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09:01:1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数字金融技术创新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6-0074-02
一、科技金融创新与新兴财产权:无形财产权维度的辨析与思考
高科技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催生了多种新型财产权资本化的进程。这些新型财产权在实现其资本变现之前,首先要就其内涵与属性展开辨析。对于商誉权等无形财产的属性之争,其根源在于商誉权这一商事人格权所具有的不同于传统人格权的人格与财产双重属性。在民法范畴对人格权的一般性界定中,人格权的基本内容是人格的独立、人格自由和人格尊严[1],这一内容的划分和功能的规范,使得人格权更为直接地体现为一种精神和道德利益。但是商事人格权下的商誉权是完全区别于传统人格权内涵的一项权利,其在人格的独立与尊严之外,还有强烈的经济宿求。一般民事主体的荣誉权是一种精神性权利,不能物化为经济利益,也就不具有财产性内容,这一人格权既不能转让也不具商品化。但是商主体所有之商誉权在依托商主体本身的同时,往往能够便捷地进行市场评估与商事转化,能够为商主体从事商事活动提供支持,扩大企业声誉和影响,为商主体创造巨大的经济利益。因此,在承认商誉权人格权基本范畴的同时,也必须正视其财产权内涵,而对商事人格权的属性辨析也从人格权或是财产权的纷争,演变为两种权利何为重心的属性确认。
众所周知,传统民法理论以民事权利客体所体现的利益为标准,区分出了人格权与财产权。在此权利分类体系之下,财产权主要保护主体对客体享有的财产利益,强调财产的客观性、直接性、物质性和可转让性,而人格权则侧重反映主体的精神与人格利益,具有主观性、抽象性和人身专属性,由此形成了民事权利划分中的严格二元体系结构。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实践的发展,以公司为代表的现代商主体大量涌现,并一跃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坚力量。与商主体相伴而生的商誉权、商号权、商业形象权等人格权要素,开始在商事活动中显现其商业价值,成为商事交易的客观对象,并进一步引发人格权商品化的浪潮。所谓人格权的商品化,是指以精神性利益为内容的人格权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所表现出的财产特征。在人格权商品化的具体表现上,允许权利人对具有财产价值的人格权进行商业化利用并获取报酬,当人格权在商事活动中受到损害后,要考虑行为主体是否对权利人人格利益进行了商业化利用,并进一步通过侵权损害赔偿对其中的财产利益加以保护 [2]。伴随这一人格权商品化浪潮的,是在理论与实践中对人格权商品化现象的普遍认可,而这种观念的转变,直接冲击了传统权属理论中人格与财产二元权利体系的构建基础,使人格权与财产权之间原本清晰的界限变得模糊而冗余,二元权利体系因此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3]。至此,传统民事权利关于财产权与人格权的二元结构分类,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深入发展,在内涵、组成及形式上都产生了巨大变化。这一权属的解析,已不局限于对一项权利的属性作人身与财产的简单两分化归类,商誉权所体现的人格权商品化对权利体系的原有构成形成了巨大冲击。
人格权商品化的过程,印证了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资本形态的变化,并导致在传统人格权中分离和产生了一种相对独立的特殊财产利益,并逐渐形成有别于人格权的权利形态,这便是一种抽象意义上的无形财产权。这种无形财产权的产生与发展,标志着在私权制度的发展过程中,人格权与财产权的区分已从绝对趋向相对,并进一步交叉与融合。在商事领域,这种趋同尤为显著,商品经济的发展促成了人格利益向商业人格利益的转化,以商誉权、商号权和商业形象权为代表的商事人格权皆具备了财产化的本质要求,这一财产化了的人格利益,既保留了无形财产的基本品性,又区别于有形财产的一般形态。这种财产价值源于社会对商主体信誉、形象的评价和信赖,是法人人格资信特质的外在表现[4],承载于商誉、商号、外观形象之中,最终成为一种特殊的财产权。
综上,以财产权为中心的权属认定,更加符合商誉权的性质特征与现实需要,是商誉权产生、发展的支点与基础。在商誉权的产生伊始,虽然其是随着商主体而出现的,但其形成的第一要素,便是生产、管理、营销等各环节的大量资金投入,通过这种投入式的资本积累,以商誉等商事人格权为载体,形成社会对商主体的直观认知。这种认知又使商誉权所代表的商事人格权蕴含了特定的经济利益,使商主体因为其良好商誉而带来稳定、持续及增长性的经济收益,并最终产生溢价,实现其无形财产权之经济利益。因此,对商誉权的最基本认定便是以人格权为基础的财产权。正是人格权属性的非物质性特点,使得商誉权在实现其经济利益从抽象本源向物质实在的转化中,区别于有形之财产成为一种特殊财产。这种特殊财产的存在与延续,必然以其不断的增值与资本化为条件。
1 相关文献回顾
早在1912年,着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就提出货币、信贷和利息等金融变量对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认为创新是经济增长最核心的因素,而创新的实质在于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1]。此后众多经济学家开始从资本入手,关注金融对自主创新的影响。经济学家哈罗德与多马于20世纪50年代建立了着名的哈罗德-多马模型,该模型虽然进一步解释了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但对于资本内部各金融工具间相互组合关系对自主创新的影响,乃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却没有进行专门的研究[2]。在内生增长模型中,对金融政策支持自主创新影响的重点集中在金融市场方面,该理论认为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建立在金融市场繁荣发展基础之上的[3]。时代交叠模型最早由萨米尔森提出,旨在弥补货币经济理论缺乏微观基础的缺陷。此后史密斯利用该理论证明了金融市场效率会直接影响到技术的选择,并对一国的均衡经济增长率带来了深远影响。此后随着上世纪中期美国硅谷的兴起,风险投资成为金融支持自主创新的重要力量,使风险投资成为当今金融与自主创新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
国内对金融支持自主创新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国外金融政策支持自主创新的比较研究;②金融支持自主创新工具选择及组合研究;③从财税角度通过政府公共政策来指导金融支持自主创新;④通过实证研究对金融支持自主创新进行模型分析。这些研究成果一方面从理论上揭示了金融支持自主创新的一般规律,为实践应用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在研究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目前国内研究大多是基于发达国家成熟金融市场的研究成果,而我国金融市场尚待完善,因而这些先进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我国实际金融运行还有待时日;②现阶段的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对金融工具及其组合应用方面的微观研究,缺乏从宏观角度把握金融支持自主创新内在机理的研究。
2 东湖高新区自主创新与金融支持现状
2.1 高新区内自主创新发展概况
东湖高新区成立于1988年,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高新区之一。目前,高新区内拥有2 100多家高新企业、600多家研发机构,平均每天有10项发明专利诞生。其中烽火科技近年来接连提出了3项IP网络技术标准,被国际电联批准为国际标准;长飞公司自主研发的新型光纤拉丝炉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海创电子、楚天激光开发的产品,在我国载人航天、“嫦娥一号”得到应用。高新区已经主导制定了5项国际标准、80项国家标准、110项行业标准,申请专利6 300多项,专利申请量以年均40%的速度增长。2009年,东湖高新区的总产值达到2 200多亿元,是1991年4.2亿元的500多倍[4]。
2.2 高新区内金融支持初显成效
截至2010年,高新区上市公司数量达到29家,上市公司数量在全国89个高新区内名列前茅。这些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融资总额达到338.84亿元,形成资本市场有影响的“光谷板块”。自1997年东湖高新区首家上市公司人福医药上市起,东湖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因其业绩的高成长性越来越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十一五”期间,东湖高新区内又有12家高新技术企业成功上市。近期,东湖高新区又有华中数控、力源信息两家企业在深交所创业板挂牌上市。至此区内企业上市地包括沪深主板市场、中小企业板市场、创业板市场以及香港、新加坡和美国纳斯达克市场。
2.3 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发展与金融支持矛盾突出
截至2010年,东湖高新区累计登记企业2万多家,主要从事光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新医药、能源与环保、现代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但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在民营企业中,收入过亿元的企业只有40多家左右,有7 000多家企业的收入在千万元以下[5]。由于企业规模小、融资难、资金有限、研发投入不足,因此创新能力薄弱,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自主研发产品和自主创新品牌,难以与国内外大企业竞争,发展举步维艰。融资困难已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的突出难题。
3 高新区自主创新金融约束的成因
3.1 自主创新型企业自身特点约束
根据库兹涅茨、杜因等[6]提出的创新生命周期理论,一个创新产品存在从诞生、成长、衰落到被突破性技术替代的过程。根据自主创新型企业这一特点,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自主创新型企业都面临着不同状况的金融约束。在自主创新产品诞生阶段,研发阶段本身不仅需要大量资金,而且面临着因实验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巨大风险。有资料表明,在自主创新产品初步生产阶段,一项创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车间的成功率不到10%[7]。同时,在此阶段还要承担因技术转化所带来的生产风险与更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在自主创新企业成长阶段,企业要面临市场竞争所带来的市场风险,不仅需要将资金投入到产品本身,同样还需要在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以提高产品综合竞争力,对资金的需求量也更多。而到了成熟阶段,企业面临的风险虽仅来源于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此时企业面临的风险 虽小,但因规模经济需要更多的资金,因此创新型企业在自主创新的各个环节中都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而高新区内绝大部分企业是处于研发阶段的中小企业,其本身就要承担巨大的创新风险。因此,整个高新区都面临着严重的金融约束。
3.2 自主创新型企业外部环境约束
由于目前国内融资渠道相对比较单一,主要是银行贷款,而自主创新型企业往往具有规模小、发展时间较短、无形资产较多的特点。在面对银行贷款审批时,往往缺乏可以抵押的实物资产,这与金融机构贷款流程需要的未来还贷现金流的稳定性、未来风险的可预测性、可控性都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冲突。企业创业成功,取得丰厚利润,金融贷款机构除了获取贷款本金和利息以外,再无其它激励机制;而一旦企业创业失败,金融贷款机构却要承受失败风险。在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承担了企业自主创新的高风险,却没有分享到企业自主创新的高收益。面对收益和风险的不对等性,金融机构缺乏明确的激励机制,导致金融机构贷款积极性不高,企业面临融资难。目前国内对公司上市融资要求比较高,而自主创新型企业大都是新兴小规模企业,距离公司上市的标准差距很大,企业很难通过债券、股票等手段取得自主创新所需资金。而且企业融资仍然是以金融贷款为主,其它融资方式诸如股票融资、债券融资、基金融资、风险投资、信用担保以及政府主导下的银企合作虽有发展,但作用十分有限。
4 自主创新金融支持的国外比较
4.1 日本自主创新金融支持模式
作为一项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日本从德国引入了信用担保金融制度,并于1937年成立了东京信用保证协会,该协会的成立标志着日本信用担保制度的正式诞生。截至1953年,日本全国已近建立了53个信用保障协会,出资设立了金融公库,强有力地支撑了全国数以百万计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服务,成为世界上信用担保体系最完善的国家[8]。亚洲开发银行担保课题专家伊恩?戴维斯称赞日本的信用担保制度是世界上体系最完善、对中小企业影响最深远的信用担保制度,其中信用保障协会的作用功不可没。在日本的信用担保体系中,政府导入也是其一大特色,中小企业金融公库便是由日本政府全额出资的,它与分布在全国47个都道府县和5个市的共计52家担保协会有机结合,形成了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中央政府出资并监管金融公库,地方政府出资并监管地方企业担保协会,两者共同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服务。
4.2 美国自主创新金融模式
美国是世界上风险投资最发达的国家。目前,美国拥有4 000多家风险投资机构,每年为10 000多家高科技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仅在硅谷,美国的风险投资家就为其注入了37亿美元资金。硅谷内的高科技企业成功率可达60%,而一般条件下高科技企业成功率仅为16%。在美国风险投资总额中,硅谷占43%,每年有近1 000家风险投资支持的高科技企业在硅谷创业。可以,说硅谷的成功就在于“园区平台+风险投资”[9]。风险投资起于英国,兴于美国,是一种向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建企业或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资本的投资。从其运作方式来看,风险投资可以将风险家、创新成果和企业管理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利益共享与风险分担的合作模式。与传统的银行贷款规避风险相反,风险投资偏好高风险项目,以追逐高风险后面所蕴藏的高利益为目的。因此在考核企业时,风司更关注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研发团队的创业精神。因此对于自主创新型企业而言,通过风险投资进行融资无疑是最佳选择。另外美国通过设立中小企业管理局,专门负责对新兴企业提供担保服务和少量直接贷款,政府采购也向中小企业倾斜。
4.3 欧盟自主创新金融支持模式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2005年对欧盟15个成员国近3 000多家企业管理者的调查中,近8成企业是通过银行获得资金支持的,银行是欧洲企业最常用的融资渠道。为了 改 变 这 一 局 面,欧 盟 专 门 设 立 了 政 策 性 银行———欧洲投资银行(EIB),利用自身资金和借助资本市场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支持,同时还为共同体以外国家提 供 援 助。此 外,欧 盟 还 设 立 了 欧 洲 投 资 基 金(EIF),通过融资担保、股权参与等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在欧盟内部各成员国之间,也通过各种形式帮助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英国设立了中小企业服务局,为中小企业提供咨询和信息服务;德国成立了中小企业局,隶属经济技术部,专门负责管理中小企业事务,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意大利、法国相继成立了“创业板市场”,致力于为中小企业融资拓宽渠道。
5 金融支持东湖高新区自主创新的政策建议
由于金融系统具有筹资融资、资源配置、价格发现、择优筛选、信息处理、监控等多方面特点,因此金融对自主创新的支持作用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创造完善的融资环境和融资渠道;二是为规避和化解创新风险提供金融工具和制度安排。结合发达国家金融市场与金融制度对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经验,东湖高新区自主创新金融支持政策主要应从如下方面着手设计:
5.1 金融融资政策
所谓金融融资政策,就是摒弃以往靠行政拨款的单一方式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补贴,转而通过市场化的融资手段来解决高新技术企业资金短缺的问题。
(1)通过创业板上市进行融资。目前高新区的上市企业只有20多家,同其它成熟的高新区相比,上市公司的数量较少。因此应该积极鼓励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建立企业上市协调机制,放宽企业登录创业板的准入条件。同时积极与中国证监会、中国证券业协会沟通,效仿中关村建立专属高新区的中小企业板块,进一步降低企业上市成本。
(2)支持商业银行在高新区内成立科技支行。鼓励商业银行在高新区内设立特色支行,对中小企业开展科技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等特色金融服务,并对放贷银行给予一定的风险补助。同时,由政府和科研机构等第三方出面,组成项目评估团,对企业项目进行可行性评估,作出信用评级,供金融机构参考。此外还可以增加担保补偿,以此来鼓励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进行倾斜,解决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
(3)引入风险投资机构,丰富融资渠道。在国内,尤其是在高新区内,风险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风险投资机构和组织基本上都是由政府出资或由政府直接资助的。这些风司的投资理念更接近于银行,对技术的市场前景和团队的创业能力等考虑甚少。因此,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高新区需要引进一批具有丰富投资经验的高层次金融人才,大力发展一批投资理念完善的风司,以丰富高新区内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融资渠道。
[台湾远流出版公司董事长王荣文先生]
远流创办于1975年,共出了5000多种书,营业额有5亿新台币。目前远流处在创新转型的阶段,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数字转型;二是数位文化创意转型。
文化创意转型主要体现在远流经营的一个文化创意产业旗舰基地――华山1914,这里不过多涉及。我主要介绍一下远流出版的数字转型战略。
1994年,从《老鼠娶新娘》的光盘版开始,远流涉足数字出版。之后成立网络书店,打造金庸茶馆,2000年,我们研发线上百科全书,到了2006年,我们研发出Koobe平台,在此平台上电子杂志和电子书,并进行运营工作。
为什么要开发这样的平台呢?早期我们希望通过与其它成熟平台的合作来达成电子出版物的运营。但通过与多家国外平台洽谈试验,发现均不能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特别是在中文检索上存在很大问题。后来受到韩国的电子书BoopTopia公开上市的刺激,我们决定要自行研究出适合中国人阅读习惯的平台。
2008年我们正式在Koobe平台上电子杂志,运作良好。现以远流《科学人》杂志为例。《科学人》纸本杂志在台湾300多个店铺售卖,业绩一般,但《科学人》电子版每月却有1万人上网下载试读,每月有100万新台币的销售额。我们还可以从Koobe的后台知道读者阅读杂志的平均时间是35分钟,其中大概有32%的时间在利用杂志以外的功能,比如查网络字典、查科学字典、做标记等。
Koobe还可以有效保护出版物版权,这里的版权,不仅是PDF和Flash,还包括所有动态的影音作品。
当然,远流对Koobe的定位,还不只是内容的运营平台,我们还希望它能成为整个台湾出版业界、图书馆界共同使用的平台,它将是一个Ebook的通路商。
数字版权保护与数字出版商业模式的建立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数字出版研究室主任张立先生]
传统出版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存在版权保护的机制。但数字出版发展到今天,大家仍然觉得应是免费的午餐,这是值得思考的。
但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制度,可否通过简单的修改原先的条例就实现呢?我持怀疑态度。原来出版社和作者签约,只要库存没有了,不去再版了,作者就可以收回版权。而数字化时代中,库存在数据库里,一旦分销出去,就可无限繁衍。到时作者、出版者、分销商的利益都很难保障。而这些情况,是与以往的完全不同的,仅凭简单修改条约是不够的。
今天通过百度我们能搜索到并免费获得Mp3,那百度犯规了么?它只是提供链接,只要取消链接就不承担连带的责任。但这种规定合理么?我们可以回溯这一规定的发源。当年制定这个政策有两个原因:一是新兴的互联网刚刚起步,没有形成盈利模式;二是当时要建信息高速公路,这是利好做法。但今天,这一机制使我们产业链存在的内在利益链条断了。我们应该考虑重建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机制。
传统出版社的数字出版商业模式探讨
[商务印书馆信息中心主任刘成勇先生]
当前传统出版单位都清楚要把握数字化浪潮的危机和机遇,探索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内大部分出版单位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出版资源的数字出版形态,还没有开发出来适合互联网需求的数字出版产品,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数字出版产品的销售渠道,没有实现盈利。
我想传统出版社进军数字出版,首先有四个要素:一是数字化,数字化永远是传统出版社进军数字出版的第一步,也只是万里的第一步,只有做了数字化之后,后面产品的开发、渠道的建设、商业模式的突破才有可能。二是产品化,要形成供用户使用的数字出版产品。三是平台化,独立的、孤立的数字出版产品的成功率不大,我们必须搭建一个具有一定技术门槛,拥有特色内容的开放的数字出版平台。四是规模化,这不仅仅体现在内容海量的规模和高集中度上,而且用户的数量、访问量也要达到相当大的规模。
认清这四大要素后,我们再进一步探讨如何建立数字出版运作模式 ,我归纳成“五个一”工程。
一是要制定一个清晰、可操作的数字出版战略。传统出版单位必须认真分析本单位的核心、优势,然后选择适合的数字出版形态,并慎重选择进入数字出版的路径。二是要建立一个适应市场化运作的机制。出版单位现行体制很难适应新的数字出版要求。出版社要想在数字出版领域真正与技术提供商、新兴的数字出版商同台竞技,就必须向这些公司靠拢,建立与传统出版不同的有利于创造、创新、创业的机制。三是要培养一支融合技术、出版、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四是要打造一个规模化、集约化的数字化出版产品平台。五是要建设一个自己可以掌控的销售渠道。
最后我们还要看到,传统出版社要进军数字出版,必须处理好以下十大关系。
一是内容提供商与数字出版商的关系。数字出版商是把内容、技术融为一体,向用户提供增值的服务。传统出版社不能固守内容提供商的定位,而要争取向下游延伸,成为数字出版商。
二是内容提供商与技术提供商的关系。目前是技术提供商在推动和主导我国数字产品的发展,内容提供商要妥善处理好与之的竞争和共存的博弈。
三是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的关系。现在传统出版很难离开数字技术的应用,随着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更不会有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的划分。
四是数字出版与数字图书馆的关系。从产业链来看,数字出版与数字图书馆是源和流的关系,是供给和需求的关系,是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五是有线互联网与无线互联网的关系。随着3G时代的到来,数字出版的平台、媒介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互联网,未来融合通讯、阅读器、电脑功能等功能的移动媒体肯定会出现,数字出版将向无线移动、向个性化按需定制和跨媒体出版方向发展非常明显。
六是科技项目与数字出版产品的关系。数字出版产品的研发以科技项目的形式来运作是一种较好的选择,当然科技项目资金的来源最好申请国家资金。
七是内容与展现形式的关系。现在数字出版已经出现很多的形态,如电子书、数据库、按需印刷、手持阅读器、在线教育平台等。我们要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内容与展现形式的分离,达到“一次制作,多元”的目标。
八是版权保护与内容传播的关系。九是标准与实践的关系。数字出版标准的制定必须考虑到国内数字出版产业实践。另外我们也要尽可能采用国际、国内相关标准,以利于行业内容的交换和整合。
十是1.0与2.0的关系。大家都在谈Web1.0和Web2.0,我想二者之间其实就是大众与小众的关系、精英与草根的关系。我们在网上最终的目标是要成立一个网上社区,大家都在网络社区里分享我们的内容,向适合的用户营销、推动我们的产品。
进军新媒体的“第三条道路”
[广州家庭医生在线信息公司总经理郑文艺先生]
我认为现阶段出版同仁进军新媒体有三条道路,第一条路是借助互联网技术直接发展而来,像新浪、百度、腾讯、盛大。第二条路,将传统媒体直接嫁接到互联网上,建一个同名网站。第三条路,整合传统媒体的品牌,资源优势,彻底打破“新媒体由传统媒体管辖”的模式,通过制度创新、内容创新和盈利模式的创新走出一条独立的新媒体发展之路。
在此我以“家庭医生在线”为例,探讨如何走这第三条路。“家庭医生在线”是完全独立于《家庭医生》之外的一个公司,它独立运营,本网站独立半年后,价值已经增加了6-8倍。这就是制度创新的结果。
二是内容创新,内容创新是说跳出传统媒体的框架,家庭医生在线跳出杂志,按照新媒体内容的特点,增加海量的、时效性、方便性的信息。
三是盈利模式的创新,盈利模式的创新是新媒体发展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家庭医生在线的盈利模式和很多网站、很多传统媒体都不一样。我们利用《家庭医生》杂志的资源生产视频、演讲等内容,我们还把原有资源改写为不同版本提供给不同媒体,进而通过这些渠道盈利。目前看来,这一盈利效果效果很好。
数字出版需要全方位整合
[香港现代教育网络有限公司CEO李超伦先生]
当前数字出版要发展,需要全方位的整合。
第一个整合,就是整个供与求之间的过程。整合的概念不是整合我们自己的内部生产,而是去聆听客户需要什么,我们要做客户需要的产品。
第二个整合,是产品整合。我们的数字出版经常自豪于我们有很多产品,但可知全球最大的内容提供商却只有几十种产品。我们看Windows,全世界都可以使用,但它就只是一个产品,它是整合了简体字、繁体字、俄文等不同文字的一个产品。我们也需要产品整合。
第三个整合,是服务整合。我们出版业一直只提供一种服务,那就是供客户阅读。但是今天的数位内容里面大部分都不只是用来阅读的,检索、娱乐、保存信息等,我们还可以提供如此多的服务。
目前我们的数字出版中,每一本书、每一个产品都是孤岛,要让孤岛连成大陆是很难的,但我们一定要一起做,只有长江、黄河才能完成整体的数位出版的概念。
移动阅读撬动数字出版坚冰
[广州金蟾软件研发中心有限公司总裁杨洪先生]
2007年11月,亚马逊推出了移动阅读器Kindle,从此点燃了移动阅读之火。从中国市场目前的情况来看,数字出版的市场启动也会由移动阅读开启,走向规模化和产业化,移动阅读可利用无处不在的无线网络,它还有清晰的用户身份,有效的数字版权保护以及良好的付费环境和付费的习惯,同时具有便携性和阅读的舒适度,读者有大量的理由爱上移动阅读。
移动阅读能够市场化运作最重要的是,它具备可经营性。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手机用户群,目前我国手机用户已经突破6个亿,有1.17亿是经常使用手机阅读,大概占了其中的两成,这个数据还在高速增长。
金蟾软件公司看准了庞大的手机阅读群体,开发了“易博士”平台。这一平台是跨设备的,可以在不同的终端上显示内容,我们还成功开发了易博士M218B电子纸,于2008年9月份成为国家图书馆移动数字阅读唯一合作电子纸。它采用美国Elnk公司的材料,仅0.2毫米厚度并可弯曲。
我们还非常注重移动教育市场,已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广东省出版集团合作成立电子纸教材实验室,开发适合中小学使用的移动终端,研发的成果会向全国范围内推广。此外我们还联合三大运营商推出基于3G的移动设备,通过运营商集中采购的方式,展开一些报纸数字版的推广。我们相信,通过多渠道经营,移动数字出版将在两年内得到飞速的发展。
古籍数字化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汪晓京女士]
什么是古籍数字化,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古代的文献进行整理、研究与保护,并以电子数据的方式提供使用。下面我主要讲一下古籍数字化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
首先我展示几个比较成功的案例来说明古籍数字化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我们公司的核心产品是国学宝典,这是一套开放式的文献古籍数据库,已经建设了二十年,在此期间我们与国内200多所重点高校的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著名的专家和教授保持密切的联系,聘请了众多著名专家担任顾问。这些专家、学者既是数据库的使用者,也是数据库建设的参与者,同时我们还参与到了他们相关研究课题中,以提升数据库的时效性和学术性。我们还利用国学宝典创新开发出一系列古籍数字化的衍生品。一是我们开发的一系列国学系列电子出版物,这一套电子出版物有二十多种,可以全文浏览、检索,还配了一些字辞典、背景音乐、按需打印等功能。此外我们还设计了国学U盘智能书库,以U盘为载体,以经典文献为基本内容,采用先进的智能芯片加密技术,可以在多语言的Windows下运行,可以防病毒、防拷贝,相比光盘,无论从存储量、安全性、个性化、使用便捷等方面都有很大的飞跃,因此一经投放市场就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随着传统金融不断实现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金融早已突破了资金融通的传统内涵,将金融信息与金融科技高度融合的各种技术,开始成为驱动金融发展的强大动力。其中一支重要力量便是作为比特币底层技术的区块链,目前已被国内外专家学者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核心成果。
简单来说,区块链是一项以分布式、多节点的方式,采用加密技术加时间认证,通过智能合约来解决社会信任问题的信息技术。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党组书记霍学文用五个词来总结区块链的特征,即Distributed(分布式)、Trustless(去中介信任)、Asymmetric Cryptography(非对称加密技术)、Smart financial contract(智能金融合约)、Time stamp (时间戳)。
“相对于中心化来说,区块链就是分布式总账技术。”霍学文对记者表示,人类社会在进入互联网时代前,信任解决方式是中心化。比如设立政府部门或者征信中心等发证机构,都是为了解决社会信任问题,但尽管如此,这一问题仍是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公平交易、信息流动以及社会资源配置等问题的症结,导致在证明时各种尴尬情况频出。
而区块链是由一串按照密码学方法产生的数据块或数据包组成,对每一个区块数据信息都自动加盖时间戳,从而计算出一个数据加密数值,即哈希值。每一个区块都包含上一个区块的哈希值,从创始区块开始链接到当前区域,形成区块链。这项技术的实质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无需相互担保信任或所谓“中心”的第三方核发信用证书,采用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加密算法创设的节点普遍通过即为成立的节点信任机制。
从理论上看,当区块链的节点达到足够数量时,这种大众广泛参与的信任创设机制,不用“中心”授权便能形成信任、达成合约、确立交易、自动公示、共同监督。因此,在一些机构或金融界人士看来,区块链自身具有的去中心化在未来将彻底颠覆金融领域。
但在霍学文看来,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去中心化’是错误的,中心依然存在,过去是物理中心,未来是以互联网为中心,谁提供区块链的分布方式,谁就是中心。”他解释说,互联网时代不能改变社会组织关系、层级结构和企业组织体系,只能改变信息的存在方式、传输方式以及对社会的作用方式。因而作为一项技术的区块链同样颠覆不了金融,而只能颠覆金融的实现形式,改变金融与外界的沟通形式。
攻克金融疑难问题
除了借助多节点、时间戳等技术,解决社会信任问题,霍学文表示,区块链在金融领域乃至经济社会还将发挥诸多重要作用。
首先,区块链可以解决支付问题。“社会交易成本中很大一块来自支付,包括渠道、机构、工具、支付认证、安全机密等一系列环节,尤其是在跨境交易进行国际支付时,需要时间和各种费用。”他提到,如果通过区块链,能够降低交易成本,降低汇兑风险,加快传输速度,大大提高支付效率。
其次,在当代社会中,商品经济、社会信任和契约关系缺一不可,但目前无论是法院审结的案件或者一般经济合约都会遇到执行难、存在纠纷等情况。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能够在合约设定好后,自动确定执行,降低违约率。
“在解决金融和社会领域的欺诈方面,拥有信用认证、智能合约、全网公开等特征的区块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霍学文表示,如果将合约放在区块链上,随着节点不断增多,只有超过51%的节点都通过,才能确定一个新区块成立,即获得认可,要想篡改或造甲,也需要掌控超过51%的节点,这就能大大减少欺诈行为,而这一反欺诈过程则能增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让每个人、每家企业都更加珍视自己的信誉。
此外,从比特币这一区块链技术应用典型来看,虽然它不能当做法定货币,但却预示着数字货币时代即将到来,目前各国央行都在加紧研究法定数字货币。霍学文表示,数字货币是未来货币的新形态,法定数字货币则是基础、底线和价值标准。对于我国来说,有了中央银行推动的数字货币,将会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加强基于贸易的支付清算和金融投资。
基于以上这些改变,区块链技术将近一步改变现有金融体系与结构,通过这种底层技术改变金融的组织体系、市场体系、机构体系和工具体系。而各种迹象表明,区块链给金融领域带来的变化已经开始,正在加速,并将形成趋势。
北京抢占区块链高地
目前国内外金融界都在探索区块链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目前,美国纳斯达克市场正在尝试利用区块链技术发行证券;瑞士银行开发了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德勤已将这种技术应用于企业审计;欧洲的几大金融机构则创设了R3区块链联盟,正在研究区块链技术在数字货币、智能合约、支付清算等方面的应用。
我国金融界也在密切关注这一趋势,北京已经组建了多个区块链技术联盟,成立区块链技术金融应用的金融科技公司,专门设立互联网金融安全产业园,建立互联网金融安全体系,集中推进金融科技产业发展。
根据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明确了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按照“三步走”方针,将不断加强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使北京成为全球科技创新引领者、高端经济增长极、创新人才首选地、文化创新先行区和生态建设示范城。
在重点任务中,提到“夯实重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其中便包括“推动科技与产业、科技与金融、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聚集世界知名企业技术创新总部,构建跨界创新合作网络。”重点任务还明确提出“加快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设”,包括“推动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心建设”。
对此,霍学文表示,在推动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设的过程中,区块链是重要内容。针对目前外界对这一技术的热捧,他表示现在大多数企业和机构还都处于区块链研究阶段,真正做底层技术的并不多,而在M入区块链时代后,政府将加强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安全体系建设、标准、系统检验和监测,尤其是区块链产品的安全性核查。
(一)引领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出版转型
数字出版产业基地作为产业发展的孵化器和助推器,无论是在产业的初步阶段还是高级阶段,对数字出版业的发展都格外重要。它不仅为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出版业转型提供了平台,而且有利于数字出版产业由单个企业的自发性发展向产业整体自觉性发展深层转变,更有利于纸质书籍、报刊、影视作品、艺术品等传统出版资源向电子图书、数字报刊、网游动漫、数字艺术品、数字电影音乐、手机出版等数字出版内容进行高效率、高质量的转化与再造。毫不夸张的说,数字出版产业基地的建设培育是传统出版大国向数字出版强国转型的战略重点和必由之路。
(二)拓展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产业链条
探索打通产业链上中下游,形成通畅的产业链条是当前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而产业基地作为一个集资源、服务、信息、孵化为一体的一种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全方位服务平台,具有政策和管理制度的优势。在这一平台上,数字出版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内容提供商、技术提供商、产品销售商可以进行深层次的相互投资参股合作,甚至建立合资公司,利用双方的优势,共同提高赢利能力,共同开发数字出版业务。真正实现内容优势、技术优势、营销优势的强强联合,探索出能够助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产业链模式。
(三)发挥产业规模效应,优化数字出版产业组织结构
产业基地内的企业凭借宽松的环境和优惠的政策可以打破所有制壁垒、行业壁垒等实现企业间的并购、联合、重组等。重点的内容生产企业、技术研发企业、平台服务企业可以借势做大做强。这不仅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了数字出版产业高度集中发展运营,更有利于形成一批较强较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优势数字出版企业集团。同时,基地内的中小企业也可以通过走“专、精、尖”的竞争路子参与专业分工,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和竞争优势。由此数字出版产业可以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在专业分工基础上共同发展的格局。因而,建立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可有效提高产业纵向联合和横向联合水平,优化数字出版产业组织结构,实现规模效应。
(四)可以更好地保护数字版权,促进原创内容生产
数字版权即“作者享有的以数字化方式保存、复制、发行作品的权利”,是传统版权在数字化时代的延伸和拓展。版权是出版产业发展的关键依托,数字版权之于数字出版产业亦是如此。数字出版产业基地的建设有利于国内外入驻企业、政府管理机构、中介组织等共享版权保护的先进经验,方便地沟通联系,有利于其携手搭建数字版权保护平台,创新保护模式,降低保护成本,并营造良好的数字版权保护环境。
二、加快发展数字出版产业基地的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扶持推动作用
具体而言,政府首先应支持完成基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基地产业的发展提供宽松优越的物质环境。其次政府应在深入研究基地的战略优势和时空资源的基础上,制定出台扶植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包括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奖励补贴政策等,从而构建有利于其壮大的产业政策环境。第三,要理顺数字出版产业管理体制,政府对基地的管理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手段给基地企业以良好的服务、引导与协助,实现对基地的宏观管理,对于项目的日常运作和管理则应交由企业负责。
(二)立足产业链,积极扩大产业集群
在产业基地发展的初级阶段,应该以搭建产业链为核心,规划基地内的企业结构,以求产生驱动产品制造,拉动产品销售,带动后续产品开发的理想效应,最终能够在基地内形成上下联动、左右衔接、一次投入、多次产出的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为此产业基地应该以产业链为导向进行战略规划,优化招商引资结构,提高企业入驻门槛,保证入驻企业能够与产业链实质性对接。这不仅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合重组,还能够通过企业之间的横向和纵向勾连,降低产品开发成本。
(三)搭建基地信息交流互动平台
基地一方面可以打造信息服务网站,进行基地形象统一宣传、扩大招商引资、提高基地知名度等。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举办博览会、洽谈会、交易会等形式为信息、技术、人才等各类资源的良性互动提供平台。
(四)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引进,突破人才匮乏瓶颈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解决人才问题,一方面要靠引进,另一方面要靠培养。在人才引进方面,基地一要协助政府研究制定人才引进办法、管理、待遇等政策,为吸引人才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二要坚持以项目引进人才,以人才带动项目的战略;三要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通过采取公开招聘、客席聘用等方式,鼓励支持相关人才来基地服务。在人才培养方面,产业基地可通过教育培训等各种途径,培养出能够对出版产业提供创意与加工的高端创意人才、能够熟练运用相关技术实现内容产品数字化的编辑人才、通晓国际贸易规则的高级商务人才和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等,从而为数字出版企业提供智力保障。
微电子和激光技术的融合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策源地。进而衍化为大数据、智能制造和无线网络三项宏大技术的重大变革,哪个国家能在微电子技术与激光技术融合领域率先突破,哪个国家就能引领全球,从而引发世界经济格局的全面调整。面对这种形势,中国必须加快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速度,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发展中占据制高点、拥有先进生产力,具有现代经济结构,赢得主动权;才能避免近现代中国因四次错失科技革命的机遇而沦落为三流国家的厄运。
微电子技术,严格意义上是纳电子技术,其核心是集成电路和激光(“最快的刀”、“最准的尺”、“最亮的光”)。这个核心在向微电子技术基础工艺过程积极渗透,激光镀膜特别是激光脉冲镀膜本质上冲破了真空镀膜的框框。无论国防尖端技术还是民用工业生产,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无论宏观宇宙还是微观粒子,处处都体现着微电子和激光技术的应用;同时,从价值链看,1~2元的集成电路产值将带动10元左右电子产品产值和100元国民经济的增长,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个数字还在变化,其发展规模和技术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由此可见,微电子技术与激光技术及其融合兼具基础性与战略性,是新兴产业的引爆器,广泛渗透于现代化建设的可持续能源与资源体系、先进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信息网络体系、生态高值农业和生物产业体系、普惠健康保障体系、生态与环境保育发展体系、空天海洋能力新拓展体系和国家与公其安全体系等经济社会基础和战略体系。
技术经过应用才能彰显其价值,产业是技术应用规模和效果的有力体现,从技术需求和产业发展周期看,目前微电子和激光技术也正处于难得的发展机遇期:从五大高技术产业科技需求指数及排序表中可以看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科技需求占高技术产业科技需求的一半以上,并且在人力资源投入、财力资源投入和科技产出等一级指数中都位列第一,是高技术产业中科技需求最强的行业。微电子技术与激光技术是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关键核心技术。
目前世界微电子市场从开发到量产的周期不到10年,现在微电子的世界市场增长率处于低谷时期,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能实现微电子技术的新突破,就会迎来一个新的市场高峰。在突破方向上,新型逻辑电路与模拟电路有可能开辟新的市场领或,新型结构器件是我国逻辑集成电路开拓国内外市场的重要突破口之一。同时,要通过微电子与激光技术的融合促进微电子延续、扩展和跨越摩尔定律。
在刚刚举办的2017华为全球分析师大会上,华为副董事长、轮值CEO徐直军再次强调了公有云战略。从2017年开始,华为将以公有云服务为基础,强力投资打造开放的公有云平台,并希望打造公有云的Family,即“Huawei Cloud Family”。
目前,华为在全球已经编织了一张公有云服务云网,让企业在全球可以按需选择华为云服务。能编织成如此一张大网,正是得益于基于开源的开放云平台。
“华为一直坚持‘源于开源,强于开源,回馈开源’的策略,推动整个开源产业良性地向前发展。一方面,华为云通过与行业、与开源社区联合创新,源于开源,强于开源,构建了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新引擎;另一方面,积极回馈开源,以商业应用引领开源的发展。”华为OpenStack&Container开源生态总经理蒋晓黎在“2017全球云计算开源大会”上表示。
开源成数字化转型新引擎
面对俨然到来的万物互联时代,全球运营商和各行各业正在加速数字化转型。
云计算、大数据、SDN/NFV,各种前沿技术互相碰撞和交汇,为产业链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技术创新平台。但蒋晓黎指出,创新包括方方面面,既需要技术创新、组织和流程创新,同时也要寻求商业模式创新。
云便是商业模式创新的代表。“云不仅仅是技术的创新,更是商业模式的变革。通过云服务,各行各业不用花费精力部署繁杂的基础设施架构,而只需在云服务平台进行业务的创新,从而大大加快了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蒋晓黎表示。
除了商业模式创新之外,云还带来了组织和流程创新。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IT系统的云化迁移,还需要进行文化流程、组织流程等更深层次的变革。“然而,在传统的协作模式下,是无法支撑企业的深层次转型的。”蒋晓黎表示。而云使之成为可能。他讲道,华为大量的创新便是基于云协作诞生的。
云之上是开源力量。开源已经成为云未来发展的引擎。当前,很多大型软件的开发越来越复杂,单靠一家企业很难把握,这就需要联合产业链各方的力量一起投入,采用众包模式共同创新。“可以说,在云+开源联合创新驱动下,企业加快了数字化转型进程。”蒋晓黎表示。
FusionCloud便是华为“云+开源”的代表作。据介绍,华为FusionCloud基于可信、开放的混合云架构,提供全栈ICT服务。通过整合OpenStack开源云平台技术,FusionCloud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云平台的开放性,帮助企业和服务供应商建立和管理私有云、公共云和混合云中的各项服务。
坚持开源 回馈开源
从CT进入IT,华为就提出走一条“开放”的路线。无论是“被集成”战略,还是BDII行动纲领,都是华为对开放最直白的表达。
开放,以及开源。对于开源,华为提出“源于开源,强于开源,回馈开源”的策略,推动整个开源产业良性地向前发展。
近年来,华为在开源领域持续加大投入,是国内唯一的OpenStack白金会员、贡献了中国企业第一个Apache顶级项目、是国内唯一的CNCF白金会员。同时,华为在OpenStack基金会、Apache基金会、OCI、CNCF等开源社区均已建立了全球广泛的影响力。
更重要的是,华为积极回馈开源社区,在云计算主要开源社区代码贡献突出。截至目前,在OpenStack社区Completed Blueprint全球排名第一,在CNCF社区的Kubernetes中全球排名第四,在OCI社区全球排名第三,在OPNFV社区全球排名第一,在Hadoop社区全球排名第三。
同时,基于这些开源技术的优势,华为已经形成了从存储、计算、网络、云平台到大数据平台的全系列企业级产品。
获业界认可
华为在云计算行业开源领域的努力也获得了业界的认可。在“全球云计算开源大会2017”上,凭借在国际开源社区的积极贡献,华为一举荣获了“OSCAR开源杰出影响力企业”、“OSCAR尖峰开源项目”、“OSCAR开源技术创新”、“OSCAR尖峰开源人物”等六个奖项。
值得一提的是,华为在本次评选的“OSCAR开源杰出影响力企业”奖项中是唯一获奖的企业。
华为基于OpenStack的企业级云平台FusionSphere荣获了“OSCAR开源技术创新”奖。据了解,FusionSphere是华为面向多行业客户推出的云操作系统,基于OpenStack架构开发,为企业级用户设计和优化,能够支持私有云、公有云、混合云等部署方式,尤其在公有云上已吸引众多汽车制造、科研及零售等行业的重量级客户。
同时,华为还有四个开源项目荣获了“OSCAR尖峰开源项目奖”,分别为OpenStack级联项目、分布式SDN项目、Carbondata、OpenSDS。其中,Carbondata的目负责人陈亮也同时荣获了“OSCAR尖峰开源人物”奖。
目前,华为云计算已经服务于全球130个国家和地区,覆盖政府及公共事业、运营商、能源、金融等行业,在全球部署超过420个云数据中心,初步实现了从开源技术生态到商业生态的成功转化。
数说华为云计算开源战果
OpenStack社区Completed Blueprint全球排名第1
CNCF社区的Kubernetes中全球排名第4
手机银行(又称移动银行,MOBILEBANK)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与移动运营商和移动技术供应商之间,通过跨行业合作,整合货币电子化与移动通讯业务,借助移动互联网平台,以手机作为终端,向客户提供银行服务的一种金融服务方式。手机银行具有全时空、高效率和低成本的特点,与传统的银行交易相比,其成本只有柜面交易成本的15%。同时大大提高了用户获取银行服务的便捷程度,特别是在缺少银行网点的农村和边远地区,发展手机银行更是金融普惠的便民、利民的实事工程。据世界银行预计,到2012年,全世界拥有手机而未获银行服务的人口数量,将从目前的10亿增加到17亿,而其中2.9亿先前未获得银行服务的人可能使用移动(手机)银行服务。
据统计,我国目前手机拥有量约达8亿部,成为世界上手机用户最多的国家。与此同时,我国约有银行结算账户33亿户,其中个人银行账户32亿多户,占银行结算账户的99.3%。手机银行的用户为5000万部户,由此可见,手机银行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手机银行的用户主要分布在广东省,占全国总用户的四分之一,其次是福建省和河南省。与会者认为,我国手机银行的发展正处于爆发性增长的前夜,商业银行、移动运营商和第三方支付服务供应商等,都在忙于抢占先机,争取市场份额和地位,新一轮手机银行的竞争已经悄悄兴起。在未来,手机和数字处理移动终端将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世界、改变人类的生活,现在还难以预计与描述。手机金融及服务、创新和发展具有及其广阔的想象空间。
记者: 全球金融危机让世界经济陷入低迷,也让一向稳步前行的IT市场颇受打击。为度过“寒冬”,很多IT企业都在市场战略上以及产品研发方向上做出了一些调整。那么,微软对于技术创新的投入有没有因金融危机而减少?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在技术创新的方向上会不会做出调整?
洪小文:大部分企业,包括微软在内,都不希望金融危机给企业本身的技术创新步伐带来什么影响。原因很简单,金融危机一定会过去,未来的市场竞争还会继续,而在技术上的储备正是为了占领未来市场。从历史的经验来看,金融危机往往是一个洗牌的机会,危机过去之后,有的企业变得更强大了,而有的公司可能就此消失了,同时也还会有一些新兴的公司崛起。因此,企业要想赚到“后天”的钱,就必须要在“今天”做好技术储备。
当然,不可否认,目前金融危机对于全球经济的影响以及对于IT企业的影响是我们无法回避的,无论是我们的上下游企业还是我们的客户,又或者是我们的竞争友商,在业绩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一些影响。现在大家都会少赚一些钱,甚至有人还要赔钱,这个时候,市场占有率就很重要了,尤其是对于市场领导型的企业来说尤为重要,只有在今天把握住市场,等到金融危机过去之后,才能获得更高的利润。然而,市场占有率是与研发投入成正比的,企业要想在自己所专注的领域获得更高的市场占有率,很显然,在研发上的投入比例也要保持这个高度。虽然金融危机对我们在业绩上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不过让我感到庆幸的是,我们还可以按照自己的步伐去创新。
关于是否调整技术创新方向这个问题,要从两个层面来看。首先,从宏观层面上看,技术创新的方向并不会因暂时的金融危机而改变。事实上,整个IT技术的演进方向,比如PC的演进和发展、因互联网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云计算,这些大的趋势是不会因为金融危机而产生重大变化的。而且,我们做研究或者说是做技术创新本来就要讲求长期目标,因此更不应该因为暂时的危机而影响到长期的战略。
从微观层面上看,还是会有一些变化的,毕竟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整个人类来说都是一个重大课题,金融危机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降低成本、节约能源、提高效率的重要性,然而这些问题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了。目前企业急需解决的这些问题正好与之前整个IT界所提倡的绿色、节能、环保的概念不谋而合。在这一大趋势下,微软从产品研发的层面上会做一些调整,对于这些方面的研发投入会进一步加强。
评论
洪小文博士是这样定义自己的工作的―我所领导的微软亚洲研究院是在为微软赚“后天”的钱。作为一家领导型的IT巨头企业,微软多年来在技术储备方面的持续投入无疑是其占据市场领先地位的重要保障。“我们一直都是在按照自己的长期战略目标有步骤地做技术创新。”洪小文表示,“即使是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今年微软仍将投入90多亿美元进行研发。”
洪小文给记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以证明企业要想在未来立于不败之地,就更要在经济危机的环境下保持持续的技术创新。1929年美国经济出现大萧条,很多公司因此倒闭,在那个时候还默默无闻的RCA公司在能维持生计的基础上坚持技术研发方面的持续投入,结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RCA成为了家电行业的领导型企业。同时,RCA的崛起也带动了整个家电行业的兴起,在现在看来已经不算什么的彩色电视机、收音机、冰箱等在当时正是被RCA带入到普通人家的。
1973年,中东战争期间,石油输出国的石油斗争导致西方国家发生了石油危机,并由此触发了经济危机,直到1975年下半年才度过了经济的最低点。而1975年正是微软成立的时间,在经济大萧条之后,微软迅速崛起,整个PC产业也随之兴起。“很巧的是,1991年,微软在全球成立研究院的这个时间点,正是第一次海湾战争期间。” 洪小文说,“这些例子充分证明,越是在危机的时候,我们就越需要创新。当然,创新的前提是企业能够保证自己的生存。我们很幸运,现在微软的商业运作还是非常健全的,我们有充足的资本支撑自己按照既定的步伐进行技术创新。”
产品层面做微调
记者:刚才您谈到,微软亚洲研究院在技术创新方面的长期规划是不会因暂时的金融危机而改变的,只是会从产品研发的层面上做一些微调,那么,针对目前经济状况下用户的需求,微软会将研发的重点放在哪些方面呢?
洪小文:我们发现,现在用户对于三个方面的应用需求非常迫切,当然这不仅仅是因为金融危机所造成的,用户的这些需求在金融危机之前就逐步显现了,只是金融危机后对于成本的要求让这些需求更为迫切了。
首先就是远程会议系统,其对于企业来说最直接的效益就是可以节省员工出差的费用。当然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减少出差在为企业降低运营成本的同时,还实现了节能减排。正因如此,企业用户对远程会议系统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包括微软自己在这方面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然而,我们都非常清楚,目前的远程会议系统还远没有达到人们面对面交流的效果,这也是很多会议还无法通过远程会议系统实现的原因之一。那么,如何才能实现面对面交流的效果呢?在技术上还有很多东西可以去做,在这方面微软一直在做技术上的储备,并且这一储备还在继续。
其次就是虚拟化,虚拟化在金融危机之前就是一个非常热门的方向,可以说金融危机加速了虚拟化的发展。举个例子,国内的一家中小企业,在北京、江苏、上海都成立了办事处,并根据各地的业务需求和业务量分别部署了服务器―北京三台、江苏三台、上海两台。没想到,金融危机一来,阵脚一下子被打乱了。大家都知道,金融危机对中国某些城市的影响会远远大于其他某些城市,本来是两个城市各需要三台服务器,由于业务量的变化,现在可能某个城市需要五台服务器,而某个城市只需要一台了。这个时候如果要去搬动已经建好了的机房的话,成本就太高了;而虚拟化就实现了用软件去管理这些计算资源,而且还可以非常动态地管理,如果计算资源的分配还要继续变化,也可以很方便地调整。
最后就是云计算,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云计算”的模式对企业来说有什么好处呢?现在很多企业不能确定自己三个月以后或者一年以后是什么样的情况,按照自己动态变化的需求选择租用动态的计算资源的形式就非常适用了。同时,云计算的核心技术之一就是虚拟化,微软在虚拟化方面的技术储备无疑在未来的云计算环境中就会派上用场。
评论
远程会议系统、虚拟化、云计算是微软在金融危机环境下为适应用户需求在产品研发层面有所偏重的方向。其实,我们不难发现,这几个方向也是很多其他IT企业在今年的研发重点。
在采访过程中,洪小文一直在强调,在产品层面有所侧重的同时,仍然会坚持自己技术储备的长期规划,在前沿技术方面的研究仍然是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工作重点。不过,记者也发现,这其中的很多研究也是为了解决远程会议系统、虚拟化、云计算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人机界面的研究就可以在未来解决远程会议系统中的情境问题。
目前,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研究重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首先就是关于人机界面的研究,在这里所说的是自然用户界面,今天的计算机还是在使用计算机所熟悉的界面来进行操作,微软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实现计算机的听、读、写,用人类所熟悉的界面做沟通和交流; 第二部分是新一代多媒体,多媒体技术是微软亚洲研究院在第一个十年中最被熟悉的研究成果,洪小文希望在未来十年能够继续往上提升; 第三就是以大量数据为中心的计算,在所谓的“云计算”时代,如何对大量数据做分析,并能够让用户得到更好的服务,也是目前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一个研究重点; 第四是互联网搜索,这是以“数据为中心的计算”中一个很重要的运用;第五是广告服务,让广告系统能够做出更好的服务。
技术储备收获硕果
记者:从您的介绍中我发现,微软亚洲研究院长期技术创新规划中的很多研究成果已经被应用到了产品研发层面,以往的技术储备在今天已经发挥了作用。那么,您能不能具体介绍一下现在正在研究的一些技术在未来的应用?
洪小文:现在,整个业界都在说未来是“云”的环境,微软自己也在做“云端计算”,除了有“云”之外,还要有“端”,而且“端”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小或越来越大――由于计算和处理过程被迁移到了“云”上进行,手机和LCD可能会去扮演原来PC的角色。那么我们该如何在小小的手机上实现更多更好的应用呢?如果在使用过程中用手去按键盘的话,显然非常不方便,因此对触摸技术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这也就是我们一直在研究的自然人机界面技术中的一部分。
未来,LCD会越来越普及化,人们可以在上面写东西,并且可以马上保存下来,变成一个被存储的信息。在使用LCD作为输出设备时,很显然,我们也不可能再去使用鼠标和键盘作为输入设备,因为就算你把鼠标和键盘放在手边,也不太可能一边输入一边仰着脖子去看大屏幕,因此触摸式以及语音式的输入方式就会成为主流,这样的变化很自然,现在微软也正在花很多精力去做这个方面的研究。
此外,要想通过远程会议系统实现更真实的会议情境,就要依仗两项核心技术,那就是压缩和仿真。首先,要做到参会者在任何有互联网的环境下,比如家里、办公室甚至机场和咖啡厅,都能接入会议,也就是说普通互联网带宽都能支持系统运行,这就需要很好的压缩技术,以实现通过远程系统看到的东西像在眼前看到的东西是一样逼真,这就要求非常高的解析度,高解析度的压缩技术是我们目前正在研究的一个课题。
其次就是仿真技术,通常人们在通过远程会议系统开会时,在眼神上是没有交流的,因为说话的人在对着屏幕时感觉很不自然,眼睛不知道该往哪里看,而其他的人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在和自己说话。那么,如何才能让参会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呢?这时声音就很重要,人是一种很敏感的动物,通过声音的来源以及不同的声音是可以判断出发言者现在是不是在跟自己讲话,这需要很高级别的仿真技术。现在由于技术原因,还没有做到这一点,这自然也就成为了微软研究人员努力的方向。
评论
微软研究院院长里克•雷斯特曾说过:微软研究院的使命是在自己从事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推动技术发展,迅速将创新技术转化到微软的产品中,确保微软未来产品的竞争力。事实上,对于任何一家要保持领导性或希望成为领导型企业的公司来说,这都是必须的――通过对技术创新的不断投入、通过对未来技术的不断储备让企业在未来市场更有竞争力。
微软一直都在坚持走这样的路,在微软亚洲研究院成立的十年间,长期创新战略目标下的技术研发已经在过去和今天收获了硕果,相信还会继续。
链接
微软亚洲研究院
十年间的技术创新
作为微软在美国本土以外最大的基础研究机构,经过十年的努力,微软亚洲研究院在技术创新方面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
1.数字墨水:让连接到PC机的写字板可以根据数字设置,模仿油墨落在纸张上的特征。
2.语音识别与合成:语音识别引擎用于微软产品的电话或桌面语音识别,包括Windows客户端无障碍环境、Office的中文听写以及语音服务器等。
3.新一代中文和日文的输入法:利用最新的大规模语言模型技术帮助微软产品部门改进了原有的中文和日文输入系统,提高了拼音序列转换为汉字序列以及日文假名序列转换为汉字序列的正确率和速度。
4.微软对联:计算机自动对联系统,也是世界上第一套人工智能自动对联系统。
5.卡通开发工具包:人们可用自己的照片自动生成个性化的生动面部漫画。
6.自动电影:从原始家庭录像中选择重要的和有代表性的片断,并将这些片断连成一段视频,而且使连成的视频与用户指定的伴奏音乐的节奏和节拍吻合。
7.复合TCP:新型拥塞控制算法,可提高传输层协议的效能。
8.实体提取:从互联网中分类、抽取和集成实体信息。
2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创新
2.1发展特征及趋势
现代农业信息化科技创新的主要特征有:①以高科技为依托,具有高投入性;②相互渗透,具有开放性;③促进规模经营,具有高效性;④需求与要求矛盾多,极具差异性;⑤引进竞争机制,具有挑战性[7]。同时,智能化、移动互联特征鲜明,农业信息化呈现出集成化、专业化、网络化、多媒体化、综合化、全程化。当前,全国农业信息化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趋势:①从注重基础建设向注重资源整合转变;②终端开发应用开始由传统终端向高效便捷的智能化终端转变;③产业信息化开始由单一环节的信息化科技创新向全产业链信息化科技创新转变;④由单一信息化技术创新向集成技术创新转变;⑤农业信息服务科技手段开始由传统单一方式向协同化、精准化、个性化、可视化、智能化方向转变;⑥创新机制开始由高校科研机构为主体、国家无偿投入为主,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国家有偿投入转变。
2.2发展策略
依据前述发展阶段,在发展策略上,第一阶段为政府主导型,农业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研究、开发,实验的人力、物力主要由政府投入;第二阶段是双轨协调型。即综合运用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建设由政府、科研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第三阶段为市场主导型。政府主要承担发展战略制订和政策环境构建,引导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受技术创新利益驱动,企业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8]。“十三五”期间,我国大部分省份应该采取第二阶段战略,即双轨协调型,政府做好规划,引导企业发挥创新主体地位的作用。
3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
从信息利用过程来看,农业信息化技术创新的重点任务可归纳为:①信息自动获取技术,主要包括传感、遥测、遥感及摄像扫描技术;②信息传输技术,包括光纤通信卫星、通信激光等;③信息利用技术,包括数据库技术管理、系统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模拟与仿真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9];④信息控制技术,包括生产自动化技术,如农业生产领域的自动灌溉、自动施肥、温度自动调节等技术。同时,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农业信息监测与速报系统、虚拟农业和精确农业等已成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其中,农业数据库产业是信息部门重点开发的领域,农业应用软件开发将成为农业信息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0]。在农业信息智能分析方面,需要突破智能化数据采集与挖掘、海量数据管理、生产风险因子早期识别、农产品市场价格短期预测等关键技术[11]。其中,精准农业、数字农业、农业电子商务、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农业技术集成、低成本便捷性农业软件和终端技术等将成为“十三五”期间农业发展研究的重点。
4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创新
4.1精准农业: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
针对农业生产环节精细化程度不高、农业污染、资源浪费大等突出问题,面向良种繁育、作物栽培、畜禽饲养等农业生产,以精准农业“3S”等关键技术集成开发与应用为代表,研究农田水、土、肥、气、温度等生长信息的智能感知与快速获取技术;研究土壤养分与墒情变化、耕地质量动态、气候变化等监测与处理技术;研发农田精准作业导航与变量作业控制、精准作业数字化管理与智能决策等管理系统;建设动植物防病治病、病虫草鼠害发生、重大疫情快速反应与预警体系。整合建设北斗导航、全球定位系统GPS、农田地理信息系统GIS、农田遥感监测系统、农业专家系统、网络化管理系统等,构建省级主要作物精准作业体系。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和重大系统产品,提升省级以精准农业为代表的农业精细化生产水平。
4.2数字农业:农产品加工储运领域信息化
针对农产品加工储运领域自动化控制水平不高、管理薄弱等问题,加强农产品加工储运信息科技创新,重点开展农产品加工智能化装备、生产自动化控制、农产品储藏环境远程监控、鲜活农产品冷链运输控制、农产品物流管控等信息技术研发。攻克农业信息智能处理与知识发现技术,探索农业信息大数据应用建设。构建农产品加工数字模型和虚拟加工储运技术平台。研究农产品加工过程模拟模型,开发便捷性生产加工管理系统。利用工业化数字控制技术已有研究和应用成果,改造、改良传统农业产品加工领域的技术和设备,实现农产品加工储运优先向数字化迈进。
4.3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产品交易信息化
针对农产品信息流通、交易不畅等问题,顺应电子商务发展趋势,通过引进与开发,依靠信息科技创新,形成易用、好用的生态地理标志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及系统,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提高科技信息服务含量,提升农产品交易的快捷性和便捷性。建设新型农产品交易平台、大型农产品数据库;加强支付、认证、配送等环节创新信息技术研发与应用;创新生产、流通、交易、竞价、网上超市等体验式服务。引导电信运营商、电信增值业务服务商、内容服务提供商和金融服务机构相互协作,开发电视、手机、电脑、公共服务等多种接入终端,建设并创新完善移动农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研发信用积分管理系统,加强交易双方的信用管理。积极研发以电子商务为导向的配送物流配套体系,完善农业电子商务创新体系。
4.4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信息化
针对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重点研究及应用农产品电子标识以及物流网络构建技术。研发质量监控、追溯技术及设备,推广便携式快速检验终端。通过农产品信息采集、质量检测监控、质量安全追溯信息读取等新型信息技术研发,实现农产品质量全程控制,保证质量。重点综合应用推广农产品电子标签及条码标识、信息采集与传输、无线移动数据采集与可靠传输技术,降低RFID设备和标签的成本,提高RFID技术普及率。针对猪肉、牛肉、鸡肉、蔬菜、水产品以及茶叶等农产品开展质量安全监管与质量追溯信息化示范,提高农产品质量及其安全水平。
4.5共性关键技术:创新现代农业信息服务共性关键技术
针对不同类型企业和经济组织急需的共性关键技术,主要进行信息化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开发个性化信息服务软件和设备,探索农业信息资源挖掘与便捷传送技术,通过大型智能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实现硬件云平台化、软件超市化,形成农业信息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体系。面向大田作物、设施蔬菜、集约化畜禽与水产等生产经营全产业链,集成数字农业、精准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关键技术,推进农业物联网信息融合与云计算等核心技术,开发性能可靠、成本低廉、操作简便的现代农业软硬件技术产品和系统,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化、数字化、精准化[12]。面向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中小经济组织,进行移动互联网设备及软件的研发与创新,开发特色软件,提高软件稳定性,满足特定用户的使用体验,解决农业人口普遍存在的文化程度总体相对偏低问题,提升信息化水平。
5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创新保障
信息服务业作为新兴行业,需要依靠政府大力推动,这是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关键[13]。为实现我国现代农业信息化科技创新的战略目标,政府需通过重大专项的形式支持农业企业等相关经济组织和科研院所积极开展农业信息化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引导农业信息化创新,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实施(见图1)。
5.1关键技术创新思路
根据农业信息化发展阶段,结合农村信息化“十二五”发展情况,针对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农业信息服务共性关键技术集成应用的具体问题,保障现代农业在信息采集、加工处理、信息传播、信息接收利用等环节的畅通,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为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提供保障,实现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协调发展。
5.2关键技术创新布局
(1)农业信息体系创新布局。重点完善以科研院所、重点企业为主体的关键技术集成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以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信息服务资源整合、信息传输以建设及信息服务终端研发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体系;形成以试验、示范为主要手段的推广应用体系。
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正在对全球金融体系产生重要影响,一些经济学家预测,数字货币有可能成为二十一世纪主要的金融支付工具。2016年1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北京召开数字货币研讨会,周小川行长指出需要密切关注区块链等技术发展对金融Ю吹挠跋臁S纱耍支撑比特币等数字货币研发的关键技术――区块链(blockchain)技术引发多方关注,各方对区块链的关注程度甚至不亚于对数字货币本身。目前,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已经从数字货币领域逐渐进到金融、公共服务等领域,在国内外正掀起一股研究和探索区块链技术应用的热潮。
一、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的内涵
作为支撑比特币的重要技术,区块链的概念最早由比特币创始人中本聪提出。以比特币应用为例,区块链是指一串使用密码方法相关联产生的数据结构,每一个数据块中包含了过去十分钟内所有比特币交易的信息,以密码学方式保证信息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并生成下一个区块。
有学者(秦谊,2016)认为,区块链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基于计算机程序的公开的总账数据库。它的特点是数据库可以记录区块链上发生的所有交易信息,区块链中的每个节点都可以将其记录的交易信息更新至网络并保存,每个参与维护的节点都能复制获得一份按照时间顺序记录的完整数据库储存,这就构成了一个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的分布式数据库,这种数据库能够在无须第三方介入的情况下,实现信息的直接交互,即人与人之间点对点式的交易和互动。
也有研究(穆启国,2016)认为,区块链是指通过去中心化和去信任的方式共同维护一个可靠数据库的技术方案。这种数据库方案以涉及系统中的任意多个节点,把一段时期内系统包含的全部信息交流的相关数据,通过特殊的算法和密码方法计算并记录到一个数据区块(block)中,同时产生该数据区块的防伪识别码用于链接(chain)下个数据块及校验,系统的所有相关节点来共同验证交易信息记录是否为真,生成的数据区块不可篡改。实际上,区块链技术是一种类似于TCP/IP协议的互联网底层技术的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它的出现有望实现互联网从信息传递向价值传递的突破。区块链技术最大的颠覆性在于信用的自我建立,数据存储、传输和证明的去中心化,采用分布式储存的数据区块替代目前的中心服务器,使全部数据信息都被记录并储存在云系统之上,无须第三方验证即可实现数据的自我证明,使得信用的建立成本大幅降低。比特币就是基于区块链技术创造的一种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因此无须基于信用来实现货币的发行和交易。
对于数字货币的认识,有学者认为(王永红,2016),数字货币是“法定电子现金”,即由货币当局发行、存储于电子设备、具有现金特性的价值载体。数字货币区别于与银行账户相关联的电子货币,与价值完全由市场决定虚拟货币不同。同时,从数字货币体系建设的需求的角度来看,数字货币要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支付手段,必须具备区别于电子货币、虚拟货币的显著特点,包括安全性、可控匿名性、周期性、不可重复性、系统无关性,并且要在开放互联环境中达到很高的交易性能。谢平和石午光(2015)认为数字货币是基于密码学和网络点对点(Peer to Peer)技术,由计算机程序产生并在互联网上发行和流通的一种货币。
二、区块链应用于数字货币的优势
新货币经济学认为,货币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职能可以分离,比特币的应用可以被视为此观点的一次尝试。该理论提出,所有的经济活动在没有中央银行和法定货币的情形下一样存在,基础货币的记账和交换职能可以同时使用两种不同的媒介,前者仅为衡量价值的标准化的记账单位,可以同所有的经济交易之间建立起映射关系,而后者则是内生的,可以通过债权转让的方式实现交换。从更为长远的角度来看,比特币或许只是货币职能分离的一次大胆的实践,离诞生真正意义上能广泛流通的数字货币还有十分遥远。但是无论如何,基于数字货币的比较优势,创建一种成熟、稳定、可靠的数字货币体系是未来世界货币体系的发展方向。无疑,区块链技术为创立稳定可靠数字货币提供了技术基础,受到了各国央行的关注。
利用区块链技术发展数字货币具有明显的优势。有学者(蔡钊,2016)认为,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数字货币去中心化信用和方便快捷地交易,使得其具有较高交易流通价值,并能够通过开发对冲性金融衍生品作为准超货币,从而保持相对稳定的价格。数字货币建立了货币背书下的数字货币交易信用,交易量越大,交易越频繁,数字货币交易信用就基础越发牢固。一旦在全球范围实现了区块链信用体系,数字货币自然会成为类黄金的全球通用支付信用,并可借此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使得货币变得十分安全。目前的中心化的金融系统容易遭受电脑黑客的攻击,安全成本高且难以防御。但是基于区块链技术创立数字货币,它去中心化的特点能够实现全网络记账,有效预防故障与攻击。另外,区块链信息的时序记录、不可追溯和难以篡改的特点,使得货币防伪变得十分简单。这一防伪特性在与数字货币相关的票据、凭证应用上有更为广阔的前景,这使得金融诈骗的可能性大大降低(邓迪,2016)。
有学者从人民币国际化的角度分析了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的优势(肖风,2016),认为中国人民银行可以通过联盟链发行数字货币,这种联盟链是由几个中心化机构共同发起建立,兼具部分去中心化功能的同时让分布式网络节点得到控制的区块链。在这种区块链中,让所有参与金融机构的数据中心共同构建联盟链的分布式网络,单中心变成多中心,从而实现安全稳定运行。另外,零知识证明技术和共识机制能够保证所有参与者的信息保密,链条各节点网络通过账本网络共享机制确保达到高效率和高可靠性的结合。这种设想一旦实现将十分有利于人民币有序、可控地实现国际化。同时,人民银行可以通过外接端口将认可的全球金融机构接盟链,可实时监控人民币流动,并且可以节省人民币印刷和储存成本。最重要的是根据区块链技术实现信息流与资金流的统一,实时结算、逐笔交割与无间断运行,初步构建一个科学高效的全球化人民币登记结算与支付清算网络,这将极大提高人民币结算、支付清算的效率,有效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在反洗钱领域,区块链技术的作用突出。秦谊(2016)认为,借用区块链技术,通过各金融机构的交易都必须有客户提供电子身份信息(私钥)同银行掌握的公钥共同验证,并且与用户地址进行匹配,确保每笔交易都有完整的记录。在这种模式下,交易信息在各金融机构间实现透明共享,交易的所有环节都无法脱离监管机构的视线,黑钱将无法洗白。
但是,也有学者对区块链应用于货币创新有不同的看法。姜奇平(2016)从货币价值的角度分析,认为区块链在货币方面的应用只能是被设计为一般等价物的分布式系统,但如果未来货币的发展不再是一般等价物,那么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与货币发展从贝壳到黄金再到纸币一样,只是货币在形式上的创新。而未来货币的流动性将必须在利用、使用、服务应用中体现价值,表现在更为具体的价值体现。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在比特币上,相当于设计了信息量机制,却没有设计信息流速机制。吴晓灵(2014)认为算法货币目前只是解决了货币信用问题,但尚无法适应社会经济需求的调节需要。在当前的情形下,其最重要的价值体现在能够通过互联网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价值传递。
三、区块链技术应用于货币创新的实践:比特币
区块链技术最广泛也最为成功的应用是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从中本聪开发出第一个创世区块开始,到比特币区块的诞生,再到比特币作为投资工具价格飞涨,比特币和区块链技术广受追捧,凸显了区块链技术及应用的广阔前景。英格兰银行的研究认为中央银行未来可以考虑发行流通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操作得当可以增强金融的稳定性。
对于比特币是否为数字货币的判断,Yermack(2013)的研究结论比较具有代表性。作者认为,比特币在履行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方面仍然面临重大挑战。在流通手段方面,比特币的流通范围小;从价值尺度看,比特币价格波动十分剧烈,因而尚不能视为具有稳定的价值尺度;从支付手段来看,比特币仍未被广泛接受。Forian et al.(2014)分析了比特币的货币和资产属性,认为持有者更多视比特币为一种投资和资产。因此,比特币从根本上来说仍不是货币。
不少学者肯定了比特币对于创新货币形式的重要作用,张春霞(2016)认为去中心化、非国家化是未来货币的发展方向之一。货币去中心化是指一种货币不通过中央银行等中心机构发行流通,交易过程不依赖银行或中央清算机构等第三方机构的协助。类比特币的非国家化能有效避免中心机构造成的货币多发,以及信用风险和人为因素导致的货币危机,从而根本上保证了币值的稳定与流通的自由。比特币去中心化、数量有限、完全匿名和交易便捷的特征,是目前区块链技术最为成功的应用。姜立文等(2013)认为比特币有效解决了在经济全球化下如何降低信息成本与交易费用的问题。交易可以实现全球同步,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有学者(闵敏和柳永明,2014)从货币价值与职能的角度分析认为,比特币本身不能度量商品的价值,在当前的比特币的交易中,衡量商品价值的因素依然是法定货币。现实中绝大多数可以使用比特币交易的实体店都同时使用法币和比特币标价,实际上是法币提供价值尺度,而比特币充当流通手段。从这个方面讲,比特币实现了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分离。而货币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分离,则价值尺度退化为记账单位,商品的价格就能充分反映商品的相对价格,从而避免受到货币价值波动的影响。
许多外国学者从比特币的交易特征分析得出了一些有用的结论。Ron et al.(2013)通过跟踪分析比特币持有者的数量、账户变动、交易和储蓄特征,发现大多数的比特币从产生到现在,并没有参与流通,大多数的比特币被少数人集中。Smith(2014)对比特币的价格波动进行了分析,发现比特币同直接货币市场之间存在套利行为,同时比特币与其他货币的直接汇率波动更加明显。这些现象表明受比特币数量的稀缺性、升值预期和流通限制影响,比特币的持有者愿意选择持有而不是交易,价格波动也更为剧烈。
四、区块链技术创新发展货币面临的挑战
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数字货币创新具有安全性、匿名性、方便交易的天然优势。尽管如此,应用区块链技术创立一种广泛流通的数字货币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安全性仍是区块链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比特币遭黑客攻击失窃和被盗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数字货币在技术面上尚未成熟。袁勇和王飞跃(2016)认为,虽然实际系统中为掌握全网51%算力所需的成本投入远超成功实施攻击后的收益,但受攻击的安全性威胁始终存在。另外,区块链的非对称加密机制也将随着数学、密码学和计算技术的发展而变的越来越脆弱,隐私保护也不是绝对的安全。
从法律上看,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数字货币受现有的国家制度的制约。益言(2016)认为,一方面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和自治性淡化了国家和监管的概念,对现有的货币制度造成很大冲击。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对国家的货币发行权威构成严峻挑战,而且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效果。监管部门对区块链技术缺乏充分的认识和预期,与区块链技术及其应用缺乏相关法规的保护,增加了市场主体的风险。
从监管上讲,区块链的去中心化让中心化的政府对数字货币的监管变得非常困难。孙建钢(2016)认为,虚拟货币数字化的价值代表属性决定了其很难确定监管主体,去中心化的属性使原中心化的传统监管模式不再适合,跨国界市场参与及交易的属性更是增加了监管的复杂性,从而给各国的金融监管机构提出了新的挑战。
另外,陈一稀(2016)的观点比较独特。文章认为,区块链技术存在与传统货币银行学中相类似的“三元悖论”,即无法同时达到高效低能、去中心化和安全的三个要求,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同时,文章提出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区块链技术从本质上来说不是去中心,而是换中心或是多中心。
随着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的强势崛起,新兴的区块链技术逐渐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热点研究课题。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信用、不可篡改和可编程等特点,使其在数字货币的应用上具有广阔的前景。目前,对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数字货币的研究仍停留在初级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多数研究集中分析了区块链技术对于数字货币创新的重要意义,与传统货币的比较优势,以及未来面临的安全、法律认可、政府监管的挑战,但都没有提出系统的解决方案。同时,对于未来数字货币如何实现一般货币职能,构建数字货币与现有货币体系相融合的框架,以及如何实现数字货币广泛流通的分析和讨论不够充分。本文对有关区块链技术用于数字货币的创新做了粗浅的归纳,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有益的启发与借鉴。
参考文献
[1]穆启国.区块链技术调研报告之一:具有颠覆所有行业的可能性――区块链技术解析和应用场景畅想[J].川财研究,2016,1.
[2]谢平,石午光.数字加密货币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金融研究,2015,01:1-15.
[3]邓迪.数字货币的前奏[J].金融博[,2016,03:9-10.
[4]姜奇平.区块链与货币哲学的发展[J].互联网周刊,2016,04:70-71.
[5]陈一稀.区块链技术的“不可能三角”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研究[J].浙江金融,2016,02:17-20+66.
[6]肖风.从公有链到私有链:区块链回归现实[J].当代金融家,2016,Z1:35-37.
[7]秦谊.区块链冲击全球金融业[J].当代金融家,2016,Z1:43-46.
[8]王永红.数字货币技术实现框架构想[J].中国金融,2016,08:14-16.
[9]姜立文,胡h.比特币对传统货币理念的挑战[J].南方金融,2013,10:31-35+92.
[10] 吴晓灵.从信息网络到价值网络――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J].三亚・财经国际论坛,2014.
[11]Forian G.,Z.Kai,H.Martin and W.M.(2014).Christian.Bitcoin-asset or currency? Revealing users’ hidden intentions.The Twenty Second European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
[12]Ron D.and A.Shamir.(2013).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Full Bitcoin transaction Graph.Financial Cryptography and Data Security: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