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翻译美学研究综述

翻译美学研究综述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07 09:02:2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翻译美学研究综述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翻译美学研究综述

篇1

(四)公示语的成果应用问题

尽管学术界对公示语的英译研究如火如荼,但在现实语言环境中,问题依然层出不穷,误译现象仍在重复。究其原因,主要是一直存在着“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所谓“两头热”,就是群众和专家学者两头热,所谓“中间冷”,就是政府职能部门中间 冷[32]。也就是说,政府职能部门对公示语汉英翻译规范和标准建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相关的质量检测、评价体系和有关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政府、职能机构、翻译服务机构、标识制作机构之间的协调和体系化质量监管机制还很薄弱。因此,应该加强学术研究和国家标准制定及地方标准规范之间的联系,通过政府行为积极有效地把研究成果应用到社会现实当中去,使其发挥应有的应用价值和社会功能。

五、趋向预测

我国公示语翻译研究至今方兴未艾,并取得了颇为丰硕的成果,尤其是在局部不乏深邃观点和独到见解,但就整体而言,在深度和广度仍有研究空间,还有很多值得开垦之处。

首先,拓展研究范围。目前学者们对中文路牌、路标、警示语等公示语翻译规范研究较多,但其他类型的,如社会宣传、广告口号、国际会议横幅、体育赛事宣传语等文本的翻译问题有待更近一步的拓宽和规范。此外,“诸如环境保护、危机管理、安检防恐、无障碍设施、规约制度、城市交通、景点解说、应急救助等方面的公示语是国内明显‘空缺’或‘急需’的,系统引进是当务之急。”[26](30)

其次,重视实证研究。这是公示语英译研究中的一个新趋势,尤其是接受者信息反馈工作在国内做得还很少,其实证研究更有空间。因此,应积极采用样本研究、问卷调查、海外考察、误译问题定性与定量评估等多种手段全面了解外籍人士对公示语翻译与使用的反馈意见,以便取得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数据,实施更有价值的实证研究。同时,加强中外译者、国内外专家的有效合作,从而使公示语英译研究以更具规模、更具实证性、更利于问题解决的方式不断发展。

最后,加强交叉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公示语英译与其它学科的交叉研究趋势明显,这就要求今后的公示语翻译与其它学科和领域的结合研究应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譬如,公示语翻译可与美学、语境学、语用学、认知科学、文化学、心理学等学科结合以及生态环保、城市生态建设、城市形象建设、经济建设等项目或工程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六、结语

公示语的翻译研究工作任重而道远,这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它不仅关乎语言环境与人文环境,而且还与国家语言规范化建设和国家语言政策息息相关。无容置疑,我国公示语英译研究还有诸多不足之处,各地对公示语研究成果的应用问题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缺乏统一的译写标准;二是缺乏合格的翻译人员;三是缺乏统一的管理部门;四是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因此,有必要对公示语翻译工作从译写标准、译员资质、管理体制、监控和修正机制等方面进行严格规范,力争做到有章可循、按章执行,其最终目的是有效治理公示语垃圾,净化语言环境,优化国际交往空间。

参考文献:

[1] 曾世英. 我国地名的罗马字母拼写[J].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 1987(3): 3?10.

[2] 曾世英. 关于我国地名拼音的商榷(试谈在我国地图上如何拼写地名同名问题)[J]. 中国翻译, 1989(2): 48?51.

[3] 丁振祺. 企业名称的翻译问题[J]. 中国翻译, 1989(1): 35?38.

[4] 段连城. 吁吁: 请译界同仁都来关心对外宣传[J]. 中国翻译, 1990(5): 2?10.

[5] 向阳. 谈我国街道名称的英译[J]. 中国翻译, 1994(3): 30?31.

[6] 杨永和. 我国新世纪公示语翻译研究综述[J]. 外语教学, 2009, 30(3): 104?108.

[7] 杨全红. 也谈汉英公示语的翻译[J]. 中国翻译, 2005, 26(6): 43?46.

[8] 戴宗显, 吕和发. 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以2012年奥运会主办城市伦敦为例[J]. 中国翻译, 2005, 26(6): 38?42.

[9] 胡文仲. 现代实用英语例解[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7: 1.

[10] 北竹, 单爱民. 谈英语公示用语的语言特点与汉英翻译[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5): 76?79.

[11] 丁衡祁. 努力完善城市公示语,逐步确定参照性译文[J]. 中国翻译, 2006, 27(6): 42?46.

[12] 樊桂芳. 公示语翻译的互文性视角[J]. 中国科技翻译, 2010, 23(4): 47?50.

[13] 罗选民, 黎土旺. 关于公示语翻译的几点思考[J]. 中国翻译, 2006, 27(4): 66?69.

[14] 牛新生. 公示语文本类型与翻译探析[J]. 外语教学, 2008, 29(3): 89?92.

[15] 王银泉, 陈新仁. 城市标识用语英译失误及其实例剖析[J]. 中国翻译, 2004, 25(2): 81?82.

[16] 万正方. 必须重视城市街道商店和单位名称的翻译—对上海部分著名路段商店和单位牌名等翻译错误的调查[J]. 中国翻译, 2004, 25(2): 72?77.

[17]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公示语翻译研究中心. 全国公示语翻译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 中国翻译, 2007, 28(5): 62?67.

[18] 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公共场所英语标识语错译解析与规范[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 V?XI.

[19] 韩江洪, 张柏然. 国外翻译规范研究述评[J]. 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 27(2): 53?56.

[20] 倪传斌, 刘治. 标记语的英译原则及实例分析[J]. 上海科技翻译, 1998(2): 18?20.

[21] 黄友义. 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 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 中国翻译, 2004, 25(6): 27?28.

[22] 张美芳. 澳门公共牌示语言及其翻译研究[J]. 上海翻译, 2006(1): 29?34.

[23] 牛新生. 从感召功能看汉语公示语英译[J]. 中国翻译, 2007, 28(2): 63?67.

[24] 薛红果. 公示语的英译错误分析及其矫治[J]. 西北大学学报, 2010, 40(6): 182?183.

[25] 李清源, 魏晓红. 基于模因论的汉语公示语英译探讨[J]. 河南大学学报, 2007, 47(5): 95?98.

[26] 邹彦群, 等. 公示语翻译研究十年综述[J]. 上海翻译, 2011(4): 27?30.

[27] DB11/T 334.0-2006. 北京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地方标准[S].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2006.

[28] DB31/T 457-2009. 公共场所英文译写规范[S]. 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2009.

[29] DB32/T1446.1-2009. 公共场所标志英文译写规范[S]. 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09.

篇2

一、综述

接受美学作为整篇文章的核心理论,本文重点从接受美学理论角度出发,以家用电器广告翻译的一些例子作为考察研究对象。探讨在接受美学的影响下,家用电器广告翻译发展的方向。

家用电器广告翻译这一课题的研究非常有意义,它关系到这一产品是否能被中国消费者所认同,在广告翻译探讨之前必须考虑当地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和文化审美情趣,在翻译中,不能丧失原文的表达情趣或者原文妙不可言之处。所以,这一课题的研究具有很大的意义。

二、接受美学

1.接受美学提出背景。接受美学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德国出现的美学思潮下出现的。接受美学在两个哲学思想出现危机的形式下形成的,即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美学史研究和形式主义批评方法。

2.接受美学主要定义。接受美学的理论依据是现象学,美学和阐释学。主要注重读者的中心地位来取代作者的中心地方。“以理论所要突出的是以艺术经验为主的历史审美经验,它在读者的接受和解释活动中表达出来”。

3.接受美学解决问题。接受美学给予了读者前所未有的地位,注重读者的心理作用和接受趋向,使读者对之前的阅读有所感悟,形成一种期待,将重点转移到读者身上。构建了一个作者,作品,和读者共同构成的思维模式,改变了传统以作品为核心的翻译观,为家用电器广告翻译提供了新的理论方法。

三、接受美学概念

1.期待视野。读者在阅读作品之前已经具有的意识思想以及理解能力,简而言之,就是读者的阅读基础,每个人的期待视野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每个人的接受文化水平和生活方式是不一样的,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期待视野,但是每一个人的期待视野也不是固定的,不会变化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接受文化的程度不断变化,期待视野也会在一直变化。

2.空白点。不是每个作品都能在人们简单的阅读之下被人们理解的,许多作品都有自己的未知的意义单位,这就需要读者不断重复的阅读才能对这未知之处慢慢理解,读者对作品有多少的不理解就有多少空白点,空白点需要人们的具体化和确定化。

四、接受美学国内外研究

1.国内研究。乔国强(1988)研究了阅读在翻译中的作用,以及翻译对理论的影响。吴持哲(1989)利用美学思想,模糊学来说明了翻译就是重新创作,并指出了美学的重要意义。穆雷(1990)将接受美学理论运用到翻译领域中,注重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运用大量实例加以佐证。

2.国外研究。姚斯提出接受美学理论,认为作品的价值是在读者的理解阅读中实现的,如果没有读者的阅读理解,作品就没有任何价值。伊瑟尔利用期待视野理论解决了作品理解和作者接受这一个理论思想难题。

五、家用电器广告修辞手法和翻译方法的分析

1.家用电器广告修辞手法

通过对家用电器广告的调查,我将家用电器广告运用的修辞手法分了类,主要有谐音、双关、拟人、押韵、夸张、对比。

1.1双关。双关是利用同音或者同义的特点使得一句话产生两个意思。

例如:(1)The fame of chrysanthemum is blown out.(电风扇)

“blown”一词既指出电风扇的功能,暗指电风扇的名声“吹出来”。一语双关,令人回味无穷。

(2)hemisphere,hemisphere,the pursuit of the ag.(半球电器)

广告中的“hemisphere”使用了谐音双关修辞,强调公司名称,也表达了另一层意思“未来产品要霸占整个地球,占领国际市场”。

1.2 拟人。拟人是英语广告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它把所宣传的事物人格化,赋予商品人类的感情和生命,使顾客觉得既亲切又温暖。

(3)Apple thinks differently.(苹果公司)

广告给予苹果电器人的思维,使广告语言更加生动,使人更加有亲切感。

1.3夸张。夸张具有提高表达效果的作用,由此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4)Take Toshiba,take the world.(东芝电子)

这个广告语利用夸张的手法来表达事物拥有的价值,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夸张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共鸣。

2.家用电器广告修翻译方法分析

接受美学对广告翻译有很大的启迪作用,同样对家用电器广告的翻译也起着重要作用。

1.直译。直译是在保留原文思想的前提下,又能保留原文的表达形式。

例:(6)Let’s make things better.(philips)让我们做的更好。

这则广告运用直译法翻译,既不丧失英语原文所传递的信息,有保留了原文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7)challenge to limits.(三星)挑战极限。

三星这则广告意思明确,所以运用直译法即可,但在有些广告中,直译就显得过于简单,缺乏新意使产品失去活力在翻译中必须结合当地的文化。

2. 意译。意译是指保留原文思想内容,改变原文的表达形式的一种翻译方法。翻译时较为灵活。

(8)Minolta ,finest to put you finest(Minolta)

第一流的美表达,第一流的你

这句广告翻译没有拘泥于原文的表达形式,在没有改变原文意思的前提下,将他翻译的通俗易懂,没有阅读理解上的困难。

3.增译。增译是对原文进行补充发展,使译文更易被读者接受。

(17)what`s a new Panasonic.(松下)松下总有新点子。

此句翻译是根据原文引申发展的。”一个新的松下“不容易让读者理解。通过对原文的增译,更容易被读者理解,引起读者关注,吸引更多消费者。但是,有时在广告上的增译反而会使广告意图变味或难以理解,这种增译是不可取的,必须掌握原文中心思想,在这基础上加以修饰。

六、结语

本文主要是从接受美学观点出发来研究家用电器广告的修辞手法和翻译方法,通过逐一举例分析的方法来研究修辞手法和翻译方法的作用。在家用电器广告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双关、拟人、押韵、重复、夸张、对比等。

家用电器广告翻译手法有直译、意译、创译和增译。直译是翻译过程中保持原句句法和修辞特点的翻译方法,简单明了,但有时无法达到广告效果;意译是在直译无法达到广告问题的目的和效果的情况下产生的,原文信息基本保持,但有时也缺乏想象力,不易被读者接受;增译是在原文基础上引申和发展,使译文更符合汉语表达方式.缺点是容易出错,反而使广告语偏离主题。创译的优点是使广告新颖别致,耐人寻味,原因是在翻译中运用了想象力和创造力,但也不能过度的创造,需要集中广告主题和当地人的期待视野。增译可以使广告内容更易人们看懂,但对于翻译者来说掌握广告核心思想是必要的。(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晓枫.接受美学译文集.编者前言[C].北京:三联书店,1989.

[2]杨全红.英汉商业名称翻译原则初探[J].上海科技翻译,1995(2).

篇3

翻译标准理论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中形成了其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历史脉络,但根据目前的现有研究尚缺少一些清晰的勾勒与合理的综述。有鉴于此,本文从各时期重要的翻译标准理论入手,归纳总结出20世纪中国翻译标准理论演变的历史。

在我国翻译理论的发展过程中,翻译标准是学术界一再探讨却一直没有定论的话题,如果从汉代的翻译佛经算起,翻译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而翻译标准问题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诠释。抛开古代经书的翻译不论,仅从近代开始,从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到“直译”、“意译”,从郭沫若提出的“风韵译”到傅雷的“神似”说和钱钟书的“化境”说,再到后来辜正坤提出的“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等,本文通过对每一时期的重要翻译标准理论进行梳理,力求呈现出20世纪中国翻译理论的演变历史和时代特质,为今后的翻译研究提供一些的参考。

直译是为了保持原著的外国味,意译或归化译是为了保持译入语国的文化特点。回顾中国翻译标准的演进历史,我们会发现郭沫若应该是最早找到其平衡点的理论家和实践者,因为从郭沫若的“风韵译”翻译标准论发展出了后来的“神似说”和“化境说”。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界和翻译界的多产者,郭沫若大量成功的翻译实践在促进我国新文学尤其是诗歌发展进步的同时,也显示了他翻译理论的完备与合理。郭沫若的翻译理论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谈文学翻译工作》、《论文学的研究与介绍》和《讨论注译运动及其它》等几篇谈论文学翻译的理论文章中。郭沫若最早在1920年发表的《附白》一文中阐发了他的文学翻译标准观:“诗的生命,全在他那种不可把捉之风韵,所以我想译诗的手腕于直译意译之外,当得有种‘风韵译’。”

“风韵译”可以说是郭沫若的翻译标准。“风”是对文章美学特质的一种抽象说法。“韵”指文章的雅致,它常与“神韵”、“风韵”相连,要求诗歌写得空灵,给人“悟”和“品”的空间。这与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意境”说有直接的关系,有“韵”者必有其意境。就狭义的范畴而言,“韵”与音韵相通,指文章的一种外在形式。因此,“风韵”主要还是一种形式美学,包含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混沌和感悟性特点。郭沫若主张风韵译主要是从译文的美学角度来要求翻译不仅要通达和雅致,而且要具备形式美。注重译文中的美学要素可以说是郭沫若对前人翻译理论的突破,也是他对中国翻译理论的重大贡献。在郭沫若之前的翻译理论中,很少有人专门就译文的形式和其它美学要素发表过观点,而在郭沫若之后,人们才对翻译的形式和美学加以重视,所以说郭沫若在中国翻译标准的理论演进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衔接性作用。风韵译不同于严复的“雅”,因为雅仅仅是文字层面的标准,但和傅雷、钱钟书的翻译标准观有相通之处,极端地说有一致之处,因此,我们今天很难说傅雷和钱钟书的翻译观没有受到郭沫若风韵译直接和间接的启示。

在当代翻译史上,傅雷在1951年提出了翻译的“传神论”标准,这较先前的翻译标准更加完善,他说:“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神似而在形似。”他把“意似”——译文同原文在内容上的一致性——视为翻译的最低标准,以为如果译文能在形式和精神上同时一致,即达到了“神似”,才是翻译的最高标准。傅雷提出的“传神论”标准看似很好地解决了意译和直译的不足,但要真的实现译文的神似却是很难的,就连傅雷本人也说:“‘神似’和‘形似’不能同时兼顾,我们应大胆地摆脱原文形式,着意追求译文与原文的‘神似’。”

1964年,钱钟书先生提出了“化境”说,他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文学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化为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保持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有人说:“‘化境’是比‘传神’更高的翻译标准,或者说是翻译的最高标准,因为‘传神’论要求的‘神似’实际上是译文与原作精神上的相似或近似,而‘化境’则要求译文与原作在除了文字形式以外的所有方面相等一致。钱钟书学贯中西,是中国文坛上少见的大师,但不是说他的所有观点都比别人高明或值得提倡推广,也不是说出现得越晚的观点就比出现得较早的观点全面周全。钱钟书的“化境说”的确应该每一个是翻译的最高境界,是我们翻译工作者的努力方向。但化境说可能只是翻译的一种“理想”和“方向”而已。

总的说来,传统意义上的翻译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这样三类:

第一类属翻译技巧与翻译艺术范畴,旨在探讨对外语的理解与表达,如对英语中某些特殊句型如何理解、如何译成中文的讨论,或是研究翻译的修辞艺术,诸如外译中时长句的处理,某些外语结构的汉译分析,等等;

第二类属翻译理论范畴,多结合现代语言学、交际学、符号学等各种理论,或结合民族、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对翻译现象作理论性的阐发,或从理论上进行归纳和提高,总结出能指导翻译实践的理论,如等值论、等效翻译论,等等;

第三类属翻译史范畴。这一类研究除了对翻译活动和翻译事件的历时描述外,还有大量的对翻译家、文学社团、翻译流派的翻译主张、成就得失的探讨,对同一原作的不同译本的比较、钩沉、溯源,等等。

回顾我国的漫漫翻译历程,各种有关翻译标准的经典命题都不可能是绝对正确或错误的:“它们都会依时间、地点、认识主体之间的不同而不同,亦会依观察者角度、层次、目的不同而不同。万理万教,虽有理、亦无理,全取决于认识主体在认识坐标系统中的位置。”但随着译介学的成熟、翻译文学国别归属的划分以及翻译学自身的发展深化,相信人们对翻译标准的问题还会提出新的看法。

参考文献

[1]谢天振,译介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

篇4

公示语(Public Sign),从字面意义来看,可以阐释为公共场合展示的语言标示。在翻译研究领域,研究者对于公示语定义如下:用于公共场所以达到某种特定交际目的的一种特殊应用文体。它的定义涵盖了之前被称之为标语,警告语,标示语,告示语等广泛应用于广告、商业、运输、交通、政治各个领域中的词汇含义。如今,公示语一词已经取代这些词汇,作为它们的集合体,成为通用的被大家公认的流行词。

二、公示语翻译研究综述

公示语翻译在国外的相关研究已经有一定的规模,其中包括历史和历时研究,公示语翻译研究在国外有着比较长的发展历史,现在已经较为成熟和规范。“在我国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起步较晚,实际上长期以来并未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许多语言学、翻译学学者对公示语翻译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与探讨,掀起了持续高涨的热潮,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但从整体上看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方面。我国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正式起步于1989年,随后迅速发展,参与面逐步扩大,进入21世纪后业已成为中国专家、学者和整个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开始凸显自身独有的研究特点。”[1]

(一)公示语翻译研究方向综述

从现有文献来看,我国对公示语汉英翻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五个方向:

1.特定地区公示语翻译调查分析

如《公示语翻译问题实例举隅》(万正方,2005)、《北海公园公示语及景点提示语翻译十问题浅谈》(金龙,2005)、《王教授公示语翻译研究系列》(王银权,2006、2007)、《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成都不容忽视的软件建设―浅析目前成都市公示语汉英翻译存在之问题》(郭力嘉,2008)、《公示语翻译的再思考》(邵有学,2009)等。

2.公示语翻译错误归类,原因分析和改进建议

如《公示语翻译中的语用失误探析》(赵小沛,2003)、《公示语英译错误分析及对策》(韩洁,2007)、《“和谐”号之不和谐:动车组公示语翻译失误分析》(王银泉,2009)等。

3.公示语概念界定

如《公示语的功能特点与汉英翻译研究》(吕和发,2005)、《澳门公共牌示语言及其翻译研究》(张美芳,2006)、《公示语及其汉英翻译新论》(龙江华,2007)等。

4.公示语翻译方法和策略探讨

如《汉英公示语翻译的现状及其交际翻译策略》(贺学耕,2006)、《公示语汉英翻译原则的探索》(刘法公、徐蓓佳,2008)、《翻译模因论视角下的公示语汉英翻译》(林姣姣,2009)等。

5.公示语翻译理论导向的描述

如《公示语及其翻译》(仇全菊,2005)、《论告示的语用等效翻译》(刘建刚、闫建华,2005)、《从“目的论”的角度析公示语的汉英翻译》(王宁武,2006)、《汉英公示语翻译及其译学理据》(王银权,2007)、《公示语翻译规范化理论基础探讨-以乌鲁木齐市公示语英译为例》(刘小玲,2009)等。

(二)公示语翻译研究特点综述

就整体而言,我国的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大致具有以下三大特点:

1. 研究成果极其丰硕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4年2月,国内各种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的与公示语翻译有关的论文达2000多篇。研究人员不仅有资深学者,还有青年才俊。研究逐步深入发展。从最早的收集误译实例、开展语义层面上的选词和语法分析,发展到从公示语的语言特点、功能特点和文化内涵以及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来探讨翻译上的错误,再发展到从语用学、社会符号学等角度来讨论公示语的翻译。

2.实证定量和学科交叉研究成为新趋势

2006年以来,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并对取得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成为公示语翻译中的一个新趋势,不少研究人员都侧重对某一城市进行公示语翻译状况调查的分析和总结并就发现的问题提出对策。 近年来,公示语翻译的范围、功能等有了新的补充和发展,正尝试与生态、法律、美学等学科结合起来开展研究。

3.集体研究引起高度社会关注

2002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成立了“汉英公示语翻译研究中心”,标志着我国公示语翻译集体研究的开端。随后,全国各地翻译协会和高校的外语院系开始牵头当地的公示语翻译研究。在我国的公示语翻译研究中,中国翻译协会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中国翻译》开辟了“公示语翻译”专栏,引领全国公示语翻译研究。其它社会组织机构积极参与各种公示语翻译活动,不少地方的政府、人大、政协等组织高度关注公示语翻译问题,全国的电视、广播、新闻报刊以及主要门户网站等现代传媒也纷纷采取措施强力支持公示语的翻译研究。

三、公示语翻译未来研究方向

从学术发展、创新的角度来看,国内学术界针对公示语方面的汉英翻译开展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体系性和规范性,因而难免存在着不少缺憾,方兴未艾的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待进一步拓展。

篇5

[5]Wilss, Wolfram. (1982).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Problems and Methods [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6]王辉.理雅各、庞德<论语>译本比较[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5).

[7]福林.论语详注及英译[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

篇6

    上述论文和论着运用的研究视角主要可以分为类:第一类是对翻译家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第二类是对特定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第三类是对儿童文学翻译原则、策略、技巧的研究;第四类是结合文学、哲学、美学的理论而进行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第五类是儿童文学译本的个案研究或比较研究;第六类是从外国儿童文学翻译对中国的儿童文学的影响角度进行的研究;第七类是从译者、读者的角度进行的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第八类是从文化的角度对儿童文学翻译进行的研究。详细情况如下表所示:

    二、儿童文学翻译研究新视角

篇7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红楼梦》;服饰颜色词;整合性研究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著,不仅思想内涵深邃,而且语言艺术精湛,堪称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对《红楼梦》作品的研究与评述逐渐形成一门显学,研究视角呈多元化趋势,而对于该作品的译介研究也逐渐向跨学科领域延伸,形成多元维度交叉渗透的研究趋势。

一、研究现状综述

通过对主流文献数据库的检索发现,近年来,学界主要从叙事学、跨文化交际、功能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目的论、比较文学、解构主义、接受美学等视角探究《红楼梦》作品的译介,而从跨学科的生态学视角开展的相关研究为数不多,尤其是将生态翻译学与红楼人物服饰颜色词的翻译相结合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因此,本文基于“翻译适应选择论”,从生态翻译理论的整合性研究视角探究《红楼梦》中人物服饰颜色词在语言、文化与交际三元维度的整合性翻译研究,以期为中国文学典籍的海外译介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新的参考维度与研究

视角。

二、核心概念界定

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是清华大学著名学者胡庚申教授提出的全新翻译理念,是“运用生态理性,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整体性研究,是一个‘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生态范式和研究领域” [1],是在翻译适应选择论基础上,关注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间的相互关联并进行整体性研究,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重维度对翻译现象进行全新的阐释和描述。(胡庚申,2003)

三、生态翻译维度下《红楼梦》人物服饰颜色词的英译

曹雪芹笔下的红楼人物不仅形象丰富,其服饰描写更是绚丽多彩,与自然景物相得益彰,展现了极高的艺术美感和文化底蕴。据统计,《红楼梦》中梳理出的服饰颜色词达228条之多,分属红、黄、蓝、绿、紫、褐、黑、白、灰、杂等10种颜色范畴,[2]例如海棠红、碧玉红、杨妃色、蜜合色、松花绿、鱼肚白、秋香色等;这些缤纷的服饰色彩,不仅烘托出红楼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而且揭示了作品深邃的文化内涵。

(一)译者在“语言维度”的适应选择转换

从英汉颜色词的构词方式来看,汉语颜色词主要包括:基本颜色词(红、绿、白等)、限定颜色词(水红、绛红等)和实物颜色词(葱黄、桃红等);而英语颜色词主要包括:单词颜色词(如red,purple),复合颜色词(如pale green),实物色词(如peach-red),可见,英语和汉语颜色词的构词方式基本相同,因此译者在进行翻译适应性选择转换时基本保持原语与译语在语言符号维度的对等,例如:“白绫红里的肚兜,上面扎着鸳鸯戏莲的花样,红莲绿叶,五色鸳鸯。”[3](第三十六回)将文中“白绫红里、红莲绿叶”中颜色词进行直译,译为:“ A white silk stomacher lined with red”, “The lotus flowers were pink, the leaves green”。

(二)译者在“文化维度”的适应选择转换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与文化密不可分,而翻译作为跨语际的语言转换活动,必然受到语言所承载的社会习俗、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颜色词属于文化限定词,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特征” [4](包惠南,2001)。《红楼梦》中人物服饰色彩负载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和社会历史内涵,因此翻译中,应透过文本层面探寻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例如,第八十九回描述黛玉“腰下系着杨妃色绣花锦裙” [5],此句中的“杨妃色”让人联想到我国历史上的倾国美人杨贵妃,这一颜色词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据《太真外传》记载, 玄宗曾将杨贵妃醉颜比作海棠,因此将海棠红命名为杨妃色[6],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应考虑到相关历史背景,将“杨妃色”译为“pink”或“reddish”,使译文符合翻译生态环境的要求,具有生命力。

(三)译者在“交际维度”的适应选择转换

《红楼梦》中人物服饰颜色词的翻译分析主要基于实指和喻指两重维度,即语言维度和文化维度,然而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和主题思想的突显,人物服饰的生态色彩也逐渐由富丽堂皇趋于暗淡,隐喻了封建大家族由兴到衰的悲剧结局,因此,服饰颜色词的翻译应符合这一生态环境的变迁,将翻译重心转移到交际意图维度,脱离文本形式的束缚,考察作者的表达意图和语言的交际功能。例如《红楼梦》中描述鸳鸯道“穿着水红绫子袄儿,青缎子背心,束着白绉绸裙子” [7],黛玉初见宝玉时,宝玉“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 [8],两处均使用“青缎”描述人物的穿着,颜色词“青”在我国古代属于抽象色,兼有灰、黑、绿、蓝之色,因此,译者充分考虑到这一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生态语境,将其译为“black stain”,再者考虑到宝玉是男子,将“粉底”(靴)译为“white soles”,黑白相称,更为符合男士装扮,也契合了生态翻译论关于译者在交际维度的适应性选择。

参考文献:

篇8

背景与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快,国际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带动了广告业的腾飞,英语广告翻译日益成为翻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告翻译的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不言而喻。广告是商战中的有力的武器,广告英语是一种专门用途的英语,他与普通英语有着较大的差别,本文结合大量的实例,从广告英语的语法特点、句法特点和修辞特点三方面分析了广告英语的特点,并浅析了其翻译策略 。英语广告翻译作为翻译学的一个新的领域,引起了众多的翻译工作者和研究人员的注意,发展仍然不够成熟和完善,这篇论文正是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提出了英语广告的特点和英语广告的翻译策略等重要意义的课题。从而为英语广告的翻译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为众多的翻译工作人员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同时也推动广告业及广告翻译事业的长足发展。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在国际商品贸易发达的今天,广告也日益具有国际性。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广告的翻译既要保留原文的精华,又要符合消费者的心理。与其他翻译不同的是,上述目的要在对一个广告语的翻译中实现,这就需要运用语言,营销以及美学方面的综合知识。在翻译的过程中应根据广告的特点,选用适当的表达方法,使译文在表达出原文全部信息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原文风格和表现形式,再现原文风貌。

目前,英语广告的翻译比英语文学的翻译起步晚,发展不成熟,随着国际品牌打入国内,英语广告的翻译成为翻译领域的重要课题。目前国内外的学者已经对英语广告的翻译有了广泛的研究,《文学及语言巨献》杂志中多次刊登了中国的诸多学者关于广告英语翻译策略的文章,并且通过大量的鲜活的例子对具体的翻译方法做出了说明,虽然英语广告翻译的研究已经在国内外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国内市场上,有的商家谋利心切且翻译人员也只是粗制滥造,使的众多品牌广告的翻译不够准确有的甚至偏离产品原本别具匠心的宣传口号,实际上是不利于商业和广告翻译事业的发展。因此了解英语广告的特点,提出并发展英语广告的翻译策略是迫在眉睫。

二、主要内容:(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思路)

英语广告的翻译是翻译学的重要领域,因此英语广告翻译策略也是翻译领域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本论文从英语广告的特点出发提出了不同的英语广告的翻译策略,力求寻求最佳的翻译策略,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处理不同类型的广告,使译文收到同原广告词同样好的宣传效果力度。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经济合作和交流的进一步加强,广告在国际市场上的作用也逐渐凸显,对应于广告翻译的要求也与日俱增,因为英语广告的翻译水平直接影响着商品在消费者心目当中的形象,进而直接遏制了商品的流通和国际间的经济交流和合作。

严复根据自己翻译的实践在《译例言》一书中对翻译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标准,基本要求是忠实、通顺,英语广告的翻译亦然如此,通过准确的翻译达到对产品广告的二次创作,从而达到广告的宣传作用,由于国际交流和合作的进一步加强,广告事业迅速发展,对英语广告的翻译需求量和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英语广告的翻译理论的改进和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根据英语广告的诸多特点,提出了英语广告的翻译方法和策略——直译,意译,音译,增译,缩译,转译……旨在进一步提高对英语广告的翻译水平和准确程度。

三、论文提纲:

1. introduction

2. general knowledge of english advertisement

2.1 definition of english advertisement

2.2 the classification of english advertisement

2.2.1 commercial advertisement

2.2.2 cultural advertisement

2.2.3 conceptual advertisement

3. characteristic of english advertisement

3.1 basic characteristic of english advertisement

3.2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 of english advertisement

3.2.1 characteristic in rhetoric

3.2.1.1 parallelism

3.2.1.2 personalization

3.2.1.3 alliteration

3.2.1.4 repetition

3.2.1.5 simile

3.2.1.6 pun

3.2.2 characteristic in syntactic

3.2.3 characteristic in syntax

4.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english advertisement

4.1 literal translation

4.2 liberal translation

4.3 addition

4.4 omission

4.5 conversion

5. the strategy to avoid the mistake in translation

5.1 from the viewpoint of unequivalence

5.2 from the viewpoint of different culture background

6. conclusion

四、研究的整体方案与工作进度安排(内容、步骤、时间)

1. 第七学期 第9周 选定论文题目

2. 第七学期 第10-18周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3. 寒假期间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4. 第8学期 第1--7周 完成《毕业论文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及论文提纲

5. 第8学期 第8--10周 完成论文初稿

6. 第8学期 第11周 完成论文二稿

7. 第8学期 第12周 论文三稿/定稿及答辩

8. 第8学期 第13周 复答辩

五、中外文参考文献目录(作者、书名论文题目、出版社或刊号、出版年月或出版期号)

[1] catford, j. c. a. (1995) .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england oxford press.

[2]冯庆华,XX,《实用翻译教程》,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

[3]金惠康,XX,《跨文化交际与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4]柳琼颖,XX,《广告人的目标在英文广告中的体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5]李秀平,XX,“英语广告翻译常见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 《中国翻译》第一期。

[6]黄乃圣,XX,《英汉广告的文化语境与翻译》,江西社会科学出版社。

[7]王金,XX,“广告标语口号的套译”,《山东外语教学》第一期。

[8]汪滔,XX,《广告英语》,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篇9

现代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研究——以秦皇岛市为例

提升辽西地区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的对策研究

葫芦岛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思考

公文筐测验探析

论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及其主要特点

试论马克思人与自然物质变换思想对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几点启示

中英文字历史文化隐义探寻

重构语言学理论的象牙之塔——评《语符学语言模型研究》

论英语语言中的性别差异

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旅游文本英译研究误区初探

状语省略与汉语文学作品日译中的误译

工人底层叙事——工业题材小说的另一条道路

激情年代的爱情之殇──王蒙小说创作初期的爱情叙写探析

解析赫胥黎《美丽的新世界》中的反乌托邦主题

论锦州民间美术造型理念的传承与进新向度

锦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及评述

构建基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大学生科技竞赛机制

高校网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干预

科学发展观——实践哲学的当代实现形式

论中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完善

股份制债权人权益弱化问题的解决途径

论我国土地征收制度的完善

辽宁省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

辽宁外贸企业应对知识产权壁垒的对策研究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完善路径——基于浙江宁波的调查与分析

“后改革时代”农民工问题的深化

循环经济中外部性控制的保障制度研究

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于客户关系管理的潜在客户开发研究

辽西化石旅游开发探析

我国转基因水稻争议述论及主体责任分析

解读“李约瑟难题”应有的理论视野

李昂小说在大陆的研究综述

试论广播黄金时期的新闻评论类节目

浅议流行歌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从《坏男孩》看后现代主义绘画

论色彩在VI设计中的作用

水景设计地域性研究——北方水体景观设计

科学发展观对社会发展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以人为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

践行正义——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新视域

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

试论推进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意义和有效途径

科技风险与科学技术的公众认知

黄静案与鉴定冲突

自主创新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路径选择

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

高校后勤改革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浅谈导师的遴选和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工科院校学历留学生工作

论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培训工作创新

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的外语教师培训

禁忌语的语用理据分析

列维翻译理论的词汇、句法、美学审视——以英汉诗歌互译文本分析为例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浅析中诗英译现状

篇10

欧美学者的墨学研究近年来成果很多,本文就近现代海外的墨学研究进行简略介绍与述评,希望可以从中寻找到新的研究角度。首先,本文从《墨子》的英译问题出发,了解欧美学者在进行墨学研究时所了解的文本语境。其次,重点论述著名汉学家葛瑞汉还有中国思想史专家史华兹的墨学研究成果。再者,对近年来欧美学界对墨学的研究进行分类,以期找到新的研究角度。最后,对欧美学界的墨子研究进行简述,并对以后墨学研究的前景进行预测。

一、关于《墨子》的英译问题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英美学界对于中国经典的诠释和研究与日俱增。并且陆续有许多专门讨论中国经典的新书及论文集问世,而且研究的质量亦在持续进步中。相对于孔孟的儒学派和老庄的道学而言,关于墨子或者说墨家的研究就显得冷门一些。到目前为止,有关《墨子》的英译主要版本如表所示:

综上,欧美学界对《墨子》的论著主要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在介绍中国哲学思想史,论述墨子生平及其思想时,对《墨子》的主要内容进行翻译解释,如《剑桥中国古代史》等。第二类是关于《墨子》部分思想尤其是对《墨经》的翻译和研究,如《中国哲学文献选编》等。第三类是对《墨子》原文的翻译,如《英译墨子全书》等。

综合来看,从21世纪起,西方的研究慢慢从大的先秦思想史转移到个案研究。在2006年汪榕培、王宏的《墨子》全译本之后,欧美学界对墨子及其学说又进行了重新的认识,催生出了另外芍中碌娜译本。自此欧美学界对墨子的研究上升到了另一次层次。他们不仅仅集中对《墨子》的伦理道德进行研究,还从宏观上对墨学进行观察。但这也反映了另外一个问题:《墨子》的英译研究更多的是停留在字面意思的阐释上。如艾乔恩的《墨子全译》一书,语言通俗易懂,但仅仅是对字面意思的翻译,很难达到学术的高度。

二、欧美学界对墨子的主要研究

1.葛瑞汉(Angus Charles Graham)

作为较早对中国先秦哲学思想进行研究的西方汉学家,葛瑞汉对墨子及墨家学派有深入的研究,可以说是西方墨学研究的代表。

葛瑞汉有关墨学研究的论文有:《〈墨子・小取〉的逻辑》(1964年)、《墨子论辩的语法》(1971年)、《后期墨家论〈墨子・大取〉中的伦理学和逻辑学》(1972年)、《对墨家光学方面的系统研究》(1973年)、《〈墨经〉的结构》(1978年)、《〈墨子〉核心篇章中反映的早期墨家分派》(1985年)、《自私的权利―杨朱学派、后期墨家》(1985年)等等。主要专著有《后期墨家的逻辑、伦理和科学》、《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等。

首先在墨子及墨家的认识上,葛瑞汉认为墨家实属士阶层。国内研究一般认为,墨子即墨翟,但“墨”准确地说并不就是他的姓,很可能与其工匠职业有关。葛瑞汉认为,墨家实际上已经是当时的士阶层了。因为墨子及其弟子是具备军事才能的能工巧匠,他们大多接受过教育以及技能的训练,并且引起了统治者的重视并给予任用。因而他说“我们不妨把墨家看做近于或属于士阶层的新贵,他们带来了有别于儒家人物大多从属的旧的世袭的士阶层的新气象。”[1]

其次在墨家学说的认识上,葛瑞汉将墨家学派归作道德功利主义者。他认为墨家中的“利”是墨家判断所有传统道德的检验标准。葛瑞汉在《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的序别指出,“墨家自身是道德主义者,他们用功利原则来判断所有问题,他们从诡辩论者获得的是一种逻辑十分复杂的功利主义的工具。”并且认为墨家的辩论是中国最早的理性论辩的开端。很多学者对这一看法持有异议,本文在后面的论述中将有指出。葛瑞汉在早期作品《后期墨学的逻辑、伦理和科学》中把墨学抬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而引起西方汉学家对墨学的大力关注。他在《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中明确指出:“中国的理性论辩发端于孔子的第一位论敌墨翟,并在对立的学派的冲突中以诡辩的形式发展。”[2]该书是葛瑞汉全面系统阐述包括墨子思想哲学在内的中国先秦哲学思想的一部专著。也是他墨学研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作品。

最后在墨学后期的分派上,葛瑞汉持“分三家”的观点。分别是纯粹派、妥协派和保守派,并详细讨论了三派的争论内容,如“三表法”等。他在《后期墨家的伦理、逻辑和科学》中认为后期的墨家世界图像是“由一种具体而又特殊的物体所组成的宇宙,每一个都带有相互渗透的性质,物体都处于随时间变化的空间中,通过必然关系而相互关联在一起,而这些必然关系和它们的名称之间的逻辑关系是类似的。”

2.史华兹 (Benjamin I.Schwartz)

史华兹作为中国思想史研究的著名汉学家,《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是他的中国思想史研究中的一部顶峰之作。他在该书的第四章专门对墨子及墨学的相关问题给予了集中讨论。

史华兹认为墨家学派是一种具有宗教性的学派。他认为,墨子的宗教纯粹与他对人类的关怀有关。墨家学派的成员以爱为己任,“(他们)很容易在这项知识事业自身蕴含的逻辑中进入忘我的境地,尽管他们的大师坚持的是功利主义的教义。”[3]史华兹认为墨子学派是领属于精英阶层的,他们是“精英性质的先锋队”。其次,他还对儒墨对待宗教性观念(天命、鬼神等),对待人类终极的利益和幸福(仁、爱、礼、乐等),对待社会所需人才即贤人的不同作了详细的比较。在儒墨对待创新的问题上,史华兹指出儒家更多的是述而不作,而反观墨家,则是鼓励创新。很多学者对墨家的军事技能上的创新是给予高度赞扬的,如葛瑞汉在《后期墨家的逻辑、伦理和科学》中就说:“墨家让所有的传统道德都受社会功利性的检验,而且公开地捍卫技术创新。”但史华兹认为,墨家只能算是实用主义的创新,即在工艺上、技能上、军事技术上、论辩方法上进行创新。而对于社会真理,墨家则仍然是一个传述者,或者说,墨家仍然期待自己作为一个传述者。因为墨子非常尊崇上古三代的圣贤君王的,因而他有很多诉诸于古的做法。譬如其“兼爱”、“非攻”、“尚同”实际上都是向更加朴素、更无修饰的文明的靠拢。最后,他还对墨家命运的衰亡原因进行探讨,认为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儒家找到了接近政府的途径,而墨家则“极端地偏离了精英文化中的某些根深蒂固而又广泛认同的取向”[4]。

3.其他汉学家的研究

对于其他汉学家的研究,主要从其研究的具体方面出发。

关于文本研究方面,大多西方学者从翻译学和跨语言学角度出发,如早期从事语言研究的专家何莫邪(C.Harbsmeier)以及近年的约翰诺布洛克(John Knoblock)以及王安国(Jeffrey K.Riegel)就从翻译学的角度对《墨子》中的政治伦理的书写进行深入研究[5]。艾乔恩则从翻译角度对《墨子・大取》和《墨子・小取》进行剖析[6]。Erik W.Maeder从《墨子・十论》出发,他首先承认前辈学者对《墨子・十论》是早期墨家三个各自独立发展的学派存留下来的文字结集这种看法,然后再进一步利用在同一著作中引人注目的相互独立的文字共存的事实来描述这些学派的形成过程。在对《十论》中某些文句的重复出现考查时,Maeder指出《十论》很可能不是墨子本人的原著。他还推论这三个明显不同的文本是在《墨子》成书晚期,也就是大约在秦汉之际,未加鉴别地收入进来的。[7]戴卡琳等也认为《墨子》这本书是由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和门徒编撰而成。因此,在进行《墨子》文本研究时不能预设《墨子》具有一种一贯的、统一的思想主张,因为该书本身就是跨时空的累积型作品。

关于墨子的利己主义思想的研究不乏人在,如华霭仁(Irene Bloom)曾对墨子和孟子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墨子所谓的心性是从客观层面来实现的,即为了解决伦理道德的秩序问题提出“兼爱”,用以作为人类实现终极利益的保障。在比较过程中,华霭仁认为墨学中的利己主义思想是自私的表现,这归因于其对墨子的了解不够深入,是其墨子研究中的不足。此外,随着对先秦思想史的深入研究,有不少学者就墨子是否是一个功利主义者这一点上,提出了质疑。特别是近年来多有学者参与讨论,Kristopher Duda、Daniel M.Johnson 等学者都曾写过文章论述过这个问题。Kristopher Duda对墨子是利己主义者给予肯定。在其论文《关于墨子的道德基准的再思考》指出墨子是一个坚定的功利主义者。

在墨学后继复兴的问题上进行阐述。西方学者在研究墨学的时候多对其渊源承继作出论述,特别是在对墨家的后继及其影响方面给予关注。如Dan Robins就写了一系列的关于后期墨家研究的论文,譬如《后期墨学及其逻》《姓氏、科瑞恩以及后期墨学者》等等。Dan的研究角度新颖,是近年来墨学研究中的佼佼者。如在《姓氏、科瑞恩以及后期墨学者》一文中,他就从语言的借用和语言的稳定性出发对后期墨学者进行进一步的推讨[8]。还有从墨家道德影响出发的,如Owen Flanagan。而美国汉学家郝大维(David L.Hall)和安乐哲(Roger T.Ames)则从整个大中国的思想史出发,他们指出“即使像墨家这样一些准理性主义者,虽然曾经向着与西方相似的逻辑试验的方向努力过。然而他们的影响在汉朝以后就消失了,儒学的最终胜利实际上将这个哲学从传统中排除出去了。16世纪时对后期墨家的再发现并不能为这种形式的理性主义取得重要的立足点提供机会。事实上,只是到了19世纪和20世纪,那时只是为了对西方的挑战作出回应,墨家才被再一次加以比较认真的研究。”[9]这样的说法有武断之嫌。同样是在墨学后继的问题上,戴卡琳(Carine Defoort)则着重探讨了墨家“十论”主要内涵以及从韩愈、王阳明身上找到墨家的精神并进行一系列的论述,并且认为晚清时期孙诒让的《墨子间诂》就是对墨学的一种重建,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当然,国外对墨子的研究还有在军事思想、《墨子》的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研究,兹不赘述。

三、 总结

近十多年来,欧美学界的中国思想史研究产生了大量的成果。其研究视野的开阔,思考问题的多角度,值得当下学者借鉴。其研究中的不足亦值得反思。对欧美学者在墨学研究的成就大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首先,拓展了文本研究的角度。学界多认为西方汉学的研究多集中在思想内容上。事实上,对墨学文献的文本训诂、章句的校勘正是近年来许多欧美学者着力所在。他们从古代汉语的文法分析,术语的运用,语言结构的分析着手,对墨家进行更为全面的研究。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形式校勘和版本校勘表明他们对文献的极大重视,这也值得国内学者反思。当下学者进行学术研究的时候往往会忽视文本的作用而强调现有研究成果的搜集整理,倒置本末。通过对文本的考究,可以更深入地把握作品的深意、作家的创作动机,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其创作的思想文化背景。

其次,深化了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国内学者在对墨家进行研究时也有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研究的,如结合西方传统的逻辑学和古印度的因明学进行比较研究。而欧美研究者则从外国文化、文学整体出发,对墨学进行深入探查,并将墨学置于整个中国大思想史上进行研究。这种作法值得我们借鉴的。

最后,丰富了文学研究的路径。欧美学界对墨学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文学、思想层面的研究,他们会从多方面、多角度看问题。因此,欧美学界的研究在交叉学科的研究上就形成了特色。这种研究大视野是我们研究所缺乏的,我们往往从小处、从微观着手,不善于从宏观、从整个文化生态着手进行研究。

当然,欧美学界对墨学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在文化语境上。西方学者缺少对中国实际文化的深入了解,因此,他们在对墨学进行研究的时候往往会对中国文化有所曲解。他们运用西方的学科理论去解释中国传统的理念,这固然是融贯中西文化的有益之举,但是如果忽略了一定的文化语境就会造成生搬硬套的后果。再者,在以《墨子》《墨辨》为文本进行墨学研究时,欧美学者的研究呈现出以偏概全的现象。这是因为他们在进行具体研究的时候没有结合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参考别家的论著导致。先秦学派文献往往呈现出交叉错杂的倾向亦值得注意。

思想文化的研究不可能一蹴而就,研究的本身就意味着问题的存在。对墨学的研究,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的研究都应考据批评,严谨深刻,才能不断走向深入,取得突破。

参考文献:

[1]葛瑞汉,著.张海晏,译.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44-45.

[2]葛瑞汉,著.张海晏,译.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42-43.

[3]史华兹,著.程钢,译.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183-184.

[4]史华兹,著.程钢,译.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193-194.

[5] John Knoblock、Jeffrey Riegel .Mozi.A Study and Translation of the Ethical and Political Writings.[M].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2013.

[6] Ian Johnston .Choosing the Greater and Choosing The Lesser: A Transl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Daqu and Xiaoqu Chapters of the Mozi[J].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2002,Vol.27 (4).

篇11

一、引言

《孔乙己》是我国的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孔乙己》自1919年4月发表之后,就引起了国内外翻译界的广泛关注。在我国,翻译家杨宪益先生的英译本于1956年首次出版,1980年修订后再次出版。本文分析的是杨宪益先生《孔乙己》英译本的修订版。

从手头文献上看,国内对《孔乙己》英译本的研究还是相对较少的。陈宏薇从小说美学的角度,探讨了杨宪益《孔乙己》英译本的艺术成就;(陈宏薇,2000:62)司显柱以杨译《孔乙己》为例,从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对翻译质量的评估模式进行了论述;(司显柱,2005:60)陈晓霞和邵斌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对《孔乙己》中文化因素的翻译进行了分析;(陈晓霞,邵斌,2005:29)侯松山、王全利比较分析了《孔乙己》杨宪益和朱莉娅・罗威尔两个英译本的得失优劣。(侯松山,王全利,2011:137)

本文试图运用系统功能学的语境层次理论,采用语篇分析的方法从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上下文语境三个层面对杨宪益《孔乙己》的英译本进行分析,进而查看译文是否在意义和功能上和原文实现了对等。

二、语境层次理论概述

语境的概念最早由英国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提出。马林诺斯基认为话语的意义应在典型的情景语境中,根据其功能甚至整个语篇来理解。后来他又对语境这一概念进行了补充, 提出了文化语境。之后,英国语言学家弗斯把马林诺斯基的语境概念加以扩展,指出语境既包括语言因素又包括情景因素,并把参加者的特征、关系等都包括在语境的概念中。继弗斯之后,韩礼德把制约语言特征的情景因素归纳为三个变量:语场、语旨、语式。再后来,我国语言学家胡壮麟在他的著作《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一书中,把语境归为上下文语境、情境语境和文化语境三类。

三、从语境层次论分析杨宪益《孔乙己》英译本

小说《孔乙己》语言简短精练,看似简短的字里行间蕴涵深沉的批判力量。根据语境层次论,下面将从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上下文语境三个层面分析杨宪益《孔乙己》的英译,进而考察杨宪益先生的译本是否传递了语言在原文语境下的意义和功能。

(一)文化语境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文化”更多的指的是一种语境,一种意义潜势。小说发表于“五四”运动前夕,当时封建势力仍统治全国,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根深蒂固。杨宪益先生在翻译时,运用简练灵活的文字抒发了情感,准确地还原了原文的文化语境。

例1. 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

译文:It seemed that Kong Yiji had studied the classics but never passed the official examinations.

例2.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

译文:How is it you never passed even the lowest official examination?

杨宪益先生把“进学”和“捞半个秀才”都翻译成“passed the official examinations”,不仅使两者语意刚好对等,同时颇具匠心地向译语读者解释了“进学”就是指通过一系列官方考试。杨先生在充分体会了中英文化差异的前提下,将中国文化中的细枝末节准确地传达了出来。《孔乙己》不仅是一个文学作品,它更是中国的文化代表。因此,杨宪益先生在翻译“秀才”、“进学”等承载着文化涵义的词语时格外谨慎。

(二)情景语境

情景语境包含三个变量:语场、语旨和语式。翻译过程中三个变量在配置上的变化可能导致原文中所蕴涵的情感意义与译文有所差异。语场是指言语活动的主题。语旨是指言语活动的参与者的特征和关系。小说描绘的是鲁镇上形形的人物。“我”以及短衣帮生活贫困,社会地位较低下。掌柜以及“长衫主顾”则生活富裕,社会地位较高。孔乙己虽经济上和人品上都不及短衣帮,却不屑与其为伍。所以便成了鲁镇上“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语式指的是言语活动的交际渠道和修饰方式,话语或文体的风格。小说主要以白话和口语体为主。因为孔乙己是一名没落文人,所以文章又穿插着一些文言文和书面体。

例3.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译文:Kong Yiji was the only long-gowned customer who used to drink his wine standing.

“长衫”是当时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站着喝酒”和“穿长衫”产生了鲜明对比。孔乙己行为和穿着上的矛盾,一方面体现了他在鲁镇的特殊地位,另一方面体现了他虽穷困潦倒却又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的变态心理。这句话虽短,但定语很多,蕴含的信息量也大。翻译时如果将这个句子拆分成几个小句必定会削弱“站着喝酒”和“穿长衫”的矛盾效果。杨宪益先生在翻译过程中,用复合形容词和定语从句把整个句子塑造得简练而紧凑,独具匠心地将原文的矛盾效果体现了出来,在语旨上与原文对等。

例4.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 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译文:“Why sully a man’s good name for no reason at all?”

“Good name? Why,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you were trussed up and beaten for stealing books from the He family. I saw you!”

此处,杨宪益先生翻译“污人清白”时可谓是独具匠心。“Sully”在柯林斯高阶英语学习词典中的解释为:[FARMAL]Something is sullied by something else, it is damaged so that it is no longer pure or of such high value.(柯林斯出版公司,2006)由此可见,sully是一个正式词汇。译者在此选用sully,而不是ruin等非正式词汇,更加符合孔乙己的人物性格。此外,译者将“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拆分成了两句,更加符合口语体的特征。“I saw you!”简短有力,体现了酒客们幸灾乐祸地取笑孔乙己的心理。在语式和语旨上都与原文相符。

(三)上下文语境

“上下文语境决定着语篇的语篇性,语言系统内部各语言单位的相互关系,包括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句与句之间的衔接,也包括段与段或篇章与篇章之间的连贯及呼应关系。(陈贺侠,2009:102)上下文语境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到前后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不仅要达到能够传递原文作者的意图,而且要能够使用恰当的译入语进行传递。

例6.他们往往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出,看过壶子底里有水没有,又亲看将壶子放在热水里,然后放心:在这严重监督之下,羼水也很为难。

译文:Who insisted on watching for themselves while the yellow wine was ladled from the keg, looked for water at the bottom of the wine-pot, and personally inspected the pot’s immersion into the hot water...

原文中,作者连用了三个“看”来衔接语篇。杨宪益先生则分别用了“watch”,“look”,“inspect”这三个同义词来传达原义。“watch”是指观察或比较仔细地看;而“look”和“inspect”都有“检查”、“查看”之意;“inspect”较之“look”,强调更加仔细和挑剔地检查。三个词的层层递进,异曲同工地描绘出了短衣帮们买酒时难缠的神态,既避免了词语的重复,又达到了衔接目的。此外,在句与句的衔接上,杨宪益先生用定语从句和伴随状语从句将原文翻译成一个长句,使译文语篇语义顺畅,衔接紧凑。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杨宪益先生运用精湛的翻译技巧,很好地再现了原文的思想和风格,在语境的三个层次上都做到了与原文在意义和功能上的对等。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该尽力做到原文和译文功能和意义上的对等,以求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

[1] Yang Xianyi&Gladys Yang.Kong Yiji[A]//Lu Xun’s Selected Works(Volume One)[C].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1980.

[2] 陈宏薇.从小说美学的角度看《孔乙己》英译文的艺术成就[J].外国语,2000(2):62-67.

[3] 陈贺侠.语境三层次与英汉语篇翻译综述[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102-105.

[4] 陈晓霞,邵斌.译者的用心――从翻译目的论看《孔乙己》中文化因素的翻译[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5(4):29-33.

[5] 侯松山,王全利.鲁迅小说《孔乙己》英译本比较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