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08:44:3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初中历史片段教学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引言
就当前初中历史教学来看,老师大多是照本宣科,学生被动地学习知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进而影响到了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教学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创设教学情境有着重大意义。
二、初中历史教学情境创设的作用
初中历史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提高教学质量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学情境对历史教学质量有着重大影响。教学情境就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对于学生来讲,教学情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学习的积极性。就历史这门学科而言,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到情境中去,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初中历史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
(一)历史图片的运用
在人类的生存、发展活动中,图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记录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折射出人类的思想道德和价值取向,体现了人类的认知水平和发展能力。图片所储存的大量历史信息,将历史的片段连接起来,组合成为人类历史较为完整的画面。图片与文字一样,完成了对历史的记载和传承,形成了人类对历史的基本印象,留下了历史现象的全部或者局部痕迹。可以说,图片记录了历史,图片说明了历史,图片演绎了历史,图片也证明了历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利用历史图片,可以展现丰富、生动的历史场景,再配上文字的叙述,可以更好地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二)问题情境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载体,可以更好地进行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一课时,我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三国有哪些名人吗?”同学们纷纷给出了自己心目中的答案,有说诸葛亮的、有说刘备的、有说张飞的、有说曹操的……我接着问:“草船借箭是谁向谁借的箭?”……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角色的转换
长期以来,我国初中历史教学中老师是主体,直接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方式不仅造成了课堂氛围的沉闷,同时也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就必须积极地转换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要围绕学生来创设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率。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再现历史情境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当前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就我国初中历史教学而言,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对书本知识进行简单的介绍,没有深层次地挖掘历史,没有结合教材上的历史照片来重现历史场景,教学效率不高。而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再现历史场景,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技术集声音、文字、语言、动画等于一体,能够缓解学生视觉疲劳,活跃课堂氛围,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印象。例如,在学习《的烽烟》这一课时,我将这一课的课件制成PPT,通过多媒体展现出来,同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的视频片段,通过这种方式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五)故事化的情境
初中历史知识大都比较具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创设故事化的情境可以更好地方便学生学习,加深印象。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讲述一个有情节的故事,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置身于故事情节中,去体验故事情境中的角色,进而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迫使他们去主动探究、去解决问题。创设故事化的情境,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也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语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发展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当前的教学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传统应试教育体制的根基太深,教师仍然将考试和分数作为教学设计的主要方向,教学形式过于死板,教学内容枯燥无味。这样的教学体制不仅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会导致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抵触、厌烦心理。要想做到高品质教学,初中历史教师就要完善传统教学体制的不足之处,使历史教学更具趣味性、探索性。如在初一历史开课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历史博物馆,参观之前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本子做历史日记本。参观博物馆时教师为学生充当向导,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进行参观,实时为学生进行讲解,并在参观期间为这次活动拍照留念。
此时学生会对眼前的事物感到好奇,并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让学生将参观期间所产生的疑问及时记录在历史日记本中。参观过后,教师将参观期间所拍摄的照片发给学生,让他们保留起来备用。在日后的历史学习过程中,根据历史课本的学习顺序,让学生找到相应的活动照片,粘贴在历史日记本中,并做好相关历史的记录。对自己所产生的疑问与身边的学生进行讨论,或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寻找答案。当教师带领学生将历史日记本填满后,让学生回过头来看自己在第一次参观时所产生的疑问,并进行解答,看看自己是否能够全部解答,还有哪些历史知识是被自己所遗漏的,然后在课本中找到相关内容及时补习。由此以兴趣引导教学,并为历史时间的梳理打好基础,使学生更容易贯通古今。
二、利用媒体资源,窥看历史足迹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高品质教学也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要想实现初中历史的高品质教学的目标,教师就必须使教学“与时俱进、以生为本”。我国经历了丰富而漫长的历史演变,并且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历史印记,要想使学生了解到这些内容只依靠我们的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初中生好玩、好动,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所以我们要用“新”、“活”的教学方式给学生耳目一新的体验,使学生更直观地去体验历史、回看历史。多媒体资源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方便。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资源、社会资源,使学生与历史的接触面更广,体验感更强,参与感更好。
如在讲到秦朝时可以为学生播放电影《英雄》的片段,在讲到三国时期时为学生播放电影《赤壁》的片段,观看结束后给学生布置课后思考题:想一想电影里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鼓励学生通过在网络上查找资料,询问父母、老师等方式来完成思考题,并将自己的发现和心得在课堂上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历史的习惯,使学生对待历史的态度更严谨。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1
初中历史课堂应当是生动活泼的,因为初中生的好奇心强烈,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教师应当探索适合初中生的课堂激励方式,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历史知识的信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摆脱考试压力的困扰,用轻松愉悦的心态来接受知识,探索历史学科的奥秘。
一、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目的,是决定学习效果的首要因素。正确的动机,可以激发学生对一门学科的热爱,引导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从而探求更多的知识。初中历史学科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历史学科本身的内容并不艰涩难懂,因此,教师只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起正确的学习动机,就可以有效促进教学效果提升。
教师应当善于分析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困难,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热爱。通常来讲,初中生学习动机不正确,是因为背负了过重的课业负担,同时又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如果教师能变换教学方法,增添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学生就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历史知识,并产生学习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目的性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设定自己的阶段学习目标,并鼓励他们向着这个目标努力。要鼓励学生积极反馈学习效果,以奖励措施为主,树立他们对学习历史的信心。同时,教师还应当转变教学理念,提升自己的学术研究水平,强化指导教学。要转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例如:教师在讲授的教学内容时,可以为学生播放备课时收集到的历史图片、电影片段等。这些生动形象的教学资料,可以给学生带来直观的感受,调动他们对知识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探求相关知识。
二、适当鼓励批评
首先,要采取以鼓励为主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接受历史知识的主动性,并使学生对知识保持长久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多采用表扬策略,尤其要鼓励那些成绩不是很好、学习热情不是很高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为成绩好的同学发放一些小奖品,或者对回答问题准确的同学给予热情肯定,鼓励学生探索知识,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例如:教师在讲授的历史意义时,如果有的同学提出与教材不一致的观点,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并指导同学们讨论变法所带来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这样做能够使学生明确变法事件的历史价值,并帮助学生养成大胆提问的好习惯。如果教师认为学生的观点与主流观点不一致,就不予理睬,那么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被挫伤,对历史知识的爱好就会受到打击。
在探索鼓励策略的同时,教师还要巧妙采用一些批评手段。这样做不是为了单纯的惩罚学生,而是为了克服学生散漫、马虎大意、注意力不够集中等学习习惯,更好地实现课堂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批评手段不能被过于频繁地运用,否则将会引起学生的抵触心态,反而达不到批评的目标。教师要在保护学生积极性和自尊的条件下,恰当地鼓励和批评学生,而不能采用偏激的激励策略。
三、纠正消极心态
实际上,许多初中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并不是十分强烈,有的同学甚至厌倦这门学科,认为上历史课的意义只在于被动接受知识,并应对考试题目。这样的消极情绪,不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造成学生这种情绪的重要原因,是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强,对于课堂教学不够适应,同时,教师缺乏相应的引导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要帮助学生克服消极的心态,重新体会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就要着手研究学生们感兴趣的事物,并对学生采取针对性的引导策略,使他们的兴趣点转移到历史教学上来。例如:教师可以与爱好体育运动的同学一起探讨历史上知名的体育活动和人物,与爱好计算机技术的同学探讨计算机诞生的经过和发展步骤。这样就消除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畏惧心理,有利于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吸收知识。
另外,教师要侧重鼓励那些后进的学生,对他们所取得的学习成果给予及时肯定。这部分同学的历史知识基础薄弱,在较短时间内可能难以取得显著进步,但是教师要消除学生的自卑心态,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要了解后进学生的学习障碍,鼓励他们探索高效的方法体系,从而更快地提高成绩。
四、引进合作环节
合作学习的模式,是随着初中课程改革的深入,新出现的一种灵活教学方法。在初中历史课上引入合作环节,可以培育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感情。例如:教师在讲授唐代的历史事件时,可以带领学生设计一个专用的历史事件栏,让学生把自己收集到的唐代历史事件摘抄到新闻板上,供大家研究探讨。还可以将全班同学分为几个小组,分别安排不同的信息收集任务,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历史事件的有趣片段,在课堂上供大家交流分享。
五、结语
在传统的初中历史授课模式中,教师的讲解占据了课堂时间的绝大部分。然而,部分历史教师只注重单方向的传授,忽略了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意见,导致课堂教学效果难以提升。实际上,只要教师改变一下教学策略,将积极的鼓励与引导引入课堂教学中,就能消除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厌倦情绪,并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励策略的合理性,是决定初中历史教学实效的重要因素。教师要不断探索激励学生的有效措施,积极接受新式的教学观念和方式。
参考文献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初中历史考试作了重大的改革,在中考中历史实行了“开卷考试”,这样一来好像历史就变成了副科的副科,在学科中的比重似乎比其它副科更轻一些,使得学校与教师不重视历史课的教学,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更是缺乏激情,历史课在学生的心目中好像可有可无。其实历史是初中教育课程的组成部分,是初中学生学习历史、了解历史,树立正确历史观的主要途径。因此,我们历史教师不应该完全把目光只是放在中考上,要探讨课堂教学的调整和改革,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结合历史典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历史如果按照课本去讲,那只会是干巴巴年代与名字的堆积物,学生不仅无兴趣去学还会越听越烦。历史作为人文学科,其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还是人类文化典故的载体之一。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穿插一些历史典故,充分利用典故的故事性,可以帮助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例如初中历史教材中就有许多成语典故,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知识点进行历史知识的解读,以一个成语典故作为历史某一事件的阐述载体,必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毕竟就中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看,“讲故事“的方式,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举例说,在学习中国古代史中东晋与前秦的“淝水之战”时,教师如果只是把这个战役定义为“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从课文中阐述“前秦80万军队对东晋8万军队在肥水展开斗争,东晋最终取得胜利”,那稍显枯燥,也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毕竟这些基本的知识点学生已经从课文中获得,教师在进行“复读”那肯定难以让学生产生新鲜感。而如果教师以成语教学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以“淝水之战”、“草木皆兵”这两个成语典故为核心主题,展开故事性的教学,则必然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专注于课堂。又如,在学习东汉班超出使西域的知识点时,教师也以“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两个成语典故着手,进行教学组织。“投笔从戎”写的是班超为报效祖国,放弃文书工作,毅然从军;而后一个成语写他在通往西域的途中,临危不惧,果断的斩杀匈奴使者,胜利完成东汉赋予他的使命。通过这两个成语可以把历史事件进行一个高度的概括,并很好的描述了班超这个人物形象,写出他出使西域的历史背景和经过片段。而学生在学习中,也会被这些具有传奇色彩的典故所征服,不仅学习兴趣大增,文史知识也得到了提高。通过以上的几个例子,教师可以把“成语典故”作为教学的支点,在此之上,让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在其他章节的学习中,也找出与历史背景和人物相关的历史典故,并在课堂上与大家一起分享。在增加师生交流的同时,也可以促使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更为广泛的搜索,找出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这无疑可以增强学生资料收集和分析的能力,也可以间接的扩大学生的课外知识阅读量,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
二、利用影音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历史的追溯和记录已经不在单纯的依靠文字,而是充分的利用了各种科技,历史不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在是死板的文字,而是是有血有肉的。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可以根据现代人对历史的演绎和追溯方式,把历史影音资料引进课堂,让学生在“动”的历史画面中,认知历史。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教师可以以近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某个片段为教学资料,让学生从中判断其剧情是否遵循历史进行改编,如果与历史记载有出入,那可以让学生对此进行评述,甚至可以让学生担任“编剧”,从史实的角度出发,对人物事件进行编排。通过这样的影像教学,一方面可以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有更深层次的思考,这对学生的历史学生有着极大的帮助。
三、结合社会焦点事件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信息时代,信息的传播几乎没有障碍。初中学生虽然没有进入社会,与社会亲密接触,但是这并不妨碍社会各种信息传入校园,也并不妨碍学生读取社会各种信息。特别是在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的传播更是“无孔不入”,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学生也开始关心社会问题,对各种信息都怀有较强的好奇心,喜欢进入社会信息网络,获取各种信息。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该从时代的发展出发,在教学中注意以社会焦点事件为背景,进行相关历史知识的阐述,在学生已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如教师可以从近段时间一些省市争夺“100周年纪念日”的归属为导入,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对这一社会事件进行分析,根据个人的判断,对这起“纷争”做出相应的评述,并说明自己的判断的理由。通过社会历史事件的分析,学生一方面可以运用自己所学到的历史知识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学好历史知识也可以解决现实社会的一些问题,从实用性的角度,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总之,学生只有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之下,才会完全融入课堂,而教师也才能顺利的把信息传达给学生,保证传输与接收双方的同步有效进行,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新的教科书体现了初中历史课程特点,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做到目标让学生参与制定,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去获得。只要我们不断更新观念、努力进取、勇于探索,我们的教育教学就一定会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只要我们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友爱每一位学生,我们的教育教学就一定会走向一片更为广阔的天空。
作为初中历史教师,要努力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把握现代化教育技术,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科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合理的选择和应用多媒体技术,并有机结合传统教学手段,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教师整合教学资源,并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多媒体技术能够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使学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学习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益。实践是提高应用能力的手段,也是学习的目标,教师只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才能在应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从而学习并提高自已的教学技能。那么如何实现多媒体技术与初中历史学科的整合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1结合多媒体技术,巧妙设计导入
心理学家赤瑞特拉作过两个心理实验。一个是人类获取信息主要通过哪些途径。通过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能够给人提供视、听感受,而且以动画、图片的方式将历史形象生动的展示出来,这样多感官的刺激给学生所提供的信息量,比单纯的听老师讲课要多得多。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应用在历史教学中,可以从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记忆,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教学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和认知特点,让历史通过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质,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性启发诱导功能,使枯燥的历史概念、历史材料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富有感染力。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的那样:“教师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焕发和鼓舞。”
2采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优质情境
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历史事件活生生的展现出来,使学生见其人、闻其声,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题教学效率。例如学习《探险者的梦想》内容时,对于四大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在课堂上使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把历史画面、地图、动画和录像片段等有机的排列起来,分别演示了航海家的航海过程。这样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思维,学生在一幅幅鲜明生动的图像刺激下,注意力更加集中。教师还可以把学生观察的事物化虚为实,化繁为简,使历史的时空性,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3通过多媒体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传统的教学方法,单靠语言来描述,显得苍白无力,很难使学生产生共鸣,难以发挥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活动融入历史情境之中,通过内心体验,由感觉深入到思维和情感领域,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使其自然地接受熏陶,实现情感教育目标。如:基于课堂,注意联系现实,注意延伸课外知识学习和文化意识的渗透。播放青藏铁路建成通车及给带来的巨大变化视频。学生可以感觉出党和国家对民族地区的关心,民族地区的快速发展……学生的兴奋、激动、自豪之情全都融入到了对祖国的深深的热爱之中,同学们争先恐后的走上讲台,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倾诉出来,教学活动达到,学生的思想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目标得以实现。通过实际材料的正反对比再现历史场面,增强真实感,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感受历史时代的氛围。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自然产生热爱党、热爱祖国,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强烈感情,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滋润和升华。这样就把历史对现实生活的教育意义体现出来了,因此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拓宽教育渠道,更好地发挥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帮助青少年形成和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4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突破教学重难点,优化教学过程
如何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并要求学生们能够理解和掌握呢?教师可在课前将教学所需的板书提纲、知识结构、历史地图、图片、录像等制作好,在讲授过程中适时展示出来。这无疑大大节省了讲解、板书、绘图的时间,可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益。例如,我们在复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内容时,多数教师都会感觉到理论性较强,部分内容抽象,涉及的政治思想多,内容枯燥,理解难度大,学生就更难掌握了。面对这样的内容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一个课件,把历史画面、地图、动画和录像片段等有机的排列起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思维,学生在一幅幅鲜明生动的图像刺激下,使学生如身临其境、缩短时空距离,加大信息容量。从而使学生可以细致、全面地进行观察思考及剖析历史,达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总之,初中历史的多媒体教学已经对初中历史的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不仅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更是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将初中历史过程中的实用性、趣味性和知识性有效地结合,凸现了个性化的初中历史学习模式,是初中历史教学模式改革的前进方向。
参考文献
二、注重和学生的互动
历史的学习不能够简单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它是学习和教学相互结合的一个过程。这种结合就需要学生和老师进行互动,只有这样历史学习才能够更加有效率。在以前的初中历史教学上面,老师和学生是非常缺少这种互动的,以前的教学就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缺少交流,老师就没有办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情况,老师就只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学,这肯定是会影响历史教学的。所以,想要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效率就需要注重学生和老师的交流。比如说,老师可以提问帮助学生复习,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需要使得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三、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公民教育;研究
前言
“公民”这个话题经久不衰,是许多历史学家和教育学家都非常关注的部分。同时,公民教育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国民意识,使他们对历史课堂中的一些知识点进行准确的解读,培养学生作为一名社会主义人民的素养。所以,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历史课堂中的公民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公民教育的意义
1.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公民精神和内涵的理解有着深刻性的必要。从经济角度而言,我国传统的经济形式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中强调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要求公民要在发展中以长远的眼光入手,从而达到责任意识的培养。这种形式大大压制了人民的主体意识,对个体化的健全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如今的经济形式是社会主义经济,我们在强调集体利益,强调责任的同时也应该使人们明白权利与义务的相对统一,这样才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而学生作为国家重点的培养对象,也要为我国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一份力量。
2.青少年自身发展的必要选择。初中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形成的基本时期,这时他们的心理都是非常敏感的。如果不在教育中对其进行引导,很可能会使他们误入歧途。以一个典型的实例为证:在苏州的一些城郊地区,网络发展的较为迅速,学生们所能够了解到的信息内容也是五花八门的。这种情况导致一些不良的因素在校园内进行传递,学生们受到此类信息的影响会将法律意识抛到脑后,进而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另外,当前的父母对孩子的宠爱过度,孩子们都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进而忽视了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
3.开展公民教育是深化初中历史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应试教育的要求下,很多学生都成为了“应试读书的机器”,他们不能够将知识进行了解与消化,只注重书本中一些必考的问题。教师也是如此,他们总是会让学生去记住书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学生们不仅不能对知识进行很好的了解,并且会对历史产生一种厌恶感,他们只是在记忆中将事件的名称以及所发生的年份存留在脑海中,又如何提及深切性的感悟呢?教育改革的形式下,国家对初中的历史教学内容提出了而更高的要求。学生要意识到自己作为国民的权利与义务。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公民教育的培养措施
1.确立公民教育的教学目标。在初中历史公民教育的课堂培养上,确立教育目标是首要任务。教师在制定方案时,要从教学任务、情感表达方式、价值观这三个方面来进行,将公民教育的理念时刻在课堂中渗透。例如:在《与抗击沙俄》的学习中,教师首先要对整个知识系统进行组合,以单元模块的设计方式让学生们真正对内容进行消化。教师在教学方面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们了解是哪个国家侵占了台湾,它是用什么样的手段进行侵略的以及针对沙俄入侵黑龙江的这段史实进行深入的分析。其次,教师教学的主要方式是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来研究历史上台湾在我国分属于哪一范畴。教师也可以将学生们分为几个小组,让他们进行组内的讨论,引导学生由内容向情感的方向延伸。最后,教师为学生们讲述郑成功的过程,将郑成功当时的心情用激昂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们体会到身为一个公民应有的担当。
2.灵活的运用不同教学方式。历史的教学手段在长期以来都是多种多样的的,为了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接受,教师要学会灵活性的变通,才能够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深意,体会到作为公民的那份情感。以《》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们播放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三个片段,让学生们首先进行初步的了解。接着,教师以日军侵城,并且将中国人进行活埋的片段为例,让学生们分别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师以学生的个人理解为起点,为学生们声形并茂的描述出整个事件,在其中也可以加入一些自己的情感,以情动人。这种方式突出的是讲授过程中的艺术性,丰富的历史细节会引起学生的共鸣,让他们深刻的体会到公民教育的具体内涵。
3.将讨论法运用到其中。讨论法对历史课堂中公民教育精神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以《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为例,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们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令学生们在书中寻找答案,进而活跃课堂气氛。第二,教师将班级内的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分别从经济、政治和军事上进行意义探讨。最终,教师将三个小组内讨论出来的结果都进行归类,引导学生们思考“商鞅变法的方式对于现代的中国是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另外,在课后进行整体总结,以每个学生不同的角度出发,令他们写出从中感受到的爱国情怀。
综上所述,历史课堂中公民教育的意义非常深刻,它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进学生的民主意识,让他们对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有着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时也将“公民教育”的理念在教学中传递,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吴艳 单位:苏州市景范中学校
以往的初中历史课堂,我们看到的教学局面常常是教师手拿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在黑板上详细罗列教科书上的知识要点,并滔滔不绝地向学生讲述,学生则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匆匆忙忙地记笔记,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型教学模式严重限制了学生学习思维的发展,使学生成为了容纳知识的容器,长此以往,学生不仅学不到实质性的历史知识,还会对历史学习产生厌恶和抵触感。所以,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对这种教学局面进行改观和完善。如今,一种全新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走进了初中历史教学课堂,即多媒体技术,它本身具有强大的信息搜索功能和与人分享功能,将它引进初中历史课堂,可以促进以往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教学形式的转变,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从而使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历史课程的学习。
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可将全班学生四人分为一组,让他们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查阅隋唐时期在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主要成就,然后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总结,课堂上,每组轮流对本组成果进行汇总式阐述。这样,我通过让学生自行搜集、整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就使学生详细了解和掌握了隋唐时期的主要成就,同时也将学习权利归还给了学生,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有利于获得高质量的历史教学课堂。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学习历史是学生了解古今中外世迁的渠道,然而,也正是因为如此,历史教材中的事件与学生之间存在着遥远的时空差距,如果我们只是利用口头语言进行描述,学生还是难以对一些历史事件进行正确的联想和想象。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第二次期间列强侵华罪行》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真实认识到列强在中国犯下的血腥、野蛮的滔天罪行,我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了有关介绍圆明园的图片和资料,然后播放了电影《》的片段,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人类文明的文化结晶在冲天光火中化为了残垣断壁……看着投影屏幕上呈现出来的历史场景,学生不断发出了各种惋惜和叹息声,同时也表现出了愤怒和愤恨的神情。这样,我通过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直观式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到了列强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认识到了侵略者的凶残本质,从而使他们在强烈爱国心的驱使下,进入本节知识的学习。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攻破教学重难点,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纷繁复杂、不易说明的历史知识点,单纯的语言描述和传统教具的运用,根本无法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点。而信息技术则能通过多种方式向学生呈现学习资料,使那些抽象、复杂、静态的历史知识点以具体、简单、动态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达到攻破教学重难点、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的教学目的。
比如,在学习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这部分内容时,“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属于教学重点,尤其是尼克松总统将美国战略进攻调整为战略防御,对于初中阶段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更是不易。于是,我就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了一组动态画面这样,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理解这一教学重难点了,同时也使初中历史课堂变得形象生动、精彩有趣。
新课程标准为各学科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依据,可为课堂教学的全面实施奠定基础。新课程标准包含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许多先进的教学理念。这是教师最有用的信息。它可以为学生打开学习的大门,增加学生的思想和意识的开放性,使他们自我发现。学科知识促进学生表现和学习质量的全面提高,从而实现有效的课堂建设。因为“初中必修史课程标准”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任务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开辟了教学史的新天地。只有深入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理念,了解历史教学任务的重要性,才能达到理想的历史教学效果。历史教学的主要方式是传达书本知识,要求作为文化导师的历史教育者对教材进行充分的研究,并能够根据教科书的特点制定教学方法。此外,历史教育者还应具备深入的历史知识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这要求历史教师自己进行更高水平的培训,获得更多的教学知识和历史理论,以提高他们的教学技能。优秀的教师将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
2创新教学的内容,强化横向联系
长期以来中考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许多师生对历史教学工作重视程度不足,与此有着必然的联系。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效提升教学素质化程度,从情感、能力、思想与知识等方面形成合力。我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提升教学成效。
一、强化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情感
在许多学生的眼里面,初中历史学科和地理、体育等科目一样,是“二等学科”,在中考中所占分值不高,学生学习兴趣低下。针对这样的现状,我在历史教学工作中,强化学生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情感。首先,让学生明白,对于自己生活的这个世界具有一定的认识,是最基础的要求,也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让学生对历史学习增强责任感。其次,通过生动的实例来教育学生,深刻理解历史发展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地判断明天,“知古方能前瞻”,我们可以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汲取到丰富的规律,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与判断能力。通过这样的思想教育,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认识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二、强化手段提升,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活动
在现代教育手段不断得到普及的今天,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也迎来了发展的良好机遇。近年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不断加大对教学设备的投入,多媒体教学设备已经成为初中历史课堂的重要辅助手段,为教学成效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相当比例的初中历史教师并没有充分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作用,甚至认为没有多大必要。对此,我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深入推进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首先,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历史教学导入都是教师的三言两语,难以对枯燥的历史教学课堂产生激趣作用,我在新授教学之前,结合教学内容,播放一段与教学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高涨起来,为深入开展历史教学奠定积极的情感基础。其次,针对历史教学内容较为枯燥乏味的实际情况,我运用多媒体手段,从网络上下载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影片片段,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演示,一方面将枯燥的文字转变为生动的影像,提高了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另一方面有助于对历史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优化历史教学活动。
三、强化模式创新,提升师生教学互动质效
在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一般都会采取“教师讲解―学生记忆”的机械模式,师生之间互动较少,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参与意识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这一点与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是不一致的,学生在这种模式的教学中,也难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探究能力。作为新时期的初中历史教师,我在教学活动中,始终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作为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促进师生互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强化课前预习活动,要求学生在开展新课学习之前自行学习教材,对照预习目标进行尝试性努力,并适当搜集一些与教学有关的基础性资料,为课堂研究学习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在课堂教学之中进行自主探究模式创新,改变以往历史教学单向传授的方式,将历史教材中的知识点设计为一组研究提纲,向学生揭示出来,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为了帮助学生深化集体研究学习的成效,我还对学生进行了科学编组,按照不同学习能力层次人员均衡的原则,实施人员分组,每一个小组的成员基本控制在8人以内,保证探究学习活动秩序井然,深入高效。在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时,笔者主要对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出现的难点问题进行帮助解决,对具有共性的问题集中辅导,帮助学生加深对探究题纲的突破能力。探究活动结束之后,我引导学生进行成果梳理,给予指点,学生自行完善补充,主要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去完成学习目标。另外,在每一节课教学结束之前,都要开展历史知识点当堂检测活动,将本课中的教学要点进行简要测试,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学习成效,调整教学安排,促进整个历史教学活动深入推进。
四、强化主题活动,深化学生思想引领作用
历史教学不同于一般的学科,不仅承担着历史知识传授的目标,而且要对学生的人生理念产生引导作用。在贯彻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创新教学载体,整合各种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为初中历史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主要依托辩论、交流、演讲等形式,进一步拓展初中历史教学空间,让学生对教材内容掌握更加有效,理解更加深刻,对学生的思想发展发挥更加积极的引导作用。例如在教学第二次期间列强侵华罪行等内容时,我引导学生进行一分钟演讲活动,让学生的情感在演讲中得到升华,有效深化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再如在教学内容的时候,我在班级开展了“感动中华”主题活动,要求学生每人搜集一个和有关的英雄事迹,在班级进行交流汇报活动,进一步深化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努力”的信念。
1. 培养创新人才。历史学与社会学都属于人文科学范畴,它们不同与自然科学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它们是开放性的、包容性的,需要结合知识的历史与社会背景,才能学好这两门学科。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引领学生打破既有的思维框架,从不同角度看待一个社会历史现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养成善于思考、追求真理的良好思维习惯。探究性教学的本质就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看待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可贵的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为把他们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2. 提倡趣味学习。在现代社会,升学与考试的竞争日益激烈,初中生竞争压力大,思想包袱沉重,这导致他们将提高成绩作为学习的唯一目标,很难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引入探究性教学,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增添全新的教学形式,还可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进程之中,使学生体会到历史与社会科学的博大精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从而放下思想包袱,减轻精神压力,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3. 探索正确方法。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的课堂上,教师的任务不仅是向学生传递书本知识,更包括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探究性教学提倡自主学习,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下自己动手查找材料、上网搜索相关影片和视频图片、开展社会调查等等。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走出了被动接受知识的误区,锻炼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正确学习方法,也加深了他们对于知识的印象。
二、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采用探究性教学的途径
1. 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是确保良好课堂效果的关键所在。教师应当在每节课将要结束时,为学生布置下节课的作业:可以让学生通过去图书馆查阅书籍、去互联网上搜索等方式,查找与下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背景性材料,或收集一些专家学者对于某一历史或社会问题的观点看法,将这些观点进行整理,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例如,教师在讲述的课程之前,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与相关的背景材料、诗歌散文、感人故事等,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下载一段精彩的电影片段,以便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学生们经过了充分的课前准备,在上课时就会人人有话说,课堂气氛就会活跃,书本上的文字也会变成生动可感的人物形象。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是实行探究性教学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