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中学记叙文

中学记叙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4-04 09:18:0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中学记叙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学记叙文

篇1

一、引言

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获得其意义的心理历程。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和状物为主要内容,以叙述、描写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在初中各类考试中,记叙文阅读是使用最广泛的题型,尤其是其考试形式有了很大变化。以前大多只考学生的基础知识,如字、词、句的理解,段意的概括。现在的阅读题更多体现人文性、教育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所以,我们教师应该更新观念,探索新的方法。

二、发扬教学民主

教学民主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认识到学生对课文的主观理解可以不求统一,允许学生质疑课文中的观点或老师的讲解,有保留独立见解的权力。当学生的思维和答案超出了教师的设计、安排和期望时,我们不应立即否定学生的思维,不强行将学生的思维活动纳入教师设计的轨道。如果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理由,那就该鼓励。如在上《秋魂》这一课时,就文后的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世界上有不经过风吹雨打而成熟的果实吗?世界上有不经日光照晒而成熟的果实吗?”这两句话的顺序能否调换一下,为什么?教参给的明确答案是不能调换,因为它和前面内容相一致。但就有的学生认为可以调换,只要把前面相应的内容也调换就可以了,这是一个全新的见解。倘若教师照搬教参的答案并生硬地让学生接受,那就只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死读书,原本是丰富的记叙文阅读教学就变成了一潭死水。为此,教师应努力创造民主的课堂气氛,把过去那种千人一面、千声一腔的课堂还给学生,并让其自己去体会,我们从旁引导就足够了。

三、注重学生情感意识的培养

篇2

一、从面向两个实际(高考和现阶段高中校园生活实际)的意义上,作文教学训练必须回归记叙文为主

由于激烈的升学竞争,高考成为了高中教学的一根指挥棒。新课标实施以来,高考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作文命题也逐年贴近生活,贴近高中语文教学实际。近几年来,高考作文主要是两种文体:记叙文和议论文。尽管高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两种文体都会写,尽管两种文体的写作难度大致相当,但是经过实践的检验,议论文写作从来都是高考学生的弱项。因为,议论就是“分析”,分解和剖析事物的内部构造和内部矛盾、外部联系和外部矛盾,并做出自己总体上的判断。这是需要生活阅历和人生经验的。甚至可以这样说,不在人生的道路上尝过许多酸甜苦辣,摔过几次大筋斗,是难以讲出多么深刻的道理来的!高三学生的年纪都在18岁上下,如今又基本上被“圈”在学校里,“茅庐”还没有“初出”,要他们发表人生的见解,分析事物的“内里”和“外在”,委实是难为他们了!说明白一点,这是“赶鸭子上架”!从这些年来的作文答卷情况看,选择记叙文写作的学生作文整体情况比写议论文相对较好。

二、回归记叙文为主,高中作文教学训练的具体做法的教学意义探究

明确了高中作文教学训练回归到以记叙文写作训练为主,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接下来就要思考,在作文教学的训练中,在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解决“怎样训练,训练的指标与内涵”的问题。笔者认为,多年来,许多教师先后总结出的一些经验值得借鉴。笔者经过教学实践与思考,抛砖引玉,粗议于下,以就教于方家。

1.在作文的文体形式上要训练学生写好“完整记叙文”

所谓“完整记叙文”,是相对“单项描述为主”的“小作文”而言的,即一般意义上的有头有尾、记人叙事比较完整的记叙文。高中作文教学必须努力挣脱。当然,要想写好“完整记叙文”,教师必须训练学生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要认真审题。由于命题往往是一个词,如《雨后》《眼睛》《寻找》《手》等,所以,显得有虚、有实,既确定又不完全确定。这就要求考生在下笔前吃透这个词的含意。譬如《尝试》,就一定要抓住两个要点来写:第一次作为;主动作为。否则就走题了。

文体感要强。通篇必须以记叙、描写为主,不得大发议论。为了防止自己控制不住自己,不妨“断其后路”:通篇不发议论,只靠记叙、描写和适当的抒情。

要以情动人。所选的生活题材,必须是能让作者自己十分感动的。就是说,在高考考场上,一想起这个人、这件事,作者就十分动情。自己都不感动,怎么能打动阅卷教师呢?

2.在作文写作技巧中要训练学生练好记叙文写作的“常见功夫”,不要盲目追求“新、奇、怪”

高中语文教学还是强调训练学生练好记叙文写作的“常见功夫”,不要盲目追求“新、奇、怪”。不排除学生作文出现“新”、“奇”、“怪”,但是,这得建立在练好记叙文写作的“常见功夫”的基础上,否则,只能是弄巧成拙。

记人记事要顺乎自然。有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小学生的记叙文写得比初中生有味,初中生的记叙文写得比高中生有味。这里所说的“味”,非指词汇量和文字基本功,而是指文章给读者带来的真实感、亲切感和生活美感。中学生大哥哥、大姐姐就会比小学生小弟弟、小妹妹更会“做人”、“做文”,更会“摆平”各种人际关系,更容易说“套话”,更容易“拔高”和“贬低”,于是,他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之中犯了作文的一大忌:做作,不自然。貌似平平常常的记叙,纯然是家常话语,但它有时能把亲情、爱情、友情,把当代世俗生活中活泼可爱的各种感情的“浪花”,天然无邪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原汁原味,令人回味无穷。这就是“清水出芙蓉”,这就是“天然去雕饰”。

要用“小石子”激起“大波澜”。记叙文的感情力度要大,但激起感情“波澜”的“石子”要小;还是那句老话:要以小见大,一以当十。激起感情“波澜”的“小石子”就在日常生活之中,它常常是一个动作,一样东西,一种眼神,一两句话……这些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生活细节一旦冒出来,就能够诱发我们的思路,叩响我们的心弦,只要投放得当,击中生活的漩涡,其写作效果是颇为理想的。

总之,高中作文教学向记叙文的回归既有现实的需要,也有实际的行为操作可能。高中语文教师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通过记叙文写作训练,切实提高学生作文写作能力,为学生终身能力构建最基础的能力保障,这就是真正落实新课标的要求,真正实现新课标的理念。

篇3

生成和预设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这是和谐课堂建设的基础和关键。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既应有预设,还需要进行一定的生成,这二者之间存在不同侧重点,所谓预设主要是尊重文本,需要在课前进行提前的设计;生成则是尊重学生,是在课堂上进行生成的。这二者之间并不存在完全的对立性,而是互相统一的。所以,应引导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这样才能确保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构建,对学习过程加以尊重,并对学习结果进行重视。

二、主导和主体之间的关系

要想处理好主导和主体之间的关系,就应分清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主次关系。我们应明白学生只有经过认真动脑和主动思考,才能确保得到的知识为有用的知识,才可以对其进行灵活应用,从而为学生今后工作和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我们应对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主导课堂局面进行突破,确立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以确保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使得学生语文素养得到整体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培养。所以,教师应真正实现观念和角色的转变,以学生学习组织者、课堂教学组织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供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之间进行互动和多向交流的重要过程。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0044-02

初中作为素质教育的最后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数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是对小学学习的一个提升,又是进入高中后的基础,从而起着重要的衔接作用。因此,初中数学是一个关键性的环节,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新课改下的教学,已经逐渐将以教师为主体向学生转变,在这一基础上,将“问题连续体”渗入到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问题连续体”的含义及相关应用

第一,这类问题大部分是依据事实的具有一定层面上的封闭性,问题和问题的相关解决思路是单一的,它提出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对某一事实进行了解。比如,在设计并制作长方体礼盒时,可以提出长方体有几个面组成?长方体的体积由表面积公式是什么?这类问题虽然对学生的培养力比较小,但却是不可缺少的。

第二,这类问题仍然是那种封闭性的问题,但是它需要学生对其进行相关思考和推理才能得出结论。比如:一张长方形的纸按照三条等分线进行折叠会得到什么形状?这类问题可以提升学生的能力培养,还能让他们对所学知识进行相关复习,得到更好地巩固。

第三,将个别问题进行扩展,并总结规律,掌握其概念和原理。比如:将几个完全相同的等边三角形进行粘贴并排列起来组成不同的形状,哪一个可以通过折叠形成多面体?这样可以让学生根据一个例子知道其规律,为以后的教学节省很多时间。

第四,在掌握知识的原理和概念后,运用知识对问题进行解决。比如:在对一元一次方程讲解过程中,通过对知识的相关讲解,让学生通过过程中的合并同类项、移项和去括号等相关方法进行计算。这样可以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综合运用。

第五,在符合教学的主题外,引导学生发现并自主解决和所学知识相关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创作能力。比如:在对《多姿多彩的图形》进行教学时,先让学生对自己知道的图形进行述说,然后再让学生观看课件资料,从而来认识到更多的图片。并且还可以向学生问这样一个问题:在一个长方体的每个面上都涂上不同的颜色,将它进行组合后,从不同角度去观察,那么每个面的对面是什么颜色呢?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应用现状

目前,“问题连续体”的教学方法在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这种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可以获得学习中的更多乐趣,并且这种教学模式是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常来说,有利就有弊,“问题连续体”在目前的教学中还是存在着自己的不足。首先,教师提问的频率较多,没有把握住学习的重点;进行课堂设计和课后练习的设计时,没有对其进行系统整理;其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对方法上的不了解和不重视。因此,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应该提出有效方案,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三、“问题连续体”应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针对目前“问题连续体”的应用现状,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格外注意以下几点:1.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实现“以人为本”。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要将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相应启发,注重对学生的相关指导,尽量做到和学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反映出的问题,并积极做出回答,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教学;2.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教学问题的设计。教学的本质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展开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用那些容易让学生接受和理解的问题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并且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同时,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问题的设计,提问也应该合理,不要太过于频繁,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进行提问,还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针对所学问题进行相关的反思和提问,这样有利于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篇5

高中语文写作教材比较注重自由写作训练,通过学生的课外练笔这种自由作文的方式,语文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活思想”,而关于爱与友谊的话题始终是高中学生关注的一个焦点。同时,目前的高中学生由于缺少爱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存在许多模糊错误的观念,这也表现在课外练笔中。我们不妨摘录几条:“只有学生时期尤其是中学阶段才有真正的爱情”,“高中不谈恋爱,到了大学说起很没面子”,“我喜欢谁就是谁,不需要任何理由”,“爱就应该轰轰烈烈,曲曲折折,死去活来,就像青春偶像剧演的那样”,等等。

1.2爱,不应是青涩早熟的果子。

《孔雀东南飞》中有一句:“十七为君妇。”这是否意味着“早恋”古已有之,不足为奇?这一方面说明古人缺乏有关人生长发育的科学知识,另一方面也是古代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伦理习惯造成的。现代心理科学告诉我们:由于营养和文化的共同作用,人的生理成熟年龄已经大大提前,而心理成熟年龄却又大大延迟。这一巨大的矛盾给教育造成了严峻的挑战。讳疾忌医,鸵鸟政策,当然不行;顺其自然,放任自流,更是不对。唯一的对策是,让学生在遥望爱情的高中时期受到爱的教育,做好爱的准备。这样既能破除爱的神秘感,部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能做好爱的理论准备,为以后恋爱期进入真正的恋爱提高婚恋质量做一件好事。

1.3爱,不能是盲目冲动的狂热。

爱情是“按照和谐规律把自然的冲动和意识的金线,把机体的生理规律和精神准则交织在一起”(科恩语)的复杂情感,爱不会随着人的生理成熟而自然具备;爱,是一门艺术,是一种能力,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来培养、学习。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文学教育在这方面应是大有可为。我们可以从《边城》中学习爱的朴实与自然,从《牡丹亭》、《我愿意是急流》中学习爱的痴情与忠诚,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致橡树》中学习爱的平等与独立。

2.渗透生命教育

2.1我们要有引导学生直面自己的人生,培养其热爱自我的强烈意识与责任感。

人生难免有和低谷。成功时,要用温和的眼光来看自己,即使生命已跌到最低点,也要坦然接受,直面自己的人生,爱自己的命运。利用语文教学资源,鼓励学生从残缺中去寻找、珍惜生命的美,勇敢面对生命中不如意。如:在海伦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丝毫没有恐惧、凄凉、悲哀,作者虽然残疾,依然微笑面对厄运,欣喜地享受着自己想象中的美景。

2.2创设一些感染力强的情境。

如:在《我与地坛》的教学中,首先可以让学生欣赏一段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在乐曲声中,学生极易感受到乐曲震撼人心之美,而这种震撼也自然来自对贝多芬在拼搏中奏响生命强音的震撼,对他在厄运中发出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的敬佩。而这与课文本身的内容又是相通的。

2.3教材与教法宜生动,不能使学生觉得生命是沉重的、乏味的。

如:奥运会短跑冠军刘易斯对史铁生的敬佩能引发学生对作家其人与其作品的浓厚兴趣,穿插类似的故事可以在学生感兴趣的基础上更好地实施教学与德育渗透,引发学生认同,进而悦纳这种挫折中以积极进取的生命态度使生命大放异彩的做法,进而对他们未来生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4通过各种相关主题的报章杂志、影音资料等的欣赏与讨论,促进学生的思考与理解。

如:位于离加拿大多伦多不远处,有一片生长于悬崖峭壁上的白雪松,是科学家认为目前地球上生长最缓慢的森林,它们一长出来,就注定要在这恶劣的悬崖缝隙中度过一生,这里有的雪松50岁还只有0.6厘米粗,几厘米高,形同小草,尽管850岁高龄的大树在平原可以长到15米以上而这里只长到10米,但这些白雪松千万年来郁郁葱葱。它们在生长时一旦被上面的岩石挡住去路时就横着生长,它们死后掉到悬崖底部,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它们会躺在那儿几个世纪都不会腐烂,向人们展示着神奇与力量。相信学生能由此感悟到生命的力量。

3.渗透民族精神教育

中国正大步走向世界,世界也在大步走向中国,今天的青年学生视野宽广。在他们身上,不仅可以看出时尚文化的影响,而且可以看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融入中国的广度与深度。民族精神教育是让他们更有文化自信和民族自尊,以更健康从容和大气的态度对待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而不是不加辨别地吸收西方文化,对某些西方节日如数家珍,只要是西方文化便津津乐道。当然更不是刺激其虚妄的民族自大心。面对这样一种状况,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育、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语文课堂中贯穿民族精神的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完善学生的公民人格,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其具体的实践意义表现为:(1)帮助学生认识和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人文知识、人文思想,吸纳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感受民族语言的魅力,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自觉抵制有损民族尊严和国家形象的不良行为,对外来文化能加以辨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吸收。(2)在学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充实底蕴,形成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并提高比较鉴别能力,并通过传统文化中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潜移默化的影响,塑造健全的人格。(3)学生对于民族语言的热爱,对于优秀的文化传统的传承也势必促进语文学习水平与能力的提高,合乎二期课改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要求。

4.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4.1进行趣味化教学,找回学生活泼天性。

篇6

记叙文的本质特征是故事性,它是通过叙述故事来实现表情达意的文体形式。要写好记叙文,我们的学生都应深入了解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努力讲好自己身边的故事,让自己当好学习和生活中的“故事大王”,让身边的平凡故事更好地展现学习和生活的激情与感动。讲好自己的故事,也就离写出好文章不太远了。

一、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实践的现状

1.应付考试。

在初中写作实践教学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教师在讲到记叙文时,首先强调学生的文章必须能够清晰地体现出六要素。然后并逐一分析文章中的重点句子,指出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在这样默守陈规的教学中,学生的写作灵感被局限在“六要素之格子”中,教学活动难以开展。

2.写作训练目标缺乏序列。

在实际的教学指导中,记叙文写作目标缺乏序列性的训练。而且作为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没有具体化,初中语文教科书以及写作参考资料也较少涉及相关内容。在记叙文写作教学实践中,缺乏一定的目标意识,难以发掘学生记叙文写作的特殊性。

二、记叙文写作教学的策略

1.自编写作教材。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很多老师尝试着自编写作教材,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比如初中一年级的作文训练注重的是记叙文,那么作文教学就应该围绕记叙文六要素、记叙顺序、表达方式的运用等方面进行专项的写作指导与训练,分成几个训练点,设计每个训练点的训练板块。这样设计教材具有可操作性,对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能起到较强的指导作用。

2.激l学生写作情感。

长期以来,记叙文教学总是忽视构成记叙文的"“形象”要素,只关注语言和思想,使学生从对语言的理解中得出一个干巴巴的结论。由于初中学生阅历有限,思想还不够成熟,情感易简单化,所以应在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写作立意的训练。记叙文教学的关键就是引领学生从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行动、心理以及环境等方面去分析、推敲、感悟,使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与此同时,还要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能运用恰当的修辞和写作手法,把材料贯穿起来。文章的写作,本身应该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过程,任何僵化的东西都是文之大忌。课文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这是丰富学生写作能力的养料,如初中《济南的冬天》《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等课文,对人物、景物的描写都非常生动细致,在写作课上教师应让同学们再一次细细体味,学会运用,使学生笔下所表达的内容也能形象生动、准确。学生写熟悉的东西并不困难,因此在平时应培养学生多关心周围的人、事、物,多看看,用心看,还要用心想。作文教学不能只见文,不见人。只见文,就会以文论高低,见到不顺眼的,就会埋怨、责备,甚至于不屑一顾,放置不管。见到人,就会有爱惜之心,就会有千方百计教好的智慧与责任。不断鼓励,不断加温,学生的心就热起来,对写作有了感情。对作文有了感情,作文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

3.制“故事情节”,精巧设计。

说生活故事,写好记叙文,同样也需要精于设计故事情节。优秀的记叙文中,精致巧妙的故事构思、引人入胜的情节设置,往往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极大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笔者在日常写作教学过程中,总是积极引导学生体会许多名家名作都将巧妙的构思寓于故事的情节铺展过程中,如灵活利用象征手法、过渡言志、以物喻人、以景抒情等文学表现用法,精致安排文章体裁和各部分的详略布置,还运用点题、呼应、衔接、遣词造句等多样化的写作技巧,在故事情节的矛盾运动中配以精致的语言文字和有效的写作技巧,从而写出了生动真切、有滋有味的好文章。

4.提高写作评价质量。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改进作文教学中“命题――指导――批改――评讲”的模式,调动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作文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有限,再加上教师自身存在的一些原因,传统的作文评改是以教师为中心来进行的,学生只有写的资格,没有改的资格,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董承理先生认为“作文批改也应承担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写作兴趣、成就意识、成功意识的任务。”他提出应该采取“互批自改,推优互评”的作文评价方式。“马正平教授在《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一书中也为我们介绍了三种“作文批改的激励机制”,“批改验收法”、“写批后感法”、“评文竞赛法”。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将多媒体技术与作文评改相结合的方法,即学生写好作文后,由教师浏览,并按照训练重点和作文要求,选择反映典型问题的几篇文章,将其复印在胶片上投影在荧屏上,或教师示范改或师生评议作者改或学生多人“接力”改,方式灵活,虽均为口头评改,却能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和流畅的口语表达能力。

当前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在语文教师的努力下,各种问题会得到很好的解决。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要从学生和教材角度出发,还要从自身出发,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以传统教材为主的前提下,将其与自编教材紧密结合。将行之有效的师生互动与专项记叙文写作训练相结合,形成多元化的互动教学模式,真正将记叙文写作演变为真正的“快乐写作”。

篇7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种论述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作文的情境教学法就是要使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就是通过给学生展示鲜明具体的形象(包括直接和间接形象),一则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二则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自觉的活动。写作之所以难就在于要把已经虚幻的东西具体地再现出来。而演示教学法就是要用所创设的情境,帮助学生再现昔日的情境。当然这应该是经过后期处理了的、优化了的,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再现情境:

一、利用各种摄影工具,随见随记

现如今,几乎每个家庭都有照相或摄影设备,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有目的地走出去采风。比如开展景物写作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到乡间,到野外,到一切有风景的地方记录下最宝贵的镜头。当然只有镜头还不够,最好能随手记下当时的感受与感悟;而开展人物写作时,我们则可以让学生根据事先预定好的人物,到现实生活中去观察相似的更多人物,经过整合,来丰富人物形象,让其更加饱满。无论是托尔斯泰的“卡列尼娜”还是鲁迅的“阿Q”,哪一个形象不是多个活生生的各类人物的综合呢?他们之所以丰富,恐怕也就是源于此吧。高考越来越鼓励学生在记叙文中塑造形象复杂的人物,这种方法应该是很实用的。

二、利用集体记忆,充实写作画面

正所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好作文有时也是需要集体智慧的。情境再现有时就是这样,每个人的记忆力、记忆范围或记忆的着重点都是不同的,这既为我们的写作留下了障碍,也为我们的集体写作留下了空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讨论这一环节,发挥小组集体创作的功能。让学生围绕某一情境进行集体的情境再现,这样一来无论是写亲人还是朋友,无论是写环卫工人还是武警战士,相信形象都不是单一的了,而人物所承载的意义肯定也会大不一样。

三、利用记忆碎片,发挥想象合理拼接,让写作内容更加丰富

众所周知人的记忆并不都是全景式的,有很多都是片段,单独拿出来意义都不是很大。而我们可以通过情境的设置,把学生置于某一情境中,然后发挥集体的想象或联想,把一个个片段通过一定的逻辑关系合理地拼接起来,让画面更加丰富,人物或景物的形象更加饱满。比如我们在教学生利用借景物来抒情或某种哲思的时候,先是让学生自主选择写作内容,然后通过画面、音乐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把曾经抽象的记忆找回来,但往往只是停留在能写的阶段,至于其中的意义就不是很明显了。所以我们就可以发挥集体的力量,把选择相同或相似的内容的同学分成一组,集中他们共同的记忆和智慧,使所写的内容更加充盈,意义更加深刻。

四、利用实物演示教学法,指导学生写出“有情有义”的作文

篇8

理论上讲,物理应该比其他课程更有趣。很多学生反映,初中物理很有趣,也不难学,但到了高中便渐渐失去了兴趣,也越来越难了。这是因为初中物理多以实验说明问题,与常见自然现象也联系得比较密切。老师上课多是通过做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进行讨论,进而得出结论。学生对实验感兴趣,实验结果也记得牢,继而学点理论也不显得有多难。而高中物理的理论性要比实验性强得多。很多高中物理教师对高一新生都会强调这一点,提醒学生注意高中物理的理论性,学生也努力去做了,但收效不高。原因是多数学生不可能节节相扣地把理论进行下去,课堂上稍有疏忽或练习不及时,理论便断了,导致学习越来越难。究其原因还是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不够。要是学生感兴趣,他会主动去学习。不仅预习得好,而且课堂上特别活跃,能提出很多老师预想不到的问题,课后作业也早早做到了老师的前面。但遗憾的是多数老师明白这一点,天长日久加上惰性,也往往认为很浅显的实验用不着去做,很常见的现象用不着去提,便注重了理论的讲解而忽视了实验,使得学生的感官和意识渐渐地疲倦,继而断了理论,学习便一步一步滑落了下来。建议:不怕简单,不怕常见,不怕烦琐,多做实验,多联系自然现象。

二、使学生感受物理课的有用――有用的东西能催生学习的兴趣

毋庸置疑,物理是最有用的,大到航空航天,小到生活中不起眼的小用具、小现象。大多数老师一开始还能注意到这一点,但随着学习的深入便渐渐地模糊了,多以大量练习代替了学生的日常学习。不断提醒学生,只有多做题,做好题才能学好物理。一成不变的学习,学生终究会有疲倦的时候。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不断地展现物理学有用的一面,使学生不断产生学习物理的强大动力。

比如,我在讲到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时,就给了学生一个很大的遐想:我可以根据现在预言将来。学生们都瞪大了眼睛,在猜想我怎么有这么大的神通。这样我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继而我又说,我可以根据物体现在的速度和位置预言它将来的速度和位置。学生们好像有点气馁,因为有点太专业了,有些学生还没回过神来。我又说,门前马路上有辆汽车,我可以根据它现在的速度和位置算出它二十分钟后有多快、在什么地方。学生重新瞪大了眼睛,在等待我的下文。我说先搞清两个规律公式才能解决上面的问题,学生便有点迫不及待了。接下来规律公式的讨论便显得热烈了许多,问题的解决也是顺理成章的。我想起了“石油铁人”王进喜的话:“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多想想,总有办法让学生感到物理学的有用之处。

三、使学生感受物理课的有理――有理便能学得容易

篇9

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积极采用“问题序列”这一不断深化的教学程序实施数学教学,收到颇为满意的效果。现将问题序列教学中应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做简单的概述。

1、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重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并通过主体内因发展思维能力,自觉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提供机会,创设情境,善于设计问题序列,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法,培养习惯。正如波利亚所说:教师讲了什么并非不重要,但更重要千万倍的是学生想了些什么,学生的思路应该在学生自己的头脑中产生,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

2、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知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中之所以产生一些思维的困惑或理解偏差,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还不能同化和顺应教学的内容,因而形成了思维障碍,造成了知识运用上的脱节现象。所以教师就要善于寻找矛盾形成的原因,并以此为切入点,将问题分成若干个层次,循序渐进、逐步加深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为学生顺利理解知识、消除困域、掌握基本解题技能创造条件。

3、发展性原则

篇10

写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质的具体表现,而写作过程则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一个人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一直是个难点。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需要注重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写作情境

学生初学作文,最大的难题是:“没东西可写”,教师必须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解决这个问题。为学生创设写作情境,如预先布置学生去观察某一特定的景物,或参加某一次活动,或记述熟悉的某一个人,这样学生就有话可说,容易完成作文。其中,生动幽默的导言或猜谜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途径。比如,在要求学生写一种水果之前,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天,唐僧师徒四人来到火焰山,又热又渴。可是行李里只有一个苹果,怎么分呢?唐僧提议谁把苹果的特点说得详细具体,这苹果就归谁。(出示一个苹果)问:“同学们你们想吃这个苹果吗?”这样,学生就会置自己于这个特定的情境,他们的兴趣很自然得到激发。其次在作文命题上,除做到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和具有启发性外,还应遵循“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的规律。如写同一假日等街景,可分别出《欢乐的人们》、《美丽的街灯》等小题目,让学生克服“无从写起”的困难。

二、扩大阅读

小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需要以知识的积累为基础。可见,在小学阶段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记忆优美的诗篇和散文对学生产生何等重要的意义。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应引导学生多读好书。除了可以向学生推荐好书,规定读书数量,安排读书时间,组织读书汇报,进行摘抄写读书笔记等这些常用的方法外,还可以采用一些新颖的,体现学生主动性与参与性的训练方法。如: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欣赏,最喜爱的好书,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把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值得阅读的原因,以及部分精彩语句的摘录,编写在带孔的卡片上,最后标上推荐人的姓名,还可以画上装饰性的花边图案。卡片制做好后,挂在教室的图书角或板报一角,供同学们参阅、交流。再如: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途径——图书、报刊杂志……搜集获取相关信息弥补课堂教学与课内阅读的不足,为作积累的准备。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摘写在卡片上,并用简短的语句写出自己的感受和启发,最后标明信息来源、制卡人姓名,还可以粘贴图片,绘画插图以配合知识内容,图文并茂。“百科知识卡”布置在教室的知识角,随课文的进程而更换。它给同学们开辟了一个补充知识,更新知识的新天地。此外,教育学生养成写观察笔记、日记、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培养观察能力

1、讲读教学,授予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我在讲读课上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2、习作练习,训练观察事物的思维。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观察方法后,要通过练习,使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培养的提高观察能力,并通过练习来检验学生观察的效果,促使他们更加认真地观察,激发观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结合各单元习作要求,实地指导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3、写作日记,培养观察事物的习惯。为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可以要求学生写观察日记。日记可以反映校内外的生活,大、中、小队的活动,对周围发生的事物的看法,也可以写阅读课外书、看电影、电视后的感想和意见等。对学生日记,必须进行讲评,将日记内容分门别类加以归纳,好的典型的让学生宣读,互相鼓励,互相学习。

4、观察培养,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注意让学生学会联想和想象。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观察能力强的同学都爱动脑筋,而爱动脑筋思考,爱产生联想的同学往往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幻想力。这样的学生在写作时不仅能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而且能浮想联翩。

四、教学相长,保持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要建立良好的师声关系。这是保持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一个外在条件。要让学生喜欢作文,首先要让学生热爱教作文的老师。可以给学生出《老师,请您到我家》、《给老师一封信》、《和老师说悄悄话》等作文题目,既让学生练习写作又拉近师生距离。二要让学生参与教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作文审题训练时,有时可以把命题写在黑板上,先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而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归纳。有时则把审题的目的、范围、要求、重点、体裁等几个要素在课堂上分析讲解,然后拟一命题让学生当堂练习,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允许争论。三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作文评价对学生的写作起着鼓励、指导和修正的作用。老师要及时批改作文,让学生及时知道老师对自己作文的评价,有时哪怕小小的肯定,几个重点符号都能使学生兴奋,产生对作文的热情。四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将学生的优秀习作作为范文讲评并展出,或推荐给有关报刊发表,为他们提供发挥写作能力展现的机会,并让作者在全班同学面前讲述写这篇作文的体会。身边同学的成功,给大家带来喜悦,带来鞭策,也带来写作的欲望。

篇11

好的导语是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听好课的首要条件。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进入教室情绪尚未稳定、注意力尚未集中之前,用适当的导语使学生的注意力尽快地集中到课堂上来。入课的导语有以下三点作用:

1.启发学生的思维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导语要围绕调动学生的思维来设计,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可接受性。

例如,在教《我有一个梦想》一文时的导语设计是:“‘我有一个梦想’的中心落在哪个词上?”这样的导语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育心理学认为,品质良好的情感,常常是人们行动的力量,即所说的情感效应。语言教材的学习也是如此。有些课文内容会使学生感动而产生一种激情,这种激情在教师正确引导下就会变成学习的动力,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并产生一种探求欲,使课堂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如教学《童趣》一文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导语:“我们每个人童年的生活五彩缤纷,至今可能还记忆犹新,但有谁伸长脖子看帐中蚊子飞舞看得脖子都僵硬了?清代文学家沈复就有这样的经历,你想知道为什么吗?下面请同学们阅读《童趣》就知道了。”简洁的导语一下就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

3.净化学生的心灵

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美的语言、美的景物、美的形象、美的情感,在学生学习时都可以对学生产生感染力,从而激发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使学生的灵魂得到净化,情感得到陶冶和升华。

如在教《羚羊木雕》一课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假如同学们有一天要路过一条大河,身上背着七个袋子,可船只只能承载四个袋子的重量,这七个袋子里分别装有:亲情、爱情、友情、财富、名利、地位、荣誉。那么同学们想想将丢弃哪三个袋子?(学生自由发言)我们看看文中的主人公丢弃的是什么?”

二、记叙文的导语设计

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已经接触到记叙文,进入了中学后,记叙文的学习仍占重要的地位。记叙文的主要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些在学生的心中已经成为定格,学生早已熟记于心,甚至有点厌倦了。进入新的环境,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学生从枯燥无味的记叙文中解脱出来,使学生明白即使同是写人写事的记叙文仍有着千差万别。这时就需要教师在新授记叙文的课文时,多下点工夫,特别是导语的设计。好的导语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进入学习的佳境。

1.联系实际,引入佳境

记叙文一般是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基础,在教学导入新课时,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经验设计导语。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导语是:“在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许多突如其来的困难,比如你们刚刚升入初中,面对新环境,也许会不知所措,也许会很茫然,不知如何去解决所遇到的众多困难:如何与新同学相处,怎样与老师沟通,怎样学习……赫尔岑说:‘要学会在困难中微笑。’这句话告诉我们面对困难时的态度,那解决的方法又是什么呢?学完《走一步,再走一步》后,你们就能找到答案。”

导语的设计看似平常、简单,但这位教师的设计富有匠心,既围绕教学目的,又短小精悍,出奇制胜。这个设计既切合课文的内容,又贴近学生的实际,不但能引起学生学课文的兴趣,还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急于深入课文,想从课文中学到知识,想探究作者是如何从平凡的小事中写出有深刻道理的文章的。

2.引述导入,诱发思考

引述导入就是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激起学生探索求知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中,在引述导入时要注意对资料的选择,一方面资料要与课文内容有关,只有这样的资料才能自然而然地引入课文,才不至于喧宾夺主;另一方面资料也必须是学生所知道、熟悉的,只有这样,教师的导语才能激起学生探索求知的兴趣,诱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风筝》一课时的导语:“同学们,我想没有谁没玩过游戏。下面老师背一首古诗,大家看看这一首诗写的是玩什么游戏?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风。

儿童放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教师一背完,学生们踊跃回答,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说:“风筝,古人叫‘筝’或‘纸鸢’。但是,你们知道吗?鲁迅小时候却不爱风筝,也不爱玩风筝,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学了《风筝》就知道了。”

教师的导语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课文,引起学生的兴趣,而最后一问,则诱发了学生思考,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

3.以情激情,激励奔放

积极的情感是智慧发展的动力。在一堂课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或满怀激情的描述,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带到一个特定的环境中。

例如,我在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时,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医生护士救死扶伤,舍己为人,无私奉献,为我们做了许许多多的事情,我们是否能感受到他们英勇无私的精神和亲切和蔼的态度?”

经教师这么一问,学生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医生护士热忱亲切的形象和忙碌的身影,耳边就会听到温柔和蔼的声音,从而产生赞美医生护士的感情。这样导入,就能达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

4.借用诗文妙句,创设情境

新课标强调了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创造等。诗文妙句是浓缩的精华,它们的内在美是令人咀嚼不尽的。在设计导语时,如果能恰当地运用一些诗词妙句,不但能够营造一种诗情画意的典雅气氛,而且能创设“先声夺人”的审美情境,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