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09:16:0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安全教育网络课堂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二、促公平,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围绕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这一总要求,改革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和管理方式,促进教育公平。一是完善机制,指导和推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推进和奖惩机制,进一步明确各地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抓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创建工作。各地要充分利用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评估验收这一机制,推动落实县级政府责任,增加投入,改善条件,促进均衡。2014年有验收任务的县(市、区)要制定创建和迎检工作方案,按照评估验收标准,逐校排查,对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逐一整改。二是创新机制,推动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促进各地落实《河南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规划》。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督察、验收机制和媒体展示平台。召开全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推进会,督促指导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的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到省定基本标准。做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装备类项目的评估验收等收尾工作。启动实施新一轮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指导各地加强城镇中小学校布局规划和建设,扩大城镇教育资源,努力化解“大班额”问题。三是继续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2014年要在继续搞好试点的同时,重点抓好试点成果的总结和推广工作。一些地方实行的学区制管理、集团化办学、城乡教育一体化、教师交流、绿色评价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在试点的基础上变成政策,在全省推行。
三、强内涵,破解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瓶颈
2014年普通高中教育将以“多样化、特色化”为抓手,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推动内涵发展。一是要建立经费保障机制,改善办学条件。积极推动学费标准调整工作,鼓励各地完善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保障机制,要按时保质保量完成2014年普通高中改造项目建设任务,以条件改善带动办学水平的全面提升。二是要启动学校多样化发展试点,推动内涵发展。启动实施普通高色化发展改革试点学校创建工作,各地要积极探索、先行先试,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普通高中课程结构、教学方式、管理模式和评价标准改革。三是要创新服务管理举措,确保招生规范有序。各地要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信息化建设,完善中招信息服务平台,建立更加公开透明的中招招生运行体系。四是推进综合配套改革,推动创新发展。根据教育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体方案,研究出台我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等配套改革实施方案。
四、兜底线,保障特殊困难群体接
受教育权益一是加强特殊教育。研究出台我省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贯彻实施意见,健全配套制度措施,完善服务保障机制,通过三年努力,初步建立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各地要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积极推动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和示范校创建,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力争到2016年我省30万人口以上的县市都建成一所符合国家建设标准的特殊教育学校。通过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特教学校就读、送教上门等措施扩大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规模,同时加快“两头延伸”,扩大残疾学生接受非义务教育的机会。要尊重残疾孩子的差异,全面推进个别化教育。进一步推进“医教结合”,提高残疾学生的康复水平和知识接受能力。加强普特融通,在推进随班就读的同时,适时组织特教学生到普通学校交流学习,逐步形成制度,促进融合教育的全面实施。加大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力度。二是继续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要把常住人口纳入城镇教育发展规划,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应入尽入”。要做好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升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省教育厅等五厅局《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认真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各项工作。
五、求突破,深化教师教育改革
一是要深入贯彻落实全省教师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围绕贯彻落实全省教师工作会议及省政府《关于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精神,全面深化教师教育综合领域改革,完善5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中小幼教师培训制度,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二是要落实政策,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继续实施“特岗计划”“农硕计划”及学前教育巡回支教试点工作。要加强特岗教师面试环节的学科性,并加大到村小、教学点的比例,以及体、音、美、信息技术等短缺学科教师的补充数量。同时,要认真做好2014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三是要深化改革,创新教师教育工作。制定我省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构建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积极推进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各地要加强与师范院校的沟通协作,通过“国培计划”和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以及“双导师制”的建设,共同推进高等学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幼儿园的协同创新。鼓励高校在师范类专业中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培养师范生的全纳教育理念和指导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教学能力。四是要创新培训模式,大力加强教师培训工作。要依托“国培”“省培”,引导和启动“市培”,带动“县培”和“校培”,形成一体化管理、差异化培训的五级联动培训机制,着力构建中小学教师终身学习体系。继续实施中原名师培育工程,形成教师梯队建设体系。要深化教师培训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增强各级教育部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培训工作取得良好成效。五是继续开展省级示范性和标准化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创建工作。各市、县要加强指导,采取必要的倾斜政策,加大投入。六是认真做好高中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等各项教师专项培训计划,推进中等师范学校博雅教育计划,继续做好教师教育各项技能与优质课大赛及援疆支教等各项工作。
六、破难题,促进体卫艺及国防教育工作健康发展
一是要认真落实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以“每天两个大课间”活动为基本平台,广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止跌向好。二是贯彻落实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努力教会学生使用一两种乐器、培养一两项艺术爱好,提高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三是今年我省将组团参加全国第十二届学生运动会和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各地要提前布置,认真组织,积极配合。四是继续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8月份完成所有试点县学校食堂建设任务,9月份实现食堂提供完整午餐为主的供餐模式。各地要加大力度,提早着手,争取早日完成任务。五是组织开展青少年体质健康调研。按照教育部要求,我省将在18个省辖市、4所高校开展第七次河南省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各地要认真组织,积极推进。六是组织实施第四轮中小学校食堂等级量化评定工作,并对前三轮一级食堂进行复查,建立动态管理机制。
七、抓创新,实现基础教研工作的转型升级
一是要创新教研内容,研究探索立体综合的育人模式。各地要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及校本课程优秀成果评选等多种形式,积极推动教师对学科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的学习和研究,指导教师树立正确、科学的课程观,促进课程资源整合和优化。二是要创新评价方式,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各地教研部门要根据国家考试改革走向,加强研究,积极探索综合素质评价的新路径。三是要创新教研方式,搭建便捷高效的研修交流平台。各地要充分利用网络和名师的作用,积极搭建网络资源共享和交流平台,创新教师研修方式。四是要创新管理机制,保障教研工作规范运行。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河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精神,不断增强教研工作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服务的能力。我们正在研究制定标准化教研室建设标准和评估办法,开展市县教研室标准化建设评估,请各地根据自身建设情况,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研工作。
八、重应用,扎实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各地要按照去年年底召开的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经验交流会议精神,强力推进。一是要加快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推动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上的广泛深入应用。启动实施“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指导基础教育优质学校开设网络学校和名师课堂,扩大优质资源快速共享。探索构建有效机制,提高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二是加快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启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到2017年年底完成全省100多万名中小学教师新一轮提升培训。各地要积极发挥底部攻坚的作用,建立教师主动应用机制和学习效果即时监测机制,探索实施教师培训学分银行,提供针对性培训和训后跟踪服务,积极推进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统筹安排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与现有各类培训项目。
“十二五”期间,新疆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建设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取得新突破。
(1)教育信息化管理机制逐步完善
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把教育信息化工作列出专章论述和全面部署,明确了“十二五”时期的基本目标和工作任务。2015年,自治区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若干意见》,成为新时期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行动纲领。自治区教育厅先后召开“自治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自治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南、北疆片区推进会议”等,明确目标,提出要求。为做好基层学校设备应用的售后服务支持体系建设,新疆电教馆启动“新疆基础教育信息化监管运维云平台”建设,了《新疆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展报告》(2014年)白皮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作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实施主体,立足本地、本校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多方争取支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全区上下初步形成了统筹协调促发展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机制。
(2)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十二五”期间,自治区坚持多方面支持、多渠道建设的原则,统筹中小学双语现代远程教育建设计划、薄弱学校改造工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等一系列教育重大工程项目,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宽带网络校校通覆盖率由2011年的不足25%提高到55%,县城学校和条件较好的农村学校基本普及校园网;全区已有75%的班级拥有多媒体设备;“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实施使得全区828个教学点全部实现了“设备配备、资源配送和教学应用”三到位;全区中小学生计算机生机比达到16:1。中小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得到了大幅改善,信息化应用基础条件得到了进一步夯实。
(3)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局面初步形成
“十二五”期间,加大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力度,通过引进、译制、自制等方式,不断丰富和广泛共享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制作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学前教育专业汉语)》、《学前双语中班、大班配套教材》、《幼儿教师培训基本功・教学法培训教材》、《中小学安全教育系列教材》等双语教学资源并投入使用。通过购买的方式,完成与中科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上海韬图动漫公司和新疆碧利雅科技公司等三家单位8个G的双语教育资源建设的合作,资源已陆续上传至新疆远程教育网供各地免费使用。开发建设了集双语教育资源库、资源管理服务、标准化双语交互教学、MHK模拟测试、应用监管以及E学校“一库五平台”为一体的新疆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储存教学资源15T,注册人数达到21.4万人,教师下载应用达到350万人次。通过有效的安全审核机制,教师上传资源达到40万条。“平台”已经成为全区中小学教师获取、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的主流平台。
援疆资源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浙江、上海、江苏提供了156GB、1.7万条教学资源。深圳、福建、天津、河北、山东、辽宁、吉林已经达成免费支援意向,正在进一步落实。
(4)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力度不断加大
“十二五”期间,通过组织各类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活动,大幅度提升了我区中小学教师整体信息技术水平。通过新疆远程教育网远程研修的方式,组织开展“自治区中小学双语现代远程教育建设计划网络远程培训”、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培训、全区初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 对10.8万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学科培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明显增强。2200名中小学校长参加“中小学校长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项目”远程培训活动。编印、配发了维吾尔语信息技术教师校本培训系列教材。充分发挥《新疆教育信息化》汉语、维语两个版本微信公众平台,大力推广教育信息化新理念、新方法以及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应用方面的操作。各地结合本地实际,通过各种方式开展了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
(5)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现初步融合
“十二五”期间,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应用逐步深入。2012年,组织开展了教育信息化小课题研究活动;2013年,举办自治区首届双语课件大赛;2014年,以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为目的,举办中小学双语教学说课大赛和说课展示活动。参加的国家项目“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全区有57000名汉语教师参与,晒课37332节。为满足民语言教师参加“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需求,新疆电教馆单独研发了民族语言晒课平台,全区有5000多名民族语言教师参加晒课活动。初步形成了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
“十二五”期间,新疆教育信息化确实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这些成绩与日益发展的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本身的现代化发展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期盼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
(1)一些地方和学校对推进教育信息化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还不到位,农村教师特别是民族语言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弱,信息化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中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2)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特别是双语教学数字资源总量不足,民族语言资源少,多头管理、标准不统一问题比较突出,共建共享和双语教学资源体系化建设机制尚未形成。
(3)信息化基础设施发展不均衡,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宽带入网率不高,45%的学校尚未接入宽带网络,信息化建设“重硬轻软”问题仍然一定程度存在。
(4)教育信息化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多数地方和学校没有教育信息化的专项经费且投入不足。
(5)教育信息化队伍建设总体数量不足,素质不高,技术服务保障体制不完善。
2 . 地广人稀与双语教学是新疆教育面临的两大难题,那么新疆是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实现资源共享和促进双语教学的呢?
网络和信息技术最大的优势是突破时空限制实现资源共享和交流互动快捷方便,我们在现有条件基础上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努力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促进双语教学。
(1)信息化对新疆教师培训工作带来了很大便利
新疆地广人稀,双语师资短缺,有的学校离县城200-300公里,集中培训会影响有些学校的正常教育秩序,成本也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开展教师远程培训,将最新理念、方法传送到偏远的学校。信息化使教师培训更个性化,更有效率。
(2)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多媒体教学资源对学生的学习、记忆、思维发展、情感培养都会产生促进作用,而现今大多数教学资源,尤其是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教学资源的制作与处理都比较复杂,需要教师较熟练地掌握数字媒体技术,才能开发出适合学校需求的校本教学资源。为了使广大的教师和学生享受优质的教学资源,我们开发建设了集双语教育资源库、资源管理服务、标准化双语交互教学、MHK模拟测试、应用监管以及E学校“一库五平台”为一体的新疆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并将大量优质双语教学资源开放给全区中小学,同时建立了全区教师共享共用教学资源的有效机制。
(3)信息化对双语教学带来了促进作用
双语教学是新疆教育的重点,农村学校尤其是南疆农村学校由于缺乏师资、双语教学水平不高、没有语言环境等原因,双语教学质量还不高。信息化手段在农村偏远学校创建语言环境,优化双语课堂教学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利用先进的语音技术制作的点读式的电子课本在教师双语教学中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设备打开某一个双语版的教材,利用标准的发音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来优化课堂教学,播放各类视频教程、专题教育资源可创建基本的语言环境。
3. 结合本区实际情况,请您谈下对“互联网+教育”的理解。
在2015年的两会上,“互联网+”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7月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未来三年以及十年的发展目标,“互联网+”已变成热点关键词了。
行业一致认为,“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和其他产业结合的一种模式。同样,“互联网+教育”也是互联网与教学活动深度融合的教育教学方式。互联网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资源限制,给今天正处在受教育阶段的孩子们,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带来了惊喜。
利用“互联网+教育”,原则上我们新疆某一个偏远地区的学生,可以共享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孩子享受的优质的教学资源。当然,这与学校、家庭等学习空间的网络环境和其他的因素也有关系。其实,“互联网+教育”已经对我们的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变化,近年来在教育领域上出现的专递课堂、互动课堂、翻转课堂、远程培训、“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微课等现象都是“互联网+教育”的产物。
“互联网+教育”将改变教育,但是不会颠覆教育,更不会颠覆学校的现有体制。互联网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是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直至最终融合为一的关系。
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教育”,除了学校有信息化环境以外,受教育者的家里也要求有信息技术终端和上网的环境。因此,在新疆,尤其是在南疆“互联网+教育”普及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4.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请您介绍一下“十三五”时期新疆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工作任务以及本年度发展目标。
(1)加快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
目前,中小学接入互联网的比例全国已达83%,我区仅为55%,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明显偏低,与教育信息化发展需求相比,与中央提出的十二五期间(2015年底前)基本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的目标相比,差距较大。加快宽带网络校校通建设步伐是当前推动新疆教育信息化工作中的一项紧迫的首要任务。2016年,全区将基本实现中小学、幼儿园宽带网络接入,网络教学和学习环境完善。
(2)全面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
面向教育教学主战场开发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推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经常性、普遍性使用,通过“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多种形式,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学质量。2016年,将完成自治区“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教学资源建设”项目,丰富和完善各类教育教学资源。
(3)大力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依托新疆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基于云服务模式实名制、组织化、可控可管的网络学习空间,开展教师研修模式、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探索,促进校内外教育的有机结合,实现师生、生生、家校的多元互动。大力推进“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促进优质数字资源共建共享。2016年,将开展督导、基教、师资、双语、教研、电教等多部门联动,实施归口管理,形成合力,加大优质资源整合力度,统筹做好工作。
(4)完善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依托新疆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所有学校和师生提供数字教育资源共享与服务,有力支撑“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以平台建设成果为基础,以空间和资源建设为主体,结合国家、自治区教育信息化目标体系标准,规划新一轮平台建设目标、建设任务。充分利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语音等技术手段,围绕“空间+资源+应用”三大主题,从“建设空间、丰富资源、深化应用、扩容环境”四个方面,建设“一个数据中心、两类网络空间、五大应用平台”,为全区中小学教师和学生提供网上学习园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以及简单易用、低门槛的应用工具。2016年,将全面实现数字化学习资源覆盖各个学段,为全区中小学生、教师提供开放共享的优质数字化资源。
(5)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与管理水平
树立“应用促建设,服务促应用”的观念,积极拓展教育信息化管理与应用的广度与深度。建章立制,形成规范要求,科学管理各类教育信息化设施,根据教学需求,提高设备利用率。开展全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示范校评估工作,发挥其带领示范作用。2016年,将制定、颁布自治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督导检查评估标准和地、县两级电教馆站、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建设标准。对全区教育信息化队伍建设、设备管理、教师培训、教学应用等进行专项督查。
(6)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采取骨干培训与全员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和日常学习实践相结合等方式,对所有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选派优秀培训教师到基层和农村学校,强化针对学校和教师特点的校本培训。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纳入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等教师管理体系,将信息化水平列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2016年,将做好自治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修基地”项目建设,通过对南疆四地州十所学校教育信息化示范点的建设,利用现场观摩、专题培训、网上交流、资源共享等多种方式,着力提高教师专业视野和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全面开展中小学校(园)长、教师信息化应用培训、组织教学应用现场观摩、经验交流等信息化应用教育教学活动。
郑文伟:十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就要求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而后者无疑是德育主要解决的问题。所谓德育,是一个范畴很大的概念,但就其本质而言,就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指向人的终极关怀的重要理念,也是一种全面关照生命多层次的人本教育。我市系统地、有组织地开展生命教育是在2007年10月。那年,全市非正常死亡的学生人数较多,特别是诸如学生自杀之类的恶性事件,引起我们对青少年学生生命状态的关注和深入思考,开展生命教育刻不容缓。于是我们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命教育的通知》,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生命教育活动。
生命教育涉及方方面面,我市在开展生命教育的过程中主要突出三个方面的内容:生命的缘起。对孩子提出“我从哪里来”的问题给予正面科学的回答,告诉学生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父母爱的结晶。个体生命既是前人的生命延续,同时又要通过后代才能延续下去,这就注定了每个生命对家庭乃至家族负有承前启后的历史责任。生命的特点。生命具有个体性和社会性。要让学生明白,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作为社会有机体的一分子,每一个生命都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具有人的本质规定性,才能够得到生存和发展。生命的价值。人只有在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过程中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快乐、尊严与宝贵,这样的人生也必定是精彩动人、富有意义的。
因此,生命教育始于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爱生命,其最终的落脚点是让生命更精彩,即实现人的生理(自然属性)、心理(社会属性)和灵性(精神属性)的完满统一,实现人的生命长度、生命宽度和生命高度的统一,最终共同凝成人的生命亮度,教会学生做一个大写的“人”,引领学生过一种完整幸福的生活。
全面开展生命教育活动以来,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推动生命教育从内容、形式、方法上逐步完善,实现了从应对特殊事件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转变。立足于平时,既实现全覆盖,又特别关注特殊群体;既注意校内教育,又注意校外教育;既通过德育课普及,又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各方面。我们将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家庭教育、环境教育、法制教育、品德教育、生活教育、外来工子女教育等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丰富了生命教育的内容,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措施保障生命教育落到实处。尤其是按照“平等、融入、成才”的理念做好外来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工作。每年暑假组织外来工子女夏令营,为外来工子女免费办理借书卡,评选优秀外来工子女,激发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使他们更好地融入泉州,在泉州健康成长。
身心要和谐
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撑一把护心伞
:道德存在于关系之中,而人与生命之间也是一种关系,所以人与生命之间同样有道德可言。生命教育除了要面对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之外,还必须将人与生命之间的关系纳入其中。在这方面,泉州是以什么为突破口,具体又是如何操作的呢?
郑文伟:人与生命的关系包括人与自己生命、人与他人生命以及与他类生命之间的关系。生命教育最核心的意涵就是对生命的关爱。从教育的视角来看,培养身心健康的人则是关爱生命的基本要义。对于人与生命之间的关系,我们选择了心理健康教育这一突破口,将其作为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特色:
成立机构,搭建立体心育网络。由市文明办和教育局联合批准成立了服务未成年人的公益性、系统性、专业化、常态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职能机构—“泉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并确立了57个覆盖沿海县市和山区县的心理辅导站和103所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配齐师资和设备,服务师生和家长;在“泉州德育网”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绿色通道”专栏和“网上心理在线”,通过网上互动平台和热线电话为学生及其家长解疑释惑,构建起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加强培训,打造专业心育队伍。坚持送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原则,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努力打造一支专兼职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多次组织各实验校心理健康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和其它教研活动;每学期定期安排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进行学习和教研;不定期开展听评课、交流活动;聘请省内外专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并通过组织讨论交流、参观考察、课题研究等措施,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真正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撑起一把护心伞。
创新形式,保持持续心育活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当面向全体,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性和发展性,根据新形势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有效地采取活动的形式,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人格完善,让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每年都召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场会,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评选活动,优秀课例录制成DV在泉州德育网上进行展播;建立泉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队伍,通过面询、团体辅导等方式,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专业的免费心理咨询,促进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市教育局的指导下,各县(市、区)教育局创新形式,根据本地各校实际精心组织开展了许多方式多元化、内容丰富化、方法人性化的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心灵交汇的平台,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
注重宣传,营造健康心育氛围。与泉州广播电台合作录制“关爱生命”系列心理专题节目,开设“生命教育大家谈”专栏;在每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月”,积极利用广播、网络等阵地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与《海峡都市报》开展心理健康进校园报告会、座谈会;发挥家庭教育讲师团的作用,开展家庭心理咨询、家教联系卡等多种教育方式,共同探讨学生的心理教育。
我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也积累了一定经验,但还需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推动其实现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教育不是独轮车
莫让家长成为孩子最熟悉的陌生人
:“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近年来,泉州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工作,始终坚持以学校教育引领家庭教育,走出了一条以学校为主体、以家庭、社会为依托的新型家庭教育指导模式,成效显著。请您分享下这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郑文伟:“教育不是独轮车,也不是单翼鸟”,作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和延伸,家庭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因此,我市紧紧围绕“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宗旨,本着“积极牵头,调动各方力量;高举旗帜,抓住育人根本;着眼实际,服务每个家庭”的基本原则,努力构建“多元一体”的大教育格局,使家庭教育工作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谈不上经验,以下几个方面或许可以给其他各地提供一些参考。
制定家教规划。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全市整体工作布局,实现系统性、整体性和有效性。首先是整体规划,启动全市家庭教育“五个一百”工程建设,成立108所家长学校规范化建设实验校,并为百名讲师进行专业化培训。其次是督导,督促全市总体规划和团体会员单位规划的制定和落实;督促城乡、中小学的家长学校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督促中小学校抓好家庭教育,使之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同步推进,推动家庭教育工作有目标、有步骤地向前开展。
开办家长学校。下发文件,全面规范和管理家长学校的开办和运行:一是强化对家长学校的管理责任。指导各县(市)、区成立了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家庭教育讲师团,宣传和普及家教知识。二是实施中小学家庭教育五个一百(即建立百所家庭教育实验校,培训百所家庭教育讲师、开展百场家庭教育报告会、制作百部家庭教育视频、征集百个家庭教育案例)工程,引领全市家长学校步入组织建设网络化、工作程序规范化、管理方式制度化、人员配备严格化、工作操作标准化的良性运转轨道。
注重宣传培训。积极通过新闻媒体宣传家教知识,在家庭教育的宣传、培训上下功夫,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经常性地举办家庭教育讲座,邀请专家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宣传和培训;在“泉州德育网”开辟“爱的智慧”家庭教育网络课堂专栏,使优秀的家庭教育讲座进入每一个家庭;联合民生银行泉州分行举办每月一次的“家庭教育大讲堂”,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育儿观;与《泉州晚报》合力推出“家庭教育大讲堂”专栏,邀请各界人士畅谈家庭教育方式,推广成功经验,深得广大家长的好评。
建设师资队伍。按照专兼结合、素质较高、覆盖面广的要求,全市组建了一支以在职教师为主、退休教师和“五老”人员为辅的相对稳定的家长学校教师队伍。教育系统积极开展师资培训活动,大力提高家长学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比如,2012年暑假,我们对一百名家庭教育讲师进行专业化培训,提高家庭教育讲师的素质,以其专业素养指导全市家长学校的教研工作和家庭教育工作。
完善工作措施。不断完善工作措施,主要做到落实计划与开展调研相结合、阵地建设与形式创新相结合、知识普及与网络传播相结合:在落实全市家教工作规划的同时,针对热点和倾向性问题进行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及时指导各县(市)区家庭教育工作,推动家庭教育工作向纵深发展;指导各县(市)区以创建家长学校为载体来抓阵地建设,通过亲子互动、家校互访等形式,推动家庭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借助我市德育网络平台家教信息,首创国内面向广大家长的《3G德育手机报》,向家长普及具有可读性和实用性教育知识和资讯,极大地提高了家长做好家庭教育的信心和能力。
占领网络阵地
信息时代学校德育工作的突围之道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正悄然改变我们的生活,它给教育界带来的不仅是教育手段的变革,更是教育观念的更新。我在您前面的介绍中总结出一个关键词—网络育德。请问,泉州在搭建网络育人平台、推进德育现代化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
郑文伟:青少年对网络有着特殊的心理需求,他们在网络空间里可以毫无约束地挥洒自己的个性,在网上可以体验到各种人生角色的酸甜苦辣。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但如何发挥其优势为德育服务恰是我们思考的重点。
泉州德育网
我们于2004年4月28日正式开通了泉州德育网,努力将其打造成为青少年学生乐于接受的德育信息综合平台。宣传教育平台。泉州德育网自开通以来100多所学校在泉州德育网建立子网,及时转发各级德育文件精神、省内外德育信息资讯、上传爱国主义影片,形成良好的网络宣传教育氛围。交流学习平台。“校本德育课程”“校报展示”等栏目,为各学校提供“互学互助、争先创优”的交流平台;《泉州德育》杂志电子版,让教师在“你说我说大家说”栏目中评论与争鸣;“校园小记者”“班级网页”等栏目,提高学生的网络语言素养;“网上家长学校”“社区教育”等栏目,使社区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网上凝成一个有效的德育整体。沟通互动平台。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节”网上祭扫英烈、“中小学生生命教育大家谈”等主题实践和专题论坛,让大家更加了解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举办网页设计、诗歌创作、邮票设计等网络比赛,新颖的方式使同学们踊跃参与,乐在其中;设立教育思想大讨论窗口,征集意见和建议,使网络德育更加深入人心。创新服务平台。开辟网络特色版块,丰富德育文化:“网上素质拓展夏令营”“网络读书节”吸引学生参加丰富、绿色的德育活动;“地震知识展览馆”“科普之窗”“闽南文化”形成网上展览馆,拓展学生视野;“青少年学生网上读书”“好书推荐”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德育成果展示”和“网上德育文化活动”展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成果,不断增强网络德育基地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泉州中小学网上心理在线
我们聘请22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建立网上工作室,设立专题网页,让家长、学生了解心育知识,进行网上心理咨询辅导,报道心理健康活动新闻,交流心理健康实验学校经验。由心理专业教师为学生答疑释惑,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3G德育手机报》
全国首创面向广大的家长的《3G德育手机报》,每星期二、四、六以彩信形式发送。开设教育大视野、一句话新闻、教养心得等可读性强、家教知识丰富的栏目。从2011年元旦创刊以来,共发刊400多期,引导家长掌握家教知识和方法,理解并支持学校德育工作。
网上德育培训学校
我们邀请国内知名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将教学视频放在网上,到目前为止,已有一百多部视频上网,供大家下载学习。通过网上培训,为广大德育工作者、班主任开展学习德育理论、加强科学管理,提升了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
如今,网络已经成为我市德育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生产力,由“一网”“一线”“一报”“一校”所组成的“四个一”的建设将网络时代的德育前沿“一网打尽”,为我市教育在全社会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于无痕处育人
整合文化和历史资源涵养教育品质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德育只有如此这般方能触及人的心灵。因此,呼唤文化自觉、文化立根、文化育人,应当成为当代社会和当代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和神圣使命。泉州是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闽南文化遗产的富集区,也是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请问,泉州在开发和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发挥地域优势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郑文伟:文化本来就是内在于教育的,文化育人就是教育题中应有之义。可曾几何时,教育却与文化渐行渐远。文化是比知识、技艺、制度等更加重要,但又通过它们彰显出来的人类生活得以安身立命的精神之“根”。文化育人的魅力就在于它对人心的影响如春风化雨,潜移默化,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人们心理结构中的集体无意识,影响至深至远。
泉州地处福建东南沿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大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核心区和闽南文化遗产的富集区,南音、南戏、南少林、南建筑、南派工艺,构成了泉州独具特色的“五南”文化。为了凝聚泉州传统与历史文化的神韵,使师生共同沐浴其中,耳濡目染,行以成之,我市立足自身实际,不断创新载体,着力整合文化和历史资源涵养教育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