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09:01:2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校科研经费审计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关键词:
随着国家科研经费投入力度的加大,高校科研经费数量逐年上升,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为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教育部、财政部和科技部等科研管理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要求高校健全科研制度,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加强科研经费的监督管理。作为内部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也逐步将科研经费审计作为审计重点工作之一。
一、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的定义、定位和内容
科研管理是指高校对其承担的全部科研活动的管理,包括上级科技主管部门批准的科研项目(纵向科研项目)的管理和企事业单位等委托的各类科研项目(横向科研项目)的管理。科研经费内部审计是指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依据有关法规,对科研管理业务活动合法性、适当性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第28条指出,高校内审的目标是促进完善管理,控制和防范风险、提高效益,促进高校实现办学目标。科研经费审计的定位就是通过审计,促进科研管理的完善,控制和防范风险,提升科研水平。内审部门作为高校科研中不可缺少的角色,起着强化风险管理,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的作用。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是对科研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同时对合法性、合规性进行评价。目前科研经费预算编制机制、预算标准都不是很合理,如果我们生硬地去追求与预算一致,侧重预算执行效率,不但不会提高科研管理效益,还会引导科研支出的虚列,造成负面影响。预算不是我们的定性标准,它本身也是我们审计的对象。审计人员应该通过正面引导,科学预算、科学执行,而不是生硬地追求一致性。科研预算执行审计重点是对合法性和效益性审核。科研经费每一分钱都是纳税人的钱,不是科研项目个人的。所以,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科研经费使用都须合法合规。
二、科研经费审计的特征
1.政策依据的专业针对性
科研经费属于专项经费管理审计的范畴,审计依据除了国家相关的财经制度外,纵向和横向科研经费的审计政策依据也不同。纵向科研经费有相应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如国家自然基金管理办法、社科基金管理办法等,横向科研经费更多地是依据合同(任务书)或委托方要求。
2.审计内容的特定性
科研经费审计内容根据科研经费管理部门的要求和项目经费来源确定,主要是审计相关项目内容及制度的遵循性,目的是查错防弊,查处与科研不相关的费用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审计报告使用范围的指向性
目前所做的科研经费审计主要是课题结项验收或中期检查,报告的使用人主要是科研项目主管部门。
4.审计结论比较单一
审计结论主要侧重于经费管理的规范性,预算支出的准确性,以及支出的相关性、合理性和合法性,目前关注绩效部分较少。
三、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存在的常见问题
科研经费管理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落实不到位,科研经费的使用往往被看成是科研人员的个人行为。项目管控方面,内控不完善,尤其是对横向科研项目管理疏松。科研管理任务重、科研经费规模大的学校,未按教财【2012】7号文件要求在财务部门或科研部内部统一设置科研管理服务机构。科研人员认识不够,意识不强,未严格执行预算。具体表现有:项目管控方面,尤其是对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学校相关的管理制度不完善;规模大的学校未设立专门的科研管理服务岗位或机构;横向科研经费未完全实现分项目核算;科研经费尚未完全实现辅助账登记;因异地转账技术上存在一定难度,部分外地专家咨询费发放未使用银行卡;少量科研劳务费发放存在无人员身份信息、无银行卡号、代领代签等现象;纵向科研经费报销烟酒、餐费;报销与科研活动无关的费用,如:衣服、包、药品、食品、蔬菜等日常生活用品;报销汽修费、保险费;部分办公耗材大量从商场、超市购入,存在报销个人生活用品的可能;个别旅游景点住宿、往返车票,与科研活动关联度不高;发票无抬头或发票开具单位与开票内容不符,存在极个别虚假发票问题等。
四、科研经费管理常见问题产生的原因
1.认识上存在误区
部分教师对科研经费存在认识误区,认为科研项目是自己凭个人能力向有关部门申请来的,是个人的经费,从而导致科研经费使用随意。
2.科研管理内控不健全
三级内控失效,项目级内控没有,院系级内控虚设,校级内控乏力。内部审计一般停留在核查单据层面,对内控关注不够,整体把握不够,重点突出不够。
3.审计资源有限
科研项目数量多,经费金额大,许多高校科研经费突破亿元,内审人员一般不超过教工人数的2‰,还要从事工程造价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等,将科研项目全部纳入内审范围,对内审来说,显然力不从心。如果委托会计师事务所来审计,由于注册会计师主要擅长公司、企业审计,对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不够熟悉,对学校业务比较陌生,审计效果不佳。
4.难以界定支出合理性
科研项目涉猎广泛,专业性强,由于审计人员的专业局限性和自身的能力,对一些支出特别是对一些专用设备、材料是否真正用于科研无法界定,部分支出合理性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科研的真实性和相关性,有时很难认定。你没有办法去认定一个科研人员是坐出租车,还是开车,或者租车与科研成果更有关,你也没有办法去确定科研过程中是用200个试剂比用300个更应该。
5.审计时效滞后
由于目前多为事后审计,发现的问题往往出现在立项、预算编制等事前和经费使用、核算等过程中,很多问题都既成事实,有些问题整改难度较大,在顺利结项和存在问题之间容易引发矛盾。
五、内部审计机构如何搞好科研经费管理审计
1.建设良好的内部审计环境
内部审计环境可以影响审计风险的高低,也是高校内部审计的基础。《河北省省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第35条规定,学校应将科研经费审计纳入内部审计部门的重点审计范围,对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应通过各种渠道提高高校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的认识,增加科研经费使用的合规合理性,同时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的审计工作。高校应建立规范高效的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健全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制度,配备专业胜任的审计人员,购置必要的审计软件,建立良好的内部审计环境。
2.发挥内部审计的建设性、服务性作用,对非故意违规行为予以规范,对恶意行为予以纠正
内部审计不仅需要准确地查出问题,还需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认为,内部审计的宗旨在于为本单位增加价值、改善业务流程,提高控制与治理过程的有效性,促进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应发挥建设性和服务性作用,通过纠正科研经费使用的不当行为,对非故意违规行为予以规范,对恶意行为予以纠正,必要时责令清退违规资金,促进学校科研管理相关部门建立内部控制(包括建立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财务报销工作规范等),科研管理任务重、经费规模大的学校,在财务部门或科研部内部设置科研管理服务机构,确保科研管理内部控制有效执行。高校科研管理的内部控制包含校级、院系级、项目级三个层级,应完善三级内控。高校内审部门通过内部控制审计,促进三级内控落实。
3.把握重要项目和重要业务环节
重要项目指项目到位资金总额较大,社会影响较大的、关注度高的项目;或者是金额虽不大,存在问题性质严重的项目;来自财政拨款的纵向科研项目,也应作为重点。目前科研经费领域出现的问题按照性质与严重程度,可以分为四种情况:
(1)在预算与执行过程中,擅自扩大开支标准、未经批准调整项目预算等问题;
(2)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未按照规定进行招标、重复采购、造成资源闲置与浪费;
(3)应该用于某类型的开支被通过某种方式挪作他用,比如以购买办公用品的名义购买其他物品,以购买办公家具的名义购买自用家具等;
(4)不仅将科研经费挪作他用,有些完全用于一些无中生有的项目,比如虚列项目支出、虚列劳务人员名单套取科研经费等。重要业务环节,是管理控制中的薄弱部位、衔接部位。主要有经费转拨、材料采购、劳务费开支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应作为内部审计重点,进行有效地管控。
4.综合运用审计调查、跟踪审计、事后审计等方式
科研项目数量多,金额大,在开展审计时,可采取下列方式:
(1)为了全面了解科研管理的业务、控制和风险,内审部门定期对学校科研管理状况进行审计调查,从而发现内部控制缺陷。
(2)对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跟踪审计能更好地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控制潜在风险,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3)事后审计可以集中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科研项目审计,并从中发现问题督促项目组整改(包括违规资金的清退)。内审部门扩大事后审计的覆盖面,加强事后审计。如:审计科研经费转拨时,审计人员应在“企业信用网”查询收款单位有关信息(法人代表、高管、股东等信息),查阅项目任务书、预算评审书、项目合作协议等项目资料,审查经费使用的相关性。从科研项目结果入手,发挥审计的监督和威慑作用。
5.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实施全程审计
高校科研项目细分预算复杂,数量多,涉及人员广,内部审计不仅要做事后审计,还要将加强事前、事中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8号———信息系统审计》提出,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中要单独或综合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和技术等信息技术。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应该综合运用各类信息化技术,适时掌握、评价审计结果,提高审计效率,识别、评估科研经费管理风险将变得更加便捷。
6.推行科研经费审计结果公示
高校内审部门可以参照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办理规定》《审计机关公布审计结果准则》等规章,结合学校实际,在校领导批准的情况下进行公示。一定程度上推进校务公开。审计结果公示由发起审计项目的机构对审计结果进行公示。公示时,充分考虑学校保密规定,对于项目不能公开。审计公示有利于将审计监督与民主监督有效结合起来,形成广泛的监督力量。科研经费审计结束后,公示内容应包括项目基本信息、过程管理信息、结题验收信息和审计结果信息等。综上所述,科研项目经费审计应通过查处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的不当行为,堵塞漏洞、完善内部控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为学校科研保驾护航的作用,促进学校科研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理论与基本原则
(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理论
目前我国对于绩效审计(Performanceaudit)还没有给出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但是它具有的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ess)“3E”特征,得到学界广泛认可。平衡计分卡(BalancedScorecard)作为一种战略管理工具,美国哈佛大学教授RobertKaplan和波士顿管理咨询公司咨询师DavidNorton于1992年共同提出。它打破了传统绩效评估中只重视财务指标的做法,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发展四个不同的方面对组织绩效进行全面评估。AHP方法,又称之为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记AHP法)是美国运筹学家Saaty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多方案或多目标的决策方法,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的、层次化的分析方法。
(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全面性与重点性相统一原则。在设计评价指标时,要全面考虑到高校科研管理与经费开支的特性,又要有重点选择那些有代表性的指标,纳入到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中。理论性与可操作性相统一原则。在设计评价指标时,既要选择那些有一定理论水平的指标,也要选择那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指标。如果没有理论性指标,该指标体系就缺少相关理论的支持;如果没有可操作性指标,该指标体系就缺少使用价值。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原则。在设计评价指标时,虽然定量性质的指标可以更加直观的反映绩效水平,但是在他不能全面反映整个高校绩效审计的全过程,还要结合着定性性质的指标来更加全面的考核评价。
二、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平衡计分卡的原理,并结合绩效审计的“3E”特性,可以把科研经费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四个维度:内部控制、科研实力、科研水平和经费使用(如表1)。
(一)内部控制维度
内部控制维度按照指标类型分类应当属于定性指标,按照绩效审计“3E”标准属于效率性指标,主要是用来衡量高校有关科研项目管理及经费使用方面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情况,以及科研项目负责人、高校科研项目主管部门、高校财务部门执行相关内部控制的情况。因此可以从健全性和有效性两个方面考虑。1.健全性。主要是指高校对于科研项目的管理和科研经费的使用,能够按照国家或上级科研项目主管部门出台的规章制度,并结合本单实际,制定的一系列用于规范科研项目立项、研究、成果认定、结题及经费使用的管理规定,并有独立设置的科研项目监督管理部门行使职责。2.有效性。主要是指科研项目负责人、高校科研项目主管部门、高校财务部门执行相关内部控制的情况。(1)科研项目负责人执行内控情况,主要用来衡量项目负责人能否按照内部控制相关规定,在项目立项阶段经过充分的论证、按需编制科研经费预算,在项目实施阶段严格按照任务约定书或合同约定执行研究任务,在项目结题阶段实事求是的上报研究成果和相关科研经费使用情况。(2)高校科研项目主管部门执行内控情况,主要用来衡量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能否对科研项目进行全过程管理,如在科研项目立项阶段能够组织专家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帮助项目负责人编制经费预算,在实施阶段能够督促项目负责人保证研究进度、协调处理项目负责人遇到的困难,在结题阶段对科研成果进行审核、复合经费开支情况。(3)高校财务部门执行财务监督情况,主要用来衡量高校财务部门能否严格相关内控规定,着重对科研经费编制与调整、经费使用的真实性与合规性等进行财务监督。
(二)科研实力维度
科研实力维度按照指标类型分类应当属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指标,按照绩效审计“3E”标准属于效率性指标,主要是用来衡量高校在一定时期内所获得的科研立项总数量和资助资金总额,由于本维度兼顾定性和定量两个指标特性,因此在衡量时还要着重考虑获得科研项目的层次。1.科研立项,主要是用来衡量高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校厅级和横向合作等各个层次的科研项目成功立项数量。2.资金比率,主要是用来衡量各个层级科研经费在总体科研经费中所占比率。(1)国家级课题经费比率=国家级科研经费总额/科研经费总额*100%。(2)省部级课题经费比率=省部级科研经费总额/科研经费总额*100%。(3)校厅级课题经费比率=校厅级科研经费总额/科研经费总额*100%。(4)横向合作课题经费比率=横向合作科研经费总额/科研经费总额*100%。
(三)科研水平维度
科研水平维度按照指标类型分类应当属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指标,按照绩效审计“3E”标准属于效率性指标,主要是用来衡量一定时期内,高校科研人员依托已立项的科研项目,所获得的科研成果及人员建设情况,由于本维度也和科研实力维度一样具有定性和定量两个指标特性,因此在衡量时也要考虑相关指标的层次。1.科研成果,主要用来衡量科研人员依托已立项课题发表的科研论文、学术专著,获得的科研成果奖励、发明专利等级别和数量。2.人员建设,主要用来衡量科研人员依托已立项课题举办的学术交流研讨会、组建的科研团队以及参加科研的博士生与硕士生的数量。
(四)经费使用维度
经费使用维度按照指标类型分类应当属于定量指标,按照绩效审计“3E”标准属于经济性指标,主要是用来衡量科研经费的预算编制和经费开支情况。因此可以从预算阶段和开支阶段两个方面考虑。1.预算阶段,主要是衡量科研经费预算编制是否准确、是否能够得到执行,课题经费是否按照编制预算如实到账。(1)预算编制准确率=(预算金额-预算调整金额)/预算金额*100%。(2)课题经费实现率=课题经费实际到账金额/预算金额*100%。(3)预算执行准确率=严格按照预算执行的总金额/预算金额*100%。2.开支阶段,主要是衡量科研经费开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与合理性。(1)固定资产开支率=用于购买固定资产的总金额/实际经费开支金额*100%。其中,固定资产是指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8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管理。(2)经费开支合规率=合规开支经费总金额/实际经费开支金额*100%。其中,合规开支经费是指经审计核实,符合科研经费开支管理规定的支出。(3)课题经费结余率=课题经费结余金额/实际到账金额*100%。(4)五项费用使用率=五项费用开支总金额/实际经费开支金额*100%。其中,五项费用是指劳务费、差率费、会议费、专家咨询费和燃料动力费。
三、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运用
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之后,下一步很重的工作就是确定各维度和各层级指标权重。为了确保各指标权重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准确性,借鉴AHP分析和李克特量表基本原理,并结合工作实践和相关专家的建议来设定设指标的权重系数(如表2)。
(一)权重赋值原则
一级评级指标总值为100%,各维度对应的二级评价指标权重总值之和为100%,各二级评价指标对应的三级指标权重总值为100%。例如:一级指标各权重值A+B+C+D=100%;二级指标各权重值A1+A2=100%;三级指标各权重值A11+A12=100%。
(二)对三级评价指标评分
该指标的评分将借鉴李克特量表(LikertScale)方式,采用5分值,由相关专家结合审计具体情况对其进行打分评价。其中:评分I=5分,表示该项指标完全符合绩效目标设定;评分5>I≥4分,表示该指标高水平地完成了绩效目标;4>I≥3分表示该指标取得了较好的绩效,但还有改进的余地;3>I≥2分表示该指标完成情况一般,在绩效方面取得一定成果;2>I≥1分表示该指标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基本上达到绩效目标;1>I≥0分以下表示该指标存在很多问题,与绩效目标存在很大差距,甚至没有开展任何工作。每项评分还应结合三级评价指标中每个具体指标的权重,折算成标准分。例如:标准分=A11*IA11。
(三)全面绩效评价得分
按照下列公式依次计算,可以得出全面绩效评价得分:三级指标单项标准分=该指标评价得分*该指标权重;二级指标得分=Σ该指标对应三级指标单项标准分;一级指标得分=Σ该指标对应二级指标得分*该指标权重;全面绩效评价得分=Σ一级指标得分*该指标权重。
四、结语
本文通过总结以往开展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实践,在深入分析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与经费使用的特点基础上,借鉴平衡记分卡、AHP层次分析发、李克特量表基本原理,并结合绩效审计的“3E”特性,构建了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但鉴于影响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审计质量的四个评价维度及各具体评价指标,会随着高校自治和国家治理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动,并且该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在实践中实际应用。因此,笔者将密切关注该评价指标体系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董屹宇.国家助学贷款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于3E特征及平衡计分卡理论[J].高等经济教育研究,2015(03).
[2]陈献东.住房公积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江苏审计,2014(10).
[3]张梦.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08).
近年来,国家进一步强调人才强国的重要性,人才培养成为国家发展中的侧重点之一。在这样的形式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要场所,国家对其支持力度日益提升,尤其在科研经费投放方面呈现逐年增加的势头。加大对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使得各高校科研成果显著,推动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发展。但是,在取得可喜成果的之余,科研经费方面的腐败现象也日益加剧。在利益的趋势下,很多科研经费被用于项目之外的花销之中,导致国家资源的浪费。因此,在高校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务必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的内部审计工作力度,切实履行内部审计职责,从根源上杜绝腐败,从而确保高校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形成良好的高校科研工作风气。
一、我国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现状
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由于管理工作的不到位,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1)科研经费下拨与项目具体开展事宜不同步。在科研经费的拨发金额方面,科研项目的经费属于定额发放的形式,但是会有两种现象存在,一是科研经费多余项目所需资金,这样就导致项目实施者为了花钱而花钱,造成国家资产的浪费。二是,科研经费少于项目所需资金,无法支撑整个项目的推进,导致项目实施者为了结题结项而“偷工减料”,不能保证项目或课题的质量。三是,在科研经费发放时间方面,科研经费的发放往往迟于项目的开始时间,导致在项目开始时经费不够,给项目质量和进展造成阻碍,而项目即将结束时经费充足,给套取科研经费的行为留下了可乘之机。(2)科研经费日常监管不足,管理工作存在疏漏。高校科研经费的组成复杂,有纵项、横项及学院自己立项或配套经费,来源的多元化导致相关费用使用政策与标准也不完全相同,这样复杂的结构使得管理存在一定的难度。并且在经费使用过程中,由项目负责人签字分配,财务方面只负责对票据进行核查,而票据的真正来源、采购商品的真正用途很少做最后的确认,造成使用与监管脱节的现象,不利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的开展。(3)项目结果鉴定环节缺少对项目资金使用的成本效益分析。在高校科研项目成果鉴定中,主要注重项目最终成果的评定方面,而对项目资金的使用环节、项目成本核定方面未做出相关的规定。
二、风险导向下对科研经费审计提出的要求
风险导向视角下的内部审计对科研经费的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根据风险确定审计重点和次序,进而规避审计风险,完成审计计划、审计报告等审计程序,这将更利于科研经费的规范管理与风险管理。(1)明确目标定位。科研经费审计目标并不限于查错防弊,更多的是要降低科研风险,促进高校科研经费的合理配置、确保科研目标顺利实现、科研经费高效使用以及高校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的不断提升。(2)采取有效手段。在科研工作过程中要加强风险防范制度的建立,健全相配套的评估与监督体系,保障科研工作的安全有效。同时还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规范,保障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和效果。
三、以风险导向为视角完善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的策略
1.完善科研经费内控制度,加强日常监管
高校科研有关部门要分工明确、协同管理,及时发现经费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防患于未然。不断加强以风险控制为中心的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围绕科研目标,细化科研经费管理流程,制定明确的科研奖惩制度。审计工作人员要主动参与科研项目的内部控制建设,强化科研经费预算、决算与重要费用的使用监督机制。形成用制度管项目、预算管执行的内部控制体系与日常监管机制。
2.利用先进的审计手段实现全程审计,注重科研经费使用效益结项管理
目前,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监督工作的开展力度与形势发展的要求相距甚远,如何找准科研经费审计重点,对症下药,在具体实施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具体如下:
(一)“课题制”管理模式的隐忧由于当前科研课题的数量及经费额度已成为衡量高校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某种程度上决定着高校的“排名”,也是高校创收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为刺激教师争取项目的积极性,许多高校都将争取到的科研经费实行高比例的资金配比,同时也导致了对其预算及使用情况的疏于监管。甚至有观点认为,科研经费是教师自己争取来的,项目负责人花自己的钱,其他人无权过问,且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甚至部分领导也对此给予认同。
(二)经费开支合理与否的界定一方面,用科研经费购买的物品、材料究竟是否真正用于科研项目无法界定,如购买手提电脑、微波炉、冰箱等,既可以用于居家生活,也可以在科研攻坚阶段,为教师在科研场所日以继夜地工作提供便利;另一方面,用课题科研经费购买的仪器设备是否真正服务于该课题,由于科研项目涉及相关专业领域的深层次知识,而目前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缺乏与科研专业领域的长效沟通机制,审计人员对一些专业设备、材料及管理费用的支出是否合理无法做出职业判断。
(三)效益型评价指标的缺乏科研经费效益性评价包括经济效益、技术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方面。评价以获得批准项目的“立项申请书”、“技术开发合同”为主要依据。但其中对完成技术效益的评价往往超出审计人员的专业范畴,而社会效益评价又以定性描述居多,以科技部、财政部2006年7月最新颁布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管理办法》[(国科发计字)(2006)330号]为例,其中第38条规定要对科研项目实施效益评价的内容仅为:“……重点评价研究成果的实质性贡献和作用,重点评价研究成果的原创性和科学价值,对学科发展的推动作用和国际影响”。这样的表述只能作为科研经费审计的参考内容,而不能作为审计依据,没有具体可操作性。
二、高校科研经费审计问题的对策
自国家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以来,科技投入日益增加,科技事业发展空前绝后。高校是开展科学创新工作与学术研究的主战场,大量科研经费投入为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巨大的后勤保障支持,呈现出资金量大,来源渠道多,使用时间跨度长等特点,但与此同时,科研经费在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因此,为了提高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使科研经费能够真正为科研做贡献,如何充分发挥学校内审机构的作用,减少审计风险发生,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已成为当前内部审计部门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高校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科研经费内部审计是指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围绕科研经费的业务活动和内部控制进行独立的审查、评价,以确定是否遵循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程序,是否合规合法,是否有效和经济的使用了学校资源,是否实现科研目标、创造效益。教学和科研是高校开展学术研究的两个主要阵地,如何将内部审计工作融入到科学研究工作的全过程,对于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至关重要,开展科研经费内部审计是大势所趋。当前,面对着高校科研经费数量和规模如“井喷式”增长的实际,监督管理却滞后乏力,不可避免导致高校科研经费腐败问题层出不穷。加强内部审计,促进制度健全和有效执行,确保科研经费的有效管理和利用,在目前形势下显得尤为迫切;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有利于加强高校的职能部门强化对科研经费的内部控制。科研管理部门在内审部门及内控制度联合约束下,会逐步开始从长远利益考虑关注科研经费在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缺陷和漏洞,切实保证对科研经费的有效监控。
二、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存在的问题
1、审计部门机构管理不完善
高校的审计部门无论在机构设置还是在人员配置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有的出现了与其他职能部门分担审计职能的情况;对审计职能不够重视,专职审计人员不够专业;高校主管审计的领导层级较低;高校审计部门受到种种管制,难以充分发挥审计独立性等。这些问题都限制了内审职能在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上的发挥。此外,高校的荣誉、排名与获取的科研经费密切相关,因此,很多高校的审计部门对科研经费不合理的项目支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致使科研审计丧失真实性。
2、审计时效性差
目前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大多以事后审计为主,由内部审计部门在项目结题后对科研经费业务收支情况进行审查、监督。事后审计虽然能发现问题,但是缺乏对科研项目的全程追踪调查,不能及时发现项目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审计时间的滞后会导致既成事实难以及时整改,顺利结题受到重重阻碍。要想真正发挥内部审计作用,在科研项目立项阶段,审计就应介入,形成“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审计,充分体现内部审计的咨询与服务功能。
3、内控体制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高校的科研经费在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内控机制薄弱,呈现出“三级内控失效,项目级内控没有,院系级内控虚设,校级内控乏力”的局面。完善的内部控制从根本上保障了科研经费安全和有效使用,同时内控制度也是科研经费审计的重要依据。此外,内部审计一般停留在审核报销票据层面,无法对内控进行全局把握,重点不突出,审查不深入,并且审计人员并没有全程参与到科研项目中去,也就无法对一些支出是否真正应用于科研工作中给予准确的专业判断。因此,资源有效利用和项目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内部控制,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会减少审计的工作量和降低审计工作难度,提高工作效率。
4、审计资源与审计任务的矛盾性
就当前面临的实际情况来看,科研项目数量增多、经费资金量增大,内部审计力量严重不足,短缺的内审人员远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科研项目审计需求;此外,许多高校普遍存在同一时间大量科研项目集中送审的现象,在这样审计工作量如此之大,人员又极其短缺的情况下,审计工作质量难以保证。如何协调有限的审计资源和繁重的审计任务之间的矛盾性是摆在审计人员面前的一大难题。
5、审计评价体系不健全
当前的内部审计主要是对科研经费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而忽视了对效益性的审查,致使科研经费在使用管理上出现了漏洞。因此不适宜的审计评价标准会弱化审计的监管职能,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绩效评价体系是有效开展科研审计的依据和前提。
三、突破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困境的对策
1、加强内部审计机构部门管理,发挥内审的独立性
首先,明确审计部门职责,做到各职能部门之间既分工又合作。审计部门要严把监督审核关,并密切配合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将预算支出控制到位。为使高校审计人员对科研知识掌握更加专业化,审计部门可以分派审计人员到科研机构参加培训,接受科研专业知识,增强审计人员对整个科研项目的宏观把握,使得审计工作更加适应项目发展,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高校的审计工作往往受到行政部门的干预,使得审计功能难以有效发挥。因此审计部门要熟习科研经费财务报销制度,并据此对项目支出的合法性和真实性进行独立检查控制。在这个过程中,审计部门应积极与财务部门和科研管理部门协作,对科研经费进行联合控制,在项目进程中,对科研经费事项进行仔细校对,遇到含糊的账目要及时与项目负责人沟通,提出疑问并且要求解答。
2、加强科研经费审计的全程追踪控制
科研经费内部审计要与科研项目的实施相结合,因此应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的审计体系,形成全过程跟踪审计,这样便于在项目进程中实时发现问题并予以整改,增加审计的时效性,充分体现内审工作的灵活性,发挥了内审工作的监管职能,提高了项目管理水平,促使科研经费得到合理规范使用,保证科研项目有效运行。
3、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首先要净化高校的内部审计环境。良好的内部审计环境可以降低审计风险,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奠定基础,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得到充分贯彻执行。其次,高校要做好科研经费审计的宣传工作,提高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的认识,学校各部门都应积极主动地配合审计人员的工作,减轻审计人员工作压力,同时保证项目顺利开展。第三,高校应建立规范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组建专业的审计团队,购置先进的审计软件,共同创造和谐的科研经费审计氛围。第四,不断完善“校级、院系级、项目级”三级内控制度,促进三级内控得到落实。第五,充分发挥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等的监督管理作用,保证科研经费支出规范有效。
4、强化审计队伍建设
高校应配备一支知识全面、结构优化、专业素养高的内部审计队伍,并提供充足的审计经费。学校应扩大审计后备力量储蓄,重视对审计人员的技能培训,可通过聘请校外审计专家方式对其进行业务指导,引导审计人员向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转变;并鼓励内审人员开拓视野,不仅学习国家最新的财经方针、政策,还要熟悉会计业务知识和计算机技能,严格遵守审计工作程序,全面掌握科研管理知识,充分了解科研经费管理的全部流程,对每一笔科研项目经费支出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
5、构建科学的科研经费绩效审计体系
绩效审计的核心是指标,建立和完善科研经费效益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是实施科学的科研经费绩效审计的根本条件。科研经费的审计内容不仅体现在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上,还体现在效益性上,如经济和社会效益。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建立科研经费常规绩效评价指标来衡量科研项目的综合效益,比如年度科研收入完成率、年度科研支出完成率,科研成果转换率等。设立评价指标应立足于我国高校实际,利用一些财务标准、经济指标和一些非财务指标来进行综合评价,建立科学、可行的评价机制能促使科研项目负责人真正在科研上有所作为,将科研经费切实用在刀刃上。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工作关系到高校科研事业能否顺利运行,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科技进步。因此,高校管理部门要不断提高认识,完善法律法规,改革创新内部审计制度,净化内审环境。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的监督和服务职能,保证学术研究合理有序进行,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参考文献】
[1]郑克强,林星,沐得力.关于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审计的思考.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5(1)53-55.
[2]吴小玲.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创新.中国市场,2016(29)245-246.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科技驱动战略向纵深发展,国家对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越来越多,渠道越来越广,项目也越来越泛。目前,高校科研经费投入的主渠道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纵向科研项目,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横向科研项目,以及其他带有科研性质(包括本单位)的资金投入,如高校引进人才资助、科研启动费、项目配套费、课题预研(扶持)费等。大规模的科研经费的注入,为提高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主流是健康的和积极的。但是,这些经费的使用和管理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是比较严重的问题。如科研经费的使用严重游离既定的用途和范围,用于个人或集体活动、福利发放,视为单位或个人创收,自由支配;科研经费积压或长期闲置,科研项目重复申请,一项内容同时申请多个项目,已经完成或接近完成的项目反复申报,将原有项目改头换面再度申报等,导致科研资金严重损失浪费;科研经费使用违反财务制度规定,频发违法乱纪现象,如挪用、贪污、套现、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公款私存,假发票、假票据、巧立名目虚假报销等,将科研经费作为小金库,用于“三公”(出国、用车、公务招待)消费;有的高校和有的项目主持人(及相关团队成员,下同)将科研经费用于质押、作经营资本金、炒股和炒贵金属等,用于购买(含首付)和装修商品房、买车、修车和保养车辆,用于家属国外学习与旅游,个别高校甚至与有关单位签订假科研协议,借科研经费之名洗钱和转移资金,如此等等。这些现象绝非个别高校的个别现象,可以说一定程度上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现实,有的高校特别严重。最近国家审计署公布的十五个典型案例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刘沛清私存公款、套取科研项目经费案就是典型一例。近年来各地方审计机关也对部分高校进行了财经法纪审计,审计发现的科研经费弊案、串案和窝案越来越多,有关责任人已受到纪律和法律的惩罚,但是这种现象仍有继续蔓延之势,故对科研经费实施有效管理控制和严格审计监督势在必行。
二、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上述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个人原因与单位原因,认识原因与制度原因,管理原因与社会原因等。集中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长期以来,高校管理者和科研项目主持人认识存在偏差,认为科研项目是主持人经过努力争取来的,科研活动是个人劳动贡献,是不可复制的智力创造,理应得到补偿,认为科研经费是补偿其贡献的主渠道,认为只要主持人完成了科研任务,科研经费的使用理应由主持人自主支配,即留有一定的自由使用空间是正常的和合理的,否则不利于调动教师从事科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故明显放松了对科研经费的控制和管理(而高校的其他经费,如业务费、办公费等没有放松,所以使用起来较科研经费要规范得多)。
第二,高校由于拼科研,鼓励教师多拿项目、快拿项目,也有意无意地给主持人一些“甜头”,所以有章不循,有规不守,认为科研项目申请标书虽规定了经费的使用范围和用途,但实际操作起来肯定存在差异,因此给主持人自由裁量权是最好的解决办法,这等于给主持人乱用经费贴上了合理化的标签。这也是目前科研经费游离使用范围和标准的重要原因之一。申报时,主持人只考虑项目论证和如何拿下项目,而对经费使用考虑不周,也是导致后来使用混乱的原因。
第三,高校内部控制和内部管理存在严重漏洞,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失去应有的监督和控制,成为主持人的“自由王国”,想怎么花就怎么花,高校只问主持人有无结项,有无发表相应的论文,只过问成果,而不问过程,更不过问经费,仿佛只要有成果就一俊遮百丑,能够容忍一切,这种思维和管理体制不能不说是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违法乱纪的温床。管理和监督的失控还表现在:一般科研项目的主持人,特别是重大或重要项目的主持人都是本院校的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有的科研项目负责人本身就是学校领导,学校对这个群体的管理和监督往往难度较大,对其一些出格行为往往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认或迁就的态度,这就毁内部控制与管理于无形,也起到很糟的“示范”和“引导”效应。
第四,财务报销中缺乏有效的把关。财务是科研经费使用的总开关,由于财务部门怕得罪人,怕影响科研人员积极性,怕领导怪罪,对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票据听之任之,使科研费用报销中假发票盛行,科研人员可以轻易地虚列业务,骗取资金,使一批科研人员通过项目发了财,搞乱了科研经费管理秩序。有的高校财务人员曾经向领导提出过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的问题,但领导不重视、不发话、不作为,财会人员也不愿意说多,怕“干涉学校主流业务”、“影响学校科研发展”,只要领导点了头、签了字,什么都给报,长此以往,积重难返。
第五,内部审计缺位。审计监督是规范科研经费合理使用和管理的最后一道防线,但有的高校内部审计形同虚设,没有健全的审计机制,对发现的问题不闻不问,没有及时制止和问责,使上述问题愈演愈烈。有的学校尽管制度上规定重大业务(报销)要经领导签字或需要内部审计介入,如用科研经费购买仪器设备、聘请外部专家、大量发放劳务支出、与外单位联合设计攻关等等,这往往是违法乱纪的多发和频发部位,但是如果审计监督主动退出,就等于制度规定没有落实和检查环节,制度执行的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
三、加强科研经费管理与审计的若干对策
如何杜绝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的频生乱象,还科研经费本来面目,真正发挥高校科研经费强化科技、提高核心竞争力、服务经济社会的应有作用,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要加强正面引导和宣传,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培育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科研职业道德。从事科学研究是为了国家富强、民族崛起,而不是通过科研发财,赢得薪金外的第二份收入。高校教师应遵循基本师德规范,对所掌控的科研经费,对纳税人血汗钱负起应有责任,不仅要完成科研任务,而且要管好、用好科研经费。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对此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除了组织正面学习和宣传外,对科研经费违法乱纪的人和事也要进行通报批评警告,以营造健康良好的科研氛围。
二是明确科研经费的性质,它属于国家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即使是私营业主设置的横向课题,其经费进入了学校大账便成为公款,不得随意占用、挪用和化公为私,要像管理财政资金那样管好和用好科研经费,各高校应高度重视,各教师应有高度责任意识。在项目立项时,项目单位、学校应与主持人签订责任书,明确科研经费使用范围、用途和责任,对违法乱纪的责任和后果也应在项目书中一并告知。同时,科研项目经费的预算应是相对刚性的,不留自由活动的空间;对经费使用的自由裁量权应压缩到最小限度;对科研过程中进行预算变更的,要严格把关,严禁将“死钱”变活钱,将公款变私款,将科研经费变为“接近生活”的经费。
三是加强内部控制和内部管理。高校对科研经费应制定具体可行的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控制不合理、不合法票据的流入,加强程序控制、手续控制、纪律控制和信息控制,将科研经费使用情况连同项目完成情况一并列入考核和评价范围,将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乱象控制于萌芽状态。
四是加强财务监督,即建立健全柜台监督制度,对不合规的票据、不合规的业务、不合理的支出,坚决退回不予办理,对屡查屡犯者要通报批评,并适时采取控制报销、冻结经费、暂停使用等措施以示警告,对违法乱纪行为应通知纪律检查部门予以戒免,情节严重者应停止项目执行。
五是加强对科研经费的内部审计。高校内审部门应对科研项目经费的规范性、合法性实施审计监督,特别是对经费多、跨期研究、多单位参研的项目要进行更加全面、及时和连续性的审查监督,为科研项目健康运行保驾护航,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信息反馈制度,将有关审计信息及时反馈给主持人本人、科研管理部门和有关校领导,对科研经费使用管理中存在明显违法乱纪现象的人和事,要进行审计追究和问责,以构筑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健康有序运行的预防、教育、惩戒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 审计署公布15起违法违纪案件处理情况[EB/OL].人民网财经栏目(.cn),2013-10-09.
(二)效益审计的特点 (1)以项目为中心。在传统的审计中,“资金”是审计的重中之重。而在效益审计中,资金只是实现效益的依托和媒介,而项目才是审计的中心。以项目为主体的效益审计,旨在通过项目的效益情况揭示资金存在的问题;或者在资金运转内部控制健全有效的情况下,无需再过多关注资金问题;或者以项目实施以来所使用的所有财政资金为审计对象,评价一段期间内的财政资金使用情况及其产生的效益。(2)评价标准具有灵活性。不同的项目的具休情况不同,例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在资金规模、资金的使用方向、产出成果的价值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差异。因而,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并没有一定之规,而具有灵活性。效益审计可以结合科研效益、资金使用率、科研经费节约率、成本效益率、成果应用率、科研课题耗时率、科研成果得奖率等指标得出审计结果。(3)取证范围的广泛性。效益审计除了向财务部门取证外,还应去其他相关部门,如科技产业部门、专利管理部门取证,以公正全面地做出审计评价。(4)审计方式的多样性。开展效益审计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如结合行业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进行评价,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实施规范的效益审计等多种方式。
二、科研经费有效管理现状分析
(一)科研经费内控制度缺失,导致科研经费管理混乱 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高校科研经费得以有效利用的制度保证。在高校科研活动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下列现象:部分科研项目的主持人和管理人可能由于时间、精力、专业知识等原因未能对项目可行性进行充分的论证,导致项目执行时,不能按预算进行资金调度,导致编制的预算和实际情况相差很大;由于内部审计部门以领导的意志为导向,导致内审部门缺乏实质的独立性,没有独立的监督者对科研经费使用的全过程进行跟踪监督。为了提高学校整体科研能力,许多学校为了尽可能获得科研项目,千方百计给项目申请人各种激励措施,更在科研经费的使用上大开方便之门,导致科研经费使用的合法性、合规性界定模糊,甚至出现了虚列支出以达到套现目的的现象。有些项目结题后,不及时进行财务处理,结项但不结账,长期占用科研资金,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这些现象的出现都反映了高校内控制度缺失。
(二)科研立项不合理,导致科研经费效率低下 只有科研成果能够转化成了生产力,这样的科研经费投入才是有效的。然而,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取得约3万项重大科技成果,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仅为20%,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10%,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专利技术的交易率也只有5%,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这些数据说明,目前的“产学研”模式没有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科研立项与市场脱节,科研成果难以产业化,大量科研成果不能产业化的局面导致科研经费的整体使用效益偏低。教育部科技司的统计数据显示:高等院校中16%的研发人员使用了10%的研发经费,科研项目的产出是发表了65%左右的国际论文。科研成为了以“论文”为导向的科研,缺乏对生产力的推动,这样的“科研”项目没有生产力价值,迟早会被抛弃。
(三)科研评价指标体系缺乏可操作性 由于科研评价指标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导致科研项目难以进行考核。部分科研项目也就“混水摸鱼”,占用了大量经费,或者进行重复研究,没有实质作用。传统的科研评价多以教学评估、学科建设作为重点。近年来,我国高校效益审计借鉴国外高校效益审计的经验,进行了制定考核指标的尝试。普遍认为,对科研项目的评价体系应包括可以量化的经济指标和不能直接量化考核的定性指标。但是,因为效益包括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两个部分,通过财务指标的计算只能得到对直接效益的评价,间接效益主要是指科研活动产生的积极外部性的作用,即科技对人类生活的改善,是一个很难量化衡量的指标。但是,科技成果的实际效益要大大超过直接效益,而这种间接效益的产生则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才能产生巨大效益。如何衡量科研成果的间接效益,是对效益审计提出的一大挑战。
三、效益审计应用科研经费管理的路径
(一)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内控制度 要加强对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内控制度要先行。学校需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学校的学科分布、立项情况等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科学、可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办法和制度,不断完善学校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如在纵向课题上,国家规定较为严格,许多经费项目无法通过纵向课题支出,但纵向课题经费管理上,仍然存在着预算与实际支出出入很大等情况,学校应强调科研项目人应谨慎地进行预算工作,只允许在预算与实际支出在一定范围内有出入。横向课题经费的管理相对来说较为松散,学校应特别针对横向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建立和完善学校横向科研经费的管理办法,加强对横向科研经费的管理。此外,学校应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明确学校科研、财务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和完善全额成本核算制度,明确项目管理费、人员经费、业务费支出的合理水平。
(二)加强科研立项管理工作 科研项目只有作用于生产力,才具有“生命”。学校应该加强对科研立项的管理工作,保证科研项目立项有必要,产出有市场。首先,应对科研项目进行前期分类,进行充分的可行性研究,以确保科研项目的先进性和市场性,避免重复做前人已做过的工作和缺乏市场生命力的项目。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学校需要从宏观上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比例做出指导,基础研究虽然暂时的直接效益不明显,但从长期来看,必将对生产力产生巨大的推动力。我国的基础学科建设相对片面、薄弱,将一定比例的科研经费投入基础研究中,开发作为工具作用的基础学科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针对基础研究,应给予相应的物质保证。针对应用科学,应鼓励积极转化为科研成果,实现实验室与市场的对接。在商业研究项目的立项前期,对立项效益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如在立项的可行性报告中分析市场前景和商业效益。同时,科研项目应与国家的经济政策、产业布局相呼应,便于评估项目的社会效益。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是科研成果追求的目标。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1-216-02
随着国家科研经费投入力度的加大,高校科研经费数量逐年上升,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为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教育部、财政部和科技部等科研管理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要求高校健全科研制度,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加强科研经费的监督管理。作为内部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也逐步将科研经费审计作为审计重点工作之一。
一、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的定义、定位和内容
科研管理是指高校对其承担的全部科研活动的管理,包括上级科技主管部门批准的科研项目(纵向科研项目)的管理和企事业单位等委托的各类科研项目(横向科研项目)的管理。
科研经费内部审计是指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依据有关法规,对科研管理业务活动合法性、适当性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的监督和评价活动。
《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第28条指出,高校内审的目标是促进完善管理,控制和防范风险、提高效益,促进高校实现办学目标。科研经费审计的定位就是通过审计,促进科研管理的完善,控制和防范风险,提升科研水平。内审部门作为高校科研中不可缺少的角色,起着强化风险管理,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的作用。
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是对科研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同时对合法性、合规性进行评价。目前科研经费预算编制机制、预算标准都不是很合理,如果我们生硬地去追求与预算一致,侧重预算执行效率,不但不会提高科研管理效益,还会引导科研支出的虚列,造成负面影响。预算不是我们的定性标准,它本身也是我们审计的对象。审计人员应该通过正面引导,科学预算、科学执行,而不是生硬地追求一致性。科研预算执行审计重点是对合法性和效益性审核。科研经费每一分钱都是纳税人的钱,不是科研项目个人的。所以,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科研经费使用都须合法合规。
二、科研经费审计的特征
1.政策依据的专业针对性。科研经费属于专项经费管理审计的范畴,审计依据除了国家相关的财经制度外,纵向和横向科研经费的审计政策依据也不同。纵向科研经费有相应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如国家自然基金管理办法、社科基金管理办法等,横向科研经费更多地是依据合同(任务书)或委托方要求。
2.审计内容的特定性。科研经费审计内容根据科研经费管理部门的要求和项目经费来源确定,主要是审计相关项目内容及制度的遵循性,目的是查错防弊,查处与科研不相关的费用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审计报告使用范围的指向性。目前所做的科研经费审计主要是课题结项验收或中期检查,报告的使用人主要是科研项目主管部门。
4.审计结论比较单一。审计结论主要侧重于经费管理的规范性,预算支出的准确性,以及支出的相关性、合理性和合法性,目前关注绩效部分较少。
三、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存在的常见问题
科研经费管理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落实不到位,科研经费的使用往往被看成是科研人员的个人行为。项目管控方面,内控不完善,尤其是对横向科研项目管理疏松。科研管理任务重、科研经费规模大的学校,未按教财【2012】7号文件要求在财务部门或科研部内部统一设置科研管理服务机构。科研人员认识不够,意识不强,未严格执行预算。
具体表现有:项目管控方面,尤其是对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学校相关的管理制度不完善;规模大的学校未设立专门的科研管理服务岗位或机构;横向科研经费未完全实现分项目核算;科研经费尚未完全实现辅助账登记;因异地转账技术上存在一定难度,部分外地专家咨询费发放未使用银行卡;少量科研劳务费发放存在无人员身份信息、无银行卡号、代领代签等现象;纵向科研经费报销烟酒、餐费;报销与科研活动无关的费用,如:衣服、包、药品、食品、蔬菜等日常生活用品;报销汽修费、保险费;部分办公耗材大量从商场、超市购入,存在报销个人生活用品的可能;个别旅游景点住宿、往返车票,与科研活动关联度不高;发票无抬头或发票开具单位与开票内容不符,存在极个别虚假发票问题等。
四、科研经费管理常见问题产生的原因
1.认识上存在误区。部分教师对科研经费存在认识误区,认为科研项目是自己凭个人能力向有关部门申请来的,是个人的经费,从而导致科研经费使用随意。
2.科研管理内控不健全。三级内控失效,项目级内控没有,院系级内控虚设,校级内控乏力。内部审计一般停留在核查单据层面,对内控关注不够,整体把握不够,重点突出不够。
3.审计资源有限。科研项目数量多,经费金额大,许多高校科研经费突破亿元,内审人员一般不超过教工人数的2‰,还要从事工程造价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等,将科研项目全部纳入内审范围,对内审来说,显然力不从心。如果委托会计师事务所来审计,由于注册会计师主要擅长公司、企业审计,对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不够熟悉,对学校业务比较陌生,审计效果不佳。
4.难以界定支出合理性。科研项目涉猎广泛,专业性强,由于审计人员的专业局限性和自身的能力,对一些支出特别是对一些专用设备、材料是否真正用于科研无法界定,部分支出合理性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科研的真实性和相关性,有时很难认定。你没有办法去认定一个科研人员是坐出租车,还是开车,或者租车与科研成果更有关,你也没有办法去确定科研过程中是用200个试剂比用300个更应该。
5.审计时效滞后。由于目前多为事后审计,发现的问题往往出现在立项、预算编制等事前和经费使用、核算等过程中,很多问题都既成事实,有些问题整改难度较大,在顺利结项和存在问题之间容易引发矛盾。
五、内部审计机构如何搞好科研经费管理审计
1.建设良好的内部审计环境。内部审计环境可以影响审计风险的高低,也是高校内部审计的基础。《河北省省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第35条规定,学校应将科研经费审计纳入内部审计部门的重点审计范围,对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应通过各种渠道提高高校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的认识,增加科研经费使用的合规合理性,同时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的审计工作。高校应建立规范高效的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健全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制度,配备专业胜任的审计人员,购置必要的审计软件,建立良好的内部审计环境。
2.发挥内部审计的建设性、服务性作用,对非故意违规行为予以规范,对恶意行为予以纠正。内部审计不仅需要准确地查出问题,还需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认为,内部审计的宗旨在于为本单位增加价值、改善业务流程,提高控制与治理过程的有效性,促进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应发挥建设性和服务性作用,通过纠正科研经费使用的不当行为,对非故意违规行为予以规范,对恶意行为予以纠正,必要时责令清退违规资金,促进学校科研管理相关部门建立内部控制(包括建立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财务报销工作规范等),科研管理任务重、经费规模大的学校,在财务部门或科研部内部设置科研管理服务机构,确保科研管理内部控制有效执行。高校科研管理的内部控制包含校级、院系级、项目级三个层级,应完善三级内控。高校内审部门通过内部控制审计,促进三级内控落实。
3.把握重要项目和重要业务环节。重要项目指项目到位资金总额较大,社会影响较大的、关注度高的项目;或者是金额虽不大,存在问题性质严重的项目;来自财政拨款的纵向科研项目,也应作为重点。目前科研经费领域出现的问题按照性质与严重程度,可以分为四种情况:(1)在预算与执行过程中,擅自扩大开支标准、未经批准调整项目预算等问题;(2)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未按照规定进行招标、重复采购、造成资源闲置与浪费;(3)应该用于某类型的开支被通过某种方式挪作他用,比如以购买办公用品的名义购买其他物品,以购买办公家具的名义购买自用家具等;(4)不仅将科研经费挪作他用,有些完全用于一些无中生有的项目,比如虚列项目支出、虚列劳务人员名单套取科研经费等。
重要业务环节,是管理控制中的薄弱部位、衔接部位。主要有经费转拨、材料采购、劳务费开支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应作为内部审计重点,进行有效地管控。
4.综合运用审计调查、跟踪审计、事后审计等方式。科研项目数量多,金额大,在开展审计时,可采取下列方式:(1)为了全面了解科研管理的业务、控制和风险,内审部门定期对学校科研管理状况进行审计调查,从而发现内部控制缺陷。(2)对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跟踪审计能更好地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控制潜在风险,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3)事后审计可以集中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科研项目审计,并从中发现问题督促项目组整改(包括违规资金的清退)。内审部门扩大事后审计的覆盖面,加强事后审计。如:审计科研经费转拨时,审计人员应在“企业信用网”查询收款单位有关信息(法人代表、高管、股东等信息),查阅项目任务书、预算评审书、项目合作协议等项目资料,审查经费使用的相关性。从科研项目结果入手,发挥审计的监督和威慑作用。
5.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实施全程审计。高校科研项目细分预算复杂,数量多,涉及人员广,内部审计不仅要做事后审计,还要将加强事前、事中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8号――信息系统审计》提出,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中要单独或综合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和技术等信息技术。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应该综合运用各类信息化技术,适时掌握、评价审计结果,提高审计效率,识别、评估科研经费管理风险将变得更加便捷。
6.推行科研经费审计结果公示。高校内审部门可以参照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办理规定》《审计机关公布审计结果准则》等规章,结合学校实际,在校领导批准的情况下进行公示。一定程度上推进校务公开。审计结果公示由发起审计项目的机构对审计结果进行公示。公示时,充分考虑学校保密规定,对于项目不能公开。审计公示有利于将审计监督与民主监督有效结合起来,形成广泛的监督力量。科研经费审计结束后,公示内容应包括项目基本信息、过程管理信息、结题验收信息和审计结果信息等。
综上所述,科研项目经费审计应通过查处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的不当行为,堵塞漏洞、完善内部控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为学校科研保驾护航的作用,促进学校科研健康发展。
[本文是河北师范大学校本研究项目(S2015XB05)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芸.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研究.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前我国对于绩效审计(Performance audit)还没有给出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但是它具有的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ess)“3E”特征,得到学界广泛认可。
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card)作为一种战略管理工具,美国哈佛大学教授Robert Kaplan和波士顿管理咨询公司咨询师David Norton于1992年共同提出。它打破了传统绩效评估中只重视财务指标的做法,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发展四个不同的方面对组织绩效进行全面评估。
AHP方法,又称之为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记AHP法)是美国运筹学家Saaty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多方案或多目标的决策方法,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的、层次化的分析方法。
(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全面性与重点性相统一原则。在设计评价指标时,要全面考虑到高校科研管理与经费开支的特性,又要有重点选择那些有代表性的指标,纳入到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中。
理论性与可操作性相统一原则。在设计评价指标时,既要选择那些有一定理论水平的指标,也要选择那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指标。如果没有理论性指标,该指标体系就缺少相关理论的支持;如果没有可操作性指标,该指标体系就缺少使用价值。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原则。在设计评价指标时,虽然定量性质的指标可以更加直观的反映绩效水平,但是在他不能全面反映整个高校绩效审计的全过程,还要结合着定性性质的指标来更加全面的考核评价。
二、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平衡计分卡的原理,并结合绩效审计的“3E”特性,可以把科研经费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四个维度:内部控制、科研实力、科研水平和经费使用(如表1)。
(一)内部控制维度
内部控制维度按照指标类型分类应当属于定性指标,按照绩效审计“3E”标准属于效率性指标,主要是用来衡量高校有关科研项目管理及经费使用方面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情况,以及科研项目负责人、高校科研项目主管部门、高校财务部门执行相关内部控制的情况。因此可以从健全性和有效性两个方面考虑。
1. 健全性。主要是指高校对于科研项目的管理和科研经费的使用,能够按照国家或上级科研项目主管部门出台的规章制度,并结合本单实际,制定的一系列用于规范科研项目立项、研究、成果认定、结题及经费使用的管理规定,并有独立设置的科研项目监督管理部门行使职责。
2. 有效性。主要是指科研项目负责人、高校科研项目主管部门、高校财务部门执行相关内部控制的情况。
(1)科研项目负责人执行内控情况,主要用来衡量项目负责人能否按照内部控制相关规定,在项目立项阶段经过充分的论证、按需编制科研经费预算,在项目实施阶段严格按照任务约定书或合同约定执行研究任务,在项目结题阶段实事求是的上报研究成果和相关科研经费使用情况。
(2)高校科研项目主管部门执行内控情况,主要用来衡量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能否对科研项目进行全过程管理,如在科研项目立项阶段能够组织专家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帮助项目负责人编制经费预算,在实施阶段能够督促项目负责人保证研究进度、协调处理项目负责人遇到的困难,在结题阶段对科研成果进行审核、复合经费开支情况。
(3)高校财务部门执行财务监督情况,主要用来衡量高校财务部门能否严格相关内控规定,着重对科研经费编制与调整、经费使用的真实性与合规性等进行财务监督。
(二)科研实力维度
科研实力维度按照指标类型分类应当属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指标,按照绩效审计“3E”标准属于效率性指标,主要是用来衡量高校在一定时期内所获得的科研立项总数量和资助资金总额,由于本维度兼顾定性和定量两个指标特性,因此在衡量时还要着重考虑获得科研项目的层次。
1. 科研立项,主要是用来衡量高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校厅级和横向合作等各个层次的科研项目成功立项数量。
2. 资金比率,主要是用来衡量各个层级科研经费在总体科研经费中所占比率。
(三)科研水平维度
科研水平维度按照指标类型分类应当属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指标,按照绩效审计“3E”标准属于效率性指标,主要是用来衡量一定时期内,高校科研人员依托已立项的科研项目,所获得的科研成果及人员建设情况,由于本维度也和科研实力维度一样具有定性和定量两个指标特性,因此在衡量时也要考虑相关指标的层次。
1. 科研成果,主要用来衡量科研人员依托已立项课题发表的科研论文、学术专著,获得的科研成果奖励、发明专利等级别和数量。
2. 人员建设,主要用来衡量科研人员依托已立项课题举办的学术交流研讨会、组建的科研团队以及参加科研的博士生与硕士生的数量。
(四)经费使用维度
经费使用维度按照指标类型分类应当属于定量指标,按照绩效审计“3E”标准属于经济性指标,主要是用来衡量科研经费的预算编制和经费开支情况。因此可以从预算阶段和开支阶段两个方面考虑。
1. 预算阶段,主要是衡量科研经费预算编制是否准确、是否能够得到执行,课题经费是否按照编制预算如实到账。
(1)预算编制准确率=(预算金额-预算调整金额)/预算金额*100%。
(2)课题经费实现率=课题经费实际到账金额/预算金额*100%。
(3)预算执行准确率=严格按照预算执行的总金额/预算金额*100%。
2. 开支阶段,主要是衡量科研经费开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与合理性。
(1)固定资产开支率=用于购买固定资产的总金额/实际经费开支金额*100%。其中,固定资产是指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8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管理。
(2)经费开支合规率=合规开支经费总金额/实际经费开支金额*100%。其中,合规开支经费是指经审计核实,符合科研经费开支管理规定的支出。
(3)课题经费结余率=课题经费结余金额/实际到账金额*100%。
(4)五项费用使用率=五项费用开支总金额/实际经费开支金额*100%。其中,五项费用是指劳务费、差率费、会议费、专家咨询费和燃料动力费。
三、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运用
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之后,下一步很重的工作就是确定各维度和各层级指标权重。为了确保各指标权重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准确性,借鉴AHP分析和李克特量表基本原理,并结合工作实践和相关专家的建议来设定设指标的权重系数(如表2)。
(一)权重赋值原则
一级评级指标总值为100%,各维度对应的二级评价指标权重总值之和为100%,各二级评价指标对应的三级指标权重总值为100%。例如:一级指标各权重值A+B+C+D=100%;二级指标各权重值A1+A2=100%;三级指标各权重值A11+ A12=100%。
(二)对三级评价指标评分
该指标的评分将借鉴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方式,采用5分值,由相关专家结合审计具体情况对其进行打分评价。其中:评分I=5分,表示该项指标完全符合绩效目标设定;评分5>I≥4分,表示该指标高水平地完成了绩效目标;4>I≥3分表示该指标取得了较好的绩效,但还有改进的余地;3>I≥2分表示该指标完成情况一般,在绩效方面取得一定成果;2>I≥1分表示该指标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基本上达到绩效目标;1>I≥0分以下表示该指标存在很多问题,与绩效目标存在很大差距,甚至没有开展任何工作。每项评分还应结合三级评价指标中每个具体指标的权重,折算成标准分。例如:标准分=A11*IA11。
(三)全面绩效评价得分
高等学校是我国开展科学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等学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筹措的科研经费均呈现大幅增长趋势,科研经费已成为学校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同时随着高等学校科研体制改革和科研资金管理制度不断的变化,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的来源也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而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考验。近年来在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过程中,绝大部分高校根据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门的要求,加强管理,合理使用,保证了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但从审计检查的情况看,也有少数高校对科研经费管理重视不够,或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或已有的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致使学校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出现一些问题。因此,加强和完善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的管理,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计。完成这一工作,需要各有关部门和高等学校及时、切实地采取各种措施,加强管理,创新机制,让高等学校的科研经费不但用得好,还要用得巧。
一、高校科研经费的主要类型
高等学校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多样化,按经费来源的不同,主要有科研经费拨款(又称纵向科研经费)和科研事业收入(又称横向科研经费)两类。一般情况下,高校纵向科研经费需要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结题审计。科研经费拨款是指高等学校从各级财政获得的专项和非专项科研经费拨款,是科技部、教育部、国家其他有关部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省和直辖市等部门下达的科研项目。主要包括国家高技术研究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市科委、军工等项目。
二、高校科研经费财务审计内容
高校科研经费财务审计即对纵向科研经费支出的合法、合规和合理性进行检查,一般包括中期财务审计和结题财务审计,审计内容涵盖了从立项预算批复到项目执行中涉及的各类经费支出,以及科研机构的财务核算与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等。
中期财务审计一般在科研工作研发过程中实施,主要由项目主管部门如科技部、专项办等根据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的类别,分别委派专业机构如科技部经费监管中心或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完成,以期对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各类支出进行检查,对预算执行给予一定的监督指导。
结题财务审计一般在科研工作完成后实施,高校在研发工作完成后一定期限内,向项目主管部门提交验收申请,项目主管部门根据项目的类别,聘请有资质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结题财务审计,对科研专项经费的各项支出给予审计认定。项目主管部门并组织专业财务专家对科研项目进行财务验收,审定科研项目是否通过财务验收。
科研经费审计内容主要包括:
一是科研经费纳入学校财务部门集中核算、统一管理、专款专用的情况;二是科研经费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三是科研经费批复的项目资金、配套资金、自筹资金按预算(或合同)的到位情况;四是科研经费支出是否符合项目批复的预算范围和标准,项目经费使用的合法、合规性,经费支出执行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和财务制度相关规定的情况;五是有无截留、挪用、挤占、虚列项目经费的情况以及其他违反财经纪律行为;六是科研经费用于设备、软件等物资采购,以及建设项目支出等是否执行政府采购和学校招投标等相关程序规定的情况;七是科研管理费提取、劳务费的使用是否符合有关文件规定;八是科研经费转拨情况;九是科研经费使用进度情况、结余是否超过科研经费管理规定的金额情况;十是项目预算(或合同)要求的财务指标完成情况;十一是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
三、目前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发现的问题
(一)预算说明测算依据过于简单,导致经费支出与项目预算发生偏离
在实际工作中,科研经费在预算编制时,课题组缺乏对相关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和财务管理制度的规定的了解,对支出预算的文字性说明过于简单和含糊其辞,对支出与课题的相关性说明力度不够,还有对测算依据说明比较笼统,没有列示具体的计算方法和公式,而在实际支出时又往往很随意,从而造成经费支出与项目预算发生严重偏离。
(二)科研经费支出真实性、合理性、相关性无法判定
科研经费中执行中列支的消耗性物品支出、购买的仪器设备是否真正服务于该课题,由于科研项目涉及相关专业领域的深层次知识,而目前高校财务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缺乏与科研专业领域的长效沟通机制,财务和审计人员对一些专业设备、材料及管理费用的支出是否合理、是否相关无法做出职业判断。
(三)未建立科研经费绩效评价体系,结余经费管理不规范
科研项目到期进行财务决算时,须由学校财务处出具财务决算表。财务处根据决算表中的支出类别对账务系统中的项目明细账进行归类来填列,通常就是对各类开支进行简单的归集和汇总,而没有与预算数对比,分析差异及其原因,更没有顾及科研经费使用的绩效考评,尚未建立科研经费绩效评价体系。在决算报告中,科研人员往往只把重点放在如何描述技术、成果方面,对于经费使用超支或不合理之处的解释没有充分重视,更忽略了科研经费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导致科研项目决算中财务监督意义的缺失。
同时,部分科研项目在结题验收完成后,没有按规定进行财务结账。除了需要原渠道返还的项目,大多数项目在结题后,账面上剩余的经费仍保留在原项目中,或转入发展基金,仍由项目负责人支配。由于结余经费不再属于在研项目的经费,基本不再进行审计,因此高校对这部分的科研经费的管理较为宽松。这种做法不但起不到促进科研发展的作用,而且还增加了管理成本,甚至影响科研人员对经费科学合理使用的意识。
四、完善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探析财务全过程管理模式
(一)建立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制度
一个科学有效、合理规范的管理制度是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基础和关键。我国各个高校应该根据自身在财务管理以及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对科研经费管理方法进行细化,制定一个详细、可以操作的资金核算和管理制度,同时对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重要环节进行具体规定,包括经费预算、费用支出、经费划拨、结题时费用结算、经费结余、课题验收以及各类资产管理等方面的环节,保证高校的科研人员以及财务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调动对科研经费管理的积极性,推动在重大科研项目绩效评价上的积极探索。
(二)加强对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及执行过程的管理
1.科学编制预算。科研经费的预算编制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既要有专业领域的知识,又要具有一定的财务知识,而高校的老师大多是各学科领域的专家,缺乏相关的财务知识,很难独立编制出符合实际的合理预算,需要有财务人员的密切配合。建议高校给科研大项目配备财务秘书,其他项目提供财务预算编制指南,协助科研人员做好项目预算。财务秘书应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从财务角度指导性指导项目负责人根据研发技术路线,制定科学、合理的项目预算,保证项目的各项支出都能体现在预算中,以充分发挥科研经费预算控制费用的效应。
以某高校科技部863项目为例,财务人员提供预算编指南:
2.严格预算执行。在科研经费的执行阶段,每类科研经费应专款专用,单独立卡,然后根据科技部等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复,对每一项目进行财务额度控制(即通过会计科目对应到科研经费每一类支出中),从而让科研人员直接通过系统即可查询到每一项经费支出与预算的差别,实时了解到科研经费每一项的使用情况,充分发挥财务的跟踪监督管理作用,支持科研人员更专注地做好科研工作。同时在预算执行中遇到需要调整的事项时,财务人员应指导科研人员编制预算调整报告,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调整预算。
(三)创新管理手段,搭建科研信息网络平台
目前高校的科研经费核算型模式已不适宜新时期管理需要,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共享的信息网络管理平台,将科技、财务、资产等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网络对接。将经费负责人申报预算、预算审核、款项到账、立项、经费使用、支出额度控制、资产入库,财务决算结题等业务更多地实现网络化,实现各职能部门的信息数据共享,形成一个动态监督管理体系。各职能部门通过信息平台进行动态查询、统计、分析和管理,可及时快速获取准确完整的科研项目信息,达到各环节的相互协调、相互依托、相互渗透。
(四)加强科研经费购置资产的管理
加强学校资产的管理与监控,高校要逐步完善资产购置的评审论证与政府采购工作,建立资产登记制度与清查制度,建立资产共享平台等。将高校的资产做到统一保管、使用和维护,做到资源共享,减少或避免重复购置。特别针对使用效率低的资产,应派专人负责,合理配置资源、统筹调配,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
(五)对科研经费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
高校应充分发挥审计部门的作用,应将科研经费内部财务审计纳入年度工作计划,针对本单位的特点,以定期检查或不定期抽查的形式,检查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分析研究、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并督促整改,保障科研经费的合理公正使用。内部财务审计应结合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决算审计内容进行检查,审查科研经费预算管理(项目立项及审批情况)、外拨情况(是否与任务书一致,外拨及时到位情况)、经费使用管理情况(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外协经费的合同管理及分析报告、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等各项支出的开支范围与标准的合规性)等。
总之,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是否科学与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科研质量和科研水平,影响着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高校科研事业的发展。为了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提高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保证高校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提出新的管理思路和办法,以保证高校科研事业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钰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中国冶金教育,2007,(6).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教财[2005]11号.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 审计 管理探索
相关资料显示,2013―2015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分别为1.2万亿元、1.3万亿元、1.4万亿元,研发投入与GDP之比均超过2%,并逐年增长。在财政科技投入高速增长的同时,科技资金使用管理方面也凸显出一定问题,如何有效地开展审计监管,及时发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督促高校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监管,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显得尤为重要。
一、开展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的必要性
高校科研经费总量的提高,为高校科技研发和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但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绩效如何?千亿资金到底用在了哪里?这些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要保证科研经费使用的政策相符性、目标相关性和经济合理性,就有必要开展科研经费审计。
(一)有利于发挥审计预警作用。科研经费审计采取的是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跟踪审计方式,涵盖财务收支、预算执行、制度建设和绩效评价等内容,通过建立“立体化”的审计模式,将审计监督关口前移,及时发现并解决科研经费使用中出现的问题,突出审计监督职能的同时,积极发挥审计预警作用。
(二)有利于规范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近年来,各类高校腐败问题成为纪检监察机关查办案件的重点,其中科研经费的腐败案例更是层出不穷。为落实中央加强高校反腐倡廉建设意见,对科研经费开展审计势在必行,通过开展对高校科研经费的审计监督,能够揭示和纠正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各类违规问题,有利于严肃高校科研管理财经纪律,保证科研经费预算的严格执行,规范高校科研经费管理。
(三)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高校科研经费审计覆盖了科研项目的立项到结题的全过程,包括经费的预算、使用和决算情况,审计部门通过对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的合法性、合规性、效益性进行监督,最终作出关于科研经费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计结论,并提供专业的审计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优化科研项目科学高效管理,达到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
二、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发现的问题
从高校科研项目审计结果来看,高校科研经费在制度建设、项目申报、财务核算等环节的管理较为完善,但其他环节仍存在较多问题。
(一)高校内部管理职能部门责任不明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的管理体制落实不到位。学校的法人责任和项目负责人的直接责任较明确,但基层管理单位监管责任落实不到位。一般高校都设有科研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学校科学研究的组织管理及服务、对外科技开发与合作、学术交流、科研保密、科技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财务部门负责项目的经费管理,主要包括项目经费报销、项目收支核算、项目结题经费决算。审计部门负责项目决算验收审计,并对经费使用的相关性、合理性、相符性及经费使用绩效作出评价。项目负责人所在院系主要承担项目技术支持和经费使用协助工作。由于各职能部门的工作重点不同,科研经费管理各部门之间存在推诿扯皮、责任不清的现象。
(二)未建立共享式的科研经费管理信息化系统。到目前为止,大部分高校尚未建立数字化校园系统,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不能共享,特别是科研管理系统与财务管理系统不能对接,无法实现信息共享,不能直接通过科研管理系统将项目预算经费对接入财务管理系统对项目经费进行预算额度控制管理,两套系统的不兼容直接导致了项目经费信息的不完全对称。财务部门为强化科研经费管理,严格执行预算额度,只能手工输入科研经费预算额度,极大地影响了工作效率,还容易出错。更有个别项目负责人利用科研管理部门监管的项目进度与财务部门经费使用进度存在的偏差,钻空子按自己的意愿随意进行经费报销调整。从管理的角度看,科研项目管理和科研经费管理脱节,必然导致科研项目研究与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失去相互辅佐、项目制约的功能,从而影响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三)科研经费预算编制不科学。科研经费预算是确定科技计划项目预算期内经费安排的依据,是课题各任务合理分配和使用资源的基础。经过评估评审后的项目经费预算,将作为预算执行、监督检查和财务验收的重要依据。但是,目前科研经费预算编制普遍存在不重视、不全面、不彻底、权责期间不对等、收入支出不配比、预算可执行性、可操作性差等现象,即预算编制不科学。其原因在于:(1)科研项目经费预算一般由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成员编制,因其未充分学习或了解各种渠道来源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没有正确把握预算科目的内涵、外延;或因财务、审计人员未充分参与科研经费预算编制,科研人员缺乏专业的预算编制等财务知识,导致预算编制不合理。(2)在对预算编制审核流程、经费预算结构、经费开支等抽查过程中发现,项目负责人自觉学习上级科技经费管理规章制度、自觉关注项目经费使用进度、自觉关注项目经费合理开支范围的意识不强。(3)高校有些科研项目之间有着一定的相关性或交叉性,有些仪器设备可以共享。但有些项目在预算编制时一味地夸大预算,不同项目之间经常出现重复列报同类型的仪器设备支出,造成重复购置、资源浪费;或列有仪器设备购置经费预算,但并未采购,严重影响了预算资金支出进度。
(四)科研经费支出不规范。科研经费预算编制不科学、不合理,直接导致预算执行和经费支出不规范,从审计结果看,科研经费支出不规范的现象有:(1)经费支出与项目任务书相关性不强。首先,部分项目报销与项目研发无关的费用,如:手机费、汽车运行费(含汽油费、车辆维修费、保险费)、办公家具、办公设备等。其次,为顺利完成项目结题验收,随意调整经费明细支出,即调整账务依据不充分,理由不合理,集中体现在结题审计前大量调整账务行为,无法确定其相关性。第三,差旅费、会议费、住宿费等报销时所附凭证依据不充分,无法推断费用开支与项目研究之间的直接相关性。第四,以现金的形式发放劳务费、专家咨询费,而发放理由、具体工作时间不明确,甚至模仿签收人的笔迹冒领科研经费,不符合相关规定。(2)经费支出存在违规现象。个别项目经费支出存在大额现金支付现象,以各种票据、各种理由套取现金,个别项目组成员将个人家庭的消费性支出列入项目经费支出,将家庭用品充当实验用品,将家庭成员的差旅支出、旅游支出充当项目组研究人员的差旅支出等。另外,以虚假票据套取项目经费,如:以虚假“办公用品、劳保用品、图书资料”等发票入账,用于购买商场超市购物卡;以虚假“劳务费”的形式发放专家劳务费、研究生助研费,套取现金用于其他支出,或者规避缴纳个人所得税;以虚假的“会议费”发票入账,套取资金用于弥补招待费用等支出;虚开、购买或收集他人发票套取项目经费。
(五)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从对高校科研经费专项审计和高校书记、校长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看,高校普遍存在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的现象,部分结题项目的结余经费长期挂在财务部门。以广东省某高校为例,截至2015年12月31日,2012年(含2012年)以前的科研项目已办理结题验收,但在财务账上仍保留经费余额的共3 203项,资金量达2.17亿元。科研项目长期结题不结账,使得大量的项目以未完成的形态沉淀于财务账面上,导致会计报表数据不准确,科研项目数据不准确;甚至有些项目的结余资金变相成为了项目负责人的“小金库”,随意开支与项目无关的费用,给财务管理带来了极大风险。
(六)科研经费审计监管不全面。一般来说,高校都设有审计部门,但审计部门对科研经费从申报到结题验收的参与程度并不高,甚至可以说很多项目未参与,校内审计部门对科研经费审计监管缺失。目前,科研项目大部分是事后第三方结题审计,这不符合审计“建立风险防范机制”的终极目标。
三、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建议
综上,科研经费审计发现的问题,既有学校管理层面的原因,也有科研人员自身的原因。针对这些问题,为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确保科研工作持续、健康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加大监管力度。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的管理体制,制定适合本校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明确学校、项目负责人和各职能部门(科技处、财务处、审计处、纪检、资产管理处和项目负责人所在院系)的职责和权力。所制定的管理办法应具有全面性和可操作性,针对不同来源科研经费的要求,明确经费开支范围、开支标准、经费审批权限、结题结账时间、结余经费的用途及相应的奖惩办法。改变职能部门过去的事后控制为全过程控制,为科研项目经费提供从预算编制-预算经费下达立项-预算额度控制-预算支出-年度或中期财务决算-结题财务验收-结题结账的一站式服务。特别是审计部门应提前介入,确保科研经费审计全覆盖,充分发挥内审职能及预警作用。见图1。
(二)建立职能部门可共享的科研经费管理信息化平台。要适应当前科研经费管理需要,就必须建立可以同时链接二级学院、科技处、财务处、审计处、资产处等多职能部门共享的信息化系统,这个系统应涵盖职能部门所需要的所有信息,即项目合同书、经费预算、大型仪器设备购置信息、专利信息、经费支出信息、项目完成后绩效信息(含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项目结题结账信息等;同时,还应将科研项目立项评审依据、经费分配、经费使用的过程向校内人员开放。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既能避免大型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提高已有设备的利用率,又能提高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的透明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科研经费使用,杜绝违规违纪行为发生。
(三)进一步规范科研经费支出,加大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要想规范科研经费支出,就必须从项目预算编制环节抓起,项目负责人和预算编制者一定要充分结合本课题研究开展以后的各项任务和技术路线上的特殊性,精心测算课题科研成本,并兼顾各项开支标准和合理因素,结合各项资金来源,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预算。如果还按以前年度的固有思维靠“三拍”(拍脑门、拍胸脯、拍桌子)来定预算,其结果可想而知。为确保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财务处、审计处除积极开展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培训和宣传工作外,还应充分介入预算编制过程,指导、审计预算编制的相符性、相关性和合理性。经费预算一经批复就必须严格执行,如确需调整,必须遵循相关规定。高校内部应建立规范的预算调整制度和审批程序,杜绝随意调整预算的现象。另外,为了不打击科研人员科技研发的积极性,除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外,如加大科研人员人力资源成本占科研经费的比例;还要进一步明确科研经费科目支出的内涵,从制度上规范支出,同时,加大科研经费违规查处力度,对严重违规违法行为“零容忍”。
(四)及时办理科研项目结题结账手续。《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明确了科研经费结转结余资金的用途,高校应依据该文件及时制定适合本校的科研经费结账结余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对项目结题验收后经费如何处理给予科研人员明确的指引。同时,高校的科技处、财务处、审计处、纪检等部门应及时沟通,督促项目负责人在规定时间内及时办理结余资金结账手续,从制度上避免科研经费结题不结账、长期挂账随意报销科研项目以外支出的现象,杜绝科研结余资金沦为“小金库”的被动局面。
总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职能部门,应针对科研经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全方位综合考量学校自身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原因,在不违反国家政策法规的基础上研究对策,不断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机制,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科研创造性和积极性。高校科研人员也要重视预算编制,进一步规范经费支出,以实现科研经费支出绩效最大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