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2-09 02:56:2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特殊教育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特殊教育

篇1

不用说大家也应该知道,这就是特教学校的老师们。从事的也是教育工作,却比一般教师多了许多苦辣酸甜,多了一层更深的爱心,而社会上真正了解的人却是不多,在很多人看来,包括孩子的家长,他们认为只有正常孩子才有权享受教育,而对那些特殊孩子——残疾儿童的教育根本不重视,或者说往往忽视对他们的教育,在他们身上投入的爱很少。很多认为他们是一群不正常的孩子,给予他再多,也没有反应,更不用谈回报。有感于此,我想说:“这群特殊的孩子需要爱,特殊教育更需要爱。”所以我们一直在默默的工作着。

 

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己有好几个年头了,在特殊教育从教的过程中,在与这群特殊孩子的交往中,让我更深切的明白,多一份爱特殊孩子就能成长一步,离回归主流社会的距离就更近了一步。在这几年的风风雨雨里,我与这些孩子们发生了许许多多难忘的事情,同样这些也是一幕幕令人感动的小插曲。

 

陶晴同学她不但有语言障碍,智力也有残疾,而且她的肢体协调能力也很差,走路一腐一拐的,激烈的体育运动是不能参加的。每天早上我都会在校门口等她或安排学生等她,扶她上楼梯进教室,虽然她行动不便,但是每到大课间活动时间二楼空地上总能看见她的身影,一次一次的练习拍球、一次次的练习蹲起、单脚站、肢体平衡等动作的训练;虽然这些都是极其简单的动作,但对于一个肢体协调能力很差的她来说是个高难度的动作。

 

每天放学后,她经常主动要求我把感统训练室的门打开,她自己要给自己做感统训练,开始我认为她只是想玩玩具而己,可是两个多星期过去,她几乎每天都叫我开门自个儿去训练,有一次,我不经意的走到感统训练室时,看见她正在走“环形按摩平衡轨道”,总是没走到三步她又掉下踩地了,但她却不气妥,掉下来了再来,一次一次的重复着练习。

 

看到她满头大汗、一副早己疲惫的样子,我下定决心,一定不能再让她没有计划、没有目的折腾。我加班加点整整两个星期给她制定了一个比较详细的训练计划,只要没有特殊情况几乎做到了,每次都在场帮助她完成每项训练。很多时候当我劳累了一整天,第二天发现所做的全是无用功的时候,我没有任何怨言。

 

很多人都会抱怨,抱怨上天的不公,抱怨社会的不平等。但是,特教老师不会,他们不能抱怨,似乎也没有抱怨的权利!看到自己傻乎乎的孩子们,他们不会去抱怨为什么她们这么难教,为什么脾气都这么怪?这些老师唯一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所能,献出自己的所有爱心,去帮助每个特殊的孩子。作为一名特教老师,需要更多的爱心,更多的精力去包容这些孩子。

 

三年了,她的肢体协调能力、身体平衡能力有了一定的飞跃。她把所有的精力都发挥出来了,做了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了她自己想做的事情。她现在再也不用我们在校门口接她上楼梯了;体育课也不必享受特遇了,而且她还报了学校的舞蹈队,她曾经告诉过我,她要上台表演“感恩的心”来表达对老师的教育之恩。虽然她还没有被舞蹈老师选中去做舞蹈队员,但是我相信就如她自己所说:“只要好好学习,就会有进步。”

 

陶晴同学让我深深明白,虽然这些孩子生理上有缺陷,但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是积极向上的,她们内心同样渴望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学习、工作,她们有着和正常人一样的毅力,只不过有时会被这样或那样的客观原因所隐藏而未被发现。

 

作为一名特殊教育老师艰辛无处不在,但感动也无处不在,正因为有这些点滴的感动,才凝聚了我们特教工作者无穷的动力。2013年9月10日教师节那天我走进办公室,就发现办公室桌上有好多学生画的画,这些作品是学生送给我的教师节礼物,虽然这些画简单、粗糙,甚至还有错别字,但是我感受到了这些礼物的珍贵,这是他们第一次送礼物给我,而且是自己用心制做的作品,我心里有无比的高兴和激动,但是我也有一些失望,这么多礼物中没有发现陶晴同学的。

 

“叮呤呤……上课铃响了,我像往常一样走进教室上课。当我刚上课不久时,陶晴同学突然举起手,用她并不是很准的语言说:“老师,我有话对您。”因为平时上课她最喜欢插嘴,说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我没有停下自己的讲课,也心想她肯定又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没过一会儿,她又举起手,哭丧着脸说:“舒老师,我有话一定要对您说。”此时,我随便回答了一声:“陶晴同学,老师知道了,有话等下课完后说好吧!”我继续讲课,可是没有上两分钟,她又说:“舒老师,我有话一定要现在对你您说,我怕等会忘记了。”此时,我生气地说道:“为什么你总是打断大家上课,老师不是说了吗?有话请你下课再说。

 

”话音刚落,当我准备转身板书时,只见她从座位上迅速站起来,快速走上讲台,对着我我深深的敬了个礼,并且小声地说:“舒老师,今天是教师节,我祝你教师节快乐、身体健康、永远年轻美丽,我没有能力画画做贺卡给你,但我一定会用好好学习的行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你,从今以后一定要认真学习跳舞,争取在明年元旦文艺汇演时上台表演个舞蹈送给你。

 

”之后又抱着我说:“舒老师,我爱你。”顿时班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一句句“教师节快乐”传入我耳里,班上还有些同学来到讲台,有抱着我腿的、有拉着我手的……此时,我整个人都呆掉了,我被这种从未预料过的幸福包围着,这种幸福是一种含泪的欣慰。

 

我既感动又难过,为这群特殊孩子的真诚、热情所感动,为误会陶晴同学的行动而难过后悔。不知过了多久,我突然醒过来,拥抱这些孩子,并大声的说:“同学们,舒老师也爱你们,你们不比别人差,你们是最棒的,只要你们现在好好学习,好好做人,将来能立足社会,自食其力,就是给舒老师最好的礼物,最大的欣慰。”

 

爱拉近了距离,爱凝聚了力量,相信有爱就会创造奇迹。自从这个教师节发生这样的小插曲后,班上的桌子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凌乱了,教室里任何时候都看不到垃圾了,学生作业也有了突破性的飞跃……现在班上几乎隔一个星期就能得一次流动红旗。直到今天我偶尔还会收到一些小画,一些纸条,画虽简单、语言虽朴实,但足以说明,他们懂得了什么是爱,知道了该如何去爱,如何去表达自己的爱……

 

篇2

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己有好几个年头了,在特殊教育从教的过程中,在与这群特殊孩子的交往中,让我更深切的明白,多一份爱特殊孩子就能成长一步,离回归主流社会的距离就更近了一步。在这几年的风风雨雨里,我与这些孩子们发生了许许多多难忘的事情,同样这些也是一幕幕令人感动的小插曲。

陶晴同学她不但有语言障碍,智力也有残疾,而且她的肢体协调能力也很差,走路一腐一拐的,激烈的体育运动是不能参加的。每天早上我都会在校门口等她或安排学生等她,扶她上楼梯进教室,虽然她行动不便,但是每到大课间活动时间二楼空地上总能看见她的身影,一次一次的练习拍球、一次次的练习蹲起、单脚站、肢体平衡等动作的训练;虽然这些都是极其简单的动作,但对于一个肢体协调能力很差的她来说是个高难度的动作。每天放学后,她经常主动要求我把感统训练室的门打开,她自己要给自己做感统训练,开始我认为她只是想玩玩具而己,可是两个多星期过去,她几乎每天都叫我开门自个儿去训练,有一次,我不经意的走到感统训练室时,看见她正在走“环形按摩平衡轨道”,总是没走到三步她又掉下踩地了,但她却不气妥,掉下来了再来,一次一次的重复着练习。看到她满头大汗、一副早己疲惫的样子,我下定决心,一定不能再让她没有计划、没有目的折腾。我加班加点整整两个星期给她制定了一个比较详细的训练计划,只要没有特殊情况几乎做到了,每次都在场帮助她完成每项训练。很多时候当我劳累了一整天,第二天发现所做的全是无用功的时候,我没有任何怨言。很多人都会抱怨,抱怨上天的不公,抱怨社会的不平等。但是,特教老师不会,他们不能抱怨,似乎也没有抱怨的权利!看到自己傻乎乎的孩子们,他们不会去抱怨为什么她们这么难教,为什么脾气都这么怪?这些老师唯一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所能,献出自己的所有爱心,去帮助每个特殊的孩子。作为一名特教老师,需要更多的爱心,更多的精力去包容这些孩子。

三年了,她的肢体协调能力、身体平衡能力有了一定的飞跃。她把所有的精力都发挥出来了,做了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了她自己想做的事情。她现在再也不用我们在校门口接她上楼梯了;体育课也不必享受特遇了,而且她还报了学校的舞蹈队,她曾经告诉过我,她要上台表演“感恩的心”来表达对老师的教育之恩。虽然她还没有被舞蹈老师选中去做舞蹈队员,但是我相信就如她自己所说:“只要好好学习,就会有进步。”

陶晴同学让我深深明白,虽然这些孩子生理上有缺陷,但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是积极向上的,她们内心同样渴望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学习、工作,她们有着和正常人一样的毅力,只不过有时会被这样或那样的客观原因所隐藏而未被发现。

篇3

2、教学特殊性是特教改革的发展趋势特教改革中提出:“时展,从教育科学和特殊教育的发展与我国特殊教育课程现状的比较来看,我国特殊教育学校课程建设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不能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要求和特殊教育发展的特殊要求,不能适应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进而也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基于如此,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现有的以特教老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单调的集体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特教改革的需要,开展特殊性教学方式是特教改革的发展趋势。

二、特殊教育教师教学原则特殊性

特教学生特殊之处在于自身条件限定了他们各种特殊需要,所以特教老师在教学原则上存在以下特殊性:

1、耐心原则特教老师比普教老师更要有耐心。现在孩子难交是普遍问题,可是针对特教孩子,更需要加倍的耐心才能将教学工作做好。特教学生由于其先天或后天事故,生理或心理处于一种病态的反复之中。比如:自闭症孩子就需要不断进行重复性训练。因此,特教老师要拿出比普教老师多得多的耐心去理解、关心和呵护他们。并不是简单的以生为本就能解决教学问题的,因为特教对象是常人无法理解的心理世界,而不变的坚守和超常的耐心成为我们拉近与他们之间距离的基石。

2、宽容原则宽容包含尊严,而不单单只是同情。作为特教学生来说,先天的不幸已经很痛苦,你强加的同情心会让他们觉得是在怜悯自己,让他们极易产生自卑、自闭、丧失信心、厌学等不良情绪,严重者可能做也伤己伤人的极端事情出来。所以我们需要宽容他们的不足,宽容他们的错误,在教学中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3、爱心原则教育事业本身就是一份爱心事业。而相较普教老师,特教老师需要在教学上付出更多的爱心。只有强烈的爱心和责任感才能真正设身处地为特教学生着想,才能充分激发他们的生命活力,支撑起每一个特教学生学习的信念和动力。

三、特殊教育教师教学实践特殊性

特殊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结构流程与普通教育有很大不同,所以在教学实践上存在以下特殊性:

1、教学践行更细由于特教学生相较普通学生心思更敏感、更脆弱,所以需要特教老师观察更细。需要从他们面部表情、行为举止,乃至一个小手势的细微变化,来观察学习效果好坏,以改变教学策略和方法。每个特教学生都存在行为差异性,不能照本宣科,学,需要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特教学生心理需要,帮助特教学生塑造并完善人格。

篇4

一、上海市特殊教育的基本情况

 

上海市现有特殊教育学校29所,其中盲校1所、聋校4所、辅读学校19所、职业技术学校4所、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1所,另有特殊幼儿园1所、学前教育点28个、全日制高等教育点4个。全市基本形成了“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特殊教育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送教上门、社区教育为补充”的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互相衔接、普特融合的特殊教育体系。

 

上海市管理特殊教育学校主要采取市、区双重管理的办法,区负责学校党务和人事工作,市教委教研室特教部负责全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业务管理,对全市特殊教育学校进行业务检查和考核。

 

该市整合了原本分属于教育、卫生、残联等不同部门里的残疾儿童发生、干预、教育、康复等信息,构建了全市统一的“上海市特殊教育信息通报系统”,实现了部门之间信息的共建和共享,为特殊教育决策管理提供基本信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协同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共同建设上海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整合优质资源,搭建教育平台,健全特殊教育支持体系,更好地满足了特殊儿童及其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二、上海市特殊教育的先进经验

 

上海市将特殊教育的发展纳入当地教育事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市、区县均建立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社会团体各司其职,加强合作,研究与协调解决特殊教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形成各部门协作,支持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机制。2004年上海市启动了“示范性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作,2006年命名了7所首批“上海市示范性特殊教育学校”。目前,上海市的特殊教育工作已走在全国前列。

 

(一)从制度上保障特殊教育稳健发展

 

近年来,上海市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随班就读工作管理若干意见》《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年)》《关于加强特殊教育师资和经费配备意见》《上海市聋校、辅读学校教学与康复设施设备装备标准(试行)》《上海市特殊教育专业岗位培训计划》《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发现、诊断与安置工作管理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优化特殊教育学校(班)办学条件的几点意见》《关于上海市盲、聋特殊教育机构与相关医疗机构开展医教结合合作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特殊教育文件与法规。在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后,上海又及时制订印发了《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从制度上保障了特殊教育事业的稳健发展。

 

(二)办学经费对特殊教育大幅度倾斜

 

仅2009~2011年,上海市的市、区县两级财政共投入特殊教育专项经费约4.57亿元,其中市级财政投入约1.7亿元,区级财政投入约2.87亿元,全市共迁建、扩建、改建特殊教育校舍约15万平方米,25所特殊教育学校教学与康复设施设备达到规定标准,35个学前特殊教育点改善了办学条件,99所有随班就读学生的中小学建立了116个资源教室,17所学校配备了电梯,特殊教育学校的面貌焕然一新。上海市能足额保障特殊教育医教结合、设施设备配备经费,并纳入年度特殊教育经费预算。2012年起,上海市调整了特教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按照每生每年不低于7800元的标准拨付。上海市的免费特殊教育已覆盖学前到高中。

 

(三)率先实施“特殊教育资格证书”制度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早在1997年发文明确提出在上海市建立特殊教育资格证书制度。文件规定自1997年7月起对特殊教育学校在职教师进行特殊教育基本理论与技能的培训及考核,经考核合格者获得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印制的“上海市特殊教育资格证书”。自1998年9月起,取得“上海市特殊教育资格证书”者方可在上海市从事特殊教育工作。上海市为各特殊教育学校配备了巡回指导教师、资源教师和康复专职教师,委托华东师范大学学前与特教师资培训中心开展业务培训;通过组织特教教师出国培训、考察和引进国外专家讲学等方式,对特教教师进行培训;探索特教教师双学历职前培训机制,使特教教师具备开展医教结合特殊教育的学识与能力。上海市教育、编办、财政、人社等部门及时修订和完善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并保障落实,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结构、岗位设置符合特殊教育工作需要。当前,上海市特殊教育教师配备标准是: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与学生比为1∶2.4,学生在200人以下的按200人核编。学前特教班每班配备3名专任教师。

 

(四)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医教结合特殊教育服务网络

 

上海市发展特殊教育的理念是“医教结合”,即做到教育队伍与医学队伍结合、教育教学与康复医学结合、医院康复与学校康复结合,对每一个残疾儿童建立医生、教师、家长共同评估机制,做到科学选择教育方式、科学制定教学与康复方案、科学设定教学目标和生涯规划,实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推进医教结合,提高特殊教育水平”被列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

 

借助“上海市特殊教育信息通报系统”,上海市为每一个残疾儿童建立了个人档案,记录其接受随访、康复、教育等各种医教结合服务的过程。目前,上海市已构建了特殊教育机构、医教结合行政管理体系、医教结合专业服务体系和医教结合支持保障体系四位一体的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管理系统,全市实现了医教结合服务全覆盖。

 

三、上海市特殊教育经验对发展广西特殊教育的启示

 

“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落地广西后,广西各地一批新(改)建的特殊教育学校陆续投入使用,适龄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得到保障,社会关心、支持特殊教育发展的氛围正在逐渐形成。但是,广西特殊教育总体状况与其他省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重大意义,加快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和其他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落实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制度,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提出的“支持特殊教育”的重要精神,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并落实加快发展特殊教育的政策、举措,切实保障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各特殊教育学校也要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大力宣传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成绩,宣传和弘扬特教教师高尚的师德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主动走出去,争取社会支持,通过各种途径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特殊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一)完善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机制

 

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成本相对普通学校来说要大得多。虽然各地在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上已经采取了倾斜政策,但离满足特殊教育学校的正常发展需要还有较大缺口。2014年1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部门制订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要在3年内达到每年6000元,有条件的地区可进一步提高”。目前,广西特殊教育公用经费标准总体上还比较低,广西应及时逐步上调现行经费标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优先支持特殊教育发展。各级财政、教育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将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纳入财政教育经费预算,要实施特教学校、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的生均公用经费统一标准,还应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多渠道筹措特殊教育办学经费,确保特殊教育事业持续稳定发展。

 

(二)创新特殊教育管理方式

 

近年来,广西特殊教育学校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是如何加强管理、提高办学质量的问题。当前,各地对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还不够到位,特别是在业务的管理和指导方面还比较欠缺。笔者认为,广西可以借鉴上海市的成功经验,党务和人事仍按照属地管理的办法,业务方面由自治区或者各市教研室负责,统一开展特殊教育业务活动。

 

这样,既便于集中资源优势开展活动,也有利于各特殊教育学校间形成竞争机制,促进提高。各特殊教育学校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残障程度、智力水平提供力所能及的个性化的课程内容、要求与评价,要设置不同的技能课程,学习、训练不同的技能内容,切实使每一个学生学有进步、学有所长。广西还应整合资源,扶持有条件的特殊教育学校创办区域性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或高级中学,扩大特殊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探索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为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并且有能力接受高层次教育的各类残疾学生创造继续学习的机会。

 

正在规划或新建的特殊教育学校要执行2012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并参照《广西壮族自治区示范性特殊教育学校评估标准》,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当前,广西各特殊教育学校的招生压力很大,各地可以在特殊教育学校成立指导中心,建立资源教室,发挥特殊教育学校的资源优势和指导作用,扩大在普通学校开设特教班和增设随班就读点的规模,建立健全随班就读工作机制,提高残疾儿童的入学率。广西还可以借鉴上海市的经验,建立广西特殊教育网络信息共享平台,通过部门分工合作,为每一个残疾儿童、学生建立电子化个人档案,并且与学籍管理系统对接,为残疾儿童、学生提供自发现开始的医教结合跟踪服务。

 

(三)打造优质特教师资队伍

 

广西要致力于打造一支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特教师资队伍。当前,广西特教师资队伍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数量方面,要争取编制、人社部门的支持,制定特殊教育学校师资配备编制标准,合理配备教职工,并有计划地引进康复、心理、医学方面的专业人才;质量方面,要以教师的特殊教育、康复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为重点,开发培训内容,加强和改进校本研修。广西可以整合区内相关高校的特殊教育力量,充分发挥“广西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的作用,或者可以考虑在每年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单列开班,凸显特殊教育专业特色,开展更有针对性的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专项培训,打造优质特教师资队伍。

 

(四)开展医教结合的实践与研究

 

篇5

尤其是对特殊学生而言,由于他们具有特殊的认知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兴趣爱好的影响较大,特别是智障儿童,由于这些儿童与一般正常的儿童相比,在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障碍,不符合一般儿童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

 

因此,对于特殊教育中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而言,其课程开展的手段和进展都处于较为滞后迟缓的地步,特殊儿童的特殊需求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开展增加了一定的障碍。

 

在现在这个信息化时代,无论是一般儿童,还是特殊儿童,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机会来学习信息技术课程这个时代的先锋课程。我们应该看到,不论是特殊儿童,还是正常儿童,玩都是孩子们的天性,因此在特殊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该充分体察特殊儿童的感知能力、认知能力,在照顾到每一位特殊学生的特殊需求的同时,充分利用他们爱玩的天性,以及学习和认知受到兴趣爱好的影响较大的特点,在特殊教育信息技术课程中引入游戏教学策略,培养特殊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其主动学习的能力,同时增强特殊学生的自信心,提高整体特殊教育教学水平。

 

一、游戏教学原则

 

(一)进行缺陷补偿

 

我们常说,如果上帝为你关闭一扇门,那么往往他会为你打开一扇窗。特殊儿童由于先天的或者后天的缺陷造成生理、心理或者社会等一方面或几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些缺陷一定会通过其他方面来进行补偿。抱着这种心态,我们对特殊儿童才能以一种更加利于他们发展的动态的眼光来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缺陷补偿理论。

 

本课程教学对象主要是中重度智力障碍并伴有多重障碍的学生,对于在智力方面存在障碍的学生,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中引入游戏教学的过程中,则应该重点开发并利用他们的视、听、触觉等多种感观,借助于双手或者身体的触觉效果,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游戏活动操作中来,在操作中帮助他们形成对物体表象的认识,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对所学习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而对于在听力以及语言方面存在障碍的学生,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引入游戏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开发和利用这些学生的视觉观察能力,突出对这些学生的大脑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在特殊教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游戏教学策略,应该格外注意对特殊学生的缺陷进行补偿的理论和原则,充分满足特殊学生的特殊需求,通过游戏教学提升特殊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和认知能力,激励他们主动地投身到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去。

 

(二)多种方式结合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具备其独特的教学特点和优势,信息技术课程通过多媒体的形式能够将多种不同的形象和形式向学生进行传递,比如可以通过色彩鲜艳丰富的图片、形象生动的动画、娓娓动听的声音等各种丰富形象有具体的形式,来充分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对于智障学生而言,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引入游戏策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对学生的缺陷进行补偿,开发和利用其具备优势的方面进行教学安排,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各种较为专业的信息技术理论同多种形象直观的内容结合起来,降低特殊学生的认知难度,增强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二、游戏教学策略

 

(一)情境游戏教学

 

在进行特殊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引入游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进情境教学模式。在进行上课的前期准备中,教师应该充分备课,根据班上学生的各自特殊需求制定符合学生各自要求和水平的适度难度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游戏中来。比如在讲授校本教材中画图内容《我是小小建筑师》这节课时,先让学生玩一玩屋子拼图游戏,通过游戏可以让学生较好地熟悉建筑的结构,这样既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减轻他们的学习障碍,又能更好地导入新知,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让他们在轻松愉快地环境中不知不觉学会了本节课的内容。

 

(二)角色扮演游戏

 

在进行特殊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引入游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特殊学生对外界未知事物具有强烈地好奇心,但是还没能形成为世界正确和客观的认知,受兴趣爱好的影响较大,尤其是特殊学生,更是因为自身先天或者后天的缺陷而存在或多或少的自卑心态,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也有一定的心理障碍。通过角色扮演,能够让这些学生完全以另外的身份来进行表演,让这些特殊学生充分感受到游戏的乐趣,极大程度地提高了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信心。

 

(三)其他游戏策略

 

在进行特殊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引入游戏教学的过程中,除了上面两种游戏策略外,还可以引进试验性游戏策略、趣味性以及竞赛性游戏等。通过设置的各种不同游戏策略,针对特殊学生的特殊需求,使学生能够明显感受到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乐趣。

 

结语:

 

篇6

二、蒙台梭利学前特殊教育观念教师要充分开发幼儿“内在生命力”

(一)发现学生内在潜能

蒙台梭利特殊学前教育观念,对当代幼儿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推动着当代幼儿教育事业的健康长久发展。针对蒙台梭利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内在美,教师必须要激发学生内在潜能,全面帮助幼儿认识自己。首先,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幼儿,尊重他们独立的人格。由于幼儿长期被家长关心和呵护着,在养尊处优的环境中很容易被奴化,并且儿童自主活动时间少,自主意识差。因其自动性和创造性都被压抑,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心理和心灵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并且对未来儿童成长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发现当前幼儿心灵世界存在的“美”,尤其是特殊儿童其他方面存在的特长。著名的周婷婷博士,一岁时因为发高烧而打了一针庆大霉素,导致其双耳失聪,成为重度听力残疾儿童。但是她的父亲却没有放弃婷婷,反而下定决心帮助婷婷树立自信心,让婷婷再次树立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父亲周弘从来没有放弃,失聪前期,周弘帮助婷婷进行语言训练和智力开发,只要周弘发现女儿有一点反应就会很高兴,并且决心也更大。最终在周弘的努力下,婷婷渐渐恢复一点听力,并且在婷婷三岁时,意外的开口说了一句话,并且学习了很多汉字。后来婷婷能和同龄人一样健康成长,接受教育,走上博士之路。由此可见,蒙台梭利的“教育治疗”就是要坚持培养每一个儿童,不管其是否正常,即使身体有疾病,教师也应该让特殊儿童得到基本的尊重。良好的引导教育对儿童成长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尤其是开发学生内在潜能,让儿童看到生活的希望。

(二)积极鼓励学前儿童

激发儿童的内在潜能的重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特长,增强学生自信心,积极鼓励儿童进行自主创造和发挥其想象力是全面发掘和展现儿童特长的最有效途径。儿童教师要正确学习和掌握蒙台梭利的特殊教育观念,吸收“教育治疗”中的精华,并且结合时下儿童发展特点,将教育与天性相结合,全面发展儿童阶段的每一个学生。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天性,每一个儿童都会有其与生俱来的天性,这主要是受到DNA遗传因子的影响,但是儿童成长的后天环境和所接触到的人,对儿童成长和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教师通过观察不难发现儿童阶段学生都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有选择性的接受一些外界事物,比如有的学生喜欢搭积木;有的学生喜欢阅读;有的学生喜欢画画等等。并且儿童阶段的学生还具有另一个特点,根据对某学校调查发现,只要课堂上有一个学生回答出正确的问题,其他学生就会应声附和,针对这些现象,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学前教师主要以游戏为中心,教学场地不是在教室内,因此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儿童完成游戏任务,并且让儿童画自己学习,鼓励和提升自主性,让学生能达到独立自主和自我管理意识,逐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思想逐渐走向成熟。并且要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全面激发学生潜能。

(三)帮助构建心理和心灵世界

学前儿童的思想意识以及行为深受所接触的人和事影响,在家中,家长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温馨的港湾,要坚持正确的引导,多鼓励和帮助学生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但是家长不能一味的满足儿童提出的任何要求,要严格要求孩子,并且做到以身作则,通过生活的点点滴滴感染儿童,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校教师要发挥自身言传身教的作用,尤其是要发挥为人师表的传统美德,关心、关爱每一个儿童,用心去发现每一个儿童身上具有的气质和特长,并且为儿童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教师利用游戏让儿童更好的理解团队之间合作的重要性,并且懂得关心和关爱身边其他的同学。家长和教师都要为儿童营造一种和谐的成长氛围,让学生健康成长、快乐学习,一改传统学前教学的面貌,使得学前教育走向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篇7

关键词:

乌鲁木齐;特殊教育;教育体系

0引言

特殊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对乌鲁木齐市特殊教育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今后发展战略等课题的研究,能够为推动整个新疆特殊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推动新疆的和谐文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1乌鲁木齐市特殊教育发展的现状

1.1乌鲁木齐市特殊教育的总体情况

自1959年乌鲁木齐市成立第一所盲聋哑学校以来,特殊教育学校的数量逐年增加,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条件均有所提高,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目前,已逐步构建成了“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从学前教育到职业教育互相衔接、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融合的特殊教育体系。截至2015年年底,乌鲁木齐市的特殊教育学校已发展到3所,其中,公办特殊教育学校2所,民办公助特殊教育学校1所。全市残疾儿童少年在校生中,48.6%为特教班和随班就读学生,51.4%为特殊教育学校学生。

1.2乌鲁木齐市残疾人学前教育发展现状

乌鲁木齐市残疾人学前教育的发展情况不容乐观。目前乌鲁木齐市有近百名残疾儿童正在接受学前特殊教育,而承担学前特殊教育的是启聆聋儿康复幼儿园、爱心园孤独症康复中心、雨虹智障儿童康复中心等5所民办机构,并且均分布在市区。乌鲁木齐市仍没有一所公办的残疾儿童幼儿园或特殊教育学校附设的学前班,残疾幼儿的教育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民办的5所特殊教育机构也尚处于萌芽状态。

1.3乌鲁木齐市残疾人义务教育发展现状

目前乌鲁木齐市实施义务教育的特殊教育学校共有3所,以盲、聋、弱智3类残疾儿童为主体,其中公办特殊教育学校有盲人学校、聋人学校共2所,民办公助的培智学校1所,3校合计安置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278人;有4所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安置残疾儿童79人;有184个普通学校普通班接收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安置残疾儿童283人。

1.4乌鲁木齐市残疾人特殊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现状

目前乌鲁木齐市的残疾人中等职业院校只有乌鲁木齐市盲人学校(乌鲁木齐推拿职业学校)一所,盲、聋、弱智学校初中班共10个。由此可见,乌鲁木齐市残疾人特殊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还是较慢的。

2乌鲁木齐市特殊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历史、地理、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当前乌鲁木齐市特殊教育事业仍然滞后于全疆教育的整体水平,与发达地区差距很大,特殊教育发展中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1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发展相对滞后

目前乌鲁木齐市智力残疾和听力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主要由民办康复机构承担,由于招生规模有限和公办学校“幼小衔接”机制不健全,且家长经济投入较大,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和康复训练的效果还不是很理想,难以满足学前残疾儿童的康复需要,这不仅会令残疾儿童错过早期康复的关键时间、不利于残疾儿童的未来发展,也给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和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教学工作增加了压力。公办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开展学前教育在资质审批、教师编制、基础设施等方面还需要更多经费和政策支持。

2.2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虽然乌鲁木齐市义务教育阶段的残疾学生人数近年来得到明显提升,但全市仍有一定比例的适龄残疾儿童未入学,水磨沟区、达坂城区既没有特殊教育学校,也没有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义务教育阶段的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缺乏指导,米东区培智学校尚属民办公助,但公助的力度还不够大。已有的特教学校在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方面缺乏较新的政策依据,教材也相对陈旧,课堂教学模式较传统,评价机制不够健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面临一定的挑战。

2.3高中和职业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随着近几年全疆各地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的快速发展,市盲人学校、市聋人学校高中和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日益凸显,视力残疾、听力残疾学生招生人数逐年增多。由于学校现有专业设置还比较单一、专业教师和实训场地有限、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学生职业资格认定存在一定的困难,制约了全市高中和职业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此外,乌鲁木齐市针对智力残疾学生的职业教育还比较薄弱,也缺乏相关的毕业生“支持性就业”政策。

2.4全纳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

全纳教育是未来特殊教育的发展方向。当前,乌鲁木齐市的全纳教育体系建设刚刚起步,虽然市聋人学校和盲人学校分别建设了“自治区听障教育资源中心”和“自治区视障教育资源中心”,但资源中心与各区县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的普通学校沟通、协作有限,对普通学校全纳教育指导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有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普通中小学校在全纳教育管理、教学质量提升等过程中还面临诸多问题,亟需得到特殊教育的专业支持。由于随班就读的教学效果和质量不够理想,很多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又从普通学校回流到特殊教育学校。

2.5特殊教育师资力量仍显薄弱

特殊教育,师资先行。虽然这些年来,乌鲁木齐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有了进一步提升,但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实施以后,面对特殊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全市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仍显薄弱;特殊教育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缺乏掌握较高专业理论水平、实际操作能力、课程改革和科研开发能力的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在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阶段缺乏康复训练专业教师和“双师型”教师;普校附设特教班和随班就读的教学工作负担重、专业性强,部分学校由于专业教师不足,往往由缺乏特殊教育专业培训的普通教师担任,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民办特殊教育机构的师资队伍情况更不乐观,聘用教师的流动性强,影响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稳定开展。

3发展乌鲁木齐市特殊教育的对策建议

3.1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努力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

针对残疾儿童的特殊需求,充分发挥卫生、民政、教育等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实现残疾儿童“发现—报告—诊断—评估—初期安置—随访—实施教育”等完整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为盲、聋、智障、脑瘫、孤独症等残疾学生提供更及时的学前教育。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和有条件的儿童福利机构增设附属幼儿园,市盲人学校、市聋人学校、米东区培智学校试点先行,开设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满足视力障碍、听力障碍儿童早治疗、早康复的需求;对有轻度智力残疾的儿童实施就近入学,随班就读,支持普通幼儿园创造条件接收残疾儿童。

3.2加强特殊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提高特殊教育质量

要继续加大对特殊教育学校的支持力度,不断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进行改善,同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好每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并为其配备必要的教育教学、康复训练仪器设备,采用“医教结合”的形式,对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特殊教育模式进行探索;在支持承担随班就读残疾学生较多的普通学校设立专门的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同时为其装备基本的教育教学和康复设备,投建无障碍设施,为残疾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和康复训练。

3.3积极发展高中阶段特殊教育,扩大高等特殊教育规模

高等院校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积极招收符合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为残疾人接受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提供便利。结合新疆高校情况,有计划地在高等院校设置招收残疾学生的特殊教育学院或相关专业,满足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市盲人学校要充分利用现有师资与办学基础,做好与新疆医科大学中高职融通办学,开设全日制盲人大专、本科学制,使全疆各地盲生享受到优质高等教育。

3.4大力推进全纳教育体系建设

首先要普及全纳教育的理念。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实践全纳教育,即在现阶段有选择、分层次地实现部分儿童的全纳教育。其次,学校作为承担和开展全纳教育的主体,应配备相应的教学辅助设施,建立资源教室,进行校园无障碍设施改建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再次,高质量的特殊教育专业师资力量也是实现全纳教育的重要保障。要加强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研究相关课程的发展,制定出适合各类残疾儿童个性化发展的教学计划和方案,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学质量。

3.5改革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和管理体制,促进师资队伍的优化发展

规范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根据国家和自治区的统一部署,建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证书制度,逐步实行特殊教育教师持证上岗;探索确定随班就读教师、送教上门指导教师和康复训练教师等岗位条件。完善特殊教育教师激励机制。对在普通学校承担残疾学生随班就读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教师,在绩效考核中给予倾斜;要为送教上门指导教师和“医教结合”实验的相关医务人员提供工作和交通补贴。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与普通教育师资培养相结合。如可依托新疆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尝试在乌鲁木齐开设特殊教育教师教育基地,或在高校小学教育或学前教育中开设特殊教育方向,以满足本地区及周边地区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需求。实现特殊教育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既要将特殊教育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一体化,还要实现特殊教育教师和随班就读教师教育一体化,加强二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4结语

乌鲁木齐市特殊教育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乌鲁木齐作为新疆的首府城市,其特殊教育的发展状况应在全疆起到标杆作用,并涉及教育公平是否能真正实现,同时还直接影响到残疾人在社会中立足的能力及其终身的发展。因此,大力发展乌鲁木齐市的特殊教育,促进特殊教育事业的公平发展,对构建乌鲁木齐市乃至全疆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国家、自治区给予政策支持,更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关心和帮助。

作者:何佳儒 王华丽 单位: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

篇8

专任教师学历情况

1专任教师初始学历分布:本专科合计占65.6%。研究样本中,高中及以下学历的特殊教育专任教师23人,占3.2%;中专中师学历的特殊教育专任教师200人,占28.2%;大专学历的特殊教育专任教师155人,占21.8%;本科学历的特殊教育专任教师311人,占43.8%;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21人,占3%。教师初始学历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不足5成(见表3)。2专任教师目前学历分布:本科及以上学历超过七成。本研究样本中,教师目前学历状况为:高中及以下学历的特殊教育专任教师8人,占I.1%;中专中师学历的特殊教育专任教师47人,占6.6%;大专学历的特殊教育专任教师105人,占14.8%;本科学历的特殊教育专任教师519人,占73.1%;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31人,占4.4%。数据表明,教师学历有所提高(见表3)。

专任教师专业类型

1专任教师初始学历专业类型。本研究样本中,初始学历专业为特殊教育的教师166人,占23.4%;非特殊教育师范专业的教师414人,占58.3%;其它非师范教育专业的教师130人,占18.3%。菲特殊教育师范专业超过7成(见表4)。2专任教师目前学历专业类型。本研究样本中,目前学历专业为特殊教育的教师193人,占27.2%;非特殊教育师范专业的教师408人,占56.8%;其它专业的教师114人,占16.0%。非特殊教育师范专业占到5成以上(见表4)。

专任教师的专业素质

1专业知识。在本研究的样本中,有2%的教师认为自己对特殊教育知识的掌握程度较低,69.3%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掌握水平为中,另外有28.7%的教师认为自己很好地掌握了特殊教育相关知识(见表5)。2专业技能。调查中有2.7%的教师认为自己对专业技能掌握较差,有66.5%的教师认为掌握程度中等,掌握得非常好的有30.8%(见表5)。3专业态度。本研究样本中有62.2%的教师的专业态度非常积极,34.8%的教师处于中等水平,另有3.0%的教师认为自己的专业态度比较消极(见表5)。从调查看,当前特殊教育教师总体上具有比较积极的专业态度,但对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有所欠缺。

专任教师职后培训情况

1专任教师接受职后特殊教育相关培训次数。本研究样本中,没有接受过特殊教育相关培训的特殊教育专任教师20人,占2.8%;接受过1—5次培训的特殊教育专任教师185人,占26.1%;接受过6—10次培训的特殊教育专任教师145人,占20.4%;接受过11次以上培训的特殊教育专任教师360人,占50.7%(见表6)。2专任教师认为培训最应关注的内容。本研究中56.0%的特殊教育专任教师认为培训最应该关注的内容是特定专业技能,30.4%的特殊教育专任教师认为培训最应该关注的内容是一般专业技能,13.6%的特殊教育专任教师认为培训最应该关注的内容是特教理论。特殊教育教师认为特殊教育培训最应关注的内容集中在专业技能上,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现实需求(见表8)。3专任教师接受特殊教育相关培训内容。本研究的有效样本中,接受过专业理论培训的特殊教育专任教师288入,占40.6%;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特殊教育专任教师83人,占11.7%;接受专业理论和技能培训的教师339人,占47。7%(见表7)。

北京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队伍的类型、性别与年龄结构

有研究发现,2010年度特殊教育学校政人员占教职工人数比例达7.05%,东部特殊教育学校行政人员占教职工人数比例均值为7.48%,北京地区为11.82%(行政人员142人,教职工人数1201人)[6]。本次调研显示,北京市特殊教育教师中专任教师占到84.3%,专职行政人员及其他类型教师仍占有一定比例。行政人员比例较高可能与许多特殊教育学校包含了小学与中学阶段,甚至还包括了普通高中、职业高中阶段及职业中专阶段(例如北京盲校)有关。虽然在校残疾人数不多,但工作复杂,这可能是导致北京地区特殊教育学校行政人员占教职工人数比例较高的原因。有研究发现,2010年度全国特殊教育学校女教师占教职工人数比例全国均值为67.67%,东部地区均值为68.28%,北京市的比例是71.44%(女教师858人,教职工1201人)【7J。本次调研显示,北京市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中女性教师比例占到有效样本的78.6%,性别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未来应适当加大招聘男性教师的比例。从教师年龄结构来看,师资队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力,40岁以下的专任教师占71.4%,可见,后备力量充足,能够保证师资队伍持续发展。截至2011年11月,北京市共有特殊教育学校22所,在校生3325名;特教教师1228人,师生比例为l:2.7。而陕西省特殊教育学校的师生比约为1:4.3,日本特殊学校的师生比为1:1.7[8J,可见,北京市特教教师数量就国内而言相对充足,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显匮乏。

北京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队伍的学历、专业背景与专业素质

1学历。我国特教教师专业标准规定:准备成为特教教师或获得特教教师专业资格证者需要具备大专以上学历[9j。而世界许多国家要求特殊教育教师至少必须具备本科学历。本研究的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市特殊教育专任教师原始学历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占到将近7成。而通过在职进修和继续教育,目前学历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超过七成,与全国58.4%的本科比例相比f10],已经具有较高的学历水平。但仍有22.5%的人为大专及以下学历,和许多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2专业背景。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特殊教育较之普通教育而言,更为复杂。作为一个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除了应掌握教师所共同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应掌握关于残疾儿童身体、心理、医学、康复、社会等多方面的知识,也就是说,特殊教育职业是一个对教师专业化要求更高的专门职业,需要从业者接受特殊教育专业训练[11]。本研究样本中初始学历专业中非特殊教育师范专业占了七成以上,目前学历专业中非特殊教育师范专业人员比例虽有所下降,但仍超过三分之二比例,说明学习特殊教育专业的专任教师所占比例不大,我国从事特殊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无论是职前还是职后教育多是普通师范教育培养模式,缺少特殊教育专业素质的教育。3专业素质。通常来讲,教师专业素质的内容包含: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12|。数据显示,只有28.7%的教师认为自己很好地掌握了特殊教育相关知识,30.8%的教师认为自己很好地掌握了相关专业技能,62.2%教师认为自己的专业态度为积极。总体而言,北京市特殊教育专任教师有着较积极的专业态度,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尚有欠缺,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篇9

特教改革中提出:“时展,从教育科学和特殊教育的发展与我国特殊教育课程现状的比较来看,我国特殊教育学校课程建设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不能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要求和特殊教育发展的特殊要求,不能适应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进而也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基于如此,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现有的以特教老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单调的集体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特教改革的需要,开展特殊性教学方式是特教改革的发展趋势。

二、特殊教育教师教学原则特殊性

特教学生特殊之处在于自身条件限定了他们各种特殊需要,所以特教老师在教学原则上存在以下特殊性:

1、耐心原则特教老师比普教老师更要有耐心。现在孩子难交是普遍问题,可是针对特教孩子,更需要加倍的耐心才能将教学工作做好。特教学生由于其先天或后天事故,生理或心理处于一种病态的反复之中。比如:自闭症孩子就需要不断进行重复性训练。因此,特教老师要拿出比普教老师多得多的耐心去理解、关心和呵护他们。并不是简单的以生为本就能解决教学问题的,因为特教对象是常人无法理解的心理世界,而不变的坚守和超常的耐心成为我们拉近与他们之间距离的基石。

2、宽容原则宽容包含尊严,而不单单只是同情。作为特教学生来说,先天的不幸已经很痛苦,你强加的同情心会让他们觉得是在怜悯自己,让他们极易产生自卑、自闭、丧失信心、厌学等不良情绪,严重者可能做也伤己伤人的极端事情出来。所以我们需要宽容他们的不足,宽容他们的错误,在教学中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3、爱心原则教育事业本身就是一份爱心事业。而相较普教老师,特教老师需要在教学上付出更多的爱心。只有强烈的爱心和责任感才能真正设身处地为特教学生着想,才能充分激发他们的生命活力,支撑起每一个特教学生学习的信念和动力。

三、特殊教育教师教学实践特殊性

特殊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结构流程与普通教育有很大不同,所以在教学实践上存在以下特殊性:

1、教学践行更细由于特教学生相较普通学生心思更敏感、更脆弱,所以需要特教老师观察更细。需要从他们面部表情、行为举止,乃至一个小手势的细微变化,来观察学习效果好坏,以改变教学策略和方法。每个特教学生都存在行为差异性,不能照本宣科,学,需要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特教学生心理需要,帮助特教学生塑造并完善人格。

篇10

1安徽省特殊教育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现状

1.1参训残障学生情况在所调查的17所安徽省地市级特殊教育学校中,共有248名残障学生参与课余体育训练,其中男生为202人,女生为46人,参与课余体育训练的学生主要是语音类、视力类、智力类的残障学生,分别为171人、35人、42人.可见,特殊教育学校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男生远远于女生,同时参训的语音类残疾学生要明显多于视力和智障两类残疾学生.通过调查显示,残障学生通过参与课余体育训练,最大的收获是增强自信、磨练意志(占38.3%),其次是增强体质(占29.8%),再次是增进与教师、同学、比赛对手的交往(占20.2%),而运动技术的提高、竞技水平的提升只是少部分参训学生所追求的价值(占11.7%).此外调查还发现,残障学生参训的动机依次是:对体育运动具有浓厚兴趣(占46.8%)、为了集体荣誉(占23.8%)、挑战自我(占16.9%)及健身康复(占12.5%).

1.2体育场地、器材、经费情况安徽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场地总量较少,各校对体育场地的拥有率较低,且体育场地面积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在被调查的特殊教育学校中,体育场地面积最小的学校仅有200,最大的学校有4000.在17所地市级特殊教育学校中,4所学校有田径场,15所学校有篮球场,3所学校有排球场,4所学校有足球场,10所学校有室内乒乓球房,4所学校有体育康复训练室.场地设施不仅数量不足,且“常人化”的特点较为突出,与普通学校的场地设施几乎没有差别,不符合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例如国家规定:盲校体育场地设置要求“适宜视力残疾使用的环形跑道或直道,除少部分留作硬地外,宜铺设草坪[2]”,但几乎所有学校的体育场地都是水泥地或沙土地.调查显示,有70.6%的特殊教育学校认为现有的体育器材种类和数量不能满足学校体育训练的需要,且多数特殊教育学校现有的体育器材比较陈旧和老化,使用年限较长.教练员制作简易训练器材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不高,目前仅有2所学校在训练过程中能够使用自制的简易器材进行训练.调查得知,安徽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经费投入普遍较少,经费投入最高的学校为2400元,投入最低的学校仅有300元,平均体育经费为1500元.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训练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划拨的教育经费(占88.2%).在训练经费使用范围方面,用于场地建设和添置训练器材所占的比例很小,训练经费通常只能保证购买参赛的服装(鞋)、发放训练津贴和奖金等.

1.3参训项目及训练情况调查显示:安徽省特殊教育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开设的项目主要有篮球、田径、乒乓球、羽毛球、举重5大项.而我国残疾人体育已开展并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共有田径、游泳、举重、射击、盲人柔道、轮椅篮球、坐式排球、乒乓球、羽毛球、轮椅网球、盲人门球、射箭、硬地滚球、盲人足球、轮椅击剑等15大项[3].相比之下,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训练开设的项目相对较少.安徽省特殊教育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坚持每周、每月开设2-3次训练课的学校分别占被调查学校总数的5.8%和11.8%,82.4%的学校在赛前2-3个月才开始安排训练课,可见特殊教育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课的安排具有明显的“突击性”色彩.在调查的17所特殊教育学校中,体育训练都有训练计划,但通过查阅教练员制定的体育训练计划,可以看到训练计划在训练目标的定位上普遍过高且无“指标体系”,在训练内容的安排上过于重视“体力”而忽视“心智”,在训练的组织和控制上所采用的手段较为传统、缺乏创新等.

2安徽省特殊教育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制约因素

2.1社会重视程度不够目前社会对残疾人体育事业总体来说宣传不够、重视不足、投入力度不大,对适合残疾人进行体育训练的场地、设备、器材进行研发不够,从事残疾人体育事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较少,缺少宣传残疾人体育运动知识的书籍和刊物,媒体对残疾人体育运动的报道也很少,还没有形成真正理解、尊重、帮助残疾人进行体育训练的社会氛围[4].与正常人相比,残疾人进行体育训练不仅需要运动员、教练员的努力,尤其需要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扶持,需要广大志愿者的辛勤付出,特别是对视力残疾运动员而言,如果没有引导员帮助,他们的训练和比赛将无法进行.

2.2残障学生思想观念存在误区一方面,残障学生在思想上没有认识到体育运动对自我保健、康复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残障学生在心理上普遍存在自卑、意志薄弱、缺乏主动、兴趣单一等特点,因此,残障学生有着比正常学生更强的自尊心,担心因从事课余体育训练而遭到他人的讥讽、嘲笑和议论,孤僻封闭的性格使得他们对生活中的一切失去兴趣,甚至觉得生活毫无意义[5].在这一点上,女生和视力残疾学生占有很大的比例,这也是导致特殊教育学校参训学生男女性别和残疾类型的比例存在很大差异的原因之一.

2.3残障学生运动能力较为薄弱残障学生由于自身身体的局限,给日常生活、学习乃至运动都带来诸多不便,且残障学生间的残疾种类不同、个体差异较大、运动能力参差不齐,这给训练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也影响受训学生运动水平的提高.如:视力残疾学生由于缺乏视觉表象,他们的语言缺乏感性做基础,导致语言与实物脱节,同时由于空间定向能力差,通常要依靠听觉和触觉来补偿,对事物感知受到局限,通过其它感觉器官获得的感性材料往往只反映事物的局部特征,以此作依据进行分析、推理,很容易产生错误判断;语音残疾学生则主要依靠视觉、味觉、嗅觉等途径来感知外界事物,因而限制了感知觉以及思维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且由于感知觉活动缺少语言活动的参与,使第一信号系统(客观事物)与第二信号系统(语言)出现脱节,造成他们接触的东西虽然很多,但能够表达的却很少;智力障碍学生,其身体发育随智力落后程度的加重而越来越差,生理、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在肺活量、肌肉力量、身体平衡能力、身体协调性等指标上明显落后于健全学生[6].

2.4训练科学化水平不高特殊教育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不仅肩负着培养参训残障学生掌握补偿自身缺陷的基本方法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而且也要提高参训残障学生的运动竞技水平,而竞技水平的提高主要处决于训练过程中科学化程度的高低.安徽省特殊教育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科学化程度总体不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视力残疾和智力残疾两类学生的选材方法和手段不够科学;(2)训练目标存在“起点高”、训练实施存在“步子大”的现象;(3)训练内容体系主要体现为“体力型”特征,即重视体能、技术、战术等内容的训练,忽视智力、心理、作风等方面的训练;(4)在训练活动的组织和控制过程中不能灵活运用指导训练的各项原则,如扬长避短、循序渐进、区别对待、安全练习等原则;(5)运动负荷难以驾驭,对体育训练中运动量和强度的安排主要依靠教练员个人经验和直观感觉;(6)训练信息化程度不高,不能做到知己知彼,如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不注意收集全国(省)残运会、特奥会的运动成绩,比赛规则的变更,竞赛器材的改进,以及其它省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训练状况等方面的信息.#p#分页标题#e#

3安徽省特殊教育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发展对策

3.1营造有利于开展特殊教育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社会环境(1)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残疾人教育条例》、《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残疾人体育工作“十一五”实施方案》等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残障学生参加体育训练的权益,疏通体育人才的输送环节,切实解决参训学生的奖励、升学、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问题[7];(2)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加大对残疾人体育知识、残障学生运动员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精神的宣传力度,营造出有利于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良好氛围;(3)残联、教育、体育等行政部门要动员社会各界发挥各自优势,支持、关爱残障学生体育训练工作,培养以扶残助残为荣的良好风尚;(4)在社会及各级学校中加强为特殊教育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提供志愿服务的宣传,加快残障学生体育训练志愿者、引导员队伍的组建.

篇11

[关键词]

特殊教育;发展;思考;江苏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各地区特殊教育事业均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发展不均衡现象仍然存在。其中,江苏省处于全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的前列,先后有40个县(市、区)被评为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县(区),已基本形成了从残障儿童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级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特殊教育体系;建成并正在逐步完善高等特教师资培养培训机构,构建了省、市、县特殊教育教学科研网络,初步形成了“以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以特教学校为骨干、以示范学校为龙头”的特殊教育发展格局。因此,本研究以江苏省特殊教育发展为例,阐述了目前特殊教育发展取得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为特殊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启示。

一、江苏省特殊教育发展的现状

(一)特殊教育发展取得的经验

1.残障儿童教育体系得以完善

为了普及智障、视障、听障三类残障儿童的学前教育,由政府部门统一规定所有特殊教育学校开办学前特教班,同时规定普通幼儿园接受残疾幼儿可给予财政补助,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0—3岁残障儿童早期干预。采取多种形式为残障儿童少年提供义务教育,比如特教学校、普通学校特教班、随班就读以及送教上门等,以此实现了残障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全覆盖、零拒绝”的目标,并高质量完成了残障儿童的义务教育普及工作。在高中及以上教育方面,根据省教育厅2016年统计结果显示,有22所特教学校设置了高中班,并注重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障学生高中阶段教育;金陵科技学院、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分别设置了聋人信息技术本科专业、工艺美术专科专业,南京中医药大学设置了招收盲人大学生的康复治疗技术专科专业,以此途径让有需要的残障学生能够接受高等教育。总体而言,江苏省已基本形成了从残障儿童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级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特殊教育体系,为所在地区残障学生接受良好教育创造了条件。

2.课程与教学研究工作取得成效

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立足于特殊学生的培养,所以要重视特殊学校课程与教学的核心地位,从而为特殊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以江苏省为例,充分发挥省视障教育、听障教育和智障教育资源中心的研究、指导、服务功能,以课题研究推动特殊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还在教育科学研究院中设立了幼教特教研究所,并在各级教研室设立了专兼职的教研员,由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每年组织特殊教育专题年会,持续地开展特殊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另外,发挥特殊教育的优势专业资源,承担了教育部《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研制任务,并鼓励有条件的特教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提高课程实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发挥优秀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团队作用,在课程与教学方面力求创新突破,例如“聋人普通高中课程体系的创建与实施”“中度智障生生活适应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学前听障儿童双模块融合教育的十年实践与探索”等获得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项,这是近些年来特殊教育学校致力于课程与教学研究工作的成效反映。

3.财政保障力度增大

特殊教育能否获得发展的空间,与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与保障力度是否充分密切有关。以江苏省为例,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联合制定了《关于组织实施特殊教育发展工程的意见》(2013),提供工程实施、项目引领,省、市、县三级财政近三年共计投入5亿多元。在此支持下,江苏省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代表的特殊教育发展水平和办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发展差距缩小,切实保障了残疾儿童平等受教育的权利,让每个残障儿童少年享受有质量的教育。为了保障残疾学生的教育条件,省教育厅还规定对义务教育阶段、高中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按当地普通同级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的8倍以上标准拨付;随班就读学校学生按同级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执行;对新入学的残疾大学生免收学费并逐步免除住宿费。在多项财政制度的支持下,江苏省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得到优化,残疾学生的受教育机会和学习条件得到改善。

4.特殊教育被纳入义务教育统筹管理

教育督导是特殊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以江苏省为例,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被列为教育督导和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评估的重要内容,纳入全省教育督导的指标体系中,在教育督导评估中给予重点关注,以督促各级政府重视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在综合督导中,把县域特殊教育发展水平纳入全省创建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考核的重要指标,并且在评估验收时,作为必查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在此政策下,各地特殊教育学校表现出较好的发展水准,例如江苏100个县区全部通过2015年度教育部督导认定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这显示出有效的教育督导监督和管理是特殊教育获得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特殊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1.更多障碍类别儿童的教育需要引起关注

虽然江苏省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一直处于我国较为领先的地位,截止2016年,全省义务教育阶段三类残障儿童入学率已经达到97%以上,但比较而言,孤独症、脑瘫、重度及多重障碍等其他残障儿童的入学问题还存在较大的困难。此外,普通学校中还存在为数众多的学习障碍儿童、情绪行为障碍儿童等,但目前的特殊教育工作对此还缺乏有针对性的、有效的相关服务措施,这需要在未来特殊教育工作中给予足够的重视。

2.融合教育亟待发展

虽然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方针是“以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但多数残障儿童的教育安置形式仍是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主。例如,江苏省2016年的残障儿童在校生数为23123人,其中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有12652人,占54.7%;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或附设特教班就读的是10471人,只占45.3%。而让特殊需要儿童在普通学校接受融合教育,已经成为了当代特殊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即使在最为贫穷、资源贫乏的国家,融合教育也至少成为使更多处境不利儿童享有学校教育机会的政治宣言或者现实举措”[1]。相比而言,江苏省普通学校从理念到行为,以及专业支持等方面,都没有为接纳残障学生做好足够的准备。

3.教师队伍的人员配备和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职工人员配备不足。以2016年为例,江苏省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数为12652人,教职工总数为3664人,生师比为3.45:1,超过了对特殊教育学校生师比3:1的规定。不仅如此,特殊教育学校还要承担随班就读的指导、送教上门等工作,导致教职工的工作量较重。另外,特殊教育学校师资的质量不高,在面临特殊教育学校里残疾类型逐渐增多、残疾程度不断加重的情况下,如何更加科学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以及康复训练,对现有的教师队伍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同时,随着融合教育的广泛开展,特殊教育学校需要转型为当地的特殊教育指导中心,越来越多的教师将承担起巡回指导的工作,他们不仅要了解普通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具备较强的学科教学能力,还要具备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应对普通学校里各种类型儿童的特殊教育需求。

4.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推动下,特殊教育发展所需的经费投入逐年在增加,如江苏省绝大部分地区都能按照同类学校普通学生的生均公用经费8倍标准给特殊教育学校拨付经费,但与新形势下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相比,还缺乏稳定的经费长效保障机制。一是部分地区随班就读学生尚未达到普通学生生均经费8倍的标准;二是特殊教育学校所承担的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等工作的交通、差旅等费用缺乏专项的经费保障,对普通学校教师、特殊儿童家长等开展的培训工作,也缺乏稳定的经费来源和渠道;三是特殊教育教师的特教津贴对教师的激励作用有限,从事随班就读工作的普通学校教师未能享受特教津贴。因此,如果仅靠短时间的特殊政策或发扬特殊教育教师的奉献精神,特殊教育工作是难以持久且有效开展的。

二、江苏省特殊教育发展的建议

(一)多途径普及残障儿童的义务教育

国务院在《“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2016)中提出要“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主要指标”,其中“残障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比例”要达到95%[2]。为实现该目标,仍需坚持“以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为补充”,通过多种途径解决残障儿童的受教育问题。随班就读和特教班的形式,能让残障儿童就近入学、尽快融入普通学校生活,融入主流社会,也为普通学生认识多样化社会、学习接纳与帮助他人、培养宽容善良的良好品德提供了机会;特殊教育学校能给残障儿童提供专业的教育,能为普通学校提供专业的支持、示范和引领;针对极少数重度残疾、无法上学的儿童,送教上门是一种满足他们受教育需求的很好补充。总体而言,教育安置模式多样化并存的发展格局是保障残障儿童受教育权利、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有利于实现教育的公平与社会公正。

(二)大力推进融合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未曾要求普通学校教师掌握特殊教育知识和技能,虽然我国相关的政策文件规定普通师范教育专业应该开设特殊教育方面的课程,但真正做到的只是极少部分院校。所以,大多数普通教师都认为特殊教育只是特教老师的任务,这不利于融合教育工作的推展,需尽快转变这种特教人办特教的观念,促进更多的人员参与到融合教育工作中。融合教育不仅是一种理念,也是促进弱势群体回归主流学校与社会,平等共享社会文明成果的教育实践策略。实际上,普通教育离不开特殊教育,因为普通学校里的每个班级都会有特殊需要学生,必须通过特殊的课程、特殊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满足他们多样化发展的需要。推进融合教育也是促进所有学生更好成长的教育策略。接纳残障儿童,大力发展融合教育,激励教师潜心研究,采用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使之成为普通学校转变教育观念、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良好契机。

(三)建立特殊教育指导中心

在融合教育全面实施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残障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学习,特殊教育学校的生源发生变化,其必然面临着转型发展,即从单一的残障儿童教育机构转变为所在地区的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从教学机构向综合性管理机构转型,全面指导区域内普通学校的融合教育工作(含送教上门),成为区域融合教育的指导和管理中心;建立科学、综合性的教育诊断评估(包含医疗、康复、心理、教育等)制度,对学生安置和转衔提出建议,成为特殊教育诊断评估中心;探索建立各种制度、策略、标准、工具,成为特殊教育发展研究中心。”[3]因此,尽快建立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明确其工作职责,为普通学校深入提供特殊教育专业支持,将是未来特殊教育发展的重点。

(四)完善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

加快特殊教育的发展,需要建立和完善强有力的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明确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指导中心、随班就读的特殊教育教师配备标准,配足配齐教职工;制定以公共财政为支撑的特殊教育发展支持保障体系,明确各类教育机构的生均公用经费、专项补助经费的标准,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特教津贴;鼓励与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残障儿童学前特殊教育机构,指导中等职业学校开展适合残疾人的职业教育,营造关心、支持特殊教育的良好氛围。同时,加强舆论引导,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特殊教育事业,从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科学发展的高度,把特殊教育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不断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步伐。

(五)加强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与培训

加强特殊教育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提升特殊教育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条件。高等院校的特殊教育专业是培养特殊教育专业人才的主要途径,需要加强教学改革,培养适应特殊教育一线工作需要的专业人才;普通高校的师范教育专业也应开设特殊教育的相关课程,为毕业生未来从事随班就读工作奠定基础。教育管理部门也应把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列入议程,加大对从事特殊教育巡回指导、送教上门工作的师资培养和培训工作,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平台,不断提升特殊教育的专业化水平,提高特殊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使特殊教育事业获得可持续性发展。

作者:谈秀菁 单位: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