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09:15:4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小学文化建设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116
著名学者钱理群是这样评价经典诵读的意义的,他说:“读文学经典唯一的目的是陶冶我们的性情,开拓我们的精神空间――你坐在小屋里,打开书,就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与千年之远、万里之外的人与生物,宇宙的一切生命进行朋友般的对话,达到心灵的契合,获得精神的真正自由。”因此,许多教育学者、专家纷纷倡导经典诵读活动,从2007年开始,经典诵读活动就已经在各地兴起并如火如荼地展开。该活动的目的是旨在通过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感受并传承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培养乐观向上的健全人格。
一、中华经典诵读开展之现状
据各类调查资料显示,经典诵读活动从2007年起就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了,但是阅读活动却往往流于形式化、浮于表面,在中学课堂的文化建设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延伸。
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课程的设置上,极少有学校或教师将经典诵读纳入到规范、有序的课程体系中;其次,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只是将经典诵读作为课本学习的一个辅助,没有充分重视经典诵读的必要性,将其纳入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中;再次,问题出现在学生层面上,往往因为经典诵读材料不统一等诸多现实问题,学生对经典诵读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欠缺,缺乏深入阅读经典的兴趣;另外,就整个学校层面而言,很多学校的经典诵读校本教材还在开发之中,经典诵读的资源很匮乏,尤其是农村学校。
二、经典诵读开展之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意义
1. 体现在学科方面:全面提升语文教学的价值
广大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也是中华文化的未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厚的宝藏,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历史赋予广大中学生的神圣使命。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中华传统经典文化,不仅可以让我们领略到传统的魅力,还能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
具体表现为:
(1)拓宽学生的于都视野,增强学生的记忆力。科学研究显示,正常人的大脑中约有1000亿个神经元(脑细胞),它们彼此是孤立存在的,但是当其收到视、听、嗅、味、触觉的刺激时,每一个孤立的神经元就会形成发达的神经网络。这就意味着,听的愈多或者看的愈多,大脑的功能就会愈强,表现在外的就是记忆力更强,注意力更易于集中。而中学阶段恰恰时学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大量优秀的文化经典的刺激,会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2)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传统经典作品内涵丰富,包罗万象,既有能教会我们处理好各种关系的《中庸》,亦有包含着学习之道、修身之法的《论语》,还有教会人们修身、治国、平天下之道的《大学》……这些无一不蕴含着作者个人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智慧沉淀,长期诵读经典文化,古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乃至说话方式会潜移默化成学生的成长体验、思维方式。这些将有助于培养学生说话的逻辑性,提升学生写作的语感,丰富学生写作的素材。
2. 体现在人格方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
经典教育不是简单的识字、背诵,它是综合性、立体化的工程。就其内容而言,它不仅牵涉到了中华经典文化,还包含有音乐、绘画等诸多艺术门类,每一种艺术文化中都有其真善美的存在。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会感知到这些真善美的存在,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并基于真善美的价值标准,不自觉地用圣人思想来规范自己地言行,进而成为心地纯良、懂孝悌、明事理、知谦让的人,实现所谓的“读千年经典,做少年君子”,最终实现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
三、中小学经典诵读开展应注意的问题
1. 经典诵读应当有计划地进行
经典诵读对于语文学科的学科发展以及学生的人格养成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中小学校应当重视学生经典诵读的教育,把它从课外活动中提升起来,纳入到正常的教学计划中。除了在语文课堂上给予学生一些经典诵读的内容、方法指导外,还应当设置专门的经典诵读课。学校还应定期组织开展一些与经典诵读有关的活动,如课外古诗文的朗读、背诵比赛,“经典我推荐”等活动,使学生通过经典诵读的教育,全面、系统、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2. 内容选取上应符合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中学生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应当从中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及认知水平出l,遵循实际,选取适合于中学生阅读的古诗文经典。我们既不能不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不能盲目地将所有的传统文化都视为经典。对经典内容的选择一方面要契合于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另一方面还有具备有一定的教育启蒙意义。以此保证中学生在经典诵读的过程中,能将传统文化中精华的部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和道德修养。
3. 避免浅尝辄止,注意三方合力
一、学校文化与文化策划的概念
(一)有关学校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什么?从词源上追寻,“文化”一词来自拉丁文Cultura。其本意是指为敬神而耕作所获得的一切东西,主要指农耕和培植植物。由此可见,“文化”主要指人类劳作所产生的结果,是相对于自然存在的事物而言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含义被不断引申和丰富,到16世纪演变为培育、教养等含义,这已经很贴近现如今我们对文化的看法了。尽管概念有所不同,但通常来说,学者们普遍认为“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很大差异,因此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专指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即社会的思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宗教、传统习俗等等及其制度的复合体”①。
由此我们可以推演得出这样的结论,隶属于文化范畴的学校文化也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学校文化是指在一定区域的学校内,经长期学校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以校内师生为主体创造的比较稳定的连续的精神状态和行为风格,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它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狭义的学校文化仅指学校内的精神财富,即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及学校的思想、艺术、道德等。值得提出的是,本文是在广义的“学校文化”视阈下展开谈论的。
(二)有关文化策划的概念
策划是人们围绕某一特定问题而进行的构思、规划、设计、论证、比较等一系列行为过程,它注重严谨、敏锐的思维触角,强调逻辑思维和整体感觉。文化策划指的是人们围绕对文化生成和运作过程进行整体计划,是为提出、实施及评定文化策略而进行的预先研讨与规划。学校文化策划主体,笔者认为,既包括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领导小组,又包括以教师为团队的文化建设委员会。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要群策群力、走群众路线,相信广大师生是搞校园文化研究和建设的依靠对象。
二、学校文化策划的重要性
学校文化策划是极为重要的,我们必须认识到,学校文化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它在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所无法替代的独特优势。校园文化在中小学校园生活中具有其他学科教育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一个人的学校生活只以接受基础教育算,从早上进学校到傍晚放学,在学校的时间比任何其他地点都要长。所以,可以这样说,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决定了民族前途。
三、学校文化策划的操作
(一)学校文化策划要遵循的原则
1.客观可行原则:学校文化策划必须基于内外环境资源要素,从实际出发,便于操作。客观性指的是从实际出发,建立在客观现实条件的基础上,不能胡乱设想,一拍脑袋就一个主意;可行性要求符合传统或现代学校文化意识、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学生接受能力和配合程度;要循序渐进,不能过于激进。
2.系统性原则:学校文化策划的各个环节、各个要素在学校文化建设总体目标的约束下互相协调、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做到局部服从全局,近期服从远期。
3.随机性原则:在策划过程中,要善于掌握、利用、巧用规律,要顺应必然规律,及时抓住机遇。但要正确把握随机应变的限度,不能随意而为。
4.价值性原则:策划项目以价值量的形式来衡量,能创造一定价值量的策划结果才能体现其价值所在。
5.导向性原则:策划要体现社会主义性质,要取得社会和家长的支持,树立学校良好形象。
(二)学校文化策划的步骤
1.明确策划目标:在学校工作中,发现、分析问题,进而明确策划方向和重心,在本校和其他同等层次学校做问卷、信心调查和数据整理工作。
2.策划方案的制订和选择:(1)对信息的吸收与开发;(2)学校文化策划方案的构思;(3)学校文化策划方案可行性论证;(4)方案书形成。
3.实施策划方案:(1)要有监督保证,成立督查部门,进行检查和评测;(2)要有评估措施;(3)要有反馈修正。
4.效果评价与信息反馈:对执行结果及时评价,迅速形成反馈,对方案进行必要的调整或修正,对后续工作进行借鉴和指导。
四、学校文化策划的资源
(一)时空法
基于学校发展的需求,将与学校有关的不同时间段、不同地域的故事、人物进行元素提取、创意与再现。
空间上的组合:以本溪的文化语为例。
人生为一大事来,山登绝顶我为峰。纵有千难与万险,本高铁流永向前。
强调本溪的地域空间特点,即山峰和溪流。将自然景物人格化,引导学生勇攀高峰的动力和培养他们恒远持久的意志。
时空上的组合:本溪高中以自身的优良历史为傲,在文化策划方案中一再表现出这种历史感和身为本高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二)校外资源的开发
为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搭建平台:随着考试招生模式的变化,社会实践成为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之一,学校需要整合社会资源,为学生的社会实践创造条件,校友、学生家长、社区、国内外名校、企业、社会化的公益组织、社会团体、艺术化的博物馆和景区、科研、艺术及体育院校院所、高校、国际组织和机构等,都应该成为整合的资源。通过优质资源的开发,引导学生自发组织,自主选择,主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各种平台使用中,可以小班化、走班化、社团化的形式开展,真正打破学校、学科、学习、学段乃至学期的边界。
注释:
①李剑萍,魏巍.教育学导论[M].人民出版社,2002:69.
参考文献:
校园文化是学校校园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弘扬学校精神风貌、展现办学特色、凸显教育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更是一所学校办学过程形成的文化积淀。作为教师和学生的重要的活动场所,校园文化建设是教学活动更好开展的保障和基础。而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在小学校园的特定环境下产生和发展的,其内容包括校风校纪、学风建设、师生关系以及环境氛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作为非明文规定的行为准则,是小学开展特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校园文化对于小学生来说,能够促进自身文化意识的培养和养成,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以及客观评价社会和自我评价。
一、当前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1.物质文化建设――硬件配套设施不齐全
文化建设离不开物质的保障,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小学在建设校园、改善校园硬件设施的力度和强度方面还不够,主要面临着几个方面的问题:(1)在教育发达地区,硬件设施的完备,并未利用好,发展好。许多学校都建立新校舍、引进新设备,大量的新教学楼、图书馆、体育运动场所得到了建立和完善,但是其发挥物质文化作用的效率太低。例如,有些图书馆并未实现对小学生的全天开放,不及时更新书籍,书籍的种类学生并不喜欢。(2)在教育落后地区,硬件设备不完备,受到升学的压力,领导并不重视也无力提供大量的新设备,学生每天只能坐在教室学习。一方面,这是客观现实,另一方面,是领导和教师在思想意识层面上的忽视,强调的硬件配套措施并不一定要新,而是要用“心”。例如,调查中发现,一个山区的小学,每年都会组织特色的运动会,他们没有操场,没有专业的跑道,但是效果却非常好。
2.精神文化建设――不重视引导教育学生
在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精神文化建设能够提高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凝聚力,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自我认识和社会认识。而现实情况中,精神文化建设的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不知道或者不了解学校校园的基本知识,甚至连校训、校歌都不清楚,这很容易造成学生缺乏归属感和凝聚力;(2)日常的价值观引导不够,大部分的时间学生都在教室里,日常的校园广播宣传以及公开课教育跟不上对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
3.制度文化建设――协调组织管理不到位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离不开协调组织,保证文化建设的有序性和制度性。从制度的角度来说,制度的建立需要体现的原则是以人为本、科学合理。在小学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现状中看,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并未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校园管理,管理制度都是教育管理内容,内容单一,更新的速度慢;(2)教师和学生对制度的遵守力度不够;(3)从非成文制度来看,学校和教师,学校和学生,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处理并不融洽。
4.活动文化建设――组织开展收获不理想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小学是塑造和养成个性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小学生都非常爱玩,所以校园就成为他们玩的理想场所。通过学校科学组织、精心安排的活动,能够让学生在玩的同时,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从目前小学校园建设的现状看,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课程安排过慢,活动课较少,小学生的学习压力比以前更大,造成学生开展课外活动的时间被严重压缩;(2)学校开展活动的效果不理想,现在学校开展的日常活动,主要有广播操、运动会、歌咏比赛等等,还缺少相应的符合时代要求的课外活动。
二、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是建设小学校园文化的关键。校园文化是小学生的个性塑造和价值观念培养的重要载体,所以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个性特点,通过校园文化这一平台,塑造和培养自己的个性。这不仅是为了建设好校园文化,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2.坚持以教育为目的的原则
素质教育理念在新时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校园文化建设调整中,必须坚持素质教育的理念,不能摒弃学校教育学生的根本目的。作为开展正规学校教育的开端,是培养社会的起点,这更坚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时刻将素质教育的内容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双向带动,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3.坚持统筹规划的原则
校园文化是有机整体,所以在建设和组织时,需要统筹规划。从校园风貌到校风校纪,学风学纪上都应有整体的规划和安排,在强调物质文化的同时更注重精神文化。其中,需要重点注意和规划的是校园核心文化建设和校风校纪的完善。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活动文化建设各个领域都要统筹和协调,是组织好、发展好、达到良好效果的关键。
三、提高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
1.物质文化建设――投入和规划
小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主要抓住的两个方面是“投入”和“规划”。首先,加大财政支持,提高物质文化建设的经济基础,通过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拨款,提高学校的经济实力,从而建设美丽校园,实现物质文化的飞跃。其次,规划和设计好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单依靠财力的支持是不够的,还要加强内涵修养,提升物质文化建设品质。
2.精神文化建设――引导和激励
小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主要抓住的两个方面是“引导”和“激励”。首先,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提升内在修养和品质,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将来面向更大的舞台奠定基础。其次,激励学生潜力的发挥和创造力的实现,小学生的可塑性和潜力是无限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发挥潜力和创造力的舞台,教师应该激励学生利用好这个舞台去发掘、去创造。
3.制度文化建设――规范和弹性
小学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主要抓住的两个方面是“规范”和“弹性”。首先,校园的校风校纪应该明确和广泛宣传,树立校园核心价值理念和完善的校园规章制度,学生在规范的制度和制约下环境下学习。其次,以人为本,弹性而灵活地处理人际关系,将学校、老师、学生的三者关系处理好,充分以学生为本,把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看成为学生建设的文化乐园。
4.活动文化建设――丰富和长效
小学校园活动文化建设中,主要抓住的两个方面是“丰富”和“长效”。首先,学校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通过文化活动学生能够得到素质的提升和能力的培养,活动的范围和内容应该进一步扩大,特别要注重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以及带领学生去探索社会的“走出去”能力。其次,建立长效机制,认真听取学生的建议,总结活动的效果和经验。争取做到办每一个活动都能有收获,组织每一项比赛都能有成长。
参考文献:
[1]陈芬.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和探索[J].学周刊,2012(06).
[2]李明山.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以呼市郊区小学为例[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文化作为学校成长的灵魂,在办学过程中为广大教职员工自觉恪守,成为一种无形资产。辽宁省本溪市平山区群力小学文化建设遵循的原则是“平等 传承、创新、卓越”,全力打造创新和谐校园,着力实现学校管理的持续创新和谐、教与学的创新和谐、学生发展的创新和谐、校内外育人网络的创新和谐、学校育人环境的创新和谐,进一步唤醒、挖掘师生创新发展的原动力。
“平等”
“平等”是指――在群力小学,无论是领导、教师、学生乃至学生家长,都有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权利和义务。无论是在教育教学的哪一个环节,都必须不折不扣地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格地位,切切实实地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并把一份平等的教育交给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真切地体味到教育成功的幸福与快乐。同时,这一理念还包括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平等。他们皆有权利参与学校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事物。
以本校2014年初对学校文化重新修订为例,经历了如下过程:
领导班子研讨,形成学校文化建O工作小组 在多次研讨会上,确定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方向,并形成工作小组,小组成员包括校长、主抓领导、学科教师、校外专家。可以看出,工作小组包括了各个层面的人员,确保了小组成员各具代表性。
教师大会讨论,集思广益 在形成初步工作意向的基础上,以工作小组的名义,面向全体教师发放调查问卷,充分了解教师的意见建议,为教师大会做准备。并召开小型的学科组、年级组会议,对问卷进行小型研讨,以便于在教师大会上高效沟通。
面向全体学生,潜移默化渗透 学校文化建设命题看起来有点艰涩,对于小学生来说,解释起来可能有一定的困难。为此,学校采取小型活动的形式,比如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基础上开展“摘星节”活动、“快乐星期”系列二课活动等,使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体会变化,并在每一次活动前向学生公布具体方案,这样让学生逐渐明确改变的点在哪里。
面向全体家长,以致家长一封信的形式公布学校的办学举措 学校文化建设是事关学校发展的重大事宜,如果得不到家长的理解、支持乃至认同,是不能成功的。学校以家长一封信的形式公开,以召开家长代表座谈会的形式对家长进行宣讲,集思广益,以达成最大的共识。
“传承”
“传承”即指群力全体师生都要尊重传统、肩负传承。群力小学在五十年的发展建设中见证了素质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改革与进步,自身也完成了由弱到强的蜕变。可以说学校的一切都散发着一种独特的气质气息。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如果丢掉传承,则意味着脱离,也意味着失去了发展的根基。而对于学校发展至关重要的命题――文化建设则更是离不了传承。
群力小学有50多年办学历史,在长期的办学实践和探索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从建校初期秉承的“艰苦奋斗、拼搏进取”的埋头苦干精神,到素质教育改革时期形成“三个一切”的教育理念,诞生了最初意义的平等教育和创造教育,直至新课改以来的“新生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完善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的构建,提出了“群而不同,力行至善”的文化精神内涵。今天,经过对文化内涵的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学校在继承和升华的基础上,形成了从管理、课程、德育、环境等各个方面融汇贯通的以“多彩星梦”为载体的文化。从以上对本校文化建设的各时期发展历程中,不难看出传承在其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首先,传承是以历史发展的目光,主动汲取前辈成功经验,深培其根,夯实基础,发展创新。群力小学的发展历经了平等教育、新生活教育,乃至今日的“多彩星梦”教育,可以看出一条主线是个性教育,也可以看出,每一次的修订与改革,都遵循了这个基本方向。但各个时期的改变,又都是结合时代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活在广度上进一步丰富,活在纵深方向上进一步前行。这都体现了一代又一代群力人对前辈经验的深刻领会,对时展的准确把握。
其次,传承体现的是尊重,体现的是对历任领导教师对学校发展所做贡献的认同,是一种气度。学校的不断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干群师生的不懈探索和努力。学校每一个阶段的发展,没有出现停滞不前,说明历任领导教师的努力功不可没。尽管发展态势有所不同,但是作为一任领导,要懂得辩证地看问题,要懂得抓住问题主流看问题,主动汲取成功经验,为我所用,为学校发展所用。切忌重打鼓另开张,完全摒弃原有的优秀资源。否则,学校的发展将失去基础,也不可能具备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再次,传承是对学校发展历史的自我认同,是树立发展自信心,培养师生自豪感的重要手段。每一所学校都有其发展历史,尊重历史是一个大命题,古人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学校发展的辉煌历史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不但可以通过研究总结出成功的经验,为我所用,还可以在发掘学校辉煌历史的过程中,树立发展的自信、培育师生的自豪感。古今中外但凡名校,无不具有厚重的历史底蕴,也无不尊重历史,无不认同自身的历史血脉!
“创新”
学校所秉承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一是不遗余力地培养广大师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群力的教育宗旨是,不但要培养孩子们懂得“如何做”,还要探索“为什么要这么做”,而绝不是要求学生“做什么”,以此提高广大师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二是表现在学校发展方面的创新。因为时展要求学校文化建设创新,只有不断的创新与时代同步,才能使群力拥有保持活力的动力和源泉。可以说,创新是学校发展的源泉。
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是有缘之水,有本之木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经年累月的开展,它是一个润物无声的过程。既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则势必离不开传承,但是要发展,则更离不开创新。可以说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是土地与作物的关系:在传统中汲取经验,吸收养分,辅以科学的“培育”,生长成创新之花。
创新调动了学校文化建设参与者的热情 将学校文化建设的原则公布给大家,同时,也让大家了解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它涉及到每一个群力人。这样,参与者知其研究方向与原则,知其与切身利益与学校发展的重大P系。让所有参与者知道学校文化建设的成果是大家努力的结果,则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参与者的热情。
“卓越”
本校文化建设原则的“卓越”有三点含义:即人人成“人”就是卓越;人人能够快乐地学习、快乐地生活、快乐地工作就是意义;通过所有人的共同努力,把一所高水平、高质量、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的学校留给山城本溪,把一份不甘人后、千锤百炼、止于至善的精神留给自己。这既是本校卓尔不群的缘由,更是文化建设的宣言:做就做到不遗余力,做就做到最好。
精神文化是五一小学文化建设的核心部分。我们认为在当前越来越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不应简单提口号,不能随意跟风走,而是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结合五一小学的发展需求,务本求实、扎实工作。学校文化应远离作秀,抵达朴素;远离浮躁,抵达沉静;远离功利,抵达本真,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幸福成长”这一信念不动摇。因此,在充分挖掘五一小学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未来发展需求,我们提出“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并以此为指导,以关注少年儿童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为宗旨,在全校范围内多次举办关于办学思想的大讨论。大家的思想不断碰撞,火花不断闪现,逐渐达成共识,并形成了以定位、使命、办学理念、价值观、信念、办学目标、育人目标、愿景、学校文化、学校精神、教师形象、学生气质、“三风一训”为主要内容的理念文化体系。
我们的价值追求――一切为了孩子的幸福成长。孩子的幸福成长是“奠基教育”的本质,也是根本目的。我们要通过小学六年的培养,引导他们学做人、学做事、会学习、会与他人相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成为“健康活力有朝气、兴趣广泛有才气、思维灵动有睿气的幸福少年”,这是教育最大的人文关怀,也是五一小学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我们的核心使命――让每一个生命绽放幸福的光彩。首先,要发现每个孩子独特的发展潜质,尊重他们的个性,营造一种自我发展的宽松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生命价值,释放生命的能量,自由快乐地成长。同时,还要从学生一生幸福的角度出发,让他们学会主动获取有益的幸福素养,初步形成适应未来所必需的自我教育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既能享受当下的快乐,又能自信应对未来人生。
我们的精神世界――务本求实、锐意进取、开放融通。务本求实是我们的作风:秉承朴素、沉静、本真的文化传统,坚持言行一致、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地做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锐意进取是我们的状态:始终保持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和不断进取的精神状态,追求卓越的领先意识,寻求新的机遇,迎接新的挑战,谋求新的发展。开放融通是我们的胸怀:包容不同见解,营造和谐氛围,熔炼团队精神,凝聚团队力量,借鉴、融合不同地域的文化,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让行为文化成为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
学校文化不仅要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更要落实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内化为全体师生的思想意识,渗透到全体师生的言谈举止上,流淌在全体师生的血液中,成为学校共同的行动准则。
1.建设“乐为童师”的教师文化
教师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人之一。孩子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幸福感。因此,教师文化建设的核心是让广大教师充分享受职业的幸福。
方向明确有追求。开展文化建设以来,我们积极倡导“乐为童师的职业道德”“精心教书的专业意识”和“潜心育人的事业观念”,制定出台了“五一精神”和“教师形象”标准,并于每年学校建校日前后,隆重举行“五一劳动奖章”和“五一形象大使”庆祝表彰活动。
专业成长有动力。首先,提升骨干教师的带动力。通过成立“骨干工作室”“名师工作站”,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凝聚、引领作用;通过成立“专家导师顾问团”,盘活资源,借力登高;通过实施“名师工程”,凝炼一支朴实无华、精诚敬业、富有爱心的骨干教师队伍。第二,提升青年教师的生长力。以“党团工作室”“青年种子营”为核心,采取跟踪指导、师徒帮带、放手挑担等途径,加强对青年教师的精神引领和专业指导。第三,提升教师队伍的内驱力。我们把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与教师个人发展目标的制定相结合,通过目标驱动,加强师德建设,调动工作积极性,有效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家园温馨有活力。为教师构建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工作环境与氛围,让平淡的生活变得有声有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点染”工作室、“百灵鸟”合唱团等富有特色的教师社团,提升了教师的艺术修养,活跃了业余生活;每年举办的主题新年联欢会,在轻松的氛围中,教师们尽展诗乐才华;因为相同的兴趣而自发组建的摄影、球类、登山、瑜伽等俱乐部,让“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生活方式得以彰显。
2.建设“幸福成长”的种子文化
每一个孩子都像一颗幸福饱满的种子,只要遇到合适的土壤、空气和水,它们就会发芽、长大、开花、结果……我们遵从自然生长规律,尊重学生成长的个性自由,注重引导而不施雕琢,保持生命最本真的特质,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部动力。
通过班级文化建设,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班级特色文化建设过程中,孩子们根据发展愿景,精心为自己的班级命名。他们自主设计班徽、班训、班级特色建设方案;自主开展“小志愿者服务”“义卖募捐”“义务植树”“美食家”“社会大课堂”“毕业大舞台”等主题活动,主动参与“我的成长我做主”“我的班级我做主”“我的学校我做主”等方案策划活动。
通过课堂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这就需要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结合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特点,制订《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目标》,从“倾听表达、质疑解惑、合作探究”等方面明确标准,引领各学科站在全局的角度统观教材,梳理教材的结构脉络,明确各年级、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教材、学科知识点纵横打通,形成体系,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保障。
我们着力进行教与学方式的大胆变革。语文学科根据主题单元及体裁特点,探索单元整体授课,推出“预读”“导读”“自读”三读课型,数学学科推出了“核心导学”“自学互学”和“主题研学”三学课型。同时,我们积极倡导教师要“勇敢地退出去,适时地站进来”,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自主学习周”和“自学互学课”上,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自主安排学习计划,自己想办法解决遇到的困难。在主题研学和小课题研究中,孩子们主动收集身边问题,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通过课程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课程是践行和彰显办学理念的过程,是学校的核心所在。为了满足学生多元发展和幸福成长的需要,我们充分挖掘资源,精心设计课程,为孩子们搭设了一个广阔的发展平台。
“一点两线、守正出新”特色校本课程包含国学养正、灵动数学等精品课程,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的机会。“课程超市”为有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孩子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的空间。每年四月的体育节、五月的艺术节、六月的读书节、十月的科技节、十一月的语文数学节、十二月的英语节,给每一个学生都提供了展示才华、凸显个性的天地。
让环境文化成为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
环境影响人,良好的环境教育人。一个富有教育意义的学校文化环境可以给师生提供更多的创造空间与动力,激发兴趣,陶冶情操。学校以办学理念为指导,为师生创设了一个有声有色、动静结合且富有教育意义的文化氛围。
学校占地面积9亩,学生近2000人,大家有序生活应成为形成和谐校园的基础。我根据学校各部分特点将整体动静结合的分为四个板块:美化爱绿林、快乐爱心岛、勤思爱学廊、净化爱卫区,使校园各区域划分清楚,学生清楚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我该做什么,什么不能做。精心的规划使校园虽小但却无一处不精致,细节中透出的美,让全校师生深刻体会到了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丰富内涵,全校范围内形成了“南二是我家,人人爱护她”的良好局面。校园中的花草树木、新颖别致的细节设计吸引你的眼球,学生的校园活动,能体现出学生的文明向上精神面貌和整体风貌,校园内充满个性化的、令人激扬的标语,尤其是校园干净整洁的环境卫生,你会更真切地感受到浓烈的文化氛围。学校以“弯腰捡起一片纸”活动提升干净整洁,素雅大方的学校文化品位,使“文明无小事 小事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校园文化建设另一个很好的途径就是特色社团的建设,学校现有阳光雨诵读社、紫薇花朗诵社、爱乐乐团、小黄莺合唱团、艺术创想坊、艺术创想坊、晨星健美操队、启明健美操队、凯旋田径队等特色社团。
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大学的校训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是“正德厚生、笃学敏行”;等等。这些校训,文字洗练,内涵丰富,富有浓郁的文化育人气息,寄予了学校对莘莘学子的深切关怀与殷切期望,同时也为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点亮了一盏立德为人的明灯。
笔者所在的渭塘第二中学,坐落在美丽的珍珠湖畔,地处经济活跃的渭塘小镇。近年来,外来学生大量涌入,外地生约占学校学生人数的50%。而本镇的小学吸纳能力有限,相当部分外地生在民工子弟小学读书,学生的管理相对较为宽松,文明礼仪教育不够。他们数学、英语学科的成绩与学校平均水平距离很大,为实现均衡教育,给学校的教育以及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而原校训“团结、拼搏、求实、奋进”则具有普遍性与雷同性,未能与时俱进,发挥其特有的激励导向功能。
基于此,学校在创新管理思路、主抓教学质量的同时,提出了校训的变革。校训、三风的确立,大家集思广益,结合渭塘区域特色,把珍珠文化有机融入到校训文化建设之中。古语说:“蚌病成珠。”美丽的珍珠,在顽强坚忍的意志下孕育而成,又在能工巧匠精心的“刮垢磨光”后增光添彩。这正是办学者值得借鉴与秉持的教育理念,也是提炼学校文化精髓的基本主题。苏轼在《晁错论》有云:“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一方面,教师要以坚忍的精神,培育国家的栋梁之才;另一方面,学生也要以坚忍的意志,成为社会有用人才。最后,学校确定以“坚忍成材”为校训,培育“唯实、寻真、尚美”的校风,倡导“爱生、正身、敬业”的教风,形成“乐学、养毅、明礼”的学风。同时,将学校的实验楼、行政楼、教学楼、食堂四座楼分别命名为骊珠楼、怀珠楼、海珠楼、琼珠楼。让每一面墙壁、每一座楼,都凝聚着师生的精神力量,彰显出浓郁的校园文化气息。
在活动中推进文化建设
开展七彩暑期活动 泛舟采珠,品读经典。为丰富学生的暑期生活,陶冶高尚情操,增强学生对家乡珍珠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勇于创新、奋发成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组织学生赴珍珠宝石城参加“泛舟采珠”暑假社会实践活动。观看有关珍珠知识的宣传片,亲自体验泛舟采珠的新鲜与乐趣,并近距离欣赏珍珠制作的精美首饰和惟妙惟肖的艺术品。学校还组织部分学生参加了苏州图书馆分馆——翡翠家园阅读活动。阅读形式主要分为借书阅读和电子网上阅读。孩子们幸福地陶醉在知识的海洋里,脸上露出快乐而满足的微笑。此次阅读活动,丰盈了学生假日时光,提高了他们品读经典的兴趣。
开展走进艺术活动 唱红歌,赏昆剧。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学校每年会举办校园十佳歌手比赛、法制歌曲合唱比赛等。为陶冶学生欣赏美的高雅情操,让他们能够近距离的感受昆曲,接受一次传统文化的教育,学校专门组织部分学生前往苏州,欣赏昆剧《罢宴》《孽海记·思凡》等折子戏选段。昆曲唱腔华丽、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加上完美的舞台置景,带给台下学生无限美的享受;有的学生还与昆曲演员进行了现场互动,气氛相当热烈。
在传承中弘扬校训精神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强劲的需求,中职学校如何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迅速扭转在思想观念、管理机制、运行模式等方面不能很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情况。通过创新校园文化建设,与职业定向紧密结合,为中职学校开创发展建设新局面提供浓厚文化氛围和精神动力,将新理念融汇进校园文化,使之成为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观念,共创校园精神。中职学校校园文化的创建要与职校的专业特点,学生的职业定向、职业道德、职业能力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其基本内容应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爱岗敬业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开拓创新精神、拼搏竞争精神、以人为本精神等。
1 中职校园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所谓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是指借助中职学校,通过师生们的传承和创新,对精神成果和文化蕴涵进行不断地积累,其精神成果的总和构成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其校园文化的灵魂是学校的精神,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价值观、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校园文化的标志是学生的文化素质、教师的文化修养、学校的文化品位。中职学校的职责是面向基层,以及生产第一线,培养实用型、技能型的专业人才。中职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依托行业、企业、社会区域等进行办学和人才培养。结合中职学校的职责,其校园文化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校园精神为底蕴,这种文化由全体师生共同创造和享有,是融入了更多中职特征、中职技能、中职道德、中职人文素质的校园文化。因此,中职校园文化除了具有普通的校园文化所具有的特征之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个性特征:①应用性。这是中职学校校园文化的主要特征,该特征是由其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的。②职业选定性。中职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共同培养学生。学生进入学校,就业的方向就已经选定,结合所选职业的岗位要求,学生要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职业道德,并培养一定的专业技能。③特色性。中职学校在办学过程中,要突出自己的特色专业,以及优势专业。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要渗透专业知识,使校园文化具备独特性。④行业指向性。依托行业进行办学,这是中职学校的办学特色所在,随着社会、行业的发展,校园文化也要不断地做出调整和变化,这是保持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2 中职学校校园文化的作用
2.1 校园文化是中职学校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
校园文化以校园的管理文化、课外文化和课堂文化为主要内容。校园的管理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管理的各种制度,如学生守则、校纪校规、行为规范等。学生对所灌输的思想、行为方式的接受过程是通过自身的心理活动内化为自身思想和行为的过程。学校的德育要求、内容、形式对学生来说是不可选择的,不管学生是否愿意都必须接受,因而容易被学生看成是一种非意愿的外界制约力。学校在制订规则、规范时,要按照不同专业层次提出要求,并认真考虑其内容和形式能否被学生接受,并转化为道德素养提升的内在需要。
2.2 校园文化是中职学校课堂教学的重要保证
课堂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善于发掘德育因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求真精神。要达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改善课堂文化的气氛。在课堂教学方面,中职学校应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启发引导,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归根到底是要求教育者要同教育对象建立一种和谐的亲密的友好合作关系。教师心中要有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中减轻心理压力,激发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做学习主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探索求真的创新精神。
对于中职学校来说,课堂教学是建设校园文化的主渠道,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将与知识相关的文化内容进行渗透,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地解决了知识传授的狭隘性,在一定程度上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建立了知识之间的网络联系,在文化视野和中职生涯中,便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重组。同时,将知识的学理内涵进行深化,将其提高到文化层面的高度,在培养技术能力的过程中,知识既是经验的引导,同时又是文化的实现。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进行结合,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其情趣,拓展其视野,实现能力培养与人格升华的双重目标。
2.3 校园文化是中职学校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
学生的课外活动是课堂以外的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中职学校要通过自身的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辨析能力,并引入健康的适合中职学校学生特点的形式,充实校园文化,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课外文化环境,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角度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在校园文化中吸纳富有情趣、适应学生的文化内容。这种情趣性的文化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提高了校园文化的品味。中职学校在建设课外文化的过程中,其目的是培养精神文化,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物质文化,这是建设中职学校文化的前提;在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建设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支撑。对于校园文化来说,校园物质文化属于硬件,这种硬件设施完善了校园设施建设。
2.4 校园文化是中职学校创新教育的载体
在中职学校教育中,其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因此,随着办学时间的不断延长,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出与时俱进性,更要对载体进行创新,进而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为此,要对文化活动进行创新,主要表现在:一思路方面,在变中求新,新中求精;二内容方面,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加其情趣,开阔其视野,升华其人格,培养创新能力;三方式上,通过与企业、社区等进行“联姻”,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将校园文化建设延伸到校外,整合校内、校外两种教学资源。
校园文化建设是中职学校建设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进而,全面展示了校园的本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等。校园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以创新教育的理念,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抓好三风建设。
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培育核心竞争力
3.1 强化物质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
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其物质文化是学校各种实体的总和,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途径和载体,是建设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物质文化反映出的典型特征是:校园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楼一室都好像在对你说话,都在向你眨眼睛,在对你歌唱。所以说,建设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进而为物质文化奠定基础和基石,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做到:
一要构筑自然景观,注重建设文化景观。
二要结合中职学校的办学特点,在物质层面上突出中职的特点。
按照增强中职特色的总体方向,进行校园景观的设计,不断增强人文艺术氛围,强调绿色环保,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对于中职学校来讲,可以没有豪华的教学楼、体育馆,但是必须要有先进的实验楼、实训楼。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其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方面。因此,实践性教学设施的建设要放在首要位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中职学校要按照教学工厂的模式设计教学环境,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一体化,这种教学环境融教室、实训、实验、考工、技术服务与生产于一身,使专业教室具有多种功能,进而打造中职的环境和氛围。校园内的楼、路、灯、教室、实训基地、设备仪器、广场等都可以人名、企业命名;树应统一标出它的特征特性、树龄等。校园内还应增加名人石雕、刻上带有文化意义的文字等;花草的养护水平要高。这些文化可集中反映建校以来对学校有贡献的名人、优秀校友、优秀合作企业家、或有过重要贡献的人,每项物质文化都应该按“艺术”精品的标准来建设。还有校徽、学校标志、校歌、信封、文稿纸、提袋、校服、画册、校刊、教材、光盘、校园网战、学校产业的产品的标识等都应该印上无声的文化。
3.2 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为了确保学校教育的有序性和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其目的是通过制度来强化教学,然后用文化将教学进行内化。制定制度文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对外办学方面的。如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专业建设、订单培养、跟踪调查毕业生等机制的建立与运行。二是学校内部教育教学、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制度文化建设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与国家精神相符;与社会现实情况相适应;与学校现时实际情况相适应。注意与时俱进,创新建设工作。二是注意重制定,轻执行,或重执行,轻监督、轻评价反思问题。
3.3 精神文化要追求“中职”的理想
通常情况下,校园精神文化主要表现为:经过多年的积累、沉淀所形成的信念,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这是建设中职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进而在深层次上体现了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在精神形态方面主要包括: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以及校风、校训等校园内的精神上的东西。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①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②加强和谐校园建设。③积极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激励功能。
当前,中职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适应市场化需求,不断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创新意识、技能意识和效益意识等。要根据市场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趋势,积极打造自身的特色专业等,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积极培养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4 利用网络文化的优势,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
在信息化时代,中职学校借助信息化手段,通过高科技对校园文化进行建设。
首先,借助网络的交互性、快捷性和开放性,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校园文化主体的想象空间和创造空间。
其次,充分利用网络文化开放性和隐匿性,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让不同的文化主体参与到相应的问题中去,为提高校园主体的综合素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进而营造了文化氛围。
最后,网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为校园文化主体的全面发展创造了环境,提供了条件。青年学生凭借网络文化的共享性,通过电脑畅游世界、博览群书。使学生的思想更加的丰富,并且培育了校园主体的判断力和识别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为学校营造了全新的文化氛围和环境。
综上所述,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建设校园文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它要经历一个完善、定型和不断深化的过程,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沉淀。在对校园文化进行定位时,要将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中职学校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遵守“系统规划、整体推进、分步实施、定期更新”的原则进行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充满活力,具备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中职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园地。学校的文化建设对素质教育的重要影响和作用也越来越受到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与认同。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其独特的教育作用,对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一、物质文化
学校的物质文化包括自然环境的美化和文化氛围的创设,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需要这两方面相互协调,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1.自然环境的美化
美的环境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学校环境的优美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会产生直接的感观影响。学校的环境应做到“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让每一个角落都育人,让每一颗小草和花朵都成为一首优美的小诗”。另外,还要充分利用黑板报、广播站等宣传阵地,营造出崇尚科学、尊师爱生、团结互助的氛围,让校园的每一处都能愉悦师生身心,净化师生心灵。
自然环境的美化,需要全体师生共同维护共同爱惜。可以成立校园文化领导小组,由学校领导、年级组长、艺术教师、学生代表共同参与管理,对校内骑车、践踏草地、攀折花枝等不良行为进行检查与监督。
2.文化氛围的创设
文化氛围的营造要因校而定,主要从国旗、国歌、校歌、校徽、校训、名言警句以及宣传橱窗、板报画廊等方面入手。
国旗国歌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校园文化的必要部分。学生要参加升旗仪式,做到人人会唱国歌,个个敬国旗,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国旗的内涵、国歌的意义。可以开展国旗国歌的系列主题活动。
校徽、校训、名言警句的设置,既不能抽象,又不能太俗气。太抽象,让人费解或遥不可及,太俗气则寡然无味。制作要精细,张贴要醒目,不能粗制滥造,否则缺乏严肃感,凡能起到宣传,提示作用的地方都可利用。我校在学校中央大道雕塑的醒目位置张贴“至诚至勤”的校训,学生从学校大门口一踏进校园,就能看到校训,使学生明白一天的学习要勤奋,要做一个诚实的学生;在食堂张贴“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名句,很好地起到了宣传教育的作用。
二、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很重要,但只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基础工作,而培育师生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因此,必须认真进行筹划。
1.学生文化建设
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校园文化的创建者、享用者、受益者。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停留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层面上,而是使他们成为思想道德高尚的文化人,真正做到“知”与“行”的有机统一。“学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要充分尊重学生,从以下方面尝试:
(1)制定管理细则,促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首先,明确学校要求,从开学的第一天起就严格规范学生的言行。同时,在全校开展争创“行为规范达标班”和“行为规范达标个人”活动,可制定学生常规管理的规范,对学生进校、上下楼、出操、上课、课间休息、卫生等都提出文明礼貌的具体要求,每天组织专人进行督导检查,成绩作为评先选优、评定学生操行的重要依据。
(2)开展各类兴趣活动,促学生文化素养的养成。
举办兴趣小组。学校根据师资的情况,可设置合唱、乐器、美术、书法、科技、体育等兴趣小组,由有特长的教师以及聘请的校外辅导员担任辅导工作。引导学生的兴趣,充分挖掘和培养学生的特长,以点带面,以面促点,在普及的基础上力争全面提高。另外,为展示学生的风采,推动学校艺术活动的开展,学校还应举办艺术节。艺术节内容包括文艺汇演,国歌校歌独唱比赛、美术书法、科技制作等,各班组织轮流观展。学生在积极参与艺术节的活动中,调整了心理状态,融洽了人际关系,唤醒了主体意识,增强了成功感,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的素质得到和谐的整体发展。在活动中,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了升华。
开辟学习园地。为面向全体学生,提供每个学生自由发挥、自我展示的空间,在学校橱窗中开辟学生专栏,可以根据学校教学工作的总体思路,确定不同的主题,如习作展、写字展、绘画展、手工展等,让学生自由地将自己的各种作品等张贴上面,增强学生的自强自信意识。
2.教师文化建设
任何课程理念的更新和改变,只有经过教师的课堂运作,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教育成果。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进和广泛实施,给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和要求。教师角色、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成为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应成为学者型、研究型的教师,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自身更需要得到持续不断的成长与发展。教师文化建设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那么,什么是教师文化呢?它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主要包括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态度倾向与行为方式等。教师文化建设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1)发挥教师的主人翁意识。教师是学校的主人,这不仅体现在教师是教学方式的领导,也是课程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领导,这就要充分尊重教师权益,发挥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为教师个性发展提供平台。(2)倡导教师共同学习。教师的职业是不断学习的职业。需要长期的补给知识。教师的职后学习要把问题来源于学生教育以及课堂实践,这样才会有的放矢。我们提倡教师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只有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做好学生的表率。(3)要建构教师多元评价体系。只有按照多元要求评价教师的工作,才显得教师职业的满足。(4)校长需要作好引领。教师在学校文化建设工作中具有引导作用,只要教师自觉地加强学习,培养自身的文化素养,才能谈学生文化素养的养成,这就需要校长做好引领,给教师及学生创造文化学习的氛围。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它蕴藏在学校教育各项工作之中,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影响着教师和学生在学校教育活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教育行为方式。校园文化既对学校和学校教育活动具有指引方向的作用,其本身也是重要的教育因素。因此,必须对校园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多方入手,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关世民.我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03.
学校文化:登攀文化
文化特色:创造教育
办学宗旨:创造适合师生发展的教育,让师生享受教育的幸福
办学方略:依法治校、民主理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名师强校、特色显校
办学目标:
——学校发展目标: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师资精良、科研领先、质量一流、特色鲜明
——教师成长目标:学生爱戴、家长喜欢、学校信赖、自我满意
——学生培养目标:在校是个好学生、在家是个好孩子、在社会是个好公民
教育理念:把孩子当作孩子看,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对待,六年影响孩子一生
校 训:登攀
校 风:和谐、创新
教 风:博爱、务实、尚智学 风:乐学、善思、明理、力行
核心价值观:
——学校观:学生幸福成长的乐园,教工成就自我的家园
——管理观:领导就是服务,管理为了服务
——教育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爱满天下、教人求真
——教师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学生观:学生是自己发展的主人
——知识观: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网是主体的经验、解释和假设
——教学观:教学就是创设一定环境和支持,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
——学习观:学习就是主动地生成自己的经验、解释和假设
二、制度文化
《“登攀者”每日一课与课前说课制度》
《“登攀者”夜研修制度》
《“登攀者”跟贴制度》
《“登攀者”博客制度》
《“登攀者学社”活动制度》
《“登攀者”常规管理工作细则》
《“登攀者”教育骨干特殊津贴发放办法》
《“登攀者”管理岗位津贴发放办法》
《“登攀者”班主任津贴发放办法》
《“登攀者”加班补贴与出勤津(来源:文秘站 )贴发放办法》
《“登攀者”教育教学与服务质量津贴发放办法》
《“登攀者”教育科研成果奖励条例》
《“登攀者”专业成长津贴发放办法》
《“登攀者”安全责任奖发放办法》
《“登攀者”师德师风奖发放办法》
三、环境文化
“登攀者”雕塑
“登攀者”圣园
“登攀者”宣传栏
“登攀者”书画长廊
“登攀者”悦读吧
“登攀者”语录
“登攀者”荣誉墙
“登攀者”学刊(杂志)
“登攀者”学报(报纸)
“登攀者”广播
四、行为文化
(一)学生文化:创造节、读书节、体育节、艺术节、英语节、游戏节、数学节
(二)教师文化:
(1)“登攀者”形象:
职业自珍、师德自律、专业自豪、业务自强
(2)“登攀者”意识:
“教育生活”的行走意识、
“自我规划”的行走意识、
“自主发展”的行走意识、
“既教又研”的行走意识、
“能力极限”的行走意识。
(3)“登攀者”行动:
“登攀者”每日一课、
“登攀者”周三展台、
“登攀者”教学开放日、
“登攀者”教学展示周、
“登攀者学社”活动、
《“登攀者”专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登攀者”专业发展学期计划》
《“登攀者”专业发展每日行动记录单》
《“登攀者”专业发展电子文档》
(三)评比文化:
“十佳登攀教职工评比”、
“十佳(百佳)登攀少年评比”、
“登攀杯”青年教师优课评比、
“登攀杯”青年教师基本功展示、
首先要创设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尽量做到教学区、活动区、生活区相对独立、互不影响,规划科学合理、井然有序。围墙、校门要古朴、沉稳、厚重;教学楼要整齐对称,要有绿化园,树种尽量繁多;教学楼前要设报栏,因为这是学生了解世界的窗口,是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健康成长的沃土;宣传栏、格言展示牌、楼厅牌匾、园林刻石、校园音响系统等能展示学生才华、向学生输送精神营养的设施尽量设置;现代化的运动设施也要齐全,如塑胶跑道、足球场、篮球架、设施完备的体育馆,给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提供空间;餐厅服务要周到,膳食科学,提供优良服务。
二、管理文化要体现激励、服务、控制
长期规范的制度和管理,可以使习惯成自然;优良的制度,可以成就优秀的学校文化品位。学校制度体现着学校管理的价值观,不仅规范着人们的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工作效率、工作习惯,还激励着人们的斗志,控制着学校内部活动。学校的规章制度应具有两种职能:一是保障功能,即为了保障学校协调、有序、健康地发展,保障师生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二是激励功能,即激发和调动师生为实现办学目标,实现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构建学校文化,必须制定能保障学校协调发展的规章制度。
要重视教师的终身学习,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优化和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要把教育教学的过程变为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不断改进、不断创造的过程,规定教师每年的学习“量”、读书“量”;规定教师必须开展教育科研,进行课题研究,写教育案例、论文,争做“学者型”、“科研型”教师;规定有经验的教师要与青年教师通过“导师制”建立“结对帮扶”关系;规定聘任、评优、晋级、评选学科带头人等必须拥有相应的教育科研成果。
学校要逐步形成“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校本教研模式,通过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发现问题,把问题当作课题,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创新,在反思中发展。学校每周开展教研活动要固定时间、固定人员、固定地点,其中教研内容要有理论学习、优秀教师样板课、各种形式的大赛、教学能手和优质课的评选等,真正通过专业引领、合作交流实现自我发展,不断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
学校要紧紧抓住新课程改革的契机,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综合评价制度,探索“自主合作、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真切地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让学生学会选择、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
要重视德育,大力进行诚信教育,开展文明自律教育活动,把道德目标要求分为合格、良好、创优三个层次。在一般考试中,要推行无人监考,在学生纠偏上明确告知学生“允许犯错误,但不允许撒谎”。
在学生中要推行“自主学习”的教学管理模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提出问题,学会合作研究问题,学会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学习。
要注重素质教育,倡导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健全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精神文化要体现科学、关怀、奋进
精神文化,指办学宗旨、培养目标、校风校貌等,是学校群体的世界观、价值观、人伦观的总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