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效课堂理论

高效课堂理论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08 09:15:3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效课堂理论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效课堂理论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0-017-01

主要内容:高中数学教学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高中数学涉及内容较多,并且实用性也比较强。在高中,有不少学生因为无法逾越数学这一障碍而选择了文科,以致于今后个人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建设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高效课堂的根本目标就是最大程度的发挥课堂上教学的效果,最大程度的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确保学生在课堂上获取最大的收益。下面文章以数学这门学科为例,就“高效课堂构建理论与实践”一题展开论述:

一、课前下足功夫,确保课堂上高效

教师备课环节不能单纯的写教案,需要花足够的时间分析数学教材,深刻的理解教材并且能够很好的把握教学中的重点。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抓好教学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可能出现的认识偏差。比如可以利用课下时间自编一些有针对性的习题或例题,在课堂上再进行训练与讲解,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相关数学原理,增强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在每节课之前充分联系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用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二、构建三大课堂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

高中数学课堂通常分为三大类,新学课、复习课与讲评课。

1、新学课:对于新学课,老师以讲解各个知识点为主,此过程中要求学生及时掌握每节课的知识点,并且能够很好的对各个知识点进行衔接,及时消化所学内容。

2、复习课:高中数学内容最终都将汇集于高三复习当中,复习课往往会分为几轮进行,每一轮的要求与侧重点都是不同,比如在首轮复习中,需要特别强调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复习与夯实,学生需要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的对以往疏忽遗落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复习;在二轮复习时,可以适当的冲刺一些难点,对拉分题可以多加训练;最后阶段的复习需要适当降低难度,增加学生考前的信心。

3、讲评课:讲评课在大的范畴上也可以理解是复习课,但把讲评课单独列出来说是因为其至关重要。高效的数学教学需要讲评课高于传统模式,即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阅卷:老师需要对每次测试的试卷独立阅卷或与数学组的老师共同阅卷。(2)评价:针对每次考核的成绩对优胜学习小组或个人进行一定的嘉奖,鼓励这部分学生继续保持良好的学习劲头;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需要认真对待,课余找他们了解情况,帮助他们快速提升,有必要的可以额外进行数学专题辅导。(3)课堂讨论:每周可以安排一节课进行数学专题研讨活动,总结复习当中存在的问题,并把问题放给各个数学学习小组研究解决,由学生自己分析典型错题的解法、思路、关键点,在活动中互相交流考试心得,老师则给予适当的点拨,最后统一对活动进行总结,这样及时的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让学生高效学习。(4)定期的帮助学生复习易错题,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与认识。

三、高效课堂对学生的要求

1、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课前预习不只是把书本简单的看看,学生需要在预习时思考一些基本的问题,对于不理解的内容应当课前做好标记。这样听课时就很容易抓准重点、难点,课堂上的效率自然会提高很多。

2、课堂学习习惯。高中数学内容广且具有一定的深度,这要求学生上课时要集中注意力,全身心投入,积极思考。讨论问题时要积极主动参与发言。

3、课后及时巩固所学内容。复习是巩固和消化所学内容的重要环节,利用课后时间把所学知识及时复习一遍,该记的记,该理解的理解,然后再辅助一定量的习题训练,在做题中归纳与总结,达到高效学习数学的目的。

四、高效课堂上对老师的几点具体要求

1、三讲三不讲原则。教师在数学课堂上,总结以往经验重点讲解做题时的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对学生已经掌握的不讲、学生能够通过自学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难以学会的不讲,充分把时间用在课堂教学的关键之处。

2、三布置三不布置原则。不布置无意义的作业、惩罚性的作业、超出大部分学生能力范围的作业;布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作业、有探究性的作业、能够迁移拓展能力的作业。

3、转变教学观念与角色。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学习,数学是一门“做出来”的学科,需要大量的练习。每次测试,教师应该与学生同时进行,直接参与答题,这样既能更好的发现实际问题,又有利于保持良好的教学状态,并且在讲解试卷时不能简单的依赖参考答案,要结合自身答题经验来讲解,切实保障课堂教学的高效。

总之,高效是时展的需要,实现数学高效课堂建设,教师起着纽带的作用,教师是教学主体化的先导,他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起着引发诱导、指导示范、反馈矫正与适时点拨的作用。高效课堂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更好的把握好数学知识方法体系,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及数学知识的实用能力。构建数学高效课堂,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是课堂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是教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是教师成长和教育事业长期发展的需要。高效课堂能够更好的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构建数学高效课堂的理论与实践需要老师与学生不断的探索与努力。

参考文献:

[1] 张立新.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推进创新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4).

[2] 杜 宇.浅谈构建数学高效课堂实践中的误区和应对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11.2.11.

[3] 葛海丰.浅谈高效课堂实践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1.11.10.

篇2

1.教师队伍方面

目前,高校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要求还相去甚远,在教师队伍上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队伍结构上,高校现有教师队伍不够合理化,没能站在学科发展的高度来科学构建教师队伍,尚未完全形成老中青三个层次相结合的教师体制,个别教研室的结构十分不合理。敬业精神上,一些教师尚不具有足够的敬业精神,存在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思想,对于上课存在敷衍了事的心理,无法真正做到“爱一行、专一行与精一行”。业务水平上,一些高校教师的业务水平低下,缺乏积极、主动探究教学改革的意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教学过程,而忽略实际教学效果;过于注重学时的积累,而忽略了实际教学质量;过于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忽略了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

2.课程体系方面

目前,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上还不够完善,需要不断进行补充与优化。尤其是在理工科院校,一味追求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要求的满足,所沿用的思政课程体系并不能将理工院校的特色充分展示出来,课程体系所具有的人文素质底蕴还不够深厚,对促进当工科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养成作用甚微。

3.教学方法方面

目前,多数高校在思政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上并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思政教学多以课堂讲授为主,缺乏足够的教学实践环节,教学过程不够规范化。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不够多样化。尽管许多教师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有一定程度的形式主义。在评价方式上,多以书面考试为主,无法全面、科学评价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

二、如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

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存在的诸多不足,广大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者们必须不断探索、积极实践,采取有效措施来构建高效思政课堂。结合多年实践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构建高效思政课堂。

1.充分实施爱的教育

俗话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对于构建高效思政课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这里的“爱”是大爱,不仅有对祖国、教育事业的爱,更有对自身专业、学生的爱。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教师是否投入充足的精力、上课认不认真、对学生有没有爱心与责任心等等,而教师所呈现出来的这些态度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于思政课学习的投入度。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始终贯穿着这种爱。此外,由于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导师,教师们必须充分注重对于学生思政课学习兴趣的激发。也就是说,教师的爱同样也要体现在对自身专业的爱。每一位思政课教师都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关注点与兴趣之所在,尤其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网络迅速普及开来的今天,教师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唯一传道、授业解惑者。倘若教师在课堂上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很有可能在课堂上玩手机、看小说、聊天等,思政教学的实效性大打折扣。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们在课堂不能一味滔滔不绝,而应认真研究思政课程的特点,通过认真讲解与耐心启发,有效激发学生对于思政课学习的渴望与兴趣。

2.大胆进行教学创新

要想构建高效思政课堂,广大思政课教师们必须大胆进行教学创新,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模式上不断创新。这就要求思政教师们应积极建立思政教学创新的意识,不断尝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乐于接受并且有益于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来开展实际教学。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在思政课上多沿袭“灌输式教学法”,这种单一、枯燥、抽象、乏味以及空洞的“单边政策”教学方法,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必须积极转变思政教学模式,以一种更为趣味化、形象化、生动化、实际化与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应重点解决三个问题:“准备知道什么”“实际了解什么”,以及“最终解决什么”等问题。同时,为了上好每一堂思政课,教师们应精心备课,尤其是面对一些时效性较强的基础课与概论课,在认真查阅最新的、大量的参考资料后,做好资料的筛选工作,给学生提供最具代表性与最具说服力的案例。此外,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们在教学形式上应尽量多样化,避免因教学形式过于单一而引发学生对于思政课学习的厌烦感,以致思政课堂上频繁开小差。例如,为了让思政课教学过程更为形象化、生动化,除了大量运用多媒体教学外,笔者还将全班学生按其个体差异的不同分为若干小组,每组由一名小组长与多名组员构成。通过在教学活动中进行速度比赛、美观比赛以及成功率比赛等诸多项目,激发学生竞争意识,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在“玩”中不知不觉地学到东西。实践证实,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形式多变化,更容易激发学生对于思政课学习的兴趣,显著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与学习积极性。

3.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通过问卷调查与课堂调研,笔者发现,学生自行搜集资料、自行制作PPT讲解以及小组辩论等多种教学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教学活动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不仅给予学生锻炼自身胆量、口才及能力的良好机会,而且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对于社会的关注度,更能够调动学生参与思政课堂的积极性,有效活跃课堂气氛。基于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广大思政课教师们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应多组织一些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的教学活动,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对于思政课学习的热情,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此,思政教师们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有效组织并调节课堂教学活动,鼓励学生以课前自己单独搜索到的案例来讲解课本上的理论知识,通过言语启发、鼓励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政课堂中。第二,及时纠正学生的一些过激思想及言论,对于学生在思政课堂中出现的一些偏激思想与错误观点,教师应及时、明确说“No!”,并详细阐述自己的理由,让学生能够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意见。第三,思政课教师应充分弄懂、弄透课本,对整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编排与筛减。合理把握课本中应精讲、略讲、不讲以及学生自学的内容,并留给学生一定的自学时间。通过这样一种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思政课堂的“参与式教学法”,能够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促进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逐步养成,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展示平台。此外,这种“参与式教学法”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一回当老师的新鲜感与满足感,所讲述的话题也是学生普遍关注的话题,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让学生融入课堂教学中。

4.思政课教学内容生活化、实践化

“生活即教育”,这是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教育名言,强调当前教育应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满足当前社会发展需要。作为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有将品德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高校思政课教学才能焕发生机。所谓思政课教学“生活化”,其实就是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尽量丰富学生的现实经验。只有将现实生活融入思政课堂中,才能实现“知”与“行”的统一,才能让原本枯燥、乏味的思政课变成深受学生欢迎的生活课程,显著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只有源自于学生熟悉的、身边的生活教育,才能深刻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真切感受道德体验与道德认知,而并非来自表面的、肤浅的和虚假的道德熏陶。基于此,广大思政课教师应充分结合学生思想特点与当前社会生活焦点,积极挖掘价值较高的教学资源,让思政课教学内容更为贴近当代大学生思想及生活,赋予思政课教材较为广阔的现实背景,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震撼力、说服力与驱动力。所谓思政课教学“实践化”,就是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行为的外化,让学生所拥有的思政知识与判断能力转化为一种有效行为。这就意味着,广大思政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认知能力与判断能力的提高,还要注重学生行动能力的提升。由于学生的道德情感与道德理念的初步形成,往往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真切体验与感悟;而道德情感与道德理念的形成,则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进一步巩固与深化,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道德。基于此,广大思政课教师应以实践活动为具体载体,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通过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真切体会如何做人、做事,如何生存、合作。例如,为了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意识,教师可定期组织学生去养老院、孤儿院等地方,让学生与这些需要帮助的群体积极进行沟通与交流,学会推己及人,感受别人的痛苦与困难,并力所能及地给予帮助,促进学生同情心与爱心的逐步养成。长期坚持下来,学生通过在实践中体验、感悟与成长,有助于正确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

5.积极拓展思政课教学活动空间

传统思政课教学,多局限于教室内与课堂上,活动空间极其有限,必须积极拓展思政课教学活动空间。事实上,只要是学生能够涉足的地方,都可以成为思政课教学的大课堂。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将教室延伸至家庭、社区与大自然,将课堂延伸至课外、校外。这样一来,当学生身处于不同的活动场所时,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生活,更快、更好地学会做人办事的准则。

篇3

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对策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研究,以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对策研究的思路,为以后进一步的研究更深入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一、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理论依据

(一)苏联心理学家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有两种水平,既现有的发展水平与经过努力达到的发展水平,也就是经过他人帮助或指导而达到的一种可能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进而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正如摘挑子,“让学生能摘到桃子就必须先跳一跳”, 如果学生能摘到“桃子”但不需要跳就能达到目标,那就激不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的积极性就得不到充分发挥。如果学生使劲跳也摘不到桃子,那学生同样也不会去积极思考,学生的智力也得不到充分的发展,所以,课堂设置的问题应该设在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内才是合适的。

(二)巴班斯基“最优化”理论

巴班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教学过程最优化,按照巴班斯基的观点,最优化的标准就是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教学效果显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花费尽量少的时间,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佳状态。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过程最优化也就是所说的高效课堂,就是全面考虑教学规律,根据课堂最优化的原则,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使获得的教学效果最佳而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也就是既不增加学生负担,又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分层递进教学理论

分层递进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它根据学生在学习各个方面的差别和差异,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学生本人的智力水平等好多方面来对施教学生进行分类分组,然后针对各种情况因材施教。教师通过这样分层次安排,在教学过程中按层次进行教学,可以使得学生小组之间进行相互竞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分层递进教学强调教学相长,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分层提高,因材施教,让学困生对学习感兴趣,从而跟上整个班级同学学习的步伐,使大多数中间生稳步前进,让优生得到长足发展,从而达到班级整体优化,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求知的欲望,使他们均能获得成功的愉悦,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利保障。

(四)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策略体系,它主要是在学生学习活动中促进学生互助合作的,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学习目标,最后通过总体评价来达到教学目的。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是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互相帮助、进行合作,学生们在课堂上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展开学习,学生也可通过个人研究进行学习。学生是通过小组之间的活动来实现同伴之间的合作的。小组是课堂活动的基本单位,它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一是面对面的交互作用;二是积极的相互依赖;三是要有责任感;四是具有良好的合作技能;五是小组成员相互检查、进行反馈并同时提高。

二、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理论内涵

高效课堂的内涵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有效的45分钟时间里,合理安排时间,利用最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花费M可能少的时间讲解本节课所要传授的内容,使学生在听课中尽可能获取最多的知识,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课堂效益达到最高。具体体现在以下四点:

(一)高效课堂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本,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学生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鲜活的个体,具有多方面的发展需要和发展潜力,具有独立的人格、巨大的潜能和个性差异的人。关照个性、关注生命、关爱情感是现代教育的一大特质。落实这一要求,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必须要以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为终极目标,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让学生成为认知活动主人。因此,教师讲授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应用、学习方法的指导、作业布置与辅导都应该符合学生功能的实际。

(二)高效的课堂应该是民主公平的课堂

高效课堂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互助、合作的关系,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高效、愉快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心情舒畅、思维活跃,身心得到充分发展,从而形成一整套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发展机制。在这里,笔者要特别强调,在高效课堂中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关注弱势学生,让基础较差、学习吃力的学生得到应有的尊重。可以说,弱势学生有没有发言的机会、他们能不能得到尊重,是衡量课堂是否高效的一个重要指标。

(三)高效课堂是合作竞争的课堂

合作共存共赢。合作中竞争,竞争中合作,是高效社会的一大生态。在高效课堂的构建中,教师、学生首先要建立合作关系,已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通过学生个体之间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班级合作、师生合作等,着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则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建立一种有利于学习、发展的竞争机制,只有竞争,才有活力,才会发展。在这里教师同样可以通过学生个体竞争、学习小组竞争、班级竞争、师生竞争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参考文献:

篇4

在物理课程的学习中,最能提高学习能力的手段就是“提问题”。新课改教学理念认为,老师教学的目的不应该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要善于提出学习问题,以此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印象,进而应用于实践。所以,老师需要在教学中注重问题的设置,最好在课堂之初能够设置问题悬念,鼓励学生勇于提出物理问题。

2.物理实验的增设

物理作为一门研究性的学科,它需要大量的实验作为实践基础,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物理问题,解决物理疑难。加之,初中阶段的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因而他们抱有好奇的心态和探求的欲望,希望可以在物理世界里遨游,老师也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点心理因素,在课堂上增设物理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是否运用得当,直接关系到课堂高效教学的目的能否完好达成,可见,教学方法对于整个课堂教学的意义颇深。所以,老师在开展教学之前,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学科性质和学生特点,慎重选择教学方法,以免因教学方法选择失误而导致初中物理课堂高效教学失败。

二、实现初中物理课堂高效教学的具体手段

1.培养双向备课

简单来说,双向备课就是老师和学生各自分管一些独立内容,从而完成备课的全部内容,间接地体现了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合作,同时,备课质量对于课堂教学效率也是有一定影响的,因此可以从两方面完成双向备课:

(1)老师备课。老师在进行课前备课时,需要仔细研读此节内容的大纲,注重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同时设立既定的教学目标,便于自己在实际教学中能够有的放矢、收放自如;

(2)学生备课。此处主要指学生通过提前预习,对学习内容大致轮廓有所把握,并且借自己的力量去寻找辅助课堂教学的资料,从而为高效教学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2.注重课堂导入

据有关数据调查显示,学生上课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为课堂开始后的10~35分钟,前10分钟学生的思想游离在下课的欢乐中,后10分钟处于学习的疲惫时间,只有课中25分钟左右的时间能够集中精力学习,如果老师想要延长学生的集中学习时间,也不是不可能,注重课堂导入过程即可。比如,在讲“摩擦起电”这一节内容时,首先,老师可以事先将摩擦好的棒子准备好,再准备一些细碎的小纸片;其次,老师可以创设神秘的课堂气氛,扬言为大家变魔术;最后,小棒子吸起小纸片,完成整个魔术过程。可能这些游戏都属于小把戏,但对于刚接触物理的初一学生来说,却是极为神奇的,而且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课堂导入法。

3.发挥学生主体

新课改施行之后,其内容标准中多处屡次提及到,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开展的一切教学活动要以服务于学习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老师立于督导者、命令者的地位去监督学生,课堂也以展示老师个人的主置为主,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主体地位被忽略。针对此问题,老师需要正确对待自己的教学位置,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注重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比如,可以利用一些差异教学、任务教学之类的新式教学方法,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自主性、独立性,进而为课堂高效教学做好保障。

篇5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情境中习得的经验对另一种情境中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如果一种学习促进了另一种学习,则为正迁移;如果干扰或抑制了另一种学习,则为负迁移。关于学习迁移,国内外许多教育心理学家都非常重视,并进行了大量研究。1901年,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进行了经典的“形状知觉”实验。根据这项实验,桑代克认为,只有当两种心理机能具有共同因素时,一种心理机能的改进才能引起另一种心理机能的改进。由一种情境到另一种情境的迁移之所以会发生,取决于两种情境具有共同因素的程度。据此,他提出共同元素迁移说,而共同元素包括经验上的基本事实、工作方法、一般原理或态度等。一、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学习迁移理论的意义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比格(M.L.Bigge)指出:“学校的效率大半要根据学生所学材料迁移的数量和质量而定。因此,学习迁移是教育最后必须寄托的柱石。”这充分说明,学习的迁移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如今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维护和遵守信息技术的道德与规范,已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的必备素养和文化水平的标志。为此全国各地根据教育部新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先后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处理、加工、应用和的能力。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许多教师在信息课的教学过程中只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迁移在教学中的应用,使自己的教学效率“事倍功半”。

二、学习兴趣的迁移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某件事感兴趣,他们就会克服重重困难,千方百计地达到目的,使兴趣成为知识积累的过程,从而达到质的飞跃,最终形成一种能力,可见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之大。第一论文省略编辑。

据观察,学生在学习汉字录入及提高汉字的速度时,会感到枯燥无味,不感兴趣,但当学生上网聊天时,兴趣很高,聊得津津有味。根据这种现象,把学生的这种兴趣引用到学习汉字输入的教学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反复的练习,学习汉字录入的能力得到很快的提高。

三、感性知识的迁移

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首先要有亲身体验,通过亲身体验的不断积累,形成认识事物的能力。青少年的认知规律更是如此。因此感性知识的迁移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行知识的积累,形成能力优为重要。学生一旦形成了正确的学习方法,终身受益。古人云:“温故而知新”,就是这个道理。可见感性知识的迁移对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极其重要。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日新月异,全新的术语层出不穷,而且专业性很强。在信息技术课上,如果教师只用专业术语讲解,学生又没有感性认识,很难听懂,更谈不上理解、记忆和应用。因此需要使用一些学生有亲身体验的比拟来说明,达到教学目标。

如讲“复制”时,用“复印机复印”来解释“复制”的作用;“剪切”用学生办的剪报说明;“粘贴”可以比喻为通常所说的“糨糊”。因此“复制”、“剪切”不能没有糨糊。

讲到电子表格中的“工作标签”这一术语时,用“工作表名称”或“就是给工作表起的名字”来说明;讲解“工作薄与工作表的关系”用“作业薄与作业薄中的每一页”来比拟。这样学生就可以听得懂、记得牢。

在讲“文件”与“文件夹时”,可以把文件比喻为书包里的课本,不同的课就是一种不同类型的文件,他们有不同的功能。文件夹就像是我们的书包,书包里能放书,还可以放一些小的书包,那么文件夹里能放文件,还能放很多的文件夹。这样学生学起来,就容易多了。

篇6

一、引进“双赢谈判”理论,构建职教高效课堂

1.“双赢谈判”理论与高效课堂

双赢思维是美国学者艾克斯罗德的研究成果,主要指在商务谈判过程中,谈判双方通过谈判获得各自需求的利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教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但是如何界定课堂教学的高效性,目前教育界还缺少具体的、统一的衡量标准。根据“双赢谈判”理论,我认为,高效课堂表现为师生共同投入,共同享受,共同发展,共同愉悦,共同成长。简言之,高效课堂就是“双赢课堂”,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把课堂学习当成一种有趣的生活,在这样有趣的生活中,他们收获知识,增长智慧,丰富情感,开阔视野,提炼思想,提升能力,快乐成长。另一方面,老师通过课堂教学,感受教学乐趣,迸发教学智慧,提升教学艺术,激发创造个性,体现生命价值,促进自身发展。

2.高效课堂的关键要素

“双赢谈判”取决于情报、时间、力量。我认为,高效课堂的关键因素也在于这三个方面。

(1)“情报”是最重要的因素。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教师要构建高效课堂,就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各种需求,即“课堂情报”。一般来说,课堂情报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学习喜好、学习兴趣点、课堂上学习的疲劳规律等内容。

(2)“时间”和“力量”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心理学明确指出,中学生一节课的心理活动有两个兴奋期:开始的15分钟和最后的15分钟,其余时间学生会出现疲劳低谷和再度疲劳。根据学生心理疲劳规律,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我认为:上课后15分钟与下课前15分钟这两个时间段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中之重。

上课后15分钟是学生课堂心理活动的第一个兴奋期,此时,学生受到惯性影响,心绪容易停留在下课时的各种事件或信息中,注意力不能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旦放松了这15分钟,就可能导致学生失去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这段时间里,教师必须紧扣重难点,精心设计课堂导语,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美的情境,叩开学生的心灵,先声夺人,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乐知”、“乐学”的欲望,使学生或悄然动容,或神思飞越,或跃跃欲试,或期待盼望,进而很快进入“共振”的境界。

下课前15分钟是学生课堂心理活动的第二个兴奋期,此时由于接近下课,学生很容易分散注意力。所以,在下课前15分钟的时间里,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好结课。只有好的结课才能使学生产生余兴未消、意犹未尽之感。

总之,要构建高效课堂,教师就必须掌握课堂情报,合理分配时间,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调动一切力量,把自己积累的丰富现实生活素材,通过音乐、故事、小品、游戏、模拟现场、正反方答辩等多种新颖方式,从各个角度创设课堂情境,诱导学生,积极讨论。既要允许、认同和接纳学生的错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又要把学生由“具象”引向“抽象”,由“片面”引向“全面”,由“错误”引向“科学”,从而开阔学生视野、激活学生思维,抓住学生之心、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学生热爱课堂、留恋课堂、接受课堂教育内容,真正实现生生互动,师生联动。

二、引进“零缺陷”理论,扩大职教高效课堂的内涵和外延

1.“零缺陷”理论

“零缺陷”理论是美国质量管理之父克劳士比提出的。所谓“零缺陷”是指产品或服务与用户期望值的差距为零。其核心要求是:每个人每一次做事都要符合要求,而不是“差不多”或“马马虎虎”。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企业一线培养初中级技能应用型实用人才。其办学特色是强调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熟练的工作技能,要求学生一毕业就能适应工作岗位,做到零适应期。

职业教育要真正实现上述目标和要求,就必须扩大职业教育高效课堂的内涵和外延,将“零缺陷”理论引进职教课堂,让学生在思想上牢固树立自己是“产品”,企业是“客户”的理念,将学生打造成“零缺陷”产品,使学生一毕业就能适应工作岗位,让企业满意,从而实现学生与企业的零适应期对接。

2.具体措施

(1)消除学生“及格万岁”、“自由散漫”思想,培养学生的“零缺陷”意识。

“及格万岁”是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存在的思想,这种思想其实就是“零缺陷”理论中的“差不多”或“马马虎虎”,与企业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在职业教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结合专业和课程实际,通过生动现实的企业案例,使学生切实体会到一点点细微差错在实际生产中产生的严重后果,从而消除“及格万岁”的思想。

篇7

传统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学生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而不是具体的有个性的生命主体。这便是传统教学的最大缺陷,这一缺陷阻碍着创新素质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所以高效课堂的实施势在必行。

一、高效课堂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心理学家代表人物之一马斯洛指出,需要是人类行为的积极动因或源泉。马斯洛理论把需求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依次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对于中学生来说,正处在个人价值判断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非常看重自尊、自我价值感和与他人交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为今天的课堂教学提供启迪,即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个学生的需要层次,为学生提供与他人和谐交流的环境,提供自我奋斗与展示自我的机会,通过一定的激励制度帮助他们不断向上一级需要层次发展,最终实现自我价值。这对学生健康性格的形成等都有着重要意义。教育学家杜威说:“学校的最大浪费在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已有的经验,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获取知识。”

陶行知先生提出对学生的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头脑,使其能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其能干;解放学生的眼睛,使其能看;解放学生的嘴巴,使其能谈;解放学生的空间,使其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获取丰富的知识;解放学生的时间,使其能有一些空闲的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学生从无效的时间中解脱出来,有充裕的时间思考问题,发挥创造力。陶先生的创造教育的观点是对传统教学的呐喊,也是对今天创新教育的要求。

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课堂高效,也就是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一是效率的最大化。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受益量。主要表现在课堂容量,课内外学业负担等。二是效益的最优化。也就是学生受教育教学影响的积极程度。主要表现在兴趣培养、习惯养成、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与品质等诸多方面。简言之,“高效课堂”至少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等三个要素方面有突破,概括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

二、高效课堂的意义

(一)高效课堂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幸福和快乐。

学习的快乐来自于学会的成就感,自主学习的自在感,提升智慧的喜悦感,等等。而在高效课堂中给予学生自由的空间,更多的轻松,展示的成就感,等等,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高效课堂充分地展示自我,解放过去守旧顽固的压抑状态的教育,让学生自由地徜徉在知识的海洋,最终让学生快乐幸福;高效课堂首先让教师自己逐渐融入到幸福之中,也逐渐让学生走进幸福的课堂。

(二)高效课堂能够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和坚强的心理素质。

高效课堂可以帮助学生在自学、对学(指两名学生的合作学习)、群学(指小组内多名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自我展示中获得独立的感觉,帮助学生逐渐脱离对家长、教师的学习依赖性、生活依赖性,帮助学生长大,帮助学生从不独立到独立。

高效课堂上教师让每一个小组的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让许多学生站到黑板前面板书演讲,逐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自豪感,尤其对于一些心理素质不好、内向的学生更为有效。经过在高效课堂中日积月累经常性的锻炼,学生的胆子逐渐大起来,心理逐渐坚强起来,以后在公共场合也不会胆怯,从而会鼓足勇气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三)高效课堂能够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沟通,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沟通是心与心的碰撞和交流,学会和谐沟通是与人交往和解决问题的第一步。高效课堂的小组建设为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搭建了平台、群学互动结对子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营造了和谐向上的氛围。

(四)高效课堂可以教会学生拥有更多的宽容。

学会宽容,学会接纳,世界才能成为美好的世界。高效课堂里的小组建设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在合作中势必会产生矛盾与分歧,学生之间经常合作,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每一个人都树立团队精神,学会谦让,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理解,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就会拥有更多的宽容和宽阔的胸襟。

三、高效课堂的具体实施方案

具体流程为:备课――编写导学案――(发导学案)学生课下自学预习――课前准备――课堂复习――课堂小展示――课堂大展示――课堂检测。

(一)备课环节。

教师要把备课的重心从研究教学内容、教的方法向重点研究学生学的方法转变,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投入更多精力。加强集体备课,在个人备课、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第三次备课,使教案具有个性化特征。具体要求:第一,备内容。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在这个基础上重新整合教材再创造。既要走进教材又要走出教材,建构教材。第二,备课要从学生出发,预料学生会在哪里出现问题,哪些知识点可能是学生的思维误区,教师就要在这些知识点上多下工夫。第三,备探究的问题。教师要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必须注重对课堂提问的研究,所提的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有启发性的、有一定难度的,整个课堂的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二)编写导学案。

导学稿的内容一般为:学习目标:重点难点;自学内容;展示内容即探究的问题部分;检测内容;拓展内容等。编写人由备课组长在2到3周前,将内容详细分工到具体人员,然后在上课前2周集体备课前交备课组长审核,再在集体备课的时候集中大家的智慧对编完的导学案进行补充或者修改,达到使其更加完善的目的。

(三)分发导学案学生课下自学预习。

高效课堂下的学生自学,以导学案为抓手,以问题为主线,并运用双色笔把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好标注,带入小组讨论中去。在自学过程中有一些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按照规定的时间对照导学案,自己查阅教材或其他文本材料,自主解决导学案中的问题。要求老师做好自学评价,以评促学,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并适时点拨指导。

(四)课前准备。

教师要在上课前全收或者部分收学生自学后的导学案,了解学生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批改完上课前要发下去。各小组长检查物资准备:双色笔、课本、导学稿、记录本、文具等。教师在预备铃响的时候,就要到教室,组织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五)课堂复习。

复习环节,老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给出问题,每个小组回答一个问题;也可以用导学案的形式印发,期间教师也可以进行作业讲评。时间大约3―5分钟。

(六)课堂小展示和大展示。

“小展示”指小组内由小组长组织的展示,组员将学习成果在小组内进行展示汇报,一般由小组长组织;“大展示”指小组在全班进行展示汇报,一般由教师组织。二者的区别在于展示的范围不同、问题的共性度不同和内容的层次不同。小展示的目的是一方面展示自学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成果,另一方面暴露出来尚未解决的问题,并由学将学习成果或暴露问题汇报给老师,便于教师把握学情,进行大展示。展示阶段的时间一般安排30到35分钟。小展示时,小组长负责导入语、连接语、询问语和进行补充。

展示绝不是对导学案上问题答案的重复性讲解。学生已经解决的问题不需要进行展示,无论是组内小展示还是班内大展示都必须是“提升”,为此要突出展示的“四性”:问题性、层次性、互动性、创生性。(1)问题性:是指从展示的内容上来讲,要展示共性度高的问题,或者重点、难点、焦点等问题。一般在大展示环节不展示导学案中比较基础的内容,这些内容已经在小展示或者之前的学生自学、对学或者群学中解决完成。(2)层次性:是指从展示的分工上来讲要避免精英展示,增强小组成员的参与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尽可能提供展示的机会,满足个体需要,增强自信心,强化团队合作意识与集体意识。(3)互动性:是指从展示的方式上来讲,要体现出师生、生生的交往。(4)创生性:是指从展示的价值体现上来讲,包括学习的方法总结、规律探寻,学习的新发现、新思考、新感悟或新的成果展示等。在展示过程中,教师要及时、适度、多元地评价学生,鼓励引导学生自评和互评。评价既要注重过程又要注重结果。

(七)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可以用专门的导学案形式印发,当场检测,检测后,当场用多媒体公布答案,上课讲什么课后就检测什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检测后,错误的学生和题目就是我们辅导的对象,普遍问题当堂解决,个别问题课后辅导。

四、高效课堂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一)课堂预设多,生成少。

课堂上,老师把注意力放在预设的教案上,忽略学生的反应,遇到提出问题的时候不容学生思考,就把答案告诉学生,遇到学生的答案不对,自己的答案不全就一股脑灌输给学生,不考虑学生思考问题思维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以及课堂中的学生学习的随机性、偶然性、突发性和顿悟性。

(二)“对学”、“群学”形同虚设。

正因为中下等学生学习有困难,后进生才热切盼望优生解疑,优生才有机会施以援手。如果允许有差别地完成学习任务,那么后进生不练,优生不帮就变成理所应当。因为部分学生、部分题目没有做,展示时,没有解题体验的学生必然没有参与的热情,参与了也是浪费时间。

(三)展示缺少深度。

由于展示是由学生完成的,学生的水平决定了展示层次的肤浅,即使有了其他学生的帮助,恐怕也达不到揭示错误原因并总结解题思路、方法的深度,必须依靠老师启发、引导、解析。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之,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改革,实现了课堂教学中教师变教为启、变教为导;学生变学为思、变学位悟;教师成了学室、讲堂成了学堂;教与学的过程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还成了师生情感交融、价值共享、共同创造、共同提升生命价值、丰富精神世界的完整过程。同时,地理高效课堂教学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具体素质等因素不断改进,不断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朝着更好、更完善的方向前进,这需要全体教育同行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8.

[2]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山东文艺出版社,2011,6.

[3]陶行知.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篇8

物理在各学科中相对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有这样的一句话说到:“物理难,化学烦,数学习题做不完”。其实会者不难,难者不会,只要师会教、生会学,一切难题都好解决。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会教、会学呢?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形式有多种多样,怎样把教学的侧重点由教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上来,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1、抓好入门教育

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许多学生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是短暂的。所以,教师要在前几节课上专门的设计一些有关的物理演示实验,上好入门教育。让学生真正的踏入物理门槛。促使一时的好奇变为永恒的爱。比如象通过演示“真空里的闹钟不能传声”、 “纸盒烧开水”、“被纸片封闭在倒转的玻璃杯中的水不会流出来”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为今后的奋发学习打下良好的开端。

2、用爱征服厌学

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所以,学习中要有老师的爱时时从在,才能保障有学生学习兴趣的从在。没有这种情感,就不可能形成兴趣。因此,教师要做的不仅是让学生喜欢物理实验,喜欢物理,更要做到让他们喜欢老师,喜欢自己的教学风格。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之情。用无私的爱说话,使课堂变得和谐,温馨,孩子们的学习才会更轻松!

3、用实例稳定兴趣

中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水平大致处在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处理等都具有浓厚的兴趣。例如:学了“浮力”后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里?学了“大气压”后,问:水枪为什么能吸水?学习了“光的折射”后问:放在水杯中的筷子为什么是弯曲的?为什么有彩虹的出现等。由于这些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或发生的物理现象,所以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稳定了学生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

4、注重实验兴趣的培养

实验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都非常好奇,看到实验器材学生都有去探索的欲望,而且,物理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有些抽象概念只要用一个简单的演示实验或是学生实验尝试操作就能很直观的被学生掌握。这样教师不费劲,学生又轻松,课堂气氛又活跃,不仅如此,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也决定了他们好动,喜欢实际操作。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对物理学的兴趣。从而解决对有些知识的疑问或疑惑,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把老师的 “教” 转化到学生的 “学”上来。如“光的直线传播实验”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些所用的器材,(激光笔、手电筒、洒水壶等)再让拿不同器材的学生演示不同的实验现象,这样,孩子们在多种视角下发现同样的问题,学习的热情也就油然而生了。课堂自然也就成了孩子们的学习乐园。

5、实现信息技术在课堂里的有效性

在教学中,运用多煤体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内容丰富的感性材料,展现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实验过程,从而突出和强化了初中物理教学的观察与实验机制。另外,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能够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的直感作用,提高学生兴趣,从而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拓展。因此,多煤体教学为物理教学改革,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但这也离不开老师们的合理利用。

6、夯实物理教学中的阅读理解

学生们在阅读物理概念时往往只是一种粗浅的阅读,不能深刻理解其含义。因为物理定义、定律一般是客观平白的描述,如果稍不注意,就会影响对概念的理解,因此,教师在阅读课文时必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从而提高阅读效果,增强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压力的定义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这里“垂直”一词就是关键词。又如在讲光的折射时,让一束光通过玻璃槽盖子上的狭缝,斜射到水面上,这里的“斜”字就是非常重要的词。在指导阅读时,首先要让学生把关键性的词自己找出来,把学生的阅读感觉从模糊的总体转变到精确的定位上来。在这些关键处放慢阅读速度,从字面意义理解物理实质。此外,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尽可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感受去阅读,这对培养学生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很重要。

7、 注重学以致用

学习就是为了利用和创造, 我们每们学科都有各自的用处,尤其物理学科,它的生活利用性比较强。不少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感兴趣,觉得很好玩,但要他们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他们便会感到不知所措,这是因为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缘故。因此,我们不但要学会理论知识,更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注重会学、会用,即学用结合。我在课堂里会因此设计一些活动,让他们不仅要随之消化所学内容,而且还要随之发现更多的相关内容。如在探索音调时,我就让学生自制实验:(1)魔变的吸管:用力吹一根吸管,并用剪刀将它不断地剪短,会发现声音越来越高。(2)变调的木梳:如用一张硬卡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 听到卡片声音发生变化.这个实验用来探究音调是否与声源振动频率有关。(3)土电话:用两只空纸杯,一根棉线(金属丝)制成一个“土电话”。不仅能说明固体能传声,而且还能证明细金属丝比棉线更容易传声。这些自制简单实验的活动,培养了孩子们的独立创造能力,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欲望,也找到了物理学的价值。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 要求教师改变以前的传统教学方法,要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由教师的“教”转变到学生的“学”上来,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长。让每个学生都具有自我学习、自我汲取知识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生本课堂,是学生们学习的乐园!

【参考文献】

[1]王振宏.学习动机理论[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1

篇9

课堂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有“四性”:发展性:课堂教学以人的发展为本,学习成为一种发展需要。生活性: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学习成为一种生活需要。生命性: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气息,学习成为一种生命需要。反思性:课堂教学充满真实气息,学习成为一种重建需要。要实现有效课堂,教师引导是关键要把课堂的主角真正还给学生,教师和学生都得到发展;让课堂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地方,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学习,让学生体验乐趣但又参与竞争。具体方法如下。

一、科学的课堂设计是有效课堂的前提

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是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所以我们的思路不能局限于通过学习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更要考虑通过什么样的活动方式,让学生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来,经历知识生成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体会学习的价值。基于此,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我们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应从学生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许多语文教师之所以取得教学的高效率,其诀窍之一正是贯彻教学民主原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跟学生共同商量。这种民主作风将教师的意愿不知不觉化作了学生自己的意愿,给课堂带来了活力与生机,大大提高了学习时间的利用率。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

二、丰富而开放的课堂活动是实施有效课堂的主线

传统教学忽视学生实践的、感性的、操作的活动,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少老师因此就将课堂活动落脚在了学生合作探究上。但是如果只是追求表面的热闹,而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活动效果,那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将是负面的,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活动中“习得”多少,才是评价课堂有效性的最终参数。教与学的方式决定了课堂活动的设计和效果,因此有效的教与学方式将是课堂活动丰富而开放的保证。合作探究是课堂教学很好的学习方式,切磋琢磨,相互启发,可全班讨论,可小组讨论,可学生之间讨论,也可师生之间讨论。有效课堂需要开展丰富而开放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张扬个性,展示自我,从而实现课堂轻负高效的目标。

三、科学合理地布置课后作业是有效课堂的保证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都能有所得,教师需要精心设计、优化语文作业。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有效作业就是让学生练习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课堂作业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要让每个学生通过作业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把握好作业的难度,设置好不同的梯度。让学生通过作业练习,巩固课堂教学要求掌握的知识、技能,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开发智力,拓宽知识面,点燃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结合学生实际,把握课堂教学的规律性是实施高效课堂的关键

掌握课堂教学的规律,须处理好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十大关系”,即师生关系,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段间的关系,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教师撰写教案与制作课件的关系,堂前、堂上与堂后教学内容安排的关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三者之间的关系,课堂教学目标预设与课堂教学生成的关系,课堂教学的动与课堂教学的静的关系,“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与纪律约束之间的关系。

五、课堂纪律是实施有效课堂的保证

教学方式的改变,使课堂气氛变得越来越活跃,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等环节成为课堂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要保质保量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顺畅是关键。直接影响课程进度的除了教师因素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其中对课堂纪律的控制力要求更为严格。可以说,课堂纪律是实施有效课堂的重要保证。课堂记录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与低。课堂管理更能体现教师的人格魅力。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存在着差异,有的学生课堂状态非常好,有的学生存在影响课堂的情况。如何处理问题是最考验教师的能力的。处理得当,学生佩服,不影响正常教学;处理不当,会造成相反的影响。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尊重学生,言辞有度,注意方式方法,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总之,高效的语文课堂是互动的,教师要善于捕捉有利于开展下一个内容教学的信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这些对话中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使教学真正体现高效。

篇10

动机理论(Motivation theory)是解释行为动机的本质及其产生机制的理论和学说。作为一种认知心理活动,更多体现了对自我的认知与关注。马斯洛认为,突出以人为中心,以健康人为对象,重视健康动机的研究;坚持整体动力论,阐明动机与有机体和环境以及动机与动机之间内在的整体动力的关联。正确的动机,一方面,能使得学生有针对性学习感知,帮助他们在主动调整学习策略中获得丰富感知;另一方面,能满足学生的英语学习动力需求,帮助他们在自我实践中获得感悟。

一、指导预学质疑,发挥主观能动性

运用预学质疑的方式引导学生带着激情和主动性参与教学,更能使得课堂教学富有情境趣味。以预学质疑为指导,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被激活,更能使得课堂教学在充满生机活力的过程中不断拓展延伸。指导预学,让学生的自我动机能在有效激活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认知思维情感,便于他们找到更多的切入点和生成点。

指导预学质疑,能使得学生在尽情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基础上获得更多感知。如,在译林版八年级英语下册Unit 5 Good manners的“Reading When in Rome”教学中,结合Daniel和Jenny的对话,可从Do you know about“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中多给学生设计相应的思考话题,引导他们就What did the author want to tell us? 和How do we need the culture of greet?深入质疑,鼓励他们就各自发现疑难问题进行思考,帮助他们明确相应的主题内容。结合学生预学质疑,可建议学生针对自我探究找出相应的认知生成点,给他们更多的自我感悟和深入体验机会。

指导预学质疑,让学生在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感悟,形成深刻的认知。帮助学生从自我探知的动机要求和自我发展需要出发,突出学生自我深度感知,帮助他们在不断修正完善自我感悟思维中丰富理解,定能使得课堂教学更有情境和趣味。

二、运用合作探学,提高语用综合力

从动机理论的发展需要出发,注重围绕合作探究来深入引导学生自由对话和主动沟通,定能使得学生不再局限依赖教师的讲解,而是在主动实践运用的过程中找到英语表达思维方法和运用载体。运用合作探究,能使得学生在整体综合运用中获取丰富语感,增强理解感知主动新和创造力。

以合作探究为导向,突出问题破解为载体,定能使得学生学习动机与实践运用有机融合。如,在九年级英语上册Unit 1 Know yourself的“Reading People who are happy with their jobs”的教学活化中,围绕英语语言交际性和情境化,注重引导学生就“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happiness?”进行同桌交流,帮助他们在主动深入沟通的过程中强化理解感知。在此基础上,可建议学生就“Why do the people need to work?”等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相互讨论,让他们在主动实践运用的过程中发现疑点。

运用合作探学,使得学生有了更多自我尝试和实践运用的机会,使得学生在不断修正完善认知感悟思维中丰富语言感知。遵从学生的自我认知发展需要,注重从相关的提示指导中主动灵活运用多样化语言进行表达,定能使得课堂教学富有情境性和多样化,定能使得他们在不断灵活运用中提升综合语言运用技能。

三、借助欣赏评价,增强成功自信心

让学生保持高涨的学习激情,多运用形成激励评价的方式肯定他们的闪光点和进步,定能使得正确学习动机主动转变为增强自我W习信心动力的基础。动机越是强烈,越能够使得学生产生主动学习探知的激情和兴趣。

用欣赏评价的方式认可学生的进步,让他们积极动机和顽强意志形成有机融合,定能使得课堂教学更有趣味性。如,在八年级英语下册Unit 4 A good read的“Reading Gulliver in Lilliput”教学评价中,可围绕学生在词汇短语识记、语法运用、语句表达等方面的综合运用,可建议学生运用自我评价的形式找出自己的闪光点,并借助小组互评的形式引导学生有针对性感知,定能课堂教学更有生本性。可根据学生在语篇阅读理解、小组合作探究中的不同发现主动梳理相应知识点。

欣赏评价运用,能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基础上更加有效调整学习策略方法。欣赏评价运用,能使得学生动机潜力与信心获得更多的进步,便于他们在主动增强学习信心的前提下获得丰富感知体验。

总而言之,运用动机理论活化英语课堂教学,能使得学生在保持高涨学习激情的基础上,主动优化认知感悟,让他们在主动深度体验的过程中丰富思维灵感。建构高效英语课堂,应在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多极力学生主动阅读和积极探学,能使得英语课堂走出教师讲学的单一模式,帮助学生获得深度感知体验。

【参考文献】

篇11

在小学高效课堂中,教师重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注重学生自主的思维与学习,关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此改变课堂中低效、无效的状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那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本文谈谈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对构建小学高效课堂的启示。

一、斯金纳强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认为,人的行为是对其所获刺激的函数,如果刺激有利,则行为就可能重复出现;如果刺激不利,则行为就可能减弱甚至消失。而强化正是指“使反应发生概率增加或维持某种反应水平的任何刺激”。强化是形成条件反射的关键变量,引起强化作用的物体或手段称为强化物。

根据性质,强化可以分为正强化与负强化。正强化指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正强化中能够提高该行为再次出现的频率的积极刺激物称为积极强化物。当某种刺激在有机体环境中消失时,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便是负强化。负强化是有机体力图避开某种刺激而提高某种行为出现的概率。在负强化中,增强了该行为发生的频率的刺激物为消极强化物。

在此,要区分与明晰负强化与惩罚。惩罚是指当某行为出现后给予某种带有强制性或威胁性的刺激,以减少这种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或消除该行为的方法。虽然,惩罚与负强化都是根据其结果判断的,但惩罚是抑制反应发生的概率,而负强化则是增加反应概率。惩罚的目的在于杜绝以后再出现类似情况,而负强化的目的在于增加某种行为出现的概率。再者,惩罚的方式是增加不利刺激。而负强化是减少不利刺激。虽然两者在本质上具有区别,但是这两种方式如果运用得当,就可以在小学高效课堂中发挥作用。

根据来源,强化可以分为一级强化与二级强化。一级强化指所有在没有任何学习发生的情况下起强化作用的刺激,满足人和动物生存、繁衍等基本生理需要的强化,如性、食物、水等。二级强化指在开始时不起强化作用,但后来作为与一级强化或其他强化物配对的结果而起强化作用。二级强化物包括权力、地位、名声等。二级强化物大部分是由社会文化所决定的,对人类的大量行为起强化作用。

强化程序是指反应受到强化的时机和频次。而强化程式可以分为连续强化程式和间隔强化程序。由此,强化可以分为固定时间间隔强化、不固定时间间隔强化、固定比率间隔强化、不固定比率间隔强化。固定时间间隔强化指每隔一定的时间出现一次强化,如定时检查作业。这是由于机体在强化后会出现反应停顿,反应速度增加,在下次强化到来之前反应率达到高峰,机体学会根据强化的时间进行反应。不固定时间间隔强化出现的时间没有规律可循,机体不知何时出现强化,所以反应速度比较稳定、不出现停顿,如不定期背书情况检查。固定比率间隔强化是指当机体每做出一定次数的反应后出现强化,如完成一定量的作业便去玩耍。在此种强化条件下,机体做出的反应越多,得到的强化也越多,机体完全依靠自己的行为反应去控制强化,反应速度很快。不固定比率间隔强化具有不固定和无法预期的特点。这种强化由反应次数所决定,但每次强化所要求反应的次数不一样。机体做出的反应越多,得到的强化也越多。但机体不知强化的标准,不能完全控制强化。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表扬与批评属于此类强化。

二、强化理论对构建小学高效课堂的重要意义

当前,素质教育不断推进,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在这种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以往课堂上存在的种种弊端显然已经不能符合教育的要求。小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是必然的趋势。

何谓高效课堂?高效课堂是针对目前课堂教学中追求速度忽视深度、追求数量忽视质量的现象而提出来的。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高效率、高效果地完成教学任务并实现教学目标并取得较高教育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课堂是否高效不在于课堂上教授多少知识内容,而在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高效课堂就是在充分尊重学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与手段,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思维过程中对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各方面能学所收获,实现课堂高效率、高效益与高质量。

小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是师生双方共同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课堂各个阶段,师生要积极参与并付出努力。教师在课前准备中,要全面理解大纲要求、熟悉教材、掌握教学重点与难点、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与个体差异,以此来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环节与教学方案。而学生则要在课前进行充分的预习。课堂的实施――教学这个阶段,教师要合理安排时间、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准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精神。而学生要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及时提出疑难问题。而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高效课堂。在课堂结束后,教师可以布置适当的作业检测课堂的成效。学生在作业的过程中能够认识到学习成果与不足之处。

尽管小学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师生双方的努力,但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其原因在于:首先,在课堂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具有主导作用。如果没有教师正确、准确的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就必然会陷入一定的误区。也许学生会从误区中走出来,但是会浪费学生的时间、降低学习效率。而如果学生不能从误区中走出来,那么会严重影响学生日后的学习,甚至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这就不可否认教师的重要作用。同时,教师的引导作用还体现在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适当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具有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学生必然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与教师共同构建高效课堂。其次,学生在学习中虽然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与学习能力,但是这种知识基础与学习能力是有待完善的。而教师虽然不是全知全能的,相比于学生,教师确是有着相对完善的知识结构与教学能力的。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之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以便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完善自己。

而根据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而知,强化是一个人行为的动力所在,它塑造行为、提高行为的频率和维持行动的动机水平。通过强化物对行为的作用可以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行为取向,以及习惯,以此来塑造人的行为。小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采用一些有效的刺激与方法改变学生的习惯和行为,并使这种改变朝着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方向发展。强化理论运用在小学高效课堂中,对教师来说,利于教师培养学生行为、丰富课堂教学手段、营造良好课堂气氛;对学生来说,利于自身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提高自身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三、斯金纳强化理论在小学高效课堂中的具体运用

斯金纳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揭示出了强化的有关规律,我们要科学且有效地运用这些规律帮助构建小学高效课堂。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强化手段。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强化手段。小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与特点,行为方式、学习态度、处事习惯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实施强化手段的时候,必须结合学生的生活背景、行为特征、性格特点等,对不同的行为进行具体分析,寻找行为产生的真实动机和原因,选择合适的强化策略和强化物。同时,运用强化手段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的地点、时间、学生上,所导致的结果也不一样,教师要具体分析学生的行为,选择恰当的强化方式。比如,活跃的学生与沉默的学生在课堂上同时回答一道问题。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强化。活跃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一直相当积极,所以得到教师的关注与表扬(正强化)相对来说也是比较多的。如果活跃的学生每次回答问题都进行表扬(正强化),这种表扬所带来的刺激可能就会失去效果。因此,对活跃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固定比率强化,学生不知道什么时候教师会进行表扬,所以会一直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学习状态。而沉默的学生在平时的课堂中相对不积极,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要对沉默的学生及时进行表扬以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沉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可以改善学习风气,这将促使小学高效课堂的形成。

2.正确运用正、负强化,慎用惩罚。

奖励,正强化的重要手段。实践证明,表扬、鼓励等激励方式比批评、惩罚等更能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得到奖励后继续保持某种行为,这不仅对其自身来说具有积极意义,而且能使受奖励学生周围的同学得到鞭策和鼓励,树立一种榜样意识。虽然,惩罚不是一种强化手段,与负强化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在小学高效课堂中,惩罚也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具有不良行为的学生酌情惩处,可以使其从中吸取教训,减少不良行为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同样也能使周围的同学受到启发与教育。惩罚是一柄双刃剑,有利有弊。斯金纳曾说:“受过惩罚的人,并不会因此就改弦更张,不我行我素了,他充其量也不过学会了如何免于惩罚而已。”确实,惩罚只是简单地遏制了错误行为的发生,并没有教导学生什么是正确的行为,这样容易把学生带到新的误区。在小学高效课堂上,教师要慎用惩罚。在惩罚学生后,教师要及时地使用负强化手段,以增加学生的正确行为。

3.善于选择利用二级强化物。

二级强化物本身并不具有强化作用,但如果与一级强化物进行反复结合,它就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质,如奖品、金钱、职位等。二级强化物的正确选择与使用,会让强化手段运用的效果更加明显。在课堂中,教师的语言表扬并不是总能发挥作用的。因此,教师可以适时、适当地运用一些二级强化物。比如,对于课堂上表现活跃的同学,教师可以奖励一个作业本以资鼓励。这里的作业本便是二级强化物。这种做法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课堂沉闷的气氛,利于小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4.注重调节强化的频率与间隔的时间。

强化使用的频率与间隔时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正强化虽然积极作用较大,但是如果使用的频率过高就会导致学生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更强的强化物维持正强化的效果。如果强化力度不够,就会出现刺激减弱而导致行为弱化的倾向。而如果强化间隔的时间太长也不利于学生行为的持续。任何一个强化都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学生在得到一个强化后会有一个持续的兴奋期,在这个兴奋期即将结束时,应该有新的强化出现保证行为的持续。如果兴奋期结束之后,还没有新的强化出现,就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严重的后果会导致之前强化保持的行为减弱甚至消失。固定时间间隔强化、不固定时间间隔强化、固定比率间隔强化、不固定比率间隔强化这四种强化方式就是要正确把握与调节强化的频率与时间。而在使用这些强化时,这都要依靠教师因时因地因人进行正确把握。

5.必要时不强化,消除不良行为

虽然强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况下都必须使用强化手段的。在一些情况之下,不强化(即所谓的“冷处理”、“不理睬”)能消除某种不良行为。这种不予强化来让某种行为发生的频率自然下降并逐渐消退,称之为“消退”。在小学课堂上,一些由于家庭离异或父母外出工作因而缺乏父爱或者母爱的学生、一些性格问题导致缺乏朋友或老师关注的学生会在课堂上故意违法纪律和秩序,以此来吸引教师或同学的注意。如果这时教师采用惩罚等手段来遏制这些学生的行为,不仅不能抑制学生的不良行为,反而会强化这种行为,使这些学生以后还会用类似扰乱课堂纪律等手段来引起教师和同学的注意。面对这种情况,正确的方式就是不强化。学生感觉无趣,就会改变自己的行为。当然不强化并不是意味着教师不管不顾这些学生。教师可以以其他的方式与这些学生多加交往,让这些学生感受到班级集体的温暖。适当时也可以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来解决心理上的问题,从而改变这些行为。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是重要的学习理论,对学生行为塑造的指导意义重大。在小学高效课堂中,教师如果能准确地运用强化手段,不仅利于小学生正确学习行为与态度的养成,而且利于课堂民主和谐氛围的营造、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然而,教师只有深刻理解强化理论,结合课堂实际才能发挥强化理论在小学高效课堂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