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09:01:3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182-01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外利手术及长期卧床患者主要并发症之一,血栓脱落可导致肺栓塞,死亡率很高。[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严重威胁机体健康的疾患,常发生在高龄病人术后及康复的过程中,此病在西方国家发病率高达30% ~ 50%。[2] 若不能及时诊断和处理,多数会演变为血栓形成后遗症,长时间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有一些患者可能并发肺栓塞,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做好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工作尤为重要,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29例术后患者,其中21~42岁49例,42~71岁65例,71岁以上15例。
2护理措施
2.1心理护理 患者术后卧床影响患者的血液流动速度,有形成静脉血栓的危险。心理上存在有一定的压力,恐惧和焦虑,易受外界的不良刺激,所以护士应详细了解患者的心理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关心体贴患者,以取得信任主动与其交流,解除心理负担,从而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3]。
2 .2 一般护理 患者进低脂清淡饮食,高蛋白,高维生素,富含维生素C的膳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咳嗽等,以免增加腹腔压力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劝告患者戒烟,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以减少静脉收缩和血小板的凝集。
2. 3 护理 抬高患肢高于心脏20cm~30cm,以利静脉回流,减轻患肢肿胀。患肢避免挤压,严格制动,促进消肿及防止血栓脱落栓塞重要器官。
2.4 观察DVT的临床表现及症 状 注意患肢皮温,颜色,足背动脉波动情况,并与健侧比较,若患肢出现潮红或紫绀,应警惕包扎过紧或有血栓形成的可能,观察患肢肿胀程度。另外在观察护理中如发现患者呼吸频率加快,发热,胸痛,咳嗽,呼吸困难应立即给氧,避免搬动患者并及时通知医生,警惕肺栓塞的发生。并协助抢救。
2. 5 避免在患肢穿刺 尽量选择上肢静脉穿刺,需长期静脉输液者,应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静脉反复穿刺,并尽量减少使用对静脉有刺激性的药物。
2.6 早期活动:积极活动,促进静脉回流,有资料显示,卧床2周后,DVT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卧床3天的患者[4]。 腿部肌肉尤其是比目鱼肌和腓肠肌存在许多静脉窦,静脉内血液靠肌肉泵的作用向心回流,仰卧时更为突出,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所以做下肢肢体主动、被动运动,每日主动运动三次,每次不少于20分钟,肢体瘫痪或偏瘫患者人工辅助,以髋关节、漆关节为支点,反复做蹬踏动作。
参考文献
[1]黎介寿主编.围手术期处理等.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274.
[2]金 力.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诊治与预防.中华妇产科杂志,l999,34(8):488.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265-0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系统内不正常凝结,堵塞管腔,导致下肢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血栓形成大多发生在制动状态(尤其是骨科大手术后)。国外调查表明,未采取预防措施的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50%,我国上海为30%。临床上10%~17%的DVT患者有明显的症状,其临床表现有4大主证: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扩张、患肢皮温增高。如何预防、减少DVT的发生和危害是骨科护理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1 临床资料
本组26例患者,男16例,女10例,平均年龄50.6岁,平均体质量65.8kg;其中髋关节置换术8例,膝关节置换术7例,股骨干骨折切复内固定术11例。2例患者出现明显DVT症状,占7.7%,其他患者均无症状。
2 预防性护理
2.1 术前评估做好高危人群宣传 :高龄、吸烟、肥胖、糖尿病、下肢静脉曲张、心功能不全和既往有DVT形成史及严重外伤史者术后易发生DVT[1],要详细询问病史并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脂、血糖等。
2.2 促进静脉血液回流:术后用软枕垫高或抬高床尾的方法抬高患肢[2],应尽量避免仅在膝下垫枕,导致屈膝、胭窝血管受压。为了增加膝盖的灵活性,术后第3天开始,可在足踝处垫一块卷起的毛巾或平枕,使下肢抬高而膝盏伸直舒展。
2.3 定时翻身:翻身时避免患肢受压,以每1~2h翻身1次为宜,卧床期间多做深呼吸、咳嗽动作
2.4 注意膳食均衡搭配嘱患者注意选择清淡低脂的食物:多食含纤维素较高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如番茄、洋葱、芹菜、海带、黑木耳、草莓、葡萄等,这些食品富含吡嗪,可使血小板下降,利于血液稀释,改变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液循环。另嘱患者多饮水,补充大量的液体,可防止血液浓缩,既可防止丢失大量的细胞和血红蛋白,又可降低血液黏稠度。
2.5 术前准备新鲜血液:由于骨科大手术失血较多,加之补充大量的液体使血液稀释,因此术后RBC、Hb、HCT、BV、Pv可一度下降。术后输新鲜血液是改善红细胞变形性,降低红细胞聚集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2.6 指导患者做好功能锻炼术后尽早主动或被动活动:下肢深静脉血栓多发生于膝、髋人工关节置换术及下肢骨折内固定等骨科大手术患者,因此术 后,尤其是术后24h内应严密观察肢体感觉、运动、温度、颜色、肿胀程度、静脉充盈情况等。如肢体远端有凹陷性水肿,皮肤发紧伴浅静脉充盈及活动受限,常提示深静脉血栓,应及时处理。术后6h后,做足趾伸屈以及踝关节的屈伸和环绕活动,一般3~5次/d,5~10 rain/次;术后第1天,做股四头肌及小腿肌肉的等长收缩,3~5次/d,10~20rain/次。术后第4天起用CPM机锻炼,5 d为1个疗程,视患者情况使用3~5个疗程。老年人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脑血管疾病,耐受力及反应性降低,在指导时要多关心,使患者能主动有效地配合锻炼。护士每天记录时间、效果,防止超负荷锻炼,不主动者加强督促[3-4]。
2.7 预防性抗凝药物的应用:我们采用术后低分子肝素钠腹部皮下注射7~15d,2次/d。
3 体会
DVT容易发生于刨伤较大、年龄较大的患者,引起DVT的三大因素是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5]。骨科大手术患者多数是老年人,常合并多系 统、多器官的器质性病变,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这些患者术前多因膝关节病变,下肢活动明显减少,术后又因疼痛、麻醉反应等使下肢活动明显受限,使血流处于滞 缓状态。此外,围手术期长时间的被动,手术所致创伤以及骨水泥产热的损伤都使邻近血管受到损伤的概率大大增加,所以依据DVT的成因以及易患因素,术前要认真观察和评估,加强教育,术后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静脉血回流,防止深静脉淤滞引起DVT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赵定麟.现代骨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 667.
[2] 刘刚,韩一生,赵建宁.髋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华骨科杂志,2004,24(4):237-239.
在重症监护室里的患者通常存在多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ICU中发生DVT的危险因素。 1.卧床时间久:ICU患者病情危重,常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需绝对卧床休息,其中大部分患者神志处于昏迷状态,或合并使用镇静剂或肌松剂,造成患者主动、被动地长期卧床,肢体的主动运动减少,下肢肌肉收缩力下降,静脉瓣膜功能丧失。黄静等阳报道,卧床时间>7d、心功能衰竭、呼吸机的应用、镇静剂及肌松药的使用均可使DVT的发生率升高。2.血容量不足:ICU患者大多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大剂量使用脱水、利尿剂,加上创伤、休克、大手术、糖尿病等原因,均可使血液粘稠度增加,凝血酶原释放,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增加了DVT发生的诱因。 3.反复、多次的静脉采血:ICU患者常因病情需要而频繁地进行诊断性抽血,疾病严重程度与每天的采血次数、总量成正相关。4.深静脉置管的位置:深静脉置管是ICU中常见的治疗手段。有报道称,经股静脉穿刺置管患者DVT的发生率为21. 5%,而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患者DVT的发生率仅为1. 9%。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高龄、手术、损伤、恶性肿瘤、长期卧床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明显增加[1]。如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当,其并发症和后遗症严重威胁着患者生命,特别是老年人。所以在临床中我们应精心护理,及早采取预防措施,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笔者在临床对老年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措施干预,疗效显著,现回顾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3月-2012年6月在我科收治的行择期手术的老年患者64例,其中男30例,女34例,年龄60-77岁,平均年龄(66.03±3.16)岁,其中下肢骨折30例,上肢骨折16例,腰椎骨折9例,腰椎管狭窄症7例,髋骨骨折2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
2 预防及护理措施
2.1 术前护理
2.1.1 健康宣教 手术前健康宣教是对行手术的老年患者的一项重要内容,应给患者讲解关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及临床症状等相关知识,特别是患者术前合并脑、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心力衰竭等心功能障碍及术前有DVT既往史的患者术后DVT形成的风险明显增高,更应该详细的进行讲解沟通,以引起患者的重视。嘱患者戒烟并讲解吸烟的危害性[2]。指导患者练习床上大小便,避免术后引起尿潴留、便秘等。注意保暖,低温可导致患肢血管收缩、血流缓慢,诱发和加重血栓形成的危险。介绍术后早期进行活动训练的重要性,并教会患者进行各项功能锻炼的方法,以促进术后卧床功能锻炼的顺利实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2.1.2 心理护理 因为老年患者身体素质相对较弱,所以对手术及术后的恢复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顾虑,担心手术本身的风险及预后的好坏,就产生一些抑郁、焦虑等,这些问题常常使患者失去信心。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首先要主动开导、态度和蔼、尊重患者、为患者讲解一些积极向上的事例,坦率地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取得患者的信任,消除患者的顾虑。同时还要与其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使患者家属增进与患者的交流,并在患者面前表现出坚强的一面,耐心地护理,消除患者紧张、焦虑心理,使患者处于一个心情放松、愉快的治疗状态。
3 术中护理
术中正确摆放患者,通过上肢静脉进行静脉输液及麻醉给药,下肢避免注射刺激性强的药物或穿刺过多。使用电动止血带,分次减压松止血带,不要骤然松止血带。避免患者下肢静脉受压、特别是对一些高危病人术中应进行下肢按摩,预防血液淤滞[3]。
4 术后护理
4.1 术后监测与观察 术后在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患者症状及体征不甚明显,故护理人员要严密观察术后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及肢体情况,假如患者出现肢体肿胀、疼痛、发硬,并在活动后加重,或患者皮肤出现潮红、皮温增高,可提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应立即告知医生进行干预治疗。同时术后应定期检测血常规及血凝四项,以便早发现、早预防。
4.2 生活饮食指导 嘱患者以低盐、低脂、高维生素、适量化合物为主,少吃油腻、多食蔬菜、水果等。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使用开塞露、灌肠等,以免排便困难费力引起腹压增高,造成患者静脉的回流不畅。
4.3 早期功能锻炼 预防下肢深静脉的最佳措施为术后患者的早期功能锻炼[4]。卧床时可给予患者被动的下肢肌肉锻炼,以利于静脉血液的回流。适当垫高下肢,对小腿进行按摩,使小腿肌肉被动收缩,同时鼓励病人作足背屈活动,防止静脉血栓形成。当患者下肢肿胀明显地减轻后,使患者尽早下床活动,指导其进行肌肉收缩锻炼,加速血液的静脉回流,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但注意活动要以患者个体素质差异而定,要循序渐进、慢慢增加活动量,以患者不感到疲劳为宜,每组动作持续做l0-15分/次,2-3组/日[5],不能操之过急。
5 结果
本组64例患者中,无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没有1例发生肺栓塞,患肢肿胀、疼痛消失,皮肤颜色正常,功能良好,治疗效果满意。
6 小结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尤其是老年人卧床时间较长,肌肉张力降低,血流速度减慢,在疼痛、肿胀及手术刺激等应激状态下,极易形成下肢DVT。因此老年患者以预防为主的整体护理措施。术前应认真准备与检查,按照整体护理操作程序,进行系统的、动态的、全方位的评估,明确LDVT高危人群。做好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指导,提高患者和家人的预防意识。术中密切观察,术后进行生活饮食、早起锻炼指导,促进血液回流,促进局部消肿,积极预防,以利于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本次临床护理研究显示,经过积极系统的预防及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预防老年患者术后LDVT的发生,提高老年患者生活质量,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范春阳,郝红,刘晓静.29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非手术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20(12):69.
[2] 席会文.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妇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2):88.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144-0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系统内不正常凝结,堵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将会导致程度不一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轻者可引起患肢肿胀、疼痛等,重者可并发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而导致死亡,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患者长期卧床、术中、术后及肢体固定等制动状态使静脉血流滞缓,以及烧伤创伤及手术后引起的血液高凝状态均容易引起DVT的发生。本文主要介绍了DVT护理方面的一些进展及预防措施。
1 DVT的护理
1.1 一般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1-2周,取患肢抬高位,肢置高于心脏水平20-30CM同时膝关节微屈15°,患肢避免大幅度活动,严禁冷热敷及按摩,以防止血栓脱落造成其他部位的栓塞[1]。非急性期可室内轻体力活动。对于急性下肢DVT者,过去认为需要绝对卧床10-14d,禁止按摩,以防止血栓脱落而并发PE[2]。而近期相关研究认为早期下床活动并未增高PE发生率,相反使下肢的肿胀和疼痛程度明显减轻,且多普勒造影显示卧床休息者静脉血栓明显增大。对于急性下肢DVT是否应鼓励早期下床活动的问题,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另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注意观察患者体温、脉搏、皮肤温度及色泽的变化,注意有无股青肿及股白肿的发生,以及有无胸痛、咯血、呼吸困难、血压下降或一过性升高等异常情况,警惕肺动脉栓塞的发生,每日测量并记录双腿膝上(10cm)及膝一欣10 cm)周径,并相比较,了解溶栓治疗的效果。若患者出现胸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应高度警惕肺动脉栓塞的发生。出现上述症状,立即使患者平卧、嘱患者放松并避免活动,即予吸氧及通知医生,配合抢救。
1.2 药物治疗的观察护理:在抗凝溶栓期间,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穿刺点、鼻腔、牙跟、皮肤等
有无出血,有无黑便、咖啡样或血性呕吐物,有无意识模糊、偏瘫失语等,并密切注意凝血机制,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医师汇报及处理。
1.3 出血的护理:出血是下肢DVT最常见的并发症,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平均为8.3%,其中颅内血肿和硬膜下血肿是最严重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不超过1 %,平均为0. 9%[3]。护理上应加强病房巡视,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调整药物剂量和滴速。各项护理操作动作轻柔,防止机械性损伤。齿酿出血,可用冷水漱口。鼻出血,可用拇、食指压迫鼻根止血或局部冷敷或用0. 1%盐酸肾上腺素棉球填塞鼻腔。对于穿刺点出血,于穿刺点上方约1 cm处压迫止血,渗血量较大时,于压迫止血后再在穿刺点处加1-2块2cm X 2cm的明胶海绵加压包扎,并加用沙袋压迫[4]。
1.4 出院指导患者出院时仍处于恢复期,患肢可穿具有压力治疗作用专用弹力袜,进行辅助治疗,以改善静脉内淤血症状,并减轻患肢下垂后引起的水肿。有抽烟嗜好的患者应当戒烟,以防尼古丁刺激引起静脉收缩,影响血液循环。出院后仍应当低脂饮食,多进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鼓励患者加强日常锻炼,避免长时间站立,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防止已经再通的下肢深静脉再次发生阻塞。
1.5 DVT的预防:对高危病人采取的预防措施及护理可以减少DVT的发生,降低死亡率.(1)卧床期间要定时更换,每1-2h/次,定时进行下肢的主动活动或被动活动,如膝、踩及趾关节的伸屈活动,护士要进行指导、监督并检查病人的活动情况[5]。(2)尽早下床活动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有效措施。(3)需长期输液或经静脉给药者,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静水肿、浅静脉怒张和肌肉有无深压痛,如有及时通知医生。CS)合理的饮食、戒烟及保持大便通畅.(4)高危病人(血液呈高凝状态)可适当服用活血化癖中药或抗凝药物。(5)勿使用过紧衣物,防止静脉血栓形成。
2 小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较常见的并发症,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将严重影响到病人的健康及预后,有时甚至威胁病人的生命,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我们通过加强对高危病人的观察、护理及传达相关知识可预防 DVT的发生。因此护理上我们要积极预防,杜绝发生,如果发生则要予认真、细致的护理,使患者尽早康复。
参考文献:
[1] 黄红建.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预防和护理[fJ].护理学杂志,2002, 17(5): 399-401.
[2] 廖桂红,刘丽森,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研究,实用护理杂志。2002.18(8):3.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人体矫形外科中较大的重建手术,它有效地解除病变关节造成的疼痛,纠正关节畸形,改善肢体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术后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特别是静脉血栓的形成,有关报导达47.1%,直接影响病人术后康复护理计划的实施,亦是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医院的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手术前后对患者施于有效的预防措施,做好病人护理工作是至关重要的。本科自2007年10月~2009年10月行人工髋关节68例,术后无1例深静脉血栓形成,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68例,男性38例,女性30例,年龄40~85岁,平均年龄66.5岁,跌倒伤37例,车祸28例,无菌性坏死3例,住院天数14~29天,平均21天,手术前后进行健康教育,术后按计划进行早期功能锻炼,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无1例发生深静脉血栓。
2 术前健康教育
告知病人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任何引起静脉血流停滞及血液高凝状态的原因都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建议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戒酒、控制血糖及控制血脂,指导病人正确的深呼吸及咳嗽动作,适度的床上翻身活动方法等,以减少血栓形成的因素。
3 术后预防措施及护理
3.1手术后72小时内是发生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峰期,因为手术中制动术后被动、仰卧位和麻醉可使周围静脉舒张,加之术中止血带的使用,术后卧位,肢体处于被动,都能使患者静脉血流缓慢,此时应及早进行功能训练。
3.1.1功能训练 手术后当天至术后第三天,麻醉作用消失后,即应鼓励并督促患者进行患肢足趾、踝关节主被动屈伸活动,指导病人进行肌肉等长练习,即膝关节完全伸直定位后,做股四头肌的收缩松弛运动,收缩10秒,休息10秒为1次。10次为1组,每天至少做10组,同时可以进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腓肠肌的向心性按摩,每天3次,每次15~20分钟,以促进静脉血回流,同时注意健侧肢体及上肢的屈伸、抬高、肌肉收缩等运动,以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防止血液淤滞。
3.1.2手术当天常规进行预防静脉血栓知识的健康教育,鼓励患者在床上侧翻身,以侧30度为宜,避免髋关节脱位,术后多饮水,24小时饮水量2500~3000ml为宜,避免脱水发生,鼓励病人进行深呼吸及咳嗽动作,术后第3天开始利用骨科床架吊环进行引体向上运动,方法是双手抓住吊环,抬起头和上半身,停留5秒,再躺下,每天重复进行3次,每次15~30分钟,此方法目的是增加肺活量,改善血液循环。
3.2手术当天开始到术后5~7天,穿有压力阶差的防血栓的长腿弹力袜,对足背、足跟有不同弹性,可产生由下到上的压力适度压迫浅静脉,增加静脉回流量以及维持最低限度静脉压,防止下肢血栓形成。
3.3中药涂擦 术后第1天至第10天,我们选用痛肿灵进行外涂患肢,因为痛肿灵有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方法是解除弹力袜,将痛肿灵药水倒在棉花块上,湿度适中,以挤压不滴水为好,由足尖到大腿根处,向心方向外涂擦,力度轻柔以皮肤表面发红为宜,时间为每次15分钟,每天2次,擦完穿上弹力袜。此方法可以使病人舒适,肌肉酸痛减轻,促进血液回流。
4 结果
本组68例患者中,无1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出院后进行3个月追踪、随访,督促病人进行适度活动,髋关节活动良好,伸髋肌和股四头肌无萎缩现象。
5 讨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严重关节损害,重建关节功能的重要治疗方法,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严重影响治疗效果,甚至是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只要在术前术后进行静脉血栓知识教育,术后及早进行功能锻炼指导,及早采取相应的预防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使病人乐观地配合治疗,可避免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达到促进病人关节功能恢复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邱贵兴.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中华骨科杂志,2009,6.29.6.
临床资料
本组36例,男29例,女7例,年龄48~83岁,平均61岁。手术类别:全身多发骨折6例,脊柱骨折并截瘫3例,髋关节置换12例,膝关节置换2例,单肢体骨折13例。相关因素:长期吸烟18例,肥胖8例,酗酒5例,糖尿病9例,高血压4例,冠心病3例。本组2例发生深静脉血栓,经积极治疗及护理,5天后患肢肿胀消退,未出现肺栓塞等并发症。
预 防
健康指导:确定高危人群,如糖尿病、高血压、肥胖、吸烟、酗酒者,做好宣教,提高防范意识。详细讲解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提高警觉性;讲解DVT常见症状;忌烟酒,避免高胆固醇饮食,予低脂富纤维素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讲解术后早期活动的重要性,指导正确的活动方法。
保护血管:术中术后输液尽量选择上肢静脉,避免下肢输液,尽可能用静脉留置针输液,避免重复穿刺和抽血,以减轻对血管壁的损伤。高浓度药物输注速度要慢,以减轻药物对血管的刺激。输注刺激性强的药物,应先用诱导液体穿刺,确定针头在血管内方可加入药物,输注完毕用生理盐水冲洗血管,使药物不沉积在血管壁,以减少刺激。不能长期应用止血药。严禁患侧下肢输液。
预防感染:注意患者皮肤清洁卫生,吸烟者戒烟,避免呼吸道感染。严格杜绝医源性感染,严格无菌操作。有开放性伤口或其他潜在感染的,术前应用抗生素。合理膳食,增强抵抗力。
预防:抬高患肢,保持高于心脏水平20~30cm,注意不要在膝下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急性期绝对卧床,严禁挤压、按摩患肢,防止血栓脱落。
药物预防:对有DVT高危因素的病人,给予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术前12小时及术后每天0.4ml,连续5天或遵医嘱。另外,口服阿司匹林,静脉注射复方丹参注射液,都能起到很好的预防效果。
护 理
密切观察:严密观察术后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及肢体情况。严密观察皮肤色泽、温度及患肢肿胀程度的变化。测量双下肢大腿及小腿中部的周经,双侧相差1cm即考虑有临床意义[2]。如患者感觉患肢有肿胀感、疼痛、活动后加重,皮肤发绀,潮红、皮温增高,表明有可能发生DVT。
早期活动:鼓励及协助患者早期活动。手术时间较长的患者,术后6小时协助做健侧下肢屈伸运动,按摩患侧腓肠肌,鼓励患者深呼吸,活动不便的协助做肢体上下被动活动,以促进血循环,改善下肢血运。必要时给予下肢自下向上按摩,促进静脉回流。病情许可应配合下肢功能锻炼器(CPM)进行患肢被动功能锻炼,从小幅度30°开始,日渐增加,但不能超过90°。以上方法能有效加速下肢静脉回流,改善局部组织代谢的内环境,增加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减少下肢DVT总体发病率。有研究证明,约50%DVT发生于术后第1日,30%发生于术后第2日[3],足以说明早期活动的重要性。
疼痛护理:疼痛是应激反应的一个重要表现。应激状态下免疫功能有所下降,凝血功能异常,以至血栓形成和肌张力升高不利于活动。减轻患者疼痛有助于落实护理计划,达到预防血栓形成的目的。可听音乐、看报、聊天等分散患者注意力。对疼痛剧烈者,遵医嘱应用镇痛剂,也可用硬膜外止痛泵,静脉止痛泵。
溶栓治疗的护理:使用抗凝药物前,特别是用肝素前,应测出凝血时间,用药后注意有无出血倾向,如皮肤黏膜出血点、血尿、牙龈出血鼻出血等,女性应观察月经情况;溶栓药物的化学性质多不稳定,溶解后常温下易失去活性,应现用现配,以确保药效,及时监测血小板,防止发生血小板过低性出血。每日测量患肢周径,以了解疗效。
肺栓塞的观察:静脉性血栓附壁在1~2周内,最不稳定,极易脱落,尤其是治疗的早期,应绝对卧床休息,床上活动时避免大动作,严禁按摩患肢,以防血栓脱落形成肺栓塞。对突然发生的呼吸困难、发绀,高度提示肺栓塞,立即让患者平卧位,避免深呼吸、咳嗽、剧烈翻动,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立即通知医生,积极配合治疗。
出院指导:饮食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富含蛋白质及粗纤维食物,控制高脂肪类食物,保持大便通畅;注意戒烟少酒,多饮水,防止血液黏稠度增高;活动宜循序渐进、适量,注意安全。用药过程中,经常监测凝血指标,以防出血。
讨 论
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非正常地在深静脉内凝结,属于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血栓形成大都发生于制动状态(尤其是骨科大手术)。致病因素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三大因素。血栓形成后,除少数能自行消融或局限于发生部位外,大部分会扩散至整个肢体的深静脉主干,若不能及时诊断和处理,多数会演变为血栓形成后遗症,长时间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有一些病人可能并发肺栓塞,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
DVT形成的主要与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静脉壁受损有关。骨科高危患者术后较长时间卧床及制动,因疼痛肢体不活动或不能活动,肢体长时间处于被动压迫下肢静脉,致使血流延缓;原发性损伤、手术刺激,造成血管内皮损伤及内环境变化;合并有大量基础病,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等,静脉血流速度滞缓,白细胞附壁,血小板在局部聚集,黏附沉积在血管内膜。因此,诸多因素使其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性大大增加。我们认识到重视健康指导及早期正确的康复活动;术前术后高危人群的预防性用药;少用或不用止血药;严密细致的病情观察及护理等均可预防及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参考文献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骨科手术后较常见的四肢血管疾病,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增加。我科2008~2009年对38例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给予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8例患者,其中男23例,女15例,年龄46~85岁;其中股骨头坏死17例,股骨颈骨折21例。DVT的诊断:局部疼痛不适,腓肠肌、大腿肌肉压痛。严重患者患肢肿胀,皮肤发亮,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
1.2 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诊断明确后即让患者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并绝对制动(防止深静脉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同时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及尿激酶静脉滴注,口服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等,3~4周后逐渐加强功能锻炼[1]。
2 结果
本组38例患者经综合治疗后患肢肿胀逐渐消退,患肢功能恢复良好。未出现肺栓塞、下肢软组织坏死、脑栓塞等并发症。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做好入院宣教,向患者及家属讲解DVT发生的原因、常见症状,告知患者如有不适,及时告诉医护人员;戒烟,给予高蛋白、低脂富含维生素、避免高胆固醇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向患者讲解卧床期间活动的重要性,指导患者掌握正确方法;向患者讲解术前注意事项、锻炼的目的、方法,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1]。
3.2 心理护理 患者因疼痛较重、患肢肿胀而担心预后,且长期卧床,接触的人少,讲话的机会少,护士要主动与患者交谈,态度诚恳,运用科学理论讲解疾病有关知识,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答,满足患者的需要。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动作要稳、准、轻、快,以增加患者的信赖,带给患者心理安慰。
3.3 术后护理 避免患侧卧位,防止患肢静脉受压,给予被动活动踝关节及肌肉挤压运动,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麻醉消失后,指导患者进行踝关节背伸跖屈及股四头肌舒缩活动,护士应耐心向患者解释活动的目的,深静脉血栓的危害性,取得患者的配合;保持伤口引流管通畅,防止扭曲、打折,定时挤压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畅,以免血块堵塞[2]。防止髋部出血、肿胀,减少局部压迫。
3.4 溶栓治疗的护理 配合医生做好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等检查;观察术区刀口有无出血及渗血,引流液的色、质、量,如果短时间引流液为鲜红色,且速度快,则提示术区有出血可能;观察有无黑便,咖啡样或血性呕吐物,注意消化道出血的发生,防止应激性溃疡;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反应、有无呕吐,防止颅内出血;观察呼吸情况,防止肺栓塞的发生。
3.5 DVT的观察 DVT的临床表现为下肢持续肿胀、疼痛、皮温升高、皮肤颜色紫绀,腓肠肌压痛;继发肺栓塞时可出现突发胸闷、呼吸困难、口唇紫绀等[3]。严密观察患肢的肿胀程度、温度、肤色、动脉搏动及患者的感觉,如发现血栓形成迹象应及时报告医生。护士应多与患者沟通,多听听患者的主诉,当发生DVT后,将患肢制动并平放于床上,嘱患者勿按摩、加热,不能随意搬动患肢,以防栓子脱落,导致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3.6 DVT的护理 一旦发生DVT,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抗凝、溶栓等治疗,严格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暂停患肢功能锻炼,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因活动过度和用力大便引起静脉压增高使栓子脱落并发肺栓塞;鼓励患者深呼吸,多咳嗽;注意观察皮肤黏膜有无自发性出血。如突发胸闷、剧烈胸痛、青紫、心跳过速,两肺有哮喘音,动脉血气分析示低氧血症,则提示肺栓塞,一旦出现肺栓塞应立即给氧,气管插管或切开,大剂量抗凝、溶栓治疗[4]。
3.7 功能锻炼 术后当天即可进行踝关节的背伸和跖屈被动活动,同时指导深呼吸、上肢外展、扩胸,增加心肺功能,增强体力;术后第2天,从疼痛感觉最小的患肢股四头肌开始锻炼,作等长收缩,3次/d,每次20 min;术后3~5 d,患肢行直腿提高练习,患者收腹、收臀、直腿提高,增加静脉回流,防止股四头肌萎缩,逐渐增加关节活动度,持续2周;术后4~5 d即可坐起,5~7 d可用助行器下地练习站立行走,2次/d,每次20 min[5]。
总之,护理人员应熟悉DVT的发生机制、高危因素及临床表现,通过对高危患者的术前评估,术后密切观察,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降低骨科术后DVT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吕厚山.人工关节外科学.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84-372.
[2] 罗琼.下肢深静脉栓塞形成原因分析及护理.医学文选,2005,24(5):805-806.
在临床上,深静脉血栓(deep enousthrombosis,DVT)则主要是由于深静脉受损,使血液流经静脉时的速度减慢,进而发生凝结,使得静脉腔的容积变小,主要是因为血液回流发生障碍而引起的一种疾病[1]。这种疾病一般发生在患者的下肢,并且其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如果不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患者会发展为肺栓塞,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的影响。因为,要加强对患者术后的护理,避免和防止发生DVT,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以下是详细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5月期间收治行肝胆手术治疗的216的例患者。其中男性为116例,女性为100例;患者的年龄在22~70岁之间,平均为(52.0±2.0)岁;其中60例十二指肠手术、66例肝脏手术、20例胆手术、40例胰腺手术、30例腹膜手术。将这些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为108例;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方法和年龄以及性别等资料,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l.2方法
对患者进行手术之前,要对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测定,对患者进行常规手术治疗。
对照组:在术后,对患者进行肝胆外科的常规护理。
试验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预防护理。防止和避免患者发生血栓,具体为:在术后将患者的下肢稍微抬高,大约和地面呈30°。指导患者进行躁关节的自主背伸运动和脚趾前、后活动以及股四头肌等收缩训练[2]。每个动作持续的时间为5s,每个动作3次为一组,3组/d,开始练习的时间为术后1周以内。指导患者的家属对患者下肢进行定时按摩,促进血液的回流。鼓励患者进行正确、有效地咳嗽、同时还要进行深呼吸,尽早地下床进行活动,加速患者的血液回流。给患者进行饮食指导,避免和防止出现大便干结的情况,以免使得腹部压力增加和使得静脉血液回流的阻力增加。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下肢的颜色和肿胀情况以及疼痛程度进行观察。同时对患者的下肢周径进行测量,根据医生的诊断来确定深静脉血栓是否形成[3]。
l.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X2检验,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经过护理之后,试验组患者术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要明显低于对照组,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和住院时间以及医疗费用都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结论
血浆D二聚体主要是交联纤维的分解产物,其含量的变化标志着体内纤溶分子和高凝分子的高低[4]。其不能作为诊断DTV的标准,但是能够反映出血浆是否处于高凝状态。对患者进行必要的预防和护理,能够有效地控制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而使得DVT的发生得到减少和控制。
目前,在临床上导致患者发生DVT的主要因素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和血流速度减慢以及静脉损伤。然而在肝胆外科手术中,由于患者术中的固定和麻醉,使得患者周围静脉出现扩张,术后患者需要卧床休息,使得静脉血液流速减慢。手术会对患者的血管位置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由于机体处于缺氧状态,引起患者静脉血管受到损伤。在手术过程中,患者发生出血和心血管疾病等,使得患者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患者在术后发生DVT的几率非常高,对患者进行术后预防性护理,能够有效地减少和避免DVT的发生。具体的预防、护理措施如下:
由于患者发生DVT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在术后,要对患者的血压和脉搏以及呼吸、肢体情况、体温等进行及时、定时的监测[5]。对发生的异常情况,要及时通知医生。当患者感觉到下肢出现肿胀时,要对患者的皮肤颜色和温度与另外一下肢进行对比。如果患者的下肢周径要明显比另外一下肢周径增大时,在经过诊断确诊为DVT后,要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密切关注,看患者是否出现咳嗽和胸痛和呼吸困难等症状,以便能够及时的发现肺栓塞症状,及早、及时地对患者进行救治,避免和减少对患者的伤害。
在术后,要将患者的患肢提高,禁止将患者的小腿进行局部垫高。避免和防止患者发生静脉回流,要鼓励患者进行下肢和下床锻炼。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饮食,避免和防止发生血液回流的情况。由于器械的使用,能够帮助患者加速静脉血液的回流,减少促进患者发生DVT的因素。主要的器械有:充气泵和防栓袜等。遵医嘱使用药物,要定时、定量使用抗凝血药物,对患肢要尽量避免进行输液。
参考文献:
[1] 曹化,居克举,倪桂华,陈林芳.弹力袜预防出血性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11,03:333-335.
[2] 吴丹,葛卫红,于锋.深静脉血栓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11,06:560-562.
[3] 张慧,张丽霞,罗石英.低分子肝素钙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当代医学,2011,13:151-152.
[4] 王宏业.恶性肿瘤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8例观察[J].当代医学,2011,12:84-85.
摘 要:目的:探讨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86例行外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观察组43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及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98%,对照组为27.9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干预后患者满意率为93.02%,对照组为74.42%,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积极预防,可显著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行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提高患者护理满意率,改善护患关系,减少护患纠纷,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术后;预防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169-02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各种因素作用下,使血液深静脉内形成凝块,出现下肢静脉回流障碍,在行骨科手术后,是常见的血液并发症.临床主要表现为浅静脉怒张、患肢肿块、体温升高,行外科手术后,其发生率明显上升,对患者的术后恢复造成严重影响.有学者研究显示[1],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年龄平均为58.6岁,若未及时诊断,或未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死亡率为75%,是导致骨科术后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早期预防、早期发现与治疗是改善患者远期预后的关键.本组研究对术后患者如何进行早期预防和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86例行外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48例,女性38例,年龄51~78岁,平均年龄(62.3±5.3)岁.其中行骨科手术后41例,腹部手术26例,泌尿手术16例,颅脑手术3例.所有患者均有程度不同的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与糖尿病.排除标准:血液疾病患者,身体严重感染患者、全身瘫痪者,与本组研究结果不配合者.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观察组4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类型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预防措施
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多种危险因素的共同作用,特别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因本身就可能导致静脉血管壁受损,出现血液高凝状态,手术导致血管壁损伤加重,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几率明显升高[2];老年患者因血液凝血因子活性较高,消退肌肉泵作用下降,因手术后出现麻醉反应与切口疼痛症状,会导致患者活动受限,极易导致血流在术后出现瘀滞状态.护理人员需要充分了解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态的高危因素,在围手术期,禁止患者吸烟、喝酒,可以自行活动者,多下床活动,无法下床活动者,可进行被动活动,多进行下肢按摩,多进食可消化、吸收的食物,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有效的预防.
1.2.2 护理干预措施
入院评估:入院后,护理人员需要及时了解患者合并症与既往病史、手术史,存在慢性疾病,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患者,需要及时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并提早实施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健康宣教,使患者能够多增加多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识,提高警惕性,积极参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在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后,也可避免惊慌.
1.2.3 饮食指导
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与患者的日常饮食呈密切相关性.嘱咐患者多进食低脂、清淡与富含纤维的新鲜水果与蔬菜,多饮水,特别是香蕉与苹果,确保患者大便通畅,积极进行便秘与腹压上升,导致患者的下肢静脉回流障碍.尽量鼓励患者戒烟与戒酒,帮助向患者分析烟草中的尼古丁成分,会导致血管收缩,出现血液粘稠度上升,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几率显著升高.
1.2.4 下肢静脉损伤预防
据统计显示[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上肢静脉血栓形成3倍以上.输液时,需要尽量选择上肢静脉作穿刺.必须行下肢静脉穿刺时,尽量一次成功,每日作血管穿刺时,都必须更换位置.使用刺激性药物与高浓度药物时,需避免出现药物外渗;行深静脉导管留置患者,抗凝护理必须要尽快有效实施.
1.2.5 指导
帮助患者抬高下肢30°左右,保持下肢远端较近端高,膝下不能垫枕,不能屈髋过度,避免造成静脉回流.鼓励患者作深咳嗽与呼吸动作,每2h翻身一次,早期下床活动,从而促使下肢静脉回流,帮助患者减轻血流瘀滞,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有效的预防[4].无法下床患者,积极辅助患者作床上活动,主动屈膝,作背屈动作、内外反转运动等.无法活动患者,在家属与患者的帮助下,从跟腱开始,自下而上,进行挤压运动.必要时,可穿弹力袜,帮助改善患肢的血液回流状态.
1.2.6 药物护理
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较高患者,可使用药物进行预防,一般使用肝素与法安明等抗凝药,帮助血液降低粘滞性,能有效帮助作血栓形成预防.在用药过程中,也需要积极关注患者是否有过敏症状、出血征象等,确保用药安全性.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干预后患者满意率进行观察,并对两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将研究所得数据录入SPPSS19.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分析
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98%,对照组为27.9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护理干预后满意率分析
观察组护理干预后患者满意率为93.02%,对照组为74.42%,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3.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预防护理分析
深静脉血栓形成因素:血流瘀滞.手术麻醉与瘫痪、长期卧床等;血液高凝状态;常发生于外伤与手术、输血后;血管壁受损:机械性损伤大多发生于手术损伤、静脉穿刺、长期捆扎;化学性损伤大多为高渗溶液、刺激性强溶液输注.因手术,导致患者的肢体处于制动状态,切口疼痛、麻醉反应与局部肿胀等因素,导致下肢活动受限,血流流动速度较缓,经进一步发展后则形成血流瘀滞[5].此外,术中止血带使用与静脉血流瘀滞会使血管壁损伤;特别是高龄患者,大多伴有多器官生理性退变,或出现器质性病变,导致患者长期处于高凝状态.创伤与麻醉后,使组织因子释放,导致损伤处呈表面凝结激活,会引发血液凝结状态改变.因多种因素,可能会引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早期发现及诊断效果较好,若治疗时机延误,则可能会引发深静脉功能不全等严重后果,甚至可能会导致患者肢体残废,或者栓子脱落,引发肺栓塞,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6].早期进行预防,作全面评价,并对高危人群进行宣教,作功能锻炼,作合理性预防,对药物使用后疗效进行观察,特别是机械性预防,是最为有效的预防方法.
3.2 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根据国内研究显示[7],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6.9%.提示,需要要对老年患者行骨科手术后,加强预防,对下肢深静脉血栓造成的危害性深刻认识,作防范意识强化,根据整体护理程序,作动态、系统性评估,在临床工作中,提高警惕性.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制定出个性化的预防护理措施,实施有效评估.若患者已经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症状出现,需要及时使用抗凝药与溶栓药物,用药后避免患者作肢体活动或按摩,以免发生栓子脱离,导致患者出现肺栓塞[8].
通过与患者、家属加强沟通,提高患者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意识,经过健康宣教,让患者与家属多了解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知识,使用示范性手段,积极指导患者,从而让患者能够更加了解下肢深静脉血栓,与临床治疗与护理积极配合.综合上述,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素,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积极进行干预,可显著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
参考文献:
〔1〕彭南海,马嫦娥,陈月英,等.老年腹部创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高危风险的筛查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6):494-496.
〔2〕廉军孝,王燕,宋国敏,等.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的国内外护理文献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15):74-76.
〔3〕戴金花,陆静波,张孝云,等.分层搭扣式脚垫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7):29-30.
〔4〕孟小敏,王德付.足底静脉泵预防骨科下肢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2):85-86.
〔5〕金金花.环肺静脉射频消融术出院后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2,11(8):753-754.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患者因血液流变学改变使下肢深静脉栓子形成而致深静脉栓塞,血栓形成需具备三个基本条件:⑴血流缓慢;⑵血管内膜损伤;⑶血液凝固性增高。而骨折和手术患者是发生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高危人群,我院在一年内共发生三例因骨折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过积极治疗和护理,两例康复,一例截肢,因此,加强下肢骨折患者术后的护理,预防DVT的发生,减少致残率和病死率是骨科护理不可或缺的部分。
1 临床资料
我院于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共收治下肢骨折患者75例,其中有3例发生深静脉栓塞,均为女性患者,发生DVT的时间为术后3~14天,1例为行髋关节置换术后的9旬患者,发生DVT的临床表现不典型,患肢肿胀,疼痛等症状不明显,患肢皮温低,循环差,因未能及早处理,最终发生患肢坏死而截肢,其余2例临床症状典型,主要表现为患肢疼痛剧烈,肿胀明显,皮温升高,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经保守治疗后疗效满意,痊愈出院。
2 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对策
2.1 术前健康教育 由于骨折患者因外伤、应激、麻醉及手术等使全身血液形成高凝状态,创伤和手术后下肢长时间的制动,导致肌肉丧失收缩能力,“肌泵”功能严重障碍,使血液瘀滞,易发生DVT[ 1 ]。应告知患者及家属发生DVT的诱发因素和严重性,使其了解术后早期活动的重要性,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进食低脂高纤维素饮食,戒烟,以防血脂偏高增加血液黏度。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在不影响固定的前提下,鼓励患者尽快行患肢肌肉的舒缩活动,抬高患肢,增加静脉血液回流。
2.2 患肢的护理 病人入院后即采用治疗,上半身抬高15°,下肢抬高25°,膝关节屈曲15°。这种能使髂股静脉呈松弛不受压状态,对缓解静脉的牵拉有一定作用,同时下肢抬高更有助于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当肢体感觉疲劳时可更换,行足部轻微背曲运动,但活动不能剧烈,不可按摩肢体,防止栓子脱落。每日测量腿围,做好记录,观察肢体消肿情况。注意观察患肢血供、肤色和注射部位有无异常。为保护足背静脉血管,我们采用静脉留置针注射,做好留置针的护理。采用患肢局部静脉滴注药物,使药物直接到达血栓部位,增加局部的药物浓度。由于患肢肿胀,静脉显露不清楚,因此要求我们技术操作要熟练,静脉穿刺成功率要高,避免损坏血管。
2.3 术后早期功能锻炼 有研究认为,适当锻炼可减少静脉血栓发病的75%~77%[2]。指导患者进行患肢肌群等长收缩练习,防止肌肉萎缩,促进血液回流,逐渐进行未固定关节的屈伸活动,病情许可应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骨折及术后患者协助患者定时翻身,作深呼吸和咳嗽动作,抬高患肢。选择上肢静脉输液,避免在患肢穿刺。低分子肝素钙在抑制血栓形成的同时很少影响凝血功能[3],因此,对于DVT的高危患者(包括老年、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长期吸烟,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等)术后可预防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以预防DVT发生。
2.4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DVT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1~2周,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cm,促进静脉回流,注意保暖,患肢制动,嘱家属切忌热敷,按摩,随意搬动患肢,以防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严密观察全身情况,监测生命体征,注意神态、呼吸、如出现胸闷、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烦燥不安等症状,应立即配合医生进行抢救。观察患肢皮温、皮色,足背动脉博动,每天测量记录患肢周径变化。硫酸镁湿敷患肢,缓解血管痉挛,促进侧枝循环的建立[4]。使用尿激酶,肝素进行溶栓,抗凝治疗期间,定时复查凝血四项,配合好医生做好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等检查,观察术区刀口有无出血及渗血,引流液的色、质、量,如果短时间引流液为鲜红色,且速度快,则提示有出血可能;观察有无黑便,咖啡样或血性呕吐物,注意消化道出血的发生,防止应激性溃疡;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反应、有无呕吐,防止颅内出血;应用静脉留置针可减轻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3 小结
DVT是骨科患者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不仅易致残、致死,丧失劳动力,且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因此,应加强骨折术后患者发生DVT的预防和护理,护理人员应加强术前、术后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从而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陈彩霞,魏俐仪,潘晨霞等.老年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及护理13例[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8):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