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9 10:03:2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学护理的基础知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221-02
基础护理课程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能为以后学习各临床专业课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今后的工作能力。本课程中所涉及到的知识与技能学生以后在工作当中,几乎每天都会用到。在护士执业资格证书的取得中,以及在各医院的招聘考试和职称晋升考试中,本课程内容都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本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发挥以及个人专业的发展。也对学生专业思想的建立和稳定、专业素质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本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适应临床发展的现象,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利于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的培养。
1.存在的问题
1.1教师不胜任教学
授课教师一般分为校内专任教师和外聘教师。校内专人教师大多是从各高校毕业的本科生或者研究生,这些老师从学校到学校,除了学生阶段的一年实习之外基本上没有临床工作经验,上课只能是照本宣科,课堂缺乏实例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不能将临床上的新知识、新技术很好的融于课堂之上、所讲知识陈旧。另外,这些老师没有工作经验,动手能力往往较差,实训课堂会出现自己“说的多、做的少”的情况。外聘教师大多是从各大医院聘请的护理骨干,这些老师临床经验丰富,但是缺乏授课的一些基本技巧,如:课堂管理、环节设计、板书设计等方面能力欠缺。另外,外聘教师对教学工作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对教学研究不深,高职教育理念僵化,授课效果也往往不尽人意。
1.2重视技能训练,忽视人文素质培养
新世纪的护理人员必须具备处理更多更复杂的临床问题的能力、健康指导的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独立获取信息和自学的能力及一定的科研能力[1]。但在基础护理实训课上,许多老师往往注重练习动作的规范化和精确性,忽视了在练习过程中对学生人文素质及其他能力方面的培养。练习时学生往往面对的是模型或者模拟人,学生练习时缺乏真实的感知,容易出现只做不说的现象,不和“病人”沟通交流,不善于体会患者的不适和痛苦,练习时动作粗暴没有“爱伤”观念。在模块上练习时学生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练习部位,忽略了人的整体性。另外,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对一些操作如:病人的生活护理、尸体护理等持排斥态度,课堂上老师缺乏对学生职业情感的培养、缺乏引导学生对护理学科正确的认识。往往使学生对护理职业产生鄙视的心理,学习的积极性下降。
1.3 实训条件有待改善
一是:目前普遍存在实训室的仪器设备落后于临床医院设备的情况。如:临床早以采用中心供氧系统而实训室还在练习氧气筒吸氧;临床上有些医院早已不用储槽存放无菌物品而实训室还在讲、还在练。这样就学生在校内学习的内容和临床实际相脱节,临床上使用的内容学校没有讲、学生没有见过、没有练习。校内讲的内容临床上早已见不到,用不上。学生进入临床以后有一段时间要重新学习和适应,进入临床实习后适应期变长。二是:实训室的仪器设备相对学生人数,仍显不足。目前各高职院校因为办学成本及经费等各种原因,导致不能给实训室投入更多的资金购买实训设备。实训课堂上往往是几名学生共用一套仪器练习,一名学生在练习时其他几名学生只能观看,有些操作时间较长的练习项目一节课有些学生只能练习一遍。这样就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练习,课堂上只能说“看会了”操作,而没有真正的“练会”,更达不到熟练的程度。
1.4 教学方法亟待扩充
目前,基础护理课程的教学方法仍形式单一,尤其是实训课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基础护理实训课程教学中,一般采用的是教师示教,学生练习的教学法。比如在上实训课,实训老师为学生准备好示教用物,然后按照教材上的操作程序示范给学生看,之后学生进行练习[2]。这种教学方法只重视了学生技能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学生只是按照老师的要求机械的完成操作,学生很少主动地思考。这种方法忽视了学生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不利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1.5考核方式有待完善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基础护理课程仍然采用传统的试卷考核方法为主,而且试卷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较大,实训考核成绩只占总成绩的一少部分。这样就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太重视实训课,认为实训课堂只是理论的补充和辅助,影响了学生上实训课的积极性。有些学校期末考试采用了实践考核,但是往往只能考几个常用的、简单的单项操作。学生为了考试只是机械的将这几个操作按照老师要求的操作流程和动作练习熟练,练习过程中缺乏思考,考核过程中一般是单人操作缺乏团队协作及配合。另外,现行的实验考核以技能操作为基础,考评标准中过分强调某些细节,致使学生为考试而学习,机械性的完成某些动作,却达不到利用这些操作技术为病人解决问题的教学目的[3]。这样就导致学生进入临床后,判断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只能在别人的指挥下执行一些操作,而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更不能思考还能怎样做。
2.改革措施
2.1 健全师资培训机制
针对教师能力不强的问题,所在系部和教研室要积极健全师资培训机制,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和授课水平。对于校内年轻教师必须要求进入临床参加锻炼以提高动手能力,吸纳当前临床上的新知识、新技术,掌握临床护理新动态,积极鼓励校内教师考取临床系列职称。对于从医院聘请的教师,任教前系部要专门对于他们进行授课方法,授课技巧方面的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任教上课。任教后教学管理人员要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听取授课教师和学生的意见。要让外聘教师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可以利用教研活动开展一些座谈会、教学经验交流会等加强对外聘教师教学能力方面的培训,另外在教研活动中与外聘教师一起探讨本课程的授课计划、课程安排、实训条件等,使外聘教师熟悉本课程甚至本专业专业的整体情况,使外聘教师尽快掌握教学的规律和方法,尽快的适应教学活动。
2.2强化人文素质的培养
基础护理课程不仅要训练学生的护理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在训练学生掌握护理技能的同时,更要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上第一节护理操作课时教师就向护生强调:护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并从护士的言谈举止中体现出来,让护生从思想上重视职业形象的塑造[4]。练习时要通过“假人真做”强化学生的“爱伤”观念,面对模型人要像面对真人一样给“患者”解释,操作中要动作轻柔、体现人文关怀。适当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互相扮演“病人”和“护士”的角色进行某些操作的练习,如:静脉输液、插胃管、注射等操作,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患者的感受和痛苦,有利于学生“爱伤”观念的培养。课间可以经常带领学生进入临床见习,让患者对护理专业有正确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另外在课程安排上可以适当增加人文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沟通能力、亲和力,为学生更好的适应临床工作打好基础。
2.3 加强实训室建设,合理利用已有资源
实训室是护生实践操作的场所,不但可以培养护生的护理操作技能还可以培养护生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态度,实训室是护生从学校走向医院的过渡区间,因此加强实训室的建设对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课程所在系部和教研室要积极争取经费,建设基础护理实训室,尽量使实训仪器接近临床实际使用的仪器设备,尽可能的使仪器、模型的数量能满足学生使用。对于已有的实训室课实训仪器要合理使用,发挥最大的作用。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双休日、晚自习等将实训室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进入实训室自主练习,增加了训练时间,弥补了课内用物少,练习时间短的缺点。自主练习时可以同时开放几个实训室、几个或者十几个练习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项目练习。自主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协助老师管理实训室和仪器设备,这样还可以增加学生的责任感,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
2.4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尤其是实践教学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互相扮演病人和护士的角色进行练习,如:入院护理、搬运的内容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这样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乐趣、寓学于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期中间,针对学生学习疲劳的现象,带教老师可以开展以赛促练法,通过开展技能大赛促进学生对技能的练习和掌握,在学生中养成“学”“练”“比”“赶”“超”的学习氛围,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练”的目的。平时课堂上老师也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之间互相比赛。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的环节中来,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的。
2.5 改革考试模式,采用综合能力考核
以前基础护理课程大都采用的都是纯理论加纯实践的考核方法(试卷加技能考核)。学生缺乏整体的思维、判断能力的锻炼。因此,结合护士资格证考试的需要,本门课程急需探索新的考核模式,采用综合考核。就是给学生出一个案例,让学生通过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的分析判断,提出护理问题,并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如吸痰、吸氧、导尿)。这样既考核了学生理论知识的综合分析、应用能力,又考核了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日后临床护理工作。
基础护理课程在使学生从学生角色成功过渡到护士角色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程的任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要研究职业教育的理论、不断探索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院系领导要不断改善教学条件、尽可能的给学生营造一个仿真的训练环境,为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争鸣. 高职高专护理学基础实践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9):71-72
[2]杨翠华. 系浅谈基础护理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J].中外医疗,2010,29(4):140
[3]何莉芸. 高职基础护理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4):91-92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上好绪论课至关重要。绪论课要给学生讲清三个问题:一是为何开设这门课,二是如何学习这门课,三是怎样学好这门课。
授课中,笔者努力做到教态和蔼可亲、语言风趣幽默、比喻形象生动、板书规范艺术,用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良好的第一印象吸引学生,让学生感到听课是一种享受,上课是一种乐趣。
授课的基本原则是把难的内容讲浅,把易的内容讲精。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第一堂课把基本理论讲得通俗易懂,让学生知道学习这门课程的收获在哪里。比如在微生物绪论部分,告诉学生:我们平时吃的馒头、面包、酱油以及喝的酒,都是微生物赐予的,没有微生物我们将食不甘味。同样,如果我们经常不洗手,吃不洁的食物,就容易拉肚子;通宵上网,生活不规律,容易感冒;食物保管不好会腐烂。如此种种,都是微生物在“捣鬼”,微生物无处不在。
护理人员学习致病微生物的特点、致病性,对临床护理操作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在免疫学绪论部分,告诉学生:人生活在自然界中,会受各方面的不良刺激和干扰,在生长过程中也会不断产生大量的“垃圾”——有害有毒物质;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要保持健康状态,必须依赖人体的自身免疫功能。
第一堂课用身边的事讲专业的理,通俗易懂,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自然形成。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相应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中职生对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理解能力差,对物质结构的空间想象力差,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差,这些是造成学习兴趣低的主要原因。
在授课中,笔者精心设计选择能突出微生物及免疫学重要基础理论的临床问题,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讲解厌氧菌一节——破伤风梭菌时,从大家常见的现象入手,提问学生如何处理被钉子或玻璃扎破的伤口,激发学生思考,引出破伤风的发病条件、发病过程以及预防原则,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关系到人的生命,不可儿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了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
三、按照培养目标取舍教学内容
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实用型人才,教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护理工作的对象是人,容不得半点马虎。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按照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本课程的重点讲授内容。
例如在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实验课上,让学生学会不同部位细菌的检查方法,掌握常用消毒灭菌法,并通过实验掌握操作技术,验证细菌在空气、头发、皮肤以及呼吸道均有分布,告诉学生在临床中穿戴隔离衣、隔离帽和无菌手套,不仅保护病人不被感染,也保护自身。
再如,进行器官移植时为什么会发生排斥导致手术失败?血型不符的人为什么不可以输血?注射青霉素时为什么要做皮试?结合临床,系统地讲授,让学生有深层次的理解,增强了趣味性和实用性,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激发了求知欲。
四、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能够降低教学难度,融洽课堂气氛,使教学过程流畅,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事半功倍。在教学中,笔者采用的教学法有以下几种。
1.讲授法
因免疫学基础教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教师可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讲授,并及时归纳总结让学生前后照应。
2.引导式教学法
教师注重设置问题,启发学生认识、理解临床实际问题,比如怎样避免或减少超敏反应的发生?器官移植为什么要做组织配型?SARA的危害大吗?如何预防艾滋病?把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临床课挂钩,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3.小组合作学习法
对学生进行学习分组,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进行组内讨论,一人发言,大家补充,通过组内讨论和组间比赛,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得更系统更全面。
4.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合理搭配,能将抽象的变为直观的、静态的变为动态的、繁杂的变为简单的,能充分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观察思考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利用狂犬病的现状、天花疫苗的发现、补体的经典激活途径、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和艾滋病人临床表现等视频资料,让学生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兴趣。还有情境教学、讨论式教学、模拟式教学等也经常用到。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不断学习,总结对比,找出适合每一个章节的授课方法。
五、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授人以鱼,一食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让学生“会学”比“学会”更重要。由于免疫学需要理解、记忆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多,因此,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必需的。
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的体会是: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是主战场,讲授是主渠道;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两个积极性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学生的学习态度是根本,方法是关键,听懂是前提,重点要笔记,复习要及时,总结有条理。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应用图示、提纲、列表、对比等方法,归纳整理,强化记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5-0039-02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而基础护理学又是各专科护理学的基础。实践教学是深化理论课的重要手段,是培养护理人才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近几年,通过我们对往届毕业学生的调查表明,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护理专业毕业生的护理技能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加强在校期间的实践教学,提高护理技术操作能力,对学生顺利进入医院实习、尽快适应临床工作、减少护患矛盾至关重要。切实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强化实训效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技能型护理人才的管理重点。
一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转变教育的思维定势
1.加强教育,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山东协和学院原是一所职业技术学院,于2011年4月经国家教育部评审,批准改建为普通本科院校。山东协和学院护理学院根据高职人才培养基本理论及办学指导思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用得上、留得住”,实践能力强,面向基础医疗机构,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一线等工作岗位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专门人才。近三年,在教师队伍中,加强教育学习,培养教师牢固树立护理专业不同教育层次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把思想统一到人才培养目标上来,统一到学院的教书育人工作上来,形成共识,并落实到实践教学中。
2.注重培训,转变教育方式上的思维定势
目前,我院基础护理学的任课教师都较年轻,全部是大学本科或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直接来校任教,其接受教育培养的模式与应用到本院的实践教学有一些差距。教师们注重大学的教育模式,偏重理论知识的学术性、系统性的授课方法。同时,学生到医院实习后反馈信息,认为我们的教学与医院的实际工作有一定差距。教师即使在教学实践中经过“双师”培训,并积累了一些经验,具备了一定的技术操作能力,但还是面临着与临床实际工作脱节的问题。因此,要转变教师在大学中所受教育方式的思维定势,从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护理人才出发,从社会需要出发,确定教育定位和培养目标,经过培训使全体教师转变高等教育方式的思维定势,逐步形成有别于大学教育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思想。
3.注意引导,在各教学环节中紧扣人才培养目标
注意引导教师在备课、课堂教学、示教、实训等教学过程中注重课程内容的合理整合,紧紧围绕培养人才目标,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邀请临床一线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组织开放课、讲学、观摩教学等,有计划地了解当前医院先进护理理念、学术动态及护理技术的发展现状,充分利用教研活动组织教师培训、研讨,合理应用扎实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组织实训教学,积极练习护理操作技能,熟练掌握操作技巧,认真备课,改变教学理念,达成共识,并及时渗透到教学中,尽量弥补学校教学与临床实际状况之间的差距,使教学各环节与临床实际融为一体。
二 突出实践教学特色,强化实践教学质量管理
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是高职护理人才的主要特征。因此,在基础护理学的教学中,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及时调整理论与实践课学时的比例,建立有效的实训教学管理体系,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实训教学质量的提高。
1.完善实训教学管理制度
为确保实训课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研室要从建立有效的实训教学管理制度入手,对实训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把关,先后制定了实验课管理细则、实验课排课管理细则、实验课教师管理细则、实验课学生管理细则、达标测试及达标卡管理细则和实验课质量检查标准。对实训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把关,坚持每周检查一次,每次检查有记录,定期有讲评。在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中坚持学院、二级学院、教研室“三级监控”,坚持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同行和社会评价教与学的“三评监控”制度,以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2.创建技术操作达标标准
创建制定技术操作达标标准,给每名学生建立达标手册,记录每项技术操作的考试成绩,此成绩占《护理学基础》学科总成绩的40%。教研室主任坚持参与听示教课,巡查实训课堂,参与学生的实训课、达标测试及技术操作竞赛,以掌握、了解教学进度和学生技术操作能力的情况,及时反思实训教学中的不足,引导教学方法的改进,加强辅导训练,逐步提高实训教学质量。
3.对任课教师进行岗前培训
护理学是一门集理论性、技术性为一体的临床应用学科,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作为护理专业课教师,应有效地利用教学条件,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积极思考并探讨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新路子.
1.加强护理技术训练,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是模拟情景,培养学生的应战实力.设置各种急、危症病例情景,营造实战氛围;学生分组对病人进行护理评估,在教师指导下按护理程序的步骤进行各项护理操作.这种教学法,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既可熟练各种操作技术,强化整体护理观念,同时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适应临床工作的良好心理素质.二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反复强化.复杂的、难度大的技术操作分解练习.如臀大肌注射法就从药物抽吸法、臀大肌定位方法、病人的安置、进针手法等基础步骤做起,分步强化训练,同时调整学生'怕'的心理状态,最后在模型人或模拟病人上进行综合操作和测评.三是创造实践的机会.增设实验室(现有10个模拟实验室),完善模拟病房体系;设计不同病例场景,增加实验课时数,课间开放实验室等措施来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2.理论教学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目标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主要途径,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至今为止最能发挥教师主导地位的一种教学形式;也是学生系统的学习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教师在理论课教学中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1知己知彼,科学施教
现代教育思想是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并举,注重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和完善,为学生的终身教育和适应社会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在承担某科课后,首先应全面了解学生的素质状态,取得第一首资料;再根据教学大纲制定教学目标和授课计划.其次,应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与内容,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做到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直观化、枯燥的问题生动化,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后,在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实施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计划、目标,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及内容,并注重后进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鼓励,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吃饱、吃好.
2.2深入浅出,解疑惑
象压疮的预防护理、吸痰法、导尿术等课题复杂、枯燥、抽象,可选用图片、模型、课件、电教片等多媒体教学方法,使复杂、抽象的理论变得简单、直观和宏观,使枯燥的内容变成生动的印象烙印在脑海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3掌握好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果
教育是一门艺术,教师是编导.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学风格和对教学投入的程度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态度,影响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师要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备课要认真、充分、注重细节,备课中要鸟瞰全局、统领各章,精心设计每个课题的授课方法;上课提前进入教室、进入角色.教学过程中要围绕主线,用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和富有感染力的语气切入主题和要害,做到主次分明,突出重点、难点;不同类型的课题用不同的方法讲授,如灌肠、注射、消毒灭菌法等课题用列表比较法进行区分,可加强理解和记忆;乙醇应用的浓度、鼻饲法等选用横向联系方法(鼻饲法时联想洗胃、胃肠减压术),做到举一反三;给药、注射、无菌等操作原则要用分析归纳法来记忆;……等不同教学方法,创造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可大大提升教学效果.课堂小结应重点突出,使学生多次接触某一重点信息,强化记忆.课后作业尽量出病例等思考题--既能巩固基本理论知识,又能培养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矫正学生读死书、死读书的弊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4授之以渔,适应发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一饭之需;教人以渔,终生受用.”教师在传道、授业之时更应给予学生”捕鱼”的本领.所以,理论讲授应有重点,基本概念、原则要准确讲解,一般内容先拟提纲,引导学生自学或采取提问、启发式教学法指导学生学习.如一页的注射原则先讲解,在和同学一起归纳为”无菌、无痛、无差错”七个字、三个词来记忆,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的方法,学会对信息获取、判断、处理和应用的能力,最终达到在掌握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其在今后临床工作中尽情猎取自己所需的知识营养,勇于创新与实践,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3.考核评价
考核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手段,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操作技能考核既能考核学生动手能力,又能检验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1考核制度
考核成绩分理论和实验两种,平时成绩和终结成绩两部分.所占比例是:平时占30%,学科结束占70%;这种评价方法,可以大大减少考核中可能出现的偶然,且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也比较全面.
3.2考核内容
将各项技能考核内容细化,分以下几部分:操作态度占20%(包括仪表、着装,服务态度,用物准备等);技术操作过程占60%;含相关知识在内的综合评价占20%.
3.3统一考核标准
考核标准学生每人一册,使学生学有标准、有目标,也增加了考核的透明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教学效果.
中等护理教育是我国护理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的途径之一[1]。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实验教学占总学时50%以上,技能操作常作为评价护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指标[2]。护理操作实训课是护理学基础课程中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包括对患者的生活护理、病情变化观察、与患者的交流,基本护理技术操作和健康教育等护理内容。因此,如何提高护理实训的授课质量,实施实训课教学改革,是各中职卫校近年来积极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为此,笔者经过不断探索实践,对护理学实训课进行了部分改进,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强化自身素质做好实训准备
在实训课教学中,要求教师理论扎实,技术熟练,对于各项操作能够融会贯通并进行有效地整合、分解和传授,能够很好地为学生正确答疑解惑,使学生有信心并能迅速掌握各项操作的要点。在授课中,由授课教师与实验员共同完成。课前,教师与实训准备人员进行良好的沟通,就实训内容、实训器材等应该注意的事项要详尽列出,合理安排,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才能确保实训教学高质量的完成。
2改进实训教学提高学习能力
2.1开设综合实训
在以前一次理论一次实践的基础形式上,变成了几次理论后阶段性几次综合实训课学习。如在学习“患者的清洁护理”这一章时,过去一次课学习一个操作,如口腔护理、床上洗头、床上擦浴等操作,只是孤立地对护理操作进行单项学习。这样,内容比较单调、分散,学生学习完后不能很好地把各项操作自行联系运用于患者的生活护理。调整后,把前面阶段性学习的操作集成几次综合实训课,把各项操作整合在同一个案例,进行连贯整体地学习。这样能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患者生活护理的各项内容,树立更好的整体护理概念,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
2.2课程间相互融合随着社会对护理人才要求的提高,对培养护理人才的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仅仅护理学基础课程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无法满足培养社会护理人才的要求的。因此,在护理实训教学过程中,融合了护士礼仪、人际沟通、法律法规、解剖学基础、生理学基础等多门课程的内容,从而让学生能够更直观有效地学习专业技术,更重要的是养成好习惯,培养护理人文关怀的精神。
2.3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护理各项操作非常重要。多年来采用的实训方法教师直接示范,学生模拟练习。学生只看教师的示范,很少学生会独立思考,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时间长了感觉单调枯燥,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影响教学效果。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实验室条件,我们做了一些改进尝试。增加了情景模拟教学法,这种创设一些临床模拟情景,先由学生讨论分析问题,然后由教师总结示范,再由学生自己操作练习巩固的教学方法。学生表现积极,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发挥了主人翁的精神,真正地参与到课程,使实训教学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2.4联系实际提高对护理实训课的重视程度
目前,有些学生认为护理操作都是在医院用于患者,离我们的实际生活比较遥远。针对此情况,在授课中联系生活实际,把一些护理技术融入生活,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所学并非只能用于护理工作,而是对自己对家人都有实实在在的好处,如高热患者在家可以采取的物理降温技术、扭伤脚后的冷疗方法等就是非常实用的生活经验。这些生动的事例使学生们认识到护理操作技术贴近生活,能够学以致用。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网络教学手段,通过与本学科相关的网站,从中获取大量相关的最新资料,使教学能够不拘泥于教材,学生也能获取最新的知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则大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大量的彩色图片、动图、视频应用于护理实训操作的教学。整个护理操作的动态过程,多媒体模拟动画、教学视频可给予充分的展示,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由于近年来学科调整,教学损耗与补充困难,加之学生人数的增加,教学器材用物不足的矛盾显现出来,而现代化的网络资源就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训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围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目标,把握实训教学紧扣实际与临床,逐步提高教学质量。一方面,教师一定不要忽视教学基本功的培养,加强最基本的实际能力锻炼与提高,认识到教师的素质的提高是实训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另一方面,虽然多媒体教学在实验教学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它代替不了学生动手练习。教师的示范与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练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与条件,提高护理实训教学质量,以适应医学教育的发展,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418—01
丽枝雪是人工合成的环状十四肽生长抑素,其化学结构和生物效应与天然生长抑素完全相同,生理性生长抑素主要存在于下丘脑下部和胃肠道。其药理作用能够抑制胃泌素和胃酸以及胃蛋白酶的分泌,它可以明显减少内脏器官的出血量,而又不引起体循环动脉血压的显著变化。通过静脉注射生长抑素可抑制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还可抑制胃酸、胃泌素以及胃蛋白酶的分泌。生长抑素能选择性地作用于内脏血管平滑肌,导致腹腔动脉收缩,使门静脉血流量减少,从而降低门脉压力。虽然其价格较昂贵,在急需的状态下,短时间应用,可争得抢救机会,同时使用安全方便,不良反应少。而由于其高度选择性,故在常规剂量下不会引起冠状动脉强烈收缩而产生心肌缺血等不良反应。因而可用于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我科于2013年01月至2013年9月应用丽枝雪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患者20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般资料 20例患者均有肝硬化史1~5年,并经胃镜检查证实为食管静脉曲张。以呕血为主,多伴有黑便,24h估计出血量1000~2500 ml,伴有失血性休克,表现头晕或昏厥、乏力、出冷汗、面色苍白、收缩压≤90 mm Hg,心率≥100/min,Hb≤80 g/L。
1.2 用药方法 除使用耐信、邦亭、凝血酶、Vit K1等止血药物以外,均使用丽枝雪,且均用微泵泵入。
2 护理措施及效果评价
2.1 心理护理 肝硬化患者由于病程大多较长,预后差,情绪悲观、忧郁。当有出血情况时心情更是紧张、恐惧,担心生命的安危和能否尽快止血。此时应尽快清除血污,消除恶性刺激,果断地采取急救措施,准确熟练地进行操作,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心理素质,忙而不乱,态度诚恳,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支持。使患者消除焦虑、紧张、恐惧心理,建立信心配合治疗。治疗 向患者家属说明丽枝雪的作用、效果、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以取得配合。
2.2 正确的给药方法 快速建立多静脉通道,丽枝雪单独通道微泵泵入,另输液、输血用其他通道,以保证在短时间内补充足量的液体和药物。应用丽枝雪时,将丽枝雪3 mg(3 000 μg/支)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4 ml(48ml)或生理盐水24 ml(48ml)中,每小时2ml或4ml匀速微泵泵入,当出血停止后(一般在12~24 h内),继续用药48~72 h,以防止出现的反跳现象,减少再出血的发生。另静脉穿刺必须顺利(必要时可置管),以确保给药的连续性和通畅性。用药过程中,须加强巡视,观察静脉输液是否通畅、有否外漏等,以保证输液的正常进行,确保疗效。另静脉通道应快速补充血容量以保证短时间内补充足够的液体和药物,同时急查血常规、及时配血、输血。由于新鲜血中的凝血因子破坏少有利于止血,故输血应尽量给予新鲜血,避免库存血中氨含量过高诱发肝性脑病。应严密监测血压、脉搏。20例中除1例因大出血循环衰竭死亡外,余19例均于60~72 h止血,无再出血发生。
2.3 饮食护理 饮食护理是出血患者综合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向患者和家属做好饮食指导。出血期间严格禁食,使出血的创面免受食物的直接刺激,减轻出血。一般禁食1~3天,视出血情况可适当延长,出血停止24~48 h后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半流质,少量多餐,然后根据病情逐渐过渡到半流质,开始少量多餐,以后改正常饮食。禁食生拌菜和粗纤维蔬菜,不食酸、辣、食物、饮料及硬食等。避免粗糙,刺激性食物,防止曲张的静脉而再次出血。防止过热或过由于病情缓解后,往往易产生饥饿感,而导致进餐心切,因此要阻止患者私自进餐或一次进食过多,要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计划饮食对机体康复的重要性,同时要限制钠盐及蛋白质饮食,以预防肝性脑病。对不能自我节制的患者,除耐心教育外,严格检查患者家属送来的食物,并对患者的进食情况进行监督。
2.4 不良反应观察 由于丽枝雪可抑制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在治疗初,期可导致血糖水平短暂下降,同时,还可影响内脏血流,因此,少数患者当注射丽枝雪速度大于25 μg/min时,可能会导致短暂的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致胸闷、心悸、眩晕、恶心、呕吐。20例中有2例男性患者于静 脉滴注丽枝雪时感恶心、眩晕出冷汗,原因是刚开始使用时还没有适应,胃肠道反应敏感,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症状消失。
2.5 健康教育 指导患者回家后应预防上消化道再出血,注意避免一些诱发因素,如饮食不当、上呼吸道感染、刺激性食物、劳累、情绪激动等,按时服药,禁服用片剂药物,应研成粉后再服用,合理饮食,注意休息,适当运 动,尽量减少在公共场所停留时间,避免劳累,善于学会自我控制,保持情 绪稳定,如出现头晕、黑便、疲乏、性格行为改变时应及时就医,预防疾病复发。
3 小结
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是临床常见急症,病死率高。本资料显示,应用丽枝雪治疗在止血、降低病死率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不良反应低,说明丽枝雪是一种较安全的止血药。20例患者中仅有1例出现不良反应,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护理人员还要熟悉药物的作用机理和使用方法,加强护理,辅以有效的心理护理和饮食护理,以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感性认识
哲学认为,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直接感官,对客观的外界事物直接地感受,是对事物表面现象以及外部联系的认识,它包括表象、感觉、知觉、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具体性和直接性。感性认识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初级阶段。“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的技能操作、角色扮演、病例现象等,就是学生直接接触的,即感性认识。
2 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性的认识。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只有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才能真正地认识其本质,主要包括定义、推断及理论等。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高级阶段。“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的概念、原理、定义等知识是学生的间接经验,即理性认识。
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人们认识事物的顺序是先有感性认识然后再有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客观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感性认识为初级阶段,理性认识为高级阶段,任何一个事物都应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对事物的本质更好地把握。
二 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护理学基础操作技能
护理学基础操作技能主要包括生命体征的测量、口腔护理、药物过敏试验、 冷热疗法护理、 标本采集法、会护理、晨晚间护理、无菌技术皮肤护理、导尿护理、输血护理、头发护理、各种注射法、静脉输液等。
2 传统基础护理实验的教学方法
以往的“基础护理学”教学主要采用先理论教学后实验操作的教学方法,学生是先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在没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论知识显得枯燥乏味、抽象难懂、记忆困难。在学习操作技能时又因为理论知识不牢固又显得畏首畏尾、操作生硬、难形成自动化。这可能与只注重学生操作的准确性和单纯记住操作的程序有关。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人认识事物的基本顺序,先理性再感性。
三 注重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中的感性认识
1 实验教学的感性认识
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从感觉和知觉开始的,只有正确的感知觉,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真正地获得知识。所以在基础护理学的一些实验教学中,应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用先实验再理论的教学方法,及先感性认识再理性认识,这样更符合人认识事物本质的基本顺序,也能更好地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学生在学习铺被用床的时候,学生本身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常识,先让学生按自己认为正确的方法学习铺床法,然后老师再根据学生铺床中遇到的问题给出正确的方法让学生操作。再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时,学生就能更好地明白什么是节力原则,为什么麻醉床、备用床、暂空床被子放置的不一样。这样先操作再理论、先感性再理性,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更牢固,更能形成自己的知识。
(1)注重实验教学中的视觉感受
教学过程中的多媒体教学、图片、生动形象的操作、临床医院见习的病例现象等,都是最直观的视觉感受。为使这些视觉体验更深刻,更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在实际操作时更灵活,教师应平时多积累素材,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和感兴趣的话题等,自己进行“微课”的制作,以更生动的画面让每一位学生理解操作的步骤,并能在课余时间反复观看示范操作。为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备课时需严谨确保操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如果条件允许教师最好能结合临床教学老师一起备课,同时保证不与临床脱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让学生早期去临床见习,并且多见习,直观的病例更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日后再学习护理操作时更多一份责任感和自我价值感。
(2)注重实验教学中的听觉感受
不管是课堂理论的讲授还是实验操作的指导,以及录制微课时的配音,或者选择的视听资料,都应该注重语言的指导性和科学性。生动形象的语言能更好地吸引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听觉体验是属于直观的感性认识,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对护理专业产生情感因素。
(3)注重实验教学中的触觉感受
“纸上谈兵终觉浅”,看的听的再多都不如自己亲手尝试,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多操作、多尝试、多体验。可以使用角色扮演法,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课前预习、微课视频等自己反复多次操作,自己从中发现规律、掌握技巧、体验患者角色。一些实验教学可以先上实验操作课,再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传统教学法中学生对于先学习过的理论知识尽管明白,但在实验操作时思想受到约束,操作时思前想后。如果先学习理论再学习技能,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此种教学方法也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先感性认识再理性认识。同时在先学习实验再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动查阅相关资料并高效地解决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整个过程更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4)注重实验教学中的其他感受
在护理操作实践中还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如使用情景教学法,将学生安置于创设的情景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强化学生在操作练习时的无意识。例如,在肌内注射这项护理操作的讲解时,学生大部分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利用学生的同理心以及爱伤观念,让学生分别感受病人和护士的角色,对于在实验教学中的查对制度、无菌原则、无痛原则等,学生就更能主动地积极的完成。在理论学习臀大肌的定位时,要更加细心仔细, 在充分学习好理论和技能知识的同时,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专业的情感认识。另外,学校应该创建模拟病房,为同学们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能有效地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利于情景创设教学方法的开展, 并且能帮助学生以后更好更快地适应临床。还可以使用角色扮演法,比如测量生命体征时,让每个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病人,让学生亲自感受作为病人的心理状况,要求操作的同学动作要轻柔并且细心耐心地对待病人。这些情感的体验也是属于直接的感性认识,对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也有重要的影响。
2 理性知识的升华
对于知识的本质,最终还是要达到理性的升华。美国视听教育家戴尔在这个问题上有独特的见解,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提出了以下观点:最具体的经验是经验之塔最底层的经验,越上升,经验就越抽象。我们的护理教育应从最底层的具体经验入手,慢慢发展到抽象。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必须先拥有较多的具体经验,教育的最大败笔在于让学生只是大量地记忆法则和概念,而没有具体经验做支柱。但护理教育也不能只是止于具体经验,还要努力向抽象的规律提炼,要形成准确的概念,因为概念才是最经济的思想工具,它把我们探求知识的智力大大简单化、经济化。护理学基础的任何实验操作都有相关的理论基础,即为什么要这样做,只有将知识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学生的知识才能达到融会贯通,也才能形成知识真正的内化。理论反过来作用于实验操作时,就能更好地提高实验的有效性。
美国护理教育也提倡早实验、多实验,体验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部分操作可以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前接触、早了解,增加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和兴趣。通过直观的感觉获得感性认识,并将其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学习该技能所需要的相关理论知识,就能将书本上学习到的间接经验转变为自我的直接经验,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概念,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并达到知识真正的内化。以铺床法为例,学生在生活中本身具备一定的自我经验,让学生提早接触、学习铺床法,先模仿、学习、练习铺床法,教师再讲解相关的理论以及患者卧位等知识,学生就能很快明白铺床过程中为什么身体为半蹲式而不是弯腰式等,再一次进行该项操作练习,学生就能理论结合实践达到知识的内化,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护理学基础”是护理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主干课程,主要为学生提供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情感。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课所占教学比例较大。如何提高“护理学基础”实验课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就实验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感性认识谈了一些想法,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希望能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应关注的不是学生学会多少知识,而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将来是否拥有主动学习的动力。注重感性教育在实验教学中还要有很多方法,我们实验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现代信息化的社会中,作为教师除了关注学生学习了多少知识以外,还更应该关注学生是否学会了学习的能力,以及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有没有继续学习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李小妹.护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10.
[2]张克杰,朱勇辉.哲学基本观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3]林有祥.感性教学论中的几个理论问题[J].河北大学学报,2005(2).
【中图分类号】R47.4【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202-01
护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其成熟与发展和其它学科一样,必须从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为基础,我国的护理本科临床课程的教学大多数仍是按照传统医疗模式进行。广西中医学院珠海教学点在职护士专升本“基础护理”采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卫生部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专门提供本科护理学类专业使用,本教材虽然从2004年9月开始对原有教材内容进行了修订,体现了“三基五性”的原则,力求做到“四个适应”[1],但随着我国医学各专科领域的迅猛发展,本教材某些内容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今临床护理学科发展的需求,“基础护理”完全依赖教材教学已不能满足在职学员的知识结构与工作需求,教学内容改革势在必行。
1对象
选择广西中医学院珠海教学点在职护士专升本3年制2009级2班学员为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班43人,对照班54人,学员均为参加全国成人高等教育入学考试正式录取的在职护士,工作时间3~5年,分布在珠海2级以上综合医院。
2教学内容设计
根椐全国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新编护理学基础》第1版教材及教学大纲,结合广西中医学院成人高等教育2009级3年制护理学专业专升本教学内容要求,对照班按传统面授授课;试验班将与《新编护理学基础》教材相关的循证护理的最新理念融入教材教学当中。
3增加的教学内容
将我国临床近年通过循证护理获得的最新理念融入“基础护理”教学当中。将其中《新编护理学基础》教材已改动的内容特别列出,重点讲解,反复强化,难点突出,力求以最新最有力的科学研究为依据,将最佳诊断方法,最有效治疗方案,最精确的预定估计应用于患者,结合护理专业技能和多年的临床经验,以最佳证据为基础开展护理工作。遵循“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岗位”的基本原则。
4结果
授课完成后,两个班均进行理论考核[2],内容为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实验班增加教学内容未例入考试范围。根据统计结果,实验班学员缩短8学时教材授课时间用于新增教学内容教学,但对教学大纲要求掌握内容与对照班比较(见表1),P>0.05为差异无显著意义,未影响《新编护理学基础》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效果。
表1两班学员《新编护理学基础》结业考试成绩对照
5讨论
5.1 《新编护理学基础》是一门研究维护、增进、恢复人类身心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应用学科,是治疗疾病、护理病人、促进和增进健康的重要领域。可是,随着临床各学科领域的快速发展,我国护理高等教育教学用书尚不能及时更新,书中内容不能满足临床医学发展需求,作为护士专升本在职教育,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教育契机,将书本中过时内容进行删减,把临床最新成果融入《新编护理学基础》教学当中,使学员在专升本教学中,更贴近临床,更利于最新医学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并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5.2成人教育中,将教材相关的循证护理最新理念融入到书本教学内容当中,对教学质量不但没有影响,反而还能激发学员临床思维意向,培养护士创新思维,习惯不受致于教材常规思维定式,而是独劈蹊径。在有限时间完成本科教育同时,接受医学先进观念,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问题,解决临床问题的新思路,将最新进展与现实工作更加紧密结合,不断解决问题中,激发在职学员的临床思维新意向,并可促进临床护理工作能力的全面提升。
5.3基础护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在护理教育中,注重让学生研究过程,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熟悉循证护理,可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树立安全、出色的护理照护,建立研究和分析以往经验之后做出决定的理念,在全面提升护理队伍整体素质方面起着不容匆视的作用,所以,“基础护理”教学内容的改革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0-0061-02
一 护理专业学生学习护理学基础的现状
1.重实践操作轻基本知识、理论学习
本院学生主要是专科层次,对其培养目标和岗位定位是培养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等一线工作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部分学生就有了重实践操作而轻基本知识、理论的现象,从而导致理论知识学习效果不佳。
2.对学习环境、学习方式转变不适应
由在高中依赖老师家长督促学习转变到大学靠自主学习,学生对学习方式转变不适应,而且学习医学理论知识的积极性不够,学习方法不恰当,导致了理论知识学习效果不佳。
3.学习科目多,课程安排紧
由于课程安排的要求,学生学习科目多,课程安排紧凑,自习课相对较少。课堂学习结束后,缺少充足的时间对知识进行消化吸收,也导致本门课程学习效果不佳。
二 提高学生知识吸收率的对策
1.巧设课前提问
所谓温故而知新,教师针对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现状,可以适当地给学生以压力。如通过课前提问的方式,对上次课内容进行知识回顾,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化压力为动力,增强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巩固所学,提高知识的吸收率。
2.以思考题导入新课
授课前的导入过程,可以用思考题的形式导入。如在讲授生命体征中体温的内容时,可以先给出一名高热病人的病例及问题,将热型、发热程度及高热病人的护理措施等内容涉及其中,讲授前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又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知识吸收率。
3.精练讲授内容
即讲重点。基于教学大纲的要求,某些章节内容多,课时少,对学生一看就懂的,或只要求了解的,或已经在基础课中学过的内容,可以作为学生自学内容,不必再占用课堂时间。如清洁消毒灭菌的内容中,可以重点讲授基本概念及物理消毒灭菌法,而化学消毒灭菌法,课本上已经总结得条理清晰,可以作为学生自学内容。这样既可以节省课堂时间,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及知识吸收率。
4.讲授过程反复提问
在本门课程中,某些重点知识会反复出现。对于这些内容,教师可通过反复提问法来帮助学生反复记忆,加深印象。如“健康”的定义在护理学四个基本概念中初次学习过,在健康与疾病以及环境这两部分内容中,再次提到“健康”时,就可以提问的方式来回顾,起到督促学生记忆的作用。
5.讲授时适时进行阶段性小结
在本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对一些知识点多、层次多、且整体性较强的内容及一些重点、难点及考点,可以阶段性地进行知识的整理与回顾。如护理程序这一部分内容,护理程序共五个步骤,每个步骤中又有很多重点、难点及考点,内容多、耗时多。往往同学们学习到下一个步骤时就忘了上一个步骤,对护理程序不能进行整体的把握。教师在讲授时,可以每讲授完一个步骤,进行一次小结,五个步骤全部讲解完后再进行一次总结,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6.善于总结口诀
简单而押韵的口诀是教学的好帮手,既可以使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又可以减轻学生记忆知识的负担,提高记忆效率。所以在本课程讲授过程中,教师可在课前对知识反复琢磨,仔细研究,用通俗易懂、简练准确的语言编成口诀或顺口溜。如注射的原则共十条,经过仔细思考后,将其归纳总结为“三严格,三合适,防意外,要无痛”。只要记住这短短十二个字,就可以将繁冗的注射原则轻松记忆下来。所以,在教授过程中,教师多思考、多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知识吸收率。
7.做好课堂小结
课堂知识讲授结束后,以思考题或练习题作为小结内容,既可以将本节课的重点、考点进行回顾及复习,同时可以作为学生听课效果的评价,并最终提高学生本节课知识的吸收率。
8.布置课后作业
本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对实践的指导性强,且涉及到护士资格证考试。在每讲授完一章内容后,教师可以从相关书籍上查找相应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学生通过练习、以及老师批改且答疑,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
9.充分利用实训课练习时间
本课程实训课较多。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练习时间来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记忆。如在测量生命体征的实训课上,让等待操作的学生在某位学生测血压的同时,记忆引起血压测量不准确的误差有哪些等。教师也可以通过提问来督促学生记忆,将可能浪费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同样可以起到提高知识吸收率的作用。
10.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
直观性是多媒体教学的一大优势,借助图片、文字、声音、动画等媒体,能有效地将各种信息直接传达给学生。如在各种注射法教学中,注射部位的选择、进针手法是重点内容。教师将注射部位的神经、血管与肌肉的解剖图扫描入计算机,制成动画,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清晰地展示了注射部位与解剖之间的关系,并将进针的操作录像导入计算机,分解动作讲解,尤其是突出演示局部进针的动作,使课堂上难以表达的重点内容真实、直观地再现出来。多媒体教学既能提高学生兴趣,又能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从而提高知识的吸收率。
三 结束语
根据本院护理专业学生的特点及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作为教师,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采取有效对策,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知识的吸收率,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汪美华.浅谈临床见习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作用[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9(1):18~19
功能性子宫出血主要是由于内分泌紊乱引起,患者的临床症状包括月经周期紊乱以及不规则阴道流血等,存在病程时间较长以及危害大的临床特征,目前临床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的同时,为了降低止血时间,改善预后,会开展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接受护理干预措施,在常规护理基础之上为患者提供心理指导、饮食控制、药物指导和跟踪随访等,给予患者优质护理服务[1]。本文回顾性分析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资料1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止血时间以及预后效果,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资料50例患者全部接受入院常规检查,表现为月经量过大、过少、贫血以及经期异常现象,50例患者全部排除外生殖器器质性病变和全身性脏器功能障碍;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护理干预;研究组患者中最小年龄17岁,最大年龄51岁,平均372±63岁,25例患者中属于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5例,生育期功能性子宫出血7例,更年期性子宫出血13例;对照组患者中最小年龄17岁,最大年龄51岁,平均374±62岁,25例患者中属于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6例,生育期功能性子宫出血5例,更年期性子宫出血14例。
12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告知患者每天大便之后采取温水清洗外,保证个人卫生,防止出现感染;确保护理各个环节遵守无菌操作,按时进行开窗通风,对于病区卫生进行认真打扫,给予患者舒适并且整洁住院环境;根据患者实际临床表现与体征变化给予观察,倘若出现发热和腹部疼痛等不适现象,需要马上汇报医生采取处理对策。
研究组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因为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需要接受性激素类药物治疗,此药物非常特殊,护理人员需要告知患者药物使用方法以及应用时间,严格遵照医嘱用药,在进行药物发放之后,当场监督患者服下,当停药之后,需要观察是否存在阴道出血以及出血特点,性激素会引发患者产生呕吐和乏力等不良反应,此时需要给予患者维生素口服治疗,缓解不适,针对症状严重患者,需要及时汇报医生采取处理对策;因为患者对于疾病的基本知识不了解,当身体出现不适感,会使患者出现恐惧、消极、焦虑以及紧张等不良情绪,引发失血性休克,护理人员对此需要告知患者功能性子宫出血产生因素、治疗方案与不良反应,提高患者对于疾病治疗的认知程度,可以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工作的开展;护理人员指导患者食用能够改善贫血症状的食物,包括动物肝脏与豆制品,严禁使用酸辣冷等刺激性强的食物,增强患者免疫力,避免长时间子宫出血,加重贫血症状[2]。
13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止血时间以及预后效果。
14统计学处理根据SPSS150统计软件开展计算,其中所得P值决定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研究组患者阴道止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出现贫血几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624-02
护理是一门最富人文关怀和人性温暖的学科[1]。 “以人为本,关爱生命”是医院实施人文医疗护理的服务理念,将关爱理念融入护理工作之中,也是现代护理学发展的必然趋势[2]。近年来,我国护理研究者也开始关注护士和护生的关怀行为和关怀能力, 研究发现, 我国大多数护士缺乏关怀理论方面的培训, 关怀知识和关怀能力比较欠缺。因此, 对护生加强人文关怀教育已是我国护理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3,4]。《基础护理学》作为护理专业学习的起始课程和主干课程,对激发护生对护理专业的积极情感,培养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就了解高职护生人文关怀的影响因素,以及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采取有效途径培养护生建立人文关怀意识和行为作一综述。
1 影响高职护生关爱的相关因素
1.1 护理专业态度 护生专业态度是影响护理关爱行为的一个因素[5]。心理学家研究了态度与行为的联系,认为在一定的条件下,态度是导致行为的原因。国外学者凯尔曼[6]有关态度与行动的研究强调:态度与行动之间是密切的、动态的相互关系,随着行动的过程,态度也不断地形成发展与改变,他认为,态度既是应变量,也是自变量。国内学者李红等[7]认为在护理专业领域,专业满意度高、自信心高的护生对临床学习的积极性也高,能较快地掌握临床技能,表现出较高的主人翁精神和能力。高职护生年龄普遍偏小,专业态度不稳定,尤其对于勉强听从家人意愿就读的学生,专业认同感低,关爱意识比较低。因此,对护生专业态度进行正确及时的引导,是培养护生关爱理念及行为养成的重要条件。
1.2 课堂教学环境 马芳等[8]研究发现,护生关爱能力的影响因素可能为学习环境的氛围、带教老师的示范作用、临床实习的经历等方面。护生的关爱意识和对关爱行为的学习尚处于简单的模仿阶段,还没有形成职业的理念和情感,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1.3 自身、家庭及社会因素影响 影响护生关爱行为的因素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环境与教育的相互作用下,通过自身不断的学习与社会实践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关爱行为的习得既受遗传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制约,又受到后天经验环境的影响[9]。所以,家庭环境及教育方式、社会环境、人际关系、就业压力对关爱行为均有影响作用等[10]。
2 在基础护理中融入关怀教育的措施
2.1 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护理教育观念需重视护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教育过程中增强专业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观念的教育;在教学和实践中更加注重护生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更好地体现了护士是融知识、技能和人文为一体的高素质专业工作者的角色。
2.2发挥带教老师的榜样作用 诺丁斯[11]认为从关爱伦理角度出发,榜样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很重要,对于关爱教育则是关键因素。教师的榜样作用则是以教师本人的关爱行为去感染、熏陶学生,创造与学生的关爱关系,让学生体验关爱,并在教育生活中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实践关爱,鼓励学生学习关爱,最终成为有关爱能力的人。
2.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传统的高职高专教学方法单一,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而且有利于高职护生能够理解人文关怀的内涵,培养人文关怀能力以及在提高在实训中运用人文关怀的意识。
2.3.1 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 张永春等[12]研究表明采取角色体验型教学模式,让护生亲身体验作为“病人或者家属”的心理感受,从而将人文关怀意识潜入自己的脑海中,内化为人文关怀能力。通过体验,护生学会换位思考、能体会病人的心理感受、能理解“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促使关爱能力的形成。
2.3.2 采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 选定有代表性的案例,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剖析、讨论,让学生在具体问题的情景中积极思考、 主动探索,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亲身经历的案例说明病人在接受实施了人文关怀的技术操作后的感受,使护生深刻认识到在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懂得该从哪方面呵护病人,如何关爱病人等等。
2.3.3 加大真人操作实训项目 刘航等[13]研究认为护理学基础真人操作实验能够营造人文关怀环境,将护生的人文关怀理念引向实践,培养了护生人文关怀的能力。真人操作实验时,护生互为操作对象,同时体会“护士”和“患者”两种角色。切实的感受到患者在接受护理时的真实感觉,不管是操作前的评估和解释,还是询问患者操作时的感受,或是了解患者操作后的反应、进行健康教育,都必须与患者交流,提高护生的沟通能力与实施心理护理的能力。通过真人实验操作,护生深刻地认识到护理操作的严肃性,加强自身责任感,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
2.4 改革技能考核方法 一般常规护理技术都有统一操作程序和要求,对护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有很大作用,同时使护生的创造性思维受到一定限制[14] 。“重技能、轻人文”的操作过程训练和评价亦忽视了护生人文关怀方面的培养。考核标准应侧重于对病人的人性化护理,适当增加沟通技巧和健康教育的分值,并且把 “以人为本” 的护理理念贯穿到操作中,以适应临床的需要,以此来督促护生树立人文关怀的意识和培养人文关怀的能力。
3 小结
只有将人文关怀渗透到基础护理学的教学和试验中,才能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理念和能力。只有将人文关怀渗透到护理技能操作的各个环节中,才能培养出最富人文关怀和人性温暖的护理工作者,才能全面减少护患纠纷,提升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雪霞,力.本科护生关爱行为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9,24(3):84-87.
[2] 娟,义兰.关爱护理研究现状[J].护理研究,2007,21(9):2271-2273
[3] 李俊玲.护士人文素质培养泰勒斯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9):31-32.
[4] 庞华琼.人文关怀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6):16-17.
[5] 王雪霞,王力,常爽. 实习护生护理关爱行为及影响冈素分析[J] 护理学报,2009,16(7A):8-11.
[6] 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上册)[M].林颖,王小明,胡谊,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8一107.
[7] 李红,沈宁,李峥.护理本科毕业生专业行为表现与专业态度相关性研究[J]. 中华护理教育,2006,3(3):99-101.
[8] 马芳,朱丹.护理本科生关爱能力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7,22(3):706-709.
[9] 董大敏.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当代社会德育意义[J].理论界,2007,4:90-91.
[10] 马芳,朱丹.护理中的人文关爱[J].护理学杂志,2006,21(6):78-80
[11] 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一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5-88.
[12] 张永春,江智霞,袁晓丽. 角色体验型教学模式在《基础护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