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创业教育概念

创业教育概念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09 10:03:2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创业教育概念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创业教育概念

篇1

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突飞猛进。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成为世界第一。然而,在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下,毕业设计形式比较单一,毕业论文仍是最普遍的毕业设计形式,毕业设计不仅能综合检测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效果和水平,也是对已有的教学环节的扩展和深化,更是检验和发挥学生创造性、开展创新活动的试金石,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但毕业论文的规范形式均为单一的学术论文,其考核片面注重学术性而忽略实践性、应用性,不但强化了教学脱离实际的倾向,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不完全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创业教育的理念。在这种情况下引入创业教育理念,对毕业论文工作进行改革,将创业计划书、营销方案等综合实践成果纳入毕业论文的范畴,有助于改善这种单一的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业素质,也更符合创业教育的发展。在创业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引入创业教育理念到毕业设计中显得意义重大,可实现创业教育理念指导下毕业设计形式的多样化改革。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及发展

当代是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以信息为载体,知识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随之而来的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创业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和高校的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从广义上来说,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对于大学教育而言,所谓创业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必备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等基本素质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就是高校在培养创业型人才中对创业教育信念、价值及活动准则所持的一种认识。1989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正式提出了“创业教育”(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这一概念。与此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开展了“提高青少年创业能力的教育联合革新项目”,中国、日本等九个国家参加了这一项目。我国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业教育”项目的成员国,早在1991年就在基础教育阶段试点创业教育,由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牵头组织了六省市布点研究和实验,极大的加速了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尤其近几年各个高校都大兴创业教育,很多创业教育思想与理念得了到广泛传播与深入。

二、创业教育理念对毕业设计多样化改革提出新的要求

1.创业教育理念发展日趋成熟,传统意义的毕业设计形式已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

2002年,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要,教育部确定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黑龙江大学和南京经济学院等九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学校。目前,创业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创业教育拥有了很广阔的发展土壤,其发展规模与空间相当广阔,与此同时,很多创业教育理念发展也日趋成熟。毕业设计作为大学教育期间一个重要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关键环节,传统意义上的毕业论文作为毕业设计的主要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创业教育的需求。市场经济和社会竞争发展的多样性,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好的专业背景,而且还要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如较强的创新能力、强烈的市场意识、较好的外语应用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等,这其中又以创新精神为重点,社会需要的是以创新精神为主的复合型人才。基于此,毕业设计的内容与形式都应该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采取多样化与多元素的毕业设计形式以满足创业教育理念的需求,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2.创业教育理念下,毕业设计形式应与专业特点相结合

不同的专业具有其独特的专业特点,在毕业设计的形式上也应该具有其专业特性,实现毕业设计形式与专业理论的有效接轨。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由于市场营销专业属于管理类学科,所以目前很多院校都将这个专业的毕业设计确定为单一的毕业论文的形式,缺乏新意。在毕业设计中,如果全部采用毕业论文的形式,一是限制了学生的选题范围,二是很难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形式单一难免缺乏创新性和主动性,已不能适应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要求。采取单一制的毕业论文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设计形式很明显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专业特性,市场营销作为一个社会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其对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要求更加迫切。在创业教育理念下,要对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形式进行改革,实现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形式的多样化,如市场调研、营销策划案、商业计划书、促销方案、stp策略应用等形式,突破单一制的论文形式,以实现毕业设计与专业特点的结合,这也完全符合创业教育理念的需求。毕业设计应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采用不同的设计形式,在创业教育理念下实现因“业”制宜。

3.创业教育理念下毕业设计形式应具备新的评价标准和制度保障

创业教育理念下,要求毕业设计形式必须多样化并附之新的评价标准与制度,以有效实现对其的监督和支持保障作用。任何新的毕业设计形式的出现都应该拥有完善的评价标准予以评判与监督,确保毕业设计过程中立题规范、审题严格、选题不重复、评价公平。对毕业设计全过程实施质量监控。实行层级领导负责制,对选题、过程管理、成果评阅、答辩评价、资料存档等环节的工作程序、时间安排、质量评价、分工负责等都提出了明确规定和实施细则。同时,新的制度保障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传统的毕业论文形式,多数导师对毕业生的指导仅仅局限于书面文字的形式,很少有实践操作性的指导,究其原因一是观念上的因素,二是制度保障体系没有跟上。在创业教育理念下,不仅要更新传统的毕业设计理念与形式,也需要很多新的制度保障体系予以支持。

三、创业教育理念下毕业设计多样化改革的思考

1.深化创业教育理念,较好的实现创业教育理念与毕业设计的衔接

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指出: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质量不高,抄袭剽窃现象严重,其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缺少新意,独创性差。高质量毕业设计的形成也需要相应理论基础作为后盾,在制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除了专业基础要求以外,还应提高创业教育理念基础的要求,有效的实现创业教育理念与毕业设计的衔接,不断提高学生的创业理念与创业意识。创业教育理念对学生毕业设计的影响是全程的,从最初的选题、开题、设计过程到最后的答辩评价。每一个环节都应加入创业教育的理念,更加全面的指导学生开展毕业设计。因此,应该深化创业教育理念,较好的实现创业教育理念与毕业设计的衔接。

2.建立“三导一体”模式的服务和管理体系

所谓“三导一体”模式就是在创业教育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以领导督导,毕业设计导师指导,班级辅导员引导为一体的,层次分明但又层层相扣的服务与管理体系。作为毕业设计改革的决策者,学院领导除了要在过程中不断深化创业教育理念以外,还应督导学生的毕业设计,不仅仅是毕业设计结束时的评价监督,更多的是过程监督,学院可以分设不同督导领导小组,针对不同的专业和毕业设计类型进行有效的督导,确保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导师的指导分为两层含义:一是对专业知识的指导,是指传统意义的毕业设计指导;另一层是创业教育的指导,包括创业教育理论和创业实践的指导。在创业教育理念下,后者的指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学生在毕业设计实践过程中遇见困难或者疑惑时,导师此时的指导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具体的实际操作类型的毕业设计,导师可以提供很有效的建议和解决方案,确保学生高效、高质、完整的完成毕业设计。通过专业导师对选题的适当控制和引导,加强过程的监控和指导,使毕业论文(设计)真正达到训练目的,不会成为流于形式的鸡肋。辅导员是与毕业设计者关系最紧密的一层,他们更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在日常生活中,辅导员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创业教育理念,实现专业与创业教育理念的对接,引导学生选择更加合理的毕业设计类型,制定更加科学的毕业设计方案。领导督导、导师指导、辅导员引导,这三个层次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从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开题、设计过程到最后的水平评价进行全过程的服务与管理,而且这种服务与管理具有开放性,更能发挥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全面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3.实施对“业”施教,调整教学方式与内容

篇2

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突飞猛进。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成为世界第一。然而,在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下,毕业设计形式比较单一,毕业论文仍是最普遍的毕业设计形式,毕业设计不仅能综合检测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效果和水平,也是对已有的教学环节的扩展和深化,更是检验和发挥学生创造性、开展创新活动的试金石,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但毕业论文的规范形式均为单一的学术论文,其考核片面注重学术性而忽略实践性、应用性,不但强化了教学脱离实际的倾向,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不完全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创业教育的理念。在这种情况下引入创业教育理念,对毕业论文工作进行改革,将创业计划书、营销方案等综合实践成果纳入毕业论文的范畴,有助于改善这种单一的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业素质,也更符合创业教育的发展。在创业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引入创业教育理念到毕业设计中显得意义重大,可实现创业教育理念指导下毕业设计形式的多样化改革。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及发展

当代是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以信息为载体,知识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随之而来的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创业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和高校的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从广义上来说,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对于大学教育而言,所谓创业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必备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等基本素质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就是高校在培养创业型人才中对创业教育信念、价值及活动准则所持的一种认识。1989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正式提出了“创业教育”(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这一概念。与此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开展了“提高青少年创业能力的教育联合革新项目”,中国、日本等九个国家参加了这一项目。我国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业教育”项目的成员国,早在1991年就在基础教育阶段试点创业教育,由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牵头组织了六省市布点研究和实验,极大的加速了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尤其近几年各个高校都大兴创业教育,很多创业教育思想与理念得了到广泛传播与深入。

二、创业教育理念对毕业设计多样化改革提出新的要求

1.创业教育理念发展日趋成熟,传统意义的毕业设计形式已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

2002年,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要,教育部确定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黑龙江大学和南京经济学院等九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学校。目前,创业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创业教育拥有了很广阔的发展土壤,其发展规模与空间相当广阔,与此同时,很多创业教育理念发展也日趋成熟。毕业设计作为大学教育期间一个重要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关键环节,传统意义上的毕业论文作为毕业设计的主要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创业教育的需求。市场经济和社会竞争发展的多样性,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好的专业背景,而且还要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如较强的创新能力、强烈的市场意识、较好的外语应用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等,这其中又以创新精神为重点,社会需要的是以创新精神为主的复合型人才。基于此,毕业设计的内容与形式都应该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采取多样化与多元素的毕业设计形式以满足创业教育理念的需求,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2.创业教育理念下,毕业设计形式应与专业特点相结合

不同的专业具有其独特的专业特点,在毕业设计的形式上也应该具有其专业特性,实现毕业设计形式与专业理论的有效接轨。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由于市场营销专业属于管理类学科,所以目前很多院校都将这个专业的毕业设计确定为单一的毕业论文的形式,缺乏新意。在毕业设计中,如果全部采用毕业论文的形式,一是限制了学生的选题范围,二是很难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形式单一难免缺乏创新性和主动性,已不能适应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要求。采取单一制的毕业论文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设计形式很明显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专业特性,市场营销作为一个社会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其对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要求更加迫切。在创业教育理念下,要对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形式进行改革,实现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形式的多样化,如市场调研、营销策划案、商业计划书、促销方案、STP策略应用等形式,突破单一制的论文形式,以实现毕业设计与专业特点的结合,这也完全符合创业教育理念的需求。毕业设计应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采用不同的设计形式,在创业教育理念下实现因“业”制宜。

3.创业教育理念下毕业设计形式应具备新的评价标准和制度保障

创业教育理念下,要求毕业设计形式必须多样化并附之新的评价标准与制度,以有效实现对其的监督和支持保障作用。任何新的毕业设计形式的出现都应该拥有完善的评价标准予以评判与监督,确保毕业设计过程中立题规范、审题严格、选题不重复、评价公平。对毕业设计全过程实施质量监控。实行层级领导负责制,对选题、过程管理、成果评阅、答辩评价、资料存档等环节的工作程序、时间安排、质量评价、分工负责等都提出了明确规定和实施细则。同时,新的制度保障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传统的毕业论文形式,多数导师对毕业生的指导仅仅局限于书面文字的形式,很少有实践操作性的指导,究其原因一是观念上的因素,二是制度保障体系没有跟上。在创业教育理念下,不仅要更新传统的毕业设计理念与形式,也需要很多新的制度保障体系予以支持。

转贴于  三、创业教育理念下毕业设计多样化改革的思考

1.深化创业教育理念,较好的实现创业教育理念与毕业设计的衔接

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指出: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质量不高,抄袭剽窃现象严重,其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缺少新意,独创性差。高质量毕业设计的形成也需要相应理论基础作为后盾,在制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除了专业基础要求以外,还应提高创业教育理念基础的要求,有效的实现创业教育理念与毕业设计的衔接,不断提高学生的创业理念与创业意识。创业教育理念对学生毕业设计的影响是全程的,从最初的选题、开题、设计过程到最后的答辩评价。每一个环节都应加入创业教育的理念,更加全面的指导学生开展毕业设计。因此,应该深化创业教育理念,较好的实现创业教育理念与毕业设计的衔接。

2.建立“三导一体”模式的服务和管理体系

所谓“三导一体”模式就是在创业教育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以领导督导,毕业设计导师指导,班级辅导员引导为一体的,层次分明但又层层相扣的服务与管理体系。作为毕业设计改革的决策者,学院领导除了要在过程中不断深化创业教育理念以外,还应督导学生的毕业设计,不仅仅是毕业设计结束时的评价监督,更多的是过程监督,学院可以分设不同督导领导小组,针对不同的专业和毕业设计类型进行有效的督导,确保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导师的指导分为两层含义:一是对专业知识的指导,是指传统意义的毕业设计指导;另一层是创业教育的指导,包括创业教育理论和创业实践的指导。在创业教育理念下,后者的指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学生在毕业设计实践过程中遇见困难或者疑惑时,导师此时的指导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具体的实际操作类型的毕业设计,导师可以提供很有效的建议和解决方案,确保学生高效、高质、完整的完成毕业设计。通过专业导师对选题的适当控制和引导,加强过程的监控和指导,使毕业论文(设计)真正达到训练目的,不会成为流于形式的鸡肋。辅导员是与毕业设计者关系最紧密的一层,他们更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在日常生活中,辅导员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创业教育理念,实现专业与创业教育理念的对接,引导学生选择更加合理的毕业设计类型,制定更加科学的毕业设计方案。领导督导、导师指导、辅导员引导,这三个层次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从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开题、设计过程到最后的水平评价进行全过程的服务与管理,而且这种服务与管理具有开放性,更能发挥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全面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3.实施对“业”施教,调整教学方式与内容

篇3

一、课程体系改革要突出实用性

课程是根据教育目的要求,将各个学科和学科内容,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人特点,按照科学的教学体系和教学顺序进行和谐组合而成的教学内容体系,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根本依据。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2]。我校三年制临床专业的“1+2”模式,就是学生从二年级开始要在临床医院从事为期一年的临床见习学习,然后一年再去医院实习。与传统的“2+1”培养有所不同。二年级开始学生几乎都是临床课程,教学任务均有临床带教教师完成,而理论课与实践课学时安排几乎是1∶1。具体课程安排如下。

二年级第一学期周数为18周,开设的课程有“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以及中医与中医技能实训”等课程,学生在本学期临床教学过程中学习时间为16周,结束后进行为期2周的综合考试。二年级第二学期周数为14周,开设的课程有“五官科学、卫生适宜技术实训、康复医学、传染病学、护理实训、临床技能综合实训”等课程。此外,除临床综合教学外,学生还要到县级综合医院和疾病控制中心(或社区),分别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践活动。课程的改革带动考核方面的改革,学生每学完一个单元或一门课程,带教教师都要进行理论或实践能力的考核。内容与国家助理医师考试的内容衔接,从案例分析到考试的题型等,让学生都要有所了解;操作技能的考试模拟助理医师考试实行多站式。

二、构建优秀的临床师资队伍

基于临床专业(全科医生)职业能力的专科层次课程体系,推行以基层、社区为基础的教育结合的培养模式,毕业后能适应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全科医师培养的需要;改革后的三年制临床专业的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就将进行为期一年的临床见习学习,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从一开始步入临床,就建立起一种理性认识,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而学生的启蒙教师是临床医生,临床医生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他们既是大夫也是教师。为此,学校与临床教学医院相互沟通,遴选出优秀的带教教师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做法是:一方面将有丰富临床教学经验、实践能力较强的专家请进课堂;另一方面临床医院在不影响临床工作的前提下,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模式,对临床医师进行教师规范化培训,经过遴选、试讲,教学督导专家把关,由优秀的临床医生组成临床教学师资队伍,为临床专业学生一年的见习学习提供保障。

三、在临床见习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体现教师言传身教作用

临床教学中带教教师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非常重要,学生尊敬教师不光是因其高超的医疗技术,生动有趣的授课方式,还因为其在医疗实践中具有高尚的品德。这些往往通过潜移默化影响着一批批的学生[3]。因此,作为临床教师要注重在临床实践中言传身教的作用,比如,在查房中教师以身边的实例告知学生,如果与患者沟通不当、沟通不及时很可能成为医患矛盾加剧的导火线。向学生传授与患者交往的技巧,强调沟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在临床课程的讲授中,教师通过增加社会伦理、法制、医患纠纷等的活生生教学案例展示给学生,临床实践证实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学生感觉收获很大。

(二)注重教、学、用互为一体的应用

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面向基层、社区等医疗机构,教、学、用是否集为一体,不仅仅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改革上,更重要的是今后能否适应岗位的需求。针对现行高职临床专业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存在的思想不重视、时间不保证、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设施设备缺乏等,而导致实践性教学效果差;多数学生在实习后仍然不懂得自己的岗位职责;动手能力差,眼高手低等等。为了顺应社会发展对卫生人才需求的客观变化,加强临床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性教学的效果,必须对现行的实践性教学进行改革。

为此,针对我校三年制临床专业的学生在临床一年见习学习中,重视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以培养全科医生能力为核心,重视专业理论,强化应用能力,同时与国家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衔接,提高学生综合应试能力为出发点,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为此,在临床教学中,模拟临床诊治过程,将“典型病例”以疾病诊疗过程如问诊、体格检查、实验辅助诊断、鉴别诊断、临床观察、预防等进行归纳,使学生举一反三,强化和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增加学生学好本专业的兴趣和信心。例如在讲代谢性疾病时,以糖尿病为例带教教师首先让学生提前预习,然后到病房询问病史,查看临床化验单等,在教授本章内容时通过典型的“三多一少”糖尿病病例,提出问题,如患者为什么吃的多还饿的快,体重还减轻?胰岛素为什么能降低血糖?血糖升高一定是糖尿病吗?根据病例分析患者再发展下去可能的并发症有哪些?等等。让学生先思考,再进行机理的讲解,达到预期的病例分析与机理相互结合的效果。

同时,将卫生适宜技术纳入到教学中,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卫生适宜技术,将来到基层能更好发挥作用。充分体现教、学、做互为一体的应用。比如讲到腰椎间盘突出症时,通过病例分析、与病人面对面的交谈、病例书写,到教师手把手教给学生推拿治疗的过程,学生亲自体验,既学到理论知识又掌握了临床技能,可谓一举两得。

四、强化技能培训

根据目前卫生职业岗位设置的实际情况,按照职业岗位的划分来进行实践性教学。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临床技能实训,社区、疾控中心等的见习。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意识,增强学生对各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和应用能力,彻底改变理论与实践教学分离的传统教学方式,做到课程体系设置与实际工作紧密衔接,与临床执业资格证书考试紧密衔接。真正培养出既有理论基础更有实践能力的高等卫生技术应用型人才。在一年的临床见习学习中充分利用临床医院的有利资源,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临床见习教学的效果提高了,拓宽实践教学层面,再回到临床从事一年的实习过程,形成了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教、学、练结合,不仅强化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也为步入临床工作奠定了基础。

五、重构考核模式

课程改革后,依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建立科学的、多元化的专业课程考核体系,引导学生的学习由知识的记忆向知识的应用方向发展。努力施行多形式的考核方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日常知识积累的考核,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考核、实际操作能力考核等。以外科学考试为例,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学生平时的成绩占10%,主要考核学生日常学习过程,比如查资料、出报告、参加志愿者等,考查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由带教教师和组长完成。操作技能考核占30%,实践操作环节考核要重点考查学生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技术的应用能力等,引导学生的学习由知识的记忆向知识的应用方向发展。期末卷面考核占60%,题型与国家执业医师考试题型要一致。考核结束后要注重考核结果的反馈、总结、整改,充分发挥课程考核指导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功能,使考核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六、结论

1.重新构建的课程体系,体现了以应用技术能力为主线,突出实践教学,坚持“教、学、做”合一的基本原则;彻底改变理论与实践教学分离的传统教学方式,做到课程体系设置与实际工作紧密衔接,与临床执业资格证书考试紧密衔接。使学生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

篇4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3(c)-0141-02

高职高专院校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是为基层社区和农村培养具有应用性技能型高级医疗卫生人才,而基层需要的是适宜治疗技术,化学合成药物在基层不合理使用的现象尤为突出。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卓越的诊疗效果在世界医学中显示出了神奇的魅力,其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应该为基层医师掌握应用。然而,目前我国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中医教学效果并不乐观[1],普遍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训等现象,各学校该专业虽然都开设有《中医学》的课程,但学生学过后大都不会在临床实践中应用。为此,自2006年以来,本校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中医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明确培养目标,改革教学思路

未来临床医学需要两类人才,第一类是具备现代医学高精尖技能为主的人才;第二类是具备全科型和公共卫生以及预防、康复、养生等综合性知识人才[2]。笔者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基层医院进行调研,结果发现:中医疗法在慢性病的康复治疗中具有很大的潜力。也有资料显示:西医院各科室 80%以上医师在临床过程中使用中医药,其使用中医药的原因是临床需要[3]。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就是面向基层培养适合临床需求的应用型医疗卫生人才,临床需求就是我们的培养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摒弃以前中医难学不易掌握、老师教学蜻蜓点水、学生学习走马观花的现象。改革教学思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突出中医特色的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结合临床慢性疾病引入中医康复医学技术,拓宽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2 根据临床实际,调整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方面,突出了中医特色优势及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笔者重新制定了《中医学》教学大纲,在总学时(54学时)不变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实训学时,将理论学时减少为36学时,实训学时增加到18学时,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为2∶1,把实用性不强而又艰涩难懂的中医知识变为自学,减少理论知识讲授,增加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训练。在实施过程中,除加强学生中医基本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训外,并根据临床实际需求组织临床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老师编写教材,增加了专病专治的教学内容,培养临床急需的实用性人才,以发挥中医治疗技术的特长及优势。

3 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技能训练

临床医学专业主要学习的是现代医学,中医学习时间很有限,要在短时间内把中医的理法、方、药等都掌握是不可能的。针对这些实际情况,笔者在教学方法上也进行了改革。根据中医特点对教材进行取舍,突出重点讲授,减少面面俱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增加自学内容。在理论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如中医《诊断》讲授中,适当地增加多媒体的应用,以图片、声像等效果加深学生从望、闻、问、切方面对疾病的认识;《辨证》教学过程中则多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应用前面所学知识对常见病证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中药》一章涉及的内容多而琐碎,则采用启发指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繁多的中药进行归类比较,学生自己整理、比较记忆,这样可以事半功倍,记忆深刻;像《中医发展史》实用性不强的内容、《常见病证》学生通过前面知识能够自己学习理解的内容等,都引导学生自学;《常用腧穴》则引导学生互动,穿插扮演。在实训教学中,我们摈弃了全班学生一起看电教、老师单独示范的教学方法,鼓励中医教研室老师参与实训教学,一班分解成7~8个实训组,采用小班上课,老师逐个指导学生实际操作的教学方法,既保证了每位学生都有充足动手训练的时间,又能及时得到老师的矫正指导,以确保掌握正确的实际操作。在整个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示范、指导、及时矫正与学生的操作训练紧密结合,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教学改革,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4 改革考核方法,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对《中医学》的质量评价体系也进行了改革。我们把《中医学》成绩分为四个模块,即:理论考试成绩、实训考试成绩、理论课堂成绩、实训课成绩,其比例为:总成绩(100%)=理论考试成绩(40%)+实训考试成绩(40%)+理论课成绩(10%)+实训课成绩(10%)。操作方法为:理论考试成绩是通过优化试题,常规试卷笔试来评定;实训考试采用“模拟实践”的模式,学生随机抽题签,每张题签有4道题,每题10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操作,全部正确得40分;理论课成绩包括理论课出勤情况及理论课平时成绩;实训课成绩包括实训课出勤情况及实训课平时动手训练情况。并增加了学生评教内容,完善了评教细则,除了以前对理论老师评教中的仪表教态、教学方法、教书育人等内容外,对实训老师的评教增加了实训方法是否得当、实训环节是否完善、教师的示教及指导是否到位等,一切考核是否有利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5 效果

第一,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增进了师生关系,提高了教学效果。在改革教学中,笔者随机对进行改革教学模式班级的学生与传统教学模式班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改革后的实训教学模式深受绝大多数学生欢迎,进而激发了学生对中医学习兴趣,提高了《中医学》的教学质量,增加了学生对老师的满意程度,增进了现代大学的师生关系。

第二,促进了专业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体系等改革,要求教师必须有全面的中医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临床经验,并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从而促使教师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刻苦钻研,通过各种途径来充实、完善自己,提高业务素质,也就提高了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

第三,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的改革,增多了师生交流沟通的机会,增加了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在实际动手操作过程中又能不断得到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从而激发了自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通过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中医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加强了师生的交流互动,增强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中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中医教学的效果。关键是使学生掌握了中医的诊疗技术以服务于临床需要,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整个临床医学专业中医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刘振优,罗建华. 本科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教学调查与分析[J]. 赣南医学院学报,2009,29(5):693-694

[2] 许家杰. 从美国医学的变化谈跨世纪医学人才的素质需求[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1):57-58.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7-0110-02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战略要求。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重在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1]以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传播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必须紧密围绕“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个性”四个目标,在教学方式与考试方法方面双管齐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应对媒介技术发展优化课程结构,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打好基础

传播学专业主干课程主要由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传播史和新闻传播实务三大类课程构成,其中前两者主要属于理论类课程,新闻传播实务类课程因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又可分为新闻传播业务类课程和计算机技术类课程。新闻传播史论类课程,在课程建构中不能仅强调大众传播类课程,需要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政治传播、跨文化传播等课程根据本科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规划在课程体系当中,课程性质可分为必修和选修。计算机技术类课程是媒介融合时代传播学专业课程构成的一个新要素,掌握计算机技术是学生从事新闻传播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应适当提高此类课程在传播学课程体系中的比例,使学生有较充分的机会学习和掌握传媒技术,提高应用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新闻传播业务类课程的整体构成变化不大,主要应该在教学内容方面不断更新和调整,增加一些适应媒介发展变化的新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发展动态,体会到技术创新的影响,特别要指导学生在掌握基本媒体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新闻传播实践,使他们能够学以致用,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培养和锻炼,培养他们成为真正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全媒体新闻传播人才。

二、根据课程性质选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传播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的探索主要从理论类课程、业务类课程、计算机技术类课程三大类课程入手,根据课程性质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在新闻传播史论类课程中将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新闻传播史论类课程主要包括传播理论、新闻理论、新闻传播史、网络传播、人际传播、政治传播、跨文化传播等,这些课程的共同特点就是理论性很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势必较多地采用讲授法向学生讲解基本的新闻传播学理论知识。为使基本理论教学深入浅出、简明易懂,教师要选用大量的教学案例进行阐释和分析,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基本理论的内涵。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在媒介变化的新形势下对新闻传播理论进行反思和置疑,这就可以适当抛给学生一些当前有争论的观点、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在争论的过程中使真理越辩越明,并且使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学会思考,学会理据充分地阐述个人观点。将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不仅有利于活跃新闻传播史论类课程的课堂教学气氛,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敢于置疑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在新闻传播业务类课程中选用案例教学和情境教学,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新闻采访、写作、评论、编辑、舆论调查原理与方法、公共危机传播管理等课程属于新闻传播业务类课程,这类课程理论与实务联系密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清楚基本原理与方法,更要给学生提供较多的课内外实训机会,锻炼他们的新闻业务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新闻采、写、编、评、舆论调查、公共危机处理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这些案例的优缺点,向业界前辈学习实务方面的经验;另一方面,采用情境式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些虚拟或真实的大众传播现场情境,利用学生在理论学习和案例分析中获取的相关知识,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策划新闻报道、舆论调查、危机处理,并鼓励学生超越案例的局限,大胆思考与众不同但又合理有效的报道、调查与处理方式,使学生不仅仅能够将专业知识学以致用,更能够超越条框限制,运用新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3.在计算机技术类课程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训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不能只在“纸上”谈兵,还必须掌握Photoshop、Illustrator、Premiere、Dreamweaver、Flash等多种计算机软件技术来适应电子媒介时代的要求。计算机技术类课程的教学需要讲练结合,提供给学生更多实际操作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是对基本的操作技术进行示范,之后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反复操作和训练提高他们的熟练程度。但作为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掌握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还未达到教学目标,能运用基本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并结合新闻传播的理论知识,进行平面、影视、网络媒体的编辑与制作才能达到学习计算机技术类课程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的技术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选取优秀的行业作品与学生一起进行分析、评价,并通过布置阶段性和综合性作业的方式,指导学生在作品鉴赏的基础之上完成自己的、具有一定创意的作品,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根据课程特点选择灵活的考核方式,引导学生形成创新人格

教育对象具有优越的创新情感和良好的个性特征是形成和发挥创新能力的底蕴。创新个性一般来说主要包括勇敢、富有幽默感、独立性强、有恒心以及一丝不苟等良好的人格特征。[1]为引导学生形成创新人格,需要改革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成果,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进而将创新意识不断内化在自己的人格当中。

1.建立新闻传播史论类课程的题库,考察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从创新教育的内涵可见,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是具备创新能力的基础,任何创意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需要大量的“原型启发”,这些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就是诱发学生产生创意的“原型”,因此对于新闻传播史论类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考核不仅不能放松,反而需要不断提高考核内容的深度和考核范围的广度,全面、综合考察学生对新闻传播学科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此类课程,可以通过建立考试题库的方式,使学生对新闻传播学基本理论内容进行全面复习,教师通过勾画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系统图示指导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基本专业知识。但在题型设计方面可以多样化,通过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等方式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观点述评等方法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情况。

2.新闻传播业务类课程将课程作业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新闻传播业务类课程需要教师在讲授清楚基本理论之后,根据章节特点适当进行实训。学生的实训作品质量反映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情况,此类课程应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安排给学生布置实训作业,采用个人独立完成或小组协作的方式提交课程作业。教师在习题课中,选择部分学生的作品给予点评、或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在作品评价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新闻业务水平,并将课程作业的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入学生总评成绩中,提高学生对实训作业的重视程度,使学生在独立和协作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独立分析与处理新闻实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另外,这类课程的理论知识也不容忽视,期末考试也是必要的环节,通过综合性考试考察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并适当采用应用性的题目来考核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应对问题的能力。

篇6

随着我国进入信息化社会,计算机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既要适应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也要顾及现阶段中职生自身的计算机知识基础和素质,必须与时俱进,进行教学改革。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建立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教学模式,从而实现教学的目标、计划和课程及模式的改革。

1.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背景与现状

近几年,计算机软件行业人才需求量高速增长。从2010年招聘网站前程无忧所做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该年度IT人才需求占五大热门行业的首位。分析内在的原因不难发现,外资IT企业入驻国内市场,而国内IT企业也瞄准了海外市场,政府对于该产业也非常重视,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之下,IT业得到了飞快的发展,同时也造成了大量IT人才紧缺的局面。据统计,我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为每年增100万,可国内仅能提供5~6万的学历教育毕业生。由于我国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普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软件人才随着软件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呈现结构性矛盾。其中不仅对于高层次的系统分析员和项目总设计师需求量巨大,同样,对于从事基础性软件开发和计算机基础应用的工作人员也需求旺盛。

2.计算机专业中职生的特点

2.1凡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每位学生都是以最后达到谋取职业这目标而进行学习活动的。这就要求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当前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千万不能脱离社会实践而搞形式主义的教学。

2.2实践中职的课程是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安排的,既要让中职生打好文化基础,更要让中职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性,从而达到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让学生尽快掌握好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从而走向社会之后,具有一定的生存能力。

3.创新教育理念下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

3.1注重抓好新课的导入,激发中职生对学习的兴趣。在中职生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注重结合中职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结合授课内容的特点,采取多种方法加强新课的导入效果。例如,上第一节《Flash基础与应用》的时候,先不介绍Flash的基本知识,而是播放时下最流行的动画短片。当学生都被吸引的时候,教师趁机介绍本课程相关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学好这门课,就能做出让人羡慕的视频。好奇心加上好胜心,适当利用中职学生的这种普遍的心理特点,就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从而主动学习。现在的学生个性特点非常明显,并不喜欢任人摆布,因此,教师上课前要做好教学设计,多设想一些情景,善于使用引导教学。

3.2结合社会发展需要,注重实用技能的培养。随着电子设备在社会中广泛的应用,人民群众对视频处理和媒体编辑的需求不断增加,而网络的普及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更是让各大企业开始建立自己的信息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等,让计算机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由于中职教学要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改革,因此教师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学习资源,采用“大专业”和“小专门化”来进行课程组织的改革,确定一套灵活的符合市场需求的改革方式。从创新的角度来讲,可以先进行企业岗位调研,进行岗位技能分析,然后确定专业方向,再进行专业课程的设置,最后再制订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从而实现创新教育理念下中职学生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钟柏昌.任务驱动教学的反思与重塑[D].南京师范大学,2004.

篇7

关键词:微课程 理念 高校 商务英语 教学改革 对策

中图分类号:H3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7(a)-0104-02

信息的高速发展,势必会推动整个社会处于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所以,学习英语已经成为当前全社会关注的重点。英语作为全社会的通用语言,其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成为打开我国大门,实现对外宣传与交流的重要途径。商务英语对于大学生而言,不仅可以进行简单的交流,更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异国的文化背景,从而形成较强地语言表达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许多高校都开始陆续开展微课程教学改革,主要就是利用微课程完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口语训练和交流,从而使得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逐步转变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语言沟通形式。从单纯的英语基础知识掌握,上升为对知识的全面综合运用。故而,微课程在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其不仅可以刺激学生的各个感官,更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相对良好地语言习惯,对提高学生的商务英语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1 当前我国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开设过程中暴露的问题

商务英语是在传统英语基础上,更具有针对性地一种英语表现形式。商务英语主要是用于商业沟通与对外交流,其本身更加符合当前知识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成为许多学生在大学期间需要掌握的一门专业技能。微课程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方式,在近些年来也逐步被一些高校所选择和利用,但是不得不说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依旧暴露出许多问题。简单归纳,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当前高校所开设的商务英语课程教学方法过于简单,这会使得许多学生对商务英语的理解存在偏差。商务英语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英语教学,因为商务英语更加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所以,如果教师依旧按照课本内容进行知识灌输,势必会使得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减少,严重时还会造成学生的实践能力逐步降低。比如许多高校将雅思、托福视为商务英语学习能力良好与否的标准,这势必会使得许多学生为了提升成绩而忽视基础能力训练,甚至丧失对英语的积极性。

其次,还有一些高校设置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不够合理,主要将授课时间都集中在正式教学时间内,却严重忽略了对学生课余时间的安排。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只能通过教师讲解,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性与专业性培养。比如导游专业在进行商务英语学习的时候,更多地是需要对国外景点、设施、国内民俗特点、传统文化相关单词的学习。而金融专业学生在商务英语学习过程中,可能更需要对“circulate”、“central bank”等金融方面知识的了解。依据当前教学现状来看,许多高校的商务英语教学都忽视了不同专业的特点与方向。

最后,则表现为许多高校在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只是进行学校内的知识教学,却严重忽视了实训对学生的实践帮助,导致教学过程中使得学生缺乏对商务英语的正确理解。许多高校的相关教师思想比较保守,不能与学生及时进行思想沟通和交流。同时对于西方的一些文化背景了解也相对欠缺,这势必会造成学生的学习缺乏实践操作性,对其之后的发展产生阻碍。

2 微课程理念之下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对策

2.1 对传统的商务英语教学理念进行创新

在微课程理念之下,许多高校教师已经意识到,利用微课程进行高校商务英语教学改革是势在必行的举措。所以,需要创新商务英语的教学理念,对微课程资源进行全面打造。比如商务英语的一门重要课程为《国际商业贸易与实用英语》,那么教师在这堂课上,则可以利用微课程,对一些常用的金融商业词汇进行快速播放。同时选择激发学生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如播放单词“paper currency”(纸币)这个词汇的时候,旁边可以选择配一张人民币、美元等其他币种的图片,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其进行记忆。再比如讲解“the stock market crash”(股市风暴)相关知识的时候,为学生播放一些简短的,世界金融风暴造成的现象视频,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是对传统商务英语教学的一种创新。

2.2 创新微课程项目学习法

创新微课程项目教学法,可以选择小组划分的形式,构成自主探究小组,让每一位学生在小组中实现角色扮演。比如讲解《商务英语翻译》这门课程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英语进行交流,同时安排小组其他成员进行口译。这样既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也使得学生对知识进行全方位了解。当学生在进行翻译交流的时候,势必会存在一些问题。这时候教师就需要记录下这些错误,在课后制作完成微课程,在下一次上课的时候为学生播放。这样学生的兴趣势必会提升,同时对于从前犯下的错误也有更为深刻地认识。

2.3 提升高校商务英语教师的专业水准

在我国,教师的主要角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但实则,在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教师的角色进行全新的定位。教师一词,在英语中有两种说法,一个是比较常见的teacher,另一种则称之为trainer。很显然,teacher是最为基础的教师的含义,所以,只是针对某一学科、某一知识进行教学,是对知识的传授。而trainer则是对学生进行技能与能力培养。所以,商务英语相比较其他专业知识而言,更需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技能培养,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针对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商务英语掌握水平来看,未来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准。教师需要将微课程理念融入到自身的教学过程中,形成全方位的商务英语教学体系。同时,教师还可以针对商务英语进行相应的课程交流,这样则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还可以利用微信、微博、博客等全新的平台进行网络授课。这样既有课堂授课,又有网络授课,有效集合了学生的碎片化学习时间,对提升学习效果有很大帮助。

3 结语

针对当前高校商务英语教学现状来看,其未来的改革需要经历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与能力。同时,还需要尝试利用微课程进行商务英语教学活动。微课程本身具有许多优势,既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更加符合当前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所以,未来需要各高校商务英语教师不断研究,丰富微课程资源,为培养更为优秀的商务英语专业实用型人才提供源源不断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高昂之.基于“微课程”理念的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改创新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9):124-125.

[2] 刘江.理工类高校商务英语教学改革的市场参与路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3):39-41.

[3] 邓璐璐.基于“微课程”理念的英语专业教改创新研究[J].品牌(下半月),2015(5):190.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199-02

一直以来,我国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但应用实际工程的能力较差,独立和创新的工程意识较低。原因是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单纯地讲授理论知识,学生实践能力训练不足,缺乏理论与实际工程相结合的锻炼,教学与实践无法有效衔接。目前,土木行业越来越多的地方用到了概念设计,这种理念在很多实际的建筑方案中得以应用,对土木工程影响巨大[1]。因此,概念设计在土木建筑工程专业教学环节中应当加以体现、反映。针对这样的现状,土木工程专业进行《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程教学研究就十分有意义。这对改革工程教育的教学模式有利,又能检验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并且锻炼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其建立工程意识和培养创新能力[2]。

一、《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内涵和意义

土木工程结构概念设计是工程当中结构设计的灵魂,是利用设计概念并以自身为主线贯穿全部设计过程的一种设计方法。概念设计是完整和全面的设计过程,它将设计者繁复的感性和瞬间思维上升到统一的理性思维从而完成整个设计[3]。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建筑结构设计也有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如何打破土木工程结构设计过于墨守成规,能将结构工程师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对于现代社会是迫切需要的。因为他们才是结构设计革命的推动者和执行者[4]。

《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程是在原《结构创新设计》课、《结构概念与体系》课及《事故分析与结构原理》等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基础之上,发展整合及改造后新设立的课程。该课主要是以学生创新性设计制作实验为主线,训练学生工程意识、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它体现了工程教育的特色,以结构设计制作实验项目为载体,探索在干中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把工程培养所必要的基础知识、工程设计思想和方法、自学和终身自学的能力和兴趣的培养等内容放在第一位。《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提出建筑结构概念设计的概念和原则,并结合学生的创新性设计制作实验案例进行点评分析。概念与体系部分介绍结构概念设计的背景、思路、基本做法、设计过程中经常用到的结构概念。

该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在于探索通过该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适应新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掌握善于主动学习的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

二、我校的教学改革研究的基础和环境

1.专业建设基础好。河北工程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以开设创新性结构设计大赛10年。完成了校教研项目《土木工程专业创新性结构实验探索研究》和《结构创新设计等系列课程的教学研究》两项。学院已开设《结构创新设计》、《结构概念与体系》、《事故分析与结构原理》、《混凝土结构设计》、《结构抗震设计》等课程。

2.师资力量强。上述这些课程由多位建筑工程系的老师担任,职称结构合理,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老中青队伍结构。因此,对于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教学改革研究的可持续性提供了保证。

3.实验室基地条件良好。本专业下设的结构实验室是河北省结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学生建立模型实验提供了科学的、可靠的硬件条件。

三、《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程教学方案设计

1.教学目标。初步形成《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完成《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的教学大纲制定,确定教学内容,初步形成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为指导其他工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经验。

2.教学内容。《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研究。

教学内容:创新性设计制作实验项目的设计,项目要包含若干个结构和力学的概念的运用,如拉、压、弯、剪、扭、稳定、倾覆等,使用材料应宜于制作,实验的方法要直观。项目的要求应是概括性的,应用较少的约束,以使学生开阔思路。给出的条件应尽量少,要学生自己寻找所需的条件。布置结构设计制作实验项目,首先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分析项目,提出问题。学生分析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自学、讨论、查阅相关资料等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应经过结构方案设计、一定的计算分析、绘制施工图、施工制作结构模型、进行结构实验、实验分析、总结等过程。

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手段主要以讲课、学生设计、模型制作和模型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和理念启发学生将所掌握的基本结构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模型实验之前教师上课以引导为主,主要由学生自学、讨论和分析计算设计制作出结构模型。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设计与所学内容联系起来,甚至产生出学生还未学到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

教师的教学主要以指导为主,如结构概念设计的原则、路线、方法,基本思路、基本做法以及设计中常用到的结构概念等,并结合学生的创新性设计制作实验案例进行点评分析。

基本教学过程:布置题目――学生以小组讨论学习――提出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重点要起到启发、督促、指导、控制进度的作用)――学生形成方案――教师根据方案指导学生改进方案――学生制作模型――学生实验――教师点评总结(重点是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及学生学习方法的总结)――学生总结(学习过程总结)

3.存在的问题。(1)如何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等”教学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是本教学课程首要解决的关键问题。(2)研究创新性设计制作实验题目。研究题目的内涵、题目的难易程度、题目的适用性、题目的趣味性、题目对学生学习的引导性等。(3)研究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形成即稳定又灵活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稳定是要教学理念要坚持不懈,总结提高,教学模式要稳定形成套路和程序,便于教师掌握和控制教学进度。灵活是具体的教学内容,比如涉及的结构概念很多不可能在课堂上全讲,需教师具有灵活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4)初步形成课程所需的教学文件。如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教学教案、教学讲义、题目库、教学录像等内容。

四、《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程的实施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开设《创新性结构设计》等一系列课程以来,我们在不断探究和改进教学方法,对于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法均有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们已经完成了《土木工程专业创新性结构实验探索研究》和《结构创新设计等系列课程的教学研究》两项校级的研究,并开设了相应的课程。相关教师在工程教育方面有长期的思考和教学实践探索,并且已成功组织土木工程结构大赛10年。已开设《结构创新设计》、《结构概念与体系》、《事故分析与结构原理》、《混凝土结构设计》、《结构抗震设计》等课程,相关教师教学水平高,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具体实施如下:

1.修订《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包括课程目标、内容安排及学时安排。

2.选择土木工程专业和工程力学专业大学三年级学生的第二学期开始该课程教学。

3.自土木工程专业和工程力学专业大学三年级学生的第一学期期末,研究确定题目及相应的教学安排。

4.将大学三年级专业学生按班级分给不同的教师,教师则分头实施教学,定期讨论交流改进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将教师授课、学生设计、模型制作和模型实验相结合,启发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工程概念设计与创新能力、自学能力。

5.在大学三年级专业学生的第二学期期末,教师对课程实践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措施和方法。

五、总结和探讨

本文方案结合新的科研成果开设出新的课程以及课程标准化建设。探索建立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本方案突出土木工程专业特色,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创新研究与实践。将工程项目、创新能力培养融入课程体系建设中,进行课程计划和实践内容的一体化设计,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意识。本方案突出启发式教学和指导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善问求知和动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海峰,乔安宇.论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概念设计及其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2):36-39.

篇9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中首次提出了“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的概念,并在1995年的《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全面阐述,指出创业教育包括求职和创造新岗位这两方面的内容。随后,我国在1999年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这吹响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号角。随后,全国各地的高校积极响应这一号召,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创业教育活动。但是,到目前为止,创业教育在我国还开展得不都深入,诸多问题不断显现。江苏省作为全国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排头兵之一,在创业教育发展应该怎么做呢?应该怎样体现出江苏特色呢?本文试着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

一、相关概念界定

“创业”这一概念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创业”一词与“守成”相对应。《辞海》对创业的定义为“创立基业”,指开拓、创立个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各项事业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席升阳认为,创业是“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领域内的行为创新,是创业主体为开辟或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并为他人提供机遇的探索”(席升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观念、理念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19页)。对“创业”概念的理解千差万别,其涵义也随着时展不断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创业”概念的内涵是“创新”,外延延伸到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领域。

在对“创业”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对“创业教育”的概念进行分析定义。简单地说,“创业教育”就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

创业教育的内容涵盖创业精神学、创业知识论和创业实践论三大板块。创业精神学包括“感性的创业冲动、知性的创业认知、理性的创业理念的逻辑演进与多维建构;创业哲理、创业伦理、创业心理的释说与体系,三者之间的关联性与互补性”(席升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观念、理念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54页)。创业知识论包括“创业经济学、创业管理学、创业环境学、创业人才学、创业法学的学术性、伦理性、实用性与协调性”(席升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观念、理念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54页)。创业实践论包括“创业主体的行为规律与创业实务”(席升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观念、理念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54页)。

二、构建有江苏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根据前面对创业教育内容的理解,可以说,任何阶段以任何形式进行的教育活动实际上都渗透着创业教育。在我国升学指挥棒的影响下,真正系统的、专门化的创业教育都是从大学开始的,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对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立和创业人才的培养具有决定性的重要作用。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掌握创业的方法和途径,培养自我创业和发展的能力,变被动的就业观念为主动的创业思维,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迎接市场的挑战。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已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这迫切要求我们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必须尽快迎头赶上。

江苏省自古便是富饶之地、鱼米之乡。江苏历史悠久、文化多元,兼具南北色彩。而今,江苏省又走在改革开放的前列,全省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一直处于前列。江苏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其发达的教育资源。在江苏省逐渐由资源型发展模向创新型发展模式转变的时候,创业型教育也必须跟上。只有构建有江苏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出大批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素质的人才,才能真正实现江苏省创新型的跨越式发展。

(一)构建有江苏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是江苏省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需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挖掘新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深层次问题。作为经济强省和文化教育大省,江苏省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但是江苏省的发展依然面临着诸多瓶颈问题。苏南地区的发展在全国都算是可圈可点,但是依然对外资企业有着强烈的依赖,自我创新能力还不强;苏中苏北地区与苏南地区的发展差距很大,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还很欠缺。江苏本地人比较忠实于回归故土,还有不少人存在强烈的依赖和守业心态,对在外靠自我创业打拼有排斥感。这些因素都影响着江苏省科技强省战略和创新兴省战略的实现。

江苏省教育资源丰富,高等教育水平也很高,每年都会培养出一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科研成果。但是,这些高校毕业生每每都面临着严峻的就业择业压力,普遍缺乏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单纯的科研成果也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21世纪将是知识创新驱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世纪,在知识经济时代,用知识创业将成为必然的趋势。因此,优秀的大学生完全应该凭借自己的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产生强大的社会生产力,以促进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大学生作为教育的受体,学会创业是时展的需要,高校也就有必要顺应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江苏省依然应该走在全国前列。

(二)构建有江苏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是改变传统教育弊端和社会择业偏见的现实需要

目前,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现状令人堪忧。在为数不多的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中,失败率高达85%。大学毕业生很少有人能将自主创业作为自己的理想职业,实际创业比例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大学毕业生普遍创业意识缺乏,创业能力偏低,创业动力不足。

以上这些情况的出现,背后其实都与我国高等教育的传统和由此带来的弊端息息相关。我国高校基本上实行的是就业教育,创业教育仍处于边缘甚至空缺状态。高校在严格专业设置的前提下过于强调专业课程设置的界限,不注重专业教育的互通互动,不注重专业教育与社会结合的应用性和感受性,不注重通识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教学的有效性。在课程考核和综合素质衡量时,考核方式和标准过于单一或者宽松,考核结果的信度和效度严重缺失,考核体系欠缺对社会综合适应能力和长期的发展创造能力的度量。在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中,缺失对学生心理品格的塑造,缺失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性的社会认知培训,缺失对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创业品格的塑造……这些传统教育的弊端,带来的是大学生专业水平不高、综合素质欠缺、社会适应能力差、就业创业认知不足、创新创业动力不够等令人堪忧的结果。

传统大学教育的弊端带来了学生创业方面的不足。社会的认知偏见也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选择有着明显的影响。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每年的大学招生和就业工作中就可以看出来。在招生工作中,我们明显地感受到,学生和家长在学校选择、专业选择方面存在着极强的就业心理导向和追求名声的虚荣心理,很少考虑到学校和专业本身的发展性、很少从创新创业角度进行思考,而一味地求“好不好找工作”“容不容易赚钱”这些短视性功利性的标准。在毕业去向选择中,学生和家长也习惯于追求工作岗位带来的现实利益和荣誉,惧怕吃苦,排斥挑战,只顾眼前而罔顾职业选择的发展性和长远性……这些社会认知偏见背后是强烈的传统思想基础,也跟当前社会对劳动分类的歧视性眼光有关,跟有关部门和人士对追求高就业率和对就业本身的认识不足有关――但这也恰恰是社会的认知偏见。

传统教育弊端造成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足和创新创业思维引导缺失,社会的就业认知偏见造成大学生创新创业动力不足和对创业的认识偏差。这是全国的现状,也是江苏省的现状。要真正有效地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要求我们构建有江苏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对学生进行真实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同时逐步引导社会舆论和社会认知,使创新创业成为高等教育的一项必须而重要的任务,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普遍的理想和追求,成为被社会普遍认可和赞许的思想境界和自我展示。

(三)构建有江苏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具有较好的现实基础和实现可能性

在我国,创业教育理念的提出始于1999年1月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其中提到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实际上,自从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以后,创业教育的外部条件也在逐渐形成中,目前我国高校已经越来越重视创业教育,对创业教育的研究方兴未艾,比如《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观念、理念与实践》(席升阳著,科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储克森主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2版)……很多大学每年都会举办各式各样的创业大赛,并采取相应措施开展创业教育,支持创业活动。比如,清华大学将写字楼半价出租给学生创办公司;复旦大学专门拨出100万元资金支持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行动计划,并与科技园合作,专门为学生设立1000万元的创业基金;华东师范大学在学校开设了“创业教育课”;东华大学开设了“创业与风险投资”的选修课程……这些关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以及实际做法,为我们构建有江苏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创业教育最早发端于国外,创业教育在国际上的兴起,给我们带来了压力,也带来了更大的动力。在当前,纯粹的就业已成为制约各国经济发展的难题,中小企业的创新实践引发了经济领域的新变革,更是带来了企业和个人从事创新创业活动的热潮。创业的核心要素就是创新,因此创新增强了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创业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已经渗透到欧美发达国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另外,欧美国家的青年人中差不多一半的人想拥有自己的企业或成为企业家,创业欲望非常强烈。这些经济领域的创业活动要求教育肩负起培养创业人才的使命。目前,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都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创业教育与创业支持体系,比如美国到目前为止已有1000多所大学、学院和社区学院开始了创业教育课程,很多高校建立了创业研究中心。创业教育帮助美国培养了一大批创新性人才,为美国经济创造了新的竞争优势。这些国外的理念和做法是我们够将有江苏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良好借鉴。

三、构建有江苏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新思考

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已有不少理论成果。比如,李家华、卢旭东的“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12期,第9-11页);施永川、黄兆信、李远熙的“大学生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教育发展研究》2010年第21期,第71-75页;张宏军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困境及对策”(《教育探索》2010年第4期,第68页)……这些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角度对如何更好地开展创业教育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但是,这些探索还不够系统和深入,还是无法摆脱传统思维的影响。对于如何构建有江苏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我们应该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结合江苏省的实际情况,从可行性和有效性的角度进行认真思考,提出一些有意义的思路。

(一)厘清“江苏特色”的概念,并与其紧密结合

就像“中国特色”的概念一样,“江苏特色”在不加限制的条件下是一个宏大而不易界定的概念。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构建创业教育体系,因此,这里的“江苏特色”概念应该结合者创业教育本身来进行界定。“创业”是一种个人性质或企业性质的经济活动,“教育”是一种文化活动。“创业教育”应该是与经济活动相结合的一种文化活动。很自然地,这里的“江苏特色”指的是江苏省有别于其他省市的经济文化特质。

江苏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目前,江苏经济正呈现出发展转型、结构调轻、能耗降低、民生改善、前景更优等良好态势。江苏经济呈现以下特点:在苏南模式引导下,县域经济发达,乡镇企业繁荣;现代服务业带动第三产业迅猛发展;高耗能工业增长趋缓,以高新技术业为主的新兴工业产业快速发展;民间资金充裕,对外开放程度高……江苏人民深受吴文化的影响,勤劳务实,奋发图强,敢想敢干。江苏省教育事业发达,教育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大学众多,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为江苏省培养了众多的人才。江苏省经济上呈现出“总体发达”的特色,文化教育上呈现出“领先全国”的特色,构建江苏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自然应该与江苏省的经济和文化教育特色相结合,比如培养学生创办高技术企业,鼓励学生创新服务业和第三产业,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民间资金,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和敢想敢干的实践精神等。

(二)消除歧见,重视创业,将大学生创业教育提高到战略发展的高度

前面讲过,从招生就业工作中就可以看出,高校和社会都对创业存在认识偏差,学生和家长对创业缺少心理认同,相关部门对学生就业的单一考核逼迫高校和学生追求片面的纯粹就业,高校的传统教育模式很难催生学生的创业动力和造就学生的就业能力。这些认识上的偏差,是高校和社会共同造成的,我们在责怪高校的同时,应该好好反思我们的社会政策和社会心理。社会心理很难一下子扭转,我们能够做的立竿见影的就是反思社会政策,让对高校和学生的培养质量考核和就业择业考核回归到人性化和多样化的道路上。比如,在学生培养质量的考核方面,不要只以纯粹的考试成绩为标准,而要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纳入常规的考核中;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作为高校的考核标准;在就业择业时,要对学生创新创业等就业择业的新形式给予支持并作为高质量就业择业的典范,而不是以传统意义上带有政治意味的纯粹就业率来衡量一切……“指挥棒”一旦方向正确,就会引导社会舆论和社会心理逐渐重视创新创业,就会引导高校逐渐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就会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比例和水平。一旦创新创业教育形成了一种全民舆论和全民向心力,国家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就会形成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战略,就会形成重要的教育战略。

(三)高校自身要勇于革新,注重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

不论国家和社会对创业本身和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如何,高校作为承担起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任务的公共部门,都应该从自身做起,勇于革新,承担起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使命。如果高校本身没有重视,就算社会支持和政策支持到位,也没有创业教育良好的实施条件。

现有的高校传统教育模式已经将高校分为研究型、教学型甚至职业培训型不同层次,在高校内部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严格划分了专业界限并设置了相应的专业课程。现有的教学模式也基本上是对学生进行课程知识的讲解,并通过作业训练、实验实践训练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的能力。传统教育模式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表现出来的弊端是:理论讲解偏多,实际动手训练偏少并不注重实效;对学生的课程考核偏重于基础知识和死记硬背,缺乏创新思维的鼓励和训练考核;在专业知识传授中注重单一的知识讲解,而缺少与行业产业现状、技术发展实际相结合的教育,导致学生学懂了专业知识也不知道怎么用,在哪里用,连本专业就业择业的大致方向也不了解;专业互通的知识传授相对较少,与创业择业、社会适应能力相关的通识性的知识很少涉及,导致学生犹如井中之蛙,跳不出来也无法逾越专业的鸿沟,懂得专业也不知道如何进行创新创业运作。诸如此类的问题,既然是传统教育的弊端所在,自然应该在高校的教育革新中引起足够的重视。

江苏省的高校很多,高层次的研究型大学在创业教育中开展理论研究,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理论研究优势,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在平日的创业教育中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引入强大的社会资源支持;教学型大学可以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真正学懂专业,并会结合地方产业特色加强书本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训练,让学生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创业实践活动;职业训练型的大学学院在理论研究相对弱势的条件下,可以发挥自身与地方产业甚至具体的公司企业结合较为紧密的优势,发挥自身实习实践训练优势,让学生能熟练地掌握具体的操作环节,并在动手中多动脑筋,将自己锻炼成为基层的能工巧匠的同时,成为懂得实务、善于钻研的创新性应用人才。总支,江苏高校要在创业教育中勇于革新,注重实效,而不是流于形式。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高校、学生和社会的各个方面,相互间既有传统思维定势的牵绊,也有各种利益的纠葛。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大学生创业教育符合各方的长远利益,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我们面对眼前的困难时不应该畏缩不前,而应该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江苏省作为全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作为全国高等教育的优势地区,自然不能自甘落后。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构建有江苏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中,解放思想,坚定地走在全国的前列,为全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树立自己的标杆。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编号:09SJB880048、09SJB880047)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席升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观念、理念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

[2][英]劳伦斯・霍尔特,[美]戴尔・伊尼尔著,杨盛林译,爱新觉罗・宝・最终审译.你也能创业.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8(2).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7-0057-02

从1990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司成立“提高青少年创业能力教育联合革新项目”协调组正式进行创业教育的实验和研究,到2014年11月28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已经整整走过了25年的发展历程。笔者在对我国创新创业教育25年发展历程梳理的过程中,将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划分为创业教育概念引入初期的自发探索阶段(1990―2002.4)、政府行政部门引领下的多形式探索阶段(2002.4―2010.5)和整合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理念突破阶段(2010.5至今)三个阶段,并从教育理念、政策法规、学术研究、实践事件四个维度对上述三个发展阶段的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将来更好地发展提供借鉴。

一、创业教育概念引入初期的自发探索阶段特点分析

1.教育理念维度分析。1989年柯林・博尔在其提交的《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圆桌会议报告》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创业教育的概念,又称“第三本教育护照”[1]。我国随后在1990年成立了协调组,并以6个省市为项目单位,正式开展创业教育的实验和研究。但在此阶段,仅有部分政府部门和少数高校意识到了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体对于要不要开展创业教育还有争议。

2.政策法规维度分析。正是由于此时创业教育仅得到了部分政府部门的认可,因此虽然在政府行政部门的会议及文件上开始出现有关创业教育及促进创业的论述,但一是主要集中在教育部、,其他政府行政部门很少涉及,二是引导、鼓励性的语句多,没有落实相应的配套政策。以1998年的《共青团工作跨世纪发展纲要》和1999年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为例,前者提出“增强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后者提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对于创业教育如何开展并没有详尽的论述。

3.学术研究维度分析。笔者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以“创业教育”为主题词,对2002年以前发表的论文进行关键词匹配检索,共检索出论文105篇,其中1999年仅有5篇。不难发现,此时对创业教育的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不仅相关学术论文数量偏少,而且没有出现相应的研究成果。

4.实践事件维度分析。此阶段的实践尝试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即高校层面和政府层面。在高校层面,1998年清华大学借鉴1983年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做法,发起了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在实践型创业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值得一提的是此项赛事随后演化为“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并一直持续至今。在政府层面,2000年教育部确定北京市留学人员海淀创业园等10个创业园为国家创业园示范建设试点,开始尝试开展创业示范点建设。

二、政府行政部门引领下的多形式探索阶段特点分析

1.教育理念维度分析。从1999年起,我国高校开始扩招,2002―2003年扩招后的第一批专科生和本科生相继毕业,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逐渐显现,面对此种情况,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要靠不断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来解决就业问题。从此,要不要开展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一个无需再讨论的话题,探讨的内容逐渐转为如何更好地开展创业教育[2]。

2.政策法规维度分析。相比前一阶段,此时的政策法规出现了三个明显特点:一是2008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明确规定“鼓励和支持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对创业教育从法律的高度给予了认可。二是政府各行政部门联合下发文件的情况明显增多,开始形成创业教育的合力。例如2005年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就是由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等10个部委联合的。三是关于创业的扶持、激励政策开始不断出台。以2007年下发的《关于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为例,该通知明确规定“可按70%抵扣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

3.学术研究维度分析。随着人们对创业教育必要性的逐渐认同,从2002年开始,我国对创业教育的研究不断增加。笔者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仍以“创业教育”为主题词,对2003至2010年间发表的论文进行关键词匹配检索,共检索出论文2782篇,其中2010年的论文数量达到875篇。另外一个显著的变化是研究的范围不断拓宽,研究的内容不断深入。以2009年的研究论文为例,论文研究内容涉及创业教育模式、创业教育体系、创业基地建设等多个方面。

4.实践事件维度分析。从2002年到2010年,无论高校层面还是社会层面都在政府行政部门的引领下对创业教育开展进行了积极地尝试。在政府层面,首先从国外引进了2项创业培训课程即SYB创业培训和KAB创业培训,一直沿用至今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其次致力于创业教育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2009年4月16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在中南大学成立,作为隶属于我国高等教育学会的全国性学术团体,创新创业教育分会致力于深化、普及和开展创业教育,分会的成立也标志着我国创业教育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在高校层面,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等9所大学被教育部确定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拉开了我国大学研究与实践创业教育的序幕。在社会层面,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媒体积极响应的号召,开始注重营造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多档创业教育主题节目应运而生,如2009年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隆重推出的“青年创业中国强”大型电视活动和2010年中国教育电视台在黄金时段举办的“创业有道”系列电视讲座。

三、整合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理念突破阶段特点分析

1.教育理念维度分析。2009年“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研究”调研通过专家鉴定,结果显示高校毕业生从事的创业项目中,大部分是技术含量偏低的生存型创业,真正参与高科技创业仅占创业人数的17.11%[3]。另据麦可思的一项调查显示,2009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仅占毕业生总数的1.2%,远低于发达国家20%~30%的比例[4]。上述两项调查结果使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创业教育的理念,并最终促使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产生。该理念将创新的元素融入创业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更正了“创业教育是只针对少数有创办企业潜质的学生开展的技能性教育”[5]及“定位于培养少数创业明星的创业教育理念”[6]等片面观点,将创业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2.政策法规维度分析。此阶段的政策法规呈现出明显的标准化特点。2010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以文件的形式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予以明确。2012年教育部下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创业基础”教学大纲(试行)》,对“创业基础”课程的性质、要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要点均作了明确的规定。

3.学术研究维度分析。在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突破之后,研究成果不断展现。前一阶段关于创业教育模式、创业教育体系、创业基地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显著成果,如温州大学“以岗位创业为导向的创业教育新体系”[7]等成果均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另外,这一阶段出版的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著作与教材明显增多也从侧面证明了研究取得的成果。

4.实践事件维度分析。2010年教育部成立了“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以进一步推动创业教育的学科专业化发展。在高校层面,2011年中央部委所属的109所高校启动实施了16300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8],为践行“让全体学生成为创业教育的受益群体”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做了积极尝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随后于2012年推广至全国所有高校。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目前已经经历了创业教育概念引入初期的自发探索阶段、政府行政部门引领下的多形式探索阶段和整合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理念突破阶段3个阶段。但我国目前仍未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并且就业形势依旧十分严峻,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支点,在未来必将有更加广阔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柯林・博尔.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圆桌会议报告[J].教育研究,1990,(7).

[2]施永川.大学生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0,(21).

[3]石国亮.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M].北京:研究出版社,2010:223-224.

[4]施永川.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发展历程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4).

[5]张冰,白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概念之辨[J].高教探索,2014,(3).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On Graduate Career Education

PI Jian

(Changsha Radio & TV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5)

Abstract Career education is a way for graduate students to realize the value of life, and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mprovement and reform of graduate education system, innovation for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and improve graduate entrepreneurship and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raduate career with the basic building role.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graduate career on educational content, from a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a clear sense, curriculum reform, business support, evaluation and feedback mechanism is proposed to strengthen the five aspects of education graduate career, which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career education.

Key words graduate; career; education

当前,职业生涯教育侧重面向本专科学生,对研究生设计较少,同时,就业指导仅仅是进行就业、创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足够重视。面向研究生实际情况提供个性化特色服务、实施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途径之一。

1 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

1.1 就业教育

就业教育即帮助学生了解和获得就职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心理学角度看主要指探索、认识和匹配自己的人格与职业,以便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自我概念对研究生职业生涯非常重要,在就业教育中,关于就职和应聘的知识、技能是容易学习和获得的,但对于自己人格的类型、自我概念的清晰度以及对自我的接纳程度等却是难以评估和测量的,尤其是自我概念作为个体内在精神与外在环境的中介,它的清晰与否关系到一个人是否有足够的力量安排和掌控自己的内在心理力量。职业自我概念包含的认知和评价体系对于个体判断和调整自己的职业目标、行为的有效合理性以及职业意志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是从职业现状到职业发展结果的行为取向的中介,是行动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判断、达成目标的行为有效性判断以及目标的可靠性判断的标准。①生涯发展就是在现实社会环境中不断调整自我概念,实现职业自我概念的历程。

1.2 创业教育

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为研究生职业生涯发展服务的,目的是要发挥研究生的“研究精神”和创新精神,并具备自觉预测的前瞻性能力和素质。因此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创业教育为核心。由教育部委托在沪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协作组承担的重点课题“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研究”报告显示,大学毕业生每年想要创业的大学比例高达75.22%,而真正创业的人数只有1.94%。学历高创业率却不高的现象凸显了研究生创新素质、创业能力的低下,要扭转这种局面需要针对研究生开展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理念是由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21 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正式提出的。会议认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与学术研究和职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②

从广义上来说创业教育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在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③因此创业不仅指创造出自己的一番事业,而且包括在自己的职业岗位上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改进、改造和创造等。当前,高校开展研究生创业教育是充分调动研究生的独立自主性、发展研究生创新精神、发挥研究生创造性、完善研究生个性、实现研究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以创业带就业的发展措施。以创业带就业的本质就是进行创新、进行改进,赢得公司、社会行业的青睐,甚至是自己开办自己的公司。④创业教育是培养研究生创新精神、创新素质和创新人格的教育,创业教育同样需要从研究生自我概念的探索和认同入手。

2 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着手点

2.1 以学校办学特色为发展定位

质量凝练特色,特色决定发展,发展源于质量。要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高校需要根据自己的办学宗旨、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来开展教育活动,尤(下转第103页)(上接第58页)其是职业生涯教育,需要从学校的发展优势和特色定位出发,引导研究生从自身所处的文化生态实际着手分析自身优劣,继而职业的发展规划定向才能使职业规划教育得以发展和发挥应有的作用。

2.2 明确创业教育的意义

实施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是世界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自身完善发展的需要。不能误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同于就业指导,实施过程中不能只教授一些应聘的技巧,创业教育要根据研究生特点和现状制定可行的措施和手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立足生涯教育的长远性。职业生涯教育要立足培养创业型人才,要转变理念,把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目标,要培养研究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还要训练他们的创业技能、养成创业品质。因此不管是学校领导、高校老师还是研究生群体,都要加强对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视力度。

2.3 深入开展课程改革

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一定要形成合理的机制,学校和学生个人应当形成一种有效的合力,学校的侧重点是通过深化教学改革,而学生方面的重点是应当充分发挥自主性,自由个性和开创性。学校要真正把创业教育纳入到根本的教育体制中,尽快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创业课程体系,促使创业教育贯穿在所有学科的教授活动中,以塑造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新人格,同时以积极心理学相关课程推动研究生人格完善和自我概念的特质明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研究生教育质量。

2.4 加大创业扶持力度

研究生创业率低、创业成功率更低,除了研究生自身创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限制外,经验不够,缺乏社会关系、资金不足、无创业方向、风险意识等也是其中的困难和顾忌。因此要加大创业扶持力度,高校除了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外,还要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优惠,与企事业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创业关系,为研究生试验创业提供条件支持,开展系列创业计划竞赛和创业实体化工程,积极鼓励和推动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帮扶工程,以期实现全社会共同努力合作建设的局面,吸引和帮助研究生真正实现创业带就业。

2.5 建立健全评价和反馈机制

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和反馈机制是衡量教育成果、调整教育政策和教育行为的风向标。研究生职业规划教育只是研究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奠基和开始,教育的效果如何、如何改进等等都需要有评价的标准和反馈的过程,因此建立健全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的评价和反馈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是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与时俱进发展和完善的保证。

注释

① 龚雨玲.浅析自我概念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J].求实,2011(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