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行业发展状况分析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07 09:02:4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行业发展状况分析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篇1

中图分类号:F832.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428(2010)03-0094-02

一、嘉兴市典当行业基本状况

嘉兴市自2000年以来共成立了9家典当行。2008年典当总金额为32亿元。同比增长24.5%。其中动产7亿元,财产权利为8亿元,房地产为16亿元,分别占典当金额的22.6%、25.8%和51.6%。典当余额27916万元,业务总收入为6899万元,上缴税收1140万元,税后利润2198万元。嘉兴市典当行主要业务是房地产、汽车、黄金饰品等不动产业务,资金来源主要为自有资金和银行信贷,其中注册资金为1.93亿元,银行贷款为1.18亿元。

二、典当行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1、可用资金不足,发展空间有限。一般的典当行最多按净资产比例1:1贷款,即使规模较大的典当行,不少也没有按比例贷足款,一般也只能开展小额典当业务,满足不了房屋土地等大宗典当业务的需求,难以产生规模效应。

2、典当业务范围过窄。典当业务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交通工具、财产权利质押“三大件”。其中房地产典当业务量最大,占业务量的45至50%。有时典当行单笔典当金额和对单个客户的典当金额均大大超过《典当管理办法》中关于“房地产抵押典当余额不得超过注册资本。注册资本不足1000万元的,房地产抵押典当单笔当金数额不得超过100万元。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房地产抵押典当单笔当金数额不得超过注册资本的10%。”的规定。

3、利率和综合费率的计算存在问题。《典当管理办法》第37条、第38条、第40条规定了利息和费用的收取标准。利率应按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银行机构6个月期法定贷款利率及典当期限折算后执行。当物为动产的月综合费率不超过当金的42‰,为房地产的不超过27‰,为财产权利的不得超过24‰。当户于典当期限或者续当期限届满至绝当前赎当的,还应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支付相应罚息。但司法的判决实践中如约定超出上述标准的。超过部分不予支持。但形成绝当后,有些当户拖延还款,典当行也不及时主张权利。此时绝当外息费如何计算规章却没有明确。有主张当户未及时还款构成违约。如果双方有约定则按约定处理,如果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则参照前文提及的绝当期内规定处理,或者直接按照续当处理,判决当户承担当金息、罚息和综合费用。由于现实生活中典当费率很高。典当行主要以此营利。且很多典当的当价过分低于当物的价值。所以典当行并不急于行使权利,待息、费数额很高时再主张权利以求得对典物的最大利益。这在事实上就形成了利益的显著失衡。

4、抵质押评估和公证费用过高。为确保抵押典当债权的实现,对当物进行抵押登记和对典当合同进行强制执行公证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很高的评估费用和很高的公证费用,当户难以承受。《物权法》和《担保法》都没有规定抵押登记必须到有评估资质的机构评估。由债权人根据公允价值进行评估是完全可行的。现以价值10万元房产典当期限二个月为例,按照典当行的一般经验,当金只能在5万元左右。而评估费需要500元,测量费、登记费和工本费约需200元,公证费约需800元,共约1500元。这样,评估、登记、公证费达到了月费率15‰,仅此一项就高于银行贷款利率,使得大部分当户对房地产典当望而却步。典当行自身也不能承担此项费用。

5、专业人才缺乏。各典当行在鉴定、评估、财务、档案等方面专业人才缺乏,管理较为薄弱。商务部门和典当协会虽然组织对从业人员的培训。使从业人员都取得了相应的培训合格证。但各典当行均缺乏对当物进行评估作价的专门人才,实际影响了典当行的经营范围。经我们了解,现有的典当行不受理珠宝质押典当业务:也不受理金、银等首饰质押典当业务。究其原因:没有专业的鉴定、评估师,真伪难辨,风险很大。

6、典当行业监管存在缺陷。一是对当金最终用途缺乏有效监管。一方面,典当行多属民营性质,其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对当金的最终用途关注不够;另一方面,典当主要以现金交易为主,因而对当金的最终用途掌握难度较大。二是典当利率监管缺失。由于现行的规定,由商务、工商管理部门进行日常监管,而他们对于利率的监管处于漠不关心的状态。三是反洗钱监管缺位。典当行属于金融、商业、仓储业的交汇行业,而大部分典当行交易记录不全,对当物合法性审查不严,极有可能成为犯罪行为洗钱渠道。典当行企业在反洗钱上的义务。没有明确临柜人员的责任、大额或可疑交易报告制度等,发现重大问题没有及时报上级监管部门调查,对有犯罪嫌疑的。也没有向公安机关报告。

7、法律法规之间的冲突。2008年实施的《物权法》,没有规定典和典当。一般是先参照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其次参照适用一些部门规章。最高人民法院有30个司法文件涉及典和典当问题,但这些文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形式散乱。这些文件产生于不同年份(1954-1996年),没有连续性、整体性,体例和效力也不一致,查找比较困难。二是理解有误。相当一部分文件将房屋出典误为典当,导致审判实践中对有关典与典当的理解产生混乱。三是内容不全面。基本上限于房屋的典卖问题,较少涉及现代典当:在典的规定中,也没有涉及找贴、留买等重要制度,更没有明文对典或典当定性。另外,部门规章的效力也有争议,操作难度颇大,个别规定与法律基本原则相冲突。

三、相关建议

1、增资扩股,创新经营模式。可通过连锁经营扩大规模,获得一定的规模经济,降低经营成本。还可以通过创新经营,用优质服务吸引居民和中小企业融资,形成特定的品牌形象。提高企业的社会知名度。从而扩大业务范围。

2、加强合作,实现客户资源共享。一方面,典当行可与银行实现客户资源共享,对于资金需求量大的客户向银行推荐,同时银行也以自己长期拥有的客户群体中适合典当融资的企业向典当公司推荐。另一方面,典当行自身可以从银行获取金融服务,通过获取贷款和综合授信额度来增强自身实力,以此保证典当行有足够的资金实力和客户资源开展典当业务。同时,典当行可与不同的媒介合作,跨平台和地区提供服务,使人们有机会通过网络这个平台竞拍到绝当名品。

篇2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6.002

1我国银行业发展状况

1.1银行业发展的收入情况

2014年以来,我国银行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市场环境聚变,传统银行业务受到了猛烈冲击:银行业资产和利润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将调整为中高速增长。2014年银行业贷款增速已降至13.5%,比前5年平均增速下降了6.5个百分比;商业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9.7%比前5年平均下降了一半多,很明显的看出,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较以往有很大下降,其以前的优势地位正在减弱,失去了以往在国计民生的重要支柱性作用,其收入的锐减还会导致各种负面性作用,银行业的发展不容乐观,以往的银行“水涨船高”的便利条件已经成为过去式。

面对严峻的现实情况,商业银行之后的发展之路必然遇到层层阻力,面对今后的利率市场化和民营银行的竞争,银行业盈利水平将更加受到打压。今后的银行业发展之路必然如履薄冰。

1.2银行业人员素质情况

我国的许多服务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方面服务能力相对过剩,另一方面对服务需求的满足程度却很低的矛盾局面,而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有比较突出的代表性。究其原因,员工素质和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是主要制约因素。国有商业银行由于经营效率低下,缺乏竞争力,不良贷款已占全部贷款的26.62%,已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而表现在人力资源和人才素质方面,人员质量结构存在问题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首先,目前我国银行业人员整体素质比较低下,低素质员工难以流出,这是我国商业银行现行体制造成的,人员结构过死,流动性较低。而且,现行的银行进入门槛较高,很多发展型,能力型人才首先就被拒之门外,而有些没有能力的“关系户”或者理论水平较高却不注重实际水平的“学术派”却充斥在银行业阻碍了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在银行业中经过银行重点培养的人才在面临现在银行业收入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很多都选择去证券业,保险业发展。

总的来说,目前的银行业面临着低素质的人才难以流出,高素质人才的大量流失的问题,在目前银行“新常态”的情况下银行业缺少国际化,专业化人才的情况下,其发展趋势堪忧。

1.3银行业的盈利模式构成情况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利息收入主要由五部分构成:首先是客户贷款垫款利息收入,其在总利息收入中占71.16%;其次是证券投资利息收入,其部分占比18.19%;再次是存放中央银行款项的利息收入,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此部分占比5.79%;最后是同业拆借利息收入,此部分占比仅为3.18%。

总的分析,在我国银行业中传统的借贷业务占银行业总利息收入的很大部分,换句话说我国银行业比较依赖传统业务,而在西方发达国家中,金融创新的程度比较高,而且具有发达混业经营。而我国还着重在借贷业务中的利息差,在当今多种理财产品的出现,互联网理财发展的大趋势下,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必然大受打击,为保持利润而提高的贷款利率也不利于国家其他企业稳步发展。

2现阶段我国银行业发展中的影响因素

2.1经济新常态

在201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新常态的概念,新常态:“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对于银行业来说,“旧常态”的银行业代表着各种守旧,弊端。而“新常态”代表着高效率,高成就,新的经营和运营模式,克服旧模式上的种种弊端,促进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当前我国银行业营运结构简单,盈利渠道单一依靠借贷业务,在放贷业务中贷款多流向粗放型发企业,创新性企业和小微型企业很难筹到融资,而且银行本身的业务渠道简单,技术性、创新性能力不足,这都是“旧常态”的体现。以往的银行业在“旧常态”状态下的改革更多的内部的优化,整改。在目前“经济新常态”的大潮流下,银行业的整改必然会在体制上加以整顿,着重加强创新性,技术性,提供更多的中间业务提升盈利能力,在“新常态”下重新注入新的活力。

2.2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即利率自由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供求双方自主确定利率水平的利率决定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反映资金供求关系的价格指标,利率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利率市场化的目标是开放利率管制,最终形成以央行的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对货币的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体制和机制,使利率成为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准确价格信号,以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2015年10月,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限额,商业银行可以自主的根据市场水平调节利率。在“经济新常态”的大革新趋势下,市场利率化无疑是改革的又一次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早在多年前,西方国家很早就开放了利率市场化,而其中很多国家如日本就曾爆发过金融危机,阿根廷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更因为不稳定的市场环境而夭折。我国早在1996年就开放同业拆借,之后又陆续开放国债市场利率都为之后的市场利率化打下基础。作为金融改革的关键一环,市场利率化有其必要性意义,能更好的结合市场,加强与实体企业的联系,并且自主利率有利于吸收社会闲散资金,提高银行盈利能力。

当然其存在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银行的整体压力提高,自主的汇率拟定在当前商业银行技术性人才匮乏的情况下,能多大程度地满足市场又不损害银行自身盈利,对市场做出精准的判断,总体而言是很难的。二是面临更大的风险,在浮动的利率中,市场面临着更大的不确定性,在如今银行与市场联系更加紧密的情况下,风险的危害性可能更大,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国民经济的风险可见一斑。三是竞争的加剧,在如今民营银行的开放,商业银行与民营银行之间在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相互提高利率吸引存款,这对于一些本身经营状况不好的银行而言无疑是致命的。利率市场化是当前银行业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2.3互联网金融的冲击

2013年余额宝,P2P等多种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出现揭示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于银行业相对于保守,传统的生存环境无疑是一次新的冲击。

首先,银行的传统业务受到打击,余额宝等网络金融工具的方便性,高收益,无手续等特点吸引了大批70,80,90后新兴社会消费人群将手中闲散资金放入互联网金融中,银行业赖以生存的借贷业务因为存款的减少受到打击。其次,是银行业中的金融理财项目受到打击,众所周知,银行业的金融理财项目准入门槛就在5万以上,收益率在5%―7%左右,而且还存在风险因素,而网上金融理财平台很多是没有经济限额的,收益率有时还要高于7%,虽然部分小平台存在安全患,但我国目前的互联网金融整体还是呈现着繁荣态势,这无疑在商业银行的基金理财方面是一次冲击。最后,银行的传统的中间业务受到打击,当今的互联网金融已经联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支付宝为首的互联网支付平台已经开展水电费、话费充值,彩票,火车票购买,汇率换算、基金代销为主的中间业务,一定程度上损害了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对银行也是一次不小的打击。

在当前互联网金融如火如荼的大时代,当前很多大银行都开发了自己的银行APP,也是在互联网金融的大环境下对顺应了时展,促进了技术的变革。

3我国银行业的未来前景分析

3.1新常态下银行业转型

显而易见,银行业目前发展面临重重挑战,在当前新常态经济的大环境下,银行业未来只有转变经营模式才能更好的应对挑战。

首先要改变的就是银行的中间业务,以往银行收入模式单一,多数依靠存贷差作为银行主要的利润收入,而贷款流向大多为粗放型制造业、产能型行业。在对创新型行业和小微企业的放贷中收入也相对较小,在当前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大环境下,粗放型行业的扩张放缓,目前我国的创新性行业发展势头不明显,而且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银行业的存贷业务必然受到影响,所以靠单一存贷差维持生存的银行业必须加强中间业务的投入,在中间业务市场上做专做精,打造银行盈利新模式。其次,是加强银行客户服务新模式,开设更多服务型新业务,最大程度化的满足客户需求,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并利用目前银行业中分支行点密集分布的特点,努力在业务范围内提供多元化,专业化的服务。最后,加强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业务,在我国对国际化业务中银行业还有很多发展空间,而且国际化是我国新常态经济发展中的必然要求,所以未来的银行业发展趋势必然围绕着国际化展开,在国际机构网点的建设革新,对国际企业的经营业务的创新,还有在企业国际结算、贸易融资上都是重要的转型革新方面。

3.2创新银行金融理财业务

在面对当前利率市场化以及民营银行的开发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前途是不明晰的,传统的商业银行要想真正面对挑战,打破壁垒。创新银行金融理财业务将会是银行未来改革的大趋势。

首先,我们说新型银行理财业务必然是面向客户,以客户利益为中心,在往常银行理财业务存在着手续繁琐,门槛较高等缺乏人性化的情况,这在今后的银行理财业务中必须要加以改正,做到真真切切以客户为主,以达到互利共赢。其次,在理财阶段银行更多的是体现的是通过存款利率,基金,债券等金融手段来达到财产增值保值,而随着现代社会理财理念的变化,有部分人群追求的是传承,避险。参考西方的遗产管理和私人保险箱财产代管业务,在中国如今老龄化社会的大背景下,在遗产管理方面可以有很大的发展和盈利空间。最后,我们说银行传统的理财业务中以有明显收益率的期次型理财产品为主,其产品往往时间周期长,回报率一般。而在利率市场化的今天,以开放型,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为特点的净值型理财产品,由于没有固定的投资期限和预期收入,虽然存在着风险的因素,但是在利率市场化大趋势下,未来净值型理财产品必然受到人们的青睐。

篇3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企业规模不断壮大

近年来,通过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专题招商和项目建设,不断完善产业发展环境,全县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展现出加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成为带动全县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助推器”。2013年6月末,全县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企业共有26家,其中新材料5家、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6家、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业5家,专用设备制造业3家,智能制造业3家,先进制造业4家。上半年,全县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5.3亿元,增长54.4 %,主营业务收入102亿元,增长59%,分别高于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26.9和33.9个百分点,对全县工业的增长贡献率分别达到51%和57%。重点企业规模日益壮大。其中星星家电、龙翔生物、惠利隆塑业上半年分别实现产值29亿元、10亿元和9亿元,成为规模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效益稳定发展,总量占比不断提高

随着全县新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新兴产业在工业经济中份额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明显好于其他行业。2013年上半年,全县战略性新兴产业累计实现利税总额15.3亿元,同比增长52%;累计实现利润10.7亿元,同比增长52%。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利润总额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31.6%、31.2%、30%、29.8%,成为睢宁工业经济的发展主要力量之一。

(三)战略新兴产业企业技术创新意识不断提升,技术进步明显加快

近年来,随着全县新兴产业企业创新意识增强,企业技术进步明显加快。

一是企业创新投入稳步增长。随着新兴产业企业对研发创新的重视程度增加,投入的研发经费以及研发人员的数量、质量都稳步增长,远超传统制造业企业。如星星家电公司2012年科技投入技术研发经费近1亿元,占年销售收入2%以上。

二是新产品开发能力不断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以结构调整和提高效益为目标,大力开发新产品。2012年,全县新兴产业实现新产品产值3亿元,同比增长42%。新产品的开发与生产直接促进了企业产品结构的优化,推动了企业规模的扩大。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虽然全县新兴产业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有待进一步发展壮大:

(一)产业集聚度不高,发展环境尚需优化,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由于新兴产业门类较多,行业较为分散,与其配套的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和上下游产业未完全进入,尚未形成配套齐全、功能完备的产业链。影响睢宁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尽快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重点和产业集聚区域,搞好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

(二)新产品产值低,企业技术研发能力依然薄弱

高层次技术、管理人员的缺乏,研发经费的不足,使得新兴产业在核心技术研发上,自主创新能力方面仍较薄弱,技术创新的支撑体系尚待完善,许多产业只是低水平、简单的重复。从新产品产值上可以看出新特产业总体上研发能力不足。2013年上半年,全县规模以上新兴产业新产品产值3亿元,仅占新兴产业产值的3%。此外,专利授权量的拥有数偏少,特别是发明专利的拥有数偏少,也说明我县新兴产业企业技术研发能力依然薄弱。

三、加快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规划体系,培育发展产业示范基地

一是编制具有本地特色区域性发展规划,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差别化、特色化协同发展。制定实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物联网和云计算、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业等专项规划,明确实施内容和实施细则。二是依托现有优势产业集聚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向具有技术创新优势的企业和产业集聚,建设一批体制机制健全、市场活力大、产业链完善、辐射带动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极。

(二)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扶持

一是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在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充分利用现有资金渠道的基础上,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着力支持重大关键技术研发、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及创新能力建设等。

篇4

本次调研涵盖11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被调查企业的总人数为10650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为4782人,占总人数的44.91%;研发人员为2603人,占总人数的24.43%。被调查企业获得发明专利数338项,平均每个企业为3.07项。被调查企业关键技术来源主要为自主研发占61%,其次为合作开发占28%。被调查企业所属领域最多的为光机电一体化,占总数的25%;其次为电子与信息,占19%;新材料、新能源与高效节能均占18%,生物医药占7%,资源与环境占6%,高新技术服务业占5%,其他领域3家,占2%。

2 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企业科技投入高,发展融资困难 由于科技型企业的特点决定了其可抵押的实物资产不多,导致银行信贷融资困难。被调查企业中融资渠道最主要来源为自筹资金占42%,不同形式贷款,占23%,政府资助占20%,创业基金占8%;其他形式占6%,风险投资仅占1%。从调查结果看,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主要是内源性投资,即自筹资金,占到了42%。这说明了中小科技型企业融资方式主要依靠自身积累、严重依赖内源融资,外源融资比重小,比较单一的融资结构极大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调研表明,导致企业发展融资难的主要原因:企业规模小、科技投入经营风险高,没有抵押物,无法直接获得银行信贷;对融资方面的资本运作管理经验较少,缺乏专业人才支持;融资的渠道和途径单一。

2.2 企业科技人才团队建设严重不足 调研数据显示,辽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高素质人才严重不足,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相当一部分企业除核心创业者为技术骨干外,基本没有专职专业技术人员,企业技术研发创新严重缺乏后劲,直接导致企业科技创新的贡献率有限,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投入,这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相悖。

2.3 企业获取公共服务能力偏弱 调研发现,相当一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对国家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缺乏了解,未能充分发挥利用国家的产业扶持政策。企业未能与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充分对接,统计分析可见,企业从生产力促进中心获得的服务主要为信息服务(占35%)、其次为产学研合作(占15%),两种服务约占总服务的50%。技术咨询占13%。

从110家企业的调查情况看,现行公共服务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表现在信息不对称,即公共技术服务机构对自身的宣传不够,使得企业在需要服务的时候,不知哪些机构可以提供,提供的内容是什么。其次表现在服务能力、针对性、培训内容与信息的提供方面。平台的开放性、互动机制等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3 促进中小科技型企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3.1 基于企业不同发展阶段明确主导需求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明显的生命周期特征,而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同的生命周期的经营特征决定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服务需求特点和方式的选择上是不同的。企业在初创前期最需要的服务最为重要的是创业指导(占23%)、技术咨询(占18%)、人才培训(占16%)和信息服务(占12%)。企业在初创前期最需要的服务依次为产学研合作(14%)、人才培训(12%)、融资服务(11%)、信息服务(11%)、管理咨询(9%)、市场服务(9%)。企业在成长期最需要的服务依次为产学研合作和市场服务,均占13%,知识产权服务与融资服务,均占11%、人才培训、信息服务和技术咨询,均占8%。企业在扩张期需要的服务类型依据强度依次为市场服务(占21%)、融资服务(占18%)、产品标准服务(占9%)、管理咨询、人才培训和知识产权服务均占8%。在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都比较关注外部的相关支持,这些支持包括政府的政策性支持和财务方面。

3.2 促进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发展 从被调查企业的统计情况看,融资渠道最主要来源为自筹资金,反映的主要问题是存在着融资渠道少、手续繁琐、风险高等诸多不利因素。基于这种情况,应积极探索科技和金融结合的创新实践,不断优化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机制和环境。其一,努力搭建专业化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集成政府、金融、中介等多种功能,为有不同创新需求的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尝试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或与相关金融服务机构(如担保公司等)建立战略与业务协作关系,提高融资效率,减少融资的中介环节,当企业需要资金时,能在该平台上找到合适的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满足其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投融资服务需求。其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推介会,构建多种融资渠道,为科技型企业与投融资机构之间找出互通的“高速公路”。

3.3 加强培训,促进经营能力提升,强化沟通机制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加强人才培训以及相关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对政府工作的一个强烈建议。其一,强化国家基金申报培训工作;其二,建立常态化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训机制,就中小企业所需要的政策解读、市场开拓、管理能力提升、技术创新等内容进行课程设置,并定期开班;其三,围绕培训,为企业和科研院所搭建合作平台,促进企业之间的互动及合作。

篇5

1.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意义

以非营利性为主要特点的公益文化以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为主要任务。公益性文化事业既是国家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家社会公共服务事业(包括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等)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是评价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方面,是提高国民整体文化素质的重要基础。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全面发展文化事业是首都全面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则是弘扬社会主义文化、推进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在“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被列为五项文化事业重点工程之首。

2.北京市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现状

2.1 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资现状

2.1.1 投资总量

总体而言,北京市对于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资一直处于增长态势。2008年的投资最高值达到18.2亿,随后两年有所下降,但与2008年之前相比较,总体仍处上升态势。2010年投资达16.1亿,约是2002年投资的5倍。

2.1.2 人均文化事业费

首先,与全国其他城市相比,北京市人均文化事业费一直位于全国前列,并在2007、2008及2010年位列全国第一。2010年北京市人均文化事业费达到82.44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4倍。(见图1)

其次,从北京市自身发展的角度看,北京市人均文化事业费从2001年的25元提高到2010年的82.44元,增幅达229.77%。(见图2)仅“十一五”期间北京年人均文化事业费就达73.44元,年均增幅达到19.17%,高于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增速0.34个百分点。

图1 2010年各地区人均文化事业费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相关数据整理

图2 2001-2010年北京市人均文化事业费及排行

数据来源:2001-2010年北京市文化产业统计资料数据整理

2.2 公益性文化事业场馆的发展现状――以博物馆为例

据统计,北京地区现有注册博物馆156家,包括国家级、市属、区属以及民办、行业博物馆等在内,仅次于伦敦,居世界第二,并且有46座已经免费对社会开放。从全国范围来看,北京地区的博物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门类较为齐全,在质量和规模上都名列前茅。人均享有博物馆的指数已达到100000:1,远远高于全国平均700000:1的比值。

实际上,在改革开放前,北京只有各型各类博物馆14座,市属的仅5座,而且多为五六十年代建设的老馆,呈现出数量稀少、类型单一、发展迟缓的基本态势。进入90年代后,博物馆以平均每年注册3-4座的速度不断发展。自申奥成功以来,北京迎来了博物馆建设的高峰期。大馆、新馆建设势头强劲,部分博物馆进行了大规模改扩建,一批批行业馆、企业馆纷纷通过注册,对社会开放。2007年博物馆年注册量已达到8座,2008年注册博物馆7座。这样的发展速度,国内其他省市远远不及。

为与博物馆的发展数量相匹配,博物馆的门类也迅速增加。改革开放初期,北京地区博物馆仅有历史、自然科技、军事三大类,到2008年博物馆的门类已涵盖了历史、自然、军事、科技、天文、航天、文化、艺术、宗教、民俗、建筑、通讯、机车、铁路、名人纪念馆等数十个门类。另外,随着公众对公益事业的广泛关注,依托首都的地缘优势,借助奥运的契机,北京的博物馆在国家投资建设大型骨干博物馆的同时,充分利用北京古建筑多、流散文物多以及各行业、企业总部在京的优势,以北京地区特色为专题、专业博物馆不断涌现,公民兴办博物馆的热情及其独到的收藏视角,使得北京市民办博物馆成为公立博物馆的重要补充。

2.3 公益性文化事业从业人员现状

北京市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事业单位编制,由政府通过隶属关系直接管理。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员工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中进行管理、服务等方面工作的人员总和。人才在公益性文化事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需要大量高质量的专业人才。然而,统计资料显示,在过去的几年中,无论是北京市文化行业还是公益性文化事业,从业人员数量都明显减少。

2003年,北京市文化行业共有产业机构3436个,从业人员34399人。截至2010年底,机构数量下降至2453个,从业人员缩减为28834人。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北京市文化行业产业机构的数量减少了983个,从业人数下降了5565人,降幅分别达到28.6%和16.8%。

此外,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文化人才使用、培养和引进机制,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匮乏,文化事业发展缺乏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成为制约北京市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瓶颈之一。目前北京公益文化事业中现有的文化人才队伍年龄老化、知识结构单一,已不适应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新要求。

3.问题

3.1 公益性文化事业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从北京市的投资现状可以看出,虽然北京市对文化事业的投资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但这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政府投资增幅难以提高和社会资金融入的积极性难以调动,是目前公益性文化事业投资面临的主要问题。

3.2 公益性文化事业专有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从前文的分析中不难看出,北京市公益性文化事业在从业人员方面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从业人员的流失,二是缺乏高质量的专业人才。造成这两大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由于行业管理的需要,文化市场经营单位范围的不断调整以及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运作,使得以非营利性为目的的非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挑战。

第二,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政府、社会组织、机构和个人的扶持。目前的局面是,政府财政投入成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赖以生存的重要保障,社会力量支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渠道并不通畅。这种投资主体和资金来源的单一化,必然导致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第三,缺乏完善的人事管理。完善的人事管理对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美国,博物馆有国立和私立之分,但都坚持公益性社会事业的属性。在人事管理方面,美国博物馆十分重视合理使用人才,注意员工素质的提高,强调敬业精神,并能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对策

4.1 从投资方面来讲

4.1.1 调整投入结构,加大对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力度

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产品的丰富,促使了公众消费文化和参与文化创造的诉求急剧上升,这要求政府要尽快调整投入结构、改革投入方式,重点扶持具有广大诉求的项目,解决投入不平衡的问题。

对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公益性文化机构和需要特殊保护的文化事业单位,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国家继续要保证经费的充足;对准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国家应区别情况通过相应的财政补助予以扶持。

根据公共财政的基本政策和财政供给范围的基本要求,改革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方式,保持政府在总体上对文化事业投入不断增长的基础上,逐步减少固定投入比例,增加动态投入比例,财政补助逐步从对文化事业单位及从业人员的一般投入为主转变为以项目投入为主,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同时,北京市还要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将政府每年投入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财政预算比例法定化,并严格管理预算执行情况。切实解决文化事业投入总量偏少、比例偏低的问题。

4.1.2 拓宽投资渠道,建立多元化投入体系

在对公益性文化投资方面,一方面应该强调政府增加在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同时还应该放宽准入限制,拓宽筹资渠道,多渠道、多形式筹集社会资金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确立一个多方筹资、全民共建的原则,形成社会资金多形式、多渠道共同投入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新局面。

(1)大力发展非营利组织,拓展资金来源

国际上通常将从事提供社会公益性产品和服务,又不属于政府、企业的组织称作非营利组织。相对于政府和市场对文化发展的功能而言,非营利组织的介入有利于壮大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资金来源。

(2)增加公益性文化的自营性收入以获取更多发展资金

公益性文化机构虽不以营利为目的,但并非不能营利,所得的营利收入只要是用于发展事业,而不是为私人所有即保持了其公益性的本质。事实上,在发达国家,通过提高非营利性机构的自营收入来增加发展资本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做法。而对于北京市的公益性文化的发展,我们也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做法。

4.2 从公益性事业专有人才方面来讲。

北京市公益性文化事业要取得长足发展,需要构筑人才的平台。为解决北京市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人才数量上和质量上的问题,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要掌握人才流动规律,实行开放的人才政策,利用人才储备中心大力引进国内乃至国外的优秀文化人才。政府应当制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建立全市性文化产业人才队伍数据库,从总量、规模、宏观布局、层次结构等方面对人才进行总体规划。

第二,要加快北京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以岗择人,因人施用,绩效挂钩,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严格控制行政人员比例,对专业技术人员建立考核制度。

第三,学习国外人事管理经验,建立完善的员工激励体制。从工资、奖金、表彰等入手,对员工进行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使员工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能动性,使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员工工作朝积极、主动、富有创造力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公益事业发展研究报告.2010.

篇6

二、农业银行ZB分行农户小额贷款现状

该行2014年末信贷资产中,除一般法人贷款外,其他均为涉农贷款,在涉农贷款中,农户小额贷款占有绝对比重,该项业务也是该行农户金融的主要业务品种。为方便分析,取2011―2014年的农户小额贷款数据,见表1。

从以上农业银行ZB分行农户小额贷款开展情况分析,该行农户小额贷款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在信贷总量上,该行自2011―2014年,农户小额贷款总量占全部贷款总量比例不大,从2011年的5.64%下降到2014年的1.49%,占比逐年降低;农户小额贷款在农业贷款各信贷品种中占绝对优势,2014年占比为78.27%。说明该行在“三农”信贷领域,农户小额贷款产品已成为该行服务和支持三农的主要产品。

其二,在贷款增速上,该行自2011―2014年,贷款增速较为稳定,但是农户小额贷款增速成下降态势,说明农户小额贷款不是该行贷款增速的主要力量,显示在信贷业务领域,结构性矛盾突出,业务品种集中度高。

其三,在贷款方式上,由于信用贷款条件比较高,因此该行农户小额贷款中,此种方式贷款数额相对较少,绝大部分部为担保贷款。担保方式贷款包括保证担保方式和抵质押担保方式,其中保证担保方式又包括法人客户、专业担保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自然人、多户联保等保证担保。

三、农业银行ZB分行农户小额贷款与其他农户贷款区别分析

如表2所示,农户小额贷款在贷款利率、贷款准入标准、结办效率等方面都较其他类型农户贷款具有相对优势,是农业银行ZB分行支持当地三农发展的主要信贷产品,占农业贷款余额的78.27%(2014年12月数据)。但是这些相对优势也给农业银行ZB分行农户小额贷款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准入低、存量基数大意味着高违约率、高不良贷款率,所以农户小额贷款风险防控较其他农户贷款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本文将从其贷款运作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风险甄别和防控。

四、基于农业银行ZB分行农户小额贷款运作流程的风险防控措施

基于贷款运作流程风险点及防控措施。

1、贷款准入调查环节风险点及措施

风险点:一方面是贷前调查风险。由于ZB分行客户经理缺乏,存在双人签字(实际只有一人实地调查)或单人多签(一人调查,本人签字后冒签他人,形成形式上的双人调查)形式的单人调查现象;有些贷款调查虽然实行双人,但未实地调查,或实地调查不尽职,对借款人的人品、经营情况、还款意愿及还款能力等真实情况没有客观掌握,存在“走马观花”调查。另一方面是评级风险。信用等级评定是衡量借款人能否达到贷款准入标准的重要条件之一,评级过程中未按照规定的标准调查,存在以个人感觉评分,没有核实后评分定级,农户评级流于形式,放松了准入要求。

措施:ZB分行应严格贷款调查责任,分层级确定相关责任,对于3万元以下由网点进行调查,其主任负责调查责任;对于贷款需求3万元(不含)至5万元(含)的农户,贷前调查由相关支行客户部门与网点联合调查,共担调查责任;坚决落实“双人、实地、面对面”制度,对于暂时客户经理缺乏网点,相关支行可以成立“流动小额贷款调查客户经理小组”,解决客户经理不足问题。

2、贷款审查、审批风险点及措施

风险点:因为农户小额贷款笔数多,业务量大,加之完成计划的压力,该行审查岗位相关人员存在对农户小额贷款的资料完整性、前后资料反映情况的逻辑性以及相关当事人签字的合理性审查不细,少数贷款要素不齐却通过了审查、审批,存在审查审批把关不严、质量不高等问题,因而形成操作风险。

措施:ZB分行可安排专人审查、审批农户小额贷款,对经营机构农户小额贷款实行专项考核,各环节职责落实到岗到人,以确保农户小额贷款在审查、审批环节堵住风险。

3、贷后管理风险点及措施

风险点:在客户经理不足的情况下,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农户小额贷款管理风险更加突出。由于农户的流动性比较大,一些农户贷款后到别去做生意或外出打工,贷后管理难度较大。部分客户经理由于轮岗,少数轮岗后业务出现了“新官不理旧账”现象,不利于农户小额贷款管理。从近年来农户小额贷款业务发展情况看,影响贷款安全的主要风险为贷后管理风险。

篇7

[3]赣州市钨业协会.江西(赣州)地区钨产业现状及发展. .

[4]高建新,张芬萍,李运刚.我国钨产业发展现状[J].湿法冶金,2010(12)211-215.

[5]杨海锋.赣州市钨产业链整合研究[D].赣州:江西理工大学,2012:22-25.

篇8

一、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状况

1.教育经费投入较低,与学生规模不适应

教育经费的投入,不仅反映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的发展水平。近些年来,虽然国家在教育经费投入方面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但是其投入力度与学生规模日益扩大的速度是不相适应的。随着国家重视程度的提高,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在逐渐扩大,然而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比重却在逐年下降,这不仅满足不了学生规模的日益扩大,给学校增加了负担,也不利于中职教育的发展。

2.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的教育资源配置存在严重的不均衡现象,直接导致了人才结构的不合理,如今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而技能型人才却严重紧缺。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就是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专业技能型人才,然而,虽然中央政府以及各个省级政府已经意识到了中职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地方政府对中职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这对于中职教育的发展来说也是极为不利的。

3.中等职业教育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综合素质是衡量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教育的综合素质水平直接决定了教学教学质量水平。就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无论是在办学条件、教学环境、自身管理,还是师资力量和学生素质培养方面都存在欠缺,整体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环境和教育管理体制都需要进一步的改善,其办学体制改革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深化。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应对,有效改变现状,提高职业教育综合素质水平。

二、中等职业教育的转型

1.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为了加快中等职业教育的转型,必须从观念入手,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新的教育观念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内容:首先,要采取有效措施转换办学格局,改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散乱的现状;其次,要将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进行有机地结合,并加强教育各部门的组织培训,创新培训方式,拓宽培训途径;再次,是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实行校企合作,走产教结合之路;最后,是加大专业设置的调整力度并培养特色专业,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使其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最终增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2.提高认识,加大重视程度

中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创新办学思路,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中等职业教育不仅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我们要明确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提高自身认识;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相关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其发展。

3.加大投资力度,改善教学环境

教育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教育经费的投入,因此要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努力改善其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如果仅仅依赖于国家的财政拨款是远远不够的,可以进行多方投资,拓宽教育投资渠道。为此,可以建立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以加大投资力度,使学校有能力配备与学生规模相适应的教学设施,改善教学环境,有力地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可以建立一些满足学生实习需要的校内与校外实习基地,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进而提高其对社会的贡献率。

4.提高学校师资力量整体水平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师资力量的整体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一个优秀的师资团队能够带动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水平,良将手下无弱兵,描述的正是这种情况。因此必须重视师资力量整体水平的提高,一方面,要积极引进人才扩大师资队伍,根据专业特点为学生配备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能的优秀教师,逐渐优化师资队伍,从而确保中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则不能疏忽对现有教师队伍的专业培训,多安排一些学习交流活动,加强教师教学技能与专业知识水平,从而提高整体师资力量的教学水平。

5.强化舆论宣传力度

中等职业教育的成功转型离不开强有力的舆论宣传。舆论宣传对社会大众的行为有着导向作用,可以通过转变人们的观念进而使人们认识到发展职业教育对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以及教育事业和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要大力营造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舆论氛围,并对职业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社会对优秀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以及创业人才的典型事迹等进行大力宣传,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作用。

6.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核心,有效改革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对促进职业教育的成功转型有着重要影响。当前的课程体系以学科结构课程体系为主,教学内容则以理论教学为主,缺少与实际的结合。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应该抓住关键,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应用与实际角度出发,由课程专家根据专业工作描述编制具体教学设计方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此外,要注重对教学内容的改革,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的步伐,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结束语

认清发展现状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成功转型的一个基本条件。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虽然一直有所进步,但仍然面临较为严峻的发展形势。我们必须创新办学思路,加大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投资力度,改革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使其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水平,促进其成功转型。

参考文献:

[1]冒莹春.浅谈中等职业教育之发展与改革[J].华章,2014,(15):102-117.

篇9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收入及消费水平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的需求差异日渐明显,大众化超市竞争日益激烈并趋于饱和,而高端超市仍然存在一定的空缺,因此高端超市应势而生,这是市场进一步细分的结果。高端超市在我国属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而深圳作为我国发达地区的代表,城内的高端超市现状如何?生存的环境又如何?这值得我们去探究。如果能给出一些建议为深圳市高端超市的发展给予一定程度的借鉴,又何乐而不为呢?

一、高端超市

高端超市是一种目标群体为高端消费者、高收入阶层的超市,其商品为高端日用消费品,其中包括高档的包装食品、生鲜食品、护肤化妆品及进口产品等。

二、深圳市高端超市行业状况

1.数量、规模及商品品类

目前,深圳市高端超市数量一共是9家, 面积一般在2500至5000平方米之间,经营的商品主要以进口商品为主,剥离了百货的服装和家电品类(如表所示)。

2.选址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深圳市的高端超市一般选择在人气旺盛的大型高端购物中心,在高端的商圈当中。

3.店面情况

高端超市在装修装潢上下足了功夫,档次明显高于一般的卖场。装修现代、时尚,装修装潢材料尽选高档,布局的设计采用现代化的创意元素,比如华润的ole’。

4.服务状况分析

从设施和人员上,都强调优质的服务水平。设施上,配套足够的停车场,凭小票免费停车,足够的休息座位,储物柜,洗手间等,甚至有的超市引入了自助结账终端机,让顾客自行刷卡结账。在人员上,服务员不会打扰顾客,在有需要是耐心专业地服务顾客,有的店面的店员要求全是本科毕业生以上,英语达到四级以上水平,特别强调口头表达能力。

5.价格定位

高端超市是价格的高地体现了它的“高”,10元一颗的草莓,几十元一个面包,30元一个日本苹果,500元一斤的牛排;也不会有天天特价之类的促销手段。

6.消费规模

高端超市的目标群体是金字塔的顶层群体,属于窄目标群体,规模较小,不以数量取胜。不管是从作者亲眼看到或者是从报道上看到的,目前深圳市高端超市的消费者规模均比较小,店面比较冷清,出现“曲高和寡“的状况。

7.盈利状况分析

高端超市的收入就是商品销售收入,没有大卖场的“进场费”、“上架费”、“节庆费”;地处豪华商圈,租金高昂;店员素质高,人力成本较高;装饰装潢的成本也高。所以,高端超市是属于高成本高投入。一般在培育初期,高端超市几乎不可能盈利。应该说,深圳高端超市的发展还处于市场培育阶段,消费规模小,因此目前的盈利状况不乐观。

三、深圳市高端超市生存环境分析

1.宏观经济发展分析

深圳市2013年全年本地生产总值14500.23亿元,比2012增长10.5%。人均生产总值136947元/人,增长9.6%,按2013年平均汇率折算为22112美元,接近韩国的人均生产总值2.6万美元。应该说,从生产总值总量和人均生产总值来看,深圳处于经济的发达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城市非常注重商业服务业的发展。

2.消费者状况分析

(1)深圳市消费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

深圳市2013年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653元,排名全国前列。

(2)深圳市人口构成

深圳市是我国第一批开放城市,毗邻粤港澳地区,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均较多,有着很多的港澳商人和外国人口。深圳市一个年轻的城市,人口年龄也比较年轻,从深圳市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来看,深圳市15-64岁人口为9156398人,占88.40%。

(3)深圳市消费者行为分析

在高端消费者当中,存在几种情况:一是高端消费者的家庭日常采购均由家长或者保姆代为采购,代购者比较讲究平价和实惠,不到高端超市消费;二是高端消费者到香港进行消费,“2011年深圳市民专门赴港购物的年消费总额超200亿元,加上赴港商旅的购物消费,达400亿元,在香港逾4000亿港币的年零售总额中占一成。”;三是到高端超市消费的消费者所占的比例较少。

3.竞争状况分析

(1)高端超市之间的竞争

目前,深圳市共有9家高端超市,它们的商品品类大同小异,大多数均为进口商品,即使像ole’的产品更加侧重于欧美,而BLT的商品更加侧重于东南亚,但它们之间存在替代性,它们之间的竞争依然比较激烈。

(2)平价超市对高端超市的威胁

平价超市商品品类更多,同样具有进口商品专柜,价格更加实惠,购物氛围更加浓厚,对高端超市产生了竞争。

(3)其他商业业态对高端超市的威胁

社区超市、连锁店、便利店、百货店等业态对高端超市同样存在威胁。

(4)其它地区商业对深圳高端超市的威胁

深圳周边地区尤其是香港商业对深圳高端超市形成强有力的竞争。

4.深圳市本土文化分析

2013年末,深圳市常住人口1062.89万人,其中户籍人口310.47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29.2%;非户籍人口752.42万人,占比重70.8%。可以看出,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多。另外,深圳最早进行改革开放,经过三十几年的改革洗礼,深圳人民具有开放性、兼容性的情怀,对新生事物以及外来事物的认知和接受速度较快。

四、深圳市高端超市SWOT分析

通过对深圳市高端超市现状的探究以及对其生存环境的分析,可知深圳市高端超市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较多的优势和机会,同时也存在劣势和威胁。

1.S(优势)

(1)商品品质好。

(2)超市装饰时尚高档并有特色,给消费者以购物享受的氛围。

(3)店员的素质较高,提供的服务比较优质。

(4)选址在人流较多的大型商务区。

(5)有较强的购物体验。

2.W(劣势)

(1)商品价格很高。

(2)盈利模式单一。

(3)目标群体较窄。

(4)促销手段比较单一。

(5)客户管理不够精细化。

3.O(机会)

(1)深圳市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者人均可支配收入高。

(2)深圳城市发展已经到了商业主导的阶段。

(3)深圳市消费者对进口产品的认知和接受程度较快。

(4)深圳市旅游资源丰富。

4.T(威胁)

(1)面临着相邻地区尤其是香港商业的威胁。

(2)面临着其他商业业态的竞争。

五、关于深圳市高端超市发展的建议

深圳市高端超市的发展以及盈利过程,就是一个发挥优势、抓住机会及转变劣势、减少威胁的过程。因此,笔者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1.勿盲目开店和扩张

深圳市共有6个市辖行政区,但却已经拥有9家高端超市,分布在5个行政区里,几乎每个行政区有两个,这对于窄目标群体的高端超市来说,会带来激烈的竞争,不利于深圳市高端超市全局的发展。况且,高端超市在我国都仍处于初级阶段,没有一个很成熟的经营和盈利模式,许多门店因为扛不住发展初期的高昂成本的压力而关门闭业。因此,不能盲目开店和扩张。

2.留住本地消费者,结合地缘优势及旅游资源吸引外地消费者

深圳市消费者消费水平高,高端消费者群体相对较多,有了这个基础,深圳市高端超市可以打本土牌、亲情牌,留住深圳本土消费者;同时,深圳拥有众多的旅游资源,因此结合深圳的旅游资源,吸引外地的高端游客,以及过境香港的游客以及港商。

3.保证高端商品品质和服务水平

高端超市之所以“高”,除了体现在价格高以外,更应该体现在商品品质和服务水平的“高大上”。因为,高端的消费群体对价格的敏感度较低,他们需要的是商品品质以及良好的服务。保证商品品质和服务水平不仅仅是深圳市高端超市要做的,也是全国高端超市要做的。

4.高端超市之间差异化营销,采用高端的促销方式

深圳市高端超市较多,随着时间的推移,高端超市的数量将会越来越多,为了避免重蹈大众化超市同质化竞争的覆辙,高端超市在门店规划时就应该采取差异化的经营方式,在店面装饰、商品品类、服务方式、客户管理等方面进行差异营销。在促销方式上,尽量避免大众化超市降价等方式的促销,而是采取“文化节”、“食品节”、“推介会”等高端的促销方式。

参考文献:

[1]赵子暮.高端超市“高”在哪[J].中国商贸, 2011(22)

[2]张磊.高端超市的经营定位与挑战[J].商业经济,2010(12)

[3]范小青.消费升级催生高端超市[J].销售与市场(管理版),2010(11)

篇10

    2.1.2 中国B2C电子商务政策环境分析

    2.1.3 B2C电子商务生态链上电商品牌盘点

    2.1.4 呼叫中心在B2C电子商务中的价值分析

    2.2 2012-2014年中国B2C电子商务发展分析

    2.2.1 2012年中国B2C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盘点

    2.2.2 2012年中国B2C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特征

    2.2.3 2013年我国B2C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特点

    2.2.4 2014年上半年中国B2C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状况

    2.3 B2C电子商务网站运营分析

    2.3.1 B2C电子商务网站的发展定位分析

    2.3.2 B2C电子商务网站运营要素分析

    2.3.3 B2C电子商务网站优化的主要经验

    2.3.4 B2C电子商务网站发展的原则与思路

    2.4 B2C电子商务物流分析

    2.4.1 B2C电子商务的主要物流模式分析

    2.4.2 B2C企业物流模式的选择建议

    2.4.3 B2C电子商务领域的逆向物流研究

    2.4.4 B2C电商企业自建物流利弊分析

    2.5 国内主要B2C电商物流系统分析

    2.5.1 京东

    2.5.2 苏宁易购

    2.5.3 亚马逊中国

    2.5.4 当当网

    2.5.5 唯品会

    2.5.6 易迅网

    2.6 B2C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1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9.018

0引言

本文对人才培养的研究,采取实地调研及访谈相结合的形式。调研地点为跨境电商行业发展的前沿阵地义乌和上海两地,访谈对象选取该行业不同类型和职能的机构与单位,访谈内容根据各机构的类型有所侧重,但都围绕跨境电商行业发展及人才培养,同时也对人才需求状况做一定了解。对访谈结果的分析,侧重人才培养模式、各模式的特点、培养内容及优劣比较等,为以后学者们探究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1访谈设计

为对跨境电商行业有大致了解,作者首先对该行业进行调研。通过调研,希望了解该行业发展状况及发展前景,跨境电商行业人才的供需情况,跨境电商行业人才培养情况,特别是对信管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等。

2015年11月,作者对跨境电商行业发展的前沿地区义乌和上海两地的跨境电商企业、政府机构、跨境电商培训学校进行了实地调研与访谈。作者选取不同类型的调研对象,在实地调研过程中,了解被调研单位的性质及概况、跨境电商行业发展等情况。访谈提纲的设计,从不同的单位机构、不同的被访谈者的视角,了解跨境电商行业发展状况及前景、跨境电商人才供求与培养状况。针对不同的单位及机构访谈内容侧重有所不同,问题也更有针对性。如针对跨境电商企业HR和主管的访谈主要侧重行业发展及人才需求、岗位设置、业务流程等方面;针对跨境电商人才培训机构,主要侧重学员情况、培训课程、学员发展等方面。

2访谈实施

作者对义乌、上海两地的有代表性的跨境电商组织机构进行了调研与访谈,访谈对象涵盖了高校(义乌工商职业学院,访谈4人)、跨境电商企业(“义乌购”跨境电商平台,访谈4人;上海深蓝亿康科技有限公司,访谈3人)、跨境电商人才培训学校(吉茂科技有限公司,访谈2人)、政府机构(义乌市电子商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访谈1人)、政府资助的孵化中心(“中国网店第一村”青岩刘创业孵化中心,访谈1人)。每个机构与单位选择经理、主管、HR或主任进行访谈,访谈对象对该行业或单位情况十分了解,较有代表性。

3访谈结果及分析

经过对代表机构的调研,了解了目前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各代表机构培养特色,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培养方式等。

培训内容:产品、开发、建店、运营、营销和平台操作技能及规则等由表1可看出,对跨境电商人才的支持与培养是多方面的,不仅培养机构类型多样,且培养特色各有侧重,满足了市场对跨境电商人才的多元需求。

目前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主要有5种:高校、创业孵化中心、跨境电商企业内部培训、政府政策扶持及补贴培养、社会跨境电商培训机构。各方式途径各有利弊且培训侧重点不同,详见表2。

只针对平台卖家和跨境电商销售团队整体来看,各培养模式间对人才的培养互相协作,互为补充,都存在着培养内容都与工作实际密切相关,注重实操,注重平台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