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基层卫生人才培养

基层卫生人才培养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08 09:16:0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基层卫生人才培养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基层卫生人才培养

篇1

据悉,方案确定为该省4 622所乡镇卫生院各培训1名公共卫生人员(主要掌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等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及与重大公共卫生项目有关的知识技能、政策和管理业务知识等),2名卫生技术人员(主要学习宫颈癌、乳腺癌检查的相关知识和技能),1名卫生管理人员,并为50 485个村卫生室各培训1名卫生人员(主要针对公共卫生专项),还将为181个县(市、区)卫生局各培训1名局长。以上人员培训时间从1周到130天不等。

该省卫生厅落实了培训经费,按每人每天补助30~120元标准安排,并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建立完善培训的监督和考核制度,并将培训合格者作为农村卫生人员岗位聘任与年度考核、职称晋升的重要条件。

病历书写新规范 医疗机构采用电子病历

本刊讯《福建省病历书写规范(护理部分2010年修订版)》4月14日正式下发,鼓励各医疗机构在本规范的基础上,根据专科特点采用表格书写、电子病历等方式,尽可能减少临床护士书写病历时间。

根据新修订的条例要求,护士在书写病历的时候应使用中文,通用的外文缩写和无正式中文译名的症状、体征、疾病名称等可以使用外文。中医术语的使用依照有关标准、规范执行。病历书写应规范使用医学术语,文字工整,字迹清晰,表述准确,语句通顺,标点正确。病历书写过程中出现错字时,应当用原色以双横线划在错字上,保留原记录清楚、可辨,并注明修改时间、修改人签名。不得采用刮、粘、涂等方法掩盖或去除原来的字迹。临床护理记录的记录时间应具体到分钟。

改革领路 河南漯河卫生谋求突破

本刊讯(记者 王 伟 特约记者 黄红亮 陈 卓)河南省漯河市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河南省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市后,将创新方法,积极探索,为全省公立医院改革闯出一条新路。这是记者从日前召开的漯河市卫生工作会议上获悉的消息。

据记者了解,今年漯河市将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创新方法,积极探索,为全省公立医院改革闯出一条新路。同时,建立完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理顺职责关系,进一步明确和强化责任;建立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管理体制,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加强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和规范化培训,探索建立健全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分级医疗、准入与退出等工作机制。

此外,该市将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市妇幼保健门诊病房楼9月建成投入使用,市中医院门诊楼及4所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上半年建成投入使用;加大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实施青年技术骨干培养计划;加强高效服务型机关建设,为基层群众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首部《乡镇卫生院管理实用手册》出版

本刊讯国内第一本针对乡镇卫生院管理的图书《乡镇卫生院管理实用手册》(以下简称《手册》),近日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该《手册》由浙江省义乌市北苑中心卫生院院长滕世助和他的管理团队集体编著,介绍了乡镇卫生院充分发挥在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领域的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在现代管理理论指导下进行有效经营与管理的实践经验。

据专家介绍,该《手册》有3个特点。一是从管理入手,涵盖人力资源、财务预算与成本核算、社区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营销等方面的经验;二是有理论、有案例,作者结合管理学理论将自己在基层卫生院工作的实践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具有实用价值;三是有代表性,《手册》介绍了为本地居民和外来人口做好基本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开展卫生院文化建设、绩效考评、内部成本控制等多个方面的探索,涵盖了乡镇卫生院应该具备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

细胞防癌机制新发现为治癌症提供可能性

本刊讯细胞会通过凋亡和衰老来防止自身无节制分裂从而生成癌细胞。德国研究人员近日宣布他们在实验中发现,细胞凋亡和细胞衰老之间存在关联。这一发现可能对癌症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医生通过化疗促使细胞凋亡从而帮助治疗癌症。细胞凋亡能导致细胞“自杀”,舍己来保护整个机体。细胞衰老的细胞保护方式则是中断细胞生长周期,使之不再分裂,与凋亡不同的是细胞依然存活并能代谢。以往人们普遍认为细胞凋亡和细胞衰老相互并无关联。而研究人员近日在对动物进行淋巴瘤实验时证实了它们之间有所联系,细胞凋亡会间接产生一种有助于细胞衰老的转化生长因子,能在癌症早期阻止癌细胞生长。

沙里泰大学医院的施密特教授认为,这一发现可能对深入了解各种癌症的发病机理都有意义。如果我们能通过激活细胞衰老的方式抑制那些化疗无法杀死的癌细胞的生长,这将为治疗癌症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性。

多效生长因子可促进造血干细胞再生

篇2

以贵州省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职农村医学专业为例,其地处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能够服务于农村基层医学人才。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学校予以了足够的重视,虽然制定了一些理论方面的措施,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要想落实起来却具有一定的困难,要想真正做到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令其扎根于基层,还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发现不足之处,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一步强化德育的教育工作。下面笔者就以该医学校的实际状况为例,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对农村基层卫生人才的引进起到一定的帮助。

1 中职医学学生德育教育的培养现状

从整体上来看,对于德育教育的培养是稳中有升,但是依然存在些许不足之处。首先是学生对这方面教育的不重视。当前的学生大多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奉献精神,因为很多中职医学院毕业的学生会被委派到基层开展工作,他们不愿意将自己的大好年华奉献给艰苦的基层工作中,而是想将来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安逸的生活。但是作为一名医生,他的职业价值就在于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基层岗位中更加需要这样的人才,如果不具备这样的高尚的品质,就很难坚持下来。所以现在有些学生不重视学习,经常逃课,由此可知学生对德育教育的态度是相当漠视的。

其次,德育教育的根本价值是体现在实际生活以及工作中的,学校中学习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医学伦理学”这门课程,如果仅仅从理论上向学生灌输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学生是难以真正体会得到的。所以理论与实践联系得不密切是目前存在的另外一点问题。积极的对学生进行引导是相当有必要的,令他们认识到基层工作中是如何需要医学方面的人才就需要从实践中才能体会得到,教师如果只用书本的知识想要令学生达到思想上的提升,相信是十分困难的。

第三,德育教育并不是专业课程,但是却与专业的课程息息相关。医学院中安排的课程当然都是与专业课相关的,在医学伦理学中,除了专业性的知识外,同样也需要在德育教育方面安排学生进行学习,只有将专业与非专业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学生才能意识到自己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是多么重要,承担的责任是多么重大。这些都不是在专业课的课本上可以学习到的内容。但是在当前的教学工作中,对于非专业的内容通常都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令德育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2 提升中职医学学生德育教育的主要手段

首先,要想提升学生的德育教育水平,就必须要在制度方面多下功夫,开展规范化以及制度化的管理。因此加强对德育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十分必要的。将学生的德育表现作为评选奖学金的一项重要内容,可以引起学生们对于这一内容的重视程度。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甚至应该予以一定的奖励,这样才可以起到积极的带头作用。建立起完善的德育评价制度,是实现对于中职农村医学生培养的主要举措,是令学生拥有医德的重要举措。

其次,对教学方法进行必要的改革。新的教学方式应该重视起学生的实训能力。令他们广泛深入到基层之中,体会到农村甚至是更加偏远的山区医疗卫生状况落后的现象。在实际授课时,还应该引入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优秀人物,成为学生的榜样。如抗击非典、地震救灾等过程中涌现出的大量医疗英雄人物,都是很好的榜样教育实例。

第三,树立现代教育意识,在课堂中加强德育教育。学生的德育教育应从新生入学那一刻开始,直至毕业。为了能在课堂中确实加强医学生的德育教育,需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人文教师与专业教师携手同心,形成德育教育的整体合力;其次,不断加强医学专业课教师自身的人文功底,对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人文素质培训,鼓励他们根据授课情况,结合实例,把德育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程的教育之中,同时让人文教师多学习和了解医学知识,寻求更多的医学和人文的契合点;最后,在教学中贯穿科学史的教育,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都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科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第四,结合专业特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拉近医学生与德育之间的距离,让他们觉得德育就在他们身边,达到提升德育认识的作用。近年来,学院多次成功组织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调查、宣传预防艾滋病、义务支教、街头义诊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既巩固提高了学生在书本上所学的专业知识,又增强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培养了职业道德意识,丰富社会经验。社会实践教育也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从以下方面来改进:一是科学评定社会实践活动的绩效,二是要做好实践活动前的培训工作,三是要寻求社会支持和理解,以确保有充足的人、财、物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四是要组织学生轮流参与,条件允许应全员参与,五是要做到内容丰富,方式灵活多样。

最后,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德育教育氛围。校园文化能塑造良好的性格和高尚的品格,校园文化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质、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为把德育教育融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营造出“大医精诚”特点的校园文化环境,本院在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中,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例如,与兄弟院校联合举行新春诗歌朗诵比赛,放映励志影片,一年一度的“女生节”、学生评优表彰大会,邀请院内外知名人士开展系列人文讲座等,这些活动不但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提升了学生的德育情操,还培养了学生分辨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深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创建医学生德育教育环境的重要途径。

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德育教育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能期望在短时间内就能得以实现,中职农村医学专业的学生要深刻认识到他们将来所承担的重要职责以及作为一名医务人员应该恪守的准则,这些都是只有通过德育教育的学习才能掌握的。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为了培养更多基层优秀的医疗人才,一定要加强对中职医学学生开展德育方面的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篇3

近几年来,随着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的需求,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能够担当时代重任,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对于卫生行业至关重要。因此,大力加强基层卫生队伍的人才建设,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不断提高卫生的医疗技术水平的医疗服务质量,来满足基层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的需求。

一、目前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

1、人才匮乏,尤其高级人才少,学科带头人短缺。由于基层卫生人才引进困难、优秀人才的流失等种种原因,造成人才的缺乏和断档。就我市情况来看,近几年来,随着退休人员的不断增多、考上研究生的人才不断流失、回来就业的大学生较少等原因,造成大多数医疗单位妇产科、儿科、五官科、检验、影像、预防医学、药学等人才都出现断档。近五年我市卫生行业将有111名专业技术人员退休,而近几年来从社会上公开招聘的大学生平均每年约有9人进入卫生队伍,全系统共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有198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5%,而现有的高级职称人员中,一部分是七十年代卫生院校毕业生,他们虽然在各自的岗位上都有一定的建树,但由于年纪、知识更新等种种原因,已很难担当本学科带头人的重任。所以从人才队伍现状分析来看,可以看出在中小型城市卫生人才队伍出现整体素质不高、学科带头人少、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不足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已严重威胁卫生事业健康、协调快速发展。

2、人才引进机制不完善。目前,基层现行卫生行业进人的机制主要是通过“公开招聘”和“人才引进”两种方式。“公开招聘”主要采取招录公务员模式,注重综合素质考试而忽视专业技能考核,用人单位缺乏选与参与权和用人自,造成用人单位被动招人。而有一些专业出现因报名人员偏少,不够开考比例名额被取消。在“人才引进”上,由于医疗机构基础设施薄弱,用人环境不够理想的情况下,缺乏吸引高层次人才的实力,再加编制所限,造成人才引进困难重重。纵观现状,在人才引进方面出现用人单位对公招人员满意度不高,高水平人才引不进,符合引进资格条件的人才不愿意来等现象,从而导致进人机制不畅。

3、用人机制不活。受传统用人体制影响,基层的医疗卫生人才在使用上缺乏有序流动和竞争机制。卫生事业单位中,存在人员能进不能出,职称能上不能下,待遇能高不能低,这种现象成为制约卫生人才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个别专业技术人员受单位经济效益不好的影响,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态度不好,服务质量不高。

4、人才培养滞后。个别医疗卫生单位对待人才培养重视不够,人才培养经费得不到保证,人才培养缺乏系统性,只重使用,不重培养,致使部分人才出现知识老化、能力退化,思想僵化、应用新知识、新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无法打造名院、名科、名医和品牌医疗卫生机构,难以提升中小型城市服务能力和医疗救治保障能力。

二、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

篇4

中国在改革开放30年时间里,城市空间扩大了二到三倍,根据中国社科院的研究报告,在2011年我国的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镇化率也达到了52.6%,2014年12月29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名单正式公布。这意味着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将会承担越来越多的健康服务任务,这也要求我们要针对城市社区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更多的探讨和研究。公共卫生人才主要是指在公共卫生领域中,为人们提供健康教育、疾病预防保健和促进疾病康复,从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疾病,保护人们健康的相关人员的总称。我国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目前已有40多所医学院校设有预防医学专业,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公共卫生人才,为我国公共卫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社会对公共卫生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2003年非典的爆发、2009年甲型H1N1及2013年H7N9的突袭均暴露了我国公共卫生领域存在的问题,提示我们现行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本文将从知识体系的构建、教学体系的构建、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基地的建设和考核体系的构建五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知识体系的构建

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构建实用型公共卫生人才的重要环节之一,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方面,我们要以医学模式的转变为核心,密切关注预防医学工作领域的新进展,构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要相契合。我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为面向基层,培养应用型人才,主要强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教学大纲制定过程中,为了培养出的公共卫生人才更适应社会的需求,对于专业课,加大了实验课比例,强化基本技能训练,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密切结合实用型公共卫生人才的社会职能,增设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突发公共卫共事件处理、公共卫生技能、SPSS统计软件及应用、文献检索、科研设计、心理学和卫生法与监督学等课程。

二、教学体系的构建

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们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引入以问题为中心的PBL教学、案例分析以及课堂讨论辩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塑造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提高培养实用型公共卫生人才的质量。在课堂教学基础上,我们要结合实际,鼓励与指导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培养他们利用校内图书馆资源开展相关知识学习,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可以保障教学工作高质量运行,设立一支由具有高级职称教师组成的督导组,对授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学进行指导和监督,同时学生反馈制度和同行测评制度并行,我们还加强了对学生校外实习实践过程中的教学管理和监督。培养实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必须在原有整体规划教材的基础上,按照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自主编写相关配套教材,教材的内容主要以用人单位对人才能力的需求为主,同时在教材编委阵容中我们增加了用人单位资深专家和基层工作人员的比例,使教材既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具有全面的实践指导作用。

三、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首先,教师学历结构要进行统一优化,努力创建了一支以博士学位教师为主讲教师,以硕士学位教师为教辅教师的师资队伍,在学历结构优化的基础上我们充分发挥博带硕,老帮青,青互助的帮扶团体。其次,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教授到学院讲学,提供青年教师到国内不同高校作为访问学者和到海外学习交流的机会。再次,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院等作为教师实践教学基地,要求在校教师定期轮流到实践基地带教参与实践基地工作,实现教学相长。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必须注重教师在此方面素质的提高,因此,将基层公共卫生单位扩大为教师实践教学基地,以实现教学相长。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定期为城市社区基层服务,了解基层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情况,与用人单位需求相契合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服务与调研双赢,及时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创建一支能培养高质量实用型公共卫生人才的师资队伍。

四、实习基地的建设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是实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设施完善的实习基地是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学校可以利用学生毕业实习和寒暑假开展具有预防医学专业特色的实践活动,在各个市、区疾病控制中心、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食品卫生监督所以及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作为与学校长期合作的学生实习基地。目前我校已在北京、大连、天津、吉林、敦化、白城等地建设了多个实践教学基地,与实习基地联合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估标准和考核制度,增加学生对疾病防控工作的实践经验,不断改进出现的问题。学生通过参与实习单位的实际工作,使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保证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尽快适应工作需要。

五、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

在人才培养的考核体系建设评价方面,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不再单纯以试卷为中心,只注重学生试卷的成绩,而更加注重实践能力水平的考核,增加各门课程实验考试分数,深入学生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操作考核,并视情况在不同课程上推行不同的实践考核标准,增加了实践技能考核的比例,设计出实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应该获得的分数结构。

参考文献:

[1]梁畅.中国城镇化问题研究[J].现代营销,2013,(5):7-8.

[2]林昆勇.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基本思路与重点任务[J].城市,2014,(4):29-32.

[3]卫秦芝,万成松,郑莉.当代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3):274-275.

[4]方玉娉,陈秀梅.我国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0,(6):52-53.

篇5

0 引言

近些年国家出台了各种政策鼓励高等学校的毕业生走向基层,学以致用,为基层服务,尤其是医药卫生人才下基层的计划,这样既解决了日益紧缺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缺失的大问题,也为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大大提高了就业率。因此,各类高等医学院校,尤其是省属普通高等医学院校适时调整办学方针、与时俱进,开展教学改革、制定科学合理的基层培养计划。随着“大学生村官计划”、“西部计划”和“三支一扶”等项目的启动,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考研加分和机关事业单位选聘时实行优先录用等优惠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到基层就业。

1 办学方向倾向于为基层服务,为基层就业垫好基石

许多高等医学院校审时度势,依据现有及将来医药卫生人才的缺口及就业趋势,合理改进办学方针及方向,适时进行教学改革,修改适合基层卫生人才需求的培养方案,为基层就业人才适应基层环境提供了保障。以牡丹江医学院为例,目前正开展“基层应用型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立项课题研究,该项目是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该项目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考试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全面落实《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培养出“留得住、用得上”应用型卓越医学人才。牡丹江医学院的办学方向确立为“为农村办学、为基层服务”,这一办学方向在1997年学院迎接原国家教委专家组本科评估时被总结为“二为”办学特色,并给予了充分肯定。这一办学方向实实在在的体现在学院的各项工作中,尤其是就业工作。学院坚持这一办学特色,计划将用4~5年时间,完成特色应用型医药学本科人才培养试点的周期实践,形成比较成熟的特色应用型医药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模式,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适宜基层工作的高质量人才,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贡献力量。

2 目前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现状

2.1 人力资源总量不足

目前,我国大力推进农村医疗改革,加大了农村医疗、社区医疗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部门的投入,扩大了基层医疗的规模,与此同时产生了一个严重的人员缺口。能适应基层服务特色的全科医生数量严重不足,社区的公共卫生人才更是缺口较大,一些社区医院、乡镇医院的护士比例没有达到标准配备,低于正常。

2.2 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目前,基层卫生人才存在学历低、职称低、能力低的现象。本科以上人才占比例不高,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专科人才,甚至无学历人才。由于近年新进人员较多,中级以下职称人数较多。另外,基层工作人员任务较重,没有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所以能力上肯定不足。

3 影响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因素

3.1 学生自身择业观

很多医学专业毕业生择业观念存在偏差,就业的期望值过高,基层就业根本就没在他们的选择范围内。以牡丹江医学院为例目前我院,毕业生的择业价值观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视野较狭窄,缺乏创业创新的精神准备,更不能适应艰苦条件,一味追求大城市、高收入。多数毕业生看好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把择业定位在城市、大医院、经济效益好的单位反映出毕业生追求高薪、追求舒适、追求名气的心态。通过我们这次调查发现:在全校医学专业抽样调查的800名毕业生中,93.5%的毕业生倾向于在省、市级单位就业,6.5%的毕业生愿意在县级单位就业,而乡级以下单位则无一人考虑;76.6%的毕业生倾向于在三级(三甲,三乙)医院就业,23.4%的毕业生愿意在二级(二甲,二乙)医院就业,而一级医院则无人问津;89%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刚毕业月薪就应该在1500元以上,甚至2000元以上。

3.2 用人单位需求转变

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医疗卫生机构日趋饱和,医学人才市场上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接纳毕业生时考虑的问题已由数量向质量转变,大中城市的综合性医疗机构、经济发达地区的县级医疗机构原则上都需要硕士,其次就是获得英语六级、计算机二级证书。基层则相对要求较低。可是由于医学专业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过高,造成了就业难现象。医学专业毕业生人数在增加,就业难度逐渐加大。由于高等医学院校扩大了招生规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总量明显增加,加剧了就业竞争。另外,目前基层的绝大多数医院的发展重点不在扩大规模而是以急需的、具备一定资历的专业人才为主,大量接收毕业生的状况是不存在的。因此,医学专业毕业生基层就业的难度越来越大。

医疗卫生人才基层就业是大势所趋的,要如何处理好基层就业用需之间的矛盾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要出台相应的政策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更要为医学专业毕业生营造适合的空间。作为毕业生也应考虑到主动适应基层环境,为基层老百姓服务,到缺医少药的地方去,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的实际需要的地方去,实践救死扶伤的崇高理想。相信通过全民的共同努力,我国的基层医疗卫生事业一定会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吴磊.医学院校毕业生去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9):38-40.

[2]邹小荣.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困境与出路[J].孝感医学院学报,2011(6):76-78.

[3]闫珂,孟晓红,常淑香.高职临床专科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问题的调查及思考[J].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2011(23):75-76.

[4]裴丰庭,齐玉龙.新医改政策下医学生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建设[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1(5):66-68.

篇6

二、全市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积极有序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工作,始终坚持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作为关注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 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提高认识、坚定信心,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支持,科学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有效措施,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精心组织,稳步有序推进医疗卫生各项改革,进一步加大医疗卫生公共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改善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了改革的成果。

(二)注重人才,不断充实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推动卫生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医疗卫生需求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超前谋划,积极推进,在卫生人才培养目标与规划、经费安排、编制增加、人员招录、待遇提高等方面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特别注重用好用活卫生人员招录政策,积极做好招录和引进卫生技术人员工作,加大人才招聘、引进力度,不断充实全市基层卫生人才队伍。 年以来,全市公开招聘县、乡卫生技术人员400余名,引进卫生特殊专业人才近100名。

(三)强化培训,积极培养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依据国家和省的培训项目,通过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全科医师、乡(镇)卫生院产科医师培训;选派县、乡卫生技术骨干到省内外医疗单位进修深造;建立和完善省内外卫生专家对口支援制度,由卫生专家到我市医疗单位临床带教、培训人员;建立和完善市、县级医疗单位挂钩乡(镇)卫生院临床带教、培训人员制度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方式,切实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初步形成了一批基层卫生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年以来,全市共培训县、乡卫生技术人员2000余人次,其中到省外培训100余人次;培训村医1584人。

(四)深化管理,努力促进基层卫生人才成长。近年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单位遵循医学人才成长规律,兼顾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为进一步激发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工作热情,积极探索,加强管理,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制和中、高级职称竞争上岗制,推行和完善业绩与报酬紧密挂钩的分配制度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卫生技术人员学习、钻研医疗技术、不断提高业务素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促进了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的成长。同时重点用好现有卫生人才,适时引进高层次卫生人才和紧缺专业急需人才,进一步更新改善卫生人才结构,为基层卫生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五)增强服务意识,大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单位以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务人员整体素质为目标,以改善医疗服务态度、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优化医疗服务环境为重点,完善制度,强化教育,高度重视医德医风建设,要求广大卫生技术人员牢固树立救死扶伤、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自觉遵守职业道德,乐于奉献,廉洁行医,热情服务,切实整治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初步建立了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三)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招录、使用、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创新。目前,我市医疗卫生人员编制虽有较多空闲指标,但因财力困难、招录方法缺乏针对性、灵活性以及部分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工作、生活条件较差等原因,存在招录不到卫生技术人员、浪费招录指标,少数新招录的卫生技术人员不安心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动手能力差,适应本职工作慢等现象。同时由于用人、管理、激励等方面的机制不健全,基层卫生人才成长缺少应有的活力和激励,部分卫生技术人员疏于学习和钻研,医疗技术和业务能力提高缓慢。

(五)医德医风建设仍存在薄弱环节。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包括医德医风在内的优质医疗卫生和保健服务提出了更多、更新、更高的需求,不但使各级医疗单位在医德医风建设方面不断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也暴露出一些薄弱环节:一是少数卫生技术人员缺乏爱岗敬业精神,事业心、责任心不强。二是少数卫生技术人员服务意识淡薄,缺乏与患者沟通。三是少数卫生技术人员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把单纯追求经济利益作为最高准则。四是村医的医德医风教育和管理也比较滞后。这些问题,往往导致少数病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而延误病情,甚至造成医疗纠纷或事故,损害了医疗单位、医务人员的社会形象。

四、几点建议

(一)加大投入,进一步营造加快基层卫生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各级党委、政府和卫生行政等部门要把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发展卫生事业、推行卫生惠民工程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切实把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主动争取,加大投入,不断改善基层医疗卫生工作条件,积极鼓励卫生技术人才到基层、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去锻炼,为卫生技术人才的成长创造必要的条件,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要强化医疗单位内部管理,努力为卫生人才健康成长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成才环境。要关注村医,逐步提高村医的补助标准。要采取政府补助、单位自筹、社会捐助等方式,多渠道筹资建立基层卫生技术人才培养基金,重点支持培养中、青年骨干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积极引导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医务工作者的良好风气,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进一步优化卫生工作者的执业环境。

篇7

虽然福建是我国沿海经济发达省份,但是,2009年福建省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未达全国平均水平,甚至还不如部分西部省份[1],农村医疗卫生人才状况更不容乐观。

(一)总量不足

从2009年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来看,以县为单位福建是2.21人,全国平均是2.46人。从2009年乡镇卫生院人员数来看,福建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人员数是1.07人,全国平均是1.28人。仅在村卫生室人员数方面,福建平均每千农业人口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是1.22,超过全国平均水平0.03[1]。

(二)受教育程度总体不高

2008年福建省县区级卫生人才队伍中硕士0.3%,本科16.6%,大专20.5%,中专49.2%,高中以下(含高中)13.4%;乡镇级卫生人才队伍中硕士0.1%,本科3.7%,大专19.9%,中专54.8%,高中以下(含高中)21.5%[2]。

(三)职称层次总体偏低

2008年福建省县区级卫生人才队伍中正高职称1.5%,副高7.6%,中级23.2%,师级29.0%,士级19.7%,无职称19.0%;乡镇级卫生人才队伍中正高职称0.2%,副高2.2%,中级13.5%,师级33.6%,士级30%,无职称20.6%[2]。

二、海西农村医疗卫生人才现状原因分析

海西农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撑、引导和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以及政府和高校间的协调配合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其中,医学院校承担着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的重任,海西医学教育存在的缺陷是海西农村医疗卫生人才现状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不协调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量逐步增加,国家卫生部《中国2001~2015年卫生人力发展纲要》(卫人发[2002]35号)也提出到2015年每千人口拥有卫技人员3.64人左右。为此,医学院校招生规模得到了扩大,可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匮乏却未得到根本改变,急需充实大量卫生人才,而医学生就业问题却逐年严峻,我校临床医学五年制学生2007年到2009年就业率也仅在90.3%~93.0%,出现“有岗位无人就”和“无岗位可以就”的瓶颈现象。学校在设定人才培养规模和模式上没有很好地与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就业路径结合,即使面对已经定向农村乡镇卫生院录取的学生,也没有加设专门面向他们的海西农村卫生适宜技术类课程,以“定单式”招生却没有“定单式”培养的特点。虽然医学院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协调关系到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人事管理部门和学校的沟通、研究和相互支持,但就高校而言,更多处于被动和服从的状态,未能积极主动地融入海西建设,服务占全省近半的农村人口。

(二)学生就业指导的滞后性

大学生就业指导主要在于学生职业兴趣的培养和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和尝试现实社会中的各种职业,积累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帮助学生在未来较短时间内实现个体人力资本、兴趣和职业的匹配[3]。可见,就业问题对学生来说是一个了解、选择和竞争的长期过程。大学阶段大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丰富阅历、积累经验,是就业的准备期,准备的成效决定着就业的进展和未来事业的发展。但是,不少学生都认为就业是毕业那年的事,在对临床医学专业4个年级1975个学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中了解到,有58.53%的学生专业选择是由亲朋好友或师长决定的;有26.47%的学生完全不了解所学专业;47.44%的学生了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但只有7.89%的学生大学期间有明确的计划,6.12%的学生从未考虑过未来的职业发展。而学校服务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也是滞后于学生毕业那年,对学生在读期间求学意愿动机及就业思想相关问题缺乏系统科学制度化的调查分析研究并形成有效的指导,更缺乏针对立志基层农村就业创业的引导和教育。

(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完善

在我院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来自农村的学生超过一半,尽管他们回农村就业有地缘、亲缘、文缘等优势,但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其中只有1.56%的学生愿意回到农村工作,65.66%的学生希望在大中城市工作;58.71%的学生表示选择学习医学是考虑该专业就业和发展前景好,待遇好且有保障。就是定向招收的学生,他们都来自农村,其中不少是迫于高考分数限制、家庭经济情况和家长要求而做出的选择,他们有的入学后就开始思考和了解毕业后如果不履行合同,到其他地方就业或考取研究生要承担哪些责任,能否承受相关的代价等等。录取为临床医学高职专升本定向基层乡镇卫生院的学生,入学就可享受政府给予的每月1千元生活补贴以及学校相关资助政策,但是,两届均有50名左右的学生因为找到非定向基层的工作单位而放弃入学资格。虽然医学教育具有社会性、实践性和服务性的特点,但是目前医学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性强,针对性弱,没有在专业特点、地区特点方面丰富内涵,显然不够完善和科学,难以较好地服务于地区特别是农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

三、海西医学院校应对措施探讨

为农村基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医药卫生技术人才,是我国医学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4]。海西医学院校应遵循科学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发挥教育主体积极性,融入社会发展大局,服务海西农村建设。

(一)更新观念,站位海西

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是党和国家就加快海西建设的全面动员令。积极融入海西建设,是海西高校义不容辞的时代责任。但是有备融入,方能有效服务。

1.更新观念,准确定位

高校要深刻认识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海西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和肩负的职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新观念,准确定位,科学介入,服务海西。作为海西医学院校,为海西建设提供健康保障支撑是其重要职责。海西医学院校要勇于承担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医疗卫生技术创新、救死扶伤等多重使命,探寻科学有效的路径,构筑海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农村医疗卫生保健水平,促进和谐海西建设。

2.站位海西,科学发展

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是高校主要的发展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再次强调要加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提出“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倾斜,加强医学人才特别是全科医生培养,完善鼓励全科医生长期在基层服务的政策。”海西医学院校要站位海西发展大局,科学筹划学科建设,确定专业设置与从事课程开发,统筹各种办学资源并进行优化组合,积极为海西农村享有公平、公益、适宜、可及的卫生服务发挥更大的作用。

3.巧搭平台,服务海西农村

国家卫生部《中国2001~2015年卫生人力发展纲要》提出到2015年医生要全部达到大专以上学历水平,护士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不低于30%。海西医学院校要充分利用学分制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和成人教育体制的特点,开放办学,搭建面向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教育超市”,满足他们在职继续教育的需求,有效缓解他们工学矛盾等困难,分阶段学习,达到提升医疗水平的目标,实现既“人职匹配”又“人职发展”。建立高校教学科研和农村医疗卫生技术人员虚拟团队,合作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实现共赢。既提升海西农村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及创新意识和能力,改善他们受教育程度和职称层次,又着力解决农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预防和治疗,还可丰富教师授课内容与农村病种的结合,通过既教书又育人,引导学生正确定位,明晰海西农村对医疗卫生技术人才的需要,以及医疗卫生技术人才立足海西农村的发展空间。

(二)科学指导,有效规划

职业生涯设计可以帮助人们明确个人职业发展的目标,在工作和学习中不断坚持为这个目标积累资源,创造条件,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把握机会,顺利发展个人职业。但是,职业生涯设计的基础是人们了解自己,了解社会环境,然后在纷纭的环境中找好适合自己的人生坐标。要帮助学生明确求学意愿动机,了解专业发展前景,规划大学生涯以及职业生涯,必须围绕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体系,科学设计从学生入学教育到毕业教育整个大学阶段的职业发展教育体系,教育引导学生把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与祖国的繁荣富强融为一体,把个人的进步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结合起来,最终服务社会,实现人生最大价值。

1.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我校2006年开始分别要求二至四年级学生指定选修这两门课程,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我们调查发现,2005级到2007级学生这方面的意识增强上升明显。

2.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师资队伍建设这两门课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由于课程开设时间短,任课教师多为学生工作系统教师兼任,大多缺乏专业培训或必备的知识基础,很难保障教学效果,需要科学规划,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3.加强辅导员队伍培训,开展相应的研究,提高相关的能力和水平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贯穿学生大学生涯全过程,需要辅导员的指导和帮助。我们调查发现,一年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很弱,除了因为学生选修是从二年级开始,也因为还没有形成赋予辅导员职责从学生一年级开始相关系统指导工作,因此,要加强辅导员队伍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知识和能力的培训,特别是有关医疗卫生管理和改革相关政策的学习和理解,宣传韩启德式的基层就业成功事例,跟踪学生职业设计,科学指导基层就业。

(三)就业教育,突出实践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和有力支撑。《福建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和各类人才到农村、企业基层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创业或服务。海西医学院校要引导医学人才面向基层就业,关键在于做好就业教育。而就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社会整体工程,贯穿学生大学教育全过程,需要整合社会各方力量,既要有理论宣传,又要突出实践环节,促进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结合专业特点,客观分析社会环境,树立面向海西农村需要的科学的就业观念。

1.创新形式,丰富新生教育,充实职业生涯初探期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生入学就开展专业思想和心理素质调查,了解学生求学意愿动机以及心理素质情况,掌握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信息,开展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邀请地方卫生管理部门领导到校全面介绍医疗卫生现状及发展规划,帮助学生及早把学习和专业发展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明确学习目的。设立高年级优秀学生担任新生辅导员助理,全面深入细致地引导新生,帮助新生了解所学专业,引导规划大学生涯,确立学习目标,寻求学习动力。

篇8

优化机制体系结构

卫生人力资源优化机制是以卫生人力资源为优化对象,以国家和相关部门政策及具体机构的体制为基础,相互之间协同优化的相关机制的总称(见图)。在具体制度和体制的基础上,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分配机制、人才评价机制、人才提升机制相互制约,协同优化,对人力资源产生作用,实现人力资源的整体优化。

1.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培养机制,指通过教育、培训、实践等方式为卫生机构培养专业人才和后备人才的机制。人才培养机制是其他人力资源机制的基础,只有在为卫生事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后,才会有接下来的分配、评价及提升阶段。

据《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5年以来,我国每千人口执业医师的数量始终保持着持续增长。虽然增速缓慢,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但始终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对我国卫生人才事业必定能起到厚积薄发的作用。我国卫生人才在数量上保持平稳增长,但在与卫生事业对人力资源需求的衔接方面尚不尽如人意。卫生人才培养工作要有一套健全和完善的机制体系,就目前我国实际情况来看,重点是要加强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学科建设,进一步提高医学理论与技能教育水平,加快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医生、护士道德素质的培养等。

2.人才分配机制

人才分配机制,指经过培养合格的人才在各地区卫生机构的工作分配或招聘机制。人才分配机制是卫生人力资源机制的重中之重,只有实现人才的合理分配,才能使人才在各地区各个工作岗位上竭尽所能,实现自我价值,提升工作绩效。同时,能有效协同其他地区、其他岗位,实现卫生事业的有序发展。

表1以华北地区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卫生机构人员数为例,从各地区总人口与卫生人员总数的对比可以看出,北京占据了大量的卫生人力资源,而河北和内蒙古卫生人力资源相对紧缺,就每万人口所占资源数来讲,地区间的卫生人力资源分配明显不合理。

表2表明,我国各卫生机构间人才分配不合理。卫生人才在大型医院扎堆,街道和乡村的卫生院,却很少有人愿意去。而现实的情况是,许多小病在基层卫生机构就能治愈,但却因为其人力不足(这里指真正具有全科医师执业资格的人),导致患者在大型医院扎堆,由此出现看病难等问题。在乡村,由于卫生人力资源不足导致的看病难问题就更加突出了。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健全全科医师培养机制,并制定激励机制,鼓励更多的人才去社区、去乡村;在大型医院实施竞争上岗制度,使大型医院的人力资源更多的流向社区和乡村。

建立合理有效的人才分配机制,重点是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第一,吸引人才扎根基层,稳定基层卫生人才队伍。为基层工作的高层次卫生人才,提供在大中型医疗卫生机构实习、进修等学习机会,同时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大医院的卫生技术人员到基层,通过兼职兼薪或带教讲学等形式为社区服务。第二,建立社区卫生人员岗位聘用制度。结合国家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基层岗位管理有关规定,综合考虑基层卫生事业发展需要,通过公开招聘、竞聘上岗,实现全员按岗择优聘用、合同管理。第三,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实行以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为主要内容的收入分配办法,对于志愿在艰苦偏远地区服务的优秀毕业生,可适当提高薪级工资。此外,要真正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还需要综合考虑地区和卫生机构等因素,注意地区和卫生机构间人才分配的协同优化。

3.人才评价机制

人才评价机制是对人才的工作情况、能力、素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的机制,其主要内容是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机制,还包括上级对员工的评价、员工相互评价和社会评价等机制。

人才评价机制在人力资源优化过程中起着内在动力的作用,它是实施人才激励的基础,只有在有效的评价机制下才能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就目前我国的卫生人才评价现状看,应进一步完善各类卫生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标准,对从事临床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淡化论文要求,注重实践能力;对从事科研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强化创新能力,鼓励潜心研究。

要不断完善和优化卫生人才评价机制,坚持以用为本,健全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符合卫生人才特点的科学化、社会化评价机制;拓宽卫生人才评价渠道,改进卫生人才评价方式,对不同所有制医疗卫生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科学合理评价;研究建立更加注重实际贡献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评价机制。

4.人才提升机制

人才提升机制是指人才在分配到工作岗位以后,在工作中得到的能力提升和对工作状况感到舒适满意的程度的实现机制。包括能力提升机制及满意度提升机制等。

一是提升员工的执业能力。完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任职资格制度,规定其获得执业(任职)资格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晋升均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同时,加大对员工培训的力度,提升其执业能力及职业素质、道德素质、人文素质等。

二是提升员工的满意度。创造舒适的工作环境,给予丰厚的福利待遇,使员工安心工作。只有全身心投入到本职工作中,才能真正提高工作效率。

篇9

【中图分类号】R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1

基层医疗机构作为我国医疗机构体系中覆盖最广,最基础的一级机构,遍布全国的各个角落,服务对象是广大的基层百姓,所以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状况将对整体医疗状况的改善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卫生改革不断深人,医学模式的改变与患者就医观念的转变,给医疗机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基层医疗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基层医疗机构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人才对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人才是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的核心。现在我国尽管多数县、乡、村的基层医院都陆续建了起来,但由于医务人员的匮乏,医术较差,农民或病不得治,或花更多钱进城求医,既费力又伤财。由此可见,人才问题已成为我国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的瓶颈。

(二)人才是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竞争力的关键。医疗机构的竞争表面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再好的技术和设备都需要人来完成,谁有了高素质的医疗人才,谁就能抢占医学科技发展的前沿,就能提供更好地医疗服务,所以说人才的价值将成为衡量医院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二、基层医疗机构的人才现状及原因分析

随着国家投入的不断加大,基层医疗机构的硬件水平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提高,而人才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制约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的瓶颈。

(一)数量不足、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学历及整体业务素质偏低。基层卫生人才队伍普遍存在的医疗卫生队伍人员数量不足、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学历及整体业务素质偏低问题,具体表现为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少,无学历、低学历和无职称的人多。大多数乡镇卫生院以普通大专、中专毕业的卫生技术人员为主,专业技术素质较低,难以形成卫生人才群体,医疗卫生知识更新较慢,难以跟上卫生科技进步的步伐。

(二)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低、待遇差。多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靠创收维持生存,大部分乡镇卫生院靠医疗收入发放医务人员工资。由于技术、设备、房屋等条件差,城乡居民对其信任度不高,看病就医的人数不多,医务人员自然感到失落,无法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一部分卫技人员、尤其是技术骨干人才不安心、不甘心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千方百计调往城市,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卫生技术人才的短缺。

(三)财政投入不足。基层卫生院属于事业单位,除承担医疗卫生服务外,还要承担公共卫生及改善房屋、设备等方面的常态投入。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乡镇卫生院基本的医疗服务条件难以改善,导致乡镇卫生院服务功能弱化。卫生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差,使得医务工作者待遇不高,工作积极性受挫,人才外流现象严重。

(四)城乡配置失衡。相对于城市医疗机构高层次人才集中、设施设备先进而言,我国乡镇基层卫生院基础设施设备落后明显,而且承担着医疗、防保、健康教育等多项任务,业务多样且工作繁杂。城乡之间工作生活环境差别大,多数乡镇卫生院经济效益差,使得优秀卫生人才不愿到基层工作,现有的基层卫生人员由于发展空间狭窄、晋级晋职困难等因素不能安心工作,流失严重,更加重了城乡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失衡的现状,使得基层卫生院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的情况更加恶化。

(五)提升机会较少。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定位是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技术水平低,锻炼机会少。在职称评聘上,越往基层中级职称、高级职称指标越少,导致部分医务人员无法实现自己的晋升愿望。

(六)对口支援流于形式。到乡镇卫生院对口支援的医务人员一般是县级医院的业务骨干,而县级医院专业技术人才本来就缺乏。在实际执行中,支援医生很难做到全年帮扶,一般一周最多在乡镇卫生院一两天,支援作用大打折扣。

(七)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由于基层卫生院人手不足,派人员去进修、学习往往会打乱卫生院的全盘工作,使许多人员无法离岗参加培训。部分卫生院为了应付,派一些非卫生技术人员重复参加培训,效果很差。部分卫生院担心人员培训后流失,对派出医务人员进修和接受学历教育持消极态度。

三,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人才培养工作的几点措施

(一)国家应给予的各项政策支持

1.财政政策支持。国家加大对卫生医疗事业扶持的力度,不仅要改善硬件,更要提高基层医生的收入水平。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工资无法兑现,待遇低直接影响了卫技人员队伍的稳定,是造成目前困境的根本原因。就目前它们经营状况看,完全通过医疗业务收人难以解决职工的工资和待遇问题,同时还会造成基层医疗机构重经济创收,轻公共卫生的状况,与其以公共卫生为主的定位不符。因此,应像教师一样将基层医务人员工资、奖金列入国库统一支付,而它们的医疗服务收入则作为其发展经费,作为政府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和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补充。

2.国家应给予基层医疗机构人才培养政策的支持。第一,实施全科医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政策。国家在培养基层医疗机构人才时,应充分考虑到基层医疗机构的特点,多配备全科医生。目前,我国全科医生培养培训体系不健全,缺乏配套的人事政策和激励考核机制。全科医生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满足不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应把全科医生专业纳人医学院校的学科建设当中,采用定向培养的方式大量培养全科医学人才,以满足基层医疗机构的需要。所需经费全部由财政安排。定向生要与培养学校和定向医院,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卫生行政部门签订培养与就业协议,保证毕业后定向到基层医疗机构服务l0年以上,这样既可以解决基层缺乏医疗专业人才的困境,又能够帮助家境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第二,鼓励和吸引人才政策。鼓励和引导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优秀退休医生和城市富余医务人员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到层医疗机构工作的大专及以上的毕业生,可提前转正定级;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支持毕业生参加规范化培训,为毕业生在大中型医疗机构实习,进修创造条件;凡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的医师和护师,可在职称晋升给予适当倾斜,可优先参加相应的培训或业务进修。第三,人才保障政策。造成基层医疗人才短缺的因素很多,其中―个主要原因在于医疗单位“进人难”。实施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政策后,基层医疗单位只能以聘任的方式引进医学院校毕业生,且引进人员的工资福利全部由单位自行承担。因此,应给予基层医疗机构自主的人事权与足够的人员编制,以解决基层医疗机构编制不足,人员选择不自主的问题,使医疗机构能够选择真正需要的人才,并给予其编制,使他们得到相应的保障,有利于在其岗位上安心工作。但应签订相应的服务期限合同。

(二)基层医疗机构应采取的对策

1.建立吸引人才的机制。建立竞争的任用制度,应克服论资排辈倾向,允许有才干的人脱颖而出。要明确用人标准,实行竞争上岗,这样就可以使有真才实学的人得到发展机会,使医院产生吸引力。

2.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在分配上体现出贡献大小,是对人才价值的承认,对于吸引人才有重要意义。根据现行医院管理体制,不宜在基本工资方面拉开差距,但可以采用诸如立功晋级,创收提成,单项奖励等办法体现按贡献分配的原则。

3.建立稳定骨干的人事管理政策。扎实培养和使用好本单位的人才,建立人尽其才用人体制,在培训、晋升、工资奖金等方面对有贡献的人员给予倾斜,以鼓励优秀人才。按不同服务期及不同总收入确定工资数额,也是留住人才的好办法。

4.加强在职人员的学历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

第一,对在岗无学历的进行大专以上学历教育,完成学业者可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对于具有相应执业资格的医师、护士、药剂以及医学类相关专业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和专业对口的原则通过参加成人高等教育等多种形式进行后续学历教育,进一步提高基层卫生人员的学历层次。

第二,对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实行全员继续医学教育,以继续教育项目为主要学习形式,多种形式并举。比如:分期分批派基层医生到上级大医院进修、培训,定期参加相应医院的学术活动,交流会和专家讲座,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

第三,争取各大医院的支持,使其与基层医疗机构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一方面大医院要组织本院有资质的医生定期无偿到基层开展相关培训;另一方面各大医院要为进修人员提供便利,开通进修绿色通道,实施减免进修费用,分期分批组织基层医生到大医院进行全科医学培训。

四、结语

解决基层医疗机构的人才问题,需要我们要抓住机遇,珍惜人才,提高人才待遇和人才素质,完善基层创优机制,为人才创造出良好的工作环境,而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离不开国家良好的政策,地方政府的支持,医疗机构的重视,人才自身素质的提高。只有这样基层医疗机构才能健康,快速,稳步发展,更好地发挥基层医疗机构的分流作用。

参考文献

[1]钣保刘智勇,王B,冯俊剑.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的工作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苏、浙江、河南三省的调查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6,(12):924-926.

[2]陈瑞娟.基层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4,(20):148-149.

[3]热西旦・艾克热木,闫景红,古丽巴哈尔・卡德尔.新疆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培训现状调查[J].中国病案,2011,(09):54-57.

篇10

    《2009年福建省卫生事业发展情况》显示,2009年末,我省卫生机构总数6984个(含个体诊所,不含村卫生室),卫生机构床位总数104189张,卫生技术人员127449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51957人,注册护士47604人。全省共有乡镇卫生院877个,床位22013张,占全省卫生机构床位总数的21.13%;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20646人,占全省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16.20%,其中执业(助理)医师8966人,占全省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17.26%;注册护士5752人,占全省注册护士总数的12.08%;其中中心卫生院153所,床位7273张,卫生技术人员6356人。我省共有村医疗点19627个,执业(助理)医师1717人,注册护士266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8192人。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农村基层卫生资源的普及率较低,卫生人力不足问题突出。

    1.2农村基层卫生人才构成情况

    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2008年,我省乡镇级卫生机构的人员以中专学历为主,占54.83%,大专或高职学历的占19.91%,无学历人员占21.52%;乡镇级卫生机构的人员以初级职称为主,占63.53%,乡镇卫生院取得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仅占14.85%,无职称人员占20.62%。全省卫生人员以年龄在40岁以下的为主(达60.95%),省级和地市级卫生机构年龄在40岁以下的卫生人员占65.00%左右,而县区级和乡镇级卫生机构卫生人员的比例在58.00%左右,两者具有显着性差异。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乡镇级卫生机构学历层次和职称等级偏低,无学历和无职称人员还占有相当比例,整体素质较低,人员队伍相对老化。

    2原因分析

    2.1城乡二元差距致使卫生资源分布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陆续出台,农村基层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各项基础条件大幅改善,交通、生活日益便利,城乡差距越来越小。但城市聚集优质资源的效应,致使优秀人才在农村基层“留不住”[3],城乡卫生资源的差别依然很显着。

    2.2医学生自身定位不准确,就业期望值过高

    虽然我们在招生宣传、新生入学和就业指导时一再强调,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教育主要培养的是面向农村基层的医学专门人才。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多数医学生择业观念陈旧,追求优越、舒适、便利的城市生活,择业定位在城市、医院及经济效益好的单位,有的医学生宁愿放弃所学专业,也不愿到农村基层就业,人为造成医学生“下不去”。

    2.3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缺乏配套的人才培养措施

    刚走出校门的医学生充其量只能是“半成品”,临床知识技能不熟练,普遍缺乏临床工作经验。而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本身就缺乏高水平的临床带教医生,且病源、病种及基本医疗设备也相对不足,这就无法给这些刚毕业的医学生提供继续教育和培养的条件,即使把新毕业的医学生招进来了也“用不上”,还可能影响这些医学生的成长、进步和发展。

    3建议

    3.1坚持政府主导,建立面向农村基层临床医学生订单定向培养制度

    2010年6月,国家发改委、卫生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决定从2010年起,连续3年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免费医学生培养工作,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这是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对于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从现阶段农村基层卫生事业发展情况来看,这一政策的覆盖面还必须进一步扩大,并且延续推行较长一段时间,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才匮乏、素质不高的问题,确保惠及广大农村基层。这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贯彻落实好这一政策措施,结合区域卫生规划,研究制订农村基层卫生人才培养计划,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出台相关优惠政策,组织实施好农村卫生人才的订单定向培养工作,为农村基层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适宜卫生人才。

    3.2建立全科医生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基层临床医生规范培训

    面向农村基层的临床医学生要按全科发展方向培养,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临床能力培养,以适应农村卫生工作的需要[4]。各级政府要设立全科医生培训专项经费,保证全科医生培训工作的经费投入,依托二级以上医院建立一批功能完善的全科医学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对农村基层现有临床医生实施全科医生岗位培训、骨干培训,同时组织开展全科医生培养,保证新毕业医学生经规范培训后进入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提高农村基层临床医生的能力素质和水平[5]。

    3.3推行县乡联动、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拓宽农村基层

篇11

《2009年福建省卫生事业发展情况》显示,2009年末,我省卫生机构总数6984个(含个体诊所,不含村卫生室),卫生机构床位总数104189张,卫生技术人员127449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51957人,注册护士47604人。全省共有乡镇卫生院877个,床位22013张,占全省卫生机构床位总数的21.13%;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20646人,占全省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16.20%,其中执业(助理)医师8966人,占全省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17.26%;注册护士5752人,占全省注册护士总数的12.08%;其中中心卫生院153所,床位7273张,卫生技术人员6356人。我省共有村医疗点19627个,执业(助理)医师1717人,注册护士266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8192人。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农村基层卫生资源的普及率较低,卫生人力不足问题突出。

1.2农村基层卫生人才构成情况

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2008年,我省乡镇级卫生机构的人员以中专学历为主,占54.83%,大专或高职学历的占19.91%,无学历人员占21.52%;乡镇级卫生机构的人员以初级职称为主,占63.53%,乡镇卫生院取得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仅占14.85%,无职称人员占20.62%。全省卫生人员以年龄在40岁以下的为主(达60.95%),省级和地市级卫生机构年龄在40岁以下的卫生人员占65.00%左右,而县区级和乡镇级卫生机构卫生人员的比例在58.00%左右,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乡镇级卫生机构学历层次和职称等级偏低,无学历和无职称人员还占有相当比例,整体素质较低,人员队伍相对老化。

2原因分析

2.1城乡二元差距致使卫生资源分布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陆续出台,农村基层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各项基础条件大幅改善,交通、生活日益便利,城乡差距越来越小。但城市聚集优质资源的效应,致使优秀人才在农村基层“留不住”[3],城乡卫生资源的差别依然很显著。

2.2医学生自身定位不准确,就业期望值过高

虽然我们在招生宣传、新生入学和就业指导时一再强调,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教育主要培养的是面向农村基层的医学专门人才。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多数医学生择业观念陈旧,追求优越、舒适、便利的城市生活,择业定位在城市、医院及经济效益好的单位,有的医学生宁愿放弃所学专业,也不愿到农村基层就业,人为造成医学生“下不去”。

2.3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缺乏配套的人才培养措施

刚走出校门的医学生充其量只能是“半成品”,临床知识技能不熟练,普遍缺乏临床工作经验。而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本身就缺乏高水平的临床带教医生,且病源、病种及基本医疗设备也相对不足,这就无法给这些刚毕业的医学生提供继续教育和培养的条件,即使把新毕业的医学生招进来了也“用不上”,还可能影响这些医学生的成长、进步和发展。

3建议

3.1坚持政府主导,建立面向农村基层临床医学生订单定向培养制度

2010年6月,国家发改委、卫生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决定从2010年起,连续3年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免费医学生培养工作,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这是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对于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从现阶段农村基层卫生事业发展情况来看,这一政策的覆盖面还必须进一步扩大,并且延续推行较长一段时间,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才匮乏、素质不高的问题,确保惠及广大农村基层。这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贯彻落实好这一政策措施,结合区域卫生规划,研究制订农村基层卫生人才培养计划,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出台相关优惠政策,组织实施好农村卫生人才的订单定向培养工作,为农村基层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适宜卫生人才。

3.2建立全科医生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基层临床医生规范培训

面向农村基层的临床医学生要按全科发展方向培养,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临床能力培养,以适应农村卫生工作的需要[4]。各级政府要设立全科医生培训专项经费,保证全科医生培训工作的经费投入,依托二级以上医院建立一批功能完善的全科医学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对农村基层现有临床医生实施全科医生岗位培训、骨干培训,同时组织开展全科医生培养,保证新毕业医学生经规范培训后进入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提高农村基层临床医生的能力素质和水平[5]。

3.3推行县乡联动、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拓宽农村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