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09:01:3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对国防建设的建议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关键词 国有企业 员工队伍 建设方法
企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员工的发展。离开了员工的发展,企业的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目前煤炭市场形势超乎寻常的严峻,新常态下员工队伍建设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如何加强员工队伍建设,促进员工队伍的成长,笔者认为应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设。
一、引领队伍建设新方向
在推进企业发展中,围绕实际,转变观念,提出了加强五支队伍建设的新思路,努力实现以线带面、同步提高,力促人企共赢。
一是明确发展愿景,突出五路并进。面对经济发展新态势、必须强化员工队伍建设,积极推进人才强企战略。认真审视和分析员工队伍现状,深入调查研究,全面启动了以党员、团员、管技人员、班队长、高技能操作工为成员的五支队伍建设。五支队伍占全公司总人数的近三成,涵盖了公司管理、技术、生产、服务等方方面面的人才和精英,代表着公司的先进水平,是推动公司发展的中坚和核心力量。
二是转变建设思路,注重培养管理。队伍建设的关键在于培养管理。面对员工队伍素质整体偏低,虽然采取各种手段和方法强化培训考核,但效果不明显的实际,组织召开专题会议,深入剖析并找准问题的结症所在,积极转变队伍建设中过于注重考核,明确提出了“知形势、明责任、促转型、求发展”的全新思路,。
二、搭建队伍建设新平台
队伍建设的关键在于创新,更在于坚持不懈的为员工提升素质搭台铺路。应主动创新培训载体和形式,拓展人才建设渠道,推进五支队伍建设实现新突破。
一是打造三大培养基地。从全方位营造有利于五支队伍成长的良好环境出发,打造实物培训基地。筹建场地建成实物培训基地,配备电脑、模拟、电教设施,瓦斯爆炸和伤工救护等实物教学模拟演试系统。推进了培训工作由重理论向重操作的延伸;打造文化综合培塑基地。盘活闲置资产,打造以“五馆、五室、一厅”为格局的文化中心,定期开展学术报告和科技项目交流、座谈会,提供了学习、交流、互动的良好环境和广阔平台;打造原创型技术研发基地。以大师工作室为平台,网络五支队伍中顶尖人才,开展原创型技术、工艺的开发和研究,先后投入了PLC编程模拟平台、3D打印机等前沿设备,为员工施展才华搭建平台,激发队伍的创新活力。
二是创新四种培训模式。一是实施了订单预培模式。本着贴近实际和岗位要求、满足生产急需的原则,每月到基层单位及井下一线进行实地调研,对培训工种及技能需求进行摸底,与基层单位结合拟出培训订单,实施个性化订单教学,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二是实施了现场送培新模式。由以往的“送学生”变为“聘老师”,组织五支队伍中的技术精英到现场进行实地指导、共同交流,激发了培训热情、放大了培训效应。三是实施了绝活传培新模式。把书本里没有、现场中亟需的传统实操技术作为重点,现场面对面教知识、传口绝,手把手教技巧、传经验,推进了传统技艺的传承。四是实施了岗位描述自培新模式。组织员工自主编制岗位说明书,坚持“学述并进、以述促学”,形成了“全员大学习、班组大自培、岗位大练兵、素质大攀升”的生动局面。
三是用活三项创新载体。一是开展“七炼”行动。按照“五精”管理要求,组织实施以“精优作业法”精炼行动、“卓越管理法”历练行动、“创新成果”锤炼行动等为主要内容的七炼行动,广泛开展了精优作业法征集、创纪录行动、精英品牌推广、首席技师命名表彰等活动,营造鼓励先进、鼓励创新的浓厚氛围。二是开展高师带高徒活动。选拔技能过硬、经验丰富的师傅与青工结对子,签订师徒合同、确定培养目标、建立师徒档案、制定培养措施,定期考核评比,评选优秀师徒奖励表彰。
三、开创队伍建设新局面
五支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紧迫性、长期性和艰巨性。一定把“构建工作机制、强化动态考核、突出引导激励”三位一体同步推进。
一、住房制度大改革
保障房是保障性住房的简称,是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电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由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构成。目前保障性住房分为5类。除了棚户区改造相对独立以外,另外四类分别是,廉租房,它是保障房体系中最低端的一级,针对最低收入家庭:其余的公租房、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均为照顾中等收入家庭等所谓“夹心层”。
房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无论是在欧美还是亚洲发达国家,都有住房保障体系。住房问题解决不好,易引发社会矛盾。“十二五”规划中,我国的住房保障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家确定的住房保障目标是,“十二五”期末,全国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左右。
“十二五”规划中,保障愿景具体描述为:“使城镇中等偏下和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新就业职工住房困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二、保障房建设存在的问题
保障房字实施以来,经过几年的磨合,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投入,进一步发张保障性的安居工程。但是,随着制度的不断延伸,出现的问题一越来越明显,保障房建设在迎来发展契机的同时,在推行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也需亟待解决。
(一)房源不足。
建设保障房必须有土地,这是建房的基本要素。我国目前可提供保障住房的房源有三种:第一种是政府出资新建的住房。第二种是社会捐赠的住房。第四种是廉租对象在社会上租住的符合标准的住房。第一种容易形成贫民区,容易产生一些社会问题。第二种房源太少。开发商大多不愿意在无利可图的情况下把自己的房子捐出去做保障房。第三种成本太高,政府提供不了这么多资源。资金短缺和房源匮乏导致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难以保障。
(二)工程建设协调难。
调查表明,工程协调困难时影响工程按期完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多个项目负责人都希望为保障房项目开通绿色通道,以保障工程保质保量完成。
各地政府官员认识不够,积极性不强,以及相应的法律制度薄弱,执行力度不够,是导致保障房工程建设协调难的根本原因。
(三)选址偏远,市政配套未跟上,住户难安居。
在全国一些地方,偏远,是保障房难以避免的一个话题。同时配套设施严重欠债和滞后,给居住着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位置偏远,配套设施落后,是各地保障性住房冷遇的主要原因,面对偏远、交通和生活成本昂高的经适房,许多入选家庭宁可“蜗居”市区。
(四)保障性住房对象覆盖面狭窄,进入和退出机制不完善。
我国廉租住房的分配对象主要是具有城镇户口的双困家庭, 现在的政策只适用于双困难户,没兼顾到社会的/夹心层, 另外,大部分地方还制定了严格的申请标准, 致使廉租住房覆盖的范围过于狭窄。
对于低收入家庭最有利的保障就是科学地确定低收入标准和建立有效的监督、审核管理办法。当前对于要申请廉租住房的人员来说需要经过街道办事处、住房保障主管部门、民政部门等层层把关, 各个部门按其职责检查所申请的人员是否符合廉租住房的申请条件。但有些部门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系统, 对申请人员的基本信息没有办法核对, 因而无法确定申请人员的信息真假,这样就使一些人钻了政策的空子。
三、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对
(一)建立多渠道切稳定的保障性住房资金,多渠道增加房源。
1.中央财政进行补贴。针对资金问题,国家应该宏观调控,运用中央财政进行有效的补贴,达到资源优化配置,从而让地方政府有的放矢的去贯彻实施。2.地方政府要积极筹集资金。地方政府要把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处理好信贷政策金融创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困局。3.多手段开发保障房建设。随着经济增长,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国家要有相应的政策,确保城镇保障房财政预算资金到位。
(二)提高政府认识,完善法律法规。
2010年11月上旬,基本住房保障法明确提出,政府保障不力,将被问责。住房保障法的加速出台,将从法律层面为保障性住房建设托底。应该建立一部科学、完善的住房保障法,规范整个投入—产出—分配流程,使得这项伟大的安居工程真正保障那些应该得到保障的公民。
(三)规范保障性住房的选址,确保配套实施同步。
继续加强房地产用地供应和开发利用的动态监管,大力推进闲置土地整治清理,加大违法违规房地产用地信息公开和查处力度。同时要合理规划,确保供应符合社会公平,严禁将保障房全部安置在地段偏远,交通不便和基础设施极不完善的地方。我们应该采取科学、创新的手段合理利用这有限的土地,鼓励先进技术的发明和设计规划的创新,住宅功能性的新挖掘,实现土地高效、高质量的满足居民的住宅需求。
(四)扩大保障范围,完善进入和退出机制。
政府应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人口、住房水平及市场需求状况等,将城镇最低收入保障标准和城市人均收入标准结合起来考虑。政府应该采取适度调整的原则,在市场变化和低收入家庭需求变化的条件下调整住房政策, 扩大廉租住房的覆盖面。
准入和退出机制是廉租住房工作最大的难点。应加快建立低收入家庭的基础信息系统,通过实行申请、资格审查、信息核对、公示等制度措施,确保廉租住房保障工作的公开、透明。
参考文献:
[1]罗建农. 提高廉租住房保障绩效的政策建设[ J]. 财政监督.2009,(6).
一、引言
公租房制度推行以来,资金的筹集始终是各地方政府的一大难题。目前,建设公租房的融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地方政府的资金投入或补贴。二是市场化融资。较为单一的融资方式,一方面使部分财政实力较为薄弱的政府更加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公租房的保障性决定了其投资回报低,难以通过传统的市场化融资渠道筹到资金。因此,地方政府亟须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以保证公租房建设的长久可持续发展。2010年5月,央行曾将《银行间市场房地产信托受益券发行管理办法》及各地试点项目的基本情况上报国务院,国务院则要求央行就REITs试点能否以及怎样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补充材料。而后,原REITs试点的方案全部改为支持保障性住房。然而,最近一次方案的批复仍是悬而未决,REITs在中国的推行又一次面临了难产的现状。由此看来,将REITs运用于公租房建设尚存不可行之处。
二、REITs运用于公租房建设的难点分析
(一)REITs在中国尚未得到成功推行
国际意义上的REITs,是一种专门投资于房地产业的证券化的产业投资基金,[2]以发行收益凭证的方式汇集特定多数投资者的资金,由专门投资机构进行房地产投资经营管理,并将投资综合收益按比例分配给投资者。
真正的REITs在中国市场尚未成功落地,目前中国市场上被运用的只是类似REITs的房地产信托,作为过渡性金融工具,与国际意义上的REITs相比存在多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现为:1、信托财产登记制度缺失;2、尚无税收优惠制度;3、市场环境不开放;4、监管力度不足;5、复合型人才稀少。无论从政策法规的完善,还是从专业性提升的角度来看,将REITs运用于中国公租房的建设,尚需将大量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验本土化,经历REITs逐步成熟起来的渐进性过程。
(二)公租房自身的特殊性分析
1.“新生性”――还未形成稳定的现金流
公租房在保障房的队伍中是后来者,尚未大批完成出租进入租金的稳定回收阶段;管理办法也尚需健全,长期来看市场价格波动、土地增值等因素出现时如何对公租房租金的进行调整未见明确规定。可见,公租房的租金回收所形成的现金流入尚未形成气候,而长期的现金流入的预测也相当困难。
2.“公有性”――与REITs的运作方式相悖
公租房是在政府政策的主导下、各地方政府专项资金与补贴的支持下建设的,保障的是社会集体的利益。因而其所有权应为国家公有,其管理也应由政府主导。而从REITs典型的两种运作方式来看,意味着公租房产权将由国家公有转换为投资者私有,管理运作权也要由政府交到专门的机构手中。
3.社会福利性”――决定其收益率较低
REITs作为金融产品,对于投资者而言,关键是从中获取收益。中国的公租房,作为社会福利的一种,将以低于市场普通出租用房的租价出租,在盈利方面将明显低于普通的出租用房,因此,更难以与商业性地产相比。而在某些房价本身就比较低的城市,盈利性将更弱。因此,将REITs运用于公租房的建设,其收益率与其他投资产品相比毫无竞争力可言。
三、REITs运用于中国公租房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政策法规
首先,应当依照《信托法》的规定,建立健全信托登记制度及相应的操作办法,为REITs提供规范的运作环境;其次,推行REITs的进程中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势在必行,提高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此外,还应通过放松对信托计划中包含的自然人数的限制、房地产信托交易中对合同的份数与金额等限制,为广大小额资金提供准入机会;对信托基金的公募放行,逐渐实现银行间市场与证券交易所两个交易市场同时开放,提高REITs流动性,吸引更大范围内的众多投资者;REITs的运作也应与国际规范接轨,其期限也应延长至房地产项目的运营期。
(二)创新融资模式
对于公租房预期收益率低的问题,可以通过组建公租房融资平台与发行公租房与商业物业相结合的混合信托的模式进行解决。组建公租房融资平台,即将通过银行贷款、公积金贷款、发行债券及财政资金等各种途径筹集到的款项交由专门的机构或部门进行统一的管理。发行公租房与商业物业相结合的混合信托,即将公租房及其商业配套打包发行信托的创新思路,商业物业以市场价格出租,其收益率相对较高,中和公租房收益低的弱势,从保障投资者的预期收益。
(三)广纳国际经验
国际上REITs发展较早的发达国家或地区,如美国的保障性住房、香港的公屋建设过程中,都曾运用REITs融资方式解决保障房建设中资金瓶颈的问题,非常值得学习与借鉴。因此,中国公租房建设过程中,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应大胆学习发达国家或地区开放思路、广开渠道、模式创新的思想。
(四)坚持由政府主导管理
REITs融资方式的运用使公租房的产权发生了变更,为了保证公租房的社会福利性,其运营管理仍然应该由政府来主导并参与。政府继续保留制定公租房管理办法的权利与职责,并在公租房的运营中不断修改完善。以公租房为基础资产设立REITs新组建的公司机构或部门,应由政府参与甚至完全控股,由政府招贤纳士并对其进行专业、专项培训。
参考文献
美元之所以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储备货币,是因为任何人都可以持有美元,通过美元去买美国的国债,买美国的股票实现保值增值,也可以投资美国的房产。美国没有任何限制,谁都可以来投资,而在这个庞大、成熟的市场,持有美元不会被套牢,而是会逐渐增值,这样才使美元成为国际顶尖的储备货币。
人民币要想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必须使外国投资者有机会通过持有人民币来投资中国的债券、股票等。这意味着中国资本市场要对外国的资本完全打开,才可能配合人民币的国际化。但这恰恰也是最难做到的。从学术角度来说,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资本市场不够稳定、成熟,免疫能力不够强。在免疫能力不强的时候与全球的资本市场连接,全球稍微有点风险、危机,就相当于引入了传染病,国内资本市场立刻会受到牵连。假如美国爆发危机,由于全球很多投资机构的总部都设在美国,总部就会告急,这时就需要抛售各国的股票和债券,将全球的风险投资收回来。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发生危机,美元反而坚挺:美国的投资机构在全球抛售资产,把钱撤回美国,这样就得卖掉其他货币购买美元,反而使得美元坚挺。在这个过程中,随着美国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的扩散,俄罗斯、亚洲很多国家的市场会暴跌,这就是金融危机传播的方式。相比之下,中国国内的券商、银行和资本市场却没有受太大的影响,原因在于我们把自己的金融体系与世界金融体系基本隔绝开来,“传染病”传不过来。在中国投的国际热钱规模有限,对于国内市场的影响也不大。中国的股市在金融危机期间的确也在下跌,但基本上是中国自己的原因,跟国际金融危机关系不大。下跌之后,中国股市又走上自己的新一轮行情,和美国股市基本上脱钩了。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把自己的资本市场、金融体系与全球的热钱和金融体系隔绝开,有短期的好处,即保证在自己免疫能力不够强的时候,不容易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传染和影响。
但是从长远来说,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要想促进经济发展,甚至将来有一天要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让人民币作为主要储备货币,就必须把自己的资本市场打开,使国际资本可以到中国来投资,国际企业可以到中国来上市,这样才有希望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才有希望把中国的金融市场做成真正的国际金融市场。但是之前,需要问一个问题,中国的资本市场能否顶得住国际热钱在恐慌之下隔夜撤出,A股在国际资本撤出的风险下会不会暴跌,会不会影响整个资本市场、金融体系的稳定甚至社会的稳定,我们是不是能经受得起这样的风险?美国资本市场这么强大是因为它经受住了考验,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后很快反弹回来。美国经济不是很景气,但美国股市在2012年仍不断创新高,这说明了它的股市非常成熟、健康。这种成熟、健康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整个股市基本上是以价值投资为主导。当全球的热钱在恐慌之下撤出,股市面临崩盘的时候,有大批的价值投资者,如巴菲特会抄底进市,投资大学的捐赠基金、退休基金等,这样股市就不会再跌了。
而国内的情况不一样,A股下跌,没有太多的价值投资者来兜底,因为中国股市不是一个以价值投资为主导的市场。只有中国的资本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发展到足够稳定、成熟,经得起恐慌,经得起国际热钱流进来、流出去,才有可能允许国际热钱投资国内市场,人民币才有可能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央行要努力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就必须全力支持证监会把中国的资本市场建设成熟,这样才有可能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使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对货币的作用以及货币代表一个国家形象的程度稍微估计过高。实际上,顶尖的经济体没有必要把自己的货币发展成国际顶尖储备货币也同样可以发展得特别好。假如某一货币成为国际主要的储备货币,的确会带来一些好处,但是这种好处比较有限。更重要的是,当一个国家的货币成为主要国际货币之一的时候,我们的企业和投资者都会从中受益。与此相反,从国家的层面,它更多是一种象征,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好处。假如将来人民币可以自由兑换,那么中国的企业、外国的企业或机构就可以自由地把人民币换成美元或其他货币,这样就可以使我们的投资者和企业在投资和经营过程中不太容易遭遇到汇率波动的风险,以及资本管制的影响。
中国的金融机构如何才能成为百年老店?
为什么国际顶尖的金融机构两百多年以来都是以家族和几个亲密的合伙人作为基础主导力量?因为这些顶尖金融机构的主要任务是担当金融中介,金融中介最根本的作用就是在融资方和投资方中间充当媒介。融资方和投资方存在极大的信息和利益不对称,因此他们之间很难互相信任,而且融资方和投资方之间往往是一次性的关系,很难靠信誉来约束双方。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教育不断发展壮大,各类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改革与发展不断推进,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将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2012年国家开放大学的成立,为电大今后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提出了目标和要求。开放大学是在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进行的重要战略转型,是对原有学校的功能定位、教学模式、发展机制等方面的重大改革。本文结合自己从事电大开放教育教务教学管理中的一些实践经验,分析了在开放大学建设转型期,分校在开展开放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并就对今后发展和努力方向做了一些肤浅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薄弱。(1)专业教师奇缺。开放教育试点正式推进以来,随着专业门类的增多,课程烦杂,专业教师缺乏的特点日益突出。由于我校地处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专职教师配备不足,而在职教师学历普遍较低。利用信息技术或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指导的能力普遍较低。年轻教师缺乏定期的培训或者进修,对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缺乏深度的认识;而对于民族地区电大来说,校内部分科室,一直被称为是养老、临退休人员的理想安置地,所以,一直以来岗位人员处于“有人无实力”的现状。长期下来,养成了时间观念差、工作散漫的思想状态,工作上拖拉扯皮、无头绪,另外,教师队伍中大部分是90年代后期的大中专毕业生,年龄偏大,对信息技术或网络教育比较生疏,学习探究能力差,同远程教育教学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2)教学科研能力差。优良的教师队伍是决定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关键,关系到学校的兴衰成败。唯有优秀的教学团队,才能不断锤炼并锻造实践,使教学科研能力逐步提高。长期以来,由于我校教师学历、专业知识水平不高,大多数时间教师都是基于网络平台开展学习支持与辅导,缺乏面对面交流与探讨以及主动参与教学科研的实践意识,对于远程教育之下课程教学的研究与探讨缺乏深度的探究,这一系列的因素致使学校教学与科研能力差,教学与科研脱节。
(二)课程资源建设不足,课程设置已不适应开放教育的需要。自开放教育全面开展以来,各个专业的设置已逐步体现社会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课程文字教材已经逐年更新,但是各专业的专业课程教材只有一少部分配有辅导软件,其余专业课程只有文字教材,而且大部分以文字主教材为主,无辅助教材(即计算机辅助软件或vcd光盘等),在此类专业课程学习当中,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电大学员来讲,自主学习可能成为一大障碍。再次,在开放教育全面开展的这几年,各级电大虽在网上课程资源建设方面都做了最大努力,但大部分主要还是以文本试题为主,很少有视频内容。资源内容单一、匮乏。而分校都是导入借用省校及往年的资源,平台分级,但是资源重复,无形中使学员对于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失去动力和兴趣。再者,分校专业设置虽多,但是缺乏特色专业建设,致使各专业统抓统管,缺乏特色品牌。
目前,行业分工的逐步明细、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之下,电大学生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主要是以在职教育为主,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和自主性更强。伴随行业结构的分工和教育改革,使得专业划分过细,课程设置重复,有些课程专、本科统开,有些课程不同专业统开;同时,自新版教务管理系统全面推行以来,专业规则当中已无自主选择的课程(即选修课),学生自己已无选修的余地。这种专业课程设置方式,既有悖于电大开放教育办学的宗旨,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更违背了高等教育改革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改革思路。
(三)教学基础设施配套不足。 远程开放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最主要方面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开展教学支持服务。因此,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为衡量一所电大学校能否更好地开展远程教育的重要指标。对于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电大学校,其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在逐步推进整改,但是
同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各类配套资源的配置和建设令人担忧。
(四)管理不到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能得到充分利用。电大只所以以“广播电视大学”命名,是与当时成人学习的教育教学条件相对应的,即以广播电视等多媒体电化教育为主要手段,这一时段曾在远距离教育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大远程教育迫切需要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当中,这一切使电大远程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目前,在开放教育发展逐步成熟,国家开放大学建设试点逐次推进的条件之下,各级电大都加大投入力度,整合更新了计算机网络设备,但是由于受经济条件和专业技术条件的制约,加上网上资源建设和各种学习软件的匮乏,使大部分远程教育设备未能更好的利用,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正常进行和远程教育的发展。及平时考核管理不到位。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与改革都比较滞后,加之各级各类成人类高等教育机构并行发展,使基层电大招生生源逐年下滑,许多成人类办学机构刻意降低标准,变相招生,以“市场”为主要导向,无形当中给受教育者养成侥幸心理,不在学习上下功夫,使平时管理与学校的长远发展相背,长此以往造成恶性循环,加大了平时管理与考核的难度,严重影响着学校的声誉和长远发展。
二、改进的思路
(1)管理者要转变观念,研究政策,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学校的长远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离不开学校各个部门齐心协作和整体团队共同的努力,更需要领头雁——“管理者”的不断探索和经营。所以管理层也是关键。管理层要不断研究政策,带头加强学习和研究“远程教育”的管理知识和业务,充分发挥电大的系统优势,统筹兼顾,上下运作。要按照开放教育的要求和管理模式来进行合理规划,切实以网络化的平台环境为依托整合各类课程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要关注政策,争取上级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充实四支队伍人员配置,加大信息化的基础环境设施建设,强化与普通高校、地方企业的合作,逐步形成人人参与、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办学、协调发展的路子。把电大办成独具地方品牌特色的新型开放大学。(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外聘兼职教师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由于开放教育实行分散办学、个体化教学的方式,因此,要配备各个专业门类齐全的专职教师进行辅导确实有很大困难。针对目前基层电大专职教师紧缺、师资力量不足以及开放教育的特点,应该充分发挥系统办学和地方社会办学的优势,不断加强与上级主管学校、兄弟学校、地方高校以及科研单位的横向联合,成立助学团队,聘请校外专家和教师担任兼职教师和课程辅导员,加强对学生平时的学习辅导,并重视对兼职教师和校外辅导员的培养,组织他们学习电大远程教育的基本理论,熟悉电大教育的特点,利用网络平台不定期举办课程研讨与交流,提高其教学水平。(3)依靠政策支持和系统优势,解决资金问题,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充分利用系统办学优势,争取上级电大在各项收费标准、教学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照顾支持,尽量下浮或者减免各种管理费用,使基层电大把有限的经费收入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当中,这样,既使基层电大收到实惠,又增强了竞争力和凝聚力。二是依靠政策,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要研究政策,抢抓机遇,积极利用近几年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优惠扶持政策,努力争取项目经费和技术设施。同时,依靠自身条件,克服一切困难,使各项经费合理地利用到基础设施配置建设当中。(4)强化制度建设,健全管理机制。 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是通过教学过程当中实践总结而制定的,分校要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在实际实践中总结完善、突出特色,使之成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例如:招生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考试管理制度等等,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大胆创新。使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5)以开放大学建设为契机,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提高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现代化水平。伴随着远程开放教育的不断发展,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依托的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使得教育信息传播及其结构发生了巨大变革。网络信息技术的高效与便捷利用,使偏远地区的基层电大能够依托系统优势不断加快教学与管理改革,以“开放”和“远程”为基础,整合系统内部优势资源,实
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利用纵横交错的教学、资源信息网络,因地制宜开展教学活动,真正把电大办成一所没有围墙的开放式远程教育大学。总之,有了良好内外环境和四支队伍,通过领导者和管理者的共同努力,热忱为学生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远程开放教育必将成为新时期最受欢迎的学习方式,必将迎来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在认清发展优势中激发信心
贵州是西部地区欠发达欠开发省份之一,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存在经济总量较低、基础设施薄弱、人财物力不足等诸多矛盾。但也应该看到,贵州有许多发展优势,特别是在政策、文化和资源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为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是优厚政策为军民融合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国家继续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特别是2012年国务院出台的2号文件,为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提供了大好契机。近两年来,贵州抢抓国发2号文件实施机遇,围绕实施“两加一推”主基调主战略,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发展的配套政策。不论是国家层面出台的,还是地方层面出台的政策措施,都为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持续深入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是红色文化为军民融合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从最早红七军在贵州活动,到中央和红二、六军团经过贵州,再到“猴场会议”、“”的召开,贵州书写了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六七十年代,30万民兵参加湘黔铁路建设,百万民兵参加“大三线”建设,贵州人民群众用实际行动生动阐释了自强不息、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新形势下,继承和发扬贵州特色的红色文化,必将为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三是丰富的资源为军民融合式发展增强了发展后劲。贵州具有丰富的旅游、矿产、生物和生态资源,随着这些资源的深度开发,必将带动交通运输、饮食服务、高新技术和文化等相关产业发展。近两年,贵州发展的速度很快,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在贵州投资,充分显示了贵州发展的广阔前景,也为军民融合式发展增强了发展后劲。
在完成大项任务中提升效益
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加之自然灾害、公共安全事件多发,部队和民兵预备役参加抢险救灾、处突维稳等非战争军事行动已成为常态。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必须与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结合起来,努力在完成大项任务中提升融合质量,在提升融合质量中推动大项任务的完成。
一是要建立应急指挥体系。坚强有力的军地应急指挥体系是确保重大任务完成的首要条件。近年来,我们在抗击雨雪冰冻灾害、特大旱灾、抗洪抢险、矿难救援和森林灭火等大项任务中,结合形势任务和联合指挥要求,对军分区、维稳、公安、人防和应急处置等军地职能部门的指挥机构进行系统整合,建立完善军地联合指挥中心,调整充实军地联动方案,明确军地各级的职责任务,形成了平战结合、军地衔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确保了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二是要完善应急保障体系。根据遂行任务需求,积极协助部队实行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建立粮油、医疗、装备维修等社会化保障点,实现军队保障资源与社会保障资源的双向转化、双重利用、互利共赢。在部队完成抗击雨雪冰冻灾害、特大旱灾、支援汶川抗震救灾等重大任务中,各级组织社会力量为部队提供物资、医疗、生活和装备维修等服务保障,既确保了应急保障高效,又取得了良好的军事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通过建立国防建设经费年度增长机制,增强了持续发展的后劲。
三是要加强应急力量体系。贵州省不沿边、不沿海、系统内没有作战部队,加强民兵应急力量建设,是应对复杂局面、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必须按照“任务牵引、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动员快速”的要求,统筹规划民兵应急力量建设的数量规模和整体布局。本着“对口、精干、高效”的原则,加强民兵专业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对口率,结合维护社会稳定和应急救援、抢险救灾等大项任务,加强针对性训练,提高各专业民兵队伍遂行任务的能力。树立“建、管、训、用”一致的理念,编齐配强民兵应急队伍骨干分队,结合平时担负任务和遂行急难险重任务,在用兵中练兵强兵,确保一旦有事,能够拉得出、用得上、起作用。
在丰富形式内容中增添活力
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深度和力度,决定着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速度,必须结合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不断丰富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形式内容,才能走出一条符合贵州实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打造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贵州样本”。
一是靠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坚持把国防教育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理论学习、各类学校素质教育和培训、新农村建设等领域,扩大国防教育普及率。突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体,充分运用贵州特有红色资源,依托“青年民兵之家”、全民国防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进一步增强国防意识和国防观念,与时俱进构建贵州“精神高地”。
二是靠落实双拥工作的推进。贵州历来具有拥军优属的光荣传统。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解决涉及驻军部队和官兵切身利益的重难点问题,作为双拥工作的着力点,在转业安置、随军家属就业、子女入学入托和国防建设投入等方面投入了大量人才财力,形成了良性机制,走在了全国前列。同时,各级驻军部队充分发挥优势,积极支援驻地水利、交通、生态环境等重点工程建设,大力支持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公益事业发展,促进了贵州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军民融合式发展呈现出整体联动、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是靠实施扶贫攻坚的推进。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贫困人口基数大,占了全国贫困人口的11.6%。对贵州而言,扶贫开发是“第一民生工程”。抓好党建扶贫工作,既是践行我党我军性质宗旨的生动体现,也是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应有题中之意。一方面,实施好国家的扶贫攻坚计划,抓好集中连片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客观上为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提供可能。另一方面,通过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发挥部队政治资源、组织和力量等优势,提高扶贫攻坚质量,实现军地双赢。
在科学统筹规划中推动落实
虽然近年来贵州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地区差距、城乡差距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我们既要强调在加速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加强国防建设。也要强调加强国防建设不能脱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切实处理好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同步协调发展的关系。要紧密结合驻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坚持量力而行,不搞贪大求全,本着“实用、够用、管用”的原则,坚持平战结合、军民两用,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持续与深入。
作者简介:文丽(1978-),女,河北保定人,华北电力大学学生处,讲师。(河北 保定 071003)卜国艳(1978-),女,满族,河北承德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附属中学,中教一级。(河北 承德 06700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007-02
高校国防教育作为全民国防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塑造学生的国防精神、培养国防人才、建设强大国防具有重要意义。自2001年《国防教育法》颁布施行以来,高等院系进一步明确国防教育任务,完善机构、健全机制,深化课程改革、拓宽教育渠道,切实增强了国防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推动了国防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但随着形势的发展,高校国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日益凸显,如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整体规划、师资力量不足、教育形式单一等,不仅影响和制约了国防教育效果的充分发挥,也对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产生了一定影响。新形势下,要求高等院校正确把握国防建设新要求,认真分析现存问题,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工作,为培养国防后备人才、促进国防现代化作出新贡献。
一、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高校国防教育作为一种综合性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其他教育方式和手段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随着国防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其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成才中的影响日趋深远。
1.国防教育的保家卫国和育人功能决定了其必要性
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国家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高校的国防教育不仅具有保家卫国的重要功能,还具有全方位育人的功能。
一方面,国防教育是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出发有组织、有领导地在公民中进行灌输国防知识、培养国防观念、提高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各种素质、能力的教育活动。而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国防意识和本领直接关系到国防建设的现代化进程,关系到国防后备力量的质量建设,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和发展,因此,加强高校的国防教育对于国家捍卫统一、和安全具有重要的功能。
另一方面,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的国防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教育手段,它对于学生的全面成才发展有这样几方面育人功能:一是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途径;二是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爱国热情、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提高基本道德规范的有效途径;四是培养学生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精神,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国防教育对大学生的素质培养方面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它所起到的作用也是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
2.大学生国防意识的现状决定了加强高校国防教育的紧迫性
当前,国际战略格局不断演变,国际国内形势风云变幻,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和本质的新军事革命蓬勃发展,国家安全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同时也呈现出新的特点,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树立与国防建设发展新阶段相适应的现代国防意识和现代国防素质。
就大学生的国防意识现状来看,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中还存在着国防意识淡薄、国防常识缺乏、安全观念滞后、国防认识存在误区等问题。造成这一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大学生都是在和平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生活条件相对优越,造成了居安思危意识、国民国防观念上的淡化以及坚强的意志品质缺乏等。而当代中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之中,只有建立强大的国防才能保持安全有序的经济建设环境和生活环境,大学生对这一问题应有清醒的认识,培养正确的国防观念,提高建设、发展、献身国防的自觉性,努力成才成长才能为国家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二、当前高校国防教育中存在的现实不足与问题分析
近年来,高校积极贯彻落实《国防教育法》的要求,通过军训、军事理论课、预征兵工作等各种途径加强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民族精神、普及军事知识和技能等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部分高校中还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师资力量匮乏、课程体系滞后、教育缺乏连贯性等系列问题,这对高校的国防教育改革提出了新挑战。
1.师资力量不足,难以保障军事理论课程效果
当前,很多高校都存在着师资不足的突出问题,军事理论课任务都是由负责学生武装部工作的老师承担,很少有专职的军事理论课教师,而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规定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军事课是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军事理论课为36学时。按照这一学时要求,军事理论课的授课教师面临着教学任务量大、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的现实问题,这必然对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带来不利影响。就国外的国防教育师资队伍构成而言,有的是由现役军人、院校教师两部分组成的,有的是由现役军人、院校教师和国防教育中心的老师三部分组成的。根据我国国情,高校也可以适当借鉴国外经验,进一步充实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切实提高国防教育效果。
2.国防教育没有形成常态机制,教育缺乏连贯性
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渠道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军训与军事理论课。目前,高校普遍按照大纲要求开展了军事训练,虽然在军训内容、军训时间上不尽一致,但都对军训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在教官配备、科目训练等方面都进行了精心安排和认真准备,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了充分保障,使得军训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然而,在很多高校却存在着军训工作一结束或者军事理论课一上完国防教育任务就完成了的现象,很少再组织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和训练,后续教育跟进不足,没有形成常态化教育机制,教育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从而导致军事训练成果难以得到巩固,而军事理论课的效果也难深化的局面。
3. 课程体系建设相对滞后,难以适应国防建设发展新形势的需要
军事理论课是高校国防教育最主要的途径之一,是落实国防教育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的有效载体。由于高校国防教育学科起步较晚,再加上师资力量、教学科研水平有限等不利影响,在课程建设上与其他学科相比差距很大。同时,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军事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着知识更新速度慢、教学方法和形式单一、缺乏统一的国防教育教材,并且主要采用大课堂教学方式的突出问题,而随着当代军事发展的日新月异,原有的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军革、信息化战争时代的要求,也远远不能满足未来国防现代化对复合型国防、军事人才的需求,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建设的改革势在必行。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实施路径
为更好地应对新形势下国防教育的新挑战、新要求,针对当前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和不足,应不断更新观念,创新渠道,完善措施,积极推进国防教育在高校中的深入开展,并取得良好实效。
1.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推进国防教育常态化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国防教育都是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教育本质上来讲,虽然两者教育的侧重点不一样,但都是以培养、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根本目的的;而在教育内容上也都有交叉之处,如在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培养、吃苦耐劳、坚忍不拔、顽强拼搏意志品质的培养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处。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既能达到效果上的相互促进,又能实现国防教育的常态化开展,保证教育上的连贯性。广义上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十分丰富,涵盖面广,既有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又有形势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在教育手段方法上也十分灵活,既有“两课”教学、专题报告又有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实践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国防教育的有效载体和有力借鉴,通过进一步丰富内容和手段,加强日常渗透,可以有力地推进国防教育的常态化开展。
2.充实师资队伍,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建设一支素质优良、业务精湛、数量充足的国防教育师资队伍是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工作的基础,也是做好军事理论课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织保障。这就需要首先从队伍入手,一方面要进一步充实现有国防教育教师队伍,优化结构,形成以专职国防教育教师为主、兼职国防教育教师为辅及年龄、学历、职称、专业等结构合理的队伍格局;另一方面要积极加强教师的业务素质培训,使其有更多机会进修国防教育专业知识,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更新教育理念,更好地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其次要不断推进课程内容的改革,保持教学内容上的与时俱进,不断把国防领域内的最新成果反映到教学中来,增强国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向学生传授最先进的国防理念以及最新的军事科技成果及发展动向,切实提高军事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教学效果。在这方面,作为开展较早、发展更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来讲,无论在学科建设、课堂教学还是师资队伍、教学科研上都可以成为国防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借鉴。
3.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积极推进国防教育网站建设
为了积极推进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很多高校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特别是开设网站的形式,大力开展国防教育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国防教育的普及,扩大了教育效果。然而,虽然创建了国防教育网站,但一些高校实际上只有一个网页,内容不够丰富而且更新不够,管理和维护也不及时,远远没有实现网络国防教育的预期效果。知识经济时代,推进高校国防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意义重大,一方面顺应了现代化国防建设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容易吸引广大学生对国防教育事业发展的关注。国防教育的网站建设首先要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其次在内容上也要体现出新颖性、时事性、丰富性、知识性、思想性,既要有国防建设的法律法规、世界军事的最新动态、世界先进军事技术等国防常识的介绍等,也要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信息安全教育等内容。同时也要积极加强对国防教育网站的管理工作,定期检查、督促更新网站内容,确保国防教育网站建设的正确方向和规范运行。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校;国防教育
Key words: college;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3-0199-01
0 引言
国防教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统一和,对全体公民进行的具有特定目的和内容的普及性教育活动。它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为增进全民的国防思想、国防知识、国防技能和身体素质,并有利于形成和增强国防观念、国防能力的各类社会活动。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国家意识和国家利益意识。高校开设军事理论课以及进行新生军训,是大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国家法律规定的每个公民的义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在多极化世界格局的形势下,各种势力的斗争会越来越激烈,一些不安定因素仍然威胁着祖国统一大业。因此,加强对未来国家栋梁的大学生国防教育尤显重要。高校国防教育,既是国防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赋予新时期高等教育的任务,更是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重要措施。
1 国防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国防教育课程是以军事理论课为主体,同时辅以各种不同类型国防讲座和各种国防知识活动,及通过各种历史题材的宣传作品和革命圣地、英雄人物进行教育。针对高校国防教育现状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
1.1 国防知识匮乏,国防意识淡薄 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当代大学生都生于和平年代,成长在以发展经济为主的安定时期。由于从小生活环境优越,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练,这些对是非鉴别能力不高的大学生容易受一些不良思想影响。特别是一些学生国防意识淡薄,认为接受国防教育只是军人的义务,跟他们没有任何关系。但是他们没有认识到国家的安定团结和稳定发展需要强大的国防作后盾,而国防并不仅仅是军队的事、军人的事,它需要全社会每一个公民的努力和奉献。当代大学生肩负振兴巾华、建设祖国的重任,也担负着保卫祖国、保卫现代化的义务。
1.2 国防教育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各高校大学生日益增多,加之军事课教师又缺乏正常的培养和补充渠道,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严重缺编已是不争的事实。由于缺乏专职的国防教育教师,军事理论课的教师大部分都是从各种渠道抽调出来的兼职教师,水平参差不齐,而且普遍采取大课堂教学,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目前各高校的国防教育师资队伍仅能勉强维持基本教学需求,更无精力投入国防教育学术研究,缺乏创新与发展的动力,使军事理论课教学处于原地踏步状态。
1.3 国防教育课程教学不规范 规范的学科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加强高校国防教育的前提。当前各高校国防教育课程普遍存在教学不够规范,训练科目不全,缺乏统一的教材,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创新等问题。学生实训的时间和科目,普遍达不到大纲的要求。有些高校在新生进校时象征性的进行几天军训,其中一些环节也因为场地条件所限而走过场或干脆省略;有些高校对必要的国防教育理论课程也因师资缺乏而缩水;有些高校则根本未将国防教育理论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也就更谈不上进行国防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传授。
2 改善国防教育现状的建议
针对高校国防教育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2.1 加强学科建设,健全评估体系 首先要完善军事理论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培养和引进师资力量,健全军事教研机构,大力推进军事课程建设。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的专兼结合的军事教师队伍,是搞好军事理论课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的重要保证。要开辟军事教师选拔、培养新途径,尽快解决高校军事教师不足,逐步建立一支高质量、多数量的军事教师队伍,以满足高校国防教育课程的需求。国防教育既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就应该建立相关的评估体系,并纳入高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之中,确保高校国防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2.2 健全机构,提高质量 高校国防教育是为国防建设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预备役的重要措施。校领导要提高思想认识,健全机构,明确学生军训的职责和任务,改进教学手段,抓好学生军训普及工作。军训场地设施是高校国防教育的物质基础。高等院校要加强学生军训工作的组织领导,增强做好军训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军训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统筹安排、科学规划,确保军训场地的有效使用,完善军事训练与军事教学设施,提高军训质量。
2.3 灵活教育形式,提高学生兴趣 爱国主义教育是国防教育开展的基础。我们应以重大节日、纪念日等为契机,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为载体,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目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欣赏创作各种历史题材的文学文艺作品,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使大学生接受崇高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的熏陶,同时也进行中国国情的教育,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我国各方面的历史与现状,了解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骤、目标和宏伟前景,增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4 落实保障措施,确保军训工作 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和军事部门要重视学生军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部队训练机构和民兵训练基地保障学生军事技能的训练。并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对现有的训练基地进行改建,完善配套设施,增大承训容量,提高保障能力,尽快建成一批设施配套、保障功能齐全的学生军训基地。不仅如此,在训练中,坚持贯彻从严、从难、从实战需要出发的训练原则,要求每个学生做到言行举止军人化,内务卫生标准化,操作训练规范化,教育秩序正常化,每日生活制度化。
3 结语
高校国防教育工作不仅关系到国防动员的质量,同时也与学生工作有着密切关系。我们应大力促进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开展,正确引导学生的行为,保证高校局面的稳定,促进高校长足发展,为国家和人民培养出更多的栋梁之材。
一、引言
测绘是指以光电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科学以及网络通讯技术等为基础,以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为核心,通过测量的手段获取地面现状的位置信息与图形信息,反映相关设施与自然地理要素的空间位置、形状、大小及其相关属性,为国土资源管理与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提供相关依据。地籍测绘是对土地界线的界址点坐标进行精确测定,将地表相关设施的空间位置、面积及其他属性准确绘制在图纸上,为我国国土资源的管理及各项基础业务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服务。国内针对地籍测绘在国土资源管理体系中服务功能的相关研究,江长喜(2000)阐述了测绘工作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充分开发,利用已有的基础地理信息资源为国土资源管理服务,运用现代测绘技术手段,提升为国土资源管理服务的功能和水平;余雷(2012)通过分析地籍测绘的作用,探究地籍测绘的经济作用,阐述地籍测绘的土地开发利用等研究了地籍测绘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作用。本文重点分析了地籍测绘与国土资源管理体系建设的相互关系,研究了地籍测绘在国土资源管理体系中的服务功能,结果为实现国土资源管理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二、地籍测绘与国土资源管理体系建设的相互关系研究
地籍测绘与国土资源管理体系建设相互关系是一个彼此相互依托、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地籍测绘服务于国土资源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为国土资源管理中国土整治与开发、土地的归属权、土地纠纷与变更等重要环节提供科学、规范、合理的保障。伴随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涵盖国土资源调查信息系统、土地利用信息系统、地藉信息系统等的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建设与发展势在必行,而地籍测绘是为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建设提供基础材料的精确的科学手段,是国土资源管理体系建设的前期性、基础性的准备工作。国土资源管理体系的建设为国家资源的宏观管理、国防建设、城乡规划等提供可靠保证的参考依据,同时使地籍测绘工作的前期性、基础性、公益得到充分发挥,推动了地籍测绘技术的发展。综合分析地籍测绘与国土资源管理体系建设的相互关系,地籍测绘通过对地块权属界线的界址点坐标进行精确测定,将地表相关设施的空间位置、面积、权属关系和利用状况等属性进行精确的绘制与记录,强化了国土资源管理体系高度的权威性、组织性、纪律性,确保相对科学、合理的分配与利用每一寸土地,为国土资源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科学、可靠的基础资料,与此同时国土资源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也带动了地籍测绘技术的发展,二者逐步形成相互依托、相辅相成的关系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的稳步发展。。
三、地籍测绘在国土资源管理体系中的服务功能分析
地籍测绘技术是强化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的有效平台,是国土资源部门进行空间数据分析与空间辅助决策有效技术手段,服务于国土资源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探究地籍测绘在国土资源管理体系中的服务功能,首先,地籍测绘在土地开发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地籍测绘对土地属性的精确测定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科学的基础资料,为区域地形、土地规划、产业结构调整及土地分配等提供重要数据支持,为土地的利用监测与动态的遥感分析提供理论依据;工程建设上,地籍测绘规范了土地开发的方案设计的资金预算与工程质量,保证了开发方案的可行性。其次,地籍测绘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经济作用,地籍测绘为我国土地的审批、规划以及合理利用提供基础材料,保证了城乡规划的合理开发,强化了土地与建筑物的产权管理;服务于城市的交通道路管理,作用于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的更新,有效地对土地进行了动态的监测。再次,地籍测绘技术的科学性、规范性在解决土地归属权纠纷,地质灾害损失评估,城市环保与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区划和地名管理都发挥了重要的数据支持功能。地籍测绘促进了国土资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地籍测绘是国家对能源、交通、水利以及通讯等设施进行战略投资的基础,是加强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的治理水平,促进国土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重要保证。综合研究地籍测绘在国土资源管理体系中的服务功能,地籍测绘技术为我国国防建设、国土资源管理战略方针的制定、土地合理开发决策的实施、城市、农村土地资源的规划及国土资源的动态监测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与数据保证服务,推进了现代社会国土资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带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进步。
四、总结与建议
现代社会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伴随社会的快速发展与测绘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国土资源管理事业正进入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现代地籍测绘技术能够为我国国家资源管理体系的建设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支持平台,能够为我国国防建设、城市规划、土地开发与管理以及土地资源的数据分析与决策实施提供理论保证,服务于我国现代化、适时化、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的国土资源管理,为促进我国城市、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现代社会实践发展中须完善地籍测绘的相关制度,促使地籍测绘工作与现代化技术手段的相互融合,保证测绘数据质量的准确度,不断强化测绘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服务功能,完善国土资源管理数据库的建设,实现城市、农村空间数据共享,为国土资源开发管理提供切实有效的数据服务,进一步实现国地资源管理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余雷. 地籍测绘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 科技资讯,2012,(24):27.
[2]安波. 强化测绘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服务功能[J].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6,(02):70-71.
[3]王玉龙. 测绘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 科技咨询导报,2007,(24):25.
学校2021年双拥工作总结范文
在淮南市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委员会《关于做好20__年双拥工作的通知》精神指引下,在市双拥办的亲切关心和领导下,结合龙湖中学20__年双拥工作计划,一年来,我们把双拥工作当做学校大事来抓,踏踏实实开展工作,取得了喜人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健全组织,科学规划
切实加强对双拥工作的领导,本学年建立了以校长张中田同志为组长,副校长 杜 君、孔庆、杨慧、党总支副书记吴鹏同志为副组长,各处室中层干部等为组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安排双拥工作、定期检查双拥工作。本学年学校都把双拥工作作为学校工作重要的内容,明确责任,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切实把双拥的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
二、规范运作,活动促进
双拥工作是加强军民团结的根本大计,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国防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校高度重视双拥工作,并把双拥工作贯彻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
1、学校在师生中开展了一系列国防教育活动,在校内形成了浓厚的国防教育的氛围。如定期举办国防知识竞赛、军训、参观部队、体验军营生活、学习消防知识、每周一举行升国旗仪式等。
2、重视军地友谊,我校同武警支队一中队自97年以来建立共建关系,长期以来互相支持,军地之间建立了鱼水深情。今年建军节、老兵退伍、春节,校领导与学校有关部门负责人和校文艺队前往慰问。经常派教师去中队进行文艺、板报等活动指导,与部队开展篮球赛、足球赛等各种联谊活动,互相交流工作经验。同时,学校认真组织学习上级民政部门下发的各种有关双拥工作的文件,将文件精神贯彻落实到日常工作中。
3、组织优秀小战士和学生干部到一中队参观学习。军训结束后,在教官的组织下,评选出优秀小战士,学校组织这些小战士前往一中队参观学习。每一届自管会换届以后,学校又组织这些学生干部到一中队参观学习。他们在一中队领导的带领下,参观中队的营房设施、内务设置、学习室、荣誉室和器材库等地。中队官兵分组为学生们一一讲解,让他们了解我军的优良传统,对小战士进行组织性和纪律性教育。
4、学校尽可能的解决共建部队实际困难。学校除了在春节、建军节等对一中队进行慰问以外,每年招生时,学校优先考虑对当地驻军和现役军人子女入学问题,解决了这些人员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国防建设,为国家做出了较大贡献。为此,校委会研究通过了以下政策:
(一)凡现役军人子女不论是在起始年级入学还是在学年初转入,学校一律大开绿灯。
(二)每学年初,以班级为单位对现役军人、武装警察部队(含地方警察)子女在龙湖中学就读情况登记造册,并安排课任教师和学生结对子,实行跟踪教育。
(三)每学期召开一次现役军人、武装警察部队(含地方警察)子女家长座谈会,认真了解他们在子女家庭教育方面的存在的问题或困难,听取他们对学校在其子女教育问题上的意见和建议。要求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不定期的与现役军人、武装警察部队(含地方警察)子女家长进行沟通和联系,及时了解并向学校反馈有关情况,为学校采取相应解决问题的措施提供依据。
通过以上有针对性的措施的实施,确保现役军人、武装警察部队(含地方警察)子女在学校得到最好的教育,健康成长,为其父母解决后顾之忧,把双拥工作落到实处。
三、发挥优势,注重教育
1、抓好新生军训,搞好国防教育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国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为做好这项工作,学校充分利用板报、广播、班会课及开展讲座和知识竞赛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国防知识宣传教育。20__年,我校八年级学生进过市人防办层层选拔,组建了淮南市唯一的一支代表队,代表淮南市参加省人防办主办的“防空抗震知识”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为我市双拥工作增添了靓丽的色彩。新学期对新生进行了军训。军训贯穿国防教育,包括两个环节:入学教育和集中军训。两个环节密不可分、紧密配合,对提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通过演习,提高防范意识
为增强全校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及地震综合防御能力,学校配合安全教育日,结合国防教育,9月份,成功举行近3700多名学生生的“紧急疏散”演习活动,使学生增强国防意识,充分熟悉安全的重要性,牢固树立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
3、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利用体育课、政治课,对学生进行国防知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请老革命、老战士为学生作报告,开展国防知识演讲比赛、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提高中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培养爱国情操。实践证明,经过这样培养的学生,爱国意识、国防意识明显提高。
四、加强监督,务实工作
学校还注重收集双拥资料,及时报道我校的双拥工作的情况,努力倡导浓厚双拥工作的氛围。学校聘请社区、工会监督双拥工作,并把双拥工作情况列入学校工作的考核细则,从而使双拥工作规范运作。
我们坚信在上级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我们将以更加务实的作风,勤奋工作,开拓进取,在双拥工作中争取取得更大的成绩。
学校2021年双拥工作总结范文
国防教育和双拥工作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因此,本园非常重此项工作,将此项工作列入园内工作计划之中。现将第一阶段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健全组织,科学规划。幼儿园建立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双拥工作的领导。本学期建立了以园长为组长,副园长为副组长,园务会及班主任等为组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安排双拥工作。明确责任,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切实把双拥的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
二、制定幼儿园双拥工作实施方案,宣传动员,统一思想,明确任务,落实责任,营造氛围。
三、规范运作,活动促进。双拥工作是加强军民团结的根本大计,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国防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度重视双拥工作,并把双拥工作贯彻落实到幼儿园工作的各个方面。
(一)是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县委、政府争创省双拥模范县的重要文件精神,提高对双拥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激发广大师生的爱国拥军热情,增强宣传双拥、支持双拥、参与双拥的自觉性和积极主动性。
军工行业是我国国防支柱行业,在国民经济繁荣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力量。以军工为特色的高等教育肩负着为军工行业和国防建设提供人才培养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使命,培养既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又具有较强综合素质和人文情怀的专业技能人才,是军工高校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艺术教育是大学生素质培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素质养成发挥着重要作用,军工高校开展大学生艺术教育,有着鲜明的行业特色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引言
近年来,尽管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几经调整,但是始终保留着一批具有军工传统和国防特色的高校。主要包括原国防科工委所属7所高校,这些高校普遍具有的特点是:以为国防科技工业提供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作为主要办学目标和任务,在某些学科或专业具有鲜明的军工特色,曾经或一直参与国防科学技术研究。此外,原国防科工委还与地方共建高校9所,原五个军工总公司所属的高校也设置有部分军工专业,这些高校也在为军工行业和国防建设提供人才培养等服务。除军事院校外,1998年起我国在普通高校开始招收国防生,从最初的2所已经扩大到目前118所,囊括了我国绝大部分的“211、985”工程重点院校,目前我国在校国防生已有近4.8万人。这些构成了我国新型的国防教育框架体系。
我国高校艺术教育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得到加强,国家已经两次颁布《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1989—2000年和2001—2010年),特别是《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及其评估方案制订以来,高校艺术教育在教学组织、师资队伍、器材场馆、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艺术教育在活跃校园文化氛围、陶冶师生情操、提高师生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艺术教育推进过程中,以艺术形式反映军工高校师生精神风貌的成果和作品也不断推出。比如,歌曲《你是光》《军工骄子》、舞蹈《飞天之梦》、小品《生日》等,在高校和社会上产生了非常好的影响。
一、军工高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军工高校艺术教育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为艺术教育开展还不平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还比较低,艺术教育氛围还不够浓厚。艺术教育与军工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相比,与提高大学生艺术素质的要求相比,与艺术教育应具有的地位和作用相比,都还存在一定差距,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1.对艺术教育及其作用的发挥重视不够,艺术教育和文化艺术活动开展不够活跃
与综合性院校和以人文社科为主的院校相比,军工高校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开展不够活跃。一是艺术教育缺少应有的重视。由于军工高校普遍以理工学科专业为主,建设的重点往往放在能够体现学校特色的军工学科专业或强势学科专业上,在政策引导、硬件投入、经费支持等方面这些学科专业始终成为学校的中心和重点。在长期重视学术环境和学术氛围建设的同时,一些学校忽视人文氛围的建设和营造,忽视文化艺术教育在学校发展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意义和作用,忽视艺术教育和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人文社会科学、艺术教育等始终处于补充或辅助地位,缺少环境、设施、资金的支持,发展机会少,发展能力弱,发展条件差。二是一些学校文化艺术活动的主体仅仅满足于艺术专业学生或校级学生艺术社团,如大学生艺术团,对其他学生艺术社团缺少组织、引导和支持。文化艺术活动多围绕重大节日或纪念日组织开展,平时活动少。开展文化艺术活动的设施场所薄弱。文化艺术活动的学生参与面、对学生影响面不高。三是一些学校艺术教育师资薄弱,开设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门类少,课时少,选修学生少。
2.艺术教育和军工文化、国防文化结合不够紧密,围绕学校典型人物和事例进行艺术创作和塑造不够
近年来,我国军工事业和国防科技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涌现了一大批标志性建设成就和为这些成就做出突出贡献的教育和科技工作者。这其中就包括军工高校中那些默默奉献在教育和科技岗位上的优秀知识分子。与科研院所一线的科技人员相比,他们承担的科研任务往往都是间接的、配套的、基础的,他们由于不是处在第一线,得到的荣誉和光环也往往逊色得多。但他们确是这些重大科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为国防科技人才的培养、为了重大科技项目攻关所做出的成就和贡献却并不逊色。他们的事迹和做出的成就为军工高校艺术教育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和条件,是军工高校艺术教育永不枯竭的源泉和动力。艺术教育应该也能够与军工文化、国防文化有机融合,通过艺术形式,展示展现国防建设突出成就,展示军工文化国防文化丰富内涵,展示军工高校师生精神风貌。
但是长期以来,军工高校艺术教育与军工文化、国防文化结合得不够紧密。无论在专业艺术教育还是公共艺术教育中,都缺少将艺术的真、善、美与军工文化集体主义、开拓创新、无私奉献本质内涵的有机融合,缺少通过艺术教育的平台对军工文化、国防文化精神的弘扬。在艺术教育课堂教学上,在教学目标、教学课程设置、教学实践的安排上,都还没有充分体现出高校军工文化的特色和要求。课外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也更多地停留于自发的、无计划和无目标的活动,缺少以军工文化进行正确引导。
一些高校对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的挖掘不够,军工高校通过艺术教育、艺术创作、艺术展示的形式,真实、全面地反映国防建设和军工高校建设发展成就,反映军工高校教学科研人员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反映军工高校学子热爱军工、为军工事业勤奋学习、立志献身军工的作品和成果还太少,水平高、内涵深、有影响的精品则更不够。
二、加强军工高校艺术教育的建议
军工高校艺术教育尽管存在许多弱势和不利条件,但是只要能够充分认识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意义和作用,充分重视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军工高校艺术教育同样可以开展得丰富多彩,有声有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军工高校艺术教育
首先要重视艺术教育第一课堂。国家教育部就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开设《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等“限定性选修课”。军工高校要按照这一要求,不仅应当开足这些课程,在师资充足的情况下,还应该开设更多门类的课程;不仅要列入选修,个别课程还应作为必修;不仅要重视课堂理论教学,还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课堂教学、理论讲解、实地考察、现场操作、角色参与、文艺活动等结合起来,全面提高教育效果。
其次要重视课外艺术活动的开展。“课外、校外艺术活动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课外、校外文化艺术活动,要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师资、有制度。” 学生各类社团是课外艺术活动的主体,要尽量给他们配备相应的指导教师,提供活动场地和相应的经费支持。通过建立完善的考核评定制度,也可以计入学生的学分或教师的教学指导工作量。
此外,要重视引进校外主旋律题材的高雅艺术进校园。高雅艺术的引进,既是军工高校艺术教育活动的有力补充,也是丰富高校艺术教育形式和内涵,开展正面教育,提高师生审美情趣的有效举措。近几年南京理工大学引进的主旋律题材演出多达十多场,比如,江苏省锡剧团的锡剧《红色恋人》、前线话剧团的话剧《马蹄声碎》、南京市话剧团的话剧《沦陷》,电影《我的》《》等。演出结束后,学校及时组织同学与艺术家们座谈讨论,共话理想、信念、人生,或组织同学撰写观后感,围绕主题开展讨论等,受到师生广泛欢迎,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2.充分利用艺术平台,大力弘扬军工文化和精神
近年来,军工高校在参与开展国防教育和科技活动中,做出了突出成绩,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感人肺腑、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比如,哈尔滨工业大学马祖光教授、北京理工大学毛二可教授、西北工业大学张立同教授、南京理工大学周长省教授等。他们的事迹通过各种宣传后不仅对高校师生产生了非常好的教育作用,也在社会上产生了非常好的影响。特别是一些高校根据这些人物和事迹,进行了艺术创作,赋予了这些典型人物更为鲜活的生命,更加受到师生和社会的欢迎。比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创作的歌曲《你是光》,东华理工大学创作的小品《生日》,南京理工大学创作的歌曲《军工骄子》《走向国防现代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作的舞蹈《航空人的承诺》《飞天之梦》等,在高校广为传诵,使广大师生从中受到教育。
与涌现出的大量的人物事迹相比,以此为背景的军工高校艺术创作还稍显滞后,艺术创作的量还很小,艺术创作的形式还比较单一,创作的水平和质量也需要提高。高校还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借助校内外各种力量,围绕军工文化主题加强高校艺术创作,以艺术为平台,大力弘扬军工文化和精神,促进军工高校艺术教育的进一步繁荣发展。
3.发挥优势,凝练特色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在成功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项目研制、攻关成绩的同时,也形成了以“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为代表的国防科技工业精神。这些精神全面、准确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特征和本质要求,体现了国防科技战线广大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风貌。在一所以国防科技教育为特色的高等学校,应该为参与创造和形成了这些精神感到光荣和自豪,也应该始终把弘扬这些精神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艺术教育是承载这种精神的最好形式和载体,军工高校应把弘扬军工精神作为文化艺术教育的主线和重要内容,通过艺术形式进一步用军工精神所赋予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教育和引导学校师生。要让军工文化艺术主题成为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主旋律,占据校园文化主阵地,加强军工文化艺术建设,营造浓厚军工文化氛围,成为学校主要任务。通过建设,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军工高校艺术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Z].2002-05-15.
[2]房居清,房卉.理工科大学艺术教育研究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6(08):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