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09:15:4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中学生美学教育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引言
当代中学生是否具有生态美学观关系到未来的生态环境变化。然而目前有些中学生还没有意识到生态美的意义,他们对生态美的理解比较片面,缺乏从美的角度欣赏生态环境的意识。有些学生对大自然的情感表现很淡漠,对待生命的态度也很随意。所以我们应加强对中学生的教育,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索生态美学观教育的途径,培养中学生的生态美学观念。学生审美观与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所以生态美学观培养更应从初中做起。本文分析了初中生物教学中生态美学观教育的策略。
1.多媒体教学深化学生的直观感受
生动、形象的画面可以吸引学生的随意注意。在对生物之间的关系进行教学时,学生可能很难一下子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笔者运用生动的动画,色彩绚丽的生物图片进行辅助教学,给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生动的图片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为学生呈现具体直观的形象,鲜明的对比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通常在为学生呈现一幅美丽的画面时,有些学生的表现是欣赏、赞叹,也有的学生显得麻木和无动于衷,但是在紧接着呈现一幅具有强烈对比的画面时,几乎所有学生的反应都是惋惜甚至更为强烈的情绪。笔者在第五章第1节“植物的光合作用”中呈现了美丽的太湖风光之后紧接着呈现蓝藻爆发的太湖图片,很多学生都大声叹息;在第四章第2节“食物网”中先呈现了善良的路能悠闲行走的画面,然后立刻呈现被狩猎者伤害的伤痕累累的路蛇,学生的反应更加强烈。播放视频展现自然界的神奇壮观之美,通过视听的结合,丰富学生对生态美的情感体验。
2.古典诗词的渗透陶冶学生情操
生态美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具有相似的内涵,尤其是许多古代的诗词将生态美表现得淋滴尽致。例如笔者在讲到生物生存的环境时,以美丽的千岛湖为例,千岛湖之水源自浙江省的新安江,南宋学者沈约曾赋诗一首:“洞彻随清浅,皎镜无冬春。千初写乔树,百丈见游麟。”形容其水之清澈。千岛湖盛产鲈鱼、鲢鱼、鳙鱼等多种鱼类,但由于鲈鱼身价高好赚钱,所以当地大量养殖鲈鱼,结果导致湖中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鲢鳙鱼大量减少,随即湖水爆发了大规模的蓝藻,整个湖面都变成了碧绿色,而湖水也变得恶臭不堪。例如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调朗读诗词:“明月别枝惊鹤,清风半夜鸣姆。稻花香里说丰田,听取蛙声一片”,然后带领学生分析这首诗中所体现的生态元素,诗中不仅描写了“稻田”,还描写了动物"昔鸟”和“蛙”,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领会到动静兼有的美感,最重要的是学生的情绪也受到诗人舒畅、喜悦之情的感染。这首《西江月》是辛弃疾在江西生活时所作,它描写了诗人在夜晚的田间行路时所感受到的农村自然风光,当时的月亮刚刚出来,惊动了树上的鸟儿。天气很热,所以虽然已是夜晚,但是树上的知了还在鸣叫,可是诗人还是感受到了丝丝的清风。
3.生态情境的核拟激发学生的兴趣
实验设计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与现实生活问题相联系的情境,找准现实生活的切入点,强化感性认识。例如在阳光可以促进叶绿素的形成这一内容的学习中,许多学生表示从未见过这种情景。于是,教师带领学生在遮光的条件下培养了许多豆芽,豆芽是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材料,但是很少有学生观察过豆芽。先让学生观察在遮光条件下豆芽的颜色,然后将遮光物移开,仅两个小时左右,本来是白色的豆芽即变成了绿色,学生都惊讶于豆芽变绿的速度之快。生动的实验使学生很快的掌握了“光照可以促使叶绿素形成”这一内容,也让学生深深的感叹自然之神奇。实验设计应注重直观性。例如探究酸雨对吊兰生长的影响,实验地点就选择在教室后面的桌面上进行。笔者首先给学生讲解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然后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酸雨的形成原因是由于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引起的,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假设和草拟实验计划。学生最后决定选取三盆长势大致相同的吊兰,分别编号①、②、③,并在教师的帮助下配制了两个浓度的模拟酸雨(PH=3,PH=5)。其中吊兰①潘自来水作为对照组,吊兰②绕PH=3的模拟酸雨,吊兰③绕PH=5的模拟酸雨。实验大概进行了两周,饶水频率平均三天一次,两周以后的结果令学生的印象十分深刻:吊兰②的叶子全部枯萎了,吊兰③也只剩下几颗一半绿色的叶子了,只有绕自来水的吊兰①长势很好,叶子繁茂碧绿。经过这一次的实验,学生深刻的认识到了酸雨对植物的危害,有的学生甚至主动搜集了酸雨对其他生物的影响,发现酸雨还会使人患上哮喘病和支气管疾病。笔者在此基础上向学生宣传了“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加深学生的印象。
4.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伯林特认为在环境当中,作为积极的参与者,我们不再与之分离而是融入。这种参与的审美方式不是只有看或听,而是一种全身心式的体验。例如在为生态系统进行分类的过程中,笔者组织学生考察了校园生态系统,活动中学生要辨认校园的植物,对校园植物进行分类,分析校园的生态结构。有的学生还给植物系上了简洁明了的标签,这即丰富了同学的知识,又为师生提供了欣赏的便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了解校园的生态结构,总结了校园绿化的特点,并为校园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这一活动不仅使学生得到了美的享受,还从情感上拉近了学生与自然的距离。
5结束语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美学观的教育可以使学生从美的角度看待生态环境,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家园意识。美的事物能够使人感到身心愉悦,对美的欣赏和理解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了生态美对生活的重要意义。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中学生正值美好年华,就像含苞待放的花蕾,富有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他们爱美、追求美是理所当然的,这是一种积极的生理需要。那么中学生怎样才算美呢?中学生应做到仪表美、性格美、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
1. 仪表指人的外表,包括容貌、形体、姿态、风度和穿着打扮。人的美还不仅仅是一个外形的问题,真正的仪表美是由生理的美、风度、气质与修饰美所共同组成的。生理美是受人体解剖生理所决定的,它指的是人的相貌、身材、肌肤等,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人体自然美。健康、匀称的体魄是自然美的首要条件。因此,我们在各项活动中,特别是体育课,要求学生站立时要挺胸收腹,走路时步态要均匀、稳重,活动时要轻捷、灵巧,从而给人一种健康、舒适的感觉和美感。
在平常教育教学中,特别是注重学生的服装,要求一个人的修饰必须与自己的年龄、形体、身份、气质等特点相协调,以整洁、协调、大方为美。当一个少女穿着色彩淡雅、款式活泼的连衣裙出现在人们面前时,会给人以清新、秀美、朴实的感觉,令人想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语句来。
其实,中学生的发型也应符合中学生的身份。男生不留长发,黄发,女生不要烫发。要求女同学不要盲目模仿成年女子活港台明星,戴首饰项链,抹口红,描眉毛,穿新潮服装。最后是风度美,它是一个人的相貌、举止言谈、姿态、作风所体现出的一种综合美,是一个人长期所受的教养而形成的气质的自然外露。一个健康、活泼、开朗、谈吐文雅、举止端庄、彬彬有礼的中学生,希望自己有一个美好的风度,它既表现人的静态美,又表现人的动态美;既可见自然美,又可见社会美、艺术美;既有外在美,又有内在美。因此,只有加强道德、文化、艺术修养,陶冶美好的性情,经过不断的努力,才能实现愿望。
2. 与仪表美紧密相连的是人的性格美。性格指一个人特有的鲜明而稳定的个性特征。性格是构成一个人内在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性格反映这个人的胸襟、度量、意志、脾气和性情,影响这个人的精神状况,并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特征。这样要求中学生加强文化、道德修养,不断塑造自己的个性品质。同学之间以诚相待、热情忠厚、豪爽、大方、温柔;遇事要冷静、果断、坚毅;对待前途理想要乐观、进取,以饱满的热诚去学习工作。
3. 行为美是心灵美的外在表现。这样就要求学生努力学习,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课后按时完成作业;关心集体,热爱班级,保护集体荣誉,努力为集体增光添彩,平时严格要求自己,遵守纪律,热爱劳动,尊重师长,互帮互学,爱护公务,遵守公共秩序都是美的行为。
语文学科的两大特点之一就是人文性,语文知识的学习是通过具体的书面语言获得知识的建构。书面语言中蕴含的思想性、艺术性、文学性、美学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的途径。语文教学虽不像美术那样具有直观的审美教育,但是文学作品中描写的风光美、人格美、情感美等等,都具有审美性,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途径。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在朗诵中感受美
文学作品是给读者阅读的,如果没有阅读的经历,那么对文章中的美学价值就无法体会和感悟。在朗读中发现美,在朗读中感知美,这是对学生审美教育的关键。学生在朗读中可以充分理解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美,理解文字背后蕴含的高尚情操,感受生活美好带给人的愉悦。文学艺术是用形象化手段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通过阅读文字后,联想和感悟,从而体会文本内部的意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和领悟美,树立自己的审美信心。朗读是学生感受美、认识美的途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必须要通过阅读来感受。朗朗的读书中感知文章中的美好情感和美好事物,这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感觉是对学生渗透审美经验的先锋官,没有感觉和感知就没有学生的审美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内容汇聚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蕴含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凭借这一巨大的美学资源优势,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渗透、强化审美教育,并通过阅读范文、分析内容、说写训练等各种形式,帮助和指导学生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准确创造美,这对于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在阅读范文中充分感受美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主的,所以课文内容是学生耳听、眼看、口读的最直接感知的材料,而阅读范文则成了激发学生美的情趣,树立美的意识,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
1.激发美的情趣
学生美的情趣是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为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体验创设一种情境,指出一种导向,即通过对课文的认真阅读和反复品味,为其接受机制营造美的氛围,引导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实践证明:朗读课文是激趣的关键。通过朗读,课文中的美学意蕴得到了初步揭示,美学价值得到了相应开掘。
2.树立美的意识
学生美的意识是在美的情趣激发以后,潜移默化中逐步确立的。教师要分外珍惜,精心呵护,在阅读范文上下工夫,花气力。阅读范文既要有老师富有魅力的范读,更要有学生富有表情的朗读。如前者是导径的灯,后者则是寻路的杖。学生在寻路之时则能把教材中优美的诗歌、散文,动人的小说、戏剧,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体味出作品的美感,从而进入作品特定的意境,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心同其情”的艺术效果,积极主动地发现美,感受美。
3.增强美的感受
范读不仅要再现课文的情境,更要深刻体会课文的情感,只有真正体会到课文的情感,才能获得最真切的感受。中学生正值青春萌动期,内心世界一刻也不会平静,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宣泄,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因势利导,使其从作品中吸取营养,产生爱心,生发美感。比如课文《春》,教师通过舒缓、欣喜的语调,再现了坚韧的青草、温柔的春风、湿润的春雨、璀璨的春花等形象,使学生感受到了春天的美景。
二、在课文分析中正确鉴赏美
中学语文课文中包容了各种美的形象和各种美学风格,如苏州园林的优美,松树风格的崇高,小桔灯的朴实,等等。教师通过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的挖掘和分析,一方面唤起学生情感,引发学生想象,另一方面加以理性的指点、引导,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1.抓住美的语言
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在领略其语言美中获得美的享受。如《荷塘月色》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淡雅而富于诗意的图画,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淡淡的喜悦,交织着淡淡的哀愁,而这种朦胧隽永的情绪都是通过对荷塘及月色的描写传达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象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韵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当教师讲析这段文字时,一幅光彩相间、淡雅朦胧、明暗相宜的月色荷塘展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语言的中介使他们感觉到景物中所寄寓的至情至深的意境,引发了想象,生发出了喜悦和满足。这正是美的语言产生的奇妙效果。
2.抓住美的形象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典型形象的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具有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蔡老师,她外貌温柔美丽,心地慈爱,爱孩子,关心孩子的甘苦,及时为孱弱的孩子排除痛苦悲伤,是一位老师的美好形象,使人受到美的感召而净化心灵。再如《背影》中的父子情,《藤野先生》中的师生情,均是通过生动而丰满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这些都是课文审美鉴赏的关键。抓住人物形象,并深刻体会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情感,细心揣摩,反复品味,必能使学生作出富有情感的审美评价,从而使审美鉴赏跃上一个新台阶。
3.抓住美的意境
优美的意境能引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课文《荷塘月色》的重点就是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让学生想象出在清幽、寂静的夜里那流水一般的月光,月光下那绰约多姿、清香四溢的荷花,一切都显得那么恬静、淡雅。之后在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意境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联想,你可曾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意境。于是作品的艺术美唤起了学生心中对生活美的回忆,从而加深了对《荷塘月色》作者创设的意境的理解。再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给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提供了广阔空间,通过教师的分析点拨,学生读着这雄伟的诗句,仿佛看到了历史上的无数英雄豪杰,为中华民族的兴盛和发展英勇奋斗的雄姿。通过联想和想象,学生不仅感受到诗人描写的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雄奇景色,还看到一条历史人物的丰满画廊,进一步鉴赏词句的意境美。
三、在说写训练中创造美
一个人的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与其审美能力的深化和拓展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决不能光用教师的范读和讲析代替学生的朗读和理解,用教师的鉴赏代替学生的鉴赏。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课堂成为感受美、理解美的场所,使学生成为评价美、鉴赏美的主体。要加强对学生的表情朗读,创造性复述,演讲辩论等方面的指导,做到音质悦耳,诵咏清晰,韵律和谐,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要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以说促写,以读促写。在讲读课后,安排同类体裁、题材的训练,引导学生在语言表述、结构安排、主题表达方面对范文从模仿入手,进而达到独创的层次。如学完《我的老师》这篇课文后,随即布置同题作文,要求学生按照范文仿写。同学们以饱蘸情感的笔触,描述了全国劳模、特级教师李庚南严父慈母般的形象,赞美了她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关怀备至的高尚情怀,表达了对李老师的一片挚爱之情。
中学语文中的审美教育既是一种潜移默化、实实在在的教育,又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把美育工作做得更实更好。
参考文献:
中学美术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学生性格的塑造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学美术教育的发展模式也随之变化。在中学美术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如何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学生审美情感的重要意义
美术教育开展的意义从根本上说就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中学美术在考虑学生特性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艺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给予学生美的启发。美术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教师应该系统地对学生的审美情感进行培养。所谓审美情感指的是学生在面对生活等环境所拥有的一种欣赏美和发现美的素养。单纯强调语、数、外课程开展会造成学生的巨大压力,而美术恰恰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之余,感受到美的事物给人带来的愉悦和幸福。
学生的审美情感,首先是全身心的情感体验,也是对优秀作品所感受到的情感升华。学生的审美情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特殊条件,即愉悦而快乐的享受。学生喜欢美术课程,这是一种本能的,自然流露出的情感需要。当美术教师带领学生进入特定的艺术情境中,所获得的感受是带有收获的享受。这种情感体验是艺术审美情感的塑造。学生的审美情感是一个逐步提高而趋于丰富的实践过程。学生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的审美品质,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
二、审美情感培养在现阶段课堂中的情况
1.学生对美术课程的态度。随着现阶段课程的发展,初中学生已经不像小学课程那样轻松,学生所面临的中考使得美术课程相对于其他课程受到忽视。学生对美术逐渐形成了可有可无的态度。美术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其重要程度虽然不等同于主要课程,却也是不能或缺的。为了加强学生的审美情感,要从根本上改变美术课程在家长、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2.内容与时间的安排不严谨。根据美术教材进行教学的教师都有相似的感觉,就是只能挑较为重要的课程来讲。美术教育的任务重,课程时间少,内容多,不能很全面地完成美术教学的所有任务。在美术课程的设计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中学生的审美情感自然得不到培养。
三、培养审美情感的几项策略
学生的态度及美术课自身的局限使得美术课程长期陷入一个尴尬的境地,也使得原本对美术兴趣浓厚的学生失去了发展自身特长的机会。同时,学校和教师要了解到,美术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它的存在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拥有美术鉴赏能力的人是当今社会所必备的人才特性之一。只有对美术进行系统和专业的学习,才能充分塑造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他们的艺术品位和文化修养。培养美术审美情感教育一方面对学生美术课程的开展十分有益,另一方面也对学习其他文化知识奠定了基础。美术课程的审美情感开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加强学生的艺术文化审美。培养中学生审美情感首先要从加强学生的文化审美做起。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开拓眼界的机会,让学生在欣赏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同时,达到精神层次的陶冶。比如在欣赏世界名画的课程中,让同学们赏析西方著名画作达・芬奇的油画《蒙娜丽莎》、莫奈的《睡莲》、丢勒的素描《手》,同学们在欣赏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同时,会受到精神的熏陶。
在对这些画作的感受中,学生最初只是感到惊奇,但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和帮助之下,通过感受画家的生平、所经历的社会背景对美术作品进行正确的认识和分析,进一步感受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作品本身的美学内涵。只有学生可以独立欣赏美术作品,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审美感情的积累。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合理设计课程,深入解析作品,还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2.重视学生对艺术的兴趣积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影视等方式使艺术表现变得多姿多彩。对于高中生来说,多媒体这种形式比较适合学生好奇的天性,让学生增加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法应用恰当会给美术赏析课堂以“锦上添花”之感。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发展空间。学生的审美情感同教师的审美情感教育息息相关,教师自始至终对学生情感都具有启发性作用。教师自身对艺术作品的情感注入能构建教师的人格魅力,这些因素对培养艺术审美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
纵观整个中学美术教学,无论是作品欣赏还是技巧训练,都对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提高必须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个性化的发展空间。须知任何一个艺术事物的价值判断都离不开审美情感的丰富和充实,它是美术教育给予学生的情感动力,对学生的健全人格起到提升和完善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他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之中。”可见,新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走进新课程》其中的一点就是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由此可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1 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重要任务
审美感受能力就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一种直观把握能力,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事物美的外在形式,如对形态、色彩、声音、线条、动作、语言的感受;第二是对审美对象所蕴含的情感表现的感受。前者是具体直观的,容易理解;后者则比较抽象许多,难以把握。通过语文教学实践,学生是作为审美主体进行审美活动的,首要的是必须接触到教材,特别要发现课文中美的元素。我们把这种对课文中美的因素的直接领悟的能力,叫做审美感受力。如果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发须首先要通过组织教学引起学生的审美注意。要知道审美注意是审美活动的起点。在各种审美活动中,要利用突出注意指向并集中于审美对象,这样就能使感知变得更清晰、更精确、更全面。发现所学课文的审美中心是语文审美注意的最大问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课文的阅读是学生最基本学习活动之一。审美注意力的培养有赖于这种对课文的把握。对课文中美的艺术表现的敏感是审美的关键。因为培养和锻炼审美的敏感,是培养审美感受能力的前奏,尤其是对形式美的敏感性。那么敏感是什么呢?是指欣赏者一看到艺术作品,一接触到形式就能有一个整体把握,这是一种穿透力。初中语文教材中文体多种多样,风格也迥异不同,本身就充满美的感染力。所以说,学生审美敏感的培养主要是指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审美的敏感性,让学生通过语言的剖析,发现课文中的美的开象。锻炼语言的审美敏感性,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把握形象,在生动形象的语言环境中去感受美。
2 审美经验运用,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审美想象是一个人产生审美意象的重要心理因素,是其沟通感知因素与理解因素的桥梁。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课文、阐释问题以及进行答问时,恰当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已有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回忆和嫁接,就能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这种“接轨”能使学生产生较为亲近的感觉,使其思维内容超出作品本身的内涵,从而产生愉悦的审美想象。语文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一是可以巧用艺术空白。教师要善于发现文学作品似是而非的模糊处、以一当十的凝炼处、语微旨隐的含蓄处、戛然而止或耐人寻味的结束语等,启发学生的思维想象,以叩开学生灵感的心窗。二是可以借助多种艺术形式。艺术是相通的,语文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善借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以开阔学生的想象空间。三是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汲取教育的因子。教学如果没有与学生生活的结合,学生的审美想象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需要指出的是,在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审美教育的主导因素,学生是审美的主体因素,因此教师绝不能越俎代庖。教师要相信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知和想象作品的意蕴,促使其自主获得审美体验。
引言:
语文是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与数学、英语并称为小学的三大科目。在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美学教育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需要。语文教学的内容十分丰富,例如古诗词、寓言故事、散文、现代诗、小说片段等等,这些经典的文学著作带有极强的审美性和文学性,是一种语言艺术的代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十分必要且势在必行的。语文教师要重视小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充分挖掘语文内容中的审美因素,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鉴赏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
一、审美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审美能力是能力的一种,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养之一,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活动,主要针对客观对象或情景的认知、欣赏和评价。审美能力包含有先天的因素,但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和训练逐渐提高,因此,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师要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包括对发现美的能力、对美的感受力和欣赏力,进而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创造美。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语文教学内容中的一些资料带有审美的意味,教师要充分利用并加以深化,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美的体验――对美的理解――对美的升华――对美的创造,由低到高,逐渐提高。教师要立足于语文教材,把握教学资料中的美学因素,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审美规律,层次化的开展审美教育。
1、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素质教育理念日渐深入人心,尤其在小学阶段,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小学生。审美能力作为小学生综合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容忽视的能力之一。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小学生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有助于加强对美的鉴赏能力,进而对身边的事物和外界的环境有一个更全面的认知,会以一种审美的心态面对世间万物,进而提高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成长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小学生提高审美能力是对素质教育的升华。
2、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提升语文教学的需要
语文同数学一样是小学阶段的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只有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进而对其他学科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是古诗词、文言文、现代诗歌、散文、叙事短文、小说片段等,这些都是我国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是先人为我们留下的传统文化,值得继承和弘扬。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于古诗词和文章等学习内容的感悟能力,例如文章中运用的词语有的华丽、有的朴素,有的直接、有的婉转,语言修辞手法使用很普遍,例如大量使用排比句式,运用比喻、拟人、对仗等修辞,进而凸显文学作品的语言美和形式美,这些都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做能感受到的。因此,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需要。
3、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审美能力既然是能力的一种,在小学阶段更要受到重视。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启蒙阶段,在小学阶段加强美学教育可以为学生打下一定的美学基础。尤其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更是提升小学生品质的关键,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助于提高其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和感悟能力,对于小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小学阶段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这是给学生夯实基础的阶段,不容忽视,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其思维能力和美学鉴赏力都会显著提高。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措施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环境对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压抑的环境使人痛苦,优美的环境使人心情愉悦。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营造优质的环境,创设合理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对学生的艺术熏陶。语文教师要重视环境的因素,在语文课堂教学阶段营造合理的情境,要建设一个包含情感和艺术气息的语文课堂,为学生提供一个审美的情境,进而深入开展审美教育,升华学生对美的认识。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开展语文教学,可以使用多媒体软件播放有关文学作品的图片和音乐,例如在讲解《黄果树瀑布》时教师可以在网络上下载瀑布的图片,将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体会黄果树瀑布的壮观,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美,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其次,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语音语调的运用,讲课要生动、形象,语言要具有感染力和爆发力。小学生本身性格特点较为活泼,注意力不够集中,语文教师的讲课方式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首要因素。语文教师要从课文中挖掘出审美的元素,分析课文中蕴含的艺术性和审美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2、通过语言培养学生的美学欣赏力
语言是文学的基础元素,文学作品靠语言取得一定的效果,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运用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教师要针对语文课文中的语言进行分析和研究,指导学生对优美的语言进行品位和欣赏,精致的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通过联想和想象,学生对美会有一个新的认识。教师带领学生品位课文中的语言可以了解什么是美,学会鉴赏美,进而形成一种对美的独特感悟能力,即审美能力。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奶奶的向日葵花海》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描写“夏天的向日葵花海开的无比灿烂,漫天遍野的金黄色仿佛让人置身于金色的太阳上面,一朵朵向日葵向我张开了灿烂的笑脸……”在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的色彩语言十分丰富,拟人手法运用的十分纯熟,向日葵露出了笑脸,让我们体会到一种花朵颜色艳丽,描绘了一幅十分畅快迷人的景色。语文教师要利用对语言的分析,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向日葵花海中,感受那是什么样的一种美丽,进而体会了大自然的美,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力和审美能力。
3、通过写作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创造美主要体现在学会运用语言表达美,最佳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多进写作练习。语文教师要看到学生想要表达美和创造美的愿望,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写做任务《季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表达自己对于季节的理解,一年四季,每个季节有每个季节的特点,不同的季节大自然的景观是不同的,很多生命现象也体现出不同的样子,学生要学会运用优美的语言去表达四季之美。在写作前教师要鼓励学生出去接近大自然,还可以在网络上查阅图片和有关资料,亲自体会季节的变化和身边景色的状态。在这个写作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可以提高对美的感悟力和欣赏能力,在学生的作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春天绿色的小草、夏季火红的花朵、秋天金黄的稻谷、冬天皑皑的白雪。
4、鼓励学生通过想象提高美的意识
想象力是比知识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人的思维决定了他的想象力,语文教师要注重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审美能力培养的前提。对于美感的认知都是通过想象开始的,小学语文的教育对象是小学生,他们的生活阅历较少,性格活泼,好奇心强,语文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教育内容的特点,要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让学生联系自己经历的实际展开想象,进而加强对事物的审美认识。小学生有着真善美的一面,他们对美的追求是最纯粹和简单的,教师要保留小学生的这份天真和美好,激发学生的想象,使他们对美的认识不断深化。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合理的情境,通过语言教育和写作教学,增强学生对美的认知和对美的感悟,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审美因素,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发现美、感悟没、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0-051-01
美育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培养现代人的基本素质和完美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内容。美育渗透也叫审美教育,即运用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教育。席勒曾说过:“若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是先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可见审美教育对促进人才成长十分重要。教师进行课堂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美育渗透的过程,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今天,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美育,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自然界中那30多万种植物同50多万种动物,以及千奇百怪的微生物装饰、点缀着大自然,无论何种生物都蕴含着神奇的奥秘,都闪耀着美的光芒和色彩。生物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组成了一幅完美的画卷,构成了千姿百态的、绚丽多彩的自然美,所以我认为生物教学中美育渗透主要包括自然美、科学美、人格美等。
一、让学生在生物教学中受到美的陶冶
1、自然美
生物的形态往往是由线条、形体、色彩、声音、运动等美学因素,按照一定的美学法则构成的,并由此形成一种自然的整体美。如嫣然绽放的鲜花,展翅高飞的鸟类,矫健奔跑的猛兽,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以及孔雀开屏的绚丽多彩,无一不展示着生命的形态美,生物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空中、陆地,海洋、高山,平原、峡谷,绿洲、沙漠……体现了多样性的美;但同种生物的形态结构都基本相同,体现了整体一律的美学法则;植物的根、叶、花、果,动物的四肢、眼、耳都表现为左右均衡的对称美;生物体的色彩、形状、线条又可以形成鲜明的、强烈的对比,如绿叶映衬着红花、动物的警戒色、猛兽的斑纹等给人以振奋、醒目和显豁的感觉,给人以对比美的感受,而这些美学因素也可以形成调和,如动物的拟态、保护色又与周围的环境如此的协调,色彩相似,给人以融合协调的感觉:生物整体与局部器官,结构都存在一反应式、遗传中心法则图式和能量金字塔等都是用极其简单的形式表达了非常复杂的生命活动规律,显示了简洁、和谐的公式美。
2、理论美
指人类对认识自然界的真与善的理论达到的水平,是真与美的统一体,实践出真知,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真的,才是美的。生物学中始终贯穿达尔文的进化论和自然选择学说都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和谐美,推动了生物不断进化,其表达形式,理论还体现出逻辑美、结构美。
3、人格美
人格美又叫心灵美,是社会美的核心,指人的思想、品格、志趣、情操、智慧等多方面的美。教材中的著名的生物学家,尽管国籍不同,朝代不同,但他们探索生物奥秘的动人事迹中都闪烁着人格美的光辉。如不怕困难、坚忍不拔,敏于观察、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以及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操都是人格美的体现。
二、在生物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
1、注重教师的形象美
教师自身的道德、学问、仪表等对学生具有深刻的审美陶冶和感染力量。教师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品德、优雅的仪表,无不让学生爱戴,教学语言幽默大方、活泼亲切,使学生亲近又乐于接近。
2、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注重师生情感交流
教学是双方面的,是一种特殊的心灵交流的过程,既有知识的信息的交流,又有情感信息的交流。生物的形态美、科学美等内容是内在的,需要教师入境动情,用心体会教材中的美的内涵,没计好教学中对美的情感体验活动。如讲述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生物新成就时,语调满腔热
情,充满自豪感,尤其是中国特有的动植物,让学生产生对野生的动植物的情感、美感,激发起热爱祖国、保护珍称动植物资源的情感,在学动物行为,通过绘声会色讲述动物的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的小故事的活动,使学生透过生存斗争残酷无情的现象,领略到生物间相到制约的和谐统一美。
3、挖掘美学因素
教师要尽量发掘生物知识中的美学因素,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感受生物学美,如婉转动听的鸟鸣声,鸟类的筑巢、枯叶蝶的拟态,斑马的花纹,蜜蜂的蜂巢的正六边形是最能利用空间的绝妙设计,健康的人体美等美的因素,尽量采用挂图、模型、电化教学形式,使学生感受生物自然美。在实验时,让学生在井然有序的实验室感受到实验美,并要求学生摆放仪器整齐有序,实验操作规范,实验态度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关键词:
小学语文;审美教育;教学策略
每个人生而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但是如何正确培养这种审美能力,如何让审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则需要在后天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升和训练。小学语文是进行审美教育的沃土,审美教育同样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素质最有效的途径。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融入相关的审美教育,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让学生具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让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在美的感受中获得有效的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罗丹的这句话让很多人心中为之一振,深深感到发现美的重要性。要具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首先需要具有的便是审美能力。小学是进行审美教育的最佳时期,此时期的学习对于社会的认识还处于萌芽阶段,正处于审美的形成阶段。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能够让学生正确地看待这个世界,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其次,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当前时代,对于学生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掌握,更需要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开花结果”,从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结合在一起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从而顺利实现教学目标,促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和进步。再次,学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基地,小学是学生打下良好基础的重要时期,在此阶段运用语文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够让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的工作更顺利,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根基,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成长。可见只有具有审美教育的教育才是真的教育,才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和需要。
二、小学语文中审美教育的教学策略
1.结合教材进行审美引导
教材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依托,是学生系统学习语文的重要工具。将教材与审美教育结合在一起则让学生系统地进行审美学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在感受语文魅力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从而让语文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比如笔者在进行《雨点儿》教学的时候,便使用电子技术让学生感受雨的美丽,让学生通过形象化的“雨”的展示,感受雨的灵动性,以及由此所引申的生命之美。从“雨”的学习中还让学生感受“雨”的重要性,让学生思考雨对我们的生活、生产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让学生从思想上感受自然之美,感受自然景色和语言韵律的结合之美。
2.通过情境创建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
小学生如果单纯从字面上进行语文学习则容易让学生陷入抽象的理解中,无法真正促进审美的形成。而通过情景环境的创建则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更形象化,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从而让学生的审美热情予以点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美”的含义。比如笔者在进行《蜜蜂》教学的时候,让学生扮成可爱的蜜蜂,通过对蜜蜂的各种习性的研究和探索中,发觉蜜蜂对我们的重要性,感受蜜蜂的“识路”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非常生动有趣,既锻炼学生对文章的阅读能力,又让学生的表演欲望得到满足,让学生对于蜜蜂的认识有深层次的了解。教师还可以通过更有趣的教学方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欢乐声中感受文章的内涵和魅力。
3.联想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语文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的学习,其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生活的重要展现。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运用生活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的能力,通过课外活动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真切感受生活、自然的美好。比如笔者在进行《父亲的菜园》教学的时候,便让学生尝试播种一些植物或者蔬菜种子,对种子进行悉心的照顾,感受种子成长的过程,感受对幼苗照顾的过程,感受培育过程中的情感之美。这让学生学会付出的重要性,陶冶学生的情操,不仅让学生的审美层次得到提升,更让学生的生活感悟得到深化,让学生的生活能力、审美能力同时得以提高。审美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需要通过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和设置对其进行优化,让学生逐步提升自我的审美认识,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教师要不断探索新的方式方法,让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更好地融合,为学生美的教育做好基奠,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赵永华.小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4,S2:235.
语言是组织、指挥、讲解的工具,也是开发智力、感染情绪、影响个人发展的手段。幽默诙谐的课堂用语可使平淡、乏味的英语课充满欢声笑语,生机盎然,而幽默本身也正体现了英美人的语言特点。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文明礼貌的感染和美好人际关系的体验,请学生回答问题时,一句Would you please...?Can you...?让学生不仅感觉亲切,也体会到了英语的委婉美;You’ve done very well!Well down!Good job!Wonderful!更是给学生的一种肯定、鼓励和信心。
二、感受英语的形象美
1.语音语调。学生在学习英语的第一天就要接触语音语调,和谐、流畅、自然、抑扬顿挫的语音语调会引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尝试欲。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比使学生感受到英语语音语调的优美。学生对于不完全爆破和连读很难掌握,也容易忽略,对于含有该技能的句子,教师可以反复领读。基本掌握好以后,学生再和原来错误的读法作比较时,就会感觉旧读法不悦耳,不可接受,他们就会养成注重不完全爆破和连读的好习惯。
对于学生容易混淆的音素及难以掌握的读法,应及时提醒并改正。在日常学习中,如果能把握好这点,学生的朗读就会充满韵律感。当感受到了语音语调的改进,学生对于英语就会更有热情和激情,也会产生更大的信心,而当他们开始陶醉于自己的朗读和发音时,就会真正感受和领略到语音语调的美。
2.英语书写。同汉语书写一样,行文优美的英语书写同样也可以使人爱不释手,百看不厌。在学生刚接触英语时,教师就应该将规范美观的书写呈现在他们面前。另外,教师还应该注意书写的笔顺和姿势,力图使学生感到一种美的韵味。
3.规则和语法。英语的语法结构、时态变化、句型结构、开闭音节等正体现了和谐、对称、简洁和规则的自然美。这种美是经不断发展而逐渐完善起来的。另外,随着英语学习的不断深入,教师还可以向学生呈现它的文体美、修辞美及韵律美等。学生了解并深深体会到英语的形象美,就会发自内心地想学英语。
教师此时可以有意识地把学生的兴趣引向英语,形成“学生―教师―英语”三位一体的和谐的、生动的、兴奋的教学氛围。
三、感受英语的情感美
古人常用“动之以情”来启发和引导学生。英语的语言教学也可以做到以情动人。在初中牛津英语教材以及很多的教辅阅读材料中,大部分短文都是幽默有趣的寓言故事、童话,贴近学生的情感认识水平,学生被故事情节吸引的同时,也可感受到各种情感之美的熏陶。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初中学生重感情、好奇心强等特点,将语言知识融于语言内容中去讲解。用情节紧紧吸引学生,自然会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在一种积极的状态中发挥最大的潜力。
教师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学生对于知识的不倦追求并不完全取决于其对教学的理性认识,很大部分在于情感的动力。教学活动是认识性和情感性的统一。学生在听课时茅塞顿开,在回答时做出正确的选择,都可以使他们体验到惊喜、轻松、得意、期待的情绪,这一情感的升华形成了学生自觉努力的动力。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7-0062-01
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不仅在于对学生传授语文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现在使用的语文教材,选取了大量的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之所以千古传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充溢着人性之美。因此通过语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用理性的眼光去审视复杂的社会现象,从而培养大学生领悟人生真谛的能力。在此,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语文教学对中学生人性美的培养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从教师本身来言,用有形和有声来培养学生的人性美
(一)用美的教态净化学生。教态是教师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因此,美的教态最具有吸引力和摹仿性,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佳教材。教师稳重、端庄、典雅的仪表;热情大方、豁达开朗的个性能促使师生问感情的融洽,并倍受学生的爱戴和尊重;沉着、冷静、严谨、自信的教态,能给学生以无形的榜样力量。学生在尊敬、信赖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效仿老师的言行,使其审美素质得以提高,甚至影响学生的终身志向和抱负。
(二)用美的语言感染学生。语文教学中,无论采用哪一种教学形式,总离不开“讲”和“读”。因此,语文教师的有声语言要体现在“讲”和“读”中。充分发挥语言的特点,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内容的思想美、意境美、形象美、情感美和语言形式的音韵美、音调美、节奏美。朗读时,注意语言的音韵美,如《琵琶行》里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人自悲;《沁园春・长沙》中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迈气慨;《荷塘月色》中“但热闹是它们的,什么也没有”的苦闷无奈,通过音韵美表现出来,学生在领会其思想美、境界美的同时,自然地引起了对人性之美的深层思考。
二、从语文教材来说,用美的课文充实学生心灵
培养学生的人性美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性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的审美活动离不开具体的事物,更不能离开大自然。反过来说,人们在大自然中遇到美的事物时,总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审美。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审美活动是人类社会文明的象征。审美的过程,也就是人性美得到升华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培养正确的美学观念很重要的。因为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基本上还未形成定局,辨别美丑的能力还不足;他们的模仿能力又特别的强,有时难免模仿一些不良的行为。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人性美的培养。比如的《沁园春?长沙》中,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深秋时节,独立橘子洲头,望着滚滚湘江水不停息地奔流着。火红的枫林,重重叠叠,碧透明澈的江面上,无数船只争相竞驶,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动,雄鹰在长空中奋力搏击。随着视角的变化,动景与静景结合,远景与近景交替构成一幅充满了强烈动感、强劲力度、浓烈色彩的立体的秋色图。这是词人将自己的激情注入万物,使笔下的景物染上了作者的个性色彩。特别是“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化实为虚,将意境升华为深邃莫测却又生生不息的宇宙意识,闪射出哲理的光辉。通过这种对诗歌中的自然美的分析,但有利于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然之美和诗歌本身的美,而且也会打开学生的心扉,让学生领悟到人类与自然界的共生的人性之美。
(二)爱情、亲情、友情是人性美的升华。《荷花淀》在表现抗战的重大主题时,把战争的硝烟溶解于军民的欢笑之中,显示的不是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压力,而是军民在战斗之后所获得的喜悦与欢乐。水生夫妇月夜话别,他们既没有豪言壮语,也不存在悲痛伤感,从那简短传神的对话和精练含蓄的细节里渗透出爱的诗意。而整篇文章用诗一样的抒情笔调来描摹一幅色彩鲜明、优美动人的画面;从平凡的景象中点染出生活茫然的失意、从容的谈笑、隽永的诗情,读后人性美之暖流潜身。
再如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词不同于其他离别诗词之处,就在于诗人能及时地从难遣的思绪中摆脱出来,从更高的角度宕开一笔,体现出诗人情怀旷达的一面。在词中诗人想到,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从古以来皆是如此,何须怀恨!最后,诗人以理遣情,只要亲人能平安幸福,生命长久,虽分隔千里,但共赏这同一轮明月,并互致慰藉,不也是一种团聚吗?难遣之情至此释怀,这是自我安慰,也是对亲人的劝慰,发乎情而止于理,表现出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以及超妙的见解。而在语文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特别引导学生对于人与人之间感情的理解,对于亲情的理解。
再如沈从文的《边城》便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祖孙之间的亲爱、邻里之间的互爱,去渲染和表现那种清新自然的人性之美的。我们在教学时不但要让学生理解作者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更要让学生体味到作品所展现出来的在那一方山灵水秀、天人和谐的边陲小镇里,时时处处洋溢着的淳朴、正直的人性之美。
三、从教学设计来看,要创设审美情境培养学生的人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