蜓点水式的服务,建立长效服务机制是为弱势群体提供持久知识援助的制度保障。设立专门的部门负责统筹规划、管理和开展服务是一种可行的做法.如辽宁省图书馆成立了弱势群体服务部.在弱势群体服务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主动的作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图书馆既可成立专门部门,也可以将弱势群体读者的管理与服务职能归口给某一特定部门,这样才能更好地研究这项工作的客观规律.也只有这样这项工作才能长抓不,懈,卓有成效地开展下去。在具体工作中,要把为弱势群体服务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申请专项服务经费,安排专人负责,每年制定面向弱势群体开展的服务项目.并向社会公示,吸引他们到馆参加,年终总结表彰,确保弱势群体服务工作经常化、制度化。
(四)加强图书馆硬件建设,体现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
弱势群体不同于普通读者,图书馆应从人性化服务的角度加强硬件建设.最大限度地方便他们到馆利用文献资源。首先从服务设施方面,图书馆应根据弱势群体的生理特点,设置残疾人专用座席、无障碍通道、专用视听设备等便利设施。完备的设施有利于消弱势群体自由利用图书馆的生理障碍,体现了图书馆充分服务的人文精神:其次在文献保障方面,建议根据弱势群体的实际需求选购专题文献,如残障儿童康复文献、盲文图书、视听资料、特殊教育辅导资料、励志图书等。可根据馆舍情况开设视障阅览室配备专门听读设备,或在阅览室、借书处配备特殊教育专题图书推荐架等以达到指导阅读、方便读者查询的目的。
三、总结
图书馆应主动接近残疾人用户,想残疾人所想,急残疾人所急,提供他们所需信息资源总之,针对不同的弱势群体,应当提供相应的图书馆服务,体现人文关怀,让他们切实感受到社会的关怀,鼓励他们实现自己人生价值。要为弱势群体提供全方位的“无障碍通道”,使公共图书馆真正成为弱势群体获取知识的信息中心,特殊教育的又一个阵地。
参考文献:
绪言
弱势群体一词来源于社会学,它是指那些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在不利地位的人群。本文中弱势群体学生是指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体育主观认识方面存在缺陷的学生。《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弱势群体学生的教育一直以来都被重视,但是在教学中仍然不容乐观。弱势群体学生也是全体学生中的一员,如何提高弱势群体学生的健康水平也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民办高校弱势群体学生的分类
体育教学中弱势群体学生主要指在客观、主观条件上存在各种不足和缺陷的学生群体。
(一)客观方面弱势群体学生是指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等方面存在着各种制约因素的学生。诸如身体过度肥胖、先天发育不良造成的身材矮小、先天性疾病及各种后天原因造成的运动能力缺失的学生群体。
(二)主观方面弱势群体学生是指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均正常但由于自身性格、意识等主观因素影响而不能很好的进行体育学习及运动的学生群体。诸如因胆小性格怯懦而不能进行体育学习的学生,因体育教学方法不得当而对体育学习抵触的学生等。
二、现阶段弱势群体学生体育学习分析
现阶段弱势群体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普遍存在着被动学习的情况,学生不能对体育学习形成正确的认识,在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上主要集中于活动强度小运动项目,学习中不能主动积极的学习。
(一)弱势群体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动机不明确
弱势群体学生在参加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大部分为被动学习,大部分学生认为体育学习主要是为了顺利拿到体育学分,而对提高身体素质培养体育锻炼意识持无所谓的态度。
(二)弱势群体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体育行为分析
1、缺乏积极主动性和竞争意识
弱势群体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缺乏主动性和竞争意识。在体育教学中此类学生在面对稍有难度的学习内容时,表现出畏惧困难,不能积极主动的去克服困难,害怕失败,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自信。在学习过程中总是不敢参与其中,缺乏竞争意识。
2、自卑心理严重
弱势群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严重的自卑心理。在教学中总是将自己定位于旁观者,尤其在课堂技术演示等环节弱势群体学生的自卑心理表现的更为突出,原本已经基本掌握的技术,在演示的过程中则不能很好的完成。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情愿接受不熟悉同学们的帮助,在同学们对其帮助时表现出冷漠、无所谓的态度。
(三)民办高校教学条件的限制
民办高校一般起步较晚,学校的各个方面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体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其他方面的制约,主要在教学管理、体育场地设施、教师师资水平等方面存在着不足。
1、体育教学管理没有明确弱势群体学生的教学管理
目前民办高校体育教学中弱势群体学生基本上是和正常学生一起学习,缺乏针对性强的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教学规划和实施方案。在教学大纲的制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没能很好体现对弱势群体学生的关心和重视。
2、体育教学设施的滞后和不足
民办高校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专业学科建设是学院教学质量的保证,因此学院各项建设倾向于专业学科建设,而作为公共课的体育课来说体育教学设施的滞后和不足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专用的多媒体教室、专业的影像资料相对缺乏,对于弱势群体学生集中的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等项目的场地要求不能实现教学的需要。
(四)教师教学艺术水平普遍偏低
民办高校的体育教师年轻人的比重较大,绝大部分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缺乏教学艺术的同时由于年轻气盛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语言的运用更会对弱势群体学生造成负面心理影响,直接导致学生更加抵触体育学习。
三、提高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教学质量的途径
(一)建立完善的弱势群体学生教学管理体系
针对弱势群体学生制定专门的教学大纲和丰富可行的教学内容安排;设置独立的弱势群体学生检测体系,针对弱势群体学生定期给予体质健康测试、指导,帮助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个人体育锻炼方案;加强体育保健课的教学。
(二)认真了解每一名学生,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
作为体育教师要对教学的主体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尤其是弱势群体学生,教师只有清楚的知道了学生是因为先天因素不能很好的学习还是主观意识上抵触体育学习还是由于性格上自信心上的不足影响学习才能在体育教学中因材施教,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来教育学生,促进学生的提高。
(三)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艺术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优美的技术动作都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无穷兴趣,在对弱势群体学生的教学中,教师要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逐渐弱化教师的主体意识。形成由教师要求学转变成学生主动学。教师要善于营造适合学生学习的学习情景,尤其在学生学习心理方面,科学合理的营造学习情景对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有着关键作用。同时体育教师要积极的拓宽自身的知识体系,不能仅仅在体育专业知识方面,在如心理学、社会学、保健知识等体育相关的学科领域也要深入学习。
(四)加强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
体育教学是以实践为主的课程,但是理论知识对于学生体育实践的学习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正所谓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弱势群体学生在体育理论方面更是有着很大的差距,在对弱势群体学生的教学中理论教育尤其是体育欣赏方面的知识尤为重要,诸如国家在大型比赛中争金夺银的精彩片段等都可以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通过这些激动人心的场面来调动学生学生的积极性有着极其直观的教育作用。此外,对弱势群体学生加强个人体育运动监督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自己对自身的体育学习有着一个直观的了解,通过个人体育运动监督,学生可以明确的体会到自身体育能力的提高和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因,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五)营造和谐的体育课堂,建立新型的“师生师友”合作关系
转变教师角色,加强师生交流互动,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教师真诚、主动的去关心弱势群体学生,营造充满真情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真切的感到教师的关心,理解教师、信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进步,即便是微不足道的进步都要进行适时的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在无时无刻的关注着自己,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六)完善必需的场馆设施
体育场馆设施的是否完善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质量,没有完善的体育场馆设施,弱势群体学生就不能很好的参加体育锻炼,现代化的体育场馆设施为弱势群体学生能提供一个安全、适宜的运动场所,对于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能够逐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学习生活的满意程度,对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开朗的性格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结论
(一)弱势群体学生作为学生群体的组成部分学校重视不够,应加强对此部分学生的关爱,制定专门的教学规章制度,设置独立的检测体系。
(二)深入贯彻“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和知识水平,主动营造新型的师生师友的和谐课堂氛围,激发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
(三)体育教学场馆设施的完善对促进弱势群体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制定针对性强的教学大纲和选择科学、合理、可行的教学内容。重视弱势群体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沈谊,周挺进,彭立刚.高校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5(4):124-125
因为患病的原因导致需要承担的医药费远远高于个人或家庭的净收入者,即是本文所指的医疗弱势群体,它涵盖了以下核心的要素:一是因为疾病的原因;二是考察的是经过医疗保险报销之后需要个人承担的医药费(即报销后个人需要承担的净额);三是与个人或家庭的净收入作比较,个人或家庭的净收入是指总收入扣除基本生活所需后的余额。
1.2类别
1.2.1低保户、重度残疾者
经过国家相关部门认定的低保户、重度残疾者,一般无收入或收入极低,国家所给予的救助金仅仅能够维持最低的生活标准,一旦患病需要医治时,就无法应对,所以他们理应被列为医疗弱势群体。但是需要提请注意的是,对于这类人员应当实行动态认证管理,当他们的条件发生变化时,就需要把它们移除名册;同样的道理,当其他人的条件变坏而需要救济时,就需要在名册中加上他们的名字。
1.2.2年龄届满80岁及以上的老人
我国正在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在老龄化社会中一对夫妻赡养四个老人的局面将会逐步增多,尽管老人或有不错的收入,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他们的收入增长速度不会同步,子女也不可能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但是他们用于医药费的开支必将同步增加,为此,本着从关爱老人的角度出发,将届满80岁的老人列为医疗弱势群体就显得非常必要。
1.2.3辖区内常住人口中高额医疗费负担者
有一定的收入,但高额的医药费已经远远超出了自身的承受能力,具体包含在以下情形中:
(1)参加城镇职工医保者。
(2)参加城镇居民医保或新农合医保者。
(3)未参加医保者。
1.2.4外来务工者
一般的城镇中外来务工者占医疗弱势群体的比例最大,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农民工。他们按是否在户籍所在地参保的情形,可以分为两类:
(1)具有初始医保者。
(2)未参加医保者。
2入口问题的解决
进入医保系统就是进入了社会互助系统,个体困难就可以借助众人的力量得到解决,因此在构建医疗弱势群体医疗保障体系时,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实现全民参保,将其纳入统筹范围,共享国家发展的红利和众人互助的爱心。
2.1解决弱势群体医保的实质分析
构建医疗弱势群体的医保保障体系的实质就是凭借全社会的力量,帮助病患者,不同参保人员在不同的时间段使用统筹资金来达到医保基金的平衡运行(错时消费)。来源于个体的缴费标准是固定的、统筹的医保基金总额也就固定,基金在运行中一般不产生增值(非经营情况下),更多的是健康的年轻人让位于年老病患者先行进行医疗消费,如此一茬一茬地轮换,也就保证了医保基金的正常运行。医保基金运行的原则是:收支相抵、略有结余,所以随着公民健康需求的无限增长而带来支出增加的压力,我们就需要确保收入规模的同步增加,否则就会出现支付危机。
2.2区分不同情况,采取多种措施实现全民医保
本辖区内所存在的公民均在为辖区建设工作,政府有责任和义务创造基本的医疗保障体系。
2.2.1本地常住人口,需要具备“两保”,即基本医疗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其中无收入、低收入、重度残疾人员的参保费由国家或者所在单位承担,本人免交。鼓励有条件者购买商业保险:重疾、大病住院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险种可选。
2.2.2具有初始医保的外来务工者,实行二次参保,该二次医保纳入城镇居民医保管理,可在居民医保条目下单设一类外来务工临时居民医保,凡是在当地工作一年以上均可参保费用由个人和单位承担。
2.2.3无初始医保的外来务工者,明确要求其需要在户籍所在地参保,然后在务工地参加上述居民医保中的外来务工临时居民医保。
3报销待遇问题
建立多层次响应的互助、救助机制,把弱势群体的困难多层分解解决,就会变得容易、轻松和现实,实施起来就会很顺畅。
3.1正常待遇不变
凡是参加医保的各类人员均可按照当地的规定正常享受医保待遇,不再另外附加限制性规定,但是根据保险补偿性原则要求,二次参保的外来务工临时性居民医保必须首先在初始地报销,然后由现工作地报销差额。
3.2对于年龄届满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逐步给予全免费医疗待遇
首先在基本医疗中,提高报销率,经过基本医保和补充医保报销后剩余的余额,再用救助基金予以解决。
3.3高额医药费承担者的特别解决措施
这里所指的高额医药费是指经过基本医保和补充医保报销之后剩余的费用(一般是指住院费用以及视同住院的门诊费),即患者所需承担的医药费净额。
3.3.1单位福利费的贡献
按照财务制度的规定,单位需要按照工资总额的14%提取职工福利费,为了充分保障职工的生命健康权益,建议国家允许对于高额医药费承担着动用这部分费用,比例可以规定在10%~30%,即视参保人员在享受基本医保和补充医保后需要个人承担的金额大小以及家庭的承担难度,按照10%~30%的标准给予补助。
3.3.2建立医保救助金机制
建立医保救助机制最为关键的是基金的来源,只有具备资金储备才能实施救助行为,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予以实现:
(1)医保基金年度节余额的转入。
(2)国家财政拨款(中央和地方共担、以地方政府为主),启动时以中央财政投入为主,逐步过渡到以地方财政投入为主。
(3)年轻人捐献个人账户资金。年轻人具有年纪相对偏小、身体健康、患病几率较低等特点,他们动用个人门诊费账户资金的额度相对较小、节余资金额度相对较大,为了实现“以青养老”的目标,倡议年轻人捐献个人账户的剩余资金给医保救助基金,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鼓励、优惠性政策,比如连续捐献多少年或者多少金额,适度提高其住院报销率、适度降低起付线等等。
(4)适度提高单位的征收率,比如1%。社会企事业及行政单位,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了具有救助弱势群体的社会责任,因此,适度提高征收率而专设救助基金必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而且也不会给缴费单位带来大的负担,所以是较为容易实现的。
(5)社会捐赠、出售福利彩票利润的部分转入、经营医保基金所产生的利润、医保基金存款的利息收入等等。
(6)民政线上的救助资金的适度转入。目前很多救助(包含医药费的原因)是从民政那条线来的,为了更加专业和救助得当,建议根据救助的与医药费相关的数据将资金划转到医保救助基金实行专项管理。在筹得足够医保救助基金的情况下,就可以有序地展开救助行为。在第一层次由单位福利费补助之后,对于剩余的需要个人承担的医药费,可以按照下表所列出的条件及给定的报销比率给予救报销。
3.4救助行为延伸:相关机构的联动
为了构建有效的对城镇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障体系,需要借助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才能实现,社会各单位及个人应当义无反顾地担当起这份社会责任,就医药费这块,还可以延伸到与此行为密切相关环节:医疗机构、药品流通企业、药品及药用材料、器械生产商等。可以考虑:医疗机构减免药品及材料的加成费、适度减免手术及治疗费;药品流通商可以按照进价销售;药品生产商可以按照厂价提供药品等等。于是就可以为弱势群体制发一张特别的医保卡,直接有权取得该医保卡的人员包括:常住人口中的低保户、重度残疾者;外来务工中初始在户籍地参加新农合医保、城镇居民医保以及无医保者;一旦本地常住人员中发生个人承担医药费净额超过当地上年年均工资者,其医保卡信息经医保中心修改后,享受同等权利。持有该医保卡可以享受到以下实时结算优惠:
大学生弱势群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必须重点关注的对象,特别是随着当前我国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学生人数的激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也在加大。近一段时间以来,关于大学生道德水准低下、自杀、犯罪等问题的报道不断见诸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有关此类的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人们不禁在问,“今天的大学生究竟怎么了?是什么让他们变得如此脆弱?”客观地说,在这些问题大学生之中,有很多都是高校中的弱势学生群体,针对他们的人文关怀的欠缺是造成他们各种人生缺憾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我国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分类及相关概况
弱势群体(vulnerable groups),也称脆弱群体或弱者群体。顾名思义,是指在同类群体中,由于自身生理、心理或某些社会性原因所造成的弱者群体。弱势群体是社会学所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它也客观地存在于当前的大学生群体当中,我们称之为大学生弱势群体。根据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成因及其性质,我们可以将其大致分为心理弱势型群体、经济弱势型群体和人际关系弱势型群体这三大类。
1.心理弱势型群体
大学生心理弱势型群体是指由于各种物质层面或精神层面的因素而导致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大学生群体。中国疾控中心提供的数字表明,全国大学生中,16%~25.4%的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为主。来自教育部门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因为各种压力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其中“人际交往、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困境”是四大最为突出的“心病”。因心理问题所导致的大学生各类问题目前屡有出现,且呈逐渐增多的趋势。
2.经济弱势型群体
大学生经济型弱势群体即是大学生中的贫困生。据有关部门统计,在大学生群体中,贫困生所占的比例约在8%~30%之间,并主要集中在广大农村的贫困地区生源中。他们难以承担大学期间的学费、必要的学习用品费用,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费用都很困难。经济贫困很难说仅仅制约着他们当前正常的学习、生活,甚至会严重影响到贫困生的心理和未来发展。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产业化和逐步普及,在校贫困生的人数也有所增加。贫困大学生的问题已成为政府和社会高度关注的社会性话题。
3.人际关系弱势型群体
大学生人际关系弱势型群体从本质上说是心理型弱势群体的衍生物,但由于它具有相当的独特性和表现形式,故我们将该类群体单列为一类。它是指由于在人际交往中缺乏必要的方法和技巧而经常性地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以致人际交往无法正常开展的那类学生。当代大学生的主体基本都是所谓80后、90后一代,在他们当中很多都是独生子女,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和自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上出现了较大的障碍,甚至引发了一系列严重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的“头疼事”之一。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
人文关怀本质上体现的是一种人文精神,就是对人的尊严和人性的重视。简言之,就是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和重要表现,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更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必然表现。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勃兴,人们对功利价值的追求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应该说,它符合了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要求,因而具有其历史与现实的合理性。但是伴随着这一现象也出现了社会上一部人对于人文价值的贬值甚或忽视。大学生弱势群体作为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要么在心理上相较于其他同学更加脆弱,要么在物质上相较于其他同学更加匮乏。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长期以来缺乏对于他们的充分的人文关怀。受以往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对于学生主体性的重视,往往只是将他们看作教育的对象,而对于学生的真正需要和内心需求则有欠考虑。在当前高校的管理实践上,有一些学校管理者就认为贫困生缺的就是钱,只要给钱让贫困生用就可以了。而且在具体的操作中没有设身处地得考虑到学生的情感与自尊。比如,有的学校会将贫困生的情况张榜公布,再举行一个捐赠仪式,让贫困生在媒体面前诉说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对于社会的感恩之情。这在无形之中就暴露了他们隐私,打击了他们的自尊,甚至使他们遭受难以启齿的心灵创伤。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逐步普及,在校大学生的规模逐步扩大,客观上也使得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思想结构日趋复杂。这就特别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从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实际情况出发,正确区分他们的思想层次,区别对待,因人施教。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的教师往往只是将大学生弱势群体看作一个整体,将他们视作“弱势一族”,在工作上搞“一刀切”,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法有针对性地开展。而且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重灌输,轻疏导,这样就无法真正解决大学生们的思想困惑,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关爱弱势群体,构建和谐校园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变革时期,社会在各个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无疑会对在校大学生产生较大的冲击。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而言,经济的压力,新旧道德观念的交汇与冲突是这种冲击的重要表现。大学生弱势群体是在校学生中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在物质上或心理上处于相对的弱势地位,其形成也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做好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合格人才,维护校园稳定的重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着手切实加强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从而帮助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
1.着眼提前预防,关注心理健康
人文关怀主张以人为本,关注人的价值、尊严和自由。这就特别需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更多的人文理念,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使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最佳效果。而且在这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文关怀更应该体现在对于学生心理问题的提前预防与发展指导上。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角色转换与适应困难的增多、生活压力的加大,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个案正日益增多。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之一。目前我国高校之中大部分都已经设立了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室,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其效果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其主要问题在于这些心理咨询机构往往侧重于问题的早期干预与缺陷矫正,而忽视了提前预防与针对大学生们的发展指导。这就在实际工作中造成了一种误区,即一部分大学生是在发生了问题之后才去进行心理咨询,甚至有部分出现了心理问题的学生不懂得甚至不愿意去做心理咨询。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应该在注重同学生进行密切的情感沟通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大学生们心理障碍的提前预防和发展指导上。除了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之外,还可以通过举办心理健康课程、人生规划指导讲座等形式帮助心理型弱势群体扫除心理障碍,恢复心理健康。
2.完善资助体系,注重信息保密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注重办实事,针对高校中存在的经济弱势型群体,我们只有建立完善的大学生资助体系,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才能做到真正的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在这方面,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既要体现在对贫困生的全面覆盖上,也要体现在对他们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上。
目前我国高校专门针对贫困生的资助体系大致由四个部分组成:(1)助学贷款;(2)勤工助学;(3)学费减免和困难补助;(4)社会资助。从具体的操作实践来看,除了资助名额有限之外,这些资助往往与贫困生的学习成绩等硬性指标挂钩,进而使得那些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和“名额外”的学生往往成为资助的“忽略对象”。我们不能简单地以学生的成绩等外在指标作为决定其是否获得资助的唯一标准,因为这样只会使那些“被遗忘”的和“名额外”的学生感到无助和被冷落,甚至可能对其今后的发展带来阴影。为此,笔者建议对于贫困生可以采取一种“全面覆盖”的资助体系,采取多种方式,每月给予全体贫困生一定的生活补助,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从而更加感受的社会的温暖和关爱。
目前贫困生申请资助的步骤一般是先通过院系审核,再将申请材料送达至学校审批。在这个过程中,贫困生个人的隐私信息往往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笔者建议可以采取在学校中设立专门的资助机构,直接受理贫困生的资助申请,并完成相关的审核、批准等工作。贫困生也可以直接通过这个平成申请资助的相关事宜,从而得以最大限度地保护他们的个人隐私。
3.协调人际关系,缓解人际紧张
由于大学生的社会交往面相对简单,大学生人际关系主要包括生生关系、师生关系。大学生比中学生要面对更为广泛,更加复杂的人际关系。这对于每一个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挑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心理获得健康发展、学习社会规范和促进学业的顺利进行的必然要求。但是并非每个大学生都能顺利处理好人际关系。据有关调查表明,有70%以上的大学生遇到过不同程度的人际困扰。人际紧张已成为让很多大学生十分头疼的一件“大事”。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存在这样一种误区,即很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认为人际困扰是学生自己的事情,除非情况很严重的情况下,作为老师不便于去“干涉”,从而缺乏对这部分学生的相应关怀和指导。人际紧张会造成大学生感到孤独、烦躁,进而破坏集体的凝聚力,甚至对个人发展产生严重影响,甚至会酿成悲剧事件。在这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人文关怀要体现在对学生人际关系动态的正确把握和细致了解上,体现在对学生中非正式团体的关注与引导上。这既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生活中与学生的密切交流和真诚沟通,也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向遇到人际困扰的学生传授必要的人际交往的正确态度和技巧,从而切实把人文关怀融入到对大学生的人际关怀之中。
参考文献:
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频繁,武器扩散、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不断凸现,引起国际社会极大关注,各种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 nizations,NGOs)大量涌现,其数目远远超过政府间组织。目前约有3万个非政府组织在世界范围内开展活动,90%以上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非政府组织在许多西方国家被视为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第三部门”,其“参政、议政、干政”已形成一股国际热潮,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和影响力比肩政府和企业。虽然非政府组织在国际、国内事务中的影响和作用日渐明显,但国际上对非政府组织的定义尚无统一的认识,学术界更是众说纷纭。可以肯定地认为,非政府组织是指那些具有组织性、民间性、非赢利性、非政党性、非宗教性、自治性、志愿性的专门组织。他们一般与政府部门和商业组织保持一定距离,通常围绕特定的领域或问题结成团体,有自己的利益或主张,代表社会某些集团或阶层的愿望或要求,其形式主要有工会、农民组织、环保组织、妇女联合会、发展与合作组织、消费者组织、人权组织等。
我国非政府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和谐社会的内涵十分丰富,其要求: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创建安居乐业的环境,实现社会成员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建立和睦友爱、互帮互爱的人际关系;健全民主法制,使整个社会文明有序、充满生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协调社会各阶层、群体的利益,使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本文着重介绍以下几方面:
一、关心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对于家庭事故和灾害缺乏基本的抵御能力,对于社会风险在经济承受力和心理承受力上普遍都较弱,表现为经济压力大和心理负荷重,致使社会风险极易在他们身上爆发。由于弱势群体缺乏资金、权力、能力和关系等资源优势,仅仅依靠自身的努力难以摆脱劣势地位,而社会支持不足,个人受挫情绪强烈,容易悲观失望,有些发展成为对社会的仇视、对抗心理,引发越轨犯罪行为。
(一)非政府组织要在弱势群体利益表达和利益维护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由于弱势群体缺乏基本权利的保障和有效的利益表达手段,他们在利益诉求和利益表达中处于弱势地位。目前,弱势群体增多和利益受损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客观现实。因此,建立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和利益诉求机制十分迫切。从这一现实需求出发,应当加快发展各种为弱势群体服务的民间组织,使民间组织在代表弱势群体利益、建立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和利益协商机制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非政府组织要在解决劳资关系失衡问题中扮演重要角色
有专家调查后发现,在经济发达的浙江省,近些年劳动争议案件以每年30%的速度上升。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2004年以来仅千人以上的就有数十起。现实情况表明,劳资关系的失衡开始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无论是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频发的矿难,还是王斌余事件,都反映了部分基层工会在维护职工具体利益中的角色缺位问题。根据“珠江三角洲工伤研究项目小组”对佛山、中山、东莞、惠州、广州、深圳6个城市的582位工伤者进行的问卷调查:在遭遇工伤这种特殊困难关头,53%的工伤者表示得到过一些关心,但是回答说这些关心来自基层工会的比例只占到1,9%。这些事情很令人深思:我国现行的基层工会组织如何能在劳资关系的利益协调中有所作为?从这一现状出发,一方面,要完善现有的基层工会组织,使其成为劳动者具体利益的代表:另一方面,要使基层工会组织扩大到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中去。目前我国农民工已经达到1亿人,应当也有可能加快建立农民工工会组织,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基本权利。
(三)非政府组织要在维护农民基本权益中扮演重要角色
由于城乡改革不同步,城市化进程中对农民利益的侵害,尤其是对农民土地权益的侵占已成为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这些年来,因为农民土地问题而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严重影响到农村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未来几年,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真正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关键的问题在于使农民组织成为维护农民土地权益的主体,提高农民及农民组织在土地交易中的谈判地位。
因此,非政府组织以致力于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为宗旨,以被国家体制和市场体制两大社会主流体制所忽视或排斥的边缘性社会群体为服务对象。非政府组织的活动以主体志愿性为基础,因而对社会弱势群体扶助时体现了奉献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非政府组织更能深入基层,贴近下层人民:非政府组织通过为社会弱势群体参与发展提供一些组织架构和机制,实现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整合凝聚作用:非政府组织筹集资金时具有自主性和广泛性:非政府组织在扶助社会弱势群体中可以较好地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优势。
二、环境保护
近10年来,我国环保民间组织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已经成为推动中国和世界环境事业发展不可缺少、不可替代和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它主要是起到了政府职能所不易做、不便做的拾遗补缺的补充作用:起到了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交流和融合作用:起到了监督政府、保护百姓环境权益的作用:起到了宣传群众、引导群众、组织群众参与各种环境活动以及咨询和服务等作用。
(一)宣传与倡导环境保护,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
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倡导公众参与环保,是我国环保民间组织最普遍的工作,对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10年来,环保民间组织和环保志愿者走进工厂、社区、学校、乡村,通过发放宣传品、举办讲座、组织培训、出版环保书籍、在各种媒体,上开设环境宣传窗口,以及开展环保公益活动等,采用多渠道、多方式向社会和公众宣传、传播环保理念。提高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事迹十分感人。
2000年5月,“自然之友”启动了我国第一辆环境教育流动教学车――“羚羊车”。5年来,“羚羊车”已经深入200余所学校,向20000多名中小学生以及社会群众宣传保护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以及保护野生动物的紧迫性和责任心,影响深入,反映良好。北京地球村在中央电视台开设了专栏《环保时刻》。武汉绿色环保服务中心在当地广播电台开播专栏宣传环保。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每年组织万人参与环境文化节,宣传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文化。50%以上的环保民间组织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目的是向社会和公众传播环境知识、宣传环境主张、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
(二)开展监督,为环境事业建言献策
环保民间组织的另一重要作用就是监督政府实行环境主张,落实环保举措。坚持可持续发展。同时为其建言献策,把实现国家的环境与发展目标同自己的宗旨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表明我国的环保民间组织进一步走向成熟。
2005年4月,中华环保联合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公开征集公众对国家“十一五”环保规划意见和建议,有420多万人参与,提出9个方面27条高质量的建议。得到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国务院领导的肯定。
(三)扶贫解围,推动发展绿色经济
环境与贫困是互为因果的关系,贫困可以导致环境破坏,环境恶化也可以造成贫困加剧。因此,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是真正符合自然和经济发展规律的。环保民间组织在实践中把保护环境与脱贫致富有机结合起来,实行了良性互动,效果很好。
陕西妈妈环保志愿者协会围绕西部开发战略部署,在10个县10000户农户中开展“绿色家园环保示范户”创建工作,引导农村妇女发展无污染无公害生态农业和建设以秸杆、人畜粪便综合利用的农村庭院沼气再生能源,走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绿色经济、脱贫致富的新路子。目前,已表彰树立了300户典型示范户,其中30户被树立为“绿色家园十佳户”。
(四)维护社会和公众的环境权益
环保民间组织在维护社会和公众环境权益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政府把环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享用权真正赋还给公众,把公众对“四权”的真实意见反馈给政府。
1999年11月,中国政法大学污染受害者法律帮助中心,开通污染受害者法律咨询热线,无偿地为污染受害者提供法律服务。2005年,该中心支持“福建省屏南县1721位农民诉福建省(屏南)榕屏化工有限公司环境污染侵权案”胜诉,为当地农民挽回经济损失68万余元,此案被评为2005年中国十大影响性诉讼之一。
(五)在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由于种种原因,生物多样性遭受的破坏十分严重,一些动植物濒临灭绝,中国环保民间组织不遗余力地加以保护,做出了卓越贡献。
为了保护濒临灭绝的藏羚羊,1995年2月,“绿色江河”在可可西里组建了我国第一个民间自然保护站――“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2002年8月。“绿色江河”向青藏铁路施工单位递交了《关于保证藏羚羊顺利迁徙急需采取相应措施的建议书》,敦请施工单位设置了专门为藏羚羊迁徙让道的红绿灯。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弱势群体;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2.0[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41(2012)04-0074-03
1 引 言
弱势群体是指由于社会或个人原因造成的对于现实社会不适应,在经济上贫困、政治上影响力小、文化水平较低、占有社会资源少的人群共同体。作为社会公益文化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图书馆,如何关注弱势群体,帮助他们拓宽信息渠道,提高自我生存能力,不仅是其服务内容之一,更是社会赋予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公共图书馆弱势群体服务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服务内容。依托丰富的馆藏资源、网络资源及信息专业人才,图书馆有针对性地为弱势群体提供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法律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信息援助,让他们及时了解应该享受的政策和权利,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2)服务模式。在开展阵地服务同时,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已有的条件,借助流动图书馆、汽车图书馆和网络及各种通讯手段使弱势群体不必亲临图书馆就可享受图书馆提供的各项延伸服务。3)服务手段。结合各种新兴技术和弱势群体特点,在技术层面不断推出丰富多彩的用户体验活动。通过建立网站,开展电子文献阅读、查询、咨询等服务,引导并指导弱势群体体验图书馆为他们提供专业服务。
2 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弱势群体服务实践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加大弱势群体服务力度,完善和改进服务方式,通过有效整合资源,不断创新服务手段,延伸服务范围,拓展服务功能。2006年,我馆开始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实行服务倾斜,为他们免费办理借书证。2009年,随着我馆陆续全面实行免费开放,采取了取消读者借书证工本费、年服务费、自修服务费,免费开放部分商业数据资源等一系列降低读者利用图书馆费用的措施;同时,加强与相关组织机构的合作,完善服务结构体系;积极参与国家对西部地区文化项目开展,承担起“文化共享工程”及“送书下乡”活动等。在为弱势群体服务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2.1 为残疾读者服务
据广西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广西现有各类残疾人300多万,南宁市约50万,占市区人口的7.23%,他们在学习、就业和生活各方面存在许多实际困难。我馆采取各种措施,推动残疾人读者服务向基层、社区延伸,使残疾读者最大限度地共享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成果。
首先,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推动残疾人阅读活动的开展。2011年我馆和广西残联共同成立了广西残疾人阅读指导委员会,以帮助残疾人多读书、读好书,不断提高他们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阅读指导委员会成立以来,面向广西残疾人推荐了多本反映广西情况以及广西残疾人事业的图书,开展了“知识共享,光明随行”系列读书活动,利用汽车图书馆为残疾人开展送书、送刊、送听书机等上门服务,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第二,健全服务设施及设备。为方便残疾读者利用图书馆,我馆对馆舍进行了全方位无障碍改造。馆外出入口大道设有轮椅通行坡道和带有凹凸条纹的盲道;室内设有电梯、残疾人专用卫生间等。建立了“广西盲人有声读物图书室”,内设8台盲人专用电脑,助视器、点显器及盲人听书机38台,刻录用空白光盘一批以及服务用光笔等,为视障读者免费开展有声资料的借阅、刻录、录音等服务。第三,加强资源建设。购置了符合视障读者阅读需求的期刊,如盲文版《读者》《家庭》《故事会》等热门期刊,并在原有视听资源基础上,新增视听文献7 000多件。在实际工作中,我馆还提供一对一上门服务。如,当我馆了解到后天失明的南宁市四十二中盲人英语女教师廖燕的特殊情况后,为她送去了听书机,并专门为其下载了盲人作家李东辉文集及有关历史、地理类的图书。在2010年中国盲人协会举办的“我读书,我受益,我快乐”读书征文活动中,她的文章获得了大赛一等奖。
2.2 为少儿弱势读者服务
近年来,我馆针对少儿弱势读者的不同特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南宁市盲聋哑学校、南宁市残疾儿童康复中心、明天学校(孤儿学校)及开明学校(农民工子弟学校)等都是我馆长期重点服务的对象,除了在这些学校内建立汽车图书馆服务点,免费为他们送去图书、杂志、音像资料等阅读资料外,每年还不定期在这些学校组织开展各种活动,例如赠送图书和学习用品、帮扶“结对子”、游园联欢、为孤儿过生日等。虽然生理上的弱势难以改变,但是他们希望能够通过阅读书籍、参加各种活动,在心理、知识上逐渐变为强势,使自己的人生同样活得精彩。此外,我馆还积极开展为边远山区和留守儿童的服务工作,先后为贫困学生、农民工子弟、留守儿童捐赠了数千册书籍。同时,为了进一步增进城乡少儿学生相互间的交流与了解,还举办了城乡小朋友“手拉手”活动,邀请广西经济欠发达地区(如那坡县龙合乡忠合村小学、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大寨村中心小学)的留守儿童到南宁参观、交流和培训,使他们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也让这些弱势少儿感受到了社会给予他们的人文关怀。
二、 活动背景:
志愿者活动是学习雷锋精神在当今时代条件下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它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主旨,它的精神内涵与雷锋精神一脉相承,是雷锋精神的延伸和拓展。
在这严寒的冬天,用我们的爱心给孤寡老人送去温暖,用我们的青春为和谐社会建设献出热情,把雷锋精神发扬光大,使人们感到,“这个冬天不再冷”。
三、 活动目的与意义:
响应学校团委开展主题团日活动的号召,我班团支部决定开展以“严冬送温暖 爱心促和谐,关爱弱势群体 发扬雷锋精神”为主题的团日活动,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充分发挥团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将雷锋精神深入贯彻到青年学生群体中,深化中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激励和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志愿精神,充满爱心、关爱老人、孝敬老人,尊敬师长,积极向上,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发出自己的光和热,展现志达学子的良好形象和一流的的素质。
四、 活动前期准备:
1. 召开团支委会议,讨论活动计划,初步确定活动方案。
2. 召开团支部全体团员会议,广泛收集团员们对活动方案的意见和建议,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3. 向校团委沟通汇报,最终确定活动计划。
4. 与学校附近社区联系,确定“送爱心”的“低保户”孤寡老人。
5. 到超市购买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作为慰问礼品。
6. 确定慰问领队发言人,打好慰问腹稿。
五、 活动时间:
六、 活动地点:
在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陪同引领下,到“低保户”孤寡老人家中慰问。
七、 活动对象:
“低保户”孤寡老人
八、 活动负责人:
团支书,组织委员,宣传委员;总负责人:团支书。
九、 活动流程:
1、集中开会,通知参加此次活动的同学,说明活动内容和注意事项。
2. 所有参加活动的成员在教室门前集合列队,由负责人统一带往慰问户住所。
3. 送上慰问品,对老人进行慰问,在慰问领队发言人的带动下,问寒问暖,拉家常。
4. 慰问结束,有序退出,列队返校。
十、 注意事项:
1. 参加本次活动人员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损我校的美好中学生形象,
2. 活动期间,各位班干部和负责人必须发挥带领作用,积极调动其余人员的积极性
3. 活动期间,保持整个活动的纪律性。
4. 全体参与活动的团员代表要依照计划履行好各自的职责, 确保活动顺利开展和圆满结束。
5. 对我们的活动记录文字,还有相片记录也一定要切实做好;活动后要跟进行总结,吸取经验教训,在今后的活动改进加强。
6. 活动结束后,参与活动的团员代表应集体返回学校,不得私自离开队伍,如若有急事,请向负责人请假,以保证团员代表的个人安全。
十一、 经费预算: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出发,加大社区弱势群体人员的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力度,以解决社区弱势群体人员的生活实际问题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我办弱势群体人员的长效管理制度,切实做好城镇贫困居民“低保”工作,积极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互助等事业,努力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帮、难有所救”。
二、基本制度
1、建立弱势群体分类管理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弱势群体分为A、B、C三类,登记造册,发放困难家庭帮困卡,凭卡领取政府补助、临时救济、捐赠衣物调剂以及其他救助方式等。低保人员、五保户列为A类,实施政府正常化补助机制;伤残无劳动力、孤寡老人、大病重病户列为B类,作为进入低保、五保的后续人员;目前无工作但有工作能力的特困职工、残疾人员、病灾户列为C类,实施临时救助。通过对不同对象的分类管理使办事处的弱势群体管理工作层次分明,为今后人员的变化动态管理建立了基础,促进社区弱势群体管理和服务工作进一步科学化。
2、建立弱势群体救助基金配套制度。社区五保户、低保户、特困职工、残疾人员、孤寡老人、病灾户的正常救助与临时救助资金,办事处承担70%,社区承担30%,专户储存、专款专用。
3、建立弱势群体的日常认定制度。凡符合弱势群体条件的人员,可随时向户口所在社区提出书面申请,经初审合格,张榜公示后,按月上报认定。社区居民小组长、居民代表作为弱势群体工作监督员,对弱势群体人员审批管理、救助金拨付发放等环节进行全程监督,收集、反馈有关意见和建议。
4、建立弱势群体的年审制度。办事处民政办每年对辖区弱势群体人员逐户上门调查了解,将符合条件的人员,集中登记审核,进行年审,对符合条件的,加盖年审印章。
5、建立弱势群体的管理与服务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弱势群体工作列入年度社区目标考核范围,建立弱势群体社区管理目标责任制,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落实任务,责任到人,力争大部分弱势群体通过社区能实现救济、帮扶和就业。办事处对社区实施跟踪考核,对完成目标任务好、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对因工作不力而未完成任务的,要追究责任。
6、建立弱势群体的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定期入户调查机制,随时了解低保户情况。明确社区、办事处各自在受理、审核、公示、审批弱势群体的工作职责及工作时限。对不依法履行职责、未严守工作程序,超越法定时限、法定权限或违反法定程序实施认定等行为将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三、弱势群体的管理和服务
弱势群体的管理与服务要按照“广覆盖、社会化、可持续”的原则。在社会目标上,要达到公平和大多数人的基本权利;经济目标上要达到收支方面的可持续性和对经济增长的激励作用;政治目标上要达到不同人群利益关系的平衡及其连续性。
一是实行总量控制,坚持动态管理。切实做到管理对象有进有出,补助标准有升有降,真正实现动态管理意义下的应管尽管。
对一般低保家庭,在认真落实低保政策的前提下,做好其收入情况跟踪统计、管理和就业再就业工作。对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根据其年龄、特长、健康状况,再结合工作的需要,给每个劳动对象都定好劳动工种和劳动岗位,并进行登记造册,目前主要工种有社区的卫生管理、绿化养护、治安巡逻等。每季度对低保人员参加服务的次数和质量进行统计考核,将考核结果上墙公布。对表现突出的低保人员给予表彰和适当奖励,并免费提供就业培训,向用人单位推荐就业;对不服社区安排,连续2次无故不参加社区公益劳动的低保人员,将减半发给当月保障金,连续三个月不参加劳动的,取消其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待遇,并在半年内不得申请最低生活保障救助;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低保对象再就业,对积极再就业的低保对象,就业以后,可继续享受1-3个月的低保补助。
对家中有重病及重症残患者,或因其子女正在接受义务教育,且学费明显超过家庭负担能力,以及夫妻双下岗并需要供养无收入的高龄老人的家庭,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并视其具体困难程度确定临时补助额度。探索建立限期保障办法,根据居民家庭状况和劳动能力状况,实施限期保障,明确保障期间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到期即可终止低保待遇。
妥善解决特困老人的生活困难问题,各社区要根据调查登记状况,认真组织一次全面核查工作,对特困老人逐一核实,对符合低保条件的特困老人,要确保低保政策全面落实,做到应保尽保,不漏一户一人。对五保户供养状况要做好摸底调查,切实落实五保供养政策,针对五保老人高龄多病的情况,要重视解决其基本医疗问题。对于不符合低保和五保供养条件,生活确实处于特困状态的老人,要区分不同的情况,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对有赡养能力而不尽赡养义务的子女,进行法制与道德教育,实行司法调解,签订赡养协议,切实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一些“女儿户”老人在丧失劳动能力后陷入特困的情况,要对这些老人的女儿宣传《老年法》,使她们认识到女儿同样有赡养父母的义务,落实老年人的供养问题;对无依无靠、生活难以自理的特困老人,各社区要组织开展定期走访、帮扶活动,严防老年人因生活无法自理、生病无人照顾而死亡,甚至死后无人知晓的极端事件发生;对于因病因灾致贫的特困老人,要尽量列入临时社会救济对象,协调有关部门,开展对特困老人的医疗救助活动,为他们提供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对由特困老人抚养、在中小学就读的孙子女,要帮助协调教育部门减免其学习费用,使他们不致于因贫辍学。
二是狠抓社区配套资金的到位。低保人员低保金以及临时困难补助资金的来源渠道,以办事处与社区三七承担的方式筹集,资金发放到位之前,社区配套资金必须提前到位,社区配套资金不落实将从预留款中扣除。救助救济资金采取“街管居用”方式,独立帐户、专款专用,由社区申请,经民政、分管领导、行政主要领导签字后划拨,坚持“严格支出,加大收入,控制缺口”的原则。捐赠款物由办事处根据灾情和实际需求,统筹平衡、统一调拨分配,发放救灾捐赠款物应坚持民主评议、登记造册、张榜公布、公开发放等程序,做到帐目清楚、手续完备、制度健全,并向社会公布。民政办公室应加强对低保资金及其他临时救助钱物的经常性检查监督,确保资金安全和使用效益。
三是加强弱势群体的基础管理。将救助弱势群体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抓好抓实,建立动态性弱势群体人员档案,做到“家庭情况清、身体状况清、就业现状清、职业技能清、就业愿望清”,同时建立弱势群体增减变化台帐和月报制度。做好弱势群体人员分类资格审查工作,做到严格把关,不虚报,不瞒报。严格进行家庭收入调查,核实保障对象的家庭经济状况和实际生活水平,规范申请、评审和资金发放程序,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四是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对弱势群体,不仅要从政治上爱护,从制度上保证,从生活上关心,更要从素质上提高,加强引导和扶持,帮助树立自力更生的意识,培训其自力更生的能力,促使其自谋生路。改进扶持方法,改生活救助为生产援助,使扶贫方式由现金和实物援助为主转变为培育自我发展能力的援助为主,扩大在技术、项目、培训、生产和销售等方面的有效援助。
五是形成全社会关注弱残的氛围。财政为弱势群体提供的保障只能解决其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他们的医疗、住房等具体经济困难还难以由政府统包。要
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使他们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需要全社会的关爱。要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开展“送温暖”、“一帮一”结对等扶贫帮困活动,深入持久地把救助特困家庭的工作做好,在全社会形成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将扶贫帮困纳入各社区目标管理内容。同时,大力宣传表彰助弱济困的好人好事,动员全社会力量都来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
六是全面实施再就业专项援助行动。
1、弱势群体可享受以下再就业免费服务项目:(1)提供政策咨询;(2)提供一次面对面、个性化的职业指导;(3)提供三次基本符合条件的劳动力市场就业信息;(4)提供一次减(免)费技能培训机会;(5)提供二次免费求职登记;(6)提供各项劳动保障事务服务。
2、弱势群体可享受下列再就业援助:(1)通过劳动力市场,促进有一定市场就业能力的弱势群体竞争就业。劳动保障服务所要充分发挥信息采集员队伍作用,广泛采集有效岗位信息,常年滚动储备200个左右岗位,只要“不挑不拣”,提供及时上岗;鼓励具备资质条件的社会办职业介绍机构,提供就业岗位,帮助弱势群体实现再就业。
(2)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帮扶弱势群体实现再就业。对由政府投资形成的公益性岗位和街道、社区居委会开发的社区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弱势群体就业。同时加强现有公益性岗位管理,对出现的空余岗位,及时补充弱势群体再就业。
(3)对愿意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弱势群体,提供优惠扶持政策:一是凭《再就业优惠证》,享受国家规定的税费减免政策;二是对已领取《营业执照》从事自谋职业的,可享受创业小额贴息贷款优惠政策。三是对在社区内自谋职业的,对添置生产经营性用具确有困难的,给予500元的实物帮扶。
(4)广泛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帮助弱势群体实现再就业。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办事处广大党员干部和社会力量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帮助弱势群体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寻找就业门路,想方设法帮助弱势群体实现再就业。
四、保证措施
目前我国社会快速转型,日渐城市化,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乡村留守子女。这些留守子女与其他先天残疾儿童、孤儿等孩子构成了农村学校一个特别的群体――弱势群体学生。这些孩子一般因家庭生活和教育、或自身的缺陷,无法与其他正常的同龄孩子相比,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的成长都面临着问题。他们具有与同龄人不同的共性:孤僻、自卑、沉默寡言、不善表达自己、与同伴交往少;脾气暴躁、骄横、霸道、易冲动、容易对同伴产生攻击行为;学习成绩平平,少数成绩下降;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较弱,比较任性、懒惰、缺乏责任感;缺少活泼天真,对父母有不满情绪,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不很融洽等。
【个案】
个案1:学生A,男,12岁。如果不是爷爷的坚持也许他至今仍听不到,如果不是爷爷省吃俭用,他没有耳蜗至今会失语,可是即便带上了耳蜗,他也只能些许听到一点儿声音,言辞也很含糊不清。长期的与众不同滋养了他好斗的性格,本来就比同学高出一头的他可能见与别人沟通费劲,便索性拿起了另一样武器――拳头。个案2:学生B,男,11岁。幼年母亡,父亲常年在深圳打工,只在年末回家待上数天。他便常年靠着年迈的爷爷奶奶,可爷爷酗酒,经常无故打骂他和奶奶。他的卫生状况很糟糕,有一次头发间藏着一条类似于蛆的小虫带进来;他的学习情况也不理想,家庭作业几乎不做,家人从来不问;他的心理敏感而偏执,也许是经历的挫折太多了吧。个案3:学生C,女,12岁。典型的流动人口子女,家人偏爱男孩,几乎不管她,任她自由发展。二年级时她曾带着一个一年级小女孩离家出走,一路捡破烂从白塔流浪去金坛几天,最后还是派出所送她回的家。可是她的家人并不着急,反应很平静。后来类似情况到了三年级又发生了一次。因此,经过分析研究,心病还需心药医,一个心灵的缺失只有靠其他心灵的浇灌才能获得滋润。爱心是成功德育的动力源。这种爱是单纯的,不带丝毫功利之心的。笔者认为,作为一名班主任、课任老师,身处学校教育的第一线,必须拥有最深厚的爱生之心,用自己全部的爱去关心每一位弱势群体学生,一视同仁,甚至加倍关爱,让爱拉近了与弱势群体学生的心距,让爱使弱势群体学生感受到了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从而引导、帮助弱势群体学生积极健康地发展。
【对策分析】
一、循循善诱,因人而谈
个别面谈是师生沟通的重要桥梁,而与弱势群体学生的沟通则尤为重要,所以要经常性地找其面谈,教导他们一些生活上的自理方法,引导他们正确面对自己的内心需要,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学业上的疑惑,尽可能的给他们爱的满足感,让他们感觉自己并没有被遗忘,从而产生对生活的渴望。在面谈上,方法很重要。如学生B,因为他的偏执,我与他谈心时首先要表现诚恳,因为得让他感觉你是在诚心的想帮助他,而不是指责他,这样就为他营造了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他会减少许多对立情绪。其次,针对他敏感的心理特质,我多半采用讲故事的方法与他沟通。当他很邋遢时,我曾给他讲了《邋遢大王》、《小猪洗澡》、《妞妞剪指甲》、《狮子的长发》等一系列故事,让他在会心的笑中感悟到自己该这样干净起来。
二、严慈并济,相机而发
有时,面谈过密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一次,学生B居然由于我又给他讲故事了而在同学面前显摆。获悉此事后我很震惊,突然我意识到一味的“和风细雨”也不是长久之计呀,偶尔也要“暴风骤雨”一下才行。可“暴风骤雨”的时机却很关键,要把握好,错失良机不仅会影响孩子心理,也没有效果。一次,学生A用脚踢别人的肚子。看见后,我冷脸将其拎至一边站好,看我怎样检查受伤害的小男孩的肚皮,怎样安抚他止住疼痛止住哭泣。看着看着,他低下了头……我无法用很多言语有效的来教导他,但我可以抓住时机、依靠动作,让他仔细看我的举止来感化他。学生C原先学习吃力,对学习没兴趣。现在她学习仍然吃力,可偏偏在语文课堂上小手高高举起,还偶有惊人之语呢!这全源于一次我在课堂上对她的表扬。这更引证了卡内基的话:“当一个人身处逆境的时候,他的心灵布满荒芜,他需要心灵的播种者来播种希望的种子。这时我们能给他带来什么?温暖的赞美,赞美能帮助别人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