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人生观的思考

人生观的思考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06 09:01:2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人生观的思考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人生观的思考

篇1

高中生由于其所处的年龄阶段和生理发育的特殊时期,他们对是与非的判断很容易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带有强烈的感彩而且容易偏激。[1]这个阶段的学生有时很彷徨,有时很迷惑,有时又很坚定、很明确,这是价值观开始形成的一个常见现象。为了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坚定信念,明确方向,这个时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尤为重要。因此借助于心理辅导课,通过不同的活动和方式,切实加强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做好引航工作。

一、关于人生观内涵的思考

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存活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人生观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不足的根本看法,包括对价值的实质、构成、标准的认识,这些认识的不同,形成了人们不同的价值观。高中生正处于身心成长期,缺乏成熟稳定的思辨能力,或许他们尚未意识到一个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必要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对于他们未来所能起到的重要作用。青少年是未来我国社会最主要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价值取向对于我国未来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因此,正确的人生观是他们自己发展自己的必备要素,也是为祖国贡献力量的保证。

学校作为人生观教育的最主要阵地和中坚力量,要充分发挥各种活动在向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坚持寓人生观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动活泼的各种活动之中,从不同角度,感受人生观的内容,受到深刻的人生观教育。

二、引导高中生树立人生观具体途径的思考

人生观是形成高中生人生道德观和政治观念的基础和核心,他们的思想变化和价值取向,往往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伟大时代社会变革所引起的观念变化的特点。他们从国家的巨大变化中,从老师、家长以及新闻媒介中,受到强烈的感染和影响,并以特有的眼光来观察和思考周围变化着的世界,从而逐渐形成了与以往中学生不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2]这给我们高中教师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要求我们认真研究高中生的价值取向及其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对策,引导广大中学生逐步确立正确的人生观,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行为标准

在社会的某些群体之中,出现了盲目追求物质享受的人生价值的“世俗化”的倾向。他们把高消费的物质享受看作最大的人生的追求目标。这种人生价值上的“世俗化”,对于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时期,社会阅历及经验不足的高中生来说,产生的不良影响较大。除此之外,社会上流行的“做人要活络”,“要讲实惠”,“老实人吃亏”等小市民处世哲学的影响,使有些高中生的人生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甚至逐渐成为上述群体中的一份子。高中生在道德行为标准的取向上,往往是灵活有余,原则性不够;对待传统的道德行为规范不以为然。产生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在人生观的教育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面对现实,使他们认识到国家还是不富裕,大多数收入还不高;在个人享受上允许的不等于提倡的,少数人能办的不等于多数人支持的。教导学生通过思考找到正确的道德行为标准,形成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和自觉纠正不良行为的良好风气。[3]

正确的道德行为标准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人生观的形成起着无形的指导作用。在人生观教育之中,应当将道德行为标准作为首要工作对象,老师不只是在日常行为和道德表现上给学生作榜样,更主要的是要在超越自我、开拓创新、发展进步等方面也克服自身弱点,努力在学生面前展示积极的追求状态,以此推动高中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

(二)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促使高中生正确人生观的树立

人生观非一朝一夕所能形成,必须在现实教育中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之后,学生逐渐形成自己对整个人生的看法和态度。[4]若教育工作者在人生观的引导过程中急于求成,过于追求速度,则学生的人生观可能受到扭曲,将会不完整,因此,人生观教育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展开。

例如在人生观的教育中可以观看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以培养学生对人生的正确态度。影片中反映出男主人公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不仅用聪明、智慧与幽默赢得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在艰难的困境中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影响着自己的孩子,尽管生活在集中营中,但孩子的幼小心灵并没有受到伤害。观看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了心理笔记本上,采取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形式让大家一起分享。让学生能够感悟到:一个人的快乐与不快乐,最重要的取决于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学生们表示:要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充实地过好每一天。相信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态度会有所改变。此外,可以开展一些主题班会活动,列举、等伟人的先进事迹,也可以举办“规划自己人生”的活动,帮助学生清晰地了解自己每一阶段的人生追求,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充分发挥教育合力的作用

所谓发挥教育合力的作用就是在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过程中,能够使得家庭、学校及社会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纵横联系的立体教育网络,这是国内外人生观教育的先进做法。高中生的日常生活与社会、家庭及学校密切联系,必须将这三者的教育结合起来,建立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延伸的人生观教育体系,实现人生观教育的整体化、系统化、一体化。

总之,学校只有切切实实地加强高中生的人生观教育,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翟德轩.新时期青少年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J].管理观察.2009(07)

篇2

2 要密切联系深化改革中引起利益关系调整的热点问题。新形势下青年学生的思想问题,虽然不一定都与利益相关,但由于利益关系调整而产生的现实思想问题确实增多了,如学习、择业的态度以及今后工作地域的选择,就带有明显的功利性。这表明利益关系的调整导致的现实思想问题,对青年学生情绪的影响是直接而强烈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洞观利益关系调整背后掩盖着的学生的思想变化,紧紧抓住热点问题开展教学,保证青年学生从根本利益、长远利益、整体利益方面来看待个人得失,以党和人民的需要为己任,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3 要注重解决腐朽思想文化侵蚀带来的倾向性问题。新形势下青年学生的现实思想问题,还有一个重要的诱因,就是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与封建残余思想文化以及市场经济固有属性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交织在一起,学校也难免受到浸染和影响。反映到青年学生身上,有几种倾向值得引起重视:学习目的不明,动力不足;艰苦奋斗意识淡化,畸形消费现象出现;金钱意识滋长,享乐主义思想蔓延;人际关系庸俗,师生关系出现物化现象;等等。这些倾向性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可能有新的变化,但归根结底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倾斜。这就要求我们在人生观、价值观的教学中,要注意有针对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增强学生对美与丑、真与假、是与非的辨别力,从根本上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觉悟,增强其对腐朽思想文化侵蚀的抵制力。

二、在人生观、价值观教学中要注意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只有将科学理论的运用贯穿于解决学生现实思想问题的实践中,才能入脑入心、可亲可信。

篇3

一、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要求班主任具备的条件

班主任是学校实现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和管理的直接责任者。一个班级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直接与班主任的工作情况有关。作为班主任,在政治上、必须努力学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高政治思想素质与政策水平,同党和政府保持高度的一致;在知识上应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努力充实和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修养;在业务上、应熟悉了解国家、社会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具体地讲,就是要知道并且掌握教育部、省教育厅、学校对培养学生的具体要求及规范学生行为的学籍管理制度、学生守则及校规校纪。班主任除具有以上基本条件外,还必须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只有这样班主任才能有较强的责任心、富有敬业爱岗的牺牲奉献精神,积极主动、认真负责、有效顺利地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完成班主任的工作任务。

二、班主任工作要了解对象,有针对性、有实效性

班主任工作的对象是学生,搞好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育人的工作,适应学校的教育环境,完成教学任务,班主任的工作尤为重要。如何对学生实施教育管理工作,应根据学生中的实际情况找到切入点。这就要求班主任对学生的家庭环境、生活阅历、文化素养、组织纪律和集体观念、劳动卫生意识及思想动态等,有一个全面的、清楚的认识,才能使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及时准确而又行之有效。就我校而言,在校的中专生,大都是15-20岁的青少年,一方面缺乏人生的阅历,一方面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尚未成熟,因此容易受到不良性倾向的影响。如在意志方面,往往有冲动性、盲目性、散漫性、和见异思迁的弱点;在理智方面,有看问题简单、片面、脱离实际,陷于幻想的弱点;在政治态度上,有幼稚、肤浅、偏颇的弱点;在能力上,有眼高手低,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的弱点等。这些弱点,常常影响他们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培养良好的品德。班主任应根据学生性格尚未定型,人生观正在形成,思想方法脱离实际,并且具有可塑性的特点,结合他们自身存在的弱点,因势利导,启发和帮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引导和帮助他们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指导和帮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地主动地塑造自己的良好品格和素质,使他们较快地成熟起来。现在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各行各业、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大批人才,中专生应成为这些人才的预备队,班主任要引导学生认识自身成才因素的差异,从而设计和选择自己的最佳智能结构,使自己学习和智力的发展更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切不可不顾个人的能力、特点、好高骛远、见异思迁,影响自己正常的成才发展或偏离了自己正确成才的方向。因此,班主任应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同学谈心、交朋友、交流思想、了解和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育全体同学提高判别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以利于学生健康的成长。

三、建立班级的组织管理机构

团支部、班委会是班主任联系同学的桥梁和纽带,是班主任抓好班级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助手和力量,是使学校及班主任下达的各项任务得到及时、准确、有效地贯彻执行的重要保证。因此,建立、建全、建好团支部、班委会,对班主任进行下一步的班级教育管理工作尤为重要。

班主任应根据了解掌握的学生全面情况,将同学中思想进步、学习好、表现好、素质高而又具有组织管理才能的同学选拔到团支部、班委会中来,再根据他们各自的特长,进行分工、并明确其工作职责范围,使班级的各项工作都有人具体负责管理、检查、督促落实。团支部、班委会建立建全建好后,班主任应经常地加强对各班团干部的教育、培养和指导,教育和要求各班团干部只有服从学校和班主任的领导和管理,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起好带头和表率作用,才能不徇私舞弊、不失职、积极主动、大胆认真负责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班主任还应定期和不定期地召集团支部成员、团小组长、班委会成员、各小组组长、各寝室室长集中,收集、了解、掌握全班同学的思想动态、学习、纪律、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并与大家一起研究、探讨、解决已经出现或将要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以便提前做好耐心细致的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使班主任的工作具有预见性和超前性。同时,班主任也为各班团干部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工作经验的机会和可能。

班主任在调动发挥班团干部管理才能,组织才能的同时,应坚决支持他们的工作,维护他们的威信,并注意协调和指导团支部、班委会的工作,帮助他们处理好自己职责范围内的有关事务,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目的,为今后学校、班主任的决策和措施尽快地得到贯彻落实提供了保证,班主任再随时检查、指导、督促各班团干部的工作,班级的建设和教育管理工作就会上到一个新的台阶。

四、建立建全完善班级管理的规章制度,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

家有家规,国有国法。校有校规校纪。作为中专生,除了应自觉遵守国家的宪法及各种法律法规外,还应遵守国家各级教育部门制定的学籍管理规定及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的校规校纪。班主任从学生一入学到毕业时止,都应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写出心得,提高认识,树立牢固的法制观念和铁的组织纪律观念,使学生由被动的遵守转化为自觉的运用这些法律法规、学籍管理制度及校规校纪来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达到自觉地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适应教学规律,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班主任还应以高度严密的组织纪律、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勇于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竞争意识为宗旨,建交良好的学风、班风。拟出班级的治班方案和班训,征求团支部、班委会的意见,交全班同学讨论修改后,由全班同学来监督实施。对学生的迟到、早退、病事假、缺席、班团干部会、班会、校内外集体活动等出勤情况,晚自习、课间操、劳动卫生等分别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定,并与操行分、奖学金挂钩,奖励先进、带动中间、激励后进。简言之,学习掌握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及国家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制定的学籍管理制度和学校的校规校纪、班级制定的治班方案等,都是为了在班级教育管理工作中有章可寻、违纪必究,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和随着性,体现出管理制度化的客观性、公正性和权威性。

参考文献:

[1]许高攀.浅谈新时期下职校班主任如何做好班级工作.科教文汇,2007,3.

篇4

二十八中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奋斗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骄人的成绩。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大中专及高校选拔人才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逐步的改变,中考、高考的形式与试题的变化凸显着对学生能力的考察。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必须思考如何转变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才能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能力,在升学竞争中取得好的成绩,为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也使我们二十八中的发展有强足的后劲和动力。在仔细听取我校初、高中老师的一些意见和建议,分析学生的一些反馈信息后,我认为课堂效率不是很高,是制约我校教育发展的瓶颈,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点,从积极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为入口,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寻找到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我们破解瓶颈的办法。下面谈一点自己的认识,不妥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课堂是学校与人的主要场所,是教师传导授业,展示才华,培育人才的天地;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锻炼自我的乐园;是师生互助,共同进步的集体。每一名教师都在课堂上倾注了一生的青春和热血;每一名学生都在课堂上,注目着前程和未来。教师的愿望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学生的理想是在高效率的课堂学习中得以放飞的。

1.高效课堂的概念

1.1 定义: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基本的描述,即: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效率的最大化。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受益量。主要表现在课堂容量,课内外学业负担等。二是效益的最优化。也就是学生受教育教学影响的积极程度。主要表现在兴趣培养、习惯养成、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与品质等诸多方面。二者达到和谐统一,“高效课堂”才能形成。简言之,“高效课堂”至少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等三个要素方面有突破,概括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

1.2 课改目标: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基于这种目标的实现,我们必须立足课堂,研究课堂,实现高效课堂。

2.树立立足课堂的有效教学观

课堂效率高不高应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学生学的效率如何;另一个是教师教得效率高不高。为使这两个层面的效率都能够达到最佳,教师必须在思想上树立有效教学的观念。“有效教学”是综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的教学。“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是不是有效,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而是指学生对学习内容掌握的程度。检验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就是学生是否取得了预期的应有的进步和发展。有效教学特征: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而能够达到的目标,并且明确目标达成对个人成长意义;教师在课堂上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双边活动,促使学生在积极参加过程中以思考、交流、讨论、表达等方式在较高水平上建立认识;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实验背景,帮助学生理解;适时与挑战性的目标进行对照,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直接的反馈。

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在效果、效率、效用、效益。

一是有效果,努力做到效果好。教学活动的结果跟预期的教学目标场合程度高,即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度高。

二是有效率,努力做到效率高。即教学的“投入与产出”之比高,包括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所获得的结果跟师生身心投入程度之比,有效教学时间跟实际教学时间之比都高。

三是有效用,努力做到效用大。教学对师生的共同进步与发展发挥了明显的效力与作用,并尽可能产生持久的影响。学生对所学知识记得牢、记得准、理解深、应用活。

四是有效益,努力做到效益最大化。教学活动所涉及的师生双方获得预期效益,同时实现各自的活动价值。教师在不断积累经验,发现启迪学生智慧的方法,寻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进而提升教学水平。学生在学习中得到鼓励,建立自信,学会思考,掌握方法,打开自己心扉,与他人交流合作沟通,积累生活认识和学习经验,进而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懂得尊重他人、尊重知识,自觉学习,主动钻研,为实现理想而刻苦学习。

3.落实课堂有效性的认识

有效教学的着重点在课堂。教学的实际地在课堂,有效教学理所当然从课堂抓起。我以为有效的课堂要抓住几个要素:

3.1 课前的有效备课。教师在授课之前对教材内容、结构、情感等深入理解分析自己所教的学生现状,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联系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从知识层面到精神层面,创造性的设计出目标明确、方法恰当的教学方案。对于高中新课改年级教师应当对多种版本教材有所了解,对所用教材加以整合,领会教材设置的各个栏目作用,发挥其功能。

3.2 课前的有效预习。课前一方面是教师的准备,另一方面是学生的准备。根据课改成功学校的介绍的经验看,课前让学生自主预习,是支持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方法。学生预习后会带着问题来学习,知道他需要什么。对已掌握的知识在课堂上加深理解,重难点明确。从心理学看学生主动参与性提高,因为他已有所了解,只要老师给他提供机会就会愿意在课堂上展示。

3.3 课中的有效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不是对所写教学方案的照搬,而应是创造性的应用。在课堂上往往要老师以自己机敏的智慧打破预设的藩篱,激发来自学生的精彩。课堂上教师要注重激发和维护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把学生学习集中在学习的认知方面,设计的教学活动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感,使课堂变得丰富活跃。教师要把握学生认知中存在的矛盾,从学生实际出发,尽可能依靠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交流。

篇5

(一)给予大学生人本关怀是历史的回归,是时代的呼唤孔子《论语•乡党》中有述: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意思是:马厩失火。孔子从朝廷回来后说:“伤人了吗?”没有,再问马。人永远是第一位的。上述这个例子是重视人的例子,这种重视人文因素的做法,放到教育中,正体现着一种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人本主义的教育。这种人本主义模式引用到教育中,可以简单地用两句话概括:教师是人,学生是人。只有两者相互结合才能为师生的发展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才能进一步促进学校的持续发展。学校要发展、要提升,必须有先进的办学理念,这样才能构建起科学的管理体制,而先进的办学理念的内涵就是以人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根本。

(二)给与大学生人本关怀是促进师生和谐发展的需要“人本主义”的教育方式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它倡导让学生参与到学习当中,鼓励学生多提建议,对于好的建议要给予肯定、奖励和合理的采纳,使学生真正体会和增强主光荣感和责任感。在科学教学的基础上,尽最大可能挖掘出人的内在潜能,确信每一位学生都有不断发展的动机和潜能,能主动性地学习和创造性地工作。“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崇尚以人为本,用人文精神管理学校,做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促进师生和谐发展。

二、给予大学生人文关怀的几点思考

(一)以人为本,给与学生切身关怀,构建和谐的校园氛围,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是学校宏观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是人对人的活动,教育的主体是人,教育的客体也是人。因此,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首先要把眼光放到人的身上,察好人、管好人、用好人、培养好人。其次,还要从人的情感和情绪上下工夫。因此,辅导员和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关心学生、依靠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是将理性与情感有机结合的人文精神。只有健康的情感与向善的道德相通、与人格的魅力配合,学生才有天天向上的良好愿望,才有勤勉向前的健康心态。

(二)给与大学生人本关怀,要营造一个互相尊重的环境群体作为社会心理的主体,具有社会促进效应、凝聚性、模仿和暗示性、人际关系、心理氛围、合作与竞争、个人在群体中的身份和地位对他的影响等作用。它对人行为的影响是以共识和情感为基础的,在这个基础上营造一个平等、团结、尊重的组织氛围,对于主体意识较突出的教师,将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学校的第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想方设法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做到关心每一个人,关注每一个人的价值和奉献,如学业上的需要、生活上的需要、情感上的需要等。管理学生的规章制度要体现人性化。要善于把建章立制的“硬”管理同人文精神的“软”管理相结合,既“管”且“理”,重“管”更重“理”。学校在建立制度、规范管理的过程中,要重视人文精神的发挥,要坚持“人本主义”的思想,要充分认识到制度本身不是为了束缚人,而是为了倡导人的发展,尊重人的权利需求。要主动与学生交往,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同时要让学生了解老师的内心世界,彼此沟通理解,成为知音。

(三)给与大学生人本关怀,要积淀深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人本主义”教育是一种软教育,强调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注重对学校文化、心理氛围、人际关系的研究,强调对人的重视,强调管理的“感情投资”,信奉“教育要教人,教人要教人心”等。在现实中,一个经常令人们困惑的问题是,相同的教育方式在不同的地方会有明显不同的效果。要摒弃“一味让学生埋头苦读,用青春换分数”的管理思想,积极开展校园文体活动,包括拔河、跳绳、球赛、书画展、征文、读书、演讲等,力求为各个层次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身才艺的机会和舞台。通过营造人性化的校园人际环境,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获得人文体验,感悟人文精神,真正学会做人,学会学习。

(四)辅导员将角色定位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将教育方式由教育教导向影响引导转变,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成为学生学习上的导师、生活中的朋友、思想上的楷模辅导员要言传,也要身教;从管理者转变为指导者。大学生有自己独立的思维,相对完整的价值观,他们需要能理解、帮助他们,与他们说知心话,能为他们指明人生道路的良师益友。做学生学习上的导师。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大学的学习以自学为主,掌握良好的方法和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对于大学生更加重要。辅导员作为学生学习动向的宏观把握者,可以有目的、有计划的开设讲座,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学风校风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提高兴趣。做学生生活中的朋友。当代大学生的行为习惯、人生态度、思维方式、性格修养不是一朝一夕塑造出来的,仅仅凭借硬性的管理和刻板的规章制度是远远达不到效果的,甚至容易起反作用。通过“动之以情,晓知以理”的言语指导,反复多次有针对性地深入交谈,严厉的约束,集体力量的影响等多种复杂的方式更容易走进学生,发挥作用。做学生思想上的楷模。古语云“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辅导员每天被无数双眼睛注视,效仿,“为人师表”绝对不是一句空话。辅导员要善于用心、观察细心、把自己从单纯的管理者上升到复杂的人生教育高度,把自己不仅仅看成是教育者,而且是育人的艺术家,是学生“命运工程”的奠基人。

篇6

文化是血液,是灵魂,是承载未来的动力之舟。文化的承载力决定生产力。石化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在扎实开展文化育人,倾力提升团队整体素质的一项战略性举措。文化育人对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打造学习型团队,培育石化企业核心价值观,推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企业工作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1 坚持文化育人提升职工整体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 文化育人是建立和发展和谐企业关系的客观要求。石化企业要和谐发展,通过形象塑造、传播管理、利益协调等方式,同相关的公众结成一种社会关系。石化企业要和谐发展,必须以提高自身的影响力为基点,以提高企业组织和企业职工在公众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而获取理解和支持,以利于各种任务目标的顺利实现,就此而言,在企业职工关系中,不管是企业组织与企业职工自身素质的提高,或是协调企业组织内部之间、职工组织与职工成员之间、职工组织与职工之间的关系。只有建设先进企业文化,才能建立起适应新形势的新型的企业职工与领导的关系,才能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

1.2 文化育人是加强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最有效载体。思想政治工作要借助企业文化的形式深入下去,这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在实践中,大家都能体会到,如果思想教育只是一成不变、照本宣科地讲空洞的大道理,这种灌输式的教育不仅效果不好,而且会使职工产生厌倦和逆反心理。思想政治教育是永恒的,这一点不能动摇。关键是要通过什么形式把思想政治教育搞得实实在在,易于为广大职工所接受。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思想政治工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更加深刻和丰富,更易为广大职工所接受,也就能有效地占领职工的思想阵地,从而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教育广大职工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

1.3 文化育人是增强企业队伍凝聚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企业文化具有的同化作用和融合作用,能够有效地沟通职工的思想和感情,使他们对企业的价值取向等产生高度的认同感。通过文化育人,可以使职工产生对企业职业的崇高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培养石化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从而增强职工的向心力和战斗力,带动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2 当前坚持文化育人面临的困境

2.1 思想认识不到位制约了文化育人。在少数人眼里,企业的工作就是生产经营、油气生产和勘探开发,认为文化育人不是“正事”,认为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衡量一个职工的工作,也常常以他工作为标准,主观上制约了文化育人的发展。

2.2 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制约文化育人。由于受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与冲击,干部职工队伍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较以前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少部分职工缺乏一种职业精神,一部分人把参加石化企业工作仅仅作为一种谋生的职业,缺乏对企业的自豪感、归属感,因此对企业文化缺乏最起码的认知和认同,甚至在思想上对企业文化有一种排斥的心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广泛深入开展。

2.3 日益繁重的生产经营、油气生产和勘探开发工作任务制约文化育人。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油气能源生产工作任务日趋繁重,职工长时间处于紧张的状态与超强的工作压力之中,基层职工在完成每日工作后,身心疲惫,很难挤出时间进行自我学习,参与文体活动,职工文化知识老化、工作方法因循守旧与学习心态疏松惫懒的不良倾向也逐渐显现。

2.4 硬件设施以及经费限制制约了文化育人。企业文化建设需要投入,而基层企业往往因为经费紧缺,企业文化建设后勤保障难以落实,企业文化活动开展的基础设施不健全。职工想搞活动,但苦于没有场地、设施只好作罢。健身房、阅览室等“五小工程”建设难以全面铺开。

2.5 文体人才匮乏制约了文化育人。人才是兴人之本,没有文体人才,抓文化育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职工人员构成繁杂不一,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缺少各种特长的文体类人才,某方面具有特长的骨干,也往往是零星的,随着年龄、岗位的变化,某项活动出现“后继无人”难以形成阶梯式、方阵式的文体人才库。

3 坚持文化育人提升职工整体素质的基本途径

企业文化是建立在社会物质基础之上的,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育人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让广大干部职工都做文化企业,以培育和弘扬“忠诚企业、无私奉献、爱岗敬业、奋发有为”的新时期企业职工精神,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队伍建设中的引擎作用。

篇7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6-0241-02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降低已成为了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成了中国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学生特别是理科大学生,对一些基本的文化常识了解得越来越少,对周围的人或是事情关心的越来越少,甚至有些冷漠。有一种错误观点认为:理科学生只要学好自己的专业课,毕业之后便可以找到理想的工作,而文学、历史、哲学、美学等便成了“无聊”、“没用”的代名词。还有的认为,在经济社会里学会赚钱才是最重要的,人文学科的知识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大学似乎变成了“职业培训所”,虽然学生的确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是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潜能的发展明显地处于了劣势。而新的人才观要求作为21世纪的建设者,应当是德才兼备的高级人才[1]。而要成为这样的人才,就必须注重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水平。人文素质是人的一种基本素质,它是人通过后天不断的学习而获得并逐步完善的,体现在人的内在精神和价值意识,指一种比较稳定的内在品质,它可以影响和指导人的行为和表现。人文素质对理科大学生成才有以下几项功能:

一、能使学生全面发展,保持良好的心态

当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市场经济竞争非常激烈,就业形势日渐严峻,使大学生常久处于高度紧张和过分的压力之下,从而身心劳累,精神疲惫。一些理科学生往往不懂得自我调节,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迷失了奋斗方向,变得无所适从,更有甚者,在遭遇了一些挫折之后,感到无法排解,就会采取一些伤害自己或是他人的极端行为。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可使他们的视野开阔,胸怀博大,性情宽厚,使他们既投身事业又淡泊名利,既奋力拼搏又与人为善。

二、能使学生具有更完善的审美情趣

一般来说,理科学生的思维是比较严谨的,善于逻辑推理和计算,但相对于文史哲艺术等学科学生来说,他们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有些缺乏,而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则可以使他们的审美感更加的完善,审美情趣会更加深刻。在人文素质的养成过程中,审美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探索追求之美中让人奋进,“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又让人在恬淡舒适的田园生活中流连忘返。人文素质总是有助于理科学生更好地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提高人生质量。

三、能提高理科学生的领悟能力

在人文素质的形成过程中,文史哲艺都可以使理科学生提高道德素养和智力水平进而能使得人文素质整体提高。而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人往往思维活跃、善于联想、敏于分析。人文素养所造就的领悟能力足以扩大和提高人分辨是非善恶的知觉,激发和拓展人追本溯源的精神。它能让理科的学生跨越不同的领域界限,在多重知识的碰撞火花中,获取更多灵感,创造出更新的理论,探索和发现更多的未知,为人类社会进步做出更多贡献。

人文素质的培养对理科学生的确非常重要。人文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凝聚着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指引着人怎样做人,怎样处事,是一个民族的基本精神和素质,是个人、民族文化长期积淀形成的一种内在灵魂和生命。理科学生在祖国未来的建设和民族复新过程中承担了很重要的部分,所以同时具备专业素质和较高的人文素质才能更好地完成此使命。在理科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问题上,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教”,另一方面是“学”。所谓“教”是从高等院校的角度来说的,相对的“学”则是从理科学生的角度来谈的。

首先是要解决“教”的问题。在这里,世界各国大学在科学与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了大量有积极意义的探索,形成了渗透模式[2]、融汇模式[3]、通识教育模式[4]等几种比较典型的教育模式,很值得思考和学习。这些教育模式在具体实施时有一定差异,但是它们所蕴涵的教育理念却是一致的,那就是科学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相融合,以培养高专业技能,高综合素质的各类人才。

1.课程设置全面合理。高等院校在给各个专业进行课程结构设计和具体课程安排时,应当充分考虑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生特点、师资情况等,精简部分陈旧、烦琐、复杂的专业课程,这样才能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有时间安排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在课程设置时,除了专业课程以外,还应该把部分历史文化课程、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艺术修养课程也纳入理科学生的必修课体系中去。

2.营造积极上进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一种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主体结合而成的社会组织的群体文化。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是一种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主导,与社会的政治、经济、伦理、娱乐文化有密切联系的,内含不同文化层次的综合性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5]高等院校应当努力打造出自己的校园文化和精神追求,这会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感受浓厚的文化氛围的同时,会积极的追求进步,把自己塑造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级人才。

3.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用。高等教育应当提倡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时,就要强调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而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更应该如此,应当注意到,科学、技术等课程也含有丰富的人文知识,专业教师在给学生授课时应当注意从中挖掘这方面的知识,如:方法论、技术史等,对提高理科学生的人文素质会起到交叉渗透的作用,效果可能会更好。

4.创造更多的实践项目。实践活动是对理科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通过参与实践活动,理科学生可以很好地巩固自己从课堂教学中所获得的人文知识。在这方面,高等院校可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组织社会实践教学,例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公益劳动、社会服务等。

从“学”角度去看如何提高理科学生的人文素质,有三个方面是需要注意的:

1.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理科的大学生不应该把自己的学习目标局限在“毕业之后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而应该给自己一个更高的定位目标“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德才兼备的高级人才”,这样才能使自己拥有更强的学习动力。在学习一些非专业的文化课和德育课时,如果只是为了获得这些课的学分而学习,那么这样形成的学习动机必然是不稳定的、弱化的,学习所取得的效果必然是比较一般的。只有树立了比较高端的目标,才能更好地指引理科学生去完善自我;只有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得理科学生更好地把所学的知识用于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

2.延拓兴趣,广泛涉猎文史哲美等学科。文学可使人从中获得快乐,鲁迅先生就曾说过,由“纯文学而言之,则一切美术之本质,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文学作品的这种“娱乐”功能不是停留在感观层面的,而是深入人精神的。史学和哲学可使人变得睿智,更加辩证地去看待问题,更好地解决问题。美学可使人更具审美情趣,更好地分辨是非善恶。

3.善于总结、感悟,将知识融合。《论语》为政篇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样两句话。前一句的意思是“温习旧的知识就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知识,进而可做老师了”,后一句的意思是“只学习不思考的人就会被表面现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的人则会因为疑惑而一无所得。”这就告诉理科学生在学习文史哲等学科特别是对哲学理论的学习时,应该注意勤加思考和总结,联系现实的社会现象,把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即使得记录下来,以求知识的内化。

理科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不是简单依靠某一方面的力量就可以实现的,在从“教”和“学”两方面考虑了以后,可能还会有其他方面的问题出现。而对于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需要各方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努力,去探索和找寻出更多更好的教育和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韩永信.论的科学人才观[J].宁夏党校学报,2008,(1).

[2]张金福.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77-181.

[3]靳贵珍,康健.康奈尔大学――务实与理想的融合[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4]刘梅.美国、日本和港澳台地区通识教育实践经验与启示[J].发明与创新:综合版,2008,(1).

[5]庞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系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08,(4).

Thinking on the Question of Science Students’ Cultivation of Humane Quality

GUO Peng-chao

篇8

一、班级人本化管理

所谓人本化管理,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它的特征是,以尊重他人人格为基点,以人与人之间情感为纽带,造就相互理解、团结合作的管理环境。人本化管理倡导以人为本,注重被管理者的个人感受,发挥被管理者的自身优势,在轻松、自愿、协调的氛围中达到管理的目的。

中职学校的班级人本化管理是指以中职学校的生源实际及其形成的教育根源为出发点,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发挥学生的自身优势,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丰富班级的评价机制,以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标准,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良好的素质和健全的个性。所以,了解学生的需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育人,是“以人为本”的重点内容。

二、学生现状调查和分析

职校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不能说不严格,对学生的教育不能说不尽心。看看老师们对学生中发生的每一个事件的“围追堵截”就能说明一切。但是,为什么“迷途的羔羊”执迷依旧?教育者的呼唤和被教育者的回应究竟错位在哪里?那么,为什么他们的表现却不如人意呢?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1、中职学校的师生关系有待改善。

学生十分在意老师对他的态度,有82%的学生希望老师能关注自己,只有25%的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关注。这说明,我们老师还应加大对学生的情感投入,改变老师为学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而学生并不领情的状态。

2、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方式有待改善。

职校的学生自尊心已很强,犯了错,希望老师以提醒和个别批评的方式给予教育的学生占到总人数的96%,而且还有一个情况出乎我们意料,那就是犯了错误希望老师“不管”的学生数为“0”。这表明,中职学生并不讨厌老师的教育,教育效果不理想,说明我们班主任在处理学生问题时还应注意方式方法,力争变“管、卡、压”为学生的自我“内化”和自我教育。

3、班级生活有待改进。

无论男女学生对目前的班会课都不够满意,反映其内容单调的男生有69.53%,女生有58.31%,只有7.23%的男生和8.12%的女生认为其内容是有趣的。对班会主题决定权问题有80%以上的学生认为应由学生决定,有68.56%的男生和87.15%的女生要求对班会进行改革,要求班会更加贴近学生实际。

4、班级的评价机制有待丰富。

职校生中渴望受人注目,向往成功(受表扬、奖励)的学生占抽查比例的97%,但由于学业成绩的不理想,只有38%的学生曾享此殊荣,而有62%的学生则无缘获得表扬或奖励之类的成功体验。可以说,学生中较普遍存在的自卑、消极等现象与此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作为班主任,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方面要有目的地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地丰富班级评价机制,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成良性循环。

三、教育对策

1、由表及里,改善师生关系。

高尔基曾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在中职学生班级管理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投入是最重要的。

(1)、转变关注焦点。

有教育人士指出:与其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训斥他,不如在学生安安静静的时候表扬他。在学生的违纪时,班主任往往做着“消防员”的工作,找这个违纪学生批评,找那个出事学生谈话,搞得焦头烂额,身心俱乏;如果班级“太平盛世”,班主任就觉得这是好不容易盼来的喘气机会,哪还顾得上去发掘此时的教育资源?这种工作重心和教育契机的颠倒,也造成了师生关系的隔膜。为了改变这种状态,我们应该实现自我对学生关注焦点的转变,具体表现为从关注学生的有状况时刻转向关注他们的没状况时刻,从关注有状况的学生转向关注没状况的学生。这一转变不仅可以改变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对老师的亲近度。

(2)、增加接触机会。

作为班主任应该多去教室,多下寝室,首先从时间上保证增加和学生的接触,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愿意和他们在一起;其次,通过谈心、周记沟通、QQ联系等多种方法,长期保持与学生个体的交流与接触,让学生觉得老师在关注着他;另外,通过家长会、与家长电话联系、家访,与学生的任课老师联系等方式,保持与学生的接触,更多地获取学生的有关情况,让学生感觉到班主任对他关注。这样,一方面改善了师生关系;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班主任全面了解学生,更有的放矢的开展教育。

(3)、重视心理引导。

中职学生中自卑、消极的心理普遍存在,引导他们以积极的心态来看待问题,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因为,即使是同一件事也能“横看成岭侧成峰”。中职阶段是学生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引导学生养成乐观的心态,特别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甚至还会让他受益终生。为此,我们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引导,如:优点轰炸、认知调整——如何正确归因等,而老师在心理辅导中倾听、接纳等原则的运用,对改善师生关系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2、改变方式,提高教育效果。

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是人的性格、情感、道德品质等形成和定型的时期,很多学生不愿接受老师的严格管理,管的太严,他们会产生厌烦心理。调查发现,职校的学生犯了错,希望老师以提醒和个别批评的方式给予教育的学生占到总人数的96%。所以,要使教育收到理想的效果,老师除了主动设法改善师生关系外,还得改变以往对学生出现错误就“穷追猛打”的教育方式。一方面,适当地留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反省和总结,把教师外在的教育内化为学生自我的认识;另一方面,要为学生努力创设良好的自我教育氛围,让学生在民主开放和自我约束中不断提高。

(1)、注意批评方式。

中职学校的学生,不可避免的会犯一些错误。假如班主任一碰到问题,就在班里公开批评;或把学生找来,给予一番的说教,效果未必好,甚至还会使有的学生“破罐子破摔”;有些学生则口服心不服,认为当众受批评伤了他们的自尊心,会产生抵触情绪,这对于教育十分不利。因此,在批评学生时,应该十分讲究艺术性,把批评寓于尊重之中,尽量做到委婉含蓄,就事论事,这样的批评更能为学生接受,教育效果也会更好。

(2)、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处于良好的成长氛围之中,他就会发现他真正的自我,实现他的全部创造性与潜能。所以,作为班主任应该十分重视班级氛围的建设,努力形成一种自主、平等、积极、温馨的班级氛围。比如,班主任老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制定班级管理制度,让学生自己管自己;由学生自己讨论设定了切合实际的班级奋斗目标;也可以采用“论坛”式班级日志,充分运用舆论力量,实现学生的自我监督。一旦形成了良好的班级氛围,学生就能在其中自然地健康成长。

(3)、民主建设班干部队伍。

当班干部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应该给所有的学生均等的机会,在班级工作中锻炼学生的能力,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达到学生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的目的。比如,班级可以通过自我推荐,实行竞争上岗。也可以把班上工作分解成若干个岗位,使人人都能得到一个相对固定的岗位,形成班上的事,事事有人干;班上的人,人人有事干,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位学生在班集体中找到满意的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形成强大合力的班集体组织,为班级积极向上的舆论导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尔基说:“美化人,赞美人,是非常有益的,它可以提高人的自尊心,有助于发展人对自己的创造力的信心。”所以,班主任对学生持正面肯定,甚至带有激励的评价也是中职班级管理以人为本的一个重要表现:

(1)、不只以分数的高低论“英雄”。

其实每个学生身上都有许多的闪光点,就看你用什么尺子去衡量。职校的学生也依然有他们的光彩之处。比如: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很强,有的学生对计算机钻劲很足,有的学生表演能力出色,有的学生做事严谨踏实,有的学生十分善于交际。如果以这样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学生,肯定唤起学生积极向上的信心。

(2)、开展多侧面、多层次的评优活动。

班主任工作应从中职学生实际出发,突出“从某个方面评”和“与自己的过去比”,以个体荣誉和集体荣誉来肯定学生的哪怕最为微小的进步。通过立足于“多侧面”、“多层次”评优,唤醒学生的上进心。

(3)、强调过程评价。

许多中职学生因为自信心低,意志脆弱,做事往往容易有头无尾。过程评价能不断鼓舞学生的士气,助他坚持到底。同时,过程评价还能避免表扬、奖励只集中在少数几个领先者身上的状态,让每位学生体验到成功带来的愉悦。因此,班主任在多种评价机制中,应该特别重视对学生过程评价的运用,对班中的学生,无论是学习过程,还是参加各类活动,都给予及时的评价,在这些以肯定为主的评价中,逐步地激活学生的心灵。

四、正确看待和理性评价学生

学生们往往很在乎老师的评价,在意老师能否公平、公正,实事求是,一视同仁。有鉴于此,班主任必须正确看待和理性评价学生。

1、是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从学生所处的角度、位置、环境去看待、理解和处理事情,领悟学生的所思所感所为,给与学生同等的关注。

篇9

德育工作在技校教育中尽管地位突出,但由于方法不够灵活,形式比较单一,尤其是单纯的说教、强制,导致其没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滞后于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民主政治的愈益推进,“以人为本”的理念正深入人心。特别是技校通过质量“贯标”升级后,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要求把学生当顾客看待,因而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走向人本化,关爱学生成长,亲生爱生。这是学校德育工作改革的基本方向,本文就此作些探析,以期抛砖引玉,为开创技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助一臂之力。

一、“以人为本”是德育教育的根本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育人,德育工作中如果忽视个人需要的满足和个人自我发展的完善,就会使学生失去自觉接受外在道德影响的内在动力,而且会使他们把德育视为一种外在于个人需要的被迫要求,疏远甚至拒绝德育。因此要把人作为德育的主体和根本,善于理解和把握人心,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贴近社会,贴近学生,解决青年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解除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疑惑,并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突出他们的全面发展。这样,学生才会感到德育对他们确实有用、可信。从而自觉地接受它、亲近它,并在实际生活中指导自己的言论和行动。

长期以来,技校的德育工作存在不少的问题。在宣传教育上,以单纯说教,灌输为主,“空对空”现象严重;对学生的管理上带有强制性,行政性的特点,重管理、轻服务。这些都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真正需要有较大差距。在工作模式上,往往被动、消极,强调对学生违反规定后的处理,忽视对学生违纪行为的预防和制止,强调管理的约束功能,忽视创造人才成长的宽松环境。为此,德育工作的当务之急是转变观念。要按照“贯标”的要求,全面贯彻“以学生为根本的办学理念,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之原则,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用真诚之心主动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让更多的学生过得安心。加强教育和管理,营造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宽松环境,让更多的学生欢心。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增强对学生的理解,让更多的学生宽心。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更多的学生放心。努力避免空对空的形式主义东西,使管理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情感,进一步加强对违纪受处分学生的关心教育,对他们实行谈话、跟踪教育制度。管理中树立学生主体的地位:一方面要明确告诉学生,他们在学校里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合法权益要予以维护和确保。要融教育管理与服务于一体,提高学生德育工作的亲和力。

二、心理健康教育是技校学生德育工作的焦点,也是人本理念的集中体现

技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对偏低,一些学生的心理素质更亦脆弱,这些都会极大地影响其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现实和未来都呼唤技校德育工作者重视他们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那么,当前技校学生心理行为的主要特征有哪些?根据笔者的调查,分析如下:

2.1现实性与迷惘性。学生在人生观、道德观的探索追求中,表现出一种注重现实的特征。在社会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及差距中颇多疑虑,对将来如何立足社会等问题十分关注并急切寻求答案。经常有学生问“做一个正直诚实的人固然好,但现实中诚实、正直的人为什么往往吃不开呢?我该怎么办?”这类问题反映着部分学生思想上的迷惘。

2.2复杂性与动荡性。学生们追求新的时代意识,把视野伸向社会,常会遇到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因而他们一方面认为人生应有所追求,要努力学好本领,希望自己能成为优秀的人才;另一方面对技校学历怀有自卑心理,认为到社会上找工作难,即使找到了工作,也是工作艰苦待遇低,被人瞧不起。他们有时热血沸腾,谈论国事,针贬时弊;有时又心灰意冷地感叹人生,得过且过应付日子。这种复杂和动荡的心理特征,是当前技校生德育工作的难点。

2.3不成熟和逆反性。处于“心理断乳期”的技校生,生理与心理都具有半依赖、半独立、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他们开始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对新鲜事物特别是自己知道不多或不知道的东西抱着极大的好奇心。当老师告诫学生不要做的事,他们常会想方设法地去感受一番,而老师表扬某种行为或某人时,却会引来一片不屑之声,甚至反感。对这种消极的泄渲,一旦教育不当,还会引发更大的逆反心理。

针对技校生的心理特征,学校不能视而不见。德育工作不能一味地采取“赌”的办法,而应以疏导为主,开展个性化教育,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笔者在多年的实践中感到,采用咨询教育不失为德育教育工作的好方法之一。学生是德育主体,不是灌输主体。当前的德育教育应提倡咨询教育,把学生与教师置于公平地位,教师以专家身份出现,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学生要求咨询服务时完全属于个人主动行为。这种全新服务模式,与当前技校生思想个性化,独立性强的倾向相匹配,从而把德育从宏观普通教育层次推及到每一个学生微观的个体心理层次。发展咨询教育应该成为技校日常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咨询教育开展得越好,越能体现出和谐校 园建设的新局面,体现出教育的人本性。

三、技校德育工作如何彰显人本理念的探讨

如前所述,技校学生德育工作要有所突破,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念。以往在德育工作和学生管理实践中,长期存在着见物不见人的现象,必须切实加以纠正。德育工作必须因人而异,充分认识和把握人的本性。根据本人20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实践,笔者认为,技校德育工作体现人本思想可遵循以下思路。

3.1总体思路。

3.1.1德育目标确定的个性化。技校学生个体差异甚大,在学校德育目标的要求下,德育工作者必须分解目标,使之个性化。必须因人而异,充分认识和把握人的本性,充分引导和满足人的正当欲望,不断促进其自我发展,善于理解和把握人心,取得人的信任和教育的主动权。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是“高、大、全”,而学生的层次、特点、个体不同,对德育目标的理解各异。如果用统一的一个目标来要求,脱离实际,效果不佳。只有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德育总目标个性化,才能使德育工作收到应有的实效。实践证明,分解个性化后的德育目标,学生更愿接受,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1.2德育目标实施的阶段化。德育工作本身就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德育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在短时间内要转变学生的观念和行为方式,是不符合心理学中关于个性稳定性的特点的。因技校学生思想的复杂性,学校德育目标更不可能一蹴而就,故技校学生的德育工作必须分阶段,分步骤地实施和完善。

3.1.3德育形式的生活化。德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但在德育实践中往往被简单化,形式化了。上课、开会、搞活动成了德育工作的全部。而上课的内容往往被一再精简,甚至在高中制技校班变成了只发教材不上课。主题班会在一些班级往往变成了一种形式,草草应付收场。因此,技校学生的德育工作应该融入到日常管理的各项工作中,寓德育教育于日常管理和日常生活之中。

3.2具体可操作思路。

3.2.1加大学校全方位德育工作的力度。具体做法:一是定期召开学生德育工作研讨会,分析学生思想动态与行为特征,提出相应对策。二是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环节将德育工作贯穿于始终,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育人工作新格局。三是坚持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特别是时事政治,提高学生素质。四是发掘教材中德育教育的思想内容,以“润物细无声”的魅力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五是提高各科任课教师的政治素质,以教师的以身作则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2.2营造氛围,优化育人环境。在学生管理中,要学会用柔性管理方法教育学生。传统学生管理模式可谓之硬性的警察式管理,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使管理工作难以奏效。而实施人情化、个性化的柔性管理方式,它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从而在内心深处激发学生对学校的凝聚力和归宿感。使学生在和谐、温暖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管理。

营造和谐的管理氛围,必须大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不断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让学生在充分享受自由发展的同时,以校园的价值观念及规范作为评定自己品质、行为和人格的内在尺度,不断调整自己,使其在宽松与丰富的环境中发展个性,完善人格,健全人性。

3.2.3制定和完善规章制度,加强行为规范训练。技校生思想活跃,自尊心强,但情绪不够稳定,性格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加之主观愿望经常与客观现实产生冲撞,往往会出现各种不良行为。因此,学校应结合实际建立起适合技校生特点的学生日常行为准则,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用目标激励学生走积极的人生道路,帮助他们对未来职业的积极心态。

3.4确认学生主体地位,培育学生参与意识。做好学生德育工作,要大力提倡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理念。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团委会,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放手让学生策划、构思、组织、实施,承担学校的一些活动甚至大型活动;另一方面,通过推荐、竞聘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如校园秩序、食堂、教学楼的管理等。以不断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这种方式,学生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能大大提升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增强自我约束,自我管制的能力,学生的责任感也会明显增强。

参考文献:

篇10

戏曲中,武生的形象和动作要美,要帅,要脆。比如,在最基本的动作起霸中,武生的三次抬腿如果能达到很高标准,那观众一定是满堂喝彩,掌声不断。武生除了要动作优美潇洒、身架沉着稳重外,在口上也要多下功夫,做到文武合一、武戏文唱的境界,尤其是念和唱。内外齐修,文武双全,才能领略武生的基本功内涵。

一、武生表演应具备的基本功:一个优秀武生,首先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从步伐、手势、身段到走边、圆场等都要认真学习。这些基本功是成为一名武生最基本的要求,它们是舞台表演的基础,而且没有捷径可走,不可心急求成,必须一步一步练习。只有打好基础才能有更好的进步。武生演员的手势、步伐、眼神和表情,要把角色内心的喜、怒、哀、乐等准确的刻画展现出来,这不仅能很好的将武生演员基本功展示出来,也能很好的取悦观众。

二、武生表演需要的技巧:首先,武生具备了表演应有的基本功,就像建筑物有了地基,虽然安全有了保障,但“地上部分”才是观众看到的。武生必须在表演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基本功力。例如,舞台表演中 的“走边”,它包含了多种动作,多种形式,且变化有序,这就要求武生演员能依靠自身条件和舞台经验将其演绎出来。此外,在打斗的场面,武生一定要打出技巧,要打得紧凑、火爆、精彩,并且不能忽视身段给观众带来的美感。在武生的格斗中,要把准、稳和狠表现到位,否则看着像是玩耍般的假戏。所以,武生表演不仅要重视真实感,而且还要体现艺术美,包括神情、气质、打扮和动作等。

其次,武生演员在表演戏曲时,一定要将人物的特征刻画出来。戏曲表演,顾名思义就是要演,演的要像,演的要真,才能打动观众。表演时,要准确的把握所饰演角色的气质、精神等内在形象,也要展现出细腻柔和的外在形象,即要准确恰当的拿捏住角色的特征并全部表达在舞台上。

最后,要学会合理的运用方法和技巧。一个武生演员所创造出来的不单单是一个角色,一个形象,它是戏剧艺术构成的基本要素。创作角色形象的艺术是构成演剧的基本因素。武生演员要运用自己的动作、语言、神情等方法和技巧,完整的展现出剧本上角色的要求,要演绎出在剧中环境下人物的思想和情感,把人物演活,让观众觉得演员就是剧中角色。通常,武生演员的表演技巧要配合剧本的情节,不能脱离情节只表演技巧,否则会影响人物形象的饰演,进而影响整个戏剧的演出效果。

三、武生表演要达到的境界:既是武生,就不能只具备基本功和一些技巧经验,要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将武生的角色发挥到极致。在戏曲表演中武打格斗的技巧非常多,它跟杂技有点相似,但却不是杂技。武生给观众展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角色,所以武生的表演不能单单是技巧,要贴切的刻画出人物内心活动和想法。结合技巧,加上艺术语言等的渲染,将戏曲表演上升到一定的境界,才能表演出鲜明、感人的舞台武生形象。武生表演,第一,要做到“准”,走得准,唱的准,打得准。第二,要做到“美”,武生塑造的形象要是一个美的艺术,在服装打扮上美是基础,表现的美,把内在的美展示给观众才是艺术的美。第三,要做到有“韵味”。武生的表演神韵合一,将人物角色的精神面貌体现出来。武生表演要将这三点完美的释放出来,在表演上更上一层楼。

四、结语:武生的表演,只有拥有了可靠扎实的基本功,并合理的结合戏曲表演中的技巧和方法,再加上准、美和韵味的融入,才能表演出生动逼真、性格鲜活的角色。因此,把握武生表演的关键,是要将戏曲的武生表演上升到艺术的境界,给观众呈现出视觉、听觉和感觉兼备的文化盛宴。

参考文献:

[1] 袁远. 京剧武生表演艺术赏析[J]. 大舞台, 2011, (7): 32.

篇11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7.008

[本刊网址] http://hbxb.net

随着国内各大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总数扩大数倍,有关贫困生认定的问题也变得更加普遍。贫困生总数激增,认定难度加大,程序更加复杂。贫困生认定问题已成为高校发展道路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所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家庭所能筹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随着各个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绝对人数也在增加,每个贫困生又存在着各不相同的复杂情况,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和压力。

一、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意义

(一)做好助学基础,提供资助依据

贫困生认定是助学的基础,切实做好贫困生认定工作,才能有效为接下来的各项资助提供依据,有效利用资助资源,服务广大学生。“高校要做好贫困生的助学工作,把国家各项助学政策落到实处,真正做到不让一个大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就必须科学界定贫困生的范围,确定助学政策的目标群里。”贫困生认定是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贷款以及其他各项补助的前提,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的文件《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对高校贫困生认定的各项工作做了翔实的要求。

(二)服务学生成长,协调身心和谐

贫困生认定是国家助学的一项前提工作,做好贫困生认定工作能有效实施国家部署的各项资助政策。贫困才是资助政策的最终受益者,这些措施切实解决很多贫困学生的上学问题,为他们减轻经济压力,帮助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这对广大学生是个福音。资助学生的同学,让学生感受到国家、社会的温暖,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感受到世间的美好,能够让学生在健康美好的环境中成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够让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社会,能够促进他们认真学习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当中去,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优秀人才。

(三)助力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公正

社会主义提倡社会和谐,贫困学生因为先天的家庭经济困难很容易失去教育的机会,国家的资助政策正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颁发助学文件,确保任何一个学生不会因为贫困而失学,给他们提供同等的受教育机会,给贫困学生带来希望的努力的动力,而这部分学生因为自己受到国家资助,未来更是促进社会公平和谐的潜在实施者。贫困生认定同时也是高校资助公平、构建和谐校园的有效措施和重要体现,贫困生认定将贫困生和非贫困生有效区分开来,有力保证各种资助资金落实到每一个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身上,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贫困生认定如果出现问题,一些并不贫困的学生抢占了机会,导致贫困的学生无法获得资助,这样会导致怨气重生,同时也有失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无非为贫困学生提供一个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

二、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认定材料失真

由于现在高校大学生都来自各个省份,贫困生的认定就存在很多实际困难,提供“贫困证明”成为高校认定贫困生的一个重要措施。由学生生源地所在民政部门出具贫困证明或者由民政部门在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上盖章。这个过程存在很多人为因素,街道办事处或乡镇民政部分会因为很多人情关系随意盖上一戳,亦或是为了完成所谓的额定工作量来者不拒,这样一来无论贫困不贫困都会因为各种关系,学生都可以轻易获得一纸证明。“一些地方采取贫困生资助指标发放,也让开具贫困证明的单位和相关负责人为了指标而指标,对贫困生的审查睁只眼闭只眼。”再加上各地贫困无法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各个省份贫困差异巨大,同一省份城乡贫困差异也巨大,据统计,某些省份城乡经济差距已到达6比1,这就导致可能在某一地区很贫困的学生在别的地区根本算不上贫困。而大家都凭当地的贫困证明来申请助学金,具有同等的申请权利,这就有失偏颇。

(二)认定评议出现偏差

现在高校贫困生认定大多采取的是根据学生提供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证明,然后班级成立评议小组,进行民主评议。“贫困证明”真假本身就存在问题,班级民主评议很多地方也存在不合理现象。现在高校大多是公寓式管理和采取选课制度,同班级学生接触交流相对以往减少很多,学生并不是很清楚了解同班同学的家庭状况,也就是凭表面现象进行评议,这样就很难保证评出来的贫困生的准确性。同时每个人的评价标准不一致,同学关系好坏,班级小团体主义和平均主义等等都是潜在的因素,部分班级出现轮流领取助学金的现象,正是现在贫困生认定存在问题的重要表现。

高校学生多,贫困生认定范围广,一般由学校资助中心统一部署,各院系辅导员进行具体实施。目前高校辅导员比例1:400,一个辅导员面对这么多学生,处理多项繁杂任务,并不能准确识别各个年级、班级贫困生,这本身就是贫困生认定的一大弊端。大多高校辅导员由于对各班级并不了解,只能将学校颁发的各个学院指标再按班级总人数比列下达指标,这就不可避免的导致贫困生认定的有效性大大降低。部分班级指标用不完,并不是特别贫困的学生来充数;部分班?贫困生相对较多,由于指标限制,只能放弃评定。这其中存在问题,并不是一个辅导员能够解决的,辅导员不可能识别学院每一个学生的贫困状况,只能尽自己全力去多了解一些学生情况。

(三)伤害受助学生自尊

由于时展进步,已经不能通过表面了解学生家庭情况,贫困生认定也逐渐成为一个公开竞选的过程。学生必须走上讲台,讲述自己的家庭状况,通过这种方式让班级同学了解自己情况。说得越可怜无助就越容易获得大家同情,这本身就偏离贫困助学的宗旨。贫困生大多自尊心极强,害怕别人嘲笑自己家庭贫困,但是为了获得资助机会减轻家庭负担,不得不走上讲台进行贫困竞选,这对贫困生自尊是一个极大的打击,同时也侵犯了学生的隐私。

随着高校资助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资助的每一步骤都要保证“公平、公正、公开”,贫困生认定更是如此。贫困生的贫困程度和受助程度都必须在学院学校范围进行公示,这虽说是有效去区别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措施,但是也是对贫困学生的一个精神打击。部分自尊心强的学生因为这些公示制度,宁愿选择不申请资助,也不要暴露在大家面前,觉得自尊心很受打击。

三、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改进对策

(一)深入学生生活全面了解情况

在现在这个吃穿不成问题的年代里,我们很难通过穿着或者表面来判断一个学生是否贫困,学生即使贫困但是也会穿着整洁,适应大潮流,与其他同学融为一体。这就需要高校工作者花更多时间融入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宿舍,通过多次观察与交流,全面了解学生情况。

高校教师、辅导员需要多与学生家长沟通,从多方面了解学生家庭情况是否与学生所述情况相符,这也是加强家校联系的一个很好措施,让家长社会感受到学校的关爱和重视,扩大积极影响。班主任、任课老师要多与学生聊天,参与学生活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为学院资助提供准确的信息。在前期评议和认定过程中,注重观察和交流,后期更要注重监督,及时掌握贫困生生活状况,资助资金使用情况,为下学期资助提供有效资料。

(二)做好思想工作确保精神脱贫

在同样的花样年纪,在充满欢声笑语的大学生活中,确实存在很多学生因为家庭经济的贫困,导致他们寡言少语,和同学们相较而言,他们对自己不自信,对生活未来缺少信心。贫困家庭出生的学生,内心更容易具有自卑倾向,学校资助政策确实解决了其生活上的困难,但是因为不劳而获养成“坐、等、靠”心理,一味希望学校或者外界给自己提供帮助,忘记自己才是改变自身的主体,这导致精神上的更加贫瘠。

高校班主任、辅导员更应该多关注这部分贫困学生,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指引他们通过正确的方式提高自信,取得优异成绩,为未来打拼奠定牢固基础。在平时工作中,积极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的人格,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确立短期目标并努力奋斗去实现,在实践的过程中去体现自己的价值,不断完成目标而增长自信,激励其自尊、自强、自爱,不断提高自身竞争能力和综合素质,帮助学生们精神上“脱贫”。

(三)加强诚信教育避免弄虚作假

高校扩大了资助力度,有“奖、助、贷、补、减”等多种措施,部分学校还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形成配套资助措施,大大提高了资助面和资助力度。而这些补助只需要提供资格证明,学生就可以享受“免费午餐”,不需要任何义务,任何劳动,得来相当容易。这就使得很多并不贫困的学生想尽办法获得证明以获得资助资格,这种现象在各大该校愈演愈烈,导致资助资源的不合理被占用,真正贫困的学生获得资助机会变得更小。

诚信是一个人活在世上的立地之本,更是一个学生需要的道德品质。学校需要加强诚信教育,增强学生诚信意识,减少这种弄虚作假现象。“高校要加大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诚信意识的教育培养,采取多种方式,开创团结、关爱、互助的文明新风,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同学之间的真挚情感,让他们互相关心、互相关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措施,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高校要抓住这一特殊时期,借助各种有效载体,进行大学生诚信教育,发扬扶弱、济贫、友善、礼让的优良传统,杜绝虚假贫困生源头,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学校环境和心理环境。这不仅有助于学校各项资助的有效实施,更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

(四)提供配套措施增强自强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