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9 10:03:1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创新科研课题研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模式的协同创新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随着学习的逐渐深入,知识的不断累积、视野的不断开拓、思路的不断更新,将逐级地产生创意思维、形成创新意识,进而热衷于发明创造和创业历程的实践与体验。以哈尔滨工程大学理学院为例,按照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过程这一线索可以建设一个分层级的、全方位的课外科技创新协同体系,分别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创新意识、创造和创业的能力。
(一)构建创意思维培养子系统
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坠落能够产生有关万有引力的灵感,其实就是因为牛顿具有良好的创意思维。在实践中将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中心分成5个子实验室:一是突出学校学科特色以了解、学习、开发和建设海洋资源为主题的“海洋的奥秘”实验室;二是围绕学院的学科优势开设“光纤的世界”主题实验室;三是以演示大学物理学中的光学部分原理为主要内容的“光学的绚丽”操作实验室;四是引领学生探秘力学原理,让学生真正体会课堂中学习的物理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的“力学的探秘”实验室;五是直观展现电磁作用的原理,解析电磁现象背后的物理规律的“电磁的探秘”实验室。通过实验仪器的演示操作使学生对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其创意思维的形成。
(二)构建创新意识培养子系统
依托教学、科研实验室或专门为学生创新设置的技术实验室,健全学生课外创新社团的组织结构,完善社团运行机制,明确社团建设内涵与目标。建立不同专业的学生社团,形成有组织的、保障条件充裕的创新环境,通过创新团队长期延续性的活动来营造活跃的创新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以“理学之光”学生创新中心为基地,以“数学林”、“感知社”和“光鸣社”三个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为主体、以强化数理基础为目的,集合光、机、电为一体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体系,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锻炼创新技能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学生在科技创新中变被动为主动,将课堂、书本知识吸收并消化理解成为自己的能力。
(三)构建创造能力培养子系统
学生创意思维的形成,将产生强烈的创新意识,需要及时搭建发明创造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创新活动,进行发明创造的实践。通过指导学生参加校内外、国内外竞赛,进行发明创造的实战训练,将完成的创作作品作为创意思维培养子系统的演示案例,不仅增加实验室的教学仪器,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尤其是在教学使用过程中,展现给学生的就是通过学生自己创造实现的,对激发学生开拓进取精神具有强烈的动力。
(四)构建创业体验子系统
学生参与一定的创新活动,具备了一定的创造能力后,那么就要帮助他们将有发展的创作转化成有效的社会价值。对学生的创作项目进行培育或孵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创业活动,将其发明创造产品化推向市场,进行市场运作,让学生充分进行实体经营的体验。学生创新成果不断出新,创业意识越来越强烈,通过学校创业教育学院搭建的平台、国家大学科技园提供平台以及学生自行拓展的创业平台,已经形成了学、研、用一体化的生态链条。
三、学校内外部资源配置机制的协同创新
按照协同创新实现途径可将其分为内部协同创新和外部协同创新两种,内部协同创新的实现依赖于组织内在要素之间的互动,外部协同创新的实现主要取决于与其他相关主体之间的互动。所以进行课外科技创新体系的创新,需要从研究其内在的本质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以及与外部因素的联系出发,既要进行环境-管理-过程等组织内部的协同创新,也要把校外各种有利资源有效联系起来。
(一)内部机制的协同创新
无论做什么工作,都离不开制度做保障。高校内学生创新体系的协同创新首先要实现制度的协同,通过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得到锻炼和所取得的成绩标志着学生的发展与进步,为了鼓励学生更多更好地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学校则必须从实际出发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科学的评价机制。将学生创新过程与选修课协同配置使其得到学分的认可;将教师的课外指导过程与课堂教学协同配置使其付出与收入协同起来;将学生取得的创新业绩与“推免”读研、评优评奖、就业推荐等优惠政策协同起来等。其次是专用实验室、基础实验室、教学实验室、科研实验室等资源环境的协同利用,为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一定的设备资源和技术支持。再者就是通过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社团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实现协同组织,把各有所长的学生组织在一起构成优势互补形成最大的创新力。第四是各种形式的创新活动的协同,把课外科研活动基金项目、专项竞赛、科研训练计划、学术报告与交流等形式的活动协同起来,根据学生所具备的知识基础、创新技能水平组织其参与不同的活动,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设置不同形式的活动等。
(二)外部资源的协同利用与开发
实现学校与外部资源的协同,首先是创新活动与创新竞赛的协同,目前作为检验学生创新能力的国际、国内各级各类竞赛项目纷繁多样、不乏百种,有对应专业的专项比赛,有综合性的挑战赛。对于每一种权威性的比赛要有针对性的组织和训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得到全面发挥和提高。其次是与校外企业的协同合作,建立“校企合作”的创新活动载体,一方面与企业联系将企业生产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部分技术问题(难题)提出来作为竞赛的题目,让学生广泛参与从中得到最佳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将一些技术难题作为攻关课题,由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共同组成课题级进行科研攻关;三是企业把自有的一些模块化的、可复用的、开放性技术平台提供给学生,供他们学习、模仿、仿真、实验、研究、发展和创新;四是直接把学生的一些创作进行优化后由企业进行成果推广等;五是直接将学生送到企业参与生产、研发的实践中去体验创新实践的全过程。进行使学生既能够开拓视野、锻炼本领、提高能力,又能使学校的教育与社会的需求得以合理衔接。
中图分类号:G8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9—0022—01
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大学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是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工科高校肩负培育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使命,多元化、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活动是激励学生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重要教育形式。
一、工科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特点
相比综合类高校,工科高校的教育教学以培育专业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在课程设置、课外教学、工厂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培养教学模式。作为工科高校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科技创新活动专业技术性强
工科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要求参与者必须具备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体现出很强的专业领域性。例如生物发酵、软件开发、自动化机械设计等,都是工科高校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的重要项目。
(二)科技创新活动实践性强
工科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不仅具备一定的思辨性,更具备很强的实践性,往往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内外实验,需要种类多、数量多的设备和器材,以及大量的工厂实习和其他课外实践活动。只有通过实践活动的检验才能够完成优秀的科技创新项目。
(三)科技创新活动呈现跨学科发展趋势。
工科院校学生在学习专业课前除了要学习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制图等课程外,还要根据各自专业学量专业基础课。这决定了工科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对专业学科基础要求较高,参与者除了掌握专业知识外,还要涉猎相关的交叉学科。
二、工科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工科高校科技创新活动取得了长足进步,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愈加重视培育学生对多元知识、多元文化的融合能力以及将理论知识化为实践创新的能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大学生创业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等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已形成品牌效应,科技创新竞赛水平越来越高,竞赛形式愈发多样,竞赛层次不断提升,竞赛参与人次屡创新高。
需要指出的是,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参与科技创新竞赛的学生总体比例偏低,参与度还有待提升;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较少,学生整体科技创新的水平亟待提高;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机制较为薄弱,大部分竞赛成果停留在设计阶段,缺乏推广和转化应用的平台;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导老师的水平,目前,工科高校的高水平专业指导教师还不能满足科技创新活动的需求;大部分工科高校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缺乏主动、合理的规划,在组织和管理形式上较为松散,不能形成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合力。
三、工科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的构建路径
针对工科高校教育教学的特点,笔者认为必须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行全程、全方位的规划和管理,遵循工科教育教学规律,结合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积极构建行之有效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
(一)加强科技创新活动培训。
在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学生往往对竞赛的关键环节缺乏经验,例如团队的组建、项目选择、科研进度、现场展示等等。遴选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针对各类创新竞赛的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给学生进行专题培训,普及科技创新活动的相关知识,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竞赛水平。
(二)打造高水平专业指导教师团队。
要想取得科技创新活动的突破,高水平专业指导教师不可或缺。一方面,可以选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入企业进行锻炼,提升其工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引入具备行内企业背景的人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两个方面相结合,打造学术科研水平高、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水平专业指导教师团队,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全面指导。
(三)完善科技创新活动管理机制。
要积极尝试科技创新活动的项目化管理,发挥学生科技创新领导小组的核心管理作用,对科技创新项目进行全面评估和全程跟踪指导,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组织管理,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对科技创新项目给予支持,严格把关科技创新活动的各个环节,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水平。
(四)完善科技创新活动的激励机制。
积极探索科技创新活动的激励机制,将科技创新活动与教师考核以及学生综合评定结合起来。一方面,对教师聘任制进行合理改革,将指导学生创新竞赛计入教师的科研任务之中,对参与指导学生创新竞赛作品的老师按照竞赛等级和成绩进行相应折算加分。另一方面,根据学生参与创新竞赛的等级和最终成绩,在第二课堂学分、年终综合评定方面给予适当加分,在发评奖评优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此外,可以尝试学生科技项目开放研究基金,对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进行评估,并进行相应的资金支持。
(五)加强实验室平台建设。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快速发展时代,传统的经济模式己发生了重大变革。从国际上来看,创新已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方向,其中美国p日本和欧洲等国家已经将其确立为经济发展战略核心。我国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实践探索,在积累了大量发展经验的同时,也逐渐将创新战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发展模式[1-3]。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大战略目标”的提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给出了可行的理论指导和具体操作方向。在这一过程中,鼓励科研院所、大中院校及企事业单位的科技工作者积极的将研究成果进行创业创新、技术转化是一个既有现实意义、又迫在眉睫的研究工作[4-6]。在实现这一过程中,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的加入与积蓄。而创新型人才培养各相关因素不仅重要,同时也是一种相互关联,动态发展的有机整体[7,8]。本文通过层次分析法体系的构建,对沈阳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相关因素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优化分析,通过真实、准确、科学、合理的评判后,为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培养提供了有益启示;为决策者及相关人员选择创新方法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方案。
1 沈阳高校科研创新团队评价指标建立
1.1 建立层次分析结构
通过沈阳高校相关科研专家交流、资料调查研究及国内外高校科研创新文献整理,在众多备选数据中得到以获创新资源投入、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形式产出质数以及创新效果方式四个方面为主要影响因素。各考察因素具体相关如下。
1.1.1 创新资源投入因素
创新资源投入因素由三个下级指标层作为研究内容:人才团队建立,团队科研数与费用使用,重点实验室质数。人才团队建立包括教授、博士人数及所占团队人数比重;从以往经验来看教授、博士人数越多及所占团队人数比重越大,科研创新效率越好。团队科研数与费用使用包括团队申请到的基金数量及质量;基金数量较多及质量较高的科研创新产出率相对越多。重点实验室质数包括重点实验室数量和质量;即科研团队是否有重点实验室支撑,是哪一级别的重点实验室都会对科研创新团队层次产生影响。
1.1.2 创新能力培养因素
创新能力培养因素由四个下级指标层作为研究内容:独立设计方案,分析文献资料,实验现象综合整理及知识综合运用。独立设计方案体现创新思路确立和开展,是科研创新的基础和出发点。分析文献资料能力体现了对前人工作的整理及提升能力。实验现象综合整理体现了对反馈信息整理及深层次挖掘能力。知识综合运用体现了对各种复杂因素及结果的处理能力。
1.1.3 创新形式产出质数
创新形式产出质数由三个下级指标层作为研究内容:创新成果数量,创新成果质量和创新周期。创新成果数量主要衡量研究领域的宽度或频度。创新成果质量主要衡量研究领域的深度或专度。两者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创新成果数量的积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某领域基础牢固的程度;但如果只注重数量而忽视质量,也会使该研究方向深入不足。创新成果质量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会使科研内容向理论形成或成果转化应用有效迈进;但要把某一个创新成果做到在实践检验中保持良好的长期适应性和适用性,就需要多方面的学习和多角度的考量。创新周期体现在创新进度及创新效率等方面的比较,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创新的连贯性和科研团队在创新方面的能力水平。创新周期相对越快,创新成果数量相对越多,而创新成果质量也相应越高。
1.1.4 创新效果效益
创新效果效益为创新成果转化率测评,创新成果产出率测评和产生经济效益周期测评。创新成果转化率测评是指科研成果转化成专利或产品的比率大小。创新成果产出率测评是指科研成果转化成专利或产品的价值或价格的多少。产生经济效益周期测评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及创新有效推广有重要的指示作用。这三个方面是科研创新的主要方向及根本目的。
1.2 构建各影响因素两两比较矩阵
①本研究采用通过对沈阳地区的理、工、医等多家学校科研团队实际情况作为实例研究;并邀请各团队专家作为评议成员。通过对前期关于高校科研创新资料交流、指标筛选、数据整理后,针对以上指标进行赋分。
②将所得到的分值通过判断矩阵以萨蒂专门设计的1 - 9的比例标度作为比较的标准:如i与j两因素相比同样重要取值为1;前者比后者略微重要取值为3;比后者重要取值为5;比后者明显重要取值为7;前者比后者绝对重要取值为9;而数值2、4、6、8为介于相邻重要程度之间比较取值[9,10]。赋分之后进行比较分析及权重计算。
1.3 层次间重要度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考察每个一级指标及各二级指标间的重要度排序及一致性检验,由此来对比各同层指标及影响权重。表1-5显示的是各层判断矩阵及权重。
1.4 层次总排序
通过各层权重归一化,得到各二级指标间的权重总排序,并进行一致性验证;确定最终指标重要度排序。通过以上各因素比较,最终形成沈阳高校科研团队创新机制评价体系,见表6。
由表1-5评价分析得出:创新效果效益在一级指标权重最高为0.465,说明现代科研创新越来越重视科研自身的意义,即用于经济和社会有效快速发展为根本落脚点。创新能力培养在一级指标权重数值为0.297,说明要想创新其人员素质能力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现在各国和各地区科技的竞争往往主要体现在科技人才竞争和培养方面。在二级指标中人才团队建立权重最高为0.593,体现了要高效科技创新还要以人为本,人才团队有效建立和应用是科技创新的发展源泉。另外产生效益周期权重为0.582,在二级指标评价体系中为第二关键指标,它是评价科技创新有效性直接体现的指标,创新是不是使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都可以通过效益周期来进行客观评判。创新成果质量在二级指标评价体系中为第三关键指标,权重为0.539。通过对该指标的分析既可以体现创新人才自身水平高低,又可以预测后期创新效益转化的效果,是科研创新各指标中比较重要的评价内容。最后综合组合权重排序表6得出,产生效益周期、创新成果产出率、实验现象综合整理、知识综合运用为考察科技创新的几个最重要方面。通过以上研究表明,要实现科研创新最佳效果要以产品效益周期为创新的核心出发点;创新成果产出率是实现技术转化的必要过程;而实验现象综合整理、知识综合运用为团队创新能力的有效体现。
2 结语
高校科研团队创新受到多元因素作用和影响,使用层次分析法对沈阳高校科研团队创新方案进行评价分析,能够有效抓住主要影响因素去繁就简,通过对相关因素定性和定量的优化分析,充分考察高校科研团队创新指标不同层次和各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权重指标值进行综合分析,真实有效地反映出高校科研团队创新的优化方案。让学校科研团队在双创过程中及时了解自身发展情况,宣传科技成果转化对高校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进而通过相互比较,获得适合沈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运行模式。该研究对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化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Emir Kuazaqui.A Discussion on Entrepreneurship, Creativity,and Innovation Applied to International Marketing[J].Economics World,2015(1):54 -70.
[2]王涛,顾晓雪,胡圆圆,等.我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与技术产业化分布特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10):23-27.
[3]杨济成.新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问题探微[J].中国科技纵横,2015(22):200-201.
[4]冯文全.论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教育机制[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6):25-29.
[5]刘朝,李慧,师洪波.关于高校专利技术转化评价标准的初步研究[J].电子知识产权,2011(6):57-65.
[6]张超慧,以一种开创的思维推动沈阳经济新发展[J],沈阳市科学技术年会,2015.
[7]李政.以创业教育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路径[J].高等研究与实践,2011(1):16-21.
一、引言
“大众创业,大众创新”口号提出后,国内掀起了一股创新创业热潮。为了促进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国务院根据当前的社会环境对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相关建议——高校在培养学生方面,要提高教学质量,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与现代大学生培养相适应的评价考核体系,提高现代化高校学生的培养水平。大学生作为一个富有创新意识的群体,应充分利用国家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发挥自身优势。这一政策对高校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但在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的过程中,在开展程度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近年来,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主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注重理论研究,使学生只能学习书本知识而不能结合实际情况。除了专业知识,学生还需要有实践能力。在日常教学中,许多创业课程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导致学生动手能力较弱。这就造成了我们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问题。首先,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模式大多集中在公共课和选修课上。课程数量少,设置单一,创新创业课程没有结合自身优势开展;然后是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相分离,课程内容与实践脱节,也没有统一的教学模式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等核心问题。因此,构建科学合理、循序渐进、相互衔接、有机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转型,是一个客观需要。它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现状及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在日常教学中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但是,受一些主客观条件的制约,现阶段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
虽然一些高校已经意识到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但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就业指导课的形式进行的,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之初就没有真正与专业教育课程相结合,不能贯穿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不可能将所学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由于制定人自身经验和能力的局限,很难有效地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相衔接。只是在原有人才培养方案中,少数不太重要的专业课程被创新创业课程所取代,难以突出创新创业课程与传统的专业教育的联系,培养人才方案缺乏学校教学特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凝聚力较弱,因此,它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专业优势。正是由于上述问题,大学生学完创新创业课程后容易产生困惑:这类课程与所学专业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学?对于这些课程的学习有什么用?老师又不能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解答,这就导致了学生对这类课程的敷衍学习态度。他们只希望能够完成课程学分,学习形式浮在表面,很难达到学校希望学生达到的学习效果。
(二)缺乏专业的创新创业教学师资队伍
现阶段,高校的创新创业教师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和造就学校原有的就业指导教师和专业教师,承担学生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工作;二是聘请企业导师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课程。虽然以上两种方法都能快速组建教师队伍,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学校的专职教师虽然接受了培训,但培训时间短,且缺乏创业经验。因此,他们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刻,无法向学生传授真正有价值的创新创业知识。聘用的企业导师虽然经验丰富,但教学时间和频次难以保证,企业导师的经验更具实践性,在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偏差,由于缺乏创新创业知识储备,学生很难跟上教师的步伐,导致课堂教学效果难以评估。
(三)缺乏创业实践平台和经费
一些高校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但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提高,始终需要在实践中真正磨炼才能提高。作为学生,难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创业梦想,需要高校利用自身的资源和条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创业条件。然而,由于高校与企业、政府、行业缺乏密切联系,无法为学生创业实践搭建平台。因此,学生创新创业的培养只能纸上谈兵,不能真正应用于实践。除缺乏必要的实践平台外,高校在学生创新创业经费方面存在不足。在创新创业的早期阶段,必须有资金支持。经费不足的问题,使得一些较好的学生创新创业计划无法实施,或因实施后缺乏后续资金,项目不得不中断,这将使学生逐渐丧失创新创业的热情。
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转变教学理念
高校要转变传统教育教学观念,拓宽创新创业教育视野,完成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了让学生真正了解创新创业的内涵,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教学计划,让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几年里,按照其各阶段能力的提高,学习适当的创新创业课程,并注重对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让学生在学习中多动手实践,在实践中磨炼创新创业技能。在创新创业思维课程的教学、考核和评价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全程参与。教师要转变传统专业课的教学观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使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的主导意识。
(二)营造创业文化和氛围
创业氛围的营造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入学之初的专业介绍和教育中,可以嵌入创业的内容。同时,在专业教育中,可邀请本专业往届创业成功的学生分享创业经验和创业过程,确保学生与校友有足够的面对面交流时间,及时解决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疑虑,搭建学生创业交流平台,让学生多学习,对创新创业有初步了解。此外,高校还应鼓励学生锻炼自己的创新创业思维,让他们将创业想法转化为更系统的商业计划。在核心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利用课本中所学知识撰写市场研究报告、经济环境研究报告、财务分析报告等,将所学知识与创新创业所需技能相结合,完成一份具体的、操作性和专业性强的商业计划书。通过学习过程中课程之间的衔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能感受到强烈的创新创业氛围,实现专业理论知识与创业所需技能的转化。
(三)搭建高职院校各层次的创新创业大赛平台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建设了许多国家和省级创新创业平台。然而,这些平台对高校学生的门槛较高。许多高校由于项目质量低,不能参加这样高标准的创新创业竞赛。为提高学生参与竞争的积极性,高校可在学校内部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竞赛,如建立系级、院级、校级创新创业大赛,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鼓励学生参加竞赛,通过总结大赛经验和方法,提高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筛选培育部分优质创新创业项目,参与省级创新创业项目大赛,提升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在搭建学校创新创业竞赛平台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在资料搜集、项目方向、市场调研、项目分工等各方面对学生进行把控和指导。通过教师的参与,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创新创业竞赛过程中的一些棘手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学生起到监督和管理的作用,避免完全由学生所主导,最终流于形式,无法真正落实。
四、小结
首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能力水平。要采取企业挂职培训、聘请外部创新创业专家到学校带队等多种方式,建设一流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而且还要探索适合创新创业教师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提高其工作积极性,激发其创新创业教学和引导能力。其次,创新创业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使学生适应时代的发展。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完善课程体系,为学生的培养打下基础。我国高校应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化发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本质是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学生专业全面融合,建立健全了创新创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完善现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促进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发展。最后,要重视社会和企业机构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中的特殊作用,打破学科和产业之间的技术壁垒,形成“破壁效应”,实现专业交叉教学的一体化多学科融合,跨学科的联合研究,发展学校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金伟林,吴画斌,王侦.协同创新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优化升级路径研究[J].经营与管理,2021(4):137-141.
[2]董丽欣,廖珮君.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转型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94-97.
一、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一)高效转变培养目标的基本需求
以往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比较狭窄,局限于培养学生“基本就业”或者“考研深造”。随着“综合发展”教育教学理念的普及和推崇,高校在进行学生学术能力教育的基础上,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创新创业教育。设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不仅是顺应新形势的巨大创新的必然需求,同时也是顺应“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趋势。通过创新创业课程来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将培养目标转化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创业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有效的提高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缓解就业压力近年来,各项统计数据均指出,我国每年的高校毕业人数不断增高,旅游管理专业也不例外。然而,社会在短期内的就业岗位是有限的,在这样的矛盾背景之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国家十分重视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先后出台了数项相关规定以期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此时,如果部分大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创业,那么势必能够有效的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通过设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和能力,为实现创业促进就业的效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关于课程体系改革思路的几点建议
(一)设立科学合理的一般型和专业型课程
通过前文的叙述可以看出,旅游管理行业迫切需求创新创业人才。为了顺应行业和培养目标的要去,旅游高校设置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具体的课程体系中需要包括一些一般型创新创业课程必修和选修课,并在此基础上设立专业型创新创业教育。实际设立课程中,可以结合地方旅游发展实际,并结合教师的创业经验,或引入优秀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平台。将创新创业教育全方位的融入到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全程覆盖式”教学。
(二)设置“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的优势在于:兼顾理论和实践,受到场地、时间的限制小等[3]。通过设置“第二课堂”,能够在实践中校验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运用理论,并且能够为之后的创业累积经验,具体的第二课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开展“创新创业讲坛”。充分利于教学资源,借助校友、社会的力量,为学生组织高质量讲坛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发学生的创业冲动,向学生传授创新创业的知识与技能。2.开展“创新创业讲竞赛”。校方可以组织“挑战杯”创业设计大赛、“烹饪大赛”、“导游服务技能赛”等活动,从而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的团队精神、创业能力、交流和组织、管理能力,通过竞赛形式来模拟创业实践,为学生积累宝贵的经验。
(三)建立“实践基地”
1.“实体+企业”模式校方可以组织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经营管理活动,或者进入校企进行实践和锻炼,对于有条件者可以允许其利用课外实践进行投资少、风险小的创业实践,为学生毕业后的创业提供“实战演习”的场所,帮助学生积累创业的社会经验。2.“工学结合”、“勤工助学”模式“工学结合”、“勤工助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自立自强的创业能力。校方可以充分的挖掘、开辟校内外的创业市场,在校内(外)建立“勤工助学”基地,选择有管理规范、行业代表性的企业让学生进行实习和实践,或者将社团活动、勤工助学活动“市场化”、“项目化”。为学生提供创业环境,让学生在实习实践中理解创新创业的精神,掌握创新创业的能力。
作为研究生导师,在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课程教学无疑是其中重要一环。如何创新课程体系,改革课堂教学,也应是每一位研究生导师着力思考的问题。[3] [4] [5]通过对研究生培养经验的总结和反思,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我们对研究生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方法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实践,本文谈谈在这方面的体会。
一、认真做好研究生课程体系设计
(一)首先要科学地安排教学计划
研究生的课程除外语和政治公共课外,专业课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专业基础,必须夯实学生基础,并从本科教育过渡到研究生教育。例如,在光通信方向的研究生培养中,我们设置了高等量子力学、量子光学等前沿基础的物理理论课程,使学生能够从物理根源上更好的理解技术,并为更前沿的光信息技术研究打下根基;第二个层次是研究基础,为学生完成从基础理论学习到专业研究的转变。从知识学习到研究能力培养转变,我们安排了激光技术与应用、工程光学、近代光学实验等课程;第三个层次是学科前沿,通过学术报告、论文选讲、论文选读等方式让学生获取本专业的最新研究动态,拓宽思维视野,为学生确定研究方向,选择论文题目打下基础。总之,在课程体系设计中,一定要考虑课程的前后衔接,层次递进,不重复,重要内容不遗漏,改变研究生课程教学的随意性现象。
(二)丰富和提升课程内涵
1.注重学科的交叉和渗透。创新性成果往往产生于多学科的交叉点上。课程教学中注意学科交叉渗透,不仅拓宽学生知识面,扩大视野,使学生了解学科间的关联,也了解交叉性、边缘性、跨学科领域研究的动态,更使学生可以吸收不同学科的学术思想,形成多学科的能力架构,有利于创新。例如在光信息专业的学生培养中,我们同时讲述了与电子、生物、材料以及数学相关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其他研究领域的研究动态和前沿,丰富了学生的科学研究背景,让学生寻求到学科交叉的契机。
2.充分体现学科的前沿观点。不仅在专业课、论文选读等课程关注这一点,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中也应有意识地联系前沿的研究动态,学科的发展趋势,这不仅能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探求的兴趣,体会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也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选择科研方向,从而获得有意义的新成果。
3.在课程教学中,践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是以课程的内容为载体,注意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学会如何获取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并引导学生在总结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结合所学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研究性作业。让学生自主收集文献、阅读、总结归纳,并在课堂上作报告,特别要求学生给出自己对所报告内容的见解,指出所涉及方法的优势、不足,应用范围及努力方向。不仅如此,通过知识积累、演化、扩展、提高过程,通过研究范例的解析,使学生学习各种研究方法,体会深刻而有本质意义的问题如何提出,针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不仅学习知识,也学习了方法。特别在后期课程中,要注意方法论和研究方法的引导。学术报告也能让学生有意识地学习研究方法,使研究生在课程学习中,不仅建立了较为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在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上也有了质的飞跃,逐渐形成问题意识、求异精神,逐步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二、课程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课程体系设计中力求科学化,目的明确,层次感强,课程内容多元丰富,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还需采取灵活多样的课程教学形式。在教学实践中,结合信息学科的特点,用多种形式的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互动式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中,改变由老师唱独角戏的局面。根据课程内容,结合贵州大学学生实际,由老师先做示范讲解,再由学生归纳总结。在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后,由学生分头准备报告,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其他的同学提问,补充或质疑,使学生主动学习,并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分析问题,如何解决问题。老师参与讨论并点评,使学生深刻认识所学知识的基本规律,在各种应用中的物理实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采用案例和讨论式教学
根据学科特点,就一些重要的典型结构和方法进行案例和讨论分析。如,光学谐振腔是光信息技术中常见结构,可由学生根据不同的谐振腔及其应用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针对各类实验方案,让学生就方案的设计原理、重要技术手段、方案的优劣、改进意见等进行讨论,可能的情况下,通过实验来验证讨论的结果,让学生受益匪浅。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相互学习,培养敢于质疑的科学批判精神,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新技术方案,其研究成果已作为。 (三)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纸上谈兵难以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应尽量给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行设计方案,并通过实验观察现象,不断改进方案,逐步形成相对成熟的实验方案,收集整理数据,分析结果并得出结论。在学习光纤锁模激光器的原理时,先让学生重复别人的实验方案和结果,使之深刻体会这一系统的原理以及各种参数对系统的影响,然后进一步实验,让学生采用新的技术方案,得到新的研究成果。许多学生让通过类似的课程学习和训练后,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三、完善研究生课程评价机制
有了科学的课程体系,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还应有完善的课程评价机制才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达到课程学习的目的。
(一)重视课程教学
由于各种原因,包括评价机制的非科学性和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有的学生刚到学校就急于,甚至不择手段,用拼凑,抄袭,花钱等方式达到目的。这不仅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出现学术不规范甚至学术道德问题。创新是有基础的,正如牛顿所言,“只有站在巨人的肩上,才能看得更远”。从本科生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必要的课程学习是达到学习阶段转型的途径。为了使学生重视课程学习,第一年度的奖学金评定,以课程学习为主,让学生潜心下来认真学习。
(二)改革考核重点和考试的方式
由于受我国盛行的“仓库理论”的教育观念影响,过分重视知识积累,片面强调记忆的功能,因而考核的重点往往是对已有书本知识的记忆,局限于已有的理论、方法、思维方式,无疑制约了研究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发展,形成模式化教学。为了培养创新能力,应当更侧重于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学习,独立思考,对新的问题不断探索,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过去的考试方式崇尚标准化,学生可以在书本中找到标准答案,造成学生“标准化”的思维方式,从而使得学生的个人兴趣、想象力、创造力受到抑制,更缺乏敢于质疑,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勇气。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考题应更加开放,更加灵活,甚至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可以发挥创造性,用自己的知识,方法去解决问题,鼓励多种思路,多种答案。例如把某些已中的系统方案拿出来,让学生分析其工作原理,指出可能存在的问题,甚至提出修改的方案和手段。通过考核,学生意识到不能仅仅机械记忆,还要融会贯通,灵活应用,从知识的产生和运用过程体会到创新、发现的乐趣。
(三)建立多元化的成绩评定体系
成绩评定体系,对学生有较强的导向性。为了全面把握研究生学习的整体效果,避免一张考卷,几个小时考试定成绩的弊端,更要杜绝个别学生期末依赖教师针对性辅导,划重点而过关的心态,需要建立多元化的成绩评定体系,将平时成绩,课堂讨论成绩,课程论文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按一定权重纳入评价体系。
1.平时成绩。包括学生的平时作业,考勤,听课情况,听学术报告,听讲座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关注教学的全过程,关注日常积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认真严谨的作风。平时成绩可占到20%。
2.课堂讨论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课下的充分准备,讨论中的口头表达,对专业知识有更为准确的把握。作为信息科学专业的学生,用简练、准确的语言,清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观点是十分重要的。口头表达有利于培养学生与别人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在讨论甚至在辩论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既坚持正确的观点,也能修正自己的偏误,并能用正确的态度对待不同观点的人。这部分学习可占总成绩的20%。
3.课程论文成绩。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一些章节学习后,给学生布置相关的研究性作业,以论文形式提交。要求学生自己制订方案,进行理论仿真或实验,并根据其结果分析总结。这是学位论文的必要训练和准备。小论文写作过程中,多给学生指导,以便较深刻的了解学生个人兴趣,知识掌握情况和研究能力,从而更好地评价学生成绩。这部分成绩占20%。
4.期末考试无疑在学生的成绩评定中占有较大的比重(40%)。由于改革了考试的方式,开放性试题有一定比例,其评分也不是标准式的答案对错,简单计分,而是通过学生在答题中反映出来的对知识的理解,方法应用,以及学生的思维是否开阔,是否有创新意识进行打分、评判。
总之,在对研究生指导过程中,需不断改革课程教学,认真做好研究生课程体系设计,实施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改革研究生的课程评价机制,使课程教学的水平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得到加强,从而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研究生。
[ 注 释 ]
[1] 王得忠,胡荣.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因素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6):22-26.
关键词:
特殊学校;小学体育;教学创新
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但是由于部分学校对体育课程缺乏重视,导致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偏低。老师在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学生身体健康的教育。针对这一现象,本文通过分析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探究了新课改背景下特殊学校小学体育教学的创新策略。
一、体育教学中的问题
1.模式老套。
以前的体育教学大多是老师把学生带到操场,然后让学生跑步,跑步之后就开始一起运动,缺乏对学生安全意识的引导。这种强硬的体育教学是对学生兴趣的一种扼杀。学生被老师强硬的态度吓到,面对长期的体力透支而不敢言语,这样是不利于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正确认识的。或许学生的身体素质是上去了,但是学生心理对于运动的排斥也相当明显,影响到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热情。
2.教学设备简陋。
教学设备是体育老师展开教学的基础,所以设备的完善性也是相当重要的。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设备应该保证数量充足、种类齐全、质量安全、适合小学生使用等几个基本要求。但是在一些特殊学校里,这些设备要求完全没有达到,甚至在个别学校里是没有体育设备的。在部分学校里,体育教学的设备是不完善的,同时部分设施成人化严重,小学生无法直接使用,这是不利于体育教学的。不适合小学生的体育器材,在教学过程中,很有可能会给学生带来危险,所以学校还需加强在体育设施上的建设。
3.教学水平较低。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对于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整个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对于小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和激发体育学习兴趣有着直接影响。但是当前很多小学学校在招聘体育教师时,进入标准比较低,招聘了一些低能力、低素质、低水平的教师,并且教师入职以后没有进行系统的就职培训,使得教师在后期体育教学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影响了小学生学习体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
健全的教学评价体系是不断提高小学体育教学水平的重要基础,但是我国很多小学由于种种原因,迟迟没有构建健全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在实际的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水平。
二、小学体育教学的创新策略
特殊学校不同于一般小学,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采取创新的课堂教学策略,以提升体育教学质量。
1.教学理念的创新。
对于体育教学中不好的理念要及时抛弃,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加强小学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的重要因素,所以对教学理念的创新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小学生由于年纪比较小,对于事物的认知缺乏判断力,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体育老师自身的教育水平会直接体现在孩子身上。体育老师想要提高体育教学水平首先就要加强对自身的体育知识,丰富自己的教学理念。体育老师可以把进步意识融入到体育课中,在课程中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体育培训,学生通过学习会对体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当学生感受到自己进步的时候就会有一种自豪心理,体育老师通过适当的引导就会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在体育教学中体育老师要注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在实践中找出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同时通过理论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老师也可以在实践中总结教学经验。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要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有所反思,确保教学理念的正确性。通过反思,可以有效保证教师的教学质量。
2.教学准备工作。
在上课前,老师要对课程进行一定的设计,同时对体育现场也要有一定的布置。教学筹划应该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就开始做起,在上课前就设计好这节课应该进行的内容,有助于帮老师梳理正确的教学方向。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加强自己教学的灵活性和准确性。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要准备不同的东西,使用的设备也不一样。比如老师在准备课程的时候还可以准备一首音乐,音乐的节奏可以欢快一些,学生在做运动的时候老师就可以播放这首音乐。音乐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里进行运动,同时音乐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于节奏的掌握。
3.教学内容的创新。
(1)优化户外和户内教学。教学内容包括户外教学和户内教学。在室内教学中,老师可以选取一些有趣的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讲解。现在的教材内容一般是有图画、音像、文字等形式。老师可以根据课程上需要讲的内容多准备一些资料。在教材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在户外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做完规定的活动外,老师也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做游戏。通过做游戏学生可以加强彼此之间的认识,老师和学生也可以增进感情。
(2)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对学生的心理有一定的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角意识。小学生一般都是比较活泼好动的,对于活动他们天生是比较喜欢的,但是有些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不注意,对学生缺乏耐心,学生犯了错或者是不听话就会学生进行打骂,这样只会打消学生对于体育课的积极性。针对这种现象,老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做游戏,可以选一个人当小组长,由他带学生进行体育课程,这样可以增强孩子的责任感,同时孩子之间是比较有话题性的,由“孩子王”带领学生进行体育课程也可以让老师更加理解孩子在体育课上需要的是什么,有助于老师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
(3)体现生活性和实效性。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师应结合具体的体育教学内容,课程内容设置应尽量体现生活性和现实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体育教师应积极创新体育教学内容,结合小学体育教学要求和学生身心特点,在充分落实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尽量避免盲目地按部就班,体现出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实效性,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教师科学合理的引导,要自主探索问题、自主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小学体育教学课程内容要给小学生留下适当的想象空间,提高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这个年龄段的想象力和理解力,标新立异、大胆探索、独立思考,全面提高小学生的体育素养。特别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合适的生活场景,将现实生活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使生活场景和课程内容进行有效融合,在课程内容引入生活场景,为小学生创设良好的体育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摸得着、看得见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和联系,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生活实践能力,并且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小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帮助,遇到问题要加强沟通交流,积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全面发展小学生的德智体美劳,提高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4)融入德育内容。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应积极融入德育内容:敢于拼搏、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互相合作、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组织纪律性;热爱祖国、热爱社会的情感意识。首先,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多讲述一些国内外体育运动员长期坚持不懈、为国争光、努力奋斗的事迹,一边讲解相关体育知识,一边使小学生认识和感受到体育竞技也可以彰显国家实力,不仅可以强化民族精神,而且可以提高国家荣誉感,激发小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在体育学习和练习过程中逐渐培养热爱民族、热爱祖国的意识。其次,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适当设置团队合作训练的相关内容,重点培养小学生的组织纪律和团队意识,多组织以小组或者团体为主的体育活动,使学生团体活动中互帮互助,充分发扬团队力量,遵守课堂纪律,为了获得胜利积极努力、协调配合。最后,小学体育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培养努力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小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教师如果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来积极引导小学生,会帮助小学生激发自身的潜能,发掘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做到勇于拼搏、自立自强。
4.健全教学评价体系。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应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结合新课改要求,健全教学评价体系,为小学体育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指导,制定适合小学生心理和身体的体育教学内容,避免盲目、僵化地进行填鸭式教学。小学教师入职之前,应对教师进行系统、专业培训,学习小学体育教学要求和指导意见,使其充分了解小学体育教学的特点和内容。同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教学总结和反思,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加强和其他学校小学体育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取长补短,全面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培养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结束语:
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开始,直接关系到学生以后的学习情况。小学体育是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课程。在小学可能中大部分课程内容都是在课堂内进行的,只有体育是可以在户外活动的,因此体育课程在小学教育中也有它独特意义存在的。在完善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学校应该加大对体育设备的通入,老师也要不断完善自己,增强自身体育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更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教学措施。体育老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点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教学水平。
作者:周志强 单位:福建省漳浦县特殊教育学校
参考文献:
[1]吴家宁.小学体育教学设施创新研究[J].艺术科技,2013,(02):264.
[2]张宝春.小学体育教学的创新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05):155.
[3]王新贵.小学体育教学创新教学方法研究[J].科技资讯,2014,(26):187.
近年来,唐山市不断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06家,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为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2013年8月28日唐山市科技局联合财政局,专门设立了科技金融专项资金,并制定出台了《唐山市科技金融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通过贷款贴息、融资担保、风险补偿、专利权质押贷款等方式,扩大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以重点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但相比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巨大资金需求,这仍只是杯水车薪。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自身缺陷。首先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三高”特征,即高风险、高收益、高不确定性,决定了其不适合依赖银行贷款等传统方式进行融资,但是由于融资渠道的匮乏,又不得不很大程度上依赖银行贷款,这种矛盾是造成其融资困难的首要原因。调查发现,唐山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自身存在三个弊端:一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观融资观念滞后,过分依赖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二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有限导致企业内部结构治理不完善。在笔者调查的25家企业中,有22家公司财务账目不清、财务制度混乱,无法向银行提供有关财务报表。三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融资条件不具备优势,资金需求占用时间长,未来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都比较高,抗风险能力弱,而且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都不具备担保条件,不符合银行的贷款标准而造成融资难。
(二)创业投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足。创业投资(Venture Capital)是指创投资金对创业企业进行股权投资,以期所投资创业企业发育成熟或相对成熟后通过股权退出获得资本增值收益的投资方式。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创业投资的重要投资对象,但这种新生的投资方式发展还极不成熟。EZCapital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创投市场上公开披露的完成募集的基金规模陷入了近6年的最低谷,共披露上市事件89起,同比下降57.62%,共募集资金1 417.63亿元人民币,同比减少46.48%。创投市场的黯淡反映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困境(尤其是融资方面)。
在调查的25家科技型企业中挂牌上市的企业有8家,只有同方国芯(股票代码002049)在中小企业板上市。可见,唐山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基本没有渠道从证券市场获得资金支持。此外,2013年唐山只有11个项目入选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共争取资金640万元,尽管2013年唐山市科技金融专项资金首批启动500万元,但这些资金分配到每个企业也就区区几十万元,而对于众多没有政府资金支持的企业来说,融资之路更为艰难。
(三)外部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缺陷。首先,唐山市对专利技术、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衡量定价制度缺失。由于对科技产品相应的知识产权的评估和认证的标准制度不统一、不匹配,知识产权质押尚未规范形成,而且金融服务体系中缺乏相辅助的信用风险评级系统,这就很难让金融机构充分了解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信贷成本增加,企业融资难度增大。其次,市场融资渠道单一,资本市场融资潜力尚未全面开发。唐山市中小企业发展多依赖于商业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方式,但由于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一般商业银行因科技型中小企业初创风险高、变数大、收益回报期晚等因素而提高贷款门槛或增加贷款成本。与此同时,金融机构内部也存在改革步伐不快、内控机制不完善、信贷激励机制不健全、金融服务手段偏少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银行信用融资渠道作用的充分发挥。此外,金融机构信贷产品创新不足,没有对成长型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量身”服务,导致对不同类型企业的融资需求缺乏差别化、个性化的信贷支持手段。
(四)政府职能作用发挥不充分。首先,政策滞后且支撑力度不够。比如,唐山市在2011年才设立首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在2013年才出台《唐山市科技金融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这难以及时满足亟需政策支持和弥补资金缺口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需求。其次,体制上存在职能不理顺和职能缺失的问题。唐山市现有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职能部门在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遇到的资金、土地等问题时缺乏强有力的协调调度能力。再次,资金支持力度不够。无论是财政投入的总量还是发挥作用的效果与程度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的国际经验
(一)美国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分析。美国企业融资中,政府直接参与的比例在逐渐减少,但美国政府通过多种途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金融支持。首先是法律保证,早在1958年美国国会就通过《中小企业投资法》,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其次是信用担保,美国中小企业局(SBA)是负责执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独立联邦政府机构。但政府的支持并非是美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的主要因素,Manigart S.和Struyf C.(1997)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初创期高科技企业最重要的融资来源是企业家以及银行,但提供资金最多的则是风险资本公司及私人投资者,政府、院校以及其他公司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美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发达的风险资本市场。据美国风险投资协会调研发现,美国风险投资的资本金额占GDP的1%,但这些接受风险投资的企业创造的直接经济贡献达到了GDP的11%。可见风险投资是一种有效的投融资机制。另外,美国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也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了高效的融资渠道。
(二)日本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分析。日本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整体上体现了较大的政府干预性,偏向于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首先是对企业进行指导,其次是运用金融政策扶植企业,通过政府金融机构等途径向企业提供低息科技贷款。日本也是世界上较早建立信用担保体系的国家。从结构上看,日本建立的是中央政府和地方两级信用保证体系,这种对信用担保再保险及财政损失补偿的机制维持了信用担保的信誉,使大量原本融资困难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顺利从商业银行获得了资金支持。当然,日本的减免税收等政策以及完善的法律保证体系也是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重要因素。
(三)德国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分析。与美国不同,德国的银行为全能银行,可以为企业提供包括贷款、有价证券发行、财产保险等全面的金融服务。银行针对高科技中小企业的特征,提供了多种有针对性的融资方法,而银行和企业互相持股,便于银行对企业进行资信评估和提供更加适合的融资方式,这种关系型的融资方式有助于银行对贷款企业进行风险控制,紧密的银企关系也利于企业获取信用支持并降低贷款成本。此外,德国为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如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金融优惠政策以及鼓励出口等政策,这都为德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三、唐山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对策分析
唐山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目前有106家,大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毫无疑问,在发展与扩张过程中,科技型中小企业将面临更多的困境。Giudici G.和Paleari S.(2000)认为金融约束是高科技企业扩张和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障碍之一,尤其是对于小型高科技企业。Ullah F.和Taylor P.(2007)分析了英国科技型小企业的融资问题,结论显示将近80%的企业在早期发展阶段面临融资约束。为此,参考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结合唐山地区实际情况,本文提出解决该地区科技融资的新措施。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8-0012-02
1 创新型企业的发展与创新科技人才开发
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了社会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快速变化,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都离不开创新型企业的支撑和驱动。人才尤其是创新科技人才更是推动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因此,有效利用激励策略,充分调动创新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1 创新型企业的内涵
2006年国家启动了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旨在重点扶持和培养一批在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经营管理创新、理念和文化创新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效的企业。对于创新型企业的定义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本文认为创新型企业是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知名品牌、健全的持续创新机制、企业家精神、创新管理文化以及高素质人才,根据国家和技术市场发展的战略导向,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改进技术和市场条件,取得技术优势并持续优化创新成果的现代企业。
目前国家已为两批创新型企业试点,共202家进行了命名,基本上涵盖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其中信息产业,资源、能源及加工产业,生物制药产业,化工产业,汽车产业和机械设备制造业的企业约占试点企业总量的93%。
1.2 创新科技人才的内涵
创新科技人才是具有强烈探知欲与扎实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坚持企业家精神,根据前沿动态与现实需要,运用科学的创新思维进行创造性劳动,在科学技术的创造、传播、应用和发展中做出积极贡献的人。创新科技人才,是新技术的发明者、新产业的开拓者和重大科技项目的领导者,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与竞争实力的提升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1.3 创新科技人才与创新型企业的关系
创新型企业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力军,对技术创新、产业发展以及科技人力资源潜能的开发起着重要作用。如表1所示,较之2000年,2009年高新技术企业增加了17460个,R&D机构数增加1466个,科技人员增加26.7万人,发明专利数增加30837件。高新技术企业与科技人员数量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78.9%和290.2%,科技人力资源得到了迅速的开发。同时,创新科技人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作为创新型企业能动的生产要素,创新科技人才是创新型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科技创新的原动力。如表2,平均每个R&D人员为当年总产值贡献1681.37万元。二者相互作用共同服务于产业、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2 企业创新科技人才的特点和需求特征
2.1 创新科技人才的特点
创新科技人才通常具有较高的技能和专业知识,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环境变化和不确定的工作模式,具有较高的工作、学习和创新能力;在工作态度上较为主动、有主见、不愿被他人和传统做法所左右;在工作方式上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重视企业的支持但又不愿受到较多的控制和约束;在个人成长与发展上具有较高的自我实现需求并乐于将实现挑战性的目标视为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此外,创新科技人才作为优秀的高绩效群体,具有很高的市场需求,相对于其他职工具有较高的自主性和流动意愿。
2.2 创新科技人才的需求特征
需求作为一种心理状态,是人在某种必不可少的事物匮乏、丧失或是被剥夺时的一种内心感受。创新科技人才的特点以及我国创新型企业的实际情况,创新科技人才的需求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物质需要。物质需求主要包括工资、奖金和福利待遇等,主要满足员工的基本需求。对于创新科技人才来说,他们期望获得与自己贡献相称的报酬并分享自己创造的财富。物质回馈或奖励被视为衡量自我价值和地位的尺度。
二是社会声誉需要。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要原理,当生理、安全、情感的低层次需要被满足后,个人会倾向于更高的尊重需要,希望自己的成就得到他人及社会的肯定和认可。声誉需求主要涉及员工的社会地位和荣誉。
三是工作成就需要。相对于工作的外部性奖酬,内在的工作内容与个人价值观、兴趣爱好的匹配程度才是创新科技人才获取工作兴趣、职业能力和个人满足的源泉。与兴趣相符并能在工作中感受到挑战性带来的成长机会,往往能让他们自觉地投入其中。对于目标和挑战,他们更强调按照自己认为最有效的工作方式出色地完成任务,从中获得挑战的成就感。
四是成长需求。创新科技人才在易变和不完全确定的系统中,充分发挥个人的资质和灵感来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为推动技术进步,加快产品和服务更新,他们对知识更新有着持续不断的需求。此外,他们还较为重视所在企业的成长潜力,以求在更广阔的平台,利用更多的学习和成长机会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五是组织环境需要。创新科技人才需要组织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满足他们对知识更新和事业发展的需求。同时,他们希望获得政府政策的支持以及良好的工作氛围、企业文化和制度等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业绩水平的环境支撑。
3 推动创新科技人才不断创新的激励体系
3.1 建立科学的创新行为激励机制
创新是一个包括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观念创新等活动的系统工程。创新科技人才的激励不仅包括技术创新的投资与激励,还要重视对科技人才创新行为的组织激励、文化激励和制度激励。科学的系统激励为科技人才的持续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是创新型企业创新动力的源泉。
3.2 激励性薪酬体系
创新科技人才是企业中拥有较高人力资本存量的关键人力资源,薪酬制度要把握好外部竞争性与内部公平性、激励性的平衡。从创新科技人才的稀缺性和需求特点入手,采取领先型薪酬战略,推行以技能为导向高弹性的薪酬结构以及个性化的福利方案。实施知识产权入股等利润共享措施,充分尊重员工的自和个性化需求,体现知识产权的应用价值,构建企业与人才的生命共同体。
3.3 创新环境建设
在有不同背景、观点和动机的个人中,分享隐性知识是实现知识集成与技术创新的关键步骤。因此企业需要营造一个使个人相互影响的环境,从内在激发员工的兴趣、挑战欲望和成功需求,促成知识与技术创新的生成与转化。
从外部来讲,企业创新环境建设主要包括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共建研发机构和重点实验室,与用户、供应商的互动平台以及对世界领先水平产品的交流平台,确保企业知识技术的及时更新与市场需求和技术方向的前瞻性把握。就内部而言,企业除了正式研讨,更要重视企业诸如咖啡屋交流、电话交流、E-mail交流、小集团聚会等非正式研讨的频度,有研究表明,非正式程度较高的创新组织在激发创新人员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方面有明显的优越性。
3.4 建立企业大学,实现多样化、系统化的员工培训与开发
知识经济飞速发展,创新科技人才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和技术,企业就需要针对自身的战略及员工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特征,制定相应人员的教育和培训计划,企业大学将不同领域不同级别的创新科技人才以及供应商、分销商和客户一起纳入学员体系当中。通过实战模拟、案例研讨、互动教学等实效性教育手段,提高了不同领域隐性知识交流和集成的频率,增强了与同行及供应链节点单位的交流学习,能够对创新科技人才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激发创新灵感,实现自主创新起到了良好的激励和教育培训作用。
3.5 职业生涯管理
创新科技人才往往比常人占有更多“知识”这种特殊的生产要素,拥有更多的职业选择权。一旦现有工作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或缺乏充分的个人成长机会和发展空间,他们会很容易地转向其他公司,寻求新的职业机会。组织职业生涯管理是由组织实施的,旨在开发员工潜力、留住员工,使员工能自我实现的一系列管理方法。通过职业生涯管理将国家战略规划、组织目标与个人发展结合在一起,形成互为动力的综合发展路径,可以将员工与企业捆绑为利益共同体,增加了整体的凝聚力,也对创新科技人才形成了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内在激励。
3.6 强调企业家精神的企业文化激励
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为达成组织发展愿景,完成企业使命而做出了一系列精神承诺,对工作氛围和活动具有导向作用。在以创新科技人才为主导的创新型企业中,不仅要营造宽松、自由、兼容并蓄和创新的文化氛围,更要将企业家精神的实质深入人心。
企业家精神是以创新精神为核心,以风险承担精神为支撑的一种综合性的精神品质和意志。具有创新和学习的意识、发现机会的能力、承担风险的偏好以及良好的沟通、合作、经营和管理能力。创新科技人才在创新的过程中,要对同领域甚至跨领域的知识进行整合,实现各要素新的组合。这不仅需要对专业技术进行精深钻研、与相关领域人员的思想碰撞,更需要结合市场和用户需求,敏锐地发现和把握机会,并有能力承受失败的打击。因此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创新科技人才是企业实现不断创新与发展的精神保障。
4 结语
创新科技人才的培养、开发与激励关系到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是企业不断提高自身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智力保障。创新型企业需结合国家、行业、市场的战略与需求转变,通过全方位的激励措施引导科技人才技术创新的方向与集成效率,在满足他们职业发展不同阶段的物质、精神和自我实现需求的同时促进企业技术的创新与不断升级,提升我国科学技术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李时椿. 创业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张娴初,王大成.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人才薪酬激励的困境与对策[J].当代财经,2011,(7).
[3]李永周,官媛媛,张雨. 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分层递进激励模型及应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0(20).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同时其也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因此建设创新型城市是我国现阶段的重要政策目标,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已经采取一系列措施建设创新型城市,并且取得明显效果。在建设创新型城市过程中,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把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当然离不开一套完善的投融资体系为支撑。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创新型城市科技投融资体系呈现出很大变化:资金来源渠道由单一的财政投资过渡到多元化投资、多种融资渠道,城市建设中的公益性色彩逐渐淡化,公益性资产逐渐向资本化资产转变;政府过分干预经济现象逐渐弱化,开始实行市场机制,企业自主决策能力逐渐增强;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国际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城市科技投融资体系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是在创新型城市科技投融资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技投入各地区发展不均衡;二是科技融资渠道单一;三是科技投资投入重应用研究而轻基础研究:四是科技管理体系分散;五是大中型科技企业的创新动力不足。
一个完善的创新型城市科技投融资体系,对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是重大的。因此要从科技投融资体系的主体、投融资渠道、投融资环境以及支撑体系四方面入手,不断优化完善,提升城市发展的科技含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对策如下四个方面:
一、建立多元化的创新型城市科技投融资主体
经过多年改革,创新型城市科技投融资主体范围从单一的政府投资,已经扩大,各个地方部门、企业筹集与支配各类科技活动资金的自逐渐加大,科技投融资主体也渐渐由传统的中央政府作为唯一科技投融资主体转变为中央政府、各级地方政府、科研单位部门、企业以及个人等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主体,随着经济体制与科技投融资体系改革的深化,非政府部门对于科技投入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特别是科技与市场的结合,使得一直单纯依靠国家拨款的科研单位,能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并且推向市场,为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这些科研单位已经实行了企业化管理。
二、拓宽创新型城市科技投融资体系的投融资渠道
创新型城市科技投融资渠道是指站在创新型城市的角度向谁投融资,创新型城市科技投融资渠道可分为四类:政府、银行、资本市场和其他社会资本。
政府提供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指中央以及地方财政投资和科技专项基金,目前我国创新型城市科技投融资体系建设中政府财政投资和科技专项基金为最主要的来源。
银行作为创新型城市科技投融资渠道,其提供的资金来源包括国内及国外银行贷款、出口信贷等。我国创新型城市科技建设所需国内贷款大多数来自国家开发银行的政策贷款和国内商业银行的投资贷款。
资本市场投融资渠道包括股票、债券、信托工具等的应用。除了股票、债券融资外,其他社会资本科技投融资渠道是指各种所有制构成的企业、事业单位,这些科技投融资渠道也在逐渐地发挥其作用。
三、优化创新型城市科技投融资体系环境,提升金融支持
创新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城市的金融支持,金融机构可以支持一个良好的政府或企业的资本投资保障经济发展。一个创新的城市,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在城市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金融中介的发展可以从侧面反映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所以创新和完善的服务为城市的有效集成在金融技术,引进和实施应充分认识与访问系统,一个标准化的,完整的金融中介机构。
加强安全系统。首先需要加快立法工作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建立和完善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相配套的各种法规和政策;其次是进一步充实保障基金的来源,包括各类企业可以从企业,政府财政拨款,会员自愿基金的成员,社会募集资金,商业银行资金几部分。
加强科技能力建设投融资机构。投资和融资中介机构发挥作用的投资和融资机构扎根于自己的能力,所以它需要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科技中介机构的各类指导和培训员工;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可以考虑直接培训机构。
四、完善创新型城市科技投融资体系的支撑体系
创新型城市科技投融资体系支撑能力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创新文化形成的支撑能力、制度创新形成的支撑能力、城市发展水平形成的支撑能力。因此应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创新文化,形成浓厚的崇德尚新的文化氛围
创新文化支撑本质上就是要培育一个适合创新型城市科技发展的人文软环境。加强城市人文软环境方面的建设,塑造一种追求卓越、敢于冒险、鼓励竞争、宽容失败的城市文化价值观是创新型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加强制度创新,提供强大的制度保障
创新型城市的全面建设是以制度创新作为基本保障的,政府是制度创新的主体。按照十的要求,政府要从前台走到幕后,减少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加强制度创新,从制度层面规范市场主体的运行。
(三)全面提高城市发展水平,构筑综合支撑能力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绿色发展,提高城市发展水平;树立城市经营理念,倡导城市精神,为提高城市发展水平提供精神动力。
改革和完善我国创新型城市科技投融资体系对策研究涉及的内容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也比较多,本文还只是对此作了一定程度的研究,文中难免有不足之处,也是日后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单薇,肖会敏.我国区域科技投融资模式的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6(4).
哈尔滨市共有各类科研机构440个,其中有7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5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发动机、轴承、量仪、空调机、电机、汽轮机、环保制氧、生物制药等21个重点实验室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哈工大、哈工程大学、电站成套、焊接、兽研全国闻名。R&D人员3.78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2.76万人。R&D经费支出55.3亿元,增长19.4%,R&D支出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1.75%。
(二)知识产权工作力度大
2010年,哈尔滨市受理专利申请6526件,增长18.1%;授权专利3974件,增长42.3%,各项指标继续创历史新高。
(三)政策环境日益宽松
哈尔滨市出台了一系列科技政策。对于项目投资规模较大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较高产品附加值、广阔市场前景、新引进的高新技术型企业,给予大力支持。
(四)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
哈尔滨市提高对产学研用合作的服务水平和支撑能力,建设和完善了技术研发、科技资源信息共享、科技企业孵化、技术交易、科技投融资五大创新服务平台。
二、制约科技创新主体培育的主要因素
(一)科研体制束缚,“产学研”联系不紧密
在现行科研体制下,科技创新主体是由科研单位来承担的,科技规划、立项、审批、经费分配、科研组织、成果鉴定等都由其进行,企业由于科研经费不足以及可能面临的研发、转化、市场以及管理等风险而不愿意全力投入到科技创新活动中。这导致科研成果大量集中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手中,得不到市场的检验,无法形成产业化、规模化,科研成果的商业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
(二)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筹措渠道不畅
高新技术企业多数为中小企业,企业融资渠道单一,科技投入主要依靠自身积累。技术创新活动风险较大且需大量投资,因此,银行对这类企业贷款在机构设置、产品设计、信用评级、贷款管理等方面控制得比较严格,贷款成本偏高,而哈尔滨市地方财政有限,这部分科技投入占GDP的比例偏低。
(三)社会服务体系不完善
技术信息对科技开发的支撑作用不足,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科技信息服务机构所拥有的信息量有限,服务能力不高。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起步晚、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科技中介服务行为不够规范,整体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四)缺乏科技创新人才
科技型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无论是生产规模、人员、资产拥有量以及社会影响力、关注度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大企业,且稳定性差,加之,哈尔滨市资金环境、创业环境、政策环境、综合配套环境还相对薄弱,导致吸引优秀拔尖人才的能力不强。
(五)技术市场不完善
哈尔滨市技术市场不健全,信息集散、配置资源、价格发现和交易规范等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影响了企业与高等院校及独立科技机构间的技术成果交流,使科技成果难以有效地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三、加快科技创新主体培育的对策
(一)打造“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重点建设“研究实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和“网络科技环境平台”。整合重点行业及区域的大型仪器、实验设备,建设若干个专业性共享研究实验基地,启动市场化的分析测试中心建设,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以共享共用为核心的、面向社会开放的研究实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打造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优势,开发哈尔滨市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形成面向全市开展服务的虚拟式的科技文献信息机构。建设集信息集成、技术集成、中介集成、国际交流与合作功能于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坚持以面向市场、面向企业,注重效益,缩短周期为原则,整合各类科技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建成一批高水平的成果转化基地,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建立网络科技信息和科技基础条件网络服务体系,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公共网络基础,开发科技资源的查询、检索、文献提供、认证等支撑系统,构筑服务于研究开发、科技管理、科技成果传播、利用与转化的网络科技环境,形成跨地域、多功能、高效、快捷的网络科技服务体系和技术保障平台。建立有利于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信息交流平台,通过企业家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定期交流机制等多种形式,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信息交流,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的建设。
(二)培养和引进创新型人才
设立人才工作专项资金,专门用于人才引进、激励、补贴等工作。建立健全建设与项目、人才引进的联动机制,实行“人才+项目”的培养模式,建立以人才为核心的产学研合作新机制,完善重大项目与重点人才对接机制,实施优秀人才创新项目择优资助计划,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打造适应科技创新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不断增强科技发展人力资源保障。设立创投基金、出台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系列扶持政策等,从资金投入、税费减免、融资贴息等方面,鼓励支持人才创业,并通过引进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打通人才创业发展的循环机制。
(三)拓宽融资渠道
设立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发挥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职能,聚集创业风险资本和投资管理机构,激活哈尔滨市创业风险投资市场,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放大作用。充分利用经济杠杆和政策手段,引导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自身的科技投入,积极探索中小企业互联互保的融资方式,建立中小企业互助基金,形成合理的风险分担和分散机制,降低担保、贷款风险。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投入,鼓励金融机构从哈尔滨本地实际出发,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如以“订单担保”、“供应链担保”等方式为主的授信模式,大力发展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经营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提高贷款额度,延长贷款期限、降低担保和反担保门槛。
(四)加大科技创新主体的载体建设
在精心组织各类科技洽谈活动的基础上,突出研究科技招商策略,选准关键领域和重点项目,收集更多的项目源、拓展更多的招商渠道,组建专业的招商团队以及招商顾问团,认真研究世界、国内500强企业以及国内发达地区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企业的投资战略、投资意向和投资领域,筛选出一批符合投资者投资要求的项目,带着这些项目主动出击,有针对性地与目标企业加强联系,进行项目推介,增强招商引资工作的实效性。
(五)强化企业自身素质
围绕哈尔滨市优势产业及六大新兴产业选择一批创新能力强、创新条件较好的科技企业,通过重点扶持,使这些企业率先成为创新型企业,带动同行业其他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鼓励企业把创新作为迅速提高企业效益的有效途径,积极引进并采用先进技术改造现有产业,在生产管理、技术装备、工艺流程等方面进行创新,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提高科技创新层次、形成自己独特的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