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生猪养殖管理技术

生猪养殖管理技术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05 08:44:2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生猪养殖管理技术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生猪养殖管理技术

篇1

按养殖特征分类从养猪户的养殖特征来分类,生猪养殖模式主要有传统养殖模式、过渡养殖模式、现代养殖模式、生态养殖模式和健康养殖模式。传统养殖模式传统养殖模式是指养猪户以世代相传的直接养殖经验为技术基础,单纯依靠有机物质循环,在庭院内从事生猪养殖活动的一种“小而全”、自给自足或半自给自足的养殖模式[3]。传统养殖模式是在原始养殖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以兼业形式存在,以农户为生产单元,养殖目的一般是满足家庭需要,主要存在于偏远落后的山区。与现代养殖模式相比,传统养殖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养殖所需劳动力来源于农户家庭自身,土地为农户自有土地,饲料主要来源于农户家庭的种植业所得,降低了生猪的生产成本;养殖规模为1~3头,养殖规模远远低于环境承载量,对生态环境影响小。但传统养殖模式也存在一些劣势,主要是:技术主要来源于农户自身的长期摸索和积累,技术水平较低;在庭院内从事生猪养殖活动,人居环境较差。过渡养殖模式过渡养殖模式是养猪户部分采用现代养殖的相关技术和投入品,把直接经验和现代养殖技术相结合,专业化程度明显高于传统养殖的一种生猪养殖模式[3]。过渡养殖模式是在传统养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养殖目的是获取商品收益,养殖收入是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过渡养殖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规模较大,而且部分采用了现代养殖的技术和投入品,大大提高了饲料的转化率;自我积累、滚动投入的资金投入方式,每次投入较少,而且对外部市场的变化反应灵敏,市场风险较小。但过渡养殖模式也存在一些劣势,主要是:能够迅速应对市场变化,改变饲养数量,不利于生猪的稳定生产;过渡养殖模式的粪污部分作为养殖集中区域种植业的肥料,其余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对周边环境污染较大。现代养殖模式现代养殖模式是养猪户通过大量接受农业生产以外物质和能量的投入,依靠现代工业装备来完成由人力操作到机械化、电气化甚至自动化操作的转变,加快物质和能量的循环速度,提高商品猪生产效率的一种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生猪养殖模式[3]。现代养殖模式以企业为生产单元,养殖目的是获取商品收益。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现代养殖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以工业化方式开展生猪生产,技术水平高,饲料转化率高,提高了生猪的生产率;采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疫病防控体系健全,生猪产品质量比较稳定。但是现代养殖模式也存在一些劣势,主要是:饲养人员、设备等的专用化程度较高,使得养猪户的进入、退出壁垒较高;所产生粪污中的大部分需要单独处理,容易造成养殖集中区域的环境污染。生态养殖模式生态养殖模式是利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的方法,将现代科技成果与传统畜牧技术精华相结合而建立起来的、适度集约化经营管理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和良性循环的一种生猪养殖模式[4]。生态养殖模式以企业、合作社或专业养殖户为生产单元,养殖目的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与现代养殖模式相比,生态养殖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能充分利用秸秆、菜叶等农作物废弃物,而且养殖产生的粪污经处理后成为有机肥,作为养殖集中区域种植业的投入品,形成种养结合的良性循环;采用适度集约化的经营管理方式,注重生态效益,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人畜分离,生猪很少发生疫病,生猪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较高。但生态养殖模式也存在一些劣势,主要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采用适度集约化的经营管理模式,生产率相对较低;生产技术以外部引进为主,主要为生物技术,对饲养人员要求较高。健康养殖模式健康养殖模式是以动物生理学、营养学、生态学、系统学以及供应链管理为依据,采用有利于生猪健康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集成技术、材料、方法、装备、设施和工艺,为生猪提供良好的、有利于快速生长的生态环境和安全营养饲料,使其生长发育期间最大限度的减少疾病发生,最终生产出无公害的生猪产品的一种具有较高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的生猪养殖模式[3]。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健康养殖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充分利用现代养殖高效率的生产方式,大大提高了生猪的生产效率;人畜分离,通过采用精确的环境调控技术和良性可循环的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提高了生猪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有利于生猪的稳定生产。但健康养殖模式也存在一些劣势,主要是:养殖规模较大,而且采用各种先进的饲养装备、设施和工艺,因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技术、设施、工艺等先进,对饲养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按经营方式分类依据养猪户的经营方式,生猪养殖模式主要有自主经营模式、公司一体化经营模式和产业化经营模式。

自主经营模式自主经营模式是指养猪户能够独立自主地对自己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做出决策和进行经营管理的一种养殖模式。其特征是养猪户自负盈亏,资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统一。目前,从事自主经营模式的养猪户在中国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养猪户数量庞大,规模不等,不仅包含专业仔猪养殖户、专业育肥猪养殖户、专业种猪养殖户等专业养殖户,还包含自繁自养养殖户。与产业化经营模式相比,自主经营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独立做出决策和行使经营管理的权利,减少了决策时间;根据其养殖对象的特点,具有相应的养殖优势。但自主经营模式也存在一些劣势,主要是:谈判能力较低,交易费用较高,降低了规模收益的水平;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比较低,受市场变动的影响较大。公司一体化经营模式(集团经营模式)公司一体化经营模式是指由一个公司独立开展生猪养殖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包括育种(提供种猪)、仔猪生产、育肥、屠宰、猪肉销售、饲料生产与供应、信息和技术服务、生产经营管理等内容,独立分享养猪的利润和承担各种风险[5]。该模式多被大型养猪企业所采用,与产业化经营模式相比,具有以下主要优势:管理高度集中,有利于保证生猪生产的稳定性和猪肉的质量安全水平;仔猪、饲料等原料的采购活动和商品猪的销售活动都发生在公司内部,降低了交易费用;从业人员素质水平普遍较高,而且规模较大,有利于优良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但公司一体化经营模式也存在一些劣势,主要是:独立开展生猪养殖过程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不仅资金需求量大,而且不利于培育核心竞争力;单独面对生猪养殖各个环节的疫病风险和市场风险,风险水平较高。产业化经营模式产业化经营模式是指用管理现代工业的办法来组织生猪的生产和经营,以国内外生猪及其制品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围绕生猪产品,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生猪养殖模式[6]。产业化经营模式主要包括“公司+养猪户”模式、“公司+基地+养猪户”模式、合作社模式及在此基础上的各种衍生形式。与自主经营模式和公司一体化经营模式相比,产业化经营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合作分工,从事最擅长的核心业务,有利于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实施“五统一”管理(统一供应良种、统一供应兽药和饲料、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饲养模式、统一组织销售),不仅降低了养猪户所面临的疫病风险和市场风险,而且有利于保证生猪生产的稳定性和猪肉的质量安全水平。但产业化经营模式也存在一些劣势,主要是:构成主体多而复杂、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管理难度大、监管成本高;利益协调难度大,关系不稳定,违约现象较多。按经营范围分类依据生猪养殖的相关产业链经营范围,生猪养殖模式主要有多元化养殖模式和专业化养殖模式。专业化养殖模式专业化养殖模式与多元化养猪模式相对应,是指只从事生猪养殖产业,而不经营其他产业的一种养殖模式。无论规模大小,绝大多数的养猪场都采用这种模式。只有少数人、财、物等资源雄厚的大集团或公司采用多元化养殖模式。与多元化养殖模式相比,专业化养殖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于生猪养殖业,有利于生猪养殖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只涉及生猪养殖产业,所需的资金投入相对较少。但专业化养殖模式也存在一些劣势,主要是:专业化养殖模式由于只涉及生猪的养殖环节,综合竞争与盈利能力较差;由于无法通过相关产业分摊生猪养殖过程中的各种风险,抗风险能力较差。多元化养殖模式多元化养殖模式是指以养猪业为主,兼营饲料、兽药、屠宰、销售等相关产业,有种猪、仔猪和商品猪,实行自繁自养的一种生猪养殖模式[7]。该模式不仅要求公司要有雄厚的资金实力,而且要求公司具有高素质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因此该模式比较适合于有实力的大集团公司。与专业化养殖模式相比,多元化养殖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包含生猪生产加工的各个环节,盈利能力强;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具有较高的抗风险能力。但多元化养殖模式也存在一些劣势,主要是:涉及生猪养殖的整个产业链,资金需求量大;生产和管理过程复杂,对技术和管理人员的要求高。其他养殖模式除了以上几种养殖模式外,现实中还存在着许多其他养殖模式,例如:150标准化养猪模式、生猪“4450”养殖模式、三级闭环养猪模式、六马精细标准养猪模式等。

不同生猪养殖模式对生猪生产稳定性和猪肉质量安全的作用机制

篇2

0引言

目前,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大部分生猪的肉质都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而且生猪的繁殖能力也很强。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畜产品的质量要求也不断提升,市场对无公害猪肉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强。在市场中推广无公害生猪养殖技术才能更好满足市场需求,对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1无公害生猪养殖技术的应用

1.1确保生猪养殖场的环境

生猪养殖场环境是否优良是无公害生猪养殖技术的基础。在无公害生猪养殖技术中,对于生猪养殖场的要求和以往生猪养殖技术的要求不同,其更加符合现代化畜牧业的需求,无公害生猪养殖技术生猪养殖场的建成需要满足以下要求:①要求生猪养殖场的位置满足面南坐北的坐标位置,同时生猪养殖场内部需要保证环境干燥,生猪养殖场与生猪屠宰要有2km左右的距离;生猪养殖场应该与人们的生活区、工作区的位置距离3km左右。②在生猪养殖场中需要保证生猪生产和加工区域应该与其自身生活区域具有较好的隔离,防止出现细菌过分生长造成安全问题。在生猪养殖场的门口需要设置专门的车辆消毒场所,同时还需要为饲养员建立专门的消毒间,保证生猪饲养员的安全。一旦在生猪养殖场中出现了病猪需要马上隔离,保证其他生猪的安全。生猪养殖场中生猪的粪便排出口与进料口分开进行设立,而猪粪便的处理区域应该建立在生猪养殖场下风口60m左右处。③猪舍地面应具较强的易清洁性,并且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定时对生猪养殖场进行地面的消毒清洁工作。④生猪养殖场的用水必须要符合我国相关规定。

1.2在生猪养殖场兽药的应用要求

在无公害生猪养殖技术中负责生猪的饲养人员需要利用不同的兽药来提高生猪自身的免疫力,以此来应对各种突发的疾病,防止生猪养殖场中所有生猪被疾病感染。饲养员使用的兽药必须要以下四点要求:①必须要满足我国相关部门的要求,禁止使用我国政府部门没有经过审核的兽药,更不能使用人用药物,一旦出现生猪养殖场饲养员使用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兽药,上级领导部门要对其进行处罚。②作为生猪养殖场饲养员在购买兽药时,应该去具有相关资质的机构购买,禁止随意选择购买地点。③兽药使用的应严格遵守我国《生猪饲养兽药使用准则》,特别是有关抗生素药物以及抗虫性药物的使用标准。④应该选择残留少并且副作用相对于较小的中药。

1.3生猪养殖中的疫情预防工作

(1)在进行生猪养殖中需要加强对生猪养殖场来往工作人员以及车辆进出的管理力度,要求生猪养殖场管理人员针对非生猪养殖场工作人员以及相关车辆进行消毒,并且如非特定要求绝对不可以让其进入到生猪养殖场的生产区域,保证生猪养殖的安全性,避免出现疫情。同时要求生猪养殖场工作人员在进入到生猪养殖的生产区车间时,必须要做好消毒工作,更换工作服,否则不允许进入到生猪养殖生产车间。而生猪养殖场的车辆在进入生猪养殖生产区前需要进行彻底的消毒,要求工作人员根据生猪养殖场的实际情况以及生猪的喂养状况定期对生猪养殖场的四周以及地面进行消毒,并且加强对生猪各种疾病的预防力度,尽可能防止生猪在养殖过程中出现疾病。在生猪养殖中,作为生猪养殖场工作人员应该对关于生猪比较容易出现的疾病进行深入了解,并且需要根据相关规章制度进行科学的管理,一旦发现问题能够做到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这样才满足了无公害生猪养殖技术的要求。(2)在生猪养殖场绝对不可以一起养殖其他家畜,防止出现不同家畜的交叉感染。作为生猪养殖场食堂的工作人员不可以外购其他生猪养殖场的生猪肉,作为各个不同生猪养殖场还应该帮助养殖场内的生猪进行自我反之,尽可能不要向其他生猪养殖场进行生猪引种,如果出现了必须要进行生猪引种时,生猪养殖场工作人员必须要在生猪引种前对生猪的产地情况做好充分的调查,同时保证生猪没有携带或者感染任何的疾病,要求生猪养殖场需要向引种的生猪养殖场开生猪相关免疫证明,并且对引种的生猪进行为期30d的隔离饲养,确保生猪没有携带任何病菌,同时没有感染任何疾病,才能将其和生猪养殖场的生猪共同饲养。(3)作为生猪养殖场工作人员在对生猪进行免疫接种时,需要根据当地生猪养殖场的实际情况选择免疫接种,并且以动物防疫法作为标准,保证生猪能够得到合理的免疫接种。生猪养殖场工作人员还需要定期给生猪进行驱虫工作,防止出现生猪疾病蔓延,对于生猪养殖场中的病死猪应该第一时间处理,绝对不可以对其进行售卖。

2无公害生猪养殖技术应用推广实践

篇3

在当前,生猪养殖作为重要的农产品再生产产业,相关人员对其需要投入适量的生产要素,所谓的生产要素就是指一些饲料、养殖设施、仔猪以及劳动力等。通过这种形式能够有助于生产出需要的产品。对于养猪的经营者来说,对生猪养殖就是为了能够在已经定量的资本投入中获取更高的养殖效益和生猪利润。根据现阶段已有的生猪数据来看,其都是以生猪单位增重为主要基础,来对不同养殖规模的生猪成本效益来进行分析的。

一、不同的生猪养殖规模输出成本的变化

1.关于总成本的变化。根据相关生猪养殖的数据资料得知,在2010年到现如今这个阶段,关于生猪养殖规模的形式,也就是散养、小规模、中规模以及大规模这几种饲养模式。在这种几种饲养模式中,生猪都是以每千克增重成本输出逐年都在呈现上升的态势。这种态势分别是从2010年的6.80元、6.22元、7.55元逐渐上升到2014年的13.28元、12.35元、12.40元以及12.99元。对于生猪养殖规模,则就需要输出的成本增重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高于其他几种不同的饲养模式。

2.生猪单位增重的物质服务成本以及人工成本。根据相关数据表明,关于生猪的养殖成本有明显的上升态势。关于生猪的成本比重的含量,其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即生产成本和土地成本。土地成本在整个生猪规模的养殖中所造成的影响比重要比生产成本比重小。因而,土地成本在生猪规模养殖成本中占有绝对性的作用。关于生猪的生产成本,其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即物质服务成本和人工成本。根据这两种指标来评价生猪的养殖模式,也就是衡量散养、小规模、中规模和大规模这四种养殖规模的输出成本。根据相关数据的显示,近几年对生猪物质服务以及人工成本都与生猪养殖规模的大小呈反向的变化。具体来说,就是生猪养殖规模越大,其单位所占的物质服务成本也就不断增加,而生猪单位随占有的人工成本就会随之降低。通过这种情况能够得出,对生猪进行大规模的养殖对劳动力效率就会提高。对于同样的生猪物质成本也就会高,其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今后生猪养殖规模的生产发展走向。散养的生猪养殖模式与规模养殖比较的话,散养会在很大程度上消耗更低的物质服务成本{2}。在所有养殖规模的形式上,只有人工成本是远远高过于其他三种的生猪养殖模式,由此可见,生猪养殖损耗的生产成本和总成本是最高的。

3.直接费用合间接费用的变化。关于物质服务成本,其主要就是分为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通过相关数据显示,在2010年开始,生猪养殖损耗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开始逐渐呈上升的态势,并且这种上升态势还会随着生猪养殖规模的扩大而继续上升。

在近几年,关于生猪的间接费用在随着其规模的不断扩大而逐渐呈现下降的趋势。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生猪单位增重的管理费用以及财务费用的降低。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经能够说明生猪养殖管理的水平在不断地提升和改变。

二、不同生猪养殖规模增重收益的变化

1.单位增重的产值。根据相关资料的显示得知,在2010年与2014年之间,生猪养殖的四种模式,也就是散养、小规模、中规模和大规模。在这几种模式中,生猪每千克增重的总产值在总体上是呈现上升的趋势,在2010年的7.31元、7.29元、7.34元和8.07元,都在2014年中逐步增加为 14.25元、13。77元、14.09元和14.39元。根据这四种生猪养殖模式得出,除了特殊的年份外,生猪每千克增重的总产值中时所有规模中养殖效益最高的,而其他三种的养殖模式都是以先后交替来排序的,并且其产生的差距也比较小。

2.生猪单位增重的净利润。根据近几年的发展得出,散养、小规模、中规模和大规模者几种养殖模式下,生猪的每千克净重净利润都会在不同的年份之间呈现不规则的波动,特别是上下波动的幅度特别大。其中幅度最大的就是散养模式的生猪波动最大,而其他三种的养殖模式产生的波动较小。这个现象就能够说明,现阶段的生猪市场盾散养的养殖效益是有一定的影响的,也就是说散养户对生猪的养殖是很难抵御市场的风险。除了个别的年份外,中小规模的生猪养殖每千克净重的利润是处于比较高的价值。

三、发展策略

1.坚持 “适度规模”的原则,进一步的推进生猪养殖的发展。根据当前我国对生猪养殖发展的状况,为了能够更好的发展生猪养殖,相关人员不能够只是扩大生猪养殖的规模,而是要能够发挥出其养殖规模的优势。相关部门也要不断的鼓励和引导来使散养户不断的扩大其养殖的规模,并且能够逐渐向小规模的养殖模式进行过度,通过这种方式来有效的提升其对生猪养殖的抗风险能力以及盈利能力;除此之外,还要能够记忆不得发展中小规模的养殖模式,从而提升生猪的生产水坪。

2.科技创新。随着我国科技技术的发展,为了能够更好的促进生猪产业的发展,养殖户可以将科技来融入到生猪养殖的环节中来,其可以通过对营养与饲料配制技术、健康养殖技术、环境工程技术等力提高对生猪规模养殖的技术管理水平,从而能够有效地提升经济效益。

3.政府要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和就业机会。在当前的农村,大都是老年人以及幼小的儿童,而农村中的青年人却很少。造成这种现状主要就是由于农民发展水平低下,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转向城市发展。长期下去不利于农村的生猪养殖发展以及生猪饲养的效率。面对这种情况,当地政府就要不断的提高其生活水平,政府也可以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来提供青年人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能够改变农村生猪饲养效率以及青年人过少的现状。

四、结语

综合上述得知,生猪单位增重的人工成本随养殖规模的增大而不断降低,其就已经说明大规模养殖生猪的劳动效率最高,从而体现了生猪养殖规模所带来的优势,但由于其物质服务成本相对于其他规模来说,则比较高。并且生产成本和总成本依然处于较高值。关于散养生猪,其净利润波动幅度最大,其他 3 种规模养殖方式相对较小,说明生猪市场波动对散养方式的影响最大。生猪单位增重的间接费用呈逐年降低趋势,主要是由管理费与财务费降低而影响的,这种情况就说明了我国生猪管理水平总体在逐年提高。大规模养殖生猪的间接费用及直接费用也是一直明显高于其他 3 种养殖方式,这就说明了我国当前的生猪的管理水平并没有得到较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吴敬学,沈银书.我国生猪规模养殖的成本效益与发展对策[J].中国畜牧杂志,2012,18:5-7+11.

篇4

转变生猪生产方式是健康养殖和提高养殖效益的必然要求。2004年10月,**畜牧局组织人员对全县生猪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据调研结果显示:农村散养受农村留守人口减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饲料(原料)价格上涨,导致养猪成本增加,农户养猪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加之近年来,全县虽清净无疫,但受到周边地区猪ii型链球菌病、牲畜口蹄疫、无名高烧等疫情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民养猪积极性受挫。农村散养农户生猪饲养观念发生根本性改变,生猪饲养量直线下滑。大户养殖在未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以前,虽在养殖数量上有所增加,但养殖场建设存在防疫设施不完善、管理不规范、人畜混居、污染严重、效益低下、抗风险能力差等诸方面缺点,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猪产业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猪数量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农村散养难以供给社会生活的需要,推行规模养殖,转变生产方式成为破解难题的最佳办法。生猪养殖标准化、规模化、科学化、健康养殖成为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2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

2.1抓组织保障,推动生猪产业从传统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实现助农增收致富。生猪产业是我县农村的传统和骨干产业,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猪产业的发展,确立了“一体两翼”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国家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创建工作,下发了《关于加快生猪产业化工程建设的意见》、《关于创建国家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的意见》等文件,成立了以分管农业的县级领导为组长,畜牧、质监、财政、环保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国家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项目领导小组,并专门召开创建工作动员部署会议,与19个镇签订生猪产业发展目标责任书,严格目标考核。各镇各相关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做到了机构、人员、经费、责任、措施“五落实”。全县生猪产业发展工作体系进一步健全,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配合、齐抓共管、农户响应的工作局面。

篇5

中图分类号:F3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1(b)-0238-02

我国在改革以来,经济在不断的增长,同时农民的人均收入也得到了相应的增长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可知,在1985年中农民的人均收入仅有325.23元,到了2011年,农民的人均收入达到了新的水平,人均为6977员,经相比增长了近21.45倍,实际增长了12.5%。同时,城镇的居民家庭中,从1985年人均可以支配的收入从739.1元增长到了21810员,年均增长了13.9%。快速发展的收入水平使得人们的食物消费结构发生了极大变化,特别是对动物蛋白的需求量明显增加。从肉类产品的生产结构来看,我国主要肉类品种按其产量由大到小排列为猪肉、禽肉、牛肉和羊肉,其中猪肉占总产量的2/3左右。随着人们对猪肉消费的增加,我国生猪养殖也逐渐趋于规模化和专业化。

据农业部统计,2008年末,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己经达到56%,比2007年度提高7~8个百分点,首次突破50%大关,这也意味着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首次超过散养比重,规模化养殖正式“控股”我国生猪养殖产业。随着规模化的继续发展,根据2012年《中国畜牧业年鉴》,到了2011年,肉产量和产值为5071.24万吨,占肉类总产量的64.0%,生猪产值为9202.4亿元,占畜牧业总产值的44.2%,中国生猪产业在畜牧业中占有的重要地位愈发体现。

中国生猪养殖同样也面临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生猪养殖普遍经济效益不高,养殖风险大;生猪生产周期性波动明显,价格起伏较为严重;动物疫病给安徽省生猪养殖带来了较大影响;生猪散养在养殖中占主导地位,规模化程度依然不高;生猪养殖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或国内发达地区有一定差距。其中生猪养殖经济效益是影响生猪规模化发展的关键问题。以下是对国内外生猪养殖效益的综述。

1 国外关于生猪养殖及其经济效益的研究进展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Paul D.Soloway(2004)研究指出,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新技术的出现和生猪养殖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刺激了美国生猪养殖业规模化的进程,随着生猪价格和猪肉价格的下降,大量的小生产者被市场淘汰,剩下的生产者进一步扩大规模降低成本,结果出现了生猪养殖场数量下降,而规模变大,地理分布趋向于集中的格局[1]。McBride与Key(2003)认为,美国生猪养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生猪养殖规模的扩大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两方面,并对其变化进行了分析[2]。美国的爱荷华州大学Cheng Fang and Jay Fabiosa(2002)指出我国农户散养饲养生猪的饲养天数要多于专业户和大规模商业化饲养,农户散养饲养的饲料转化率低于专业户和大规模商业化饲养,这主要是源于不同饲养方式的饲料构成不同,农户散养饲养所用的青粗饲料在计算饲料转化率中没有被计入,我国专业户饲养的饲料转化率接近于美国中东部生猪饲养转化率,并且得出我国在农户散养饲养、专业户饲养和大规模商业饲养三种方式中,专业户饲养的生产成本最低,大规模商业饲养的生产成本最高[3]。美国爱荷华州大学的James Kliebenstein,Ben Larson,M.Honeyman和A.Penne(2002)发表的《生猪养殖成本和效益对比分析》一文中指出,美国生猪大中规模养殖效益一般高于散养或小规模养殖效益,可变成本如饲料成本大大低于散养或小规模养殖,规模养殖对饲用物质和服务费的价格(尤其是精饲料价格)的上升或降低不太敏感,这主要是由于规模养殖的利用率高,且规模养殖具有更高的管理技能和养殖技术,同时规模养殖有助于环境污染的治理[4]。Dr.Larry Martin,Dr.Zana Kruja,John Alexiou(1999)发表的 Prospects for Hog Production and Processing in Canada (加拿大生猪饲养和加工的前景)分析得出,欧洲的人工成本大约是北美的两倍(丹麦生猪饲养的劳动成本最高),北美的人工成本是南美的两倍,美国的东部玉米带比美国的西部玉米带要高,而加拿大西部生猪饲养的饲料费在所有的生猪饲养竞争者中有着非常大的优势,其次是阿根廷和美国西部玉米带,丹麦和荷兰的生猪饲养的饲料费最高,这主要是由于欧盟的农业政策人为地导致了高的饲料价格[5]。

2 国内关于生猪养殖方面的研究进展

2.1 关于生猪养殖及其经济效益的研究进展

周世强(2013)针对生猪规模养殖经济效益不高,提出品种良种化、加强科学管理、完善免疫体系等措施[6]。沈银书(2012)在中国生猪规模养殖的经济学分析中指出,大规模生猪养殖的全要素生产率最高,中小规模养殖生猪的经济效益最好,而散养模式可以节约饲料、减轻环境污染。总之,散养、小规模、中规模和大规模养殖四种生猪养殖方式各有优势,因此应坚持猪场“适度规模”原则,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逐步形成合理的、多元化的生猪养殖规模结构,充分发挥各种养殖规模的优势[7]。王松伟(2011)以南川区大观镇的调查研究为例,对农户生猪养殖的不同规模进行成本研究,指出农村生猪养殖正在日趋规模化,并且仔猪成本、饲料成本和人工成本是影响农户不同规模生猪养殖成本效益的关键因素,小规模生猪是最适宜的规模选择,完善小规模生猪养殖模式可以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益[8]。王奎(2010)以涪陵江东营盘村的调查研究为例,对生猪养殖规模及效益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生猪农户散养的比例在逐渐缩小,规模化养殖的比例在逐步扩大且将成为我国农村地区生猪养殖的主导力量,同时在规模化养殖中,小规模的养殖模式经济效益最优,中规模养殖模式次之。因此中小规模生猪养殖模式也是我国今后的发展方向[9]。谭美英、武深树(2009)认为要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具体提出“六化”,即规划科学化、建设规范化、生产规模化、管理企业化、防疫程序化和污物处理无害化[10]。李桦(2007)对近三年来中国不同规模生猪养殖的成本效益进行了研究,发现我国小规模和中等规模饲养生猪都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大规模饲养生猪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其中小规模生猪养殖具有最低单位成本和最高单位纯利润,而中等规模生猪养殖可以降低我国猪肉产出的波动、缓和猪肉供需矛盾、减少生猪生产成本、增加我国生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11]。刘芳、江占民(2002)运用多元线性回归计量模型,对我1991―2005年生猪养殖业散养户和专业户两种养殖模式进行了成本效益的实证分析,研究得出劳动力成本、仔猪成本、饲料成本、管理成本和设备成本等是影响生猪养殖业成本效益的主要因素[12]。董天泽、胡晓明(2002)对江西万年县的生猪养殖散户和规模户进行调查得出,规模化养殖可以利用优良猪种和现代化的养殖设备等,大大节约了饲料成本,缩短了养殖时间,取得了较好的收益[13]。

2.2 关于生猪生产效率等方面研究进展

张园园、孙世民(2013)认为山东省生猪规模养殖技术效率波动比较大,总体而言不同规模技术效率从大到小依次是大规模、散养、中规模和小规模[14]。王乐、邓蓉(2012)对辽宁省生猪生产发展进行分析,提出辽宁省的生猪出栏量和产量已经超过了国内平均水平[15]。谭莹、邱俊杰(2012)中国生猪生产效率及生猪补贴政策优化分析,对生猪生产影响最大的是死亡费用,国家应该加大生猪防疫保险和补贴政策[16]。喻闻、孔繁涛、于海鹏(2012)认为农户散养生猪的养殖越来越依靠饲料,提高产出效率最有效的方法是提高饲料转化率[17]。徐雯霞(2010)对中国生猪不同饲养规模的成本效率进行比较分析,指出规模生猪养殖的物质费用成本高于散养,且规模越大,费用比例越高。从成本效益值的比较上来看,由于仔猪进价和精饲料费用在物质费用中占有很大比重,而规模饲养的这两部分费用远远高于散户养殖,因此农户散户的效益比规模养殖的效益高[18]。施凯(2009)对我国生猪市场波动因素进行研究,认为中国生猪生产结构和消费的变化会影响生猪市场的变动[19]。周胜利(2005)对我国生猪产业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中国生猪产业所面临的问题并提供了政策建议[20]。刘芳(2002)通过对中国生猪养殖业生产的水平比较分析,指出目前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模式的生产效益要明显高于散养模式[21]。

3 结语

国外关于生猪养殖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集中于养殖规模、成本、效益、效率、产地区位优势等方面,是以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环境为背景,以对发达的生猪养殖产业体系的建设总结为内容,以对生猪养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为目的。其中关于生猪养殖模式的研究,对生猪产品质量安全、防疫卫生的高标准追求,对科学技术在生猪养殖中应用的重视,以及政府对生猪养殖产业发展的支持与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对中国生猪养殖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从中国实际背景来看,中国生猪养殖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还是有一段差距的,中国生猪养殖业有其自身的特点,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长期积累的经验和技术,汲取精华,来服务中国生猪产业的发展。

在国内有很多关于生猪市场波动、产业规模现状、生产效率方面的研究,而对于生猪规模养殖经济效益的研究主要是全国范围内的泛泛而谈,或者是某些局部地区的研究,缺乏代表性,给我国整体生猪养殖提供的借鉴作用比较有限。因此,期待有更多的研究,可以把生产组织理论、经济效益理论和计量模型三者相集合,来研究中国生猪主产区的产业发展,找到最适合中国生猪发展的养殖模式,切实提高生猪规模养殖经济效益,最终增强中国生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使我国从生猪养殖大国转变为生猪养殖强国。

参考文献

[1] Paul D. Soloway.Have Hog Producers with production Contracts Maintained an Economic Advantage of Independent Hog Producers in Recent Years? May15,2004.

[2] McBride WD ,Key N.Economic and structural Relation ships in US Hog production.Resource Economics Division,Economic Rervice,US derpartment of Agriculture.http://ers usda.gov/publications/aer 818/,2003.

[3] Cheng Fang,Jay Fabiosa. Does the U.S. Midwest Have a Cost Advantage Over China in Producing Corn, Soybeans, and Hogs? [C]. August 2002.

[4] James Kliebenstein, Ben Larson, Mark Honeyman, Arlie Penner. A Comparison of Production Costs, Returns and Profitability of Swine Finishing Systems[C]. Iowa State University, March 2003.

[5] Dr. Larry Martin,Dr. Zana Kruja,John Alexiou. Prospects for Hog Production and Processing in Canada[C]. March 1999.

[6] 周世强.提高生猪规模养殖效益的综合措施[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4(7):81-82.

[7] 沈银书.中国生猪规模养殖的经济学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8] 王松伟.农户生猪养殖不同规模的成本研究[D].西南大学,2011.

[9] 王奎.生猪养殖规模及效益分析[D].西南大学,2010.

[10] 谭美英,武深树.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思考[J].猪业经济,2009(12):21-22.

[11] 李桦,郑少锋.生猪养殖规模及成本效益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12] 刘芳,江占民.生猪养殖业成本效益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2(1):35-39.

[13] 董天泽,胡晓明.发展规模养殖打造生猪产业――对万年县规模化养殖情况的调查[J].江西畜牧兽医杂志,2002(5):11.

[14] 张园园,孙世民.基于DEA模型的山东省生猪生产效率研究[J].2013,2(32):72-76.

[15] 王乐,邓蓉.辽宁省生猪生产发展分析[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2,4(27).

[16] 谭莹,邱俊杰.中国生猪生产效率及生猪补贴政策优化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2,3(27):61-66.

[17] 喻闻孔,繁涛,于海鹏.中国农户散养生猪生产成本要素分析[J].业,2012(3):4-6.

[18] 徐雯霞.我国生猪不同饲养规模的成本效率比较[D].浙江工商大学,2010.

篇6

2 生猪疾病的危害

生猪疾病带给养殖户经济方面的严重损失,而且还给人们的生活及身体健康带来不良影响,一旦病猪流入到市场,被人误食将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比如:高热病的症状表现为非典型,它的反应生长期较慢。生病原因多半由生猪的发热性传染病转变成消化道病变、胃部溃疡等症状,再加上药物滥用而引起中毒所致。由此引发母猪的繁殖,率高,却配不上,生崽却奶水不足,断奶后幼猪体重偏小,弱子增多。当发病后对中大型猪相对比较容易康复,可一旦发病中大型猪的死亡率将超过10%,更有甚者发病率最高可达到90%。多器官衰竭综合症及死亡的生猪依旧时常发生,管理条件和养殖条件差的猪场,其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养殖场,直接给经济效益造成严重损失。因此,应根据市场环境和养殖情况综合分析生猪疾病防控体系建设,对促进我国畜牧养殖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生猪疾病防控对策措施及建议

3.1 提高养殖卫生条件,加强消毒和维护

目前,我国现阶段大规模生猪养殖场较少,养殖环境、卫生状况等方面多数达不到标准化的认可,而且生猪的病原传染性极强,因此,生猪养殖企业或养殖户就需要加强对生猪养殖卫生环境的管理和提高,积极实施生猪疾病防疫及控制,采取以预防为主、药物治疗为辅的主要策略。切合实际的做好生猪治疗措施,在引进猪种时严格把关,绝不能够因贪图便宜而引进处理猪苗,而且在引进种猪后要有充足的隔离观察期,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到养殖场内,尤其是要禁止生猪收购车以及收购人员进入到养殖场内。

同时,还应当做好猪场的消毒工作,猪养殖场外应当每半个月更换一次消毒剂隔离带,过道、走廊应当每星期换一次,并选用高强度消毒剂,猪舍栅栏内应当1至3天进行高强度消毒一次,应选用沾了消毒水后的扫把、粪锹进行轮换使用,尤其是在生猪病发高峰值期间,更应该加强对猪舍的卫生管理,把生病疾病严格控制到最降。

3.2 完善畜牧兽医体系,加强兽医队伍建设

我国政府应当加大对各城、乡镇的畜牧兽医体系建设,加强兽医队伍建设,认真落实具体相关防控工作。目前,各城、乡镇的动物防疫管理体系和动物防疫技术力量,都与防疫工作的迫切需要和严峻形势存在差距,因此,必须要加大对兽医队伍建设的扶持,提高人民群众的学医热情,鼓励广大群众投身到完善畜牧兽医体系的工作当中去。还应当组织各养殖企业或养殖户学习畜牧疾病的防控知识,提高自身关于生猪疾病方面的相关专业知识,能够处理和提出针对性措施,为兽医队伍建设增加后续力量。

3.3 加大执法监督力度,严格监测生猪疫病

建立各城、乡镇府对生猪情况的实时检测机制,降低生猪重大疾病发生、发展与流行的可能性。对各地方的牲畜交易市场和肉食品交易市场严格把关和审察,并且应该进行实时监控。如发现生猪、病死猪一定要深埋,对出售病死猪的一定要严加惩处,并且派相关防控人员到宰杀现场进行观察,以确保病源的蔓延。

3.4 规范生猪管理,采用新技术、新方法

生猪养殖户应当以科学的养殖方式为引导,对生猪可能引起的各种疾病进行合理用药,加强对生猪饲养的管理,做好生猪疫苗的接种工作。采用最新的药物技术方法和最先进的科研成果,规范生猪疾病防控体系建设。通过合理化联合用药、防疫疫苗推广以及兽医技术人员的正确指导等科学方式,对生猪疾病实施防控。因为在疾病的防控当中,只有以科学技术为导向,推进、发展生猪的疾病防控体系,才能够真正的跟上时展的步伐,也才能够为以生猪防控为主的工作目标,实现长期稳定的开展和生猪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1.生猪产业的发展规模、区域分布及在我县富民强县、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工业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1)发展规模。近年来,由于猪价及畜产品价格持续高价运行,在国家能繁母猪补贴与保险、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等惠农政策的扶持下,极大地调动了养猪户的生产积极性,生猪生产得到了空前、快速发展。据统计,2010年全县生猪饲养量144.26万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5.5万头,出栏86.26万头,全县生猪养殖总产值达14.5亿元。至今年三季度止,全县生猪饲养量152.8万头,能繁母猪存栏5.98万头,出栏84.2万头,现已成功跨入全国生猪调出大县行列。

(2)区域分布。我县农民历来就有传统养猪习惯,生猪产业分布在全县各地,随着规模化、适度化、标准化养殖步伐的不断加快,其区位优势明显,资源丰富、交通方便、养殖习惯较好的梅城、乐安、仙溪、大福、长塘、羊角、江南、田庄、东坪等乡镇产量较大,占全县总产量的70%以上,生猪产能相对集中。

(3)在富民强县、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工业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县生猪产业总量大,2010年仅出栏生猪产值达14.5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3,养殖业总产值的1/2,是我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生猪产业的发展带动了饲料、兽药、建材、服务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拓宽了就业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实现了产业提质增效、农民增产增收。据调查统计,我县年需生猪饲料35万吨以上,加上兽药、疫苗等治疗保健品费用,带动饲料兽药业产值8亿元以上;全县每年新增规模养殖户100户以上,新建栏舍15万平方米以上,需要大量建筑材料,带动了水泥、红砖、钢材等第二产业的发展。

2.生猪产业的良种繁育、养殖产业化现状

(1)良种繁育现状。目前,全县有能繁母猪5.98万头,其中良种母猪4.2万头,良种公猪685头,母猪良种比率70%左右,各乡镇和部分中心村均建立了生猪人工授精服务站点,能基本满足全县能繁母猪繁殖需要。

(2)生猪产业化现状。近年来,部分非农资金投入生猪养殖产业,新建猪场陆续投产,规模养殖户增加,生猪产业化发展速度加快。据摸底调查,今年新增生猪养殖小区5个,新增较大规模养殖场(户)15户,目前全县共有生猪养殖小区38个,规模养猪场(户)1397户,年出栏生猪46.5万头,规模化养猪占全县生猪总量的46.8%。

3.支撑生猪产业化发展的科技创新能力现状

我县非常重视生猪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探索养殖新技术、新产品在生猪生产上的应用。近年来,推广了“生猪热应激综合防控技术”,解决了夏季高温引起的生猪热应激问题;2009年进行了“零排放”生态养殖技术推广试点,现已在我县兴农猪场、芙蓉农牧公司、顺发种养公司等规模场应用,取得了显著效果。去年开始实行专人包场指导彭美华生猪养殖场、付作华黑猪养殖场等6个规模猪场完成了标准化示范创建工作,全面提升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水平。下阶段目标是加大标准化规模养殖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力度,扩大推广面。

4.生猪产业的疫病防控、饲料供应、信息化管理和科技培训与推广等服务体系状况

(1)生猪疫病防控到位。我县生猪疫病防控体系健全,措施得力,全县尚未发生重大疫病流行。一是成立了专门领导机构。县人民政府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指挥部具体指导并监督全县重大疫病的防控、扑杀、封锁等工作;二是组建了专职防疫队伍。2006年,我县选聘了88名专职动物防疫员,组建了乡镇动物防疫监督管理站,在此基础上,在春秋两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中每年聘请了200余名村级专职动物防疫员,充实了防疫队伍。三是筹备了充足的防疫物质。县动物防疫监督管理站每年采购生猪的各类疫菌苗达300万头份,消毒药品5吨,消毒器械400台(套);四是采取了有力的防疫措施。县局每年召开动物防疫专门会议4次以上,部署安排春防、秋防工作。每年年初与各乡镇政府和动防站签订防疫责任状,将动物防疫工作落实情况纳入乡镇站目标考核管理,作为评优晋级的先决条件。同时,县动物防疫监督管理站每年组织6次以上的防疫督查,明查暗访,确保猪瘟、蓝耳病、口蹄疫等疫病免疫密度达100%。

(2)饲料供应来源广泛。供应我县生猪产业的商品饲料主要包括全价配合料、浓缩精料和核心预混料,其中后2种饲料需要养殖户添加玉米、豆粕等原料。商品饲料主要有厂家直接供货(主要是大型猪场)和经经销商供货两种途径,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以养殖户到原料中转站采购为主,部分养殖户直接到我县产粮区收购,来源渠道广,品质较好。据调查,我县有饲料兽药经营户120多家,主要饲料品牌40多个,饲料年消耗量达48万吨。

(3)信息管理逐年加强。为了掌握全县生猪生产动态,引导生猪生产健康发展,加强了与乡镇站及养殖户信息交流,建立了生猪信息库。一是生猪生产实行月报制,按月上报各地生猪生产情况,分析发展动态。二是建立生猪生产监测台帐,按季上报规模场户的存、出栏情况,分析养殖大户的发展趋势。三是建立生猪养殖档案,规模场(户)实行饲料、免疫、治疗用药登记,跟踪生猪死淘、出栏、转群等异动情况,完善生猪产品的质量监测追溯系统。四是开展生猪生产调查。县局每年组织2次以上的摸底调查,详细了解全县生猪情况及生产走势。2007年以来,共收集各类信息表格4.5万多张,整理数据十万余个,撰写分析报告50个,为制定生产发展计划,指导生产提供了基础。

(4)科技培训与推广形式多样。在科技培训和推广方面,我县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普及科学养猪技术。一是利用县局多功能会议室培训乡(镇)、村两级专业技术骨干和养殖大户,提高基层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二是利用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平台,开展养殖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养猪技术。三是利用劳动技能转移培训平台,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养殖技能。四是利用县直部门扶贫工作平台、“阳光工程”培训,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提高农民养猪技术。五是发挥专业人员技术优势,开展技术帮扶活动。近年来,我局共组织或协助组织部、县委党校、科技局、扶贫局、人事局、移民局、县残联等部门举办养殖技术培训班和送科技下乡活动1000多场次,参加培训学员6500人,累计3.6万多人次,发放培训教材5000套,科技图书3500本,课场笔记本等学习用品2400多份,印发技术要点2.5万多张。

5.生猪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污染及污染治理、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1)环境污染现状。生猪规模化生产,粪污集中排放,给猪场周围环境造成较大的危害。我县目前规模养殖户共存栏猪35.8万头,其中一半以上未经处理向周围环境直接排放,按平均每头猪年排放粪尿2.5吨计算,规模猪场每年直接排放的粪在45万吨左右,排泄物中的氨气、硫化氢、磷及微量元素污染周边空气、水和土壤。

(2)污染治理措施。目前我县减少规模猪场粪尿污染的措施主要在如下四方面:一是集中收粪,发酵后用于农业施肥;二是通过沉淀发酵池,处理后上清液排放;三是沼气池发酵,实现沼肥利用;四是试行发酵床生态养殖,实现粪尿“零排放”。据调查统计,我县60%左右的规模养殖户采用上述措施处理猪场的粪污排出物。

(3)循环经济发展现状。目前我县生猪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较慢,除部分猪粪发酵用作肥料外,用于生产沼气的比例相对较小,生猪产业其他副产品综合利用尚处于探索创新阶段,产业链延伸须找准突破口,实现新的循环经济增涨点。

二、生猪产业发展的重点

1.生猪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目标

(1)基本思路。生猪产业一直是我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发展生猪生产的基本思路是以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为重点,发展适度规模养殖,走有安化特色的生猪产业发展道路。

(2)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县生猪年出栏达195万头,出栏率达150%,区域布局合理,生产规范,形成3个生猪生产优势区,生猪产量占全县的75%,外销生猪120万头;良种繁育体系进一步完善;猪肉品质明显改善,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基本完善,生猪无公害生产基地达100%,全部实现无公害化生产。

2.生猪产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点企业

(1)关键环节。一是疫病控制环节。严防高致病性蓝耳病、口蹄疫等传染病在我县的发生和流行。二是技术普及环节。要建立生猪产业发展的技术推广基金,加强培训推广力度,提高生猪产业的技术水平。三是质量监控环节。加强质量监控,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四是产品加工流通环节。扩大产品加工比重,搞活生猪流通,以销定量,认市定产。

(2)重点企业。我县生猪产业发展必须依靠的重点企业:一是急需引进一家畜产品加工企业,增加生猪产品的附加值;二是支持安化县辉华牧业有限公司、安化县农丰生猪专业合作社、安化县芙蓉牧业开发有限公司等生猪产业龙头企业的发展,辐射带动周边养殖户扩大发展;三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家饲料加工企业,满足生猪产业发展的饲料需求。

3.围绕生猪产业化发展需求解决的关键技术和需要搭建的技术创新平台

(1)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要按照“科技求发展,品牌求效益”的整体思路,在重大疫病防控技术,标准化规模养殖技术,绿色饲料开发技术,粪污综合处理及利用技术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2)需要搭建的技术创新平台。生猪产业化发展需要搭建的技术创新平台是建立县级生猪生态养殖技术中心,为全县生猪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重点加强生猪重大疫病的监测,研究防控机制,开发低氮、低磷、无抗绿色饲料,探索粪污综合处理及利用技术。

4.生猪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和基地建设方案

建设洢水流域、泥溪河流域、资水流域3个生猪生产优势区,重点布局在清塘、乐安、梅城、仙溪、大福、长塘、羊角、江南、田庄、东坪等11个乡镇。

基地建设方案:重点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50个,新建栏舍27.6万m2,沼气池1.83万m3,污水净化池3.66万m3,标准排污沟16.65万米,配套建设消毒池、消毒间和消毒设施等,项目总投资14194万元,其中自筹7000万元,招商引资5194万元,申请国家投资2000万元,建成后可年出栏生猪100万头,新增效益4500多万元。

三、生猪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1.生猪产业发展中的产学研结合创新机制

一是加强与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联合攻克生猪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二是引导农业院校毕业生投身生猪事业,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三是建立县级生猪生态养殖技术中心,配备经费,加强生猪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的攻关与推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2.生猪产业发展的新型养殖模式

生猪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新型养殖模式有三种。一是依靠生猪专业合作社(协会)模式,社员内部开展合作互助,共同发展;二是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充分发挥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向农户供种、供料、供服务,回收产品,统一销售,延长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三是依靠养殖小区发展。在地理位置好,养殖集中地区发展为生猪养殖小区,完善小区内服务体系,鼓励小区农户发展规模养殖,扶持发展生猪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

3.生猪产业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积极引导和培养社会服务中介,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完善县乡两级畜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组建队伍,配备经费和交通工具,增强服务能力。二是发展社会服务中介,引导生猪养殖户以当地龙头大户为首,成立生猪专业合作社或协会,为会员提前、产中、产后全方位的服务。三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依靠企业提供资金、饲料和技术,实现“产—供—销”一条龙服务。

4.生猪产业发展中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篇8

关键词:

山东省;生猪产业;现状;趋势;优化

猪肉是人类的主要食品和重要营养来源。山东是仅次于四川、湖南和河南的生猪养殖大省,2012年,全省生猪存栏量、出栏量和猪肉产量分别占全国相应总量的6.10%、6.59%和7.05%,均列全国第4位[1]。与此同时,在生猪产业发展过程中产量和价格大幅波动、市场需求与供给严重不均衡、疫病防疫难度加大、质量安全事故频发、污染治理压力剧增、扶持政策效用欠佳等问题层出不穷,不仅影响着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还严重制约着生猪产业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然而,现有研究[2,3]中对省际层面的生猪产业发展现状及特征的系统分析并不多见,因而研究结论在指导和修正实践的过程中相对缺乏适用性。因此,本文将依据山东省的相关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数据,从生产特征、市场特征、技术特征及扶持政策等角度入手,分析山东省生猪产业发展现状,进一步阐述山东省生猪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并据此提出优化山东省生猪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山东省生猪产业发展现状

1.1生产特征

1.1.1生猪出栏量出栏量是生猪生产状况的数量形态指标。如图1所示,在2000~2006年间,山东省生猪出栏量稳步增加,从3213.24万头增至4389.90万头,年均增幅为5.34%。2007年,全省的生猪出栏量大幅减少,此后总体保持着不断增加的趋势,2012年接近4600万头。在全国生猪出栏总量中,山东省所占的份额虽有小幅波动,但始终介于6%~7%之间。2000年时所占份额最低(6.10%),2012年时所占份额最高(6.59%)。由此可见,山东省的生猪产业在全国整体布局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1.2养猪业产值产值是生猪生产状况的价值形态指标。由图2可知,2000年以来,山东省养猪业产值总体呈现不断增加趋势,其中,2008年增长幅度较大,比前一年增加了47.13%,但2009、2010年稍有回落。在全省畜牧业中,养猪业产值所占比重在30%~45%之间波动,2002年最低(32.52%),2008年最高(44.42%)。

1.1.3规模化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生猪养殖行业集中度低是我国生猪业面临的重大问题[4]。规模化程度是反映生猪产业集中状况的重要指标。规模化程度(%)=(1-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下的养猪场户出栏总量/年出栏生猪总量)×100。如图3所示,山东省生猪养殖的规模化程度逐步提高,从2002年的37.36%增至2010年的73.79%,年均增幅为8.88%。其中,规模化程度提高最快的阶段为2005~2007年间,2006年时生猪养殖的规模化程度超过50%,此后生猪规模化养殖的主体地位逐渐增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山东省生猪养殖的规模化程度较高,分别比同期高出8~20个点,领先全国平均水平,但领先优势逐渐缩小。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生猪养殖的规模化进程比发达国家晚了30年左右[5],整体上仍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

1.1.4空间格局山东省下辖17地市,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因素的不同导致各地市生猪养殖规模的差异。以2012年生猪生产格局指数分析全省生猪养殖的空间格局特征。生猪生产格局指数=(某个地市在T时期生猪年出栏量/同期全省生猪出栏总量)×100。如图4所示,潍坊(17.40)、济宁(13.83)、临沂(13.02)、德州(12.00)、菏泽(11.10)5个地市的格局指数均超过10,且明显大于其余地市,5个地市的格局指数总和达到67.35,为生猪主产区;烟台(8.16)、青岛(8.08)、泰安(8.01)、济南(6.61)和聊城(5.61)5个地市的格局指数介于5~10之间,为生猪中产区;日照(4.28)、滨州(4.26)、枣庄(3.73)、威海(3.00)、东营(2.85)、淄博(2.82)、莱芜(1.18)7个地市的格局指数均小于5,为生猪少产区。综合来看,德州是处于鲁西部的孤点,潍坊、济宁、临沂和菏泽在空间分布上构成“S”型结构,因此全省生猪生产格局呈现出明显的“•—S”型格局。

1.2市场特征

1.2.1毛猪价格价格是市场的信号灯,以毛猪价格为例分析生猪市场特征[6]。如图5所示,整体而言,山东省毛猪价格的变动趋势与全国基本一致:2013年1~4月,毛猪价格不断下降,从2013年5月开始,毛猪价格略有提高,2014年后又逐渐降低;除2013年6月外,山东省毛猪价格普遍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最大差值为1.31元/kg。就山东省而言,2013年1月~2014年2月间,毛猪价格整体不断下降,具体又分为“两降一升”三个阶段,即2013年1~4月、2013年9月~2014年2月两个下降阶段和2013年5~9月上升阶段。其中,2013年1月价格最高(17.34元/kg),2013年4月价格最低(11.62元/kg),价格波动幅度最大为5.72元/kg。

1.2.2人均猪肉占有量人均猪肉占有量是有效反映市场需求的重要指标。如图6所示,山东省人均猪肉占有量的变动趋势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一致:以2007年为界,呈现两个阶梯式发展,即第一阶梯(2000~2006年)和第二阶梯(2007~2012年),且第一阶梯的水平整体高于第二阶梯。合理的解释是,近年来,消费者的饮食结构多元化,大众对牛羊肉等替代品的消费能力逐渐增强,消费数量也随之增加。2000~2012年间,山东省和全国人均猪肉占有量变化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第一阶梯,山东省人均猪肉占有量普遍高于同期的全国平均水平,而第二阶梯则相反。就山东省而言,2000~2012年间的人均猪肉占有量年均值达35.97kg,其中,2000年最低(31.18kg/人),2006年最高(40.9kg/人)。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山东省和全国的人均猪肉占有量大幅下降,最主要的原因是2007年的猪肉价格较高,抑制了消费需求。但是,在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下,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猪肉消费量总体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尤其是农村将成为猪肉消费市场的主导力量[7]。

1.2.3养殖利润养殖利润是反映生猪产业市场特征的重要指标,以毛猪利润为例分析。如图7所示,在2013年1月~2014年2月间,山东省生猪养殖利润不稳定,总体赢多于亏。2013年1月,毛猪利润最大,达531元/头,2013年4月和2014年2月出现亏损,分别亏损64元/头和100元/头。

1.2.4养殖风险猪粮比即生猪价格与作为生猪主要饲料的玉米价格的比值。当猪粮比为6∶1时,生猪养殖基本处于盈亏平衡点,猪粮比越高,养殖利润越好,反之亦然。以猪粮比月度变化为例,如图8所示。全国和山东省的猪粮比变动趋势大体一致,除2013年1月和6月外,其余月份的猪粮比相差不大。2013年3~5月和2014年2月,山东省的猪粮比小于6.0,生猪养殖处于亏损或微利阶段,其余月份的猪粮比大于6.0,生猪养殖处于明显盈利阶段,与图7一致。猪粮比的上下波动,反映了生猪养殖存在的价格风险,这也是困扰养猪户的核心问题。

1.2.5生猪调出量山东省生猪养殖业带有外向型特征,这一点可以从全省的生猪调出量看出。生猪调出量=出栏量-当地消费生猪数量。其中,当地消费生猪数量=(城镇人口×城镇人均猪肉消费量+农村人口×农村人均猪肉消费量)/平均每头猪产肉量。由表1数据可知,1998~2012年间,山东省生猪出栏总量的七成左右外销,年均调出量为2988.81万头,而省内消费量仅占21%~33%。由此可见,山东省的生猪产业发展对外地市场有较强的依赖性。这一点从图6也可以看出,因而挖掘省内市场成为今后生猪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1.3技术特征生猪出栏率是衡量生猪养殖技术的重要指标,出栏率越高表明生猪养殖的技术水平越高。生猪出栏率(%)=(生猪出栏量/上一年的猪年底头数)×100。如图9所示,在2000~2012年间,山东省的生猪出栏率整体不断提高,2000年最低(133.78%),2006年最高(175.00%),年均出栏率为148.21%。与全国水平相比,山东省生猪出栏率整体较高。

1.4生猪扶持政策政策扶持是当前生猪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笔者于2012年6~8月对养猪场户生猪扶持政策认知状况的实地调查结果表明,受访养猪场户对良种补贴、能繁母猪补贴、标准化规模养猪场(区)建设扶持、重大疫病免费强制免疫、生猪养殖信贷支持等政策的认知程度较高,而能繁母猪补贴、重大疫病免费强制免疫和中央地方猪肉储备制度等政策的实施效果相对较好。但是,职能管理部门在政策落实过程中仍存在着传达不及时、细节宣讲不够、补助资金发放不足额等现象,扶持政策也存在着扶持力度不够、申请程序复杂、公平性不足等问题。

2山东省生猪产业发展趋势展望

2.1规模化程度继续提高,空间格局调整日趋合理生猪养殖的规模化发展趋势已成为业界共识,规模养殖在产品质量、成本效益、对接市场等方面存在着日益明显的竞争优势。因此,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山东省生猪散养户会不断退出,而规模养殖场户的数量会持续增加。全省生猪养殖的规模化程度会继续提高,但速度会有所减缓。山东省生猪生产的空间格局基本实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转移,鲁西地区和鲁南地区成为主要的生猪产区[8]。鲁西和鲁南地区是全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在17地市中,潍坊、济宁、临沂、德州和菏泽的粮食作物总产量分列第4、第6、第5、第1、第2位[9],随着养殖成本结构变化(饲料成本大幅上涨),粮食主产区具备的饲料成本优势会日益明显。因此,“•—S”型格局应该会得到进一步巩固。

2.2猪肉消费量持续增加,质量需求特征日益明显作为最主要的肉类食品,猪肉消费对于城乡居民而言属于刚性需求。21世纪以来,山东省人均肉类占有量中50%左右是猪肉[10],随着肉类消费总量的不断增加,城乡居民的猪肉消费量总体仍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与此同时,相继发生的一系列猪肉质量安全事故,如“瘦肉精事件”、“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黄浦江死猪”等,严重制约着猪肉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因此,消费者的猪肉质量要求逐渐提高,表现在猪肉消费者关注猪肉品质、偏好品牌猪肉[11]、了解质量追溯信息(养殖、屠宰、销售等环节)[12]等。山东省内也出现了类似的状况。

2.3生产方式正逐步转变,技术研发需求更加迫切随着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的提高,生猪生产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家庭式散养已经大部分退出,取而代之的是养猪专业户和规模养殖场,截至2012年,山东省万头猪场达210家[13]。生产方式的转变同样带来了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变革,养猪专业户和规模养殖场摆脱了家庭散养的兼业养殖和粗放管理,具备较高的专业化养殖技能和较强烈的高科技管理诉求。规模较大的生猪专业化养殖具备文化素质较高的经营管理人员,更有能力开展技术研发,且技术投入的经济效益相对明显[14]。因此,大中规模生猪养殖场户的技术研发需求更迫切。

2.4政府扶持力度会加大,政策惠及范围不断扩展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率先步入生猪养殖规模化进程,各国政府均从育种、税收、用地等方面给予了相应扶持[15,16]。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政府对生猪产业的扶持力度会进一步扩大,且随着国内规模养殖进程的逐步推进,环境污染治理费用会逐步加大。除此之外,扶持政策体系会更加完善,扶持深度和广度会进一步延伸,各项奖励的制定也会更加具体。

3促进山东省生猪产业发展的策略

3.1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养猪场户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一是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栏及明白纸等多种渠道,提高增强养猪场户的经营理念、职业道德,规范其生产行为。二是通过举办培训班、专家咨询和典型示范场区建设等方式,向广大养猪场户介绍规模养殖的技术要领和管理技巧,提高养猪场户的饲养管理技术。

3.2鼓励养殖户扩大规模,推动生猪养殖的规模化发展一是大力宣传和解释生猪养殖的成本效益、价格波动、国内外经验等基本规律,普及规模养殖在成本、质量、技术、管理和效益等方面的优势,切实形成养猪场户对规模养殖趋势的统一认知。二是有效发挥养猪合作组织的作用,逐步扩展其辐射范围,带动周边养猪场户积极加入,提高养猪场户的横向合作程度。

3.3开展市场需求调研,满足猪肉消费者的质量需求一是基层部门和相关社会服务体系应搜集消费者对猪肉质量要求的认知、评价和需求信息,并及时上报反馈给政策制定部门。二是政策制定及相关管理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将各类需求信息传达到一线养猪场户,服务于其生猪生产决策的适时调整,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3.4完善政策的监督实施,进一步巩固政策扶持效果一是政府有关人员应进一步改进政策落实方式,对政策实施过程进行合理追踪和有效敦促,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定期考核和及时反馈。二是进一步完善生猪产业扶持政策体系,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应清晰界定扶持对象,量化各项扶持指标,加大生猪养殖的固定资产投资补贴,对规模养殖户给予适当饲料补贴等。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2]肖洪波,王济民.我国生猪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8(S):4-8.

[3]刘春芳,王济民.中国生猪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J].农业展望,2010(3):28-31.

[4]于琰.关于促进我国生猪行业发展的几点建议[J].肉类工业,2013(10):5-7.

[5]BishwaBA,HarshSB,CheneyLM.Factorsaffectingre-gionalshiftsofU.Sporkproduction[C]//AmericanAgricul-turalEconomicsAssociationAnnualMeeting.Montreal,Cana-da,2003:27-30.

[6]丁雄.饲料价格及生猪价格对生猪生产影响的实证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3(5):67-71.

[7]李晓,赵颖文,陈春燕.我国猪肉市场消费特征及发展趋势分析[J].软科学,2011,25(3):88-94.

[8]张园园,孙世民.山东省生猪生产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4,19(1):193-199.

[9]刘兴慧主编.山东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10]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11]张振,乔娟.品牌信任对消费者猪肉消费行为的影响[J].技术经济,2014,33(2):77-82.

[12]徐玲玲,刘晓琳,应瑞瑶.可追溯猪肉:生产与消费政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4):46-53.

[13]孔亮,宋毅.中国畜牧业年鉴2013[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14]马成林,周德翼.中国生猪规模增长与养殖技术变化的实证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30-35.

篇9

随着目前生猪价格的上涨,畜牧业的发展特点与影响慢慢的体现出来,生猪养殖行业作为农村畜牧业的重要基础组成,在这个日益变化的市场态势影响下不断的发展与进步,成为农村畜牧业养殖的社会焦点。

1 生猪饲养中体现价值凸显

社会发展生猪养殖业向规模养殖发展的新道路。原因是环保不过关、农村散养户、小型养殖场等消退,给一定的波动,加上前几年动物疫病的难治难防,生猪免疫力如有下降,若遇到高热、寒冷、转群、运输、变换饲料等因素,就造成应激性疫病的发生,养猪业风险明显加大,散养户无不承担着这种风险。

2 生猪价格变化对当前生猪产业的影响

2.1 目前生猪产业表现出的散养户迅速退出,规模养殖较快发展的特点,对生猪产业形势带来了很大影响。现如今生猪价格迅猛发展,形成单一模式:规模场模式(如大量饲养能繁母猪、来产生大量商品)。随着规模场的发展对场址的要求更严。规模养殖后,投入多、风险大,对疫病的防范更严,场址要求地势稳定高燥,有足够的面积,封闭隔离,有利于粪污处理。建设投入增大。养猪业走上规模化后,养殖基础设施标准高,建设量大,一次性投入就很大以及产床和饲料加工等设施配套、沼气环保设施大量提高养殖成本。

2.2 养殖技术要求更高。规模养殖后,养殖密度大,品种优良,对饲养管理和防疫保健技术要求更高,并要有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因此,规模场生产经营不是任何人能创办经营成功的,需要有一定素质和懂得专业技术的专业农民才能完成。

2.3 环保压力巨增。原有的散养模式分散在千家万户,粪污不多,和户用沼气及庭院经济容易结合,粪污易消化利用。规模养殖后,养殖数量多,粪污量大,若没有专门的环保措施将会给当地环境构成威胁。

3 生猪养殖业的发展规划

3.1 生猪产业发展,一是要抓住规模养殖场建设的关健环节,二是围绕规模经营转变工作重点,抓住规模养殖场建设的关健环节特别重视场址选择。充分考虑生物安全、建筑安全、种养循环、持续发展的原则,多处考察,反复论证,最好选择交通便利、水电充足、地势高澡、缓坡向阳、安全可靠、发展空间大的地方。

3.2 跟随国家生猪生产与建设原则,采用:母猪配种区――母猪分娩哺乳区――仔猪断奶保育区――生长育肥区的四阶段自繁自养生产流程。依据国家标准、生猪生产和技术要求,其设计原则为:母猪饲养方式以小栏群养为主,定位栏饲养为辅;产床产仔,保育栏保育,然后进入育肥栏育肥,整个生产关系。

3.3 生猪规模养殖的建设一是要按照“养殖模式和规模―选择生产核算各类猪存栏数和栏位数确定各类建设面积选择场址总体规划布局―分类建设”的程序设计建设;二是重视布局设计,规模养猪场的生产管理特点是全进全出、一环扣一环的流水式作业,所以在总体布局包括生活区、生产区、生产隔离区(病死猪处理室、隔离舍、粪便处理区)三个区;三是充分考虑到规模扩张与后续发展;四是要抓住封闭隔离、环境清洁、便于排污、便于饲养管理等重点,充分考虑环保污染治理与和种养结合循环发展。

3.4 严格按照国家建设标准和省农业制定的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模式建设,建设别注重排污渠、隔栏、舍面坡度、墙体粉刷、窗户结构等易犯错误的细节应符合标准。

3.5 注重养殖技术。规模化生产后,技术标准化与制度化。总结完善形成符合本场实际的各类猪生产技术规程和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制度,然后定岗定责,员工根据各自的岗位,按照所涉及的技术规程和生产管理制度要求操作到位即可,管理人员跟踪搞好督促与考核,确保生产正常开展。

4 规模化养殖场工作重点

4.1 发展现代规模场建设。今后工作重心要突出发展现代规模场建设,有条件的规模养殖户模式的发展。

4.2 规划设计与生产监管。规划设计要做到根据养殖场投入能力和想法,帮助养殖户搞好策划,确定养殖规模和发展方向,严格选址,详实规划设计,才能达到整体规划,分步建设,长足发展;生产监管就是督促业主按照《畜牧法》和《动物防疫法》进行标准化生产,确保生产健康发展和畜产品质量安全。

篇10

中图分类号:F3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076-03

生猪产业一直是我国畜牧业的传统产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猪规模化养殖进程不断加快,生猪饲养业正逐渐从农户散养向规模化养殖过度,规模化养殖特别是小规模养殖将成为我国农村地区生猪养殖的主要趋势。然而,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生猪饲养的成本也在不断上升,如何降低生猪饲养成本以及选择适度的养殖规模是养殖农户最关心的问题。

一、发展生猪适度规模养殖的必要性

1.发展生猪适度规模养殖是降低市场风险的必由之路。随着猪肉供给能力的稳定增长及生活水平提高后城乡居民对肉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生猪产业的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市场波动频繁,养猪业面临的市场风险越来越大,家庭零星分散饲养所固有的劣势使其很难获得正常的生产利润。只有逐步走上规模化养殖的道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相对稳定的营销体系,增强与其他市场主体间的经济联系和对等谈判的能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抵御变幻无常、突如其来的市场风险。

2.发展生猪适度规模养殖是改善农业环境功能的必然选择。新农村建设需要干净、卫生、舒适的生活环境,传统养猪模式只注意生产不注重环境,生猪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和污水的无处理排放或在种植业中的简单利用,造成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发展规模养殖,可以采用生态养殖模式,将养猪产生的粪便、污水和其他废弃物利用沼气池发酵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既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质有机肥,又有利于保护环境,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3.发展生猪适度规模养殖有助于降低单位饲养成本,实现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可以在既定的投入(包括固定资产、原材料、动力、劳动力)下使有使用价值的实物或服务产出最大化,或在产出既定的条件下,物质消耗和劳动力消耗最小。规模化经营可以大量采购原料,节约交易费用和运输成本。规模化的采购和销售可以增强经营者的市场影响力,提高市场谈判的筹码。生猪的规模化养殖可以使猪场的土地、设备、能源、劳动力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降低了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

4.发展生猪适度规模养殖是改进养殖技术、提高生猪质量的必要基础。畜产品质量安全日益被社会关注,而无公害产品的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规模化的养殖企业,才有能力建设标准化的生产条件、科学化的生产管理组织、规范化的质量保证体系,也有利于经济技术职能部门对其提供品种改良、环境监控、产品检测、疫病防治等方面的指导和服务。因此,发展生猪适度规模养殖既可以改进养殖技术,又可以提高生猪产品的质量。

二、农户生猪养殖的成本结构分析

按照《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总成本是指生产过程中耗费的资金、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成本,由生产成本和土地成本两部分构成,但为了体现环境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即耗费与补偿的统一,本文认为生猪养殖总成本项目还包括环境成本。即总成本包括生产成本、土地成本和环境成本三部分。

1.生产成本。

(1)直接费用。生产成本中直接费用包括仔猪进价、精饲料费、青粗饲料费、饲料加工费、水费、燃料动力费、医疗防疫费、死亡损失费、技术服务费、修理维护费、其他直接费用等。其中仔猪进价、精饲料费和青粗饲料费是其主要组成部分。

(2)间接费用。生猪养殖生产成本中的间接费用包括固定资产折旧、保险费、管理费、销售费和财务费等。

(3)人工成本。人工成本是指生产过程中直接使用的劳动力的成本。包括雇工费用和家庭用工作价两部分。

雇工费用是指因雇佣他人(包括临时工和合同工)劳动而实际支付的所有费用,包括支付给雇工的工资和合理的饮食费、招待费等。短期雇工的雇工费用按照实际支付总额计算;长期雇请的合同工(一个月以上),先按照该雇工平均月工资总额(包括工资及福利费等)除以30天计算得出其日工资额,再根据其从事该产品生产的劳动天数计算得到其雇工费用。

家庭用工折价是指生产中耗费的家庭劳动用工按一定方法和标准折算的成本,反映了家庭劳动用工投入生产的机会成本。家庭用工折价的计算公式为:

家庭用工折价=劳动日工价×家庭用工天数

其中,家庭用工天数是指家庭劳动用工折算成中等劳动力的总劳动小时数按照标准劳动日折算的天数。家庭用工天数=家庭劳动用工折算成中等劳动力的总劳动小时数÷8小时;劳动日工价是指每个劳动力从事一个标准劳动日的农业生产劳动的理论报酬,用于核算家庭劳动用工的机会成本。

2.土地成本。土地成本是指生产者为获得用地的经营使用权而实际支付的租金或承包费。成本额按实际支付额计算,承包期内一次性支付租金或承包费的按年限分摊后计入,以自有土地经营的按市场价格折价计入。养殖场地用于多业或多品种经营的,租金或承包费应先按各业分摊,饲养业应分摊部分再按产值或饲养数量在个品种之间分摊。不在承包场上饲养的品种不要分摊租金或承包费。

3.环境成本。生猪饲养的环境成本指生猪养殖给周围地区的环境造成污染,对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产生不利影响而形成的成本。环境资源是有价值的,对环境资源的消耗应当进入生产成本的范围。生猪饲养过程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会产生表现为负效益的环境价值,即农业环境资源的消耗。而环境资源的消耗需要得到补偿,这就需要支付一定的环境成本。环境成本的计量方法有市场价值法、人力资本法、恢复费用法和影子工程法等方法。由于计算方法和数据获取方面存在难度,一般成本分析中没有将环境成本作为成本要素来对待。

从一般生猪养殖企业的成本构成来看,生产成本是最重要、比重最大的组成部分,通常占到总成本的80%以上。生产成本的构成中,90%以上为直接费用,间接费用所占比重很小,人工成本的比重因养殖规模而异,散户饲养的人工成本占总成本比重较大,而规模化养殖的人工成本所占比重较小。土地成本因不同获取途径而异,目前在生猪养殖总成本中所占份额不大。环境成本目前在养殖总成本中的地位还不足以凸显,但是随着环境保护的加强,环境成本将是今后养猪成本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农户生猪养殖规模与成本关联性的实证分析

1.生猪养殖规模的界定。生猪饲养规模是以肉猪饲养头数确定的,根据不同的饲养头数范围,我国的生猪养殖方式分为分散养殖、小规模养殖、中等规模养殖和大规模养殖四种类型。生猪散养与小、中、大规模养殖的划分数量标准本文以2010年度《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中的养殖业规模划分标准为基准。生猪散养是指在一年内平均存栏生猪头数在30头以下(包括30头)的养殖组织形式,小规模养殖是指在一年内生猪平均存栏头数在30~100头的养殖组织形式,中规模养殖是指在一年内生猪平均存栏头数在100~1000头的养殖组织形式,大规模养殖是指在一年内生猪平均存栏头数在1000头以上的养殖组织形式。在日常工作中,有部分人将存栏量较少的养殖方式称为小规模养殖或将无规模的养殖统称为小规模分散养殖,只是一个笼统的提法,不具有严格意义的科学性。

2.农户生猪养殖规模与成本关联性的实证分析。本研究通过抽取云南省楚雄市具代表性的100户养猪农户进行问卷调查,整理调查数据得出不同养殖规模的生产成本。从表1中数据可以看出,大规模饲养同等重量的每头生猪具有最高的的生产成本,原因是大规模饲养具有最高的仔猪进价、最高的精饲料费、最高的医疗防疫费和最高的死亡损失费,从而使其具有最高的物质与服务费用。农户散养饲养每头生猪生产成本在四种饲养方式中处于第二高的水平,中等规模生产成本处于第三高水平。小规模饲养每头生猪生产成本为最低,原因在于总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物质与服务费用位于第二低的水平,人工成本位于第二高的水平,而人工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小。

四、农户生猪养殖适度规模的选择

按照科斯的理论,企业的经济活动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规模的扩大超过一定限度以后,内部管理成本的增加额会大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的降低额,从而导致成本上升。所以规模经济对于不同企业有不同的要求,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营规模是最合理,我们将这样的规模水平称为适度规模。发展规模化养殖,实际上也就是养殖企业对适度规模的寻求过程。影响农户生猪养殖规模选择的因素有很多,如生产成本、土地因素、区位因素、养殖效益、当地政府政策等等。本研究仅从成本方面来分析农户养猪适度规模的选择影响因素。单从养殖成本来看,农户适度养殖规模的选择依据应该是选择成本最低的规模。

分析表1数据可知,农户散养每头猪生产成本总计为1275.49元,其中直接物质与服务费用1054.4元,间接费用17.37元,人工成本203.68元,人工成本之所以高是因为散养家庭用工折价高;小规模饲养每头生猪总生产成本为1188.79元,其中直接物质与服务费用1088.8元,间接费用27.17元,人工成本69.30元,土地成本3.53元;中规模饲养每头生猪总生产成本为1234.9元,其中直接物质与服务费用1150.11元,间接费用35.15元,人工成本46.33元,土地成本2.54元;大规模饲养每头生猪总生产成本为1284.83元,其中直接物质与服务费用1164.2元,间接费用53.27元,人工成本64.78元,土地成本2.54元。

综上所述,从生猪生产成本来看,规模化的养殖模式成本低于散养养殖模式,已成为我国生猪养殖行业的发展趋势,将成为我国农村地区生猪养殖的主导力量。同时,在规模化养殖中,小规模的养殖模式成本低于中规模养殖模式,中规模养殖模式成本低于大规模养殖模式。所以在现阶段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农村的生猪养殖模式主要选择小规模养殖比较适宜,在逐步壮大发展后再向中等规模养殖转变。

五、政策建议

1.产业扶持政策应优先向规模化养殖户倾斜。相比较而言,规模化养殖企业生猪的商品率几乎达到100%,而散养户的商品率不到50%,可见对市场供应贡献大同时受市场波动影响也较大的是规模化养殖。为稳定生猪产业的发展,政府的生猪产业扶持政策应将规模化养殖作为重点,各种补贴、保险、技术指导都应优先为规模化养殖企业服务。这种政策效应也会起到引导散养户向小规模养殖逐渐过渡的作用,促进养殖方式的转变。

2.大力发展和建设生猪养殖小区。建设养殖小区,可以将分散的养殖活动相对集中,以便于提供标准化的统一服务,解决好养殖过程中一般养殖自己难于解决的技术问题,也有利于对废弃物的集中处理,保护生态环境。建设了养殖小区,入区养殖户通常都要扩大养殖规模,走向专业化经营。各地政府要在畜牧业发展规划中对养殖小区建设进行部署安排,畜牧业管理职能部门要组织动员经济技术力量投入养殖小区建设,要为小区的建设经营者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和技术标准,协调处理好小区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合理规划养猪用地。散养户多为利用闲置资源搞养殖,处于副业生产的地位。如果发展规模化养殖,需投入的资源会成数十倍增加,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养殖用地问题。现行农村土地被农户小块分散占有,许多养殖户找不到土地建设规模化养殖场。政府应将养殖用地纳入土地利用规划的范围,有预见性地安排养殖用地,并作为农业用地对待,降低企业用地成本。养殖用地的规划安排,一要远离居住区,不给农村生活环境带来影响;二要远离水源区,不污染水源;三要不占用耕地。实务中可选择将养殖小区建在村庄的下风向,且未被污染和没有发生过任何传染病的地方。公共设施方面要达到用电保证,道路便利,水源充足、且水质符合养殖要求。

4.加快饲料工业的发展,降低单位养殖成本。生猪饲养成本逐年上升,主要原因是精饲料价格上涨太快,所以,要降低我国生猪饲养成本,就要大力发展生猪饲料业。大力发展生猪饲料业的途径有:(1)大力发展生态绿色饲料原料,加大对绿色饲料主产区的扶持力度,从源头上真正提供优质优价的饲料原料,为生猪饲养提供安全廉价的饲料。(2)采用先进的饲料技术,提高现有饲料粮的利用率,从而减少精饲料的投入量。(3)完善饲料管理组织机构。切实落实饲料和畜产品属地管理责任,县级以下地区要专设饲料管理机构和专门的饲料管理人员。

5.种植青粗饲料,加大青粗饲料的投入量。从不同养殖规模成本明细项目比较中我们发现,农户散养的物质与服务费用低于规模饲养,主要原因是农户散养使用了较多的青粗饲料,而青粗饲料的成本低廉,容易种植。除了上述的加快精饲料工业的发展之外,规模化养殖降低成本的另一个选择是适度使用青粗饲料。青粗饲料的种植对土壤肥力和灌溉的要求不高,可以选择土壤肥力相对较差的坡耕地或其他零星土地。品种上选择那些生长快、产量高、营养成分多的种类,各地均有许多野生饲料作物,可通过驯化培育后进行规模化种植。发展青粗饲料,可以降低工业饲料的用量而降低成本,也利于发展无公害、绿色猪肉生产。如果养殖小区附近有荒坡地,则可将青粗饲料种植与适宜的果树套种,并与猪粪尿的沼气池处理形成一个综合循环利用的生态农业体系。

[基金项目:云南现代农业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云南省财政厅、农业厅资金支持(2009-2013)]

参考文献:

1.李桦,郑少锋.生猪养殖规模及成本效益分析[C].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2.孙凡花,贾永全,姜明明.利用灰色局势决策研究我国养猪生产适宜规模[J].2006

3.谭美英,武深树.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思考[J].2009

4.刘芳,江占民.生猪养殖业成本效益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2(1)

5.冯永辉.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及区域布局变化趋势[J].中国畜牧杂志,2006(4)

6.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篇11

生猪生产是关系到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的产业,国家非常重视生猪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生猪发展政策和扶持措施。墨江县县委、县政府也始终把生猪生产做为畜牧业发展的重点产业和“菜蓝子”工程常抓不懈,基本上实现了全县生猪生产的平稳发展,保证了全县消费市场的猪肉供应。虽然墨江县的生猪生产保持了平衡发展态势,但是由于受传统思想束缚,目前墨江县生猪生产仍以家庭式、小规模饲养为主,良种化水平较低,所产猪肉脂肪多、瘦肉率低,不适应外销市场的需要,较小的生产规模并没有为饲养户带来应有的经济效益,因此,加快生猪产业发展,生产优质瘦肉型猪肉,适应市场需求,让农民真正做到养猪增收,是目前墨江县生猪产业的紧迫课题。笔者试图通过对墨江县生猪产业化发展现实分析,找出加快全县生猪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一、墨江县生猪产业的发展现状

墨江县是养猪大县。出拦数和产量均为普洱市前列,生猪生产占据畜牧业产值的50%以上,据统计2012年全县生猪存栏33.4万头,比上年增 14.6% ,生猪出拦 30万头,比上年增66.67%。目前,我县生猪养殖业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并在2012年墨江县第十-届党代会上明确提出“高度重视畜牧业,采取大户加农户带动千家万户的方法,启动实施全县户均出拦十头猪计划”;生猪产业的发展现状主要可以简要的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概括:

1.生产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

提高生猪养殖的科技含量,实现养殖专业化、管理科学化、免疫程序化、产品安全化、设施规范化。墨江县通过积极引导广大养殖户走生猪生产标准化道路,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养殖生产水平、提高经济效益。

2.生产经营模式有所创新

墨江县生猪生产经营模式创新始于2007年,当年国家出台的一些扶持生猪产业发展政策,并强调政府支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深入贯彻这一政策,墨江县的生猪生产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并由分散型养殖向规模化养殖转变,生猪生产也转型为产业经济发展,突破了传统的经营模式。涌现了-大批专业养殖户。

3.生猪品种改良工程取得了良好效果

墨江县农业部门积极研究和推广生猪品种改良技术,采用三元杂交商品猪繁育、二元母猪等育种技术,提高了全县的生猪良种化水平,生猪改良工程已经带来了良好的效果,大多数规模养殖户都能基本实现自繁自养。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能起到市场引领和调节作用的生猪加工龙头企业

无论从生产规模上还是市场竞争力上,当前墨江县还缺乏生猪养殖和加工的龙头企业,因而本县养猪场户生产的生猪就只能为周边县、市的加工场提供原料,本县的生猪产业化链条难于形成,当市场供求关系发生波动后,就会增加养殖户的市场风险,使养猪场户的经济利益受损。

2.生猪养殖中科技含量总体偏低,制约了生产效益的提高

从墨江县的生猪养殖现状来看,多数养殖户还在沿用着传统的养殖方法,饲养管理水平落后,科技意识不强,生产效率低,经营效益差。

3.资金投入量少,发展速度慢。

墨江县的生猪产业化生产主要是靠养猪户自筹解决生产和发展资金,政府扶持力度较小,影响了生猪产业化发展的速度。

4.基础设施薄弱,技术服务滞后

从总体上看,目前墨江县生猪养殖的技术服务还滞后于生产发展的需要,服务技术和功能单一,配套服务设施薄弱,服务水平不高。

三、加快墨江县生猪发展的对策

1.注重生猪生产基础设施建设

当前,墨江县应当注重推进生猪规模化养殖,加大投资力度,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加强县域内养殖户基础设施建设。县政府应当出台奖励政策对这些建设项目给予资金上的扶持;各级政府要将标准化养殖户示范、种质资源保护、生猪良种推广和优质饲草基地等建设作为政府重点工程;在产业发展基金等资金安排上要重点支持生猪产业。对养殖场地猪栏建设所需的资金给予政策优惠,减免有关费用。

2.制定扶持生猪养殖的财税政策

各级政府应当安排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年出栏肉猪100头以上2万个养殖大户;制定具体的补贴标准,如引进一头良种母猪补贴1000元;引进一头良种公猪补贴600元等等。另外,还应当积极争取上级政府部门的补助资金,重点是省里规定的“年出栏肉猪1万头的养殖场建设“的奖励补助资金;减免生猪养殖和屠宰加工环节的税费,减轻养殖和加工企业的负担,制定饲料产品流通环节的优惠税收政策,降低生产成本。

3.利用金融手段扶持生猪养殖

生猪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政府应当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向这一产业增加贷款,要结合生猪养殖业的特点,创新信贷担保抵押模式,改善服务;运用贴息等方法鼓励养殖户去金融机构融资;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到生猪业中。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扶持养殖户的主力,应当建立和完善农户联保贷款制度和完善小额信用贷款等手段,积极向养殖户贷款,满足他们的资金需要;加大鼓励保险公司开展生猪保险、母猪保险等业务,提高养殖户抵御生猪疫病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

4.优先保障供应生猪生产用地

各级政府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应当优先安排生猪养殖用地,可以充分利用荒山、荒地、滩涂等划定专门的养殖小区、生猪养殖场用地区域,既保护耕地,又能满足生产的需要。引导养殖户将养猪场建设到专门划定的养殖用地区域,并为他们办理用地手续;除了在养殖用地范围内涉及农用地转用的,需要兴建永久性建筑物,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相关规定办理用地手续外,其他一律办理临时土地使用证,并减免土地使用费用。

5.为养殖户做好信息服务

由县政府牵头,建立涵盖全县各乡镇的生猪市场和科技服务信息网络,构建具有信息收集、分析、功能等的生猪信息管理制度,及时为养殖户提供完备的市场供需状况信息和生产预测预警信息,引导养殖户合理安排生产,规避生猪价格低谷,确保养殖的生猪能适时上市,提高经济效益,激发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同时,还要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宣传健康消费生猪产品的举措,拓宽消费者利用生猪产品的范围,扩大产品需求。

6.引导养殖户依法开展生猪养殖

县政府各组成部门和各乡镇应当深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等法规,制定贯彻落实这些法规的各项举措,加大普法力度,向养殖户宣传这些法律法规的要求,树立合法养殖和经营的意识。同时,相关部门还要严格执法,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增强依法行政的水平和能力。

7.加强养猪技术培训

我县有63000多户农户,按户均出拦+头计算,年计划出拦60多万头生猪,要完成县委. 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就要加大养殖技术培训,加强畜牧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兽医队伍建设,加强养殖人员培训,推广科学养猪技术,积极探索降低养殖成本的有效途径. 方法,实时掌控养殖市场规律,科学调整养殖计划,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益。以良种. 良法. 良料. 良管. 良防综合配套为原则,重点推广标准化规摸养猪技术,生猪人工授精技术,动物疫病防控技术,通过示范. 指导. 培训,帮扶标准化规模养殖户,培养出一批思想观念新,生产技术好,市场信息灵,带动能力强的科技示范场和技术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