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青年研究论文

青年研究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06 09:01:1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青年研究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青年研究论文

篇1

国内外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对价值观进行了各种纵向和横向研究,发现了价值观对整个社会和个人都有显著的影响。价值观在职业上的选择就是“职业价值观”,通常也称之为“择业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就是在职业生涯中体现的,一个人的职业生活浓缩其人生精华,职业价值观是人生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对于青年来说,他们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成熟的关键时期,因此研究青年职业价值观对于青年的就业与指导、企业人员招聘、职业咨询、员工考核等都将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对以往青年职业价值观的研究进行以下述评。

1职业价值观概述

1.1职业价值观的定义

职业价值观又称“择业观”,在国外通常称工作价值观(workvatues)。尽管称呼不同,但因价值观是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系统,因此所反映的基本价值倾向是一致的。

目前关于职业价值观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主要是国内外学者的职业心理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不同,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职业价值观下了定义:Super(1970)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个人追求的与工作有关的目标,亦即个人的内在需求及在从事活动时所追求的工作特质或属性;;Elizur(1982)认为,职业价值观就是个体对某种工作结果重要性的看法;Ros(1994)认为,职业价值观就是人们对某种职业所取得的终极状态(如:收人高)或行为方式(如:与同事一起工作)的信念;Schwartz(1999)认为,职业价值观是指人们通过工作而达到的目标或取得的报酬,它们是更一般的个体价值观在职业生活中的表现;宁维卫(1991)认为,职业价值观是指人们衡量社会上各种职业优势、意义、重要性的内心尺度,属于个性(人格)的范畴;黄希庭(1994)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职业的需求表现出来的评价,它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是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凌文栓(1999)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信念和态度,或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倾向;余华(2000)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衡量社会上某种职业的优劣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它是个人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并为其职业选择、努力实现工作目的提供充分的理由;于海波、张进辅(aooi)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依据自身和社会的需要对待职业、职业行为和工作结果的、稳定的具有概括性和动力作用的一套信念系统,是个体在长期社会化过程中所获得的关于职业经验和职业感受的结晶,属于个性倾向性范畴的概念。与国外学者所下定义不同,国内学者从更加一般和抽象的角度来概括职业价值观的本质。

1.2职业价值观的结构

对职业价值观结构的探讨一直是职业价值观研究的重点。由于各个学者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方法和角度不同,因此职业价值观结构的划分表现出多样性的特点。查阅国内外学者对职业价值观结构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

两分法:著名的职业心理学家Herzberg提出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

三分法:由Super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内在价值、外在价值和外在报酬;Aldeder在Super的基础上划分的内在价值、外在价值和和社会价值;Elizar划分的情感、认知、工具;黄希庭、张进辅等人划分的职业目标、实现职业价值的手段、职业评价;凌文栓划分的发展、声望和保健因素。

四分法:Surkis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内在价值、外在价值、社会价值和威望价值四个纬度,后来的Rone,Ros}Schwartz在此基础上对职业价值观的纬度进行了自己的研究与划分;赵喜顺提出的兴趣爱好型、社会利益型、声望舒适型、经济型。

五分法:宁维卫划分的进取心、生活方式、工作安定性、声望、经济价值五个纬度。

六分法:Holland划分的六种职业兴趣类型: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与传统型。

1.3职业价值观的理论

目前关于职业价值观的理论主要是西方的一些理论,国内还没有专门的职业价值观理论。

(1)职业选择理论。由美国职业指导专家Holland(1973)提出。他认为,大多数的人格可以分为六种类型: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与传统型,每一种特定类型的人都会对应相应职业类型的工作,或者说对相应职业类型的工作感兴趣;人们所处的环境也可以分为相应的六种类型,人们寻求能充分施展其能力与价值观的职业环境。此外,Hoppock还提出了职业选择必须适合个体需要的理论。

(2)职业发展理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职业指导专家Ginzberg,他认为人们职业发展的有序阶段和基本的人格发展相联系,并且人们的职业发展包括幻想阶段、尝试阶段和现实阶段。他后来又提出,职业发展不仅仅局限于儿童和青少年,职业选择并非不可改变。

(3)职业发展的自我概念理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Super,他强调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是一个前进的动态的过程,并且职业价值观是随着个体的自我概念而发展起来的。他强调青少年期是一个关键期,在这个时期,个体探索和担任职业角色,通过体验各种角色来增进对自己的了解,自我概念也随之得到发展,当自我概念发生较大分化时,其中一个特殊的方面即职业自我概念就成为职业选择的关键因素。他提出,人们对社会上各种职业生活方式有三方面的需求,即满足生活上的需求、社会人际关系的需求和各种劳动活动的需求。个人为了充分满足这三方面的需求,于是就形成了自己的职业价值观。

2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职业价值观是一个人根据自身的特质、对职业的认识以及个人的实践活动,同时经过自我调节、自我教育而形成和不断发展完善的。因此每个人的职业价值观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形成和成熟的过程,其形成和发展需要经历以下阶段:

(1)幻想阶段(儿童期)。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水平和自我意识的分化程度处于低级水平,对职业没有明确的意识,主要是父母职业类型、工作态度以及周围人的职业态度和观念影响他们对未来职业角色的幻想。这种模糊的职业意识是不现实的,极不稳定,缺乏现实性。

(2)萌芽阶段(青少年期)。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极大的发展,对各种职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有了较深的认识,职业价值观开始萌芽。

(3)形成阶段(青少年晚期和成年前期)。在这一阶段,青年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同时自我意识也进一步分化,使他们能够对一些职业做出客观分析,同时对自己的性格、能力、兴趣等有了较深的认识和评价,对于自己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也有了较为本质的认识,职业价值观初步形成。

(4)成熟阶段(成年期)。在这个阶段,青年的思维能力和自我意识都已趋向成熟,而且也能够对职业有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并且能根据社会实践做出具体的职业选择,职业价值观已经开始成熟。

3职业价值观的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职业价值观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随着职业心理学的发展而兴起的。国内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是从八十年代初开始的,1982年天津市劳动局技工培训处和天津市技工师范学院联合调查组发表了《天津市技工学校学生的职业观、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调查分析》,这是我国首次从心理学的角度对青少年职业价值观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从此揭开了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职业价值观的序幕。

(1)研究对象。以往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对象大多是在职人员和从未参加工作的学生。近几年来,随着心理学方法的逐步完善,已经扩展到对其它阶层青年的研究。如:唐智松(1999)对少数民族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朱成杰(2002)对编辑职业价值观的研究;王燕(2002)等对警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文书生(2003)对下岗职工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等。

(2)研究方法。国内外对青年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方法多采用单一的问卷法。其中著名的量表主要有:斯特郎一坎贝尔的兴趣调查表(SCII);库德的职业兴趣调查表(KOIS);霍兰的职业爱好问卷(HVPI);高登的职业价值观量表(OVI);塞普尔的职业价值观量表(WVI);宁维卫对Super职业价值观量表的修订;凌文栓根据文献自编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量表等等。使用单一的问卷法测量职业价值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很多学者也采用了其它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方法。如:句子完成法、作品分析法、访谈法、模糊数学的多级估量法、SSA{smallestspaceanalysis)方法等。

(3)研究内容。国内外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内容主要有:①个人因素(如:性别、年龄、地域、专业、受教育程度)与职业价值观的关系研究;②职业价值观与其它价值观的关系研究,如:张进辅(1989)等对职业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Elizar(1999)等人对职业价值观和生活价值观、Schwartz(1999)等人对职业价值观和文化价值观、Mary(2002)等人对职业价值观和宗教价值观的研究;职业价值观结构的研究,如:顾雪英(2001)对教师、管理人员及会计人员的职业价值观结构的探讨;宁维卫(1996)对城市青年职业价值观结构的研究;王垒(2003)对北京大学生工作价值观结构的研究等等;④青少年职业价值观变迁的研究;⑤企业职工工作价值观与职业行为的研究,如:马剑宏,倪陈明(1998)对企业职工工作价值观与组织行为的研究等;⑥不同人群职业价值观的比较研究,如:余华(2000)对大学生和企业员工职业价值观的相关和对比研究;何华敏(1998)对我国内地四类企业职工职业价值观的比较研究等。

4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

价值观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一方面要受‘社会经济、政治、道德、心态、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个人独特个性的影响。概括起来就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内部因素主要是个人的需要、兴趣、能力、爱好、性格、气质等。

(1)家庭因素的影响。父母的价值取向、教育方式和举止言行都会影响孩子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他们对职业的评价和选择。首先,父母对子女择业的影响,与其年龄和受教育程度有关。其次父母的职业是影响青少年职业选择的直接因素,父母职业不同,使得青少年的择业标准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2)学校教育的影响。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专业教育直接影响着他们将来的职业选择,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评价,对学生的职业认识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除此之外,学校就业指导教育对学生择业意识的形成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国外学校就有很多的就业指导中心,从学生人学到毕业始终对他们进行指导,而在国内很少学校有这样的就业指导中心。

(3)社会环境的影响。每一次社会环境的变化,职业结构都会相应地进行大的调整,使得人们的职业价值观念不断发生变化。职业价值观具有时代性的特点,每一个时期不同的历史社会背景对青少年的职业价值观都有很大的影响,其中社会主导价值和社会舆论对其影响最大。

(4)个人因素的影响。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都会影响个人的职业选择。兴趣对于个体而言是有差异的,兴趣上的差异就构成了人们选择职业的重要依据之一。一社会上的任何一种职业对个人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个人的能力直接影响着自己以后所从事的工作。气质、性格作为个人特性中较为稳定的成分,对于个体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也有一定的影响。

5评价与建议

通过目前国内外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发现职业价值观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关于职业价值观的概念和结构争论较多,而统一的理论建构较少。国内外的很多研究者大都是根据自己的操作性定义来进行自己领域中的实证研究,以至于职业价值观的研究陷人比较混杂的局面,因此建议对职业价值观在概念和理论结构上有统一的认识。

(2)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对象范围比较狭窄,主要侧重于工作在职人员和大学生,而对其它社会阶层的人研究较少。因此建议增加对少数民族、经济落后地区以及农村的青少年、下岗青年、残疾青少年、犯罪青少年等这些特殊人群职业价值观的研究,避免用大学生或在职人员的职业价值观来描述、说明或代替整个青年职业价值观。

(3)关于职业价值观实质、发展趋势的理论研究十分薄弱,建议今后加强对这方面的理论研究。

(4)关于职业价值观的跨文化研究较少,大都侧重各自国家的实证研究,建议进行跨文化的职业价值观研究。

篇2

2对提高青年科技管理工作者业务能力的对策

2.1提高写作水平,多读多写多练

科研管理工作者不能忽视写作能力。写作体现在科研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就很难开展工作。而写作水平的提高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要把写作当做一种习惯,当习惯变成自然的时候,科研管理工作中的写材料任务就不是一项任务了,而会变成一种乐趣,处理起来就能游刃有余。

2.2要善于总结

总结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环节。总结对青年科研管理工作者尤为重要,它是对以往工作实践的一种理性认识。是对过去前人工作的一个概括归纳,通过总结能发现新的观点,掌握新的方法,塑造新的想法,得到新的启迪。可以更加正确认清工作中的优点和缺点不足,能进一步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少犯错误和提高工作效益。对于青年科研管理工作者,只有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分析、反省和思考,才能逐步积累工作经验,提高业务水平。

2.3科研项目管理采取全程监督项目管理是关键科研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在科研项目管理上采取全程监督管理通过开展项目申报答辩质疑,组织所学术委员会专家进行论证,从科研项目的立项—签订合同—项目中期管理包括经费管理和中期执行检查—项目后期管理包括提交验收申请、核对任务指标、组织鉴定验收和科研成果的申报与转化。对已实

施的课题要强化管理,统一上报年度科研计划,根据生产发展及时修正补充,确保科研任务的顺利完成。

2.4增强青年科技管理工作者综合能力

在科技管理工作中要想有所作为,必须提高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包括很多,比如院级领导分配任务后的执行力、遇事处理事情的决断力、在十字路口的选择力、组织协调力等平时善于储备这些能力,有意识地培养这些能力,对青年科研管理工作者的科研管理工作是有驱动力的。

2.5不断学习,提高知识层面的深度和广度

青年科研管理工作者要始终把“活到老、学到老”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给自己充电的人,才能解决知识恐慌和不断创新。要始终坚持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这样一个原则。只有具备了广博的多学科交叉知识结构的管理人员,才能把握当今学科领域的前沿动态,才能在研究方向广、研究领域深的农业科研课题中,正确将科研一线人员的意图和科研思路导向高水平研究。也只有学习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政策管理水平,提高科研管理的档次和研究水平。

2.6加强分析整合复杂信息以及利用各类信息的能力

科学研究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青年科技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科研管理人员应有较强的综合业务水平、整合复杂信息的能力。科技管理办公室作为信息的集散地,每天都面对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大量信息,整合利用好这些信息资源,是青年科技管理者的一项重要职责。加强整合能力能够将科学研究任务、项目、经费、成果、等多重科技管理任务统筹兼顾,有利于处理由于多重任务或新增任务带来的矛盾。

2.7管理方式艺术探究

只有科学的方法才能推动工作顺利开展,要做到忙而不乱,紧而不急。青年科研管理者应该勤于思考,要分清轻重缓急,要统筹兼顾。对于年轻、资历较浅的科研管理工作者如果不讲究方法,不讲究管理艺术,会滋生一些不满情绪,有些事情会弄巧成拙。把握一种科学的技巧和方法非常必要,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方法相结合,带动科研工作的全面发展。

2.8加强制度化管理,使科研工作能够顺利保质保量完成

青年管理者在工作中只有掌握并遵循制度下管理行为的科学规律并依章照程行事,才不会造成管理行为的个人主观随意性。要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对工作中长期行之有效的办法要加以理论升华,固化形成新的制度。要善于总结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制度建设加以解决。改进工作,制度建设是基础,落实制度是关键,只有制度的落实才能使科研管理工作更趋科学化、合理化和规范化。

2.9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

定期组织省内外同行专家举办讲座交流会,召集科研工作一线人员开展青年座谈会,交流新想法,新思路。每年定期举办青年论文交流报告会,课题中期举办中期课题进展报告等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报告,营造出学术氛围,活跃学术思维,令青年人的研究思维的火花在特定的平台迸发。这样可以更好地带动所青年科技工作人员的学术研讨热情,并促进跨学科、跨领域的交流与交叉。

篇3

一、现代教师师德与教师权威的内涵

(一)现代师德的内涵

1.中国传统师德与西方师德的主要内容。师德一般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由教育自身所“内生”的。中国传统师德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兼具百家之长而形成的。其中优秀的传统师德主要包括:立志乐道,敢于奉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教学相长,有教无类等。西方崇尚个人本位、平等和自由权利,因此西方教师师德主要有三个层次:即一要尊重学生,遵循学生天性的发展;二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性;三要培养学生对正义的追求。

从中可以看出,无论中国传统师德还是西方的师德,都涉及到教师的修身、治学的态度和如何处理师生之间关系等问题。总的说来,中国传统师德更注重教师“修身”、教学实践中注意身体力行;而西方更注重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内在的独立意识和对社会公正的追求。

2.现代师德内涵:“以人为本”的新师德。2001年“中国首届师德建设论坛”大会上,确定了“以人为本,敬业奉献”的主题。这是对新时期师德内涵的重要提升,也是教育理念的重要突破。现代师德的内涵应是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指导下,在继承中国传统优秀的师德、并借鉴西方的教育理念基础上形成的,主要包括以下基本内容:(1)职业道德素质。(2)教学素质。(3)心理素质。

(二)现代教师权威的涵义

社会学意义上的权威代表的是一种社会关系,即权威者与权威对象之间影响与被影响、支配与服从的关系。尤以韦伯的观点为典型性,韦伯将权威的来源分为三种类型即:传统的权威、人格感召的权威和法理的权威。传统权威是统治者根据习俗与传统,以世代因袭的身份来运用其权威;人格感召的权威,就是领导者神圣化的人格吸引力;法理权威,是一切典章制度认可的权威。借鉴韦伯的观点我国教师存在着三种权威,即“传统”“人格感召”与“制度”三种权威。具体来说:

(1)专业上的权威。(2)人格上的感召力量。这是构建成现代教师权威必备的条件。教师的人格在于对学生、工作的热爱。教师必须是公正、诚实、谦逊、守信的,“一个真正的教育者……通过你是什么样的人要比你知道什么可以获得更大的成效”。(3)制度上的权威。

(三)师德与教师权威的关系

现代教师权威和师德,二者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具体表现在:(1)师德的具体内容是构成教师权威必备的条件。(2)重塑教师权威,有助于丰富教师师德的内涵。

二、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与教师权威现状分析

(一)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现状分析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以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良好的师表形象、强烈的工作责任感,严格的职业纪律赢得了社会和学生的认可,但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推进、我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职业结构的变革以及相伴而生的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观念、心理状态以及行为方式的变化,使个别青年教师师德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和现象:(1)职业道德上,部分教师一缺乏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2)人格修养上,忽视人格的修养,缺乏以身作则的师表意识。(3)人生观价值观上,价值趋于功利化,内蕴于教师个体的人文精神在缺失。在商品经济的规则下,人的价值理性不断萎缩,工具理性日益膨胀。这使青年教师个人幸福趋向社会给予,价值标准趋向实用,内蕴的人文精神严重缺失。在人生观上,集体观念淡薄,缺乏团结协作精神,过分强调自我价值,而较少考虑到国家的利益和社会的需要。

(二)当前高校教师权威的现状分析

传统的教育教学中,教师既是社会价值体系的代表者,又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垄断了组织的管理权,话语权、决策权、平等权利。因此他在学生面前是绝对的权威。在今天,传统的教师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新环境的挑战,具体表现在:(1)专业权威上,由于传播媒介的多样化,知识更新频率加快。(2)人格权威上,社会的开放程度愈大,多元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使人们的思想发生剧烈的冲撞。

三、构建青年教师师德,重塑教师权威

随着高校青年教师师德与教师权威现状的严峻和德育工作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性的凸显,必须在继承优良传统师德师范的基础上,对传统的教师权威进行整合和重构。

(一)建立青年教师师德的基本规范

构建青年教师师德的基本规范,应体现时代性、人文性、专业性和操作性。青年教师师德应在“以人为本”的基调中构建,这其中包含三个层含义:(1)师德理想。师德理想是教师职业道德中最高的理想,体现了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2)师德原则。师德原则是指导教师实践的根本的准则。教学实践中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的教育教学。青年教师应以提升专业知识为标准,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3)师德规则。师德规则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做遵守的具体的规则。这是带有可操作性的层面。直接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它包括:一是对待自己所从事的专业,二是对待自己的学生。师德规则应该根据现代师德的内涵进行相应的规则的制定,并发挥其约束的功能。

(二)要建立职业道德规范,建立健全相关机制

(1)必须制定明确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健全监督机制;(2)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

(三)优化环境建设

(1)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是培养优秀教师的沃土。(2)建设师生之间的小环境。(3)改善工作环境。优良的工作环境是物质上的保障,也是为青年教师的学习、工作、生活创造必要的条件。高校首先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广大青年教师安心教学,迅速成长的硬件、软件环境。其次,要对青年教师实行政策倾斜,资助和鼓励他们多参加重要的学术活动、进行科研项目的研究。此外,高校还应注重感情投资,关心青年教师的生活等,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的困难。

(四)注重青年教师的自我教育

1.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塑造。构建权威意义上的影响力,必须基于一定的内在精神感召力、权威主体自身的内在素质和人格特征。青年教师应时刻注意自我人格精神的培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人格高尚的教师会对学生心理产生强劲的辐射力和同化力,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境界。

2.加强青年教师道德行为修养。教师的行为修养是取得教师威信的第一要素,他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的形成。因此,必须加强青年教师自身的知识、能力和情感,以及教学艺术和风格的培养,提高教学综合能力,使其在教育科研、教育实践能力和教育实际技能方面构筑高超的教学智慧。

参考文献

[1]矫海霞.西方教育中的师道理念与师德规范[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

篇4

科学研究表明,青年正处于素质优化期和创造的重要人生阶段,他们正担负着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重任,与此同时,青年中的现实思想又存在不成熟的一面,作为社会的未来和希望,思想政治教育理所应当将他们作为重点教育对象。青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一、时代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摇要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科学技术不发达,经济落后的穷国;但又是一个正在迅速崛起,向现代化进军的发展中国家。历史不止一次证明,落后就要挨打。今天的中国,必须进行改革,若不再进行改革,或者放慢改革的速度,就会使中国再次错过使自己富强起来的机会。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出现了几次经济发展的时期。现在又是一个关键时期。中国如赶不上这次经济振兴的大潮,就会再次与发达国家拉大差距。90年代以及21世纪的头1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十年。

中国要富强,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但是无论是科学技术知识的繁衍、传播,还是运用,都离不开人才。人才从哪里来,恐怕最现实最快捷的最主要的当从今天的青年中来。他们又怎样才能成为人才呢?只有通过教育,知识教育固然重要,思想政治教育更重要。知识经济时代要求青年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才能,而且更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先进的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青年的品德构成中处于核心地位,为青年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青年的正确的三观的培养只有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完成。青年只有有了正确的思想指导,才能使自己的知识能力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沿着正确的方向得到充分发挥,为中国的富强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时代需要青年,中国的发展依靠广大的青年人才,青年人应义不容辞地挑起祖国交给的重担。

二、青年自身发展的摇要

现今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下,青年在身体发展方面能得到较好的环境。青年的心智发展,则需要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青年在身体发展得到保障的基础上,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渴望科学技术知识,希望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以报效祖国。他们认识到,只有祖国强大了,他们才能大有作为,才能有一个更好的施展才能和获取物质精神营养的环境。青年的自身发展,就是要完成素质的优化,完成大量的实践活动。青年自身发展好,那么他们在社会的地位就更高,作用会更大。这也是由他们自身的思想特点决定的。

三、青年的思想特点

改革开放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人的思想具有以下特点。

(一)希望祖国繁荣昌盛之心强烈

青年人时代感非常强,观察问题敏锐,他们热爱党,关心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他们有较强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耳闻目睹了我国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取得的成就。他们的经历让他们认识到,只有国家富强了,我们这个民族才有希望,青年自身才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

(二)青年人思想活跃,思维方式灵活

求新求异是青年人思想的重要特征。他们接受新思想、认识新事物快,对时代变化的反映更敏捷。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发展和各项建设成就的取得,使广大青年尤其是大学生能够接触到大量的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和西方文化,再加上政治的逐步民主化,思维能力大大提高。当代青年学生的思维模式也由静态、单向和直线思维向动态、网络、辩证思维的方向发展。多维性思维的形成,创造性思维的确立,使青年中不少人的思维活跃。他们敢于质疑,敢于想象,勇于探索和大胆求证。

(三)青年人大胆追求,竞争意识强

青年人的生活丰富多彩,他们从有益的活动中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使自己的个性也得到了发展,生活更加充实。他们的学习、生活节奏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而加快了。在短时间内,他们力求吸收更多最新的知识信息。他们不满足书本知识,广泛涉猎各种书籍杂志,扩大知识面,形成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他们大胆追求美的真谛,部分青年由过去只注意形态美、风度美发展到气质美和心灵美,由对美的欣赏发展到参与美的创造。总的说来,青年人的优点是其他年龄段的人难以比拟的。他们生气勃勃,充满青春的活力;思维灵活,反映敏捷;思维活跃,不迷信、不僵化、敢想、敢干、敢说。尤其是他们政治热情高,关心祖国,关心党风、社会风气的好坏,愿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他们正以自己特有的风采,在各条战线上发挥自己的先锋和突击作用,他们是祖国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中国的改革开放,走向科技化,走向世界不可能缺了当代青年的努力奋斗。

(四)青年的思想存在不成熟的一面

青年是成长中的青年,他们涉世浅,经历简单,知识不足,能力弱,更缺乏艰苦环境的锻炼。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真正形成。这些不足,决定了青年人看问题简单、理想主义成分重,思想不稳定,遇上困难和挫折易于动摇。这也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应将这个群体作为主要对象。他们的思想不成熟主要表现在:一是存在一些错误认识,对中国国情了解不够,急于求成思想重,支持经济基础建设速胜论的观点;二是思考问题易走极端,易盲从、盲动;三是追求民主热情高于理性,梦幻多于现实,或者片面吸取过去搞民主的教训,对政治、民主淡漠,讲求实惠,注重眼前享受,追求金钱;四是对存在的社会腐败现象认识不清,因而产生悲观失望和抵触情绪。有的青年受到西方资产阶级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侵袭,受到黄色流毒的侵害,受到“黑客”的侵扰,思想上出现一度的困惑甚至产生犯罪心理。这一系列的青年思想的不足与缺限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不得不重视,迎接新的挑战。

四、青年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青年的优势决定了他们是社会中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的不足,也决定了他们应受到教育,科学的迅猛发展,青年人是科学的带头人,在推动科学发展的同时,也夯实了自己在政治舞台上的地位。青年的取向将越来越成为社会价值取向的主体,并直接或间接地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他们在社会发展中有特殊作用其他年龄段的人根本无法取代。

首先,青年人是各行各业的接班人。社会发展是一项无限运动,而人只有有限的生命。人类社会文明成果要被传承,要被创造,必须有中老年人充分发挥作用的同时,在青年人中培养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5至10年后,祖国整个建设重担将大部分落到他们的肩上,再过20年左右,整个国家的命运乃至整个民族的兴衰都将由他们承担。

其次,青年人还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社会责任,青年人在不断完善自身的同时,还处于组建家庭、繁衍后代的阶段,必须花大功夫去培养后代,保证后代的健康成长,合理有效地开发后代们的智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品行,为后代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莫定坚实的基础。

最后,青年人是社会生产的突击队、生力军。青年人自身的体力、智力处于旺盛期,思想活跃,有条件成为社会生产的突击队。中年人要锻炼培养他们,总会把一些具有挑战性和一定难度的工作交给青年人去干,青年人从中得到锻炼尽快成长,他们也乐于干这些工作。青年人对中老年人的尊重及对他们的依赖性,决定了青年人愿意承担那些耗体力和智力多的突击性工作。青年人成才欲望强,又富有冒险精神的群体,在社会生产中,他们常常在搞技术革新、搞发明创造和攻克科学难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果,甚至是一些突破性的成果,不少都是青年人取得的。他们的创造活动,给各行各业带来了生机,产生了新的活力,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五、青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培养青年的全面发展是目标

这是由党的教育方针决定的;青年人未来责任重大,现实只有对他们进行全面教育,他们才能承担起未来和责任。另外,青年正处于全面发展的阶段,各方面都需要全面教育,全面发展是当前的任务。

(二)组织青年参加社会实践是关健

因为青年人的成长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是缺乏社会实践活动;他们强化深化所学书本知识也必须进人社会实践,能力的真正发挥必须在社会实践中完成。

(三)耐心说服,热情引导是主要方法

篇5

一、青年教员优势及不足

1.青年教员所具备的优势

第一,思想解放,勇于开拓。青年教员思维敏捷,精力旺盛,思路开阔,勇于创新。第二,具有良好的智能结构和成才意向。第三,易于与学员进行心理上的沟通。

2.青年教员存在的不足

第一,职业道德素质亟待提高。目前青年教员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观的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爱岗敬业、刻苦钻研业务的精神远远不够。

第二,教学培训还不够。近年来,我校青年教员绝大多数都毕业于工科院校,而直接毕业于师范类院校的也甚少。作为一名教员他们还缺乏一定的培养和训练,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匮乏。

第三,教学中要求不严。一方面,青年教员相对学历都比较高,大部分都具有眼高手低的心理,自我感觉良好,在教学中对自己要求不严;二是青年教员与学员的关系比较融洽,这常常导致青年教员对学员的缺点和错误过于迁就,课堂管控不及时,影响了课堂秩序。

二、青年教员素质的培养模式研究

1.“请进来,走出去”——理实结合,交流互惠

教员作为素质教育的直接实践者,是全面高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如何提高青年教员的师德素质师能力素质、身心素质等,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已是当前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对青年教员培训的方式方法很多,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其中一种就是校本培训,这种培训方法具有见效、针对性强、连续性好等许多优点。目前学校中的教员大多数都是青年教员,有些教员还处在教学的适应期。虽然他们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较深的知识功底、健康的心理,但在师德素质、师能素质、身心素质上与新世纪高素质的教员尚有一定距离。

其次是聘请外校教员来本校上课评课,鼓励本校教员外出培训,即“请进来,走出去”,加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联谊。学校分期分批派本校各专业青年教员到相关学校参加专业备课、集休教研、说课听课、评课等活动,聘请外校教员来我校上课及指导教研活动等。拓宽教员的视野,学习外校优秀教员的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

2.“师徒结对”——以老带新,师徒共议

对年轻教员的培养,学校要采取向老教员和专业教学骨干教员“师徒结对”的形式。青年教员参加教育时间较短,没有形成自身的教育教学方法,在老教员和骨干教员的帮助下,能够少走弯路,加快适应教学工作。事实上将青年教员安置在一些经验丰富而肯于指导合作的骨干教员的身边学习,使青年教员得到支持、指导与反馈,通过他们之间相互听课、交流充分发挥骨干教员的传、帮、带的作用;在教学授课安排上尽量推选一般教员与骨干教员结合共同担任同一门课程的方法,利用联谊形式促使青年教员在日常教学中实实在在地参与学习和研究。

3.“教学反思”——剖析教学,完善自我

篇6

1临床资料

2001年4月至2004年5月,本院诊治的青少年甲沟炎患者116例,其中复发89例,男53例,女36例,年龄12~20岁(平均16.8岁);病程8个月~9年(平均21.3个月);复发1~4次(平均2次)。22例为保守治疗后复发,67例为单纯拔甲、切开排脓后复发;外伤所致(踢伤、踩伤、跌伤等)58例,修剪不当所致17例,穿鞋不当9例,其他原因如不洁修脚、拔除倒刺5例。单纯拔甲67例中,46例拔甲1次,19例拔甲2次,2例拔甲3次。89例患者就诊时12例处于炎症期,32例处于脓肿期,45例处于炎性肉芽期。根据临床表现采取不同治疗方法,炎症期一般先采取保守治疗,脓肿期、炎性肉芽期及反复复发者一般均需手术治疗。本组炎症期中9例先采取保守治疗,最终89例都作了手术。31例行拔甲加甲床部分切除术,17例行甲床部分切除加趾侧梭形切皮整形术,29例行拔甲加甲边切除及1/5甲基质切除术,12例因末节趾骨粗隆过大而引起嵌甲,采用部分末节趾骨及趾端软组织切除术。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最短1年,最长3年,平均2.3年。其中88例术后换药7~14d,伤口愈合良好,趾端外形良好,能正常行走;1例复发,经再次手术后治愈。

2复发原因

2.1嵌甲性甲沟炎

趾甲嵌入甲沟软组织内,导致甲沟部软组织受到挤压,影响局部血液循环,细菌侵入产生炎症感染,是引起甲沟炎复发的主要原因。嵌甲可能与首次治疗不彻底有关,甲沟炎传统的治疗方法为拔除患甲,拔甲虽可暂时解除软组织受压,对控制甲沟感染有很好的疗效,但术后趾甲再生时可再次产生挤压,仍出现趾甲嵌入甲沟而引起甲沟炎复发,未能根治。而且多次拔除趾甲也可造成甲床和甲基的破坏,从而使患者的趾甲变形和甲缘内聚形成嵌甲,还会造成甲的发育及营养障碍,发生甲畸形、分裂甲等,使嵌甲加重[2,3]。此外,拇趾末节趾骨爪粗隆上翘、趾端甲唇肥大,使趾甲弧度变大,甲缘向两旁软组织内生长及甲沟变深也是嵌甲常见的原因。而首次嵌甲后继发的甲沟远端炎性组织增生、隆起,甚至出现炎性肉芽肿,阻塞甲沟远端,导致下次嵌甲更容易发生[4]。真菌感染引起的厚甲症等也易形成嵌甲,据报道约有15%的患者直接或间接与甲癣有关[5]。患趾先天性局部畸形,如拇趾的明显外翻、甲营养不良、趾甲外缘斜向生长,也可形成嵌甲。

2.2运动外伤

青少年喜爱运动且活动量较大,使甲板边与甲周皮肤的摩擦相对增多,或运动时直接损伤,继发细菌感染而形成甲沟炎[2]。

2.3穿鞋不当

长时间穿一双运动鞋而不更换,导致鞋内和足部滋生大量细菌。本组9例因长期穿着较硬较紧的运动鞋使足部尤其是足趾受到挤压,使甲沟炎反复发作。女性患者穿着尖头高跟鞋时,对足趾的侧向挤压更为严重,加重了局部软组织损伤。

2.4修剪不正确

不正确的修剪趾甲,导致细菌从受伤处入侵感染是最常见的原因。本组12例有频繁修剪趾甲的习惯,在不慎损伤感染后,因感觉患趾疼痛而反复剪、挖,如此形成恶性循环而使炎症不断加剧。

2.5其他不良生活习惯

不注意清洗足部,而趾甲沟处裂隙较深,极易藏污纳垢滋生细菌而引起甲沟炎反复发作。此现象在男性青少年患者中尤为常见。本组3例患者经常拔除倒刺,造成局部损伤而致反复感染;2例在足浴店等不洁场所修脚,造成交叉感染经久不愈。

3防治对策

3.1早期

心理护理:耐心向患者讲解趾甲的解剖结构并告知反复发作的原因及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使患者认识疾病的病因,从而引起重视并加以避免。并可向患者介绍成功治愈的病例,以减轻其心理压力,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促其积极配合治疗。保守治疗及护理:甲沟炎复发早期,可每日用热盐水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患足,水温50℃~70℃;也可局部照射红外线以促进血液循环,消肿止痛;局部应用2%碘酊或5%碘伏消毒,4~6次/d,配合鱼石脂软膏或止痛消炎膏外敷,促进肿痛及炎症消退。对于急性期可口服抗生素,伴有真菌感染者,同时治疗灰指甲。同时避免患足继续受压、受伤,保持清洁干燥。

3.2手术治疗及护理

足部甲沟炎复发多数是因趾甲嵌入甲沟软组织内所致,所以治疗嵌甲特别是甲根部嵌甲是甲沟炎根治的关键。术前清洗患足并做好患趾皮肤消毒,术中彻底拔除患甲,切除足够的骨、皮肤及皮下组织,使甲唇降低,甲沟外翻变浅。对甲沟远端有糜烂、炎性肉芽组织增生者,应小心层层剥离,保护甲床缘和甲沟旁皮肤血运[4]。术后做好伤口换药及护理。注意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拔甲术后伤口未愈前尽量减少活动,鼓励穿着拖鞋,以减轻局部受压及疼痛。伴有足癣、甲癣的患者可同时口服抗真菌药物治疗。

3.2避免运动外伤

运动中应尽量避免踩踏伤及踢伤、扭伤等,对于甲沟炎多次复发的患者,尤需注意。对于拔甲后伤口初愈的患者,应注意减少运动频率及强度,以减轻患趾承受的压力,利于新甲良好生长。

3.3纠正不良生活习惯

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脚,经常更换鞋袜,尤其是在运动出汗后更应及时换洗,并选择穿着宽松透气的鞋袜。修剪趾甲时切勿剪得过短过深,防止损伤甲床及甲周软组织而引发感染,以将拇趾两侧的甲角留在甲沟远端以外为宜。此外,甲沟旁的“倒刺”不要逆拔,可用剪刀小心剪除;不到足浴店等不洁公共场所修脚;患有足癣者应及时治疗。

【参考文献】

1林玲.复发性甲沟炎30例治疗体会.湖南医学,1998,15(4):253.

2杨建强,沈锷.嵌甲症治疗的相关问题.黑龙江医学,2005,29(2):123.

篇7

关健词 青少年 篮球训练 存在问题

一、前言

我们在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开发与培养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缺陷,大部分地区的青少年的篮球训练缺乏系统性、科学性,不能很好地与未来的篮球发展相接轨。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早期训练过程中所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并且在训练中不断地改进与创新,不断提高篮球训练水平,为培养高水平篮球运动员打下坚实基础。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及有关大型体育论坛与会议,查阅有关篮球青少年运动员训练和培养的文献资料,掌握了早期研究人员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培养方面的研究结果,为本文的撰写提供理论依据。

(二)分析法

通过文献资料和观察所了解的材料,进行比较和分析,提出我国青少年篮球训练应注意的有关问题。

三、结果与分析

(一)青少年时期必须要全面重视身体素质的训练

1.柔韧性,主要是为了增加肌肉、韧带弹性和关节的灵活性,并有助于弹跳及其它素质的发展。

2.速度,主要是加强运动员的起动、迅速动作,短距离冲刺、往返跑的速度和突然性,以及动作的速率和反应速度.

3.灵敏,培养运动员判断,分析和灵敏反应能力,提高动作快速、灵活、多变、熟练及准确性。

4.适当进行克服本人体重的弹跳练习,发展运动员小肌肉群的爆发力。

(二)必须要重视训练青少年扎实的篮球基本功

很多人对篮球基本技术与基本功的概念不清楚,往往把两者的概念混淆。通常所谓的篮球基本技术泛指在篮球比赛场上运动员进行攻守转换所运用的各种符合规则又有利于竞争的基本动作,而篮球基本功则是指人体的机能能力与这些技术动作完美结合的程度,它包括人在运用这些技术动作时表现出的力量、速度、动作幅度、灵活、弹跳的能力,同时也反映了完成动作的质量。在青少年的基础训练中,由于教学质量和教学训练水平的局限以及所要求强度不够,多半的青少年运动员只是轻描淡写般的模仿重复教练所做的技术动作,仅仅把学会和熟练当作练习目的,最终养成动作一般化的习惯,从而造成动作缺乏力度、速度、鲜明的节奏,攻守不过强硬,最终导致个人能力低。

(三)重视篮球基本技术的全面训练,规范篮球基本技术动作

篮球运动中的每一个技术动作形成都不是孤立、零散的,它是传、投、切、运、突、抢、移、防等各种技术的综合体现。所以要求青少年必须掌握技术全面且熟练。教练员首先要改掉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打野球的倾向,同时预防只注重单个技术,而忽略结合训练的片面性。当掌握技术已达一定程度时,要注意适当加强难度、强度及对抗性练习,以提高技术的熟练程度和动作速率及应变能力。

1.青少年运动员在初学阶段要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和规范

教练员首先要通过讲解和示范,使青少年运动员建立正确了解篮球动作概念。同时教练员语言通俗易懂,生动而形象化,最好能编成技术口诀使青少年更加容易接受。

2.培养青少年养成在快速中完成技术动作的习惯

篮球运动是一种快速运动。动作的突然、主动、快速要在启蒙训练阶段就给予足够重视。青少年兴趣广泛,学动作快,必须加强他们的快速反应能力。因此必须建立快速技术动作,加强提高快速起动、急停、弧线跑、转身等技术,使每个技术动作的运用时机恰当、合理,以求活练之效。

(四)加强青少年运动员正确篮球意识的培养

在青少年时期,神经系统的发育早于其他系统,适合发展反应能力、灵活性及协调性,因此也应在这个时期培养篮球竞赛所需要的、正确的心理生理反射性行动,建立起正确的篮球意识,这对以后形成快、准、灵、变等独特风格非常重要。

(五)灌输和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竟争意识,提高身体对抗的能力

我国篮球运动员总体对抗意识差、对抗能力低,很难从根本上解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青少年训练阶段学的是没有身体接触的篮球,这样,在形成了一定动力定型和意念后想改是很难的。因此要从运动员从青少年时期接触篮球运动时就应该接受身体对抗意识,学习身体对抗技巧并在身体对抗中打球是非常关键的。并且将有助于提升我国篮球运动员的竞争心理和身体对抗能力以及顽强拼搏的斗志。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从小抓起,抓好青少年篮球训练,是提高我国篮球运动水平的关键。在训练中使队员们掌握规范的篮球技术、扎实的基本功、提高身体对抗能力,专业水准的战术与意识、通晓规则,可以使我国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基础技能训练更为专业化,从而与现代篮球的相接轨。在高层次水平训练基础上,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篮球后备人才匮乏的局面,提高我国篮球运动员的整体质量,促进我国篮球水平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1] 体育院校统编教材[M].运动解剖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8.

篇8

一、研究方法

本项研究通过“手机”作为切入点,来阐释当代青少年虚拟的私域的建构。本项研究主张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因此采用了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的方法。本研究共设计了分别针对有手机与没手机的中学生两套问卷,即A、B卷。

(一)调查总体与样本量。本项研究根据BJ中学生手机使用人群生活的家庭、社区背景与学习环境差异性随机选取了HD区的A中学、CW区的B中学和CP区的C中学。进一步,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和操作的可行性,我们设定目标总体为:B中学初二、高二年级,A中学初二、高二年级,C中学初二、高一和高二年级,共七个年级人群的总和。综合考虑精确度、费用和调查实施的可行性等因素后,我们将期望的样本量确定为360名学生。

(二)抽样方法。本项研究采取的抽样方法是分层、整群、二阶段抽样。抽样框由各学校提供,是所有初二、高二年级按班级的全部学生人数,基本抽样单位是“个人”。每所学校选取120人,然而综合考虑各校的实际情况,在C中学和B中学,初二样本分配量为40人,B中学高二样本量为80人,C中学高二和高一样本量为80人。A中学的初、高中不加区别,共选样本120人。每一所学校中,在抽中的学生中随机选取10名初二——高二年级使用手机的学生作为访谈对象。

(三)资料整理。三所学校共发放问卷360份,三所学校实际回收到的有效问卷350份,回收率高达97%。我们应用社会统计软件SPSS对350份问卷进行了数据处理,其中我们依据被调查者的入选概率,对每一份问卷加权处理。从样本中抽取的30位使用手机的学生,我们对他们进行了深度访谈,深入调查访谈对象生活经历中围绕手机发生的各方面的情况,并如实地做了记录。

二、手机使用的基本情况

(一)基本使用情况

1.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多数人拥有手机。一般来讲,在初中时段与高中时段,年纪越高,学生的手机拥有率就越高;女生使用手机的比率高于男生;独生子女的手机拥有率高于非独生子女;城市户口的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更为普遍,然而其拥有率并不十分明显地高于农村户口的学生。那么,手机拥有率与是否住校之间的关系,会否因学校不同而有所差异呢?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B中学非住校生使用手机的情况更为普遍,非住校生与住校生的手机拥有率差别较大。而A中学的情况与B中学非常不同,两者相差不大。可见学生是否使用手机与学生是否住校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因学校而异。

表1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住校不住校

男女高二高一初二独生非独生农村户口城市户口

B中学A中学B中学A中学

有手机

(61.5)47.452.675.733.349.924.288.144.783.66535.161.567.9

注:C中学抽取样本中没有住校生。

2.使用手机的基本情况

从手机的使用时间分布来看,80%的学生手机使用时间已经在一年以上。其中手机使用时间为1—2年的学生占50%,2—3年的占23%,还有8%的学生手机使用时间在3年以上。可见绝大多数学生手机的使用时间集中在1—2年之间。

从使用过的手机数量分布来看,到调查时间为止,有44%的学生只使用过一部手机,有56%的学生使用过两部及两部以上的手机。

从手机的来源来看,学生基本上都不使用别人用过的手机。有77.5%的学生目前使用的手机是当初新买的,22.5%的学生目前使用的是别人用过的手机。

从手机的价格来看,现用手机的平均价格为638元,而大多数中学生使用手机的价位在1000——2000元。然而手机价格差异很大,标准差为1120元,最高的手机价格为6000元。

从手机所选的通讯网络来看,大部分学生手机入的是“神州行”和“动感地带”,入神州行的学生最多,占总数的44.5%,入动感地带的占29%。

这可能是由于神州行和动感地带可能更适合青少年的消费特点,并具有某些优惠。可是,71.2%的学生并没有申请套餐服务。

从手机的日常花费来看,一个月学生的平均手机费用为97元,男生的费用比女生高,相差27元。一般情况下手机每月费用状况为:50元以下的占36.9%,50—100元的占31.8%,费用在101—150元的占14.6%,150元以上的占16.7%。

从短信费用来看,多数学生手机短信费用占手机费用的50%以上。手机使用者中,每月短信费用占手机费用50%以上的学生占72%,每月短信费用占手机费用70%以上的学生占40%。短信费用之高,是中学生手机使用的一个特征,这与成年人有很大的不同。

从手机费用的来源来看,大多数学生是靠父母支付手机费,全部靠父母解决的占63%,部分靠父母的占25%,手机费的支付完全靠自己解决的只占10%。

从花费在手机上的时间来看,学生每日在手机上花费时间1小时以内的占69%,1小时以上的占31%。

(二)不同层次的意义

1.交往的意义

从问卷回馈的情况来看,在问及“你使用手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时,有35.5%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可以及时与朋友同学联系”,还有32.2%的调查对象选择了“有事可以随时告诉父母”,两者之和为67.7%。在问及“如果此时没有手机,你会有什么感觉?”时,有超过一半的调查对象表示“联络会不方便”。可见,中学生使用手机的主要原因是出于沟通和交流的需要。同时,交流的方式、内容和频率又因为交流对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1)与父母的交流

在有了手机之后,学生与父母的沟通方式发生了某些改变。有34%的调查对象表示经常使用手机与父母沟通,有40%的调查对象表示偶尔用手机与父母沟通。这种沟通方式与“面谈”相比,有25%的调查对象认为“可以与父母说一些以前不敢直说的话”,有22%的调查对象认为“可以说一些直接表达亲情的话”,16%的调查对象认为“感觉比以前更亲密”。总体上来说,利用手机这种沟通方式,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交流内容增加,两代人之间的关系会有所改善,向自己父母的表达应该更真实,也更及时了。

从与父母交流的内容来看,半数以上的调查对象与父母交流的内容是学习及与学校相关的事情。而选择通过手机与父母聊“心事”的仅占16.1%,可见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交流是十分有限的。

从访谈记录反映的情况来看,孩子可以及时、方便地告诉父母自己在哪里,在做什么,避免父母担心,这是父母给孩子买手机的主要原因,也是孩子用手机同父母交流的主要内容。大部分访谈对象认为,手机只是向父母报告自己行踪的一种工具,能够让父母随时随地找到自己。

(用手机跟父母沟通过吗?)用手机!比如告诉他们不回家吃饭、买东西什么的。(访谈记录:B中学-YX/2004/11/12)

但是在被问及“你认为父母是否通过手机在对你的行为进行监控”时,又有大部分的访谈对象作出了“否定”的回答。

他们要怎么监视我?(比如说,打电话问问你在什么地方呢?在干什么呢?)我会打电话告诉他们我在干什么,但这说不上监视不监视,我也从来不干那些出格的事。所以我不怕他们打电话。我有手机他们会想着我,我没有手机,他们心里会更想着我。(访谈记录:B中学-XJZ-2004/11/10)

在同父母的交流过程中,手机有时还是孩子为了实现摆脱父母控制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策略工具。

(你出去玩爸爸妈妈有管制吗?)不影响学习就行,我妈最长时间给我是一天,但这种机会太少了。如果是放假就可以多玩会儿了,但不允许我住在同学家,但是还是有一次住过。我没给她打电话,我给她发短信。一般这种事发信息不打电话,这种不答应的事打电话没法说,发信息好说。结果,她就回信息说可以。不过她要真不同意的话,她就会打电话回来,一般她要不太反对就发信息回来。(访谈记录:A中学-HC-2004/11/04)

总的来看,手机的使用为父母与孩子之间增加了一种新的沟通方式,而且父母可以更方便地掌握孩子的行踪。但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并不能达到控制孩子行动的目的。相反孩子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摆脱父母的监控(比如中学生选择关机,并赋予“没电了”、“信号不好”等等理由)。然而,手机的使用并没有从实质上改变父母和孩子交流的内容,父母和孩子的交流功能更多地停留在学习和生活层面,鲜少触及到孩子的心理层面。

(2)与学校老师的交流

从问卷反映的情况来看,有72%的调查对象认为:在学校使用手机一定程度上会受到限制。对学校的规定约有78%的调查对象表示是了解一些的。认为学校规定合理的学生仅占37%,多数认为不合理或说不清。因此超过半数的学生不能完全遵守这些规定。从与老师的交流情况来看:69%的人认为有手机之后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无变化,31%的人认为有变化。在认为有变化的学生中,86%的人认为与老师的交流增加了。同时,与家长相比,老师比较懂得尊重学生的“隐私”,有91.3%伪学生声称老师没有查看过学生手机中的内容。

从访谈资料反馈的情况来看,大多数调查对象表示,有了手机之后并没有促进和老师之间的关系。这与问卷得出的结论基本相同。大多数调查对象倾向于同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而不会选择用手机通话和短信的形式。

(你有没有给老师发过短信呢?)我不给老师发短信,用手机发还不如当面说,因为你发完短信之后他知道你是谁,一样的结果。反而让老师觉得太矫情。(你有没有想过,有了手机之后,你和老师有些问题可以沟通得更好一些?)像我这样,我敢说,我感觉不到,除非你和老师的关系特别好。我和我初中的物理老师就比较谈得来,因为我初中物理比较好,物理老师对我特别好,我跟她沟通比较好。有些老师我喜欢,有些老师我就是不喜欢,不信任,对一些老师就要提防着一点,我不想让他们知道我的隐私,有些事我跟我死党说就行,没必要让他们知道。像我刚才跟你说的,“我不上大学行不行?”像这种东西就不敢让老师知道,在老师印象中这种东西不好,也不是不好,是不正常,这种东西就没必要让他们知道。(访谈记录:C中学-WD-2004/10/05)

篇9

近年来受国际毒潮泛滥的影响,国内问题不断发展蔓延。青少年已成为的主要受害者,青少年吸毒问题越来越严重。据2004、2005、2006三年的《中国禁毒报告》显示,在这三年的全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中,青少年吸毒者所占比例分别为:73%;70.4%;69.3%。可见青少年吸毒者所占比例居高,吸毒现象的严重。

一﹑青少年吸毒者的基本构成及特征

(一)文化程度

青少年吸毒者往往文化水平不高,文化程度以小学、初中为主。以危害大省贵州为例,2003—2005年,贵州青少年吸毒者文化水平为小学和初中的所占人数百分比分别为:78.11,77.31,75.57.[1]

(二)年龄分布状况

在我国,一般按照的“青少年”概念多是从犯罪学意义上使用的。“青少年”包括一部分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或少年,也包括一部分18岁以上的成年人。青少年一般是指:14周岁到35周岁的人。

目前,青少年吸毒者的年龄以18-35周岁的人数居多。主要是由于这一阶段的青少年身心发育较快,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尚未成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因此更容易走上吸毒之路。

(三)地域分布

目前,青少年吸毒者主要分布在西南、东北、东南地区。具体而言,以云南、广西、贵州、广东、福建等省居多。这一类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区域位置,在那青少年很容易接触到,从而吸毒。以云南省为例,云南地处中国版图的西南地区,是世界四大毒源之一“金三角”的辐射地,这里有着种植原生植物,如罂粟,的古老传统,此外,国际贸易频繁。青少年接触的机率较其他地方大。

(四)家庭状况

青少年吸毒者大多是在家庭不和谐的环境中,走向吸毒之路的。青少年在这种家庭中,往往缺乏家庭教育,父母吵架,甚至大打出手他们根本没有心思、精力顾及孩子的教育。青少年在家感觉不到温暖,从而走向社会,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影响,而走上吸毒之路。总的来说,青少年吸毒者多出在家庭环境不好的问题家庭当中。

二、青少年吸毒的原因

(一)主观方面

1、对缺乏正确的认识

青少年因为心理发育不成熟,头脑比较简单,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也比较差。因此,有些青少年由于没有或严重缺乏关于知识的认识,导致判断失误而发生盲目吸毒的。

青少年初吸者对的无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的概念、特征、种类、功能等方面的知识认知缺乏,甚至根本不知;二是对吸食的害处及因此导致的对个体身心伤害、对家庭危害和对社会危害的认识不足;三是对于国家关于问题的政策、法规不了解,没能形成一种意识,即缺乏法制观念。

由于缺乏对的正确认识,有的青少年把与日常香烟混淆,认为随时可吸、可戒并不可怕,结果一吸而不可收;有的青少年听信不法分子、毒贩鼓吹的“吸毒可以使人飘飘欲仙”、“吸毒就没有一切烦恼,精神特爽”、“吸这玩意有个性”等歪调,经不住他们的诱惑和教唆而去吸食;有的青少年听说能“减肥”,便为追求苗条而吸毒,结果人可能“苗条”了,但这是一种病理性身体干枯;有的青少年认为只是一种兴奋剂,为了玩乐高兴尽兴而吸食;等等。有关调查显示,有70%的青少年吸毒者是在对无知的情况下吸食的。

2、好奇心理的驱使,追求“时髦”和“享乐”

《中国青少年报》在1998年举行一次全国性的有关问卷调查中,其中问到“如果有机会,你愿意尝试一下吗?”,得出的结果令人震惊,有73%的孩子愿意尝试,对此“表示愿意试一试”。青少年往往抱着“想知道吸毒是怎么回事”、“想知道吸毒是什么样子?有什么作用”、“体会一下吸毒的感觉”、“不信它就那么神”、“抽着玩玩”、“试一试”、“尝尝新鲜”等心态,在面前放任自己的好奇心。这种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往往就是他们走上吸毒不归路的开端。

青少年身心发育尚未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尚未形成,对于任何事物都有旺盛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欲望,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想搞个水落石出,以满足认识上的欲望。原本上,好奇心是青少年求知上进的动力,但他们由于缺乏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对某种事物不加分析,也不加考虑后果,一味猎奇。他们甚至觉得吸毒是件新奇、刺激的事,有种神秘色彩,非要尝试究竟是什么滋味,但并不了解其毒所在,其害有多深,结果极易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染上。

当今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展现给成长中的青少年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然而,青少年辨别是非和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差,有些青少年把吸毒与抽洋烟、喝洋酒看成一种“时髦”,在他们眼中,吸毒是富有者的象征,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吸这玩意有个性”、“吸毒是身份的象征,是时髦”、“有钱,有本事才吸这个”。

3、盲目交友,个人交友不慎。

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必然和周围的同类发生关系、进行交往,并在长期的交往中形成朋友等关系。交友在人生的道路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交上一个好的朋友,可以一生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产生良好的影响,交上一个坏朋友,可能会影响自己的前途,使自己的一生暗淡无光。所以对于青少年来说,交友应当非常慎重,以免因交友失误悔恨终生。从吸毒青少年的情况来看,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即是因为交友不慎走上吸毒歧途的。

青少年缺乏辨别能力,在人际交往能力差,极易受到周围朋友的影响,而且在交往中称兄道弟,盲目的从众心理和刻意的模仿心理极强。在这些心理的驱动下,他们看到同伙吸毒,往往自己也会跟着吸。一名青少年吸毒者曾直言不讳的说自己吸毒的原因就是“我吸毒,是为了成为其中的一员”。青少年力求心理上和行为上与他们所在的群体保持一致。有的就是对群体中的某一个或某些成员的崇拜,而盲目地模仿其各种思想和行为,包括吸毒这样的一种理念和行为。

(二)、客观方面

1、不良的家庭环境影响

社会是由千千万万个家庭组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家庭环境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它直接影响着青少年身心的发展。青少年健康的成长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德国一名负责管理的官员在探究西方青少年吸毒泛滥成灾的原因时曾说过:“青少年学他们父母的榜样,这些为人父母的也使用社会已接受的,如酒精和尼古丁等。”据河南报报道,焦作市曾经就破获一案件,一个家庭共7个成员全部参与吸贩毒的案件,涉及祖孙三代人。作为人生第一任教师的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发育成长。本身言行不检点的父母常常成为其子女的恶的榜样,成为子女走上违法犯罪歧途的引路人。在有的问题家庭中,青少年正是学他们吸毒的父母的样子,而开始接触并吸毒的。

此外,一些家庭父母离异或者长期外出,孩子得不到正常的教育;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家庭,父母过分溺爱孩子,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使孩子有充分的物质条件去寻求的刺激等等,都可能是导致青少年吸毒成瘾的原因。

2、学校教育管理的失误

当今社会,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学校教育一味的追求学生的升学率。许多中小学校仍是以提高学生升学率为重点,学校教育围绕着学生的分数转。学校盲目的提高升学率的同时,却忽视了学生的其他方面的教育。为了完成教学指标,老师只是不断的加重学生的文化课学习负担,很少去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健康状况等等。许多普及类的课程,学校没有开设,如生理知识课、教育课等。学校视教育部委的有关普及基本素质、知识的文件不见,盲目的进行笼统的“语、数、外”教育。同时,有的学校甚至歧视“差生”,对其逃学、旷课不理不问,任之由之,使他们混迹于社会,过早的流入社会。他们很可能在社会上染上种种恶习,包括吸毒行为。

3、社会综合因素的作用

多年来,打击犯罪似乎只是公安部门的任务,海关、卫生、工商、交通等部门一直缺乏因有的配合,导致公安部门“孤军奋战”,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使得一段时间以来施虐社会,有关部门打击力度不够,使得青少年很容易接触,被毒贩教唆欺骗而吸毒。

社会管理不善。对社会闲散青少年的管理不善,青少年离开学校以后,几乎就处于无人管理的“真空地带”。有的地方,青少年可以随时出入歌厅、舞厅、酒吧等成年人场所,他们在这样的地方接触的概率极高。

三、青少年吸毒的矫治对策

(一)、增强青少年自身的认知能力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重要发展时期,这一时期青少年应努力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树立、形成自己的健康、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科学观。同时,也要不断的学习其他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丰富自己。

这一时期,认知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具体方面,对于,青少年应了解其基本的知识,如它的性质、特征等等。明白的社会危害性,提高自己的防毒性。并同有关犯罪作斗争。

(二)、注重家庭教育的作用

体来说,作为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师的父母,首先应自己远离,以身作则,给孩子一个好榜样。其次,尽可能的教与青少年一些知识,使他们更早地对有一些了解,打下预防的基础。再次,父母双方应和睦相处,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最后,应严格、科学的管理青少年的学习与生活。不让他们接触社会上的不良东西。不让他们进入迪厅、舞厅、酒吧等成年人活动场所。

(三)、发挥学校教育阵地的作用

学校应把防毒、禁毒教育作为对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学校教育阵地的作用,以禁毒知识讲座、以案示例、观看禁毒展览、自护教育等形式,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禁毒教育,增强拒绝、远离的自觉性,提高自我防范的能力。向青少年特别是处于流行区域内的青少年普及的有关知识:的识别、种类、吸毒的危害等。让青少年清楚了解犯罪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什么危害,达到让青少年不去错用、误用、试用,主动避开,以减少吸毒现象发生。

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卫生方面的辅导、教育和咨询,以纠正他们偏离的人格和不良行为,使他们提高对的抵御能力。

对青少年进行价值观教育是减少青少年吸毒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青少年的价值尚在形成之中,可塑性很大。因此,教育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自觉抵制侵蚀。

开展健康的文娱体育活动,健康的文娱体育活动能使人精神焕发,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青少年对药物追求,防止因无聊的生活而导致吸毒。

对于有人格障碍或处境困难、有问题的青少年,应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帮助,避免其误入吸毒歧途。

(四)、净化社会风气,建立相关预防机制

1、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净化文化环境,尽可能地减少由于不良社会风气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倡导健康向上生活方式与生活情趣;帮助教育青少年提高心理素质,尤其是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增强抵御外界诱惑的免疫力,并学会通过正当途径释放心理能量。

创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贪污腐化等现象,对青少年的思想意识造成了很大冲击。因此,我们必须下决心惩治腐败,努力搞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广大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文明的、健康的社会环境。彻底清理文化市场,逐步加强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科技馆等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文化设施。加强社区对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的监督管理。

2、加强社会的宣传教育

社会各界应以防范新型为重点加强青少年禁毒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开展广泛的“我国禁毒人民战争”,遏制了问题的蔓延发展。防止青少年受到的危害。建立以宣传教育为手段,一系列的专题讲座、宣传图片、政策法制教育等形式为表现的社会预防教育体制。

3、加大对犯罪的打击力度,做好对青少年吸毒者的戒毒和帮教工作。

全国各级公安以及有关禁毒部门应协调组织,严格执法,加大对犯罪的打击力度。同时可以成立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支持有关行业协会的工作,加强了政府主管部门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和信息交流。[2]

对于青少年吸毒者,应建立专门的戒毒所。针对青少年的特征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对他们更多一些关爱,使他们顺利回归社会。具体而言,在青少年吸毒所的民警对于青少年吸毒者,一方面进行现有的戒毒治疗,另一方面应对其进行教育,给他们讲解的危害知识,使他们主动的戒毒。

四、青少年吸毒防治出入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发展问题关乎着社会的进步。因此,对于青少年吸毒问题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青少年自己应自觉拒绝;家庭教育需要对青少年加强知识教育;学校应定期开展防治教育课;社会应不断的开展禁毒宣传活动。

篇10

大学毕业后我进入了高中教学,并且担任了高一某班的班主任,经过一年的工作,在管理班级方面我总结以下几点心得体会。刍荛之言,与大家探讨。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年轻班主任首先要在学生心目树立一种权威。这种权威主要来自于学生心目中一种油然而生的敬意。马卡连柯说:"如果教师在工作上,知识上,成就上有辉煌卓越的表现时,那你就会看到所有的学生都会倾向你这一边。"对于刚刚毕业的老师,应该多阅读,多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利用自己对语、数、外、理、化、生,都有所长的优势,和学生们共同讨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佩服班主任的知识渊博,让学生认为老师是一位督智的决策者,从而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学生讨论问题的时候要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胡说乱说,因为老师的言行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做到民主,尊重和理解学生

作为年轻班主任,一定要克服一个误区:班主任是居高临下的,学生必须惟命是从,我教你听,我管理你服从,教师和学生永远保持距离,对于犯错误的同学,一味高声训斥或请家长。这样的做法我向来不赞成。对于温顺的学生也许回点头称是,但对于性格暴躁的,有反叛精神的学生则会怒目而视,甚至还有可能出言顶撞。这样不但树立不起老师的威严,反而使威严扫地,事倍功半。

因此,采取民主的方式对待班级的学生,当他们出现问题时要设身处地的为学生想一想。苏霍姆林斯说过:"每一个人都有一颗成为好人的心。"没有一个学生是故意捣乱的。作为年轻人,教师对待学生应该像对待朋友一样,理解他们,尊重他们,适当的宽容他们。在这个前提下引导他们进步。

我所带的班级中有一位男同学因为在课堂上讲话,老师没有多加调查就严厉的批评了学生,使得学生对老师不服,而顶撞起来。过后我找这为学生了解情况,我并没有严厉的批评他顶撞老师不对,相反我是站在他的立场上,讲做人应有礼貌,尤其是对待父母和师长,同时帮他分析自己错在哪里。课上讲话不仅影响自己,而且影响其他的同学和老师,是对不起大家的事。听了我的一翻说教,这个学生向我道歉并保证以后不影响其他的学生了。

三"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营造一种和谐,轻松的氛围,但是要把握住"度"不能一味的轻松,那样学生会钻老师的空子。或者简单的说老师没有震慑力,在一些特殊的场合是管不住学生的。因此年轻的班主任在管理班级体时,再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时适当的应该严肃起来,对学生严厉。严厉的批评教育和春风化雨般的谈心交流都是必不可少的。正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四.掌握批评学生的艺术性。

篇11

1前言

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模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在北方高校冰上课教学中学生的不良心理情绪当中,逆反心理占据一定的比例。因此,有必要对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预防和疏导的措施进行深入研究,以保证北方高校冰上课的顺利进行。

2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和文献资料法。

3结果分析

以哈尔滨商业大学2004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1160份,回收有效问卷1087份,有效率94%。对有效问卷进行数理统计,总结出学生对冰上课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来源于主观和客观2个方面。

3.1主观原因

3.1.1意志品质薄弱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在“温室”中长大。冰上课教学有其特有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如果没有顽强的意志品质,是很难适应冰上课教学的,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冰上课产生逆反心理。

3.1.2身体素质参差不齐高校学生来自祖国各地,尤其是对于那些从未见过冰雪的南方籍学生来说,当最初的兴奋与好奇消失后,当在冰上课中遇到不易解决的问题时,逆反心理也就会随之产生。

3.2客观原因

学生对冰上课产生逆反心理除具有上述主观因素外,更主要的是受来源于客观因索的影响。

3.2.1冰上课本身教学特点所致冰上课教学是要在寒冷的冬季室外环境里,要求学生穿着窄而长的冰刀,在光滑的冰面上学习技术技能的。这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是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之一。由调查问卷统计得知,这一因素占69%。

3.2.2冰上课教师素质的影响个别冰上课教师本身的冰上技能还有待提高,不能给学生以轻松、自如、优美的感觉,这无形中会加深学生对冰上技能学习的畏惧感和逆反心理;冰上课教师不能认真钻研教材,教学内容陈旧单一,不能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不能从调动学生兴趣和爱好人手,使学生觉得冰上课教学枯燥乏味;教学方法缺乏新意,课堂气氛沉闷,讲解不清、示范不当,师生关系不融洽等等,都是导致学生对冰上课产生“逆反”的重要因素。在调查统计中得知,这方面因素约占53%。

3.2.3教学环境恶劣所致冰上课是在室外环境里进行的,北方的冬季室外气温有时要达到一20℃以下,气候本身的不利因素,加之有些高校的冰场破烂不堪、冰面凹凸不平,教学管理混乱,冰刀器材残缺破旧等因素也易引起学生厌烦和反感,从而产生逆反心理,调查中这些因素占47.5%。

4预防和疏导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

4.1注重学生心理动态。提高冰上课教学艺术

冰上课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而学生主体性能否正常发挥,要取决于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如果冰上课教师态度生硬、语言刻薄、方法简单,仅以命令的口吻去“指挥”学生,教师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这样就很难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很难发挥,将会使学生对老师和冰上课产生反感、对立的情绪。因此,冰上课教师要注意教学艺术,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从而激发学生对冰上课学习的积极性。

4.2注重学生个性差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冰上基础参差不齐,要在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安排难度适宜的教学内容,避免“吃不了”和“吃不饱”的现象,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预防学生逆反心理的重要条件。冰上课教学中,要照顾到每一位学生,每一个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要看在眼里,并及时进行反馈,特别是对那些身体素质和冰上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要有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使他们增强勇气和自信,积极、主动、愉快地加入到冰上课教学活动中来。

4.3不断优化冰上课教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