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09:15:5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中小学心理教育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济南市的学校心理教育工作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学校自发地尝试探索阶段(1985年-1990年);有组织地进行科学研究阶段(1991年-1998年);有计划地全市区域性推进阶段(1998年开始)。
第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个别化、自发化和经验化,在目的上以矫治和预防为主,在内容上以传授心理学知识为主,在方法上以开展心理咨询和举办讲座为主。
第二阶段主要以组织山东省教育科学“八五”重点研究课题――“学校心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纽带,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学校心理教育的科学研究,探索学校心理教育的规律、原则、途径和方法。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课题组,确定重点试验学校,制定研究方案。各试点学校从加强领导、培养心理教育专门师资入手,把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和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程作为工作的切入口,在理论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全方位、多途径、多层次、多形式的学校心理教育工作机制,促进心理教育工作的系统化、科学化和高效化。
第三阶段,以科研为先导,以行政推动为手段,逐步实现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的区域性推进。把学校心理教育的课题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行政推动工作的意见,1998年5月出台了《关于推进济南市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由市教委下发,指导全市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的区域性推进工作。《意见》主要从提高认识,建立健全全市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内部机制,构建立体的心理教育网络,加强心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学校心理教育的科学研究,加强心理教育工作评估、总结和表彰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比较具体可操作的要求。成立济南市中小学心理教育指导中心,具体负责制定全市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规划和有关学校心理教育规程,组织培训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指导和管理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组织经验交流和研讨活动。目前已有近100所中小学确定为示范学校,系统培训了近200名学校专兼职心理辅导员,济南市区域性推进心理教育工作正逐步走向科研化、操作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二、区域性推进中小学心理教育的工作思路
总结我市十几年的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基本经验和科研成果,我们初步形成了全市区域性推进中小学心理教育的工作思路。
(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学校校长重视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把开展心理教育工作作为深化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认真研究,积极创造条件稳步组织实施。各县(市)区教委制定开展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规划,扎扎实实推进这一工作。各学校将其列入议事日程,结合学校的实际条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从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开始,加强领导,明确目的,制定计划,建立组织,配备专兼职心理教师,同时加强对全体教职员工的培训,提高其心理学理论水平:做到人人重视心理教育,人人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人人积极参与学校心理教育。
(二)在推进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中注重典型示范、以点带面、科研先导、经验引路。
首先选准示范学校,教育科研部门和济南市学校心理教育指导中心重点给予指导,帮助学校培训和配备心理辅导教师,共同研究工作方法。由于长期以来,心理科学普及程度较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被忽视了,学校心理教育又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心理教育活动要求科学性、专业性、技术性比较强,在实际工作中肯定会遇到种种理论问题和操作性问题。所以,各学校都把实施心理教育工作当作科研课题来进行研究,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以科学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开展这项工作,把科研、教育教学实践与行政推动结合起来,边研究边推进,边推进边研究,并注意及时总结经验,探索最优化的学校心理教育机制。各县(市)区教委注意提炼、筛选学校的成功经验并及时推广,发挥示范学校典型引路的作用。
(三)抓关键,选准切入口,构建全方位的、立体的、开放的学校心理教育运作机制。
长期实践探索的经验告诉我们:一是要把学校心理教育师资培训作为开展心理教育工作的关键来抓;二是要把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作为开展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切入口。
从事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师德,敬业爱岗、乐于奉献、热爱学生、热心于心理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理论水平,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与咨询的技能,教师本人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抓好师资培训,市教委制定了心理教育师资培训规划,有计划地组织培训,明确要求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应先培训后上岗。
学校心理教育的目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防治心理异常,帮助和引导学生自觉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形成健全的人格。心理学告诉我们,环境和教育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环境和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是复杂多样的,这决定了学校开展心理教育必须全方位、多途径、多形式、多方法、多层次地进行。既开展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训练等专门的心理教育活动,又把心理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活动课、班团队工作以及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中,同时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校园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这种环境包括物质形态的、精神形态的和文化形态的。
学校心理教育:工作具有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因此,从工作方法上讲,我们注意选准开展心理教育工作的切入口,多年的实践研究表明,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咨询和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学校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切入口。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心理教育工作,发掘学校每项工作的心理教育因素,有目的有意识地把心理教育贯穿在“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全过程之中。
关于心理教育的内涵,即什么是心理教育这个问题,目前理论界看法不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心理教育这一概念就有许多不同的提法;其次,对心理教育的内涵和外延界定不清;再次,对心理教育与其他各育关系的认识也比较混乱。
目前我国对心理教育这一活动的提法还有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卫生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这些提法反映了对心理教育这一活动主要目的和方式的不同认识。如心理素质教育比较强调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潜能开发;心理健康教育比较强调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健康人格的塑造;心理卫生教育比较强调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心理辅导侧重教育干预和适应性问题的指导;心理咨询则侧重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和心理障碍的排除。
笔者认为,心理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生理学、行为科学和精神医学等学科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多种方法与措施,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其心理潜能,增进其心理健康,进而促进其整体素质提高的教育活动。心理教育包括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简称心育。心理卫生教育只是心理教育的内容之一,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是心理教育辅的工作模式。
有人认为心理教育与德、智、体、美、劳各育(以下简称“五育”)是并列的关系(即“五育”加心育共同构成全面发展的教育),也有人认为“五育”已经包含了心育,这两种看法都是值得商榷的。笔者认为,心理教育与“五育”具有一般和特殊的关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关系,还具有相互重叠和相互交叉的关系。心理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五育”的基础和中介。它有自己相对独立的任务、内容、方法,不宜归属于其他某一育,但心理教育可以渗透到“五育”之中。各育也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任务、内容、方法,可根据各自的特点完成部分心育任务,但是不能完全代替心育。
二 心理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1.心理教育的目标
心理教育的目标是心理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为心育活动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心育工作的蓝图和依据,对心育过程具有指导、调节和控制作用,从而使心育工作者在心育内容的确定、心育模式和策略的选择、心育实施途径的拓展、心育方法的有效使用、心育效果的检测与评估等方面更有自觉性和目的性。
心理教育的目标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体系。(1)按目的分为:终极性目标(开发潜能)、一般性目标(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基础性目标(防治心理疾病);(2)按功能可分为发展性目标(促进学生心理的发展)、预防性目标(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补救性目标(学生心理疾病的早期发现和及时转介);(3)按操作顺序可分为:总体目标(培养“四有”新人,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中间目标(认知、情感、意志、个性、心理健康等)、直接目标(各学段、各年级的要求和重点)。
一般认为,中小学心理教育的目标应以发展性目标为主,防治性目标为辅,并体现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点。这里,我认为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1)心理教育的目标必须符合教育的总目标,与其它各育的目标相协调,并体现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体发展的需要;(2)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教育的目标多停留-在防治性目标的层次,满足于心理问题及行为的矫治,这是值得理论界关注的一个问题,需要加以正确引导;(3)在强调非智能素质的培养、个性发展目标的同时,不可忽视智能素质的培养和潜能的开发,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4)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年龄跨度从6周岁到18周岁,这一阶段个体经历了儿童期、少年期、青年初期,学生心理发展的变化很大,随着年级的上升,各年级有不同的心理发展任务和心理问题。对处于不同身心发展阶段的学生,应根据其不同的心理特点制定心理教育的分层目标。
2.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
根据上述中小学心理教育的目标和中小学教育的特点,笔者认为中小学心理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十个方面:(1)创新教育;(2)智能教育;(3)情感教育;(4)意志教育;(5)个性教育;(6)青春期教育;(7)心理卫生教育;(8)学习指导;(9)交往指导;(10)升学就业指导。其具体内容,限于篇幅,不作赘述。
三 实施心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为了落实上述心理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和采用各种方法实施心理教育。笔者在实践中了解到,有些中小学感到心理教育难搞,无从入手或热衷于搞心理咨询,对心理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不甚了解,从而导致心理教育主要目标和内容的无法落实。其实,我国近10年来理论界与一些中小学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大大拓宽了心理教育的途径、丰富了心理教育的方法。
1.心理教育的实施途径
据有关资料介绍,结合笔者的实践进行归纳总结,实施心理教育的主要途径有:
(1)开设心理教育课 开设心理教育课是心理教育的一条重要的途径。虽然目前学术界对心理教育是否要课程化还有争议,但是许多中小学已经开设了定期或不定期的心理教育课,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组织心理教育活动 心理教育重在实践,中小学可通过课内训练和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各种智能素质和非智能素质,如可组织心理训练、兴趣活动、创造比赛、社会实践活动等,力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提高心理教育活动的效果。另外,还可试行和推广适合中小学生的心理保健活动(如心理保健操等),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3)教育教学全程渗透 心理教育不是一种附加的教育,应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德、智、体、美、劳各育中都应有机地渗透心理教育。学科课程除了担负向学生传授系统知识的教学任务外,还必须担负起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育人任务。科任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要不
断挖掘教材中培养心理素质的对应点,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结合教学进行相应的心理训练和学习指导。
(4)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 心理辅导与咨询是心理教育辅助途径之一。中小学可通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对共性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和教育干预,对个别问题进行心理咨询和疏导,对极少数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及时转介到心理治疗部门或有关医院进行诊治。必须注意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一般教师难于胜任,中小学开展心理咨询应做好问题识别与及时转介工作。
(5)学生自我教育 学生是心理发展的主体,一切心理教育活动最终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实践证明,学生自我教育是心理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教师可引导学生提出自我发展的目标,自定计划,自我阅读、自我训练、自我调适、自我测评等进行自我心理教育。
(6)教师心理教育 教师的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巨大的,因此教师要加强自身心理教育,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7)家庭心理教育 家长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也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中小学可通过家长学校实施家庭心理教育,提高心理教育的效果。
(8)学校环境熏陶 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心理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中小学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要加强校风、班风、学风的建设,发挥隐性课程在心理教育中的作用。
(9)社会环境建设 创设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对心理教育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为此,中小学应加强同社区、校外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发挥少年宫、文化宫、新闻机构、出版部门、医疗卫生部门、街道、居委会、公安部门在心理教育中的作用。
2.心理教育的方法
心理教育的方法可分为工作方法、教育方法和研究方法。心理教育的工作方法主要有:调查法、测验法、评价法等,心理教育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实验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限于篇幅,本文主要讨论心理教育的教育方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心理教育方法。心理教育方法种类繁多、体系庞杂、难以穷尽,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心理训练法 如观察力训练、记忆力训练、思维力训练、想像力训练、注意力训练、敏感性训练、元认知训练、自信心训练、归因训练、放松训练等。
(2)价值澄清法 国外盛行的“价值澄清法”,就是通过活动,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各种价值观,学生之间也可达到相互沟通和学习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特别是可以了解那些与自己有极大差异的人的想法和观念,从而增强学生独立思维能力、批判能力和决策能力的方法。
(3)角色扮演法 通过角色扮演、心理换位等,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从而实现角色获得,提高交往能力,改善人际关系。如厦门一附小在教师节期间开展了师生角色互换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外,还可通过有针对性的角色扮演,强化学生某方面的心理品质。
(4)优势强化法 美国学者罗伯特・查荣克于本世纪六十年代提出了“优势反应强化说”。他认为个体从事的活动很熟练,那么有他人在场,会产生一种社会助长作用,使之活动的动机增强,并且活动更加出色,这就是优势反应进行强化的结果。研究表明,这种心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把这种现象运用于心理教育中,就称之为优势反应强化法。各种游戏、表演、竞赛都属于此类。
在实施新课程理念的中小学教育的今天,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作为课改的出发点来看,在课堂教学环境下,英语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运用教学策略,使学生的社会文化素质、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三方面整体素质得以全面提升。鉴于中小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不善交际、不敢张口、害怕犯错和畏惧困难等实际问题,进而相应的产生焦虑情绪及情感、意志薄弱等心理问题,造成对英语学习的负面效应,英语教师应结合学科特点运用心理学知识,将心理教育渗透到学科教育中,在学科教育中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并进一步开发学生心理潜能。
一、学科心理教育的定义
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促进人的身心素质全面、协同发展。学科教学不但要进行知识技能传授,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学科知识技能教学必须以学生心理发展为基础,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学习,相反,学生心理素质发展不好,知识技能的教学任务也难以完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教育。
我国中小学心理教育经过近20年的研究实践与探索,在开展心理教育的途径、方法上已取得了较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但是,我们也看到,目前中小学心理教育的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学校心理教育的实践。有关学科心理教育的定义,本文引用刘本剑给出的概念:所谓学科心理教育是指依据心理教育目标,在学科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协同发展的教育活动。
二、开展学科心理教育的内容
中小学心理教育包括两项基本任务:一项是心理素质教育,主要是教育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开发心理潜能,以助其成功、成才;另一项是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能够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发展。这两项任务体现在英语学科教学中,就构成了中小学学科心理教育任务。
1.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
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发展学生心理素质,包括培养学生的一般性心理素质和特殊性心理素质。培养学生一般性心理素质就是使学生具有适应多种活动要求的普遍性的心理素质,主要包括:发展学生智力素质,即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创造力等智力素质,如英语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各项记忆术来帮助学生有效记忆单词;发展学生非智力素质,即培养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素质,以此来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和效果。
2.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
现代医学心理学认为,由于各种复杂的内部和外部原因,人的大脑机能存在着一种抑制现象,使得人们长期难以察觉自己的能力。科学家指出,人的能力有90%以上处于休眠状态,没有开发出来。学校心理教育比较偏重于对学生智慧能力、情感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开发,特别是智力的开发。如果我们能多挖掘一些潜能,那将会使学生创造一道道亮丽的人生风景线。
3.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主要体现在学习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能力上。教师平时要注意细心观察、敏锐发现学生情绪、心理上的变化,看其是否产生了焦虑、紧张与不安并及时加以心理辅导、耐心引导及持久鼓励以设法排除学生的厌倦心理障碍,创设一个教学双方的积极性都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的最佳心理状况,产生教与学的和谐共融,从而实现教与学的最高境界。
三、开展学科心理教育的途径
1.从兴趣入手,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学生对该学科有无兴趣,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效果,而学生对学科的兴趣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主动培养。影响学科兴趣的因素包括自身因素、教师因素和环境因素。控制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吸引学生主动地钻研学科;改进教学方法,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脑、耳、手、口兼用;活跃课堂气氛,注意提高学习效率;端正教学态度,对学生理解、尊重、爱护、信任;将严格要求与恰当运用方式方法相结合,为他们排忧解难,对他们进行感情投资,从而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2.从手段入手,开展丰富多样的学科活动
中小学学生处于身心发展变化很大的时期,各种外界因素都会对他们产生深刻的影响,使其表现出较大的可塑性。英语教师要有意识的将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心理承受能力的训练渗透到教学中去,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胆识,自我规范习惯,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从效率入手,针对性的开展学法指导
一位成功的英语教师不仅要自己会教,更要努力地使学生会学,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法指导是英语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的一项心理教育内容。我们要指导学生掌握制定学习计划、组织预习、认真听讲、科学记笔记、课后及时复习等各项有效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运用所学英语知识进行实践听、说,指导学生正确地对待学习中的挫折;指导学生科学高效管理学习时间,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同时要注重针对个别学生展开针对性的指导,特别是学习不良的学生,要帮助其找出学习困难的原因,有效矫正错误学习方法和不良学习习惯,及时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从效果入手,进行智力训练和能力培养
学生的智力除了先天遗传因素影响外,与其后天的训练和培养息息相关。教师要让学生懂得科学用脑,并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学科内容,指导学生进行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感知力、注意力等各种智力训练和培养,使他们得以更好更快地发展和提高。同时要重视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如课程的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的恰当设计以及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总之,英语教学的有效实施需要教育教学中各方面的配合,把握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趋向性,将心理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在英语学科中开展心理教育,使教育教学效果更加显著,同时也增强了心理教育的效能,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和情感,保持了一个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最终达到一个教学相长的理想境界。
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各级教学行政部门领导及教师普遍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心理健康教育课在许多学校也相继开设,有条件的学校还设立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但在具体教学中,因学校情况不同,有些问题理论认识不清,而在教学中引起很多问题。若不能妥善解决,对于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一)没有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要性
该情况将造成各中小学不能平衡发展,一些学校没有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只为应付上级部门检查,没有安排专业教师作为心理辅导教师,心理专业知识不足,难以对学生正常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都将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产生不利影响。一些学校还将心理咨询工作作为对一些精神障碍学生的处理机构,将心理健康教育视同与一般卫生知识学习相类似,对心理咨询中心没有创造必要的条件,在组织管理、人员安排及经费等问题上没有进行必要的投入,与教育部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二)很多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都不够理想
预防教育与心理素质的提高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核心,进行心理辅导与咨询主要是以课堂作为主要渠道,但目前很多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际情况还不够理想。一是有些学校教务部门将课程紧作为理由,不能将心理教育课程积极纳入教学管理体系;二是一些中小学开设同类课程基本还是无序状况,由多人独自开设课程或讲座,协调性不足,或在课堂中只对一些个人偏好的心理调节方法进行讲授,没有系统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甚至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采用的教学模式还体现出课程化、成人化、知识化。很多中小学采用的说教简单生硬,对心理学专业知识生搬硬套,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成为主要对心理学知识进行传授的学科,要求学生对很多名词解释进行背诵,对不同年级规定训练目标任务,这不仅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不利,也使学生在无形中增大了心理负担。
(三)中小学心理咨询普遍不具有良好的工作条件
心理咨询与常规的中小学教学活动不同,对工作环境具有不同要求,但各中小学心理咨询工作条件还比较简单,办公室达不到所需面积,设施不足,有待于尽快予以改善。部分中小学心理咨询室面积不足,或与其他办公室在一起办公,这与心理咨询工作原则和要求不符,心理咨询不配备专职人员,经费投入不足,值班时间不固定等现象也都比较常见。
(四)专业人员没有配备,现有心理咨询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中小学目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基本上很少出身科班,很多都是由班主任或政治教师进行兼任,因没有经历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所以在工作中应用心理专业知识对中小学学生的指导能力普遍不足。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技术性和专业性都很强,其方式方法、原则及技能都各不相同,与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差别较大,因此对于从事中小学心理咨询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较高。若只是依靠个人热情而科学精神不足,或由于工作所需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就势必会影响对学生心理咨询的效果,严重的还将采取不当措施而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
(五)学校在辅导上处于工作重心,而对家庭社会的配合不够重视
中小学教育一直以来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关门搞教育”的实际情况,心理健康教育更是这样。尽管在一些地区中小学学生心理辅导的成绩比较突出,但很多也还是停留在上课、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或请专家进行讲座等方面,主要是为提高中小学声誉,但远没有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由于中小学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和社会中度过,可以说,与家庭支持、社会配合相脱离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效果也是不明显的。
(六)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相对复杂缺乏特色
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不断出现,这说明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日益提高,但对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有关理论认识还存在不一致的情况,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外延也各不相同,这都将造成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的无所适从,而与学校实际情况不完全结合,采取“拿来”的方式将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因此应重视价值取向及文化背景的作用,并深入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我国不少人都认为心理教育就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在他们的日常的学习、生活等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不论是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还是实施心理教育,提高学生心理调节能力,都要在这些活动过程中进行。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和大部分时间都是学习,各个学科的学习活动占据了他们绝大多数的时间。因此,中小学生的心理教育必须渗透到各个学科教学活动中去,各个学科教师就必须具备心理教育能力。我们就必须加强对学科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一、提高对学科教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增强中小学学科教师心理教育能力培养意识
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就必须培养中小学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因此,要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有效开展,就必须要学校领导认识到学科教师以及整个学校教学、工作人员心理健康对于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性。同时更要学科教师自身认识到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渗透的重要性。我们不少领导和教师都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专业心理学教师的任务,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配备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完全正确的。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在整个学习和生活活动中实现的,不可能离开他们的具体的学习活动和生活活动单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哪怕是心理治疗也不是完全在单独的心理治疗室里完成,也必须回到生活学习的活动过程中,通过改变其患者的生活活动行为模式来实施。学生之所产生心理问题或者心理疾病,其实也是在学习或生活过程中处理生活、学习事件时失败所导致的。因此,只有认识到了学科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预防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认识到了自身要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提高自身心理教育的能力,才可能自觉在施教过程中预防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教学行为。学校领导认识到了这一点才可能为学科教师参加心理健康培训提供条件,才可能把心理健康教育贯彻到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及教学管理或工作过程中去。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培训,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育人
学校是教育人的地方,人的发展与成长,是全面的,并不是单一的知识学习。人的心理健康发展与成长是在学校整个环境中完成的,并不只是课堂上,更不只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学校是整体育人,学校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要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学校的所有的工作人员、管理人员都要具备育人能力,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学育人,这是对学校的基本要求。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学校要重视对每一个教职员工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训。不论是教育管理者,还是教师,不论是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是各个学科教学教师,不论是领导者,还是一般教职工,都要求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学校的每一个人都懂得如何让学生健康成长基本知识,都有一定的实施心理教育的基本能力,学生在学校才可能真正健康成长。其中学科教师更加重要,因为学科知识学习占据了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和空间,是学生获得主要内容和形式。脱离了学生具体的学习实践和空间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实施的。
三、结合学科知识学习,挖掘学科知识学习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
要学生体验学习的愉快,就必须教师要懂的如何愉快地教,懂得如何把知识学习转化为愉快的学习活动。虽然有人说,学习愉快是一个浪漫的幻想,其实,从审美教育的哲学高度来看,学习是可以实现愉快体验的。虽然可能学习过程有时候是枯燥、艰辛的,但是,枯燥与艰辛绝对不完全是单纯的,如果能够让学生通过枯燥、艰辛的学习获得肯定,体验紧张、枯燥之后的放松,掌握好教学的节奏,是完全可以实现学习的愉快体验的。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学习压力大,挫折感强,教师再进行批评否定,甚至用惩罚等方式来对付学生,于是焦虑、紧张、无意义甚至厌学情绪就产生了,严重的甚至产生精神分裂等疾病。教师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会使得学习是愉快的,有意义的,有成就感的。而成功的学习、有成就感的学习就必然是愉快的,因而也就是健康的。在学习中遭遇了失败,遭遇了人为惩罚,产生不正确的认识和体验,就会产生不良情绪,久而久之,消极情绪、消极体验积累达一定时候就必然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方式。因此,学生的不健康心理甚至心理疾病实际上就是在不科学、不愉快的学习过程中生的。所以,学科教师必须学会在学科教学中用科学的方法、愉快的方法教学,要懂得如何科学愉快地教学,要懂得如何引导学生科学愉快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刘本剑,中小学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1.
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在素质教育中占据着较为关键的位置,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培养创造性人才。社会应将中小学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完善教育与医疗卫生相结合的有效战略研究。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其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笔者经过多年的研究,总结出了一些心理教育的实际经验,对心理健康的实际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评估,逐渐研究出相应的发展对策,有效推动了中小学健康教育的发展。
1现阶段中小学心理健康管理现状分析
1.1关于心理健康的舆论宣传过多,行动力较差
现阶段,从中央的相关机构到地方教育部门,多样化的教育书刊无不在加大力度宣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些中小学也在不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但是,一些中小学在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过程中,特别是一些西北偏远地区,对心理健康的开展往往只注重其形式,不能将之落实,口号大于行动,实效少于虚名。很明显,导致这一现象发生是有很多原因的,既有教育思想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又有医疗卫生行业心理健康的宣传力度以及研究不足,并且具体医疗防控中心的工作相对不够完善,使得教育与医疗之间不能做到有效的融合,进而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得不够完善[1]。
1.2心理健康理论研究较多,实践方法较少
现阶段,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咨询已经逐渐成为心理学以及医学的重点内容,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文章以及心理医疗卫生相关书籍不断的涌现出来。但是,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文章相对较多,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方法策略反而相对于较少,使得在读者观看以后常常无从下手,不知道以何种方法解决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存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这是严重制约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因素。例如,一些健康教育的文章,常常涵盖了呼吸道健康、消化道传染病健康、吸烟问题、免疫预防、艾滋病等与医学有关宣传的健康教育,人们在观看过程中缺失正确的认识,以为心理健康的宣传只要做到位,真正做到与否不重要。在这一层面上,我国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以及学者应该承担起相应的治疗义务与教育责任。社会以及人们常常对大学机构、医疗防护中心、科研究中心等机构部门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以及学者报以厚望,希望他们能研究出一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心理教育方法,发表一些中小学健康教育发展的创新著作。但是,就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一些疾病预防机构以及教育部门的研究作品与中小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发展现状不相符合,使得可实际操作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相对较少[2]。
1.3心理健康提倡建议较多,强制实施少
即使我国的疾病预防机构与教育部门已经联手针对现阶段青少年的实际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有效地强化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进一步强化我国青少年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3]。但是,这些已经颁布的明文制度并没有引起社会关爱中小学生协会的高度重视,其主要原因在于社会教育以及医疗部门对于下发文件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常常不当做是一项必须发展的任务,可以不用做出任何的检查以及监督。因此,社会将更多的注意力仍然放在如何强化中小学生成绩以及发展方面,使得心理健康落实力度不够,教育机构与疾病预防中心的配合也相对减弱。
2优化中小学心理健康管理的有效措施
2.1强化中小学心理健康重要性的宣传
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深入社会与学校的思想教育中,得到社会及家长的广泛关注,但是就宏观的角度来说,不论是疾病控制中心、中小学、家长或者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的认识不够到位,对心理教育认识上的缺失仍然是现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重大阻碍。社会上对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起来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心理健康的实施完全只限于一种形式化,对疾病预防控制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仍然不到位。因此,应有效强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以及实施力度,教育部门联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开设健康教育课堂,讲解突发卫生事件及卫生应急处理,进行应急演练、疏导学生恐慌心理等,促进家庭、社会、学校对心理健康开展重要性的认识,进而从自身出发进一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2.2强化对中小学心理健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疾病预防系统中起步相对较晚,一些地方的发展较不完善。但是时代的发展推动社会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快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步伐。面对这种状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都应该进一步得到有效落实[4]。从一个层面而言,在理论上应该与实践进行有效的整合。现阶段,有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书籍以及文章多为理论化,学术性较强。因此,在强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入手,也就是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中得出一些具有科学性、合理的、有价值的理论;从另一个层面而言,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进行有效总结,从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者,应该进一步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活动,鼓励中小学生能够积极的解决一些心理疾病。例如,一些学生患有较为严重的抑郁症,医疗工作人员应该与学生的老师、家长及时的沟通,根据一些心理学的治疗理论并加以落实,逐渐带领学生走出抑郁症的阴霾。总而言之,现阶段的书籍很少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通常情况下都缺少一定的实践性,这样一来就需要广大心理疾病研究学者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以及研究,使得其对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深度剖析以及研究,进而有效的提取出具有实用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5]。
2.3积极的开展心理讲座课程
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疾病,疾病控制中心应与教育部门进行联合开展一些心理学的基本课程以及相关的心理讲座,完善建立心理咨询机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的活动教育中,并且创设出较为良好的校园氛围,使得学生能在健康愉快的氛围下将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能够及时提出。强化以及不断调整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内容,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充分了解到心理疾病的严重性,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有效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鼓励学生在疾病的预防控制教育中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从而进一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的排除以及心理疾病的治疗进行有效的结合,使得中小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逐渐增强,心理健康保健系统进一步得到完善[6]。
3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采用多元化的治疗手段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合理的监管以及适当的调控,结合了心理学以及疾病预防控制,从卫生医疗管理的角度对中小学心理健康的实际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究。现阶段,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弊端与不足,一些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都需要医疗卫生与教育部门进行解决,心理健康宣传以及心理治疗是相当重要的途径之一。应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国情建立起具有本土元素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而强化我国广大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的更好发展。
作者:邢丽 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参考文献:
[1]妮,张勤,张玉媛,等.蚌埠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9(2):231-234.
[2]范婷琳,王子友.椒江区小学生心理健康现况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15(5):512-513,516.
[3]王平,于茂河,柳忠泉,等.青年学生男男者心理健康及其与童年家庭环境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6,37(4):523-526.
答:近20年来,我国的教育改革取得了不少重大成就,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便是其中的一项。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名异而实同的几个术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我们至少可以做以下几方面的理解和认识:
1.是一种教育形式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一样,是一种教育形式,有人把它简称为“心育”。我国的权威辞书――《辞海》(1989年版・增补本)中就已收录了“心理健康”的词条,并把它定位于一种教育形式。
2.是一种教育方法
从实践中来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教育方法。对于这一点,我国台湾著名的心理学家张春兴教授深表认同。由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张氏心理学辞典》中,张春兴教授对“心理教育”词条的解释为:“为培养学生某种品格或增进学生心理适应能力而实施的教育方法。心理教育,顾名思义是运用心理学的原则去改变学生的行为,诸如改进学生读书习惯、培养学生求知兴趣、提高学生读书动机等,都属于心理教育范围。”
3.是一个教育过程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目的性很强的教育过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教育学生具有强烈的进取心、责任心,具有动态中保持心理平衡的能力以及对成功和挫折具有较强的心理适应性和心理承受能力。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教育过程,必须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符合学生身心发育的年龄特征和心理成长规律。
问:在十几年的心理教育研究和实践指导中,您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哪些好的做法、方法或形式?
答:对中小学心理教育的做法和形式,我综合概括了10句话:通过参观访问(如孤儿院等),扩大学生亲身感受,增强亲社会情感;通过心理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和情绪调节能力等;通过故事接力,让学生表达(实际是投射)出心理感受和体验;通过角色扮演,使情景再现,实现尝试、换位,体会新经验;通过心理游戏,融洽学生的心理氛围,实现良好的沟通和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讨论辨析,使学生在辩论中更加接近和理解社会,深化认识,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口才和合作精神;通过“优点轰炸”,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天生我才必有用”,鼓励并增强学生的自信;通过脑力激荡,可以组合或修正别人的意见,集思广益,明晰方向,还能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通过“竞赛对抗”,既让学生表现自我,又增强学生承受批评和挫折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发表意见,增加与他人互助互动研讨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也可以避免出现少数学生坐冷板凳的现象。同时,还要加两句:设置意见箱,问题往里装;热线电话响,心理咨询忙。如果说前述10条主要是针对“团体心理教育”的话,那么这两条主要是方便于学生的“个别心理教育”。
问:据我们了解,您在心理咨询与辅导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请您具体谈谈这项工作好吗?
答:好。心理咨询与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些年,我们没有放松过这项工作。从咨询与辅导的个案情况来看,主要是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关子独生子女的心理咨询
当前独生子女教育问题比较突出,不少家长前来进行咨询。在咨询中,针对他们关心的问题,如儿童生长发育、早期教育、智力开发、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气质、兴趣)培养等问题,我们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和原理,结合儿童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做出深入细致的分析,使前来咨询的家长得到了指导。同时,针对当前独生子女娇惯、偏食、任性等特点,我们提出了许多科学育儿建议,如寓教于乐、尝试错误后果、正面鼓励教育等,并就教育的一致性、生活规范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尊重人格等观点向家长做了宣传,家长们表示受益匪浅。
2.关于中学生早恋的咨询
常有一些中学生来信或来访,诉说他们因早恋而影响了学习和人际关系等的苦恼。对此,我们总是热情地接待或回信,帮助他们分析早恋的原因以及可能产生的种种结果。在我们耐心、细致的工作下,许多学生都从苦恼中解脱了出来。
3.关于学生人格发展的咨询
人格发展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现在中小学生所面临的成长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特别是像广州这样开放的大都市,面对各种压力,许多学生在人格发展方面表现出一些问题,例如自卑心理,总认为别人瞧不起自己,碰到一些不顺心的事喜欢联想,把自己放置在与人为敌的位置上不能自拔,有时也会想到自己前途渺茫而觉得做人没有价值等。通过对他们有针对性地咨询辅导,逐渐帮助他们树立改变自己的信心,激发他们的改变动机,为他们的人格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但是由于现代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为短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对匮乏,尚未形成固定的教育体系和成熟的教育理念,以至于大多数中小学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会出现以下一些不足:偏重对个体学生的心理咨询,忽视对团体学生的心理辅导;重视对心理问题的矫治性心理咨询,忽视对心理困惑的发展性心理辅导;关注少数学生的问题,忽视全体学生的发展等。这样的培养目标使得很多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心理有问题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课,光顾学校心理咨询室的都是心理有问题的人层面,因而看轻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辅导室望而生畏。这样的培养目标最终会导致存在心理偏差的一部分中小学生碍于他人的眼光和言论,排斥心理健康教育,而想要寻求自我发展的学生又没有很好的方向指引。
那么,有没有一种心理学理念可以运用到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通过重新定位教育各要素的内涵,使教育包含着“积极”的意蕴,充满生机与活力,面向全体学生,挖掘每个学生的积极力量,实现每个学生主观幸福的发展呢?
二、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创新运用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Seligman于1988年首次提出的,属于当代心理学最新进展之一。该理论利用心理学有效的实验方法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诠释心理学,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的积极力量,开发人类优秀的内在品质,并利用这些力量和品质来帮助人们获得良好的生活。
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已经扩展到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等多个领域。实践证明,积极心理学同样可以运用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形式等与积极心理学研究相结合,拓展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道路。
(一)目标上的创新
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导向”模式是在传统心理学基础上形成的工作方式,这是由其理论基础的性质决定的。而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类积极力量与美德的科学,注重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向尊重学生的个人发展,培养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比较重视学生将来的发展,而非只关注现在,并且关注的是人而非问题本身。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给心理健康教育注入了积极的血液,从消极走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现了目标上的创新。心灵伙伴也正是在对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深刻认识上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融多种平台于一体,将大数据、在线课程、实时交流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中,软硬件整合,为学校提供丰富多样的、科学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二)内容上的创新
积极心理学强调研究人性中积极的一面,具体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积极的情感体验,主要研究各种积极情感体验的作用及其产生的机制;第二是积极人格,主要研究各种积极人格特质的作用及形成过程;第三是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主要研究各种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的建立及其影响作用。
传统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味地向学生进行心理学知识的灌输,如什么是应激等书本知识,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心理知识的解读、心理问题的阐释上,这种做法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帮助效果不佳,而积极心理学在强调研究各种心理问题的同时,还要研究学生的各种积极品质,并且采用积极的指标去衡量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在内容上丰富了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扭转了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心理有病”的观念。
(三)形式上的创新
传统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以课堂授课为主,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课堂上听,即满堂灌的形式。而积极心理学提倡用多种多样丰富的形式,比如音乐冥想、艺术涂鸦与创作、沙盘、房树人、宣泄、倾诉等,去挖掘学生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从而使其更好地应对生活、学习中的困惑,获得自我成长,提升自我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家、校、生三者关系上的创新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带领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家长则完全以局外人、旁观者的姿态存在。而积极心理学取向下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则让教师的角色从“领路人”变成了“陪伴者”,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积极心理教育的主要手段是自助式教育,包括自助式心理探讨、自助式心理辅导、自助式心理暗示、自助式心理训练、自助式心理激励、自助式心理社团等。认知行为训练系统就是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心理测评,发现学生需要调整的认知,学生自主训练来完成对错误行为的认知调整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
同时,积极心理学取向下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邀请家长参与其中,创立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使得家庭、学校、学生三者紧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拓宽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切实而有效地落实。
三、积极心理学取向下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展望
从以上积极心理学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创新运用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大贡献。随着积极心理学理论体系的不断成熟、实践的不断深入,未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将会拥有更大的发展前景。
(一)突出积极心理学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指导价值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已进行了二三十年,但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说是在没有相对确定的理论基础的情形下进行的。它一会儿以精神分析为主导,一会儿又采用人本主义理论学说;一段时间是行为主义大行其道,一段时间又是以认知心理学引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游走在各种理论之间,没有统一的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虽然“百家争鸣”,但终究显得零散且随波逐流。
积极心理学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创新运用表明,该理论可以将散落在心理学领域中的有关积极内容的研究集合在一起,用科学的方法来探索人类的积极品质和力量,建立自己的研究w系,拥有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治疗技术。在未来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突出积极心理学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指导价值是很有必要的。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小学健康教育越来越成为我国教育工作中的重点领域及。关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加强对其的心理素质的提高,健全人格,从而实现中小学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但是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了一些问题。如何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解决对策成为当代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1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现状
1.1没有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要性
该情况将造成各中小学不能平衡发展,一些学校没有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只为应付上级部门检查,没有安排专业教师作为心理辅导教师,心理专业知识不足,难以对学生正常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都将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产生不利影响。一些学校还将心理咨询工作作为对一些精神障碍学生的处理机构,将心理健康教育视同与一般卫生知识学习相类似,对心理咨询中心没有创造必要的条件,在组织管理、人员安排及经费等问题上没有进行必要的投入,与教育部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1.2很多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都不够理想
预防教育与心理素质的提高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核心,进行心理辅导与咨询主要是以课堂作为主要渠道,但目前很多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际情况还不够理想。一是有些学校教务部门将课程紧作为理由,不能将心理教育课程积极纳入教学管理体系;二是一些中小学开设同类课程基本还是无序状况,由多人独自开设课程或讲座,协调性不足,或在课堂中只对一些个人偏好的心理调节方法进行讲授,没有系统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甚至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采用的教学模式还体现出课程化、成人化、知识化。很多中小学采用的说教简单生硬,对心理学专业知识生搬硬套,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成为主要对心理学知识进行传授的学科,要求学生对很多名词解释进行背诵,对不同年级规定训练目标任务,这不仅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不利,也使学生在无形中增大了心理负担。
1.3中小学心理咨询普遍不具有良好的工作条件
心理咨询与常规的中小学教学活动不同,对工作环境具有不同要求,但各中小学心理咨询工作条件还比较简单,办公室达不到所需面积,设施不足,有待于尽快予以改善。部分中小学心理咨询室面积不足,或与其他办公室在一起办公,这与心理咨询工作原则和要求不符,心理咨询不配备专职人员,经费投入不足,值班时间不固定等现象也都比较常见。
1.4专业人员没有配备,现有心理咨询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中小学目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基本上很少出身科班,很多都是由班主任或政治教师进行兼任,因没有经历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所以在工作中应用心理专业知识对中小学学生的指导能力普遍不足。
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技术性和专业性都很强,其方式方法、原则及技能都各不相同,与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差别较大,因此对于从事中小学心理咨询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较高。若只是依靠个人热情而科学精神不足,或由于工作所需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就势必会影响对学生心理咨询的效果,严重的还将采取不当措施而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
1.5学校在辅导上处于工作重心,而对家庭社会的配合不够重视
中小学教育一直以来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关门搞教育”的实际情况,心理健康教育更是这样。尽管在一些地区中小学学生心理辅导的成绩比较突出,但很多的细腻教育也还是停留在上课和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最多聘请专家进行讲座等方面,主要是为提高中小学声誉,但远没有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由于中小学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和社会中度过,可以说,家庭的支持和社会的配合相脱离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效果也是不明显的。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2.1加大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投入
首先中小学校要加大师资力量投入力度,学校应该应聘专门从事心理学和教育学工作的主要教育人才,让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涌入教育事业中来。对在校老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对于培训后的优秀教师,让他们转换岗位,从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2建立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学校领导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决策者,应该建立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以学校为主,家庭教育为辅的心理教育管理机构,学校要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能力,提高组织能力和决策能力,并由专门的教育心理学和教育专业定期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指导和成立专门的研讨机构,学校根据中小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规律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和最终的教育目标,将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落实到位[3]。
2.3建立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针对全校学生,中小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教师讲课、学生讨论、课外活动等形式来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程度,培养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针对于每个学生的不同心理健康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引导,使其的心理朝著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同时,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内容,通过参加公益活动、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从而保证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开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基础性工程,是加强新时期人才建设的根本保证。本文通过论述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发现目前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教育系统不完善、师资力量不足、教育途径单一和方法僵化的问题,从而提出了加大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的投入力度、健全教育体系、建立多元化的教育途径和学校要转变思想观念,加深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理解的对策,目的在于不断促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有效、科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康井泉,刘民.进行的几项策略[J].北京教育,2012,5.
[2]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M].湖北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11-0006-03
记者:莫雷教授您好!今年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意见》颁布十周年。您认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十年的发展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什么特点?
莫雷: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大致分三个阶段。目前,全国各地发展不平衡,有的地方已经处于第三个阶段,有的地方处于第二阶段,有的地方还处于第一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更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专家、专业人员研究推进,并组织、宣传、发动和研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第二个阶段是发展比较快的地区,政府部门结合专家队伍,采用一定的方式进行合作,共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在中国,行政力量推动工作的功能很强大,在这方面,广东做得比较好。在这个阶段,部分省市有规划、有组织,从总体上形成了政府行政部门、教育部门和专家联合合作,共同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局面。这种联合无论从规模、广度来说都大大推进了这项工作,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平台。比较好一些的是全省进行,有的地方是市、区、县进行合作。有政府部门推动,才能广泛地推动合作,有专家参与合作,则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总之,第二个阶段是政府部门与专家合作共同构建了工作平台。
第三个阶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建立之后,接下来就是要解决如何进一步深化,怎样提升研究合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问题。
有的地方还处于第一阶段,即还是高校专家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客观来说,专家对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员的推动作用是有效的,通过专家下到中小学办各种培训班,推动这项工作。广东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广东省建立了专家委员会,各地各县建立各级委员会,建立这样一个专门机构,工作就能非常有序地、步调统一地开展。总体来说,第二阶段是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区所处的阶段,是最重要的阶段,是从组织上、规模上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的阶段。形成了工作平台,如何发挥它的实效性,真正达到培养和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的教育目标,培养青少年的健全人格,还需第三阶段的作用,还需我们做进一步的努力。
记者:您认为下一个十年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莫雷:从目前大部分地区,包括2009年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来看,介绍的都是着重构建工作平台,统一规划,统一领导,通过什么有效的机制把中小学组织发动起来等。有的效果好一点,有的效果差一点,已经有了经验的交流,一旦这个平台建立起来,大家就可以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了。下一步是如何发挥它的实效性的问题,是如何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怎样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还需要认真研究。在我看来,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还是有的,整个社会逐渐形成了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面,大家对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和观念。
第三阶段,我觉得需要开展一些研究,需要深入进行一些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长专项式的研究,目标是如何更好地监控学生的情绪情感变化。目前中小学校的情况是心理教师坐在心理咨询室,学生可以过来咨询,这是个进步,但是还不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要知道,需要监控整个学校、监控学生的心理变化,甚至每个人的心态变化,及时给予疏导。广东省在预警方面的工作和研究做得比较有特色。
记者:一些基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呼吁应当关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生存状态”。不少心理教师反映希望在职称、编制、评聘、收入、培训等方面得到改善。您认为,目前应首先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什么问题?为什么?
莫雷:我认为,首先应该解决的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编制问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之所以推动工作的力量有限,是因为它没有办法改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队伍质量。而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第二个阶段由于行政力量的介入与合作,才有力量解决教师编制这个问题,才有可能更有效地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果每个学校都有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通过他们来组织各种活动,很多事情都好办了。因此,我觉得目前最迫切的是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编制问题。有了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之后,才能落实很多事情,先要有人来做这件事,有了人之后,工作效率才能得到提高,队伍才更加稳定,更加专业化,才有进一步的职称评定问题、工作量问题、待遇问题、培训提高问题等。这一点,国外有现存的经验,即规定每个学校培训多少个专职人员。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编制问题广东省已经解决了。目前,其他省市有的地方也解决了,但不是全省解决。第二阶段的工作还要做,还有一定的重叠性。第二阶段平台的建构是比较艰巨的。
记者:广东省在第二阶段的过渡是否已经完成?
莫雷:已经基本完成,但是还有一些问题。即使有相关方面的政策支持,还存在基层领导的认识问题,支持力度问题,还有发展不平衡问题,相对落后的地区还有缺乏师资问题等。
记者: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王定华副司长多次强调,要抓紧制定统筹兼顾的政策和规划(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年7月上半月刊P4~7)。您认为,应首先出台哪方面的文件?为什么?
莫雷:可能是教师编制、职称评定等系列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主要工作范围、工作职责等问题。
记者:全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比例很高,大概达到80%。你认为要不要出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莫雷:我刚才说要有实质性的推进的意思就是这一点。有的学校,打个比方,课也上了,职称也有了,教师也有了,但是它是否真正形成了良好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这个指标是没有的。我们现在教育部有个研究中心,现在董奇教授正在研究真正考察学校整个心理环境是否有了改变,这个很重要。所以下一步是加强这个方面的监督工作,而不只是停留在平台方面的检查,不仅仅是检查有没有心理教师,有没有开出课程等等,虽然这方面是重要的,因为没有这方面就没有工作平台。
但是更重要的是工作的实效性,整个学生心态如何,有没有形成真正的心理环境,有没有督促形成良好的学生心理环境。第三阶段的发展目标是,真正使学生感到幸福,而不仅仅是说在形式上改进学生的心理环境。当然,如果没有第二阶段,如果没有政府介入与合作,形式上的心理健康教育都不能实现,我们只是在理念上有所改善。没有这种第二步的形式,第三步也是不可能的。在第二个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建立后,第三阶段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检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记者:您认为在第三阶段,专家怎么起到他们的作用,因为第三阶段的提高需要专家的推动。
莫雷:首先,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如何真正形成有效的关键性的技术或者工作方法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专家可以提供这方面的帮助。其次,是要把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整个教育工作的一部分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才能产生实效性,而不仅仅是上心理健康活动课,这个工作不仅仅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不仅仅是班主任的,而是整个学校的,从领导到各部门都要形成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心理学要对学生的整个心理健康状况,要对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有效性进行研究。
记者:在研究过程中,班主任或心理教师能够参与到什么程度,因为很多老师都希望参与到研究队伍中。专家怎么把这支队伍带动到研究中来。
莫雷:我觉得它有不同层次。第一个层次,学生心理困扰应该怎么排解,所有老师都可以做工作,但是如果学生有心理疾病,这个时候心理老师可以做工作。学业有专攻,不需要每个老师都参与进来。第一个层次,由于有的老师的工作性质本身很多做法就具有对学生的开导、说服、管理的功能。在最广泛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层次,所有老师都可以参与进来。但是学生的心理疾病方面的工作可以由专业人员进行专门研究。
记者:作为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能否请您介绍一下您最近的一项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课题或研究成果。
莫雷:我做的工作主要是关于学习心理学领域方面的研究。目前,我们进行探讨和研究的重点是第二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的共建,应该怎样培训师资,怎样形成有效的管理方式等。下一步工作是,我们需要真正深入研究很多方面,根据中华文化的背景和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探讨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如何有效排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形成一套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这个工作还是很艰辛的。
记者:林崇德教授提出,希望大家在指导思想、重点和任务、教育内容、突出方法和组织实施这五个方面进行交流。为什么在这样的环境中提出这五个问题的交流?
莫雷:因为这五个问题是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记者:是不是在这个阶段这五大问题已经成为了瓶颈?
莫雷:因为我们在这五大问题上要形成非常明确、非常科学的指导思想。很多学校很多老师在最开始热衷于处理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其实这脱离了心理健康教育最根本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最根本的问题是学生发展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排解一些学生的心理困扰,处理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但重点是在前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根本目的。
记者:您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在哪些方面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多做一些贡献。在专家领域,怎么利用专家队伍在教师指导方面做些工作?
莫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这个刊物办得很好。发表了既有专家的各个方面的理论文章,又有一线老师的很多经验介绍。在我看来,下一步可能是要组织一些专门的栏目,推荐一些非常有效的技术,或者是个案等等,让读者看一看就马上有体会,有收获,可以参照着做工作。希望你们增加这个栏目。对于专家,可以约稿。根据你们在整个工作推进过程中,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可以请专家专门写一些文章,这样就更有针对性,也更有可读性。
记者:感谢莫教授接受我们的采访!最后请您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寄语。
莫雷:我希望心理学的工作者和教师,以及整个社会都要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为这个是关系到国家下一步的发展和命运的问题。
记者:您的寄语是对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期待。希望您对老师们提一个寄语。
【中图分类号】 R 395.6 G 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10-1239-02
在过去的10 a,我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小学逐步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与此同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状况调查也相继开展起来。为了解芜湖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状况,笔者利用芜湖市“成长沐浴阳光”心理护航计划,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要素,即学生和教师进行了调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芜湖市4区3县的校长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140份,回收有效问卷129份,有效回收率为92.1%;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10份,回收有效问卷105份,有效回收率为95.5%;对中小学校班主任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80份,回收有效问卷260份,有效回收率为92.9%。
1.2 方法 自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调查》问卷,包括校长问卷、心理健康教师问卷和班主任问卷3种。全部数据使用SPSS 16.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情况 结果显示,芜湖市的中小学有58.9%的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中38.2%的学校是在2000-2005年间开设的,61.8%的学校是在2006-2009年间开设的。23.8%的学校配备了专门的心理教师。
2.2 中小学校长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满意度 总体来说,校长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的满意度并不高。只有50.4%(65/129)的校长表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42.6%(55/129)表示非常不满意或比较不满意,7.0%(9/129)表示不清楚。
2.3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困难 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最主要困难是缺少师资队伍,占86.8%;其次是缺少课程途径(49.6%)、缺少经费保障(41.1%)、缺少领导重视(12.4%)。
2.4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班主任培训情况 只有27.7%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接受培训的机会比较多或很多。仅有2.9%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认为自己的知识储备能够完全胜任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43.8%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比较有把握胜任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对芜湖市中小学班主任教师的调查中发现,有43.1%的班主任教师在上一学年中没有参加过一次心理健康教育培训,37.3%的班主任教师接受过1~2次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接受过3次以上培训的班主任教师合计占19.6%。见表1。
2.5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其他教师在课程中融入心理学知识的看法 如表2所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认为仅有13.3%的其他教师在课程中较多地融入了心理学知识,54.3%的其他教师很少或较少在课程中融入心理学知识;21.0%的其他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有较多的了解。
2.6 班主任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方法 在遇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时,班主任教师选择最多的解决方式是与学生深入谈心,占92.7%(241/260);5.8%(15/260)的班主任教师会通知家长;1.2%(3/260)的班主任教师会转介给心理健康教师。另外结果还显示,当遇到学生心理问题时,有32.7%(85/260)的班主任教师会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经常探讨。18.8%(49/260)的班主任教师从来没有与本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探讨过学生心理问题,44.6%(116/260)的班主任教师偶尔探讨。
2.7 班主任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主要有个别辅导75.0%(96/260)、心理主题班(队)会63.5%(165/260)、班级心理辅导课45.0%(117/260)、心理健康专题讲座36.9%(96/260)、班级设“悄悄话信箱”18.5%(48/260)。班主任教师还提到通过作文、日记、书信、博客、家访等途径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 讨论
3.1 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不足 调查显示,只有58.9%的中小学开设了心理健康活动课,其中仅23.8%的中小学配备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心理教师在工作中也遇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也从侧面反映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校受重视的程度较低。他们遇到的问题主要有:工作量大、工作量认定困难、学科归属感差、评职称困难等。也有一些学校流于形式,仅为应付检查和评比而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某种程度上,这些问题都体现出各方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不够重视,必然会阻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发展。
3.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水平低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水平低,表现在2个方面:一方面,学术界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开展实践活动中,特别需要系统的理论来指导,然而在理论性研究方面表现出诸多的问题:有特色的研究少,高水平的研究少,系列化的研究少,争鸣类的研究少,发展层面的研究少,服务性的研究少[1]。另一方面,中小学校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的心理健康培训课程远远不够,参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积极性不够,对心理健康理论的掌握不足。这就要求校领导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并且参与到相关的科研中,提高理论水平,同时还要多渠道地对全体教师和专职教师进行培训,使教师多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咨询技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水平。
3.3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费、师资不足 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不足,影响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设,导致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没办法开展。虽然部分学校设立了自己的心理咨询室,并且配备了一些基本的设施,但是一些团体辅导所需的器材,心理测量工具,宣泄工具普遍缺乏。经费的不足也影响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不能保证各种必要的专业培训和交流。师资不足则表现在数量和质量2个方面:在数量方面,76.2%的学校没有配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面对众多的学生需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数量明显不够;在质量方面,根据调查当前多数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学培训或课程,有的是团队干部,有的是班主任、校医、德育工作者。
3.4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途径单一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学生心理问题的复杂性要求必须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途径单一,是大多数中小学在这次调查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之一。由于心理学知识的缺乏,仅有13.3%的学科教师在课程中较多地融入心理学知识和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从教育资源层面看,各科教学本身包容了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如果将这一资源白白流失,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是不合理的,而且所进行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不完全的[2]。因此,在德育教师、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注重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建议学科教师也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必须有新的认识,形成一个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系统。国内有学者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应该是由专门途径、渗透途径与支持途径所构成的一个系统[3]。
4 参考文献
[1] 崔景贵.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研究困境与变革.教育研究,2001(5):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