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

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08 09:15:5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

篇1

随着21世纪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面临着很多问题。因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是人才,而社会需要的人才已经不是传统的知识性人才,而是具有新观念、能够从事技术创新、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那么,怎样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就成了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

数学既是语言,又是工具,是人们认识世界必须掌握的能力。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帮助学生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由教与学组成,教与学相互独立,又密不可分,只有重视两者之间的关系,让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发挥好教与学的作用,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一名教师,既要掌握好教之道,又要教会学生学之法,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想方设法达到教与学的真正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应该通过哪些方式来提高教学质量,教好初中数学,是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

一、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素质教育之前的应试教育阶段,教师只单纯地重视知识的传授,让学生能够掌握更多人类已有的知识。所以,应试阶段的教育中,教师都是以考试为重,以考试成绩来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只能将学生拉入枯燥乏味的题海战术中,向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和解题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卷入被动学习之中,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只会死记硬背知识,只会机械性的做题。这种教学方法,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之中,才是真正的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中学生来讲,更是如此。当学生对某件事物很感兴趣的时候,他就会主动地对其进行学习和探究,这样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责任意识还不强的中学生来说,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如果教师仍旧采用枯燥、乏味的知识灌输教学法,只会让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兴趣是中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是每一个中学数学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呢?

1.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这里的事迹指的是数学家的故事,讲述孜孜不倦为科学事业而努力的数学家故事不仅可以让学生尊重数学家,而且能够让学生为数学家的努力而感动,从而更加用心地学好这门课程。

2.教师还应当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巧妙结合

在初中数学中,有很多概念、性质、公式、法则、公理、定理等知识需要学生掌握,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单纯讲解理论,会让数学显得枯燥乏味。如果教师能够将这些枯燥乏味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可以将枯燥乏味转变为趣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二、保证学生主体性地位

在素质教育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是应试教育中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这表明,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的作用,仅仅在于引导,引导学生更好更快地学会学习。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成为课堂的引导者,对学生进行学习的指导和点拨。教师应当向学生充分提供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自主交流中真正学会数学概念、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真正掌握数学方法,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真正学好数学。

初中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探索愿望都必须有所提高,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这一点。教师应当着力改善课堂教学结构,改变原本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提供足够的机会和事件来供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去猜想、推理、反思,最终真正掌握知识。教师只有把更多的课堂时间让给学生,只有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教学,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成效比直接给学生灌输知识高得多。

保证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还需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课堂氛围的营造。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给予学生一个与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机会,让学生没有顾虑地去问、去猜、去讲、去推理、去反思,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倾听别人的意见中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真正提高数学能力与应变能力。

三、重视鼓励对学生的作用

对于初中生来说,教师的赞扬往往会引起内心的愉悦和满足。这是因为初中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较低,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往往是他们衡量自己的标准。而学生对自己的肯定,往往也来自于教师的赞许和鼓励。因此,教师应当在民主课堂中,多给予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并积极采纳学生的不同见解,积极评价学生的回答,让学生得到肯定,得到满足。

学生在群体中的地位也受教师的观点影响。因此,教师时不时地赞许和支持都会让学生觉得自己得到了教师的认可,让学生增强自信心。教师的赞扬可以让学生充满自信心,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望,同时激发学生下一步成功的欲望,让学生更努力地提高自己,推动学生更好地发展。

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要赞扬学生,促进学生进步。那么,如果学生学习退步,或是做错事情,教师应该怎么做呢?这时,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合适的忠告和适当的批评,同时,要给予学生鼓励,这样,能激励学生改正错误的决心和信心,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四、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时代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数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学科。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让学生拥有创新意识,掌握创新能力,才能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适应时展的需要。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要让学生富有创新意识,掌握创新能力,教师就必须落实创新教育,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初中数学教育中就是开展探究性学习,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探究性学习有助于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体会数学本质,训练创造性思维能力。

具体实践中,教师应当抓住教材本质,将创新教育的目标具体到每节课堂中,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在课堂学习中融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每一个细节、每一堂课程之中。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索、动脑思考,自己发掘问题的解决办法,从而体验问题的解决过程,增长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学科,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学科。只有做好初中数学教学,才能把学生打造成新世界、新时代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教师必须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学生主体性地位、重视鼓励,学生的作用、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之法,真正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数学中成长。

参考文献:

[1]施亚新,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J],科学大众,2006(8)。

[2]于伟佳,关于教学活动的几点系统思考[J]农金纵横,1991(6)。

篇2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2-0083-01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其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探究性教学,强调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是对旧教学观念、模式提出的挑战,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在探究性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探究性教学,应当以学生自己探究为主

探究性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应以组织学生自己探究为主,可以采用课前提出问题,在预习中就开展探究,也可以相互交流研讨,开展合作学习。还可以利用假期,有目的的组织学生走向社会进行调查研究。总之要根据教材、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进行探究,努力做到因材施教,讲求实效。例如: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不要仅满足于讲清概念,更要深入到概念形成过程的探究上,即深入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上去。引导和培养学生善于全面的观察问题,深入地思考问题,并用独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发现、归纳。对同一问题尽可能探索出多种不同的解法,在常规解法的基础上力求提出新颖的见解。另外,课堂中积极的引导,适当的讲授,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流畅性,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从多方向、多角度、多手段、多途径入手,思路尽可能多地向不同方向扩散,不局限于书本或教师现有的理解。并且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扩散性习题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打破思维定势,提倡学生进行猜测、推导、反证,启迪思维,使之得出富于创新的结论。

二、小组合作学习是探究性教学的良好方式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进行探究性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不失为一个好的方式,若能组织好往往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开展探究性教学要从教材内容、教学设施、学生能力等实际情况出发由浅入深,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有计划地进行,教师的指导也要由多到少,逐渐过渡。从问题入手,首先给学生一个悬念,接着进行小组讨论,在合作中使学生体会到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接下来的小组交流更是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学生参与了知识的发现、发展、形成和运用的整个过程,使学生从被动思维变为主动探索,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观点和思维的方法去观察、探索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例如:在处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数学上册第22页第10题时,我把题目改为了如下形式。

观察下列图形,完成图形下的填空,然后回答:n条直线相交,最多有几个交点。

两条直线相交 三条直线相交 四条直线相交

最多有( )个交点 最多有( )个交点最多有( )个交点

刚看到题目的时候,学生们可能会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此时教师可适当启发学生:碰到这样的问题,我们不妨向数学家华罗庚学习采取“先退后进”的办法,通过特例来研究考察事物的本质,从而归纳问题的规律和性质。于是引导学生动手画一画,用心数一数,学生在画和数的过程中会发现:当画第二条直线时,已有直线一条,因此最多可有一个交点;当画第三条直线时,最多可与原有的两条直线相交并有两个交点,因此一共有三个交点;……渐渐地,直线的条数与交点的个数是两组很有规律的数据便呈现出来:

234 56 …… n

1 1+2 1+2+3 1+2+3+4 1+2+3+4+5……1+2+3+…+(n-1)

接下来根据高斯定理,就可得出:n条直线相交,最多可以有n(n-1)/2个交点。在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中,完全是由学生自己在全面的观察问题,深入的思考问题,去探究、发现、归纳的。

改变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互相讨论,不怕课堂出现“”,小组讨论人人参与,增加学生动脑、动口的机会,此时学生往往能从不同角度多向思维,淡化了对老师的依赖。

篇3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注数学课堂这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广大数学教师的共识,探索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课题。为此,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在课堂中注重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创新中获得发展。

一、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教学的先导

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保障。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充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

二、创新教法――创新教学的前提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法一方面抑制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容易让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新颖的教法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对启迪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备课,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法尤其重要。要在弄清教材编排体系、教材内容及特点、知识点、知识结构、前后联系,摸清学生的知识底细、智力水平、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等基础上,准确地找出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点,把握教学的适度点,找准启发的切入点,设计富有创意的、适合学生的教法,让学生“吃得下,能消化”,又“吃得饱,长能力”。

例:在讲解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点时,可以先给学生提出例子: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做出点A(2,3)、B(5,1)、C(-2,4)关于x轴和y轴对称的点。

(1)观察这些对称点并总结对称的两个点的坐标特点;

(2)总结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特点或规律;

(3)(拓展):关于直线x=a和关于直线y=b对称的点的坐标之间的规律。

该教学方法的设计,既照顾了普通学生,又体现了对基础较好学生的高要求,做到教学的全面性,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让不同的学生都能获得数学能力的发展,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教学效果。

三、创新师生关系――创新教学的“温床”

创新和谐师生关系是教育的一种至高境界,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引导“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在民主、和谐、竞争、合作的教风和学风里,学生们集思广益、合作探究,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新课堂教学氛围,首先,要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 听众”的旧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只有学生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才能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想象力才能充分涌流。其次,集体探究和协作,多交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力。搞好合作教学,设计集体讨论、查漏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是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形成竞争、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在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我们相信学生创新思维的种子一定能如期发芽并茁壮成长。

四、激发兴趣――创新教学的发动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教师可讲述一些数学家的童年趣事,介绍一些经典的推理名题,展望数学在当今社会中所起的作用等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师应注意细节,赏识教育,适时找出学生的“闪光点”,让他享受创新的乐趣,而妄加批驳,只能把创新的种子扼杀在摇篮之中。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思维过程,是展示和发展思维的过程,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性认识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设置合理的问题序列,使学生置身于新旧知识、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个人经验与科学概念的矛盾冲突的旋涡中,让学生以探究者的姿态出现,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成为发现、创造的主体,使数学的学习过程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学生在追寻答案的过程中自主地探求知识,教师教的热情和学生学的兴趣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享受“学习的高峰体验”,“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激起强烈的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从而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数学思想方法――创新教学的核心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总称。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的规律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才算真正地掌握了数学,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创新才有了现实可能性。

初中数学现行教材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如在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这个定理时,就是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转化”的思想还集中体现在“求各种图形阴影部分面积”等问题中;在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时,常规数学方法“待定系数法”得到了很好运用,“换元法”在解分式方程(组)、无理方程、求代数式的值等问题中也可运用。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对学生进行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训练,如有关求坡比、航海、坐标方向角等应用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把问题抽象、概括为三角模型,再通过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数学方法去求未知量;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市场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息、股息、利润、人口、工程等问题)引导学生概括为方程、不等式、或目标函数模型。通过数学建模思想方法训练,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提高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活跃数学思维,激发出他们学习数学的潜能,变被动依赖为主动创新。

六、能力训练――创新教学的催化剂

篇4

一、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校是农村学校,学生对常见的一些数学现象知之甚少,不少学生认为所学的数学知识对自己的将来没有用处。此外,大多数家长文化水平不高,不懂得知识的重要性,也不懂得怎样引导教育子女,有的甚至给自己的子女灌输“读书无用论”等思想。面对这种种阻碍和干扰学生学习的不良影响,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学习观。在这一点上,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告诉他们知识的重要性,也可以带他们去做一些有利于学习的活动,给他们讲和他们生活有关的应用问题,或是农村中知识的应用问题。让学生发现知识存在于社会,存在于生活,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等密切相关,从而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把“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

初中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多数学生不喜欢数学,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热爱学生,以爱心去教化他们,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二、数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教学关键

改革后的数学教材对初中数学的知识结构进行了充实和调整,对教师的教学技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增添了开放与思考探究性问题:归纳、猜想与说理型问题,方案设计与决策型问题,信息与跨学科型问题,运动型问题等。这就要求每个初中数学教师要加强业务进修,加快业务知识和教学方法的更新,大量学习和搜集初中数学各种类型所需知识及解题思想方法。初中的教学在农村占了很大的比重,农村的师资水平本来就不高,再加上近年来有的县市因教师缺编,采取考调进城的办法,把大多数有能力的初中数学教师考调或招聘进了县市,学校农村学校的师资水平更是下滑。

首先,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初中数学教师的培训和培养工作,切实搞好农村初中学校的集中布点;加强对农村初中数学教师的培训和培养工作,使他们具备较渊博的知识,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这样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才能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准确无误地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如此,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才会有根本保证。教师要博学多才,具备较广博的文化知识,除了具备数学学科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应掌握理化知识和其他人文学科知识,更要有广泛的兴趣爱好,要具备良好的心理、道德、情操、审美、修养等品性。实践证明,知识广博和多才多艺的教师最受学生欢迎和崇拜,对学生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教育影响作用。

其次,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在学生中树立威信。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教师的教学态度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知识和情感的交融,走近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觉得老师值得信任和尊敬,从而喜欢数学这门学科。

三、重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培根在谈到习惯时深有感触地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国内外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古今中外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者,无一不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成功的秘诀就是从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带着问题听课,独立思考,勤于探究,课后及时巩固复习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并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数学知识的连贯性较强,大多数新知识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加深或拓展的,学生先通过自学后,已知哪里有“绊脚石”,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效果就会好得多,而且学生学起数学来就感到轻松得多。久而久之,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也就不会感到数学难学了。

四、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篇5

初中数学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数学学不好将直接影响其他学科的发展,作为一名初中生首先应该学好数学。然而,当今的初中数学却让许多初中学生排斥,从小学到初中,学生都喊数学难学。难在哪里?难在内容抽象、概念难记、公式难背、运算易错。因此,从难学发展到不想学,再加上学习的主导者和主体人的因素,更加影响学生的兴致,无论优等生还是差生,几乎很少人喜欢数学和数学教师。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作为一名任教多年的数学教师谈几点自己的看法和大家分享。

一、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学生的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要让学生从“为了获得一个好的考试分数而学习”,端正到“因为数学有很大的用处而努力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做到以下几方面:要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教学已经得到了普遍发展。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符号、枯燥的数学定理、复杂的证明过程呈现出来。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获得一定感性思维;向学生讲述一下关于数学的小知识或者是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冀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六章的知识点是勾股定理,教师在讲勾股定理这一章时,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下古代人是怎样发现勾股定理的,或者是向学生讲述一下古代人是怎样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的。再比如,第十五章的知识点是轴对称,教师可以列举一些体现轴对称特点的中国古代建筑物,比如说故宫的建筑模式等。

二、转变思想,将数学教学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而现行教材,较之以往,有很大改进,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意识越来越强。基于这种情况,我们理应在教学中转变观念,用教材不拘泥于教材,重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现实的生活走进学生数学学习的视野,进入数学学习的课堂,才能使数学学习变的具体、生动、直观,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通过数学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增强数学作用意识,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将数学教学生活化,就要使W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并通过这种结合,使学生懂得如何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收集和处理来自周围的信息,并逐步形成利用数学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才能使学生领悟数学的作用与意义,更积极的搞好数学学习。

三、提高课堂效果,构建高效课堂

1、高效课堂是目前课堂教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行为,尤其是要转变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目标,要以“高效课堂的构建”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学的方法,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欲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体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激发学习欲望”“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最高境界。

2、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自己先吃透定义,删繁就简,用准确、易于理解的语言把知识点讲给学生听。这样,学生就会大胆地动脑,大胆地思维,大胆地去展示与交流,进而使数学课堂变成学生自己的课堂。教师要关注学生在什么情况下学得更好,要真正地、心对心地走近学生的心灵,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的全过程,才能达到高效课堂的教学目的。

三、要掌握常用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1、初入中学,应该以学生独立思考,教师从旁指点为主。这样可以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感觉,同时又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小游戏活跃学生思维,在学生思维活跃之时及时地将常用的数学思想及方法灌输给学生,使他们能够更加容易接受、理解和记忆。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可以让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又可以娱乐,一举两得,可谓是“寓教于乐”了。

篇6

初中数学的教育目的不仅仅在于教师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的学习,使初中生逐步掌握优良的学习行为方式、对初中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不间断地提高对学习数学的毅力、对科学的实事求是求知态度、勇于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精神,并把这些良好的学习行为方式转化为他们自身的学习习惯,最终可以终生受益。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谈谈我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一、初中数学的教学特点

初中数学在内容上具有图形抽象、应用广泛、推理严谨等特点。教师在对初中生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时,应该根据初中数学自身的特点,在传授初中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积极地探讨初中教学的方法,力求促进初中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偏重于教师的教,使初中生在数学的教学中成为接受固有的、书本上的数学知识的容器,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初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忽略了学生自己的学习行为。初中数学的教学本身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要改变以反复讲述知识重点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而要努力地培养初中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从最基本的教学思路到具体的教学方式上,做到大胆突破、不断创新的教学原则。

二、心理学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家的一项研究实验曾表明:“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自身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而所谓“心理安全”就是指人类没有戒备心,确信自己在一定的情况下不会受到无端的责备和苛求。而所谓“心理自由”则是指人类在思考问题时,没有过多的束缚、框架,能够较自由地进行发散性的思维表达。因而,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民主、自由氛围的教学环境,使初中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进而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对数学这一学科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和想象。

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初中生在学习数学时,对其基本的数学概念、公式的理论、解题的方法等,并不是简单的机械性吸收,而会拥有各种不同的对待态度,会产生各种复杂的学习数学的内心体验。即使有些敏感的情绪不直接参与学习数学、解决数学题目的思维认知活动中,但这些心理活动会对初中生学习数学起着推动或延迟的作用。因此,我们初中数学教师要重视初中生的情感教育,因为这不仅能提高数学课堂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对初中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也是很有益处的。

三、教师对于教学成功正确的评价

我始终坚信,真正的好老师会使得初中生的情感教育在他们学习遇到困难的逆境中得到鼓舞,并且会帮助学生得到教学结果的正确评价。初中数学教学的成功不在于学生的数学考试成绩,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初中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为一旦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感到学习数学不再是一种可怕的心理负担。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愉快地、有效率地去学习,其关键点就在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动力,进而去思考学习数学甚至学习的终极目的。

四、初中生学习初中数学的终极目的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巴克曾经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要让学生们自己提出问题,自觉学习。”教育部新颁布的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过“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这个理念,由此可见,让学生学会自觉学习的重要性,因为最终学习的主人就是学生本身,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作为教师,我们应把学习数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做到享受学习,享受刻苦学习而得到的考试成绩。教师,特别是数学老师也不应该把考试的成绩看作评定一个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而应重点关注学生解题的思维过程。

学习本身不是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自我完善的社会活动。因此,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学得轻松,才算是做到了课堂的成功。

篇7

优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A-0104-01

根据现代教育理论,高效的学习活动离不开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有意义的探究发现,教师需要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优化教学。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写数学日记,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归类知识,巩固数学基础知识

在数学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数学课程内容不断丰富、知识体系日益完善,其中有些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关联性,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梳理和归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数学知识体系。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写作数学日记,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回顾,总结知识的特点和应用,不断完善数学知识结构。

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了七年级数学的《有理数》一章内容之后,教师布置了数学日记的写作任务。这一章内容主要围绕着“数轴”展开,需要学生掌握数轴的三要素,学会在数轴上标出对应的点,加深对正数、负数概念的理解,因此,笔者让学生在数学日记中必须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画出数轴,并且标示出已知点的位置及数据,写出自己对数轴的认知和理解。由于教师提出的要求具体明确,学生大都能结合温度计上的刻度、不同地方的海拔高度、向两个方向不断延伸的马路等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画出数轴,标出对应的数据。通过这样的数学日记形式,学生对数轴的三要素有了比较深刻的认知,并且通过借助数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巩固了有理数的知识,取得了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

二、回顾过程,总结数学学习方法

很多数学基础知识,如数学概念、定理等,是由大量的事实推导出来的,学生只有掌握了数学知识的推导过程,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会正确地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数学日记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回忆,强化独特的数学学习体验,概括数学学习方法,高效地进行数学学习。

例如,在学生完成了七年级数学的《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一章内容的学习之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了数学日记写作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这一章学习的内容,总结自己的收获,自由表达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想法,并且写出自己对数学课程学习方法的理解。由于教师明确了数学日记的写作内容和思路,大部分学生能在日记中谈到自己数学调查的方法,从样本的选用、调查的过程,再到数据的整理,最后作出统计图,根据图形进行数据分析。从中,学生们普遍认识到了数学调查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出了自己的一些学习体验及学习方法。

三、拓展内容,训练学生数学思维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不能只局限于教会学生教材上的知识,而应该有意识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日记的写作,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度思考,为学生提供自由的学习空间,促使学生对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反思,写出自己思考探究的过程,破除思维定势,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8

初中数学的学习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如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不断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值得我们每个人反思与总结。下面,我就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浅谈几点看法。

一、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借

此不断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学习“多姿多彩的图形”时,我会让学生搜集一些图形,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汇集,并展开讨论。学生搜集了很多:圆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等应有尽有。虽然对这些图形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但是,学生却兴致勃勃对这些图形进行了对比和总结。课堂中,教师有效“放手”,把课堂交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不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地融入课堂教学活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和学习,帮助学生加深了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高效率课堂目标的实现。

二、设置数学教学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更加偏重理性思维的扩展,符号体系、公式结构等都更具严谨性和系统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在所难免。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会知难而退,放弃了数学学习。那么,如何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认为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要在课堂上创设一些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场景,借此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为日后更好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比如,在学习“统计调查”这章知识点时,很多学生只知道要学习“统计调查”;而不知道究竟为什么要进行这章知识的学习?很多学生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所以,我会在课堂上安排学生对一些事情进行简单统计,比如:班上学生各自的体重、身高等,让学生明白统计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到数学不单单是一门需要考试的科目,它也存在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借此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他们日后更好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总之,作为老师,应当结合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

的教学方法,力求最大限度地提高班上学生的实际数学水平跟

篇9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059-01

数学习题课的教学是一种重要课型。其目的是通过解题的形式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并通过解题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对于教师来说还可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之程度,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课堂上要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数学教师在上习题课前,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精心选编习题,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使每个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基于数学习题课的重要性,下面就本人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和体会,从“减负增效”的角度谈谈初中数学习题课的类型以及在习题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

一、习题课的类型

数学习题课按教学的情境和目标的不同,一般可分成三类:

1、形成性习题课

形成性习题课是指在新概念、新规律建立时,为准确认识新知识的内涵、条件、范围及基本运用方法而设的习题课,这种习题课不一定单独进行,往往是与讲授新课结合在一起。

2、小结性习题课

小结性习题课是指一个单元结束时,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结构网络的建构,对某些知识点认识模糊的再认识,及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设的习题课。

3、专题性习题课

专题性习题课是指学完数学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知识点或知识块,或是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及对今后的学习有着重大影响而难度又较大的知识后,为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及减轻学习困难而设置的习题课。

二、习题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1、习题选择要有针对性

习题课不同于新授课,它是以学生自主练习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故要达到高的训练目标,教师在选择习题时要做到三针对,针对教学目标,针对知识点,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对普遍有缺陷的常犯错误的地方不但要多做而且要反复做。

2、习题选择要有典型性

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都有其内在规律,教学中一定要善于揭示规律,教会学生揭示“规律”。数学题成千上万,习题的选择要克服贪多、贪全,有时看看题目哪个也不错,都想让学生做一做,这样不分析、不归类地搞“题海战术”,其结果是题量大了,学生疲于奔命,既增加了学习负担又降低了学习效率,能力也得不到培养,所以习题的选择一定要典型,不但要注意到知识点的覆盖面,还要让学生能通过训练掌握规律,并会发现规律,达到“以一当十”的目的。

例如,二次函数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难点,二次函数图像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是学次函数的基础,怎样让学生牢固掌握,老师可设计习题帮助学生发现其规律并掌握之。

3、习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

同一个班级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学习习惯都存在一定差异,在习题课教学中,对于习题的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分层处理,既要创设舞台让优等生表演,发展其个性,又要重视给学困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其获得成功的喜悦。题目安排可从易到难,形成梯度,虽然起点低,但最后要求较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得学困生不至于“陪坐”,优等生也能“吃得饱”,让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例如,在讲平方差公式时可设计A、B、C三组习题:

A组:(1) (x+2)(x-2) (2) (1+3a)(1-3a)

(3) (x+5y)(x-5y) (4) (y+2z)(y-2z)

B组:(1) (-a+b)(-a-b) (1) (-m+5n)(m+5n)

C组:(1)4(a-b)2-9(a+b)2 (2) (a-b+c)(a+b-c)

篇10

一、当前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当前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学方法手段落后、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和师资力量整体薄弱四个方面。

1.传统教学观念影响

传统教学观念影响是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农村发展水平相对于城市较低,在农村教学的初中数学教师受“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教学观念陈旧,忽视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往往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思想,这与新课改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相违背,使得当前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的效果不是很理想。

2.教学方法、手段落后

农村中学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各方面条件都比较落后。在学习初中数学的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受落后的教学方法手段的制约,教学方法单一,无法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实施初中数据课堂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农村初中数学教学陷入困境。因此,积极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是当前农村初中数学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课程设置的不合理

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也是当前新课改下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的瓶颈。由于农村信息闭塞,农村初中教师的知识面窄,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课程设置的重要性,在进行初中数学课程设置时系统性要求过高、课程缺乏弹性、占用课时偏多的现象较为普遍,设置的数学课程教学目标不尽合理,使得多数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准确理解题意存在困难。

4.师资力量整体薄弱

在农村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师资力量整体薄弱也使得初中数学教学陷入教学困境。就目前而言,农村初中数学教师缺乏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学历达标率低,教师的数学基础不扎实,多数教师解题能力不强,不能满足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师的能力要求,因此,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势在必行。

二、新课改下优化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的策略

为进一步改善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现状,新课改下优化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的策略,可以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设置数学课程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四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1.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是新课改下优化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的关键。端正办学思想是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前提条件。对农村初中数学教师而言,应深入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告诉学生数学知识的重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改进教学方法、手段

改进教学方法、手段,是新课改下优化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途径。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农村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初中数学教学。通过多媒体互动,可以使数学知识变抽象为具体,学生可以更好地参与教学过程。另外,还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具体来说,采取课前预习、认真上课、课后整理、认真练习、及时复习和总结的教学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3.合理设置数学课程

合理设置数学课程,对新课改下农村初中教学至关重要。农村初中数学教学,应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设置数学课程。

初中数学教师要结合教材和本地实际,精心设计教学流程,设计出一些符合教学要求,具有乡土气息的数学题目,使学生明白数学存在于周围生活中,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困难,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是新课改下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的当务之急。对农村初中数学教学而言,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定期开展对现有的初中数学教师的培训,使农村数学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掌握数学课程标准,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和方法,探索农村初中数学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切实提高农村初中数学教学效率,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靳利鑫,靳万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9(5).

[2]徐碧珊.新课标下提高农村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探索与思考[J].考试周刊,2011.

篇11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普遍固守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以教材为中心,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不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探讨,造成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不强、创造能力较弱。这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育的需要,不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在新课程改革和实践中,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应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引领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积累,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一、走进新课程的数学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教育教学改革的困难来自于旧观念的束缚。教育教学观念对教育活动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并适时进行调整。

1.树立教育新观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以人的发展为本位,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体现:(1)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生动活泼的人、有尊严的人、发展的人。在课堂教学中,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关注的对象。(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3)关注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蕴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而且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

2.树立教学新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新课程强调,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1)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陶行知说:“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事实证明,只有在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对教学活动才有一种安全感和愉悦感,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自由深入地思考问题,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才能逐步培养起积极主动、自主独立、大胆求异、勇于创新等人格品质。因此,教师要做到:①转变自身的角色和行为。教师应明白自己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而是学生创新学习的设计者、引路人;教师也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权威,而是课堂的组织者、平等参与者。②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尊重和赏识学生的独到见解,对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进行扶持和帮助。③给予每个学生以平等参与的机会,让他们多动手、动口、动脑,参与观察、思考和讨论。④进行心理换位,以朋友之心来理解学生,给学生创造宽松、安全、自主的教学环境。

(2)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其直接后果是教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事实证明,师生互动的教学格局一旦建立起来,学生大胆地学、大胆地问的局面就会有效地形成。教师也会在“教”的同时,积极主动地从学生那里或从教学时发现的新问题中,得到充实与提高,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二、走进新课程的数学教师要引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师要引领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应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大力倡导独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地动起来,让学生体验成功、走向成功的彼岸。

1.自主学习。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主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它针对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相对的是“机械学习”和“被动学习”。我国学者余文森认为,自主学习的重要含义就是主动学习,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它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的积极学习意愿。一方面,自主学习意味着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另一方面,自主学习突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在实践新的教学模式暨“五学模式”中的“自主探学”和“检测评学”环节就要求学生进行认真自主学习,如,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1.1探索勾股定理(1)教学中,其中第2页“做一做”要求学生自学,让学生自学感受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

2.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从学习组织形式的角度对学习的分类,相对于个别学习。合作学习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讨论,在组内进行交流,既能发现与自己不同观点的解决问题方式,又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另一种是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它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如,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1.1探索勾股定理(1)教学中,其中第2页“做一做”要求学生自学后,让各小组学生共同研究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也可以进行不同小组间的合作学习。

3.探究学习是从知识获得的途径与方式的角度对学习进行的分类,它相对的是“接受学习”。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与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学习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问题性。问题是探究学习的起点和主线,也是探究学习的归宿。(2)探索性。探究学习展开的过程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又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3)开放性。这包括目标的开放、过程的开放、结果的开放、评价的开放。探究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是体现学习的真正价值、实现有意义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其实,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参与下,学生从自身发现问题出发,从好奇心及兴趣出发,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能力发展和深层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初中数学教材安排的关于“课题学习”内容,就可以用探究学习。如,教学中的“镶嵌”活动,要求学生对镶嵌平面图形的研究和实践,了解正多边形对镶嵌平面图形的研究和实践,了解正多边形在镶嵌中所起的作用,并运用多种平面图形进行镶嵌设计,这些探究性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如今,新课程理念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必须继承优秀传统的方面,同时以新课程理念作为基本指导原则。数学教师既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又要引领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促进教学活动更加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爱学、乐学、勤学,在数学的应用中感受数学的价值和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参考文献:

[1]于向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