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大学生培养职业技能的重要性

大学生培养职业技能的重要性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05 08:44:3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大学生培养职业技能的重要性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大学生培养职业技能的重要性

篇1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能力比学历更重要的社会,对于学生来说在学校里学到的更多的是理论,而缺乏社会的实践,因此许许多多的应届毕业生面对就业选择缺乏自信,怨声载道,感觉所学理论没有太大用处。就此笔者对艺术类学生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如下:

(一)缺乏实践能力,做事眼高手低据调查,市场聘用人才不仅对学历有要求,而且对能力也有要求,尤其对从事过相关工作的人员优先聘用,学生对此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有近41个百分点的学生感觉学过的理论与实践完全脱节,尤其对岗位的设置及运作流程知之甚少,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近32个百分点的学生感觉在校期间没有足够的实践机会,缺乏相应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走进社会后,虽然学历能达到企业或公司的需求,但职业技能方面却大打折扣,不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

(二)有旺盛的职业技能实践的需求为了学生将来学有所用,学有所成,笔者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对职业技能培训是否需求、需求原因及培训的主要目的”这一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的学生认为参加技能培训是必须的,也是切实可行的;有将近一成的学生认为职业技能培训是不必须的,是可有可无的;只有为数很少的学生感觉不需要职业技能培训。总的来说,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是希望能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他们意识到当今就业比较严峻的形势下,掌握专业技能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三)技能培训方式与内容的多样化培训的方式多种,例如学徒培训、职工培训、学校正规方式培训、就业培训等。具体采取哪种方式培训,培训哪些内容更加适合学生,对此进行了调查。调查培训方式的结果显示出过半数的学生选择学校正规培训方式来提高实践能力;而不到半数的学生愿意选择通过企业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在所有的被调查者当中普遍希望职业培训能够得到政府的支持与协助,并通过政府能够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通过这一调查说明,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需要政府为支持、学校为纽带、企业与中介机构的大力支持与共同努力。

二、艺术类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中发现,多数艺术类大学生认识到进行一定的职业技能培训是必要的,培训过程和结果显示,仅仅学生意识到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是远远不够的,培训需要社会、政府、企业还有家长等各界支持和共同努力,因此在培训的过程当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一)认识不到培训的重要性在这竞争激烈的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职业技能培训对于大学生显得十分重要,职业技能培训是为学生跨进社会的第一步,但有些学生和家长对此认识不够,参加培训也只是那些能力低的才会参加,这种社会舆论也给培训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培训信息渠道少当今社会就业门槛的提高,劳动准入制度的实施,一些单位要求必须有从业资格证才可能被聘用,这对大学生就业来说又是一道屏障。而且调查中发现,在校的大学生不了解社会需求情况,对于持证上岗更是知之甚少,相应地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三)培训体系不健全有些高职类院校虽然意识到艺术生参加技能培训的重要,也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但是绝大多数建立的组织机构体系不健全,缺乏专业的培训教师,绝大多数的培训教师基本都是兼职教师,未经过正规的培训,其培训专业知识不足,实践操作性也差。

(四)社会上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服务及管理不规范艺术类学生意识到了培训的重要性,社会上的培训机构伴随需求应运而生。但是实际上,有些社会培训机构也是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只是打听到学生的需求的内容,顺应社会的需求纷纷开设与需求“相符合”课程,聘请一些与开设课程相关的教师授课,授课教师的基本技能也是水平不一。

三、人才需求状况及职业技能培训情况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似乎是由各个高校的扩招、毕业生的增多、各用人单位没有空闲职位造成的。笔者为验证这些原因是否属实,进行了调查。

(一)对企业的人才需求方面的分析笔者对88家企业进行了调查与访问。调查结果显示,企业需求旺盛的是专业性的技能人才,而大多数毕业的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少,至少要经过适当的培训,才能培训出企业所需求的,不仅耗时、耗资、耗力,而且培训成专业性的技能人才后,可能会面临跳槽,因此,多数企业宁愿高新聘请一个专业性技能人才,而不愿培养一个专业性技能人才。同时,从侧面了解到,企业大工作人员有七层属于普通工人,而技术性人员还达不到总数的两成,因此,企业所空缺的岗位基本上都是技术性专业人员和专业管理岗位人才。

(二)对企业所设岗位结构的调查一个企业想要在社会中立足、发展靠的是高素质人才,企业对高学历,高技能的要求是很高的。企业中含有的管理型人员、研发型人员及专业技能型人员的数量,表明了企业的实力及发展力。据调查,在企业中研发型人员仅占企业总职工数的5%左右,而管理型人员占10%左右,技术性人员占企业总职工人数的20%左右,而剩下的都是普通工人。其中研发人员过半数都是来自于社会而非正式的本科院校毕业生,而管理人员和技术性人员中有半数也是来自于社会而非高等院校毕业生。这一结果显示,高校毕业生参加技能培训的重要性。

(三)企业的人才评价及人才开发途径据调查,企业所聘用的技能型人才和研发型人才的途径主要有社会招聘、网络信息招聘、大型的人才招聘会以及各大名校的招聘。其中高职类院校是企业招聘技能型人才的主要渠道,但是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满意度并不是太高。多数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感觉一般,仅有一成的企业感觉比较满意,对大学生技能型人才感觉很满意的企业可以说是没有。

(四)企业对所招聘人员技能培训情况分析再所调查的企业中,没有一家企业建立“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一体化”机制,但是企业为了使招聘的人员适合本企业需要,大部分企业设置了专项经费,用于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同时也表明企业非常重视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调查中发现企业愿意与高职院校合作,共同对毕业生进行入职前培训。

四、建立有效的职业培训体系

(一)企业与高职院校建立有效信息平台,互补优势资源如果大学生在在校期间,能够参与企业的培训,势必会少走许多弯路。这就需要高校与企业之间经常联系,互通信息,学校尽可能地把企业需要的理论知识及相关技能教授于学生,以更好地使学生满足企业需要。而企业应将自己所需及时地与学校沟通。这样建立起来的校企合作,主动性和目的性增强了。

(二)政府对于培训该技能技术人才加大扶持力度在调查中发现,企业招聘人员后,有相当一部分入职员工需要企业对他们进行培训,才能达到企业所要的结果。企业是人才培训的一个重要力量。如果由政府参与,他们好好利用企业所设的培训机构,挖掘培训潜能,加大企业培训机构的利用率,而不仅仅局限于对员工的简单培训。政府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对表现优秀的培训生,可以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这样也能吸引更多的学生重视技能培训。政府可以出台相应的法律制度,要求培训机构或部门制定培训计划,并将此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里。建立健全职业技能培训平台。政府介入校企合作,对大学生实施技能培训,让大学生充分意识到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是什么样的,从而提高培训质量。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刺激社会各界与提高大学生技能建立开发体系。政府各级领导要定期验收培训成果,积极解决培训中所遇到的难题;要适时地添加技能实训和坚定的新功能,以提高技能型人才从无知到初级再到高级的全面推进。

(三)发挥高校学科特色优势,实施“双证书”制度企业真正需要的是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人才,那么社会上仅具有技能而没有理论,碰到问题不会分析,这种情况也让企业苦恼。所以高校大学生如果能够加强技能培训,正好符合了企业需求。因此校方就要加大力度对学生进行跨专业跨学科的培养,同时充分挖掘高校特色资源。在师资力量、设备和经费上加大投入力度,同时充分利用社会实践结合理论发展学生的技能培训。发掘学校自身的教育潜能,对学生开展国际化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提高应用型人才数量与质量,利用学校的自身资源优势,弥补学生课堂上的不足。也就实现了毕业证和从业资格证的“双证书”制度。

篇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连续多年持续高速发展,劳动力市场需求越来越大,企业用人要求也不断提高,高水平、高素质、高层次人才供不应求。高职、大专院校根据市场用人导向,依照国家劳动准入制度,大力开展理论联系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行职业资格证和学历证“双证”毕业制度,使毕业生就业一路凯歌。相比较而言,很多大学仍停留在传统术科教学,对开展实践技能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职业教育停滞不前。近些年,随着扩招后的学生走出校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而来,如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就业成为当今高校学生工作的“重头戏”。面对就业难题,部分高校开始认识到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积极尝试开展大学生实践培训认证工作,以此提高学生的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一、开展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的意义

1.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就业。

2008年以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据相关调查,每年约有100万大学毕业生不能正常就业,更多毕业生即使就业也是用非所学,就业岗位和专业不符,发展和成长均受影响。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一点是大学经典理论教育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脱节。很多用人单位反映大学毕业生存在眼高手低、实践能力差、不能熟练掌握先进生产智能设备等问题,因此,在招聘员工时也更加倾向于注重实践技能的高职、大专生。而对大学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恰恰能够弥补其实践能力弱的不足,使其既能掌握现代经典理论知识,又有一技在身,两条腿走路,为其以后施展才华,更好地实现个人职业发展理想奠定基础。

2.完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适应个性化需求。

目前,高校人才培养虽然有专业和研究方向的区别,但仍然囿于通才式培养模式,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压抑学生的天性和创新精神,束缚学生的全面发展,难以充分挖掘具有天赋或有志于从事多方面发展的学生的潜力,使学生成为“两脚书橱”或某个方面的学究,但在实际中却又无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性地弥补不足,缺什么,补什么,实现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将市场需求与个人特点有机结合起来,为其将来走向社会参与激烈的人才竞争增添一个重要的砝码。

3.培养高技能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归根结底离不开人才。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企业生产对机械自动化设备和操作技术的要求愈来愈高。而据调查,素质低、技能单一型的劳动力在我国不同地区占劳动力市场的68%―82%,他们无法掌握先进的设备设施,不能促进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急需熟练掌握先进技术工艺的高技能人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能够使大学生掌握先进的生产流程知识,接触基本的机器操作,形成比较系统和全面的感性认识,从而为社会培养理论与技能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优化人力资源市场构成,提高人才队伍层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二、开展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问题

1.在校大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意识淡漠。

受多年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大学生自身“天之骄子”的思想依然顽固,很多大学生仍停留在“本科毕业搞管理,高职、大专毕业搞生产”的思想上,总觉得大学毕业后随便就能找个舒服安逸的工作,对以后的职业期望没有计划性、方向性,更缺乏为实现个人发展而付出努力的实际行动。由于大学生一直生活在校园内,对社会现实的认知不够深入透彻,绝大多数学生还意识不到职业技能培训对就业的重要性,一部分学生有意识,但却缺乏行动。

2.培训工作协调不顺畅。

对大学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是一项综合性业务,从宣传、组织报名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际操作训练,再到组织统一考核、鉴定,需要大量的人财物投入,需要与企业、上级主管部门的沟通联络及协调配合,其中涉及学校的院系、处室、实验室、实习厂,企业的生产车间、培训中心,指导职业技能培训的上级行政机关等多个部门,而高校主要是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其工作重心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对职业技能培训人财物的投入微乎其微。加之高校职业技能培训多数是义务性质,几乎没有利润可言,往往是自由式发展,缺少足够的支持和发展空间,从而影响到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3.教学力量薄弱,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目前高校偏重术科教学,理、工类大学的实践教学也日趋理论化、形式化,大学生的专业实习时间大幅缩短,以往学生实习下厂矿企业少则两个月多则半年,如今大多安排在一个月左右,即使到企业实习也只是参观学习,没有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实验教学师资力量薄弱,实训教师缺乏动手能力,高科技的实验设备不能熟练操作掌握,教学质量不高,不能全面传授学生技能知识,发挥不出高校实践教学职能。高校实验室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实验教学资源有限,实验仪器设备、场地、实践安排不尽合理,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频率、质量都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大大影响到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

4.职业技能培训工作面窄,效益低。

目前,全国职业技能培训开设的统考专业比较单一,多是经济管理类,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营销师、理财规划师等,工程、技术类专业较少,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培训需求。很多本科院校是综合性高校,学科齐全,文理兼收,受开设专业的限制,无法充分利用优势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而参加全国统考,统考收费须全额上缴省、市鉴定部门,拨付的考务费用仅够维持正常统考组织工作;又因针对学生开展的统考专业技能培训费用低,参加培训人数分散,培训费用有时仅够支付教师课酬,培训效益难以保障,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三、如何更好地开展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大学生对职业技能培训的了解和认识。

在校学生是个流动资源,每年毕业生离校,新生入学,循环往复,这就需要培训部门认真全面地宣传,宣传不系统、不彻底,没有延续性,学生对职业技能培训就会疏忽和漠视,也不会主动参加培训。因此,要改进宣传方法,根据高校自身特点开展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宣传栏、横幅、标牌等实物宣传要图文并茂、色彩生动、内容丰富;要充分利用校园网,开设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论坛,跟踪参加培训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参加职业资格培训的作用,组织讨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想法;要积极联系团学组织,根据年级不同,定期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国家劳动制度、职业技能知识、就业指导等各种讲座,让学生充分了解“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调动学生参与培训的主动性、自觉性。

2.加强协作,为顺利开展培训工作创造条件。

职业技能培训是项综合工作,培训流程包括宣传、组织报名、编排课程、组织教学、场地设施、安全管理等多个方面,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顺畅实施。本科院校应提高对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大人财物投入,明确职责分工,统筹协调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为职业技能培训机构顺利开展工作创造条件,提供物质支持,做培训工作的坚强后盾。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应主动出击,加强与有关单位的紧密联系;加强管理,提高工作效能和执行力;创新举措,完善体制和机制;提高培训质量,打造培训特色,争创品牌专业,建立竞争优势,使培训工作既能体现学校特色,又能适应学生的需求,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作出有力贡献。

3.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高水平的教师才有可能培训出高质量的技能人才。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企业生产自动化更新层出不穷,对培训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培训教师必须是理论知识和业务能力兼备的“双师型”人才,不仅是理论教学的专家学者,而且要成为实践操作的行家里手。本科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应针对开设的专业,充分利用和挖掘学校现有的人才资源,挑选和培养一批德艺双馨、文武兼备、理实交融、精专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切实担负起培训教学任务、实训指导工作,保证培训的高质量、高水平、高层次。本科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应加强对实践教学、实际操作能力培训的组织与管理,借助高校拥有的实验室、实习厂,安排培训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体验和实验研究,要组织学生深入企业生产车间,让学生通过听讲解、看过程、亲动手,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知,要精心组织专业人士开展学术讲座,拓展学生的眼界,要通过开展模拟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升华,切实提高实践能力。

4.面向市场需求,适时拓展职业技能培训范围。

随着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推广,我国很多省市的厂矿、企业把职业资格证书作为评定员工待遇的重要指标之一。职业技能培训能使员工技术水平和能力得到认可,提高工资待遇。本科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应树立为学生、为企业、为社会服务的思想,积极联系相关当地企、事业单位,充分了解企业与社会需求,结合所在高校特色,拓展职业技能培训范围,寻找资源先进、管理规范的单位,积极开展校企联合培训模式,为企业量身定做一套适应生产、销售、管理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体系,既让学生认识熟悉工业新技术、新设备,又让企业员工学习到生产的工艺原理,提高生产能力,为推动企业长足发展对口输送和培养实用人才,

四、结语

从社会劳动力市场发展需求来看,职业技能培训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推行职业技能培训,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和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途径,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本科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既要关注国家有关政策文件精神和社会发展动向,坚持多渠道宣传职业技能培训,加强与各院系及有关单位的联系沟通,又要结合自身特色,大力挖掘新的培训专业,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途径,逐步完善教学与实践各个环节,才能适应当今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使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越做越好。

参考文献:

[1]刘锦莉,雒曼琪.加强技能培训做好职业资格鉴定[J].甘肃科技纵横,2007,6:87.

篇3

1.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的现状

“就业是民生之本,技能是就业之源”,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和就业准入制度的通知》精神,新疆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经申请先后于2006年11月获批成立“新疆师范大学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2008年2月获批成立“新疆师范大学职业技能培训中心”,该中心设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具体负责开展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是目前拥有“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指导”的唯一一所新疆高校。我校经申请先后获批心理咨询师、公共营养师、秘书、人力资源管理师等19项培训资质。

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对职业技能培训的需求,我校在大三、大四年级中进行了职业技能培训意愿问卷调查,发放问卷4400份,收回问卷3900份,有效问卷3732份,有效率95.7%。通过调查发现,我校多数大学生没有认识到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意识相对内地高校较薄弱。

2.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大学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多方参与,齐抓共管。然而许多高校长期以来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不能很好地与社会需求对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状况也相对滞后。通过我校职业技能培训意愿问卷调查统计,约48.2%的大学生知道学校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约36.0%的大学生了解学校开展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对于学校开展的19项培训项目,大学生有意愿参加技能培训前三项的分别是:心理咨询师约占54.2%、导游约占34.4%、摄影师约占31.6%。以上数据表明,我校大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部分学生因为家境困难,无力支付培训费用,愿意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试,不愿意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二是部分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还不清楚,不知道自己要参加哪项培训;三是部分学生对职业技能培训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自己将来又不从事一线技能型工作,没有必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3.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的建议和对策

第一,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宣传力度。部分学生对职业技能培训的认识知之甚少,没有看到职业技能培训对于就业的促进作用,在校期间也没有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意识。因此,应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增设职业技能培训教育,让学生入学就将职业技能培训纳入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对它的认识,从而鼓励更多的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第二,因校制宜地紧密结合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技能本身就是专业理论的延伸,而技能培训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技能水平。因此在选择培训项目时不能脱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学生所学专业为切入点,强化培训具体专业的技能知识,切实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培养生产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

篇4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22-02

一、辅导员职业技能竞赛的基本特征

1.职业技能竞赛更强调辅导员潜能的发掘和提升。传统的辅导员更加强调对学生的辅导工作,而忽视了对辅导员本身素质、技能的培养和开发。传统型辅导员往往注重消除大学生的障碍和处理危机方面的能力和潜力。职业技能竞赛在矫治和发掘辅导员潜能性辅导工作的基础上,挖掘和整合各种素养,增进大学辅导员相应的实际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化了辅导员的职业性和竟争性,从而开发高校辅导员潜能,挖掘辅导员的职业潜质,帮助大学生发展自己的生涯规划和职业前程。

2.职业技能竞赛更强调辅导员人格素养的完善与丰富。辅导员职业技能竞赛不是过多地集中在开发潜能、培养技术、增强竞赛等方面的能力,而是在这种职业技能竞赛氛围中感受到作为一个高校辅导员的重要性,即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的必要性,使得其更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状态,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和以教师职业性为辅的一般性规律,开展促进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心理适应能力的常规的职业辅导活动。丰富多彩的职业技能竞赛不仅使辅导员提高自尊心、自信心,而且可以为辅导员人格素养的提升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进一步发展社交能力,完善和丰富辅导员人格,从而促进学生人格更加完善。

3.职业技能竞赛更强调辅导员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其任务十分艰巨,其认知能力和工作水平影响大学生整体素养水平。职业技能竞赛不仅仅反应出当前辅导员的状况,而且能反映出学生心理品质是否能得到发展,心理潜能是否得到有效开发。在职业化和专业化背景下辅导员必须提升其自身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水平,既能够满足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又能够更好地促进辅导员可持续发展,这是对高校辅导员提出的更为严格的要求。

二、职业技能竞赛视角下高校辅导员主要工作内容及要求

1.职业技能竞赛视角下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内容。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升,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的高等学校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学生的管理、学生的思想,学校应在学生行为的管理上下工夫。职业技能竞赛迎合了高校辅导员的这一工作具体内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学生的学业辅导。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和主导活动,学生通过主观努力和客观帮助来实现学习知识的目的,辅导员在这方面的工作就是开发、整合自身的职业技能,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更好地为大学生的学习服务,提高其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二是大学生的人格辅导。它的主要宗旨在于帮助和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自我成长与健全发展。三是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辅导。大学生的职业生涯以其事业发展为核心,贯穿了人的一生的各个阶段,辅导员应根据个人发展的不同阶段,结合学生各自的情况、特点及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其职业发展前景进行设计、规划,不断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增强职业适应性。

2.职业技能竞赛视角下对高校辅导员核心能力提出的基本要求。职业技能竞赛不仅给高校辅导员提升个人素质提供平台,而且对其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基本要求,具体表现在:一是要求辅导员的思维方式和教育观念不断更新。职业技能竞赛对辅导员来说既是一次挑战,又可以成为一次机遇,在竞赛中能看到自己的优势,也能看到差距和不足,促使自己不断转变思维方式和教育观念。二是要求对辅导员的角色进行准确定位,重新认识清楚辅导员的角色。辅导员是高校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三是要求辅导员重构知识结构,掌握新理论、新方法。当前处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氛围中的大学生辅导员,对于自身的知识结构要做到合理和多元,各个方面都需涉及到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因此,要胜任辅导员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绩,就必须通过继续教育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学习相关专业知识,重构自身知识体系。

三、职业技能竞赛视角下高校辅导员核心能力的培养途径

1.积极搭建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培训平台和展示辅导员个人魅力的舞台。培训对一个高校辅导员来说尤为重要,不仅可以增强辅导员的技能技巧,而且为辅导员提供提升自身素养的锻炼平台。要创建立体化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面对高校林林总总的技能比赛,就需要设置专门的针对辅导员的培训教材和培训内容。要制定多元化的辅导员职业技能培训方案。制定培训方案犹如船舶有了航海的指南,朝着既定的方向航行,不迷失方向,有明确的标准和目标。要建立健全多形式、多样化、多层次的辅导员职业技能培训模式。

2.要建立健全合理化的职业技能保障机制和进一步丰富辅导员职业技能的激励制度。辅导员职业技能保障机制,对大学辅导员职业技术能力竞赛十分必要,有利于增强高校辅导员的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促进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一方面,要设立培训机构,建立健全合理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与制度,诸如一些考核制度、奖罚制度、激励制度、惩处机制等办法,另一方面,要建立培训档案管理,设立培训专项经费用来鼓励积极工作的人员,增强辅导员职业技能的各项保障能力和协助机制,使得辅导员职业技能竞赛在提升素质和增强能力中,获得更大的进步,其工作职能更加规范化、合理化、制度化、科学化和有效化。

3.搭建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竞赛的科研平台,提升辅导员的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科研水平是衡量辅导员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应积极引导高校辅导员开展科研训练和研究能力,努力搭建职业技能竞赛科研平台,培养大批科研能力强、专业技术过硬的专职辅导员,发表高水平的关于辅导员职业技能方面的科研论文,提高科研水平。其一,要不断设立辅导员职业技能省级、课题、校级科研课题,提供专项资金申报各级科研项目,鼓励辅导员从事科学研究,不断提高辅导员对职业技能科研的兴趣,提高辅导员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其二,要定期召开职业技能经验交流会。经验交流对辅导员来说尤其重要,开展总结经验会不仅能够增强辅导员自身的技能水平,而且能够给辅导员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同时还可以把一些重要的心得体会汇编成册,或出版科研论文集,以供全校辅导员学习借鉴、讨论、推广和宣传,转化为科研成果,甚至还可以成为精品辅导员课程。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余仰涛.思想政治工作学研究方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4]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5]刘文霞.个性教育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

[6]刘宣文.学校发展性辅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7]王树荫.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与职业化[J].思想教育研究,2007,(4).

篇5

二、艺术类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中发现,多数艺术类大学生认识到进行一定的职业技能培训是必要的,培训过程和结果显示,仅仅学生意识到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是远远不够的,培训需要社会、政府、企业还有家长等各界支持和共同努力,因此在培训的过程当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一)认识不到培训的重要性

在这竞争激烈的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职业技能培训对于大学生显得十分重要,职业技能培训是为学生跨进社会的第一步,但有些学生和家长对此认识不够,参加培训也只是那些能力低的才会参加,这种社会舆论也给培训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培训信息渠道少

当今社会就业门槛的提高,劳动准入制度的实施,一些单位要求必须有从业资格证才可能被聘用,这对大学生就业来说又是一道屏障。而且调查中发现,在校的大学生不了解社会需求情况,对于持证上岗更是知之甚少,相应地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三)培训体系不健全

有些高职类院校虽然意识到艺术生参加技能培训的重要,也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但是绝大多数建立的组织机构体系不健全,缺乏专业的培训教师,绝大多数的培训教师基本都是兼职教师,未经过正规的培训,其培训专业知识不足,实践操作性也差。

(四)社会上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服务及管理不规范

艺术类学生意识到了培训的重要性,社会上的培训机构伴随需求应运而生。但是实际上,有些社会培训机构也是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只是打听到学生的需求的内容,顺应社会的需求纷纷开设与需求“相符合”课程,聘请一些与开设课程相关的教师授课,授课教师的基本技能也是水平不一。

三、人才需求状况及职业技能培训情况分析

(一)对企业的人才需求方面的分析

笔者对88家企业进行了调查与访问。调查结果显示,企业需求旺盛的是专业性的技能人才,而大多数毕业的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少,至少要经过适当的培训,才能培训出企业所需求的,不仅耗时、耗资、耗力,而且培训成专业性的技能人才后,可能会面临跳槽,因此,多数企业宁愿高新聘请一个专业性技能人才,而不愿培养一个专业性技能人才。同时,从侧面了解到,企业大工作人员有七层属于普通工人,而技术性人员还达不到总数的两成,因此,企业所空缺的岗位基本上都是技术性专业人员和专业管理岗位人才。

(二)对企业所设岗位结构的调查

一个企业想要在社会中立足、发展靠的是高素质人才,企业对高学历,高技能的要求是很高的。企业中含有的管理型人员、研发型人员及专业技能型人员的数量,表明了企业的实力及发展力。据调查,在企业中研发型人员仅占企业总职工数的5%左右,而管理型人员占10%左右,技术性人员占企业总职工人数的20%左右,而剩下的都是普通工人。其中研发人员过半数都是来自于社会而非正式的本科院校毕业生,而管理人员和技术性人员中有半数也是来自于社会而非高等院校毕业生。这一结果显示,高校毕业生参加技能培训的重要性。

(三)企业的人才评价及人才开发途径

据调查,企业所聘用的技能型人才和研发型人才的途径主要有社会招聘、网络信息招聘、大型的人才招聘会以及各大名校的招聘。其中高职类院校是企业招聘技能型人才的主要渠道,但是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满意度并不是太高。多数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感觉一般,仅有一成的企业感觉比较满意,对大学生技能型人才感觉很满意的企业可以说是没有。

(四)企业对所招聘人员技能培训情况分析

再所调查的企业中,没有一家企业建立“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一体化”机制,但是企业为了使招聘的人员适合本企业需要,大部分企业设置了专项经费,用于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同时也表明企业非常重视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调查中发现企业愿意与高职院校合作,共同对毕业生进行入职前培训。

四、建立有效的职业培训体系

(一)企业与高职院校建立有效信息平台,互补优势资源

如果大学生在在校期间,能够参与企业的培训,势必会少走许多弯路。这就需要高校与企业之间经常联系,互通信息,学校尽可能地把企业需要的理论知识及相关技能教授于学生,以更好地使学生满足企业需要。而企业应将自己所需及时地与学校沟通。这样建立起来的校企合作,主动性和目的性增强了。

(二)政府对于培训该技能技术人才加大扶持力度

在调查中发现,企业招聘人员后,有相当一部分入职员工需要企业对他们进行培训,才能达到企业所要的结果。企业是人才培训的一个重要力量。如果由政府参与,他们好好利用企业所设的培训机构,挖掘培训潜能,加大企业培训机构的利用率,而不仅仅局限于对员工的简单培训。政府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对表现优秀的培训生,可以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这样也能吸引更多的学生重视技能培训。政府可以出台相应的法律制度,要求培训机构或部门制定培训计划,并将此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里。建立健全职业技能培训平台。政府介入校企合作,对大学生实施技能培训,让大学生充分意识到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是什么样的,从而提高培训质量。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刺激社会各界与提高大学生技能建立开发体系。政府各级领导要定期验收培训成果,积极解决培训中所遇到的难题;要适时地添加技能实训和坚定的新功能,以提高技能型人才从无知到初级再到高级的全面推进。

(三)发挥高校学科特色优势,实施“双证书”制度

企业真正需要的是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人才,那么社会上仅具有技能而没有理论,碰到问题不会分析,这种情况也让企业苦恼。所以高校大学生如果能够加强技能培训,正好符合了企业需求。因此校方就要加大力度对学生进行跨专业跨学科的培养,同时充分挖掘高校特色资源。在师资力量、设备和经费上加大投入力度,同时充分利用社会实践结合理论发展学生的技能培训。发掘学校自身的教育潜能,对学生开展国际化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提高应用型人才数量与质量,利用学校的自身资源优势,弥补学生课堂上的不足。也就实现了毕业证和从业资格证的“双证书”制度。

篇6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及现实意义

第一,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大学生充分了解自己,了解职业现状,行业发展趋势,以准确定位自我。

职业生涯规划要求大学生充分地探索自我,逐渐确定职业偏好,就是要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然后为自己确立一个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有效引导大学生积极地进行自我探索,明确自己的优势以及不足,形成对自我客观的评价;同时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人才市场的现状,了解人才需求的比例以及自己在竞争中所处的地位。从而有助于大学生科学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路线,明确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二,职业生涯规划 促进大学生自我完善,提升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大学生认识自身能力的不足以及人目标与现实的差距,从而促使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培养,巩固知识基础的不足,锻炼职业技能和处事能力。通过参加相关培训和社会实践,有意识地提升职业素质,锻炼工作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为将来实现职业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当今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理念的缺失

首先从高校角度来看,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仍以就业指导机构为主,工作重心基本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以就业政策的宣讲为主要形式的思想动员;其二是以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手续办理为主的事务性工作。

第二,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系统建设不完善

由于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许多高校开始认识到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始逐渐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力度。但是处在探索期的职业规划教育系统建设不完全。其一,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没有采取全程化教育的形式,几乎未能贯穿大学教育始终;其二,师资力量薄弱,目前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执行主体多为就业指导中心、校团委以及年级辅导员。其三,课程设置不完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

第三,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全员化与个性化分离崩析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门必须面向所有大学生的课程,必须普及到每个年级的每个个体。同时,它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他根据每个人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素质技能的不同而有所差距,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重视“因材施教”。

四、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

1、积极推广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理念

校方与大学生都必须明白当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积极探索、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校方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平台,必须致力于推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通过多样化方式辅导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强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理念。

2、逐步完善大学生阶段性职业指导教育系统

大一是适应期,学生在适应大学生活学习的时候往往对新的环境和未来的发展感到无所适从。在这个阶段学生应该初步了解职业,特别是自己未来想从事的职业和自己专业对口的职业,同时也要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当前的就业形势。在这个阶段,指导老师可以通过观察、交流等方式逐步了解学生的性格、能力等个人特征,并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展望。

大二是定位期。在大学二年级阶段,学生主要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应在强化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培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程化的实践与探索)。在这个阶段指导老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帮助他们思考、决定未来是选择升学或者就业.

大三是实践期。在这个阶段,职业生涯规划的重点应该放在获得职业技能认证以及社会实践上。在逐步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的同时,指导老师应协同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确立具体的目标。根据自己的选择进行针对性的复习考试,获取相关证书以增加成功就业的资本。

大四是就业期。经过三年的积淀,大学生已经有了明确的职业规划和较强的职业技能。在这个阶段,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为了使实习与就业成功接轨,校方可以适当调整毕业答辩的时间,将答辩安排在毕业实习之前。这样,大学生面临的事直接进入社会,开始应聘、面试。

3、组建专业化教师团队

高校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第一力量就是老师,组建一支专业化的教师团队是提升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整体水平的关键。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人员来看,大多是由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各教学单位的辅导员等组成。在工作中教学人员两级分化严重:有的从事学生思想工作,有实践经验但缺乏专业知识及对形势的了解;有的专业素质高但是缺乏与学生的密切交流,这样的师资状况显然不能很好地满足当前大学生的需求(从操作层面谈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改进)。

参考文献:

篇7

二、树立职业理想是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切入点

职业理想是人生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职业理想是高校对大学生职业教育的切入点和核心内容。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是他们人生职业实现的精神支柱,它对促进大学生在学业上奋发进取,顽强拼搏,弃而不舍地按照自己的职业需要充实完善自我,实现未来人生的职业目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正确的职业理想还有助于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正确处理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和合理地确立求职的期望值,自觉将国家需要与个人利益相结合。大部分大学生孩提时代就有最初的职业理想,有的相当科学家,有的想当医生,有的想当演员。这种萌动的职业理想随着人的成长而变得成熟,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将是他们人生启航的坐标点和职业归宿。目前,部分大学生受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的影响和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受“金钱第一”,为我奋斗等腐朽思想的毒害,标榜“潇洒人生,梦幻人生”,使职业理想变得模糊和扭曲。要使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必须用现代的科学理论来指导就业、择业和创业,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与职业观辩证统一起来,让正确的职业理想成为大学生成人、成才、成业人生风范的不竭动力。

三、提升职业品质是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着力点

大学生职业品质是指大学生在职业行为、工作作风方面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态度和品质等。提升学生职业品质的过程,也是帮助他们逐步实现社会化的过程,这是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关键所在。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成功因素中的85%取决于积极的职业态度,15%才是本人的职业技能。从这个角度看问题,我们已认识到社会人力资源的开发已为就业者的职业品质注入了新的内涵。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职业品质需求从某种角度讲,对学生发展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诸如积极的人生态度、开拓创新精神、沉着应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敬业精神等,许多职业已向就业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就业指导要结合校内外的大量实例来启发学生对职业品质重要性的认识。根据调查,学生对提高人际交往、组织能力、平衡心态、处理冲突等多方面的能力培养有比较强烈的愿望,这是学校开展就业指导和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基础。

四、培养职业技能是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落脚点

帮助学生培养自己的职业技能是职业素质培养的落脚点。相应的技能是大学生进入职业领域的资本,不同的职业会对人们有不同的技能要求。做研究工作要求具有调查、分析、归纳、演绎的技能;做教育工作要求有澄清、说服、评估、鼓励的技能。大学生的对技能的理解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认为经过了专业学习,就有了相应的技能。我们要让学生了解知识教育是学习技能的基础。要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一定要经过反复实践或者体验。我们要辅导学生学会整理自己的技能清单,了解这些技能与自己的职业目标之间的差距,以及职业技能培养的途径和认识的方法,这都是职业素质教育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大学生应该通过制定自己的职业计划来了解自己,也包括了解他人和了解社会。在制定计划中大学生需要经历几个实践环节;一是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一些相关的信息来补充、完善自己制定的职业培养计划;二是在做计划时要评估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兼顾自己的能力,环境条件的限制,周围人对自己的期望;三是要预测在现实目标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阻碍和如何逾越障碍。学校教育者要鼓励学生采访有关职业成功人士,获取他们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应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一些临时性的工作,以获取更多的经验和社会信息。通过实践,让学生对自我有更全面的了解,如个人价值观、兴趣、需要、人格、能力倾向等,进一步补充他们的学习内容和调整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

篇8

一般来说,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分为两点:管理和指导,其中指导又分为教育性指导和规划性指导。相应的,针对工作内容的不同,角色定位也有不同的划分。针对管理层面的工作,辅导员把自己定位为学生管理员;面向指导层面的工作,可以把自己定位为人生指导员。

(一)管理层面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的具体工作内容是除教学之外的日常事务管理,包括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安全、寝室生活等)。针对这一工作内容,辅导员应该具备学生管理员的职业技能。这项职业技能的重点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首先,辅导员自身应该具备足够的耐心和责任心,始终把学生缩遇到的问题放在首位;其次,要明确学生分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面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再次,要善于运用班长、团支书等优秀同学帮助,这样就能够更加全面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最后,要突出重点,把学生的学风情况和寝室的生活情况作为管理层面工作的着力点。通过这四点,能较为有效的处理学生的管理工作。

(二)指导层面――教育性

这里的教育性指导主要指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政治教育工作是辅导员的本质工作,如何做好教育性指导,成为辅导员其他工作的基础。面对当前新形势新局面,学生的思想状况尤为复杂。如何让高校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也成为了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题。所以,首先辅导员自身应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其次,运用较为活泼多样的方法来让大学生提高政治素质。

(三)指导层面――规划性

辅导员的规划性指导是指对高校学生大学生生涯和其他的人生阶段进行较为科学的规划,具体包括大学生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指导。对刚进高校的新生来说,如何高质量的度过大学生活是所有学生的重要课题。许多高校学生在毕业的时候都反映,由于刚开始没有做好大学生涯规划,导致大学生活浑浑噩噩,得过且过,对自身的发展没有得到有效的推动。所以,在高校新生进校初始,辅导员就要帮助学生做好大学生涯规划,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建议,包括如何处理学习、社团活动、学生工作等活动的关系。其次,随着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多,就业成为了高校毕业生的一大难题,有些大学生在大一阶段,就在为了今后的就业做准备,足以看出就业的重要性。所以,高校辅导员要做到四点:(1)帮助高校学生做好职业定位,让学生了解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努力;(2)保持对学生的长期指导,因为随着时间的改变,就业形势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在紧跟就业形势的前提下纠正学生规划的偏差;(3)突出重点,对那些明显就业信心不足或者职业规划找不到方向的同学进行一对一专项指导。找出他们的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就业做好准备。(4)高校辅导员还应该具备相应的心理辅导能力。当今大学生由于人际交往形势较为复杂,所以容易产生负面心理。如何疏导学生的压力,防范负面情绪带来的影响,关乎学生的身心健康。

通过对自身定位和工作内容的界定,有助于辅导员了解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

二、辅导员职业技能的现状和不足

根据上文所阐释的关于辅导员的自身定位和工作内容,辅导员的职业技能按照具体来划分可以分为就业指导能力、心理辅导能力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这三种职业技能贯穿高校辅导员学生工作的始终,是学生工作顺利与否的关键所在。

(一)就业指导能力现状与不足

根据对笔者学校辅导员的问卷调查,再结合其他高校关于辅导员职业能力的论文,笔者发现,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能力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少自身的社会阅历和就业经验。笔者问卷调查了本校30位辅导员,结果显示只有4位辅导员有进入高校外社会就业经历,剩下的26位辅导员都是应届毕业生考入高校。这就造成了辅导员无法给毕业生进行深入有效的就业指导,或者辅导缺乏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2.缺乏持续性和长期性。就业指导应该是贯穿于大学生涯始终,并不是仅仅针对大四毕业生,也并不是最后突击的辅导,而是通过学生在高校期间提高自身能力来实现就业的。

3.指导内容相对单一。特别是针对创业学生,将近一半的辅导员不了解学生创业的操作步骤和相关流程,这样给指导带来很大的局限性,而且根据专业不同,就业的形势也会不同,由于现在客观条件的制约,辅导员的就业指导相对宽泛。

(二)心理辅导能力现状与不足

1.观察能力不强。在问卷调查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由于没有系统专业的心理学专业知识训练,30位辅导员中,只有3位心理学专业的老师了解心理健康问题诊断的标准和症状。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出现心理疾病初期时没有被及时发现,导致心理问题不断加深。

2.辅导过程中定位能力不强。心理辅导最重要的是与学生的沟通方式,但是大部分辅导员没有很好的在“导师”和“老师”两个身份之间转换。如果沟通变成了教育和说教,而不是引导。并不是从学生角度出发,而是以老师的身份出发,这会导致一些心理辅导不仅不能缓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反而会产生逆反心理。

3.处理问题有待加强。由于一些客观原因,辅导员及时发现了部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但是高校辅导员也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当然,这与辅导员工作相对繁忙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做不到对个体的持续跟进。

(三)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现状与不足

1.信息不对称。由于长期在高校中工作,大多数辅导员并不了解当前的社会和就业形势,仅仅依靠书本知识导致了在辅导学生进行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往往与现实情况脱节。

2.没有系统的专业培训。虽然现在高校对高校学生的生涯规划越来越重视,但是依旧没有较为系统的专业培训来提高辅导员的指导能力。虽然许多辅导员通过自学的方式在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但是在调查中发现,部分辅导员对指导学生生涯规划还是有些力不从心。

三、辅导员职业技能提升的方法和路径

通过厘清辅导员工作内容,找出自身缺陷,能够更好的找出原因以及提高职业技能的方法。笔者通过自身工作实践,总结出一些提升职业技能的方法和途径。

(一)辅导员职业技能提升的方法

1.专题培训法。通过学校或者政府组织相关的培训来达到提升职业技能的目的,通过培训,合格后发放相应的技能证书来实现择优上岗的目的。这种专题培训法在某些省份已经开展了较多年,但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原因在于由于参加培训的高校辅导员人数过多,导致培训缺乏针对性。

2.导师引领法。学校可以在辅导员所需的职业技能相关专业设立辅导员导师,每位辅导员在非自身专业的其他属于职业技能的领域选择导师,这样在辅导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进行请教,并且在一定期限内提交学习成果,保证了工作学习两不误。

3.挂职锻炼法。辅导员可以在某些机构和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在拓展高校资源的基础上提升自己对社会的参与度,增加经验。由于部分辅导员并没有社会从业经验,这种挂职法有助于提高辅导员的社会参与度,增加指导学生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4.同行交流法。鼓励辅导员之间相互交流,在学校内部组织相应的辅导员交流会,这样可以分享学生工作成果,定期开展校内与校际的交流活动。

5.竞技法。通过把辅导员的职业技能量化,采用辅导员相互竞争的方法来达到提高辅导员职业技能的目的。

6.荣誉激励法。每学期针对辅导员的工作成果设立若干荣誉奖项,通过奖励机制来提高辅导员的职业技能,增加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7.定向培养法。学校内部可以通过专业的不同,开设不同的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培训,以达到对学生的定向培养,实现成人成才。

(二)辅导员技能提升的路径

1.新进教师的岗前培训。虽然现在政府教育部分都开设了辅导员的岗前培训,但是由于教师人数过多,不可能很详细的来进行专门的培训。所以要求学校内部依旧开设专门的岗前培训,或者不同专业进行不同的岗前培训。

2.各项专题培训。(1)共青团系统的高校基层团干部培训;(2)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专题培训;(3)辅导员职业技能专题培训。

这三点可以弥补第一点培训缺乏针对性的缺点,由于岗前培训主要是面向所有辅导员,所以通过以上相关的专题培训,能够大大提升辅导员的职业技能,从而更好地在工作中指导学生顺利就业。

3.职业技能证书的考取。(1)心理咨询师;(2)人力资源管理师;(3)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

学校内部可以把有关职业技能的证书当成辅导员的考核标准,在入职一定时间内必须获得职业技能证书,才可以继续从事辅导员工作。

4.辅导员的挂职锻炼和借调。学校可以与社会企业相互交流,通过辅导员挂职和借调的方式来提升就业和生涯规划能力的提升。

篇9

职业智能是一个包括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技能和能力在内的综合体,学生主体必须经由不断的学习、训练和实践,才能养成多元职业智能。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其职业属性决定了它必须发展和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技能。专门职业技能作为大学生多元职业智能建构的基础,当是大学生需要养成的基本职业能力。

一、专门职业技能是大学生个体的职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

专门职业技能是指完成主要职业岗位工作所应具备的专门技术能力,主要是指个体掌握特定职业所需的专门知识和技能、运用专门知识和技能胜任特定职业工作的能力,在熟练操作的情况下,完成预定的工作任务和特定的生产项目等,因此,掌握专门职业技能能够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对于培养学生专门职业技能的重要性,《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j35号)中指出:“职业教育要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这为高职教育进行高层次专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宏观层面的政策指向。从多元智能的角度来看,加德纳教授认为,“每个个体身上都存在相对独立的、与特定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多种智力。至今所确定的有八种智力:言语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智力、自知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然观察智力。”专门职业技能则包含着上述智力中的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和自然观察智力等多种智力,因此,专门职业技能培养应当成为提高个体多元智力的重要一环。

“专门职业技能是高职大学生个体的职业生存和发展前提”这一命题的提出,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原因:首先,和普通本科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高素质、专门技能型的人才,而不是培养理论型、研究型或创新型的人才;其次,高职大学生毕业后,主要到企事业单位的生产一线从事具体工作,在专门职业技能缺乏的情况下,其职业生存将会面临严重挑战。因此,能够掌握关键职业技术技能,并且比较熟练运用专门技能和特殊--技能完成复杂的工作,当是高职大学生职业成长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在培养大学生专门职业技能方面却存在着一个非常突出的矛盾:即社会要求高职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够迅速地胜任岗位需要,但是,许多刚毕业的高职大学生并不能达到这些要求,因为有些院校提供给学生的只是基于学科论逻辑的知识和技能,这是一种与企业生产实际和具体工作情景相脱离的知识和技能。为了解决上述矛盾,许多高职院校都进行了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探索,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吸收、借鉴其他院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罗定职业技术学院与嘉维化工有限公司合办了两个校企一体化视阙下的教学班,以继续推进专门职业技能培养方式的教学改革。合作教学班为学生提供了“企业内学校”的教学环境,并采用与之相匹配的师生N徒制教学组织方式,这种项目导向下的教学组织方式可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专门职业技能。所谓师生制是指由理论课教师或实训指导教师向学生讲解操作的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所谓师徒制是指由实训指导教师或能工巧匠进行现场实际操作演示和指导,这种教学组织方式能够协调发展学生的认知和技能。

对于认知、技能和能力之间的关系,职业教育研究专家认为:“掌握理论知识与形成实践能力之间并不存在直接联系,理论理解能力与实践能力因其具体内容是并列关系,所以这两种能力也更多的是并列关系,而非等级关系、演绎关系。”因此,职业教育应当摒弃学科导向的从理论到理论的传统教育理念,着力通过训练提高学生实际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就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专门职业技能培养而言,首先从职业分析人手,在借鉴德国KMK学习领域课程合理经验的基础上,对该职业岗位需要具备的技能进行解构,细化各项职业应用技能和岗位工作技能,制订合理的专门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在此基础上,根据合作办学班设在企业内部的优势条件,将课堂的学习、训练和课堂外的生产性实践岗位有机地衔接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以师生制教学组织方式培养学生认知方面的专门职业技能,以师徒制教学组织形式开展专业技能训练,帮助学生养成实际工作所需的专门职业技能。为了提高技能训练效果,教学活动需要设计项目导向的面向机电一体化岗位的训练内容,将数控加工机床及其配套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和管理作为重要的专门职业技能进行训练,并在真实的工作情景中进行演示、训练和操作。在此过程中,对学习和训练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给以指导,并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动作技能和沟通能力。例如,就平面铣削任务中的铣削用量训练任务而言,由于涉及铣削深度、每齿进给量、铣削速度及主轴转速和给进的速度等诸多方面的操作技能,许多学生不能顺利地完成整个操作,如果教师及时地给予针对性的指点和示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和训练内容,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和专门职业技能,又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运用专门技能和特殊技能完成实际工作所需的专门职业能力。然而,面对工作岗位变化频繁和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高职学生还必须发展自己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综合职业能力是大学生养成多元化职业智能的标志

综合职业能力是个体职业能力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个体所应追求的职业能力理想。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都需要大学生具备综合职业能力。首先,个体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其养成综合职业能力的根本原因。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当为大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养成承担起应有的责任,这是高职教育和社会上技能培训机构的本质区别。其次,高职学生未来的工作单位基本上是中、小企业,这些单位所提供的工作岗位通常是一种复合岗位,因为它没有实力聘请生产所需的各类人才,这要求在该单位工作的员工必须具有跨岗位、跨专业的能力。最后,社会发展和个体求变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现实依据。当代社会,产业革命不断催生出一批又一批的朝阳产业,也不断淘汰着一批又一批的落后产业,这使得人们不太可能终其职业生涯于某一特定岗位。只有具备了综合职业能力,“当职业岗位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政治发生变动的时候,个体不会因为原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老化而束手无策,而是在变化了的环境里解决寻求自己新的坐标起点,进而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为了适应这些变化,学生个体必须养成包括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等能力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

理论分析与现实当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何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当是所有理论研究者和教学工作者的愿望。为了继续推进大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养成的教学改革,我们合作办学班的课程设置、教学环境优化和教学内容的组织、开发,都进行了项目导向下的改革,从而提供了有关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样本。在课程设置方面,打破了传统的由教师主导所制定的三段式课程模式,采用以项目课程为主导的课程模式,在此理念下,由教育研究专家、教师和企业的能工巧匠,合作拟定项目导向下的教学内容和任务导向的教学组织活动。在教学环境优化方面,合作办学班为学生提供了“企业内学校”的教学环境,学生将在设在企业内部的教育教学场所中完成三年的学习过程,从而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养成提供了良好的认知与训练条件。例如,就《内孔加工》项目的教学活动而言,首先,教学活动由理论课教师所主导的师生制教学组织开始,教师重点对项目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点、工作任务、步骤和注意事项、实践操作,做出详细的介绍和解释,让学生对项目的任务有一个认知层次的把握,此过程主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其次,教学活动进展到技能实训阶段,也就是师徒制教学活动所主导的阶段。在学生训练过程中,可能有些学生只能领会技能操作的一部分,难以把握整个项目的操作要领,此时,需要教师或能工巧匠用语言或者示范动作对遇到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以帮助其顺利完成课堂训练任务。与此同时,提升学生的数字应用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从而达到以技能实训提高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目标。

职业转换能力是综合职业能力中的高级职业能力,是学生的可持续职业能力,具备该项能力的学生能够迅速适应岗位的变换。这种能力对于高职大学生尤其重要,因为许多高职大学生缺乏职业理想和职业转换意识。校企一体化是培养大学生职业转换能力的最佳平台,根据现有的成功经验,可以采用以下的方式和手段对合作办学班的学生进行职业转换能力教育:首先,利用“企业内学校”的优越条件,在课余时间带学生到生产一线参观,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企业内部存在着不同的岗位群,帮助学生树立岗位可能发生变化的意识。其次,有计划地带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操作和维护数控设备,参与模具设备的安装和维护,对他们进行简单的电子仪器设备的调试、维护和管理训练等,以培养学生的复合技能。在此过程中,其职业转换能力逐渐得以初步形成。职业转换能力和核心职业能力的形成,标志着学生具备了综合职业能力。当然,高校德育课程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多元职业智能的核心要素

篇1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5.023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rofessional spor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to the main problems facing the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to broaden students knowledge,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competitiveness of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Key words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vocational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s

随着招聘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完全看重大学生的一纸文凭,而是更看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因此,高职高专院校教育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调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并重的政策,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本文通过对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1 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意义

1.1 是人才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的客观要求

我国高校毕业生从1985年的32万增长到2014年的727万。面对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和在人才就业市场的竞争愈来愈激烈的局面,今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将是影响高校声誉和排行榜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有效地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必须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培训。①如果高职高专体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既没有中等技工学校培养的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又没有普通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相对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将在人才就业市场中处于一个非常被动和尴尬的地位。所以说,对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是人才就业市场的客观需求,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教育组成部分。

1.2 是国家人力资源管理的必然要求

根据《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对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强,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工种)的劳动者,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②这足以说明高校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结合的重要性。国家劳动部门为了更好地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的特点和具体要求,已先后制订了几千个职业岗位标准,而且已对其中许多岗位的从业人员实行了严格的上岗准入控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管理体制的逐步完善,将有愈来愈多的职业(工种)实行准入控制。现在的高校毕业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学历要求,如果没有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就会缺乏相应岗位的职业操作技能,可能就得不到社会的认可,无法达到相应岗位的上岗要求。因此,他们不得不面临毕业后又回炉重新进行相应职业技能培训,考取与就业岗位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作为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的学生,如果既没有中等技工学校培养的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又没有普通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相对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将在就业人才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必须根据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的特点,进行相应的实际教学改革,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实现相应岗位零距离上岗的要求,为他们未来的自主创业提供更多的机会,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所以说,在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国家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

1.3 大学生自身能力提升的培训需求

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考证动机主要是为了将来就业和创业做充分的准备。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的学生应除进行体育特种行业的培训外,应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因此,今后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教学改革应重点围绕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加强专业和职业技能培训进行。

2 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2.1 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教师的实践能力不强是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师资的一大现实难题。《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员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团队建设”。教师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是影响高职高专实践教学的主要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职业技能的学习。③现任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的学科教师基本上是纯理论教学的专任教师,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实际操作经验和实际动手能力的缺乏,难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普遍现象,出现对课程内容教学中融入职业技能培训的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受到高职高专院校对兼职教师的学历和高校教师资格证的限制,使得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一线技师又无法在学校担任兼职教师,这些因素严重影响职业技能培训在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的开展。通过“内陪外引”的方式,对内加强现有师资队伍培训使他们具有“双师型”教师资格,对外引进既懂理论又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充实教师队伍,不断满足在实际教学中进行职业技能教育的需要。

2.2 职业技能培训开发与体育专业理基础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结合问题

职业技能教育要想在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大力开展,首先是解决如何把职业技能培训的内容融入到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中,既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体育专业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结合问题。而要在体育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实践教学中融入职业技能培训的内容就必须相对减少理论教学课时,同时增加实践课时,如果要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就要增加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这就必须增加相应的课时数,这可能与体育专业原有的教学计划和教材产生矛盾,如果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不重新审核使用陈旧过时的教材和修改多年不变的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大纲,将很难满足职业技能教育的需求。为了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问题,学校必须组织相关教师专家和有职业技能管理经验方面的专家以及企业家对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进行共同深入的探讨。还有就是把职业技能的考核和专业教学的考试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双证并重,但不能为了某些利益问题而将两种教育分离。可考虑将职业技能知识考试和学生课程考试结合起来一卷多职,将职业技能考核和学生实践考核结合起来,一考多能。④

2.3 职业资格证书的种类问题

实施学历证和职业资格证“双证”并重的教学制度是高职高专院校的必然趋势,但现有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工种)明目种类涵盖不全,导致适合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学生技能水平和技能范畴的鉴定专业以及相适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非常有限。再加上职业资格证书管理机构和行业管理机构的利益分配不均,势必会造成工作中相互牵制不太和谐的现象,这些都将是影响职业技能开展的不利因素。因此,除了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外,还应组织有相关职业技能管理经验的专家和企业家与学者不断挖掘与高职高专体育专业学生技能水平和技能范畴的鉴定专业相适应的资格证书种类,加快职业技能培训在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开展的步伐和提高职业技能开发的质量。

2.4 学校宣传力度不够的问题

虽然职业技能培训在高校开展已经有一定的时间,但体育专业除了在体育特种行业进行培训外,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还远远不够, 更有甚者是有些学生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进行技能培训的重要性。究其原因往往是与学校对职业技能培训的宣传不到位有其密切关系,在教育实践中只注重学历教育,而不重视职业技能教育,没有实施双证并重的教育。

2.5 校内外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建设相对滞后

高职高专院校为了满足体育专业教学和实习实训的需要,在校内外建立了一系列的实习实训基地,但能满足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建设却很少。因此,在进行相关职业技能培训的时候就无法满足学生相应的实践的需要,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和保证培训的质量。所以为了在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更好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必须在校内外建设满足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的实践基地。

3 结语

随着高校毕业生随年增加的趋势,就业竞争也愈来愈白热化,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的毕业生,由于专业性相对比较强,再加上受到自身学历的限制,就业面相对比较窄,就业压力也比较大。因此,如何在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学生中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和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成为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刻不容缓的任务。学校应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和体育专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断完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各项条件,以便更好地满足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相应要求和保证教学质量,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注释

① 陈海平.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的研究[J].青年研究,2005.11:8.

篇11

企业调查。93.3%的企业人员表示,以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完全能胜任或基本能胜任现在的工作;86.9%的人认为,高职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强或较强。在职业素养的各个方面内容中,企业认为重要程度占前三位的分别是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就业创业能力。当问到企业对高职职业素养培养的建议时,50%以上的企业认为,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对工作的忠诚度、对自身能力的定位等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以上情况说明,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基本职业技能较满意,企业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要求依次是爱岗敬业、沟通/协调能力、团队意识、吃苦耐劳、亲和力、品行端正、进取、气质佳等,其中对爱岗敬业、沟通/协调能力、团队意识、吃苦耐劳的要求尤为突出。有的企业对大学生个人修养的要求比较高,甚至超出了对本专业知识的要求。

已毕业学生调查。86%的人认为,自己完全胜任或基本胜任现在的工作;60%的人认为,目前工作中所使用到的知识和技能占在校期间学到的比例在40%以下,其中有近一半的认为在20%以下;在职业素养培养方面建议学校不但要加强职业技能的培养,更要加强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的培养,还要加强就业指导课的教学。

在校生调查。有88.7%的人认为在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学好实践技能;78%的人表示,在校期间的学习主要以老师教为主,较少涉及课堂以外的学习领域;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23%的人表示要注意自学能力、交际能力等综合能力的锻炼;对于学校在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的建议,82%的学生希望能加强与工作实际相适应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有71%的人希望能加强就业指导。以上情况说明,在校生普遍重视职业技能的锻炼,但对综合能力的锻炼相对较少,对职业生涯规划等较高层次的职业素养的培养较欠缺。

教师调查。86.7%教师表示,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侧重于专业技能的教学和训练,而极少涉及培养其他方面的职业素养;100%的教师都认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除了专业技能外,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能力等都同样重要。以上情况说明,专业任课教师均认识到综合职业素养的重要性,但大部分教师都觉得专业课主要任务只是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而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规划等的培养属于思想政治等其他课程的任务。

牢固树立全员参与的意识,真正将三育人工作落到实处。曾经有学生上课时与老师起争执,在图书馆与工作人员发生冲突,老师找到学生科或者辅导员,质问你的学生是怎么教育的必须给什么什么处分等等。这种现象的发生表明有些老师并没有担负起自己的职责,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是我们的办学宗旨,每位教职工都应肩负起育人的职责。

以专业教学过程为平台,渗透职业素养的培养。专业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有关专业的基础知识.教会学生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更应该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重要的是人要借助教育获得对于事物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悟。也就是说,既要会做事.也要会做人。甚至后者比前者更重要,所以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职业素养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如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通过分组竞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在学业上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培养学生的兢业精神。

通过“两课”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两课”教学作为高职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其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因此,“两课”教学要与时俱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把“两课”教育工作融入到学生的整个学业的指导中,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让学生树立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严谨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求索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充分发挥体育课教学优势,训练学生的职业素养。我们经常看到在学院举行体育比赛时,同学们热情高涨,为了集体的荣誉齐心协力,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体现了合作意识、团队意识、竞争意识,这些意识正是职业素养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体育课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职业素养也是体育老师不可忽略的责任。

充分发挥企业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的作用。企业参与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为学院提供实训、实习基地并给予指导,为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保障,参与对学生的评价。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并不是学院单方的职责,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院和企业的能力合作,采取多种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