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08:44:1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初中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2-0114-02
现今,初中学生早恋、沉迷于黄色书刊、影片、过早发生、性犯罪等现象日益突出,这使得我们不得不深思:我们该如何看待性,性心理健康教育该如何进行?从初中学生的发展需要来看,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善人格、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基础;从稳定社会秩序来看,性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社会发展、提高民族素养的基石,它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初中生常见的性心理问题
1.性困惑
性困惑是指青少年对身体出现的生理变化缺乏思想准备而产生的心理上的不适应现象。初中学生身体外形将随自身不断的成熟而发生变化,如果他们不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的身体及其第二性征,或对青春期出现的第二性征感到害羞、不安和不理解等,这可能产生性心理困扰。
2.性压抑
性压抑是指人的望得不到满足,心理失去平衡而导致的一种性心理现象。初中学生的望是不能采用成人的方式来满足的,但他们可以寻求其它途径,如运动、参加集体活动等来宣泄过剩的精力。
3.性幻想
性幻想是指联想异性的形象、异性的性特征、性表现外露的部位及一些性情景产生,可以理解为性的白日梦,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初中生存在性幻想是正常的现象,但过度的性幻想可能对初中生的生活、学习造成影响。
4.性 梦
性梦是指在睡眠中出现的带有各种性内容色彩的景象。性梦可能很怪诞、不符合我们的道德标准,但它的出现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初中生不必对此而自责、内疚。当初中生出现性梦时,有的会一笑而置之;也有的会因此而产生心理问题,原因就在于初中生不能正确认识性梦,认为性梦的产生就意味着自己是一个思想不健康的人,他们心里会充满懊恼,整日折磨自己。
5.性即
就是用手或其它器具刺激性器官而引起,获得性满足。据有关调查显示,男生70%~90%,女生30%~60%有过这种体验。在青春期这个旺盛的时期,适度的具有自我调节的性质,有助于降低增强了的望,是无害的,但是一些初中生却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的错误认识所产生的心理压力,这严重的影响了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当然,虽无害,但切记不能过度,物极必反。
二、初中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在家庭中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教育就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由家庭里的长者(主要是父母)对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
(1)在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上,采用同性别教育模式即在家庭中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时父亲指导儿子、母亲指导女儿。性知识由同性别的父母来讲解,一方面可避免性别差异带来的尴尬,另一方面同性别的父母对相关的性知识也有更多的了解。
(2)在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上,父母可向子女讲解以下知识:①在10岁左右,父母向孩子讲解性成熟在身体上的表现及男女之间的差异。②在11~12岁左右,母亲应向女儿讲解月经方面的知识;在12~13岁左右,父亲应向儿子讲解遗精方面的知识。让孩子了解与自身相关的变化,学会自我护理。③在15岁左右,父母应向孩子讲解怀孕、避孕、过早带来的伤害、性疾病预防等知识,同时还要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和责任感等。
2.在学校中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的性心理健康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传授系统地、科学地性知识。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或校医,利用生理卫生课或课外讲座等形式,系统地讲授性知识。讲述性知识时要注意让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结合起来,既要有人体解剖、生殖系统解剖等知识,也要有性心理、性伦理和性道德等知识,而且要以后者的讲授为主;在讲授性知识时一定要适时、适度、适当,要注意阶段性和连续性,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断断续续,要让学生在连续的教育中学到系统、合理地性知识。在教育中应注意启发、诱导,让学生们了解两性发育的知识,打破他们的性神秘感,使之具有一定的心理卫生知识和正确的道德观念。
(2)性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利用学校广播、宣传栏等宣传工具向学生系统介绍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的实质和规律;利用班会、团体活动对初中学生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某些个别学生还可以进行个别谈心、心理辅导或心理治疗。
(3)教师应教给学生两往的艺术。初中阶段的男女交往与同往不同,必须注意尺度。异性同学交往时,应相互学习,相互尊重,胸怀坦荡,保持广泛接触和群体式的交往,注意个别交往的分寸,少与异性单独接触,把握和控制性冲动,珍惜少男少女的纯洁,对于“性诱惑”敢于说“不”。在初中阶段教师有意识地加强男女同学间的异往,这有利于男女学生的相互理解,消除男女之间的神秘感,提高异性社会交往的能力,并可获得智力上的互偿、情感上的互慰、个性上的互补和活动中的互激。
(4)初中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可与德育工作相结合,这体现了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原则”。德育工作是开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落实性心理健康教育同样有助于德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所以我们必须对德育工作给予重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性道德观念。
(5)设置心理咨询中心。当初中生性生理的变化给他们带来困惑、担心、多疑时,或是对于一些生理和心理现象感到羞于启齿和无处求教时,他们可向心理咨询中心请教。心理咨询机构也要遵循保密原则,学生才能更放心的向老师了解性科学知识。
参考文献
1 赵忠心.家庭教育学:教育子女的科学和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工具
本次调查采用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测验共100题,测定了受试者的8种焦虑倾向: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
(二)被试
以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调查。在江门市的4个县级市(鹤山市、开平市、恩平市、台山市)、3个区(蓬江区、新会区、江海区)和市直属学校,各地区乡镇小学、初中各抽查1所,城区小学、初中、高中、中专/职中各抽查1所,共抽取了45所学校。其中鹤山市818人,开平市753人,恩平市779人,台山市791人,蓬江区663人,新会区779人,江海区490人,市直学校298人。男生2584名,女生2787名;独生子女2131名,非独生子女3240名;小学生1856人,初中生1822人,普高学生990人,职高学生703人。
(三)数据来源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600份,其中有效问卷5371份,有效率95.9%。根据周步成等人编制的全国常模将原始分转换成标准分后,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0进行了描述统计、t检验和方差分析。[6]
二、调查结果
(一)总体水平和各因子均分
(二)心理健康水平和检出率
根据MHT筛选的原则,总分大于等于65分代表个体存在“总体焦虑倾向”,某项因子大于等于8分即代表个体在该因子上存在焦虑倾向。
从表2可以看出,在5371个样本中,存在“总体焦虑”的学生有192人,占比3.57%,说明江门市中小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是,在某些方面,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14.02%的学生有自责倾向,常把不属于自己的错误归咎于自己;17.65%的学生存在恐怖倾向,比如怕黑、怕高;12.21%的学生有冲动倾向,经常会被情绪左右,不顾后果地做出一些冲动的事情;11.68%的学生存在对人焦虑,他们害怕生人,担心有人在背地里说自己坏话;13.63%的人存在身体症状,当焦虑急剧袭来时,感到将要死去,呼吸困难,心跳加快,喘不过气,出虚汗,头晕,知觉异常。
(三)性别比较
从表3的t检验可以看出,女生在多项因子得分均高于男生,比男生更容易焦虑。
(四)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比较
根据表4的t检验显示,除了冲动倾向之外,非独生子女在其他7个因子和总分上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学生。
(五)单双亲比较
根据表5的t检验显示,单亲家庭学生在孤独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3个因子和总分上显著高于双亲家庭学生。
(六)地区比较
根据表6方差分析显示,不同地区的学生在所有因子上差异显著。其中,市直学校的中小学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和过敏倾向等4个因子上分数最高,新会区的中小学生在总分、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等4个因子得分上比其他地区高。
(七)学段比较
根据表7方差分析显示,除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两个因子外,总分和其他6个因子的分数呈现随学段升高而升高的现象,具体表现为职高学生>普高学生>初中学生>小学生。
三、问题分析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江门市中小学生心理状况总体良好,但通过比较不同因子,可以看出以下问题:
(一)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预期相反
“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非独生子女”,是一直以来社会普遍认为的观点,而本次调查推翻了这种刻板看法:除了冲动倾向因子外,非独生子女在其他7种焦虑倾向上均显著高于独生子女,表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如独生子女,与一般的社会预期相反。
为何事实与人们的预期截然相反?通过访谈,笔者发现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媒体过分放大了独生子女某些特点如“不会分享”等问题,却忽视了独生子女的优点如自信、综合素质高等;二是独生子女的父母多为有稳定工作的人群,如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而非独生子女的父母多为商人、私营业主、农民等,独生子女享受的家庭资源普遍优于非独生子女。大部分独生子女父母文化程度高,懂得如何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擅长与孩子沟通,教育孩子的方式也更为民主;相比之下,非独生子女的父母文化程度较低,不太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与子女沟通不到位。另外,家庭负担重的父母很少聆听孩子的倾诉,当孩子遇到心理问题后,很难得到及时的解决,因此孩子会更焦虑、自责、过敏。
(二)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低年级学生差
除了冲动倾向外,职高与普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分和其他7个因子的得分均高于初中生和小学生。通过调查及访谈发现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第一,随着年龄增长,学生不再是无忧无虑的小孩,他们日趋成熟,开始对自己未来从事什么职业、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了初步思考,但正是处于由幼稚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学生许多问题没有想明白,也没有形成稳定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由此引发的问题相对来说比较多;第二,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各个学段开课程度不一致,小学阶段开课率较高,高中阶段开课率偏低,高中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第三,普高学生面对高考压力,职高生面对就业压力,这也是他们在心理测验中得分较高的原因。
(三)职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相对其他学段的学生,职高学生在焦虑总分和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因子得分最高。笔者通过访谈了解到,主要原因有三方面:第一,从职高学生的生源质量来看,职高学生较普高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目的性不是很明确,家庭对其期望值也不是很高;第二,职高学生处于一种相对特殊的教育环境,教育管理、教师教学态度、课程设置、学习难度与普通中小学有较大差异,部分学生难以适应,往往对刚接触的专业课感到接受不了,对于解决专业课和文化课之间的矛盾没有经验;第三,职高毕业生实际就业率与就业期望值落差大,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认为就读职业中学前途不佳,对自己缺乏信心。
(四)单亲家庭学生的孤独感、冲动倾向远高于双亲家庭学生
除了学习焦虑外,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分和孤独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等3个因子上得分较高。原因在于,单亲家庭孩子上学经常迟到、早退、旷课、打架,不主动参与学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不理想。缺失父爱或者母爱对一个正处于青春期发育的孩子来说,容易使之产生孤独感,甚至产生心理偏差。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经常产生一些不良情绪,如想摔东西,想离家出走,甚至想自杀等。
(五)初中生的冲动倾向得分高
初中生的叛逆性较强。曾经有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人一生中最叛逆的阶段。初中生好冲动,做事往往被情绪左右,做决定不经大脑,老是做出事后后悔的事情。本次调查再次印证了这一说法。
四、对策及建议
(一)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以笔者所在的地区为例,参照《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内容指南》,科学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明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针对性、科学性、专业性和有效性,做到心理认知与活动体验相结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根据不同学段、不同群体、不同性别学生的特点构建“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合理安排各年级的教育教学内容。
(二)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结合本校特点,创新活动形式,全方位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除了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外,还要把心理健康档案、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工作中。同时,根据学校的特点,创新活动形式,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活动。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为基点,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一是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根据校园环境布局,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提示语、图片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二是结合校团委、学生会和各种社团,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让不同学段、不同群体、不同性别的学生得到应有的关爱,引领学生思考社会、思考人生,学会真诚地对待生活。
充分发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关注特殊群体,结合班级学段,开展有效的心理辅导,促进学生均衡发展;充分发挥心理教师在专业引领中的作用,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专业指导,提高学校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组织班级进行测评分析,提出专业化的建议,及时反馈给班主任及任课教师,使他们在日后的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科教师充分发挥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抓住容易对学生心理产生影响的学习内容,巧妙利用,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
(三)提升心理教师的专业素养
目前,我市只有部分学校设有专职心理教师,有的学校虽然配备了兼职心理教师,但兼职心理教师的专业水平较为低下。要提升心理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一是要大力引进专业教师配备到基层学校;二是要建立市、县(区)、学校三级培训机制,加大培训力度,打造骨干教师队伍,开展师徒结对、区域帮扶等活动,全面提升心理教师的专业水平。
(四)发挥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作用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学习、情绪调适、人际交往、人格发展以及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心理困扰,教育难度大,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很难解决,需要家庭、社区的紧密配合,形成教育合力,逐步健全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网络化体系,整合教育资源。一是积极组织开展教师家访和家长来访活动,通过家长学校、家访、家长来访等各种渠道,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让家长们了解学校教育动态,了解孩子在校情况,掌握教育子女的方法,以科学的方式去赢得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二是善用周边社区各类教育资源,促进学校与社会互为依靠,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五)提高学生心理品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B-0014-0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农村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向城镇。农村的孩子在当地的学校就读,而父母双方或一方却长期外出务工,由此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留守学生”,这种现象在老、少、边、山、穷地区尤为突出。为了解中职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我们调查了百色市民族卫生学校的部分女生,并对留守女学生与非留守女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了对比分析,旨在为中职留守女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建议和策略。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3个年级中随机抽取10个班,以其中在校的中职女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470份,实际获得有效统计对象462人,其中非留守学生265人,父或母外出的留守学生100人,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学生97人,年龄15-20岁,99%为壮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学生。
(二)方法
一般情况调查采用自制的调查表,心理测试采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等译制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ental Health Test,以下简称“MHT”)量表,该量表共100道题,包括学习焦虑、社交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8个分量表。如果一个分量表的标准分≥8分,说明学生对该项目有焦虑倾向。若整个测验的总分≥65分,说明该生焦虑情绪较严重,存在心理问题。为消除学生顾虑,采用无记名方式,独立答卷,并当场收回问卷,使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阳性总检出率
调查的462名中职女生中,留守学生197人,留守率为42.64%。非留守学生、父或母外出的留守学生、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得分≥65分的人数依次为12人、3人和7人。经卡方检验,父或母外出的留守学生、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学生、非留守学生检出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005,P=0.367)。调查结果表明8个分量表中健康问题程度检出情况前三名为:学习焦虑325人(70.35%)、身体症状133人(28.79%)、自责倾向114人(24.68%)(见表1)。
(二)MHT量表得分比较
非留守学生、父或母外出的留守学生、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学生在MHT总量表上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07,P=0.336)。在各分量表上,经LSD多重比较,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学生孤独倾向高于非留守学生(P=0.027)以及父或母外出的留守学生(P=0.001),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学生自责倾向得分高于非留守学生(P=0.027),其他各因子上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三、讨论
第一,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总体上没有显著的差异。这可能是因为卫校学生基本来自农村,从初中起就寄宿在学校,都是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农村山区中学的寄宿制和学校的良好管理制度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有促进作用。进入中职学校学习时,学生己经有了相当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加上现在信息的发达和留守现象的社会化,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留守和非留守的差别。结合多年当班主任的体会,笔者认为,中职留守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不良影响的只是个案,而非普遍现象。
第二,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学生比非留守学生更容易出现孤独感和自卑倾向。这可能是中职留守学生因双亲都长期在外,沟通只能通过电话、网络来完成,而单纯的信息沟通远没有面对面直接感情交流那么温馨和生动。在留守生活中,父母成了孩子“最熟悉的陌生人”,他们往往只能满足物质要求而无法深入了解儿女的情感世界,在留守孩子碰到挫折与困难时父母也不能提供及时的心理支持。久之留守学生会出现无助、孤独、失落等不良情绪反应,极易产生消极否定的自我评价。这种情况下,学生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心理疏导,一旦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诱惑,就很容易产生偏激行为。
四、建议
基于以上的调查分析,笔者认为,学校应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双亲都外出打工的留守学生身上。具体的措施如下:(1)建立档案,加强管理。入学初,通过班主任的认真调查摸底,掌握学生信息,摸清各班留守学生的数量和基本情况。包括学生方面(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联系电话等),监护人方面(姓名、联系电话),家长方面(姓名、务工地址、联系电话)。建立“留守生”情况档案。并且监测学生心理变化情况,筛查出有心理危机的学生,精准实施心理干预,高效率防止极端情况发生。(2)增加班主任队伍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学校教育的直接承担人是班主任,在教育工作中班主任与学生接触密切,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校应该每年都对班主任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3)加强班级心理委员的学习和培训,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育的作用。开学初在每个班级选出一至两名心理委员,由专业心理教师对他们进行培训。(4)加强校园和班级文化活动,优化学生的品质和意志。建议学校及班级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班主任及班级心理委员要鼓励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家的感觉,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提升学习和生活的信心。(5)善于与家长沟通,共同探讨留守学生心理教育的方法。班主任应不定期地与留守学生的临时监护人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沟通,增进了解,寻求互助,并对老年的监护人(如学生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给予一定的家教指导,帮助他们正确地管教留守学生。
五、结语
本文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百色市民族卫生学校女生462人,使用《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测评。结果表明,百色市民族卫生学校女生的留守率为42.64%;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阳性总检出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7)。在各分量表上,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学生孤独倾向得分高于非留守学生(P=0.027)以及父或母外出的留守学生(P=0.001),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学生自责倾向得分高于非留守学生(P=0.027),其他各因子上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由此可得出以下结论:中职卫生学校留守与非留守女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未发现存在明显差异,父母均外出务工的留守学生更容易出现孤独倾向和自责倾向,学校应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在双亲均外出打工的留守学生上。
【参考文献】
[1]何资桥,曹中平,刘永刚,等.湖南农村“留守孩”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6(6)
[2]严鸿和,朱霞桃.寄宿制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影响[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1)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素质已经成为衡量现代人的重要指标。处于青春年华的初中生,在人生学习、成长的道路上又跨出了充满希望的一大步,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为他们将来的工作、生活奠定扎实的基础。《初中思想品德新课堂标准》强调:开设本学科的根本目的是要为初中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人格的完善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思想品德是一门肩负着对学生进行系统道德素质培养和心理素质培养双重任务的综合性的重要课程,在践行思想品德高效课堂的过程中,合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良策。
一、当前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世界卫生组织宣言》中强调,人的健康不仅是没有生理疾病,而且还包括心理和社会功能保持良好的状态。计划生育国策有效控制了我国人口过快增长的被动局面,但随之而来的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凸显出来,尤其是孩子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许多家长开始对自己的子女无计可施,不少教师也感叹现在的孩子不好教。
目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存在不少问题,他们往往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徘徊不前、不能正确面对学习过程中的挫折等。他们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和逃学,甚至出现自伤和伤人现象。
因此,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假如不能及时得到疏导、解决,那就有可能发展演变成各种变态心理和异常行为,后果也许会害人、害己、害家庭,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因此,在践行高效课堂的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思想品德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被动地适应教材规定的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新课程改革的本质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正如《初中思想品德新课堂标准》明确地提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与要求,特别强调了对学生人格的养成与能力的培养。
可见,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以掌握道德知识、训练行为习惯为基础的过程,更是一个注重学生潜能开发、培养学生认识能力、完善和发展学生人格因素的过程。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不断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
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首先要在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去摸索、发现问题,还要进行课题探究,捕捉头脑中出现的新思想、新问题及新经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师在坚持“实际、实用和实效”的教学原则上,需具体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1.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是否能达成高效课堂的关键,在于他的教学是否受学生欢迎;能否践行新课程教学所提倡的实践、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能否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涉及心理健康教育,如七年级上册第2课“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下册第12课“珍爱生命,创造生命价值,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以及第19课“做情绪的主人”;八、九年级有关合作与竞争,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考试焦虑的内容等。针对上述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师应千方百计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通过学习小组内讨论、班级内辩论以及讲述典型人物故事等渠道有的放矢地给学生进行心理指导,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产生愉快、满意、自信、宽容、乐于助人的积极态度和体验。
2.倾注真诚的师爱,以真挚的情感感染学生
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丏尊指出,假如教育没有真挚情感与爱,那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缺乏情感与爱,也就没有成功的教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倾注爱的教育。
(1)尊重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坦言,学生的尊严是人类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学生潜在的力量。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过程实际上是认知、情感、意志相统一的过程,学生则是其中的主角。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把自己视为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的朋友,时时处处切实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以温和的表情与学生交流,扫除师生间的“心距”障碍。尤其对“学困生”,一定要用平等真诚的态度给予帮助,使他们在课堂探究中心情愉快,从而增强战胜挫折的勇气。
(2)宽容
宽容就是豁达和挚爱,它恰似一泓清泉可化干戈为玉帛;宽容就是深厚的涵养,是善待他人的崇高境界;宽容蕴藏着殷切的期望和潜在的教育动力。其实,犯错误是孩子的天性,当他们犯错误时,教师一定要学会换位思考,用爱保护包容他们,绝对不能予以挖苦、讽刺,从而促进学生的良好的心理发展,提高课堂效率。
(3)信任
学生一般都具有创新的潜质。我们只有将培养富有创新性的学生作为首要目标,才能对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堂探究中充满信任和期待。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进步能得到同学的认可和老师的表扬,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具有不失时机地激励和鼓舞学生走向成功的教学艺术,要善于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努力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
例如,我在执教九年级第三课“笑对生活”时,要求学生讲述经历并战胜挫折的真实故事,许多学生都说出了感人的经历。其中,有一个女学生讲述了自己的爸爸面对下岗的煎熬,最后终于找到了规模养殖山羊发财致富的故事,引起了全班同学的情感共鸣,全体报以热烈的掌声。这个学生笑了,笑得很坦然,眼里含着激动的泪花。从此以后,她上课更加全神贯注,发言也更加踊跃,是她从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誉中找到了自信,找到了自我。
3.灵活利用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教无定法,贵在巧妙。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利用教学手段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1)暗示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暗示是人类的普遍心理现象,是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连续不断的信息交流的一种形式。直接性和主动性是暗示的显著特点,一般通过直接感知和无意识作用渗透学生的心理。暗示是一把双刃剑,消极的暗示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积极的暗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作用。
所谓暗示教学法就是运用暗示手段,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使他们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中获取新知识,明白新道理,开拓思维,增强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进一步促进学、思、行的有机转化,提高心理健康素质。
(2)案例法
教师在课堂上适度运用有趣案例,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和道德情感的教育。例如,我在执教七年级上册第二课“天生我才必有用”时,选择了刘翔的案例,并用多媒体形式展现了刘翔在2004年8月举行的雅典奥运会上,击败欧美选手获得110米栏金牌的画面。刘翔在比赛结束后豪气万丈,一吐胸臆:“我不输给任何人,包括欧美选手。亚洲有我,中国有我!”
通过这个案例,使学生较为顺利地理解了“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深刻内涵,明确了自尊、自信、自立和自强的内在联系。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3-0212-03
近20 a来,山东胜利职业学院心理咨询室面向初中及初中以上阶段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笔者在工作中接触到了不同阶段学生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通过对所接触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各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都与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偏离现象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地矫正有关。因此,小学应是最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年龄阶段。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小学生中开展较大样本心理活动观察与心理测量的对照研究,以确定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状况、心理健康的共性问题及其严重程度,从而探索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3所小学四、五2个年级12个班的554名小学生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日常观察记录 对研究对象进行1 a的日常观察,观察研究对象在学校学习生活中各种情况,由班主任教师按统一要求记录。通过日常观察,发现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为确定心理测量方法和内容提供参考依据,并对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提供有针对性的资料。在对全部研究对象的观察中,共记录到有效资料213条。
1.2.2 分析汇总 对记录到的有效资料进行分析,排列优先顺序和构成情况,发现带普遍性的问题7项。
1.2.3 确定心理测量的内容并实施心理测量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进行3个方面的心理测量,检验教师表述问题的性质及其严重程度:(1)儿童Nowicki-Strickland内-外控制量表[1](Nowicki-Strickland Internal External Control Scale for Children),该量表适用于儿童泛化性期待的测定,反映儿童心理控制源的类型,得分范围从0(内控)~40(外控),用于解释日常观察发现问题中的“主动性差”和“输不起”2个问题。意在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教师日常观察到的问题和儿童实际心理状态之间的关系。(2)儿童自尊问卷(SES)[2],该量表用于评定青少年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总分范围为10~40,分值越高,自尊程度越高。主要研究儿童自尊程度与儿童的向师性、儿童在物质上的攀比以及儿童的不合群现象。(3)儿童孤独量表(CLS)[3],该量表用于评定儿童的孤独感和社会不满程度,并了解最不被同学接受的儿童是不是更孤独。量表测定的结果,体现孤独与社会不满程度具有相当的时间稳定性。
2 结果
2.1 日常观察中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发生的频度 以班主任教师记录到的每类问题发生的人次数为分子,全部观察对象为分母,计算日常观察到的心理问题的发生频度,见表1。
2.2 心理测量结果 心理控制源表现为过分内控和过分外控的,占被调查对象的6.8%。五年级学生表现为过分内控或过分外控的实际人数多于四年级学生,男生在这个方面表现问题的实际人数多于女生。见表2。
自尊调查发现,过分自尊和缺乏自尊的占被调查对象的6.6%。
五年级表现为过分自尊或缺乏自尊的实际人数多于四年级;男、女生表现为过分自尊或缺乏自尊的实际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孤独量表调查发现,有孤独倾向的占被调查对象的7.9%,此种倾向五年级的实际发生人数多于四年级,男生有孤独倾向的实际人数是女生的2.5倍。见表4。
2.3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社会人口统计学比较 自尊量表的调查没有发现年级和男女之间存在差别。孤独量表的调查在年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男、女学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生较女生有更明显的孤独倾向。儿童内外控制量表的调查发现,男、女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整体水平来看,五年级学生较四年级学生有更高的外控性。
3 讨论
结果显示,教师在日常观察中认定的问题发生的频度明显高于心理学调查中认定的问题发生的频度。虽然在本调查的过程中更多地考虑到了日常学生表现的问题,但从调查结果来看,日常行为表现出的问题不能认定为心理不健康的表现。笔者认为,用儿童心理发展水平来解释似乎更合理,因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成熟和学习的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学校时间的延长以及知识的积累,学生有了更多的自我空间,但心理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完全独立和成熟,在这个年龄段所表现出的独立是比较盲目的;另外,“帮团时代”[4]的影响,在更多的方面和更深的层次上影响着他们,他们宁愿接受同学之间的一些观点来决定自己的行为,也不愿意听从教师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学生按照自己活动圈圈里的想法做出决定并付诸实施,其结果会更多地受到教师的否定。这样的结果总是在困扰着他们,甚至会促使他们采取更为极端的对立态度,在这样态度支配下产生的行为,可能就被教师认定为偏离行为或心理问题。
笔者提倡在小学生中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因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加糟糕,更重要的是小学教育过程是直接为孩子终身奠基的过程,培养目标是心身健康、全面发展的公民。小学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知识和技能的阶段。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过程,就会获得勤奋感,会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成为小学儿童的必修课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少向谁敞开自己的心灵,更多的日子是在自我封闭的孤寂里度过。因此,我们的心灵,就像暗堡之门。初中女生作为生理逐渐成熟但心理却还很不成熟的一个群体,她们更是矛盾,渴望倾诉,但又对外界充满了不信任,心灵的重负,让她们不堪前行。如何甩掉心灵的包袱,轻装前行,这需要及时,对症的心理健康教育了。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科知识的教育、更是人格的教育,是现代文明人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发展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这要求每个教师都要学会做一个心灵的捕手,帮助学生身心和谐全面发展。
1. 抓住普遍规律,对初中女生心理问题有一个全面了解
女孩子进入初中以后,随着生理的变化,阅历的增加,进一步成熟了。然而在当前独生子女居多的情况下,父母将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强加于子女,超过了其心理承受能力,加上情绪、个性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正处于心理成长期的初中女学生受到的心理困扰较明显,心理矛盾很突出,从近年来的实际情况看,初中女生容易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评价问题。
在初中女生当中,不少学生对自己自我评价低,自我轻视自己,甚至是责备自己,行为受悲哀和忧郁情绪影响很大。她们存在的自责倾向的形成与社会长期以来对她们的不公平要求有关,尤其是与家长的严格管教、严防死守有很大关系。而从小就对她们的娇生惯养和过分照料都会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形成胆怯的性格,这也是使孩子容易产生自责倾向的原因所在。
(2)身体症状问题。
由于焦虑而引起生理反应,如经常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头痛、失眠、疲劳、坐立不安、小动作过多、好发脾气,严重者还会出现骂人与打架等症状。
在这些身体症状中,有相当一部分确实是病,而且是由于学生自身的焦虑而造成的心病。不能及时排解烦恼和郁闷,对她们的学习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3)学习焦虑问题。
适度的学习焦虑是一种正常的心理体验,它不仅不会影响学习,而且还会促进学习,但是过分的学习焦虑,如害怕考试、害怕学校、害怕老师、甚至讨厌学习等,则对学生的身心有百害而无一利。也有一些女学生,学习成绩非常好,但她们在学生中威信不一定高,这使得她们陷入了内心痛苦与矛盾中。另外她们也会在学习上经常莫名其妙的出现焦虑症状,平时成绩非常好,一到考试心理素质就非常差,虽然到最后考得也不错,便与正常发挥是相去甚远,并末完全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形成学习上的焦虑。
(4)人际交往问题。
人际交往问题也是中学生中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如因与老师关系的不和谐而郁闷,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因与父母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或家庭关系不和而造成的心灵伤害。最为严重的则是与父母的关系问题。
(5)情感问题。
青少年时期是花季年华,在这一阶段随着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此时,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自然也会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的困感。如,初恋的兴奋,失恋的沮丧,单恋的烦恼等等。
(6)自身性格问题。
中学阶段的女同学大多认真踏实,对人亲切,细心谨慎,文静温和,情感丰富细腻,但有些女生往往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低,心胸狭窄,优柔寡断,情感脆弱,敏感多疑,意志力又较薄弱,经受挫折后容易产生自卑情绪。
2. 做心灵的捕手,启开学生的心扉
面对学生如此复杂的心理状况,作为班主任、作为教育者我感到了深深的忧患,也更加意识到了自己肩上所应承担的责任。我坚持“以学生为本的个体差异发展教育”的基本理念,特别关注学生个体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树立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依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现状,充分利用笔谈,走进学生心理世界。
作为班主任,我在开学伊始就让每个学生制作一本“交心本”,要求字数、内容不限,一周与我交流一次,教师指导学生写心理日记,给学生提供一个宣泄烦恼的平台,让他们在自己的日记中宣泄烦恼、发泄不满和愤怒,达到转移对抗、减轻心理压力的目的。从而有效调整学生因烦恼、挫折等产生的心理失衡现象,维持心理的平衡。教师指导学生写心理日记还可以让他们进行自己反思、让他们在反思过程中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情绪感受,进行自我教育,提升自己的心理机能,从而帮助自己步出心理的困惑。教师指导学生写心理日记,使学生拥有一个与自己交流的知心朋友、以增进心灵的沟通与理解,从而保护学生的健康心理。让他们的困惑、烦恼得到宣泄,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自己的情感和行为进行评价,并作出相应调节,形成健康的心理。刚开始学生并不习惯,东搬西凑或词不达意,渐渐地,学生敢说悄悄话,知心话了,每次与他们的交流都是一种心灵的对话。
首先利用周记、随笔把握学生的心理脉搏,针对初中女生出现的对学习失去信心、考试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心理现象,我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带有针对性的作文练习,让她们的不良情绪获得充分的宣泄,而在冷静之后,认真地反思自己的行为,从中悟出一些生活的真谛。如:《学习――想说爱你不容易》《让叹息远离青春》《寻找生活的色彩》《生活不相信眼泪》等。
有一位学生通过周记《我想对你说》向我倾拆了心中的困惑:“我很认真,可我的考试成绩很差,同学们都好像在笑我,我真不想再读了……”看了这位同学的内心倾诉,我写了这样的评语:“其实你是个聪明的优秀生,老师很想帮助你,和你一起进步。相信你一定行……。”这样,消除了她畏难心理,主动地充满自信地迎接考验和挑战。因为美国教育家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得纳说:“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每一个正常的人都具有自身的优势潜能和强势智慧。”可以想象,这位同学有了自信将会如何?由此可见用评语架起心桥也是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其次利用作文话题讨论实现心理健康的自我教育。在工作中,我发现有些女生小心眼、爱计较、嫉妒心强;有些女生因学习好自视过高,不懂得尊重他人,好表现自己;有些女生和同学闹矛盾后,不寻求积极的解决方式,而是依赖某些男生给她们出气,甚至与男生发生早恋行为;有些女生迷恋言情小说,或沉溺于流行音乐,所有这些,都是心理不健康的具体表现。在写作教学中,我有的放矢地提供一些话题,通过讨论的形式,澄清学生中的模糊观念,达到教育的目的,如《说说心理话》《敞开你的心扉》《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怎样的青春最靓丽》《如何理解“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为什么不要采摘早恋的青果子》等。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今天的教育不单单是为了传授知识与技能,为学生更高一级的学习奠定基础,而且是“爱的教育”、“志向与意志的教育”、“人格精神的教育”。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对初中女生身心发展现状予以认真地分析和充分地关注,使她们青春美丽的时光,比彩霞还要鲜艳,比玫瑰更加芬芳。
参考文献
[1] 张承芬,孙维胜主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 沃建中主编,《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的探索》,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开放性的问题为主,设计了“知心大姐姐信箱”:“假如我是你的知心大姐姐,你会向知心大姐姐提出哪些问题呢?你有哪些悄悄话向我诉说呢?”以如皋市部分重点中学和非重点中学的初中和高中女学生为样本进行了调查,收回有效问卷668份,其中初中女生343人,高中女生325人。
三、调查结果
面对“知心大姐姐信箱”,大多数女生都认真而诚恳地说出了困扰她们的各种心理问题。她们提出的各种困扰、担忧甚至秘密,共计为1033个。经过归纳处理,女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主要表现为她们不同程度地受如下六个方面的心理问题的困扰。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表明,女中学生提出的1033个问题中,人际关系问题为396个,占39.3%,是影响女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一位因素,随年龄增长、年级增高,人际关系困扰呈上升趋势(初中时占37.1%,高中时占43.2%);早恋问题为294个,占28.5%,是影响女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第二位因素,随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增高,早恋的困扰在逐渐下降(初中占29.1%,到高中则下降为25.8%);影响女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三位因素是学习问题,194个,占21.2%,学习问题随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增高呈下降趋势(初中占22.4%,到高时只占16.4%)。这三类问题是目前女中学生中最为严重的心理困扰,约占总问题的90%。其它还有社会适应问题,占4.7%,性别及爱美问题,占3.5%,人生观问题,占3.6%。这些问题也不同程度地困扰着女中学生。
为了更详细地了解困扰女中学生心理的这六类问题的具体情况,对每一类问题进行了分类统计,从中可以发现在每一类问题中,是哪些具体因素在影响着女中学生。
1.人际关系问题是困扰女中学生的首要问题
女中学生涉及的人际关系是同学关系、父母关系和教师关系,具体分析这三个方面,情况如表2所示:
从表2可知,在女中学生的人际困扰中,最为严重的是亲子关系问题,占53.2%。主要表现为与父母间缺乏理解和信任,父母管得太严、干涉太多。有的女生写到:我知道顶撞父母是不对的,但他们不理解我,不懂我的心……我很少真正开心过。
难以处理好同学关系是女中学生人际烦恼的第二大问题,占30.5%。从她们的回答中发现,女中学生内心有强烈的交友需要,但却不知如何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摩擦,或忌妒、歧视,或误解、猜疑等。
师生关系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师不能公平地对待学生,对学生不够理解、不够真诚。这对教师的教育观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早恋问题是困扰女中学生的普遍问题
早恋问题涉及面较广,既与学习有关,又与人际交往有关。我们把目前困扰女中学生的早恋问题分为“想涉足型”和“已涉足型”两类。具体困扰她们的原因如表3所示:
从表中可知,女中学生们有男女交往的需要,但真正涉足恋爱的比例并不大,并且她们都遇到难以处理好男女同学之间的情感交往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方法,这严重地影响了她们的学习。正如她们所描述的:“我们喜欢和男生玩耍……和男生在一起就是和女生不一样,有朦胧异样的感觉……”
3.学习问题是困扰女中学生的第三大问题
从表4我们可知道,女中学生普遍表现为学习动力方面的困扰,占73.1%。学习的外界压力和干扰,学习无兴趣和学习负担过重等问题,是引起女中学生学习困扰的重要因素。此外,还表现为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和适应等问题,占24.7%。教师的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是较小的。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也可了解到,在人际关系、早恋、社会适应及性别和爱美等方面,女生都比男生表现得更为突出。女中学生感知细腻、情感脆弱、体验深刻,在性格上依赖性强,敏感、多疑;再加上社会对女性的不正确看法,均可能使女生在这些方面更易产生心理冲突。因此,在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今天,尤其要正确认识女中学生的心理困扰,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切实措施,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四、教育对策
1.加强学习指导,传授学习策略
要消除女中学生的学习困扰,教育者首先要改变观念,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一般女中学生在学习问题上都存在着不正确的归因:大多数认为学习成绩不好是由于自己能力不够或智力低下造成的,这就严重地挫伤其学习自信心,失去了学习的内在动力。许多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较强的自信心往往能激发其智力活动,使其智力活动的水平达到最佳状态。所以教师或家长在对其进行学习辅导时,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得成功的机会。教学活动中,要多采用鼓励、赞扬、期待、肯定等评价方式以建立学习自信心,调动激发学生以积极情感参与学习活动。有实验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体验到积极的情感,其教学效果比一般情绪状态要高得多。女中学生存在的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其实并非单纯是教学内容和要求偏高、偏多或偏难造成的,而往往与学生学习自信心不足、学习活动中难以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效率不高有直接关系,可以说女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往往是心理负担过重。只要加强学习辅导,注重学习信心的培养,传授恰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其负担过重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其次,训练或要求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十分重要的。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方式,在学习活动中常常以不知不觉的方式表现出来,促进学习活动。态度是一种行为倾向,它既有认知、情感成分,又有行为成分,只要有了正确的学习态度,学生对学习活动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正确的行为方式,从而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促进其学习活动。
第三,传授学习策略,掌握学习方法是关键。学习方法和策略多种多样,但每位女中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存在着认知和非认知的差异。所以传授学习策略必须加强针对性,一方面教师应针对女中学生的不同特点施教;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她们进行学习策略教育,教给她们学习方法、技巧。如在教学活动中做到“三动”,即教师启动,师生互动,
学生主动;教给她们识记材料、加工材料以及监控学习活动的策略等。她们一旦掌握了良好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就能自如地操作学习过程,其学习方面的心理困扰就会随之消失。
2.实施心理辅导,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女中学生产生这种心理困扰,既与社会、家庭、学校教育有关,又与女中学生自身生理发展有关。如学习竞争加剧、家庭不和带来的情感挫折,社会消极文化因素的诱导,尤其是女中学生青春期生理心理上的急剧动荡与变化造成的烦恼与忧虑,部分教师、家长不正确的教育观念造成的心理压力等。这些都需要女中学生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实施心理辅导,可以使她们增强认识自身的自觉性,增强自我激励、调控的心理机能,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3.强化交往教育,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是女中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问题。她们不能正确处理与父母、教师、同学的关系,尤其是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常令她们烦恼。处于青春期的女中学生生理心理急剧变化,她们有强烈的“成人感”,情感丰富却难于驾驭,渴望交往又有较强的闭锁性,这往往是她们产生人际关系困扰的主要原因。父母的不信任或过分关心,教师的不平等对待等常常使她们在人际交往活动中产生消极、压抑的情感体验。因此,加强交往教育,鼓励女学生在交往活动中相互认知,相互沟通,积极主动地获取信息、沟通情感、增进了解、反省自我是十分重要的。
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通过人际知觉而达到相互认同。当人们通过信息交流取得了相互了解,满足了交往的需要时,才能情感交融,行为协调。在对女中学生进行交往教育中,必须教育她们不要“以偏概全”、“以貌取人”、“固执己见”、“自命清高”,要努力寻求交往双方的共同点,发现人际知觉中的相似性,做到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同时认识交往双方对彼此的权利、义务、责任,正视差异,及时沟通。另一方面,作为父母、教师要充分认识女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理解她们在交往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引导,耐心细致地教育,以提高她们的交往意识和交往能力。父母与子女的交往应在和谐、平等、理解的气氛中进行。父母对孩子应给予充分的爱,对她们的思想、品行、交友、身体、学习等方面都要真诚关心和正确评价,并提供合理的帮助和适当的指导;尊重她们的意见,鼓励她们参与家庭事务。作为教师,在师生交往活动中,对她们应有良好的“期待”,形成尊重、信任、平等、鼓励的师生关系。同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还要多鼓励女学生经常参与交往活动,多与人交谈、讨论、交流。交往能力的提高只有在交往活动中才能实现。
14岁的初中二年级学生龚玉龙,最近好不容易盼到爸爸、妈妈回家了,可是他一点也快活不起来。因为,他知道父母回来住几天还要走。而自从去年他父母外出打工后,他心里就经常感到“郁闷”,学习成绩也从全年级的前5名下降到班级的10名之后,爸妈问起他的学习情况时,他又急又慌,不由得伤心地哭了。父母发现原先聪明活泼的儿子不仅学习成绩下降了,性格也改变了许多。
如今,像小玉龙这样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的孩子实在是太多了。这些因父母外出打工、经商或学习而将其寄留家乡由爷爷奶奶、亲戚、朋友或老师监护、代养的孩子,被称为“留守孩”。据《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公布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留守孩”与在父母身边的孩子相比,易出现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孩子的个性健康发展和学习成绩。
研究人员选择“留守孩”较多的一至三年级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并以非“留守孩”为对照组,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分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孩”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阳性检出率为27.3%,高于非“留守孩”初中生阳性检出率20%。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依次为适应不良、强迫症状、情绪不平衡、学习压力大、人际关系敏感、心理不平衡、焦虑、抑郁、偏执、敌对。调查结果提示,“留守孩”男女学生相比,男生的症状高于女生。从男女性格分析,女生相对较安静、顺从,易于教育和管理,而男生更好动,难管教,易发生问题。
另外,研究者在当地妇联、学校的支持下采取入户个别访问、座谈等方法,与学校教师、当地派出所、“留守孩”寄养人三方进行面对面交谈,了解“留守孩”的心理健康与教育情况。根据学校教师、派出所民警和代养人介绍的情况,进行汇总后的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留守孩”的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学习不良或学习困难。二是行为问题,有的学习差、纪律不差,有的纪律差、学习不差,有的学习和纪律双差。三是个性问题,研究人员对其定性研究的结果提示,一些“留守孩”初中生已经出现了个性发展问题,主要表现为两种性格趋向:一种为攻击型的性格趋向,出现了情绪自控力差、好冲动、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甚至于动辄就吵闹、打架等性格障碍;另一类为畏缩型性格趋向,出现了情绪冷漠、畏惧、抑郁、自卑、优柔寡断、害怕与人交往等个。甚至有个别“留守孩”在社会不良分子引诱、教唆下,出现了违法行为或抢劫、偷盗、勒索等犯罪现象。
因此,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对孩子健康成长造成的不良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尤其在青少年发育成长的最重要阶段(初中时期)。如果我们轻视了“留守孩”出现的这些问题,势必会影响到相当多下一代人的前途和命运,甚至于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未来。鉴于此,家庭、社会和各级政府都应高度重视解决这类“留守孩”问题。第一,父母要特别关爱上初中子女的心理健康。不要以为孩子上初中就已经长大了,就随便交给别人看管,自己则长期远离子女,不管不问。如果实在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教养,就将其托付给有经验和责任心强的人代为教养。同时,还应采取各种措施,经常与孩子及代养人保持联系与沟通,随时掌握孩子的学习与心理健康情况。第二,学校要充分重视“留守孩”的思想教育,要对其经常性地“开小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补偿其父母欠缺的心理关爱、抚慰等。第三,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给政策,让外来务工者的孩子到父母身边来,使他们能上得起学,读得了书。各级政府和有关单位、部门应维护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按照公共财政的原则,把外来务工者对义务教育的需求首先纳入到城市公共服务的范围。
Exploration of Function of Sports Education to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SUN Yan
(Junior High School of Kuangyan Town, Cixi, Zhejiang 315318)
AbstractThe new curriculum education stage in obligations prescribed, should lay particular emphasis on making students understand and experience influence of sports activities to mental state. Because students in class often appear fear, emotionally unstable and other bad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which will seriously affect the normal PE teaching,and it also difficult to achieve good teaching effect, so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in gym class is very necessary.
Key wordsPE Education;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xplore
1 心理健康的具体体现
(1)认知能力正常。认知能力也是人的基本能力,它是心理健康的基础,也是衡量人的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2)智力没有缺陷。智力是由人的观察、思维、想像、和操作能力所构成,是学生正常学习的基本心理条件。(3)有健康的理想和价值观,理想是人生方向的动力。(4)个性健全,情操健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5)对自己有恰如其分评价,并对困难和挫折有一定的承受能力。
而目前在体育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重视,造成体育教学质量徘徊不前,这对学生健康成长带来缺陷,为此,要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和体育项目,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已是迫在眉睫要解决的问题。
2 初中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措施
初中生是生理发育的第二高峰期,同时也是儿童过渡到成人的“心理断乳” 期,心理上产生独立、交往、尊重及适应环境的种种需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氛围,必须要适应初中生的年龄特征,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具有稳定的心理状态,是学生参加各项运动的前提条件。当前学生的情感比较单薄,存在着情感反应和取向多方向、多角度和纷乱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教学情景,应该恰当安排适应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使得课堂近乎娱乐体育,或者选择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组织方法给学生以愉快轻松的心理感受,促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心态,要让学生能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参加学习,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以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
培养学生主体意识。陶行知先生曾说“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要贯彻这一理念,教师应该给学生一定的选择权,让学生能创造性地学习,让学生能获得更多积极的情绪体验,促使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和磨炼,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技术动作和体现学生自己的个性。当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需要时,学生就会产生愉快的体验。在技术形成的练习中让学生自我表现。例如,篮球课是初中学生比较有兴趣学习的一个项目,如果在学习、练习中受到阻碍干扰,学生也会失去学习信心,女学生更为明显。所谓阻碍干扰是指在学习进度、难度上超过了学生生理、心理的承受能力,及受学生身心个体差异的影响和教法、组织方法上的不力等等。因此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按不同的技能分组,而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就样可以让每个学生在掌握篮球技术上都有一定的收获。又如耐力跑是学生感到较为恐惧的项目。而近年来学生耐力素质的下降己受到各级教育部门的普遍重视,我市自从安排体育中考,历年来耐力跑都是必考项目。此时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要给予谅解、帮助、期待、和鼓励。同时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在练习方法上可以用接力跑、定时跑、追逐跑、越野跑等不同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耐力素质,学生只有选择了适合自己胃口的项目和练习方法,学习会变得更为主动、乐观、个性得到发挥,以利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学习主要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作为教师,只能是一个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不把已知、固定的结论强加给学生。体育教学中经常会看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发现自己学习效果不佳,而感到劳而无功,事倍功半;也有的学生由于怕苦、怕累主观不努力,而造成个人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还有的学生把练习目标定得过高,急于求成,出现(下转第245页)(上接第226页)这种现象往往伴有自责和内疚,也有学生有了一点进步骄傲之情溢于言表。此时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诱导,主要可以改变练习情境来调整学生心态,也可以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参加感兴趣的多种练习,同时可以创造环境让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述自的情绪。
4 用游戏教学培养学生健康心态
体育游戏,是指各种有规则限制的具有体力开发和智力开发价值的自身娱乐或集体娱乐活动的总称。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内容带有浓厚的竞技色彩,比较单调,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考虑不够,而体育游戏的兴起给新课程下的体育课带来新气息新内容,因为它内容丰富多彩,在体育教学中倍受学生青睐,是学生最为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之一。例如我们上田径教材时,也可以安排学生用游戏形式的练习“跑跳绳” 接力、“鸭步兔跳”接力、“综合练习”接力等。上球类教材时可以安排“推运球” 接力、“抢传接球比赛”、“角篮球比赛”等让学生在不同的体育游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提高学习兴趣,又锻炼了身体,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而又消除了身体素质较差学生在学习上的自卑感心理。
5 课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课后教师应及时针对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提供帮助,提升心理教育的效果。对于在课堂上表现差的学生课后更加给予关心,通过谈心向这些学生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进而可以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进行帮助指导。对学生在课后所提出的心理问题要逐一进行认真细致地给他们分析、解释,以利学生在课内、外自觉参加体育学习、练习的自觉性得以强化,使他们树立信心,启发他们敢于面对挑战,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身心健康。
6 要正确评价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体育课是教师进行知识传授和教育学生的主要渠道,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关系到课堂气氛、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终身发展。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如激动、烦躁、紧张等失控情绪时,此时教师要耐心告诫学生,不要因为一时的失误,或错误而造成急躁、被动,要学会冷静的思考,要分析原因,用什么方法来避免动作上的错误,改变技术手段转劣势为优势,这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诚然,教师也要注重自身的心理健康,以健全的人格去影响学生,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7 结束语
体育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学生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必竟之路,也是进行情感渗透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努力寻找教学契机,创造教学环境,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的人格,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重视体育教学中提高初中生心理健康教学所采用的一切措施。
参考文献
1.1积极心理学的概念
积极心理学这一心理研究理论兴起于20世纪末的美国,是一种新兴的心理学理论,它主要是通过实验和测量这两种方式来对人的积极品质进行研究。积极心理学和传统心理学有着很大的区别,传统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人的心理疾病以及问题,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人的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学的出现对于心理研究这一领域有着革命性意义,是对传统心理学理论的一次重要改革。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正式形成是在2000年1月,形成标志是Seligman《积极心理学导论》这一论文的发表。积极心理学主要是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幸福进行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培养人的积极心理,改善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1.2积极心理学的作用
积极心理学中包含了人文主义心理学以及科学主义心理学这两种心理研究理论的内容,并对这两种理论的不足之处进行了科学合理的改进,与这两种理论的悲观人生观不同的是,积极心理学对人的积极品质进行了研究。除了解决人的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外,心理学还应帮助人们塑造积极向上的心态,这才是心理学的真正目的,因为不是每一个没有心理问题的人都能有积极向上的心态。1.2.1强调对人性优点和价值的研究积极心理学理论认为心理学的真正目的应该是塑造人的积极心理而不是解决人的心理问题,因此心理学应该对正常人的心理进行研究,而不是对那些有心理问题的人进行研究。心理学应该重点关注人性的优点,不能将过多的关注放在人性的缺点上。积极心理学对传统心理学进行了批判与继承,认为心理学应该将关注点放在人的积极品质上,它的出现填补了正常人心理研究这一领域的空白。1.2.2提出积极的预防思想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该重点关注心理疾病的预防问题,并且认为心理学之所以能够在心理疾病的预防方面取得成效是认为人本身所具备塑造能力。积极心理学这一理论认为人天生就具备抵御和克服心理疾病的能力,心理学要做的是将这种能力发挥出来,从而达到预防心理疾病的能力,而不是解决心理疾病。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可以通过挖掘人本身所具备的能力来对心理疾病进行预防,但如果心理学只关注人性的缺陷就无法达到预防心理疾病的目的。研究人的积极品质,并研究这些品质的形成原因,利用它来塑造人的积极心态,这才是心理学的真正目的所在。1.2.3兼顾个体和社会层面和传统的心理学理论不同的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视野更为广阔,它突破了个体的局限,将心理学的探究视野拓展到了群体心理研究以及社会心理研究上。同时,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内在积极力量与外部环境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并且两者结合在一起会发生作用,外部环境包括群体以及社会文化等。尽管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个体的积极品质,它仍然关注社会文化环境对人心理状况的影响,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了政治、经济、教育等因素。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的经验以及意识会在环境的作用下显现出来,同时,它们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所影响。从进化过程这一角度上来讲,环境会塑造以及影响人的心理,因此心理学在进行心理研究的时候要关注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
2当前中职生心理健康面临的问题
在对我校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和研究之后,我们发现中职学生的年龄普遍较小,并且他们大多在学校住宿,没有父母在身边进行照顾和引导,这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这是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2.1大学生活的适应问题
在对学校的新生进行调查和研究之后,我们发现每年都会存在一定数量的学生无法融入集体,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着困扰。分析这些学生的情况我们发现,这些学生大多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平时深受父母以及其他长辈的关爱,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很难适应中职学校的寄宿生活,同时,他们由于自小父母长辈的过度关爱,缺乏独立与人交往相处的能力,离开家庭后,他们一时难以适应,无法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和初中学习不同的是中职学习更强调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老师对学生的看管大大减少,很多学生对此无法适应,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很没有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自主性,得过且过,这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长此以往,学生很容易出现各种心理方面的问题。
2.2人际关系处理问题
分析中职学生的家庭情况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的中职学生来自离异家庭,我校离异家庭学生的比例甚至达到了50%。很多离异家庭的学生自小就离开了父母身边,由祖辈抚养长大,祖辈由于对孩子过度宠爱,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导致学生不具备独立沟通的能力。在进入学校后,学生离开了父母长辈的保护,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的不足也就暴露了出来,这很容易导致学生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发生矛盾,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导致了人际关系的紧张。事实上,有很多学生都渴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但他们却不知道该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为此而感到苦恼,久而久之,很容易造成心理问题。我校就曾经发生过这样的情况。有一名女学生由于无法和同学进行人际交往,无法融入集体,产生了心理方面的问题,最终决定从学校退学,由此可见,人际交往对学生的心理有着重要影响。
2.3情绪失控问题
在和中职学生接触的过程中中职教师发现由于中职学生的年龄普遍较小,他们往往很容易就情绪激动,遇事无法保持冷静,无法进行思考,缺乏控制情绪的能力。在中职学校,由于一点小摩擦而导致打架事件的发生这种事情是比较常见的。我校也不例外,有两名男学生在过道上发生了碰撞,双方各不相让,最终导致了打架的发生。还有学生会由于教师对批评或者自己对教师的不满而与教师顶撞甚至和老师动手,完全忘记了顶撞老师的后果以及和老师动手的后果。中职学生的普遍年龄是14到18岁之间,这也是学生的青春期,这一时期的学生不论是心理还是生理都不够成熟,不能很好适应环境的变化,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情绪,很容易与人发生矛盾,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不利的。
3积极心理学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3.1增加关爱学生心理的活动
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是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心理状况。传统的教育方式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很难拉近和教师的距离。因此,学校对教育模式进行了调整和改进,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心理课的团体辅导活动中,在心理课堂上尽可能减少教师的灌输式教学,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多让学生参与体验式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正确认识自己,了解到自己优势的同时认清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对此进行改进。和教师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相比,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深远,学生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提高自己,提升自信心。
3.2注重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
学校心理咨询室大多时候都在忙于解决和处理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忘记了心理教育的真正目的和功能。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是学生积极心态的塑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也应该如此,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同时,应该关注学生积极心理的塑造,只有如此,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的时候才能够自助,这比有教师帮助解决问题更为有效。和高中学习相比,中职学生学习相对比较轻松,学习压力相对较小,并且由于专业方面的要求,他们有很多机会接触人群和社会,这对于学生积极心理的塑造有着积极作用。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点,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帮助学生塑造积极心理。
3.3创造良好的班风形象
积极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和环境息息相关。由于中职学生普遍年龄较小,他们很容易受到班级环境的影响,班风、班级同学的言行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心理。良好的班级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作用,他们能够在良好的班级塑造积极心态,这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是十分有利的,因此教师要积极努力的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
4结束语
积极心理学是一种新兴的心理学理论,它为心理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和看法,也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路和看法。但看到积极心理学的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积极心理学的局限性,它并不是解决心理问题的万能钥匙,它缺乏足够的实践研究和论证,还需要进行改进。
参考文献:
[1]苗元江,赵姗.积极心理教育本土化探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
[2]班华.心理教育再议[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2.
[3]闫杰.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分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0,(3):80-83.
一、加快学校各项建设,打造符合县情、校情的校园特色品牌
“学校有特色,教师有专长,学生有特长”是我校办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我校作为县内的一所普通乡镇初中,打造符合县情、校情的校园特色品牌是我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一学期来,我校在“认清形势,找准优势,多方尝试,打造品牌”上做了一些努力,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1、新生入学教育开创先河
为尽快让七年级新生顺利完成角色转型,使新生更快适应初中生活。学校安排班主任对新生进行学校情况介绍、中学生日常规范、校规校纪等方面的教育。通过短期集中教育,增进了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了解,使七年级新生能尽快熟悉中学学校生活。事实证明,这一举措卓有成效。
2、学生自我管理成绩显著
学校建立了学生参与管理的机制,着力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1)建立学生自我管理组织。我校团委组织召开学代会,选举产生了学生会,成为学生自我管理的一支有效力量。
(2)在管理工作中,重视采取措施使学生参与管理,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遵规守纪的自觉性,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每月对学生会干部、班长和班干部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和素质,在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中尽快成长,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局面。
(3)建立师生值日制度,制订了《hk中学学生干部校园自我管理办法》,通过值日使教师、学生参与德育考评管理。使学生逐步内化为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提高政治思想觉悟,使学生成为学校生活的主人。值日检查的结果,做为对班集体考核及学生行为表现考核的重要依据。
3、社团活动品牌效应凸显
我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以社团活动为突破口,着力打造校园文化品牌。目前,我校共有校舞蹈队、田径队等多个学生社团,社团活动的开展,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校舞蹈队成立多年来,是yn县中小学生艺术团的知名团队。本学期来,这支舞蹈队参加了yn县中小学文艺演出,获得了一等奖,得到了县教育局领导的高度赞誉,展现了我校素质教育的丰硕成果。
4、心理健康教育扎实推进
(1)建设心理健康师资队伍
通过开展师资培训和课题研究及校本研修,培养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教师,目前,我校有李梅芳老师参加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另外还通过网上专家讲座、名师辅导等方式,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切实保障和推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深入开展。
(2)开足心理健康课程
学校在课程安排时,专门排出健康课,由专业教师授课,根据本班学生的心理状况,上好班级心理健康课。强调行为训练,不只停留在说教,或灌输理论知识,而是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3)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①与学校德育工作相联系,以社会实践活动、年级活动、班级活动,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宣传窗、讲座、黑板报等阵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通过组织有关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游戏、娱乐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②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在班主任日常工作中,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思想;与班会课、思品课、活动课等各相关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进行教育;通过各学科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挖掘各教材内容,找准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让学生获得心理体验来改变自己的观念,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些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4)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
进一步完善心理咨询室的装饰工作,坚持开展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认真、耐心、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5、关爱特殊群体学生已结硕果
我校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切实保障贫困家庭学生、留守青少年平等享受优质教育的权利。
(1)将本地学生统一编班,统一授课,统一纳入本地公共财政服务范围,在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借读费,享受国家、省、县的相关优惠、减免政策。
(2)为了更好地关爱、扶助贫困家庭学生、留守青少年,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学校建立特殊学生档案,全面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成长需求,要跟踪他们的成长过程,保障他们生活上的基本要求,关注他们的心理成长。
(3)针对特殊学生人群学业基础较薄弱情况,我校成立了辅导志愿者服务队。老师们因材施教,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将他们组织起来,每周利用中午时间,对英语、化学等学科基础薄弱的特殊学生进行免费辅导,帮助他们迅速跟上全体的学习步伐。
(4)利用心理咨询室平台,由李小丽、何秋平、莫灿芳等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对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辅导。解决他们的心理顾虑,让他们能更好地融入班级与学校大家庭中。
(5)将特殊学生的家访活动,列为班主任日常工作的考核内容之一,学校明确要求,班主任要做到“三个必访”,即困难学生家庭必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必访、学生出现问题必访。一些节假日,校长带领教师走进在hk镇过节的外来学生家中,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关心他们的生活,送去学校的关爱,拉近家校距离,营造良好的家校共育氛围。
(6)加强教科研研究,深入探讨特殊学生现象。学校以赵宁春校长为首承担了研究课题《外出打工家庭留守子女教育管理问题调查研究》,着重对外出务工人员子女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加以研究,探索为外出务工人员子女成长更好护航的新途径。
学校多年来关爱特殊群体学生已结累累硕果。今年中考,我校有多人进入yn县南片区中考成绩前两百强。
二、德育工作
德育工作以构建和谐校园为工作重点,重德育、抓活动,坚持以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办学方向,努力创建文化校园。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着力打造精品德育活动,构建具有hk中学特色的德育模式。
1、加强以班主任为主体的德育队伍建设
(1)组织学校班子成员、班主任、科组长等到县实验中学、千官中学、都城中学等先进学校学习、交流、培训,学习有关班级管理、教学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内容,通过学习,更新了教育理念,提升了育人水平。
(2)利用每周一次班主任会,借助于月度文明班级考核数据汇总分析,对于常规管理和班主任一日常规,和班主任一起交流讨论,通过讨论和交流,使班主任对于班级管理和学生德育工作的认识提高一个层次。
(3)鼓励教师观察、记录教书育人过程并及时撰写教育教研论文。本学期,我校组织教师参加yn县教育教研论文的评比获得累累硕果,我校共有5位老师获奖,周富良老师获县论文二等奖,李梅芳、杨建华、韦艳丁、张琼老师获县论文三等奖。
2、深入开展德育主题教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从学校实际出发,确立“学校皆德育、社会皆德育”的大德育观念,建立既有时代特征又有我校特点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
(1)继续抓好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法律意识、环保意识、责任意识等。
(2)建立充实了新一届学生导护小组,每天配合行政导护的工作,作好记录,学生导护值日周活动在学校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在协助学校进行管理的同时,也达到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目的。
(3)创设活动载体,结合中华传统节日,利用重要纪念日、节庆日等时机,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集中开展各类多层次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4)通过庆祝教师节、hk中学45周年校庆、20**年县冬季趣味运动会、迎元旦班容班貌评比、学生秋季社会实践、校园书画艺术节等系列活动,把握住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主阵地和主课堂。切实加强集体主义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感恩教育、文明礼仪等方面的教育 。
3、把课堂教学工作为德育工作的主渠道。
为了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积极改革课堂教学,明确德育教学目标。坚持以思品课、班会课为德育主要课程,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育手段进行教学,如我校在一些班级通过看励志影片开展对学生的励志教育。坚持充分发挥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功能,挖掘教材中德育因素,有目的地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4、德育常规落到实处
继续做好导护工作,落实校园卫生值日周活动,政教处、团委、学生会坚持一日三查(包括查两操、课间卫生、包干区卫生情况、食堂就餐、自行车排放等),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也规范了学生的行为。对照《hk中学文明班级评比细则》,认真做好月度班级考核数据的汇总和公示。
5、做好综合素质评定工作
我校十分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工作,建立了领导班子,明确了各自责任,并将综评工作与学生成长手册紧密相联,专门印制成长手册。组织班主任培训,真正将学生综评工作落到实处。
6、校园安全为重点
本学期加强平安校园建设,在安全工作中我们强调落实班主任管理安全责任事故一票否决制,加强安全教育管理,开学初同班主任和各部门人员签定安全协议,利用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和各类校园安全教育。坚持开展警校共建活动,定期请hk镇派出所警官到学校作法制和安全教育报告,通过法制教育报告增强了师生的法制观念,提高了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在本学期,我校还新建了与教学楼、学生宿舍相连接的两趟楼梯,确保师生的日常安全。我校师生积极配合,顺利地进行了寄宿生、全校学生消防紧急疏散演练、地震应急和冬季消防安全教育;每天上午、下午放学,我校安排多名教师到学校门前的德珠线公路口风雨不改看护学生过马路,至今我校学生交通安全无事故。我校加强与hk镇派出所的联系,共同使学校周边安全环境得到保护,为校园的安全、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本学期无重大安全事故,学生无违法行为。
7、强化家校联系
继续加强家长与学校的联系,做到目标明确,计划落实,并且认真做好资料搜集、积累工作。通过家长会、校讯通、告家长书,家长会等形式对家庭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进行指导,形成教育合力。
三、教学科研工作
我校以“创强、提质、改课堂”为主线,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整体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实施“规范、科学、精细化”的教学管理,探索了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加强过程管理,逐步提升教师业务能力。
1、重学习,转理念。
(1)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围绕学校管理、教学创新、课堂教学建模、中考复习等主题,通过迎进来、走出去、承办活动等方式积极与县内外学校开展交流活动。
(2)组织骨干教师到县实验中学、连滩镇中学、都城中学、千官中学等学校学习、培训。
(3)本学期一开始,学校就组织了师徒结对仪式,增设班主任“关爱学生工程”,给年轻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
(4)开学初就召开学科组长、备课组长会议,渗透“高效课堂”理念,明确各备课组活动时间,提出活动要求。
(5)着手准备对我校教师获县级以上奖项的论文进行整理汇编。
(6)教育教学科研掀起,我校有多个小专题研究申报县级以上研究课题并立项实施。
(7)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效。科学诠释“高效课堂”这一教育教学理念。认真总结优秀教师的教学工作经验,逐渐走出一条高效高质有特色的教学之路。我校将教学研究展示活动制度化:上学期以“高效课堂”为主题,下学期以“中考复习研讨”为主题开展教学研究展示活动。
2、重校本,提素质。
(1)开学前严格执行上级规定,认真做好七年级新生的招生及分班工作。一开学制定教学工作计划,明确备课工作要求,作业批改要求。做好迎接上级主管部门开学工作检查。本学期针对不同年级的特点,制定的不同的教学方案。
(2)本学期,根据《广东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督导细则》及县创强工作专题会议要求,我校对照省的相关装备标准,结合学校实际,做好包括理化生室场、图书馆、音乐室、体育等室场各项工作。
(3)本学期我校师生在各类比赛中也屡创佳绩:如莫汇安老师获县绘画书法比赛三等奖、由李小丽老师辅导的我校中学生舞蹈队参加中学生文艺汇演比赛获得县级一等奖。
3、重常规,重实效。
(1)教学常规是搞好教学工作最根本的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又是学校教学常规落实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一个学期来,我校在落实好学校工作计划、教务计划等这些制度的同时,抓好本校教学管理制度、措施的完善和落实,增强管理意识,坚持按制度办事,切实提高管理实效。
(2)在教学工作中,一是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二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对常规教学中备课、教学、批改、辅导、考试、调研、评价各环节逐一落实,形成制度。
(3)在备课方面,坚持集体备课,确定教研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及时推出组内交流课。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反馈制度和巡课制度。学生每周一次课堂教学反馈,与教务处联系,通过巡课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学生中开展评教评学活动,本学期在全校学生中展开问卷调查,切实了解学生的心声。坚持执行公开课、听课、评课制度,对所听的课进行及时的评课指导和交流。
(4)抓好听课、评课活动。要求各备课组每两周推出一堂公开课,并且进行课堂诊断,深入研讨。本学期各备课组共推出研讨课四十多节,学校领导经常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帮助和指导教师改进教法、提高教学业务水平。
(5)抓好考试质量分析。每次考试教务处都收集了相关材料,做到方案落实、责任落实,加强监考过程管理,整顿考纪、考风。要求教师认真做好检测质量分析,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学,对教学情况进行全面总结,不断加强教学管理。
(6)严格执行国家和上级行政部门关于禁止教育乱收费的有关规定,规范教辅资料的征订工作,严格禁止任何人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由,向学生推销或变相推销教辅材料和其他学习用品。学校教务处做好课本和经省中小学教学用书编审委员会通过的教辅材料的征订和发放工作。
(7)抓好实验室管理,完善了实验室管理章程和实验员工作职责,提高了实验设备的使用效率,为全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学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重建设,培青年。
针对学校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较大的特点,学校进行帮扶,老、中、年青共同进步;要求青年教师多学习、多听课;各备课组按计划推出教研课。今年yn县初中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我校邹春龙老师参加优质课比赛并获得三等奖。
5、调制度,考促教。
教学不是为了考试,这是教学的本质;考试能够促进教学,这是考试的功能,也是教学的特点。教务处一则坚持考试制度,一则规范考试制度。各年级考试过程中开考时间要统一,终了时间要统一,严肃考风考纪要统一。评卷工作结束后,任课教师要及时将成绩录入登分册备案;要及时对学生讲评试卷,讲评时,不仅要指出学生错误的结果,还要分析学生犯错的原因,启迪学生思维,教会学生做题方法,提高学生做题能力,又回过头来带动教师的教学。
四、体育卫生工作
我校的体育卫生工作,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向学生进行卫生保健教育,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1、 做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并将测试情况准时上报。积极推进“体育、艺术2+1项目”活动开展。切实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并抓好“日常体育大课间活动”。
2、 做好校运动队的训练工作。认真制定好训练计划,进行科学训练。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和体育组全体同仁的一起努力下,组队参加yn县中学生体育运动会荣获团体第七名和体育道德风尚奖,我校多名运动员荣获单项第一名的好成绩。
3、抓好学生卫生健康知识教育,充分利用橱窗、板报等对学生进行有关常规卫生和季发性*染病知识宣传,做好环境消毒和个人卫生检查工作。本学期水痘与流感防治工作获得了县卫生、防疫部门的一致好评。
五、总务后勤工作
总务后勤以学校的整体工作计划为依据,以学校为中心,以教学为主体,全心全力配合学校做好各项工作,充分调动后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努力做到及时、主动、优质地做好服务工作,为广大师生提供工作、学习、生活优质的后勤保障,搞好学校内部物资管理,使用、维修工作,促进本校的后勤工作上新台阶。
1、加强总务后勤人员政治思想建设。本学期hk中学后勤工作面广量大,任务艰巨。后勤人员明确岗位责任,强化服务意识、以教学、师生为中心,做好后勤服务工作,保证了学校日常教学工作正常开展。
2、健全制度,强化管理,不断创新,减少浪费,节省支出。本学期制定了《yn县hk中学零星工程管理办法》,明确了部门购物办法及程序,在日常的工作、活动、生活中充分节约水电,尽量节省用纸,坚决反对浪费,全力避免管理不当而造成的设施设备损坏等维修费用支出。
3、抓好学校环境卫生工作。加强对校园环境和绿化的管理,进一步加强对操场、草坪、花树和校园景点的管理。继续抓好校园文化建设,与教导处、政教处、团委协同开展多种形式环境教育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的环境。对校园卫生仍实行班级包干制,明确要求,责任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