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会计基本概念

会计基本概念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08 09:16:0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会计基本概念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会计基本概念

篇1

    在现代企业理论中,关于企业的性质,有两种影响较大的观点,表现为对企业的两种不同定义,一是科斯的定义,二是詹森(Jensen)和麦克林(Meckling)的定义。

    根据科斯的定义,“企业的显着标志是对价格机制的替代”。他把企业和市场视为“两种可相互替代的协调生产的手段。”“在企业之外,价格运动调节着生产,对生产的协调是通过一系列市场交易来实现的。在企业内部,这些市场交易不存在了,与这些交易相联系的复杂的市场结构让位于调节生产的企业家一协调者。”②显然,科斯基本上是把企业理解成为一种与市场协调机制具有相同职能因而可以相互替代的行政协调机制。

    关于企业的另一种定义是詹森和麦克林于1976年提出的。他们把企业定义为一种组织。这种组织和大多数其它组织一样,是一种法律虚构,其职能是为个人之间的一组契约关系充当连接点;就企业而言,这“一组契约关系”就是劳动所有者、物质投入和资本投入的提供者、产出品的消费者相互之间的契约关系。③这里的契约关系既包括我们通常理解的明确的书面或口头契约,也包括不明确的契约,即所谓“默契”。

    如果我们以个人为基本分析单位,企业所包含的内容就必然被分解为若干契约关系,参与这种契约关系的无非是生产要素的提供者和产出品的消费者。如果我们撇开这些契约关系,再来看企业的话,那么,企业就只是一个空洞的名词了。

    显然,如果詹森和麦克林的观点正确,那么,意味着对科斯的观点之否定。詹森和麦克林强调的是“契约关系”的确立过程,但是,他们忽略了“契约关系”的贯彻过程;而科斯却相反,他强调的是“契约关系”的贯彻过程,而忽略了“契约关系”的确立过程,因而未能充分指明企业内部的协调与外部的市场协调的内在联系。企业不同于市场的根本之处在于它具有生产的功能。就契约关系的确立而言,企业确实是一系列契约的连接点,但是,作为一个与市场不同的、具有“生产功能”的企业,在契约确立之后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贯彻这些契约。这时,企业就成为一个层级组织。一系列契约关系的贯彻过程就是在这样的层级组织中进行的。因此,全面地理解企业的性质,应该是把表面上似乎对立的这两种企业定义结合起来,企业既是个人之间一组契约关系的连接点,又是一个层级组织,这两者是不矛盾的。可见,企业具有双重性质。企业同时具有这两方面的性质正表明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作为层级组织,企业是市场的对立面,它是一种性质不同的协调手段;然而,作为层级组织的企业恰好又是市场本身的产物。除非整个国民经济变成一个“巨型企业”,否则,离开了市场,企业便不能产生。在确立了企业具有双重性质之后,后面的行文将根据需要而强调其中某一重性质。

    尽管今天企业的组织形式存在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三种形式,但是,我认为现代企业理论最适合的企业组织形式是公司制度。发达的金融市场和现代公司制度相辅相承、共同发展的同时,推动了现代会计学的发展和完善,而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通过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又反过来促进金融市场和现代公司制度的发展和繁荣。这就是现代公司制度、金融市场与会计学具有共生互动性。因此,以现代公司制度为基础的现代企业理论构成现代会计学的理论基石。现代会计学的许多基础问题如会计主体概念等都建立在现代企业理论基础上。离开现代企业理论就没有现代会计学可言。

    二、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会计主体概念发展的经济学基础

    会计主体是现代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因此,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之进行探讨,有助于会计学界从更高层次理解和把握会计基本理论问题。

    会计主体(Accounting Entity)概念是一个古老的会计学概念。

    13世纪地中海沿岸各国的会计活动中广泛采用的复式簿记(复式记帐)就已经有了“会计主体”的萌牙,但是,它发展到今天成为现代会计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却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密切相关。

    虽然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大概到19世纪下半叶才在现代管理理论上得到正式承认,但是早在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组织出现之时,独立会计已经孕育着这样的基本思想:企业必须是一个相对独立于其所有者的经济实体。从这个意义上说,会计主体基本假定促进了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当然,会计主体概念的真正确立必须以企业经营独立性为前提。在独资或合伙企业阶段,会计主体概念虽然产生,但仍不可能得到充分认识和应用。只有到了股份公司制度阶段,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明显地分离了,会计主体概念才具有明确的实际意义。

    企业作为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上,从而,在经济上要相对独立,必须成为独立于所有者之外的“法人”。而公司制度就是人们创造出来的法人。但是,事物的发展并非如此简单。在早期,会计主体枣企业的所有者并没有放弃自己对企业的所有权。在相当长的历史对期内,指导会计主体的基本理论是所有权观念(Proprietary Concept),所有权观念主宰着财务会计。虽然这个理论也承认企业在会计上是一个独立的主体,甚至也承认企业所占用的资产应当与业主或所有者分离,但是,它又突出地强调,企业的全部资产归所有者所有,企业全部的负债也由所有者承担,构成所有者的义务。所有权观念只是要求会计主体概念服从于业主严格管理和考核企业经营成果的需要,并不完全承认作为会计主体的企业在经营上的独立性或相对独立性。

    以后,随着金融市场和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公司这种企业组织形式后来居上。这时,财务会计的基本观念发生相应的变革,从原来的所有权观念转变为主体观念(Entity Concept)。西方会计学者对主体观念的表述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基本上都包括:①公司与股东的关系如同与外界长期债权人的关系;②股东不拥有公司的经营利润(只有宣告股利及股利支付范围的份额才属于股东);③股东仅仅是公司的投资者,不干预公司的具体经营管理;④财产视为公司占有与支配,而不属于股东;⑤财务报表是面向包括公司管理当局在内的全部利益集团,并非仅仅为股东编制。根据主体观念,公司被认为是一个与其所有者相独立的主体。这个主体本身是独立存在的,甚至具有自身的人格化。公司作为一个会计主体,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而股东则以其所认购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企业拥有的资产是企业的资产,企业拥有的负债是企业的负债。目前我国的公司法体现了这点。

    会计主体概念要求主体与主体的所有者以及其它主体严格区分开来,会计总是计量某一个特定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就是现代会计学的会计主体概念。然而,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法人)不同,法人都可以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却不一定是法人。例如,独资或合伙企业在会计上视为会计主体,但是,它们却不具有法人资格。法人是指在政府部门注册登记、具有独立财产、能够承担民事责任的法律实体,它强调的是企业与各方面的经济法律关系。这点正与我们前面强调的企业是一系列契约关系的连接点相吻合。这也正是我认为现代企业理论最适合的企业组织形式是公司制度的原因之所在。

    企业要成为真正的会计主体,必须在法律上被赋予独立的财产权。而现代公司制度满足了这一点。现代公司制度可以从不同侧面来描述,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公司的法人财产权制度。完整的法人财产权制度至少包括三项内容:①法人财产的形成制度或会计学上所说资本金制度。在投资者依法将其资金投入公司之后,这部分资金就与投资者的其它财产相区别,投资者不再直接支配这部分资金,也不能随意从公司抽回。所有投资者注入公司的资金加上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负债所形成的资产,构成公司的法人财产。②法人对其财产的权利制度。一方面,公司法人可以依法对法人财产行使各项权利如财产的支配权、使用权等;另一方面,公司以全部法人财产承担民事责任。③投资者对公司法人财产及其权利的制约机制:董事会和监事会。公司的法人财产权制度是现代公司制度的基础。这是因为:①如果公司没有必要的财产,公司就不具备法人条件;②如果公司对其法人财产不具有独立支配的权利,公司就不可能依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也不可能成为民法关系的主体;③如果公司没有法人财产权利,公司就不可能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的经济实体。在这里,会计主体实际上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的经济实体的同义语,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在现代公司制度上达到完美的统一。

篇2

在现代企业理论中,关于企业的性质,有两种较大的观点,表现为对企业的两种不同定义,一是科斯的定义,二是詹森(Jensen)和麦克林(Meckling)的定义。

根据科斯的定义,“企业的显著标志是对价格机制的替代”。他把企业和市场视为“两种可相互替代的协调生产的手段。”“在企业之外,价格运动调节着生产,对生产的协调是通过一系列市场交易来实现的。在企业内部,这些市场交易不存在了,与这些交易相联系的复杂的市场结构让位于调节生产的企业家一协调者。”②显然,科斯基本上是把企业理解成为一种与市场协调机制具有相同职能因而可以相互替代的行政协调机制。

关于企业的另一种定义是詹森和麦克林于1976年提出的。他们把企业定义为一种组织。这种组织和大多数其它组织一样,是一种虚构,其职能是为个人之间的一组契约关系充当连接点;就企业而言,这“一组契约关系”就是劳动所有者、物质投入和资本投入的提供者、产出品的消费者相互之间的契约关系。③这里的契约关系既包括我们通常理解的明确的书面或口头契约,也包括不明确的契约,即所谓“默契”。

如果我们以个人为基本单位,企业所包含的就必然被分解为若干契约关系,参与这种契约关系的无非是生产要素的提供者和产出品的消费者。如果我们撇开这些契约关系,再来看企业的话,那么,企业就只是一个空洞的名词了。

显然,如果詹森和麦克林的观点正确,那么,意味着对科斯的观点之否定。詹森和麦克林强调的是“契约关系”的确立过程,但是,他们忽略了“契约关系”的贯彻过程;而科斯却相反,他强调的是“契约关系”的贯彻过程,而忽略了“契约关系”的确立过程,因而未能充分指明企业内部的协调与外部的市场协调的内在联系。企业不同于市场的根本之处在于它具有生产的功能。就契约关系的确立而言,企业确实是一系列契约的连接点,但是,作为一个与市场不同的、具有“生产功能”的企业,在契约确立之后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贯彻这些契约。这时,企业就成为一个层级组织。一系列契约关系的贯彻过程就是在这样的层级组织中进行的。因此,全面地理解企业的性质,应该是把表面上似乎对立的这两种企业定义结合起来,企业既是个人之间一组契约关系的连接点,又是一个层级组织,这两者是不矛盾的。可见,企业具有双重性质。企业同时具有这两方面的性质正表明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作为层级组织,企业是市场的对立面,它是一种性质不同的协调手段;然而,作为层级组织的企业恰好又是市场本身的产物。除非整个国民经济变成一个“巨型企业”,否则,离开了市场,企业便不能产生。在确立了企业具有双重性质之后,后面的行文将根据需要而强调其中某一重性质。

尽管今天企业的组织形式存在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三种形式,但是,我认为现代企业理论最适合的企业组织形式是公司制度。发达的金融市场和现代公司制度相辅相承、共同发展的同时,推动了现代会计学的发展和完善,而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通过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促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又反过来促进金融市场和现代公司制度的发展和繁荣。这就是现代公司制度、金融市场与会计学具有共生互动性。因此,以现代公司制度为基础的现代企业理论构成现代会计学的理论基石。现代会计学的许多基础问题如会计主体概念等都建立在现代企业理论基础上。离开现代企业理论就没有现代会计学可言。

二、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会计主体概念发展的经济学基础

会计主体是现代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因此,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之进行探讨,有助于会计学界从更高层次理解和把握会计基本理论问题。

会计主体(Accounting Entity)概念是一个古老的会计学概念。

13世纪地中海沿岸各国的会计活动中广泛采用的复式簿记(复式记帐)就已经有了“会计主体”的萌牙,但是,它发展到今天成为现代会计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却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密切相关。

虽然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大概到19世纪下半叶才在现代管理理论上得到正式承认,但是早在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组织出现之时,独立会计已经孕育着这样的基本思想:企业必须是一个相对独立于其所有者的经济实体。从这个意义上说,会计主体基本假定促进了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当然,会计主体概念的真正确立必须以企业经营独立性为前提。在独资或合伙企业阶段,会计主体概念虽然产生,但仍不可能得到充分认识和。只有到了股份公司制度阶段,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明显地分离了,会计主体概念才具有明确的实际意义。

企业作为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上,从而,在经济上要相对独立,必须成为独立于所有者之外的“法人”。而公司制度就是人们创造出来的法人。但是,事物的发展并非如此简单。在早期,会计主体棗企业的所有者并没有放弃自己对企业的所有权。在相当长的对期内,指导会计主体的基本理论是所有权观念(Proprietary Concept),所有权观念主宰着财务会计。虽然这个理论也承认企业在会计上是一个独立的主体,甚至也承认企业所占用的资产应当与业主或所有者分离,但是,它又突出地强调,企业的全部资产归所有者所有,企业全部的负债也由所有者承担,构成所有者的义务。所有权观念只是要求会计主体概念服从于业主严格管理和考核企业经营成果的需要,并不完全承认作为会计主体的企业在经营上的独立性或相对独立性。

以后,随着金融市场和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公司这种企业组织形式后来居上。这时,财务会计的基本观念发生相应的变革,从原来的所有权观念转变为主体观念(Entity Concept)。西方会计学者对主体观念的表述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基本上都包括:①公司与股东的关系如同与外界长期债权人的关系;②股东不拥有公司的经营利润(只有宣告股利及股利支付范围的份额才属于股东);③股东仅仅是公司的投资者,不干预公司的具体经营管理;④财产视为公司占有与支配,而不属于股东;⑤财务报表是面向包括公司管理当局在内的全部利益集团,并非仅仅为股东编制。根据主体观念,公司被认为是一个与其所有者相独立的主体。这个主体本身是独立存在的,甚至具有自身的人格化。公司作为一个会计主体,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而股东则以其所认购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企业拥有的资产是企业的资产,企业拥有的负债是企业的负债。我国的公司法体现了这点。

会计主体概念要求主体与主体的所有者以及其它主体严格区分开来,会计总是计量某一个特定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就是现代会计学的会计主体概念。然而,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法人)不同,法人都可以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却不一定是法人。例如,独资或合伙企业在会计上视为会计主体,但是,它们却不具有法人资格。法人是指在政府部门注册登记、具有独立财产、能够承担民事责任的法律实体,它强调的是企业与各方面的经济法律关系。这点正与我们前面强调的企业是一系列契约关系的连接点相吻合。这也正是我认为现代企业理论最适合的企业组织形式是公司制度的原因之所在。

企业要成为真正的会计主体,必须在法律上被赋予独立的财产权。而现代公司制度满足了这一点。现代公司制度可以从不同侧面来描述,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公司的法人财产权制度。完整的法人财产权制度至少包括三项内容:①法人财产的形成制度或会计学上所说资本金制度。在投资者依法将其资金投入公司之后,这部分资金就与投资者的其它财产相区别,投资者不再直接支配这部分资金,也不能随意从公司抽回。所有投资者注入公司的资金加上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负债所形成的资产,构成公司的法人财产。②法人对其财产的权利制度。一方面,公司法人可以依法对法人财产行使各项权利如财产的支配权、使用权等;另一方面,公司以全部法人财产承担民事责任。③投资者对公司法人财产及其权利的制约机制:董事会和监事会。公司的法人财产权制度是现代公司制度的基础。这是因为:①如果公司没有必要的财产,公司就不具备法人条件;②如果公司对其法人财产不具有独立支配的权利,公司就不可能依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也不可能成为民法关系的主体;③如果公司没有法人财产权利,公司就不可能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的经济实体。在这里,会计主体实际上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的经济实体的同义语,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在现代公司制度上达到完美的统一。

总之,主体是会计学赖以存在和的前提条件,会计主体概念促进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只有现代公司制度才赋予企业真正的会计主体地位,而会计主体概念从微观层面上保证了公司法人财产权不可侵犯,从而保证现代公司制度正常有效运转。因此,现代企业制度是现代会计主体概念发展的学基础。

三、资本成本会计构想:会计学成本概念及其计量引入产权领域

公司资本来源渠道不外乎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两条。然而,在现行的财务会计实务中,仅仅确认债务资本成本,而没有确认权益资本成本。安东尼教授提出的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旨在矫正这种缺陷。其主要思想是以股东为导向的企业资产负债表右边结构应该进行修正,把原来的股东权益(Shareholder Equity)分成两个部分:股东权益和主体权益(Entity Equity)。根据前述企业的性质以及会计信息系统的目标,财务报告应该报告主体本身的活动与状况,而不应该主要关心股东们的利益。如前所述,企业(公司)本质上是一系列契约的连接点,发达的市场把许多契约关系连接在企业(公司)这个连接点上,股东与公司的关系只不过是这一系列契约中的一个部分。作为一系列契约连接点的企业(公司),与外界存在许多的契约关系,这些契约关系所隐含的经济利益关系都是财务报告所应该报告的。

(一)强调主体权益,强化了会计主体概念

根据主体观念,会计主体被看成是独立于其所有者的,那么,会计主体而不是其所有者拥有资产,会计主体而不是其所有者结欠外界负债。这样,某个会计主体的资产负债表应该报告会计主体的财务利益而不是其所有者(股东)的财务利益。从这点看,资产负债表的右边报告会计主体的资本来源,而资产负债表的左边列示的数额代表在资产负债表日资本投入的各种形态。在这里,资产负债表并不意味着反映各个利益集团和个人在会计主体中的利益或权利;相反,资产负债表只是企业整体投资和筹资活动的汇总报告。因此,资产负债表的会计恒等式应该是“资产=资本来源”。

按照上述思路,资产负债表右边要进行相应修改。这时,资本来源包括:(1)负债。负债代表各种贷款人、供应商(以应付帐款形式表现)、雇员(以应付工资及退休金等形式表现)和政府(以递延所得税形式表现)提供资本的数额。(2)股东权益。现行资产负债表的股东权益部分并不代表股东所提供的资本数额。尽管实收资本项目反映股东原始投入的数额,但是,留存收益却不代表股东的贡献,盈余是会计主体本身赚取的,而不是股东赚取的。股东实际提供资本的数额大于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实收资本数额。除了实收资本这种直接投入外,股东提供的资本还扩大到与使用这些实收资本相联系而又尚未以股利的形式支付给他们的权益资本成本(权益利息)部分。尚未支付的普通股权益利息本应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但是,在的资产负债表上并没有体现。目前公司对债券持有者的负债是按照其原始发生额加上尚未支付利息额进行计量的,普通股股东权益数额也理应如此计量。如此,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3号概念公告的定义不同,股东权益不是一种剩余求索权,“股东权益代表着股东提供资本的数额。它包括他们直接投入的数额加上这些资本应计的利息。利息是使用资本的成本。权益利息是使用股东权益资本的成本。”④(3)主体权益。根据上述,会计主体实际上有三种类型的资本来源,除了负债和股东权益以外,还有会计主体本身努力所创造的资本来源,这就是主体权益。主体权益与现行财务会计程序下的留存收益并不是一回事。在一定时期内,某个会计主体本身的经营活动所创造的资本来源数额通过净收益来计量。净收益应该是各种收入(包括利得)与各种费用(包括损失和权益利息)之间的差额。正如现行的财务会计程序每个会计期间的净收益加到留存收益上去一样,每个会计期间的净收益应该加到主体权益上去。然而,由于权益资本成本作为一个成本项目加以确认,加到主体权益的数额比现行财务会计程序下加到留存收益的数额要小一些。某一特定时日的主体权益是截止到该时日为止的净收益之和。

因此,资产负债表的会计恒等式为“资产=负债+股东权益+主体权益”。资产负债表左边反映某个会计主体的各项资产,而各资产项目反映各种资本形态的性质及其投入的资本数额;资产负债表右边反映取得资本的各项资本来源:负债、股东权益和主体权益。显然,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提出的“主体权益”概念进一步强化了会计主体概念。

(二)现代会计主体概念: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的基础

如前所述,在金融市场不发达和企业组织形式以独资或合伙形式为主体时,指导会计主体的基本理论是所有权观念。这时,单独确认和计量权益资本成本是没有多大意义的。相反,重要的是要确认和计量债务资本成本。因为从所有者的角度来看,债权人是唯一的、真正的“外来者”。而与发达的金融市场相联系的公司通过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两个渠道来筹集其所需要的资本。这时,从公司作为一个独立主体的角度看,无论是债权人还是股东相对公司这个独立的“人格化”主体而言,都是“外来者”。

值得指出的是,现代财务会计一方面倾向于接受主体观念,另一方面却在会计实务中的某些领域继续采用所有权观念。权益资本成本的“待遇”就是其中一例。根据主体观念,无论是债务资本成本还是权益资本成本都是公司使用资本的代价。目前,有些会计著作还认为债务利息从性质上看并不是费用,而是收益的分配,即对各种权益所有者进行的分配,均属于公司收益的分配。根据主体观念,主体本身的经济活动与主体的所有者如股东以及其他主体必须区分开来。因此,从理论上说,利息费用、所得税和股利都是公司的成本或费用。但是,当前的财务会计理论却对它们进行分门别类,利息费用和所得税作为费用处理,而股利作为留存收益分配处理。把支付给股东的股利作为留存收益分配处理,违背了主体观念。它把公司这个主体的所有者(股东)与公司主体本身混淆起来了。这不能不说,当前财务会计不仅理论与实践相违背,而且理论本身也并不是一致的。

综合上述分析,安东尼教授提出的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强调了主体权益概念,不仅进一步强化了会计主体概念,而且拓展了会计学的视野,突破了传统会计学只计量债务资本成本而不计量权益资本成本的局限,从而将会计学成本概念及其计量引入产权领域,全面计量产权成本。

四、结论

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以金融市场为依托,以现代企业理论为基础,讨论安东尼教授所提出的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并以此为契机对会计学概念进行经济学思考,以期拓展会计学研究的视野,沟通会计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通过本文的讨论,形成如下结论:

第一,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拓展了会计学的视野,会计学成本概念及其计量引入产权领域,从微观层面向经济学靠拢,从而会计利润向经济利润靠拢。

第二,企业性质的双重性,决定了以企业为主体的现代会计学必然分成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大独立领域。从总体上看,财务会计为“契约关系”的确立服务,管理会计则为“契约关系”的贯彻服务。而现代企业是“契约关系”确立过程与贯彻过程的统一,又决定了现代会计两大独立领域将在新的层次上融为一体。

篇3

一、会计基本假设的本质:基础性的方法

假设是什么?权威工具书作何解释?会计假设[1]的含义如何?会计文献将哪些内容看作会计假设,进一步地,将哪些内容看作会计的基本假设?假设(postulate),公理(axiom),假定(assumption),惯例(convention),前提(premise),原则(principle)等概念作何区分?关于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有两个方面需要注意:如今被人们视为会计基本假设的那些内容,究竟是不是假设?如何看待这些内容的性质?

关于这两个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假设(postulate)的含义如何?根据一些工具书[2]给出的解释,笔者将假设的概念范畴总结为:假设的含义更接近于公理(axiom);假设被公认为真(true);假设是不言自明的(self-evident),不需要通过证明得出;假设常被用作理论(theory)或论证(argument)的基础。

2.人们为什么要为会计寻找假设?人们为会计寻找假设,其目的在于为财务会计的构建寻找一种依据,人们希望通过这种(些)依据来实现财务会计的内在一致。如果能够找到一些比较正确的、被广为接受的“假设”,人们便可放心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发展财务会计。

3.人们是怎样确定会计假设的?在现有文献中,被当做会计假设的那些内容大多来自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与总结。以两篇关于会计假设的经典文献为例:在1922年出版的《会计理论》[3]一书中,佩顿观察到,会计师们每天主要和有关价值的经济数据而非现实中的确定事物打交道,由于价值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会计也因此充满了估计(estimate)和假定(assumption)。随后,佩顿根据当时会计所处的环境特征,总结了“经营主体”、“持续经营”、“资产负债表方程式”、“成本与账面价值”等七项会计假设。此外,穆尼茨也在ARSNo.1[4]中赞同“假设……必须从经济、政治环境以及企业界所有部门的思维模式和惯例中推导得出”(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5],2005)。

4.由会计假设推出会计原则的方法存在怎样的问题?首先,“不言自明”[6]难以界定。就假设的概念范畴而言,笔者不否认财务会计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会计假设”形成的,然而这些“会计假设”是否真的“不言自明”却有待商榷。选择“不言自明”的判断标准是一件棘手的事:常识?个人偏好?还是“存在即合理”?其次,形成真正意义的会计“假设”很难做到,会计不是哲学,会计研究也并非为了探究世界的本源或宇宙的奥秘,为了制定会计原则而花费大量的精力来“参透”如何获得公理,似乎既非可行,也非必要。最后,人们很难保证自己“根据所处环境、思维模式、惯例”等得出的假设总是具有普适性,一旦外界的环境发生改变,完全由会计假设演绎而来的会计原则将可能受到颠覆性的破坏,对于会计原则的修正成本将是非常巨大的。

5.如何理解当今被称为会计基本假设的这些内容的性质?相对基本假设而言,笔者更倾向于将这些内容理解为人们使用财务会计时所采用的一些基础性的方法,它们是人们对财务会计的一种充满创造力的设计。与普通的会计原则相比,这些方法更为基础,会计原则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对这些基础性方法的使用。与基本假设不同的是,这些基础性方法并非会计原则制定的根本依据,其本身也不一定“不言自明”,他们只是人们所借助的一些方法或手段。此外,笔者也不倾向于将这些内容“消极地”理解为人们使用财务会计的局限。相反,这些内容正是人们对拉近客观环境及财务会计实用性二者间沟壑进行的尝试,由于这些基础性方法的存在,会计的反应性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综上,如今被视为“会计基本假设”的那些内容,大多属于人们为财务会计设计的一些基础性的方法。这些方法提高了一定环境下财务会计的实用性,如果客观环境发生改变,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对这些基础性方法进行适时改进。这些基础性的方法最终是为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服务的。会计主体便是人们在财务会计中所使用的一种基础性的方法。

二、会计主体:术语的回顾

会计主体[7]的范畴说明了财务呈报是围绕着谁来进行的。在现有文献中,人们对会计主体这一术语有着不同的表述:ARSNo.1、APB第四号报告、亨德里克森(1987)、沃尔克等(1992)、贝克奥伊(2004)等使用的是会计主体,佩顿(1922)、佩顿等(2004)使用的是经营主体(businessentity),戴维森(1982)使用的是公司个体(corporateentity),而美国会计学会(1965)认为这一概念不应仅仅限定在“经营”(business)范围内,还应包括非营利组织、政府部门和慈善机构等其他形式的经济活动,因此,该委员会采用了范围更广的术语“主体”(entity)或经济主体(economicentity)[8]。

关于会计主体的定义,文献一般认为有两种定义方法。第一种定义以ARSNo.1的观点为典型,亨德里克森(1987)将其总结为“具备这样一些特性的经济单位,即能控制所拥有的各种资财,承担关于作出和执行各种承诺的义务,以及进行各种经济活动”。第二种定义方法则是“根据不同用户的经济利益来定义会计主体,而不是根据经济活动和管理控制来解释会计主体。该方法是以用户为导向的,而不是以企业为导向的。用户的利益,而不是企业的经济活动,规定了会计主体的界限以及财务报表应包括的信息”(贝克奥伊,2004)。此种定义方法以美国会计学会(1965)的观点为代表:“识别经济主体的边界有两个步骤:确定有利益关系的个人或集团;确定这些个人或集团的利益的性质”。在笔者看来,上述两种定义方法体现了不同的思路。第一种定义方法蕴含了归纳的思想,通过对一系列的特征进行归纳来描述什么是会计主体。第二种定义方法则体现了实用主义的思想,即会计主体范畴的界定是由用户的最终目的(或最终效果)所决定。

上文讨论的这些与会计主体有关的术语主要涵盖了原先会计假设范式下的一些内容。随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范式的主流化,相继出现了一系列新的与会计主体类似或有关的概念,这也令相关的术语群显得有些庞杂:

1.报告主体(reportingentity)。IASB[9]2005年的一份观察员信息[10](InformationforObservers)认为,涉及报告主体概念的核心文献主要有三篇:

a.《报告主体的定义》(DefinitionoftheReportingEntity),即SAC[11]No.1;

b.ASB[12]《财务呈报原则报告》(StatementofPrinciplesforFinancialReporting)的第二章:《报告主体》(TheReportingEntity);

c.FASB[13]的一份“部分草案文件”(partialdraftdocument):《报告主体—暂时结论》(ReportingEntity—TentativeConclusions)。

其中,SACNo.1首先定义了“主体”、“经济主体”、“控制”与“一般目的的财务报告”,继而为“报告主体”下了定义;ASB(1999)把报告主体定义为这样一个主体:“如果存在对于财务报表所提供信息的正当需求,这一主体就应准备并财务报表;同时,它还应是一个有结合力的经济单位(cohesiveeconomicunit)”,并认为报告主体的边界由其可控的范围(scopeofcontrol)所决定;而在FASB那份关于合并的草案当中,也提到了“主体”、“经济主体”、“经济单位”、“控制”等概念,其观点与前两篇文献有着一定相似之处,但其最终并未对报告主体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

2010年3月11日,IASB与FASB共同了一份关于报告主体概念的征求意见稿[14],这份征求意见稿将报告主体定义为“一个关于经济活动的限定性区域(acircumscribedareaofeconomicactivities),有关这一限定性区域经济活动的财务信息可能对那些难以直接获得以下两类信息的当前或潜在权益投资者、贷款人及其他债权人有用。这两类信息包括向主体提供资源所需的决策信息,以及用于评估主体管理层及董事会使用所提供资源的效率及效果的情况”(IASB,2010)。简言之,一个报告主体应具有三个特征:(a)主体的经济活动正在进行、已经进行或将要进行;(b)这些经济活动能够与其他主体的经济活动及主体所处的经济环境客观地区分开来;(c)关于主体经济活动的财务信息与财务呈报目标所要求提供的信息是一致的。IASB与FASB同时还认为上述三方面的特征只是识别报告主体的必要条件,在很多情况下,上述这些特征的归纳并不充分。

2.经营分部(operationalsegment)[15]。IASB(2008)将经营分部定义为“主体的一个部分(componentofanentity)[16]:(a)它可能通过从事经营活动挣得收入和发生支出(包括与同主体其他部分进行交易而产生的收支);(b)其经营结果通常被主体的主要经营决策者(theentity''''schiefoperatingdecisionmaker)用来决定如何对此分部进行资源配置及评估分部的绩效;(c)单独的(discrete)财务信息对于分部适用”。FASB则在第131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以下简称FAS131)中对经营分部(operatingsegment)下了定义[17]。

3.“企业”(business)。在最新版本的定义中,IASB(2008)和FASB(2007)都将“企业”(business)定义为“业务活动与资产的有机集合,通过运营及管理这一集合,为的是直接向投资者或其他所有者、成员或参与者提供以红利、更低成本或其他经济利益为形式的回报”。

除了上述术语之外,还有诸如报告分部(reportablesegment)、报告单元(reportingunit)等有着特定含义的术语存在。可见,人们一直在不断地为这些术语寻找合适的定义。

三、会计主体:概念的理解

人们为什么会产生定义会计主体(或其他各种主体)的想法?笔者认为这是出于实用性方面的需要。在最早对会计主体进行系统性论述的《会计理论》一书中,佩顿(1922)便已指出“几乎所有的会计师都假定存在不同的经营主体”,可见,在佩顿将其“升华”为“假设”之前,对会计主体的使用便已广泛存在。可以推测,会计主体概念的产生很可能来自人们创造和使用财务会计的需要。

从本质上看,会计主体是人们为财务会计进行的一种设计,它是实现财务会计目标的一种手段。在实用主义的视角下,概念范畴是由行动的最终效果所决定的。对于作为手段的会计主体来说,探究其概念的本源,目的在于保证会计主体能够发挥某种作用以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正因如此,考虑“会计主体究竟是什么”是为确定“什么应属于会计主体”服务的,对“什么应属于会计主体”进行合理的界定,将为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提供更好的效果。IASB与FASB认为征求意见稿《财务呈报概念框架:报告主体》所归纳的报告主体的三个特征并不充分,从一个侧面也体现出对会计主体概念进行的界定只是为实现财务会计目标所采用的一种手段。

具体来说,我们或许可以按照以下思路来确定什么应属于一个会计主体:(1)明确财务会计的目标;(2)明确会计主体在实现财务会计目标过程中应发挥的作用;(3)为保证作用的发挥,会计主体应具备怎样的属性(比如控制);(4)依据这些属性去设计或寻找某些参照物(比如法律主体、分部、集团等);(5)将这些参照物视为会计主体的范畴并将其融入到具体的会计准则之中,以此来为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服务。

总之,“会计主体”是人造的,它具有哪些特征取决于我们使用的需要。我们的思维或许应是:以最终效果为导向来设计会计主体的特征,而不是首先凭借个人智慧来洞察会计主体“已存在”的本源含义,并在这一本源含义的基础上演绎出财务会计的一系列具体构造。上述这一实用主义视角或许也能解释为什么前述第二种关于会计主体的定义方法在目前使用更为广泛的原因。

四、电子商务下会计主体的界定:一个例子

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越来越多的新工具和新方法为人们所用,现如今,互联网的应用已经渗透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之中。在这一背景下,有学者认为,“网络公司(VirtualCorporation)……分合迅速,联合、协作方式多样,使传统会计主体……所强调的单个的、独立的企业实体不能适应计算机网络上各独立法人企业组成的临时联盟体的新情况。会计主体……已不再能为网络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范围和立场提供基本的支持”(孙铮等,2000)。

笔者并不赞同上述观点。笔者认为,在网络经济的背景下,由于更为复杂的新事物的出现,界定会计主体概念范畴的思维甚至变得更为重要。正如杜兴强(1999)所说,随着网络公司的出现,“会计主体的内涵并未因此而不存在,……受到冲击的只是会计主体的形式而已”。我们要做的仅仅是更为细致地对新事物进行拆分,通过将其与传统事物进行比较来把握新事物发生变化部分的性质,并针对这些变化来寻找或设计相应的参照物作为会计主体,以此来满足财务呈报的需要。

风险投资业内如今流传着这样一种观点:创新的含义早已不再局限于技术,商业模式的创新同样可以为商人们带来巨大的利益。在笔者看来,互联网的出现无非给我们带来了以下两种变化:首先,我们比以前多了一种可支配的工具;基于这一工具,人们设计了诸多的模式(就网络经济而言便是商业模式)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尽管基于互联网的应用难以穷举,但就实质而言,由互联网衍生而来的新事物大多难以脱离这两个范畴。

如何将会计主体从这些纷繁复杂的应用之中清晰地剥离出来?笔者认为关键还是在于“利益”这一核心。考虑到电子商务是网络经济的一个具有典型性的代表,接下来笔者打算借助一个例子的演示、并以前文所提到的确定会计主体的程序为基础,来尝试探讨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主体界定的一些注意事项,并将其作为网络经济下会计主体界定的参考。

这个例子涉及两家卖场形式的企业及各自卖场中的商户,这两家卖场一家是传统企业的代表—xmxx城市广场(简称城市广场),另一家则为中国电子商务的佼佼者--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网。笔者将主要探讨进驻城市广场的企业,忽略进驻城市广场的个人。同样,笔者将主要探讨淘宝网的淘宝商城,而忽略淘宝网的集市(即C2C,个人之间的交易),探讨将围绕着对于盈利模式[18]的分析。

作为一个实体购物平台,城市广场的盈利模式如下:向租户收取租金(部分租户的租金是保底加抽成,如果是抽成,则包括每件商品)、服务费用(物业管理费、有读表的水电费、公摊水电费等);广告费用(只有外墙的广告位置出租收取费用);实体资产的增值收益。

作为一个网络购物平台,淘宝商城的盈利模式如下:对进驻商城的各商户按其实际交易额收取交易额的0.5%到5%的服务费,服务费的百分比由商品类目而定;对于第二年续约的商户,还将收取6000元的技术服务费;提供淘宝直通车、超级卖霸等辅助营销的增值服务。

可以看到,尽管形式上有所差异,城市广场与淘宝商城的盈利模式在实质上还是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具体表现在:都可看作大卖场,二者都拥有可用来换取租金的平台效应;二者都可为商户提供有关营销的增值服务,所不同的只是前者把广告挂在商场外墙上,后者则把广告挂在主页或搜索引擎的前几行;城市广场可以借助实体资产(比如房地产)的增值获益,淘宝商城则可以利用信息化的特点通过提供诸如关键词竞价、CRM(客户关系管理)软件助手、搜索引擎、诚信担保以及日益兴起的云计算等手段来取得收益;此外,关于物流配送方面,二者间也不存在显著的差别。

因此,在上述演示当中,尽管直观上淘宝商城是由阿里巴巴提供的“虚拟商场”及各商户的“店铺”构成的一个虚拟联合体,商户看起来也好像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流水的兵”,然而这并不妨碍淘宝商城与商户间利益界限的清晰划分。就实质而言,淘宝商城的盈利模式也只是传统购物平台盈利模式在互联网下的一种模仿,那些看起来“颠覆性的创新”,在传统中都是有迹可循的。

因此,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财务报告的编制者在对会计主体进行界定时,除了应参考前文所提到的思路之外,可能还需对以下一些因素予以关注(包括但不仅限于):

对新技术进行了解,熟悉新模式的运作原理;

基于对商业模式各个方面的观察,对新模式所涵盖的各合作伙伴进行识别,并理清其相互间的关系;

必要时将新模式与传统模式进行比较,判断新模式的不同之处是否会对会计主体的界定产生影响。

因此,正如潘琰(2002)所说,“网络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的确会使将来会计主体的界定更为复杂,但……需要修正的不是会计主体……本身,而是人们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问题”。笔者认为,凭借着人们的智慧及对谋利的渴望,人们在新环境下对会计主体进行界定、进而为资本提供者提供更具决策有用性的信息还是可行的。会计主体作为人们为财务会计设计的一种基础性的方法,它有助于财务会计工具性能的提升,从而能够更好地为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其所需的决策有用信息。

参考文献:

[1]艾哈迈德亚里希.贝克奥伊.2004.会计理论(第4版)[M].钱逢胜等,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1987.会计理论[M].王澹如,陈今池,译.上海: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

[3]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2005.会计准则研究文库: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目标[M].大连:大连出版社.

[4]杜兴强.1999.关于会计基本假设的再认识[J].决策借鉴,3:25-29.

[5]潘琰.2002.因特网财务报告若干问题研究[D]:1-184.

篇4

有效实施开放教育需要教师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改革,真正创建“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才能够让教育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对于开放教育课程教学更需以学生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得到最大化的发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的进行研究和探索,敢于提出问题,运用最佳途径解决问题,让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得到最大化的提升,为祖国的发展培养具有专业化的人才。

一、开放教育及学员学习的特点

开放教育与普通教育有很大不同,学员具有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开放教育的目的性与传统教育不同,其更加注重的是学历、文凭的提高,学员通过开放教育的学习期望能够在工作方面予以提升,更好地参与到社会竞争中来。第二,开放教育的学员学习自主性更强,因为他们往往具有一定的阅历或者工作经验,因此在对学习的态度上更加负责,学员对教师的依赖性较低,具有较强的个人意识和个人责任感,能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制订学习计划,包括选择自己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第三,远程开放教育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因而学员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应用技术等多种现代教育手段,能共享丰富的教学资源,自由选择学习方式、学习进度、学习时间和地点等灵活自主的学习条件。第四,开放教育具有多元性,学员受其性别、年龄、婚否、职业、环境、身体状况、价值观念等个体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学习需要各不相同,对教育层次教学模式的要求具有较大的差异,体现多元性的特点。

二、科学设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方向,影响着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反映着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为了加强和改进开放教育会计教学,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开放教育学员自主学习的特点,真正体现开放教育“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建议在设置教学目标上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目标核心是过程性目标

能力与情感态度的发展、知识技能的发展分别是人的一般发展和特殊发展,一般发展和特殊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般发展是特殊发展的基础,能够促进特殊发展,特殊发展还是一般发展的载体。以学生为本体的教学目标设定是核心的过程性目标。过程性目标具有多元的教育价值,与很多方面有关,比如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等。在教学目标设定时要尽量使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去掉主动强制的内容,多使用更能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内容,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到情感态度的变化,将教学大纲上的三位目标变成现实。

(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目标是动态的目标

学生不断的实现教学目标作为主题,学生所参与的课堂教学也是动态的、开放的,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在经历、体验、和探索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自身的角度予以思考,让学生自己来创造生动的教学资源。这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综合素养,能够从教学中探究学生的问题,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做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变化,并且加深对此教学目标的深入研究,让学生能够从中获取真正的知识,并且牢记于心。通过这种教学目标实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跳跃性思维,发展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深入认识。

三、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策略

“以学生为本”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和情感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采取多种措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培养多层次全面发展人才为目标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开放教育会计教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际操作并重的学科,尊重个体差异、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出现了多元化的变化,复合型人才受到当今社会的一致认同。社会对会计人才的素质要求更着眼于其解决实际问题,独立工作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因此“以学生为本”理念为指导改革开放教育会计教学,在了解学生、分析学生的基础上,构筑“层次化、自主化、个性化”教学框架成为了必然。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以下教学方法和创新策略的改革措施。

(一)案例教学中“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在财务管理教学中并不少见,在师生所构建的动态环境中通过案例的合理应用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案例教学法充分体现了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案例研究促进学生快速适应学习的新环境,使学生的适应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还能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思维方式,对学生与其他人的合作沟通能力以及团队精神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例如,笔者在讲述财务管理课程中关于“财务管理目标”这个知识点时,大量使用案例,如“三鹿奶粉导致“结石婴儿”、双汇集团卷入“瘦肉精”、富士康深陷“跳楼门””等,通过分析案例探讨各财务管理目标存在的缺陷。在案例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从学生的角度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的认知更加深刻,另一方面,还要注重自己知识范畴的拓展,为学生的学习补充更加深刻的内涵。对案例分析讨论时教师要把握自身的定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做过多的干预,让学生自由的发挥,自行主持,一起讨论、评判,要多多鼓励学生在教学案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尽可能的发挥案例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

(二)情景教学中“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应用

在情景教学法中教师可以更多的运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以及更多先进现代化的教学手法来吸引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更加真实的教学氛围。在财务管理教学中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感染力,让学生更加热爱学习的过程。例如,笔者在讲述财务管理课程中关于“偿债基金”时,创设情景“黄华同学计划大学毕业后,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创业,自己需投入的创业资金是5000元,按现行年利率3%,则从大一开始,每年需要存入银行多少钱?”运用情境教学方法把书本上的内容用情景再现的方式予以呈现,使学生产生一种置身事件其中的感受,让学习过程更加趋近于乐趣性。教师在进行情境教学法应用过程中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运用新型的学习解决方法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运用综合的角色扮演手法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使学习过程趋于现实。从学生的特点出发进行情景教学能够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知识的重点,使记忆更加深刻,也让教师的工作量降低,促使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性增强。

(三)课堂讨论中“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应用

课堂讨论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指定论点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答案的过程。课堂讨论教学中教师是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将设计好的问题抛给学生,根据课堂上的问题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出答案。同时在课堂讨论时要考虑到论点的多样性,尽可能让学生能够予以积极参与,避免某些同学对论点不感兴趣,导致小组成员参与积极性降低。为了更好地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教师也可以安排辩论赛的形式进行课堂讨论,教师可以作为辩论赛的主持人,对双方的论点进行评判,然后根据事实依据对两方论点进行点评,给出明确标准的答案,让学生懂得讨论的重要性。例如,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对“影响股利政策的因素”进行教学时,笔者在课前将学生分为两个小组,分别给两个小组分配不同的论点,第一个小组论点为应该发放较低的股利,另一个小组的论点是不应该发放较低的股利。运用辩论赛的制度和规则进行课堂讨论,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求胜欲望”,也让学生在课下进行更好的准备,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发挥。

(四)课堂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应用

课堂教学活动可以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风格,提供给学生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学生通过不同的课堂互动,逐渐对课堂产生足够的兴趣,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案例的分析讨论,由浅入深的学习到专业的财务知识。例如,笔者在讲述财务管理课程中关于“现代决策理论”时,可以通过巧妙地设置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在本次教学活动中不要求学生寻求最好的答案,只要找到一个足够好的答案即可,学生负责演绎这场“事件”。事件被笔者设置为一个女人不可能对符合她标准的世界上的所有男人进行一一筛选,只能在有限的人中选择一个足够好的作为自己的终身伴侣,这极大的引起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通过这样的趣味活动认识到所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机会参与到讲课过程中,既可以让学生充当老师的角色,也可以让学生充当社会角色,从而对事实予以最深入的理解。教师同时还可以给学生进行打分,通过分数高低来评价学生知识学习质量的程度,也在另一方面反映了学生理解与运用的能力,让学生了解到自身的不足和优点,弥补缺点,发扬长处,通过课堂活动教学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四、结语

“以学生为本”理念下所进行的开放教育财务管理教学还有很多方面的体现,需要教师在自我定位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扩充,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研究,让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最大化的调动,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具有实用性的学习技能,从而达到开放教育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谢英姿. 《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分析及建设思路――基于湖南某高职院校学生问卷调查[J]. 财会通讯,2013,02:45-47.

[2]吴昊F,杨兴全.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例谈:现状、问题与对策[J].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3,02:56-62.

篇5

美国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历史最为悠久,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初,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及其所属准则制定机构就着手于概念框架的研究,以下就是由求学网为您提供的AICPA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的研究。

经验与教训对于其继任机构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以及包括中国在内其他国家的准则制定机构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本文以回顾与评介为题,简要地对美国早期(FASB以前)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以下简称CF)的历史、经验及教训进行回顾与评介。

作为规范财务会计与财务报告的公认标准,企业会计准则起源于现代企业的两权分离和由此引起的企业内部管理当局(报告提供者)及企业外部投资人和其他利益关系集团(报告使用者)的信息不对称。当然,由会计准则规范的财务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公允性,降低使用者用于寻觅信息的交易成本。高质量的财务报告需要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指引。会计准则总是以会计的基本概念为基础的,即需要连贯、协调、内在一致的理论体系来支撑。当1936年6月美国《会计评论》发表由美国会计学会组织撰写的《公司财务报表所依据的会计原则的暂行说明》(1)以后,引起了热烈的争论。争论主要表现在对涌现出的许多处理会计问题的建议和方法需要有评估,并寻找其中被普遍认可的方法的标准。因而基本概念、基本原则的研究就提到了议事日程。最早自觉研究用于评估会计准则理论的着作是Paton和Littleton的《公司会计准则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Corporate Accounting Standards,AAA专题研究报告第3号),其特点是:它不是直接阐述会计准则,而是以1936年的《暂行说明》为开端,对其中的基本概念展开详尽而严谨的研究。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我们尝试将会计的基本概念交织在一起,而不是像暂行说明那样表述准则。我们的意图是构建一个框架,随后在此框架中建立起对公司会计准则的说明。在这里,会计理论被视为一个凝固(连贯)、协调、内在一致的理论体系,而且如果愿意的话,可以用准则的形式予以紧凑地表达出来(Paton/Littleton,1940)。所以毫不夸大地说,两位作者提出的要有连贯(coherent)、协调(coordinated)、内在一致(consistent)的理论体系来指导会计准则也成为构成CF的基本要求。

现在,人们都把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会员的七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目前生效的有6份)作为CF的范本。美国CF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CF不同于一般的抽象会计理论,它是用来评估、发展会计准则的理论,而且在缺乏会计准则的情况下,根据CF的概念和原则,还能提出具有权威性的会计处理意见以解决新出现的会计问题。这样,我们在研究CF的历史发展时,会计理论界的意见,比如上述《公司会计准则导论》,毕竟只能作为参考,而准则制定机构有关会计准则的理论研究的态度、举措及其成果才值得人们更加重视。

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AICPA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的研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6

当前各大院校财务会计的教学存在的几种做法:

(一)知识点本位观

此种做法以传统本科高等院校的为代表。其做法是以以会计要素为框架,以知识点其起点,设计案例。其结构一般先为总论,再到六大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最后为财务报告的编制等。总体上内容层次分明,理论知识条理清晰、严密,由点及面,由于案例是根据知识点而设计,便于掌握知识点,理论较扎实,对于通过各类考试有所帮助。但是通常过于强调单个会计要素,忽视各个会计要素时间在计量属性等方面存在的内在联系,学习起来感觉比较枯燥。

(二)岗位导向观

以应用型本科和部分高职院校为代表。提倡模块化教学改革,对财务会计涉及到的知识点按岗位模块进行划分,以岗位核算要求为起点模块设计案例。通常是与具体目标或者职责来组织教学,注重教学做一体等。思路还是由会计要素到会计报表。由于案例是按照模块来设计,可读性较强,便于操作与掌握。但是对于理论的把握不强,相关概念理解不到位,导致知识更新时适应不强。

(三)资金运动观

以部分高职和中职院校为代表。其做法是参照基础会计里按照资金运动对知识点进行划分,设计案例。通常结构分为筹资活动、经营活动、投资活动,最后是财务报表的编制。由于思路和基础会计相同,便于学生接受,但在授课的时候难度不容易把握,部分课程和基础会计重复,或过于强调会计核算,忽视基本理论体系。

《中级财务会计》的任务在于理解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规范,掌握各项会计要素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的原则、程序和方法,获得编报和理解财务报告的能力。无论是知识本外观、岗位导向观还是资金运动观,其思路都是由会计要素到会计报表,只重视会计核算财务会计报表存在或多或少的忽视,学生对问题的本质缺乏把握。

二、 基于财务报表观下的《中级财务会计》渗透式教学设计思路

(一)在课程体系上以财务报表观为核心,贯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改变由会计要素到会计报表的单一思路,由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编制、现金流量表的简单介绍、各个报表之间的关系及表内各要素计价方式,到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再到现金流量表的编制以及财务报表的分析,以财务会计报告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会计活动的导向为财务会计目标,基于财务会计目标要求下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制约着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经济与事项的复杂性,会计计量属性的多样性导致了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复杂性。会计计量属性则表现为财务会计报表具体项目的列示。在开始阶段介绍财务报表以及各个项目的计价方式,有助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各项会计要素的计量,符合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把财务会计报表渗入到各知识模块的教学中,更加有助于学生掌握会计确认与计量的本质。实务中有“新会计看分录,老会计看报表”的说法,便是很好的证明。

(二)以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搭建课程的基本框架

《中级财务会计》财务会计的教学任务之一使学生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来进行会计核算。企业会计准则侧重于财务报表观中的资产负债表观,认为收益仅是资产和负债变化的结果,并要求收益的定性与定量都要服从资产负债表中对资产、负债的要求。会计要素中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反映在财务报表上的金额即为其账面价值。某项会计要素账面价值的确定基础就是计量属性。会计的核算过程即为确认、计量与计价,实质上是计量属性的选择过程。由此可见,以账面价值和计量属性为基础搭建课程框架,让学生在此框架开展学习活动,既有助于学生有效率的掌握学科知识,也有助于学生展开自主探索,提高职业判断能力。

在基本概念的教学时,应采取小步快跑、灵活多变的方式进行。核心的概念既要统筹,也需分阶段重点突破,使得学生掌握其本质。在安排内容的时候,也可采取先易后难的方式。可以把按照历史成本计量各章节放在一起,在掌握这一计量属性的基础上,加深资产负债表观的理解,在此基础过渡到其他计量属性及相关核心概念的介绍。

(三)通过会计核算的基本思想方法、基本核算程序进行介绍,使得学生强化基本概念,提升职业判断能力

如果一味过分强调基本概念,课程必定枯燥无味。通过具体经济业务实践和练习,进行会计分录,作出账簿记录,能够使学生理解交易事项的会计含义,掌握该会计时间的本质。但是,一味过于强调账务处理的程序,其后果显而易见。一是容易陷进大量的细节当中,教学过程容易变成灌输过程。二是学生容易侧重账务核算程序,因为没能深入思考,职业能力得不到相应的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不同会计要素账务核算程序时,应讲解其背后涉及到的处理方法。有助于其掌握本质,提升职业判断能力。

(四)在教学过程中应将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实际工作的应用联系起来

会计核算和报表编制结合起来,使得报表编制在不同的经营决策的环境中衔接起来。如在讲投资性房地产的时候,将采用成本模式计量和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作比较,让学生理解收益质量问题。采用多视角讲述会计核算,增强学生学科兴趣。

三、采用多种辅助手段将教学内容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中

(一)转变教师角色,提高课堂效率

篇7

《财务管理》是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也是中级会计师考试的考试科目之一。根据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目标,高职毕业生一般在毕业前后就已经取得初级会计师资格,在工作两年后就可以考取中级会计师资格,而实际工作中用到的财务管理知识越来越多。因此学好财务管理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一、夯实会计实务的学习

要想学好《财务管理》,必须学好会计实务。以高职二年制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在学习《财务管理》之前,应该开设《会计基础》、《会计实务》等会计基础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企业经济业务循环和会计核算的认识和理解,而这些恰好又是学好《财务管理》的基础。夯实《会计基础》与《会计实务》,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关于《会计基础》的学习。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一般在第一个学期就开设了这门课程。对于新接触会计的人来说,真正地理解会计的基本原理,学会基本的会计核算方法,是很难的。在教学中应多安排实际操作的练习,规范学生对会计科目、会计分录的使用。充分理解企业经济业务循环的内容和特点。

(二)关于《会计实务》的学习。现在的《会计实务》包括《会计实务1》和《会计实务2》两部分内容,所需要的教学课时很多,因此建议安排至少二个学期的时间来完成相关教学。

(1)在第二学期,开设《会计实务1》。这一部分主要包括根据工业企业经济业务内容,《新会计制度》的规定,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的一般方法,它的内容比《会计基础》更全面、具体。内容较多,对学生的要求也较高,也是中级会计师考试必考的内容,为了达到实际应用和考试的需要,必须安排更多的课时。因此,建议安排两个学期来学习。第二学期,学习前半部分,第二学期学习后半部分。

(2)在第二学期,继续开设《会计实务1》本学期继续完成余下的相关内容,重点放在会计报表的编制上。在学期末再次安排综合练习,复习《会计基础》和《会计实务1》的全部内容,提高会计核算的实务操作能力。

(3)在第四学期,开设《会计实务2》。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和上市公司财务核算关系密切的特殊业务核算,也是近年来根据市场要求新增加的内容,部分内容在实务中可以较多遇到,但大多数内容实务中使用并不是很多。在中级会计师的考试中也是必考的内容。在教学中只安排一个学期就可以,重点放在解题能力的培养上。在学期末配合综合实务练习,继续提高会计核算的操作水平。

二、慎重选择教材和教辅书籍

目前高职教育在我国已形成规模,相关专业的配套教材和实训教材都有很多的版本出现。相关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和配套的练习上都是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进行了简单化的处理,很多中级会计师《财务管理》考试中涉及的内容都被删除了,这是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的。

建议使用财政部中级会计师考试用书《财务管理》,以及相关的考试辅导习题册。尽管内容多,学时紧,但可以给学生一个《财务管理》内容的全貌,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未讲授的部分可以让有能力的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自学。

三、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对基本知识概念的讲授,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解题的熟练程度。教学方法见仁见智,本文建议在教学中运用如下方法:

(一)理清知识脉络,把握各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财务观念是贯穿整个课程的线索,其中货币时间价值观念和风险价值观念更是把课程大部分内容串联起来,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围绕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展开的,筹资、投资、利润分配、营运资金管理、财务分析,对实现企业经营目标都是缺一不可的。在学习时每章之间并不是循序渐进的,但是各章节之间是存在上述逻辑关系的。

(二)注重基本概念的深入讲解。

理解基本概念是进行财务管理相关计算的基础。在教学中应注意基本概念的讲授,并注意联系实际,促进学生对基本问题的理解。如:财务管理的观念中的货币时间价值观念,是财务管理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在讲授时就需要多结合实际来介绍。在这个观念中有两个基本概念首先要弄清楚,即终值和现值。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例子可以举出,比如存钱和取钱,存钱时存入的本金即现值,经过一段时间后取出的本利合计即为终值。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三)适当进行案例教学。

针对重点内容采用案例进行教学。案例里所包含的内容比一般简单的计算题包含的信息要多,而且案例大多以实际为依据编制,更接近实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培养基本的财务管理观念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财务分析这个内容的讲解上,可以选择典型上市公司的实际财务资料,根据财务分析的方法来进行分析,并联系该公司的市场表现来验证分析的结果。

这些教学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财务管理》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应试解题能力。

四、该课程设计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为了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更好地实现以考为目标,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高职毕业生,在该课程设计实施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重视教材中的典型例题。为了更好地掌握基本理论,记住基本公式,熟记教材中的例题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充分重视典型例题的讲解。

篇8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1.048

1研究背景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是以提供经济信息、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一种管理活动。会计学是研究如何运用正确的会计方法真实、客观、及时、全面、系统、连续地确认、计量、记录与列报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资金运动及其反映的经济信息的一门学科。“会计学”课程是工商管理学科大类必修课程,主要包括会计学基本原理、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工作组织与程序三部分内容。被誉为“商业语言”的会计学涉及大量专业术语、具体核算方法和多样组织程序。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寓教于乐并结合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试图将学生原本印象中枯燥的会计学原理、纷繁复杂的会计核算变得让学生学习起来更容易一些、更有趣一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以会计学基本概念为起点,以知识脉络为主线,通过运用图式呈现基本概念、章节基本知识点及其脉络,帮助学生轻松入门,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与把握能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网,从而系统、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更好地学以致用。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图解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图表、图例、图片、图形、图像等形式,结合语言、文字、字符及其他形式,对教学内容所涉及的事物、事实、事例、事件和过程的形态、性状、关系模式进行描述和展示,使受教者加快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对事物的构造、机能、功用、特点、外延与内涵有更清晰的认识。从20世纪60年代英国人TonyBuzan创造了简单有效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改进笔记方法的思维导图,到DavidP.Ausube(l1978)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只有学习者了解所要学的概念的意义,学习才会有成果。因此主张教学首先要了解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并以此为基础教授新的概念,与学习者现有的认知结构相关联。再到NovakandGowin(1984)带领一个研究小组在康奈尔大学推动一系列活动的结果显示概念构图法是一个能促进学生学习成效的学习方法。近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众多学者结合特定教学领域实践展开了图解教学法研究。邱垂昌(1988)、陈美纪、康自立和徐敏芳(1999)以中级会计学教材进行概念构图实验教学。邱垂昌、陈瑞斌(2000)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概念构图能有效促进学生高层次认知及帮助学生整合观念,亦有助于学生较低层次认知能力的培养。何治玲(2002)探讨将概念构图与合作学习应用与会计科目教学。陈莉(2008)提出运用会计图解教学法要求教师吃透教材、系统归纳,有利于学生提纲挈领地掌握所学知识。陈牡丹(2009)以概念构图法融入会计案例,发现多数学生肯定概念构图法对于厘清题意、拟定解题计划、搜寻及应用相关会计原则与概念有益。莫锦笑(2009)认为在各种教学方法中,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如果较多地使用图解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教学效果会更好。冯建荣(2009)强调加强会计学教学的系统性,突出教学重点、难点与特点,应较多地应用图解教学法。陈其末(2010)在多年的银行会计教学实践中发现,运用图解教学法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银行会计教学中应大力提倡图解教学法,应当把图解教学法作为银行会计教学方法的核心内容。容辉(2010)认为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方法改进中应较多地应用图解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肖建义(2011)认为会计教学实践证明图示教学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会计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枯燥乏味、晦涩难懂、抽象的会计知识理解得更容易、更透彻、更深刻。任丽丽(2011)通过教学实践活动认为会计教学,尤其是非经济类专业会计教学中,最能取得满意效果的是图解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吴娟娟、周台龙(2012)实证研究发现图解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本会计的成效。姚艳(2012)、姚艳、徐海清(2014)认为将图解教学法应用于基础会计学教学中有助于提高学习者注意力,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郭红彩(2014)采用DID模型对概念构图法在会计学教学中的应用和效果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概念构图法的确对学生产生了较好的效果,帮助学生跨越会计核算的障碍,使学生能从琐碎枯燥的会计分录中解脱出来,有利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该方法也可延伸到财务管理等课程中。综上所述,在国内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将图解教学法应用于“会计学”等相关课程,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会计学”课程教学实践中尝试以问题导向式教学法为引导,以图解教学法为主体,以案例教学法为载体,不断丰富图解教学法的内涵。

3图解教学法应用特点分析

3.1化繁为简,突出要点

“会计学”课程中涉及大量的会计学专业术语,这对初学者而言是一个难点。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图解教学法有助于将这些繁杂的基本概念通过简单、形象的图示展现出来,使学生既能快速把握相关基本概念的要点,又能全面、完整地理解这些基本概念,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例如: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科目、账户等专业术语对于初学者而言比较抽象,教师通过简洁的图示讲授这些基本概念,化繁为简、突出要点,有助于初学者理解和学习。如图1所示。

3.2化零为整,强调整体

“会计学”课程围绕企业资金运动发生的一系列经济交易进行确认、计量、记录与列报,为相关决策者提供经济信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该课程主要讲述会计基本理论、会计核算方法与会计组织程序等。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图解教学法有助于将企业纷繁复杂的经济交易、丰富多彩的财务活动、纵横交错的财务关系等零零散散的每一个知识点以企业资金运动为主线连接成知识链条,使学生在学习每一个知识点的同时能全面理解和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从整体上把握知识脉络。例如:以企业资金运动为主线,将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科目—账户—账簿—财务报表等知识点通过图解教学法可化零为整,有助于学生理解每个知识点及知识链条。如图2所示。

3.3化整为零,拓展链接

“会计学”课程内容与“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管理会计”、“经济法”、“税法”、“审计”、“战略管理”、“管理学”等课程相关内容紧密联系。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图解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在把握“会计学”课程本身知识脉络的同时,链接相关课程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学习者理解和把握课程之间的关联,构建系统的开放式知识网络。例如:企业以资金运动为主线发生的筹资、投资、营运及收益分配活动是“会计学”课程核算的主要内容,也是“财务管理”课程管理的主要内容,但是分析的角度不同,这些财务活动的结果都会集中反映在会计工作的成果“财务报表”中,这也是“财务分析”课程分析的依据和主要内容。“会计学”课程重核算、“财务管理”课程重管理与决策、“财务分析”课程重分析与决策。与此同时,企业的上述财务活动与“经济法”、“税法”、“管理会计”、“审计”、“战略管理”、“管理学”课程的相关知识点相关联。教师通过图解教学法链接相关课程知识点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地学习“会计学”及相关课程。如图3所示。

4图解教学法应用要点分析

4.1图示准确性

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图解教学法的第一个挑战在于图示的准确性。无论是表达“会计学”课程中的基本概念与基本方法,还是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及课程之间的链接,都要求教师保证提供图示的准确性。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全面、系统、深入地掌握课程基本知识点、重点与难点以及课程之间的关联性。

4.2图示简洁性

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图解教学法的第二个挑战在于图示的简洁性。只有简洁的图示才能发挥提纲挈领、突出要点的作用。只有简洁的图示才能吸引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简洁的图示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把握课程要点与实质以及相关构图技巧。

4.3图示完整性

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图解教学法的第三个挑战在于图示的完整性。无论是表达基本概念、基本方法,还是强调重点与难点,只有完整的图示才能保证所呈现内容的完整性与系统性,使学习者全面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构建知识链条与网络。这就要求教师系统、完整地把握课程及课程之间的联系。

5图解教学法应用融合

在“会计学”教学实践中,图解教学法的确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但并不是唯一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内容,教师将图解教学法与问题导向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自学式教学法等方法融合应用会锦上添花。笔者认为图解教学法应用融合需要注意以下三个要点。

5.1问题导向式教学法为引导

在“会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思考、学习课程知识,还要肩负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以问题导向式教学法为引导,结合课程内容,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不仅有助于学习者学习课程知识,还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自学能力。

5.2图解教学法为主体

在“会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以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为引导提出问题,以图解教学法作为主要教学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帮助学生轻松入门、把握要点、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网,系统学习和理解相关知识。

5.3案例式教学法为载体

在“会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章开篇和小结时结合实际案例围绕章节基本知识点、重点与难点提出问题,要求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应用图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学习者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系统理解和应用章节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图示教学法应用融合的要点是教师以问题导向式教学法为引导、以图解教学法为主体、以案例教学法为载体系统教学。如图4所示。

6结论

从20世纪70年代末国外学者开始研究概念构图教学法到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台湾学者在中级会计学领域探索概念构图实验教学,21世纪更多的教师在不同学科教学领域特别是会计学教学领域实践着图解教学法。实践证明,图解教学法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在酒店管理专业“会计学”课程中应用图解教学法,可以发挥其化繁为简、突出要点;化零为整、强调整体;化整为零、拓展链接的特点。同时,以图解教学法为主体,融合应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入地学习“会计学”课程。

参考文献

[1]徐平.图示与图解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J].当代电大(经济),1995(3):91-94.

[2]王文海.现代教学的“十大教学法”(一)[J].中国电子教育,2005(2):62-64,75.

[3]赵国庆,陆志坚“.概念图”与“思维导图”辨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4(8):42-44.

[4]吴娟娟,周台龙.图解法对提高成本会计学习成效的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24-29.

[5]陈莉《.基础会计》教学方法之我见[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1):147.

[6]莫锦笑《.会计学原理》课程特点与教学方法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9(2):80-81.

[7]冯建荣.会计学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4):72-73.

[8]陈其末.图解教学法在银行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财会月刊,2010(1下):107-108.

[9]容辉.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0(6中):145-147.

[10]肖建义.图示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林区教学,2011(2):7-8.

[11]任丽丽.非经济类专业基础会计学教学方法初探[J].河南农业,2011(7下):13,15.

[12]姚艳.《基础会计学》教学方法设计——借贷记账法在工业企业中的应用[J].财会通讯(综合),2012(7上):36-39.

篇9

应特别指明的是,在上述会计理论体系中包含了“会计准则基本概念”这一内容,它同会计准则理论和会计基本理论的关系如何?对此,我们可以简要地归纳为以下三点:第一,所谓“会计准则基本概念”这一范畴,经国内外不断研究与,主要包括以下这些要素:会计的基本前提,会计要素,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等等。它是进行会计准则制订时所直接依恃并赖以为基础和指导的一组概念,它在评价现有会计准则和指导制定未来会计准则中起着重要作用。从会计准则基本概念这一外延和内涵的界定中可以看出,它大致类似于西方诸多国家及有关国际组织所提出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考虑到名称的通俗易懂及同会计准则的紧密关系,我们建议称之为“会计准则基本概念”;第二,会计准则基本概念介于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准则理论之间。以会计的本质、对象、职能等内容为主的会计基本理论是抽象的、具有很浓的学术争论性,一般不能直接用于会计准则的制订,更无法直接用于指导和规范会计实务。因此,会计基本理论要成为对实践有用的理论并发挥其理论的意义,就势必要借助于这一“中介”的环节来实现。正是会计准则基本概念的“中介”性质,我们既可以把它当成会计基本理论,也可以把其看作是会计准则理论。对会计准则基本概念这一性质的理解,使得我们所构建的会计理论体系,既不同于西方国家,也有别于我国改革、开放前会计理论的内容和体系。有了这个“中介”,从而将会计基本理论与会计应用理论地衔接在一起,成功实现了会计基本理论到会计应用理论的过渡(实际上,这也体现了理性认识的两个阶段,即由辩证理性认识过渡到价值理性认识);再加上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对全部会计理论研究的统率作用,有力地保证了我们所构建的会计理论体系的浑然一体与前后一贯。

我们概括了上述的观点,无非是想强调以下两点:第一,当前我国必须加快会计准则的制订工作,以适应主义市场的需要,这无疑是正确的,但绝不能把会计准则单纯视为是一种技术规范而无理论可言。必须充分地认识到,会计准则是准则化的理论,是会计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经常听到的加强会计理论研究并给会计准则提供理论支持这一说法,完整地说,应包括二个方面:一是加强对会计准则理论本身的研究,使会计准则理论自成体系;二是会计准则理论同诸如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会计基本理论、会计准则基本概念、会计行为理论存在着紧密联系。如果没有其他会计理论的,会计准则既不可能产生,更得不到完善,因此,会计准则理论的研究必须借助于其他方面理论的研究成果。当然,会计准则理论反过来可以丰富与发展其他方面理论。处理好会计准则实践与理论关系、会计准则理论同会计理论体系中其他方面理论关系,是我们今后开展会计理论研究必须切实加以注意的。第二,应特别指出,会计准则基本概念的研究,西方国家研究的时间比较长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是,会计是一个社会范畴,会计总是一定环境之下的会计并服务于特定的经济环境,因此,有什么样的环境也就会有什么样的会计理论,同样也就会有相应的会计准则基本概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所形成的社会环境同西方国家既有相同之处也会有所不同,进而到会计。如我国国有的股份制改造、外汇的管理体制、分配原则、社会保障及职工的福利等等会计,与国外就有所差别。因此,必须从国情出发,构建我国会计准则的基本概念。完全照搬,跳跃过开展会计准则基本概念研究这个阶段,只能脱离实际,欲速则不达。以上两点告诉我们,建立具有特色的会计准则体系确实还有一些路要走,会计界任重而道远。

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

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关系是当前争论和关注的焦点。要说明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关系问题,一是要了解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形成的社会背景;二是要理解会计制度的本质;三是要将会计准则同会计制度进行比较,这样才能使我们认识更加全面。

经济体制改革以后,我们提出并要求建立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真正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实体。适应于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国家参与对企业产品的分配,主要是通过税收政策进行调节。问题是国家对企业课税的税基如何得到?这同样要求企业进行会计核算,这比起改革前企业的会计核算复杂得多,要求也高得多。表现在“通过资产、负债、权益和收入、费用、利润的确认和计量,它划定了资本存量和增量的界限,其中资产、负债和权益三个要素划定了资本存量的界限,而收入、费用和利润三个要素划定了资本增量的界限,这六个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贯串于会计循环的全过程”:“包括国家在内的投资者所执行的财务活动,实际上是基于存量和增量的分割所进行的资源配置,包括资本(即存量)的投放和利润(即增量)的分配。税收也是在合理划分存量和增量基础上对增量的分配”。为此,就要对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的前提条件,会计要素定义,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提出要求,即进行规范。于是,我们的眼睛也就向外,采用了“会计准则”对会计进行规范。

有了准则以后,会计界发出了一种呼声,认为必须废除会计制度。出现这种呼声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有一种原因是比较清楚的,即认为会计制度太死板,使企业没有自主权;会计制度是与计划经济体制联系在一起的,其“名声”不好,等等。对此,应当如何看?首先,我们同意这种说法,从广义上理解,如果认为会计制度也是对会计的技术规范的话,会计制度同会计准则的本质就没有根本的不同。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如果我们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会计制度内容形式进行改革,把会计准则的内容和要求运用会计制度的形式进行表现,并能达到对会计的规范的话,那么,我们不用会计准则的名称,而是运用人们喜闻乐见的会计制度名称也未必不可。关键在于实质,而不在于名称。其次,如果是狭义理解,仅仅把会计制度看成是运用复式记帐、设置会计科目、会计事项记录举例、规定报表形式等等而已,那么,有了准则以后还要不要会计制度?对此,仍要具体,即要地、现实地、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我国财会工作有二个方面的具体情况值得我们注意:一方面是我国所有制形式多种多样,企业的组织形式和规模也异常复杂;另一个方面是会计人员的素质问题,据说在我国1200万会计人员中,受过中等以上专业的只占20%左右,其业务素质偏低。根据上面对会计制度的理解和针对我国现实,会计工作的规范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而不能采取“一刀切”,因为“一刀切”有时会切得血淋淋的。具体地说,对于上市的公司来说,按照信息披露的要求,加之财会人员素质比较高,可以统一运用会计准则进行规范,以便人们利用会计信息进行投资和信贷的决策,也便于同国际惯例接轨。对于这类公司当然也还可以根据会计准则的要求,结合企业的实际制订狭义上的会计制度,其规范的形式是:基本会计准则——具体业务准则——会计制度;而面对大量的个体私营企业,针对目前大量不进行会计核算的现实,应当是“雪中送炭”,尽快地帮助其进行会计核算,并依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和准则要求,尽快地建立行业会计制度以便它们“依葫芦画瓢”,这比较符合当前会计人员素质的现实。否则,就会出现“曲高和寡”的现象。总之,对会计工作进行规范不能只采取一种形式,“准则”与“制度”的双轨制可能还要存在一定的时间。

三、会计准则与税收政策

在经济体制改革以前,我们略已提到,国家是社会产品分配主体,企业实现的销售收入,除了扣除成本(包括职工福利)和形成专用基金后所实现的利润全部上交,亏损如数拨补。那时也有税金,但税种单一,按财务制度的规定,税金也包含在产品销售成本之中。因此,会计制度可以体现税法的要求,二者之间并没有什么矛盾。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前面也说过,国家与企业的经济利益关系,基本上是通过税收政策进行处理与调控的。由于财务会计与税法的目标不同,便产生了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关系问题。也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会计主要是向企业有关利益集团和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而税收政策则是要保证国家税收按时足额缴纳,体现财政税收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从而对某些会计业务的处理提出了与财务会计不同的要求。这种矛盾如何进行处理?目前会计界有二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是把税法与会计准则统一起来,将税基完全建立在会计准则基础之上;另一种意见是另行制定一套扣税办法,建立税收会计学,其内容包括增值税会计处理、营业税会计处理、所得税会计处理、消费税会计处理以及纳税申报。

我们认为,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关系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且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一,企业组织形式、规模和税法也不尽相同,不可能采取一种固定不变模式,而是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具体分析与决断。目前世界各地区、各国存在着不同的处理模式就是例证。如法国的税法与准则合一、美国的准则与税法分立以及目前我国的准则与税法适当分离,等等。因此,目前很难判断谁是谁非、谁优谁劣的问题。特别是对某些同志所倡导的建立税收会计学问题,应再进行认真论证。

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想再提出来讨论,即我国所实行的会计准则与税法适当分离的模式是否可行?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的模式是一种比较灵活处理的模式,但面对我国经济活动情况异常复杂、财务人员和税务人员素质不高、个体企业众多的实际,我们仍然感到这种处理办法有“一刀切”之嫌。对一些小规模企业,就可以把会计制度与税法的要求统一起来,既有利于简化企业会计核算,又有利于税收征管,使其信息的成本和效益统一起来。至于一些企业如上市公司,为了使会计信息可以为决策服务,会计准则与税法则可以适当分离。

四、会计准则规范与会计行为规范

会计准则主要地是对会计技术的规范,其目的是保证会计信息的客观、公正与可比。一般都认为,有了会计准则之后,会计信息的质量就可以得到保证,但现实的情况并非如此!会计信息大面积失真,导致经济秩序比较混乱,严重地影响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会计所要反映与控制企业的经济活动离不开人的参与,而参与经济活动的人有着个人的物质利益;再从会计工作来说,它也离不开会计人员的参与,否则,所谓的会计也就不存在。但从事会计工作的人,不可能生存于真空,而是生活在“经济网”中的人,其“身份”同样十分复杂,因为目前仍然存在国家、企业和单位、个人物质利益的差别。这些差别往往在会计人员的行为上有所体现或有“倾向性”,因为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物质利益而斗争。加之会计对象的特点,形成并产生了会计程序、方法的多样性,而任何会计程序和方法的改变,都必然会引起经济利益的重新分配。这些就为有关方面及会计人员实现“倾向性”提供了客观条件,使得会计信息难以做到客观、公正、可比。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杜绝会计信息的作假行为,除了必须对会计的程序与方法通过诸如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制订进行规范外,还必须对会计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也就是会计除了进行技术性的规范外,还必须有第二次规范,这就是对会计行为的规范。

以往,尽管有了像《会计法》、《会计人员的职责条例》等对会计行为的规范,但收效甚微,形同虚设。究其原因,除了我们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外,还存在着对行为规范不够完整、系统和具体等方面的不足。特别是对每项会计行为,其合法、违法的界限不能含糊不清,也就是对守法和违法的行为都应尽量做到可以定性又可以定量,可以具体地进行衡量。更为重要的是立了法就一定要执行,不执行的就是违法,要注意立法的可行性。此外,还要具体明确执法的责任部门,等等。现在我们集中精力进行会计准则的制订,这是对的,但不能只见技术不见人。今后,技术的规范与会计行为的规范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会计行为的规范同样离不开会计行为理论的指导。因此,在我们所构建的会计理论体系中,会计应用理论既包含会计准则理论,又包括会计行为理论的道理就在于此。会计行为规范理论的内容一般应包括:会计行为是怎样形成的、会计行为主体是谁、会计行为的目标是什么以及会计行为如何优化,等等。

五、会计准则国际化与国家化

这个问题的实质,如果从更大的范围来说,是如何处理会计的国际化与国家化的问题。

按照对外开放的要求,面对国际资本市场的逐渐形成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加速的形势,我们的会计准则必须逐步实现国际化的要求,这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否则,我们就可能重犯“闭关锁国”的错误,不利于我国经济和会计迈向世界,也谈不上我们对世界会计的贡献。

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会计准则国际化的道路是十分艰辛和曲折的,因为:

第一,正如有人所说,世界经济一体化绝对不等于是世界各国经济的同一水平化,差距仍然会存在,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民族性矛盾,决不是今后一、两个世纪就可以消亡的。我国目前还处在经济的后进阶段,按两步走的发展战略,赶上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还需要几十年,赶上最发达国家就需要更长时间。也就是说,当我们达到今天发达和最发达国家经济水平的时候,世界上发达和最发达的国家又在我们前面发展了四五十年。会计是经济的反映,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要受到这方面的制约。

第二,我们一再强调,会计信息是一种物质利益,各种会计方法的背后代表着各种不同的经济利益,因此,会计准则涉及并关系到国家利益的主权问题,各个国家往往不会把自己的主权和利益拱手相让。正因为这样,才有会计准则制订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程序的说法。就欧洲国家而言,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民族主义倾向也有所抬头,如苏联解体、东欧国家分裂,等等。这也说明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必然十分艰辛。

基于此,我们要注意到准则国际化,同时也应注意国家化。所谓国家化,是指从的实际出发,为主义市场服务。具体地说,会计准则是会计模式的重要组成要素,之所以世界各地区、国家存在着不同会计模式,那是因为各地区、各国在、经济、、文化、意识以至民族风俗习惯等方面都有着特殊性。超越环境、抽象的会计准则是不存在的。中国的会计准则也必然会具有中国的特色。而那种主张把西方发达国家的准则照搬过来的观点,必然是脱离实际的。

「责任编辑 一、会计准则实践与

我们历来认为,会计理论是在会计实践的基础上对会计的理性认识,反转过来又指导会计的实践。会计理论的包括会计理论、会计基本理论、会计准则基本概念、会计理论,等等。上述的内容相对独立、互相联系,共同构成了会计理论体系。

应特别指明的是,在上述会计理论体系中包含了“会计准则基本概念”这一内容,它同会计准则理论和会计基本理论的关系如何?对此,我们可以简要地归纳为以下三点:第一,所谓“会计准则基本概念”这一范畴,经国内外不断研究与,目前主要包括以下这些要素:会计的基本前提,会计要素,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等等。它是进行会计准则制订时所直接依恃并赖以为基础和指导的一组概念,它在评价现有会计准则和指导制定未来会计准则中起着重要作用。从会计准则基本概念这一外延和内涵的界定中可以看出,它大致类似于西方诸多国家及有关国际组织所提出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考虑到名称的通俗易懂及同会计准则的紧密关系,我们建议称之为“会计准则基本概念”;第二,会计准则基本概念介于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准则理论之间。以会计的本质、对象、职能等内容为主的会计基本理论是抽象的、具有很浓的学术争论性,一般不能直接用于会计准则的制订,更无法直接用于指导和规范会计实务。因此,会计基本理论要成为对实践有用的理论并发挥其理论的意义,就势必要借助于这一“中介”的环节来实现。正是会计准则基本概念的“中介”性质,我们既可以把它当成会计基本理论,也可以把其看作是会计准则理论。对会计准则基本概念这一性质的理解,使得我们所构建的会计理论体系,既不同于西方国家,也有别于我国改革、开放前会计理论的内容和体系。有了这个“中介”,从而将会计基本理论与会计应用理论地衔接在一起,成功实现了会计基本理论到会计应用理论的过渡(实际上,这也体现了理性认识的两个阶段,即由辩证理性认识过渡到价值理性认识);再加上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对全部会计理论研究的统率作用,有力地保证了我们所构建的会计理论体系的浑然一体与前后一贯。

我们概括了上述的观点,无非是想强调以下两点:第一,当前我国必须加快会计准则的制订工作,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这无疑是正确的,但绝不能把会计准则单纯视为是一种技术规范而无理论可言。必须充分地认识到,会计准则是准则化的理论,是会计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经常听到的加强会计理论研究并给会计准则提供理论支持这一说法,完整地说,应包括二个方面:一是加强对会计准则理论本身的研究,使会计准则理论自成体系;二是会计准则理论同诸如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会计基本理论、会计准则基本概念、会计行为理论存在着紧密联系。如果没有其他会计理论的,会计准则既不可能产生,更得不到完善,因此,会计准则理论的研究必须借助于其他方面理论的研究成果。当然,会计准则理论反过来可以丰富与发展其他方面理论。处理好会计准则实践与理论关系、会计准则理论同会计理论体系中其他方面理论关系,是我们今后开展会计理论研究必须切实加以注意的。第二,应特别指出,会计准则基本概念的研究,西方国家研究的时间比较长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是,会计是一个社会范畴,会计总是一定环境之下的会计并服务于特定的经济环境,因此,有什么样的环境也就会有什么样的会计理论,同样也就会有相应的会计准则基本概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所形成的社会环境同西方国家既有相同之处也会有所不同,进而到会计。如我国国有的股份制改造、外汇的管理体制、分配原则、社会保障及职工的福利等等会计,与国外就有所差别。因此,必须从国情出发,构建我国会计准则的基本概念。完全照搬,跳跃过开展会计准则基本概念研究这个阶段,只能脱离实际,欲速则不达。以上两点告诉我们,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准则体系确实还有一些路要走,会计界任重而道远。

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

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关系是当前争论和关注的焦点。要说明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关系问题,一是要了解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形成的社会背景;二是要理解会计制度的本质;三是要将会计准则同会计制度进行比较,这样才能使我们认识更加全面。

经济体制改革以后,我们提出并要求建立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真正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实体。适应于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国家参与对企业产品的分配,主要是通过税收政策进行调节。问题是国家对企业课税的税基如何得到?这同样要求企业进行会计核算,这比起改革前企业的会计核算复杂得多,要求也高得多。表现在“通过资产、负债、权益和收入、费用、利润的确认和计量,它划定了资本存量和增量的界限,其中资产、负债和权益三个要素划定了资本存量的界限,而收入、费用和利润三个要素划定了资本增量的界限,这六个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贯串于会计循环的全过程”:“包括国家在内的投资者所执行的财务活动,实际上是基于存量和增量的分割所进行的资源配置,包括资本(即存量)的投放和利润(即增量)的分配。税收也是在合理划分存量和增量基础上对增量的分配”。为此,就要对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的前提条件,会计要素定义,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提出要求,即进行规范。于是,我们的眼睛也就向外,采用了“会计准则”对会计进行规范。

有了准则以后,会计界发出了一种呼声,认为必须废除会计制度。出现这种呼声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有一种原因是比较清楚的,即认为会计制度太死板,使企业没有自主权;会计制度是与计划经济体制联系在一起的,其“名声”不好,等等。对此,应当如何看?首先,我们同意这种说法,从广义上理解,如果认为会计制度也是对会计的技术规范的话,会计制度同会计准则的本质就没有根本的不同。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如果我们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会计制度内容形式进行改革,把会计准则的内容和要求运用会计制度的形式进行表现,并能达到对会计的规范的话,那么,我们不用会计准则的名称,而是运用人们喜闻乐见的会计制度名称也未必不可。关键在于实质,而不在于名称。其次,如果是狭义理解,仅仅把会计制度看成是运用复式记帐、设置会计科目、会计事项记录举例、规定报表形式等等而已,那么,有了准则以后还要不要会计制度?对此,仍要具体,即要地、现实地、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我国财会工作有二个方面的具体情况值得我们注意:一方面是我国所有制形式多种多样,企业的组织形式和规模也异常复杂;另一个方面是会计人员的素质问题,据说在我国1200万会计人员中,受过中等以上专业的只占20%左右,其业务素质偏低。根据上面对会计制度的理解和针对我国现实,会计工作的规范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而不能采取“一刀切”,因为“一刀切”有时会切得血淋淋的。具体地说,对于上市的公司来说,按照信息披露的要求,加之财会人员素质比较高,可以统一运用会计准则进行规范,以便人们利用会计信息进行投资和信贷的决策,也便于同国际惯例接轨。对于这类公司当然也还可以根据会计准则的要求,结合企业的实际制订狭义上的会计制度,其规范的形式是:基本会计准则——具体业务准则——会计制度;而面对大量的个体私营企业,针对目前大量不进行会计核算的现实,应当是“雪中送炭”,尽快地帮助其进行会计核算,并依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和准则要求,尽快地建立行业会计制度以便它们“依葫芦画瓢”,这比较符合当前会计人员素质的现实。否则,就会出现“曲高和寡”的现象。总之,对会计工作进行规范不能只采取一种形式,“准则”与“制度”的双轨制可能还要存在一定的时间。

三、会计准则与税收政策

在经济体制改革以前,我们略已提到,国家是社会产品分配主体,企业实现的销售收入,除了扣除成本(包括职工福利)和形成专用基金后所实现的利润全部上交,亏损如数拨补。那时也有税金,但税种单一,按财务制度的规定,税金也包含在产品销售成本之中。因此,会计制度可以体现税法的要求,二者之间并没有什么矛盾。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前面也说过,国家与企业的经济利益关系,基本上是通过税收政策进行处理与调控的。由于财务会计与税法的目标不同,便产生了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关系问题。也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会计主要是向企业有关利益集团和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而税收政策则是要保证国家税收按时足额缴纳,体现财政税收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从而对某些会计业务的处理提出了与财务会计不同的要求。这种矛盾如何进行处理?目前会计界有二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是把税法与会计准则统一起来,将税基完全建立在会计准则基础之上;另一种意见是另行制定一套扣税办法,建立税收会计学,其内容包括增值税会计处理、营业税会计处理、所得税会计处理、消费税会计处理以及纳税申报。

我们认为,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关系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且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一,企业组织形式、规模和税法也不尽相同,不可能采取一种固定不变模式,而是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具体分析与决断。目前世界各地区、各国存在着不同的处理模式就是例证。如法国的税法与准则合一、美国的准则与税法分立以及目前我国的准则与税法适当分离,等等。因此,目前很难判断谁是谁非、谁优谁劣的问题。特别是对某些同志所倡导的建立税收会计学问题,应再进行认真论证。

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想再提出来讨论,即我国所实行的会计准则与税法适当分离的模式是否可行?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的模式是一种比较灵活处理的模式,但面对我国经济活动情况异常复杂、财务人员和税务人员素质不高、个体企业众多的实际,我们仍然感到这种处理办法有“一刀切”之嫌。对一些小规模企业,就可以把会计制度与税法的要求统一起来,既有利于简化企业会计核算,又有利于税收征管,使其信息的成本和效益统一起来。至于一些企业如上市公司,为了使会计信息可以为决策服务,会计准则与税法则可以适当分离。

四、会计准则规范与会计行为规范

会计准则主要地是对会计技术的规范,其目的是保证会计信息的客观、公正与可比。一般都认为,有了会计准则之后,会计信息的质量就可以得到保证,但现实的情况并非如此!会计信息大面积失真,导致经济秩序比较混乱,严重地影响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会计所要反映与控制企业的经济活动离不开人的参与,而参与经济活动的人有着个人的物质利益;再从会计工作来说,它也离不开会计人员的参与,否则,所谓的会计也就不存在。但从事会计工作的人,不可能生存于真空,而是生活在“经济网”中的人,其“身份”同样十分复杂,因为目前仍然存在国家、企业和单位、个人物质利益的差别。这些差别往往在会计人员的行为上有所体现或有“倾向性”,因为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物质利益而斗争。加之会计对象的特点,形成并产生了会计程序、方法的多样性,而任何会计程序和方法的改变,都必然会引起经济利益的重新分配。这些就为有关方面及会计人员实现“倾向性”提供了客观条件,使得会计信息难以做到客观、公正、可比。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杜绝会计信息的作假行为,除了必须对会计的程序与方法通过诸如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制订进行规范外,还必须对会计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也就是会计除了进行技术性的规范外,还必须有第二次规范,这就是对会计行为的规范。

以往,尽管有了像《会计法》、《会计人员的职责条例》等对会计行为的规范,但收效甚微,形同虚设。究其原因,除了我们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外,还存在着对行为规范不够完整、系统和具体等方面的不足。特别是对每项会计行为,其合法、违法的界限不能含糊不清,也就是对守法和违法的行为都应尽量做到可以定性又可以定量,可以具体地进行衡量。更为重要的是立了法就一定要执行,不执行的就是违法,要注意立法的可行性。此外,还要具体明确执法的责任部门,等等。现在我们集中精力进行会计准则的制订,这是对的,但不能只见技术不见人。今后,技术的规范与会计行为的规范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会计行为的规范同样离不开会计行为理论的指导。因此,在我们所构建的会计理论体系中,会计应用理论既包含会计准则理论,又包括会计行为理论的道理就在于此。会计行为规范理论的内容一般应包括:会计行为是怎样形成的、会计行为主体是谁、会计行为的目标是什么以及会计行为如何优化,等等。

五、会计准则国际化与国家化

这个问题的实质,如果从更大的范围来说,是如何处理会计的国际化与国家化的问题。

按照对外开放的要求,面对国际资本市场的逐渐形成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加速的形势,我们的会计准则必须逐步实现国际化的要求,这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否则,我们就可能重犯“闭关锁国”的错误,不利于我国经济和会计迈向世界,也谈不上我们对世界会计的贡献。

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会计准则国际化的道路是十分艰辛和曲折的,因为:

第一,正如有人所说,世界经济一体化绝对不等于是世界各国经济的同一水平化,差距仍然会存在,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民族性矛盾,决不是今后一、两个世纪就可以消亡的。我国目前还处在经济的后进阶段,按两步走的发展战略,赶上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还需要几十年,赶上最发达国家就需要更长时间。也就是说,当我们达到今天发达和最发达国家经济水平的时候,世界上发达和最发达的国家又在我们前面发展了四五十年。会计是经济的反映,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要受到这方面的制约。

第二,我们一再强调,会计信息是一种物质利益,各种会计方法的背后代表着各种不同的经济利益,因此,会计准则涉及并关系到国家利益的主权问题,各个国家往往不会把自己的主权和利益拱手相让。正因为这样,才有会计准则制订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政治程序的说法。就欧洲国家而言,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民族主义倾向也有所抬头,如苏联解体、东欧国家分裂,等等。这也说明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必然十分艰辛。

基于此,我们要注意到会计准则国际化,同时也应注意国家化。所谓国家化,是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具体地说,会计准则是会计模式的重要组成要素,之所以目前世界各地区、国家存在着不同会计模式,那是因为各地区、各国在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意识以至民族风俗习惯等方面都有着特殊性。超越环境、抽象的会计准则是不存在的。中国的会计准则也必然会具有中国的特色。而那种主张把西方发达国家的准则照搬过来的观点,必然是脱离实际的。

篇10

一、问题的提出

 

2006年5月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21世纪的数学专题会议,该专题会议是由国际数学家大会与西班牙皇家科学院共同举办的。会议分析了21世纪数学发展的四大趋势:数学的各个子学科之间正在互相发生交叉;数学与其他学科正在互相影响,而且越来越互相依赖,数学将会越来越多地影响到商业、金融、管理、安全等学科的发展;科学研究将从分科目的研究发展到跨学科的研究,而数学将在其中扮演核心角色;数学研究的焦点将从追求简化走向复杂。

 

马克思认为,数学是研究经济过程的有力工具,不但可能而且必须要运用数学方法来研究经济现象的规律性;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完善的地步,经济科学同样如此。现代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就是一个不断使用和完善新的分析方法的过程,这些新的分析方法主要来源于数学,可以看出数学知识在经济类专业课程中的应用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在会计专业课程中的应用非常重要,数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

 

下面我们将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来分析会计学专业学生的高等数学课程现状。

 

1.随着我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已经编有适合我校专业和学生特点的高等数学教材,而且在不同专业实行分层次教学,但是目前还没有具体针对会计学专业的教材或者教学内容。

 

2.我院高等数学教师都是数学专业毕业的,会计学专业方面知识有限,很难根据学生后续专业课程需要临时提炼出与专业相关的知识。

 

3.我校会计学专业实行文理兼招,招收文科生与理科生的比例是13∶9,而文科生和理科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综合运用能力层次不一样。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知识是通过人本身的内部建构获得的,也就是学习者学习知识是通过与之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联系,重新构建之后而获得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能加以运用。那么如果很多数学概念和基本理论都和学生专业知识无关的话,就会使得学生感到高等数学学习较困难,对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产生不利影响。

 

以上状况表明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才能使得高等数学的课程内容与会计专业的知识有效而无缝的结合呢?

 

二、高等数学课程内容与会计学专业知识的深度融合

 

我校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诚信求实的职业素养,掌握管理学基本理论,掌握会计学专业基础理论和实务操作技能,能熟练运用办公自动化软件和会计审计软件,熟悉我国的有关财税法规制度,了解国际会计惯例,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市场需要的应用性高级会计专门人才。

 

我们围绕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在具体教学内容上体现高等数学的够用适度原则,不是传统理工科高等数学内容的简单增删和增删后添加简单的应用。高等数学课程内容的设置和教学目标的制定应结合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及专业特色,高等数学教学内容的选取应体现会计学专业自身的专业需求,突出高等数学的应用性与会计学专业相关的原理、方法与内容。

 

我校会计学专业的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从事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和经济管理等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开设的专业主干课程有: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审计学等。这些会计学专业课程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高等数学知识。比如会计学原理中讲到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以及凭证等概念的关系时,就会涉及到高等数学集合的概念。

 

管理学用到了函数、基本初等函数、初等函数等概念,还需要建立简单的函数关系,我们常用的经济函数包括生产函数、成本函数、收益函数、利润函数、需求函数、供给函数、单利和复利等。

 

财务管理中要求会计算极限,用到无穷小和无穷大的关系和导数,微分、高阶导数的概念,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和求导法则,会求初等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微分学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包括弹性分析、边际分析、需求分析、最低成本、最大利润、最佳方案和广告决策等。

 

例如:在讲授极限概念时,以现金流折现模型引入极限概念。

 

设P为某一企业、资产或工程的现值(当前价值),EOCF表示当前预测的未来第n期产生的自由现金流,r表示自由现金流的折现率(资本成本)。现金流折现模型的含义是:一项投资或一个企业的当前价值,等于其未来所产生的现金流的现值之和。现金流折现模型如下:

 

财务会计学中需要利用积分的概念与计算。积分学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有由边际函数求原经济函数、由边际函数求最优问题、基尼系数、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社会收入分配、资本投资和现值等。

 

市场调查与预测需用到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微分方程在经济分析中的作用有市场动态均衡价格、新产品推销模型和逻辑斯蒂曲线等。

 

1.利用会计学专业知识引入高等数学基本概念。在讲解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之前,结合会计学专业课程里的概念或现象讲解,慢慢引入数学概念,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基本概念的内涵。如果学生对数学基本概念的本质不理解,就谈不上数学的应用。高等数学概念本来就是从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本质相同的事件中抽象出的,如果能让学生看到数学在会计学专业上的应用,就能让他们对高等数学保持长久兴趣。

 

我们还可以运用经济学中的奢侈品、劣等品、互补品与替代品讲解函数的单调性;根据跨国连锁企业的现金流理论、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引入定积分概念;根据厂商的生产要素理论中的生产函数引入多元函数概念及其偏导数概念;等等。根据学生专业知识引入高等数学基本概念,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利用会计学专业知识探讨高等数学的重要计算。结合相关经济概念、经济现象讲解数学计算是培养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一条良好途径。比如,单利复利计算讲解利用第二个重要极限公式计算:某投资者将10万元存入银行,假设银行年利率为6%,试分别按照一年结算、每年按月结算、按天结算,一年后该投资者可以得到的本金和利息分别是多少?再比如运用经济学中的规模报酬概念理解多元函数的隐函数求导法则,要比单纯学习多元函数的隐函数求导运算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利用会计学专业知识提高高等数学的应用能力。我校会计学就业方向主要是在企业、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工作、审计工作以及教学、科研工作。我们不仅需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选择高等数学内容,还需要培养适应会计专业学生相应岗位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我们根据经济学中生产要素的边际投入、边际产出、边际成本、边际收益、边际利润来理解导数的应用。

 

我们通过讨论与会计专业相结合的案例和问题,如“跨国企业的现金流问题”、“人口密度统计模型”、“帕累托最优与帕累托改进模型”、“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模型”等来应用微积分的概念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篇11

会计准则作为会计规范的一种形式,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统一性,是在一定经济环境下而确定的各种会计处理方法。然而,在丰富的会计业务中,目前企业所运用的会计准则与相关的法律法规难以做到互补互融,协调一致。

一、会计准则与税务处理问题

国家与企业的经济利益关系,主要是通过税收政策来加以调节的。但是,企业会计核算与税务处理之间很难协调一致。

1.会计与税收的目的不同。由于对某项收益、费用和损失的确认、计量标准与税法的规定存在差异,所以处理原则为:不得调整会计账薄记录和会计报表相关项目金额。企业在计算当期应交所得税时,应在按会计制度及准则计算的利润总额的基础上,加上(或减去)与税法规定的差异后,调整为纳税所得额,并据以计算当期应交所得税。

2.对于经济活动的确认具有时差性。按会计准则,对企业经济活动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来予以确认的,而税务部门对于增值税是按收付实现制加以确认的。由此而导致了会计信息的不可比性,从而形成会计信息相对的虚假性。

3.会计与税收计征对于不同的经营方式和表现形式的处理问题。会计方面对于资本权益交易不计征任何税,只对资产经营征税,如房地产交易应属于资产经营,应征收土地增值税、营业税、房契税。一些经营者为了逃税,则利用会计手段变资产为资本后再进行交易。

会计方面对于所得税认定是以企业法人的经营行为为基础,不以经营形式或方式的变化为依据。如对于近些年普遍存在的承包经营或租赁经营,会计核算以企业法人为前提,税务征税以会计核算期为征税期,而承包人却以承包期为计算依据,三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承包人围绕纳税多少做文章,会计难以据实核算,税收自然缺少真实基础,从而导致国家、企业、经营者三者之间的利益矛盾。

目前,对于上述矛盾认识不一。一种观点是税法应与会计准则一致,税收征缴建立在会计准则基础之上;另一种观点是建立税务会计学,将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消费税的处理及纳税申报作以系统完整的规定。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如何处理应充分考虑我国企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小规模企业多,如果把会计准则、制度与税法统一起来,有利于这些企业简化会计核算,也有利于税收征管,更有利于会计信息成本的降低。对于那些大型企业,为保证会计信息更好地为经营决策服务,会计准则与税法应适当分离。

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之间的问题

所谓两者之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种观点上:一是取消会计制度,统一执行会计准则;二是按照不同的企业状况进行分类,即一部分企业执行会计准则,一部分企业暂不执行会计准则而执行会计制度。坚持后一种观点的理由是:

1.我国企业所有制形式不仅多种多样,而且小型企业较多,尤其是近些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营经济的推进,小型企业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这些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经营规模及经营方式更加复杂化、多样化,无法适应统一执行会计准则的要求。

《关于会计准则及相关问题的探讨-管理体制》这篇精彩文章由范文搜收集于网络或会员供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我国实行市场经济时间短,制度体系还不完善,多数地方计划经济观念仍然较浓,还不适应市场经济规则的要求。

3.大多数中小型企业财务人员素质偏低,会计核算水平不高,统一执行会计准则有实际困难。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从提高财会人员素质入手,帮助企业尽快提高会计核算水平,并分别建立行业会计制度。对于经营规模大、人员素质高的公司制企业,则运用统一的符合国际惯例的会计准则进行规范,既便于与国际惯例接轨,又便于人们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决策。

上述观点虽符合实际情况,但两种观点都有偏颇,尤其后一种观点不符合竞争规律的要求,也不符合我国现行会计规范体系(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三个层次互补互融的要求。为使企业更好地与国际惯例接轨,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不仅要认真执行会计制度,更要创造条件,推行会计准则的全面执行。

三、会计准则的实践与理论问题

会计理论包括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会计基本理论、会计准则基本概念、会计应用理论等,正是由这些内容构成了我国较为完整的会计理论体系。需要明确指出的是,构成会计理论体系的每一项内容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间紧密相连的,尤其是“会计准则基本概念”,与会计准则理论和会计基本理论更有密切的关系。

1.从会计准则基本概念来看,主要包括会计的基本前提、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及其特征、计量、记录、报告等一系列内容。这是制定会计准则的依据和基础。

2.会计准则基本概念具有中介性质。因为会计基本理论是抽象的、具有浓厚的学术性质,一般不直接用于会计准则的制定,更不能直接用于指导和规范会计实务。会计理论能够对实践有用并发挥其理论作用,只有借助于会计准则基本概念的中介性质来实现,也正是有了这个“中介”,才能将会计基本理论与会计应用理论自然的衔接起来,实现会计基本理论向会计应用理论的过渡,从而在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统率下,使会计理论体系浑然一体,前后贯通。新晨

四、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之间的问题

当前,两个准则之间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协调配套。

1.目前采用会计准则的原则是先上市公司后一般企业,但审计准则是面对所有的企业,两者之间的差异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