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09:16:0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科技管理目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8-0024-03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扩大,世界新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为我国实现科学与技术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未来20年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同时,党和国家更加深刻认识到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中国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并提出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十六字方针。“科技兴国”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各级科技行政机关的责任也更加重大。
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开始了科技业务管理的信息化工作,并且已经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教训,尤其是最近两年,各地科技主管部门的信息化进程明显加快,所建设的系统也越来越成熟、实用、先进。现代高校是科技管理信息化的先行者之一,进行了大量的信息化工作,建设了门户网站、科技计划申报及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积累了宝贵的信息化经验。
1 科技项目管理系统的建设意义
1.1 加强科技项目全流程管理要求
科技业务涵盖了传统的科技计划管理业务、科研条件与创新环境建设以及审批、审核类业务。为了更好的进行管理,需要通过一套系统来管理所有的这些业务,所以要建设综合管理系统。
1.2 加强科技相关人员协同工作能力
科技计划涉及国家科技部、省高校科技处、市县高校科技处等不同级别的科技主管部门;涉及高校科技处内部不同的业务处室的很多个不同岗位,涉及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还涉及有大量的、不同的专家、中介机构和申报单位。管理系统可以有效的提高他们之间的协同工作效率。
1.3 改善高校科技处与企事业单位和专家互动
企事业单位是科技计划的主要申报者,专家是科技计划管理过程中的重要角色,推荐单位和中介机构是科技管理的重要参与者。但高校科技处没有有效的手段与他们进行无缝的互动联系。通过本管理系统建设,就多了很多有效手段,可以在线沟通,可以定向发通知给特定的人群,可以群发邮件、群发传真、群发短信,系统可以自动提醒信息、自动预警信息等。这些手段可以有效加强政企之间的互动。
1.4 实现科技资源共享
由于工作分工,不同的科技资源由不同的人负责管理,其他人若想有效利用这些科技资源,客观上不容易实现。有了管理系统,很多重要的科技资源信息都在系统里统一储存和管理,通过有效的授权机制,可以让有权限的人查看所有相关资料。
2 科技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模型选择
科技项目管理信息系统采用RUP标准开发过程,不再使用瀑布式的开发方式,将使用RUP核心开发模型:迭代式开发方式。
瀑布式的开发模型表现为线性的一组开发活动。开发阶段有明确的输入和输出,一个阶段的输出是下一个阶段的输入。从一个阶段进入到下一个阶段,需要满足特定的条件。这样在后面阶段的问题不能即时被发现,造成项目风险积压在最后,这也是项目延期的直接原因。
迭代式的开发模型表现为从项目的开始就采用循环的方式逐步精华整个系统,也就是在每一个阶段都包括相关的开发活动,使用户可以充分地监控项目的成果,及早地提出问题。从图1所示可以看出迭代式开发方法具体过程:
在每一个阶段均包括需求、分析设计、实施、测试等活动,只是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重点。用户可以在每个迭代看到一个可执行的版本。
3 科技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实施管理
3.1 项目管理
任何大型项目的建设都离不开高质量的项目管理,项目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项目能否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本项目需求复杂,涉及使用对象众多,建设时间紧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高质量的项目管理显得尤其重要。
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制定现实可行的科学的项目计划,在精心设计的项目组织结构和技术手段支持下,对项目的时间、成本和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确保项目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向客户提供承诺交付的产品和服务,达到客户的满意和利益相关者的共赢(见图2)。
项目管理工作贯穿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一项工程从立项到实施到最终提交给用户及提交后系统的维护和产品维修,都必须建立起一套严格的项目管理制度和流程。这样做不但能确保项目的工作可以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最重要的是能确实保证用户的根本利益,保证产品及服务能满足用户的需要。为有效保障本次项目管理成功,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
①对项目目标和任务的清晰定义和透彻认识。②对系统建设需求的深刻理解。③经验丰富的项目经理和项目团队。④建立层次结构合理、职责明确的项目组织。⑤全面的项目工作计划和质量保障。⑥用户积极配合和参与协商。⑦高层管理者及时对问题进行决策和协调。⑧项目组织对于已知的风险充分认识。⑨良好的沟通和协调机制。⑩健全的管理制度与工作流程。B11正确的技术和方法。
此外,除不断从项目实践中总结经验外,必须建立完善的项目管理制度和质量管理体系,其特点是:
①全过程监控与管理:从项目立项、实施、验收到转入运行维护,对项目生命周期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监控目标和要求。通过增强项目过程的规范化管理,降低了项目实施的风险。②实行项目经理资质认证:通过对项目经理的认证,确认其是否具备项目管理基础知识和管理项目所需的实践经验,以保证项目经理由符合资质的人员承担。同时重视和加强对项目人员的培训,提高项目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③建立项目评价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项目组成员的积极性。④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ISO 9001―2000质量保障体系,确立质量保障过程以及对这些过程进行测量、监控的准则方法。质量体系通过了国内和国际权威机构的认证。
3.2 项目组织结构
科技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技术、管理、风险控制、运行维护等多方面的工作。建立一套科学的组织结构,建立高效务实的项目沟通和协调机制,对于保障项目顺利实施至关重要。项目的组织结构如图3所示:
3.3 项目启动计划
项目启动的主要工作是:
①建立项目组织:明确项目相关人员的角色和关系,建立包括项目各方在内的工作组织,确定工作方式、人员及职责,建立有关的工作程序和规则。②任命项目经理:开发商正式任命项目经理并完成开发项目组织内部立项。③优化方案设计:开发商根据项目设计方或其委托的有关部门和专家的意见,对总体设计方案进行优化,设计方案最终通过高校科技处及有关部门的审定。
项目计划是项目人员工作的依据和行动指南,是对项目进行评价和控制的基准。合理可行的计划可以使一切处在控制之中,反之,管理就会陷入慌乱,做好项目计划对项目的成败至关重要。项目经理应根据合同和项目的总体进度要求,组织编制项目进度计划。
4 科技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测试
系统的测试实施具体的计划将根据项目调研后,制定的软件开发计划进行调整。
4.1 测试需求
科技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测试方案主要针对需求分析的实际应用系统的要求。对测试需求进行限定。
4.2 阶段划分
阶段一:编码和单元测试阶段。编码和单元测试阶段主要是采用Jprobe对代码进行分析和调试,首先需要对程序员和单元测试人员完成培训和性能调优的培训,再由我们提供性能调优顾问指导程序员和单元测试人员使用Jprobe对代码作测试或调试,本测试阶段主要解决内存泄漏、线程死锁、数据竞争问题,同时尽可能解决性能瓶颈。
阶段二:集成测试阶段。在整个系统的应用程序经第一阶段的Jprobe代码调优后进行整个系统的集成测试。本方案中建议采用Performasure进行性能诊断测试,对应用程序使用Jprobe进行代码性能调优和诊断。鉴于应用系统的复杂性和工程进度的要求,我们建议在此项目中进行三次性能优化的集成测试。
阶段三:验收测试阶段。在系统通过测试达到性能要求后,向用户提交总体性能评估报告,为系统做UAT(用户接受测试)提供决策依据。
5 科技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管理
对于关键的J2EE应用系统,建议根据系统运行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性能保障实施方案。
5.1 系统运行初期阶段
系统运行初期稳定性差,需要使用PerformaSure收集详细的性能数据,预见可能存在的性能风险,并根据性能数据对系统的配置逐步作调整和优化,使系统的硬件和网络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当系统发生用户数大量增加、功能扩充、功能变更维护时,也需要使用PerformaSure对性能作监控,直到系统确保稳定为止。
5.2 系统正常运行阶段
系统正常运行后不需要总运行PerformaSure收集性能数据,因为PerformaSure本身也会使用系统资源,所以需要使用更轻量级的系统监控工具FogLight对系统资源作监控,一旦发现系统资源可能成为瓶颈,FogLight会自动触发PerformaSure收集详细的性能数据供分析,并可通知系统管理员。
参考文献:
[1]陈强.重大科技项目的过程管理及协同机制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2]叶茂林.科技项目管理创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管理学
课程类别
精品资源共享课 ■慕课
主持人
/
教学单位
商学院
基本教学资源
(包括课程介绍、教学日历、教学大纲、教案/课件、重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等,可以加附页。)
一、《管理学》课程介绍
《管理学》课程理论性强,涉及面广,起到引导学生专业入门及培养学生初步养成管理思维的作用。自2007年我院陆续开设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物流管理和会计学(国际方向)等专业以来《管理学》就被列为这些专业的核心专业课。课程组结合本校的定位制定了明确的慕课课程建设计划,提出把建设“优秀的教师团队、合理的教学内容、科学的教学方法、高水平的教材”作为我们的建设目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突破口,突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日历
课程组根据《管理学》日常教学中的经验、课程特点及慕课建设要求,讨论通过了一个详实、完整、系统的教学日历,明确了教学周次、每章讲授的主要内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时数、每章的学习案例等,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自学提供了参考。
三、教学大纲
课题组在原有《管理学》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完成新教学大纲的修改完善工作。新的教学大纲明确了教学目的和要求、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参考书目等内容。
四、教案/课件
《管理学》各讲授章节的课件已按统一模板完成,课件整体设计美观、内容完整;各章节电子教案均已形成,但暂时未按统一模板进行编排。
五、重点难点指导
《管理学》重点难点已在教学大纲的各章节中明确,但是暂未形成专门的指导性资料;以重难点解析,易错问题解答为内容的微课视频也未进行补充录制。
六、作业
课题组开展了习题库建设,形成了近三万字的习题(含答案)资料,能很好地满足学生课程学习中的练习需要。
七、其他参考资料
首先,形成了《管理学》实践教学指导书,明确了各章节的实践教学,以补充理论教学的不足;其次,形成了简单的《管理学》游戏教学指导书,以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但由于时间的关系,这两种参考资料都过于粗糙,仍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拓展资源
(包括教学设计案例库、试题与测评、素材资源库、专业资源链接等,可以加附页。)
一、教学设计案例库
课题组结合《管理学》课程的特点,结合教学实际,进行了案例库建设,形成了八万多字的案例及案例分析资料,共35个案例。案例库按照章节编排,每个章节包括案例介绍、教学功能介绍、问题、知识点链接及案例分析等内容,整个案例库建设全面、系统、细致、详实。
二、试题与测评
课题组进行了《管理学》试题库的初步建设,目前形成了20套试题,每套试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计算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不同类型的题目,章节覆盖面达到95%以上,能够保证该课程的测评需要;试题答案正在编写中,预计本月底能够完工。对于教学视频中需要穿插的测试题目,暂时还没有完成,接下来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素材资源库及专业资源链接
《管理学》的素材资源库、专题讲座库等资源还未进行建设,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在线自测/考试系统,课程教学、学习和交流工具及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建设的网络资源链接还未开始,这些都需要在接下来的时间尽快启动。
教学理念与
教学方法
一、教学理念
《管理学》本着“新鲜、新颖、轻松”的教学理念,在设计和组织上会更具有简洁性、清晰性、层次性、紧凑性和动态性,不仅把它作为知识的载体,更要让它承担起创设情境、学习引导、发起协作、激发会话的建构作用。
二、教学方法
1.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核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从以教师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从以学生听为主转变为学生以练为主、以亲身体验为主。教师甘当“指导者”、“辅导者”、“助手”,积极采用参与式、互动式、体验式等的现代教学方式方法。
2.注重实践教学,综合运用多种模拟实践教学的形式。模拟实践,或称“准实践”,是一种介于直接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一种特定形式。即在课堂内或校园内,引入管理要素,建立仿真环境,营造管理情景,使学生向实际管理者那样进行模拟决策。具体形式主要有:(1)全程渗透案例分析讨论;(2)角色扮演;(3)情景剧;(4)模拟经营决策;(5)调查与访问;(6)管理游戏;(7)岗位见习等。
3.建立纸质、声音、电子、网络等多种媒体构成的立体化教学载体。课程学习资料《管理学案例集》、《管理学习题库》、《管理学试题库》、管理学多媒体课件、相关参考书目、管理基础网络课程等教学辅助资料全部上网运行。
4.教师及时向学生推荐扩充性学习材料(包括相关学术论文、理论前沿跟踪、企业经营管理实例、各类的相关参考书籍等)并指导学生阅读学习,从而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条件。
5.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开放式的全程考核系统。
(1)注重基本理论的理解、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培养;(2)实行开放式考核。一是考核范围开放,二是考核方式开放,三是考试标准开放,四是考核知识点与技能点全面开放;(3)多元性与开放性答案;(4)实行全程化考核。学习过程的全程化考核,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平时考核(课堂讨论发言、课后作业、出缺勤等)、期末考核(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计算题、情景模拟题、案例分析题等)
6.设立课程论坛、在线交流、在线测试等在线交流栏目,进一步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人员分工
一、课程建设统筹工作(包括人员分工、资料收集整合、工作协调等):
二、授课视频录制、重难点微课视频录制、字幕整理、电子教案及各章PPT制作:
三、课程介绍、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日历、习题库(含答案):
四、案例库:
五、试题库:
六、PPT调整:
七、资源链接等技术工作:
英国著名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斯宾塞曾经在他的《教育论》中说过:“记住你的管教的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别人来管理的人。”这句话对我们如何管理幼儿园是很有指导意义的。要实现这一管理目标,必须充分运用激励机制。行为科学认为,激励能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从而引导和促进人性的完美发展,最终推进我们的管理工作,促使幼儿园长期、有效地可持续发展。
激励至少包含三个因素:一是人,即激励主体与客体;二是时空,即激励过程与相应环境;三是方式与内容。怎样处理好这些因素的相互关系,全面发挥它们在激励中的作用,是我们管理者必须研究的课题。
一、激励的确立“以人的发展需要为本”的观念
在幼儿园“以人的发展为本”,就是以全体孩子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孩子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孩子日益增长的健康、教育的需要,切实保障孩子的发展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每个孩子。我们就根据孩子发展需要为本的原则来制定激励目标并要明确、具体,措施要恰当。诸如大会上那些“严格遵守规章”、“要有创新”、“一切为孩子”、“乐于奉献”等笼统空泛、抽象性的目标,对人的激励作用不大,而能够观察和测量的具体目标,可以使人明确奋斗方向,并明了自己的差距,这样才能有较好的激励作用。我们在工作中每学期就制定了适合当前发展的目标比如孩子少生病出勤率的指标、孩子体锻要达到什么要求?教师在教育教材教法、手段上要符合当前课改需要、家长工作通过指导沟通交流后是否服务于我们孩子的成长需要。同时孩子的发展更需要老师先得到发展。如何鼓励每个教师发展的积极性,我们动足了脑筋,首先公平的激励是基础。我们建立了有效的评价方法,每个活动过程都有一个大家认可的等第和层次的建立,自己对号入座,自己感受不足和继续前进的方向。每次优质课的评选,大家共同参与、共同评课,把每个优秀点大家列举出来,即鼓励了先进也使大家找出了差距获得了一次教育理念的更新。年轻老师和有经验的骨干教师之间我们也善于拓展年轻人工作热情,把他们在课件制作表现力方面的特长给推到台前,让他们也有获得成绩和展示自己的机会。我们还建立了“老”带“小”的评价机制,“小”的发展是“老”的功劳我们不忘记军功章给大家记上一半。在人员安排上我们采用园长聘班主任、班主任聘保育员聘配班老师等等这些目标措施的制定突显了优秀,激励了各位教职员工的工作热情。
二、激励须明确有价值和一定的挑战性的目标
激励目标要有效价。这指人对实现该目标有多大价值的主观判断。如果实现该目标对人来说,很有价值,人的积极性就高;反之,积极性则低。如果人认为实现该目标的可能性很小,甚至完全没有可能,目标激励作用则小,以至完全没有。就像班级孩子管理一样,对教师我们也强调了不同水平上的提高。对于保育员我们也积极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鼓励协作精神,鼓励那些呵护孩子的好阿姨,鼓励教室打扫的窗明几净,支持那些以孩子健康而创新尝试的各类方法的运用的保育员并针对性建立相应的奖项,使每个员工在不同层次上得到相应的进步。激励促进了园所软件的较快发展,园所得到了广大家长的认可。
期望值是指人对实现该目标可能性大小的主观估计。只有人认为实现该目标的可能性很大,才会去努力争取实现,从而在较高程度上发挥目标的激励作用。在以往工作中,我总是把眼光停留在一些能力强的教师身上,现在强调激励全员,激发每一位教师、员工的积极性。我园在创建环境工作中,园长为了充分调动每一个教师工作积极性,把园所装饰权分配到了各年级组,改变过去装饰都是手工好的那几名老师来负责。内容上要求要符合现代装饰元素、符合孩子年龄、符合开放式思维的特点与需要,鼓励每个教师积极动脑,这次在目标上提高了难度,形式上促进了竞争,结果意想不到的是创造了每个年级组的高度热情,为了获得大家的认可谁也不甘落后,大家积极配合,上网搜索的、参考书籍的、尝试新型材料的。。。最后利用各种材料制作的装饰园长感到欣慰,让好多家长驻足观看,赞叹好美啊!
培训专长
从企业战略运作到日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医院危机管理、服务和医疗质量管理,积累了大量的体会和案例素材,理论联系实际,使经手过的一个个医院和企业从无序到有序,企业知名度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已为数百家医院做培训,培训了数千位医院MBA职业院长。
记者:史教授您好,这是您第几次来太原?对太原印象如何?
史教授:我老家是江苏,在太原读的中学,高中毕业去了部队,近几年居住在青岛。我的父母在太原,对成长和养育我的太原既熟悉又特别有感情,不过每年多半时间是在外地搞讲学和培训。
山西大学、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山西财经大学也都聘请我讲过课。我现在处于一边做教学、一边做管理的状态。
记者:早就听说您是医院战略管理培训专家,请您谈谈在医院实施战略管理的意义。
史教授:战略是为目标服务的,医院把未来的蓝图描绘好,实现他就成了具体的任务目标,战略就是资源科学合理配置的过程,让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位置,为他们搭建平台,挖潜、激励、规划每一个人,来实现医院的综合目标。我们通过专业的战略规划,帮助医院建立起一套适合医院长期发展的规划与支持系统,以实现医院经营目标,明晰战略定位,提升竞争优势,理顺内部管理,提高内部效率,降低医院成本,保证医院持续发展。在医疗健康需求快速增长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医院在面临机遇和前景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医院高层领导团队既要在过去几年取得快速发展的基础上继续获得持续的发展动力,完成更高的经营战略目标,还要勇于面对诸多问题,比如向高精尖领域迈进的步伐、内部管理流程和体系的加强,以及重新整合专科优势,人才培养与激励,医院品牌与营销,改善医院环境等等。
记者:这次太原之行是为山西省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做战略规划吗?
史教授:是的,今年4月份,我们与山西省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开始合作,为其做了一个三年规划。通过调查、培训、分析数据、制定方案等活动,给医院量身订做了一套可行性战略方案。这个方案将在明年1月份正式实施,我相信医院在白继庚院长的领导下,实施战略规划,会很快见到效果。我曾为多家医院和企业做过战略管理,有的年业务收入在翻倍,有的一年完成了三年的目标。
记者:实施战略管理的“能量”这么大,那么什么是战略管理呢?
史教授:没有战略的医院就像一艘没有舵和目标的航船,只会在原地转圈。
所谓战略管理是指进行战略制定、实施和评价,以便通过决策达到其目标的一种艺术与科学。由于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要求不断对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变化进行趋势分析和预测,形成一个动态和连续的战略管理过程。
医院的经营战略就是医院对外部环境的把握,认清机遇来自何方,威胁来自何方,了解自己的优势何在,劣势何在,在此基础上确定的一个医院如何竞争和经营的总体谋略和规划。
记者:如何为医院建立一套适合医院长期发展的战略规划与支持系统?
史教授:把医院做大做强,就必须找到制约医院快速发展的瓶颈和短板。建立医院核心竞争力,塑造医院品牌和文化,突出强势专科特色,建立优质服务和医疗质量保障体系,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等等来完成规划和支持系统,让医院所有员工都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由以前的领导要员工干,到现在的员工主动干,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要做到医院赢,员工也赢,老百姓对服务更要满意。下面我给你介绍一下战略制定的过程。
战略规划的制定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市场调查(时间约30天)。
我们会通过非常专业的调查公司对医院进行调查,看医院内部问题、竞争对手、政府的支持程度、内部环境等等,把问题找出来、看清楚。
对员工做问卷调查,对中层干部进行深度访谈,以及现场观察;对病人、竞争医院的病人、消费者的角度等进行特定调查,取各种数据。有了数据,就像医生一样,通过对患者的检查数据,得知患者什么地方出了问题、病痛程度,再针对性为患者开药,解除痛苦。我们现在的角色也像医生一样,通过实际调查数据,看医院的健康程度。分析数据后,出报告,最主要包括三点:1.报告调查问题结论;2.核心竞争力;3.看清四个要素:有没有机会、优势在哪里、弱点是什么、威胁因素有哪些等等。
第二阶段:战略选择,制定战略(40~50天)。
1.先导理念。如何做品牌、文化、管理、服务、质量等等,学习各种课程(15~20套课程),对员工进行全方位培训。完成作业,思考科室发展规划和员工规划。
一个好的医院肯定有好的科室,好的科室肯定有一个著名专家。首先要做的是对员工进行规划,比如专业方向,如何进修、学习。
2、科室规划并述职。
3.建立医院的文化,编写医院文化手册。从细节要求,重树医院风气和风格。如员工的职业意识和行为举止,医院经营管理理念等等。
4.做好标杆管理。一般会做六个标杆:管理标杆、团队标杆、学习型组织标杆、质量标杆、服务标杆、专科特色建设标杆。
5.总结编写质量手册。
第三阶段:与医院领导讨论战略规划,制定医院战略规划和战略报告。
摘要:工商管理知识具有易懂性、系统性及指南性,只能用作管理实践的指南,而解决现实问题靠的是管理技能,因此,工商管理本科教学必须做到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并重,将二者统一到指导管理实践的理论知识框架的构建上来,实现双重目标。
关键词 :工商管理知识;管理技能;工商管理教学;技能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9—0046—02
一、工商管理知识的特性
(一)易懂性
工商管理知识主要是指《管理学》、《战略管理》、《营销管理》、《运营管理》、《新产品开发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所包含的理论知识。一般而言,上述课程所包含的知识都较为好懂。比如,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包括五方面的要点:定额、标准化操作方法、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差别计件工资制、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离。[1]这五个要点都不难理解。从对本校工商管理类专业90名三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来看,32.2%的同学认为他们自己能看懂管理类教材80%的内容;56.7%的同学能看懂50%的内容;仅有11.1%的同学认为只能看懂20%的内容。上述数据表明,工商管理知识具有易懂的特点。
(二)系统性
工商管理知识的系统性是指工商管理核心课程所包含的知识内容是相互关联的。比如,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需要分析企业自身的优劣势,这要用到《营销管理》、《运营管理》、《新产品开发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课程所包含的理论知识;做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了解企业的运行状况,也需要熟悉《战略管理》、《营销管理》、《运营管理》、《新产品开发管理》、《财务管理》等课程所包含的知识。从知识运用的角度来看,工商管理核心知识只有被学习者系统地内化,才能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
(三)指南性
将工商管理知识与医学知识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医学知识在其已探明的领域一般可以精确到操作层面,即具体到诊疗规程。相比之下,工商管理知识不能精确到如此程度,只是指南性的。例如,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指出,管理者应制定定额、找出最佳的操作方法,至于定额是多少,最佳的操作方法是什么,都要靠管理者自己研究具体情况后得出答案。行动学习的提出者Reg Revans认为管理知识不能用来解决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管理者洞察实际情况,摸清具体规律,然后找出对策。[2]
二、工商管理本科教学目标
(一)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并重
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一般表述为:“本专业培养具备经济、管理基础理论和知识,能在各类企业和事业单位及政府机关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上述表述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从知识学习到知识应用的脉络十分清晰。近来,有许多学者强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如认为工商管理教育应突出知识的应用,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3]管理教育应以培养管理思维能力为导向,培养学生清醒、细心、透彻的思维习惯。[4]
从工商管理知识的指南性来看,工商管理知识是不能直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因此,强调知识的学习或者知识的应用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这个意义上看,管理技能训练应比管理知识学习更为重要。但如果工商管理教学抛开知识学习,只进行技能训练是难以想象的。行动学习理论最初将知识学习撇开,后来还是逐渐认识到了知识学习的重要性。[5]从工商管理知识的系统性来看,工商管理知识是作为一个系统在发挥作用,零散的、没有内化的知识是不能有效指导管理实践的,否则,就会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顾此失彼等现象。
(二)以理论知识框架构建统一知识学习及技能训练
既然工商管理知识是指南性的,那么,知识传授的目的就在于让大学生建立起思考管理问题的理论框架,作为管理实践的指南。管理思维的理论框架由管理的基本理念、原则以及解决管理问题的程序、方法构成。管理的基本理念、原则方面的知识收录在《管理学》教材之中。解决管理问题的程序与方法包含在《战略管理》、《营销管理》、《运营管理》、《新产品开发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教材之中。
工商管理传统教学在知识的讲解上花费了大量时间,这与工商管理知识的易懂性是相悖的。工商管理教学应在帮助大学生学习管理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将管理知识整合起来,形成框架。这样既学习了知识,也训练了技能。有此技能的支撑及理论知识的指导,大学生就能很好地胜任毕业后的工作。目前,注重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的大学生还不多。问卷调查中,当问及“学完一章之后,是否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总结”时,90名被调查者中回答完全没有的占7.8%,基本没有的占52.2%,偶尔做一做的占20%,基本上做了及认真做了的仅占20%。大学生平时不注重知识的总结,一方面,所学知识不能系统内化,另一方面,其概念技能也得不到经常性训练。
三、工商管理本科教学方法
(一)用案例还原工商管理知识
工商管理知识来源于实践,由实践抽象而来。工商管理教学应该用案例对工商管理知识进行还原,便于大学生理解、记忆。鉴于工商管理知识大多易于理解,以教材为中心,“满堂灌”是没有意义的;另外,知识的长期记忆需要多次重复,也不可能通过一次细致的讲授就形成。讲授法目前依然是工商管理教学的主流方法,原因可能是教师已经习惯于将知识讲深、讲透,另外,还有不少学生依然期待教师将知识讲深讲透。
(二)引导大学生综合所学知识
对工商管理知识进行综合,一方面,可以将工商管理知识系统化,另一方面,也利于概念技能的提升。知识的记忆及综合需要平时下功夫,学生学完一门课程的各章后如果不及时总结,对该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应该是较差的;平时不尝试对已学各门课程知识做进一步整合,系统思考管理问题的理论框架也不可能形成。从问卷调查情况来看,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不够好,对所学知识的信心还不足,这与没有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有关。当问及“你的专业知识是否能满足今后工作的需要”时,回答“基本不能”的高达40.4%,回答“基本能”及“完全能”的同学只占27.7%,回答“不知道”的同学占31.9%。
(三)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
在学习一个小的知识结构之后,给学生一个案例,让他们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以印证所学知识。如学完某一领导理论之后,可让同学们分析案例中领导者的领导风格;学习战略分析的框架之后,可让同学们分析案例中决策者的思路存在哪些问题。这样就有利于大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记忆,也能使他们产生对所学知识的信心。大学生目前阅读案例的数量还是偏少的。从问卷调查情况来看,平时基本不阅读案例的占36.2%,平均每周阅读一个案例的占36.2%,每周阅读两个及以上案例的占27.6%。平时阅读案例偏少,不利于知识的记忆及理论框架的构建。
目前,有少数大学生参与了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这非常有利于技能的培养。如果选择一学期能完成的较小问题,普遍推行,将非常有意义。从问卷调查情况来看,80.9%的大学生没有在一学期内持续思考一个管理问题的经历,这对知识整合及概念技能的提升是不利的。
[
参考文献]
[1]周三多,陈传明.管理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Reg Revans.ABC of Action Learning[M].London:Lemos & Crane,1998.
一、德鲁克目标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德鲁克在提出目标管理时,并没有对这一概念进行清晰的界定,他认为,目标管理,顾名思义,就是“管理‘目标’,也是依据目标进行的‘管理’”。但他构建的目标管理体系十分系统,详细阐述了目标管理成功的条件、实施的步骤。
德鲁克认为,目标管理要取得成功,必须要满足如下几个条件:第一,全体组织成员的参与。在组织内部要形成浓厚的参与意识,每个成员都必须参与制定组织的整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第二,组织内部顺畅地交流和沟通。每个组织成员要了解组织的共同目标、高层管理者的目标、各个部门的目标以及个人的目标, “在各个单位的全体管理人员中间必须有一种‘思想交流’,只有当每个应当作贡献的管理人员明白单位的目标是什么时”,才能够成功的实施目标管理。第三,给予组织员工以最大的鼓励。目标管理要求每个组织成员勇敢地承担自己的责任,只有在承担和完成各自责任的前提下才能够促进目标管理实施的成功。所以,要支持、保护和鼓励勇于承担风险的组织成员。第四,要对组织成员的工作业绩有信心。要充分肯定每个组织成员的能力,用Y理论的观点看待组织成员,充分相信人的本性愿意承担责任、能够自治、愿意上进和发展,这也是实施目标管理的首要条件。第五,管理人员要具有一定的控制权和领导力。例如,要对人、财、物以及工作过程这样一些实现目标的手段具有控制权,确保目标管理取得成效。
德鲁克指出,目标管理的实施包括三个阶段:确立目标、实现目标和成果检测,其中,“确立目标”是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确立目标的有效方法是分别确定每个领域内要衡量的是什么以及衡量的标准。他提出的这种衡量方法一般都是软性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讲就是“只对衡量市场地位拥有足够的手段,对其它的一些领域只能表现一些意愿而已。”笔者总结了德鲁克论述的八个领域中制定目标的主要原则:要具体化,要具有超前性,要平衡各方面因素,要注意各目标之间的逻辑顺序。
如何实现目标是实施目标管理的重要阶段。德鲁克指出,管理人员不仅要熟知自己的目标,而且要根据目标衡量自己的业绩。正是通过对执行成果的检测,才能对业绩进行衡量,对管理行为作出及时和最佳的调整。对目标进行检测和衡量业绩是在目标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目标的测评和业绩的考察,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这种控制方式不再是传统的上级对下级的控制,而是通过回馈信息不断加强管理的一种化被动为主动的控制方式。它使员工能够及时获知执行结果,因而能非常清楚和自觉地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调整。
二、德鲁克目标管理思想的创新点
在德鲁克之前,许多管理学家也非常重视组织中“目标”的意义,对“目标”、“任务”也有过相关论述。例如,泰勒提出制定“合理的日工作量”,法约尔提出把“计划”作为管理活动五要素之一,厄威克提出把“目标原则”作为行政管理的原则之一,麦格雷戈提出把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结合的观点。但是,德鲁克发明的目标管理与在他之前的管理学家对“目标”的研究和论述是不同的,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第一,之前的管理学家都认为目标是行动的基础,与组织的计划密不可分。德鲁克进一步澄清了二者的关系,他认为,组织的目标先于组织的计划,只有在组织先确立了组织目标的前提下,才能够合理地作出各种计划。
第二,在德鲁克之前的管理学家提出的关于“目标”的思想都散见于他们的著作之中,并不是以“目标”为核心的系统的管理思想体系。而德鲁克提出的目标管理是一种概念,是一种管理哲学,是一种以目标为中心的管理体系。
第三,在德鲁克之前的管理学家认为组织中的“目标”是众所周知,显而易见的,并没有向组织成员提出过多“目标”方面的要求。而德鲁克认为,组织成员对目标并不清楚,对目标的理解也不深刻,甚至是模糊不清的。目标管理需要管理人员把组织成员的注意力集中到组织的共同目标上来,从而实现组织目标在组织中的普遍理解和认同,在此基础上进行组织“目标”的分解,进一步转化为个人的目标和个人的责任。德鲁克之所以如此强调组织成员对“目标”的理解,就在于使每个成员能够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目标明确任务、承担责任,只有组织成员明确了自己的责任,才能够为组织更高效地创造业绩。德鲁克就是把目标和责任联系在一起,更好的激发和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勇于承担责任,把目标当成是落实责任的一种手段和途径,这是与之前的管理学家提出的有关“目标”思想的本质不同。
第四,前人在关于“目标”的思想中基本没有论及目标与管理者的关系,德鲁克在提出组织目标后,还对管理者提出要求。他把管理者看成是实现目标管理的一个关结点。所有组织成员都应有自己明确的目标,而且,个人目标是为了组织总目标的实现而设定的,这就需要在组织中形成一股力量,使所有成员为实现组织的总目标共同努力。对于管理者而言,把所有员工的注意力集中在一起,这是首要的责任,也是一个重要的目标。管理者既要使所有组织成员明确地了解组织的共同目标以及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每个成员具体的单个“目标”,同时,管理者自身也要明确地了解每一个成员的需求,促进成员需要与组织目标的实现。
最后,德鲁克目标管理体系比前人更强调协作,无论是成员与组织之间,还是成员之间,德鲁克都强调要为组织共同目标进行协作。目标管理本质上强调的就是一种协作关系,厄威克曾说过:“除非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否则就无理由要求人们进行合作,也无理由要把他们组织起来。”德鲁克正是通过制定目标,把每个成员的注意力都集中到组织的共同目标上,经过每个成员的共同努力最终实现组织目标。
三、德鲁克目标管理思想的应用及局限
德鲁克提出目标管理后,很多美国大型企业和公司最先应用了这种管理方法,后来被越来越多的行政组织应用,美国的联邦政府和日本政府都采用了这种管理方法。美国总统尼克松在1973年3月18日了一个行政条例,要求联邦政府的二十一个部门都提供一个表格,列上十至十五个他们各自认为最重要的目标。在美国政府实行目标管理是与预算管理紧密结合的,主要处理政府机构的绩效和政府项目的效率。到1993以后,美国政府实行的目标管理主要是同行政改革和绩效管理相结合,目标管理被融入绩效管理体系成为绩效管理改革中采取的有效管理方法之一。
虽然目标管理创始于美国,但应用却不如日本成功。有人称“目标管理在美国开花,却结果于日本”。目标管理在日本首先被广泛地应用在企业中。由于在二战后日本面临着猛烈的技术革新浪潮、劳动力严重缺乏和企业组织的内部变化等因素,日本很多企业通过实施目标管理来改革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在企业实施了目标管理后,企业内部有很大改观,从根本上否定了以前的管理方式,使目标管理在日本获得了肯定。以至于在目标管理传入日本后形成了三次“目标管理热”。
目标管理在我国行政管理领域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我国的行政组织中目标管理制度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有岗位责任制、项目责任制等。在很多地方政府大力推广目标管理,重庆市人民政府1997年出台《重庆市人民政府目标管理工作细则》;安徽省政府于2001年公布《关于加强政务督察、规范目标管理工作的通知》等等。很多行政组织在推行了目标管理后不仅提高了政府机关效能,也提升了公务员的责任意识。到现在为止,包括武汉、连云港、青岛等省会城市在内的二百多个城市实行了城市政府工作目标管理或党政群机关工作目标管理。他们根据自己的工作重点和实际情况创新了政府管理模式,形成了较有特色的目标管理工作模式。其中,连云港市创造了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连云港目标管理模式”,实现了目标任务与目标分解相统一,目标内容于目标考核相统一,目标实施与目标督促检查协调服务相统一。
目标管理之所以在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目标管理体系符合系统理论。系统理论的核心就是强调“研究联系,保证整体”。在一个组织中,把各个员工通过组织的共同目标联系到一起,并为了组织的共同目标而努力,这种效力并不是所有员工能力简单相加的总和,而是远大于此;其次,目标管理符合激励理论。目标本身就是激励理论的有效方式,通过制定适当的目标能够激发人们的行动动机,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目标管理最科学的地方就体现在变以前的外部控制为内部激励。它通过让员工参与设计和制定目标来激励员工,促使员工发自内心地、努力地完成组织目标。它的有效性体现在:迫使管理者认真思考目标,所以它有利于计划的制定;通过制定明确的目标管理者与员工提供相互交流和沟通的机会,来改善组织中的人际关系;通过员工参与制定目标,来增加员工的工作能动性,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通过不断地反馈信息,来改善工作状况,提高工作绩效。洛克和莱瑟姆指出,目标管理可以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其原因就在于目标管理可以把管理者和员工的注意力集中到重要方向,也可以发挥出一个人真正的工作能力。正如高尔基所说,目标越高,人的潜力发挥得就越好。
也有一些国家的政府部门实施目标管理后效果甚微。海因茨・韦里克曾说,卫生、教育和福利部门很早就使用了目标管理但并没有收到满意效果。笔者认为,在政府部门实施目标管理最大的问题在于政府部门组织目标设置的困难。作为企业,可以设定在什么时间内实现什么样的经济效益,但政府机构的目标不同于经济机构,它的目标是公众的、人类的,也是社会的,换句话说,任何一件对人类和社会发展有益的并且是公益的事情都有可能成为政府的一个工作目标。所以,政府的工作目标既宽泛又宏观,在日常工作中所涉及到的具体工作都是为了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个总目标为中心的,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只能宏观制定自己整体的工作目标,往往不好分解,很难时时、事事都有明确的目标。同时,由于政府机构的工作环境要比企业的工作环境复杂的多,且富于变化,在外界环境不确定的条件下,预测和提前作出未来的日常工作计划和目标,极易使政府工作囿于事先制定好的目标,导致僵化而无法权变。此外,很多管理者也曾表示,在政府组织中实行目标管理经常还会给员工带来顾虑,担心目标管理会导致集权管理,因为组织及部门的工作目标是由领导来制定的,而并不是基层的工作人员制定的,所以很容易变成领导“一言堂”。
由于受到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在一些国家的行政组织中实行的目标管理忽视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自下而上的沟通和支持。在目标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就是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沟通和支持,只有在实现了较好的沟通前提下,才能够实现目标管理的各个环节。因为目标管理的实施既包括自上而下的目标设定和分解的过程,也包括一个自下而上的员工参与目标的设置过程,只有在这两个过程相互配合的过程中才能共同完成目标管理。目标的确定以及成果的检测都需要来自于基层员工的参与来共同完成,没有基层人员参与而制定的目标也是很难应用于实践的。同时,制定好的目标没有下层人员的良好参与和支持也是很难达成预期目标的。在目标管理的过程中根本的要素之一就是要立足于下属的自我控制和参与。
参考文献:
[1]21世纪商业评论:《彼得・德鲁克――一个世界级的陌生人》,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2]Simon London The grand old man of provocative theory: obituary Peter F Drucker 〔N〕.Financial Times.2005-11-12
[3][美]邓肯:《伟大的管理思想》,赵亚鳞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9页
[4][美]彼得・德鲁克:《管理实践》,毛忠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137页
[5][美]彼得・德鲁克:《管理实践》,毛忠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146页
[6][美]彼得・德鲁克:《管理实践》,毛忠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72页
一、《财务管理原理》课程目标定位
《财务管理原理》是财务管理专业重要的专业课,大部分高校都设有此课程,其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让学生初步接触财务管理的知识体系,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二是为了区别于会计学专业,我国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基本是从会计专业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课程设置上与会计学专业相似度很高,因此,将原会计学专业设置的《财务管理》课程分解为《财务管理原理》和《中级财务管理》两门课程以区别于会计学专业。在实践中更多的是为了第二个目的,直接导致了这两门课程目标定位不准、分工不明确、内容经常重复等问题。
由于我国高校教师对《财务管理原理》课程目标缺乏清晰的定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和困惑,胡爱荣等(2009)认为《财务管理原理》的教学实践中存在教材选择难、课程内容安排难、课程中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笔者在该教学实践中所遭遇的困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难以选择到合适的教材,目前市场上的相关教材一般命名为《财务管理原理》、《财务管理基础》或《初级财务管理》等,但就其内容覆盖面上看与《中级财务管理》和一般的财务管理课程并无二致;二是教师在选择施教内部选择的困惑,如何完全按照教材内容施教,将压缩中级财务管理任课教师的空间。为解决这一矛盾,在实际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是将这两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安排给同一老师,由其按照财务管理的内容安排教学进度,产生的实际后果就是将财务管理课程分成两学期讲授,导致《财务管理原理》课程只有其名,而无其实。
笔者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首要前提是需要对该课程在整个财务专业培养计划中的目标和地位准确定位。笔者认为《财务管理原理》课程的课程目标可以设定为三个方面,并辅之以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
(一)《财务管理原理》的第一个目标就是使学生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观念
财务管理的基本观念主要是指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该部分内容应该成为本课程重要的讲解内容之一。以笔者管见,财务管理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的观念在财务中的地位类似于借贷记账法在会计中的地位,其基础性不言而喻,教师应将这部分内容讲深讲透,并向学生介绍其在后续课程中的运用情况,如在项目投资和证券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二)《财务管理原理》的第二个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财务管理的理论结构框架的基本内容
财务理论的框架以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为逻辑起点,融资、投资利润分配、营运资金管理等始终围绕这一目标的实现的。所有财务理论研究的目标函数也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如资本结构理论权衡的是权益融资的高成本、低风险和负债融资的低成本、高风险;投资组合理论权衡的是投资收益和风险;利润分配理论权衡的是管理层和投资者的利益。所有理论的目标都是为了企业的价值最大化。
(三)《财务管理原理》的第三个目标是使学生对财务管理的实际工作有一些感性认识
主要包括对财务管理的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和评价等财务管理各环节的工作有所认识。
二、《财务管理原理》的教学方法探索
《财务管理原理》的课程目标特点是覆盖面广,强调实现财务知识的结构化,与此对应的是具体的教学内容,包括财务基本概念、财务基础理论和财务管理实务三大模块,教学任务重,教学要求高,显然单凭教师的课堂讲解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在教学方法上创新,需要多种方法并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采取的主要方法包括:任课教师讲解法、案例讨论法和研究性教学方法等。
三种教学方法对应的是三类财务管理原理的内容。首先,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是由任课教师讲解,使得学生能够初步了解财务管理的基础知识,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框架;其次,为使学生能够对财务管理实践有所了解,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介绍财务管理的实务;最后,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财务管理概念和实践过程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性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习财务理论,以解释财务管理中的一些问题。这三部分的内容是循序渐进、依次深入的。
(一)财务管理基本概念:任课教师讲解法
由于学生通过《财务管理原理》这门课程才开始接触到财务管理的内容,教师对于基本概念的讲解是本门课程的重要任务。学生准确掌握财务概念、术语是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财务管理的基础,教师必须将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清晰而深入地灌输给学生,即在每一章的开头由任课教师讲解财务基本概念,如在概论部分的财务管理与会计的联系和区别、财务目标;风险衡量和价值观念部分的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时间价值等概念。以“财务风险”为例,教科书的标准定义是“企业负债导致的不能清偿的风险”,而在财务风险管理和控制的大部分著作和文献中,财务风险的定义被放大,包含了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因此,在概念讲解时,需要全面介绍各种不同的定义,为学生进一步研究提供最初的概念规范。
(二)财务管理实践认知:案例讨论法
一、高科技企业员工的特色
首先,高科技企业的员工个人特性比较鲜明,对自己的自我价值实现要求较高。高科技企业的员工教育背景良好,通常他们严格要求自身,在人生目标的实现上给自己的设定较高的追求,这一点在他们的工作上也有展现。高科技企业的员工对于具有挑战的任务比较感兴趣,并希望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充分展现自身的才华和专业能力,高科技企业的员工通常不喜欢过度的制度束缚和权利约束,在个性上也不喜欢趋炎附势、言听计从的工作模式,某些一般企业中不管理不理解都要执行领导的命令的人事管理理念在高科技企业员工中是行不通的。其次,高科技企业的员工对于自己的工作通常会形成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工作通常是他们展示自我、实现自我、升华自我的重要场所,在工作中他们逐渐学习、改善不足、步步提升,高科技企业的工作人员是企业内部最具生命力和竞争力的群体,他们不屑于受到领导的硬性束缚,厌烦职场中的阴暗面,他们更注重的是在工作中的自我提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面临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日益激烈的竞争时,他们希望借此展示自己。因此,高科技企业的组织结构应该是宽松的、工作氛围应该是融洽的,这样才能保证高科技企业的员工能够最大限度发挥潜能。另外,高科技企业的员工知识结构较强,年龄较轻。高科技企业的员工基本上都是本科以上学历,高科技企业面临着高科技技术随时更新、知识不断转变的经营环境,所以,高科技企业的员工专业素养和个人知识水平必须过硬,他们对于自己专业的视野和前景预测的一般比较准确,在企业中通常掌握着企业的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因素。最后,高科技企业的员工工作方式随意,工作绩效难以量化。高科技企业的员工从事的是创造性和创新性较强的工作,他们的工作场所不是固定不变的,他们的工作流程不是规范制式的,他们的工作可以说是随意的、受主观支配较强的。高科技企业员工的工作灵感可能来自于任何的时间和任何的地点,并不局限在工作岗位之上。此外,高科技企业的员工的工作成果常常表现为创造性的思想、革新的技术和对管理的优化和创新上,这样的工作成果难以用经济的效益指标来衡量,因此,高科技企业员工的工作绩效衡量成为高科技企业的一大技术难题。
二、我国高科技企业人事管理上存在的问题研究
首先,高科技企业的人事管理和高科技企业的战略规划相脱节。很多高科技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陷于人事管理的日常事务中不能自拔,这些企业的人事管理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在日常的企业管理中显得疲于应付,难以和高科技企业的战略目标相联系,对于人才的吸收、培养和晋升没有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规划,整个人力资源系统和企业的战略规划部搭配,使得高科技企业在发展中受到人才缺失的制约。另外,高科技企业在选用人才、激励人才时没有一套合理高效的制度,难以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求。高科技企业不同一般的生产型企业和服务型企业,如果用传统的以经验来判断员工的工作绩效的话,那么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肯定受到打击,这种主观的考核方式也会让员工觉得人力资源部门的绩效评估有失公允。高科技企业在激励机制上的不完善通常导致其人才流失严重,企业绩效降低。最后,高科技企业的人事管理没有精确地定位。目前高科技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自身定位较低,觉得自身的发展对企业的战略目标实现没有多大的帮助,人事管理部门的人员通常素质较低,业务不精,对于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不能贡献自己的力量。高科技企业的人事管理往往难以做不到统筹安排和规划。
三、高科技企业人事管理上人才激励的目标定位及管理措施
高科技企业在人事管理上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企业的人才掌握着对于高科技企业发展来说最重要的资源—知识,因此,高科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倒要仰赖这些人才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传统的人事管理注重的是解决事情,人员管理上以对事不对人为原则,在高科技企业的人事管理上这样的管理方式是行不通的,高科技企业为了对人才进行有效的管理,就要采取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给高科技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气氛,帮助他们发挥创造精神和创造热情,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应该转变自己的管理理念,把高科技人员当作自身企业发展的合作伙伴,在企业发展的各个过程中都去积极的和高科技人员去探讨和探索,将公司未来发展的规划和目标与高科技人员。高科技企业应该给予高科技人员相应的工作自由,让他们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对公司发展中不适应的政策和方针提出自己的见解,让他们勇于对公司的进步和发展提出批评。只有高科技人才在企业中感受到自由、轻松的工作气氛,他们才会为了企业的发展而奉献自身。高科技企业还应该认真分析企业内部的工作流程,对每一个岗位的职责和任务以及工作之间的关系,每一个岗位上需要的人员的能力和技能。对工作进行分析可以为高科技人员的吸收、奖惩、激励和晋升提供明确的标准,如果高科技企业不能认真地分析其工作流程,那么必然会造成对人才的利用不合理,使得人才的绩效奖励和职业晋升等方面都难以做到公正,这种情况是高科技人员难以接受的。工作分析的匮乏直接致使高科技人员对于职业生涯的规划难以实现,这让他们觉得自己在企业中难以实现自我,长此以往,高科技人员就会产生辞职之心,使得企业面临着人才留不住、发展难进步的窘境之中。第三,高科技企业应该注重人才的激励,在人才激励的过程中做到公平公正,使得高科技人员通过企业的激励和奖励获得心理成就上的满足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快乐。对于高科技人员来说,公平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如果他们觉得在企业中受到了公平公正的对待,那么他就会觉得心理舒畅、充满干劲,如果他觉得公司的薪酬和奖励制度不合理,那么在工作的时候就会充满怨气,对工作也不会上心。在客观、公正的考察高科技员工绩效的基础上,企业应该在薪酬奖励上给予相应的客观、工作的表示。这里所说的薪酬、报酬并不单单是物质上、经济上的报酬,还包括非经济的报酬,譬如说给高科技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给予高科技员工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等等。良好的工作环境会让员工觉得自己在企业内部受到了公平的对待和重视,富有挑战的任务会让员工充满热情和创造力的去工作,也让他们举得只有富有挑战的工作任务才能对他们以后的升职加薪具有帮助。最后,高科技企业更应该注重企业文化的凝聚力作用。高科技企业的文化建设一直落后于其发展的脚步,过去的高科技企业在文化建设上基本停留在表面,只注重公司外在的面貌建设,而忽视了企业文化对精神风貌建设的重要作用。企业文化定义的是一种价值观念,并力求把这种价值观念内化为员工的意识理念,并在无形中加强员工的凝聚力,让所有员工拧成一股绳为企业的发展努力奋斗。高科技企业应该注重企业内部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的培育,让高科技员工的个人职业追求和企业的战略目标有效衔接在一起,做到坚持不懈、积极进取。
高科技企业面临的是知识性和智力型并重的员工,对这些员工进行有效的人事管理成为高科技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件大事。高科技企业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公正的评价员工的工作绩效,并树立具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使得员工愿意为企业的发展而奋斗。
参 考 文 献
[1]于贵穴,周景坤.浅谈高科技企业研发人员的激励机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166-02
1.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不断改革,这就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教学是人才培养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而高中地理教学是强化学生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随着国家对人才要求的提高,各中学在重视学生基础地理知识教学的同时,也都在积极探索学生掌握地理实践能力的方法,强化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实际能力则成为重中之重。根据最新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现今的高中地理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构建全新的地理教学体系,使地理学习不在如同鸡肋,将在地理课上学到的知识能够融入到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之中。
2.新时期高中地理教学的几点思考
新时期高中地理教学要加强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能够与实际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在生活之中对地理知识的实际理解。因此,首先就需要教学有着非常深厚的地理知识底蕴,才能够更好强化地理课堂教学,为学生营造更高的地理学习环境,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等等,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积极投身到高中地理课堂学习之中。
2.1高中地理教师要正确理解教学大纲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进程的不但加快,大多数教学都能够对高中地理教学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地理教学方面的工作不能很好的实行。要实现深刻的理解教学大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教学大纲也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例如,在老教材中关于“生物”“土壤”“国际贸易”等等知识点,都已经被删除,因此这部分课程的知识点实际应用的空间太少,并且生涩难懂,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也不能够掌握这些知识。在此前提之下,教师就要正确的理解教学大纲,强化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2.2高中地理课程讲授需注重理论和生活相联系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环节贴近生活,注意理论和实践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在以往的地理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一般都照本宣科,致使地理课堂索然无味。与此相反,如若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的注入实际生活中的地理常识和知识,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在身心愉悦的前提下掌握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如,在地理选修五关于地质灾害的部分,学生会对地震的成因、附属灾害的种类有浓厚的兴趣,地理教师可以联系近几年国内外的地震,为学生讲解地震发生的原因、地震的分布规律、地震发生时逃生方法等等,这种讲授方法可以有效的增加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使得学生掌握如何将学到的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3教师应设置教学情境,培育学生的探究能力
国外教育学家认为“知识是过程,不是结果”,解释了当下教学观的转型。也就是说高中地理教师在课程讲授中需要将“结果学习”转为“过程学习”,需注重指引学生对地理问题积极的调查、探究,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学习的能力和主观能动性,促使地理学科教学的过程转型为学生与教师富有个性、效率的合作过程,为此,在地理教学中一定需设置教学情境。如,在讲授地球运动时,地理教师可以问学生我国为什么使用北京时间,而后引出地球的运动、经度不同的地方时、时区和时差的计算方法等等一系列的地理知识。最后地理教师可以让学生计算我国边疆地区的时差,既使得学生对刚学过的地理知识进行回忆,还可以使得学生了解我国疆土的辽阔。为学生设置相应的地理教学情境,推动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向着创新型又迈进了一步。
综上所述,在地理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讲出优质的地理课堂的确要下很大的功夫,准确的评价课堂的高效与否也不容易,需要以现代化的视角审视地理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新课改下的课堂评价应该从实际出发,选取科学的评价方法,以期增加评价工作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坚持以学生为主题,注重学生价值观与情感态度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引导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学习地理,培育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多维度的评价地理课堂的教学情况。以便提升地理课堂的效率,使得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为我国社会提供全方位的人才。
参考文献: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本文通过实地考察、专家访谈等形式,对12所不同层次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情况进行了系统调研,在参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重庆大学多年的教学实践,对现行公共体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本文提出了基于目标管理的公共体育课程综合改革方案,旨在从根本上变革目前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管理与教学安排、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考核方式与教学评价等,以确保《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确立的课程目标有效达成。 关键词:公共体育;综合改革 一、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目前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对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确定的课程目标的达成度问题是公共体育课程面临的关键问题。
《纲要》中的课程目标包括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运动参与目标的达成情况,可以从学生课外活动参与人数与自觉程度反映;运动技能目标达成情况,可以从学生参与运动项目的能力与效果反映;身体健康目标可以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反映;而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主要是通过体育运动实践过程来实现的,所以与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目标的达成情况高度相关。高等学校体育课程长期的教学实践显示,前三项目标的达成度比较低,由此导致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的达成度亦较低。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虽然有两千多所,但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情况趋同,教学模式相近,特别是在体育课教学组织管理和教学评价方面尤为突出。
根据胡永南对湖南53所高校调查的数据显示,“目前在湖南省具有代表性和较典型的体育课程模式的有以下5种模式”[1],即以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为教学任务的“三基”模式;以在一年级开设基础课,二年级开设专项选修课,三、四年级开设选修课为特征的“三段型”体育教学模式;以早操、课外锻炼活动与体育成绩挂钩为特征的“一体化”型体育教学模式;以在一、二年级同时开设基础课和专项选修课为特征的“并列型”体育教学模式;和以在一年级开设专项选修课,二年级以教学俱乐部形式进行教学的“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其中“一体化型”“并列型”“三段型”为主流类型,这三种类型的差异体现在细节的规定上。
公共体育课程在教学组织管理和教学评价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缺乏清晰稳定的教学理念。《纲要》确定的体育课课程目标包括了多个方面,而体育课课时为144学时,相对于体育课课程的多目标任务,144学时难免捉襟见肘,如果缺乏清晰稳定的教学理念,就无法处理好这一矛盾。目前,许多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任务摇摆不定,体育教师在面对一节节具体的体育课时,一方面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而另一面又要“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身体素质”,恐怕感到更多的是一种茫然无助[2]。最后的结果却是: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希望什么都做到,然而什么都没做好。
二是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权,学习积极性不高。目前高等学校均按照《纲要》的规定,开设两学年、共计144学时的公共体育课程,学生不能自主决定体育课学习时数,不管学生技能水平高低都必须统一上课。这样硬性的规定,一是给组织教学造成困难,因为一个班学生技能水平差异大,教学要都兼顾是比较难的,其结果是技能好的没能提高,技能差的也没有学好。二是在强制性的规定下,很多学生学习处于被动状态,缺乏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三是从教学观察的角度分析,能够在课内、课外自觉主动参加锻炼的,往往都是技能水平较高的学生群体。在客观上,这部分学生不是公共体育课程重点关注的群体,公共体育课程重点关注的应该是那些技能差、没有锻炼自觉性的弱势群体。弱势群体整体素质的提高才是公共体育课程的核心教学目标。
三是自主选择学习运动项目的方式难以全面实现。学生根据兴趣需求选择学习的运动项目,更利于培养学生运动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受教学资源的限制,没有哪所学校能做到100%满足学生的选择。以重庆大学为例,每学期学生自主选择的满足比例接近70%。根据对山东省6所高校的调查数据显示“37%的学生没有选上自己所喜欢的体育项目,有19%的学生不知道什么项目适合自己”[3]。这就意味着有部分学生选不到希望学习的项目。在硬性规定必须选课的条件下,这部分学生只能被迫选择不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教学资源也得不到充分利用。调研数据显示,只有北京大学突破了1―4学期的常规安排,学生可以在8个学期中任意选择4个学期学习,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根据需求自主选择学习运动项目的可能性。
四是按学期进行的阶段式考试评价,难以实现让学生熟练掌握两项以上运动技能的课程目标。公共体育课程的考试,绝大部分高校均是以学期为教学评价周期,实行学期末统一考试。评价标准是以阶段性的目标为依据制定。受学期教学时数以及补考、重修因素的限制,阶段性评价标准不可能设置太高,否则很多学生将难以达到。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出于种种原因,如天气异常影响教学、班上技能差的学生太过集中等,不得不再降低标准。于是出现了大多数学生公共体育课程学期考试顺利过关、运动技能水平普遍低下的现象,部分学生不具备有效参与体育运动的能力,难以形成体育运动兴趣和终身锻炼的习惯。
五是公共体育课程成绩评定方式缺乏科学依据,难以达到以成绩促学习的目标。“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与学习进步幅度、学习方式等多角度、多视野进行综合评价”的观点成为主流[4],所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成绩构成一般为:技能成绩+身体素质+平时成绩,学习进步幅度和学习过程表现是平时成绩的记分依据,大多占到20%~30%,重庆大学占比为20%。如此设计成绩构成的目的,是激励学生积极努力学习,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起到了适得其反的作用。一方面,技能水平高的学生其进步幅度显然要低于技能水平低的学生,此部分得分亦相应较低,挫伤了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为技能水平低的学生打开了有利于考试及格的通道,没有起到促进其学习的目的。因此,这种成绩构成的设计方式,在客观上阻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影响了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在教学管理、教学安排、学习评价等各方面均存在单方面难以克服的问题,唯有进行全面的综合改革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进。
二、基于目标管理的公共体育课程综合改革
为了更加准确掌握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情况,通过实地考察、专家访谈等形式,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东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12所不同层次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情况进行了系统调研。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公共体育课程综合改革的整体方案。
1. 综合改革目标
以《纲要》为依据,通过改革力争全面达成公共体育课程目标;重点解决技能目标的达成,以此为突破口带动其他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
2. 综合改革思路
学生体育运动技能水平问题,是影响公共体育课程教育目标的核心问题。建立正确清晰的、以传授运动技能为核心的理念,以解决公共体育课程多目标与教学课时少的突出矛盾为重点,以技能目标的达成为突破口和着力点。通过提升学生体育运动技能,使其在体育运动中获得参与的乐趣、体验成功的感觉;激发其自觉参与体育运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
(1)公共体育课程多目标实现
公共体育课程能否全面实现《纲要》目标?理论和实践证明,仅仅依靠体育课,是无法全面实现这些目标的。例如,身体健康目标,根据运动人体科学超量恢复规律,每周一次体育课,即使完全变成身体素质训练课,也不能有效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必须基于学生有效地参与体育活动,如果学生不具备有效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仅仅依靠公共体育课程,显然是难以实现的。
(2)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重点
体育课应该做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要找到五个目标之间的逻辑联系。逻辑起点是运动参与,因为参与是前提,增强学生体质、增进身心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则是参与的结果。运动技能则是运动参与依靠的手段和通往上述结果目标的桥梁。从这个逻辑链条可以看出,要实现重要的结果目标,核心问题不是结果目标本身,而是运动参与和技能这两个条件目标。条件目标是纲,纲举目张。
在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之间,又存在内在的因果联系。运动参与的动力,是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与运用中逐步形成的,运动技能进步越大,水平越高,获得的正能量(正反馈)越多,运动参与兴趣就越趋稳定,强烈的兴趣反过来,又以更大的动力推动运动技能学习提高。这一点,在现实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在运动场上,那些自觉自愿去锻炼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具有一定技能水平的学生。由此可见,运动技能又是核心问题中矛盾的主要方面。
我们应“对体育的认识从过去“身体发展的教育”(physical education)转变为“以运动为基础的教育”(education based on sports)” [5] 。运动的有效实现,技能是基础,因此,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达成条件目标――传授运动技能。这也符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在五个领域目标中,从教与学的角度看,最具难度、最需要教的也是运动技能。
3. 综合改革方案
重庆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综合改革方案见下图。
4. 综合改革关键
(1)以目标管理替代按学期进行的阶段评价,确保《纲要》课程目标的达成质量和水平。“目标管理”即根据《纲要》精神和学分规定,设置大学体育课必须通过的项目(我校设置的项目为:体育健康知识、有氧长跑、游泳、自选技能共4项,每项1学分),所有项目不再按学期进行阶段性的重复考试,学生只需参加终极目标意义上的水平考试,每通过1项即获得1个学分。评价标准按《纲要》要求的达成水平制定。“目标管理”的显著特征就是打破了学期、学年的规定,学生在大学四年内均可参加水平考试,考试没通过不存在补考与重修,只需重新参加水平考试,直至通过为止。
实行“目标管理”破解了两个方面的难题,一是时间难题。对于多数学生来说,两年四个学期体育课要达到《纲要》所要求的达成水平,时间不够。二是评价标准难题。如何按《纲要》所要求的达成水平,合理地分解到四个学期,并保证最终能完成,执行起来是非常困难的。长期实际操作的结果显示,以学期为周期的阶段性评价效果一般是“1+1
(2)以学生为主,按需预约学习,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按需预约学习”即学
图 公共体育课程综合改革方案
生根据目标管理规定的各项目标要求,结合自身水平情况,自主决定体育课学习时间。重庆大学按学期为时间单位进行预约,学生希望在哪个学期学习就预约哪个学期,学习既可少于4个学期,也可多于4个学期。学生可以免费预约6个学期,超过6学期后参照学分缴费可继续预约。
“按需预约学习”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同时也为学生学习提供充足的课程平台。这种灵活的机制带来了两个有利之处,一是有利于缓解教学资源不能满足选项需求的矛盾。学生在本学期如果选不到自己喜欢的项目可以不必选课,下学期再选,这样可以最大限度保证按兴趣选择学习。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预约学习体现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把学习的自交给了学生,上课的学生都是带着需求来的,上课的积极性、主动性高,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3)变学期考试为预约考试,为实现目标管理搭建平台。“预约考试”即学生根据自己学习训练的水平情况,自主决定在何时参加水平考试。重庆大学除体育健康知识以外的其他项目预约考试时间为每周四下午,在第1―8学期任何时间预约考试均可,每个项目可免费预约2次。
(4)实行教考分离使考试更加公平、公正、准确,确保考试质量。重庆大学教考分离的方式是:由体育学院成立公共体育课程考试中心,学生预约成功后,由考试中心统一组织预约考试,以保证考试公平和考试质量。由于预约考试开放周期长,参考人数能够有效分流,教考分离秩序得到保证。 三、基于目标管理的公共体育课程综合改革试点实践
我们选择弘深学院作为综合改革试点,该学院是重庆大学的创新实验学院,有经管大类、机械大类、电子信息大类、电气大类和土建大类等五个实验班。弘深学院的学生来自多个学院,具有代表性,且学生规模适中,组织管理相对容易。因此,选择该学院自2011级开始,开展连续实践。
弘深学院2011级全体学生共计128人,已经开展了为期3年的试点实践。试点实践之初,为学生举办宣讲会,让学生充分理解改革目标、内容和过程。试点实践过程中,教务处及体育学院共同开展了针对理解支持度、改革认同度、选择倾向性、选排课问题、教学与学习问题、技能进步情况、兴趣变化情况等一系列系统的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
对综合改革理解与认可程度的调查与分析,调查统计结果显示,98.4%的学生对综合改革持理解支持的态度。75%的学生倾向于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对新教学模式有异议的学生的调查统计分析表明,不倾向新教学模式的主要原因有:个人时间不充足、场馆不足及个人惰性。
对技能进步与体育兴趣的调查与分析。技能进步统计分析显示,72.7%的学生通过学习运动技能有明显进步,27.3%的学生技能水平持平。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的进步是明显的,与日常的教学观察相吻合。兴趣变化统计分析表明,大多数学生兴趣明显提升。教师投入程度统计分析说明,多数教师的教学投入程度增加,但仍然有少部分教师投入不足。因此,在综合改革的同时,建立与之配套的常态化教学督导与管理是必要的。
综合改革试点整体实践表明,综合改革方案具有可操作性,选排课秩序稳定正常。由于选课在8个学期内进行,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校现有场馆设施的压力。上课教师认为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均有明显提高。初步试点实践显示了良好的效果。但在教学模式、学习模式、管理模式等方面尚需进一步改革完善。这一方案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正在全校范围开始推行。针对综合改革开发的重庆大学公共体育课管理系统软件已经通过验收并上线运行。
参考文献:
[1] 胡永南等. 构建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式的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6).
[2] 魏勇.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分析[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
[3] 周茗等.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 中国大学教学,2011 (12).
2014年,财政部启动了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活动,管理会计成为专业领域的热点,管理会计担起企业转型重任。管理会计是一门新兴的将现代管理与会计融为一体的交叉性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务操作性。一直以来,管理会计课程早已经成为大中院校会计学、财务管理等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目前在实践教学理念、实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手段以及实践教学形式等方面,还解决得不够好,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管理会计课程实践教学如何开展,真正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是教学面临并且需要探索的问题。
一、管理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为了解管理会计学实践教学情况,课题组抽取了财务管理专业13财管三个班共计180人(全部参加调查)、12财管三个班共计187人(全部参加调查)、11财管三个班共计150人(部分参加网络调查)等9个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为管理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依据。本次调查共选取了9个班级共计517人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部分为“学习认知”,主要包括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和课程实践对未来工作是否有帮助方面的调查;第二部分为“教学相长”,主要包括管理会计课程实践方式、希望的课程实践方式以及自己承担的课程实践角色等内容的调查;第三部分为“教学效果”,主要包括学生对该课程实践教学的评价和期望。
(一)课程实践认知
从表1可以看出,本次调查专业和班级都是财务管理专业的班级,《管理会计》课程属于其专业核心课,大部分同学也认为有必要开设这门课程,也赞同该课程的实践对未来工作帮助,但是在对
待该课程的态度上却并不乐观,能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学生寥寥无几。一方面显示同学对学习该课程主动性不强,但某种程度上也显示出大多数学生对管理会计的功能定位还不能很好地理解,另一方面也反映老师没有很好的引导和诠释。
(二)课程实践过程
从表2可以看出,管理会计实践教学采取的方式主要有案例分析、专业技法、模拟实训和去单位实习等。因为这项调查是多选,所以调查比较分散,但仍然可以看出同学对课程实践期望的方式,但实际容易操作的也许还是案例分析。对于自己在日常课程教学安排的课程实践中承担的角色的调查中,有1/4左右的同学表示自己承担分析思考,撰写报告的任务,有近1/3的同学表示参加了分析思考、联络团队协作两种任务,但也有近一成的同学坦诚自己在课程实践中只是挂名。从这一调查来看,真正承担分析思考、撰写报告的同学确实会对巩固和理解课程有很好的作用,但财务管理专业班级普遍庞大,小组分工协作不是很好,实践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另外,在同学考虑的岗位的调查中,会计核算岗位工作还是占多数,占到了近1/3,但也有两成的同学希望从事管理会计工作,并且实践变得极为迫切。
(三)课程实践效果
从表3可以看出,目前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存在诸如理论与实践、与其他学科重复交叉以及课程设置不科学等问题,不难看出管理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确实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缺乏实际应用价值等问题。管理会计的应用不一定要在大型企业,相关内容也不全是高大上的东西,而是在中小企业实践中迫切需要应用的基本内容。大部分同学很希望老师对于课堂讲解讲深讲透,多讲案例,认真完成管理会计课程实践任务,更期待能到企业实习,但也有少数同学对于实践任务消极对待。
二、管理会计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过于空泛,不够具体明晰
学院一直坚持地方性、开放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转型发展,努力把学校建成一所特色鲜明的应用本科院校。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了,就需要各个二级学院制定具体的落实政策,但二级学院制定的具体目标往往过于空泛,主要还是侧重理论,不够明晰,没有完全以职业化为导向进行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真正体现应用型、实践性不够。应用型本科院校处于高职院校与一流高校之间,与一流高校自然不用比,但相比高职院校,理论基础确实扎实一些,但是在实践技能方面并不突出,甚至还形成短板。
(二)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单薄,实践课时不足
自学院财务管理专业2010级开始开设管理会计课程以来,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单薄,从2010级的68课时(理论课时62+实践课时6)、2011级的72课时(62+10)、2012级的51课时(45+6),再到2013级的48课时(42+6),基本课时除了2011级较前有所提高外,后面一再压缩,实践课时也相应缩减至最低限度,很难有效开展实践活动。另外,管理会计课程设定在第三学年的下学期开设,前续课程为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两门课程与管理会计交叉较多,但是三门课程没有进行系统地整合,主要靠老师之间的沟通协调来解决这个问题,有时难免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管理会计课程实践形式缺乏情景,比较单一
目前管理会计课程实践形式主要有案例分析、模拟实训、去企业实习等几种形式。案例分析在管理会计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之一,也是目前实践教学通用的方法,一是资料容易搜索查找;二是相对于其他方式较容易操作。案例分析法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班级学生人数多,小组成员多,常常会出现案例分析最后只是几个同学去收集资料、制作PPT、和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出现了很多打酱油的角色,实践效果打了折扣。ERP沙盘模拟实训确实是一种较好的互动体验式教学模式,但还是侧重记账和报表,管理会计还没有设立专门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而对于学生比较青睐的去单位实习,但是企业往往会由于信息安全的保护,不愿接受大学生去实习,即使接受了,基本承担一些打杂的工作。
三、应用型目标下管理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的思考
(一)开展以职业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以职业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于定位于应用型本科的院校,尤其重要。大部分同学毕业后进入社会就业,而企业需要的是高技能的有创新的应用型人才。与一流大学比,我们差距太大,与高职院校相比,我们实践能力太弱,我们很容易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境地。我们要把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发展定位放到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去定位和思考,我们应真正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落到实处,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作为教学重心,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突出我们院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才优势,从庞大的就业大军中脱颖而出。
(二)优化管理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目前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突出了财务会计的专业实习,管理会计实践方面涉及较少。因此,要使学生尽快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就必须优化管理会计实践教学体系。要打造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手工模拟实训与计算机模拟实训相结合、实验模拟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方位实践教学体系。要尽可能打造适合管理会计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案例选取要尽可能体现管理与会计的对接,体现逼真、实用并形成特色;多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加强学生沟通协作能力。同时积极参加IMA校园管理会计案例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用,全方位营造管理会计职业化教育氛围,提前开发在校学生毕业任职潜力。
(三)抓住机遇,深化校企合作融合度
2014年财政部推出《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力争3~5年培养一批管理会计人才。全国很多省已经建立了管理会计人才实践培训基地,我们也要顺应形势,抓住机遇,深化校企合作融合度,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服务中,要依靠企业建立产学研结合长效机制,建立良好和真实的实训环境,不断提高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度,实现学校与社会的双赢。
(四)打造真正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校作为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应当积极秉承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将教育活动与实践需求对接,适应单位对管理会计人才的迫切需要,加大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力度。总体而言,学院的管理会计研究还比较薄弱,已经建立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一般理论水平较强但实践知识匮乏。学校必须切实采用“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让教师走出去,深入企业,真实了解企业的内在需求和发展瓶颈,可以通过课题方式来探讨企业管理会计应用状况;也可以引进企业管理会计人员,为学生进行企业相关管理会计应用的实施经验和案例总结。
竞争的环境瞬息万变,管理会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们应顺应发展,积极推动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积极推动管理会计的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加强实践教学的思考与改革,切实培养管理会计应用型人才,使得管理会计在我国真正得到充分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范晓娥.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当代经济,2015(08).
[2]王芹,孙金金.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管理会计教学改革研究[J].商业会计,2015(08).
[3]李迎春.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池州学院学报,2012(06).
[4]陆勇.论推进高校管理会计教学转型[J].会计之友,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