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09:15:5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村庄规划合理化建议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mporta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analys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Zhuhai, and puts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situation.
Key words: beautiful country; Tourism planning; Rural tourism.
中图分类号:TU9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党的十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的核心和关键所在是乡村,美丽乡村的突破口是乡村旅游。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明和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日趋丰富,尤其在城镇化的演进过程中,不断有城市居民希望逃离至少是暂时逃离城市钢筋水泥的环境。不断有城市居民踏上一次又一次的旅程,去纵情山水,以寻找记忆中的田园牧歌;去休闲娱乐以洗去工作的疲累;去探幽访古,以开启一段段鲜活的历史。在越来越热的旅游大军中,乡村旅游活动异军突起,成为我国旅游业不可小视的新的增长点。
一、蓬莱市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发展乡村旅游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战略决策的重要任务;发展乡村旅游是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实践;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发展乡村旅游是推动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主要力量。蓬莱是我国著名的滨海旅游城市,是驰名中外的“人间仙境、休闲天堂、美酒之乡”。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好地美化农村环境,蓬莱市2012年初提出了美丽乡村的创建活动,涌现出了大辛店镇木兰沟村、刘家沟镇马家沟村、小门家镇岳家圈村、北沟镇刘家村、村里集镇南官山村等10个村“蓬莱美丽乡村”。在此基础上,蓬莱市委、市政府邀请国家旅游局、中国科学院、国际休闲产业协会、中国旅游报等单位专家,审议通过了由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蓬莱市乡村旅游发展重点片区规划》。规划提出,以建设"蓬莱美丽乡村"为目标,依托“外土内洋”的民居文化、时尚浪漫的葡萄酒文化、独具特色的乡土饮食文化和低碳宜人的生活环境,打造中西合璧、最具洋味儿的美丽乡村;以山海为形、以文化为魂、以葡萄酒庄园和村庄为载体,培育“滨海度假+葡萄酒体验+乡村田园”的复合型乡村旅游新业态,以“休闲无忧、快乐幸福、绿色健康、浪漫飘逸、心灵回归”为内涵,构建中西融合、山海共享、城乡和美、快活慢享、动静结合的蓬莱生活方式,建设我国新一代乡村旅游发展和美丽乡村的新样板。美丽乡村建设为蓬莱市乡村旅游业注入了生机,使乡村旅游成为一大亮点,但是,据调研情况看,蓬莱市乡村旅游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缺乏正确观念和认识。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社会各界对乡村旅游的内涵、特点、性质等知识了解不够全面;一些地方政府对乡村旅游的资源优势把握不准,对乡村旅游重视程序不够,主导意识不强,未能形成系统的乡村旅游发展观。其表现为农产经营理念陈旧落后,一些地方政府角色不到位,未能完全站在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将乡村旅游作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来抓,对乡村旅游的经营农户缺乏有力支持。
(二)缺乏科学规划。
有些地方政府急于发展经济,缺乏科学的整体规划,一哄而上,盲目开发,造成旅游布局不合理,功能雷同,无法实现区域内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使得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不能有效发展;一些农民急于致富,既不做市场调查和投资分析,也不做产品规划设计,只是简单地利用现有的农田、果园、牧场、养殖场发展旅游,市场定位不明确,只利用了资源的原始价值,不能创造资源的再生价值,开发层次低,产品品味不高,因而逐渐衰落停业。
(三)缺乏特色产品及品牌。
我市现阶段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常规项目上,产品单一雷同,各地的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趋势较严重,缺乏精品和亮点,致使游客重游率低。一些“农家乐”、“民俗游”、“村寨游”等活动内容趋同,缺乏体验、休闲项目,缺乏文化内涵,地域性、个性化特色不突出,难以满足游客的深层次需求,造成游客逗留时间短,消费支出受抑制。
(四)专业人才匮乏,经营管理不规范。
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是乡村居民,他们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形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又因多未受专业培训,旅游服务意识较差,服务质量较低,经营过程简单粗放,而作为主管部门的旅游管理部门也普遍缺乏专家型的管理人才,现有管理者对乡村旅游理论掌握不够,实践研究不足,往往凭经验办事,缺乏对乡村旅游经营特点和规律的深层认识,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五)缺乏产业链,综合经济效益低。
现有的乡村旅游产品类型集中在吃、住、游等几个主要环节,而行、购、娱等环节的产品尚为空白或严重缺乏,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乡村旅游上下游相关产业缺乏融通,无法进一步产生更多的延伸产品和服务,影响了乡村旅游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对大力发展蓬莱乡村旅游业的建议
旅游具有“兴一业,旺百业”的作用,发展乡村旅游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制定扶持政策,建立鼓励机制。
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各项优惠政策促进扶持乡村旅游。如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财政资金投入,作为乡村旅游开发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景区配套基础设施;同时广开渠道多方筹资,形成以社会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格局,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开发,鼓励准许当地居民以土地、房屋、资金或劳务等方式进行开发,全面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二)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乡村旅游首先必须解决可进入性问题。各级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要加强农村旅游发展的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利用各种社会资金,搞好交通、邮电、通信、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村容村貌既是乡村文明的载体,也是乡村旅游的重要依存,村级集体、乡村旅游经营者和村民要摒弃将乡村环境的“脏”、“土”等同于“返璞归真“的思想,搞好村庄环境整治,美化村庄环境,切实实现以乡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三)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乡村旅游的投资经营主体是农民,要使乡村旅游健康发展,避免出现一些景区常见的村民为争客源而强行拉客、兜售等破坏景区秩序和旅游环境的现象,就必须加强对乡村旅游经营者、从业人员及村民的教育和培训。首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职业道德、民俗文化、旅游接待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农民在乡村旅游中的技能和水平;其次还可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外出考察学习等多种途径进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保障,促进乡村旅游的科学化经营、规范化服务方面发展。 (四)打造旅游品牌,创新营销策略和发展模式。
21世纪是体验经济的时代,品牌则是体验的基础和灵魂。乡村旅游实施品牌战略,可增强旅游者对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认可度及感受强度。富有个性和内涵的乡村旅游品牌,能充分调动游客的感官,有效强化体验心理。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也是解决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趋向的较好方式。
(五)努力拉长产业链,提升综合效益。
一、武当山道教旅游发展现状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西南部,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整个景区现有面积约为312平方千米。武当山不仅拥有美丽的自然景观,而且人文景观也丰富多彩。作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5A级旅游区、全国武术之乡、全国避暑胜地之一,其古建筑群因规模之大、构造之严谨、装饰之精美、神像、供器之多,于1994年12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一)武当山道教旅游资源
1、武当山道教建筑群,是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特色突出。整个建筑群总体规划严密,主次有序,强调“玄武”信仰。它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好的道教古建筑群。其雄伟玄妙在于古建筑选址讲究山形水脉,聚气藏风,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是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的完美体现。整个建筑风格古朴凝重,结构严谨,在建造规格上体现出了尊卑有序,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成就的博物馆”,
2、武当武术由张三丰创立,是武当山道教与武术的完美结合,使武当成为了中国武术独特的一个宗教门派。“武术元一气”、“混饨初开”、“抱圆守一”这些招式都体现了“阴阳结合”“天人合一”的道教文化。武当武术不仅仅是一种技击术,还是“以身体运动这一特殊形态的语言方式在重大祭祀活动中来表现信仰、崇拜玄武神,转变为一种宗教功能的法术”。道教士手中防身自卫的兵器,如剑,还是一种神器和法器。
3、武当的道学文化以“玄武”信仰最为突出,玄武神的众多宗教功能使不同夙愿的信徒前来进香,每年的重大节庆都有大量的香客。随着节假日政策的改革,也有许多人选择节日朝山进香,这使进香更多的带有了旅游的性质。
(二)武当山道教旅游的营销模式
武当山作为“中国道教第一山”,景区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除了丰富的道教旅游资源,还得益于采取了适合的营销模式,尤其是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宣传。
1、通过举办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武当道教文化研讨会,进一步加强对武当文化的研究和发掘,“在2009、2010年连续举办两届世界传统武术节、举办中国武当(国际)摄影展、投资创作《太极・二胡圣典》、创编经典武术表演剧目《武当――太极道》”用这一系列文艺活动来弘扬和推广武当道教文化、武术和音乐。
2、将武当道教文化中的许多人物、故事、传说融入到当今的电影、影视作品中,利用影视作品来宣传武当。近几年来先后拍摄了《武当Ⅰ》、《武当Ⅱ》、《太极武当》、《永乐武当》、《大武当》等影视作品,加强了对武当武术和武当道教的宣传,也使武当优美的自然景色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3、开发旅游纪念品,武当山景区开发了“6大系列300多个品种的旅游纪念品”。在这六大类产品中,尤其以宗教用品、武术用品和文化用品这三类占的比重较大,其中武当宝剑是广受游客欢迎的旅游产品。除了这些一般性的旅游纪念品之外,还有一些有特殊意义的吉祥物也加入其中,例如在十堰举行的第三届传统武术节的吉祥物“当当”。它将十堰水果的石榴、武当的太极和十堰文化三者糅合在一起,形象活泼可爱,深受旅游者的喜爱,在武当旅游吉祥物中具有特殊意义。
二、青城山道教旅游发展现状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成都平原西北部,距成都68公里,距都江堰市区16公里。古称丈人山,为邛崃山脉的分支。青城山背靠岷山雪岭,面向川西平原。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廓,故名青城山。
(一)青城山的道教旅游资源
1、青城山道教历史悠久,道教创建人张陵,于公元143年在此创建天师道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景区内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道教宫观和遗迹。与武当山不同的是它的“布局灵活,不强求严格贯穿的中轴线,而是在隐、藏、幽、奇上用功夫,使建筑融入自然,与大自然浑然一体。大多数建筑结合地势,吸取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杆栏式建筑构架,用台、吊、挑、梭、披、叠等方式,创造变不利为利的奇变艺术。”
2、青城山的道教传统文化非常丰富,有青城丹道、易学、气功、武术、医药养生、道教音乐、青城画派等众多类型。与武当山相比较,青城山道教的历史更为悠久,道教资源更为多样,其中以青城丹道、易学、气功最具特色。据史料记载“早在张陵于东汉顺帝汉安元年(142)创天师道之前,大约在汉和帝时(89――105),青城山已有炼丹术士传习岷山丹法。”丹道在发展过程中趋向于将金丹术与内丹相结合,也就是“精神与物质混合团结锻炼以求成生”,这就是青城山的另一种气功,即内丹功法。巴蜀本为古代道教内丹术的发祥地之一,到了唐宋时期青城山内丹术达到鼎盛,明代张三丰也曾来青城山修炼,“他基本上继承了内丹南宗发脉,渊源于陈致虚、陈抟,而强调炼己(亦称炼性、修心、存心)、调神”。
(二)青城山的道教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对青城山道教旅游资源的开发还不是很充分,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较多,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青城山道教旅游的发展。
1、道教旅游资源开发不充分,许多有特色的道教旅游资源还没有得到开发。目前青城山开发出的道教旅游项目却只是局限于烧香,观光等,最具特色的青城山丹道、易学、气功等并没有被开发出来,游客对这些道教文化的认知都很少得到。
2、商业化严重,缺乏有效的管理。宗教场所本来远离尘世、清静幽雅,但开发商在利益的驱使下开发方法不合理不科学,使得深山古刹中出现不合调的白洋楼,民风淳朴的村庄开着酒吧。许多宗教旅游项目在开发过程中为迎合旅游者的消费口味被商业化、世俗化,缺乏宗教氛围。以“天下幽”著名的宗教清修之地青城山,山上道士兼职做起了商人,使“天下幽”变成了“天下油”。
3、缺乏精彩的道教旅游文化纪念品,青城山作为道教的发祥地之一,道教历史悠久,整个景区也以道教圣山而出名,但景区内的旅游纪念品大多是四川的特产,与道教相关的旅游纪念品寥寥无几。
三、道教名山旅游发展建议――以青城山为例
青城山道教旅游资源丰富,也有自己的特点,但是开发程度还远远不够。对比武当山道教旅游资源的开发,取长补短,从深度开发专业的道教旅游项目、培养“职业道士”、改变营销模式、加强区域合作、旅游纪念品设计这五个方面对青城山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充分利用道教文化开发专业的道教旅游项目。例如:问道礼佛、烧香许愿(消灾避难求平安福禄)、受点化、上布施、做善功(放生、施舍等)。此外应适当的增加道教氛围,进行道教武术、气功、仪式功课观礼的展示,逐渐形成有主题文化的景区。
(二)为了使道教旅游项目更加专业还应该注重专业道士的培养,对景区道士进行培训,做“职业道士”。所谓“职业道士”,则是“具有道长仙骨的风貌,正确掌握道教基本教理教义,任何进修均能展示道长应有的道教礼仪,向游客展示道家风范,基本解答游客的提问,具有作为一名道教道长的职业道德规范。”景区管理局可以与青城山驻观道长们进行协商,让道长们根据旅游的淡旺季、不同季节以及游客层次的不同,进行不同的道教文化的展示。例如:“向游客提供一些讲座,可安排少部分道长参与游客的接待,加强与游客沟通,安排不同的时间向游客展示道家的武术、音乐修养、养生文化等。特别是重要节庆做道场科仪,更加渲染氛围,道场科仪也需要安排专业的人员来进行解说。或者根据当时的需要也可临时安排开光大典等科仪。”这些活动均属于“职业道士”的范畴。另外也要对景区的导游人员进行道教知识的进行培训。
(三)改变传统的营销模式。青城山的道教文化虽然历史悠久但是并不像武当山崇拜“玄武”、有道教名人张三丰这样特点鲜明。所以景区的管理者应该与道教协会、政府有关宗教部门加强沟通与协调。改变传统的营销手段,多承办一些道教学术研讨会、道教重大节日活动、道教文化展出等活动,并与电视、网络、媒体宣传相结合及时的做好宣传。不断加强宣传力度,拓展旅游客源市场。
(四)加强区域合作,为青城山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客源。青城山距成都68公里,距都江堰市16公里,交通便利。较好的区位优势为青城山与不同旅游资源的合作提供了便利。在2000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大会上青城山就与都江堰一起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地和自然遗产地”。这为青城山这几年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但对其道教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并不大。青城山周边的道教资源有很多,例如为中国道教发源地――鹤鸣山、川西第一道观――青羊宫等,青城山的发展应与这些景区加强合作,发展一条专门的道教旅游线路。传播良好道教旅游形象,加强市场定位。
(五)加强景区旅游纪念品的开发,青城山目前的旅游纪念品大多是一般性的项链、手链、手机挂链等,另外四川特产也占很大比重,严重缺乏带有青城道教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将青城山特有的产品如:道家养生所酿之果酒、泡菜、青城绿茶等设计成旅游商品,更体现了道教养生的功能。另外青城山道教音乐磁带、书籍,青城道家气功、武术,也应该纳入道家纪念品的设计之中。针对某些会议而开发的吉祥物作为旅游纪念品也是加强宣传的有效手段。
四、结语
中图分类号 F3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6-0334-02
土地整治是保护耕地的重要举措,也是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有力杠杆,对于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以新疆额敏县阔什比克良种场百户村土地整治项目为典型案例,通过对土地整治项目落实情况及居民的满意程度的调查,分析项目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采用问卷调查和入户走访的方式,发放44份问卷,完成了41份有效问卷,其中男性28名,女性13名,年龄在25~65岁。
1 土地整治项目建设现状
该项目区总建设规模为753.12 hm2,总投资1 429.86万元,新增耕地23.91 hm2。项目申报为国家投资重点项目。额敏县阔什比克良种场百户村等2个村基本农田整理项目于2011年4月招标,2011年5月开始施工,2012年11月30日竣工。
2 村民满意度分析
通过问卷汇总得知,村民普遍认为土地整治是很好的项目,其中80.49%的村民对于项目评分为“满意”,12.20%的村民对于项目评分为“良好”,7.31%对于项目评分为“一般”。村民对于土地整治项目的满意度较高,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让村民增产增收,是一项利农利民的大业。村民们对于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后的农村各项改变都比较满意。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群众意见采纳程度较低,民众参与度有待提升
由于土地整治项目的方案制定和项目的实施、监理是自上而下进行,民众参与度较低。调研表明,民众对于土地整治项目的了解程度较低,而民众都认为土地整治项目与自身利益关系密切。
3.2 土地整治认知水平有待提高,相关政策把握需要强化
项目区村民对于农村土地整治的内容了解程度不高,了解调查问卷1~4项内容的比重占总体的56.10%,了解5~8项内容的比重则占总体的41.46%,了解9项以上的比重仅占总体的2.44%。大多数村民对于土地整治项目的了解仅限于村干部的单一渠道,群众对于农村土地整治的了解不深,一方面受限于文化程度的差异,另一方面受限于土地整治宣传工作的低效率[1-2]。
3.3 权属纠纷不断发生,相关补偿政策与村民意愿差距较大
在开展土地整治过程中,村民总体上是拥护的,但是少部分群众也存在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对土地整治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于土地整治与土地征收不同,地上作物和房屋拆复建补偿标准难以制定成统一的标准实施。在项目完成初期,土地整治中的占地对每个村民补偿的标准不尽相同,导致村民对于占地补偿政策存在抵触情绪,影响了村民对土地整治项目的客观评价。项目实施中涉及到的农田水利设施权属问题,阻碍了整治工作进一步落实。因此,由于对补偿标准不满意、认为补偿不公平或权属纠纷而上访的事件较多,调节难度大,直接影响了土地整治项目的顺利实施[3-4]。
3.4 施工单位的施工质量有待提高
根据调研及访谈情况,60.98%的村民认为施工单位的施工质量差,例如农田水利设施中存在管道质量差、填埋深度不过关等问题,影响耕地的种植,给农民带来额外的担忧。
4 土地整治项目建设的建议
4.1 紧密围绕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推行土地整治
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数量是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中的首要任务。塔额盆地是新疆土地整治重点区域,而额敏县又是农业大县,因此土地整治工作要以田、水、路、林的综合治理和闲置地复垦为重点,提高耕地质量,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5-6]。
4.2 充分尊重农牧民群众意愿,确保农牧民通过土地整治得到实惠
土地整治工作涉及范围广,对农民的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应广泛征求农民意愿,达到农民对于土地整治乐意、同意、满意的效果,要始终坚持维护群众权益。要充分征求出群众意愿,广泛征求村委会和农民对土地整治的意见。整治项目设计的初期,应当全面调查村民的意愿,采纳其中合理的意见,并且在施工过程中尽可能地让当地村民参与施工,以增加村民的非农收入,使村民对项目实施情况有一定的了解,真正受到实惠。针对土地整治前后出现权属纠纷,土地整治相关的补偿政策与村民的意志存在冲突的问题,建议统一补偿标准,并引入评估机制对于其真实价值进行评估,以此得到相对的公平。应当安排相关人员进行权属调节、界定等工作,在项目动工之前解决所出现的问题,为土地整治工作提供保障[7-9]。
4.3 提高土地整治科学化水平
加强土地整治的科技水平,利用现代化技术促进土地整治的科学化、合理化,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并且强化土地整治的监督检查和管理,做到项目结束后进行效益评估,及时改进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促进土地整治的可持续发展。
4.4 加大施工质量的监察力度,确保工程质量
在项目施工阶段,仅靠监理单位确保工程质量是不够的。为确保工程质量,应当建立完善的监察机制,确保每一级对工程的监察到位,以此保证工程质量,维护农民利益。
5 参考文献
[1] 白冰.试论土地整治的内容、方法和原则[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7):19-20.
[2] 陈超.土地整理后评价初探[J].经济与科技,2005(5):39-40.
[3] 范德种.整村推进土地整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国土资源,2010(2):53-54.
[4] 黄辉玲,吴次方,张守忠.黑龙江省土地整治规划效益分析与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2(3):28-36.
[5] 金晓斌,丁宁,张志宏,等.中国土地整治资金在省际间分配及土地整治效果[J].农业工程学报,2012(16):9-17.
[6] 李衡,刘晓光,苏安玉.黑龙江省农村居民点用地调查与潜力测算[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7(2):47-48.
中图分类号:S731.2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11.024
天津市林木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一直比较突出,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之间绿量不足,城区外生态景观较差问题已经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政府批复的《2011—2015年天津市造林绿化规划》主要目标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自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以来,新区造林绿化取得长足进步,重点部位绿化档次高、效果好。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造林规划指导,缺少合理的体制机制支撑,虽然局部绿化取得了较大成果,但没有与大环境有机融合,影响到对整个区域环境的改善。所以我们必须树立大生态理念,努力实现林木资源自然均衡合理分布。
1 天津市滨海地区绿化现状
1.1 树种方面
近20年来,天津市在耐盐树种造林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特别是通过与中国林科院共同合作进行耐盐树种的成功试验和推广,对乡土树种引进驯化,使耐盐树种逐年增多。目前,天津市常用盐碱地绿化树种已达37种,其中生态林主要有杨、槐、白蜡、椿、柳、泡桐等,经济林树种主要有枣、葡萄、梨、苹果等,灌木及亚乔木树种也达几十种。但是,实际栽植树种比例相差悬殊,据2007年资源清查数据显示,全市杨树树种占全部林木资源面积的55%,如除去山区面积,这个比例接近70%。经过实地调查看,沿海区域杨树、槐树、白蜡等少数几个乔木树种所占比例超过80%。
1.2 林种方面
生态防护林主要包括高速绿化带、片林、园区绿化等。高速绿化带一般建设标准较高,景观效果较好,但投入较高。近几年,除汉沽以外,其他区县均有高速公路两侧林带绿化工程任务。片林主要分布在宁河县的廉庄乡、东棘坨镇、宁河镇、七里海镇、潘庄镇等乡镇以及静海的大邱庄镇等地,宁河以杨树为主,静海大邱庄以槐树为主。园区和森林公园主要包括海河教育园区、官港和塘沽森林公园,树种种类较多,投入较高,林地权属稳定。
经济林主要集中在大港、汉沽和静海地区。大港和静海以种植枣树为主,汉沽以种植葡萄为主。主要特点是以农民自有经营土地为主,国家投入较低。但是,通过调查发现,由于土地性质决定了在没有政府引导、资金补助的前提下,容易出现反复。
1.3 造林质量
盐碱地造林成活率普遍偏低,特别是唐津高速、荣乌高速以及大邱庄片林成活率低于60%,一般均需多次补植和重造才能达到造林要求。由于立地条件较差,即使成活的树木长势也不好,景观较差,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难以效发挥。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技术上的,也有管护不到位的,还有投入不足和机制体制不顺等。
宁河片林造林成活率较高,但是因盐碱土质,林木生长率和生长量相对较低。据对该县高坨村09025小班的样地调查显示,杨树每年平均胸径增长不足1 cm;海河教育园区等非林业部门实施的绿化工程造林质量较高,但是建立在高投入的基础上。
1.4 造林投入
盐碱地造林成本高,经济效益低,日后管护难。重点高速以及重要节点等绿化标准要求较高,大部分地段需要土方工程,同时,还包含土地补偿在内的多项补助资金,因此,投入较高;片林以及经济林等造林投入较低,片林只提供苗木补助,经济林一般没有造林补助资金;非林业部门承担的市级重点工程的造林绿化,如天津大道、海河教育园区等造林绿化每亩造林投入以及管护资金都远远高于我局承担的绿化工程。位于津南区北义村0716小班的园区绿化亩均投入达214 500元·hm-2,位于津南区八里台村0605小班的造林平均投入高达576 000元·hm-2。
1.5 资源分布
由于立地条件的不同和资金的限制,多年来天津市造林一般采取先易后难和先城区周边及景观带建设,逐步形成林木资源由西向东越来越少和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之间绿化量不足的分布。另外,道路两侧、城镇及各种园区周边等重要节点,一般有分布不均的林木资源,但是,其他区域大部分为盐碱荒滩或工厂以及项目预留地绿量极少。
“双城”之间的绿量主要包括京津高速、京津塘高速、津滨高速、津港高速、轻轨以及天津大道两侧绿化和空港物流、华明镇、东丽湖、机场等绿化,但建设标准、林木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统一规划和布局。如机场周边资源分布较少,质量不高,影响城市形象;盐碱荒滩或项目预留地以及高架桥可视范围内急需造林来补充资源分布不均。以上区域绿化要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加以解决。
1.6 造林用地
列入市级重点造林工程的重点道路绿化,一般采取市财政提供3年土地补偿;经济林、片林等林地主要以农户在自己延包土地自主经营为主;园区以及森林公园等主要以国有土地和集体所有土地为主。农户自营的林地如果不提供土地补偿资金或只提供3年补偿,来之不易的造林成果将无法保障。
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等重点造林绿化工程,由于土地权属问题影响造林工程整体推动。比如涉及油田、农场等单位的插花地,与有关部门协调困难。从样地统计情况看,本区域的造林用地土壤pH值一般均在7.8以上,盐渍化程度较轻的可直接营造片林和经济林,盐渍化程度较重的需要改土排盐等工程措施。
1.7 政策分析
目前,天津市盐碱地造林比较好的地段都是在政府积极推动引导,财政提供资金补助,或是像天津大道等市级重点工程由其他部门实施的绿化工程。而没有特殊政策引导和扶持,或仅享有苗木补助的绿化项目,效果都不是很好。盐碱地造林特别是盐渍化程度较高的区域,造林成本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即使是不需要排盐改土的地段,其运方、栽植和管护费成本也是非常高的,因此急需政府部门出台针对盐碱地造林的相关政策。
2 实现林木资源均衡合理分布的建议
一是在连接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重要通道两侧以及立交桥或高架桥等重要路段视野范围内,重点建设20~30片规模在万亩左右的片状林,经过10年左右的时间,使上述区域范围内的绿量明显增加。
二是结合沿海防护林工程,在153 km海岸线一定范围内,建设平均宽度不低于100 m的基干林带,并在内陆延伸沿海区域营造纵深防护林,目的是在均衡林木资源分布的基础上起到抵御风暴潮作用。
三是对区域内村镇、河流、沟渠等进行全方位绿化。通过村镇沟渠绿化,努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村容整洁,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使城市周边、乡镇、村庄生态环境同步改善,均衡发展。
四是要实现点、线、面、网、带、片合理分布,形成郊野公园、片林、森林公园、湿地、芦苇等多种类、多植被融为一体的绿色景观,使沿海地区不但有乔灌草结合的重点区域绿化,还要有滩途上的盐生植物群落、沼泽地里丛生的芦苇以及可视范围的农田林网等绿色植被。
五是对工业空地以及项目预留地等区域,一年内不能开工建设的,要在有关部门统一规划指导下,由土地使用单位出资进行简单绿化。比如营造柽柳等低价耐盐树种以及通过天然和人工综合措施形成芦苇等盐生植物群落,达到土地实现植被全覆盖。
六是要实现重点区域节点高标准绿化。京津、京津塘、津滨、津港、荣乌、唐津、津晋、滨保、津宁、塘承、海滨等11条高速两侧绿化带宽度每侧不低于50 m;天津大道每侧不低于100 m、津滨轻轨、京津塘城际高铁在一定宽度林带的基础上实施网格绿化和可视范围内村镇和厂区、项目区、园区绿化。乔灌木规格以及景观设计根据地形和沿线地上物具体情况确定。
机场是重要的窗口单位,其周边及通往市区沿线绿量少、景观差、标准低,外地客人第一印象是天津树少缺绿。类似天津滨海国际机场这样的外地客人流量较大的重要节点及关键部位,近几年虽然进行了一些造林绿化,但开始标准低,之后管护不到位的地段较为普遍,局部绿化效果不好,短暂滞留天津的人很容易以偏概全,留下树少缺绿印象,因此急需实施高标准绿化,以此展示天津总体造林绿化成果。
重要节点及关键部位绿化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天津机场、天津港和东疆保税港等空中和海上通道来津客人必经路线两侧及周边地区绿化;二是外环线以外的各高教区、海河教育园区等学生流集中的路段和区域绿化(目前只有海河教育园区绿化较好);三是参观考察集中的空客A320、空港物流等重点工业区周边绿化。四是官港森林公园、塘沽森林公园、东丽湖,天嘉湖等重点旅游区周边绿化;以上造林绿化涉及的部门较多,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和具体实施办法。
3 滨海地区林木绿化工作展望
随着绿色天津建设的不断深入,天津市造林绿化重点必将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当前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盐碱地造林这一世界性难题。我们经过调研认识到,要想实现难题突破只有通过利用现有科研成果和成功的实践经验,在摸清基本现状的基础上,对盐碱地造林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切合实际地提出措施和对策,进而在机制体制以及财政政策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最终得到解决难题的答案。
不言而喻,盐碱地造林将是天津市下一步造林面临的最大挑战,双城之间绿量少、树种单一、林木资源管护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首先要破解盐碱地造林这个难题。研究人员要从造林技术、造林方式、体制机制等多角度作为切入点,积极探索、不断努力,力争在未来几年内,使盐碱地区绿色植被与大环境有机融合,实现林木资源自然、均衡、合理布局,实现点、线、面、网、带、片合理分布,形成郊野公园、片林、森林公园、湿地、以及滩涂上芦苇等盐生植物群落多种类多植被融为一体的绿色生态景观。为此,针对下一步天津市东部沿海地区盐碱地造林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展望和意见:
一是从2008年实施绿色天津建设以来,全市已经完成造林面积百余万亩,其中大部分在西北部土质较好地区,东部盐碱地区绿量仍偏少,林木资源分布不均衡现象仍显突出。土质较好地区造林空间小,东部盐碱地区造林成本高的问题,将制约天津市未来林业发展,因此,天津市造林发展方向必须实现东移策略。
二是为使绿色天津建设成果得到有效保护,盐碱地造林顺利推进,必须建立西北部地区以现有林地管护为主,盐碱地区推行造管并重的营造林模式。到2015年以后,在全市范围内实行以林地管护为主,造林为辅的林业发展方式。
三是到2015年以后,要保证现有林地面积不减,每年完成造林面积仍然不能低于0.47万~0.53万 hm2,保存面积不低于0.4万 km2,以确保因工业占有林地、更新采伐以及因病虫害等损失的森林植被或林地得以足额恢复。
四是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双城之间绿量少以及非功能区和居住区以外的地段植被稀少的问题必须在未来几年加以解决。但由于造林成本偏高,可视范围内全部营造乔木或亚乔木,在经济上是不可行的,因此需要通过现有湿地或有目的地制造人工湿地等方法,栽植一些柽柳或者芦苇等盐生植物,形成林地与盐生植物群落和池塘或湿地于一体的绿色生态景观。
参考文献:
[1] 梅付春. 河南省林业生态建设模式探讨[J]. 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5):4-6.
[2] 申焕芝. 城市园林绿化现存问题及其对策[J].山西农业科学,2008(6):78-79.
[3] 司光义,胡克军,汪建林. 贺兰县林业存在的问题及采取对策[J]. 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4):107,121.
[4] 赵志仁. 林业事业持续快速发展应注意的问题[J]. 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2):103-122.
[7] 李燕. 构筑津沽沿海生态屏障 推进滨海新区生态建设[J]. 天津农业科学,2011,18(4):31-34.
[5] 阿拉坦其其格,高建民,刘敏,等. 浅谈呼和浩特市道路绿地景观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华北农学报,2004(S):164-167.
当时,正处于高速开展期,经济和社会构造多元化速度加速,职工步队的根本组成、思维认识、价值取向、品德观念变化无常,实际需乞降好处诉求扑朔迷离,对工会组织的本能机能发扬愿望日益激烈。把广阔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的义务愈加艰难,协调劳动关系矛盾的任务愈加紧迫,立异做好职工思维政治任务的责任更为严重,维护社会调和不变的义务愈加深重。在这种情势下,“任务运动化、运动项目化、项目社会化”可以合理应用有限的前提和资本,扩展工会任务结果,有力维护职工正当权益,有益开展调和劳动关系,有利进步职工步队全体本质,完成工会在社会治理中到位参加、深度参加、有用参加,成为社会治理系统中不成或缺的主要一环。
二、“三化”理念是工会参加社会治理立异的有力行动
(一)把任务与运动挂钩,在社会治理立异中获得扎实成效。区在参加社会治理立异进程中,注重以运动带开工作,不只在运动中顺应职工多条理、多样性的需求,并且促进了工会任务获得新的成果。一是以劳动竞赛运动为抓手,起劲完成立功立业新跨越。区总工会环绕经济开展和节能减排,组织发动辖区内企业积极参与参加技艺交手、技能立异、提合理化建议、出金点子等运动。还,将“创进步前辈工会争一流,争优异职工领先锋”党工共建创先争优运动纵深展开,鼎力推进重点建立工程建功竞赛运动,调开工程建立者的积极性、发明性和建立热情。在有前提的企事业单元持续展开争创“工人前锋号”运动,发扬劳模引领带举措用,带动广阔职工比学赶超,争立异功。二是以“两个遍及”运动为契机,起劲完成企业工会全掩盖。区总工会将“两个遍及”作为任务重心,积极与相关部分沟统统过全区各级工会不懈起劲,2011年全区正常非公企业629个,树立工会组织334个(涵盖企业法人单元604个),建会率达96%以上。企业工会组织树立经审委员会(经审委员)和女职工委员会(女职工委员)达100%。个中全总数据库企业建会率达99%以上。依法推进树立工会组织的企业遍及树立工资集体协商准则,依法签署工资集体和谈。全区已树立企业工会组织和新建企业工会组织签署工资集体和谈达98%以上,还集体合同、女职工权益维护专项集体合同签署率达98%以上。三是以进修培训运动为平台,起劲完成职工本质大提拔。区总工会普遍展开了“创立进修型组织、争做常识型技艺型职工”运动,施行工会、班组、职工“三级同创”。初步树立职工进修超市,针对职工多元化需求,组织社会资本,运用收集平台,为职工建立开放式进修、菜单式选择的平台,机关、企事业单元和职工参加面90%以上。充沛发扬农人工培训基地职业教育效果,组织指导农人工积极自动参与技艺和技能培训,为他们自立创业打好根底。展开了以修建装饰、家政效劳、蔬菜、生果、粮油、畜牧等为首要内容的技艺常识培训,还添加务工知识、司法律例、村庄文明常识、心思指点、维权等指导性常识。四是以坚苦帮扶运动为载体,起劲完成职工好处有保证。区总工会以“六帮一补”救滋长效机制为载体,实在展开好以送搀扶保创业、送岗亭保就业、送司法保权益、送关喜欢保就学、送暖和保不变、送喜欢心保安康的“六送六保”运动。鼎力展开“送暖和”运动,发放帮扶、救助、各级工会组织以“走进职工家中,走进职工心中”为帮扶运动中间,以“六帮一补”救滋长效机制为载体,实在展开了以送搀扶保创业、送岗亭保就业、送司法保权益、送关喜欢保就学、送暖和保不变、送关怀保安康的“六送六保”运动,进一步标准帮扶任务,完美惠民帮扶收集,树立坚苦职工档案,完成帮扶系统动态治理,具体完成了民生工程的各项相关目标。全年布置资金合计130余万元给2000余名坚苦职工送去暖和;举办劳动技艺培训3000人次,为462名下岗赋闲人员和立志致富的农人工进行免费跟踪培训;为全区坚苦创业职工发放“工会会员创业通”借款贴息10万元。。增强农人工创业基地建立,为农人工供应创业贴息借款20余万元。树立了农人工维权律师参谋团,为农人工展开维权运动111人次,个中异地21人次,合计挽回经济损掉430余万元
(一)大学生村官在基层的适应性还不够。一是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大学生们大多是从家门到校门,他们接触基层尤其是农村社会不多,对于到农村工作缺乏充分的认识和心理准备,一旦来到农村,理想与现实出现很大差距,巨大的心理落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二是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村民或村委的认同。有些村民可能对大学生村官不太理解,觉得他们是“外来户”,心理上拒绝接受他们,导致在行为上排斥他们。另外,有些村委会成员还不是很信任大学生村官,不愿授权和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也不会全力支持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三是对基层的风俗习惯不熟悉。绝大多数大学生在校期间很少关注农村政策法规方面的信息,参与农村社会实践的机会也很少。因此,他们对农村政策法规可能缺乏了解,有的甚至一无所知,这使得他们不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无法顺利开展工作。
(二)大学生村官在基层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一是身份定位还不明确。虽然我街道的村官都在各村、社区担任了书记、主任助理职务,然而事实上他们在基层发展的各项事情决策中,既没有话语权,更没有决策权。目前他们的工作仅局限在帮助村书记、村主任打打杂,跑跑腿,扮演“秘书”的角色,上级政府借调村官们去打杂的事时有发生,更多的是充当了“救火队员”的身份。二是自身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大学毕业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和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他们思维活跃,富有创新思想,但实际上,只有一小部分的村官发挥自身的这些优势,绝大部分并没有真正派上用场。有的找不到工作的切入点,不能脚踏实地地沉到村里工作;有的对村民的需求并不真正了解,与群众之间总有一道无形的墙;有的眼高手低,自以为本事很大,不愿意做琐碎的小事。三是受制于复杂的工作环境。大学生村官在处理实际事务、问题时往往显得能力和经验不足或方法不当,而且他们年轻气盛,不够成熟稳重,思考问题容易可能脱离乡情、村情,加之部分村民传统的宗族观念和排外思想的影响,甚至有的外地大学生村官对地方语言还不通,使他们难以真正融入村民当中。所以,他们在任职之初,容易出现彷徨、迷惑或无助的状态,进入角色慢,难以迅速开展有效的实际工作,久而久之便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大学生村官未来发展出路还不够明确。对于大学生村官而言,“出路”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与困惑。一是制度设计安排不明确。目前,“当村官”还只能看作是一项权宜性安排,聘用期满以后的安置问题没有建立起明确的通道。基层的干部也容易习惯性认为大学生村官只是过渡,流动性大,不能安排重要的职责和岗位,村官往往成为哪里缺人去哪里的“临时工”,在村、社区一般成为“跑腿”处理“台账、文字”的代名词。所以从上到下,对大学生村官的认识还存在误区,这使得村官对期满出路充满了迷茫,不得不在岗位时忙着准备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找其他合适工作,寻找新的出路。二是职业发展前景不确定。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时间不长,各项制度、措施都处在不断完善的阶段。尽管政府在村官的发展问题上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但是在实际上得到兑现的可能性就要大打折扣。任职期满后一旦选择重新就业,则面临着就业渠道不畅、几年的村官工作经验难以移植到其他工作岗位上等诸多问题。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委会干部还存在法律瓶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委会干部只能由本村村民担任,大学生村官由于户口不在所服务的村故不能参加村委会干部的选举。三是对村官的管理不到位。名义上,区、街道、村社区都可以算是大学生村官的直接管理者,但是在管理培养上没有真正明确责任分工。在选拔时缺少与基层的沟通,不了解农村的真
正需求,致使下派的大学生感觉“无用武之地”,用人单位也热情不高。(一)明确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位
事实证明,角色的模糊已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效。自2012年实行村官享受“特殊编制的全额事业编制”以来,村官的收入和福利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可以说从短期看,大学生村官获得了一个合理的生存空间,这也使得大学生村官对留下来有了一定的信心,但是,这还不能认定这种留下来是一种长期的愿望。导致村官身份上的尴尬,政府应该积极探索,尽早给予大学生村官明确的角色身份。村官到农村到底是干什么的?大部分村官对自身还没有明确清楚的定位。大学生参与基层建设,绝不应只局限在帮助村书记或村委会主任打打杂,跑跑腿,而应实实在在地参与到基层发展的各项事务中去。所以我们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明确村官身份,安排适合的位置,使他们有发展空间,能发挥所长。引导村官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坚定胸怀服务人民、服务基层,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实转变择业观念,真正树立服务意识,及时合理定位自我,利用有知识、眼界宽、信息灵的优势为农村发展生产、致富农民、建设新农村贡献自己的才智,实现自身价值。
(二)加强大学生村官科学动态的管理
1.完善大学生村官选派机制。选派“真才实学、德才兼备”的优秀大学生到基层,是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关键一环。完善选派机制,要保证以“公平、公正、公开”和双向选择的原则,按照严肃、严格的选拔程序,选聘既有能力又有意愿的大学毕业生,同时还要充分征求基层需求,结合当地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派,而不是简单的分配,基层对那些能安心扎根基层、用心服务基层的大学毕业生还是非常渴求和欢迎的。
2.建立切实可行的使用机制。一是做好结对“传帮带”工作。大学生刚刚开始农村工作,缺乏基层工作经验。为此,乡镇干部和村干部要很好地发挥“传帮带”作用,建立起固定的“一对一”帮带对象,帮助大学生尽早熟悉工作,完成角色的转变。二是尽可能提供岗位锻炼机会。应督促有关村镇,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实质性村级事务分工,安排他们参与中心工作和各种急难险重任务,让他们在农村的主要工作和岗位上担当重任;强化实践锻炼,采取交流、轮岗、挂职等多种形式,使他们熟悉多方面的工作,培养处理问题的胆略和魄力,增强独立工作的能力;针对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和特长,创造条件,把他们安排到最能发挥自身作用的岗位,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村级具体工作,在处理村务中提高农村工作能力。
3.加强培训促进村官专业化。针对大学生村官农村工作经验不足、专业知识优势难发挥和横向交流沟通不够等实际,实施大学生村官培训制度。要突出重点,分类培训,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涉农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知识、农村金融知识、农村实用技术为重点做好岗前培训;以村务管理、村际经济、村庄规划、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工作领导艺术、心理健康调适为重点做好岗位培训;以专业技能、职业培训、职业规划为重点做好后期培训。要整合教育、科技、农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资源,拓展培训渠道,设置大学生村官课程模块,通过大学生村官论坛、乡村干部传授经验、组织大学生村官实地考察学习等多种方式,促进交流学习。
沿海城市具有临近大海的天然条件,交通便利,旅游发达的优势,但是,大自然形成的城市内河,由于雨水不足、人工改道、城市建设、市民排污等多种情况,致使河水污染严重,严重影响了市民的身心健康,影响着城市形象和旅游发展,本人学习工作在秦皇岛多年,有为城市建设与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的义务,经过调查了解提出自己的内河治理方案,也为其他沿海城市的内河治理提供参考意见。
1 踏勘六河水系,发现环保问题
“六河”是指穿过秦皇岛市海港区内的大汤河、小汤河、大马坊河、小马坊河、护城河和新开河的六条河流。秦皇岛市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组织临近河道的相关单位多次义务清淤, 2009年启动了城市区“六河”水系综合治理工程。我们看到六河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沿岸景观亮化、河道治理都得到了一定改善,但仍然存在问题。随着流域内经济迅速发展,沿岸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老化,水系污染问题仍然存在。
经过对“六河”进行实地调研,发现六河通过汤河口和新开河口直接进入渤海流域,尤其是市区内基础流量元小于沿河污水排放量,造成河道内污染物难以排放,造成下游段蓄积沉淀,形成“臭河”。像护城河这样没有水源的河流,治污刚刚有所改善,排污口被人擅自通开,乱排脏水乱扔杂物致污水排入,河底淤污,水面漂污,水体泛臭,仍然会造成水质往复污染,然后我们又花大力气截污治污,调水冲刷河道,再蓄水。“下游治理,上游排污,年年治理,年年臭河”的现象往复如此,水究竟什么时候能变清?我们城市灵气的“绿飘带”什么时候才能成为城市风景线?
2 “六河”现状及主要污染源
2.1 “六河”现状
汤河位于海港区西部,全长30km,流域面积184km2。汤河源头有两支,东支为汤河东支流发源于抚宁县柳观峪西山;西支为小汤河及支流,发源于抚宁县方家河村,东西两支于平山营汇合后向南经海阳镇于海港区西部白塔岭注入渤海,源短流急,属山溪性河流。汤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0.37亿m3,最大洪峰流量是2000m3/s,在枯水期最小流量仅为0.1~0.2m3/s, 在入海口建有防潮闸,规划汤河闸上游水体功能为城市用水水源,水质类别为Ⅲ类;闸下游为排洪排污渠道,水质类别为Ⅳ类。
“市区四河”多流经于海港区的商业繁华地带及城市居民生活小区,由于基流较小或断流,河道中的水主要是城市污水及工业废水,黑臭的河水严重影响两岸居民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鉴于“市区四河”的严重污染,群众反映强烈,引起市政府高度重视。
2.2 “六河”主要污染源
由于没有配套的污水系统,各个小区村庄及用户污水以雨污合流的形式进入河道;因为管道老化,不能满足现有污水排放要求,污水溢流进入河道;施工时却错将小区污水接入道路雨水管道;六河污染影响着市民身心健康,损害着城市文明形象,如何使六河成为秦皇岛名符其实的“三宜”城市,发现问题并不重要,解决问题才是根本。
3 根据流水不腐的原理,寻求解决方案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鱼缸一年不换水,鱼不死,水不臭,什么原因?就是能够实现水的内部流动循环。
引调海水治理“六河”的基本设想。
(1)“六河”现状污染仍严重,截断单位及住户的污水排放仍为关键环节。经过资料查阅,“六河”均属地表水劣Ⅴ类,严重影响区域内生产生活环境与居民健康。因此,区域内的6条河流水污染源的截堵是关键环节。污染源的彻底解决方案亟待制定,惩处措施的落实是市政部门和环保部门的重要职责。
(2)河流基流太小,污染负荷量相对太大, 是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区域内污水处理厂配套污水管网建设尚未完善,现状截污率很低,造成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入河道。而河流枯季的流量非常微小,河流内水体几乎全是污水,并且大量累积在下游水域。
(3)减污与增容是水污染治理的主要对策,如果不补水增加环境容量,河流仍然达不到要求的地表水Ⅴ类水质目标,黑臭难以彻底消除。只有通过补水,提高河流的稀释自净能力,增加水环境容量,才能确保河流水质达标,彻底消除黑臭。
秦皇岛市水资源尤其是淡水资源并不丰盈,河流补水的淡水资源难以解决。在没有解决淡水补水资源的情况下,利用引调渤海湾盐度较低的海水对原本属于咸水环境的河段实施补海水方案是补水增容迅速改善河流水质状态、消除黑臭现象的良策,势在必行。
(4)引调海水补充河道不但对河流水质改善作用非常有效,而且对港口水质也有改善作用。主要是补海水后大幅度增加了输入港口的净流量,增加了港口净流量的平流输移能力,从而大幅度缩短了港口的换水周期,提高了周期内的径污比,避免了大量污染物特别是面源污染负荷量在港池的长期累积,使港口水质基本达到要求的水质目标。
(5)引水动力设施预算。在新开河入海口上游设加压提升泵站一座,将入海口处河水提升加压至大马河等河流水系上游,对水系进行补充、稀释,并增加河流水系的自净能力,泵站能力按水系的1/10左右考虑,即10~30m3/s,输送距离约5~6km,选DN1500PE塑料2条,高差20米,故泵站参数,可选取为Q=10m3/s,H=40m。
管道沿河底河岸铺设,采用2条DN1500mmHDPE高密度聚乙烯缠绕管。
工程总投资估算价值为3亿人民币左右。
该项目的运转费用可以在河流养殖经营中得到补充,河流河道水充盈后可采取养殖、景观游乐多种方式。
北有长城,南有灵渠,灵渠作为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的古代水利景观,拥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兴安县相继出台了《灵渠总体保护规划》、《秦堤维修设计方案》、《秦城遗址保护规划大纲》等,完成了大小天平坝面的维修、铧嘴的修复、秦堤的防渗补漏、北渠风貌修复,以及部分渠道沿岸的排污清理工程等工作。2014年3月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灵渠保护办法》实施,对灵渠水源保护、两岸建设活动等,做了详细的规定,让灵渠保护变得有法可依。灵渠景观的保护与开发作为灵渠可持续健康发展工作的重要组成内容,值得深思。
1灵渠概况与景观现状
1.1灵渠概况
灵渠,古称秦岭渠、凿渠、陡河、湘桂运河、兴安运河,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是秦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沟通着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被誉为“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赞叹到“两千余年前有此,诚足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灵渠全长37.4km,南渠长33.15km,是引湘入漓的主渠道;北渠是引航渠道,长3.25km。由大天平、小天平、泄水天平、陡门、铧嘴、南渠、北渠、秦堤等其他附属建筑物组成。
1.2灵渠景观现状
1.2.1生态景观。灵渠修建的本身,就是中国古人对地理环境的主动利用与选择。数千年来,灵渠始终与周边农耕文明保持着和谐交融,体现的就是人与自然交流的普遍价值。灵渠沿岸绿化覆盖率高,维持着良好的生态环境。秦堤两岸绿树悠悠,植物种类丰富,兴安楠木、桂花、樟树、阴香、枫香、栾树、枫杨、朴树、柳树等长势良好,植物生长适应渠水、驳岸等生态环境,树形或苍劲古朴,或刚劲挺拔,或自然虬曲,或奇特有趣,给灵渠沿岸景观增添了秀色的同时,也维护着灵渠的生态平衡。如今南渠旁植树造林,修建30km长的休闲绿道,成为广西第一条绿道,形成独特而有价值的生态景观。北渠则穿梭于千亩田畴之间,展示着优美的田园生态景观。
1.2.2人文景观。灵渠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其见证了岭南地区2000多年的发展史,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交流融合的纽带,历史文化厚重。灵渠景区有较多的文物古迹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它既继承了秦汉文化,又融合了中原汉文化与岭南百越文化,保留了大量的明清时期的石雕石刻,以古桥文化、民俗文化、岭南市井文化和古雕塑文化而闻名。
1.2.3园林景观。灵渠沿岸景观的改造,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营造各类亭、台、廊、榭、桥以及小品雕塑,配合灯光和音乐,同时设置足够的休闲设施,使得灵渠沿岸的园林景观丰富多彩、富有故事情节,清清河水倒映着古树、古桥、古民居,形成独特的灵渠景观。
灵渠沿岸景观节点丰富,如大小天平、陡门、美龄桥、古树吞碑,景观节奏也控制得恰到好处,从树荫浓密的秦堤,到视野开阔的秦广场,再到豁然开朗的大小天平,景观空间多样,给人带来视觉的享受。植物景观的营造,以乡土树种为主,植物种类丰富,注重植物的季相变化,增添景区色彩,讲究植物景观层次多样,与水体、建筑相协调,形成优美的沿岸滨水景观。
2灵渠景观的分析
2.1灵渠景观特色概括
2.1.1科学价值高。灵渠本身因其高超的工程技术,与都江堰、郑国渠同被誉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灵渠的修建从选址、规划、设计上都反映出古代中国在运渠修建方面的卓越智慧;灵渠是山区越岭运河的首创,是连接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优秀实践案例;渠线的设计和规划中“弯道代闸”原理具有原创性实践;灵渠的陡门设计是现代多级船闸的雏形,被誉为“世界船匣之父”。
2.1.2文化韵味足。灵渠的修建于秦朝,历史悠久,文化韵味足,是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联系纽带,兼具有生态文化、水利文化、中原文化、岭南文化、秦文化、地方田园文化、陡军文化等一系列文化特征,早在1988年就被国务院认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其独特的文化景观特征,灵渠还出现了一系列与其相关的艺术作品,如明朝解缙的《兴安渠》、清代袁枚的《兴安》以及贾平凹的《灵渠》等。
2.1.3生态环境好。灵渠两岸风景优美,水清如镜、古树参天,田园景观优美,具有良好的生态基础条件,富有生态美感。
2.1.4景观形式美。灵渠具有生态、美学、游憩等多种功能,具有美与功能的和谐统一,作为科学、技术与艺术高度统一的灵渠景观是在景观形式上具有美学特质。人字形的三七水坝不仅在水利设计上具有的科学性,在视觉形式上也打破了直坝线条的僵硬,具有变化的形式美;北渠s型的河道则不仅满足了行船排洪的需求,从景观的角度上考虑,蜿蜒盘旋的水道与周边自然、农田景观完美的融合,成为中国古代运河景观的典型范例。
2.2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保护灵渠,配合灵渠申遗工作,兴安县做了很多工作。例如灵渠秦堤、北渠等开展大规模维护工程、灵渠沿岸村庄的改造以及一系列保护灵渠的规划方案以及法规的出台,灵渠的保护开发工作正在展开,但通过现场的仔细考察,还是不难发现一些问题。
2.2.1建筑景观小品与环境不协调,景观格调提不上。灵渠内局部区域出现与景区不协调的建筑景观,如南陡村内农家乐店面装饰毫无特色,与南陡村整体的建筑风格不协调。某些功能性建筑未得到良好的改造,景区的厕所过于简陋,外观差强人意,影响景区的整体面貌。部分景观小品与环境格格不入,显得突兀。如为了保护古迹而建造的亭子,与古迹的风格不融合,其形状和色彩等也与周边景观不协调;百龙路石碑显得突兀,缺乏整体融合感;部分翻新河堤,用现代石块和水泥砌成,没有自然驳岸的斑驳陆离,人工痕迹明显,与周边景观不协调,破坏景观的整体性协调性。
总之,借申遗之机会,灵渠景区内增添了较多的景观元素,但由于缺乏整体的规划以及粗糙的施工,未能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以至未能很好地提升整个灵渠景区的景观质量与格调。
2.2.2植物景观有待提高,部分区域缺乏植物群落概念。灵渠生态基础好、植被覆盖率高,但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发现,有局部的植物配置缺乏层次感,植物群落观念弱,景观仍待提高。秦文化广场主要以草坪铺装为主,周边植物配置稍显凌乱,缺乏层次。在铧嘴上游部分,两岸滨水景观稍显杂乱,影响灵渠景观美。龙王庙观景塔是灵渠景区的一个制高点,可看到灵渠乃至整个兴安县城的全景,其所在的山体自然植被覆盖率高,以松树为主,但也存在大面积杂草,需增加彩色树种,丰富植物季相景观,提升植物景观的档次。
2.2.3景观管理存在不足,影响灵渠景观与生态。三分规划、七分养,管理对景观的影响不容轻视。灵渠由于其独特的历史地位,有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但仔细考察,便会发现景观管理上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景区内部出现乱倾倒垃圾现象,存在卫生死角;绿化存在管理不善,滋生杂草的现象,南陡村处于景区核心区域,其前面绿化也出现杂乱现象,影响景区形象。景区制高点观景楼台建筑还出现大量乱写乱画留名现象,影响景观美感度,需采取相应措施,加强管理。渠城郊结合地段,缺乏有效的管理,有污水直排情况,渠水发黑发臭,严重影响灵渠的景观。水街沿岸居民洗衣服的肥皂水也直接排到渠中,使渠水容易富营养化,影响灵渠的水质。
2.2.4旅游配套设施缺少统筹规划,整体观念欠缺。灵渠内旅游配套设施作为景观元素中的一种,未遵循统筹规划的原则,设施之间在整体上缺乏形式与内涵的统一。如指示牌、休息座椅、垃圾桶缺乏统一的规划和设计。虽然借助申遗之机,相应配套设施所改善,但仅仅是增加相应设施数量,而缺少整体规划,稍显杂乱,整体上不协调,景观档次提不上。
3建议与思考
3.1以保护为核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对于灵渠的开发与保护,需以保护为核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讲究生态效益,讲究共生原理,这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兼顾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两方面效率的意义,是一种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行为。
灵渠景观的开发要遵循生态平衡原理,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协调景观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上,顺应和利用自然发展规律,通过一系列设计手法营建生态、美学和游憩功能良好的景观格局,实现景区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兼顾。同时引入生态设计的思想和方法,保证灵渠沿岸得天独厚的环境基础。
在灵渠建设控制地带内开展修路、兴建码头和市政工程等活动时,应当同时制定严格的保护方案;景区内的餐饮、娱乐、宾馆等经营服务性企业,需采用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技术、设备和设施;景区的游客承载标准,要求经科学评估。
3.2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营造稳定的植物群落
灵渠景区景观植物的营造,首先注重对原有乡土树种以及古树名木的保护,再生植物群落营造则须讲究科学有方。在具体的植物配置过程中,应该以群落为单位,乔、灌、草相结合,形成丰富而有错落有致的景观效果,注意植物之间的合理搭配,形成结构稳定、功能齐全、群落稳定的复合结构,以利于种间的相互补充,从而达到种群之间、群落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如水街的植物选择和配置,注重体现所处的地域的风格,以乡土植物为主,观赏性强的外来植物为辅,选择桂花、垂柳、山茶、碧桃、栾树、杜鹃、黄竹等,营造一个遮荫、纳凉、休闲的良好环境。
3.3挖掘灵渠文化,提升文化景观品味
文化景观是某一文化群体利用自然景观的产物,文化是驱动力,自然景观是媒介,而文化景观是结果。灵渠沿线的文化景观代表了灵渠的胎息与地格,它既是灵渠沿线人类文明的符号,也是旅游保护与开发的主要对象。
灵渠文化景观品味的提升要特别注意山水文化、秦汉建筑文化、岭南市井民俗文化、地方田园文化及岭南书院文化挖掘,水街的景观建设开发就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在今后的景观建设中,大到建筑群小到景观雕塑、指示牌、垃圾桶等景观小品都应尊重原有文化,凸显其独特性。
3.4以开发促保护,以保护促发展
生态系统中,构成的多样性会增加系统的稳定性,灵渠景观的开发有利于增加系统的异质性,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对于灵渠沿岸景观的保护可通过适当合理的开发,以经济发展促进景区保护,然后景区保护又带动经济发展,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
3.5以整体性为指导,统一协调灵渠发展
航道是重要的水运基础设施,要发展水运,必须加强航道的维护和开发建设。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水运事业蒸蒸日上,作为水运基础设施的航道必将有新的发展。为满足水运工程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和船舶安全航行的需要,必须定期和不定期地对现行航道进行常规性的维护测量。
桂江(昭平电站至京南电站段)自我单位1975年进行过全程航道测量后,30多年来未进行过较大的更新测量工作。近十年里,该河段内相继建成京南、金牛坪、下福等多个航运水利枢纽,现存航道图已完全满足不了航道规划、使用和正常维护的需要。为此我单位自2005年9月开始,着手对该河段航道进行更新测量。笔者参加了该施工作业,负责项目的技术管理,下面谈谈在测量施工管理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1.工程概况
测量范围为昭平电站至京南电站的航道全程(全长86km),测量内容包括:平面控制,高程测量,陆上、水下地形,助航标志、航行障碍物、码头、锚地、航道站、整治建筑物、临河、跨河、过河建筑物、城镇和其他重要地形、地物的位置或轮廓等。
2.优化施工组织管理是关键
2.1 作业施工准备
为保证测绘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投入足够的技术力量和先进的仪器设备。其中RTK-GPS两套(2基准站+2移动站)、全站仪1台、测深仪2台、水准仪3台,以及完备的测量使用船只。所使用的仪器除送有关单位进行年度合格检验外,在开工前还进行必要的校核。
做好测量前准备工作,对现场进行实地勘查。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熟悉任务要求和有关技术规范、标准,做好技术交底工作。根据任务要求,编制切实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技术管理工作计划,针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制定多个作业方案,对项目进行总体规划和部署,制订各种管理目标和保障措施。
2.2 精心组织施工
针对本次作业面广、线长、点多的特点,结合作业人员和仪器设备的配置情况,精心组织施工。在施工组织编排上除首级平面控制测量外,其他作业内容均采取了分段开展,段内流水作业方式进行,分段点根据流动驻点情况决定,为方便生活和后勤供给,流动驻点选择在乡镇或较大的村庄。段内流水作业分组为:二级平面控制组、水准组、地形A组(RTK—GPS)、地形B组(全站仪)、水深组。该作业方式既保证了作业的合理性,资源(包括人、仪器设备和时间)利用的最优化,又避免了长距离转移和流水作业可能出现的间断。
2.3 “以人为本”,推行“人性化”管理
测绘管理是一项复杂烦琐的系统工程,人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管理工作中,我们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积极推行“人性化”管理。
1)根据作业队员的不同性格特点和技术专长,合理的搭配,优化组合
测量作业最讲究的是团队协作和配合。团队内部心理氛围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团组的工作效率和效益。为此,在进行作业分组时,我们便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根据作业人员的不同性格和以往配合情况等,合理搭配,创造出一种和谐、融洽的工作环境。
测量工作又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员工们的技术水平是影响作业的进度和成果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于是我们根据技术人员所掌握的技术专长,做到扬长避短,优化组合。由于组队合理,队内人员在作业时都配合得相当默契,工作有序高效,表现出团结一致、朝气蓬勃的良好精神状态。
2)推行人性化管理机制与严格要求技术干部相结合
参加本次任务的技术人员和测工均以青壮年居多,他们具有表现活跃,讲究个性张扬,喜欢独立思考,有很强进取精神的特点。在施工作业中,我们积极推行人性化管理机制,尽量满足他们的好表现欲望,创造一种人人参与的氛围,鼓励员工对各项工作决策的参与,对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大胆采纳或予以认同。对技术干部,则明确责任,在技术上严格要求;同时,在不偏移大方向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赋予其(特别是责任心强的技术人员)自主权,为其能够自由发挥创造一个更广阔空间,以激发其工作热情和干劲。
3)兼顾公平和效率,充分调动作业人员的积极性
考虑到本次任务的性质和单位的情况,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实行责任与利益挂钩,体现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为进一步挖掘人的潜能,提高工作效率,推行目标管理制度。参考以往的工作效率和本次任务的具体情况,确定一个比较切合实际的工期,以此作为奖罚的时间量化标准。
4)结合作业环境,丰富生活,消除工作中容易出现的厌倦心理
对于该河段,我们的作业人员除了几个船员外,其余基本上是“第一次亲密接触”,因此,对作业环境新异倍感好奇。于是,我们便以此为契机,把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等作为引子,丰富队员们的精神生活,使得许多作业人员都觉得自己并不仅仅是在工作,同时也是一次自助徒步旅游。在连续战斗的几十天时间里,虽有点背井离乡的伤感,却多了份酷似旅游的乐趣,这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以往容易出现的厌倦心理。同时,因为有了共同的话题,互相交流的机会也多了,在情感沟通中队伍的凝聚能力和战斗力也不断增强。
2.4 仪器设备的优化配置
航道专题地图测量自动化、数字化的最好模式是DGPS测深系统、RTK-GPS和全站仪结合,所投入的仪器设备完全满足该测量模式的要求。而如何进行优化配置、灵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并切实解决在操作过程中碰到的技术问题,是顺利完成各项测图任务的关键。为此,我们着重对RTK—GPS、DGPS测深系统、全站仪三种仪器的不同作业方式和优缺点进行比对,运用价值工程的原理,分析仪器设备、人员分工与环境利用的协调配合方法,结合实际情况(作业内容、进度控制、其他船泊机械设备等)探索仪器相配合测量的解决方案、实测技术以及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达到既保证测图精度,又在施工作业中能合理利用各测量手段的优点,扬长避短,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目的。
2.5 实行动态的作业管理
为了对施工作业进度进行有效的控制,在施工的全过程实行了动态监控。首先,实行每天一小结制度,每晚技术人员均要对当天的作业情况、发现问题和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简短小结,管理负责人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运用网络技术,动态判断关键工作和关键路线,灵活调整作业顺序。其次,实行段段总结,每完成一个工作段,均与既定计划比较,发现偏差,分析原因以及对后续工作和总进度的影响,采取措施及时纠正。第三,保持作业的连贯性与争抢零碎作业时间相结合。即在作业的安排上,尽量避免每一个工作组作业内容和作业人员的变动,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使工序衔接顺畅,作业紧凑有续,争抢一些诸如工地转移、开工准备等零碎作业时间。
转贴于
3.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是基础
1工程概述
曼洪水库位于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旺乡曼洪村1km河谷出口处,水库流域范围为东经101°19′~101°21′,北纬21°29′~21°32′之间。主河道自源头由东北向西南流,出库后经曼洪村、曼遮村、勐旺坝,最后在勐旺乡附近汇入勐旺河。曼洪水库控制流域面积为8.0k㎡ ,水库流域近似呈扇形,流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流域内植被尚好,无大范围水土流失情况[1]。水库主要功能为农业灌溉,主要承担下游勐旺乡2500余亩农田的灌溉任务,兼有下游村庄的防洪保护作用。
2现有输水隧洞结构存在的病害
大坝建成至今已运行31年,现场检查发现坝身受白蚁、鼠类危害严重,多处蚁穴和鼠穴可能贯穿大坝,在汛期非常容易出现管涌、跌窝、甚至滑坡等险情,坝顶沉陷变形明显,上游护坡块石凌乱不堪、坝面杂草丛生,下游坝坡在左岸部分由明显的蠕动变形,出现了坝坡下沉,面积达120m2。
由于曼洪水库分期水位高低落差较大,如表1,水流量超标而对坝体结构造成明显的危害。下游左岸坝坡地带分布约160m2的潮湿区,右岸坝坡与输水涵洞启闭室接触带分布约100m2的渗漏区。溢洪道进口引渠段土渠局部发生塌陷,泄槽段底板开裂、剥脱、冲刷、磨蚀等现象。输水涵洞检修闸门和工作闸门洞径较小,无法对洞身进行检修、维护[2]。受上述病害影响,大坝目前为限蓄带病运行,水库效益得不到正常发挥,水库运行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
3新建输水隧洞方案预测的详细情况
新建输水隧洞布置于大坝右岸,主要功能为代替坝下涵洞承担灌溉输水任务。隧洞由进口引渠段、短压力进口段、竖井段、无压洞身段、出口消能段及出口明渠段组成。本次新建输水隧洞方案预测的详细情况:
1、进口段引渠段。里程0-013.0~0+000.0为隧洞进口引渠段,全长13m,底坡i=0,底宽从3.1~2.1m,底板高程1138.00m,隧洞进口前设置拦污栅,拦污栅断面尺寸为2.1×3.1m(b×h),进口扩散段采用M7.5水泥砂浆砌石衬砌。自然边坡稳定,但上覆受全风化花岗岩,表层较松散,开挖边坡、洞脸采用浆砌石支砌。
2、进口渐变段。里程0+000.00~0+004.00为进口渐变段,长4.00m,底板高程为1138.00m,孔口由2.1m×3.6m渐变至内径为1.8m圆洞,采用C20钢筋钢凝土衬砌,衬砌厚度0.4m
3、有压洞身段。里程输0+004.00~0+018.0为洞身有压段,圆形断面,直径为1.8m,长14.0m,底坡i=0,底板高程为1138.00m,采用C20钢筋混凝土衬砌,衬砌厚度0.4m,末端4m为渐变段,由内径为1.8m的圆形渐变至1.2×1.2m方形,与闸门竖井相连[3]。
4、竖井段。里程0+018.0~0+023.6为竖井段,长5.6m,底板高程1138.00m,高10.3m,采用C20钢筋混凝土浇筑,井壁衬砌厚度0.5m,井内安装1.2×1.2m工作闸门及检修闸门个一道,均采用QPQ-160KN-15手电两用螺杆机启闭。
5、无压洞段。里程0+023.6~0+073.6m为无压洞段,长50m,底坡1/100,出口底板高程为1137.50m,城门洞型,断面尺寸为1.5×1.8m,其中半圆拱高0.75m,采用C20钢筋混凝土衬砌,衬砌厚度为0.4m,其中0+039.83~0+045.065m为转弯段(曲率半径R=10m,转角a=30°);0+023.6~0+063.6m为洞内衬砌,里程0+063.6~0+073.6m为明挖回填段。
6、出口消能段。里程0+078.6~0+090.00m为出口消能段,全长11.4m,采用底流消能,消力池底板高程1134.8m,消力池宽2.0m,池深0.5m,边墙高1.5m,边墙顶宽0.5m,边墙底宽1.35m,底板C20混凝土浇筑,厚0.3m,边墙采用M7.5浆砌块石支砌。
4建输水隧洞受力学分析预测
输水隧洞主要承担水库下游农田灌溉用水的放水任务,其主要工程量如表2。原输水涵洞位于大坝右岸坝下,输水涵洞启闭设备陈旧,锈蚀严重,启闭室屋顶墙体开裂,存在安全隐患。在该水库安全鉴定阶段,针对涵洞问题的严重性,需要对输水隧洞受力情况展开分析,具体包括:
1、水力学计算。本次按新建一条输水隧洞对现状输水涵洞进行受力学分析,这样可以掌握输水隧洞每项结构的受力情况,掌握新建输水隧洞主要工程量,如表2,为项目方案规划提供可靠的依据。水力学计算基本资料:隧洞糙率n=0.015,进水塔闸孔尺寸1.2m×1.2m,平板闸门。无压城门洞型断面尺寸:闸后无压洞段底板净宽1.5m、净高1.8m,底板i=1/100;出口为底流消能,水流出消力池后归顺到原输水渠道。引水渠进口底高程1138.00m,死水位1140.00m,正常蓄水位为1145.40m,设计洪水位为1146.34m,校核洪水位为1147.32m。
2、结构计算
洞身及竖井采用《水利水电工程PC—1500程序集》之G—12进行计算,用边值法对衬砌断面为城门洞型的无压洞段进行了内力分析及配筋计算,围岩类别及计算相关参数见第三章工程地质篇。计算分三种工况进行:运行工况、检修工况及施工工况。计算结果表明,无压洞段施工工况是控制工况,竖井段检修工况为控制工况。计算结果如下:①无压洞下平洞段:轴力Tmax=216KN(边墙底部受压),剪力Qmax=225KN,弯距Mmax=42Kpa(底板中部内边受拉);②闸门井段:轴力Tmax=275.5KN(受压),剪力Qmax=435.3KN,弯距Mmax=280.2Kpa(外边受拉)。③闸门井基础承载力计算:进水塔竣工后,上下游均无水,仅有建筑物自重,此时地基压应力最大,地基压应力按轴心受压公式计算。地基允许承载力[R]=0.3~0.6MPa,当闸门开启时,算出地基承载力为0.18MPa,地基能满足承载力要求[4]。
5输水隧洞方案执行管理的综合对策
水利工程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点项目,保障水库系统结构性能需注重输水建筑的改良建设,这样才能提高输水隧洞的综合性能。根据现有水利工程标准,景洪市水利局于2009年12月委托昆明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对大坝进行安全鉴定,从抗陷、抗洪、抗滑、抗灾、抗震等多个方面执行管理方案,如图1,以综合保障输水隧洞结构性能的完整性。
1、抗陷方面。水库经30多年的运行,工程日趋老化,枢纽工程主要建筑物拦河坝、溢洪道、输水涵洞均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输水涵洞检修闸门和工作闸门均设置于坝后启闭室内,洞径较小,无法对洞身进行检修、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施工单位在建造期间需参照《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SL258-2000)之规定,对输水隧洞实施综合整改,加强隧洞结构的抗陷功能,进而保证输水作业期间的安全可靠性,减小对隧洞结构本身造成的危害。
2、抗洪方面。经复核,由于现有输水隧洞泄流量达不到原设计要求,泄洪能力不足,导致设计洪水和校核洪水工况下对应的最高洪水位超高坝顶高程。因此曼洪水库重点加强了输水隧洞的整改处理,进而强化隧洞设施的抗洪性能,降低外界水力对隧洞产生的破坏。经过进一步对水库的现状防洪能力复核,可以看出曼洪水库现状抗洪能力得到改善,与国家水利部规定的抗洪性能、抗洪寿命相互符合。
3、抗滑方面。通过对输水隧洞的实际检查、钻孔试验、室内原状样和扰动样试验,并综合分析取值,对大坝抗滑稳定进行复核计算,水库输水隧洞的抗滑稳定安全系数正常蓄水位以上各工况均大于相应规范值,故满足抗滑稳定要求。现状渗漏为样接触带发生的散浸,根据《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SL258-2000)中规定进行判别,现场管理工作达到了项目预定的要求,并且协调了各个部门之间的施工操作[5]。
4、抗渗方面。输水隧洞土料均属于中等透水层,达不到均质土坝防渗要求,坝体渗漏严重;洞体受白蚁、鼠类危害严重,现场发现多处蚁穴和鼠穴,在汛期非常容易出现管涌、跌窝、甚至滑坡等险情。渗漏不仅减弱了输水隧洞的供输水性能,还能对水库系统整个结构产生严重的危害,长期下去可能导致水库处于险期而耽误了最佳建设时期。新建隧洞方案执行管理中,要加强水库设施的防虫、防害工作,避免对输水隧洞造成结构性危害。
5、抗震方面。输水隧洞在稳定渗流期的各种工况下,抗震稳定安全系均大于现行规范值,能满足抗震要求,根据《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SL258-2000)符合国家规定。输水涵洞基础均置于三叠系上统良子寨组强风化粉砂质泥岩、泥岩及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粉质粘土之上。地基承载能力标准值fk=145~300Kpa,这一标准符合国家规定而增强了输水隧洞的实用性,加快了水库系统的现代化建设,推动了我国水利项目整改进程的优化发展。
6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战略的可持续规划,水利设施也被作为国家重点项目进行整改,这些有助于加快水资源调度系统的优化完善,帮助地区解决水资源生产与利用面临的种种难题。由于传统水利项目规划存在诸多的缺失,导致水库中输水隧洞结构改造不理想,降低了水利系统运作的整体效率。对新建输水隧洞方案展开综合预测,对输水隧洞方案执行提出合理化建议,这些都是保障水利工程改建收益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周德文.我国水利工程结构性能整改前期评估结果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 2012,12(7):21-23.
[2]王友亮.新建输水隧洞方案规划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J].四川建材.2011,20(10):17-19.
一是分阶段明确督点。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艰巨、长期工程,工作千头万绪,既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又不能只重局部而淡化全局,必须统筹协调、重点推进。区委督查室根据新农村建设这一特点,在区委领导授权的前提下,先后对贯彻落实全区新农村建设动员大会精神、全区新农村建设启动情况、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项目进展情况、全市新农村建设现场交流会筹备情况、区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建设进展情况及全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交流会筹备情况等进行了专项督查。每次督查前均结合新农村建设重点工作明确一至两个督点,并以书面通知形式下发各乡镇、部门和示范村。一年来,先后突出了乡村干部的思想认识、“三清三改”及村庄整治、通村公路建设、示范村建设、农村产业发展、村务公开及班子建设等10多个督点,促使全区新农村建设形成了“面上抓好六件事、点上建好11个示范村”这样一种点面结合、分步有序推动的良好建设格局,有力推进了新农村建设点、面两方面的工作进程。
二是据实情整合督查力量。针对督查任务繁重、督查质量要求高、本办督查人员力量有限等实际情况,区委督查室采取向领导汇报、通报有关工作进展情况等方式,灵活运用部门对口帮扶制、领导联村督导制和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制等机制,先后多次邀请人大、政府、政协等区级领导牵头,联合或借助区新村办、区政府办、区交通局、区经管局等近20个区直部门的工作力量,组成有区级领导带队、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联合督查组,全年共开展新农村建设专项督查10余次,树立了督查权威,增强了督查力量、加大了督查力度。
三是借载体突显督查实效。区委督查室借助《督查通报》、《督查专报》等内部刊物,将每次督查掌握和了解的情况形成文字材料以《内参专供》、《督查通报》、《督查专报》的形式送达给相关区级领导或印发至全区各乡镇、区直及市直驻区有关单位。既肯定工作成绩,更注重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既表彰先进,也不忌讳点名批评后进,既分析问题、又提工作建议,从而给接受督查的相关领导、乡镇及部门以相当大的工作压力,促使他们采取措施、改进工作不足,学习和赶超先进;同时也为区委主要领导安排部署下段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今年来,区委督查室共形成涉及新农村建设方面的《督查通报》3期、《督查专报》4期,督查发现问题30多个,提出合理化建议20余条,其中被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批阅的达8条,在全区上下形成了一种“强督查促大发展”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态势,确保了督查实效。
二、开展督查调研,力查新农村建设梗阻
一是针对决策督查发现的问题开展督查调研。如去年月,区委督查室通过对全区新农村建设启动情况的督查了解到,大多数乡村干部对如何调动广大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感到束手无策,个别行政村还出现了村干部因为采取强制措施而侵害农民合法利益的上访事件。就此,区委督查室联合区新村办组成专题调查组,深入全区7个乡镇20多个行政村广泛调查,共理出了“农民‘等’、‘靠’‘要’思想严重”、“新农村建设投入、奖惩相关制度建设滞后”、“农民素质偏低、缺乏技能”、“点面建设兼顾不够”、“乡村两级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措施乏力”等五条阻碍农民发挥建设主体作用的制约性因素,较为准确地查找到了问题存在的原因,专题调查报告因此也受到了区委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并积极促成其主持召开区委常委办公会议专题研究,当即确定了及时解决这一难题的工作思路和主要措施。
二是配合上级督查部门开展督查调研。去年月下旬,按照市委督查室要求,区委督查室开展了一次农村公路建设障碍性因素的专题调查。经过半个月的调查,区委督查室共查找出政策、市场、资金、质量、农民主体积极性等五大方面的障碍性因素和“受规划政策制约,农村公路建设难立项”、“公路施工单位资质偏低”等十余条具体原因,为市委督查室掌握全市通村公路建设现状和制约性因素提供了较为丰富和有力的素材。更为重要的是,在调查过程中,区委督查室在了解“新修通村公路将于当年十月底经验收合格后方能纳入上级财政补助范围”这一情况后,立即将调查了解到的有关公路建设质量问题单独形成领导专供材料,于第一时间呈报给区委主要领导,迅速做出批示、提出整改要求、确保了全区新修通村公路质量并及时纳入上级财政补助范围。
三是根据社情民意开展督查调研。今年月,区委督查室根据前段村改居社区居民来信来访集中反映的生活环境差、待遇不平等问题,组织区社区办、区民政局、区新村办等部门组成联合督查组,深入护城、南坪岗、东郊、东江等乡镇18个村改居社区30多户居民家中就社区运行情况和居民生活现状开展调研,先后查找问题10多个,收集社情民意20余条,据此撰写的调查报告《村改居社区有“八盼”》被市委督查室《民情调查》全文刊发,为普通居民与市、区两级领导搭建了一座沟通对话的桥梁,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三、开展专项查办,力解新农村建设矛盾
今年来,区委督查室针对查办事项多为紧急、复杂、事项的特点,注重从处理程序上把好三道关口,确保了领导交办事项办结率达到100%,并成功化解了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一系列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