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数字媒体技术学习

数字媒体技术学习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09 10:03:2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数字媒体技术学习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数字媒体技术学习

篇1

引言

在新时代背景下,作为核心素养载体的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了教育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核心素养的培养切实离不开作为指导性纲要的人才培养方案,因此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研究和改革也将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而对于应用型本科专业而言,是以应用技术类型为办学定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应用型数字媒体技术(简称数媒)专业,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中的重中之重,贯穿于整体教学体系中,是对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升华,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1]。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和创新性实践教学模式的拓展对学生的自主和创新培养尤为重要[2]。以此为出发点,本文剖析了传统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湖南女子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实际情况,对实践课程体系与模式进行了研究。

1传统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传统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二级学科,同时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艺术专业的相结合的跨学科专业。一部分课程是沿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或艺术专业的与数字媒体相关性较大的课程,一部分是与传媒类相关性较大的课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艺术素养要求的提高,数字媒体技术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革新,特别是平面设计技术、动画技术、影视后期制作技术等相关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也应朝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传统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难以适应数字媒体技术日益发展的趋势,也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的多元化的需求。经调查研究发现传统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以下现实问题。在培养模式上,传统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更注重理论课程教学,对数字媒体在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学习要求相对较高,专业教学多以理论知识为主,大多课程内容依靠课堂授课的方式完成。在交叉学科的融合方面,传统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对计算机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不够深入,各学科相关的内容还处于各自独立的状态,导致学生在专业课程知识的掌握方面没有明确的主线,即专业培养的目标不明确。在实践教学方面,传统数字媒体主要以课内实践与集中实践为主,对于自主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不利于创新素养的提高,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对数字媒体技术人才的需求,从而出现了校园与社会脱节的现象。

2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创新实践的内涵与必要性

改革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结构,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最终具有能够适应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既是专业发展的需要,亦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2.1实践课程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层次化的实践课程体系是新媒体应用发展下的数字媒体专业建设的核心之一。一个完备的实践课程体系,不仅要兼顾基础性知识的培养,还要兼顾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学生专项技能的提升,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综合实践能力。单一的课程模型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数字媒体专业人才的需要。如果学生仅仅以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仅以完成课程实践为目标,一方面不能好地融合各学科知识,另一方面不利于提高专业的专项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将难以满足现在社会对数字媒体岗位的基本要求。因此,建立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以适应岗位职业的要求。

2.2专业培养方向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科交叉性,使得国内外不同学校的专业培养方向有所区别,对应开设的课程也不尽相同。如美国哈佛大学数字媒体方向的硕士学位,主要开设计算机技术方向的视觉信息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技术类课程[3]。美国南加州大学的数字媒体相关的电脑动画系,以动画技术为主要方向,重点培养动画制作和数字艺术方面的人才[3]。国内的浙江大学的数字媒体方向专业主要培养动画和游戏等方面的人才。如福建师范大学的数媒专业不仅培养游戏设计和动画创作等方面的人才,还在影视后期制作方向有所发展[4]。不同的专业培养方向,培养的学生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各不相同。此外,不同学校师资情况、学生的性别结构、学生的生源情况也所区别。基于此,制定适合学校以及学生的专业培养方向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是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

2.3专业实践技能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对于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的专业来说,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是基本目标。专业实践技能是本专业相关岗位的考核内容,与就业情况息息相关。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专业技能”与“专业实践技能”混为一谈,没有突出和强调培养过程中的专业实践操作,无法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单一的专业实践技能培养模式不利于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

2.4自主创新实践

在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结合一定的创新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相应地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创新能力是基础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的拓展和延伸。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核心素养,以形成适应当代终身发展的关键品质。因此,创新培养活动的开展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需要。

3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创新实践体系的重构与人才培养

3.1层次化的实践课程体系重构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岗位的需求。层次化的实践课体系,可以逐步、进阶式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重构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课内实践、专业方向集中实训、创新实践和综合实践四大部分构成。课内实践是对理论课程的辅助,能从实践的角度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专业方向集中实训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项技能,是对专业方向技能的强化。创新实践是对专业教学实践的补充和延伸,能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综合实践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实现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

3.2多元的专业培养方向

本院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应用型的复合型人才,学生均为女生,因此,制定合理的专业培养方向是实践教学的关键。经过反复研究论证,本院制定了适合女性发展的数字动画技术与影视后期制作两个专业发展方向,并为两个方向分别设置了课程群。如数字动画技术方向包括二维动画技术、三维动画技术等课程,影视后期制作方向包括音视频处理、影视后期特效制作等课程。大一、大二以基础素质培养培养为主,包括全校性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必修课。从大三开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专业方向。多元的专业培养方向,一方面顺应了女生的特色发展,同时也满足了个性化的发展需求,让学生在特定的方向上更专业。

3.3多模式的专业实践技能培养

多种模式结合的专业实践技能培养,是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培养环节,主要包括校内教学模式和校企合作模式。学校通过与校外同行业企业保持长期合作,可以通过引入企业的资深技术人员进校讲学,或者在综合实践教学中引入企业的实际项目,使学生能直接与岗位工作无缝对接。此外,学生也可以进入企业实习,通过实习熟悉工作环境,锻炼实践能力,毕业后可以选择留在实习单位工作,实现就业的无缝连接。多模式的培养结构,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和提升专业知识,有助于专业实践技能贴近行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也有利于学生更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

3.4多样化的创新活动

篇2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传统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整个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民间美术的形式繁杂多样,有着强烈的地方色彩。

一、民间美术的含义和特点

中国民间美术是美术分类的一种特殊范畴,特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主要由普通劳动群众,根据自身生活需要而创造的,经由集体传承和历史积累而不断发展起来的美术形式。中国民间美术包含绘画、雕塑、玩具、服饰、戏剧、剪纸、编织等几十种类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民间美术是一个集合体,中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所以民间美术所承载的文化是十分丰富和多样的;其次,创造者是中华民族的大众群体,代表的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观、审美观;再次,产生于生产劳动中,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最后,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体艺术之一,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性。结合到高校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来说,两者同属于视觉传达艺术,因此古老的民间美术,必然会给年轻的数字媒体艺术以多方面的启示和借鉴。重视并有效利用这种影响,不但会使教学质量得到本质的提升,开拓出一条中国数字媒体艺术教学的特色之路,更能够使民间美术这一古老艺术获得全新的传承方式,可谓是一举多得。

二、民间美术对数字媒体艺术教学的积极影响

(一)对教学目标的革新

目标是行动的先导和引领,对于人才培养方向和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数字媒体艺术是一个跨学科、艺术和技术结合的新专业,包含动画设计、网络多媒体设计、数字影视制作等多个方向。因为具有鲜明的技术性特征,所以教学目标也较为明确,即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熟练地进行动画制作、网站设计、多媒体开发等实际工作。可以说,这是一个符合专业实际特点的教学目标,但是却没有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换言之,就是目标过于单一,使教学和市场脱轨,所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市场的真实需要。当代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制作设备的频繁更新、观众审美观的不断变化等,都对从业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掌握扎实和熟练的知识与技术,仅仅是最基本的,还需要创作者技术和艺术并重,具有良好的创新合作意识,以及鲜明的创作个性。而通过与民间美术的融合,民间美术特有的创作观、创作形式、传承方式和思想内涵等,通过对民间美术的运用而大获成功的作品,能够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师资建设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既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更能够让学校、教师和学生,均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继而主动推动教学目标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可以看出,民间美术更像是一味催化剂,在教学培养目标和市场需要两者间存在偏差时,起到了一种提醒、推动的作用,促成了这种关键性的转变。

(二)对教学内容的丰富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是一门伴随社会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创新而兴起的新专业,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所以在教学内容上都是以当下时兴的知识和技术为主。这些知识和技术虽然能够保证一般设计的顺利进行,但是在学生审美视野的扩展、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创作个性的形成上却捉襟见肘,很容易将学生培养成为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批量产品”。而将民间美术融入其中,可以使教学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目的。以河南的民间美术为例,河南民间美术的类型十分丰富,包括年画、麦秆画、泥泥狗、皮影、剪纸等。在造型上,其不仅仅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再现,更是对客观事物进行大胆的想象,并用合理的手法进行加工、提炼和再创造。如粗犷豪放的木版年画、活灵活现的泥泥狗等,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特有造型观的体现,能够给动画造型以多方面的启示和借鉴。在色彩上,民间美术多用红、黄、青、白、黑五种颜色,用色大胆而明确,虽然在搭配上较为简单,但是却有着极强的色彩冲击力。如朱仙镇木版年画,人物的造型本身就十分粗犷,再配以大面积的鲜亮色彩,表现出了年画特有的喜庆意味。在审美观上,因为民间美术都是诞生于劳动中,所以不受任何价值观和功利思想的制约,体现的是一种最本质的审美情趣,反映的是中原地区特有的民俗风情和人文内涵。可以看出,民间美术无论是在造型、色彩还是观念上,都是对当下教学内容的扩展。也只有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和借鉴,才能使作品表现出最为宝贵的民族风格。

(三)对教学模式的扩展

在传统的数字媒体艺术教学中,所采用的多是讲述式教学模式,即教师讲解知识和技能,然后学生进行练习和创作。这种教学模式更适合于一般的文化课教学,却不适合于数字媒体艺术教学。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其本身是具有创造性、实践性的,现有的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能够保证教学按照既定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但是也产生限制、束缚的负面作用。而通过民间美术的引入,可以带动教学模式的转变,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动画设计中,可以设置民间美术和动画设计融合的专题,创作具有地方风情的动画作品。具体的实施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由教师选定小组负责人,由负责人进行小组分工,有的负责对象的选择和材料的收集,有的负责具体创作,有的负责后勤保障等。创作完成后,可以邀请一些一线设计者进行评比。这样既提升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使他们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等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又比如学校可以和地方政府部门开展积极的合作,利用动画、网站、媒体设计等形式,对该地域的民间美术形式进行宣传,签订长期的合作协议,并获得一定的经济报酬。还可以带领学生去某一种民间美术的发源地进行实地考察和采风,为创作积累素材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引入,能够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得到转变,使其更加符合教学的本质需要,这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的个人发展来说都是极为关键的。

(四)对师资建设的提升

近年来,国家教育部门大力提倡“双师型”的师资建设,要求教师既具有教师资格,又具有职业资格。这种师资建设要求非常适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教师都是科班出身,并有着较高的理论水平,但是实践能力却普遍欠缺,即创作经验不足、作品数量少。这显然不符合教学实际要求,更难以为学生做出榜样和示范。而在教师实践技能的提升方面,与民间美术的融合则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和渠道。一方面,民间美术的类型是极为丰富的,几乎每一个地区都有代表性的样式,方便教师进行考察和运用。另一方面,通过创作具有民族风格的作品,能够起到一种示范和带动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其中的价值和意义。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利用课题申请、成立工作室等方式,对某一种民间美术进行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行业进行考察或顶岗实习,获得第一手的资料,为创作积累充足的素材,然后创作出具体的作品。如果条件允许,可以使之成为一个系列或品牌,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和意义。

这一点是有过成功例证的。上个世纪中叶,在动画界曾一度有“中国学派”的称号,一些创作者通过与民间美术的融合创作而成的作品,因鲜明的民族风格而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肯定。如借鉴传统木制、泥塑玩具造型的《真假李逵》《崂山道士》;借鉴民间年画造型和色彩的《大闹天宫》《鲤鱼跳龙门》等,都使中国动画享誉世界。在学生素质和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教师正是将其发扬光大的最佳人选。所以在教师的实践和创作中,理应将与民间美术的融合作为一个重要的方向,这既是教学本身的需要,也是一个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民族责任感的体现。

综上所述,近年来,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的数字媒体艺术迎来了极大的发展,对于人才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具体到教学中,要想使教学质量得到本质的提升,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对民间美术的重视和运用。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更有利于他们形成艺术创作中最为宝贵的民族意识,还能使民间美术获得一个全新的传承渠道。如果所有的学生都能对民间美术十分熟悉并善于利用,那么中国的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就会表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格,在国际舞台上就能独树一帜,享誉世界。

参考文献:

[1]蒋登攀.浅析传统民间艺术在中国现代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J].艺术教育,2011(4) .

[2]李小苓.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7).

篇3

多媒体技术是将计算机系统中的图形、图像、声音、文字等多种信息媒体综合于一体进行编排处理的技术。它是在原有的计算机运算能力的基础上,扩充了数字信号处理器,大容量光盘,触摸屏和其它的设备作为系统的基本配置,以多种形式表达、存储和处理信息,充分调动人们的耳闻、口述、目睹、手触等多种感觉发挥计算机交互作用,交流信息,使人与计算机的交通更加方便,更加友好。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技术教学正逐步进入课堂,由于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用全方位的立体信息刺激学生的眼、 耳、 脑等多种器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欢乐的情景中获取知识,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多媒体技术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电子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化静为动、变难为易、寓教于乐,使原本教师枯燥的讲解、干干巴巴的电路概念鲜活起来,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诱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一)化静为动。

相比较于静态的事物,动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也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够做到为教学创设一个动态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从而从多个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目的。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能够克服传统教学枯燥乏味这一缺陷,使静止的文本可以按指定的轨迹运动,静态的图可以像动画一样移动,可以像流水般呈现一幅幅变幻的图像,色彩可以变化,速度可以控制。比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可以利用AutoCAD、flash等计算机绘图软件改善教学内容素材。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出电子教案。学生在动画的刺激下,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再比如,在模拟电路的教学中,为使模拟电路信号放大作用被学生全面地掌握,可以借助multisim9软件来进行仿真分析,通过测量输入输出信号的大小得到信号放大的参数;在数字电路的教学中,同样可以借助multisim9来对电路输入输出变量进行逻辑关系分析和时序分析,通过这些途径,我们可以加强视觉效果,进而使学生容易领会。

(二)变难为易。

众所周知,《电子技术》这门课程所研究的对象是电子元器件,以及用这些元器件所构成的各种基本电路和由这些基本电路组合成的具有专门用途的装置或系统。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把电子元器件拿到课堂,对其结构、性能进行初步的介绍后,再绘制由电子元器件组成的电路图,并且进行详细的工作原理分析。对简单电路,传统教学方法基本可以满足要求,但是一旦遇到复杂的电路,则分析过程很难达到被学生接受的目的。通过详细分析,主要原因如下:第一,资源有限。这些资源包括:黑板、时间、绘制的电路图等,这也导致分析很难复位。第二,不能对电流流动的方向进行精确的描述。第三,绘图所占时间太长,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的分散。第四,由于粉笔颜色有限,会对一些复杂电路的信号分析不够详尽,同时一旦板书上色彩过多,就会导致凌乱的效果,等等,因此,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上述问题就一一迎刃而解了。首先,在多媒体课件中,电路图可以是事先绘制好的,这也可以节省很大比例的课堂时间。其次,利用多媒体技术里的动画功能,可以对电路图中电流走向、伏安特性等进行动态的形象的描述。第三,利用上述步骤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让学生对一些特殊电路进行讨论,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四,电脑绘图,色彩丰富、层次鲜明,教师可根据需要,对不同的信号要素设置不同的颜色,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也便于电路图的讲解。如若再配以动画演示,就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和形象化,降低了知识本身在理解上的难度。多媒体技术教学还能解决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造成的教学难点,从而使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变得容易被理解和掌握,最终培养并发展了学生获得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寓教于乐。

计算机多媒体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能够图、文、声、像并茂地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的感官效果,通过悦耳的音乐背景,形象生动的画面,妙趣的益智游戏等工具,把学生引入了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从而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例如在计数器电路分析中可以用动画显示计数的动态过程,能够显著地提高教学效果。又如打开课件,就看到一个小贩拿着扩音喇叭在叫卖的图片,接着出现一行文字和一个大大的问号:声音是怎么样得到放大的?然后开始进入放大电路部分的内容。又如在课间休息的时候,播放一段精美的钢琴曲。通过这些有趣的多媒体技术,使学生能够集中精神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课堂气氛也会变得轻松活跃,伴随悦耳的音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二、结束语

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实践证明,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再加上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回归课堂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此,多媒体技术对提升《电子技术》课程课堂学习积极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单位:肇庆市四会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韦叶生,覃志坚.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医教与管理,2005,23,(1).

篇4

中图分类号:TP277

1 研究背景

多媒体教学方式已经在我国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数字化多媒体教学软件在教育教学领域越来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多媒体技术却无法满足国内教育教学方面对多媒体技术的需求。国外最早运用数字化多媒体教学是源于美国,早在20世纪中期,美国人就开始将教学机器以及程序教学不断的应用到教学中来,自1985年之后,多媒体教育模式开始显示出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大量的多媒体技术以及多媒体网络技术被应用到高校教育以及社会中,最终推动了计算机数字化教学模式的迅速发展,并导致了计算机教育被彻彻底底的广泛应用。

2 数字化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的现状以及成因

对于国内来说,我国的数字化多媒体教育出现较国外晚,导致了我国的现代多媒体软件的开发以及设计的研究也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尽管我国的数字化多媒体软件开发起步较国外晚,但是目前我国也已经存在了很多专门从事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的专业人士,同时也存在很多专门从事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的研究院或者研究机构,目前我国在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方面具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并且已经有一些多媒体软件慢慢的转化成了商业品。

目前,我国的多媒体教育软件开发依然存在这诸多的问题,本研究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发现,目前我国的大多数针对多媒体软件的开发研究均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其主要是针对课程自身的内容等方面进行讨论以及研发,其表现出非常强的片面性,只是针对教育教学而设计多媒体教育软件,然而,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开放性、教育性设计和开发方面的研究设计的并不是很多。导致目前国内多媒体教育软件的设计普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3 数字化多媒体教学软件需求分析

数字化的相关教育技术是一门主要的必修课程。老师为学习者讲授数字化多媒体的相关内容、数字化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相关系统的内容,是这门学科专门针对高层次的教育技术人才而设定的一门学科。学习者通过相关的课程学习,可以掌握和熟悉数字化多媒体的主要内容以及基本理论,同时通过学习还可以对数字化多媒体的设备、系统以及技术方面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掌握数字化多媒体教学软件基本制作方法。

学习者的特征分析主要是针对学习者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以及了解程度、学习者的认知特点以及学习者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以及掌握程度进行一次全面的分析。其目的就是对学习者的学习状况以及学习风格进行一个综合的了解,从而分析并制定针对不同学习者的学习建议,为学习者明确学习目标以及学习内容,从而使学习者真正的对学习产生兴趣,促进学习者能力的发展。学习者特征分析的结果可以为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制作方面提供非常巨大的帮助,在专业人员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过程中,可以根据学习者的特征分析结果从而设计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这样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者的综合能力。因此,可以看出数字化多媒体教学软件在培养高层次人才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应用软件。

4 数字化多媒体教学软件系统设计

在数字化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过程中,按照以下步骤进行设计:(1)明确教学目的以及教学目标;(2)教学媒体的选择;(3)知识结构的设计;(4)诊断评价的设计;(5)软件交互性实现方面的设计;(6)软件开放性的实现方面的设计。按照以上七个步骤进行数字化多媒体教学软件系统的设计可以有利于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者学习能力。同时在进行数字化多媒体教学软件系统设计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学习者的特征分析结果进行设计出大部分学习者均有一定需求的设计方案,这样就更能对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有提高。

5 数字化多媒体教学软件系统实现

从狭义的理论观点来看,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内容即是包含了多媒体的课件,同时辅助以多媒体教学的相关程序。但从广义的理论观点来看,多媒体教学软件不仅仅包含着多媒体的课件内容、多媒体教学的相关程序,同时还包含了程序、课件以及学习者之间的交往。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软件进行教学,本质上其实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软件技术将多种信息进行快速的整理并且以图、文、声、动画等方式呈现给学习者。多媒体教学软件中的教学信息主要包含了教学控制信息、教学的内容信息、教学反馈信息以及教学的应答信息等内容。教学的内容信息又包含了知识的符号信息、知识的意义信息以及知识的逻辑结果等相关内容。此外,教学的应答信息的含义指的是学生通过输入设备,多媒体教学系统对于学生的应答,多媒体软件系统的相关程序可以根据学生通过输入设备的应答情况,为学生近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分,从而判定学生目前的学习情况,并且多媒体软件系统可以将各个学生的信息进行综合整理,呈现出最终结果反馈给学生本人,并且多媒体教学软件中还存在相应的程序可以为学生制定出针对目前的学习状况的学习方法以及建议,这种针对不同学生而制定的建议称之为反馈信息。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多媒体教学呈现出了内容更加丰富,内容的个性能力更强,课堂上交互的能力更强。

6 总结与讨论

本文研究通过对数字化多媒体教学软件系统的分析、设计以及实现等方面对数字化多媒体教学软件系统设计进行了综合研究。最终整理设计方案,并对设计方案进行实施。在分析方面进行了数字化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介绍,同时对学习者进行特征分析,通过对学习者特征分析去发现学习者的需求,最终通过技术方案、学习者特征分析结果等方面对数字化多媒体教学软件系统设计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经过以上的系统分析然后对数字化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详细的设计,从系统的界面、结构、导航以及交互性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设计。最终采用Flash等工具进行软件的实现。使得多媒体教育软件的功能,极大的满足了学习者的需求,对于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林.MP2000型单片机多媒体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1.

[2]刘强,朱文球,张阿敏.面向网络教学的小规模视频会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3,30(10):142-146.

[3]黄炎磊,叶青.多媒体教室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

篇5

传统室内设计教学出现的问题

传统室内设计教学虽然在理论研究上有很多的精辟之处,有着引领设计创意的作用,但是在跟随时代潮流的步伐上没有观念意识,对设计中创作独特,风格新颖显得比较落后,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没有一定的把握,所以在室内设计教学中传统教学理念对未来新事物是没有预见性的,使设计的作品也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步伐。

传统的室内设计教学注重技法法训练,主要以手工绘图主,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使用绘图工具一张一张地完成,不合理的地方在一点一点地修改,一点一点达到完美。这样的设计方式,会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利用在了构图、改图上,工作效率不仅低,设计师也会疲劳。通过电脑的绘图软件绘图,免去了笨重的手工工具、不断地擦涂、修改,使绘图工作更高效,只要通过指令,就会把自己所想的东西表达出来,既方便又快捷。

传统的教学方式无非是一板一眼地扣教材,把教材中的知识通过提炼,再传授给学生,说白了就是啃死书。可是在知识泛滥的当今社会,墨守成规已经时过境迁,要不想和社会脱节,就要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方式进行改变,很多的课程都已经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淘汰,在互联网这个现代科技中,通过各种渠道都可以为教育资源提供更多的知识点,对原有的知识会从掌握到了解到一点点消失,所以,我们急需一个健康高效的学习环境。

数字媒体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功能

数字媒体改变了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数字媒体已经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改革成为了各个专业的重要学习工具,在室内设计专业中也有其不可忽视地位,其优势促进着室内设计的进步。数字媒体已经在教育中逐渐强化这自身的功能。对于以往只以来教学教材而言,数字媒体可以将书籍和多媒体资料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更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不仅缩短了教师讲解的时间,更便于学生的理解,也不再是面对陈旧的教学概念单一而枯燥。数字媒体还可以利用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将更多的内容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室内设计中得到更好的运用。陈旧的教学方式基本以讲解为主,这样就使内容的完整性缺失,学生也很难理解,如果采用数字媒体教学,内容不仅丰富多变,还可以呈现出完整的知识体系。数字媒体教学是科技时代的产物,新的教学模式和内容可以更好地在学生室内设计的作品中完好的体现。

篇6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9-0075-04

引言

随着数字技术不断发展,媒体早已开始了与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数字媒体领域,并渗透到了教育、经济、文化、娱乐等领域的应用与服务之中,前景广阔,也引起了全世界对数字媒体技术的关注,而从教育的角度上来说,任何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因此近几年,我国除在政策上引导与激励数字媒体产业上发展之外,对数字媒体相关人才的培养更加重视。

据笔者统计:自2000年至2011年9月份,我国开设数字媒体相关专业的院校已有110余所,甚至已有院校开始了硕士或博士层次的数字媒体技术教育。可见,我国数字媒体相关的学科体系已经初见雏形,而国外的数字媒体学科的发展较之国内先行,学科研究更加细致。因此,对数字媒体技术的学科内涵、研究内容,学科理论基础进行探讨,十分重要,这对我国数字媒体技术学科的建设有一定的助力,也希望借此抛砖引玉,促进数字媒体技术从业人员间的相互交流。一数字媒体技术的学科内涵

在我国110余所设置了数字媒体相关专业的高校中,大致可以分为两大体系:一是专业名称直接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院校60余所,授予工学或理学学位,包括首开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浙江大学;二是开设“数字媒体艺术”本科专业的院校50余所,授予文学学位,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代表。

就现状来看,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这两个本科专业在人才选拔来源、培养目标以及就业去向上有所区分,从而让人产生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是两个不同学科的理解。但笔者认为:从学科本质上来讲,这两个领域应该归为一个学科范畴,即“数字媒体技术”学科。我们可以从技术与数字媒体这两个概念自身的解释上去理解。

其一,从“技术”的概念上理解:哲学角度,技术被认为“是社会存在的一个方面,它包括人类社会中通过技术创造发明在历史上形成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着的物质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即人为了达到自己所选定和提出的目标,在自己的一切生活领域中使用着的物质手段和方法的体系。”从这一角度而言,艺术创作其本身也是在生活领域中使用到设计方法的过程与结果,艺术创作中的思维意识也是技术概念下的一种方法体系。因此,数字媒体中的艺术创作也是运用到了数字媒体中的技术体系。

其二,从数字媒体其本身意义上理解:一般意义上的“数字媒体”泛指以二进制数的形式产生、记录、处理、传播、获取的信息媒体。从信息技术的角度上,“数字媒体”可划分为数字化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影像和动画等的感觉媒体(内容产品);表示这些感觉媒体的表示媒体(编码、信息处理工具),也称逻辑媒体;以及存储、传输、显示逻辑媒体的实物媒体(数字媒介设备)。由此可见,数字媒体中的技术包含三个方面:数字化内容产品的创造技术(创意技术),数字信息编码处理技术(加工技术),数字媒介技术(传播技术)。

由上可见:数字媒体技术应是一个涵盖数字媒体艺术的概念范畴,是一门包括了信息技术与艺术技术的综合性技术;而且数字媒体中的信息技术除了内容产品的创造技术之外,还包括数字媒体信息处理技术、数字媒介技术等其它方面。

事实上,我国台湾地区在《2004台湾数位内容产业白皮书》中定义“数字内容产业”为:“将图像、文字、影像、语音等内容,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化并加以整合运用的产品或服务”。而2005年,我国发表的“中国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白皮书”对数字媒体给出的定义是:数字媒体是数字化的内容作品以现代网络为主要传播载体,通过完善的服务体系,分发到终端和用户进行消费的全过程。

可见,数字媒体关注的不仅仅是数字内容产品,更关注了产品应用、消费和服务的过程。因此,这里涉及的数字媒体技术不应仅仅是数字媒体内容产品技术,而是应该还包括产品应用与消费、服务与评价过程中的支撑技术。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我国学科体制范畴下,数字媒体技术应该关注的是包括数字媒体产品技术在内的,数字媒体生产、应用、消费与服务的全过程中所涉及的全部技术,是宏观概念上的技术(哲学领域范畴的技术),是一个信息技术、艺术设计技术与人文技术相结合的综合体,如消费与服务过程中的服务与管理理论也是其研究范畴。

宏观而言,数字媒体技术是一个实践与理论并重的学科研究范畴,其研究对象是数字媒体产品及其应用服务,研究范畴包括对数字媒体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利用与管理、服务与评价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我们给出的数字媒体技术的学科定义是“数字媒体技术是研究数字媒体产品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及其服务的理论与实践”。

二 数字媒体技术的学科研究现状

一个完整的学科设置除了有细致务实的研究内容与方向之外,更有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美国是数字媒体产业大国,其数字媒体技术学科体系的建设也相对较为完备,因此对比探究中美两国数字媒体技术学科研究与建设现状,能更好地让我们把我与理解数字媒体技术的学科研究体系。

1、美国数字媒体技术的学科研究

篇7

关键词:学习迁移;数字媒体基础;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数字媒体技术”是我校信息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扎实的数字媒体技术基础理论及应用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各种数字媒体(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处理的基本方法,掌握常用的数字媒体制作和开发软件,以加深对数字媒体基本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并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在“数字媒体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运用高等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迁移理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外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迁移使习得行为可以以各种复杂的方式相互联系起来。学生在学校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必然存在新旧知识的相互影响,学习迁移的作用在于使将掌握的知识和经验概括化和系统化,有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通过分析学习迁移理论,并结合“数字媒体基础”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阐述了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应用学习迁移理论,以提高课程的授课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2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或经验对另一种学习或经验的影响,既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的影响,也包括后续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其中,“影响”既包括积极影响也包括消极影响。根据迁移的性质,学习迁移可分成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如,学生对平面几何的掌握有助于对立体几何的掌握;学习负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期干扰或阻碍作用,如学习汉语拼音后再学习英语字母时常发生干扰。根据迁移的方向来划分,可以分为纵向迁移和

横向迁移。纵向迁移是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层次的各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如掌握了“角”的概念有助于“钝角”、“直角”和“锐角”等概念的学习;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概括层次的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如直角、锐角、钝角等概念之间的相关影响就是横向迁移。

传统的学习迁移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1]:

(1) 形式训练说:以18世纪德国心理学家Wolff. C. V.为代表人物的形式训练说把学习迁移看做是通过对学习者的感觉、记忆、思维、推理、意志等各种官能进行训练来实现的;

(2) 相同要素说:相同要素说是美国心理学家Thorndike. E. L.和Woodworth. R. S.在其迁移试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与形式训练说相对立的迁移理论。该学说认为只有当测验情景与先前的学习情景存在相同要素或成分时,学习迁移才会发生,而且,两种学习中存在的相同要素或成分越多,迁移的作用越大;

(3) 概括原理说:概括原理说是由Judd. C. H.在1908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在先前学习中通过对经验的概括获得的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应用于之后的学习中。他解释了学习迁移的原因是两种学习遵循共同的原理,而不仅仅是相同的成分,这就提示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一般原理和经验,并将所掌握的原理和经验运用到今后的学习活动中。

(4) 学习定势说:该理论认为学习方法一旦为学习者所掌握,就会形成一种学习方法的定势,并迁移到之后的学习中去。

近年来,对学习迁移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识学习的迁移方面,1999年著名心理学家Simons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2]认为学习迁移有三种产生方式:一是从过去学习中所获得的先前知识到当前获得新知识的迁移;二是从当前已获得的知识到以后学习知识的迁移;三是从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迁移。

3学习迁移理论在“数字媒体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接受知识和掌握经验,以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专业能力,而学习迁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学习迁移理论在“数字媒体基础”课程的教学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1) 合理选择教学素材及参考资料

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掌握“数字媒体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首要的任务是精选教学素材,选择的标准就依据学习迁移的规律,选择包含该课程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等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作为教学素材,并结合我校数字媒体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课程特点,选择了实践内容多的参考书目作为学生学习该课程的辅助教材。

(2)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过程

教材和参考资料选定后.只有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才能充分发挥其迁移的功效。从学习迁移的角度来说,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的标准就是使教学内容具有结构性和一体性,即教学内容的各构成要素具有科学的和合理的逻辑关系,并能整合为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这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重构教学内容的结构,进而构建合理的心理结构,同时也助于学生了解原有学习中存在的知识断裂点,为迁移的产生提供直接的支撑。

经过合理编排的教学内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习迁移的作用,就要求合理组织和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包括宏观方面,即整体教学章节的安排顺序,还包括微观方面,如每个单元、每节课的教学过程的安排。根据学习迁移理论,凡是在先前学习同后续学习之间有相同或相似的内在联系时。就容易产生互相迁移作用。而且在它们之间所包含的共同因素越多,学习迁移也就越容易产生,因此,在对“数字媒体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编排上,我们根据数字媒体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知识结构,采用先概述课程的总体内容,后重点介绍各种数字媒体技术的形式安排课程,而在讲解各种数字媒体技术时,则按照文本语音图形、图像(静态图像)动画、视频(动态图象)的讲授顺序,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顺序来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在课程的教学细节安排上也采取相同的形式,如在“数字图像技术”章节,先介绍图像变换技术,再讲授图像的频域滤波,这样学生就很容易产生学习迁移。总之,先讲授具有最大学习迁移价值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突出讲授概括性高、派生性强的主干内容就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顺利地进行学习迁移,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

(3) 讲授学习方法,促进正迁移的产生

古人云“授人以鱼供一饭之用,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学习方法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重要手段,它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可以产生较为广泛的一般性迁移。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并不存在智力障碍,而是因为学习方法不科学,只会死记硬背盲目模仿,“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长此以往,知识空白点越来越多,造成学习中的知识迁移障碍。因此,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要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根据概括化理论,对所学习内容概括总结得越好,学习迁移就越容易产生。因此,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会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概括和总结,让学生不仅知晓知识性的内容,还通过练习掌握概括总结的学习技能和方法。

在教学上应用比较的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分析不同情境中教学内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例如,在讲授图像复原技术时,要注意比较该技术与之前讲解的图像增强技术的相同之处是二者的目的均为改善图像的质量,不同之处是图像复原是利用退化过程的先验知识恢复已退化的图像,而图像增强则是利用某种试验性的方法改善图像质量,以适应人眼的视觉和心理。通过对两种技术的比较,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认识这两种不同的图像处理技术,产生学习的正迁移。还需要注意的是,根据认知结构理论,在利用原有知识同化新知识时,原有知识结构本身不巩固,则不但不会产生正迁移,反而可能产生负迁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在尽可能圆满结束先前知识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后,再进行后续内容的讲授和学习,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负迁移的产生。总之,为了促进学生学习的迁移,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把认知策略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使策略教学达到持久迁移的目的。

(4) 根据课程特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根据形式训练学说的观点,学习技能的形成是经过反复训练达到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技能的熟练程度越高,正迁移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在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要,学生只有亲自动手操作各种软件才能增加感性认识,才能真正领会教师所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数字媒体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创设问题情境、课堂演示、辅导上机实验、学生演讲和讨论、上机作业展示及评价等多种途径促进学生对数字媒体技术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学习情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加工,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也能够为其以后的学习做准备。[2]通过设计合理的教学情景,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正迁移。如在讲解数字视频分析技术时,我采用了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即:首先展示一段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在安防中的实际应用录像,接着提出该系统如何自动检测出非法入侵者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然后再引出基于图像帧间差的运动目标检测算法的思想和基本公式,使学生了解该算法的基本思想和实际应用。而在讲授数字音频处理软件Audition时,我在课堂上演示了多个数字音频素材的处理过程和制作实例,使学生能够直观理解和学习所授的内容。

学生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然后再从“学”到“练”可以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践技能的提高。例如:在视频剪辑软件Premiere的实验课上安排同学们两人一组协调合作,对任选歌曲设计并制作该歌曲的MV视频,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并讲解作品,经过教师和同学共同讨论后,进行修改完善。同学们在选题阶段就认真讨论,积极搜索素材;在剪辑制作阶段,互相讨论,通过这种训练,使同学们拓展了思路,收集遴选素材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软件操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4结束语

学习迁移理论在“数字媒体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有效设计教学过程、讲授学习方法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促进了学生顺利进行学习迁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在“数字媒体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我体会到作为这门知识更新快、技术发展迅速的课程的主讲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做到基本概念清楚,系统性强,而且要不断地学习,进行自身的知识更新,并在教学过程中反映新技术、新动向,适应数字媒体技术发展变化快的特点,同时还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反映情况,在授课方法、内容和进度方面及时做出调整和改进,使“教”与“学”达到趋于完美的结合。

篇8

数字媒体技术在影视、动画、游戏、互动媒体、虚拟展示等数字内容行业有着广阔的应用和市场前景。数字媒体技术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学习数字媒体专业,让学生能够系统掌握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基本理论及专业知识,掌握数字媒体核心技术,成为具有新媒体艺术创作能力以及面向网络的、新型的数字媒体开发的综合知识和技能的兼通艺术和技术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微软在2010年6月14日推出的Kinect及其体感游戏在游戏界是一个新的突破,是新一代交互式游戏的一场革命。Kinect体感游戏的主要优势在于让我们玩游戏时可以脱离鼠标和游戏手柄等传统的输入设备,通过体感交互的方式投入游戏,只要有人就可以玩游戏,不再需要任何“武器”,由此把人们带入了全新的人机互动的时代。

二、体感游戏及常用平台

体感游戏简单说,就是用身体去感受的电子游戏,它突破了以往单纯以手柄按键输入的操作方式,演变成一种通过肢体动作变化来进行操作的新型电子游戏,通过视频识别技术,依靠相机捕捉三维空间中玩家的运动。著名的体感游戏平台有任天堂Wii、索尼PS3和微软Kinect。

任天堂Wii WAI操控感方面相对较差,索尼PS通过动作感应电子以及摄像头追踪光标的技术完成体感操控,微软Kinect的体感操控完全摆脱传统游戏手柄的束缚,通过自身肢体来控制游戏,其无需手柄的全方位感应以及麦克风语音操控均领先全球。在画面清晰度方面,任天堂Wii也不如索尼PS和微软Kinect。

相比较而言,Kinect显得更为优越,更为新颖,完全脱离传统的游戏方式,实现真实的游戏感受。

三、Kinect原理及应用

1.Kinect的原理及特性

Kinect体感控制的原理在于Kinnect的摄像头可以捕捉人肢体的动作,编写相应程序去识别玩家动作和声音,通过记忆、分析处理这些动作和声音,将捕捉到的手势动作转换成游戏控制,从而达到人机互动效果。更进一步来说,Kinect主要借助于PrimeSense软件进行摄像头侦测、捕捉用户手势动作,然后再将捕捉到的影像与内部存在的人体模型进行对比,只要检测出任何一个符合Kinect内部已存在的人体模型的物体,则就会被创造成相关的骨骼模型,最后系统再将该模型转换成相关的虚拟角色,该角色通过识别该人体骨骼模型的关键部位进行相应动作触发实现人机互动。在Kinect的虚拟骨骼模型中人体的25个关键部位可以被系统识别。同时,Kinect在此基础上还加入了识别人体动作如:站立/坐姿等技术,实现了对更多人体动作的识别,大大提高了识别度。除了上述的识别技术,Kinect的红外定位技术使得它比一般的摄像头更为智能,捕获范围更广,Kinect能够通过红外线识别人体动作,能够对人体的48个部位进行实时追踪。此外,Kinect还可以识别出完整的RGB色彩,并且内置麦克风,可以和用户进行“对话”交流。

2.Kinect的应用范围

虽然Kinect是微软为XBOX 360推出的动作捕捉设备,除了常用的体感游戏之外,Kinect还有很广泛的应用范围。2011年微软了Kinect for Windows SDK,以帮助开发者在PC上开发Kinect相关的应用程序。本质上开发Kinect应用和开发其他Windows应用一样,同时Kinect for Windows SDK支持Kinect的相关功能,如彩色图像、深度图像、音频、骨骼动画数据等。由此,可以利用SDK开发出很多体感应用。

目前,Kinect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不断完善的Kinect将更能发挥其强大的功能,更好地实现人机互动的应用。

四、基于Kinect的互动应用开发

1.基于Kinect的开发环境要求

要通过Kinect for Windows SDK进行互动应用开发,首先需要Windows 7 (32位元或64位元版本皆可)的操作系统以及Visual Studio 2010 Express(或是其他版本的Visual Studio 2010)和Microsoft .NET Framework 4.0的软件环境。下载安装Kinect for Windows SDK,将Kinect感应器接上电脑即可开始使用Kinect。开发应用程序需要的开发环境为Visual Studio 2010,开发语言为C#或 C++。

2.数字媒体专业互动应用开发实践方向

数字媒体专业的发展方向涉及到几个领域,比较典型的如动画设计与制作,游戏设计与开发等,目前动漫、游戏都只是处于二维空间的程度,即使有些看起来很像3D,但是我们却完全没有3D交互的感觉。对此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将Kinect和动画设计与制作结合起来,利用Kinect将动漫人物实体化,让观众真真正正的成为整个故事的主角,随着自己的意愿让故事发展,这样的动漫才是最有意思的,而且每一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版本,利用Kinect的特点将动漫场景具体化、实体化,让动漫人物可以活起来,同时让动漫也活起来。

对于偏向于游戏方向的同学,可以利用Kinect的特性,通过自己编程将游戏实现成脱离传统键盘鼠标的体感游戏,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能够让玩家通过人体互动尽情体验游戏的乐趣,同时还能够锻炼玩家身体各部分和大脑的配合度,这样也能够锻炼玩家的身体,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这样的开发项目对于同学们来说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比起单一的、简单的游戏案例更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

从专业课程设置上,我们数字媒体专业《C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可视化编程技术》《Java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与算法》这些课程可以为Kinect互动应用开发提供技术基础。同时,《动画设计与制作》《3D游戏角色动画》《游戏程序设计》《游戏人工智能》等专业课程使得同学们掌握了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的基本理论及数字媒体的核心技术,在这些专业课程的基础上,针对于与Kinect体感技术密切相关的课程主要体现在我们所开设的《互动应用开发》和《人机交互技术》这两门课上。通过《互动应用开发》《人机交互技术》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Kinect的安装环境和配置有关方面的知识,利用Kinect实现即时动态捕捉、影像辨识、麦克风输入、语音辨识等功能。在理解体感技术的基本理论及原理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人机交互应用的深度开发。

此类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激发大家的学习热情,学习过程采用基于“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方法,通过有趣的项目引导的方式,在探究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练习,部分优秀的互动应用作品已经开发完成。如可以脱离360box在PC机上完成的经典体感游戏,广受同学们的好评。

五、结束语

实践证明,在Kinect互动应用的学习中,同学们对体感技术的兴趣越来越大,从中受到一些启发和锻炼,并提出很多好的想法和创意。今后,可以努力让这些创意变成真正的应用,制作出更好玩的体感游戏,创造出更多更实用的体感应用,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王万良,朱上上.软件与艺术融合的数字媒体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9,(3).

篇9

摘 要:本文提出的多媒体学习资源查询系统,构建了同时支持两种元数据标准――IEEE LOM与MPEG-7的多媒体学习资源本体,以混合查询技术解决了“新”、“旧”资源并存的问题,为用户提供了支持语义查询、关键字查询、基于内容的查询的统一查询接口,并且系统资源将以移动Agent方式和关联数据方式对外开放,允许机器自动检索与引用资源。本系统对其他相关研究具有可借鉴的价值。

关键词:语义网;MPEG-7;混合查询;学习资源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7-0035-04 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离开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信息化在教育中的作用就成了“无源之水”。优质教育资源是学校教学、管理和科研的重要支撑,也是缩小城乡教育在内涵、质量上的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载体。 教育资源是从事各级各类教育活动的条件和基础,是学校发展的主要前提,也是衡量学校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准。国内最早使用教育资源概念始于1982年,出现在经济学领域。主要指在教育过程中所投入的一切要素和条件的总称。[1]例如,信息资源、技术资源、文化资源、课程资源等。优质教育资源是相对于一般教育资源在教育目标的达成上具有更快、更好效果的教育资源集合。共享是指资源的共同分享及利用,随着互联网的开放,共享已成为一种精神。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主要指基于网络资源分享,即数字化的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传播的一切教育资源。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化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它是一个体系完整、功能完善、组织有序的信息体系。其实现不仅需要数字化信息、技术、设备、经费、人力等资源作基础,还需要制度、政策、法规、机制等手段作为保障。建立优质教育资源的综合协调机制,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共享的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关键。 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申请指南中明确提出“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研究”这一目前教育信息化急需解决的课题,这说明教育信息化的首要任务应进一步优化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然而目前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面临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教育的均衡发展提出了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必须尽快找到相应的对策,以此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普及共享,促进教育公平。 一、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面临的问题 如何扩展优质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当务之急。[2]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有三大构成要素:一是共享的参与者即主体,包括优质教育资源的生产者(学校、电教馆、出版社、教育资源制作公司等)和使用者(主要是学习者和教师);二是共享的对象即客体,即优质教育资源;三是共享的中介。包括共享的平台、制度、机制、技术等。这三要素之间的互相关联决定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质量。如今,优质教育资源不能充分体现它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原因就在于共享构成的三要素之间达不到一定的平衡状态。主要体现在: 1.共享主体与客体的不对称――共享的观念差 把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看成是搭顺风车的行为,只愿共享,不愿共建。认为优质教育资源一旦共享,就具有公共行为,是一种纯粹的免费、无偿的行为。并且有相当大一部分共享主体认为:只有优质教育资源彼此拥有者之间才能共享。这种主客体的共享不对称,导致了客体完全依赖于主体,并认为主体是自然行为;而主体认为具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客体才能具有某种行为,把很大一部分客体排除共享的范围之外。 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的目的是使优质教育资源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充分和深入的应用,发挥最大效益和效能,从而有效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很多人认为解决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唯一解决途径就是搭建标准化的、可操作的共享平台,却忽视了需求者的需求导向。这种共享的“不对等”性,把需求者作为一个“客体”看待,所以国家花大力度开发和搭建共享平台,其结果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需求者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因为“优质”往往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这种相对性就说明在进行优质教育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应该按需配置,而不是把优质教育资源按“超市”一样放在一个平台上。 有人指出如果不考虑投资主体问题,在网络环境中,完全可以实现全国甚至全世界共建一个教育信息资源库,所有网络终端用户均可共享同样的教育信息资源,从技术上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绝对公平。[3]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普及的深层次意义并不是让所有的孩子都享受到同样的资源,当然这是一个首要的前提,而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在适合孩子发展的需求下提供这种需求下的优质教育资源。所以优质教育资源应是多样化的、多元化的、丰富的。 2.共享中介的失衡――国家政策、体制和制度障碍 教育不均衡的差距在逐渐的扩大,这也成为我国教育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议题。这种不均衡的差距已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不和谐。教育发展不均衡主要是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而教育政策是影响教育资源配置格局的决定性因素。政府是教育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主体,政府的角色定位对教育政策取向至关重要。因此,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格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调整教育资源配置格局,政府必须有所作为。[4]优质资源的建设需要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没有政府财政的政策性保障,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就是“纸上谈兵”。之所以几乎所有的优质教育资源都集中在发达地区,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发达地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比例相对较大。 并且,政府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多元化行政管理体制、互相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没有统一的协作协调方案、缺乏权威的组织机构进行统筹规划等都是体制和制度。[5]但应注意,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共享不仅仅是政府与学校的事情,应引导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投入,支持资源的开发与推广。建立起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政府与学校主要是公益性,中央财政应对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给予补助,而地方学校得到中央财政补贴建设的优质教育资源应递交到国家资源中心,供全国人民使用,这也是实现全民学习的有力保障。各类企业和公司主要是盈利性。但盈利性的益处就是按需所购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特定的群体对特定的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政府为鼓励企业与公司积极参与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应通过减免税收、贴息贷款等方式给予一定的支持,以此来降低优质教育资源的价格,并且政府可以为欠发达地区购买企业和公司制作的优质教育资源,使其有一定的运行动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和公司等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并且建设完成的优质教育资源应全部免费向所有人开放,这种全社会参与的共建共享联动机制是优化共享的最佳保障。 3.共享客体与中介之间的不协调――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标准化 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不仅要考虑平台的整体性、目的性、层次性和稳定性,还要考虑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自身的基本规则,即应是内因和外因统一协调的规则。[6] 但目前我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标准化。国内在探索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过程中做了很多实践性的努力,例如中央电化教育馆开发建设的优质教育资源库、上海教育资源库等,都通过各自的平台对外选择性开放,也就是说不同的发达地区都有各自的优质教育资源库和优质教育教育共享平台。虽然不同地域选择的新课程改革的教材版本不同,但大部分优质教育资源的内容还是有很大一部分是重叠的,这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浪费。并且不同地区之间建设的平台都遵循自己的标准,限定了平台与平台之间的互操作,这种“孤立”的优质教育资源给共享带来极大的困难,没有统一的标准,给普及共享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标准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的经验总结。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活动,即制定、及实施标准的过程,成为标准化。在进行现阶段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经验总结时,应制定未来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标准,有了标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就有了秩序,有了秩序就能使优质教育资源最大化地重复使用,而不是重复性建设。 4.共享客体的自身发展――优质教育资源的不断演化与更新问题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这就要求对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地自我更新,优质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应是一项持久的、动态的系统化工程。我们应以社会对学生未来发展的要求,不断地更新优质教育资源库,使优质教育资源能真正体现促进学生真实的发展。整合师生需要的生成性资源,建成与各学科门类相配套、动态更新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例如广州市天河区“天河部落”区域学科资源共建共享模式,与传统思路有很大区别,侧重于建设面向学科实用价值的生成性资源(教学设计、反思日志、主题资源包等),而不是简单地建成各种静态资源(课件、素材等),这样就给教师提供了达成学科目标而进行深层次加工的实用型优质教育资源,从而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并促进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7] 现在,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已有很多成果,但这些资源库甚至是几年前或者十几年前的思想。从传统的学习方式到信息化学习方式的转变,对教育资源的需求自然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优质教育资源库的不断演化与更新就是要不断整合,以适应信息化学习方式。 二、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对策 教育资源与学生的学习、老师的教学息息相关。优质的教育资源合理、均衡地分配也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如今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已不仅仅影响在教育公平的发展上,还涉及到社会中的其他因素。例如房价,在优质教育资源配置比较好的地方,房价会高出同等区域中优质资源配置较差的地方很大一截。这说明解决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已不是仅仅为了实现教育公平这一方面,还涉及社会的和谐发展。为此我们必须找到合适的对策来解决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1.“回到原点”,探讨促进学与教方式的发展,实现学生真实的、真正的发展 “原点”,具有“起点”和“终点”的双重性。作为起点,是一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起点,是具有生命力的核心基本要素。作为终点,是原点发展的文化积累的结果,是起点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原点”是一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范畴。抓住了原点,就抓住了问题的根本。优质教育资源是支持学与教方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原点,终点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我们要充分认识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的重要性,优质教育资源对教育目标的达成有其特殊的意义与价值。 教育资源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教育发展的起点是学生的发展。在进行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进程中,应首先以学生与教师的需求为主,而不是硬性地将所谓的优质教育资源“塞”给学生与老师。这种在共享过程中的“不对等”性,是制约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普及共享的主要因素。虽然欠发达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相对落后,但我们不能忽视欠发达地区学生与老师的存在,应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贯穿于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过程中,否则即使国家投入大量的经费,开发了大量的平台,表面上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在欠发达地区的应用,但实质上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仍然不能使用,最后也促进不了学生真实的、真正的发展。 2.以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为出发点,进一步完善教育信息化理论体系和科学方法 教育部提出要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应以“硬件、软件、资源建设、人才培养”和“教育行政部门分工与分类规划”设计思路出发来制定和实施教育发展战略规划模式。[8]深化优质教育资源的普及共享,抓住“影响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因素”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模式”这些重大问题,探讨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为实现泛在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根本性保障,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大突破。 3.创建现代化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发展工程,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标志性示范研究成果 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发起成立了“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联合全国的优质中学,建立优质教育资源数字化开发、集成与共享的平台机制。该联盟坚持公益性、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以此实现全国优质教育资源的集成和共享,实现联盟学校有节点,班班有群组、人人有空间、资源能共享、宏观管理等。 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动力。结合“国家基础教育联盟”的经验,通过“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示范项目”探索建设并基本形成“国家、省、市、县、校”五级资源平台的互联互通模式,创建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发展工程,全面实现我国基础教育的现代化。 4.加强校际之间的合作机制,通过多种服务模式加强学区间合作,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全国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应以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发展前提。区域内校际之间可以互相协作,例如校际之间可以互相选课,认可学分;校际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与协作;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为学生提供全新的课程与教学模式。 现阶段,我国校际之间在教育信息资源开放性差,以及资源内容实用性差等是导致区域间资源配置和应用成效失衡的主要原因。在加强校际之间的互相协作过程中,要以优化区域资源库内容和质量为目标,制定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加强区域教育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程度,实现资源跨校共享。[9]可以通过单独管理服务、单独合同特殊服务、共签合同服务、单独合作服务。共同合作服务、共同协作服务、复合合作服务等多种服务模式来提高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服务的效率与水平。[10]然而在进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服务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多种服务模式共同使用来提高服务的效率和水平。以“服务”为出发点更能充分尊重优质教育资源需求者,并且能充分发挥学区之间的各自特色,通过利益互换促进各自的发展。 三、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未来发展的新特征 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也是未来实现教育公平的根本保障。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使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有了更高的目标定位。 未来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研究,应包括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支持模式、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运行模式、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保障模式、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激励模式、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制约模式、优质教育资源的评估模式。难点在于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理论基础、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模式、策略和方法研究,尤其是引入第三方机构对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评估,评估之后提高更好的优质教育资源的管理和服务。具体特征为: (1)建立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多元化、多维度、多主体、多层次的“四多”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提供公平竞争、规范交易的系统环境,帮助所有师生和社会公众方便选择并获取优质资源和服务,进一步优化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未来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可持续发展。 (2)基于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城市化对我国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影响,基于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实现教育公平的迫切需要,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模式下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教育方式。信息化学习方式必定会打破传统的学习理念,提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 (3)基于不同地域特色,探讨未来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发展的实施状态、类型、模式,建立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开放合作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评估与监督,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发展的辐射与引领作用。 (4)以“目的理性”的思想为指导,从人文的研究视角,重点关注机制、制度、社会关系、人的主观性等对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影响。探索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透过“工具表象”揭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过程中人的行为规范。实现基础教育优质教育资源创新实践探索,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全面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四、结束语 教育学对教育资源的关注并不是因为它的经济价值而是教育价值。从经济学角度界定教育资源,不仅意味着研究领域局限在教育中的经济现象,也决定了其研究方法对经济学的依赖,不利于对教育资源配置的深化研究。教育资源虽然从经济学范畴提出,但并不等于教育学不能研究教育资源,教育学对教育资源的关注并不是因为它的经济价值而是教育价值。 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然而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颠覆性影响最为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对教育资源配置的模式发生了质的改变。信息技术带动下的教育资源普遍呈现数字化、网络化等发展趋势,尽可能地在最大限度内满足所有对教育资源的需求者。 拥有可供共享的资源、具有共享资源的意愿和实施资源共享的计划,否则资源共享就是一个空洞无物的概念,非此则不能按需提供帮助。其中人的因素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有效共享的核心要素。“资源共享”的意义是指互惠,即每个成员都有一些可以共享给其他成员的有用事物,并且每个成员都愿意和能够在其他成员需要时提供这些事物的伙伴关系。 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有限性的,以“优化”共享为宗旨,而不是共享的绝对化。共享是一个“相对”共享,所以应立足“优化”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宗旨,而不是过度夸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绝对化。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责任主体是行政部门。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必须有政府部门的直接参与,没有国家政策性的保障,优质教育资源不可能得到普及共享,也起不到引领和辐射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卓.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 [2]陈振华.关于优质教育资源发展方式的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5):44-48. [3]熊才平,何向阳,吴瑞华.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J].教育研究,2012(6):22-29. [4]许丽英.教育资源配置理论研究――缩小政策差距政策转向[D].东北师范大学,2007. [5]文庭孝,陈能化.信息资源共享及其社会协调机制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3):78-81. [6]程结晶,黄晶晶,潘琰.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途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4):125-129. [7]胡小勇.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区域性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理论框架与个案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3):48-53. [8]桑新民,刘永贵,梁林梅等.教育信息化新阶段的战略思考与顶层设计研究论纲[J].电化教育研究,2011(3):5-13. [9]胡小勇,赖露媚.区域性教育信息资源均衡发展研究:案例比较与优化策略[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6):58-61. [10]刘扬,高洪源.美国教育资源共享的经验及启示――休斯的理论观点[J].外国教育研究,2005(7):69-72. (编辑:杨馥红)

篇10

[作者简介]王燕(1976- ),女,江西南昌人,浙江警官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互联网技术、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浙江 杭州 310018)梁芷铭(1981- ),男,广西玉林人,钦州学院商学院,讲师、高级职业指导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政府行为与公共政策分析、区域发展与行政法治、职业生涯规划;周玫(1980- ),女,广西北流人,钦州学院中文与传媒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西方美学、网络美学、海洋美学。(广西 钦州 535099)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委托重点课题“广西沿海地区高校特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11AA040)、2012年度钦州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服务北部湾经济发展的政法类人才职业核心能力拓展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12XJJG-B41)和钦州学院2011年度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课题“建设健康向上的高校网络舆论环境的路径和方法研究”(课题编号:2011DJSZ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4-0178-0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要把教学重点放在教育与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学”原则上,而不是放在传统教育教师对学生的“教学”原则上。而人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因而,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现代社会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对促进学生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上主动参与学习,开发学生学习潜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创新能力,为学生打下终身学习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一、自主学习理论及概念

(一)自主学习的理论来源

一是主体教育理论。主体教育理论把学习者视为教育对象和教育活动主体,把教育过程视为学习主体内化知识为素质的过程,学习者在此过程中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处于主体地位,因此,应通过教学活动使学习者发挥潜能,逐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监控、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

二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的知识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逐步建构的结果,人的认识是积极主动的不断建构的过程,但学习者往往依据自己原有的知识进行自主理解和探索,主动选择外在信息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学习者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建构自身智力和思维框架,这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因此学习者需积极参加学习活动。该理论认为,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从知识灌输者和传授者转变成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帮助者和启发者。因此,教师应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来源,强调给予学习者学习自,发展学习者自我调控能力,引导学生走向自主学习。

(二)自主学习的概念及模式

HenriHolec 第一次把“自主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这个概念引入外语教学范围。他认为这是一种对学习者本身学习负责的能力。Dickinson认为它不仅仅是一种学习能力,更是一种学习的态度。自主学习就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控制自己的意识和行为的一种自主,它的模式包括问题式学习模式、锚式情境教学、协作学习、交互式教学几种。

(三)自主学习的表现形式

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是不需要教师的参与,而是教师应该转变角色,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路人和帮助者。作为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确立自己的学习动机和目的,端正学习的态度,学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在自主学习的同时主动和他人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也就是说,能够自主学习的人,实际上已经具备了学习的相关方法和技能,并且能够自主、灵活地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及技能,他们已经有了脱离教师的信心,能够自主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多媒体网络技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影响

(一)有利于教师转变教学思路,以丰富的教学内容提高自主学习兴趣

一些高校采用的教材知识陈旧,不能反映时代变迁和知识的更新,偏重于理论,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远不能满足面向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需要。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则可以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来自互联网的相关教学素材,充实教材知识体系,弥补教材的不足,使教学内容真正反映时代变化和学科知识的更新发展。同时,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还有利于教师整合互联网信息与本地方本校教育教学资源,开发校本教材和建设校本课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校本教材内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二)有利于教师转变教学策略,以多层面互动构建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

教学活动以课堂、书本和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把技能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放在教育的主要地位,造成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不能进行独立的思考,没有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效。单一的教学手段和照本宣科并不能糅合或者引导学习学习最新的知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则有利于教师摆脱教材和教材知识的束缚,改善教学方式方法,转变教学策略,通过师生课前、课堂交流与人机交互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工作的准备、实施、考查和评价等阶段,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自主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如何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自主学习

首先,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多媒体网络技术知识和技术技能。一方面,通过设置课堂情境引导学生了解多媒体和互联网硬件设备,以及使用多媒体和互联网设备的基础知识,为学生熟练掌握多媒体网络技术夯实知识基础。另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多媒体网络技术技能,比如上网浏览网页、复制和下载教材、搜集学习资源、使用电子邮件等。这是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环境下,学生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最大限度地使用多媒体的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学习资源整合。教师可以通过分享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整合学习资源的亲身经历和经验,让学生了解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整合学习资源的方法方法。教师可以通过树立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整合学习资源的学生典型,以学生熟悉的学习典型影响学生主动参与到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整合学习资源的过程中,丰富学生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整合学习资源的体验,使多媒体网络技术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 这是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

最后,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及其评价。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激发学生兴趣,在学生整合学习资源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确立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和不同的学习方法,进而监控、评价和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

(二)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及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备好每一节课,以丰富的学习内容引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素材。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整合互联网信息和教学素材,结合教材教法,立足学情,形成符合自身课堂教学实际的教学内容。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直接从互联网上呈现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共享,通过图片、音频和影像等方式全面呈现教学内容。

其次,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丰富教学形式。教学形式要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以多样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中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了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课堂效果的重要性。比如在综合的英语教学中,如果还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就是教学的中心在教师,在黑板上默写词汇,讲解语法,句子翻译等,已经不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但是如果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添加了类似OralPresentation 的教学环节,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在课堂上用图片、幻灯片、音乐和视频等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并且积极鼓励课堂内的学生做即兴演讲,同时由教师对演讲的内容进行以鼓励性为主的课堂点评,就会极大地提高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营造积极的自主学习环境

首先,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转变教师角色,营造积极的课堂自主学习环境。教师要主动把自身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反思者和研究者,通过教与学的共生共进建立民主平等课堂,启发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并反思自身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学生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和学习效能感。

其次,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唤醒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教师在准备教学的时候考虑到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收集和整合使用不同层次与水平的教学材料和问题,增加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就感,唤醒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进而增加自主学习的热情。

最后,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创设挑战性学习任务,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课堂上缺乏挑战性学习任务,学生往往是消极的,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效率低下。需要依据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智力水平、情感及个性,使用多媒体的优势创设出相应挑战性学习任务,引发学生对和教学主题相关内容的兴趣,做到在学习中使用,在使用中学习,使课堂教学环境成为自主学习环境,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

四、结论

自主学习主要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进行主动学习,培养自己主动探索的精神,以及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多媒体网络技术的环境下,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学生能够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正确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独立掌握知识和技能并进行实践的能力。所以,使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能够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习的目标和任务。

[参考文献]

[1]陈坚林.大学网络化教学的理论内涵及其应用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4(4).

[2]何丽艳,崔羽航.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网络化大学教学模式[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3]胡生琴.高校教学与自主学习的探析[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4]姜继勤.面向高职教育的网络自主学习模式探索[J].科技信息,2009(18).

[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093-01

改革传统的不适应理代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优化教学过程,符合理代教育科学发展的总趋势,也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迫切要求。教学过程是“投入”与“产出”的过程。教学过程的“投入”,即组织得好不好,将直接影响“产出”的效果,即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否充分调动,教学目标是否充分实理。多媒体教学技术作为理代科技成果进入教学领域后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教学形态,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影象和声音多种方式显示教学信息,调动学生种感官,为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最优化的可能。近年来,我们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研究优化学生的心理效应为突破口,注决运用多媒体组合的强大功能,改革课堂结构模式,努力构建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新型的课堂结构模式。

“情感智商(EQ)是决定人生成败的另一种智商。”这一研究成果告诉我们,教学过程不单是一个以“学”为中心,以发展学生智力为核心的认知活动过程,也是一个陶冶情操,培养品德为目标的情感心理活动过程,儿童的心理越发展,知识技能掌握得就越熟练,越有利于激发兴趣、陶冶情感、诱发思维、发展个性,所以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自主学习,优化教学过程须优化学生的心理效应,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强化学生的成功体验。电教媒体的本质属性赋予了它特殊的功能,优化多媒体组合,能收到良好的心理效应,从而优化教学的过程。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唤起学生的正确感知

我们知道,感知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开端,没有正确的感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就会成为“镜中之物,水中之花”。故教学过程要为学生创设真实可靠、利于实现意义建构的学习情境。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容。而小学生限于生活经历和生活积累,感知发展水平不高,有些教学内容与学生认识实际相去甚远,很难正确感知,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它们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对学习的知识越容易理解和巩固。现代多媒体技术集投影录音、录像、摄像、电脑多种功能以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像多种方式显示教学信息,多重剌激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受,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利于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 。如教学《绿色的办公室》一课,利用电脑光盘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正确的感知形象——列宁绿色的办公室。学生在音乐的渲染下,只需用鼠标在“屋项”、“地板”、“椅子”、“卧室”几个按钮一按,图上相应部分就会闪动,并以文字形式显示列宁绿色办公室各部分是怎样的,学生眼、耳、脑、手均得到调到,感知效果相当深刻,以至有个学生看后很有感触地说:“这哪像是办公室呢?列宁工作的条件太艰苦了,然而他却能全神贯注地工作,这种精神多么伟大啊!”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陶冶学生情感

情感是人对所接触的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它与学生的认识过程是紧密联系着的,欢迎、满意、愉快的情感有助于认识的发展,而随着对某种事物认识的加深,学生的情感会得到升华,并对这种事物的认识便会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这种辩证的联系启发我们:情感是儿童自主学习的内驱力,课堂教学中陶冶儿童的情感,激发他们良好的学习心境,让他们产生学习的热情和激情,使冷静的理智与坚强的意志相联系、产生克服困难、攻克难关的巨大动力。多媒体技术在具有智力功能的同时具有审美功能,为陶冶学生情感提供客观的可能。课文内容是由语言文字构成的,很难直接产生活生生的事物形象。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形声同步的教材,变生硬死板的文字形象为活灵活现的实体形象,会产生激励、愉悦的审美效果,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变得更为主动和积极。如组织学生讨论或朗读课文,配以恰当音乐渲染气氛,以唤起学生的情感的体验。课文《趵突泉》写景抒情,教学时播入配乐朗读和影像,使学生在听读感知、欣赏体味中仿佛置身于趵突泉公园里,尽情地欣赏凉亭旁、垂柳下池水清澈,大泉不断翻滚,小泉不断地冒出形态各异的气泡的美景。一名学生看后充满激情地述说自己的感受:“我觉得趵突泉太美了,难怪作者说: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会失去一半的妩媚。”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诱发学生思维,培养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