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09:01:2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现代创业发展方向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 回乡创业将成为“阳光工程”重要发展方向 通过城乡工程绿化分析苗木产业发展方向 业将成为光源发展主方向 产业整合将成为发展趋势 节能环保成为陶瓷产业主题和发展方向 河南动漫产业的发展方向 世纪煤炭产业的发展方向 《通信产业报》(网):未来,哪些领域会成为电池解决方案发展方向? 制造业服务化成为发展方向 嫁接大规格观赏苗木让废树开金花 简论生态植被建设与苗木生产发展方向 辽宁产业布局及发展方向 产业转型升级代表国家发展方向 包装产业的发展方向――“绿色主义” 现代林业产业发展方向的探讨 论创业孵化基地文化产业发展方向 论芦溪县毛竹产业升级对策及发展方向 中国高校产业的发展方向 论芦溪县毛竹产业发展方向及对策分析 郊区产业新城是发展方向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科技 > 盆栽观赏树将成为苗木产业发展方向 盆栽观赏树将成为苗木产业发展方向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盆栽观赏树将成为苗木产业发展方向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各项绿化政策的大力实施。全国各大中小城市都在积极推进绿化进程,城市的绿化状况在逐年好转、进步、发展。看着大街小巷、公园里、小区里的各种常绿树与落叶树,在春去秋来、冬来夏往间变幻的身姿,不少城市居民为之心动,产生了在居室内也增添一抹绿色,看叶色转换、花开花落、果实挂枝头的愿望。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苗木产业可谓是掀起了发展的大潮,虽几番潮起潮落,却因为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仍占据城市发展的重要位置。在汹涌的绿化苗木生产大军中,有人将目光投向了庞大的家庭种植消费群体,大力发展盆栽观赏树,把树种进了屋。这既满足了城市人们渴求绿色、希望改善室内环境的强烈愿望,叉在苗木产业发展中开辟了一条可行之路。
盆栽观赏树是指那些能够种在花盆里、经过矮化处理的灌木或小乔木。它不同于艺术性极强的造型盆景,只需枝叶繁茂、花朵满枝、果实累累,便可满足大众的需求。
盆栽桂花是一个非常好的适宜家庭种植的常绿树种,不仅可观花。还可闻香,在我国南方许多地区比较普遍,如浙江、江苏、上海、安徽、四川、广西、湖北等地。常见的盆栽桂花品种有日香桂、大叶佛顶珠、月月桂、四季桂、九龙桂、柳叶桂等。一些大的苗木企业常年经营盆栽桂花,如四川仲华九龙桂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四川日香桂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 盆栽桂花近年来在全国各地的发展可谓红红火火,不仅在南方一些省市普及,山东、河南等省盆栽桂花的种植量也在增多。例如山东青州、河南鄢陵等地。
盆栽果树近几年频繁出现在大大小小的花卉苗木展会上。在2008年和2010年的中国国际花卉园艺展览会上、在2009年第七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山东青州展区,盆裁果树都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尤其是在花博会青州展区,盆栽海棠硕果累累,盆栽苹果个大色艳,还有果实黄灿灿的盆栽梨,都令人惊叹。其实这样的盆栽果树都已具备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科技含量,称其为果树盆景更为恰当,但其美妙却勾起了人们对此类植物的极大向往。如果能在家里种上几盆果树,即使结不了“出色”的果实。能有几个可看可食的小果,也足以令人回味。
近几年,盆栽槭树正在兴起。许多槭树小巧玲珑、精美雅致。非常适合用于盆栽,如羽毛槭叶小色艳,鸡爪槭树姿婆娑叶色多变,红枫的叶和枝常年呈紫红色等。宁波北呛佳禾园艺有限公司几年来一直在经营盆栽槭树,50多个品种在浙江省销售情况较好,主要是个人购买,每盆20~150元的价格让普通家庭都能接受。据该公司负责人介绍,盆栽槭树种植容易,病虫害很少,叶色表现和室外差不多。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1-0156-02
2015年10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它是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改革创新发展的路线图,更是高职院校科学把握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能力,提升办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南,也更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时代重任、发展方向和支持重点。高职院校只有紧紧围绕国家经济产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这根主线,以传承技术技能为根本,以促进就业创业为目标,不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创新发展,才能实现高职院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一、坚定信心,推进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
(一)高职教育为国家产业发展提供了最有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撑
我国高职教育经过近30年的快速发展,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技能技术型人才,对促进区域产业发展,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十一五”以来,职业院校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累计输送了近5000万名毕业生,毕业生占据了我国中小型企业(规模300人以下)员工总数的60%,同时高职院校还不断发挥职业性的功能,积极开展社会培训服务,每年实现近1.5亿人次的各级各类技术技能培训,这些数据足以证明高职院校在服务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促进中小企业集聚发展,促进区域产业向中高端发展,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等方面提供了充足的技能型人才支撑,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国家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坚定信心,努力推进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
2014年6月23日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工作做出了重要批示,2月26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5月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6月3日俞正声主持召开全国政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题协商会议,6月16日教育部、财政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这些重要批示、决定、会议、规划等,为我国高职教育完成了顶层设计。在职业教育的又一个重要的创新发展机遇期,我们要更加坚定信心,不断去研究、把握高职教育规律,不断在办学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改革拓展,不断推进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
二、夯实内涵建设基础,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
(一)科学把握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准确定位办学目标
以“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为导向”,“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是从国家层面确立的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把区域经济社会产业发展重点和方向作为深化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和方向,为区域经济社会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持、技术服务和文化服务。一方面要把握人才培养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把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成长规律、职业精神的培养、技术技能传授等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起多样化、高素质、重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二是按照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要求,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对接区域产业和社会发展需求,把人才培养融入区域产业发展之中,在校企合作、校行合作中,学校、行业、企业要建立起以利益联结为核心、资源联合为纽带的多种“校行企”合作模式,围绕行业企业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形成“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联合培养为路径”的人才“校行企”联合机制。
(二)不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促进内涵建设新提升
高职院校应紧紧把握高职教育职业性和社会性的特点,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社会服务,这是内涵建设成效的外在表现,更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体现。一是要搭建好社会服务平台,地方政府要主动搭建起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间在技术服务的政策平台,同时高职院校要准确把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各种问题,利用所具有的智力和科技人才优势去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实现为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社会服务。二是要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一方面高职院校无论围绕企业生产岗位需求开展的职业技能提升培训服务还是创新创业培训以及农村劳动力专业培训服务等,都要形成完整的培训服务体系,既要满足现实生产需求又要注重潜在需要,既要有新技术新技能的培养,更要有创新、创造、发展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在技术服务上,要以满足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技术创新、技术开发为目标,主动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联手,形成“政、校、企、行”合作的社会服务良性环境,实现在技术创新、技术推广、技术培训、技术服务在区域产业发展中的全覆盖。
三、不断完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能力建设,为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提供坚强保障
第一,高职院校要按照“依法治国”的总要求,构建规范的现代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这是提高内部治理能力的基础。要着力在学校经营、改革创新、资源整合、战略决策、协调组织、执行落实、自我完善、纠偏控制等方面,形成完善的内部治理制度体系,从而实现资源的高效合理配置,运行优化科学,管理规范有序。
第二,以人为本,凝心聚力谋发展,聚精会神促创新。这就要求在高职院校内部要不断完善“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内部治理既要依法依规,更要和谐协调,既要强调组织纪律,更要追求职业精神。只有按照“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实施依法科学管理,才能形成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为内涵建设发展提供坚强的发展保证。
第三,不断完善高职院校领导班子治理能力建设。领导班子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高职院校的管理效能。一是要按照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不断优化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从业结构。二是要加强对领导班子成员的学习能力培养,不断锤炼党性。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丰富理论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把学到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转化成履职尽责的新能力。进一步增强自觉运用理论来分析和研究职业教育发展的能力,增强站在更高的高度审视和把握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和规律的能力。三是要不断提升领导班子成员的治理能力。现代职业教育要求,作为一名称职的领导干部,必须熟练掌握与工作领域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要把术业专攻与博学多才结合起来,把深度和广度结合起来,不断学习新理论,掌握新知识,开阔新视野,拓展新领域,提高新本领,进一步打牢履职尽责的知识基础,不断增强治理能力。四是要进一步增强领导班子成员的担当意识、责任意识、创新发展意识。这是对高职院校的领导干部的根本要求,也是创新发展对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广大高职院校的党员干部要具有更高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追求,要用永不懈怠的事业追求铸就创新发展的领导基础。
四、不断增强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推进高职教育创新发展
第一,深入分析和把握“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结构”的深刻内涵,持续不断的推进高职院校的各项创新改革。在办学模式上,要更加突出服务于区域产业,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在人才培养方式上,要继续完善和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把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融合,把教学科研与技术创新融合,把创新发展与创业就业相融合。
第二,不断系统分析和把握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等政策背景对职业教育带来的新机遇和挑战。准确把握“2025中国制造”“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对高职教育发展将要带来的深刻变革。一方面我们要主动适应技术创新带来的挑战,顺势而为,应势而上,不断增强应变发展能力,既要抓好当前发展更要谋划潜在发展,既要突出办学特色的应用型、技能型为主,更要建立起多样化、重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另一方面要紧紧抓住变革带来的政策机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给我们带来了政府主导,高校共建的“大学生创业创新孵化基地”,这为增强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提供了更好的培养平台。“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大数据平台的建立,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更好的资源共享平台,同时也带来了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对人才的新需求。“2025中国制造”给我们带来的是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催生了高端装备创新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新要求,技术变革就是一场技术革命,既是挑战,更是发展机遇。
高职院校充分认识到国家已经完成了中国职业教育顶层设计,只有不断增强高职院校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才能落实好国家提出的“深化高职教育改革创新”要求,才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提供充足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撑。
职业教育有利于我国的人才培养,不断为社会输送人才,在社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以及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推动着职业教育形式的真正确立。在社会主义发展环境下,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同样对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促使职业教育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步伐和发展形式。受到各种综合因素的影响,国家和社会逐渐认可职业教育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并对其予以充分的肯定。此外,鉴于各种有利的客观条件,如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经济飞速发展、人力资源结构不断优化等,职业教育也迎来自己的发展机遇,迅速崛起。在新的发展环境下,职业教育只有坚持以就业创业为导向,才能赶上现代化发展的脚步,最大限度地实现人尽其才,促进每一位个体的发展,而这也是职业教育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因为在职业教育中,职业教育致力于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且立足于社会人才的培养,以求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坚持以就业创业为导向,可以有效地培养职业教育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 同时,也可以帮助职业教育学生明确人才发展方向,提升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是职业院校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以及社会的人才需求趋势,进而实施的一个前瞻性举措。
二、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不足之处
( 一) 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
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职业教育的地位并没有受到社会以及相关教育人士的高度重视,相对而言,普通教育则被提到很高的地位。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发展中并不是平衡前进,处于优势地位的是普通教育。随着教育体系的不断变革,职业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也逐渐受到重视。即使是这样,我国的职业教育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具体表现为: 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以及就业率低,吸引力不强,传统的教育理念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依然具有一定制约性。例如,从职业教育院校的就读率来看,国家虽然在这个方面放宽政策,也及时地针对职业教育推出一系列的鼓励和补贴政策,但是在总的发展趋向上,选择职业院校的人数依然是有限的。从很大程度上讲,社会上以及教育投入家庭对职业教育的这种偏见是形成职业教育发展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 二) 职业教育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
职业教育以民主化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相统一为条件,以适应社会发展、践行对社会的责任为目的,进一步促进个体接受教育的目标得以实现。但是,从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个体在相应的社会实践中并没有真正体现出自己的社会价值,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作用也被弱化,具体体现为: 职业院校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虽然从一定程度上看,普通教育的学生也会面临同样的就业问题,但是相对而言,职业教育面临的发展瓶颈要更加明显一些。随着各级各类学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多,我国的就业压力也是居高不下,社会顺应这种发展趋势,新增一些就业岗位,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这种岗位增加率远低于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增加率。再加上社会人士对职业教育认识的偏差,职业院校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可想而知,而受到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压力的挑战,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 三) 国家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
从我国职业院校的办学格局来看,它是以政府办学为主导的,并积极融合社会中一些可以借助的力量,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中。此外,受到一些法律法规的影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国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但是,在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下,国家的这种支持也是有一定限度的。例如,近些年,在发展职业教育的呼声下,国家逐渐增加财政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分配比重。虽然如此,我国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依然不能得到保障。鉴于这种发展情况,职业院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实践应用型人才的信心也会受挫,而这些又会制约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职业教育人才的创新发展也只能被搁置在理论层面。
( 四) 课程以及专业体系的设置缺乏合理性
职业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沿用的是传统普通教育的专业设置模式,在这种机械化的承袭中,职业院校很难摆脱普通高校专业体系设置模式的影响。例如,深入一些职业院校内部就可以发现,在具体的专业体系构建方面,具有特色的专业以及一些新兴专业的比重过低,而传统专业的设置却占有很大的比重,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种专业体系的影响下,很多新技术、新知识难以被内化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并指导他们的发展。此外,在相应的课程安排方面,受到一些传统因素的制约,职业院校形成一套固定的课程体系,例如,在教学过程中确立课堂、课本、教师三个中心,针对教学方法,沿用的是讲授的方式,其中,实践教学的设置则是为理论教学服务。具体到课程内容的安排方面,主要是以基础课、专业课、技术基础课为主。在职业教育中,课程以及专业体系设置的不合理性促使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被弱化,职业院校的发展也因此受到影响。
( 五) 缺乏相应的专业化师资队伍
从人才教育的层面来看,不论是何种形式的教育,教师都是人才培养的直接影响者,同样的,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不例外。对职业院校学生而言,职业院校教师直接影响他们今后的发展,是他们今后就业创业的一个指引。但是在具体的职业教育过程中,双师素质教育和教师的数量不足、缺乏专业化的职业技术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师资结构的安排缺乏科学性等,都是存在于职业院校教师中的问题,并且得不到有力的政策支持,职业院校教师的发展更加滞后。而在这些因素的制约下,学生的发展以及职业院校的进步也遇到新的挑战。
三、就业创业导向下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
我国的教育事业要想实现持续、健康、全面发展,就要着眼于不同类型和不同层级的教育,其中也包括职业教育,因为职业教育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并在促进社会人才培养、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价值。对此,职业院校要在审视当前职业教育面临问题的基础上,坚持以就业创业为导向,树立科学发展的意识,以促进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为目标,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具体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努力:
( 一) 加强舆论宣传,普及就业创业理念
从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来看,人才竞争日益激烈,不同的国家也倾向于培养创新型人才,以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我国的职业教育着力培养的是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面对这种新的竞争环境和人才塑造趋向,职业教育需要在思想观念和社会实际层面找准自己的价值。职业院校在职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切实以就业创业为导向,积极突破传统社会观念的制约,针对职业教育,在社会范围内积极加强就业创业的舆论宣传,向职业教育的学生普及就业创业的教育理念,让就业创业的观念深入人心,转变社会对职业教育价值的认知,明确人才的层次性,充分意识到职业教育在社会人才塑造方面的优势地位。从职业院校学生的角度看,就业创业的观念植入他们的思想意识深处,可以进一步对他们的行为形成一个引领,并指导他们在毕业时能够正确选择自己的就业目标,在社会中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
( 二) 强化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
针对我国职业院校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职业院校要从就业主体出发,以就业创业为指导,帮助职业院校学生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但是具体而言,解决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的压力需要着眼于两个方面: 一是内部因素,从职业教育学生的发展入手,积极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即职业教育既是就业教育,也可以是创业教育。因此,他们__就业的形式有很多,不只是单纯地直接就业,他们也可以选择先就业再创业,在就业的过程中为今后的创业积累经验。二是客观条件。这个需要职业院校来为学生创造,例如,以就业创业为导向,完善相应的教育体制,建立与校外企业的合作模式,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还可以促进工学结合与顶岗实习模式的融合,进一步扩展学生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并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深化自身对就业创业的认知,从而更加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 三) 加大国家对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创业支持力度
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就会遇到一定的资金困难,这也会进一步影响到职业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就业创业思想意识的指引下,职业院校学生开展具体的就业创业活动也会遇到一定的挑战。并且,从另一个方面来讲,职业教育也是致力于人才的培养,并通过教育渠道为社会输送不同类型的人才,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促进社会的经济建设。因此,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应该得到国家的支持,如保障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很好地满足职业教育学校在人才教育方面的建设,有力地保障职业教育方面的物质性条件。不过,加大国家对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创业的支持力度,是建立在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基础上的,因此,国家层面要意识到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价值,并迎合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支持职业院校就业创业工作的开展。
( 四) 科学设置职业教育的课程以及专业体系
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创业为导向,就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因此,在具体的职业教育课程以及专业体系的建设中,职业院校也要切实结合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方向,促进职业教育课程以及专业体系的创新改革。首先,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中,职业院校要切实突显出一定的能力本位意识,这也是在就业创业理念指引下,迎合我国新时展的一个重要体现。对此,职业院校要着眼于课程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不同层面,并结合职业院校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促进能力本位课程的实现。其次,在专业体系的设置方面,职业院校可以建立校企合作体制,积极推行订单式教学。因为在此基础上,学生的能力得到实践,企业与职业院校实现互补,同时,也为职业院校学生今后的就业提供良好的条件。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北京市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市作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省作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区域整体突出了京津冀间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相辅相成的定位格局。同时,规划纲要的出台,意味着京津冀地区政策互动、资源共享、市场开放会被纳入到体系化、全局性设计中,这有利于各行各业在京津冀统一规划产业布局、生态结构,建立一体化的市场。
一、河北服务业发展面临机遇
纵观京津冀,产业结构布局并不完善。有统计显示,目前在京津冀三地的产业结构中,北京70%到80%为第三产业,高度聚集了科技和金融产业;天津则是第二产业和服务业均接近50%;而河北则仍有将近12%的农业,近50%的第二产业。由此可知,服务业在北京的聚焦程度较高,天津近几年快速发展服务业,河北除个别地区外,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并且发展规模与当地的人口规模匹配度较低,且大部分服务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且与京津相差巨大,尤其中小城市和农村的发展严重不足,各项服务比较匮乏。规划纲要的实施,势必为河北服务业带来前所未有的良机,紧跟这一重大举措,为服务业提供高素质管理和应用人才的各院校均应认清形势,紧跟京津冀经济发展潮流,提前谋划与服务业密切相关的各专业谋求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连锁经营管理是服务业发展的方向
连锁经营是服务业发展的方向,连锁经营的优势在于品牌经营,店面标准化,管理规范,统一正规的进货渠道,较高素质的连锁专业人员等,现在的连锁经营已经不局限于酒店,饮食,服饰,教育等行业,已逐渐的转向互联网连锁,农资连锁等新型领域。河北省人口众多,服务业需求旺盛,河北在新的形势下会逐渐改变粗放型的产业结构,把新型产业迅速做大。规划纲要中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形势下,三地势必将建设统一开放的商贸流通市场,北京会将农资供应、物流和实体交易等部分向天津、河北转移,借此良机,作为与服务业密切相关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可以考虑包括连锁类的农产品深加工、规模化种植、农副业养殖、绿色有机蔬菜、水果种植、农业信息服务等方面实习、就业和创业,扩宽就业道路和方向。
三、新形势下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发展建议
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服务业及高职院校很多相关专业的发展都带来了很好的机会,作为服务业发展方向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只有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抓住此良机快速提升发展自己才能做大做强。
1.加大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是人的所有能力中最重要、最宝贵、层次最高的能力。王红河北政法职业学院京津冀协同发展对河北企业、服务业乃至大学生创业都提供了良好机遇,在校时应着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出复合型创新创业精英人才,才能满足当前形势发展需要。目前河北连锁业存在的问题连而不锁,农村和城市发展不平衡,管理体质及经营理念创新不够,统一配送比例和信息化服务不高,在这种情形下,新型产业会应时而生,例如农村连锁店建设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驱动下快速发展起来,都为我专业的学生创业和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机遇。我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应转化就业意识,扩宽就业渠道,需要一改改过去大城市就业的观点,应该哪里有机会就去哪里。
2.构建京津冀一体化的高职教育。京津冀一体化的高职院校会逐步实现网上课程共享,学分学历互认;区域内的教师、学生等的互访;可加强教研、教学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在此形势下,连锁经营管理专业需要紧跟形势,加强与京津连锁行业协会的联系,定期参加组织的校企会议,了解先进的连锁经营理念、发展态势和企业需求;与京津开设连锁专业做的好的院校学习,开展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可以借鉴国家级、省级示范专业和课程的建设加强自身专业的建设,利用京津院校的完善的实践资源,提高区域职业教育资源的利用率,还可以联合建立一个符合现代形势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突出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推进连锁专业课程建设的开放化,逐步实现所以课程的翻转课堂,让学生利用MOOC、视频公开课、微课程等网络教学资源自主学习京津连锁专业先进的知识;可以运用网络以及相关科技手段,建立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信息网,掌握全面的用人信息,扩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按京津企业标准建立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有利人才支撑。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北京市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市作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省作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区域整体突出了京津冀间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相辅相成的定位格局。同时,规划纲要的出台,意味着京津冀地区政策互动、资源共享、市场开放会被纳入到体系化、全局性设计中,这有利于各行各业在京津冀统一规划产业布局、生态结构,建立一体化的市场。
一、河北服务业发展面临机遇
纵观京津冀,产业结构布局并不完善。有统计显示,目前在京津冀三地的产业结构中,北京70%到80%为第三产业,高度聚集了科技和金融产业;天津则是第二产业和服务业均接近50%;而河北则仍有将近12%的农业,近50%的第二产业。由此可知,服务业在北京的聚焦程度较高,天津近几年快速发展服务业,河北除个别地区外,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并且发展规模与当地的人口规模匹配度较低,且大部分服务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且与京津相差巨大,尤其中小城市和农村的发展严重不足,各项服务比较匮乏。规划纲要的实施,势必为河北服务业带来前所未有的良机,紧跟这一重大举措,为服务业提供高素质管理和应用人才的各院校均应认清形势,紧跟京津冀经济发展潮流,提前谋划与服务业密切相关的各专业谋求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连锁经营管理是服务业发展的方向
连锁经营是服务业发展的方向,连锁经营的优势在于品牌经营,店面标准化,管理规范,统一正规的进货渠道,较高素质的连锁专业人员等,现在的连锁经营已经不局限于酒店,饮食,服饰,教育等行业,已逐渐的转向互联网连锁,农资连锁等新型领域。河北省人口众多,服务业需求旺盛,河北在新的形势下会逐渐改变粗放型的产业结构,把新型产业迅速做大。规划纲要中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形势下,三地势必将建设统一开放的商贸流通市场,北京会将农资供应、物流和实体交易等部分向天津、河北转移,借此良机,作为与服务业密切相关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可以考虑包括连锁类的农产品深加工、规模化种植、农副业养殖、绿色有机蔬菜、水果种植、农业信息服务等方面实习、就业和创业,扩宽就业道路和方向。
三、新形势下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发展建议
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服务业及高职院校很多相关专业的发展都带来了很好的机会,作为服务业发展方向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只有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抓住此良机快速提升发展自己才能做大做强。
1.加大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人的所有能力中最重要、最宝贵、层次最高的能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对河北企业、服务业乃至大学生创业都提供了良好机遇,在校时应着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出复合型创新创业精英人才,才能满足当前形势发展需要。目前河北连锁业存在的问题连而不锁,农村和城市发展不平衡,管理体质及经营理念创新不够,统一配送比例和信息化服务不高,在这种情形下,新型产业会应时而生,例如农村连锁店建设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驱动下快速发展起来,都为我专业的学生创业和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机遇。我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应转化就业意识,扩宽就业渠道,需要一改改过去大城市就业的观点,应该哪里有机会就去哪里。
2.构建京津冀一体化的高职教育。
京津冀一体化的高职院校会逐步实现网上课程共享,学分学历互认;区域内的教师、学生等的互访;可加强教研、教学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在此形势下,连锁经营管理专业需要紧跟形势,加强与京津连锁行业协会的联系,定期参加组织的校企会议,了解先进的连锁经营理念、发展态势和企业需求;与京津开设连锁专业做的好的院校学习,开展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可以借鉴国家级、省级示范专业和课程的建设加强自身专业的建设,利用京津院校的完善的实践资源,提高区域职业教育资源的利用率,还可以联合建立一个符合现代形势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突出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推进连锁专业课程建设的开放化,逐步实现所以课程的翻转课堂,让学生利用MOOC、视频公开课、微课程等网络教学资源自主学习京津连锁专业先进的知识;可以运用网络以及相关科技手段,建立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信息网,掌握全面的用人信息,扩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按京津企业标准建立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有利人才支撑。
大学孵化器多由政府支持建设、依托于大学科技园、利用市场机制致力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国家创新系统优化升级的实体。大学孵化器有多项功能,其中高科技企业孵化是核心功能,其功能设计旨在于提供各种支持,降低企业的创业风险和项目开发成本,提高企业的成活率,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经营开发等方面。大学孵化器在高校科技创新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促进作用,能够将传统科研模式造成的科技创新链条中断连接起来,实现研发成果转化率的提升。
本文将从大学孵化器的一般特点入手,分析大学孵化器特殊功能,重点介绍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10年间在孵化科技企业和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移工作中取得的成果和经验。
一、大学孵化器特点
1.依托大学建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秉承了大学资源优势。
(1)完善的研发平台,依托大学强大研发平台,可以从事许多社会企业无法完成的实验与科技项目研究。
(2)充足的人才配备,大学大量的各类专家、学者和富有创造力的学生为大学科技园创业服务中心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3)广阔的资源共享,大学科研设备、实验室、网络、图书馆可以为创业服务中心提供可贵的资源。
(4)快速的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大学大量的科技成果通过大学科技园创业服务中心,省去众多中间环节, 快速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5)功能完备的培训、培养体系,大学拥有实力强大的师资,专业化的教室与实验基地,可以为中心内企业及社会提供专业化的培训平台。
2.依托大学科技园建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完善了企业孵化流程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从功能上大学科技园完成技术转移到初级阶段和上游孵化功能,作用主要体现在创新资源聚集、产学研结合、项目研发小试、中试上。而孵化器孵化强项主要在创新成果的市场化阶段,通过自身的软硬件、投融资、市场策划、管理咨询、人力资源等服务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产品真正与市场接轨。在孵化器的孵化服务完成后,具有大面积物理空间或产业基地的科技园还可以为成熟企业继续提供服务。单独的大学科技园和企业孵化器很难将企业孵化的全过程全部完成,而具有大学科技园北京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则有效的连接了这一过程。为在孵企业,尤其是具有大学背景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研成果转化全过程提供了全程的孵化服务。
3.自身定位于大学技术成果转移到核心阶段
由于目前各个大学在技术转移平台搭建的过程中,转化平台的机制,部门的设置与孵化器的所处的位置都不尽相同,所以定位我国大学孵化器在大学搭建的技术转移平台中的位置和功能不能一概而论。下面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搭建的技术转移平台为典型,分析大学孵化器技术转移过程中的定位。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孵化器自技术转移过程中,完全处于枢纽位置。首先与技术转移中心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其次协助科技园,促进已经商业化的科研成果进一步产业化;最后还要在科研成果与企业间搭建双向的技术转移平台。可以说该孵化器,在这一机制和体制下,充分起到了大学技术转移过程中催化和媒介的作用。而这一功能的实现正是大学孵化器建立的目的之所在。
4.取得的丰硕成果
10年来,北航天汇累计为校内30余家企业提供不同阶段孵化服务和技术转移服务,这些企业占累计在孵企业总数的近30%,一些毕业企业和正在孵化企业取得了优秀成绩:
(1)毕业校内企业北京民航天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新一代空中交通服务平台”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2)以孵化器为载体孵化的校内电路板回收项目被海淀区评为“电子环保 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废旧线路板分解、处理基地;
(3)毕业企业北航精密机电有限公司目前已成为精密电机行业的龙头企业,年销售额超过两千万;
(4)孵化“光纤陀螺”项目,已取得百项发明专利;
(5)孵化“龙圣联成航空科技”开发智能浮空飞行平台,占领行业技术制高点。
5.存在的问题
1.没有形成双向技术转移成熟模式和机制
孵化器运作过程中掌握了丰富的项目信息资源,其中有很多技术和市场前景都被看好,所缺乏的是一个良好的研发环境。大学中拥有大量科研资源和科研人才但是与市场距离较远。近年来,北航天汇在两种资源对接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其中的过程是曲折艰难的,且其中的偶然因素也起到了一定作用。究其原因是没有一套规范、成熟并得到体制保障的双向技术转移对接机制。
2.大学孵化器位置尴尬
大学科技园和大学孵化器在运营和管理上不同于政府建立的各类创业中心,也不同于纯民营的孵化器。大学孵化器不仅承担着企业孵化的主要责任,同时也是高校科研成果转移到核心部门(从实际转化效果来讲)。但是从资源整合角度看,大学孵化器仅是掌握了较多的技术成果信息资源(大学的其他资源整合利用并非易事),在外部环境支撑远不如政府背景孵化器,在自身运营自由度上又受到诸多限制,加之很多大学孵化器与高校科技处、产业集团的分工不明确。可以说处在一个比较尴尬位置。如何得到更多政府支持,在运营方式上有所突破是未来大学孵化器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作为一个已经运作近10年的大学孵化器,依据自身特点和能够掌握的资源。目前,北航天汇已成为按照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管理制度,实现企业化运营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管理运营模式。
二、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做法
1.管理模式――“三位一体”
1999年4月,北航孵化器成为北京市第一家企业运行机制的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北京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2000年12月27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立 “北航大学科技园”,成为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的上级管理单位。2003年3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共同建设的北航留学人员创业园正式成立。由北航科技园建设发展中心负责北航留学人员创业园的具体实施,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负责日常管理。
北航国家大学科技园、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北京留学人员创业园“三位一体”的创新性资源整合,为在孵和在园企业提供了丰富资源和完善的服务。这一管理方式不仅充分利用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科技资源优势,加快了科研成果转化的速度和效率。而且孵化器和创业园中企业的技术需求和一部分技术成果也能够快速反馈到大学,直接形成逆向技术转移。创业园的建立和运行借助了北航天汇孵化器的企业孵化经验和孵化资源。创业园不仅将孵化器中的留学归国人员创业企业统一规划管理,而且也借助其专业化服务方向为孵化器聚集了大量海归创业企业资源,扩大了孵化器客户源,实现了科技园、孵化器、创业园“三位一体”的经营管理方式。如下图所示:
2.孵化服务――阶段式
科技型中小企业存在着不同的发展阶段,虽然处于孵化器中的企业大多是初创企业。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其中的一部分企业必然会进入一个高速发展阶段,也就是进入所谓的“成长期”。对于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北航天汇孵化器和创业园会根据其特点提供针对性的阶段式孵化服务。目前我们能够为企业分阶段服务,具体包括:根据企业的支付能力提供从工位到楼层等不同规模的办公场地:根据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为其提供不同的管理咨询服务、投融资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双高人才、软件人才培训)以及法律等方面的服务。服务方式和项目如下图所示:
3.投融资服务――定制式
由于北航大学科技园、北航天汇孵化器、北航留学人员创业园的“三位一体”化经营管理模式。我们会服务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客户,这样能帮助我们摸索出一套为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提供专业化投融资服务解决方案。
十年来,孵化器和创业园累计对入园企业投资24家,累计投资额超过1000万元;累计为入园企业申请各级政府无偿资助类资金累计超过5000万元;累计为企业吸引各类风险投资超过5000万元。投融资解决方案见下表
4.发展方向1――专业
从园区发展角度看,随着入驻企业和在园创业企业对通用技术平台和专业技术服务的需求日渐迫切,科技园也将越来越朝专业化方向发展。形成专业化产业集群一直以来都是北航科技园既定的发展方向,由于科技园运行依托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而软件又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特色和优势。所以软件产业自然而然地成为北航科技园发展的重点。
随着“北京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在北航科技园的牵头下成立,“软件出口平台”的建设完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软件企业和软件方面合作项目。目前,北航科技园入驻的软件企业已超过100家,用友、金山、大用、NEC等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都已进驻北航科技园,与英国、日本、爱尔兰等国家举办了多次软件出口合作交流活动。软件开发和软件外包已成为北航科技园在专业孵化方面的特点和优势。
5.发展方向2――辐射
“十五”期间,北航先后与南通和昆明市政府和相关机构合作,建立了“南通-北航孵化器”、“昆明-北航软件产业创新孵化中心”。利用自身积累丰富孵化经验与外地孵化园区进行合作交流,达到了共赢目的。
6.发展方向3――网络
该《方案》同时明确:创业人才要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并同时具备3项条件。一是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来郴州创(领)办各类企业,或与郴州企业合作开展项目开发,项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先进、有广阔市场前景,符合郴州产业发展方向并能实施产业化;二是有创新创业工作经验,或曾在国内外知名企业、高校(研究机构)担任过中高层管理职务;三是自有资金(含可以用货币评估并可依法转让的知识产权等技术入股)和跟进的风险投资占创业投资的30%以上,且本人投入的实际资金在100万元以上。
1、经济新常态与社区文化
1.1经济新常态
2008年以前,我国经济的增长一直保持着较为高速的增长,在世界经济发展中也保持着较为领先的位置。但从08年开始,这一连续领先的状态被打断,各国的经济发展也一再陷入低迷状态,而我国也逐渐开始认识到不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因此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战略,提出经济增长的结构性转变,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化为创新驱动,经济增长速度由两位数的高速度增长变为7%~8%单位数的中高速增长,要求经济结构升级,把第三产业等消费性、服务型的产业当作经济发展的主体。以上种种的转变都是我国对于经济发展的一种价值选择与判断,从我国对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何种作用的转变来看,在经济发展上选择这样一种新常态的路径也是大势所趋的。
1.2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是社会的地域特点、人口特性以及居民长期共同的经济社会生活的反映。 它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方式,大体上的理解方式就是在广义上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而在狭义上多是指一些文化现象。当前我国经济进入转型时期,现在所提倡的使经济发展由旧常态向新常态的转变以及十八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十三五规划,其目的最终都是希望经济能够得到更好更健康的发展,最终惠及人民,改善民生。而社区是社情民意、社会基层中各种矛盾和问题反映比较集中的地方,是城市发展的微观状态。我们在走经济新常态的道路中,不可避免的便是让文化紧随而上,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同样打出“新”的旗帜。社区包含着不同层次的内容,因此所体现出来的社区文化也是不一样的,主要有市、区、街道三个层次,本文中所研究的社区文化发展方向单指街道层面的社区文化。
2、经济新常态下社区文化发展方向的选择
2.1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文化产业作为一个非传统产业,它的发展自身就存在着许多的不足,而社区文化更是文化产业链中的弱势群体。我们一直在强调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对于文化产业也是如此。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不能故步自封、因循守旧,要做到博采众家之长,吸收省内外、国内外符合我国国情的,先进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利用与当今时展潮流相适应的文化传播载体――网络,使之对社区文化的建设与传播发挥辅的作用。当今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的模式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都以互联网+为驱动,最终惠及民生,改善民生。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三个热词――经济新常态、创新驱动发展、供给侧改革,无一不给我们的社区文化发提供新的路径,让我们乘着时代的潮流与时俱进,走出一条现代化的社区文化发展道路。
2.2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方向
城乡二元化的体制一直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然而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同时也体现在文化方面。社区有城镇社区与农村社区之分,而近年来的城镇化建设使大量人口由农村迁移到城市,他们在城市的社区中生存,带去的不仅是人力资源还有乡村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而通讯事业的进步给文化的传播带来了便利的条件,因此乡村居民在日常生活过程中能够充分的接受城市社区文化这种集教育、科技、娱乐为一体的社区文化发张方式;随着近年来的“民工潮”“打工热”的盛行,游走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打工者们,他们参与了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吸收了城市的先进文化,他们的流动使这种文化传入乡村,成为现代文明传播的载体,给新农村的建设添砖加瓦。与此同时,他们也把乡村所具有的睦邻友好、一家有事三家帮、庭院文化等生活方式带到城市社区,对于城市社区中闭户不见、互相都是陌生人的状态也有所改善。要想建设城乡一体化的文化发展方向就要坚持文化发展的先进性与创新性,这不仅符合我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也符合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要求。在文化发展上走出一条特色化,符合本地区民情,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加大城乡之间的互动,协调发展,在文化方面相互促进相互吸收,这就一定要求了两方的工作人员的沟通与交流。利用乡土气息、民俗文化、自然风光去吸引人群,这样的发展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并且繁荣发展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3文化享受均等化的发展方向
社区文化是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下的一部分,而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能够让居民均等的享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是建设社区文化的一大重点。文化享受的均等化不是指绝对的平均与强制性的施加到每个人的头上,而是在文化产品多样化并能够充分达到均等分配的前提下,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以个人的文化需求为基准,以此来进行的文化产品的分配。而我国现阶段在社区文化均等化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在社区中忽视文化发展,图书馆,艺术馆很少几乎没有并且典藏量不能达到要求,文化表达方式单一这在根本上就没有满足实现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前提。社区的文化服务本就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的限制,因此乡镇居民进入到城镇工作,生活后,由于户口的限制在原本居住的地方所享受到的社区文化并不能够跟随他们一起来到城市,而在城市中由于经济等条件方面的差异也不能够充分享受到社区文化的成果。我国提出经济新常态的发展思路,最终也就是希望由经济发展最终带动其他方面发展,并通过其他方面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经济方面的发展,从事实现成果由全人民共享。所以在发展社区文化中一定要注重均等发展,实行普惠政策,优化公共服务的投入,可以与民营企业联合解决资金的投入问题,促进社区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最终实现社区文化享受均等化。
【参考文献】:
[1]曹爱军 杨平.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1
[2]刘宝顺. 我国城乡社区文化建设综述研究[J]. 管理学刊. 2010,(6)
1.能够培训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和自我评估的指导教育。
2.在学生进行探索创业的过程中,积极为学生提供能够进行创业认知的机会,为其提供相适应的实训基地、艺术产业实践机会。
3.为学生提供具有个性化的创业培训和指导,将创新创业教育的个性化学习实践平台环境和创业氛围融合在一起。
二、构建合理的创业教育模式体系的依据原则
面对创业,美术类大学毕业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是重点。要切实提高道德文化、业务素质、心理身体等素质,培养社会交际能力、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独立工作生活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和开拓创新等一系列现代社会需要的能力素质,在社会竞争中增强竞争力和自信心,使自身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美术类合格人才。美术类大学生创业模式(多种模式)的建立,拓展了学生专项创业技能,提高了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这是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的现实支撑,创业教育模式的建立将成为文化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源之一。美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建立需要有以下的条件支撑:
1.美术类大学生创业模式的教学机制建设,坚持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方向的一致性。创业教育和就业教育互为体现、互相促进。
2.进行美术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培养学生内在的创业素质。
3.创业教育模式的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的高度契合。
4.探索创业教育实施的规范性与保障性,在现有素质教育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加强自主创业实效评价规范建设。
三、美术类专业创业在当前市场体系下的解析
美术类专业的核心本原就是创造创新,不但在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动漫设计等设计专业中体现,而且在油画、国画、版画等纯艺术专业更需要原创性,甚至艺术产业管理、创意文化等美术边缘学科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发展而创造创新观念。大学生的艺术创作、设计能力是其就业的首要条件。基于这方面的考虑,我们在美术类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中,更要全面系统地思考,这就需要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培养以及现代社会需求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中。让美术类大学生了解现代社会艺术需要的变化和专业的最新发展,在创业教育体系的教学要求下,及时调整自己的创新创业的方向及目标,根据现代社会发展需求不断调整充实、拓展拓宽自己的能力素质,为将来步入社会创业做到有的放矢。创业教育模式与社会需求接轨就是时代的要求,研究当下美术类专业市场以及市场需求,对于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是必须的、不容逃避的时代教育课题。
(一)美术类专业市场和美术类边缘专业市场的种类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美术类专业市场随着社会的发展,创业教育要适时转变自身发展模式。研究市场就是研究创业教育发展的市场和内容。下面罗列一些美术专业可以涉足的行业(或未来的发展行业):美术类专业:职业艺术家、绘画装饰、美术教育、美术培训、平面设计,家装,环艺、城市雕塑;美术类边缘专业:墙画、插画师、色彩咨询师、艺术咨询、艺术资讯、画廊经营、美术用品营销、艺术品营销、美术写生基地、民间工艺品传承以及营销。在这些专业发展的同时就形成相应的产业,创业教育模式就要跟相应的产业对应才有最优的社会、教育资源配套,才能将教学和市场天然地联系在一起。
(二)美术类专业创业模式相对应的产业发展方向
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动漫艺术创意产业社会专职画家产业艺术教育培训产业艺术设计咨询服务时尚潮流咨询培训艺术文化志愿活动传统艺术文化继承环境艺术工程设计市政文化志愿活动民间美术资源传承新兴艺术门类探索艺术文化产业管理非遗申请研究保护地方文物管理保护艺术收藏拍卖产业美术类专业应根据当前社会文化产业结构的调整、新兴文化创意产业的布局、毕业生创就业形式的转变,积极适时地调整课程培养体系。不但要加强对美术类大学生的专业基础教学和训练,也要根据当前社会美术类行业不断出现的新兴产业以及文化时尚元素的发展,开展针对性教学和培训是完全有必要的。在创业教育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方面更要加强,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美术类专业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创业教育所包含的内容是广泛的,不能做狭义的求职技巧指导的理解。创业教育对学生的学习、成才乃至人生的事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创业教育在美术类大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中的教育功能是显而易见的。更不能把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割裂开来,尤其要避免全程化的创业教育变成毕业前的应急指导。这种做法的结果就是学生所得到的只是支离破碎的求职技巧层面,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就业,使创业教育的实效落到空处。创业教育的开设有着以下作用和价值:
1.加强校企合作建设,促进学校与社会的有效沟通。产学研一体化理论研究成果具有推广借鉴的价值,可改进高校所在地区美术类大学生创业就业现状。
2.大学生内在精神即终身研究性学习精神培育的教育教学机制的建设,是当代大学精神培植的有机组成部分。
3.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融入美术类专业教学体系,构建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开拓美术类专业教育新内容。
4.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互为体现、互相促进,以创业带动和促进就业,解决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5.美术类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天然有机的联系,创业教育不是美术类专业教育之外的教育,是现代教育所要求的创新性教学、研究型教学,也正是创业人才教育培养工作的内容之一。
6.创业教育是开拓性的研究领域,应用性强,参研人员具备美术学、教育学以及社会活动、组织管理等多方面的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能力,需要创业教育课程教师全面发展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五、创业教育和模式创新的生成机制
全球化语境的当下,实用性的诉求更为迫切。艺术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凸显出艺术教育的价值。美术类专业大学生也渴望把自己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社会生活中,运用于改造世界的过程当中。当代大学生富有创意,团队合作中能够用富有创意的方式,将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是说,当前国际艺术教育主张提高艺术实践在艺术教育中的地位,艺术学习以创新为核心,创新要以实际应用为基础。
1.创业模式创新和实践以及和就业创业政策之间的关系是模式创新的现实重要依托条件。
2.研究现有创业模式,进行产学研一体化途径的探索,引导和激励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参与研究创新、创业实践,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3.深化以创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创业教育模式创新的理论建设。
4.创业教育与模式创新要同步,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人才与社会和谐融合。
5.创业教育模式创新的前瞻性和现实诉求的系统化建设。
六、创业教育模式的现有形式种类
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看,当代高等教育要提供更为广泛、系统、全面的创业教育,帮助美术类大学生做好创业乃至人生发展规划,从而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之路,获得自主进行创业的技能,能够具备应对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对人的压力的能力,帮助美术类大学生建立创业的心理自我调试机制。也就是说,高等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提供有效的理念框架、前景预设和教育规划。
1.依托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以学校为主,面向市场的创业教育模式。
2.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进行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的创业教育模式。
3.学校—市场,或者本校—外校、国内—国外分段学习(实践)创业教育模式。
现如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人类已经步入了信息化时代,各行各业之间都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传统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要求,因为传统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模式中的很多理论教学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因此使得所培养出的大学生的能力不符合市场的需求。“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模式带来了发展的新契机。文章阐述了“互联网+”的含义,分析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的重要意义,同时提出了几点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的新模式。
1“互联网+”概述
“互联网+”是在传统互联网的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发展,随着社会经济形态的不断发展,更多的体现了互联网思维的进步,促进了我国经济有了质的飞跃。“互联网+”体现的是中国社会经济的变革,发掘了互联网的无限潜力,影响着我国各类行业的发展,同时完善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体系。简单来说,“互联网+”就是将各类传统行业相结合,通过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进行创新发展,当然并不是单纯地将各个行业相加,而是产业间的互相融合,共同发展,将互联网与各行各业良好结合,促进整个行业的改革与创新。“互联网+”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产物,可以将现代产业与创新技术相结合,能够优化社会资源,做到合理分配,将互联网的成效发挥到极致,来推动社会生产力变革,促进各行各业共同创新发展,形成一个新的创业环境,产生了新的行业,也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2“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意义
2.1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引导方向。新型的创新创业模式可以通过充分利用互联网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买卖带来便利。这样有利于降低广大人民群众的花费成本,与此同时能够促进传统企业发展转型与消费主体的转变,因此,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为各行各界的发展都带来了机遇。在互联网技术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应加强对互联网的认识,改变传统的创新创业思维模式,在互联网中寻找创新创业的新机遇。将互联网技术融入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模式当中,这有利于推动学生朝着先进的、新的发展方向进行创新创业,同时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在“互联网+”背景下所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潜移默化地转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改变未来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整体方向。2.2为学生的创业经营提供多样化。目前的创业经营模式通常在某地采集、生产产品然后运输到其他地方进行销售,在整个过程中,运输成本是十分高的,严重降低了经营者的经济效益。互联网技术的出现推动了许多网络平台的构建,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创业经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缩短生产商与消费者之间的实际距离,从而降低了创业经营的运输成本,这对于马上进入到社会中发展的大学生而言较为关键。此外,由于手机终端与网络平台的发展与完善,使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经销推广,这帮助大学生减少了许多的实际成本,与此同时,大学生在互联网平台创新创业,不仅能够打破时间与地点的限制,还能够节省人力成本,因此,“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际经营模式变得更加丰富,且这种经营模式受众范围广,投资成本低,更加适合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
3“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
3.1建立互联网创新创业的教育平台。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今时代互联网技术应用得越来越普遍,它改变了人的思维方式,结合传统的学习模式形成了新的学习方式,拓宽了知识渠道,人们获取信息也越来越方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接受的知识普遍相同,知识体系也大多相似,而大学的教育相对而言更加开放自由,学生拥有一定的空闲时间去获取更多的知识。针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到创业知识,也方便学生收集数据信息进行分析,能够准确地找到创新创业的相关资源,利于今后学生在此方面的学习和发展。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引进,有利于更新教育模式,改变传统创业创新教育理念,新的思维方式可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优化与完善。通过教育平台开设微课教育,让学生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学习,同时学生还有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可以针对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学习,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同时也是对课堂的内容进行了很好的补充,学生可以充实课余生活,学习到更多的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知识。3.2结合线上与线下的创新创业教育。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影响了各行各业的发展模式,更带动了相关娱乐产业的发展,丰富了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互联网+”为社会大众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服务平台,它超越了以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体现了现代行业与技术的综合发展。学校在创业创新教育的实践中,可以结合线上与线下同时教学,但要注意两者间的衔接点。创新创业规划的形成大多都是一瞬间所产生的灵感,将这种灵感和感悟付诸实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老师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要为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在课堂上传授专业的基础知识,同时,加强课堂交流,激发学生灵感,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与创新,从而有所感悟,经过一段时间分析,深入研究灵感可行性,然后进一步付诸行动,在实践中不断领悟创新创业的真谛。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为实际创新创业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模式,也就是线上教育,学校可以利用网络或远程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新的学习平台,针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开设具体的课程内容,学生可以自由学习,学习内容与学习时间也都比较开放和自由,学生可以突破时间与环境等多方面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而针对的具体课程内容,学生可以具有一定选择权,自主的选取专业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学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养和技能,具有专业的创业能力和创新思维。学校将线上与线下教育相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和选择权,能够更加吸引学生,从而促进其更好地发展。3.3明确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意识。学校应该组建相关的创新创业教师团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为学生明确创新创业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及时地得到老师的专业引导,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在实际创业过程中,也能坚定内心想法,明确创业方向,从而提高实际创业效率。学校组建的高水平高能力的教师团队,有利于为学生打好基础,在初步学习中有明确的学习方向,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创业的艰辛,同时,老师还可以给予一定的信心,让学生可以渡过创业初期的艰难,激发学生的创业动力,充分调动学生潜在的信心和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创业发展做足准备。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一些成功的金融家、企业家和相关领导,召开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研究报告会议,分享他们的相关经验和自身经历,让学生了解到整个创业历程,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成功经验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学生可以根据他们的报告,确定今后发展方向,拥有足够的动力进行创新创业。
4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都发生转变,这是时代进步的必然发展趋势。因此,所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应满足时展需求,跟上时展的脚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育的核心理念进行革新,并不断地优化实际教育的内容与模式,从而在真正意义上抓住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机遇,让更多的大学生实现就业、提升个人能力水平、提升创新创业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王钧永.“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新模式探究[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6):231-235.
[2]曾琳.“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探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2):124-125.
[3]徐志颖.“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探讨[J].知识经济,2018(20):151-152.
[4]颜雪洋.“互联网+”语境下的动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探索[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8,2(7):150-152.
[5]黎永键,关伟.“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实践[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9(Z1):92-97.
[6]刘芳,杨兴全,屠海波,等.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高新区,2018(12):67-68.
管理学理论发展简述
管理理论发展大致经历了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管理丛林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四个阶段。
(一)科学管理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是泰罗,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 代表作为《科学管理原理》。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核心是提高劳动效率。亨利・法约尔提出古典组织理论,该理论研究的中心问题是提高组织效率。并第一个提出了管理的四项管理职能与有效管理的14条原则。其他组织理论还有马克斯・韦伯的行政模型;切斯特・巴纳德的权力接受理论等。科学管理理论的贡献在于提高了劳动和工作效率,以管理管理代替经验管理,提炼了管理学的一般理论和方法;缺陷在于忽略了人在组织中的作用,并且没有考虑到环境的变化。
(二)行为科学理论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科学管理的过分重视“理性”使得工人的抵触情绪加强,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加深,在此背景下,重视人际关系的行为科学理论应运而生。行为科学理论核心是研究人的行为以及行为背后的动机,突出了人在工作中的作用。行为科学理论的贡献在于:对于“社会人”的假定认为工人是有价值的资源,挑战了传统的“经济人”假设;重视组织的动态性、组织中的人际关系,提出了非正式组织的观点;需求与激励理论将人的管理提升到所有管理对象中最重要的地位,并引发了许多全新的管理观念和方法,如参与管理、面谈制、目标管理等。局限性在于:个人行为的复杂性使对行为的判断变得十分困难;行为科学理论中的许多观点由于得不到管理者的支持而并未真正付诸实施。
(三)管理理论丛林
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于1961年12月在美国《管理学杂志》上发表了《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认为由于当时各类科学家对管理理论的兴趣有了极大的增长,他们为了各种目的,标新立异,导致管理理论的丛林蔓生滋长,使人们难以通过。他当时划分了六个主要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经理学派、人类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过程学派、数学学派。1980年,孔茨又在《管理学会评论》上发表《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指出经过这一段时间以后,管理理论的丛林不但存在,而且更加茂密, 至少产生了11个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数学(管理科学)学派、组织行为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经营管理理论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人际关系学派。
(四)现代管理理论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基本方向:动态化、全球化、信息化和柔性化。动态化意味着持续不变地非线性式变革环境。像权变理论、复杂性管理、超强竞争、混沌管理和创业管理理论等都属于动态化管理的发展方向;全球化意味着管理者必须把自己定位于世界公民的位置,而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特定国界去考虑如何造就组织的竞争优势。“全球化不但表现在全球性贸易的繁荣和活跃,还表现在 不同政治体制、不同思想观点的频繁碰撞,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管理体制、管理方法的交融、渗透和整合”。信息化是管理理论发展的第三个基本方向。互联网络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时空概念,“地球村”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计划模式、组织结 构设计、领导方法、控制手段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电子数据处理、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全面质量管理、业务流程再造、电子商务等理论成为了管理者指导管理创新的重要依据。一种强调“软性”管理因素的柔性化管理理论成为第四个基本发展方向。能够体现出柔性化发展方向的管理理论包括:人本管理、团队管理、文化多元化、管理 伦理、社会公正等。
对管理学理论发展的评述
(一)管理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
管理理论的发展从一开始追求纯粹理性的科学管理到重视非理性主义的行为科学,再到理性与非理性主义相结合的企业文化理论。
以泰罗为代表的古典科学管理理论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科学代替随意,理性代替经验,管理学也作为一门科学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行为科学是以泰罗制“纠偏者”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的,它过分强调非理性主义和感情逻辑,忽视了工人作为决策者和行动者的角色;另一方面,行为科学所强调的“社会人”也不是有个性、有创新能力的个人,而是“人的类”――小群体组织,结果将团体提升到个人之上,是个人创造能力受到组织的制约,使行为科学不能理性地分析社会经济技术发展对企业的影响。
现代管理科学并没有解决“理性”与“人性”的矛盾。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企业文化理论的出现,该理论即吸取了泰罗科学管理理性的一面,又注重了行为科学感性的一面,通过树立企业的整体价值观,以形成强大的企业凝聚力,把硬性管理技术和软性管理艺术结合起来,从而在管理中将理性精神与人本主义结合起来,管理思想由“物本管理”演变为“人本管理”。
(二)管理理论演变的人性假设
人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理论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不同的管理理论是在不同人性假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没有“经济人”假设,泰罗就不会提出科学管理理论,没有“社会人”假设,梅奥就不会提出人际关系理论。人性观是管理理论的依据,也是构建管理理论的逻辑起点,管理思想的发展,清晰地展示了人性假设与管理模式之间的必然联系。管理理论的人性假设经历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道德人”的历史演变。
早期的管理思想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认为一切人的行为的动机是追求经济利益,工作的动机就是为了获取经济报酬,因此,在工作中只要进行适当的经济刺激,就会取得很好的管理效果。梅奥通过著名的霍桑实验,提出了“社会人”假设。该思想认为人决不是受金钱驱使的“经济人”,社会地位对其行为方式起着决定作用。马斯洛基于社会中人的自尊和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要,提出了“自我实现人”的假设,认为人都有发挥自己潜力,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人们除了利己等特性外,在做出经济行为时,会有道德的自我约束,越来越考虑到社会的整体利益和他人利益。
对管理学理论的思考
(一)管理理论的动态性
管理理论的动态性不仅体现在纵向管理理论的发展,从横向角度,不同的组织形态也具有不同的管理理论。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要遵循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管理学也同样如此。先从最早成熟的经济组织中总结出一般的管理学原理,再来指导其他社会组织,使管理学的研究领域逐步扩大,如此不断循环往复。
管理的动态性对管理学理论的启发是,没有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和任何组织都普遍适用的管理理论,管理理论总是随着管理实践的变化而变化,管理实践主要体现人、组织和社会三个要素,当人的需求、组织形态和社会经济、政治背景发生变化时,管理的理论也相应发生变化。人作为管理最重要的要素,与土地、劳动和资本等成为组织最重要的资源,充分重视人,培养人,挖掘人的资本的潜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未来管理必须重视的一个重要因素,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为个体与组织及社会三者之间的统一与协调,必须站在社会的角度来看待人。环境的快速变化使得组织必须适应快速变化的需求,因此,组织形态必须具有灵活性、核心能力、学习型等特征;同时,快速变化的环境催生了很多创业型组织的产生,对创业型组织和中小企业的管理也是未来管理关注的一个重点。
(二)管理理论中分工与协作的演变
两个世纪前,经济学大师亚当・斯密提出了分工理论,成为了管理学理论的重要基础理论。以机械论思想指导的分工理论,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然而,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分工的局限性也逐渐体现出来。分工使得企业的整体协调越来越困难,结果使得效率低下。
然而,人并不是原子或质点,组织也不是质点的结合点,管理活动具有多样性与不确定性。因此,管理实践在呼唤新的理论方法与思维方式,把系统观作为管理理论基础就顺理成章了。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巴纳德最早用系统方法研究方法研究管理问题,他把企业看成一个“协作系统”,主张用系统方法来揭示其本质。
从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天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工与协作都有各自的优势,也有各自的缺点。分工不利于提高整体效率,却能够提高局部效率;协作能提高整体效率,却降低了局部效率。在全球化、信息化与知识化的背景下,从唯物主义辩证法角度来看,分工与协作将表现为新的形势。第一,分工与协作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分工不是孤立的分工,分工是在协作基础上的更加细致的分工;协作不是纯粹的协作,是在更加细致分工基础上的协作。第二,分工与协作的范围在扩大。古典管理理论所强调的分工是在企业内部的分工,而未来企业的分工表现为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在价值链中的分工。企业内部的分工已经模糊,企业为了应付全球化竞争的压力和快速变化的环境,企业必须作为一个整体,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承担具体的功能,这也要求企业必须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三)管理新方法:创业管理的探讨
在新经济时代,组织要面临快速变化的环境,这种快速变化环境给组织更多的不确定习惯和风险,如何应对不确定和风险已经成为组织在新经济时代下的重要任务。组织也必须探讨新的管理方法,创业管理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当环境从确定到相对稳定,再发展为动荡和不确定时,企业需要做出更加及时和快速的反应。Richard A. Bettis和 MichaelA. Hitt认为在新的竞争环境下,战略管理与创业管理的边界正在变得模糊。企业为了重新建立竞争优势而放弃了传统的经营模式,寻找一种能在剧烈环境中生存的经营模式。需要响应顾客,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行动。 布朗和艾森哈特主张在结构和时间的边缘开展快速和密集的战略实施计划,从而使公司能够在新的环境下取得竞争优势。因此,单纯靠传统的一般管理已经无法适应动态变化的环境,用创业管理改进传统管理势在必行。
对于创业管理理论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围绕机会、资源、企业家与团队、组织方式、时间、环境等提出了不同的创业管理的概念模型。例如Gartner(1985)提出了创业管理包含个人、组织、环境及创业过程四个要素,创业管理就是如何有效管理四个要素;威廉提出创业管理模式结构包括人、机会、环境、风险与回报,创业管理就是对这五个要素的管理;最典型的是蒂蒙斯对创业管理的定义,任务创业管理是对机会、团队和资源三个要素的有效管理。综合这些观点,笔者认为创业管理具有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的含义,狭义的创业管理就是对创业组织的管理,具体是对于新创组织相关要素的管理,如机会、团队、资源、风险等;而广义的创业管理是一种管理方法和管理思维,即组织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发现并充分开发创业机会,不断创造价值的过程。广义的创业管理不仅仅适合新创组织,实际上,创业管理的思维方式适合任何组织,大型组织同样需要面临环境的变化,并通过创新,组织团队,把机会转变为价值。创业管理不仅仅适合组织,也同样适合组织中的人。无论是领导还是员工,都必须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管理能力,善于创新,发现新的机会,并把机会转变为价值。
参考文献:
1.姜杰.西方管理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凡禹.管理三杰:德鲁克、韦尔奇、巴菲特的思想精华.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3.王君之.世界管理大师智慧精要.中国海关出版社,2005
4.文祺.一次读完8本管理学经典.中国商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