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09:01:3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企业投资分析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并购实质上是企业的投资活动,但是并购和一般的投资活动又有很大的差异,并购主要是通过并购后企业产生的协同效应来增加股东的价值。投资战略的核心简单地说就是“低买高卖”,对于并购战略而言一样,就是期望所买的企业能“物超所值”。但是,被收购企业的所有者为什么会以低于其实际价值的价格将其卖出,主要原因是:交易双方对该企业的价值估计不一致。
在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下,这种估价上的不一致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所有的投资者对未来有同样的预期,对风险有同样的偏好。然而现实中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及交易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对企业未来增长的前景有不同的看法,或者对基本风险水应不一及企业面临的机会成本不同。从而影响对企业价值的判断。所以竞争的不充分性是产生并购的基础。
并购投资主要出现在企业生命周期的发展与成熟阶段,因为在此阶段,鉴于企业未来良好的成长预期,企业通过权益性融资和自身产品销售产生巨大的现金流为其投资活动提供了可能和资金保障。同时,由于此阶段企业急需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形成规模效应及扩大产品的市场份额来维持其在同行业的竞争优势,以上都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来实现,因而企业的投资需求旺盛。但是,市场瞬息万变,如何节省投资过程的时间成为关键,而并购为实现上述要求提供了一条捷径。
(一)在企业生命周期的发展阶段,伴随着产品销售的高速增长,虽然企业的经营风险有所降低,但企业的总体风险依然较高。此时如果企业的财务战略安排不当,即用负债融资进行规模扩张,结果会导致企业的总体风险加大,相应地投资人要求提高其未来的收益预期。如果风险加大所带来的收益不能抵消投资人提高的收益预期,企业的市场价值随之降低。此时,该企业可能成为被收购的目标,收购后,通过对该企业的财务战略进行适当的调整,降低其总体风险,就能获得由此产生的增加值。
此阶段,如果采用收购目标企业股权的方式,那么对于目标企业本身来说,收购资金并没有进入企业内部,目标企业的总体风险依然没有变化。为了降低其总体风险,收购企业不得不重新注入新的权益资本或向其他投资者募集权益资本,使其财务风险下降,进而降低其总体风险。这样做的结果不但加大了并购企业的并购成本,而且可能破坏了并购企业本身的风险结构,从而降低并购企业的价值。因此,此阶段对目标企业的并购主要采取增资扩股的方式增加被并购企业的权益资本,降低被并购企业的资产负债比率,以此达到降低其总体风险。尽管对目标企业增资扩股会稀释其每股的权益,但鉴于在企业的发展阶段对未来良好的成长预期,企业业绩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被稀释的权益,因此,企业的每股权益不会随之下降。
(二)在企业生命周期的成熟阶段,企业的净现金流量比较充裕,企业的经营风险进一步降低,如果不及时调整企业的财务战略,用负债杠杆来平衡降低的经营风险,结果会使企业的整体价值降低,导致企业股价被低估,从而成为被收购的目标。收购该企业后,通过剥离多余的现金,利用负债杠杆强化核心业务的创现能力。由于利用负债使企业的总体风险得到平衡,企业的价值随之上升。
与处于发展期的企业并购相反,如果对处于成熟期的企业并购采用增资扩股的方式,不但不能提高被并购企业的价值,反而进一步降低其价值。因为在成熟期,经营风险明显较企业发展阶段低,企业内部积累了大量的现金,加之此阶段利用负债融资获取的资金已经基本满足了其投资的需求。随着企业未来成长的进一步降低,增资扩股流入目标企业的权益资金很难找到合适的投资项目,在企业未来的收益预期降低的情况下,必然稀释其每股权益,进而降低企业的价值。因此,对处于成熟期企业的并购主要采取收购目标企业股权的方式进入,然后调整其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结构,将多余的现金通过现金分红或股份回购的方式分配给投资者,利用适度的负债来解决短缺的投资资金需求。此种并购方式,一方面减少了并购企业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通过调整目标企业的总体风险,提升目标企业的市场价值。
二、企业并购的筹资规划
筹资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筹资结构是企业财务战略的核心,在企业并购中,并购资金的安排是并购能否成功的关键,而资金筹措的结构安排直接影响企业并购的效果。企业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由于其面临的经营风险和并购的目的不同,并购资金筹措的结构有很大差异。
(一)在企业的发展期,经营风险较大,并购的目的主要是形成规模效应,降低成本,进而形成行业竞争优势,以降低经营风险。如果企业的并购资金使用负债融资,必然会使并购企业的总体风险加大,负债杠杆带来的收益难以抵消风险加大带来的投资人未来收益预期的上升,结果导致企业整体价值的下降。因此,在这一阶段并购资金的来源主要采取权益资金和利润留存。权益资金的筹集通过以下方式获得:(1)向资本市场增发股份筹集收购资金;(2)发行可转换债券;(3)和被收购企业的投资者用股权交换的方式进行并购。
(二)在企业的成熟阶段,由于市场对该企业的产品需求已经趋于饱和,企业的增长速度变缓甚至停止,经营风险进一步降低。此阶段,并购的主要目的是保持和扩大现有的市场份额及提高效率。
鉴于企业的未来市场前景不被看好,如果在并购中继续使用权益融资势必会稀释现有投资人的收益,从而降低企业的市场价值。因为此阶段企业的所有投资活动主要是保持目前的收益不下降。同时,此阶段企业的经营风险已处于较低的水平,为企业采用负债杠杆融资提供了可能。因此,这一阶段并购资金的主要来源是通过适度的留存收益和长期负债。企业长期负债的取得主要通过以下方式:(1)发行企业债券;(2)向金融机构借取。
三、企业并购支付方式的选择
企业并购可采用现金支付、债券支付和股票支付的方式。选择何种支付方式,需要结合并购双方的成本和并购方的企业风险综合考虑。
(一)税负因素
并购公司并购目标公司既可以用现金支付,也可以用证券(普通股、债券)支付,但不同的支付方式税负不同。如果并购方用现金或债券支付,那么目标公司的股东收到现金时要立即纳税,但如果用普通股支付,则目标公司的股东在收到股票时可以免税,直到股票出售后才计算资本收益或损失,按相应的资本收益税率纳税,因此可以获得延迟纳税和减轻税负的好处。
对于并购方而言,税负考虑的是并购时所取得的资产的摊销基础,如果用现金或债券支付,则并购取得的资产将按其支付价格作为资产的摊销基础。反之,如果并购企业用普通股支付,则并购获得的资产将按资产的原价值进行摊销。资产摊销额的大小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应纳税所得和企业未来的现金净流量。
由此可见,如果税负是考虑并购支付方式的唯一因素,那么目标企业将喜欢并购企业用股票支付,以达到延迟纳税和减轻税负的目的;而并购企业则更愿意用现金和债券的方式支付,以扩大其并购资产的摊销额,降低未来的税负。然而,出税负因素外,还有其他因素影响并购的支付方式。
(二)并购企业的所处的生命周期
并购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对并购资金的支付方式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其发展期,如果用现金或债券的支付方式,则势必导致其风险的增大,从而降低其本身的市场价值,因此,并购企业更愿意用股票支付的方式。尽管股票支付方式可能稀释并购企业的每股权益,但在此阶段,并购企业由于其良好的成长前景,会很快弥补被稀释的权益。而在其成熟期,如果用股票方式支付并购资金,则由于其未来成长的放缓,结果导致并购企业每股权益被稀释,从而降低企业的价值,因此并购企业喜欢用现金或债券的方式支付。同时在此阶段,企业本身业务产生大量的现金流入量和负债杠杆的运用为其用现金或债券支付并购资金提供了条件。
参考文献:
1、Sudarsanam,P.S.MergersandAcquisitions,PrenticeHallEurope,1998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人们应该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合理地投入,最大限度地发挥投资的作用,产生最大的投资效益。职业安全卫生模型反映了安全投资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图1所示)
预防费用与事故费用之和为职业安全卫生总费用,其中预防费用即为安全投资。事故费用是预防费用的减函数。对于不同安全等级,预防费用和事故费用孰大孰小及相差的程度不同。职业安全卫生费用模型反映了预防费用(投资)、事故费用、总费用与企业安全水平之间的关系。点M相当于最小费用,为最佳投资点。曲线P(S)、C(S)、和T(S)分别代表预防费用、事故费用和总费用是关于安全度S的函数。其中:T(S)=P(S)+C(S)
当әT/әS=0时,T(S)取最小值,即对应于S点,费用最小。
二、安全投资各利益主体利益分析
由于安全投资的特殊性,其主要涉及的利益主体有:政府(社会)、企业和从业人员(劳动者)。
1.从企业的角度出发
企业作为一个以赢利为目的的组织,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壮大,它必须考虑利润。即使决策者能够认识到安全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长期的不合理的投资而导致得不偿失的情况下,也会大大挫伤决策者的投资意愿。由图1可知,职业安全卫生总费用由事故费用C(S)和预防费用P(S)决定。单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企业可以通过降低事故费用C(S)或预防费用P(S)来实现总费用T(S)的降低。
(1)设P(S)一定,令C’(S)<C(S),T’(S)=P(S)+C’(S)。
则当әT’/әS=0时,T’(S)取最小值,对应于S’点,总费用最小。由数学推导可知S’<S
说明:当生产力一定时,企业安全投资能力一定,即可认为P(S)一定,则最佳投资点将由事故费用C(S)决定。如果仅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的话,企业决策者的理性投资行为将导致随着C(S)的降低企业安全度将降低。(图2所示)
事实上,企业通过事故费用转移和拒不承担事故费用的方式来算实现事故费用C(S)的降低,从而实现其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企业事故费用的转移表现为,企业通过提高产品或服务的价格把事故费用转移给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企业拒不承担事故费用表现为企业凭借资本优势在与政府和劳动者的利益博弈中降低事故赔偿费用或通过各种手段拒不赔偿等,即企业把事故损失转移给社会或劳动者及其家庭。
(2)设C(S)一定,令P(S)>P’(S),T’(S)=P’(S)+C(S)。
则当әT’/әS=0时,T’(S)取最小值,对应于S’点,总费用最小。由数学推导可知S<S’
说明:当事故费用C(S)一定,则最佳投资点将由事故费用P(S)决定。企业决策者的理性投资行为将导致随着P(S)的降低而企业安全度将提高。(图3所示)
事实上,由于安全投资能力受限于科技水平的制约,所以通常只有当企业在无法通过费用转移等手段降低事故费用C(S)的时候才会乐忠于通过提高安全投资能力、优化安全投资来实现利益最大化。
2.从政府的角度出发
从政府的角度出发,考虑的应该是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最大化问题。事实表明,事故对整个社会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社会整体承担的事故费用应该是指事故造成的社会上所有资源损失,包括物质财富、人力资源以及声誉等无形资源。笔者认为,在一定的社会发展水平下,事故对整个社会造成的损失是客观存在的,是一定的。因而,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出发只能在保证安全投资总量不低于最佳投资点的前提下,通过提高安全科技水平、提高安全投资能力、降低预防费用P(S)曲线来实现社会总体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一方面,政府从宏观调控角度,为保证社会经济的协调、健康和长远发展,必须实现全社会总体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强调的是对全局的调控力度。在安全生产方面的工作更多地体现在制定安全生产政策和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涉及安全生产的事项审查批准、验收或者依法对企业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通过行政管理、法律约束等各种手段保证安全投资的到位;另一方面,加大安全科学技术研究的投入,通过提高安全科技水平、提高安全投资能力、降低预防费用P(S)曲线来实现社会总体利益的最大化。
3.从劳动者的角度考虑
从业人员最关心的是与生活质量有关的切身利益,即工资、福利待遇的高低。对于从业人员来说,安全投资越多越好。
三、利益博弈分析
1.企业与劳动者间的利益博弈
与原先计划经济体制下相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转变,企业权利不断膨胀。长期处于国家和政府“关怀”之下的普通劳动者一时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在与政府和企业间的利益博弈中完全处于弱势地位。在劳动安全卫生方面表现为劳动者的劳动安全卫生权益受到侵害,有的甚至威胁到劳动者生命安全。其原因表现为:
(1)劳动力供求关系严重失衡。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导致劳动力供求严重失衡。在存在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市场里,资本是稀缺资源。在劳资利益博弈中,劳动者明显处于弱势地位。用“比较优势原理”解释就是:在资本稀缺情况下,企业业主或管理者凭借所拥有的资本“比较优势”,在劳动力交易活动中谋求决定地位。从业人员为了求得一份工作,面对企业的种种(其中包括在安全生产方面)违法违纪行为,往往委曲求全,敢怒不敢言。
(2)企业社会责任缺失。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导致企业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另外,企业领导利用其权力优势和信息优势,为了政绩置国家与工人的利益于不顾。我们看到的是,某些企业领导升官发财与国家、工人利益受损形成鲜明对比。
(3)劳动者素质低下。由于我国从业人员普遍受教育程度低,缺乏应有的安全意识,知法、懂法者不多,在这三方博弈中完全处于弱势。由于各利益主体发育的不均衡,弱势群体的力量过弱,他们缺乏利益表达的基本权利和有效的表达手段,无法或不能充分地在政府的利益决策中得到体现,结果就是利益格局的严重失衡,弱者变得更弱,自身利益愈发受损。
(4)政府监督管理不到位。政府监督管理不到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贯彻不力,致使侵害劳动者的劳动安全卫生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一些地方政府为吸引外资,对公然侵犯劳动者权利的事情也视而不见。另外,腐败诱发和加剧了劳动安全问题。事实表明,许多重大安全事故中都伴随着严重的腐败现象。
由此可见,在企业与从业人员之间利益博弈过程中,企业处于主导地位,占绝对优势的资本方显然缺乏提高劳动者待遇的原动力,甚至会不余余力的降低劳动力成本。企业为获得经济利益最大化将会忽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企业有动机、有条件采用各种手段降低事故赔偿费用,甚至是不赔偿,从而降低事故费用C(S),事故费用C(S)处于扭曲的状态。这也是为什么尽管中国有世界上最好的《劳动法》然而却长期存在劳工保护困境的根源。
2.政府与企业间的利益博弈分析
由于劳资双方的利益博弈中企业已占据了优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滥用市场权力,在追求高利润的时候以牺牲劳动者的劳动安全卫生及其他权益为代价,无视企业自身的社会职能(营利性与公共性失衡),最终导致企业赚钱而劳动者和社会为事故买单的局面。此时应该发挥政府的管制职能,以纠正市场失灵。政府与企业间的利益博弈就决定了整个利益博弈局势最终状态。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博弈,如果非理性、非效率、非公正、非公平、以牺牲第三方的利益为代价,则从业人员的利益将受到极大侵害,这在博弈一方属于绝对弱势群体时很容易受到损害。相反,如果政府、企业、从业人员采取合作博弈,且建立在理性、效率、公正、公平的基础上,则将会是另外一番情形,毕竟他们的共同利益使三方处在一个相互依存、紧密相连的统一体中,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发展目标将三方连结在一起。
然而,某些地方政府在市场经济浪潮中政府经济职能的非理性膨胀和社会职能的相对弱化,导致了政府在安全生产方面的监管不力。甚至,有些时候地方政府基于政绩和GDP增长的原因与企业采取非公正、非公平、以牺牲第三方的利益为代价的合作博弈,尤其出现腐败现象的时候,最终导致安全生产状况始终无法扭转的严峻局面。
一、企业并购的投资分析
并购实质上是企业的投资活动,但是并购和一般的投资活动又有很大的差异,并购主要是通过并购后企业产生的协同效应来增加股东的价值。投资战略的核心简单地说就是“低买高卖”,对于并购战略而言一样,就是期望所买的企业能“物超所值”。但是,被收购企业的所有者为什么会以低于其实际价值的价格将其卖出,主要原因是:交易双方对该企业的价值估计不一致。
在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下,这种估价上的不一致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所有的投资者对未来有同样的预期,对风险有同样的偏好。然而现实中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及交易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对企业未来增长的前景有不同的看法,或者对基本风险水应不一及企业面临的机会成本不同。从而影响对企业价值的判断。所以竞争的不充分性是产生并购的基础。
并购投资主要出现在企业生命周期的发展与成熟阶段,因为在此阶段,鉴于企业未来良好的成长预期,企业通过权益性融资和自身产品销售产生巨大的现金流为其投资活动提供了可能和资金保障。同时,由于此阶段企业急需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形成规模效应及扩大产品的市场份额来维持其在同行业的竞争优势,以上都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来实现,因而企业的投资需求旺盛。但是,市场瞬息万变,如何节省投资过程的时间成为关键,而并购为实现上述要求提供了一条捷径。
(一)在企业生命周期的发展阶段,伴随着产品销售的高速增长,虽然企业的经营风险有所降低,但企业的总体风险依然较高。此时如果企业的财务战略安排不当,即用负债融资进行规模扩张,结果会导致企业的总体风险加大,相应地投资人要求提高其未来的收益预期。如果风险加大所带来的收益不能抵消投资人提高的收益预期,企业的市场价值随之降低。此时,该企业可能成为被收购的目标,收购后,通过对该企业的财务战略进行适当的调整,降低其总体风险,就能获得由此产生的增加值。
此阶段,如果采用收购目标企业股权的方式,那么对于目标企业本身来说,收购资金并没有进入企业内部,目标企业的总体风险依然没有变化。为了降低其总体风险,收购企业不得不重新注入新的权益资本或向其他投资者募集权益资本,使其财务风险下降,进而降低其总体风险。这样做的结果不但加大了并购企业的并购成本,而且可能破坏了并购企业本身的风险结构,从而降低并购企业的价值。因此,此阶段对目标企业的并购主要采取增资扩股的方式增加被并购企业的权益资本,降低被并购企业的资产负债比率,以此达到降低其总体风险。尽管对目标企业增资扩股会稀释其每股的权益,但鉴于在企业的发展阶段对未来良好的成长预期,企业业绩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被稀释的权益,因此,企业的每股权益不会随之下降。
(二)在企业生命周期的成熟阶段,企业的净现金流量比较充裕,企业的经营风险进一步降低,如果不及时调整企业的财务战略,用负债杠杆来平衡降低的经营风险,结果会使企业的整体价值降低,导致企业股价被低估,从而成为被收购的目标。收购该企业后,通过剥离多余的现金,利用负债杠杆强化核心业务的创现能力。由于利用负债使企业的总体风险得到平衡,企业的价值随之上升。
与处于发展期的企业并购相反,如果对处于成熟期的企业并购采用增资扩股的方式,不但不能提高被并购企业的价值,反而进一步降低其价值。因为在成熟期,经营风险明显较企业发展阶段低,企业内部积累了大量的现金,加之此阶段利用负债融资获取的资金已经基本满足了其投资的需求。随着企业未来成长的进一步降低,增资扩股流入目标企业的权益资金很难找到合适的投资项目,在企业未来的收益预期降低的情况下,必然稀释其每股权益,进而降低企业的价值。因此,对处于成熟期企业的并购主要采取收购目标企业股权的方式进入,然后调整其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结构,将多余的现金通过现金分红或股份回购的方式分配给投资者,利用适度的负债来解决短缺的投资资金需求。此种并购方式,一方面减少了并购企业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通过调整目标企业的总体风险,提升目标企业的市场价值。
二、企业并购的筹资规划
筹资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筹资结构是企业财务战略的核心,在企业并购中,并购资金的安排是并购能否成功的关键,而资金筹措的结构安排直接影响企业并购的效果。企业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由于其面临的经营风险和并购的目的不同,并购资金筹措的结构有很大差异。
(一)在企业的发展期,经营风险较大,并购的目的主要是形成规模效应,降低成本,进而形成行业竞争优势,以降低经营风险。如果企业的并购资金使用负债融资,必然会使并购企业的总体风险加大,负债杠杆带来的收益难以抵消风险加大带来的投资人未来收益预期的上升,结果导致企业整体价值的下降。因此,在这一阶段并购资金的来源主要采取权益资金和利润留存。权益资金的筹集通过以下方式获得:(1)向资本市场增发股份筹集收购资金;(2)发行可转换债券;(3)和被收购企业的投资者用股权交换的方式进行并购。
(二)在企业的成熟阶段,由于市场对该企业的产品需求已经趋于饱和,企业的增长速度变缓甚至停止,经营风险进一步降低。此阶段,并购的主要目的是保持和扩大现有的市场份额及提高效率。
鉴于企业的未来市场前景不被看好,如果在并购中继续使用权益融资势必会稀释现有投资人的收益,从而降低企业的市场价值。因为此阶段企业的所有投资活动主要是保持目前的收益不下降。同时,此阶段企业的经营风险已处于较低的水平,为企业采用负债杠杆融资提供了可能。因此,这一阶段并购资金的主要来源是通过适度的留存收益和长期负债。企业长期负债的取得主要通过以下方式:(1)发行企业债券;(2)向金融机构借取。
三、企业并购支付方式的选择
企业并购可采用现金支付、债券支付和股票支付的方式。选择何种支付方式,需要结合并购双方的成本和并购方的企业风险综合考虑。
(一)税负因素
并购公司并购目标公司既可以用现金支付,也可以用证券(普通股、债券)支付,但不同的支付方式税负不同。如果并购方用现金或债券支付,那么目标公司的股东收到现金时要立即纳税,但如果用普通股支付,则目标公司的股东在收到股票时可以免税,直到股票出售后才计算资本收益或损失,按相应的资本收益税率纳税,因此可以获得延迟纳税和减轻税负的好处。
对于并购方而言,税负考虑的是并购时所取得的资产的摊销基础,如果用现金或债券支付,则并购取得的资产将按其支付价格作为资产的摊销基础。反之,如果并购企业用普通股支付,则并购获得的资产将按资产的原价值进行摊销。资产摊销额的大小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应纳税所得和企业未来的现金净流量。
由此可见,如果税负是考虑并购支付方式的唯一因素,那么目标企业将喜欢并购企业用股票支付,以达到延迟纳税和减轻税负的目的;而并购企业则更愿意用现金和债券的方式支付,以扩大其并购资产的摊销额,降低未来的税负。然而,出税负因素外,还有其他因素影响并购的支付方式。
(二)并购企业的所处的生命周期
并购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对并购资金的支付方式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其发展期,如果用现金或债券的支付方式,则势必导致其风险的增大,从而降低其本身的市场价值,因此,并购企业更愿意用股票支付的方式。尽管股票支付方式可能稀释并购企业的每股权益,但在此阶段,并购企业由于其良好的成长前景,会很快弥补被稀释的权益。而在其成熟期,如果用股票方式支付并购资金,则由于其未来成长的放缓,结果导致并购企业每股权益被稀释,从而降低企业的价值,因此并购企业喜欢用现金或债券的方式支付。同时在此阶段,企业本身业务产生大量的现金流入量和负债杠杆的运用为其用现金或债券支付并购资金提供了条件。
参考文献:
1、Sudarsanam,P.S.MergersandAcquisitions,PrenticeHallEurope,1998
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发紧密,企业面对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通常来说,企业为了获得更好发展,总要进行必要的投资,其中包括人力资本投资,区别于其他固定资产投资等,基于人力资本投资中投资对象的特殊性,对人力资本投资进行分析是必要的,可以一定程度上指导企业的现阶段工作,也可以得到一些有助于以后工作的数据和资料。
一、人力资本的相关介绍
1.人力资本的基本概念
人力资本也被称为“非物力资本”,是指人员受到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鉴于这种积累在未来工作中可以为被投资人员带来能力上的提升、创造更多价值等因素,人力资本也被看做是资本的一种。
2.人力资本概念的提出、发展
(1)人力资本概念的提出
人力资本的系统概念和理论尚有不足,但实际上,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人对人力资本进行了相关论述,古希腊三贤之一、苏格拉底的学生、著名的古希腊学者柏拉图在他的作品《理想国》中论述了教育和训练的在经济方面的价值。柏拉图认为,对人进行教育和训练可以间接提升他们为社会创造经济价值的能力。同样,柏拉图的学生、另一位名列古希腊三贤的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也认为教育对经济是有一定推动作用的。但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发现,他们认为教育对经济的作用并不是直接的。重农主义的代表人物魁克认为人是构成财富的第一因素,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则论证了劳动决定价值的思想,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
(2)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过程
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首先将人力视为资本,他认为技巧的熟练程度和判断能力的强弱会影响到人的劳动水平,而决定技巧熟练程度和判断能力强弱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教育和培训,这可以被认为是人力资本投资的萌芽思想。穆勒也继承了亚当・斯密的一些思想,穆勒认为教育支出将会带来更多的国民财富。另一位经济学家马歇尔也提出知识和组织是资本重要组成部分的观点,马歇尔认为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起重要作用。
综合以上各种思想,形成了目前的主流理论,但争议依然是存在的。
二、人力资本投资的相关介绍
1.人力资本投资的概念
人力资本投资是指投资者以提高被投资人劳动能为为目标,通过对被投资人进行一定的资本投入,增加或提高被投资人智能和体能的一种投资方式,不同于传统投资方式,人力资本投资的对象是人。
2.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内容
人力资本投资主要包括正规教育、职业技术培训以及身体健康保健等内容,正规教育可以提升被投资人的文化水平和知识储备,职业技能培训可以直接提高被投资人的劳动技巧和相关理论水平,身体健康保健的目的则是使被投资人的健康状况维持在相对良好的水平或者有所提升。
此外,包括对儿童的教育等也是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容。
三、我国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现状
1.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环境的影响
人力资本投资的环境涉及多个方面,包括资金因素、劳动力因素、社会政治因素、交通因素、企业本身因素等,这些是影响人力资本投资的关键因素。其中,企业本身因素对人力资本投资有直接影响。
(1)来自企业发展战略的影响
企业发展战略可以理解为企业发展的长期规划,这种规划内容会影响人力资本投资,比如,企业的发展重点是开拓业务,相应的,对业务相关人员的培训、教育投资会增多,同样,如果企业发展的重点是技术开发,对技术人员的相关投资也会增多。
(2)来自企业组织构架的影响
不同的企业往往由不同的M织构架,传统的组织构架下,对人员的管理是自上而下直线式的,其人力资本投资往往也是分层逐级进行,而现代企业的组织构架具有将效益作为核心的突出特点,在这种情况下,能力较强的人往往会得到较多的人力资本投资。
2.我国目前常见的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模式
(1)对出色人才进行投资的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被投资人除了具有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外,还有余力负责其他工作,因此得到重视和投资。有鉴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人才需求量大的局面,对出色人才进行人力资源投资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人才紧张的局面。
(2)集体培训模式
一般而言,进入企业的新员工都会得到集体培训的机会,培训的主要内容往往包含企业文化和专业技巧,增加新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通过提高劳动技巧的方式直接提升新员工的工作能力。
四、我国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1.人员流动性大
无论是何种企业、什么岗位,都存在着人员流动性的问题,简言之,如果一个人无法胜任所处的岗位,就有可能被企业淘汰,同样,如果员工认为还有更适合的岗位,跳槽也极有可能发生,这造成了人力资本投资得不到回报的问题。
2.企业凝聚力不强
在新经济时代,社会经济生活正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在快速性、动态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多变环境下,企业竞争的根本在于人才的竞争。而人力资本指的是存在于人体之中、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术、能力和健康等质量因素之和。作为企业的活资本形式,它越来越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要素之一。因此,有效的人力资本投资方式是迅速提升企业人力资本存量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在新经济时代应对全球化竞争的必然手段。
一、新经济时代的特征
1.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已彻底改变了市场竞争的便捷,蕴含着对新市场、新产品、新观念、新的企业竞争力和经营方式的新思考。为在全球化背景下获取竞争优势,企业应以一种全球思维方式重新思考企业人力资本的角色与价值增值问题,建立新的模式和流程来培养全球性的灵敏嗅觉、效率和竞争力。
2.社会知识化。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将从事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活动,并通过这些活动为社会创造财富。随着知识工作者在企业中的作用的增强,新型的信息沟通方式必然带来企业组织重组和人力资本政策的变迁。
3.信息网络化。电子通讯、计算机、国际互联网和其他技术的迅猛发展,创造了一个不受地理边界限制和束缚的全球工作环境和视野。因此,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提高了对企业人力资本的要求,而且对企业人力资本的投资方式也产生了巨大冲击。
4.竞争人本化。新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我国企业员工具有灵活性、创造性、积极性。因此,企业的管理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和“人高于一切”的价值观。
二、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必要性分析
当代西方经济学界认为,资本采取的两种形式,即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体现在物质形式方面的资本为物质资本,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资本为人力资本。一般来说,劳动者的知识、技能、体力等构成了人力资本。
现代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取决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新的资本资源的投入;新的可利用自然资源的发现;劳动者的平均技术和劳动效率的提高;科学的、技术的和社会的知识储备的增加。后两项均是人力资源密切相关的,它们对人力资源的质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一个企业效率的高低关键在于如何提高人力资本质量,增加人力资本存量。
三、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方式分析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本投资不合理状况严重。一方面,长期以来都实行“注重物质资本”的发展战略,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从经济角度来看,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对“资本”这一概念界定的不完全,侧重于物质资本的分析,而忽略了人力资本的价值判断,在生产要素中只计算人力资源的数量分配,而不注重人力资源的质量分析,致使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只注重投资的数量,而不注重投资的效率,结果导致了投资主体的单一化和人力投资的滞后。
另一方面,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资金渠道上看,我国的人力资本投资渠道窄,方式单一,以国家投资为主,且投资数量不足。人力资本的投资主要是依赖政府的教育投资。虽然我国的教育投资总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逐年增加,但是,如果以全国教育经费总支出作为教育投资,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作为物质投资,与物质投资相比较,教育投资的相对量还处于较低水平。
在新时代经济背景下,企业为了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强烈竞争,凸显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竞争策略。它是一个多方位的整体体系,它的投资内容和形式比较多样,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提升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激励约束
企业与人力资本所有者激励约束机制也是一个动态的博弈过程。在激励约束方面,要因不同环境、不同行业、不同人力资本所有者、不同的企业文化而采取不同的措施。首先,确立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激励机制。建立心灵契约,留住人才;优化组合,人尽其才。再次,重视员工的个体成长和职业生涯设计。使他们的技术与知识的更新速度走在行业前列,以长期保持企业的人才优势,进而形成并保持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最后,人力资本的企业文化激励。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形象和理念的氛围平台,往往在激励人才成长等正向行为上,产生着巨大的基础作用。
2.强化企业对人力资本的再开发
人力资本再开发的前提是人力资本载体—人力资源的身体健康。这指的是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医疗保健投入。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条件的恶化会使员工的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直接影响着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效率。为此,一方面企业需要为员工创造舒适、宽松的工作环境,保证员工工作的顺心;另一方面,企业必须保证员工的医疗保健。因为工作而使得员工疲惫不堪,或身体健康受到影响是得不偿失的。在新经济时代,企业的投资重点不仅仅是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要想保持并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则离不开对企业人力资本的再开发。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对于企业员工的培训成为加大对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途径。而匹配合适的培训方法,则是取得人力资本开发的重要途径。
一、中国企业金融投资失利的原因
(一)国外投行控制金融市场定价权。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自身的经济体系,尤其是金融体系建立和发展时间较短,因此在整个的国际金融市场当中长期所处的地位不高,而许多发达国家控制着金融市场的定价权,这就严重影响了中国企业金融投资的成功率。特别是对于国外投行来说,其在购买我国的一些金融股权之前,往往会通过一些舆论来营造出我国金融行业发展不健全的氛围,通过舆论压力来渲染不良贷款的严重性,进而压低我国金融机构的股价,最终谋取暴利。在这种因素的影响下,国外投行对于金融市场的定价权有着严格的把控,这就使得其能够利用较低的代价来获得我国金融机构的股权,进而影响到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当中的投资行为,大大增加了中资企业的失败率。
(二)国外评级公司滥用评级。在目前的国际金融市场中,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往往掌握在国外的一些评级公司手中,他们在对中国信用进行评级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左右,往往采用一些不合理的标准来降低中国企业的信用评级,这对于中国企业国际金融投资工作的开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尽管近些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对这种行为进行批评,但是受到利益的驱使,这些机构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对于中国企业评级的歪曲。因此,受到国外评级公司滥用评级的影响,我国企业在国际金融市场当中所处的地位十分不利,对于投资行为的开展产生了巨大的阻碍,严重降低了中国企业的国际金融市场投资成功率。
(三)投资风险防控缺乏有效措施。我国企业在不稳定的国际市场开拓经营,除了国际金融市场风险外,还可能存在政治、战争、外汇等方面的风险。我国企业投资,特别是在一些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就经常受到该国非商业风险的严重危险而导致重大损失,但我国还未建立和完善对抗海外政治、战争、外汇等方面非商业风险的法律体系,这不利于中国企业对外扩大直接投资。
二、优化中国企业国际金融投资的策略
(一)发挥国内政治优势。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也显著提升,国际政治影响力不断增强,在国际社会中有了更多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充分的发挥出我国在政治体制优势和国际政治影响力,为中资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投资行为提供有利的支持,进而最大程度上的促进投资成功率的提升。
(二)建立自己的国际投资顾问公司。目前,大多数中国企业在国际金融市场投资的过程中,一般都会采纳国际投资顾问公司的意见,这就使得其在开展投资活动过程中缺乏高度的自主性,对于投资成功率的提升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的优化国际金融投资行为,中国企业必须要建立自身的国际投资顾问公司。通过这类机构来对我国的投资企业进行服务,进而最大程度的保证投资决策的准确性与真实性,为促进投资效益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促进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在优化国际金融投资行为的过程中,必须要强化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开展。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活动来更好的对自身发展所需要的资源进行整合,不断的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更好的促进资源的使用效率提升,为建设经济强国、促进国际金融投资水平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强化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完善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家战略,通过国家的形式来更好的促进投资效率的提升,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发展新形势,进而为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完善我国开放型的经济市场,利用我国国际地位以及综合国力的提升,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的信心提升,中资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
(四)强化政府金融监管职能。在开展国际金融投资行为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促进投资成功率的提升,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强化对于金融投资的监管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充分的发挥出监管当局以及国资委等机构的作用,保证中资企业的各项投资行为的科学性与可靠性。与此同时,应该通过发挥国内投资顾问机构的作用,对基金以及银行的QDII投资行为进行有效地指导,从而避免出现过于依赖国际评级公司的情况的发生,通过促进中资企业投资行为自主性的提升,最大程度上的保证投资行为的成功率。
三、结语
在国际金融市场的投资过程中,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受到国外投行的影响,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滥用评级,以及投资风险防控缺乏有效措施使得我国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在不断的加大,投资成功率不高,经常出现一些投资失利的情况,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强化中国企业在国际金融投资当中的问题研究,采取发挥国内政治优势、建立自身的国际投资顾问公司、促进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强化政府金融监管职能等有利的措施,从而更好的发挥出我国企业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作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
作者:刘江秀 单位:北京市东城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2
一、小岛清模式
在1977年日本著名跨国公司理论著作《对外直接投资论》中,小岛清对日本式对外直接投资进行分析,形成“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该理论是对H-OCS模型的继承和发展,认为在自由贸易条件下的国际贸易应考虑在实际生产中生产要素联合投入。小岛清模式对李嘉图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发展,认为应利用国际分工和资源配置,将在本国处于劣势地位的行业转移到国外。
小岛清基于1966年美国弗农教授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进行行业间比较利润和比较成本分析,由于同种产品在不同国家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利用国际间的交叉投资,得出了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的基本观点。[1]
二、日本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分析
(一)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环境分析
日本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状况受到其独特的环境影响,可以从主客观进行分析
1.客观环境
日本地理位置特殊,处于重要的海上交通线上,但另一方面日本资源缺乏,国土面积狭小;外商投资规范,为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创造条件。
2.主观环境
日本政局相对稳定,政策支持。经济发展平稳,制造业水平高,劳动力素质高,日本科学技术水平高,但市场活力有限,并经常性出现日元升值、通货膨胀现象,由于日语的自闭型导致“加拉帕戈斯化”,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便成为解决过剩生产力、开拓市场的有效途径。
(二)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状况
根据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活跃度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951-1967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额处于起步阶段,对外投资总量仍然处于低水平;1971-1977年进入发展阶段;1981-1989年为扩张时期;1991年至今整体处于调整阶段,其中1991-1999年对外直接投资处于徘徊阶段,2000年至今经过调整,进入恢复和发展的新阶段。
表2.2.1 1965-2011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情况(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JETRO
根据表2.2.1,整体来说,日本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占总投资的50%以上,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增速放缓。从横向来看,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多集中在机械工业、能源产业等行业。
(三)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
日本跨国公司将国内的劣势产业转移至其处于优势的地区,选择的对外直接投资的东道国多为发展中国家,其战略目标就是获取更多的海外廉价原材料、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第一,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数额巨大。据日本银行统计,2013年日本对外投资高达1,177,265 亿日元,日本对外投资的项目平均规模大幅增加。
第二,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类型多为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导向型。在资源开采方面的对外直接投资比例高于其它任何国家,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是为确保资源的稳定供给。从表2.2.1和图2.2.1来看,对制造业的投资集中在机械工业和能源工业,这源于日本资源匮乏,劳动力不足。
第三,日本对外直接投资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由于日本将国内的劣势产业转移,其国内劣势产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资源集中型、环境污染型,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结构以亚洲发展中国家为主。
第四,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充分发挥政府和经济组织的作用。一方面,日本的集团投资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即许多日本企业,通常是贸易公司在政府机构协助下,联合起来共同对外进行投资[2]。另一方面,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更多地采取和东道国合资的方式进行,顺应东道国制定的经济贸易政策。
三、日本跨国企业对小岛清理论模式的应用
日本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受小岛清模式的影响极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岛清基于国际分工的比较成本原理,表现出日本式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美国式对外直接投资强调将国内优势产业的对外转移,属于替代型的逆贸易导向性投资,而日本式对外直接投资强调夕阳产业转移,属于互补型的顺贸易导向型投资。
2.小岛清理论证明日本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属于自然资源导向型和生产要素导向型的综合。日本绝大多数直接投资集中于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东道国采取分享产品或贷款买矿的“开发进口、长期合同”的方式进行[3]。
3.日本跨国公司将其处于劣势的边际产业转移,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通过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为本国优势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原材料、劳动力、资本;通过产业转移给相对落后的东道国提供了比较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东道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陈恒,王蕾.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论评介[J].商业经济,2008(12):32-54.
中图分类号:F83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5-0065-02
中国的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严重的融资难问题,这一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因为这些企业自身条件不符合传统融资渠道的要求。如中小企业的经营不稳定、信誉不良、担保品较少、偿还能力有限,最重要的是中小企业与银行或其他投资者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使得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或股票和债券市场获得融资。
一、风险投资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又被译为创业投资。广义的风险投资是指对一切开拓性、创造性经济活动的投入;狭义的风险投资一般是指针对高科技产业的投资。根据美国全美风险投资协会的定义,风险投资是指由职业金融家对新兴的、迅速发展的、蕴藏着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的一种权益性投资。其基本特征是:第一,投资周期长,一般为三至七年;第二,除资金投入外,投资者还向投资对象提供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咨询和帮助;第三,投资者通过对投资结束时的股权转让活动获取投资回报[1]。
风险投资的对象中有着中小企业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高技术、高增长的创业型中小企业。作为一种投融资模式,风险投资的出现解决了高科技产业中的资金瓶颈问题,虽然发展风险投资并不能完全解决一般意义上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但是通过风险投资发展起来的资金配置、使用、监管的机制,做到投资者、风险投资家和企业管理层目标的有机结合,通过减少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来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资金、人力资源、高新技术的使用效率的成功经验对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缺口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二、与银行融资相比,风险投资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优势
风险投资的特点、投资对象和投资规模决定了这种投资制度和高成长性中小企业资本性融资有着天然的联系。风险投资和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像一对相互依存的共同体,彼此无法分离。关注获得高额资本利润使得风险投资自然将目光转向小型的高成长企业,而获得资本利润的动力则自然要求风险投资以资本的形式进入企业并占有大部分股权。风险投资对高成长中小企业企业资本性融资需求有较强的亲和力,其原因是:
1.风险投资以权益性资本方式进入能有效地解决风险―收益对称的问题。市场经济中,高风险必然对应高收益,低风险必然对应低收益。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发展是一个高风险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银行信贷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如果中小企业发展的大部分资金来源于银行,而中小企业抵押品价值较低,一旦企业破产倒闭,受损的主要是银行;而如果中小企业获得成功,债权资本只能获得固定利息,而创业者获取了大量的资本利润。因此银行信贷资金所承担的风险和所获取的收益的是不对称的。这也是银行不愿意把钱借给中小企业的重要原因。风险投资通常采取权益性资本进入,如果企业发展得好,市场就会以股权资本价格上涨反映出来。在理论上股票价格是投资者未来收益的贴现,这种对未来收益的预期是没有上限的,这给权益资本投入者提供了一个极为广阔的获利空间,能有效解决风险收益不对称的问题。
2.风险投资能有效地解决风险投资家和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的严重信息不对称。制约中小企业融资的一个重要因素――“信息不对称”在资金融通活动中是非常普遍的,它所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降低了资金配置的效率。而风险投资在机制上较好地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表现出了良好的融资绩效。
从银行融资来看,银行信贷中的银行与中小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在短期内是无法克服的。这其中既包括了信贷合约签订前企业为获得银行贷款而隐瞒不利信息的“逆向选择”行为,也包括了企业在合约签订后无视或损害银行利益的“道德风险”。信贷资金的债权性质使得银行没有足够的动力和足够的技能来评估企业财务报表之外的信息,也缺乏足够的激励去培养优秀企业[2]。
同银行融资相比,风险投资的出现为我们解决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由于风险资本家与中小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更高,这在客观上要求二者之间必须建立起有效的、能起到良好激励与约束作用的融资机制来确保信息的充分披露,以保证企业的经营活动不损害风险资本家的利益,并更好地将二者的利益结合起来。风险投资机制与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的最大区别在于,风险投资在投资完成后还直接参与了被投资企业的运作,能对企业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提供管理和咨询。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风险投资在运作机制上作出了一系列的制度安排:(1)在风险投资中,风险投资家与企业管理层共同分享股权,目标一致。风险投资机制中风险投资家被给予 20%左右的投资成功后的利润分成,激励机制十分明确、直接。而且风险投资机制对企业管理层也有足够的激励,如股权、认购权和红股,使企业管理层的报酬同企业的工作业绩直接挂钩,只有在企业创造了价值并变现后才能最终实现,从而将企业管理层的未来收益与其努力程度紧密联系起来,并使企业管理层和风险投资家的利益趋于一致,这就大大降低了融资过程中的“道德风险”。(2)风险企业的董事会由名义上为非执行董事的风险投资家领导,通常由其担任董事会主席,从而可以帮助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与供应商和主要客户打交道、寻找企业所需的人才、协助企业进行收购兼并等等,甚至还可以通过降职、辞退等行政手段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直接监控,以此来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人风险。而且由于风险投资的期限通常为三至七年,在这一过程中风险投资家与企业长期合作,信息交流充分,对企业的发展过程有足够了解,这也有利于风险投资家在掌握企业内部信息的前提下进行监督控制。(3)在风险投资中,风险投资家是分阶段地投入而不是一次性投入项目所需的资金,甚至可以在企业经营不好的状况下放弃投资,以减少进一步的损失。从而在机制上对企业管理层进行监督制约,激励其节约使用资金,有效控制了企业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
3.权益性风险投资使风险企业能够获得持续的资金支持。风险企业的成长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成长的每个阶段,都需要资金的支持,而且随着企业的发展,资金需求量不断增大。因而,在任何一个时期,资金供给中断或是供给不足,都会导致风险企业前功尽弃。风险投资为风险企业提供一种稳定持久的资金来源。若企业发展状况令人满意,风险投资家会追加投入资金;若因种种原因,风险投资家不能提供资金,或是不能提供足够的追加资金时,他为了保障自己原先所投入的权益资金的利益,自然不会眼睁睁地看着发展良好的风险企业仅因后续资金跟不上而夭亡。他必然会利用自己在风险投资业中的关系,替风险企业寻到新的愿意注入资金的风险投资家,从而为风险企业疏通资金渠道[3]。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种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融资机制,风险投资并不简单地就是以资金来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其成功的原因在于实现了资金、技术、信息及人力资源的整合,把投资者、风险投资家和企业管理层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一套以绩效为标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这就大大减少了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和者成本,从而提高了融资效率。与银行贷款相比,风险投资发挥了主办银行制所不具有的便于对企业进行监控的优点,使融资标准保持在业绩良好的基础上[4]。
三、大力发展风险投资,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关于风险资本的探索,但是多年来,中国风险资本发展缓慢,收效甚微,其主要原因有: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滞后;风险投资所必需的社会服务体系尚未建立;缺乏完善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专业人才缺乏等。为了更好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中小企业自身必须克服保守与控股的心态,走出“内部人控制”的误区来面对风险投资人的考验。企业要学会运用风险投资的游戏规则,学会与风险投资机构打交道,相互磨合和沟通,说服其对自己提供资金和其他方面支持。此外需要为风险投资发展创造好的外部环境:
1.完善风险投资的法律环境。要尽快制定、颁布《风险投资法》,以完善风险投资法律体系,对风险投资机构的设立条件、风险投资的运作和管理以及风险投资资金的筹集、项目选择等在法律上予以明确,推动风险投资健康发展,从而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融资服务。
2.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风险投资的最终目的是从所投资的高科技项目中获得超额利润,这需要及时将其转让出去,再用收回的资金投入到新项目上,实现利润的滚动增长。而中国目前风险投资退出渠道不畅,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建立创业板市场,这是最有吸引力的退出渠道。此外, 发展兼并、收购市场也是风险投资的重要退出途径。
3.完善中介服务体系,提供高效、公平的服务。参考国际经验与风险投资相关的中介服务机构,包括风险投资协会、科技评级体系、知识产权估值机构、信用担保公司等。风险投资协会主要发挥行业自律和会员间信息交流的作用;科技评级体系主要是对项目在技术上的先进性、独创性、进入壁垒以及市场前景的考核、评定;知识产权估值机构主要对高科技企业中知识产权价值进行评价,估量的中介机构,它的结果可作为资本在企业中所占股份多少的依据,信用担保机构有分散风险和信用扩张的效应[5]。
参考文献:
[1]俞自由.风险投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130-144.
[2]李伟.中小企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2):74-76.
一、人力资本与健康投资产生的背景
根据舒尔茨和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投资包括用于医疗保健的投资;用于正规教育的投资;用于在职培训的投资;用于成人教育的投资;用于个人和家庭为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而进行流动的投资。我国学者将上述理论归纳为医疗保健的投资;教育的投资;迁移投资。研究认为“教育的投资在整个人力资本投资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头等重要的投资。因为健康投资使人得以存在,以及智力、精神活动的必要前提,所以,医疗保健投资是其他两项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从健康投资的角度出发,人力资本所提出的医疗保健投资是“通过对医疗、卫生、保健、营养等进行投资,以此来恢复、维持或改善、提高人的体能(体力和精力),增进健康水平,这种投资方式恰恰是最经济、最有效、最快捷的人力资本投资途径。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低水平生活导致健身观念淡薄
按恩格尔系数划分贫困家庭的尺度,企业职工均在60%以上,属于贫困线,属于体育低消费群体。研究表明,收入与消费关系十分密切。(见表1、2)
统计结果证明,企业职工收入与体育锻炼的内容、目的、地点、时间、次数有非常显著的差异,与锻炼目的、锻炼次数非常相关。体育消费是为了满足人们特定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是以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越优越,体育消费的投入的比重就越大,反之就越小。除此之外,人们的体育习惯、生活节奏、余暇时间、体育观念、社会环境等都与体育消费有关。应该说,体育消费行为既是生活水平的缩影,又是人们体育健身观的折射。
2.不良心态影响健身观念形成
调查显示,企业职工有矛盾心理占15.5%,压抑心理占18.4%,挫折心理占6.4%,消沉心理10.6%,疑虑心理5.1%,其他心理状态的365人,占43.6%。
体育作为现代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被称为现代社会的“安全阀”“社会竞争缩影”,改革开放带来社会体制、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变化,同时也产生许多矛盾。据社会学专家研究,除了必要的道德和法制教育外,体育可以起到缓解、宣泄、减少下岗浪潮带来的社会震荡和各种矛盾的作用。
三、结论与对策
1.转变观念,努力提高再就业劳动者素质
劳动者是生产力的首要的因素和能动因素,发展体育运动是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从经济学角度,体育锻炼要占用一定的时间,之所以强调体育健身的作用,是因为可以理解为体育是一种旨在追求未来效用的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从人力资本投资和劳动力再生产的角度,体育锻炼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活动,它投资的意义在于可以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因此,从人力资本配置的需要寻找合适的物质资本,最大限度的优化实现自身的价值,较好把握从新配置人力资本的再就业机会。
2.调整不良心态,拓宽人力资本运营的空间
现代企业职工压力大,无论是环境,还是心态,都发生的很大的变化,由于种种不良的心境,导致无形中缩小就业的渠道,缩小人力资本运营的空间。体育的社会情感功能是与人的社会心理稳定性直接有关的,通过体育服务工程进行情感解困工作,调整不良心态,使之产生和形成与社会一致的心理。因此,企业职工应主动适应社会和家庭环境,把就业看成是一场智力、体力、心理上的竞争,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挖掘潜能,面对机遇,迎接挑战。
3.树立健康观念,加速人力资本投资
要树立健身观念,消除健康投资是一种简单的消费支出的旧观念,主动积极的进行健康投资,同时要积极参加培训,要主动锻炼、学习、更新知识,提高技能,丰富自身的人力资本,为创业储备本领。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增加企业职工的健康存量、知识存量、技能存量,存量的增加,意味着“生病时间”的减少和“健康时间”的增加,意味着创业的基础储备增加,从而有利于产出增加,个人的收入也随之增加。因此,这种投入是有效的投入,也是一种成本性投入。企业职工自身还应从市场经济对劳动者素质的需求,来提高对健康投资的认识。
4.发挥体育的健身作用, 开展“体育服务工程”
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以体育作纽带和桥梁促进创业工程实施,吸引广大企业职工参与,以达到关心引导、交流情感、开阔渠道、稳定大局的目的。“体育服务工程”的内容包括:体育进万家活动;与企业职工联手健身活动;多帮一、多带一健身活动;健身广场活动;健身小区活动;健身家庭活动;社区体育竞赛等项健身活动。体育与现代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开展“体育服务工程”对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创造融合的社会氛围,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积极的作用,对促进“再就业工程”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鞍钢:中国城镇失业状况分析.管理世界(京),1998
中图分类号:F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227-03
一、引言
在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中,很长一段时间企业在贸易中的作用是被忽视的。传统贸易理论关于企业的描述仅有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新贸易理论中虽然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被引入国际贸易分析,但是企业是同质的(homogeneous)典型企业,即所有企业都从事出口。而近十几年的贸易理论研究表明,企业是异质的(heterogeneous),为什么一些企业从事出口而另一些企业不从事出口?为什么有些企业选择通过出口进入海外市场,而有些企业选择通过FDI进入海外市场?对上述两个问题,异质性企业理论从新的角度给予了解释。
本文将从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出发,通过采用上海制造业上市公司的企业层面数据,就企业生产率与对外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为我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微观层面的经验证据,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研究的空白。
二、相关文献
在对异质性企业经验研究的文献中,通常围绕两个核心观点进行检验:第一,自我选择效应(self-selection effect)是否存在,此类研究的关键在于比较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与非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之间的生产率差异,生产率较高的企业更可能自我选择的进入出口市场或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这是因为只有生产率较高的企业才更有能力克服沉没成本和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而生存下来。第二,学习效应(learning effect)是否存在,此类研究的重点是在于检验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等国际化经营是否可以作用于企业的生产率,使企业在开展国际贸易后生产率得到提升。
(一)自我选择效应
有关自我选择效应的研究,基本上都验证了其存在性和显著性。Bernard和Jensen(1995)利用美国制造业1976-1987年的数据,探讨了出口企业中制造业部门的表现,他们的研究发现出口企业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资本密集度和技术密集度,证明了生产率高的企业更可能自我选择进入出口市场。Greenaway和Kneller(2003)对英国企业数据的检验研究证明了自我选择效应的存在性和显著性。李春顶(2009)利用非参数数据分析检验了中国企业出口经营与企业生产率的关系,其结论显示生产率高的企业会更多的出口,而生产率低的企业不出口或少出口,证明了企业自我选择效应的存在。
(二)学习效应
而对学习效应的检验,结果并不一致。Bernard和Jensen(1999)证明了市场的重新配置作用倾向于对美国制造业中生产率较高的企业,起到20%的生产率增长促进作用,从而证明了学习效应的存在。陈文芝(2009)对2001-2006年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的生产率异质性进行了统计描述,并验证了出口学习效应的存在性。刘淑琳等人(2011)利用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了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生产率,也验证了学习效应的存在。
Femandes和Isgut(2001)利用哥伦比亚1981-1999年制造业企业数据进行检验,结果发现出口对生产率的作用却不显著。Delgado等人(2002)搜集了1991—1996年西班牙制造业企业数据,其结果证明学习效应在西班牙制造业企业整体中并不显著,但对于年轻出口企业而言,出口对于提高企业生产率具有显著的作用。Castellani(2002)对意大利企业的经验研究发现,学习效应在不同企业中的表现则是不一致的,对于出口密集度较高的企业其出口学习效应显著,反之则不显著。
从现有文献来看,主要以研究出口企业为主,而对异质性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论证比较缺乏;大部分检验都证明了企业自我选择效应的存在,对于是否存在学习效应,检验结果因国家发达程度不同,也存在着差异。而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是否不同地区的企业,其学习效应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本文从地区层面出发,选择上海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企业生产率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检验其是否存在自我选择效应和学习效应。
三、实证分析
(一)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被解释变量为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是指除了劳动力和资本这两大物质要素之外,其它所有生产要素所带来的产出增长率。本文采用索罗残差法来估计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首先建立一个具有规模报酬约束的两要素投入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Yit=AitKαitLβit(1)
其中,Yit表示i企业在t时期的产量,用企业的营业收入来代替,并以2002年为基准的上海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平减;Kit、Lit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量,劳动力用企业员工数来代替,资本用企业固定资产投入来代替,并按2002年上海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进行平减。对生产函数两边取对数得: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汽车行业的证券投资分析
收录日期:2014年7月16日
一、宏观经济分析
(一)GDP。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一般而言,GDP公布的形式不外乎两种,以总额和百分比率为计算单位。当GDP的增长数字处于正数时,即显示该地区经济处于扩张阶段;反之,如果处于负数,即表示该地区的经济进入衰退时期了。
2010年到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保持一个稳步增长的态势,也就是说我国的经济仍然处于一个扩张阶段。宏观经济形势大好,对于各行各业都是一个利好消息。作为汽车行业,在宏观经济的推动下,也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
(二)CPI。CPI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简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它是度量一组代表性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的价格水平随时间而变动的相对数,是用来反映居民家庭购买消费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
CPI下降说明经济萧条,民众购买力下降。大幅上涨预示通货膨胀,国家就会紧缩银根。大量信贷就是调节经济的有效杠杆,以刺激经济复苏。市场上钱少自然会流向生活必需品,股市低迷;流通充裕就会流向经济领域以求增值,股市首当其冲。所以,CPI适度上涨有益于股市、经济发展。
我国的CPI指数是在一个稳定的适度的上涨过程中,可以预见宏观经济形势向好,居民的消费结构逐渐出现变化,到2013年,购房、买车、医疗成了三大主要支出。由此,对于汽车行业来说,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助力。
(三)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国家统计局的城镇恩格尔系数走势图可以看出我国城镇人口在食品以外的物品上的消费能力逐年增长,城镇居民是汽车行业的消费主力,他们掌握的“闲钱”的增多会增加购买汽车的可能性,对于汽车行业发展有着一定助力。
二、行业分析
(一)汽车行业周期性分析
1、定性分析。当前,我国建成了第一汽车集团、东风汽车集团、上海汽车工业(集团)公司等大型企业,国产汽车市场占有率超过95%,汽车行业规模较大。但是,厂商开发能力弱,制约了新产品的发展。我国汽车生产企业规模小、实力不强,汽车工业产品开发投入少,手段落后,数据积累少,人才匮乏,尚未形成高水平的汽车产品开发体系和自主开发能力。零部件发展仍然落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少。
2、定量分析。(图1、图2、图3)
图片解析:汽车总体销量虽有小幅波动,但是相对平稳,稳中有升,同比增长虽有所放缓,但总体保持一个稳步增长的趋势。
图片解析: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行业投资增速逐渐回归理性,汽车行业投资仍然增长。2013年1~3月,全行业累计完成投资额1,361.04亿元,同比增长15.3%。
图片解析:从图3可以看出,汽车销售收入增长迅猛,而利润涨势却相对平稳,收入很高,利润很低,产业增速较快,产出效果不佳。
小结:汽车产品属于耐用品,汽车行业属于制造业行业,是具有收入弹性的产业,汽车行业属于典型的周期性行业,该行业的发展状态与经济周期的波动密切相关。
从上面定性定量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汽车行业虽然发展迅速,投资规模、销量都有显著提高,但是汽车企业的利润却很低,投入产出不成正比,产业的投资规模、产出增长率都出现较快增长,但是利润的获得相对不多。因此,把我国汽车行业归属于处于成长期。一个成长期的行业在未来会有着不错的市场前景。
(二)行业政策分析
1、国家政策。能从这些年政策的颁布看出国家逐渐放宽对低油耗汽车的限制,以及对新能源汽车的提倡。油价的上涨,石油能源的枯竭,PM2.5指标的超标,国家在对资源和环境的控制上正在逐步施压。
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从政策解析上能看出在未来很长时间内也将是我国汽车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2013年,我国将继续大力推广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目前,我国对小排量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均实施补贴政策,预计2013年节能车补贴政策将继续调整,新补贴的门槛将不断提高,从而推动生产企业技术升级。
2、地方政策。1994年上海开始控制车牌,2011年北京车牌开始摇号,2012年广州开始限购。面对中国市场汽车保有量的井喷式增长,汽车限购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在北、上、广、贵阳等城市的带动下,2012年9月份,深圳传出将要限购的传言。随即,深圳市交警局声称,至少年内(即2012年)不会研究限牌限购或单双号。2012年深圳机动车保有量或超过200万辆,其日均上牌量在900辆,已经超过道路承载量。针对汽车拥有量的上升,以后各大城市对汽车的限购政策,限行政策也会相继推出,这些政策的出台对于汽车行业的发展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三)行业前景分析
1、从宏观经济角度看。我国经济呈现一个平稳的上升态势,也就是国家有钱,人民富裕。这对于汽车行业的发展是一个利好消息。国家经济的强势,会带动这一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不断扩大和发展,人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改变了消费格局,增加了汽车这一耐用品的消费比例,未来的汽车市场颇具潜力。
2、从行业周期来看。我国汽车行业正处于成长期,这一时期会有大量厂商介入,产业的供给能力大幅增加,产品竞争加剧。这一时期是产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处于成长期的汽车行业利润快速成长,其证券价格也呈现快速上扬趋势。
3、从行业政策来看。国家对于汽车行业有着明显的扶持倾向。这一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国家必然会通过一系列政策的推动助力这一行业的发展。然而,伴随着能源危机、空气污染等问题的出现,国家在助推这一行业的同时,政策上会慢慢暂缓耗油型汽车的支持力度,转而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车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