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08:44:3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企业创新发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占据全国企业总数的99.6%,其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9%,提供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68%,交纳的税收占全部税收收入的48%,并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机会。显然,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市场繁荣和就业扩大的重要基础,并以其灵活的运行机制和市场适应能力,成为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体制改革、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然而,鉴于科技创新的高投入、高风险,以及技术能力的内生性、累积性,以及我国广大中小企业长期形成的技术上的“路径依赖”等矛盾和问题,短期内简单、笼统倡导所有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也必须一概地在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上实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赶超和创新战略,是既不太现实,也是很难有所作为的。因此,研究如何促使正处于产业技术链下游且还不具有开发自主知识产权能力的我国多数中小企业能够以最有效的方式直接掌握和运用当代科技创新发展的最新成果,策略性地选择那些最适合自身状况的关键技术领域及其创新路径与模式进行创新开发,在此过程中获取创新能力的积累与提升,进而缩短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最终实现自主创新水平的超常规赶超,无疑就是本文所试图要解决的问题。
二、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战略定位
自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提出“创新”(innovation)这一概念至今,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和系统的创新理论体系,并在引领世界各国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熊彼特看来,“创新”包括以下内容:(1)引入一个新产品或提供一种新的质量;(2)引进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的市场;(4)开拓并利用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5)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例如建立一种垄断地位。由此可见,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涉及技术性的创新(如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及非技术性的创新(如服务创新、组织管理创新或制度创新)两大方面。
然而,目前对于创新的理解,无论是在产业界还是政府部门,甚至学术界,人们的首先反应往往就是原始创新、根本性创新。因此,基于创新的不可预测性或明显不可管理性以及大投入、高风险性,导致了我国的企业,特别是大量的中小企业,都视创新为可望不可及的事情。而实际上,创新并不意味着一切都要从零开始,这就好比做麻婆豆腐不必从种豆子开始一样。企业的创新能力,不仅在于能产生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是成果的转化、产业化应用和市场开拓。所以,我们必须要突破对于创新模式的狭隘理念与误区,拓宽视野,从一个更加广泛的维度来思考创新的模式。
诚然,现阶段条件下,对于我国广大的中小企业来说,在技术创新的战略定位上,总体而言无疑应当倡导、鼓励和支持其在核心技术领域里实施创新,开发并争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但与此同时,当前更要注意引导广大中小企业关注并及时跟踪核心技术的发展趋势,积极地同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争取比竞争对手更快、更优惠地取得核心技术的使用权。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充分认识到,企业所谓的独特的竞争优势,它的产生往往具有形成的累积性、环境的匹配性和整体组合性,离开了企业特定的历史因素和环境条件,往往就产生不出其特有的效果,亦即别的企业所“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我们在强化企业的非核心技术创新的同时,还要特别提倡加强非技术方面的创新,诸如经营观念、营销手段、服务质量、管理模式等许多方面。国内外许多知名企业之所以成功,很多并不完全是其技术方面如何世界领先,而是在这后一方面内容的不断创新发展,有其独到之处。
三、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策略选择
1、准确的市场细分与定位
市场不败的秘诀在于是否选准了免予竞争的领域。从西方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发展的实践看,中小企业的成功,依赖于它在特定市场领域中的科学定位,依赖于企业在市场中能否寻找到处于领先地位和免于竞争的“生存空间”。美国经营学家保罗·索尔曼曾提出,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应寻求“生态空间”。因此,基于企业自身实际,科学的市场细分与准确定位就成为了中小企业寻找市场成长空间的重要方法。
对于我国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提出并运用“生存空间”的创新理念,实际上就是要在大企业涉足的边缘地带、企业之间相互协作的生存空间、其他企业进入之外的自然生存空间、市场夹缝生成的空白地带、潜在的科技产品市场领域、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综合应用以及特殊资源的利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能力和专业化优势,争取在一些特殊产品市场和技术上成为佼佼者。
2、潜心掌握技术转化为商品和市场的手段与方法
技术是企业盈利的手段。然而,技术本身永远不应该是目的。追求技术的原动力是市场和竞争,但市场和竞争同时也可能成为追求技术进步的一个制约因素。企业在技术上的领先,并不一定就能够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利益。因此,企业懂得如何开发技术固然重要,但如何应用这些技术,并把它和市场更好的结合,同样是一个重大挑战。
现阶段条件下,我国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创新生存与发展的威胁,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并不是我们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而是技术商业化能力的严重缺失。中国科协《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2003年)》所显示的数据对此现象给予了有力的佐证:我国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或者应用于生产的项目数,人均仅为0.78件;其中成果转换为产品或者应用于生产的项目数为零的高达74.5%。相比之下,日本等发达国家专利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一般却高达70%至80%。因此,对于我国广大的中小企业而言,不仅要潜心于核心技术的研发,更要潜心于掌握把技术转化为商品的方法,尤其
是掌握如何有效地把技术转化为商品并推向市场的方法。这正是一个企业积累技术能力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企业走向成功所必须遵循的发展规律。3、重点寻求“know-who”而不是“know-how”
创新活动的结果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在研发的早期阶段更是如此。目前我国广大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现状决定了我们的创新策略必须要实现从寻求“know-how”(技术诀窍)到寻求“know-who”(合作者)的转变。
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竞争能力的关键在于缩短从开发到实际投产的时间,以求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那么,在技术和市场变化快速,产品寿命周期日渐缩短,研究开发项目越来越耗时耗资的今天,以至仅关注企业内部关键技术开发已不能再产生竞争优势。企业的竞争力已经更加取决于有效学习、取得和运用最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将发明转变为突破性创新的能力。
日本是少数达到西方国家工业发达程度的东方国家。日本的崛起曾引起西方社会的极大震动。因为在过去的40多年中,日本恰恰在西方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技术领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并在许多领域打败了西方的大企业。而其中的成功秘诀之一就是,在西方公司非常强调本公司自己的发明创新(know-how)的时候,日本公司则十分清楚自身的弱项,通过大量的正式与非正式手段,寻求外部的知识支持,也就是说强调“know-who”的寻找。佳能、索尼和丰田三公司就通过技术突破的外源化,从大学、供应商和海外实验室补充专业技能等手段,竞相“寻求合作者”(know-who)而妥善地解决了技术和产品创新两方面日益增长的难题。日本企业这种通过向外部企业“借用”技术源的做法,应该成为我国企业学习的楷模。
4、战略性运用反向工程技术
学习竞争者创新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对“反向工程”(reverseengineering,RE)技术的战略性运用。国外的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在一定阶段,通过反向工程实现企业创新能力的积累和提升是一个国家创新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一项针对500多家欧洲企业所做的调查研究表明,接近50%的企业认为,通过反向工程所积累的技术知识对企业自身的创新活动极其重要。日本的丰田公司就通过非直接的技术移植,或反向工程进行原创性产品开发的做法,获取成功。远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KiichiroToyoda就确信他能复制和兼容福特、雪弗莱和克莱斯勒各家之长。他发现这种做法能迅速、有力地加强他的工程师的适应力,即使在丰田的研究和开发能力坚实地壮大了的今天依然保持着这一传统。
目前,“反向工程”作为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一种基本途径,在我国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反向工程”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往往不是单个企业就能够独立完成或有能力承受的。因为“反向工程”的费用通常也需要到原始开发成本的60%到70%,而且需要大约三年的时间才能够成功。因此,为了促使企业能够更快地通过“反向工程”的实施获取技术创新能力的跨越式发展,相关的政府部门应当对企业集成性“反向工程”系统的开发建设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在此,日本和韩国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当然,对于广大的中小企业来说,更重要的还在于通过“反向工程”学习、消化、吸收已有的先进技术,进而研制与开发出“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新产品,同时通过专利保护手段的及时采用,摆脱对于技术创新的“路径依赖”,以最终实现“突破性创新”的真正跨越。
【参考文献】
[1]张雅:中小企业登上大舞台[N].经济日报,2006-9-14(13).
[2]计剑褐行∑笠凳亲罨钤镜拇葱禄騕N].文汇报,2005-01-06(5)
[3]张玉利:企业家型企业的创业与快速成长[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84
[4]PrakkeF.,TheManagementoftheR&DInterface,DoctoralDissertation,MIT,1974.
[5]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0
[6]Teece,D:(1986)Profitingfromtechnologicalinnovation:implicationsforintegration,collaboration,licensingandpublicpolicy’,ResearchPolicy,15,285-305
[7]计红梅:成果转化究竟难在何处.[DB/OL]:
中图分类号:G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6-0061-02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获得极为迅猛的发展,使得当前的社会步入了全面的变革时期,企业要在这种变革及竞争的严酷环境中维持持续健康的运营,就必须应对时代的要求对本企业的营销方式进行一定的转变。而广告营销作为一种新型的传媒营销方式,在企业营销中的使用极为广泛,但是当今时代变化迅速,企业的广告营销受到了一系列的挑战。本文从企业营销中对于广告营销方式应用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广告营销在企业营销中的应用以及其应用成效,论述了广告营销在当前社会受到的挑战以及积极应对这些挑战的几点策略,希望有助于推动企业广告营销的创新发展。
一、广告营销在企业营销中的应用及其应用成效
当今时代,企业的生存步入了极为激烈的市场竞争浪潮中,稍有不慎即可能被残酷的市场摔得粉身碎骨,而广告营销作为一种有效的经营传播方式,便是其在市场中披荆斩棘抢占市场先机稳获成功的利器。广告营销是当今企业最为流行普遍的营销方式,主要应用于企业产品的销售、新产品的及推广、企业品牌形象的宣传等诸方面。
具体而言,广告营销在企业营销中的应用首先就是对企业产品价值的塑造以及企业形象的宣传。现代社会是一个品牌效应昌盛的时代,企业要获得健康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将自己的形象及品牌打入到市场消费主体的心中,抓住消费者的循品牌而行的消费心理及消费欲望。而且当今时代的市场处于产品更新换代迅速的状况中,企业必须及时地将自己的新产品推广出去以抢占市场的先机。而广告营销作为一种快速及时的传媒,它具有传播性以及渗透性,是企业在此种情况下可以使用的一种利器。再者,广告营销还广泛应用于企业社会影响力的拓展工作中。优秀的广告设计可以为企业构筑一种品牌优势,使人们加深对企业的印象,从而扩大企业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当今时代,许多企业都使用广告营销来开展公益建设,通过公益广告的设计,将本企业的元素以及企业产品的特征置于广告中,公益广告易于被人们接受,而且还容易在人们心中形成一种比较温暖的影响,企业势必也会以这样一种形象介入人心。所以,当下,广告营销还在企业拓展自身影响力的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就广告营销对于企业营销的作用而言,广告营销作为一种及时、迅速、渗透性强、传播范围广泛的营销方式,对于企业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广告营销可以通过向消费者介绍企业的产品信息,挖掘出消费者内在的消费需求,从而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使消费者愿意在进行消费时选择自己掌握信息多的企业的产品。其次,广告营销通过传媒来进行传播,具有传播范围的广泛性,通过使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到产品信息,可以极大地提高企业的产品销量。再者,广告营销还通过引导消费者了解产品信息以及企业文化,从而加深对于企业的印象,进而愿意自发的去宣传某种企业的某种产品,这样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就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二、企业的广告营销在当今时代受到的挑战分析
企业采用广告营销的方式,可以使产品迅速地被消费者了解接受,并且为自身创设一种品牌效应。从各个方面来讲,广告营销策略都是极为有益的。时代不断发展变化,任何的事物都要在维持自身本质的基础上,随着时代一起进步,不然就会被抛弃在时代的潮流中,而广告营销作为企业的一种营销方式,在时代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也势必要随着时代一起变革,不然就会反过来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事物。本文接下来分析一下企业的广告营销在当今时代受到的一些挑战,以便为企业广告营销的创新发展提供有效的变革建议。
首先,企业的广告营销在当今时代受到了消费者重聚现象的挑战。市场中的消费者会在消费需求及消费状况的指导下而不断与其他消费者产生区分,从而形成一个比较特别的存在,而且这些特别的存在消费过程中会与自己的同类消费者产生聚拢状况。当今时期,社会的市场经营分化越来越明显,消费阶层的重聚状况也随着不同的消费分化加快了重聚的进程。企业在采用广告营销进行营销的过程中,必须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消费人群的消费聚合状况来开展传播,否则这种营销就会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失效的营销方式。
其次,当今时期传播系统也加快了重构的进程,这对企业的广告营销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新时期新的媒体传播方式不断呈现,传统媒体在这种冲击下已经不再有往日的影响力,各种传播系统都在寻求新的方式来实现自己在数字化时代的生存,在这种状况的推动下,传播系统中的媒介资源不断丰富,而且各种媒介的融合程度也逐渐加强,消费者在多样化的媒介中开始形成一种流动性的消费轨迹。企业在实施广告营销的过程中,就必须应对这种难以琢磨的消费轨迹来实施传播,而将以往的广撒网的营销方式抛弃。
再者,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层出不穷,一起涌入到人们的信息视野中,从而使得人们的信息接收产生了疲劳混乱的状况,在这种环境下广告营销中的创意作用便开始凸显出来。随着各种广告传播信息的呈现,消费者对于广告信息的鉴赏能力以及对于广告的期望值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广告传播必须通过巧妙的广告创意引起人们的注意,使自己在广告的海洋中脱颖而出。企业在使用广告营销的过程中也就受到这方面的广告创意的影响。
三、企业推动广告营销健康发展的相关创新途径
当今时代,企业要通过广告营销使自己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针对时代的挑战对于企业的广告营销策略进行创新,使企业广告营销的作用能够真正的发挥出来。本文接下来主要是就企业对广告营销策略实施创新改变的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拓展营销区域,转变营销主题
企业要推动广告营销在本企业的有效应用,可以从拓展营销区域以及改变营销主题的两个方面着手,使广告营销可以在正确的广告主题的指导下获得在适宜区域的有效传播。企业应当将企业的营销区域向三线和四线城市拓展,以应对中国日益发展的城镇化形成的新城市对于消费的需求。当今时代,中国的城市化建设不断提速,市场内的成产要素实现了大幅度的自由流动,而且公共资源的配置也不断获得均衡和完善,三四线城市的民众生活水平获得了极大程度的提升,他们的购买力增强而逐渐成为企业营销的另一个重点。因此,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善于挖掘中小城市的消费需求,将广告营销的主要区域拓展到三四线城市,在广告相对不饱和的适宜区域加强本企业的营销。此外,企业在当今时代进行广告营销的过程中,还应当对广告的主题实施创新,使广告营销主题中凸显出其社会价值观念以及广告所在地区的文化理念,提高企业广告在营销目的之外的广告内涵,从而利用一种通行的价值观以及文化习俗观实现对于消费人群的吸引及拉动。
(二)改变营销模式,实现营销转型
企业在当今时代采用广告营销的营销模式,还应当在企业转型的过程中,实现对于广告营销模式的调整,使广告营销也获得转型。
首先,企业应当推动精准化以及互动化的理念在广告营销过程中的使用。企业要针对不同地区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建立消费者的消费数据库,通过分析消费者的消费特点以及消费需求等进行分析,锁定具体的消费趋势,使广告营销能够迎合不同消费人群的需求而有意识有目的的进行,实现广告投放的精准化。
其次,企业还要引导群众对于营销广告进行体验应用,实现营销广告与群众消费需求的互动,从而及时地发现广告中的不足之处,对营销广告实施调整。比如,企业可以通过网络等先进信息技术,来建立一个消费者进行体验及互动的信息平台,让消费者可以通过平台直观的感受营销广告带来的视觉及心理冲击,并且通过适度的奖励政策引导消费者提出对于营销广告的感受,使消费者针对广告积极地建言献策。企业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营销可以有效地拉动与消费者的心理距离,使本企业的广告得到完善,也加强消费者对于企业的印象。
(三)实现广告策略、创意及冲击的兼备
当今时期,企业创新广告营销必须注重广告策略、创意以及冲击感的兼具,使广告成为一种艺术,比如康美制药的康美之恋广告,广告是一种营销的手段,同时对于消费者而言也是一种视觉和情感的审美,即使人们并不了解企业对企业产品没有需求,也会通过广告去主动的关注该企业。所以,企业的广告营销创新应该结合时代的元素,以及广告主营销区域的传统文化元素,对广告进行创意性的策划,使广告既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又能够激发消费者内心的共鸣,给消费者眼前一亮的感觉,从而提高广告的视觉冲击感。
四、结 语
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发展,就必须对企业的营销广告进行创新,加强广告的审美性、创意性及适用性,使营销广告对于企业的推动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 华磊阳.基于消费者行为分析的网络广告营销策略[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0(3).
[2] 张涛.繁华光环下的隐患——我国新媒体广告发展的冷思考[J].中国广告,2010(5).
[3] 杨旸.对企业广告传播策略中媒介选择的思考[J].中国外资,2011(10).
COSO委员会的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提出,为了实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需要五个方面的要素支持: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这五要素之间是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1.内部控制环境(controlenvironment)。环境要素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是其他控制要素的基础,决定着内部控制的规则与结构,决定了组织的氛围,影响组织中人们的内控意识。它包括管理者的道德品行及经营管理理念、组织结构、董事会、人力资源资源政策与实务、企业文化等。
2.风险评估(riskappraisal)。风险评估指的是判别和分析企业在完成自身目标过程中的各种风险,从而为风险管理提供基础。它包括风险辨识和风险分析,风险辨识的内容涉及到:科技的发展、顾客的需求或预期改变、竞争、新颁法律或行政命令,天然灾害、经济环境改变、资讯系统处理的中断、所聘雇员的品质、训练方法及激励制度、经理人责任的改变、企业活动的性质、员工可接近资产的程度、董事会或监督委员会不够坚定或无效等。
3.内部控制活动(controlactivity)。企业必须制定具体的控制政策及程序并加以实行,以帮助管理层确保在进行风险评估和处理基础上其所采取的各种行动能使企业实现自身目标。内部控制活动就是指为保证目标得以实现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控制活动贯穿于整个组织的各个层次和各部门,包括控制范围设定、授权、协调、业绩考核、资产安全保障以及职责划分等。
4.信息与沟通(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信息与沟通是指以一定的形式和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辨认、获得的,为员工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作业过程中所需的信息,以及信息的交换和传递。要想建立一个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拥有一套完善的信息传递与沟通系统是不可少的。若组织内部的信息渠道不畅,内部控制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5.监督(monitoring)。监督是指评估内部控制运作质量的过程,包括持续性监控活动和个别评估。这里的持续性监控活动是指营业过程中例行监督,包括管理人员的日常管理和监督以及职员执行职务时采取的其他行动。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有赖于建立起健全有效的内控系统,更有赖于其能够良好运行。为此,整个内部控制的过程必须得到恰当的监督,以便在必要时加以修正,这种监督活动的形式主要是审计监督。
二、COSO报告关于内部控制理论的创新与突破
与此前的内部控制理论相比,COSO报告中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理论有了新的变化,比如,内部控制理论结构有所改变,由原来的三分法变成五分法;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风险评估的内容;称谓有所变化,原来的会计制度变成信息与沟通,原先的控制程序称为控制活动;要素间关系发生了变化,原来的结构并不强调其要素的联系,而现在则明确指出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除了这些名称、结构上的变化,COSO报告关于内部控制框架的论述中在理论上的创新更多地体现在它包含了很多新的、有价值的观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内部控制应该是一个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相结合的“动态过程”。(2)明确对“内部控制”的责任。(3)强调“人”的重要性。(4)强调“软控制”的作用。(5)强调风险意识。(6)揉和了管理与控制。(7)明确内部控制只能做到“合理”保证。
三、内部控制理论的新发展——企业全面风险管理(ERM)
COSO委员会于2004年9月29日正式《企业风险管理综合框架》(ERM-IF)并提出将以ERM取代内部控制综合框架(IC-IF),标志着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进入了整体框架的新阶段。ERM框架从内部控制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五要素进行深化和拓展,将原有的风险评估一个要素发展为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反应等四个要素,从而将内控五要素发展为风险管理框架的八个要素。
1.ERM框架的三个维度
ERM框架有三个维度,第一维是企业的目标;第二维是全面风险管理要素;第三维是企业的各个层级。第一维企业的目标有四个,即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第二维全面风险管理要素有8个,即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监控。第三个维度是企业的层级,包括整个企业、各职能部门、各条业务线及下属各子公司。ERM三个维度的关系是:全面风险管理的8个要素都是为企业的四个目标服务的;企业各个层级都要坚持同样的四个目标;每个层次都必须从以上8个方面进行风险管理。该框架适合各种类型的企业或机构的风险管理。
2.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框架
从COSO的ERM框架和内部控制框架可以看出,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框架既相互联系又有重要差异。
从二者的框架结构看,全面风险管理除包括内部控制的三个目标之外,还增加了战略目标;全面风险管理的8个要素除了包括内部控制的全部5个要素之外,还增加了目标设定,事件识别和风险对策三个要素。因此,全面风险管理涵盖了内部控制。
从二者的实质内容看,两者存在以下两项重要差异:第一,两者的范畴不一致。内部控制仅是管理的一项职能,主要是通过事后和过程的控制来实现其自身的目标;而全面风险管理则贯穿于管理过程的各个方面,控制的手段不仅体现在事中和事后的控制,更重要的是在事前制订目标时就充分考虑了风险的存在。而且,在两者所要达到的目标上,全面风险管理多于内部控制。第二,两者对风险的定义和对策不一致。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中,由于把风险明确定义为“对企业的目标产生负面影响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将产生正面影响的事件视为机会),因此,该框架可以涵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及业务风险等各种风险;内部控制框架没有区分风险和机会。而且由于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引入了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风险对策、压力测试、情景分析等概念和方法。因此,该框架在风险度量的基础上,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战略与风险偏好相一致,增长、风险与回报相联系,进行经济资本分配及利用风险信息支持业务前台决策流程等,从而帮助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四项目标。这些内容都是内部控制框架中没有的,也是其所不能做到的。
四、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几点启示
从COSO报告所定义的内部控制可以看出,一个企业为了实现其既定目标,应当在培育一种积极的内部控制环境的基础上,识别、衡量和评估经营管理活动中所涉及的各种突出风险点,针对风险点设置各种控制机制,并不断地对上述整个过程的适当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和评审,内部管理信息系统为整个过程提供条件。从内部控制理论的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内部控制的“责任”及“软控制”的必要性。从内部控制的定义来看,对内部控制负有责任的不仅仅是管理人员、内部审计、董事会,企业的每一个员工对内部控制都负有责任。所有员工都应该主动遵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团结一致,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维护内部控制。软控制主要是指那些属于精神层面的事物,如高级管理阶层的管理风格、管理哲学、企业文化、内部控制意识等。
2.内部控制应与企业经营管理过程结合起来。内部控制是经营活动的一部分,与经营过程相结合,模糊了管理与控制的界限,内部控制监督企业经营过程的持续进行,使经营达到预期效果。
3.风险意识在内部控制中占据重要地位。良好的内部控制可以防范企业的风险,合理地保证内控目标的实现。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剧烈竞争的社会,每一个企业都面临着成功的挑战和失败的风险,对风险的管理是现代企业的主旋律之一。风险影响着每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也影响其在产业中的竞争力及在市场上的声誉和形象。COSO报告指出,所有的企业,不论其规模、结构、性质或产业是什么,其组织的不同层级都会遭遇风险,管理阶层须密切注意各层级的风险,并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
我国科技企业中大多规模较少,尤其以中小型的科技企业居多。由于抗市场风险能力差,产品单一。但凡市场出现新的替代产品或出现较大的价格浮动,很快就会面临严重的危机,最终导致产品市场波动直接影响着这些科技型企业的生存。另一方面企业竞争力不强,具有较低的产业聚集程度,尤其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对于有不少较小规模的科技型企业,即使技术含量高,产品市场好,但规模小阻碍其进一步发展和壮大。融资困难,缺少资金导致不少小型企业不能准确把握好市场,盲目上新项目,从而导致企业跌入低谷。同时资金短缺使得较难转产。导致企业进入“资金短缺不但无法上新项目,而且难以回笼资金”的恶性循环。比较可惜的是当中有不少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因缺少必要的资金支持,项目进展慢,从而影响了企业的发展。科技创新意识不足也是企业创新面临的问题,不少科技型企业停留在初级加工阶段,缺乏创新意识,利润率低,从而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不规范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也是阻碍企业创新发展因素之一,另外资源相对匮乏的中小型缺乏资源共享和交流平台,未能全面了解新出台的政策,也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策略
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首先必须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企业制度和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从而有利于建立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组织创新、营销创新的内部体制;必须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这有利于提高关键技术的研发能力,提高企业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能力,进而提高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能力;必须加强企业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培养创新领军人才、研发骨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和企业经营管理队伍,从而形成与企业自主创新相适应的研发和管理团队。必须充分发挥员工自主创新的积极性,采用相应的人在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建立技术要素与收益分配相挂钩的制度;必须加大企业科技投入的力度,鼓励企业建立健全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企业财务制度和统计核算体系。
3.1建立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
必须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工作,尤其是在思想观念上,企业的经营者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来重视技术创新工作,必须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不断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技术开发能力;另外,要树立正确的技术创新理念。一方面要倡导创新,同时要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如果不能宽容失败,我们从技术创新从选题开始就很难有大的突破,只是满足于开发一些有把握的技术,长此以往,极大地约束了技术创新工作的发展。必须结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鼓励员工大胆探索技术参与分配,为技术创新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3.2塑造企业文化灵魂,优化企业创新环境
充分发挥党政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的独特优势,不断优化创新环境,确立科技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创新平台,尊重和鼓励员工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成果。观念决定命运,企业的思想观念创新是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重中之重,科技创新要以观念创新为首要任务。在党的相关政策指引下,作为央企我们必须优化人才环境,近几年国家扩招后人才的学历水平总体提高,这也为企业吸纳更多优秀人才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打造自由宽松的工作氛围,创建公平和谐的企业机制,最大限度地开发专业技能人才的创新工作能力是企业创新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多年来,我们立足于中机六院实际,以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和提升市场形象为目标,脚踏实地地推进企业文化建设,除了积极推进视觉识别系统和制度性文化的建设之外,还初步提炼出了中机六院的企业理念。中机六院的文化是“三和”文化,“三和”即:和睦相处、和谐工作、和气讲话。和睦相处体现在院领导、中层干部和全院员工当中。对院领导的要求是团结和睦、工作高效、善于创新、积极拼搏。对中层干部的要求是团结和睦、工作高效、快速反应、执行力强,工作中互相帮助、互相合作、互相搭台、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对员工的要求是和睦相处、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不推诿,不扯皮。和谐工作体现在生产、经营、服务的全过程之中。在经营过程中,要求领导、员工、部门互相配合,快速反应,工作紧张而又有条不紊。在生产组织过程中,要求员工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在后期服务过程中,要求员工互相支持、互相搭台。和气讲话不是“一团和气”,而是真诚相待。院领导之间互相尊重,讲话和气,但也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管理工作中,既有上级指导下级的严肃性,又有同志、同事之间的深厚感情和无私帮助。员工对客户既有内心的真诚、言语的尊重,又有技术问题上的据理力争。员工之间既有和气讲话、真诚对待,又有不同观点的交流和探讨。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中机六院)创建于1951年,是国家大型综合设计研究院,全国勘察设计行业综合实力百强单位,隶属中央大型企业集团——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现有12个工程院、4个子公司、2500多名员工,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设计大师2人、英国皇家特许建筑设备注册工程师协会荣誉资深会员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8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10人、高级工程师386人、各类国家注册工程师604人。建院以来,完成工程项目15000余项,主编、参编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25项;荣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中国土木工程创新最高奖詹天佑奖1项、鲁班奖7项、国家科技进步及优秀工程设计金、银、铜奖25项、省部级奖300余项。中机六院的业务已经涵盖机械工业16大行业,包括机床工具、煤矿机械、纺织机械、石油石化机械、轨道交通装备、重矿机械、建材机械、工程机械、农业机械、汽车、通用基础件、能源装备、电工电器、汽车零部件、烟草及其他机械等,拥有一批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综合技术服务优势。放眼望去,随着生产经营形势的变化,重点加强业务板块领军人才、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工程项目管理人才和产品产业化创新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重要任务。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员工整体素质,进一步塑造企业良好形象,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实现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一体化、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相和谐,企业文化优势与企业竞争优势相促进,为实现国机集团中长期发展目标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2010年,企业负责人从企业发展全局的战略角度重点勾勒了未来5年企业的总体工作思路即“铸灵魂、练内功、增能力、促发展”,一语点破企业灵魂性的东西在企业发展中的基础性的作用。那么企业的灵魂是什么?有人说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他们是企业的原动力;也有人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就是除了工资以外的凝聚力和贪心之外的精神;更有人说,企业的灵魂是自主创新,企业要想健康发展,必须在技术创新上拥有优势。那究竟什么才是企业的灵魂呢? “为更多愿意劳动的人提供就业机会,让员工率先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让世界高端客户使用中国人生产的非标机械产品”,这也是我企业的社会角色定位和企业的奋斗目标,从某种意义上告诉我们这几种答案的有机结合才是一个企业的真正灵魂,才能真正做到快速助推企业创新发展。
一、企业家助推企业创新发展
天津重机企业负责人本着扎根国内制造、发展国际生产的战略思想来创造自己的产业特色,形成了与国内顶尖企业配套生产、与国际高端客户合作生产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树立规模生产的经营方式,具有的超前意识、创新精神和勇于在企业体制、机制方面作出重大改革。
第一,脱离原有国有参股身份改制为民营。通过股份制改造建立了富有激励和约束产权体系,拥有了更多的自主经营权和更好的把握市场机会的能力,建立起真正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
第二,综合使用激励、监督、竞争、信息等多种手段。建立健全企业科学的经营管理体系,形成系列化的适应企业现状、适应企业发展、激励企业成长、激励员工进步的企业制度,例如:公司制定的《激励机制》,其核心思想是,让利益分配成为激励员工干劲永恒的一种机制,而这种机制的实施要与人性相适配,特别是与人的利己性相适应等,通过企业制度的制定和有效执行,逐渐形成企业发展与员工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
第三,储备各种图纸和各国技术标准文件。公司长期与日本、挪威、德国、瑞典、丹麦、美国、芬兰、加拿大等国知名企业和跨国公司合作,熟悉各国标准、规范和国际通用标准,获得了挪威DNV、加拿大CWB、IS03834、德国DIN18800等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公司现已储备了许多非标机械装备和高端钢制品技术图纸和标准施工文件,具有成熟的生产制作经验,为研发改进各种装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重点建设和培育配套件生产体系。企业重点建设和培育了天津振汉机械装备有限公司、天津高强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天津格林兰机械装备有限公司和天津塘沽现代钢构分厂等4至5家企业和装备重点配套件的生产体系。加大了企业非标机械装备技术改造的力度,提升了企业非标机械装备的制造水平,保证了产品质量,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制造成本,大大提高了企业非标机械装备的市场竞争力。
第五,制订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力争在三年内完成三大建设目标。一是建设一个10万平方米总装基地,重点提高产品的生产能力、装配能力和运输能力,以全面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大型非标装备年生产能力达到20台套以上,新增销售收入3亿元的生产目标。二是建设一个综合功能的实验室,实现具有科研、试验、评定和培训等综合职能的科研目标。三是建设一个工程技术平台:利用接收、引进、培养、交流等手段广揽人才,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经验丰、作风硬的技术队伍。
总之,企业负责人勇于在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是我公司得以较快发展的根本,体制的创新旨在巩固发展基础,机制的创新意在注重放开搞活。
二、企业文化助推企业创新发展
公司本着勇担社会责任、创新人才机制的发展思想来创立自己的企业团队,形成了以培育农民工为主力军、以打造核心团队为生力军的发展机制和管理体制,敢于营造有归属感的企业文化氛围。
第一,打造具有螺丝钉精神的员工队伍。首先尊重员工,尊重激励是一种基本的激励手段。尊重是加速员工自信力爆发的催化剂。其次鼓励竞争,对于企业中的后进员工,管理者要鼓励他们迎头赶上;对于企业里的先进员工,管理者要勉励他们继续领先。当企业的文化和员工的价值观一致和企业文化充分体现到对员工的尊重时,员工会与企业融为一体,员工会为自己的企业感到骄傲,愿意为企业奉献自己的智慧。
第二,为更多愿意提供劳动的人提供就业机会。说白了讲就是为那些任何时候都以认真、踏实、兢兢业业的态度对待工作和具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最大限度把工作做好的精神的人提供就业机会。再通过各种优惠政策、丰厚的福利待遇、快捷的晋升途径来吸引、留住企业需要的人才,例如:为那些愿意重返学校提高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员工交学费,公司开办各种培训班让员工去学习各种知识,为拥有专利技术的工人转户口,为员工子女解决上学受教育的后顾之忧,让员工入股等。使更多具有这种螺丝钉精神的人都愿意来、愿意留、更愿意扎根在天津重机。
(Xuzhou College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Xuzhou 221000,China)
摘要: 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是推动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本文以徐州市为例,研究了影响企业创新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合理化对策。
Abstract: Innovation is the intrinsic driving force of the company, and it is the power and source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ompany. This paper takes Xuzhou as an example to research the main factors of the company innovation and put forward the reasonable measures.
关键词 : 徐州;企业;创新发展;差异化;对策
Key words: Xuzhou;company;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differentiation;measure
中图分类号:F27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6-0212-02
0 引言
创新能力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发展的基本条件,而重要的创新条件都由高层来控制,比如大型企业都把市场因素放在全方位开放的世界市场中来考虑,而世界市场有着很大的动荡性和风险性,如果企业的创新不是统筹性与战略性为基础的话,那么企业创新很可能就会落后甚至停止。
1 影响徐州市企业创新发展的因素分析
1.1 思想认识方面还有一定差距 首先由于创新平台建设方面投入的精力较大,而其效益并没有那么的直接明显,其次一些企业是为了谋取经济利益为主要目标,只考虑自己眼前的利益比较多,而创新意识方面并没有那么多,再次一些地方的领导和政府部门之间对建设平台的重视还不够,缺乏共识,各层面认识上还有一定差距,没有从自己长远利益方面来考虑怎样支持创新,最后在社会上的推动力度不够,导致全市各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1.2 运作体制机制不顺畅 企业本身运行方面还算正常,但是在实际操作方面缺少帮手。因为一些企业规模比较小,而且实力相对较弱,以及人的就业观念的影响,导致人才引进工作难度相对较大。另外由于公司管理考核不够完善,现在一些企业研发的东西都是拷贝原来技术部门的,但是工作内容和研究重点方面都与以往有所不同,借鉴原来的技术部门考核方式在目前已不再适应。运行机制虽然已经有多提高,但作用成效不够明显,需要进行大量的制度创新。
1.3 政策扶持力度还不够大 徐州市在对创新的扶持力度比以往大但和其他地区相比相对较少。例如徐州科技城建设,本来规划总面积在3.46平方公里,如今已投入10亿用于基础建设方面,而引进一些高级机构,资金就存在着较大缺口。国家支持鼓励政策,但由于资金投入涉及的部门较多,所以执行起来比较困难,扶持政策方面还需要尽快的完善。现在已有的一些鼓励中小企业创新的法律法规,对他们的保护也还有一点风险。虽然全市的创新服务运转还算正常,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特别是刚刚引进的创新型企业运转比较困难。主要原因是起步阶段是由政府的补贴和帮助才能够维持,所以政府所关注的力度还不够大。
1.4 人才引进和留住难度大 企业很难引进和留住高端人才,因为城市的地理位置不够优越,企业规模和实力不够强大,还有社会就业观念等因素。现在中小企业的在职人员一般都为农村不需要的劳动力以及一些没有文凭的人员,所以企业缺少人才。徐州市政府引进高端人才的政策主要适用于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对于创新企业来说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1.5 社会环境氛围营造不够 由于科技创新是一项新生事物,社会对他的认知度还不够,导致技术创的建设工作发展不好。其次由于规模小市场发展不好,政府支持少,加大了创新工作的难度。
2 徐州市企业创新发展对策
2.1 主要实施战略计划 基本战略:做一个技术领先者,创新技术。建立统一用户管理,统一展现方式,实现资源共享。
成本领先:创新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确保利润与成本的相容性。考虑好经济问题也是企业建立的关键。
差异化:在市场中经书的创新竞争,弄清企业的强势与弱势的差异性。
发展对策主要有创新机构、创新意识、市场、品牌、人才、科技结构,如图1所示。
2.2 主要对策分析
2.2.1 企业要建立自主创新组织保障机构 企业应当组建一个专门的研究机构,寻找足够的人员以及资金,给出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专门从事科研创新的工作。努力形成研究、开发、制造于一体的科学创新体系。企业要想拥有创新点产品就应该创建一个创新的组织保障机构,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创新道路。拥有一个好的企业创新组织保障机构,能够使企业员工们协同工作进一步创新。
2.2.2 提高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个创新型企业生存的关键,没有积极的创新型意识,企业就难以脱颖而出。企业应该总结出各大强势企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发展好与不好的原因,以此来分析让企业人员意识到创新意识的重要性,以此来提高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
2.2.3 开拓市场 全球经济一体化日趋形成,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机遇与挑战并存,企业要想生存发展,更需要集中力量发展与创新。市场是一个企业的必须条件,当创新型企业走向市场,才能展示出它的创新价值,不断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市场开阔了,企业也就自然而然的让大众熟知,企业经济也就会日益变得好起来,所以说,市场也就是企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道路。
2.2.4 强化品牌创新 企业仅有一般技术和一种品牌是远远不够的,或是模仿别人的技术和品牌也是无法在市场中站稳脚步的。要想企业持续发展,应该不断创新开发出属于自己独特的品牌,开发出具有知识产权并能够代表企业完美形象、体现企业经济实力的知名品牌。不断的寻查,并自己研究探索出自己的品牌,把自主创新的品牌作为企业主要的资产来经营。
2.2.5 将创新与引进有效结合起来 为了在扩大开放中推进技术创新,降低创新风险成本,企业应当学会从国内外引进各种先进的创新技术和先进的设备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会学习别人的东西,再加以改造创新,将其变成自己企业独有的品牌。所谓好的创新产品就该结合更多好的产品加以改进、创新出最好最适合本公司的先进产品。
2.2.6 建立一支自主创新的人才队伍 人才是决定创新的关键,也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首先企业应当建立人才保障体系,支持人才队伍的组建,实现奖罚分明制度;其次要学会用好人才,用好人才的关键在于有一个较为公正的业绩评估体系,来培育出一支数量稳定、素质较高的创新技术和管理人才队伍;第三,企业要用优厚的条件来吸引一大批技术水平高的、拥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人才进入企业;最后,认真实施科技人才创新开发计划,有计划的培养创新型企业人才队伍。
2.2.7 政府的支持与投入 企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首先政府部门可以积极制定持续稳定的科技财政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创新。同时,企业也应当明确自身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大创新的投资力度,将政府与市场两者相融合。此外,政府还可以引导企业通过多种渠道向社会筹集资金,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创建更加有力的条件。
2.2.8 企业科技结构 企业创新需要先进的创新科技体系,科技机构关系到企业的持续发展。因此,徐州的创新型企业,尤其是大中型工业企业,应加强以技术研发中心为主要形式的机构建设,使各类技术研究中心成为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引进与转化科技成果的载体。
3 总结
徐州市企业创新发展对策分析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整合与不断优化改进企业的技术产品资源,构建一个具有资源节约型的创新型企业服务体系平台。不断降低技术产品的成本,提高市场中创新型企业群的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十报告提出保障不同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三个平等”为核心内容的不同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理论。而“创新驱动”作为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动力,为下一阶段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以“三个平等”理论为准则,以创新驱动为支撑,是使中小企业率先摆脱生存困境、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路径。
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生存困境
“创新”无疑是目前中小企业走出困境的最好办法,但是,对于企业,特别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广大中小企业而言其创新发展的道路还面临重重困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科技力量布局不尽合理,中小企业整体创新水平落后。我国长期形成的地域分割和行政分割局面,造成了我国科技力量布局不尽合理,普遍存在科技人才、科技项目、科技设备等资源配置上的不均衡现象。目前,我国从事科研的技术人员绝大部分分布在大企业集团、高校以及科研院所内,中小企业科技开发人才少之又少,无法承担自主创新任务。同时,由于我国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在政策支持和引导方面仍显不足。我国中小企业由于资金缺乏,在经济实力上与大企业相差甚远,并且科研能力方面表现较弱,所以在进行企业创新时往往采取模仿和引进策略。大多数中小企业不能准确把握科研创新方向,没有稳定的前沿领域研究课题,极易出现重复投资、资源浪费以及创新滞后的现象。再加上创新技术研发基础设施不健全、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落后等因素,导致企业整体创新水平落后。
资金要素使用不平等,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畅。企业创新是一项长期性的战略任务,在技术开发、产品开发、产品宣传等方面都需要大量财力予以不断支撑,中小企业资金不足是实施企业发展创新的重要难题。尽管近年来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不断加强,但在融资环境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企业仍然面临着比较严重的融资瓶颈。信用评级体系的缺失造成信用资源匮乏,金融机构放贷意愿不强。证券市场和债券市场缺乏层次性,使得不具备上市条件的中小企业要进行直接融资甚为困难。金融机构并未针对创新型中小企业高风险、高潜能的特点设计产品。大部分中小企业在企业创新发展道路上举步维艰,缺少研究开发经费导致企业很难进行基础性研究和一般性应用研究,真正有创新意义的核心发明专利十分欠缺,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创新进展。
上游产业形成寡头垄断,中小企业丧失自主创新活力。政府一直在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从《中小企业促进法》到《中小企业划行标准》、《中小企业专项资金使用办法》等,通过法规条例的制定不断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但在大型国企和央企上游资源性垄断与通胀日渐加剧的情况下,中小民营企业无法获得某些行业的准入权、议价权与利润分享的权利,在原材料的定价上只能任人鱼肉,不断压缩利润空间,资金链条更为紧张。种种禁入原则不仅体现在资源性行业,金融等领域也是如此。竞争压力不断加大,中小企业在自身规模的限制下只能选择与外资企业联手,以改变单打独斗局面,抗击行政垄断,但这样便导致了过分依赖外资,逐渐沦为外资企业的附属企业,丧失更多自主创新的机会,使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道路变得迷茫与坎坷。
税费负担过重,对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激励力度不够。中小企业承担着比国企更多更重的税费负担,造成竞争过程中“民企带着枷锁与国企赛跑”的局面。虽然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适用税率基本相同,但实际上中小企业的实际税负压力往往比大企业还大。对处于垄断行业的大企业来讲,其利润相对丰厚,从同样的税费占各自利润的比例来看,处于利润较为微薄的中小企业的税负压力要比明显高于大企业,且由于税制结构不合理导致的流转税比重过高,进一步加重了中小企业实际税负。同时,政府对于中小企业创新的激励力度不够,这表现在中小企业风险投融资税收方面、鼓励人力资本投资税收方面、中小企业所得税制对技术创新等方面尚有不足与缺失。
离“同等保护”目标尚有距离,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潜力受阻。“同等保护”是“平等保护”在现实条件下的具体化,实际上是强调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和保护力度。但目前我国各种所有制经济在权益保护方面出现了不同待遇的现象。民营企业收购或兼并过程中受种种因素限制,财产占有权受地方保护主义影响极易受到侵占,在投资收益权方面也无法得到保障,投资积极性遭受严重打击。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体系尚未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也有待于落实。这些问题使得中小企业生存难以得到保障,企业未来的创新发展潜力也必然受到限制。
“创新驱动”背景下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政策建议
明确中小企业创新驱动的定位,合理分配科技力量。一是要明确中小企业是创新活动组织者,能够根据市场需求,整合组织企业内部科研力量和大学、科研院所的力量参与攻关,同时在其不愿投入或无力投入的基础研究、公益研究等领域,政府又必须加以引导、施以援手;二是中小企业应是技术创新的参与者、受益者和使用者,在创新成果和市场的“无缝对接”中要增加“技术经营”这个新环节,提高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实现中小企业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应有价值;三是合理分配科技人才,国家科技部应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制定长期的科技创新发展规划要求,进一步扩大中小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给予合理的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四是鼓励中小企业形成自己的创新研发中心,对中小企业创新技术研发的基础设施给予资金扶持和技术支持,使企业生产设备、生产工艺跟上市场,提高中小企业整体创新水平。
开辟全新融资环境,提高中小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我国政府应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为国中小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开辟一个全新的融资环境。首先,要针对中小企业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同时构建多层次融资体系,制定相应政策。政府应通过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金融提供担保基金以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力度。建立和完善各项机制,对中小企业创新提供“抱团增信”担保贷款、微小企业贷款等多种形式的融资服务以支持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其次,加强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利用二板市场为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渠道;再次,放松金融管制、鼓励创业投资和风险资本的注入,使具有较高风险且难以从一般渠道获得投资支持的中小企业可以获得投资贷款,以提高中小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
消除垄断和特权,发挥示范带动效应。打破国企垄断、民资难入的格局,破除市场进入障碍,扩大中小企业活动领域,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国有企业应遵循“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大型垄断企业应从部分竞争性性行业中撤出,尤其针对上游能源、资源性行业以及金融、卫生、教育等领域开展试点工作,放宽门槛,让民间资本、民营企业参与到重点项目中,引入竞争机制,放开市场,使得中小民营企业可以扩大活动领域,在发挥示范带动效应下,不断提高中小企业管理水平,激励中小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企业创新和竞争能力。
减少税负,实施税收激励政策。财政和税制改革已成为政府与公众共同关注的焦点。我国应当尽快建立关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法律体系,安排资金以贴息方式支持重点行业中的中小企业加快实施创新技术改造。应改革增值税,对中小企业中的高新技术企业实行消费型增值税,促进技术型中小企业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增强所得税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力度,税收优惠的重点应是对具体研究开发项目的优惠、对中小企业技术转让所得给予税收减免优惠、对高科技人才的税收优惠。
毕业后,张晓瑜进入国内知名医药企业江苏豪森药业集团工作,用他的话来说,这是在合适的时机进入到与自身相契合的知识产权工作平台当中。自加入江苏豪森药业负责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至今,张晓瑜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产权保护、运用、风险预警与专利诉讼应对等工作的实战经验,建立了企业知识产权布局与管理制度,使豪森知识产权拥有量和PCT国际申请量均迅速提升,目前已为公司累计申请医药发明专利近400项,PCT国际专利60项,获得国内专利授权110余项,获得欧美日等国外专利授权近80项,豪森药业集团知识产权综合实力如今名列医药行业前茅,足以彰显张晓瑜为民族医药企业的创新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夯基础 建体系
初入豪森,张晓瑜在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之路上也是历经磨练,从流程、费用、项目到各种实务工作都做过。他坦言,那段时间虽然工作压力比较大,但确是成长最快的阶段,也是让他深刻明白医药知识产权的特殊性、复杂性和重要性的阶段。
作为民族医药企业,豪森在研制创新药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知识产权保护,哪怕再重磅的药物也无法给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利润。深谙这一道理的张晓瑜意识到搭建豪森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重要性。于是他在2014年升任专利部部长之后,在总结豪森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开始着力搭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体系的构建远没有想象中的简单,需要张晓瑜全面了解企业各个业务部门的核心业务,而且他要对豪森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都有比较清楚的把握。从策划到最终实施和改进的每一个环节,张晓瑜亲力亲为,负责组织架构的设计、协助管理层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梳理各部门关键知识产权业务及管控节点、协作流程的商议、业务部门的协调、体系文件的审核以及体系运行时各部门的考核等工作。经过了近两年策划、实施、检查和改进的PDCA循环过程,最终在2015年底完成了整个公司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搭建,其中包含31份制度管理文件,涉及公司十几个业务部门,70余类中间记录文件,并且这一体系在2016年5月经过第三方现场审核顺利通过国标认证。
张晓瑜介绍说,该体系的特色是立足国内医药企业的发展环境,结合豪森“仿创结合”与“国际化发展”的企业发展战略,综合医药领域知识产权工作的特殊性建立起来的一套符合公司实际发展需要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该体系涉及公司的职能部门比较广泛,包括研发、市场、法务、信息和内控等部门,同时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并且通过该体系串联了公司各事业部、各部门的知识产权协作关系。足以想象他在其中花费了多少心血,耗费了多少精力。豪森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建立确实使得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豪森的知识产权创造水平明显提升,专利布局的策略应用更为广泛,专利申请数量比制度实施前提升了近一倍,知识产权风险管控机制也得到有效实施,提升了产品的研发效率,降低了项目开发的侵权风险。
迎诉讼 防风险
为豪森搭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提升企业知识产权创造水平之外,张晓瑜还主动迎击知识产权保护中的挑战,多次成功应对跨国药企发起的重大知识产权诉讼,化解公司的知识产权诉讼风险,相关案件在医药知识产权领域起到重要影响。
他曾多次作为委托人或V讼人在专利复审委员会、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北京高院、广州中院等代表豪森出庭,目前已成功无效5项跨国医药巨头的核心专利障碍,其中“胃肠基质肿瘤的治疗”(即“格列卫”案)发明专利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评选为2015年度十大无效案例。其的“氟维司群案” 也是豪森成功扫除药品研发中核心专利障碍的典型案例,在此次诉讼中北京知识产权法院首次引入技术调查官,成为国内知识产权案件审判的重要里程牌事件。
此外,张晓瑜为有效清除企业医药项目研发的知识产权风险,还多次代表豪森针对原研药企布局的核心专利障碍主动发起专利无效挑战,并取得成功,使公司产品能够顺利提前上市,也促进了国内患者用药的可及性,实现了国内医药企业从被动应战到主动挑战的成功转变,增强了公司对知识产权制度和专利信息的运用能力。
在工作中,张晓瑜向来乐于主动出击,化被动为主动。他认为,医药领域本身就是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行业,谁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洞察先机、把握机遇,谁就能从竞争中优先胜出。而主动出击的做事风格能够使他用最直接的程序来消除或明确法律风险,从而有效避免企业产品面临不正当的市场竞争,实现企业知识产权成果的价值收益。因此,他不畏迎接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之路上的一切挑战。如他所言,挑战的存在是自己当初迈入这个行业所预见和期待的,也是能真正体现知识产权工作价值的重要方面,而他愿意从事这样有挑战性的事业。
申专利 创联盟
随着道路运输市场的开放与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中国交通运输业高速发展,道路运输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运输供给能力加强,运输结构日趋成熟,从数量上基本解决了交通运输的瓶颈问题。截至2011年底,全国拥有载客汽车84.34万辆、2086.66万客位,比上年末分别增长1.5%和3.4%。截至2011年,全国营业性客车完成公路客运量328.62亿人、旅客周转量16760.25亿人公里,比上年分别增长7.6%和11.6%。公路旅客运输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增强。
国家关于开放运输市场、消除行政壁垒的政策为公路客运企业营造了良性的发展环境,道路客运企业等级评定和质量信誉考核政策进一步促进了公路客运行业的结构调整,有力地推动了公路客运企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进程,公路旅客运输行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下持续保持了较快发展。企业更加注重品牌、服务与产权管理。站务设施投入加大,给旅客提供了良好的候车环境,多功能的售票窗口,中英文电脑播音系统,查危仪、空调等装备普遍使用,使广大旅客享受到民航式的服务。严把驾驶员、乘务员素质关,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技术素质、安全知识等方面教育,完善安全、服务标准和建立有效的服务质量信誉考核制度,不断提高广大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强化为旅客服务的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在经营模式上公有公营、公交模式、分片经营等经营方式应运而生,特别是公有公营这种模式,在骨干企业的骨干经营线路上大力推广,成为公路快速客运的一种主要形式。
我国道路客运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困境与挑战。
一、道路客运市场同业竞争已严重制约行业发展
目前道路运输业的供求结构极不平衡,干线运输供给不足、支线运输供给过剩;运输业的单车经营过多和企业规模过小,过度竞争与无序竞争同时存在。由于缺乏类似发达国家那样的业务覆盖全国跨省市、跨区域的大规模道路运输企业,现有企业对整个道路运输市场的走向还无法产生重大影响。主导整个道路运输市场走向的是效率和效益低下,业务素质很差的众多分散的个体企业和小型企业,从而形成了整个道路运输业效率、效益的低下。研究资料表明,目前公路客运车辆运用效率指标比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下降了30%~50%。道路运输业竞争极数偏多、集中度过低的市场现状,既不利于优化运输产业结构,提高道路运输行业的整体素质,又不利于道路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道路运输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近年来,随着国家提出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实现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等法律条例和政策出台,也给道路客运市场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公共交通部门以较低的运行成本、低廉的票价从市辖区、规划区向远离市区的企业、郊区和农村拓展公共交通班车,甚至在原道路运输业务范围开通公交班线,与道路客运争夺客运线路和客源,特别是在一些城市群密度大且相对较近的区域将面临完全被城市公交取代的可能。城市间轨道交通以快速、准时著称,它的建设与发展也进一步压缩了道路客运企业经营空间。
二、燃油税改革增加燃油税成本控制和班线客运定价的不确定性
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国家税务总局拟定的《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自2009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此次成品油税费改革方案主要包括:一是取消公路养路费、航道养护费、公路运输管理费、公路客货运附加费、水路运输管理费、水运客货运附加费,逐步有序取消已审批的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二是在不提高现行成品油价格的前提下,将汽油消费税单位税额由每升0.2元提高到1元,柴油由每升0.1元提高到0.8元。燃油税费改革是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它的实施有利于抑制超载超限,促进运输装备升级和车船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也有利于治理“公路三乱”规范行业管理,促进交通运输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对于调整公路建设投资结构,实现公共产品和服务由公共财政负担的转变,化解公路债务危机,优化收费公路结构必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然,燃油税费改革给交通运输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必须看到道路运输企业面临的挑战。改革后,道路运输客运企业原来的固定成本(交通规费)将变成变动成本(税),运距越长,成本越高。燃油税是按照从量计额的方式征收的,用油越多,税额越高。对不同运距的旅客运输,其税负水平是存在差异的。特别是先前在运输规费征收上享受诸多优惠的运输企业,在燃油税改革后,这些优惠措施将不复存在,运输企业经营更加困难。由于客运票价受政府管制,客运企业无法根据市场油价的波动及时进行调整,从而给班线客运定价工作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
三、铁路快速发展对道路客运形成非常大的影响
铁道部于1997年4月1日起先后进行了六次大提速,2010年7月1日,中国正式走向高铁时代。根据《中国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规划“四纵四横”铁路快速客运通道以及3个城际快速客运系统,建设客运专线1.2万公里以上,客车速度目标值达到每小时200公里以上。
高速铁路大规模、大范围、高速度的建设,在世界交通史上也是罕见的,必将使我国将来交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动车组的运行,高速客运专线的开通,城际轨道交通的建设都会对道路客运形成非常大的影响。今后乘坐火车与乘坐公路快客所需时间已相差无几,作为道路客运在速度方面的优势几乎丧失殆尽;高档次列车的开通必将分流了一部分求快、求舒适的商务差旅市场;另外,提速后的铁路客运在价格与安全方面仍然处于优势地位,会快速蚕食着道路客运市场的份额。
四、私家车快速发展对道路客运的严重影响
在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的消费观念及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的衣食消费所占的比例在下降,而包括交通、娱乐在内其他消费所占的比例在上升,对交通出行投资的增加成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一种体现,小汽车进入家庭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的必然消费需求。目前,我国已有相当多的城市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轿车进人家庭已经到了快速发展阶段。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我国《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止2012年底,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12089万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1145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4.3%,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9309万辆,增长18.3%。民用轿车保有量5989万辆,增长20.7%,其中私人轿车5308万辆,增长22.8%。私家车显著的特点是灵活、便捷、可达性高,选择私家车出行,不仅节省时间,更增强其旅行的随意性和舒适性。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空间的向外拓展,出行距离的延伸人们对机动车出行的依赖性也愈来愈大。私家车的普及在方便居民出行的同时,也给从事中短途班线的客运企业带来长远而持久的冲击。
五、国际金融危机引起实体经济萎缩导致客流减少
2008年由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飓风迅速席卷全球,受此影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部分指标增速明显回落。世界经济出现衰退,对外贸依存度较高的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很大。外需减弱,加上原材料、燃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一大批外向型的中小企业处境困难。据统计,2008年上半年,全国已经有6.7万家中小企业因为成本上升压力和资金困难而倒闭,全国私营企业户数仅仅增长2%左右,而2007年的增幅达到10.7%。中小企业是吸纳劳动力的主渠道,中小企业处境艰难对就业产生很大影响。
由于实体经济的萎缩,致使商务客流、外出务工流明显减少;经济的不景气以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缓会引发旅游客流、日常出行客流等的减少,必然给道路客运业带来一定的冲击。
六、道路客运企业创新发展对策
从长期来看,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对公路旅客运输的需求进一步扩大,同时城镇化发展进程加快,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加快导致客流快速增加,加之旅游业的快速增长,使客运需求快速扩大。而公路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特别是高速公路的加快建设并逐步成网,道路旅客运输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增强。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预测,到2020年,公路客运周转量将达到28313亿人,上述数据表明未来十几年中我国公路客运周转量增长速度与GDP增长速度相近,公路客运市场需求的年平均增长率在7%以上。因此,道路客运业要满足市场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道路客运行业管理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
首先,运输管理部门要制定适当的产业政策,大力发展和积极推行道路客运集约化经营。进一步开放运输市场,消除行政壁垒的政策为公路客运企业营造良性的发展环境;坚持道路客运企业等级评定和质量信誉考核政策,促进道路客运行业的结构调整,推进客运企业规模化、集约化进程。未来道路运输业将是一个市场集中度相对较高的行业,行业内企业间的并购与重组将频繁发生,行业主体将以少数核心运输企业集团主导市场发展方向。
其次,道路客运企业应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整合客运资源。通过优化运力结构,统一科学布局班次,提升服务质量,完善服务内容。规范客运市场,减少无序竞争,向安全、舒适、快速的运输服务方式发展,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乘车需求,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再者,必须加大道路客运的科技化投入和信息化服务。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对我国各行各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科技对运输业更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铁路客运快速发展的同时,道路客运业若想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加大道路客运的科技化投入和信息化服务。积极采用技术先进的运输车辆,建立GPS监控平台,实现车辆调度、安全监管、信息服务三位一体;短途班线应实行IC卡服务,减少旅客上下车时间,方便与城市公交的衔接换乘;实行电子联网售票服务,实现网上售票、委托售票、提前售票等多种售票方式;提高企业信息管理水平,实现线路运行、车辆养护、员工作息、车辆进站等一系列工作的程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运作;推行客运站的电子指纹系统和线路电子日志系统,提高驾驶员管理效率,避免疲劳驾驶。
道路客运行业的发展已不是简单的运输旅客行为,其中所包含着有关科技、服务、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只有在管理和科技方面不断创新,才能保证道路运输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方静.道路客运公司化经营问题研究.西安:长安大学,2006.
在全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实施群众性的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是推进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调动和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是时展的必然要求。集体企业是我国多种经济成分中的重要单元,坚持创新发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着力提高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对于推动集体企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集体企业实施技术创新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技术创新是集体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集体所有制企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在计划经济时代对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经济转型时代的到来,集体所有制企业产权不清、企业管理结构落后、漠视职工利益现象层出不穷,集体企业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同国有企业相比,国家对集体企业在资金、技术、信息、财政等方面的扶持力度远远不够。集体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自身的制约因素,如资金少、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人员整体素质差等,所有这些,极易使集体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被颠覆。如何在新形式下生存并发展,对集体企业进行体制改革是一项重要工作。而改变原有生产模式,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则是集体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培育核心竞争力是集体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提高创新意识是培育与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出发点。在集体企业中,科技人才奇缺、创新意识淡薄、科学管理体系不完善已成为制约企业技术创新的“瓶颈”。企业要通过创新求发展,首先应通过各种形式的员工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者是最关键的因素。必须破除“小富即安”、“因循守旧”的观念,强化危机意识,更新管理观念,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价值观,使之逐步具备战略头脑、超前意识和卓越的分析判断能力。要以积极的态度协调部门之间的关系,倡导和推动技术创新,保证在这个过程中任何措施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创造性。只有这样,管理者才能带领企业在风险环境中谋求生存和长期持续地发展。
三、合理选择技术创新模式是集体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在技术创新模式上主要有:开发型模式、扩散型和引进型模式、改造型模式等三种基本模式。第一,开发型模式。即以科学研究活动为先导,主要依靠自身力量独立地进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后,再通过发展研究(技术开发),提出生产性样品,在工厂中进行试生产,最后投入大批量生产。对于集体企业来说,这种模式资金耗费大,所需要时间长,风险大,也不易达到,一般没有能力采用。第二,扩散型或引进型模式。即从拥有先进技术的单位或企业进行购买,然后加以吸收、消化再进行技术开发。这种模式,对拥有先进技术者叫扩散技术,对需用先进技术者叫引进技术。通过引进技术,实现技术进步。走引进型的道路,其特点是能较快掌握先进技术,少走弯路,尽快缩短与先进企业的差距。第三,改造型模式。即企业对已经部分落后或基本落后的产品、设备和工艺进行改造,综合应用技术开发的成果,以达到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生产技术面貌,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四、发挥人才优势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举措
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技术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企业拥有人才,就比较容易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但在目前,大多数集体企业经营理念滞后,管理落后,往往是粗放式经营,对科技人才缺乏应有的重视,有的仍然用“流大汗”的方式去扭亏,不懂得计算市场经济下人才的效益。由于近年来绝大多数集体企业经营困难,领导者观念陈旧,“科技兴企,以人为本”只能做为口号,许多政策也只是印在纸上,贴在墙上,难以真正施行。有的企业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一方面用各种优惠政策从社会上源源不断地招聘所需要的各类人才,但同时对有关科技人员又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甚至以企业困难为借口,将承诺的待遇变相减免,久不兑现,从而极大的挫伤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实践证明,科技人员的劳动报酬高与低,直接影响到他们生活的质量和技术活动的积极性,由于相当一部分集体企业对科技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致使有的科技人员工资收入水平偏低,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远不及全民企业的同等工作者,个人付出与劳动贡献所得距离较大。这些明显的反差常常是科技人员易于“跳槽”的直接诱因。科技人员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思想觉悟,支持他们勤奋工作的不仅是维系他们生存的物质因素,更重要的是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由于许多集体企业对其重视不够,科研人员自身的科研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在创新活动中所取成就得不到认可与奖励,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为寻求人生价值而另谋高就了。没有技术人员的支持,就没有技术创新,没有技术创新的企业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是当前集体企业创新活动中关键所在。
五、坚持激励原则做好人才保护是技术创新的必要保证
做好新形势下的人才保护工作,建立激励机制很有必要。人才激励的方式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条原则:1.物质激励原则。这是最基本的激励,主要解决人才的经济动力,目前以工资激励、奖金激励、福利激励、奖品奖励居多。集体企业可用物质待遇留人,如科技人员分配住房优先、职称评审上重点考虑、对有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重奖等,这些激励方式运用得当,将大大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2.荣誉激励原则。在集体企业中,对科技人才所取得的发明、革新、改造等都应进行表扬和鼓励,在企业内和社会上公开表彰,宣传他们的成绩,使他们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对于他们分别授予不同层次的荣誉称号,从而激励他们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3.工作激励原则。工作激励是指在工作和生产的安排上,分配给人才带有挑战性、创新性的工作,并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他们积极性的一种激励。众多科技人员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成就感,希望在工作和事业中取得成就,当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被领导和职工认可时,有一种自我满足感和成就感。而分配带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工作,正是科技人才迫切的愿望,这样会使他们自我激励,通过创新产生效益,在岗位上实现人身的自我价值,会在长时期工作中保持自我创新意识,将目标转换为现实。
六、投入必要财力确保技术创新活动
金融的运行具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它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有偿使用的资本。这个特点决定了借款人,无论是科研机构,还是科技企业,必须保证把贷款使用在能够产生经济效益、能够产生还贷资金的项目上。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的建设,核心是制度建设和信用体系建设。具体说来,应该从几个方面进行着手构建科技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
一、鼓励探索各种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机制
一个可行的运行模式是,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和科技担保公司合作,形成风险准备基金。由创新基金统一向银行申请贷款,提供资金给科技型中小企业、“863”“攻关”计划、重大专项等的承担单位,通过集成科技资源,利用科技和金融结合的平台,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也可以通过科技贷款贴息,解决“风险与收益不对称”问题,适当提高银行对科技中小企业贷款利率上浮的比例,企业承付基本利息,政府资金负担上浮利息。例如,厦门市科技局为帮助科技型企业解决发展中的资金瓶颈,先后于**年4月28日、8月8日,与中国工商银行厦门市分行、中国建设银行厦门市分行签订了“共同扶持科技型企业协议”,共同推进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年底,南京市科技局与交通银行南京分行共同开展“银政合作”试点,交通银行在两年内向南京市科技局推荐的科技项目给予8亿元的授信额度,南京市科技局负责筛选重点项目向银行推荐,对部分重点项目采用贴息引导科技贷款。
二、探索建立科技产业发展银行或中小企业发展银行
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科技型企业设立专业化的科技发展银行是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建设的重要步骤。科技银行或中小企业发展银行的有效运作关键是要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如果银行具备足够的风险识别能力,就能够有信心、有能力对科技项目进行贷款支持。相反,银行如果没有足够的风险识别能力,可能选择放弃这个市场。这就要求银行要大力发展和应用现代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通过各种手段有效降低对企业的信贷风险,积极探索和开展多种担保形式,发放多种低风险的贷款;可以探索开展税款返还担保、股票股权抵押、保单抵押、债券抵押、应收货款抵押、其他权益抵押等多种贷款形式,解决企业合理的资金需要。
三、积极推进科技金融工具创新
科技部门可以联合金融部门以创新的金融工具(如对重大科技专项资产实行证券化、发放可转换债券、票据贴现等低风险业务)进行融资,既使银行降低风险增加收益,又可以有效弥补产业化的资金缺口,实现科技和金融、政府和社会多赢共利的目标。例如,“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债券”,捆绑了12个开发区、发债规模8亿元,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再例如,以股票作担保的表外研发证券(SWORDS)就是一种重要科技金融工具创新形式。SWORDS是在生物科技企业发展初期阶段常采用的融资方式。典型做法是:发行SWORDS证券的企业负责管理投资运用;并根据预定价格的时间表有权收购所有公开发行的证券;相应地,投资者可得到在预先约定的时间段内以约定溢价价格购买该公司普通股的一个期权或认股证;一段时间后,该认股证可与原先购买的SWORDS单位分开交易。
四、建立自主创新企业的贷款担保制度
许多高新技术企业,规模普遍比较小,自有资金不足,对银行而言风险偏大,因此,往往难以获得贷款支持。为了促进扶持这些企业,政府可成立专门的担保公司,为企业提供担保。政府财政出资专门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的担保基金,为创新型企业的融资提供担保服务,是我国自主创新金融支持制度的必然选择。设立贷款担保制度,可以有效减轻政府出资的压力,还可以充分有效地利用商业银行贷款和民间资金,建立多点投资环境,有利于提高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选择和投资效率,从而形成“企业有所创新,银行有所借款,政府有所保证”的有效机制以及较合理的贷款担保和开放的资金供应系统,从金融支持上促进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美国小企业局向小企业发放直接贷款已于1989年废止,而采用以贷款担保方式对小企业进行支持。日本的贷款担保措施更加完善,除对商业银行贷款给予担保外,还有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对信用保证协会的保证实行连环保险。1974年1月,台湾地区推动成立“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信保基金主要来源于当局及有关金融机构。信用保证的项目包括:一般贷款信用保证、商业本票保证之信用保证、外销贷款信用保证、购料周转融资信用保证、政策性贷款信用保证、小规模商业贷款信用保证、进口税捐记账保证的信用保证、履约保证的信用保证、自创品牌贷款信用保证、青年创业贷款信用保证。在信用保证基金之外,1997年台湾当局又成立了“中小企业互助保证基金会”,推进各项辅导及互助保证贷款。该基金的主要运作为:中小企业互助保证为协助担保品不足的中小企业取得银行贷款。
五、着力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建立合理的信用评级标准和体系
必须加大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投入,打造“信用社会”,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诚信环境。有关部门要搭建完善的共享信息平台,积极建立中小企业的信用记录体系和中小企业信用咨询机构,为银行提供中小企业全方位、多视角信用状况有偿咨询,可以使相关金融机构共享信用信息资源,信用状况更加透明,降低了信息成本,风险定价成本也随之降低。同时,信用记录也增加了中小企业及其股东的违约成本,促使其主动增强对自身的风险约束。当前,特别要加大对恶意逃废债务企业的惩处力度,发挥法律强制作用,让失信者付出成倍的代价,形成不愿失信、不敢失信的机制和制度。加强法制建设,不仅有助于保护中小企业的财产权,强化其供应商与顾客的履约义务,从而降低了中小企业经营中的不确定性,而且降低金融机构的信息成本和风险预期,强化了债务人的风险约束,因而会有实质性收效。
六、培育和支持一批中介服务机构
要改变现有科技中介机构服务单
一、相互脱节、自我发展能力差的状况,促使中介机构如科技担保、评估推介等相互结合,为科技企业提供多功能、全方位、综合服务。政府可以通过认定资质、委托任务等方式,给予扶持。中介机构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应依靠其服务质量和信誉,开办初期应得到政府部门经费支持,但要按照市场规律,引导其在竞争、服务中依靠自身能力求生存求发展,不能由部门长期供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