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效学习的步骤

高效学习的步骤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08 09:15:4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效学习的步骤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效学习的步骤

篇1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科学素质教育关系着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它是个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的内在品质与潜在能力。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有必要对学生科学素质的现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课题组选取郑州市部分高校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科学素质现状问卷调查。调查以问卷为主,随机抽样,调查对象上遍及文理工医学等各学科的大学生。结果显示,大学生对科学技术信息等的感兴趣程度较高,但整体科学素质有待提高。

2 郑州市大学生科学素质状况

调查主要从大学生对科学技术信息的感兴趣程度、对科学技术影响人们生活的看法、对科学术语的了解情况、对科学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对科学理论和科学问题的了解情况几个方面进行。

2.1 大学生对科学技术信息的感兴趣程度

调查问卷涉及大学生参与科学活动的状况,对自然、科技、社会时政方面信息的感兴趣程度。结果显示,大学生能清楚地认识到科学素质的重要性,但大部分人仅仅认识到问题所在,并没有主动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大学期间参加活动情况”统计,50%的同学只是“偶尔”关注科技相关节目或者活动,大学生上网仅有25%的同学关注“科技信息”,经常关注科学节目、科技动态、科技专题等知识的同学比例很低[1]。

2.2 大学生的科学基本知识情况

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但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对一些科学术语一知半解。关于科学知识的正确答题率平均不足80%,对于社会热点或者自己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掌握相对较好,相反对于高新技术或前沿的领域关注的少。

调查问卷罗列了10多个科学术语,诸如DNA、转基因、原子、电磁波、纳米、恩格尔系数、潜意识、灵感、创新、悖论、数字化、操作系统、量子电脑等,涉及自然、生物、思维、数学、经济、哲学等方面的术语。46%的大学生对于前沿的科学术语的含义不了解或不能进行正确解释。对于大多数科学术语,50%的大学生的了解程度仅限于“有些了解”,只停留在十分浅显的、“熟知而非真知”的程度,能真正“很清楚”的人,还是为数不多的。

2.3 大学生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科学精神包括执着的探索精神(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的启示或预见,科学家在自己的活动中总是既有方向和信心,又有锲而不舍的意志)、求真精神(在严格确定的科学事实面前,科学家须勇于维护真理,反对独断、虚伪和谬误)等。调查显示,对科学活动说不清楚的人占75%,比例较大,真正能了解其中蕴含的科学精神的仅占20%。关于“对布鲁诺行为的评价”,72%的大学生选择了“敬佩不效仿”,这说明大学生在表象上对科学精神有初步的了解,但缺乏对科学涵义的内心体验及其内在为科学献身的意志和行为,更缺少对真理的捍卫。

2.4 大学生的科学意识

随着科技的发达,社会的进步,大学生的科学意识明显增强。在遇到困难时,50%的大学生“从不会”选择“求签算命、周公解梦”或者“电脑算命、星座预测”等方式解决,“找亲友或师生沟通”的占80%。大部分大学生能客观地看待科学技术带来的正面以及负面影响,60%的大学生都充分肯定了科学技术对生活水平、国家繁荣、公众健康、世界和平等方面所起到的决定作用和积极作用。

3 提高大学生科学素质的途径

针对大学生科学素质的现状及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应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优化组合、统筹安排、全面推广的有效措施及培养路径,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

3.1 培养科学精神,树立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

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的价值、目的、做人标准等问题的稳定态度,一经形成就会成为一个人行为的向导,从根本上决定人一生的方向和道路,科学的人生观会派生诸多的优秀的品质、坚定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高尚的思想境界。大学生在人生发展的过程中,正处在青年的中期(18~20岁)。这个阶段正处在剧烈的心理转折期,其生理发育迅速趋向成熟,其心理尚未达到真正成熟的阶段,几乎所有的心理学家都认为17~23岁之间正处在剧烈的心理转折期,会遇到大量“成长中的烦恼”。这一时期的青年需要和价值观的特点表现为有其实际的一面,又有其过于理想化的一面,过于理想化的追求以及自身的阅历的局限,易受外部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事实证明,一个人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会派生诸多的优秀的品质,坚定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高尚的思想境界,以及面对挫折的耐受力。才会面对社会上纷繁复杂的事物有正确认识和适度的反应,才能站得高、看得远,以正确的态度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

3.2 创造科学精神的文化氛围

人的科学精神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营造科学的人文环境和氛围来培养的[2]。科学精神的校园文化,一般是指校园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有机融合,它既有物质文化内容,也有精神文化内容,还有思想、行为、意识、制度、教化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因此,科学精神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将对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学生价值观与行为的养成、科学精神的培养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考虑。

3.2.1 营造良好的科学行为的文化氛围。高校教师以其文化修养、道德情操、教科研活动等,为营造健康向上的良好的校园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塑造大学生优秀的人格特点和独特个性具有潜移默化作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当今浮躁的社会风气环境下,大学生应养成良好的行为方式[2]。

3.2.2 营造良好的科学精神文化氛围。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帕尔教授认为,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高校因其环境和资源的合理优化组合,在科学素质培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学精神体现了大学校园的一种科学精神,体现为一种民主氛围,对现代大学而言,营造崇尚科学、追求民主、探索进取的氛围;一种以人为本、自然和谐的氛围,非常有利于科学素质的培养及提高。学术研究、学术自由是大学的生命所在,大学的科学精神文化氛围离不开浓厚的学术气氛的衬托。科学精神、科学思想氛围是科学素质的深层底蕴,其培养和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积累、渐进的过程,不是瞬间可以完成的。高校应该经常开展一些学术活动,吸纳老师及学生参加,交流、融合、碰撞,产生一种富有启发性、想象力的学术气氛,培育健康向上的科学文化氛围。

3 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注重科学方法的培养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政府始终把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发展三大战略目标,明确赋予了教育在科普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但是长期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高等院校特别是民办高校的科学精神的培养远不能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这些都促使我们要深入反思,全面深化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转变,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刻不容缓。

3.1 切实抓好教学内容建设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以前就形成了重专业知识学习、轻科学知识博览的惯常思维定式。高校在课程建设上,应该设置跨学科的课程体系,达到文理交融,增加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科学素质的课程。进行科学素质教育时,要把科学素质教育同社会文化素质、人文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协同发展,才能达到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效果。

3.2 课程设置要做到与时俱进

要紧跟科学文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要针对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目标设置课程。调查显示,多数民办高校学生课程多、负担重,有必要减少重复课程和陈旧知识体系,使教学内容及时反映本专业前沿信息;保持课程的研究性和实践性之间的合理搭配,建立适合我国国情且符合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规律的课程体系。同时适当增加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的课程,增加培养大学生合作意识与创新精神的教学任务。

3.3 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在随访调查中,多数高校现行实习课、实验课,侧重验证、巩固已学知识,操作过程也是模拟性、验证性的,对学生探究性、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实验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须知过程和方法毕竟比知识更重要。因此,探索课程教育如何与培养科学精神相结合至关重要,不仅让学生亲自体验,而且用实验法、技术设计方法,加大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科学方法的培养。科学精神的培养要重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积极倡导和推进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争论,对学生的种种好奇心、想象力、探究精神应该加以鼓励和支持,其意义往往胜于传授科学知识。

3.4 加强校园科技创新活动,提升科学素质

科学素质的培养要通过学习、行为养成以及实践过程才能形成和发展,并逐步内化为主体的相对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学校要精心策划和组织开展科技含量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创新活动,组织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科技下乡服务、科普宣传活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热爱科学,利用科学、宣传科学的行为;组织他们成立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组织,大力开展“科技节”或以科技为主要内容的活动等。在活动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实现自我提高,使学生深入理解科学知识,树立科学思想,掌握科学方法,提升科学素质。

5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科学素质

高校教师承担着培养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重任,自身的水平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时俱进地更新高校教师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提升其科学素质,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对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持续发展,以及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

5.1 建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

伴随着全球经济科技迅速发展,终身学习理念已深入人心。作为高校教师,终身学习也变得十分重要,只有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自己业务水平、科学素质,才能适应迅速发展变化的时代需求。作为政府的相关部门和学校应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信息、机会,满足教师多方面的资源需求,并为教师的继续教育提供一整套的计划[3]。这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对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以及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

5.2 加强培训管理,做好培训考核

重视和加强培训过程的监督管理工作,规范化与制度化的培训是培训质量的重要保障。在强化纪律观念、自觉遵守培训规制方面加强管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认真履行监督管理的责任,严格实施培训考核制度,为高校教师的培训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激发教师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篇2

1.初中生心理特征

 

初中时期正是一个人从幼稚走向成熟,从童年走向青年的过渡阶段。他们告别了学习启蒙阶段耳提面命的教育方式,以及较容易,较简单的基础工具学科的学习内容,对于新接触到的多学科知识既感兴趣,又陌生。

 

2.初中生的学习方式

 

目前学习方式有三种。S式即spider-蜘蛛,众所周知蜘蛛将自己肚子里的丝不断的向外吐来织网,久而久之这种类型的学生不仅不会进步反而会倒退,自然而然他们也就会掉队。A式即ant-蚂蚁,我们随时都可以见到蚂蚁忙碌的身影,那么他们在忙些什么呢?他们总是把各种各样的东西搬回自己的窝就不闻不问了。这种类型的学生似乎老师安排的事情他们都在认真完成但效果却很不好,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并没有将别人的东西转换为自己的。B式即bee-蜜蜂,他们将他们需要的东西搬回窝里并酿造出蜂蜜来了,将花粉变成蜂蜜了,不仅更有价值了而且成了自己的东西。懂得这种学习方式的学生就会在学习中找到成就感从而使他们更加喜欢学习。

 

3.提高初中生英语学习成绩的有效步骤

 

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后,老师就应采取有效的学习步骤来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成绩了。通过学习和实践,我将学习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第一,S-search,搜寻,寻找。任何人的学习最初都得有一个A式学习过程。努力去寻找自己需要的,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对于我们英语学习者来说,积累的过程尤为重要,只有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我们才能进行下一步骤。

 

第二,T-try,尝试。任何人都必须具备努力尝试的学习精神。学习英语必然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不可能一帆风顺。只有每当遇到困难时努力尝试并克服我们才有可能在英语学习方面取得成功。

 

第三,U-use,使用。无论是看见的,听到的还是想到的,只有通过自己的运用才能记得更牢靠。所以说use也是我们学习英语的一个重要步骤。

 

第四,D-do,做。Use是一次使用,而do是将所接触到的东西不断的使用、不断地改进,来寻求最好的方法来学习吸收。而对于学生来说do就是不断练习的过程。

 

第五,y-yourself,你自己。不仅仅是将别人的东西复制在脑海里而是将知识融入了自己的精髓。对于学生来说能够将所学的英语知识灵活的运用就说明知识已经是自己的了。

 

S-T-U-D-Y正好组成单词study。是不是知道学习英语的有效步骤就一定可以把英语学好了呢?这显然还不够,有了有效的步骤我们还需要有效的方法来完成这些步骤。

 

4.提高初中生英语学习成绩的有效方法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从掌握到熟练运用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4.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英语感兴趣,学生才会认真学。对此,我经常使用多媒体课件上课,使用各种教具如挂图,录音机,抽认卡等激发学生兴趣。

 

4.2 提高课堂效率。我在课前精心准备,认真备课。使教学方法多样化,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每节课结束前都要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学习内容能当堂清。

 

4.3 落实基础知识,强化重点。许多学生学英语总觉得学了后面忘了前面。这是因为基础知识不牢固,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学了不那么快就忘呢?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听写本,每天对前一天所学的内容进行听写。每单元学完后,要对学生进行测验,让学生清晰地认识自己的问题所在,以便及时改正,查漏补缺。

 

4.4 培优转差,个别辅导。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我给他们制定一个学习目标,尽量让学生发挥最好。对优生除了课堂上的练习外,教师要再找些难题让他们训练,以扩宽他们的视野。对后进生,我利用课余时间给他们"补火",尽量不让他们掉队。

 

以上是英语老师应做到的,那么学生又应该做到那些才能提高自己的英语学习成绩呢?

 

4.4.1 学习活动前的自我调控。(1)设置成绩目标。学生把自己每次英语考试成绩列成表格,参考表格并结合自己的学习现状,在每次考试前给自己设置一个较合适的成绩目标。(2)制定好学习计划。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包括日计划、周计划、月计划。(3)发挥好预习的功能。预习是有效学习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预习时通过阅读教材和做相关习题,从中发现并记录下有困惑的问题,带着最困惑的问题听课,会兴趣倍增,同时必然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4)做好学习用具和学习心理的准备。学习前准备好学习用具,调节好学习情绪和精力,充满信心并精神愉快的进入学习状态。

 

4.4.2 学习活动中的自我调控。(1)意识清楚。在学习活动中清楚地知道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学,要完成的计划是什么,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2)方法得当。比如记笔记的方法应该是一部分来自于教师上课时的说和写,一部分来自于教铺书的学习心得,还有部分来自于自己的答卷思考。(3)意志坚决。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控制自己去执行学习计划,排除有关干扰,保证学习的顺利进行。

 

4.4.3 学习活动后的自我控制。(1)及时反馈。学生在学习活动后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检查、反馈与评价。(2)总结,巩固强化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要培养自己的自我完善能力。学生在学习活动后根据反馈的情况对自己的英语学习采取补救措施。(4)每次考试后都要进行自我评价,分析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要分析丢分的原因是什么,各占多少分。

 

篇3

xx二中整洁的校貌让人顿生和谐之感。教学楼的外墙上有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主题墙报,如“青春舞动”、“五彩斑斓”,等;教室内有各种小墙报、每个小组课桌上都有组训牌;教室内外有随处可见的励志标语;校园的宣传橱窗内张贴了多姿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瞬间亮彩的照片;六十五公里的拉练活动;……。从这里,我们看到了xx二中开展了全方位、多形式的德育教育活动,处处彰显出学校积极向上的文化精神,让学生有“今天我以学校为荣”的自豪感,增强了“明天学校以我为荣”的自信心。特别是65公里的徒步行走,培养了学生们坚强的毅力,在帮助和被帮助中增强了他们的团结合作意识,使他们懂得苦中有乐,先苦

后乐的道理。这些也为高效课堂的实施奠定了基石。

高三学生的贴吧里还有小组同学的志向、

时事评论,高考指南等。

二.认识了“271”高效课堂的内涵

一个上午:我现场观摩了两节课:一节

高一地理课、一节高三地理课,又听了一个

关于“271高效课堂模式”的讲座,对“271”

高效课堂有了初步认识。

1. “271”高效课堂的内涵 :

(1)学习内容方面:20%的知识——自学能会,

70%的知识——合作学会10%的知识—老师教会。

(2)学生组成方面: 20%学生—特优生,70%学

生—优秀学生,10%学生待优生。

(3)271课堂模式的时间分配及内容安排。

20%(约10分钟)—教师指导、点拨、答疑 ;

70%(约30分钟)—学生自学、讨论、展示;

10% (约5分钟)—学生自结、巩固、检测.

(4).“271”高效课堂的五个基本步骤:预习自学,自主探究;完成学案,训练应用;分组合作,讨论解疑;展示点评,总结升华;清理过关,当堂检测。

(5)“271”高效课堂的核心:让学习目标成为贯穿每堂课的主线和灵魂:学习目标应包括:学习内容……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内容;学习目标应设计科学、时间分配合理,切忌模棱两可;板书要认真、工整、醒目,写在黑板右上角,不能擦掉;学习目标要贯穿课堂始终,每个步骤都要围绕目标进行。

篇4

文言文阅读题是中考语文试卷中的抓分点,而文言文板块的复习呈现出篇目多、知识点繁杂的特点,因而增强文言文复习课的高效性显得尤其重要。传统的文言文复习课往往以知识梳理的形式“重炒隔夜菜”,这样的课堂难以刺激学生的兴奋点,学生被动地接受、记忆,毫无主动性和创造性可言,复习效率低下。要增强中考文言复习的高效性,必须从课前、课中和课后入手。

一、高效复习的必要准备――课前“三个把握”有的放矢

在复习课之前,教师除了要对学生的学情准确把握外,还需仔细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2015年福建省初中语文学业考试大纲》及历年的中考试题,据此把握考点、命题形式,如此有的放矢才可以实现复习的高效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目标和内容部分提出这样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2015年福建省初中语文学业考试大纲》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查也做出了如下规定:“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准确判断文言句读,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能根据语境翻译文言句子。”纵观历年的中考试卷,大体上这些要求都在试题中得以体现。这些都是中考命题的依据,这些命题的思想最终体现在试题中。对历年中考试卷中文言文阅读题的研读,可以使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这些考点的一些具体命题形式,并一定程度上把握中考命题趋势。对以上内容的研读,对学情、考点、命题意图的准确把握是一项“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工作,是文言文高效复习的必要准备。

教师在准确把握了学情、考点、命题形式之后,应该在“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中落实。在课前预习中使用的学案题目应包括以下题型:(1)重点实词的解释;(2)重点句子的翻译;(3)重点句的节奏划分;(4)理解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5)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这些题型学案是复习内容的精华所在,好的学案体现的是教师对复习重点的准确把握。学案的编写需借助备课组的团队力量,备课组教师将在集体备课活动和学案的编写中更加准确地把握中考的考点和命题方向。学生围绕导学案预习、自主解决大部分的问题、标注出疑难问题。这是预习任务,也是课前准备。

二、高效复习的主要阵地――课中“四个步骤”盘活课堂

课中的“四个步骤”即:检查反馈、小组互学、展示指导、矫正提升。

第一个步骤,是对导学案完成情况和检查反馈。这可使教师准确地掌握哪些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哪些是没弄懂的。已经掌握的那些是课堂上无需再花时间的;那些是学生没有弄懂的,是课堂的教学重难点。根据对教学实践的观察发现,文言文重点实词的解释和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的题目,多数学生能够较好地完成,疑难问题主要集中在重点句子的翻译、重点句节奏划分和文章中心中心思想的表达上。可以确定课堂的教学重难点。

第二个步骤,是针对预习时完成学案过程中所标注出的未能解决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互相答疑解惑。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在这个环节要着力于营造课堂民主平等氛围,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愉快合作,让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抑制的最佳状态,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愉悦感,调动学生的良好情绪。课堂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特别是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教师在这一环节中除了要对学生学习状态关注和学习氛围营造之外,还应该全班巡视,从学生的讨论中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难以解决的共性问题,为下面的展示指导环节做准备。

第三个步骤,是小组互学的成果展示与教师对学法的指导。高效的复习课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但是不排斥教师的精讲。在这一环节中,师生可以直观地发现文言学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教师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学法指导即精讲。如笔者在执教《伤仲永》的复习课上发现学生对于文言句子节奏的划分题上错误率较高,即进行以下学法指导。首先告诉学生要根据句子的结构划分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动宾之间要停顿,状中之间要停顿,如果只停一处,那么主谓的停顿优先,如果要求停两处,那么再考虑动宾和状中的停顿;其次,以第一个句子为例,这个句子陈述的是“什么怎么样”,因而是一个主谓句。其主语是“其文理”谓语是“皆有可观者”,如果要求停一处,那么应该这样划分“其纹理/皆有可观者”,如果要求停两处,那么再考虑动宾之间的停顿,应该这样划分“其纹理/皆有/可观者”。

第四个步骤,是对原来学习中存在的错误的矫正并在此基础上得以提升。在《伤仲永》的复习课中,笔者针对学生句子节奏划分中存在的错误,在展示指导的基础上,让学生用学到的方法订正该题型下的其他错题,如对“余闻之也久”这个句子的划分,通过订正,进一步巩固已经习得的方法。

三、高效复习的有效保障――课后“一练一查”巩固效果

复习课离不开练习题。通过精选恰当的题目做课后练习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保障。那么,如何选择呢?应该注重练习的“质”,而非“量”。题海战术是低效率的,只有精选习题在“质”上取胜才算高效。这样才能“把学生从时间+汗水的应试模式中解救出来,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睡眠、健康、灵性、兴趣、发展还给学生。”(李炳亭)选择与本地区中考考点一致的中考真题,不失为精选练习的一个好方法。这些题目有针对性、质量高、示范性好。可以说,一份高质量的练习是中考文言文高效复习课的有效保障。

此外,文言文的学习离不开积累,积累有赖于记忆。反复的记忆和巩固是文言文复习的要诀。课后学习小组成员的互查,是对学习效果的跟踪与巩固,从而实现文言文高效复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5

生物科学已经成为当今自然科学中越来越重要的前沿学科,最大限度地提高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也成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迫切需要。但是由于在中考和高考各考试中生物学科所占的比重较低等原因,学校普遍对生物学科课程安排较少,面对客观现实,与其他学科相比,努力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的教学实效,就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有限的时间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下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1.传统生物教学方法的局限性

传统的生物教学模式是以老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整个教学步骤和教学环境全靠老师的掌握和营造,整个教学活动都是老师安排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完全属于被动的接受。这样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立刻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接收程度和心理需求,不能够及时反映并作出整改,导致学生学习和老师授课目标的不一致性。

传统生物教学模式的局限性还体现在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够,自主学习和研究的意识也不够,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知道按照老师的指导操作,创新能力和探索意识比较差。而且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参与度不够,教学的说明和方法也不够生都有趣,知识比较抽象难懂,会导致学生没有积极性,对知识的理解也不够深刻,只能够停留于表面。

传统生物教学模式中,老师的教学备案很依赖于书本,讲课的过程比较沉闷,刻板,没有新意,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以及枯燥的课堂知识导致学生对学习的逆反心理,形成被迫是学习心态。教学流程没有新意,日常的教学任务繁重,学生对于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容易产生精神疲劳,不能够集中注意力,教学质量也就很难保证。[1]

2.新的生物教学方法的尝试

根据我校目前实际情况,我进行了“三环六步”的高效课堂模式尝试:

第一步:明确目标。(1分钟)

目的:让学生总体把握本节课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即学习要求)。

步骤: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第二步:自主学习。(9分钟)

1.自学前的指导(1分钟)

目的:让学生知道花多长时间,自学什么内容,怎么自学,必须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测自学效果等等

步骤:(1)教师出示自学提纲。(以问题形式在导学案中体现)

(2)教师指导自学方法;

(3)教师明确自学要求。

2.自主自学(独学)(8分钟)

目的:按照教师的指导,学生自己去看书、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锻炼学生的自学(独学)能力。

步骤:(1)学生带着自学提纲中的问题,独立自学课本,从中发现问题,独立探究,不能解决的做上标记,有待交流解决。

(2)教师通过巡视,质疑问难、个别询问、提问、检查自学作业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发现学生自学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为后教做好准备。

第三步:小组研讨(对学、群学)(7分钟)

1.小组研讨是展示的一个基本步骤,是教师合理安排学生进行对学、群学的组内小展示活动。(展示即发表、暴露、创造、提升。展示环节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中最重要、最精彩部分。)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质疑、争论、辩解、分析等互动形式,形成组内全员参与、积极探究、氛围热烈的场面,把课堂教学推向深入,使学生初步享受获得知识的快乐。

2.目的:按照自学提纲要求,学生对每一个问题分别进行独立自学后,不能解决的问题拿到小组进行研讨(对学),增强学生合作交流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步骤:(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学提纲,四人合作、交流、研讨,并生成新的问题,再研讨。

(2)教师通过巡视、倾听、质疑、询问、提问、上堂板演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发现、搜集、整理学生研讨过程中存在的共性疑难问题,引导全班学生研讨(群学),教师为下一步精讲、点拨做好准备。

第四步:质疑点拨(12分钟)

1.质疑点拨是展示的一个重要步骤,主要鼓励学生进行知识创造、能力提升,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中最重要、最精彩部分,是教师合理安排学生进行对学、群学的班内大展示活动。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讨论、质疑、争论、辩解、分析、更正、补充等互动形式,形成班内全员参与、积极探究、氛围热烈的场面,把课堂教学推向,使学生再次享受获得知识的快乐。

2.步骤:(1)引导学生质疑、争论、辩解、分析、答疑(兵教兵)。

(2)教师答疑、点拨、更正、补充。

第五步:总结归纳(3分钟)

1.通过完善教师板书,总结归纳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区别、联系及其规律。

2.尽量让学生总结归纳,教师只作更正和补充。

第六步:检测达标(8分钟)

1.检测达标练习题要精选细筛,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充分体现“低起点、小跨度、大容量”的原则。基础知识与迁移延伸内容相结合。

2.让学生能够应用刚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做”,不搞死记硬背,训练的形式应像竞赛、考试那样让学生独立地、快节奏地完成,教师不辅导,学生不交流、更不得抄袭。

3.学生当堂练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停地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拿出来让学生讨论,以达到巩固、达标的效果。

3.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成功的关键

3.1 尊重、理解每一个学生,融洽师生关系是高效课堂开展的首要条件

心理学表明:在良好和谐的环境中,人的思维敏捷活跃,比较乐于接受新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良好的课堂环境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乐于学习。教师一句热情而富有鼓励的话,一个肯定、表扬的手势,都会使学生产生积极愉快的感觉,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通过实践我发现,只有师生间关系融洽,学生才会爱老师,从而爱学老师所教的学科。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所以我认为,尊重、理解每一个学生,融洽师生关系,这是高效课堂开展的首要条件。

3.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高效课堂开展的基础

高效课堂要求学生对学习要有兴趣,能形成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如果有了兴趣,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种享受,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它联系社会、生产实践及日常生活等各方面的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我的做法是:首先,做好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俗话说的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其次,利用情感因素,通过趣味教学,诱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比如,上课时,教师充分调动情感因素,保持自己的亲和力、感染力和美感。做到不失时机的幽默,机智的应变,热情饱满、形象丰富的语言表达,端庄文雅的举止,清晰整洁的板书,这些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第三,充分利用直观教具,积极开展实验活动。在上课时充分应用标本、模型、挂图和多媒体课件等各种直观材料和设备,并做到有条件动手操作的实验一定要让学生动手。第四,利用课外各种实践活动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很多事实证明,在活动中学习是学生最喜欢的方式之一。

3.3 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是高效课堂开展的关键

使学生能自主学习,则必须要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中学生本身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大都有增强自己独立学习的能力与欲望,,这就为高效课堂的开展提供了可能。

3.4 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是高效课堂开展的保障

高效课堂把学习建立在人的能动性基础之上,它以尊重、信任、发挥人的能动性为前提。高效课堂是一种自律学习,一种主动学习,它走出强迫性学习的沼泽地。正如有的学者所言高效课堂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这一转,转出了学生的无可推卸的主体责任心。教师应该设法将学习的责任真正地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能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高效学习。我的做法是先逐步减少学生对老师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学生的责任感。途径是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和监督完成目标的过程。[2]

篇6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2-0093-03

要构建高效的化学课堂,就要科学合理地利用课堂时间,在课前精心设计课程。化学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门抽象性与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学起来极易产生厌学情绪。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呢?这里面学生的兴趣、学习主动性、教学手段、师生之间的关系都很重要。

一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高效初中化学课堂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师生的关系是平等的、互助的。教师要用爱心和真诚感染学生,满足学生探索的欲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成为课堂的主动学习者。

二 积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

化学是一门抽象与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学起来容易枯燥无味,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而兴趣是学习的最强动力,如果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就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对学习化学充满激情。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学习兴趣呢?教学中,可通过做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积极优化化学课堂,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优化化学课堂,可以从课堂导入、教学手段、教学设计入手。课堂导入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创设优化的教学情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以往的课堂是教师满堂灌,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累。有的学生听不懂,于是放弃了学习化学;有的死记硬背,不会灵活运用,没有融会贯通。新课程要求我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在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化学的知识与原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交往能力,培养人与人之间和谐互助的关系。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时,要选择合适的探究实验,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学生刚接触化学时,会对化学颇有兴趣,尤其对实验更感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就初中化学课来说,我们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

教师可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完成实验;也可把部分课堂演示实验直接改为学生实验,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有利于化学概念的形成,从而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实验和自学的能力。

事实证明,探究实验是化学教学的一种有效教学形式。它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科学素养,帮助学生获取化学知识。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实验的应用和教学,促进学生能力和水平的提高,要避免盲目地死记硬背,实现高效的教学。

四 案例分析

下面将以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探究为例进行简单剖析。与以往教师演示的教学模式不同,本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导学案,通过引导帮助让学生按实验操作步骤亲自动手操作,自己发现,并讨论归纳得出结论。

汽水是同学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饮料,其中溶有大量的气体,现在我们用汽水来完成有关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

1.有关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探究

步骤1:打开瓶盖,会看到有大量气泡产生,仔细观察可得出气体的颜色,并闻气体的气味。

结论1: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步骤2:在汽水瓶口套一个气球,轻轻摇动瓶身(或微热),汽水中有大量气泡冒出,随后会发现气球渐渐胀大,气球中收集到了二氧化碳气体。取下气球并扎紧,放置在空气中发现气球下沉。

结论2: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步骤3:在瓶口塞上一个橡皮塞,插一支20ml的注射器(针孔要穿透橡皮塞并保持通畅),轻轻摇动瓶身,汽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随即向外拉注射器活塞,吸入约10ml的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取下注射器,吸入适量水后用橡皮泥堵住针孔并摇晃,观察到二氧化碳体积减小。

结论3:二氧化碳溶于水。

2.有关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探究

步骤1:打开汽水瓶盖,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发现气体不能被点燃。

结论1:二氧化碳不能燃烧。

步骤2:将燃着的木条伸入汽水瓶中,发现木条熄灭了。

结论2:二氧化碳不能帮助燃烧。

步骤3:用细线拴一只活蝗虫,伸入汽水中上部的气体中,发现蝗虫不一会便死亡。

结论3: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

步骤4:在汽水瓶口塞上一个带导管的橡皮塞,将导管一端伸入到盛有紫色石蕊试液的烧杯中,并轻轻摇晃瓶身(或微热),发现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由此得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反应式为:CO2+H2O=H2CO3(板书)。

结论4:二氧化碳与水会发生反应。

步骤5:打开瓶盖,在瓶口处放一片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并摇晃瓶身,过一会儿发现玻璃上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了,反应式为:CO2+Ca(OH)2=CaCO3+H2O(板书)。

结论5:二氧化碳与石灰水会发生反应。

在讲授完二氧化碳性质这一节课后总体感觉心情愉悦。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达到了预期目标。在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探究过程中,设置了问题串,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提出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在检验碳酸饮料中气体的环节中,学生积极构想出多种方案。让我体会最深的是孩子们上课时的兴奋状态。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对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此节课的成功之处为:

第一,精心设计实验,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课堂的开始,首先播放了一段“死狗洞之谜”的视频,并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本课,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在后面的教学中,一共设计了七个实验,实验的材料阶梯蜡烛、喷壶、紫色的小花、矿泉水瓶等均取自于学生身边;实验内容图文并茂,通过大屏幕展示后一目了然;实验操作简单易行,现象明显;实验结论环环相扣。可以看到,大多数学生处于极度兴奋的状态,并能根据实验现象及时做出分析和判断,整堂课在积极、有序、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学生真正成为主动学习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学习的接受者。

第二,设置探究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本节课,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1)二氧化碳的密度是怎样的?你如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猜想?(2)矿泉水瓶变瘪的原因,除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原因?(3)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物质都有什么?如何通过实验证明你的说法?(4)如何从深洞或古墓中取一瓶气体带入实验室研究?(5)如何进入长时间不开的地窖等。这些问题的设计,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开放、自主、探究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得到释放,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发展,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精神,很多同学的回答出乎老师的想象。

第三,教学方法得当,教会学生学习。对比实验的利用: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是否会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呢?这时我分别取水、溶有二氧化碳的液体于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入紫色石蕊试液,通过现象得出水不能使石蕊变红色。然后再提出假设,设计对比实验,通过现象分析得出结论。同学们亲身感受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兴趣盎然地攻破了难点。

篇7

学生自学是通过自己学习思想品德教材和资料来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自学时阅读教材,学生要明确勾画出不懂或者难懂的内容,以便在课堂中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学习,清楚地知道这堂课学什么。这一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活生生的有思想意识的人,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因此,我们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先看、先想、先说、先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更多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材的超越,让他们敢于对教材说不,敢于对教师说不,敢于对传统说不,在自学中发现疑难问题。

第二步:释疑解难,教师引导

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这样学生才能学有所长、学有所得,逐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怀着迫切的心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投入到对新知的探索中。老师要“赏识有度”,善用激励性的语言,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营造轻松愉悦的心理氛围,让学生以学为乐、以思为乐,敢于向困难挑战,卓有成效地学习、探究。释疑解难是高效课堂教学的重要步骤,它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和共性问题。根据学生预习情况及抽查反馈信息,由教师在课堂上及时诊断出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经归纳整理后当堂分析解释。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遵循“三讲三不讲”原则。“三讲”即讲易错、易漏的知识,讲重难点,讲有扩展性内容的知识。“三不讲”即学生会的知识不讲,学生通过自学能学会的知识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知识不讲。二是要就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或者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共同解决。

第三步:选题演练,学生展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展示是高效课堂教学的主要步骤,也是体现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步骤。为了达到此步骤的目的,首先,教师在备课时要精选出三至五道题。所选题目要求典型、具有代表性,既能检测知识点和面,又能体现和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及知识应用能力。其次,由教师在此阶段给出题目,要求学生当堂限时演练,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对知识的巩固、理解和应用目的。最后,借助黑板、多媒体等教学设备,让部分学生分析解答相关题目。如果该学生不能分析解答,教师可以发动其他同学讨论后解答,当学生演练完后,教师要归纳总结,得出明确的结论。

第四步:总结反馈,整合应用

篇8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笔者觉得教学的有序性对于师生教学活动的正常、有效开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笔者认为教学设计中无论你创设多么新颖的情境,无论你采取何种激情澎湃的组织方式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小学数学内在的知识脉络是一脉相承的。作为教师,就是要尽力依据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原有的知识基础,对所拥有的素材进行逻辑严密的排列、组合建立教学过程新秩序。从而让学生在一个较为圆润的认知抛物线中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基于此,笔者认为小学数学的学习应重视有序学习意识的培养,教学中,教师有必要针对不同的题型,特别是一些典型题的解题进行有序处理,让学生做题时有迹可循,从而较好的历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实践能力。

一、有序的预习步骤

“有序”一词贯穿着小学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但凡教学的有效性、高效性都与之相伴。数学新知的预习需要“有序”。平日的教学中,教师总结了一些指导小学生预习的步骤,每次预习时老师就要求学生一看,二划,三问,四尝试。简单的四点,对学生的整个预习过程做出了较好的指导,特别是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就明白了预习时做什么,怎么做。长此以往,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培养,自主学习的信心得到了树立。

二、有序的解决分数类问题的步骤

在教学分数、百分数的解决问题时,由于这部分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和复杂,学生每每遇到这种题总会一头雾水,不知从何入手。于是我与学生在体会和分析这类题目的过程中,总结和归纳出了解决此类问题的一些步骤,学生操作后具有较好的效果,能较好地推进这种题型的解决。

三、有序的分析步骤

按比例分配的解决问题是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一种题型。这类题的常规题型规律性还是比较强。在教学这类题时,大部分老师将这类题的解题策略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用份数做题;一种是用本学期所学的分数乘除法的知识做题。前者由于学生从低年级就接触,理解起来较为容易,即使是后进生,只要多加练习与对比,大部分学生都能较好的给予解决此类问题;而后者相对来说综合性较强,解决起来方便快捷,但对学生运用分数知识去抽象出含有分率的句子要求就高一些,如果能顺利的抽象出含有分率的句子,那么就可以较好地运用分数的解题步骤进行解题。这种解题的方法对于后进生来说就较为吃力或错误率较高。教学中,我针对后进生的特点,采取前一种解题策略,即用份数。用份数分析按比例分配的解决问题关键抓住两个步骤:一是分配谁,二是按什么分配。每每做到此种题目时,就让学生先回答这两个问题再做题,这样的解题秩序就让复杂的题目找到了入手点。

四、有序的解决几何知识类问题的步骤

几何知识的问题解决,在小学数学的解决问题中也占有着较大的比重,这部分知识学生学起来看似很容易,但用起来就力不从心,错误百出。如果采用一定的秩序去分析题,效果就会好一些。在教学这部分题时,我通常采取的方法是:一找,找到题中的关键句,如果是顺向思维的题目,关键句大多是问题;如果是逆向思维的题,关键句往往是题中的已知条件;二写,根据问题所问和已知条件写出相关的计算公式或数量关系,根据公式或数量关系去题中找出或算出所需的中间条件;三请,把公式中所需的条件照单请客,一一请到相应的位置;四算,根据一个等式可求出一个未知条件的原则,然后去求出中间条件和题目所需的问题。

五、有序的计算步骤

计算是小学数学学习的两条腿,只要数学学习一旦开起,总是有这两腿相伴。数学学习的好坏,计算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学生对计算的学习看起来较为简单,但是如要精确的完成却较为困难。有序的计算步骤,能让学生计算题的学习和准确性的保证更靠谱一些。计算题教学中的做题步骤:一读,二想,三算,四查。第一步读题,以前我总结的可不是读而是“看”,“看”让很多学生的做题失误不少,他们看题时只是浏览一下,并不能把题目了然于胸,做题时就会出现考虑不周等现象,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而读题就可以较好的克服学生的急于求成的心理,平时做题小声读出题目,检测时做出口形的默读题目,这样就能较好地揪住学生容易分散的心,让他集中到题目的理解中来。一读就能较好地让学生了解题目整体情况,使计算策略的选择具有了一定的方向性;二想,想这一道题符合哪一个或哪几个运算定律和性质,如果不符合就想计算的顺序,先算什么,后度算什么;三算,一旦确定了计算策略,就细心计算;四查,查一查所用的运算定律是否合理,计算的顺序是否正确,查一查数字是否搬错,四则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学生的计算每一步均要按照以上的步骤有序推进,如是培养,比要求学生你要细心、要认真这些粗放的大道理更要有章可循,让做题更靠谱了一些。

有序地做事,有序地推进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能让学生在自己的认知体系中建立较好的模型,建的模型多了,用得熟练了,学生的认知体系就能得到较好的建立,再学习的能力就会好了不少。古人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数学知识的学习都有其内在的规律,需要我们理清知识的内在逻辑,细细揣度学生的认知心理,总结出有序的解题步骤与策略,以期以不变去应对万变的知识,从而有效乃至高效地完成自己的每一项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篇9

一、什么是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就是指立足于“课堂”,改革传统教法,彰显新课程理念,实现“低耗高效”,真正搞素质教育,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高效课堂是最接近于理想的现代课堂教学形式,它是以模式为驱动,以导学案为统领,以分组学习为抓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本质,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目标,以“信仰学生”为宗旨的一种教育思想体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构建高效课堂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高效课堂正真正成为学生“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二、课堂高效需要有效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建模”,可以学指导思想,规范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形成规范有效的教学风格;而明确操作步骤,则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提升,从而减轻师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对于高效课堂是否需要建立模式,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一线教师都存在分歧。其实,教学有法是教无定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经过“临帖”的有法阶段,就不会有信笔挥毫、自由顺畅的个性教学;没有经过“有法”的必然王国,便不会有“无定法”的自由王国。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初期,课堂教学的效果受教师个体的专业素养、教学经验的影响非常大,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必要保证。但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大法必依、小法灵活的原则,要在共享教学模式与课程资源的同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和风格,完善个性教学。要鼓励优秀的教师尽快在“建模”的基础上,形成自主的教学风格,彰显个性的教学艺术。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文化建构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模式,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小组学习为重要的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的目的。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教师垄断整体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局面,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小组合作学习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的核心理念――自主、合作、探究,称为“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合作学习方式,真正实现“水涨船高”――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得到了提高,反过来又促进帮助者得到提升,真正实现了学生整体提升的目的。

小组合作学习可使全体学生通过参与小组活动而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在学习活动中,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使小组成员间形成一个和谐、平等、轻松、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思考

高效课堂建设的实质就是“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准许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我校生物高效课堂小组教学策略有很多种,有些策略还有待我们在教学中去探索、完善。下面介绍我校生物高效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种主要策略。

(一)双人解读策略

这个策略是教师指定某些学习资料(不可艰深),要求学生共同研修,并且能向其他同学解说,进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文字或影音数据。例如:在学习《细胞的生活》一节,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小羊多莉的身世”时,运用此法,引导学生讨论多莉的长相为什么既不像C羊,也不像A羊,而与B羊十分相像。通过共同研修过程中的悟与辩,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的认识,更养成了学生相互探讨的良好习惯。再如,在“练习使用显微镜”这一学生实验中,利用此法,不仅能让同组的两人快速地学会显微镜的正确操作方法,形成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能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

步骤:

1.两人组成一对,在指定时间内共同研修一份数据。

2.研修完毕后,一人当总结员,另外一人当检查员。总结员将数据的要旨或重点告诉检查员,检查员可以提问或补遗,直至达成共识。

3.两人交换角色,报告及检查数据的要旨或重点,直至达成共识。

(二)交叉检核策略

这个策略可以促使学生互相检查具体的学习成果。例如:在期末复习过程中,为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运用情况,运用此法不仅能减轻教师负担,同时也能加快学生对各知识点的识记速度;此外,通过有意识地变换方式“为难”对方,还能让学生知晓易错之处,进而达到知识的巩固与灵活运用。

步骤:

1.对教材要求非常清楚明确的硬知识,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2.教师随机抽选一位组员代表全组到别的小组接受检核。

3.教师随机抽选一位组员或指定组员代表为考官,到其他组进行检核。考官可以进行随机抽问或考核所有组员。考官核实答案,给予鼓励或分数。

篇10

对于高效课堂,许多教师都觉得深不可测,认为它离我们很远,其实高效课堂就是在传统课堂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有机地贯穿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的前提下,在教师导学案中设问导学的启发下,通过小组合作、当场检测、拓展延伸等手段进行说、写、听、想、做等有效环节的展示,以达到课堂教学中学生“人人积极参与,大家全身心投入“的目的。那么如何让高效课堂更高效呢?

一是传统教学步骤+自主学习+展示交流=高效课堂。魏书生谈到教学改革时,他说过一段话:一切的教学改革都应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而不是把传统的东西一概推倒重来。他把传统比喻为一棵大树,改革不是把这棵大树砍掉,而是让这棵树不断萌发新枝,彰显生机。当然对于老树上的一些枯枝败叶一定要予以剪除。魏书生的这个比喻,对于我们当前进行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很有启示:(1)实施高效课堂其实不难,教学步骤、教学目标基本不变,只是将原来课堂中教师包揽教学变为学生主动学习而已。(2)对实施高效课堂不要怕。不要认为高不可攀,因而无所适从;也不要刻意求新,认为传统的方法都不可取。我们可以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创新,可以节省很多不必要花的心思和精力。

二是课前预习要适可而止。教师不要让学生花太多的时间把第二天要讲的内容全部通过预习去掌握。这种费时太多的预习不能持久,学生在课堂上激不起学习欲望,课堂生成效果不佳。预习要适可而止,费时不能太多,这样才能保持预习的常态化、高效课堂实施的常态化。

三是教学中不能重学案,轻课本。很多学生课本上干干净净,没有圈画批注,这说明学生没有看课文。不管课内还是课外,教师都应给学生自学的时间,让学生根据导学案中设计的问题去看书,而不能在学生不看书的基础上来展示或者回答问题,即使问题很简单,答案就在书上也不例外。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径,路必须让学生去走,学生按照导学案的提示并根据课本去“学”。学在展示前,而不是在展示中;自学是展示之本,展示是课改之魂。只抓魂,不抓本,则魂之易失也。故教师要将导学案和课本紧密结合、融为一体,特别是语文课要以阅读为主,通过阅读去感悟“情感态度价值观”。(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县敦厚小学)

篇11

一、合理组建学习小组,建立有效的小组机制

自2010年以来,我校就已开始实施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改革。为了学习其他名校的教改经验,我校除了在网上学习杜郎口教改经验,还带领教师到滦南宋道口中学学习小组模式,到迁西三中学习师友制。回来之后我校也开始进行改革,但最初只是盲目追风,没有考虑我校实际,导致我们的课改出现了许多困难,主要表现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没有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为此,我们深入学生进行调查,让学生为班级的小组建言献策,从小组的建设到小组机制的建立都由学生全程参与,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 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制好学教案

备课是教师上好课的基础。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改变原来的“一言堂”“满堂灌”的形式。为此,我在学习其他名校的基础上,按照我班实际,编制了学教案。其模式是这样的:

步骤一:写明本课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带着目的学习,学习方向更加明确,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步骤二:自主学习(10分钟),以问答题的形式提出与本课基础知识相关的问题。这一过程学生在课上用5分钟时间独立完成,以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再利用5分钟的时间展示学生的预习成果。

步骤三:合作探究(20分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交流思想,培养团结合作精神的环节。合作学习的优势是通过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在合作中,让学生学会交流、研讨、合作、竞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依靠集体的智慧解决,我就让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就让组间讨论,还解决不了的,老师再点拨。这一环节体现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