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08:44:3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分析企业经营风险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资产结构不均衡的风险
经营风险是指在经营管理中出现失误而导致公司盈利水平变化从而产生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或由于汇率的变动而导致未来收益下降和成本增加。对于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占资产总额比例很高的企业选择退出竞争的策略需要付出高昂的机会成本。这类企业只好选择继续参与竞争,结果往往是承担了巨大的经营风险,却只能获得微不足道的回报。
二、中石化简介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于2000年2月25日独家发起成立了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石油产品和主要石化产品生产商和供应商,也是中国第二大原油生产商。
三、资产结构分析
可以看出,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存货。2016年货币资金在资产中所占比例有所上升,由4.75%上升至9.51%,增长幅度较大。应收账款所占比例有所减少,存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略有增长,从2015年的10.08%上升至2016年的10.44%。固定资产所占比重虽有所减少,但所占总资产的比重仍然是最大的,2015年固定资产所占比重为50.76%,2016年为46.08%。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的占比略有增加,由5.62%增加至5.67%。下面我们再来比较一下中石油的资产结构。中石油也是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存货。但中石油的这几项资产所占总资产的比重均比中石化的要低。其固定资产2015年占比28.47%,2016年有所降低,占27.99%。中石油的存货占比有所增长,由5.3%增长至6.13%。中石油的货币资金占比也有所增加,但增幅不大,从2015年的3.08%增至4.11%。同中石化一样,2016年中石油的应收账款金额也有所减少,且其所占总资产的比例也有所减少,从2.18%降至1.97%。2016年中石油的无形资产所占比重几乎没有变动,仅增长了0.01%,由2.97%变为2.98%。
四、基于资产结构的经营风险分析
通过与中石油相比,我们可以得知,中石化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比例过大,这两者合起来超过了企业总资产的50%。而中石油的资产结构就比中石化合理的多。这就说明中石化的退出壁垒很高,那么中石化将只好选择继续参与竞争,这会使企业承担巨大的经营风险。中石化的应收账款和存货占总资产的比重也均比中石油高。这也说明中石化的经营风险较高。应收账款的大量存在影响了企业资金的流入,延迟了资金流入时间,影响了企业的财务实际能力。因此,企业需要对应收账款进行积极的管理,减少因应收账款产生的风险,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中石化的存货较多,影响存货周转速度,而存货周转速度直接影响到企业资金周转效率,加大企业经营风险。一个企业的资产结构是否合理对经营风险的影响很大。中石化公司应适当减少固定资产投资,降低退出壁垒。还应加强应收账款管理,降低坏账风险。中石化还要加强存货管理意识,建立健存货内部控制制度,减少资金占用,降低经营风险。
作者:苏雅楠 单位:河北大学管理学院
一、钢铁企业经营风险概述
钢铁企业经营风险是指钢铁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因为某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企业的实际收益和预期收益存在出入,让钢铁企业蒙受经济损失的风险。在钢铁企业生产经营和组织管理的过程中,不管任何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引发经营风险的产生。钢铁企业的经营活动通常来说主要有生产活动、投资活动、产品销售活动、客户服务活动、资金回收以及收益分配活动等,在钢铁企业进行这些活动的过程中都会伴随着风险。例如筹资风险指的是借入资金提高之后失去偿债能力的风险;投资风险指的是因为某些不确定因素造成投资回报率无法满足预期目标的风险;原材料价格风险指的是因为市场变化而导致生产原材料价格波动而带来经济损失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指的是当钢材销售出去之后货币资金回收时间与回收金额具有不稳定性的风险;收益分配风险指的是因为收益分配而影响到钢铁企业未来生产经营活动的风险。总之,企业的经营风险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每一个流程都是息息相关的,因此我们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控制。
二、钢铁企业经营风险控制措施
(一)完善预算管理体系
钢铁企业应该进一步完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对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流程展开预算编制、预算分析和预算考核,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产生的资金收支纳入到预算管理中,努力做到精打细算、严格考核。现阶段,在钢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常常会有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就是预算松弛,这就给预算的执行者提供了一个掩饰错误的漏洞,会在很大程度上对业绩评价的客观性产生影响,无法达成全面预算管理的预期目的。另外,因为外部经济环境以及钢铁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状况处于变化之中,常常会有很多情况与问题是无法事先预料的,因此预算管理工作不能够一成不变,在工作实践之中,我们必须要随机应变,以实际情况出发构建全面的预算体系,提高预算管理的弹性与柔性。这对于钢铁企业面对经营风险非常重要。从目前的整体市场情况来看,钢铁市场已经产能过剩,但是部分钢铁企业依旧在盲目发展,如果我们不能够严格的监管和控制,必然会导致重复建设,重复投资,这样不但会造成资金的损失,还会给钢铁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带来更大的压力,因此必须要做好全面预算管理工作。
(二)资金风险控制措施
首先,必须要建立完善钢铁企业财务信息评估机制,力求确保企业财务信息真实准确,评估科学。企业内部控制是全员参与、全过程的控制,为了让钢铁企业中的全部员工都能够参与到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信息应该要做到真实客观、全面透明,钢铁企业应该对内部财务信息评估机制进行进一步的优化,比如说流程优化、控制点执行、岗位责任优化、考核机制与激励机制的优化等,提高企业在面临资金风险时的判断力,从而有针对性的制定控制措施和处理方法,同时要对相关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其次,要制定科学的收账制度,钢铁企业在制定收账制度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采取多元化的手段来催收账款,同时要和客户保持较好的业务关系。最后是一些资信较好,付款及时并且资金雄厚的客户,企业销售人员应该进行集体决策审批,对于这些客户可以适当的延长还款期限,而一些信用评价较低的客户则应该严格坚持现款现货的原则,避免产生烂账坏账。
(三)构建风险预警机制
一是要构建全面的企业风险防范机制,要着力于钢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保证企业内控制度全面有效,构建控制和化解钢铁企业经营风险的首道防线。可以通过开展月份流动性分析、资产质量以及企业负债率分析、年度分析、审计报告等措施来对风险预警机制进行完善;二是钢铁企业应该构建动态化、实时化的生产经营预警机制,对于钢铁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要进行实时的监控。风险预警工作应该贯穿于钢铁企业生产经营的始终,通过企业财会数据、资金情况分析、市场分析等措施,运用比例分析方法以及数学模型分析方法来对钢铁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判定并对企业管理者进行警示;三是钢铁企业客服部门应该做好客户管理工作,第一时间跟进客户的需求变化;企业物流部门应该对原材料市场动向进行实时的观察分析;生产组织部门应该要时刻监控企业产品合格率以及市场占有率等指标,如果发现其中存在异常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减少风险。
(四)坚持授权审批制度
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大进步,现阶段很多钢铁企业内控管理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问题便是人治大于法制,将人情放在了企业利益上。很多钢铁企业虽然已经制定了内部规章制度,但是无法做到贯彻落实,也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从而导致内控管理失效。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让企业所有权和管理权独立,坚持授权批准制,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企业股东作为企业的所有者仅仅保留了董事会,其权力在于确定企业兼并和重组决策,企业的董事会仅仅拥有聘用或者解聘总经理以及企业其他重大投资项目的决策控制权利;而对于钢铁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中的内部管理权力授予了企业的经理层。这就是标准的股份制企业内部管理设置,在股份制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的管理人员一般来说都属于实质性操作层与权力层。要对钢铁企业经营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我们就必须要让钢铁企业内部拥有清晰的层次管理,力求做到职责分明,按章办事。
三、结语
总之,在钢铁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很多的风险,如果我们不能及时的对这些风险进行处理,那么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钢铁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失去稳定性,损害企业的经济效益,甚至还会威胁到企业未来的发展。科学有效的经营风险控制措施能够让企业充分的了解自身所面对的各种风险,及时的采取控制措施来降低风险所造成的损失,从而确保钢铁企业能够快速的恢复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一)企业经营风险的分析
经营风险是指公司的决策人员和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中出现失误,导致企业盈利水平变化、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或者由于汇率的变动而导致未来收益下降和成本增加的风险。
企业经营风险的主要体现在企业盈利水平的变化,其中产品需求的变动、产品售价的变动、单位产品成本的变动等因素都是影响企业经营风险的因素,其中最综合的是由于经营杠杆而导致息税前利润变动的风险。经济杠杆的高低可以放映企业的经营风险大小,经营杠杆率越高,利润变动愈加剧烈,企业的经营风就险越大。反之,经营杠杆率越低,利润变动愈加平稳,企业的经营风险越小。
我国企业的经营风险现状较差,当前大部分企业由于风险管理工作起步晚,管理水平严重滞后于企业经济的发展;不少企业对经营风险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导致防范和处理风险的能力较差。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
财务风险主要是由于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或者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从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
1、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要求做好财务收支的计划决策、控制、记录和考核工作,维护财务资金安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目前部分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缺乏完善,财务管理工作执行力度较低等现实情况,严重阻碍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容易出现企业财务漏洞,促使企业面临财务风险。
2、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
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是指企业自有资金和举债资金的占比不合理,企业资本结构的不合理极易让企业遭受财务风险。当自有资金占比为零或者较小时,企业可能会因为可使用的资金较少,影响企业运营;另外当企业举债资金比例过大时,企业可能会无法偿还债务,加剧企业债务负担。企业资本结构的不科学降低了企业财产的流动性,促进财务风险的发生。
3、企业收益分配政策不科学
收益分配政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企业的投资决策,科学的收益分配政策有利于梳理企业的良好形象。一旦出现企业的收益分配与实际情况不符合的现象,企业提出的发展决策将会出现差错,再加上企业管理能力不足,必然会形成财务风险,带给企业不必要的损失。
4、企业财务人员风险意识淡薄
财务人员是处理企业财务业务的主体,对企业财务工作结果起着重要作用,因而财务人员风险意识淡薄必定会引起企业财务风险。财务人员缺乏风险意识,对企业财务风险认识不足,就不会对企业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实现预警;而在当企业发生财务风险时,又缺少应变处理能力,无法有效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二、对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控制与管理
(一)企业要分散、转移风险
企业在筹集资金时,一定要考虑现代市场的实际情况。对企业的经营规模、可用资金以及创收效益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了解,决策出最佳的企业筹资方案,确保企业有足够的能力来筹集资金。还应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宜的投资和产品结构,分散经营风险;另外,有时候企业遭遇的风险会超出企业的经济承受能力,让企业无力抵抗。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向保险公司投保,在遭遇经营风险时获得保险公司一定数额的保险金,以便减轻经营风险带来的损失。
(二)建立和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一项合理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将有效地实现企业内部控制安排,将企业整个的管理层、工作员工约束在内控制度之下,保证任何人不会脱离内部控制制度的控制管理,独立工作。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监督,监督将会规范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以及工作人员的行为,发挥风险管理的监督约束机制的作用。因而企业要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以预防为主监督机制,对企业上、下层部门实行有效的监督。对管理层人员要监督其权限,防止个人权利过大,凌驾于内控制度之上;对下层工作员工要监督其工作行为,把工作行为限制在企业规章制度之中。可见,企业要建立适应全面风险管理要求的内部控制机制。
(三)建立完善的企业风险管理制度
企业要有成效的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必须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企业风险防范制度。企业在具体的经营过程中还会遇见各种各样的风险,完善的企业风险预防制度可以再企业各项经营过程中进行具体风险预测,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可以设立专门的风险评估机构,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是实施风险识别、风险预测,最大程度提高企业应对经营风险的能力。一方面还要强化企业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令其认识到财务风险的重要性,提高风险应变能力。
(四)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企业的财务管理的内容包含了企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主要有企业筹资、投资和运营资本管理等。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主要的目的是保持企业资本结构的合理性。在企业向外筹资时,首先要了解企业目前的资本结构,计算出适度的负债率。然后加强企业资金的防范和控制,适度筹集资金,保证企业自有资金与负债资金占比的合适;在对外投资时,也要基于企业资本机构的合理性,预测未来投资收益,适度投资,防止企业外部应收款额过于庞大。
(五)提高企业应急管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企业必须严格遵守《会计法》和国家财经法规,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确认、计量和记录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确保会计资料真实,完整。这是防范和减少企业经营风险的有效措施。本文就是从会计信息质量的角度来分析如何防范、自留及披露企业经营风险的。
1 通过会计信息防范企业经营风险
在企业进行经营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风险存在,有些风险是必须直接面对,无法逃避的,比如说在应收账款收不回方面,会造成企业的资金周转不灵,那么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将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困扰。此时,企业就可以利用会计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将这种可能性发生的几率降到最低,减少企业的风险度。化解这方面的风险,需要会计部门制定出相应的措施来保证企业尽量的减少这方面的损失,所采取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1 实行客户动态管理。在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的企业内部在对客户资料进行管理方面,基本都是各自独立掌握,每个部门或者业务员对于自己的客户都进行独立管理,自己的客户自己负责,自己管理,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信息比较分散,没有统一的管理,而且对于信息的完整度方面没有统一的规划,由于时间的积累还容易造成丢失或是遗忘,由此导致了大量的应收账款被遗忘的情况发生。在信息化如此发达的今天,对于客户的信息管理应该实行动态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彼此监督,按照一定的划分标准将客户分成不同的等级,然后针对每个等级的客户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那些与企业主动结束合作关系、欠款量较大的、应付的账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没有到账、在未付款期间其自身发生重大变故的客户,要及时的掌握他们的动态,将他们作为动态管理的重点,可以在等级里将其标记为高危状态,对他们要应用特别的措施来进行管理,防止管理漏洞给企业带来难以想象的后果。
1.2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应收账款回收。在应收账款的回收方面,要引起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对于信用风险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风险要有所控制。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权力与职责要划分明确,做到互相监督,互相配合。一般情况下,在较大的企业内部,都应该有相应的信用部门的设置,主管经营和主管财务的部门之间要明确自身的职权范围,做到相互制约,相互发展,对于在给客户提供信用额度方面,一定要按照相关的规范程序层层审批,不得,严格按照规章办事,完善内部的控制制度,以确保应收账款的回收。
1.3 进行应收账款跟踪管理服务。对于没有现金付款的客户,从赊账开始,就应将其具体的信息情况备注在对客户进行动态管理的系统内,直到应收的账款结清期间,都要对其进行跟踪管理,定期的对其进行还款提醒,而且还应该对客户的状态有所了解,防止客户发生意外而账款无从追讨的情况发生,以此来确保逾期账款最低发生率。通过这项管理服务,可以有效的减少或者避免逾期账款发生的可能性,而且在此过程中,如果发现客户的企业出现危机或者其他无偿还能力发生的前兆,应该积极的采取有效额追讨措施,防止发生应收账款坏账的危机。
2 通过会计信息自留企业经营风险
对于企业难以化解的经营风险,企业只能“兜着走”。这类风险主要包括:应收账款的坏账损失;存货市价下跌的损失,短期投资市价低于成本的损失,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以及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低于可孰回金额的损失。对于这部分损失,我国新会计制度采取了计提“八项准备”的会计处理方法。《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作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对于大部分公司来说,计提“八项准备”是一次资产夯实的举措,挤出了按过去会计制度“合法”存在的水分,是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的重要一步。“八项准备”政策的出台,压缩了上市公司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空间。同时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文件还规定:“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应对上市公司所作的估计和处理是否恰当作出判断,并恰当地表示审计意见。”从而使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更真实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也同时有效的防范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3 通过会计信息披露企业经营风险
传统的会计披露已不能完全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风险的判断,企业要充分披露其经营风险,尚须关注以下四个问题:
3.1 R&D信息及披露。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企业在研究和开发(R&D)方面的大量投入是推动当今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R&D在企业未来业务提升中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而我国由于当前尚无关于R&D信息披露的强制性专门化规定,上市公司对R&D活动的披露仅在利润表的管理费用项目与其他费用项目一并列示,几乎没有任何一家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年R&D支出数额,由于信息披露不充分,使得投资者无法对公司革新活动可能产生的未来收益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估,同时也对企业未来的经营风险难以判断。
3.2 揭示重大财务事项的信息。通过会计报表和表外注释的披露,充分揭示承诺事项,或有关事项和期后事项,并逐项详细说明其概况以反映对企业未来财务和经营成果的重大影响,使信息使用者作了正确决策,对企业经营风险作出正确估计。
此外,对于那些无法在对外的财务报表中加以揭示的风险,如投资风险,应在企业内部报表上对这类风险予以披露。在企业项目决策报告中应增加风险分析的专门风险分析项目。
综上所述,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带动下,经常会有一些带有风险性的行为出现,从古至今的规律就是,任何事情的存在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利益与风险并存,都是具有两面性的。那么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质量将会在企业发展中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会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所以企业只有掌握好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才能在市场经济不断的发展中获利。
经营风险是指在经营管理中出现失误而导致公司盈利水平变化从而产生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或由于汇率的变动而导致未来收益下降和成本增加。
对于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占资产总额比例很高的企业选择退出竞争的策略需要付出高昂的机会成本。这类企业只好选择继续参与竞争,结果往往是承担了巨大的经营风险,却只能获得微不足道的回报。
二、中石化简介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于2000年2月25日??家发起成立了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石油产品和主要石化产品生产商和供应商,也是中国第二大原油生产商。
三、资产结构分析
可以看出,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存货。2016年货币资金在资产中所占比例有所上升,由4.75%上升至9.51%,增长幅度较大。应收账款所占比例有所减少,存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略有增长,从2015年的10.08%上升至2016年的10.44%。固定资产所占比重虽有所减少,但所占总资产的比重仍然是最大的,2015年固定资产所占比重为50.76%,2016年为46.08%。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的占比略有增加,由5.62%增加至5.67%。
下面我们再来比较一下中石油的资产结构。
中石油也是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存货。但中石油的这几项资产所占总资产的比重均比中石化的要低。其固定资产2015年占比28.47%,2016年有所降低,占27.99%。中石油的存货占比有所增长,由5.3%增长至6.13%。中石油的货币资金占比也有所增加,但增幅不大,从2015年的3.08%增至4.11%。同中石化一样,2016年中石油的应收账款金额也有所减少,且其所占总资产的比例也有所减少,从2.18%降至1.97%。2016年中石油的无形资产所占比重几乎没有变动,仅增长了0.01%,由2.97%变为2.98%。
四、基于资产结构的经营风险分析
一、引言
企业生产经营的目标是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内部环境的改变以及企业管理者能力的高低、管理水平的好坏对于企业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让企业处于不可掌控的风险中。与此同时,企业的发展需要从外界获取原材料、人力资源以及资金,企业通过加工或包装生产资料并向外部输出商品,从原材料向商品转化的过程中,企业会获得相应的利润。企业自原材料采购到向外输出商品的各个环节中都会由于处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中,经济环境以及政策、法规等的改变也会给企业带来经营风险。因此,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仅要敢要冒险,实现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但也需要善于分析、发现风险,通过制定规范、科学的管理制度、策略而达到有效的控制,提高企业管理者风险意识、降低发生风险的机率,提高企业利润。
企业经营风险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由于这些不确定因素产生了无法预计的影响,使企业的实际收益与期望收益产生偏差,从而加大了企业蒙受损失或者获得意外经济收益的机会。
二、企业经营中存在风险的必然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竞争规律及价值规律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与作用,使商品在生产、经营、流通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经营风险,企业在生产经营也必然需要承担着经营风险。企业产生经营风险的不是偶然的,它是必然的,主是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1)企业间存在着差距。企业间由于企业规模、经营策略等方面的差异,在生产要素在质量和数量上存在很大的不同,企业内部劳动者的素质、能力、技术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别,使得企业经营存在风险且企业间的风险控制能力也因存在的差距有强弱之分。
(2)企业的决策层、领导者在考虑、分析、解决问题以及根据问题作出的相关的决策、制定的计划,管理者的水平、分析风险和掌控风险的能力也是不一致的。
(3)市场经济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四个环节不是固化、一层不变的,在商品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若企业的管理者无法客观的预估或做出与经营决策与实际情况相违背,企业随时可能发生无法预测的事件。
所以,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各个环节中不可避免的会遇见许多意料之外的经营风险,企业的管理者若无法正确的认识和分析风险,将会给企业经营管理方面产生许多负面的影响,造成经济损失,严重的可能导致企业的破产。
三、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风险分析
根据市场竞争中外部环境及内部经营管理的影响,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导致的风险主要包含市场营销风险、法律风险及政策风险;而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不善带来的风险主要有:资金风险、管理风险等风险。
1.外部环境变化导致经营风险
(1)市场营销风险。自从我国加入世界组织以来,已经逐步地与国际经济接轨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确立了新的市场营销体系,在新的体系中涉及多方面的内容。我国市场中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各方面的政策、制度不够完善与规范,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若投入成本相对较高或商品质量相对低时,就容易导致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无法持续的发展并生存下去。企业在适应市场的同时,也要进行必要的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换,这些工作易引起各方利益冲突,产生经营风险。同时企业商品在进出口过程中还会由于国际市场容量、政策的影响而带来风险。
(2)价格风险。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会因为价格变化而导致采购或销售时产生了与预期利润减少的可能性。若销售价格确定后,采购价格上升;或者是采购价格确定后销售价格却下降。价格风险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最常遇见的外部环境引起的经营风险之一。
(3)政策、法律风险。国家、政府制定或修改政策、法律而引起了条件的改变致使受到限制、禁止等风险。例如,出于对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方面的考虑,限制或禁止某些行为,阻碍了一些企业的发展。也有可能是关税政策的变化限制产品的进出口,使企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法律、法规、政策的变化可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损失或违约风险。
2.企
管理不善产生经营风险
(1)资金投入风险。企业可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并拥有资金的自由支配权利,可选择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行业、领域进行投资。资金投入后能否收到预期的效益是隐藏着巨大的风险的。我国加入wto后,企业面临挑战的同时也带来难得的发展机会,企业应借助此机会发展时应防范企业生产经营资金是否到位、能否按时收付款等运营风险。
(2)内部管理风险。企业在管理过程中涉及到企业人、财、物等多个方面。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求内部管理应进行相应的调整以应对变化。内部管理调整会涉及人员、工作、计划等的安排与实施,这些调整可能会引起矛盾,这是企业常见的管理风险。
四、企业经营中风险防范的策略
若企业的管理者无法洞察企业经营风险或对风险认识不全面、不够深入,未制定有效的风险预防、管理与控制措施,增加风险发生的概率。但若企业管理者能清楚地认识到经营风险并依据风险制定出有针对性措施,企业就能有效规避或减少风险的发生。
(1)事前预防——加强预算监督,制定高效风险控制措施
企业预算需要从企业业务入手,全面实行、统筹兼顾。不仅从业务量、销售收入、成本管理费用等方面入手,还要做好营业税金及附加、财务费用等方面的预算。财务管理部门跟踪预算的执行情况,分析预算与实际数据之间产生差异的原因并修正,使其达到预期目标。
合理科学的预算是风险控制的第一步,在企业风险预防和控制的方法、技术、水平在于不断的改革、创新。传统或固化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已经不能让企业适应于变幻莫测的市场及外部环境。企业生产经营者在企业运作中对可能产生的风险有充分的认知、分析以及评估,制定、采取有效的预防和管理、控制风险的措施,从而确保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稳定持续开展,减少或避免企业经济损失,使企业能够健康、持续的发展。
(2)事中控制——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
通过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进一步标准企业管理制度和行为准则,准确实施企业的发展策略及经营方针,防范经营风险的发生。完善企业组织架构,是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之一。企业在制定或完善现有组织架构时应充分考虑企业未来发展的目标和方向,通过不断的创新,形成有效的架构,以满足企业不断发展的生产经营管理需要。企业运转中需提高资金的周转速率,有效地降低企业资金成本,减少资金资源的浪费。
(3)事后反馈——管理者要建立起强烈的风险意识
企业经营风险时刻伴随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经济市场变化多端,会给企业带来不可预料的结果。企业若想维持稳定、可持续的发展,企业管理者对经营风险要有深刻的认识,保持警惕,从企业的战略发展出发,结合外部环境的情况分析、制定有效的管理政策,发现企业的潜在风险,提高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建立风险管控体系。
企业的经营风险的产生是必然的、客观存在。企业管理者只有具备强烈的风险意识,做到事前预防,制定有效措施;事中控制,加强企业管理,减少损失;事后反馈、反思,避免再次发生,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
企业的资金结构大体分为负债资金和权益资金两部分。通过发行股票等方式筹集的权益资金是企业承担经济责任的基本保证,但一个发展中的企业仅靠权益资金是难以满足生产经营需要的。于是,举借债务便成为企业获取更多资金、加快发展速度的重要方式。负债经营的合理运用,既可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又能为企业增经济效益。正确认识企业负债经营的利与弊,合理适度地安排负债资金,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重要的意义。
一、负债经营的内涵
负债经营是指企业以已有的自由资金作为基础,为了维系企业的正常营运、扩大经营规模、开创新产品新事业等,产生财务需求,发生现金流量不足,而通过银行借款,商业信用和发行债券等形式来吸收资金,并运用这笔资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使企业资产不断得到补偿、增值和更新的一种现代企业筹资的经营方式[1]。简单来说,企业筹资一般是两种途径,一方面是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金以及留存收益转增的资本;而另一方面企业通过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等方式筹集的资金即负债,而企业通过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等方式筹集资金的这种经营方式也就是负债经营。
一般而言,经营方式都会带来一定的风险,负债经营的方式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由于负债经营方式而带来的风险就被称为负债经营风险。负债经营风险是指企业借入资金给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它包括负债经营导致的所有者收益下降的风险,也包括负债经营可能导致企业财务困难甚至破产的风险。
二、负债经营的特点
1.融资速度快
负债经营是通过举借债务方式来获得资金,而这种方式较容易获得资金,限制性条款较少而且程序较为便捷。
2.融资富有弹性
通过负债经营方式取得的资金,自主性比较强,资金使用比较灵活,富有弹性。
3.融资成本低
通过负债经营这种方式来进行融资只需商业信用优越,无需其他费用或办理其他手续,融资成本比较低,使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有利的地位。
4.融资风险较高
负债融资到期偿还本息,如果资金安排不当,就会使得企业财务发生危机。除此之外,利率波动等因素也会影响财务支出。
负债经营的特点一方面可以更加看出企业进行负债经营的优点,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负债经营的缺点,所以要合理正确的利用负债经营,从而使得企业在现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企业负债经营风险形成的因素分析
合理的利用负债经营除了要正确认识负债经营以及其风险的概念和负债经营的特点外还有了解负债经营风险的来源。只有了解企业负债经营风险的来源才能更好的避免风险,使企业更好的发展。
1.企业的经营管理
企业进行负债经营,还本付息的资金的最终来源是企业的收益。而如果企业经营管理不善,导致企业经常亏损那么企业就不能够到期还本付息,这样企业就会有偿还债务的压力,也导致企业信誉降低,不能有效的再集资,从而陷入财务危机,甚至导致企业的破财。
2.企业的投资决策
企业由于投资决策失误导致投资项目不能完成而无法获利,从而使得企业资金短缺导致不能到期还本付息增加财务风险。
3.负债规模
负债规模是指企业负债总额的大小或在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的高低。当企业负债规模增大,相对应的筹资成本-利息费用支出就会增加。而由于收益降低而导致偿付能力的丧失或破产的可能性也会随之增大;于此同时,股东收益的变化幅度就会加大。因此,负债规模越大,企业潜在的负债风险程度就越大。
4.负债结构
负债结构是指企业用不同的筹资渠道所筹集来的资金的比例关系,从大的方面考虑,贷款、发行债券、筹资租赁、商业信用这四种负债方式所筹资金各自所占的比例之间的关系[2]。借入资金和自有资金比例是否恰当,与财务上的利益和风险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财务杠杆作用下,当投资利润率高于利息率的时候,企业扩大负债规模,适当提高借入资金与自有资金之间的比率,就会增加企业的权益资本收益率。相反,在投资利润率低于利息率时,企业负债越多,借入资金与自有资金的比例越高,企业权益资本收益率就越低,严重时企业会发生亏损甚至破产。不同的负债筹资方式,取得资金的难易程度不同,所以资本成本的水平不一,对企业约束程度也不同,从而对企业收益的影响肯定不同,因此,负债风险的程度也就不同。
5.负债期限结构
负债的期限结构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期限,所使用长短期负债所占的比重。一般来说,长期负债利率较高,短期负债利率较低但波动比较大。如果负债的期限结构安排不合理,比如应该筹集长期资金却采用短期借款,或者相反,都会加大企业的筹资风险。其主要原因是:⑴长期借款的利息费用,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不变的,而短期借款的利息费用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很可能就会有大幅的波动;⑵如果企业大量举借短期借款用于投资长期资产,那么当短期借款到期时,由于投资的回收期没有到,可能会出现难以筹措到足够现金来偿还短期借款这种情况,而此时,如果债权人由于各种原因而不愿意将短期借款延期,那么企业有可能会被迫宣布破产;⑶长期借款的筹资速度比较慢,而取得成本通常较高,并且还会有一些限制性条款。
6.利率变动
在筹集资金时,企业会面临着市场利率的变动对企业带来的风险。市场利率水平的高低直接会影响企业资金成本的大小。当国家在实行“双松”,即扩张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时,货币的供给量增加,贷款的利息率降低,企业此时筹资,资金成本较低,企业所负担的经营成本减少,这样就降低了企业的筹资风险;相反,当实行“双紧”政策,即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货币的供给量萎缩,贷款的利息率提高,企业此时筹资,资金成本增加,企业所负担的经营成本提高,这样企业就要承担较大的筹资风险。
7.政治风险
由于战争、内乱、罢工、政局波动及政府政策的变化等原因使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发生了变化。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外部对企业的财务决策产生约束,这种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对企业负债筹资活动有重大影响。
8.自然风险
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使企业遭受意外的损失,难以进行日常生产经营的活动。企业由此而产生负债风险是很正常的。
9.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的风险是指由通货膨胀、利率、汇率及市场变动等引起的企业负债风险的不确定性。负债利息率的高低就取决于取得借款的时候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的情况,而金融市场的波动,如利率和汇率的波动都会导致企业的负债风险。
四、结束语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存、发展都与负债相关。正确对待负债,正确核算负债,按期清偿债务,是企业会计诚信建设的具体表现。企业健康发展就必须控制负债,控制得当,举债可以给企业发展、壮大增加动力,负债失控,不仅影响企业健康发展、稳定和信誉,还会给企业、债权人、国家造成损失。
参考文献:
[1]王郑江.论企业负债经营策略[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8/4:77-78
[2]徐清海.城市公共设施服务模式的选择和理念创新[J].特区经济,2006(6):126-127
[3]周志田,王海燕.中国适宜人居城市研究与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1):27-28
[4]包晓红.浅议企业负债经营的极限[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5):55-57
[5]丁启军.企业负债经营风险与防范[J].合作经济学与科技,2007,04(318):P28-29
[6]郑雪梅.企业负债经营风险及其防范策略研究[J].企业论坛,2007,06(346):P101-102
[7]王玉英.负债相关问题剖析[J].财会月刊(综合),2008,02:P15-17
[8]李玉玲.企业负债经营及风险分析[J].山西科技,2008,5:P82-83.
[9]杨依华.企业负债经营风险及防范分析[J].经济师,2008,6:P220-221
企业在运用负债经营的过程中,由于所处的市场环境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尤其是在进行负债经营的过程中,其之前预计的市场环境发生了不利于企业经营的变化时就会产生风险。
(一)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 企业在进行负债经营过程中必须保证资金成本低于投资效益,否则将会造成企业收不抵支,甚至丧失偿债能力。若企业因经营活动的失败而导致长期亏损,不能按期交付债务本息,若企业的负债金额保持不变,企业亏损越严重,其资产的偿债能力就越低,企业将面临更大的财务风险。如果企业过度负债,就会导致企业的筹资风险过高,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甚至最终将导致企业因无力偿还债务而破产倒闭。
(二)偿债风险与再筹资风险 偿债风险是指到期无力清偿债务所产生的风险,主要来自于资金流动性差或负债规模过大。如果企业负债过高,则会使得企业必须承担巨额的利息,从而降低了企业的安全性与竞争能力,影响企业健康发展。同时,债务期限越短,就要求企业具有更高的资金流动性,此时企业在规定时间内的偿债风险也就越大。再筹资风险一方面是指负债过高而导致企业进一步筹资的成本增加;另一方面则指企业到期无法偿还债务所面临的风险。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一旦企业企业对借入的资金使用不当,未达到预期的收益率,则不能按时还本付息,导致企业经营状况恶化,从而引发企业经营危机,影响企业信用。
(三)利率变动风险 企业在筹资过程中,利率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企业资金使用成本的大小。利率的变动所带来的风险也时刻伴随着企业筹资的整个过程。目前,我国一再调高存款准备金率,使得企业所负担的贷款成本不断增加,企业承担着巨大的筹资风险。与此同时,一旦发生通货膨胀。则贷款利率势必迅速增长,企业就需要负担高额的利息支出,严重影响企业的收益水平。
(四)财务杠杆风险 企业使用负债经营策略,能够充分利用财务杠杆效应提高权益资本的收益率,但是如果企业经营不善导致息税前利润减少时,企业的财务杠杆也会起到反向的杠杆效应使权益资本的收益率大幅度下滑。甚至在企业遇到发展瓶颈,息税前利润大幅减少甚至为负数时,企业仍然需要支付贷款利息,这对于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使得企业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五)股票市价下跌的风险 当企业不存在较多的债务,不用偿还高额的利息时,即使某一时期企业经营低迷,使得企业利润明显减少时,公司的每股收益也不会出现大幅度的变动。相对而言,如果企业举借了高额的债务,企业在经营遇到困难时支付利息后留给股东的利润将所剩无几,每股收益就会出现大幅波动,不利于企业稳定。
(六)融资成本的风险 企业进行债务筹资会引发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冲突,可能触发股东的道德风险。由于企业为了获得更高额的利润,可能会违背债务合约,将资金用于风险更高收益更大的投资,即股东采用资产替代。但是一旦投资失败,鉴于企业的有限责任身份,使得债权人不等不承担失败损失。如果债权人事先能够理性的预期债务人的资产替代行为,那么必然会提高企业贷款利率,企业的债务成本势必会上升。由于企业采用了替代行为,就使得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资金委托关系产生“剩余损失”,使得融资企业价值下降,构成了融资成本。此外,债权的融资成本还包括企业的破产重组成本、企业担保成本以及债权人监督成本。随着债务融资比例的不断提高,融资企业可以从可以转移支配的债权人的财富总额不断增加,同时在股东绝对投资总额保持不变时,债务融资比例越高,内部股东所拥有的股权也就也就越高,其获得的财富转移的份额也就越高,对债权人债权的侵蚀动机也就越强。从而,企业债务融资的成本会随债务融资的规模而上升。
二、企业负债经营风险控制策略
在努力降低企业债务负担,保证企业盈利能力不断增长,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无疑是一种理想的发展状态。那么,这就需要企业谨慎使用债务融资,建立完善的债务预警系统,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一)树立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在企业的发展当中,企业生存的位置远高于企业利润。首先,在风险面前企业应当摆正心态,明确风险的不可避免性,在风险面前做到阵脚不乱,勇于承担,有条不紊,积极应对。其次,企业应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健全企业风险防御机制和财务信息系统,即使对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做出预测和防范,并根据现实情况调整企业财务策略和经营策略,规避风险。例如,企业应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即使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盈利能力,避免由于财务决策失误而导致的财务危机;当企业资金不足存货过多周转不灵时,企业应当采取措施积极销售产品降低库存成本;企业运用短期经营负债时,应根据实施情况提取坏账准备、削价准备、产品开发基金等;建立完善的财务预警系统,并根据企业情况随时做出调整,保证该系统能够准确快速的监控企业筹资风险,降低风险水平。
(二)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 企业自身资本结构的确立需要考虑其风险承受能力。负债过度则企业面临巨大偿债风险,负债过低又会使得企业的资金总额不足难以达到预期经营效果。总之,企业必须将自有资金与债务资金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达到综合资金使用效率最佳。通常,判断企业最佳资本结构的标准为:第一、保证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同时,降低资金使用成本,扩大股东获利空间;第二、企业的财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如果企业不能达到其合理的资本结构,债务水平过低,企业价值就会减少;债务水平过高则会导致企业财务风险增大资金成本过高。
(三)分析偿债能力 通常,企业将已获利息倍数作为企业偿债能力的重要分析指标。已获利息倍数=(净利润+利息费用+所得税费用)/利息费用。为了保证企业长远发展,我们也需要考虑到企业对债务本金的偿付能力,此时应当使用债务本息偿付率作为衡量指标。债务本息偿付率=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债务本金)/(1-所得税率)。该指标数值越高,表明企业偿债能力越强,负债经营风险越小。根据企业经验,该比例个数值范围所表示的企业偿债能力如表1所示:
(四)正确把握负债的量与度 作为企业经营负债的先决条件,其借款利息率必须低于息税前资金利用率。反之,息税前资金利息率低于借款利息,则企业应该放弃债务融资,选择其他方法获取资金,同时应当尽量减轻本企业现有债务负担,防止财务杠杆出现反作用,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在充分考虑资金的投入回报率企业,企业应当把握好以下三点:(1)合理选择负债率指标。在发达国家,企业基本都拥有衡量自身债务率的集体指标。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后,日本处于战后建设时期,资金缺乏,企业往往均才用了大规模负债的经营策略,各年度债务率均为70%-80%之间,此时,美国企业的债务率水平为40%-50%。当前,我国尚未建立统一的债务率水平指标,对于不同的企业也存在着不同的最有债务率水平。(2)企业应当采用合理指标衡量企业偿债能力。一般情况下企业主要采用以下指标:总资产债务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股权权益比率=股东权益/资产总额×100%;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总额/利息费用。通过上述公式不难看出,企业负债比率越高,偿还保障性越差。反之,偿还保障程度越高。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股权和债权比例保持在1:1的情况下较为合理。公式中,已获利息保障倍数反映企业经营成果对企业债务利息的偿还能力,该指标必须大于1,否则将不能偿还所借债务。(3)企业还应当考虑到新投入现金净流量与企业现金净流入量之间的关系。
(五)确定适度的负债结构 首先,企业在举债时,首先应该判断负债经营是否对企业提高经营业绩有所帮助,一旦企业决定调整负债经营规模,随之企业就需要确定合理的负债数量。其次,企业在进行债务经营时还需要考虑到资金的来源结构。确定最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资金类别与负债模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企业不仅能够通过银行贷款方式取得资金,还可以通过其他更广阔的渠道,根据企业对资金量与使用时间及使用成本的需求选择其他资金筹措范式。目前,我国举债方式主要包括:(1)银行借款。虽然目前市场中有许多资金筹集方式,但是银行借款仍然是企业筹措资金的主要方式。但是近些年随着我国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加大,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不断提高,银行贷款受到了许多限制,贷款额度有所减少、贷款利率却不断提高,在这些条件的制约下企业向银行贷款的难度不断加大。(2)资金市场拆借。企业除了向银行贷款,还可以通过除银行外其他金融机构吸收市场闲散资金,然后拆借给短期内急需使用资金的企业。这种筹资方式一般适用于企业短期资金缺乏,资金使用成本较高。(3)企业债券。一方面企业可以向其职工发放公司债券,充分发挥企业职工力量,使企业职工更有与企业共存亡的奋斗动力,但是该种筹资方式能够筹集的资金总额非常有限;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向社会广泛发行企业债券,该种筹资方式筹资期限长,成本高,主要用于大规模长期筹资。(4)商业信用筹资。其主要指的是在企业急需资金时,通过票据的背书转让或贴现方式筹集资金。该种筹资方式筹资速度快、成本低、简单灵活,目前已被广泛运用于企业的日常资金往来当中。(5)外资的引进。企业也可以通过国际市场进行拆借。目前,该种融资方法尚且不成熟,不仅面临着汇率风险,还需要通过国家严格的入外外资的种种限制。目前,我国市场中充斥着形形的民间拆借,企业在面对资金不足需要进行债务融资时,要努力降低资金使用成本,切勿盲目拆借将企业带入财务困境的深渊。此外,企业还应考虑到资金期限结构,做到借入资金时间数量的合理搭配,避免偿还时间的过于集中。
(六)掌握最佳负债规模,选择稳健筹资模型 为了维持企业的持续经营及绩效水平,企业应当考虑到未来销售收入的增长、稳定程度及其所处行业的环境变化。据此,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负债规模,保证企业自有资金与借入资金间的合理比例,预防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通常情况下,企业可以运用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来衡量企业偿债能力。公式如下: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根据经验得知,企业的流动比率接近2,速动比率接近于2时说明企业债务规模比较适宜。其指标值越大说明企业偿债能力越强,反之越弱。但是上述两项指标值过高,则说明企业资金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过低则说明企业资金陷入了周转不灵的局面。在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到企业财务风险、资金成本、信号传递等影响,企业在资金运用上首先会考虑到资金成本低、风险小的内部积累的方式。其次,企业才会考虑到外部筹资。如果企业外部筹资仍不能满足需要,则企业此时会考虑到发行股票等权益性方式筹资。但是,权益筹资不仅成本高,筹资时间长,还会损害现有股东的利益,企业一般不会轻易采用。
(七)适度利用财务杠杆 企业处于初始阶段时,由于产品刚刚进入市场不被顾客所了解,产品承担的生产成本较高,利润率较低,销售额增长缓慢,企业面临较高的风险。此时,在企业初始阶段运用负债经营应当更加慎重。企业进入成长期后,产品开始被市场广泛接受,利润开始迅速增长,但是此时企业为了扩大产品规模,往往需要大量资金,资金使用成本较高,此时企业仍面临着巨大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处于这一阶段的企业还应当谨慎运用债务融资,适当考虑股权融资方式。当企业度过成长期进入成熟期后,企业产品销售额及利润处于相对稳定阶段,在不存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企业对于固定资产的更新大多也可以利用折旧基金完成。此时,企业已经处于相对稳定的地位,不易发生经营风险,可以适当运用债务融资来满足企业资金的不足,调整企业资本结构。
(八)加强营运资金管理 企业对于所借入的资金投资方向、投资结构不同,也会导致其产生效益的水平和时间存在差异。通常情况下,对于借入资金可以用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也可以用于企业日常经营周转。在进行长期投资决策时,可以运用净现值法内含报酬率法及现值指数法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加以分析,选择最适合企业的投资项目。对于不同项目的投资比较,企业也应当将净现值法与现值指数发结合起来加以运用。此外,企业还应当对其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加以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一方面,企业应当对其所处的经营环境做出定性分析。由于经济发展存在一定波动性的规律,如果预测结果显示未来的经济环境可能为短缺经济,则企业应当加大投入抓住时机;如果预测结果表明未来通货膨胀较为严重,则企业的生产成本将有所加大,同时产品价格也会有所上升;如果预测未来经济处于平稳甚至衰退,则企业产品的销量可能有所萎缩,价格会出现下降,企业应当及时制定相应措施,修正投资及经营方案。
三、结论
负债经营不愧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给投资者带来收益,又同时扩大了经营风险。理论认为,当企业的加权资本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时,企业达到了最佳的资本结构。企业应当确定最佳资本结构,权衡收益与风险,选择其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下收益最佳的资本结构。同时,负债经营比例反映了企业拆入资金占企业自有资金的比例,表明企业自有资金对借入资金的保障力度和企业利用介入资金投入到生产经营过程后的盈利能力。该比例可以直接反映出本企业现有资本结构是否合理、继续介入资金的能力以及其盈利水平。负债比例越高,表明企业偿债能力越低、抵抗风险能力越弱、财务杠杆越容易出现反作用加速企业陷入财务危机。因此,企业在现实经营过程中,采用科学的测算方法,结合自身经营情况和市场环境,对企业的资本结构进行分析判断,使企业处于合理的负债水平保证企业正常经营。如果负债适度,那么负债经营有利于企业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是一种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经营模式。但是,负债比例究竟应该控制在多高,企业之间也存在着巨大差异,没有普遍适用的负债模式。因此,企业应当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选择最有利于企业发展和盈利的负债规模,把握好负债经营的尺度,充分发挥负债经营的模式。目前,大多数企业仍然这资金不足,企业发展受限的局面,负债经营已然成为企业解决此类难题的重要手段,成为企业迅速发展壮大的手段。在企业运用负债经营的过程中,一定要时刻考虑其承担的债务风险,合理利用债权人资金,理性创造企业财富。于此同时,企业也应当改变传统观念,摒弃“无债一身轻”的落后思想,合理利用财务杠杆,扩大企业利润。此外,企业还应当注重建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公共关系,提高企业信誉,将企业信誉视为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以此来帮助企业抵御风险,提高企业价值,最终为企业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叶全良:《负债经营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二、企业负债经营的风险分析
负债经营可以给企业带来收益使企业盈利,但也能使企业风险加大。负债经营不利的一面是过度负债经营会给企业带来危害,这种危害产生是因为负债经营本身所含有的风险因素。所以需衡量企业风险的承担能力,再决定负债经营的程度。
(一)企业资金短缺无力偿还债务的风险
负债经营使企业面临资金短缺,无力偿还债务风险。对于负债经营资金,企业负有到期必需偿还本息的法定责任,如果企业以负债用来投资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收益率时,或者企业在整体财务状况恶化,资金运用不当时,会造成企业无力偿还的风险。其结果不仅会影响企业的信誉甚至会导致破产。
(二)财务杠杆负效应影响所产生的风险
财务杠杆效应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权益资本收益率。但风险与收益是同时存在的,杠杆效应一样会带来权益资本收益率大幅下滑。当资产利润率比同期债务利息率低的时候,负债经营就带来了财务杠杆效应。在企业面临市场发展的低潮期,或陷入经济困境时,息税前利润减少甚至为负,企业必须承担的固定要支付的大额利息的责任,会使企业迅速陷入亏损,权益资本收益情况会大幅下滑,甚至发生负收益。如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可能会越发缺少偿还能力。最终导致企业资金紧张,而且也影响企业诚信,严重的还可能造成企业破产清算。这是负债经营潜在的重大风险。
(三)负债经营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
借入资金需要本息偿还,这也加大了企业风险,若企业生产不足,销售不佳,陷入财务困境,那将会丧失支付能力,会发生无法偿还到期还本付息后果。
(四)负债经营所产生的再筹资风险
负债经营会提高企业的负债率,一旦负债到期但资金不能及时收回,那将延期或者举新债还旧债,这样不仅加大企业的负担,降低企业经济收益,而且债权人也会考虑到企业承受风险的能力,偿还债务能力,企业信誉如何等而评估是否再借债给企业。这必将增加企业的筹资风险,影响企业再筹资能力。
三、企业负债经营风险的防范及优化策略
(一)负债经营风险的防范
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负盈亏的生产经营者,不断追求最大化的企业价值的同时,也要独立的承担风险。企业在生产经营的同时遇到内外部环境变化的预期效果达不到需求的情况是难免的。如受到政府宏观政策影响等,企业将无法产生预期收益,当筹资款项纷纷到期,资金链就会加速断裂,从而陷入连环债务诉讼。因此要做到未雨绸缪,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
1.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有效地防范风险。从经济上、法律上确定自己的职责,正确引导管理者居安思危,谨慎的行动,不断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风险承担者的权责分明,这样会调动起来积极性。还要有健全的财务分析机制,确定弥补风险的渠道。
2.注重提高人员素质。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财会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财务工作和企业的生产经营。企业投资情况、筹资等重大经营决定都需要财会人员提供准确的会计资料。熟练的掌握科学估测风险的方法,并因地制宜,运用到实际的周转环节,即使存在潜在的风险,合理分析原因,找出问题的症结,否则预期目标会得不到实现,给企业造成损失。因此,企业工作人员必须树立风险意识,让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里航行的更加顺利。
3.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机制。企业仅在思想上防范是不够的必须在风险来临前建立有效防范机制,企业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预防风险机制和财务分析网络,这样快速的应对风险和防范,制作合适企业自身情况的风险预警方案。要选择适度的负债规模去分散风险,也可以认真充分的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多建立系统模型,用科学分析,并且选择最优方案。学会运用财务杠杆原理来规避投资风险,使企业看准市场需求再进行生产产品,及时调整结构生产不合理,企业的获利能力会提升,避免发生有决策失误而导致的财务危机,将使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二)降低企业负债经营风险的策略
1.选择最佳资本结构,建立资本积累约束机制。。建立起资本积累的约束机制以不断的充实资本,资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企业负债情况取决于企业资本金规模多少和信用状况。资本金也是风险承担的最大限度。正确预期将来的市场风险收益。负债经营最终目的是为提高企业的资本利润率。系统分析负债经营、预期收益的抗风险能力。当负债与资本的比率与经济收益成正比,企业的息税前资金利润率大于负债成本率时,那么负债率越高,权益资本利润率则高,经济效益越好。反之经济效益越差。此外,企业有偿还债务的能力,且负债经营实现收益比预期的要好很多,并不意味着企业变现能力强,此时负债经营还要进行风险预警,企业必须对未来偿付债务本息的现金流量详细的估计。负债额越大,期限越短,现金流量的测定就越加重要。当测定的现金流量明显不能支付到期的债务本息时,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及时补救。
关键词 现代企业 财务内控 经营风险 作用 对策
在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财务内控在实现经营目标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可有效保障资产的完整性,合理规避各种经营风险。尤其在市场化进程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企业面临激烈的竞争,财务内控在防范经营风险方面起到不可取代的作用。
一、 现代企业财务内控对经营风险的防范作用
1.规避坏账风险
在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运用财务内控手段,可较好地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及时将财务信息传达到管理层,避免发生资产大量浪费、流失问题。落实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由财务部门全面跟进各项往来账款,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通过采取催收账款、分析账龄等方法,全面规避发生呆账、坏账问题,减少由于资金长期难以回收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2.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对于企业开展财务内控活动来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当前,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已不容忽视,否则将纵容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造成企业的决策失误,可能致使企业面临更多的风险和损失。因此,通过强化企业财务内控,可以提高企业会计行为的有效性、规范性,确保会计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位,避免企业管理过程的不合理、不合法行为,进而提高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性,为企业管理提供充足的信息,增强决策有效性。
3.避免发生资金流失
企业通过实行财务内控手段,可及时发现并防范财务管理中存在的缺陷、矛盾等,对企业财务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监督与控制,避免发生私设小金库、等行为,提高企业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奠定在完善的财务内控制度前提下,对企业内部财务资产的分析、采购、管理、领用等各个环节进行控制,避免发生浪费或者资产损失行为,也可减少暗箱操作,合理规避资产流失风险。同时,企业通过执行财务内部控制,还可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更好地发挥资金使用价值。
4.控制并分析投资信息
以当前大多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为了更好地增强营业利润水平,实现企业发展目标,往往开展大量的投资活动,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推动企业发展、提升企业的社会知名度,但是如果属于盲目投资行为或者欠缺考虑,则可能造成企业陷入巨大的风险中。因此,通过实行财务内控制度,全面管理无规则、无目标的投资行为,对企业各项投资活动的开展起到制约作用,增强投资的谨慎性、有效性。
二、 完善现代企业财务内控的方法与对策
1.夯实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
企业若想落实财务内部控制的制度与要求,必须构建完善的组织机构,发挥基础性的保障作用。结合现代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实行“扁平式”组织方法,提高机构的精简性、有效性,进一步落实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职责,调动企业内部的竞争积极性,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
另外,作为现代企业必须树立全新发展观念,采用先进的财务管理方法与手段,发挥财务内控工具的积极作用,夯实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落实内控信息的披露制度,增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完整性,增强会计信息透明度,促使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实现良性互动,更好地为企业投资者提供内部信息。最后,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运用,也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确保企业管理者随时了解内部控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绩效水平;通过综合化的评价,也可判断财务内控中存在的不足,通过制定相应的考核手段、奖惩措施等,提高企业内部各级人员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感。
2.加大企业内部审计力度
客观认识企业财务内控和经营风险管理中的关系,结合当前国际规范的具体要求,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原则与系统框架。通过完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组织机构,将责任层层落实到位,客观、全面地判断企业面临的内外部风险。通过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可有效增强企业化解财务风险的能力水平,加强监管部门对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视程度,改进内部审计及外部审计工作中的不规范行为。另外,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应该逐渐将经营管理的内部控制转成审计与监督相结合,提高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有效性,及时督促管理部门纠正存在的缺陷。
3.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
在发挥财务内部控制作用并规避经营风险过程中,财务人员占据非常重要的主体地位,只有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才能确保财务内控各项指标的落实到位。由于我国企业实行财务内控的时间较短,因此财务人员的工作经验不足,这就需要开展定期、有效的培训活动,在原有专业能力基础上,不断渗透新观念、新方法、新手段,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提供服务。
由上可见,在现代企业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经营风险。企业应加强对风险防范工作的重视程度,切实发挥财务内控的作用,制定适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的管理方法与规章制度,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杜润丰.企业财务内控体系的建立与应用探究.新财经(理论版).2011(11).
[2]韩曼江.浅析企业财务内控在防范企业经营风险中的意义.时代金融(下旬).2012(5).
[3]陈文.关于加强企业财务内控工作的思考.中国科技博览.2011(34).
企业组织风险,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受到经营环境的变化的影响,以及经营管理工作上出现的失误和偏差,使得企业经营状况与预期的企业目标可能出现的偏差,尤其是出现与预期目标相反的情况,可能危及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企业发生风险有着其客观性,由于市场不断变化的不稳定性,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企业管理主体对客观认识的有限性决定了管理决策的有限性,企业组织的风险也将存在于整个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是每个企业必须所遵循的规律。随着市场环境的随时变化,由于风险有着一定的隐蔽性,使得公司在成立、成长、稳定、发展等各个时期存在潜伏的风险,只有促使风险事件发生的条件或环境变成现实,风险才从潜在状态转化为现实,成为风险事件。尽管经营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并具有极大的危害性,但是人们可以通过观察和监督,合理的分析和判断,对可能发生的潜在风险进行预测、评估和应对,就能将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由于企业是一个紧紧依赖于环境的组织,它从市场环境中获取各种生产要素,其产品和服务要通过市场销售,并且其内部环境,即生产与管理系统也是一个由各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故企业经营的风险因素繁多。主要影响企业经营风险的因素可大致分为:一是外部影响因素,主要是来自于市场,包括自然环境、经济形势和经营环境的变化、市场供求和市场竞争的影响等,二是内部影响因素,主要来自于企业内部,包括技术更新、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等。由于市场变化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及企业内部生产要素的随机变动,使企业时刻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也正是由于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给企业带来了赢利的可能,企业通过正确管理战略的实施便有机会获得颇非的风险收入,因此在企业成长过程中,如何应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风险成为在市场竞争中至关重要的立足根本。
二、社会分担制度与企业组织经营风险的关联性
社会分担制度,即企业在应对发生风险的时候,企业在承担其应有的责任,还要有各个社会主体对风险的承担,社会主体与企业共同来维护经济市场的稳定。而社会分担按照其在社会角色中所扮演的不同,可以分为内部的承担和外部的承担。内部承担,公司作为独立的法人和非公司制的企业都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本身已经对风险起到一个承担风险的作用,以及公司的管理人员和员工在公司面临风险就已经以其自身所处的环境去承担风险。企业组织经营的风险往往是由公司内部领导、管理、体系和公司战略等所引发的,所引发的风险理应是由企业承担连带责任。外部的承担,法律赋予企业承担有限责任的,企业在承担风险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公司的实际承担能力小于当时能够完全承担下风险的能力的情况,而此时矛盾的出现,最终是由除了内部承担者之外的社会一部分人承担,而这些人往往是企业的债权人。
《公司法》赋予公司制企业以公司全部资产承担有限责任,并且区别股东与公司财产,当公司终止,股东并不是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因此,在公司制企业的公司法本身就具有一部分的社会化分担的作用。公司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也要立足于社会,其经营风险的承担就与社会离不开社会,从其源头来看,社会分担制度本身与企业组织经营风险的承担有着关联性。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的每个阶段的发展必须得到社会的支持,当企业的风险承担已经超过其承受范围,那风险对于企业来说是可以是致命的,若没有社会承担机制的介入,企业将承受超过其自身所承担的压力,多一点的风险承担可能或称为压垮公司的最后一根稻草。社会承担风险的介入将成为社会支持企业的一部分力量,过多的使企业承担超过其所承受的范围将极大的阻碍企业的热情,并不能活跃市场。企业作为市场重要的参与者,最重要的是其所不断前进的创造力,推动企业不断随着市场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创新,使得企业一直能够为人们作出贡献,创造财富。因此,按照企业在市场中的目的角度而言,社会承担制度与企业风险有着关联性。
三、社会分担制度与企业组织经营风险出现的问题
虽然社会分担风险的介入将使得企业的发展更加稳定的发展,但当社会承担风险与企业承当风险机制不平衡时,会使得两者出现矛盾,给社会带来是的更多的困扰。
1.社会承担责任和企业管理责任的不明确
在公司发展过程中,当社会承担企业风险过多时,将使得社会承担者,对于投资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相较于企业,社会投资者所呈现的处在弱者位置,社会承担责任的不明确,有可能使得社会投资者逃避责任对于企业造成损害,或者承担过多的责任使自身的利益受损害。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也将作为风险承担的主体,所以风险的出现,很大部分的风险是需要企业承担的。企业有着其完整的管理体系,作为企业的管理层面需要在风险发生的时候,首先要进行的风险的承担管理。风险的紧迫性,使得企业的管理层发挥其应急管理作用,此作为风险发生的第一道防线。如果在企业在管理层面责任并不明确,并没有起到有效管理的作用,将使得社会承担风险的资源造成浪费。
2.风险评估制度和商业保险体系的不完善
风险的危害虽然大,但并不是不可以控制的,风险具有可预见性,也是需要企业提前做好准备,拥有一套属于自己企业的风险评估机制。但很多企业受自身体制因素的影响,以及受企业的管理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多,使得企业并没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对于市场环境的了解和潜在风险的评估等活动中,往往是在风险发生的时候才开始做出应对,使得企业应对风险手忙脚乱,甚至使得企业失去了先机,最后陷入到万劫不复的状态中。因此,风险评估对于一个企业的持续性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商业保险作为企业发展中的一种规避风险的常见措施,在企业的应用中也相对较广。当企业发生风险,商业保险公司对风险进行有效评估,并为企业应对风险提供一定的保障。但现在的商业保险体系并不完善,商业保险制度并没有很有效的发挥对企业的保障措施。而且企业对于商业保险的认识限制,商业保险被企业的接受程度有限,因此商业保险并没有风险介入的保障优势。
四、社会分担制度在承担企业组风险中的完善举措
1.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制度和商业保险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