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08:44:5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家庭教育的思考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二、教育方式的误差
在教育方式的选择上,家庭间存在千差万别,以下几种“极端”现象不可取。误差一:只奖不惩。没有惩戒的教育,只会使新一代的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差。体罚学生的不良后果导致目前许多教师缺位于应有的“惩戒权利”,使许多教师无法在学校教育中对孩子实施适当惩戒;家庭若再“只奖不罚”,将使“问题”更加严重。因此,家长们应当奖惩分明,并让孩子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误差二:只罚不奖。这一方式违背了“激励”的原则,是另一种极端。误差三:过度金钱或物质重奖。这一方式容易误导孩子为奖而学,助长孩子产生过度的“物质欲望”。智慧的家长往往采取奖励游学、购买书籍等方式——将奖励变成新学习内容的起点。误差四:“打”字当头。迷信“黄荆棍下出好人”并常常为之,却不知这是培养“敌人”和“对手”的理想捷径,是无能的自我宣言。误差五:百般迁就溺爱。自古就有“严是爱,宽是害”“慈母多败儿”等诸多古训。过于溺爱的家庭教育是一种不理智的行为,是向孩子递交的“啃老奴老申请书”。
作为一名从事教育工作十几年的我,既是教师又是家长,怎样找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最佳结合点,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达到最佳的效果并能够优势互补,进而使学生能够从这两者中终生受益,一直是我深深思考的问题。怎样把这两者的关系协调好,怎样正确认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作为双重身份(教师兼家长)的我有如下几种看法:
首先,要分清“主要教育责任”,一定要认清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应由家长承担,学校是辅助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机构。
其次,要分清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教育目的、教育方式、教育时间上存在的差异。
一、学校与家长的“具体教育目的”有所不同
教育的总体目的就是能够使孩子根据自身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自身的潜能,并重点培养其特长。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与家长的具体教育目的是有所不同的:
学校教育是一种针对许多孩子的共同点的“共性教育”,这种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标准化”,即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在某一阶段达到一个即定的标准。但是我们知道,每个孩子都是具有独特性的、有区别的,这种区别不仅表现在外貌上,同时也表现在内在的心理、素质、能力等各个方面的差异。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家长的教育目的应该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立足于社会,而针对孩子自身的特点来进行的“个性教育”,如相关素质、能力、技能的培养,具有针对性和重点性,特点是“个性化”。
二、学校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所不同
由于学校教育是“普遍教育”,因此在教育方式上具有如下特点:从教育时间来讲,学校不可能对每个孩子进行全程教育,只能负责学生在校阶段的教育;从教育形式来讲,由于是针对群体的教育,所以必然要以“上大课”的教学方式为主;从教育内容来讲,学校不可能对每个孩子进行全部教育,它只涉及课内知识部分;从精力上来讲,学校和老师也不可能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教育;作为教育效果来讲,只要保证大部分学生达到标准,学校就算完成任务。
标准化考试,是检验学校教育成果好坏的重要形式——它既检验学生的学习能力,又检验老师的教学能力;既考核学生学习的效果,又考核老师教学的效果——如果不考试,就无法检验学生学得好不好、老师教得好不好,因此学校注重的必然是全校学生的考试分数和反映本校教学水平的升学率。
家庭教育是针对自己孩子特点的“特殊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形式就表现为:不可选择(因为只有一个孩子,不能以现有的水平高低对孩子进行选择)、必须成功(不能像学校那样计算升学率、成功率)、没有考核指标(没有任何单位对家长的教育效果进行考核)、非系统化(没有时间和计划安排)、因材施教(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潜移默化(教学形式非正规化)、内外结合(家教与参加培训班相结合)——在对孩子进行“个性化”教育方面,学校的普遍教育无法满足每个家庭的需求,只有家庭教育才能完成——因为只有家长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
一、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始于孩子出生,伴随孩子成长,是孩子最先接触的教育。它贯穿于人的一生,既是日常教育,也是终生教育。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说:“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学龄前的家庭教育,而不是学校教育。”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最重要的环境,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教会人日常的生活知识和技能教育,如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等,形成基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实践证明,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和前提。
二、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
1、家庭教育观方面
(1)父母的期望值过高。每个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家长往往忽视子女心理和生理的实际情况,急与求成,拔苗助长,孩子的作息时间被排得满满的,一会儿钢琴,一会儿字画,一会儿家教辅导,经常由于期望过高,做出错误的决策。如,把孩子的前途看作实现父母没有实现的愿望,将会按照父母的意志进行教育。
(2)父母的自身素质
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长素质的高低对教育质量的影响很大。素质高的父母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能较好的发现和引导子女的兴趣爱好,并根据自己积累的经验教育子女。俗话说:“虎父无弱儿。”就是这个道理。相反,素质低的家长在实施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不能把握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利于孩子的全面成长,无法解决孩子提出的问题,从而使孩子产生困惑的心理。
(3)家庭条件因素
家庭条件主要指家庭的经济条件和居住的环境条件。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可以为子女提供足够的物质保障,培养和满足孩子多方面的兴趣。而经济差的,孩子因家境的困扰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另外,父母忙于改善经济条件,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少。家庭条件因素还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因素。一般来说,父母关系好的家庭的孩子在心理发展方面都很健康。相反,父母关系不和或离异家庭的孩子的心理发展上都有些问题。他们自闭、自卑、不爱与人交往,往往会有极端的行为。
2、家庭教育观念、方式
教育观念、方式的得当与否,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1)教育观念陈旧。不少家长教育观念陈旧,忽视子女的自身感受,把自己的意思强加给孩子,要求他们按自己的要求去做;还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这种溺爱使他们失去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另外许多家长把上大学看作孩子成才的唯一途径,压抑孩子的个好,造就了一批高分低能儿。
(2)教育方式失衡。许多家长在教育方式上失衡,他们忽视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往往采取两种极端的教育方式:一部分家长采用“不打不成才”的旧观念,他们信奉“棒打出孝子”;另一部分家长则过于溺爱,形成了服务性的教育方式,导致一些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他们对孩子的错误行为不予以及时的批评指正,使得他们肆无忌惮,没有责任心。
3、家庭环境方面
家庭环境是构成家庭教育的基础,家庭是孩子的栖息地,其一切都无形地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如父母的言谈举止、行为方式、待人接物、品德修养等。成员之间的关系、思想作风、行为准则、家庭经济条件和成员精神状况如何,如何待人处事、如何交往等等,会形成较为稳定的习惯性。孩子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时刻受着熏陶感染,由此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和睦安宁的家庭,孩子采用问题解决应对方式显著多于偶尔争吵和经常争吵家庭中的孩子;父母不良的纪律管制行为会导致糟糕的家庭氛围,引起青少年和成人早期的许多适应不良行为。
三、对家庭教育的几点思考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长的言行举止及行为习惯对孩子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家长要对子女以亲情的关爱,同时也要树立自身的威严,注重自身的形象,让孩子有尊敬感、信任感。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教育培养子女,潜移默化的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不要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父母的责任就是供其衣食;也不要认为教育就是知识教育,把其他内容排除在外。那种仅认为成绩好,就算是人才,重智轻德,对孩子在思想、道德、做人等方面表现出来的问题视而不见或予以包容,或一味地娇纵将会导致孩子成为不健全的、心灵有缺陷的人。在教育孩子时,切忌好高鹜远、揠苗助长,更不能操之过急,多倾听孩子的诉说,要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作为家长,要多了解青少年的身心特点,根据自己孩子的个性,共同进行教育。
2、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宁静和谐的家庭气氛,使孩子感到愉快、安全,生活乐观、信心十足、待人和善。和谐家庭更加民主与互相尊重,成员之间彼此体贴、关心,易养成孩子性格开朗、待人有礼貌、有较强的上进心和较高的自觉性。人的心理活动是在一定的心理生活空间之中进行的。良好的心理生活空间,是对子女进行品德教育的积极动力。营造良好的心理生活空间,除了要关心孩子的生活起居,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理解、人格上的平等,而这些是建立在交流的基础上的。
3、要有科学的教育方法。家庭教育方式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子女个性形成和心理健康。科学的教育方式要求家长教育孩子要爱而不溺、严而不厉、循序渐进。严格型和拒绝型的教育方式易引发青少年的违规行为,不仅影响他们人格健全的发展,更影响其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家长无原则的溺爱易养成孩子自私、任性的性格,偏离正确方向,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家长要抓住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使其向好的方面转化。既要看到优点,也要看到不足,对于优点要充分肯定,给以鼓励;对于缺点,要明确指出,正确引导,使其改正;在鼓励过程中,以精神鼓励为主,避免孩子过分地追求物质利益;在指出不足时,要实事求是、语言准确,并指出其危害、找出根源、指明方向,忌打骂、侮辱人格。
总之,家庭教育是一个人的基础教育,不仅是培养合格的家庭成员,更重要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作为家长,要时时、处处以崇高的理想和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营造家庭氛围,努力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和提供良好环境,保证家庭教育职能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小黄,男,15岁,初三学生。父母健全,父亲开私营商铺,母亲是全职太太,均为小学文化水平,哥哥中专毕业后工作。小黄小学五年级以前成绩很差,同学嘲笑,父亲打骂。五年级后不知为何开始好转,是班里的优生。但是每次期末考试,总无法考出平时应有的水平,父亲很少表扬自己,母亲会鼓励自己。初三下学期的几次模拟考,总会突然感到一阵冰冷,伴随着头脑一片空白。小黄是在班主任的鼓励下前来咨询的。
二、个案分析
小黄偏内向、敏感、善于反思,有写日记习惯。自初中以来,成绩都比较波动,但是依然能保持在年级前60名。详细了解发现,小黄与母亲的关系比较好,很少与父亲沟通,父亲以前总是很凶地打哥哥,有时也打小黄。哥哥成绩很差,小黄很担心如果自己成绩差,爸爸会像打哥哥一样狠狠地打自己。班主任表示,小黄曾经在家里向父母发泄道:不要总是把当年放在哥哥身上的希望放在自己身上。
小黄自述说考试时自己并不觉得紧张,但是从他的生理上明显表现出了紧张的现象,并且在第一次咨询时,小黄并没有表示爸爸在自己童年时对自己的打骂,在第二次咨询时才主动陈述。
由于小黄父亲对他和哥哥的教育采取了暴力方式,给小黄留下了挥之不去的童年阴影。初中后,小黄爸爸很少打小黄,沟通也少。小学时被打的记忆渐渐消逝,但那份恐惧依然存在,尽管小黄理性地告诉自己说,那是父亲爱的表现,但在小黄的潜意识里,那份恐惧根深蒂固。并且似乎出现了莫名泛化的迹象:即在考试时也表现出了一份不能自察的焦虑。与此同时,父亲对小黄物质上又非常关注和满足。小黄对父亲是既爱又怕,既期盼得到父亲的肯定又怯于与父亲交流。从母亲后来的谈话中发现,父亲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包括夫妻间和亲子间,现在对于早年自己的暴力教育方式也深感愧疚,但从未向儿子透露过。由此,在小黄心中的爸爸,依然是那位“儿子成绩考不好就要打”的形象。
三、处理办法
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班主任所了解的以及小黄妈妈所掌握的信息未必就是小黄内心的真实想法。因此,为了更好地帮助小黄,缓解他内心的焦虑,必须先跟小黄沟通,了解小黄的内心想法。因此,在第一次见面时,先放下班主任提供的一些信息,重新了解小黄。
为此,先跟小黄建立信任的关系。在获得了基本信息及小黄的真实想法和看法后,基于上述情况及分析,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处理办法。
第一,做呼吸放松练习。小黄第一次来咨询的时候,略显紧张、拘束。因此,在了解了基本情况后,利用深呼吸放松法,先让他的身体放松下来。约十分钟后,小黄表示放松了很多,对他而言已经足够了。第一次,他只想快点寻找办法缓解考试压力,不愿探讨过多。根据心理咨询的自愿原则,我也没过多干涉。
第二,用自由联想法,让小黄寻找考试焦虑的源头。小黄第二次是主动请班主任跟我预约的,经过一番语言交流,依然没有发现考试焦虑问题所在。于是,引导小黄用自由联想法探究考试焦虑源头。主要做法是:让小黄在一张空白纸上,写下与考试有关的任何词语,只要是脑海中闪现的词语,就记录下来,如此不断地写。再与小黄一起分析这些词语与哪些事情有关。
第三,运用合理认知法,引导小黄正确认识学习及考试的意义。埃克森的认知理论认为,引发人情绪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个人对事情本身的看法或评价。因此,引导小黄合理认识学习及考试的意义。小黄重新有了认识:学习是为了增长知识,考试只是在某种程度上验证学习的效果。在面临重要考试时,有压力是正常的,接受这种有压力的状态,不要因为有压力就担心焦虑,同时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来缓解压力,例如深呼吸、闭目养神一分钟、暂停法、按摩法等。
第四,与小黄父亲沟通。引导小黄意识到自己考试焦虑的源头后,一方面,引导小黄用换位思考的方式理解父亲,并鼓励小黄尝试与父亲沟通。另一方面,与班主任沟通过后,决定瞒着小黄,与小黄家长沟通,协商如何帮助小黄度过这个关键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小黄父亲很关心他,甚至有些战战兢兢地对待他,担心影响了他的心理状态。同时,小黄父亲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某些不合适的教育方式,而且自我感觉良好。此时,我并没有去责备或否定他,而是引导他往更合适的方式去开展教育,并不断地肯定他做得好的方面,传达孩子对他的一份敬意。
四、思考总结
上述工作开展以后的一周,小黄再一次来到了心理咨询室。这一次,他带着开心愉悦的心情,不断地诉说跟父亲间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并表示在不知不觉间,开始能放宽心去迎接中考。
在这次咨询中,引发了我关于家庭教育的几点思考:
第一,家长要正确看待自己的身份[1]。
(1)家长不是超人,也不是完美的人,家长也会犯错;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每位家长都是一位新手,或多或少都会犯或大或小的错误。从内心深处承认自己的这份错误,能让自己在以后的家庭教育中更好地开展教育。
(2)家L与孩子有相同和平等的需求,既要重视孩子的需求,也要重视自己的需求。孩子希望做得好时有人赞赏,家长也一样;孩子在做得不好时希望得到谅解和鼓励,家长也一样。在如今倡导赏识教育的同时,家长别忘了自己也需要这份赏识。当家长意识到这点,并设法自我赏识或获得伴侣赏识的时候,内心才有更强大的动力去爱去教育好孩子。
(3)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家长遇事显示出自信、自爱、自尊,孩子看在眼里,便也会这样做。案例中的小黄家长在小黄每次考试前,都表现出某种担心,这种情绪无形中也感染了小黄,影响了他的发挥。家长若以自然、轻松、豁达的心态面对自己的生活,孩子自然也会以真诚、自信和积极的态度创造他们的人生。
第二,家长要创造安全、放心的环境给孩子成长。
在Baumrind研究[2]的基础上,Maccoby和Martin根据父母对儿童的要求性和反应性水平高低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四类,即权威型、溺爱型、专制型和忽视型[3]。后三种自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第一种也难以培养出具有良好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孩子。有些家长为了在孩子面前树立权威感,表示自己懂得很多,往往爱直接告诉孩子问题的答案,这样便让孩子难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更扼杀了孩子自主判断事情对错的意识和能力。因为缺乏自主思考,更少了很多直接经验的积累,无法体会成功感及树立自信心。有些家长采取忽视型,把事情交给孩子,要孩子自己想办法,而不理会孩子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做出理想的效果。这种方式,能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但是却忽视了培养他(她)的团队精神以及与人合作的意识,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容易退缩。因此,家长要提供安全、放心的环境给孩子,让孩子把他(她)本有的力量经过思考、尝试、修正,最终获得成功并得到肯定的过程,转变成能力,进而培养出自信。
在小黄最后一次的诉说中,出现了许多小黄父亲曾经说过的彼此愉悦相处的画面。这种默契让我深深感到,其实这对父子间存在浓浓的亲情,虽然他们彼此都是不善表达内心的人,但是彼此在一起时良好的互动,也能促进关系。这是父亲在意识到自己过去错误育子方式后所做的成功的改变。
第三,家长应与时俱进,学习良好而有效的H子沟通技巧。
每个孩子都在不断地学习,以更好地掌握种种面对生活挑战的技巧。家长是他们最重要、最信赖的老师,孩子绝大部分的基本行为及心理模式都是从家长那里学来的,家长不仅是他们的模范,更是孩子们求教的对象[4]。小黄不管是走路姿势还是说话的表情,与其父极其相似,虽然父亲为他带来了一定的童年阴影,但是在不知不觉中,小黄依然在学习着父亲。也正因为父亲在百忙之中依然会学习许多军事知识、时事政治、地理知识,满足了小黄的好奇心,也为亲子沟通建立了桥梁。与此同时,如果小黄父亲能多掌握一些亲子沟通技巧,也许小黄会成长得更健康快乐。包括正确地赏识孩子,给孩子一个“黄金时间”,训练关注良好行为、换位思考、留点悬念等。
五、工作展望
针对以上问题,在日后的学校教育中,可在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当今学生家长的家庭形态、教育教养模式以及亲子沟通状况。家庭形态包括典型家庭及非典型家庭,典型家庭即普遍的亲生父母抚养子女这一典型家庭形式,而非典型家庭包括单亲家庭、继亲家庭、隔代抚养家庭、重组家庭、寄养家庭等几大类。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溺爱型、专制型和忽视型四类。运用家庭各成员之间的个性、行为模式相互影响,改进家庭心理功能,促进家庭成员的关系[5]。
第二,针对上述调查结果,分质开展家长会,以有针对性的方式与家长协商如何更好地开展家庭教育,提高家长会的实效。过往,学校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开展家长会,而忽略了家长的不同情况。如果能充分双向结合,也许效果会更好。
第三,运用多种形式,开展家庭教育宣传。包括制作家庭教育小报,录制家庭教育音频,开展现场家庭教育讲座,组织家长互相交流等。如今,家长工作繁忙,下班回来一身疲惫,也许已经懒于定下心来阅读,如果能录制家庭教育音频,则家长学习的效率也许会更高。
第四,开展主题班会等活动,邀请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促进亲子关系。学校教育不但是针对孩子知识的教育,更是一种意识、心态的教育,包括培养感恩之情等。
良好的亲子关系和有效的家庭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自我成长的意识和能力。然而,路漫漫其修远兮,只有不断尝试,才能有所改善,也只有家校合力,才能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李中莹.亲子关系全面技巧[M].北京:现代出版社.2008,4.
[2]Baumrind D. Current patter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Monograph,1971,4:1-2.
[3]Maccoby E E,Martin J A. So-
cialization in context of the family:parent-
child interaction. In E. M. Hetherington(Eds.),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p-ment. New York:Wiley,1983.
作为一名从事教育工作十几年的我,既是教师又是家长,怎样找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最佳结合点,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达到最佳的效果并能够优势互补,进而使学生能够从这两者中终生受益,一直是我深深思考的问题。怎样把这两者的关系协调好,怎样正确认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作为双重身份(教师兼家长)的我有如下几种看法:
首先要分清“主要教育责任”,一定要认清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应由家长承担,学校是辅助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机构。
其次,要分清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教育目的、教育方式、教育时间上存在的差异:
1.学校与家长的“具体教育目的”有所不同
教育的总体目的就是能够使孩子根据自身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自身的潜能,并重点培养其特长。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与家长的具体教育目的是有所不同的:
学校教育是一种针对许多孩子的共同点的“共性教育”,这种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标准化”,即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在某一阶段达到一个即定的标准。但是我们知道,每个孩子都是具有独特性的、有区别的,这种区别不仅表现在外貌上,同时也表现在内在的心理、素质、能力等各个方面的差异。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家长的教育目的应该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立足于社会,而针对孩子自身的特点来进行的“个性教育”,如相关素质、能力、技能的培养,具有针对性和重点性,特点是“个性化”。
2.学校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所不同
由于学校教育是“普遍教育”,因此在教育方式上具有如下特点:从教育时间来讲,学校不可能对每个孩子进行全程教育,只能负责学生在在校阶段的教育;从教育形式来讲,由于是针对群体的教育,所以必然要以“上大课”的教学方式为主;从教育内容来讲,学校不可能对每个孩子进行全部教育,它只涉及课内知识部分;从精力来讲,学校和老师也不可能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教育;作为教育效果来讲,只要保证大部分学生达到标准,学校就算完成任务。
标准化考试,是检验学校教育成果好坏的重要形式――它既检验学生的学习能力,又检验老师的教学能力;既考核学生学习的效果,又考核老师教学的效果――如果不考试,就无法检验学生学得好不好、老师教得好不好,因此学校注重的必然是全校学生的考试分数和反映本校教学水平的升学率。
家庭教育是针对自己孩子特点的“特殊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形式就表现为:不可选择(因为只有一个孩子,不能以现有的水平高低对孩子进行选择)、必须成功(不能像学校那样计算升学率、成功率)、没有考核指标(没有任何单位对家长的教育效果进行考核)、非系统化(没有时间和计划安排)、因材施教(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潜移默化(教学形式非正规化)、内外结合(家教与参加培训班相结合)――在对孩子进行“个性化”教育方面,学校的普遍教育无法满足每个家庭的需求,只有家庭教育才能完成――因为只有家长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
同时还要明确,“家庭教育”是自己的事情,是在给自己干,不是在给别人干,因此不能提条件。不能“等靠要”,不要失职,不要用“没时间、没能力”为理由,推卸家庭教育的责任,要积极参与到对孩子的教育中。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2
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是每位家长要面对的问题。尤其面对稚嫩纯洁的低学龄儿童,家长心目中的教育目标,基本决定了他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导致应试教育的根源,小到学校、教育机制,大到中国转型期诸多社会问题与人们急功近利现实心态,很难从学校教育与老师层面得以转变。
学校教育尚有很多不足之处,有没有办法解决?我们认为:家庭教育可以起到很大的修正与弥补作用,关键是家长对孩子施以影响的教育目标是什么?教育理念与方法是什么?
一、给孩子减负,还他们快乐轻松的童年
按幼儿身心发育特点,小学低年级原则上不宜留课外作业,中高年级课外作业不超过一小时。但减轻孩子的课外作业负担大多化为空谈,家长为让孩子顺利升重点初高中,教师在各种统考排名与考核下,孩子作业超负、课后上各种班是家常便饭。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每周多学75分钟数学的孩子成绩平均可提高3%,但对其他学科没有任何改善。
而熟悉教育系统的人知道,作为文化底蕴与思维训练的底子,很大程度纯粹是高考准备,初、高中有必要非学那么多艰深课本知识不可吗?西方教材远比我们知识性简单,但培养的孩子却更有创造性、想象力,富人文精神。我国的教育目标与方式,偏离扼杀孩子天生质素。家长可在观察孩子最喜欢、有兴趣事情上,注意引导他此方面,适当时候可以请人辅导或报班,这应该是生活中多方面的,而绝非只有奥数、英语、舞蹈、音乐、绘画、体育等功利目的,而且不应该多。给孩子们减负,还他们一个快乐轻松的日常生活。有了时间,他们的天性与可塑性才会被更多的释放出来,他们的本真性情才能更自然生长。
二、多给孩子人本教育,注入对世界与人生正确的基本认识
为什么要让孩子本真性情自然生长呢?武汉小学一位老师曾布置过《最美的风景》作文题,有个小女孩在作文里记录下自己真实的经历。
她写道:每次上学的路上,我总会看见一个拉着破二胡的乞讨老人。“我很小的时候,每次路过这里时,身上哪怕仅有一块钱都会全给老人,那是自己上学坐公车的钱。”
但是后来事情变化了。妈妈说,这个人是“装”的,“而且报纸上也不停地说,很多人是有能力而去乞讨。”
慢慢地,“我只会用目光斜他一眼,甚至从他身边经过时,看都不看一眼了……”
直到有一天,她看见一个比她小的小姑娘:“她拿着热气腾腾的包子走过时,正准备吃,看到了这个老人,马上停住了。”“她把包子放进了乞讨老人的碗里,装包子的塑料袋还冒着热气,突然间琴声戛然而止,老人对小姑娘说了一声‘谢谢’、一刹那间,女孩的记忆苏醒了,“这个小孩让我想起了原来的自己。原来的我,也会这样去做——哪怕多走两站路到学校,哪怕自己不吃旱餐,我也会把钱给老人。”
女孩感到很迷惘。作文的结尾处,她这样叩问:“那个‘我’究竟到哪里去了?”
后来,老师看完作文问她,“你眼里最美的风景是什么呢?”
“最美的风景是孩子,成人的世界不美。”女孩神色黯然地回答。
“那你找回美了吗?” “是的——我能感受到,但我回不去了。”女孩说。[1]
为什么随着儿童的长大,他们本来就有的真、善、美不得没有长大,反而丢失了呢?上文作者把它归因为应该反思的不是儿童,而是成人。的确如此,低学龄儿童本性只有真和善的纯净天真,我们真正应该给予孩子的是人本教育,对世界与生活大的认知,高尚正直的人格力量,远比高分、才艺重要。比如:安全、规则、诚信,仁爱、礼让、大度,如何直面与解决问题,如何缓解压力,如何表达真实感受与解决和他人冲突,如何有个好的情商,在物质生活之外还有多少更宽广的世界与追求。大部分芸芸众生,都将过的是普通人的平常生活,但只要有不一样的眼界与思想,对个人生活的理解与要求不同,也有许多别样的幸福与精彩,幸福很大程度与识见、心智有关,并不完全由收入地位决定,更不仅由时下房子、车子、票子的庸俗评价观念决定。
三、让他们多出行,多阅读适合身心发展各阶段的书籍
苏北农村留守儿童,指苏北农村地区因父母单方或双方长期在外务工而被交由他人抚养教育的处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学生。家庭教育,指儿童在家庭生活中,由父母对其进行的知识学习、生活技能及品德认知等方面的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流动范围越来越广,不少苏北农村家庭的家长们选择去经济较发达地区就业,造成社会上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现状。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对孩子未来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苏北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发现,家庭教育缺失使留守儿童现状令人担忧。
一、苏北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
1.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独立性提高。
相对受尽长辈宠爱的独生子女来说,留守儿童的独立性更高。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需要独自面对社会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难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由于家庭困难,留守儿童的空余时间都用来帮忙做家务、干农活,有一定的生存技能。
2.缺失父母关爱导致产生孤独感,影响交际。
由于缺失父母陪伴与关爱,留守儿童会产生自卑感,性格孤僻,不愿意甚至不敢与他人交流,长此以往,缺乏沟通使留守儿童不合群,出现交流障碍,严重者出现自闭症。大量负面情绪袭来使留守儿童对社会产生厌烦心理,情绪波动严重,性格上出现不良特质。孩子因为长期与父母得不到沟通,亲子之间产生隔阂,儿童就会缺少存在感、自尊感和安全感。亲子关系融洽,父母支持、鼓励、引导行为有助于儿童形成健康的社会情感和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3.缺乏正确引导,价值观扭曲。
外出务工的农村父母出于对孩子的关爱,陪伴的亏欠,会在物质上对孩子进行补偿,出现孩子想要什么就买什么的现象。这样一种补偿方式无疑会对孩子价值观树立造成不良影响,使孩子产生虚荣心、攀比心,容易拜金。精神亏欠用以物质补偿,还未形成正确价值判断的孩子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久而久之形成一种享乐主义人生观,出现好逸恶劳的心理,不利于孩子未来发展。由于没有家长的正确引导,因此孩子没有是非判别能力,分不清好人坏人界线,孩子的价值观会和社会发展向逆而行,自主意识过强会引发独断主义,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
4.缺乏沟通,心理发展不健康。
苏北农村地区父母外出务工,孩子在家基本由爷爷奶奶照看,大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文化程度、文化素质都跟不上社会时代的需要,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更缺少科学性管理。临时监护人不能完全明白家庭教育对一个孩子产生的影响,甚至想不到自己一个小举动会影响孩子的一辈子。部分留守儿童在学校或生活中遇到问题、烦恼得不到倾诉,只能埋在心里,长此以往对留守儿童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易产生内向、胆怯、多疑、自卑的性格特点,亦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情绪,有的采取上网、偷盗等不良行为发泄情绪,更有甚者出现攻击和倾向。
5.缺少父母监管,留守儿童学习发展不全面。
由于父母在外忙于打工,没有时间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科学性与合理性规划。有的留守儿童具备某些天赋,却因得不到重视培养,而被埋没荒废;有的留守儿童由于没有人管教辅导,成绩始终上不去,变得不务正业,整天浑浑噩噩,虚度光阴,甚至产生厌学心理,走上辍学之路;有的家长意识到这个问题,会对孩子施加压力,导致孩子出现逆反心理,反而使问题变得更严重;而有的父母进城务工看到当代大学生“毕业则失业”的现象,产生“读书无用”的想法,他们将消极、错误的思想灌输给子女,在一定程度上助长子女厌学情绪。
6.农村安全隐患的威胁。
父母不在身边,临时监护人不尽职,导致留守儿童得不到保护,安全隐患堪忧。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太弱,被拐卖、被侵害的事件屡见不鲜,他们的人身权益得不到保障,对留守儿童是一种极大威胁,对留守儿童教育造成不良影响,对苏北农村基础教育体系产生强烈冲击。
二、苏北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政府发挥宏观指导作用。
(1)苏北农村落后地区的劳动力缺失现象归根究底还是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政府在其中要发挥积极的宏观指导作用,积极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制定相关优惠政策,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减小农村劳动人口的流动幅度,使农民不出家乡就能走上富裕的道路,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途径,也是减少留守家庭的关键所在。
(2)政府应从户籍制度限制着手,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建立农民工子弟学校,降低入学门槛,免除一定的学杂费用。各地政府应在一定能力范围内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实施优惠,使子女跟随父母在城市生活,得到家庭教育。
2.学校教育应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学校不是单纯地对孩子进行科学知识教育,针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应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不仅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有所帮助,而且有助于稳定社会、团结民族。
(2)举办留守儿童心理咨询会。由于缺失父母关爱,留守儿童容易出现心理不良现象,因此,学校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咨询,了解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既有助于留守儿童健康发展,更有助于学校形成良好的风气。
(3)定期安排家长教师交流会。学校应加强教师与留守儿童家长间的联系,及时反馈孩子在校情况,让家长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4)学校应展开“手拉手”活动,让非留守儿童与留守儿童平等相处,使之快速融入学校这个大集体之中,感受学校生活的乐趣和温暖。
3.社会应营造良好氛围。
(1)社会相对于学校和家庭来讲是一个大家庭、大环境,对留守儿童健康发展有耳濡目染的影响。整治社区环境,营造良好互助和谐氛围,让缺少家庭温暖的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生理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2)邻里之间应对留守儿童轮流进行照看、关爱、教育,让独孤的留守儿童感受到正常的关爱,受到公平对待。
(3)社会成员可自发组织以帮助苏北农村留守儿童为主题的支教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科学知识辅导和心理辅导,为留守儿童送关爱、送温暖。
4.家长要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孩子受教育的关键场所,家庭教育直接关系孩子未来的成长。
(1)家长可就近务工,既能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减少孩子对自己的思念,又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学校近况,使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更直观。
(2)家长的教育观念应转变。不少家长以物质弥补孩子的教育方式是绝对不可取的,这会使孩子产生畸形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孩子所需要的精神食粮与精神关爱是任何形式都弥补不了的,父母应转变观念,尽量挤出与孩子交流相处的时间,满足孩子心理、情感等内心需要。
5.留守儿童自身应转换观念。
(1)亲情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感到孤独、自卑。留守儿童应学会排遣不良情绪,如学会向他人求助,向家长、老师、同学、临时监护人或者邻居倾诉,寻求帮助,以缓解心理压力。
(2)父母外出打工是迫于生计,也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及美好未来,留守儿童应理解父母,而不应该一味地埋怨父母冷落自己。
参考文献:
[1]胡国雄,肖亚红.“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的研究[J].教育与管理,2011,08:20.
[2]郭晓霞.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社会学思考[J].教育探索,2012,02.
(2)可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因材施教的功能。每个人受到家庭的影响都是举足轻重的,因为家庭对人的影响是持久的。因此,大学生会由于家庭背景、经济状况、家长的文化程度以及其他因素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因此,在加强家庭教育的时候要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施加教育,这样,有利于学校和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开展。
(3)家庭和学校的矛盾冲突可以得到有效的缓解和减少。随着法制化步伐的加快,人们依法维权意识也普遍增强,近年来,家长与学校的矛盾和冲突频频出现。探其原由,多数是由学校和家庭二者之间沟通信息阻塞造成的,沟通信息不通畅、相对滞后是突出的特点。为此要充分利用大学生的家庭教育的积极方面来达到缓解和减少家庭和学校的矛盾和冲突的目的。
2大学生家庭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大学是个综合体,它是科学研究的阵地,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是社会服务的基础。和谐的家庭来源于每个高素质的家庭成员,那么高素质的家庭成员就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作为基础来支撑,由此看来,加强家庭教育这一基础性工程的建设势在必行。一度备受关注的“马加爵事件”、“李天一事件”等无一不反映了大学生缺失家庭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一个多种力量多用的结果,必须通过政府引导、学校主导,家长和大学生自身的积极配合来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让家庭教育真正地成为一个系统性工程。
2.1政府提高对大学生家庭教育责无旁贷
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是明天的新星,祖国的栋梁,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未来管理者和建设者。因此,对高等院校开展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工作,政府有责任进行监督和管理,并通过宣传,让更多的家庭和父母认识到大学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政府对促进高校积极地开展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工作责无旁贷,尽量让更多的家庭和父母能够认识到大学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学生上得起大学已不仅仅是政府唯一的职责了,同时政府还要保证上得起大学的学生在高校要接受良好的大学教育,也要同过社会的各种渠道和其他的各种力量,让大学生切实体会到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对于那些在大学生家庭教育过程中有困难的家庭应建立应急机制,随时提供有针对性的扶持,充分发挥政府在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时的主导作用。
2.2良好的大学生家庭教育需要
靠高校的引导和支持高等院校是大学生的主要阵地,生活和学习都在学校里,师生交往时间长、交流的范围广,相互沟通频率也远大于与家长的交流沟通的频率,在大学阶段家庭教育工作的阵地转移到了学校,由学校主导完成。第一,学校要为大学生家庭教育提供条件,可以通过制定制度性的文件或者建立健全相关主题网站,同时,学校要抽调专业的工作人员组成服务机构,协调学校各个职能部门积极配合相关工作。学校要做到对各个具体部门的工作加强方法和理论的指导,并对相关工作的开展加强考核和监督,争取让家庭教育的工作能够在学校落到实处。例如,学校可以给每个学生建立一个家庭教育档案,尤其是对那些在家庭教育上存在困难的学生,更要做好相关工作,可以让有心理学背景的教师来认真完成这个任务。第二,学校可以建立学校—学生、学校—家长、学生—家长的联系机制,同时,可以开展一些有关的亲子活动。当今网络社会下,联系渠道多样,只有学生、家长、学校三方选择适当的联系方式加强联系,紧密联系,才能推动学校在家庭教育工作上的开展。同时,学校要在每次和学生以及家长取得联系和交流后把相关情况写入家庭教育档案,这样可以分析和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利于以后更好地沟通。长此以往,学生、家长、学校之间的交流频率不断增加,遇到突发事件和相关的具体问题就能够高效迅速、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提高了家庭教育的时效性。学校可以通过大一新生入学教育、校庆日和学生的毕业典礼等活动开展家庭教育日、教育周、教育月活动,邀请家长和学生同时参加,增强家长和学生、家长和学校的相互沟通和了解,从而让更多家长能够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3大学生家庭教育需要家长高度关注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也是孩子接受终身教育的课堂。由此可见,家长在大学生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给自己定好位,时刻清楚地知道自己该扮演什么角色,充分调动自己所具有的独特的情感因素和学校、和孩子多交流与多沟通,“多闻多问”,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孩子负责,及时关注孩子的思想动态和心里状态,和学校保持信息的畅通,遇到问题及时与学校沟通解决,积极配合学校来解决孩子的一些生活、学习的问题。
依赖心理的产生往往和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很多家长为了增加孩子的学习时间,一些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如倒垃圾、叠被子、洗衣服等都大包大揽,事无巨细的做了孩子该做的事,造成孩子独立性差,自立性弱,依赖性强。因而孩子不敢独自在家,不会管理自己。
孩子的依赖心理是经过较长时间形成的,因此,想改变孩子的依赖心理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引导孩子,让孩子作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鼓励孩子参加社区学校的劳动,点点改变,循序渐进。家长要放手让孩子去做他们应该做的事,尊重孩子的独立性,使他们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少遇到困难与挫折,即便遇到,也会凭自己的能力勇敢地面对挫折、解决困难。
二、拒绝过分的要求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由于是非观还不强,有时经常会向家长提出一些不合理甚至过分的要求,但现在的家长由于家庭条件改善或爱子心切,往往对孩子的要求不忍拒绝,时间一长,孩子就会把自己放置世界的中心,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当他们的要求超过父母的给付能力时,他们就会觉得受到莫大的委屈,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继而做出极端的事情,离家出走、自暴自弃的事情也就可以想象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但为了孩子的未来,作为家长要学会拒绝。
三、树立学习的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激励孩子不畏艰难、立志成才,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向前奋进。在培养孩子抗挫折能力的过程中,家长要十分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形象,言谈举止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榜样。不论遇到什么困难,不逃避,不退缩,勇于面对,用信心和勇气感染他们,真正做到对孩子全方位的人格感染和熏陶,让自己成为孩子的一面镜子,给孩子以良好的暗示,使孩子今后能坦然面对挫折,树立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
四、设置挫折的情景
古人告诫我们“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许多挫折是现实生活中不常遇到的,适当的创设一些挫折的情景可以锻炼孩子的挫折耐受力。如在人际交往中适度体验一些误解、委屈和冷落,或在学校中受到老师、同学严厉的批评甚至冤枉,与同伴发生冲突,考试成绩不理想等等。在这些情景中,家长教会孩子战胜挫折的方法,增强心里耐受力,让他们懂得挫折与竞争相伴随,要成功必须战胜挫折,从而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和坚强的意志,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健康的发展。
适当的挫折有利于承受力的培养,但强度太大或受挫频率太高,则会适得其反。孩子个体素质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气质和性格特点、心里承受水平和理解能力进行教育,给孩子提供适当的锻炼机会,避免孩子产生畏难情绪,防止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五、培养坚韧的毅力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父母的溺爱,造成孩子意志薄弱,心态不良的例子数不胜数。他们只能享受成功的喜悦,不能接受挫折的痛苦。孩子只有在艰苦条件下磨练才能增强他们的毅力,提高今后抗击挫折的能力。如规定孩子每日必须完成较大运动量的长跑锻炼,鼓励孩子参加学校、社区的体力劳动,和同学一起参加登山比赛或者野外生存自救活动,带领孩子到贫困地区参加生活体验等。让孩子从小体验生活的艰辛,经过艰苦的磨练,受点挫折乃至失败,从而培养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
再次,收集古今中外名言佳句作为孩子座右铭也能促进坚韧毅力的培养,“失败是成功之母”、“跌倒了自己爬起来”、“平静的水面练不出强悍的水手”,这些耳熟能详的至理名言在孩子遇到困难时,能给处于挫折中的孩子以无限的信心和力量。
六、确立合理的标杆
怎样提高幼儿的素质教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之一。所谓的幼儿教育其实就是幼儿教师对幼儿的教育,它在整个幼儿园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家庭教育则是在家庭环境下家长对幼儿的教育,其主要包括在思想道德上与言行上的教育。
一、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重要性及关系简述
1.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思考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就更为严格,所以想要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就必须从幼儿开始抓起。所谓的幼儿园教育其实就是结合国家所制定的教育目标与学习任务,并在相关部门的监管下,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在我国,幼儿教育起步较晚,大部分的家长还没有认识到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在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上还存在着较大的误区。而正规的幼儿园具有开放性与整体性等特点,这些特点直接影响着幼儿未来的发展。我国制定的《幼儿园规章制度总则》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将保育与教育相结合,并对幼儿实现全方面的发展,帮助幼儿树立健康的发展目标,并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另外,幼儿园教育不仅要以幼儿自身的特点为基础,还应当在教育中循序渐进,培养幼儿的适应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
在幼儿园教育中,幼儿教师会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来开展教学活动,所以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有不同的教育任务。随着年龄的不断上升,幼儿所遵守的规矩也就越来越多,学习的时间也就更长,对于这些,需要幼儿能够及时调整自己,这样才能适应以后的学习生活。
2.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思考
人的一生中,家庭教育影响决定着这个人的未来发展,家庭教育一直伴随着人的一生,同时也是在家庭互动的过程中长辈对子女的未来成长所产生的影响。所以家庭教育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家庭教育不仅包括了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还包含了子女对父母的教育;另一方面则是单向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但是在幼儿教育中,所讲述的家庭教育更倾向于第二种,也就是比较狭义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具有灵活性高、连续性好等特点。父母对幼儿的教育不会受到时间与地点等外在条件的影响,教育内容也可结合具体情况来进行。而幼儿在接受这样的教育时,记忆也会更加深刻与具体。且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结合幼儿已掌握的知识内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也是幼儿园教育无法达到的。且在这种环境的长期影响下,幼儿不需要适应期,就能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巩固自己的思想道德与言行,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幼儿教育与家庭教育二者互补
想要充分发挥幼儿园教育在实际教学中的作用,就必须加强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联系,让家庭教育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同时让幼儿园教育辅助家庭教育。一方面,由于家庭教育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与片面性,所以会影响幼儿的未来发展。幼儿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在教育的性质上,呈现出了较强的目的性与系统性。另外在实际教学中,家长对孩子的不听话常常无计可施,这是由于家长对教育的理念与概念不了解,也就不能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教育。虽然家庭教育对于幼儿来说伴随在整个发展阶段,但是也应当借助幼儿园教育的指导,这样才会真正确保家庭教育具有科学合理性。另一方面,幼儿园教育的教育目标能够反映出社会的需求。
二、促进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两者相互联系的策略
要想做好对幼儿的教育,就必须充分加强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联系。要积极开展亲子活动,通过亲子活动让家长直接参与到幼儿园活动中,且通过开展亲子活动让教师、家长与幼儿之间进行良好的情感沟通,加深对彼此的理解与认识,家长通过参加亲子活动,能及时了解幼儿的实际成长情况,并了解幼儿园教育,从而与幼儿园保持一致的教学目标。这样还可确保将幼儿的知识体系与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最终让幼儿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总之,想要真正做好幼儿教育工作,就需要幼儿园与家长联合起来,将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在一起,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这样才能够确保幼儿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二、解决“心理健康”的问题
孩子正处在长身体的时候,关心他们的物质生活是必需的,但不能忽略他们的心理需求。一般的孩子成长都要经历好奇、朦胧、逆反和成熟这几个阶段,家长要根据不同的心理特征,密切关注,循循善诱。用崇高的理想指引孩子,用高尚的品质教育孩子,用拼搏的精神塑造孩子。使孩子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能够经历风雨,见得了世面,能够平静从容地面对社会,解决他们在生活工作上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从而施展他们的才华和抱负。
三、解决“交流沟通”的问题
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正常交流沟通非常重要,它是一个家庭和谐、文明的保证,特别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尤其重要。父母只有了解孩子,才能帮助孩子,指引孩子。那么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家庭内部交流沟通机制呢?我认为:一是父母不要居高临下发号施令,作为父母有时候也要适当的蹲下来,心平气和跟孩子交流,做到有话好好说。这是进行交流的基本条件。二是父母说话不要重复和唠叨,孩子最怕父母反反复复的说一句话、一个事情,有的父母为了强调某件事情的重要性,生怕没有说清楚,反复地讲,从而适得其反,使孩子厌烦。三是善于观察孩子的优点和进步,适时的进行赞美和表扬。四是鼓励孩子有话和父母说。要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让孩子把高兴的事告诉父母一同分享,把受到的委屈告诉父母,让父母帮助分析,把困难告诉父母,让父母帮助解决。
四、解决“留守孩子”的问题
我区有一所小学,近50%的学生都是留守孩子,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这是一个庞大的集体,需要家庭、社会、学校共同关心。首先是那些常年在外务工的家长保证每周和孩子通一次电话,进行情感的交流,询问和了解学习生活情况,给他们鼓励和安慰;其次是教育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成立留守孩子学校,定期为他们解难释疑;三是乡镇妇联、文化等部门,要建立留守孩子关爱中心,设置图书室和娱乐中心;四是号召全社会的爱心人士,踊跃报名,争做留守孩子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