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中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中小学体育教学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9-08 09:07:3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中小学体育教学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篇1

我校是张家港市一所民办学校,一共有三个级部,分别是初中部、高中部和国际部。上学期学校领导和体育中心的老师针对以往初中部体育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偏重身体素质,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国际部学生体育课纪律较散漫的现状。决定对初中部和国际部的体育教学进行改革:1、国际部实行模块教学;2、初中部实行“2+1”的教学模式。因为我主要负责初中部教学,下面本人就“2+1”教学模式在初中部实施情况进行阐述。

1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为了学校的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学生在初三体育中考中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再加上体育教师自身能力的限制,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体育教师无形中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比较单一: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教学手段、方法比较简单,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样的教学与《国家体育与健康标准》中提出的“健康第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习惯”等理念相违背。实践也证明,这样的教学,我们在体育中考中确实取得较好成绩,体育中考的均分、满分率年年能在市里名列前茅。但我们的学生在其他的体育竞赛取得的成绩很不理想,组织活动时我们也发现学生的体育基本知识、技能相当匮乏。针对这些情况,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为了真正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多次召开座谈会,在学生中也进行问卷调查,最终确定了“2+1”的体育教学模式。

2什么是“2+1”教学模式

“2+1”教学模式中“2”是指固定教师在固定班级上两节基本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传统教学较相似,“1”指的是模块教学,体育教师根据自身的特长开设课程(我们一共设置了8个模块,分别是篮球精英班、篮球提高班、足球、羽毛球、搏击形体、健美操、排球和乒乓球),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学初自由选择课程(其中人数有一定限制),而且这样的选课,每学期开学初重新进行选择。“2+1”教学模式的开发,对学生来讲,既考虑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激发了他们上课的积极性又有助于其个性成长;对老师来讲,有助于自身特长的更大发挥。

3推进“2+1”教学模式中“1”即模块教学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实际情况的解决

3.1师资问题:以前我们学校初中部(36个教学班)只有6名专任体育教师,采用这样的模式进行教学,明显感觉到师资的缺乏,学校进过研究,招聘了不同专业的教师,使初中部的专任体育教师达到了9名,解决了学生在模块选择上的狭隘性。3.2“1”即模块的确定:师资问题解决了,为了确定几个模块,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反复商量,然后采取老师根据自己的专长申报、学生问卷的调查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形成了上述的8个模块。3.3场地、器材问题:在学校原有的基础上,学校对篮球架、排球架进行了加固整修,重新购置了100只真皮篮球、50只真皮排球和50只真皮足球。为了羽毛球选项的正常开展,在体育馆重新画出了四片场地并购置了新的羽毛球架,同样乒乓房全更换了新的球网。新装修的健美操房、健身房等等为“2+1”的教学模式做好了准备。3.4课时、场地的安排:每周每班安排1次课,6个班级集中在同一时段上课,不同模块的同学有专项老师集中专门场地进行教学。3.5学生的选项问题:由于第一次采用这样的模式进行教学,在学生选项的问题上,我们体育组的全体教师反复进行研讨和商量,决定采用指定和自由选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模块教学的第一节课,组内安排教师到班级进行宣传发动,再通过班主任和体育委员跟同学进行协商,基本上每个选项安排6个人(每个教学班48人左右)。对一些要代表学校参加高一级比赛的同学,体育教师直接指派其参加该选项的学习。

4“2+1”教学模式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的教学模式,尤其是“1”模块教学,对教师的专项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其直接影响模块教学的深入程度。在没有实施新模式教学之前,教学内容也能涉及到我们所涉的八个模块的教学内容。但每个教学内容一学期可能只有几节课,少的只有一两节课,再加上体育教师自身能力的影响,很难就某个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教学,很多情况下,只停留在浅层次上。不仅课堂的效率差,还有可能使学生对自己所喜欢的运动项目失去了新鲜感和兴趣。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的兴趣,我们体育教师首先熟悉教材,上课之前或利用空余时间加强对教材的研究,认真备课,做到心中有数,这样课堂的讲解就能到位。合理精准的讲解,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就是加强基本功的训练,自身专业能力提高了,示范就能到位,优美专业的示范更能激发学生学生的兴趣。我担任了初一的乒乓球、初二的羽毛球、初三的篮球这三个模块的教学。对于田径专项毕业的我,这样的安排,加大了难度,提出了挑战。但我重拾教材,认真研究,自己专业知识水平再一次得到了提高。当我利用空余时间加强专业技能的练习,看到自身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看到课堂上良好的氛围、学生练习的激情,很有一种满足感。

5“2+1”教学模式,实施一学期以来,比较受学生喜爱,取得一些成效

5.1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由于选课时采用兴趣加指定相结合的方式,满足了绝大部分同学,较以往相比同学们在课堂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自己的才能,个性得到了张扬,兴趣自然得到了激发。5.2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这样的教学模式,较大限度的满足了学生的需要和情感体验,学生比较专门的进行一项运动技能的学习,便于掌握,并容易形成自己的爱好和个人专长,从而不断提高技能水平。就我所带的三个模块,在没有实施这样的教学模式前,部分同学对自己所选的模块技能掌握的水平比较低,通过一个学期认真学习以后,绝大部分同学理论、技能的掌握有所提高。5.3逐步形成了自我体育锻炼意识。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体育锻炼有了新的认识,学生体验到了运动带来的快乐。在平时的学习中,既有个人技能的学习,又有集体的配合,再加上以同体育项目重新组合学习团体,在新的团体中同学们不断适应,形成新的学习共同体,去享受共同的快乐。在这样的过程中,自我体育锻炼的意识逐步增强。5.4这样教学模式,极大调动了我校体育教师课外体育锻炼的热情,增进了同事之间相互学习的积极性,还促进教师自身专业的成长。

6“2+1”教学模式实施一学期以来有待解决的问题

6.1由于第一次采用这样的模式进行,老师担心每个模块之间选择的人数有较大偏差,报名时采用自主选择和教师指派相结合的方式。这样部分学生选择的不是自己很喜欢的体育项目,降低了这些学生的学习激情,没有达到当初采用这样教学模式的初衷。为了找到好的解决方法,一学期来,我们组内反复进行讨论,决定下学期:1)先通过问卷的形式,再细化些,多了解学生的需求,优化模块,最终确定可操作性的模块。2)在遵循学生自愿选择的基础上,教师要加以引导,对一些热门项目,教师要加以疏导,帮助学生正确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3)选项时,给学生两个选项,尽量满足学生的第一选项,在不影响学生的兴趣的情况下,通过和学生商量,部分学生安排第二选项。6.2这样的教学模式其实对体育教师的专项技能有更高的要求。从实践的情况来看,由于有很多老师担任2-3项模块教学,部分教师的专项技能水平还不能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平时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专项技术水平,以适应学生的发展。6.3针对课上学生兴趣不是很足的情况,组内提出,教师要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采用合理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采用分类、分层、分组教学,让他们体验到运动带来的快乐、成功。“2+1”教学模式的课堂实践,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运动能力、身体素质和运动成绩等方面还是有了一定的进步,为学校的运动队也不断输入了有用人才。但我们清醒地看到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相信通过我们不断反思、不断总结,定会摸索出适合初中模块教学的方法,让每个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和提高。

作者:张继忠 单位:张家港市常青藤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篇2

学习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行为的源动力,因此要加强体育教育必须要先从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入手,使学生真正喜欢上体育课,才能促进其他体育教育过程的进行。这就要求中职体育教师首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在民主的环境下,学生才会尽情的展示自己的能力。由传统的强制体育转化为学生内发的体育学习。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总是教师先进行示范,然后学生进行练习,这就使得学生的体育潜力得不到好的发掘。体育教师应当走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多交流来活跃体育课堂的气氛,和学生们共同学习、练习,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进步。

2.转变教育观念,合理设置体育教学目标和内容

教育的改革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任务重在引导。中职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学会运动才是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首先,在体育教育观念上,要树立好健康第一观、全面体育观、终身体育观和主体体育观的体育观。其次,在体育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发展需求,寻求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体育教育内容。做好基础体育教学和专项体育教学的结合,体育学科很容易和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如德育教育,中职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需要学生具备完善的职业道德修养,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恰当的德育教育,可以激发中职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体育教育效果

要进行体育教育,需要一定的体育教育资源,中职体育教师就要注重对学校各种资源的利用,首先,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教学来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在体育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基础体育知识的教学,还可以把体育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迁移到课堂中,丰富学生的认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其次,体育教师也可以利用学校的各种文化载体传递体育信息。这也要求学校注重对学校体育文化环境的建设,可以通过学校的校刊,广播,标语等进行体育运动的宣传,在无形中加强中职学生的体育意识。此外,体育活动是体育教育的直接途径,中职学校和体育教师要积极举办各种体育活动来带动全体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如“校运会”“篮球赛”“体育知识竞赛”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真正体验到体育的乐趣、运动的意义。

4.建立完善的体育教学评价机制

体育教育评价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的评价,良好的体育评价机制可以激发学生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因此,体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分阶段性,注重鼓励性评价。同时要把学生平时的体育参与态度作为考核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体育课程中。二是对于体育教师的评价,中职学校要注重对体育教师的培养和评测,加强学校体育师资的建设,体育教师也应该具备较高的觉悟和反思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同时,体育教师也要具有创新意识,及时更新教育思想观念,促进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篇3

(一)目前随着国家奋斗的目标是“普及大学”,很多高校都对招生制度进行了改进,扩招已经普遍存在于中等职业学校里面,对于扩招过后的学生人数与现在学校的实际承载力,根本就不成比例,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中,由于人数的增加,使得学校的教学器材的耗损量大,需求量也偏大,并且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就不是单纯的体育教学,他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内容,这些宽阔的知识面就迫切需要一个好的体育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维护,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好的体育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对于体育教学的作用,同时面对我国现在中等职业学校日益剧增的人数,但是学校却没有足够的经费来对其进行改善,体育器材和教学场地的不足对于体育教学来讲是一种阻碍,加之师资力量方面产生的可限制性等都应该得到中等职业学校的上级各个部门的领导以及体育教学的主要担任教师的重视,并且及时的针对这些体育器材和教学场地的不足进行解决和改善,大力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

(二)在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学管理这一工作任务上面大都是聘用的一些年龄稍微偏大的退休老师,他们由于年龄稍大,具备的记忆力和一些管理知识上面的能力稍加偏弱,并且他们都是根据自己的多年教学经验进行体育教育教学管理,方法比较陈旧,没有创新力,经常出现混乱的情况,给学校体育教学带来麻烦。加之没有一定的完善的制度来约束学生和老师的相关规定,就致使体育教育教学管理出现很多麻烦。

二、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管理呈现的问题

(一)体育教育教学管理呈现的不完善的管理制度

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学校的管理制度和教学模式都发生了变化,并且也不断的的引进和采用了对于在体育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创新的、先进的管理思想,并且现在我国的体育教育教学管理与以前相比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还是稍微保留了一些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约束,在整个体育教育教学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对于最终目地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也没有完善的符合要求的用来维护体育教育教学管理的法律法规可供中等职业学校参考,使得体育教育教学管理的整个管理过程没有科学性、依据性等,很多时候的管理有点不切实际,管理内容含有很高的水份,很多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学管理员在制定自己既定管理目标的过程中,更偏重于教师的实际教学过程,却忽视体育教育教学管理在体育有效教学的重要性。现在的缺乏目标的体育教育教学管理加之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来进行约束和依照,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严重的制约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学管理的发展

(二)陈旧的管理理念

针对现在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学管理特点可知能够拥有两性的管理方式是更佳的管理方式,即为科学性以及实效性,但是在现在很多学校实施的管理理念是迂腐陈旧的,很多都是以前的有管理经验的工作着根据经验在做事,根本就没有一定的理论依据,这些陈旧的管理理念,从定性这方面去分析和研究就会发现它的管理理念上面来看似乎已经落到实处,但是从定量这方面来看就可以看出这些实际上是存在着很多不足的,不过怎么把体育的目标真正完善呢?这就需要长期的探索和研究,现在的每所学校都在研究体育的创新和改进,包括教学设备上的改进、教学方法上的创兴、从学生的心理因素出发等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专业技术培养再到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的爱好,这些能改进和创新的地方在每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都进行了整顿,但是这都是一些非常虚空的措施,没有真正的将其落到实处的管理理念和机制,并且现在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度不够明确,只是空有目标没有实际的举措,这些方方面面的因素都严重的制约和影响着体育教育教学管理的发展道路。

(三)缺乏足够的经费

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往往要靠教师的启发与引导,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很重要。而在现实工作中,由于场地、设备、教师的水平等条件所限制,就不能让场地的器材得到大力改善和创新,但是学生的好奇心是很强的,倘若一周、半个月乃至一个月都不对体育活动器材进行创新与更换的话,学生就会觉得无趣、乏味、没有新鲜感等而厌倦上体育课,致使陈旧的体育教学器材不能激发起学生的活力,加之现在高校的大量扩招、致使对器材的需求量大大的提高,并且破坏率也提升了一个深得层次,这些都需要学校的大力投资和进行扩建来满足现在学生的需求以及让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能够更好的开展,学校在体育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经费不足是现在对体育教育教学管理最关键也是影响力最大的因素。

(四)没有健全学校平衡发展的计算机网络管理体系

在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学管理中除了管理学生使用的体育课堂器材之外,还要管理学生的相关体育成绩,并且做到从一个现代计算机网络体系里面能够简单明了的看出学生的学习和考核情况,并且能够让学生能够及时的获得自己的体育信息的网络体系,建立校园网络子系统,并且在这个子系统里面也要涉及到关于学校的操场建筑用地面积等,并且能够对体育课堂上的一些体育器械和设备的进入和借出进行一系列的综合分析,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人数偏多,这些方面都让你故意出现混乱,有一个明确的体育教育教学管理网络体系将学生的体育方面的信息都能够分析体现在以下图例:

三、促进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管理的措施

(一)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学管理应该强化制度管理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了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学管理与以前相比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还是稍微保留了一些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约束,在整个体育教育教学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对于最终目地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也没有完善的符合要求的用来维护体育教育教学管理的法律法规,由此可见,制定一个完善的符合实际的规章制度对现在的体育教育教学管理而言是亟待解决的因素之一,而这个用来约束和限制制度管理的内容就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即教师的薪金福利、课堂行为准则、日常行为准则以及一些活动准则等,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领队的条约和准则,教师在一些公共健身所、场地(游泳馆、羽毛球场等)对学生的管理和要求准则等。这些都用来约束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对体育教育教学管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学校存放体育器材的地方,更要有秩有序的对体育器材进行编号规划,对学生实施相应的借还规定,让这些制度来约束学生的行为,避免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管理者之间、学生与管理者之间存在不必要的麻烦和矛盾。

(二)提升体育教育教学管理的工作人员的能力

体育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能力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着管理工作的好坏,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分析,即组织、创新、信息等方面的能力以及其它一些思索和决定决策的能力,具备这些能力的人都要具备充足的管理技能、和一定的管理能力,还要针对实际情况、实际问题及时的做出解决措施和创新方案,能够用于挑战新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能够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系统以方便将一些数据和分析列成库,还要有一定的沟通和组织协调能力,当产生一些矛盾时,能够及时的解决,并且能够与学校的体育老师以及学生建立一种和谐共处的关系,有什么信息和方法一定要及时的和学校的上级部门领导反映和沟通,得到上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以及学生对管理工作的大力扶持。

(三)提升中等职业学校有关人群的民主管理思想

首先要让学校的有关上级领导自身的民主意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其次就是要加强学校的学生以及老师等的民主意识,担任体育工作的管理人员在鼓励其他人拥有民主意识的同时更应该让自己的民主意识更高一些,当管理方面出现了某种问题时,管理员势必会采纳或者制定一些解决的措施和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但是这个方案不能够由管理员自己定妥,而是应该由多方领导以及相关人员的协商之后才能实施其计划,通过这种多方协调、共同商讨的解决办法可以让大众意识到这不只是一个空有其名的制度,都是按照大众的实际需求来制定和完善的制度,对大众自身的利益是有益无害,对于一些奖罚制度、优秀人员评定等就务必要通过各个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完成质量和程度以及所做的贡献来定妥。

鼓励大众参与到体育教育教学管理的思想意识中来,鼓励各部门人员和各领导将自己的特长全部展现出来,在这大胆穿心和改进的过程中必然会有一些小差错和小隔阂,但是务必要尽快将其解决,避免出现拖泥带水的情况。对于上级领导则要加强对管理者以及学生的各种检查和监督工作,下级在岗的各个工作人员就应该按照制定的规则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且做好份内的工作,这种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制度都能够解决当前管理问题,让各个上级部门的整体以及综合效益都能够大大的提高。

(四)利用评价管理制度

在体育教育教学管理当中,可以制定相应的评价管理制度,在这些制度里面,众人可以通过对相关的领导和老师进行评价等,并以此来进行选优评先等活动,这样来提高众人的管理意识,利用他们自身具有的荣辱感,来增强他们的竞争力等,并且对他们平时的有关体育方面的运动考核,比如,每天要求做的眼保健操、与每天需要做的晨跑以及有否参与一至三次大型运动等这些都可以来对相关的人与物进行评价,通过众人的评价对管理者而言还可以进行对相关的有能力有素质的人进行选拔和使用,让这些有能力却没有地方实践的人能够更大的发挥自己的才能。

(五)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

在现在的体育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中,虽然与以前相比,管理模式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但是还是没能最终的彻底摆脱过去的那些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使得学校的教学模式陈旧,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反而时常出现错误和带来麻烦,这就迫切需要一个具有创新化、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来进行现在多样化的体育教育教学管理,在管理过程中不能一味的沿袭着某一种管理制度不变,要积极的采纳和吸收其他中等职业学校的各种创新的管理模式一次来提高自己的管理质量,提高竞争力,及时的对众人的评价进行总结,并适当的进行奖惩赏罚,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到老师以及领导对待工作的态度,在学校也要鼓励老师除了学校的体育外,还加入到社会的体育中去,对于其做出的卓越贡献将也会被看成是学校的体育贡献一样的价值,不会轻视或者重视哪一种体育成绩的价值。

(六)解决处理好学校的内部人员关系

要想更好的进行体育教育教学管理,首先就是要有一个很好的内部关系,从古至今都是一个道理,要是自己的内部关系都是一团糟的话体育教育教学管理是无法得到很好的实施的,在学校的评优选先的工作中,总是会有一部分人忧一部分人喜的,但是这有可能会大大的影响学校的教职员工以及其他人之间的关系,所以在处理选优评先这些比较敏感的事情上,就可以依靠众人的目光,集体对其进行评论,避免关系的不和谐,另外对于领导和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更应该处理妥当,避免领导有事的善意批评和员工之间的工作完成情况产生矛盾等,另外学校还应该大力的注重老中青年三者的相互协调、相互结合。这样才能在解决和谐内部关系的同时又有效的进行体育教育教学管理。

(七)建立完善的校园网络功能原理

篇4

在信息多元化的现代社会里,学校教育与问题学生的话题一直不绝于耳。一些学校会采取分班的措施,将问题学生隔开,也有专门开办学校来“整治”问题学生的。事实上,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学校教育在对待问题学生的时候,总是会采取消极的放任态度,而这样也就缺乏了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沟通与尊重。

一、霸道且强硬的“工读学校”

老师喜欢优等生这是司空见惯的事,因为这些孩子好管理,不会惹麻烦。而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多数是指学习成绩差、心理有问题的学生。

当问题学生现象成为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社会各界就开始从各个方面来讨论他们,各种影响因素被大家乐此不疲地挖掘着。于是专门“改造”问题学生的工读学校出现在了众人眼前。我们确实从中看到了不少成功案例。但是,这样的一些报道却将我们对工读学校的幻想默默粉碎,例如,2010年湖南长沙倍腾学校打死学生事件。又例如2013年11月,四川的10岁小学生因不守课堂纪律被罚写1000字检查时,却留下“老师我真的做不到”这样的遗言后,最终跳楼结束生命的悲剧。

面对这样的报道,我们不禁要问,教育究竟把问题学生至于何地?不是说,教育要以人为本的吗?不是说教育要关注人的存在问题吗?不是说教育作为一种人道主义的事业,其价值不仅在于维持个体直接的生命活动,也在于使个体生活的更有意义吗?不是说教育应该关注人的尊重的问题吗?为什么在现实的教育生活中,这样的尊重却成为了被学生、家长甚至教育工作者们所忽略?为什么问题学生的梦想就那么不受重视?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好好听听问题学生们的心声呢?为什么人们就不能与问题学生良好沟通呢?

二、最温暖的策略:沟通与尊重

工读学校产生的原因就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对问题学生的误解,而缺乏基本的尊重和有效的沟通则是误解形成的根源。

(一)理解与信任是良好沟通的基础

日本一部收视率很高的电视剧《极道鲜师》,里面所讲述的问题学生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爱打架的、缺少父母关爱的、家庭困难的……一群十六七岁血气方刚的青少年,整天不务正业,被学校视为污点,并单独划分成一个班级,任其自由发展。

我想,这也会是现今大多数学校分划分重点班、普通班的原因之一。在台湾,这种问题学生集结的班级,也被称为――放牛班。

由于刻板印象,我们会直观地认为问题学生便是一无是处,他们只会到处惹事,只会为学校带来麻烦,他们所说的任何话都不值得被相信,他们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错的。而且,在一件公认的错误事情上,当事人是一个优生和一个问题学生,作为老师,通常情况下都会首先将问题学生列为嫌疑对象。

影片里的山口久美子老师坚持相信自己的学生,在所有的矛头都指向自己班上的学生,甚至连学生自己都放弃了自我辩护的权利而说出“算了吧,反正就算我说不是我做的,也没有人会相信我。你们老师都是一个样!”这样的言语时,山口久美子老师依然真心地相信这自己的学生。

当看着对问题学生恶言恶语的老师们,她说:“不要轻视别人,将人用‘垃圾’来形容,这样的语言暴力又是许可的吗?就是因为有你们这种老师,他们才连立足的地方都没有。”

当看着一位父亲拒绝相信自己那典型的问题学生的儿子时,她说:“为何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你这样也算为人父母吗?难怪孩子会变成这样。从不曾正视过他,也不愿倾听孩子的话,到最后只会渐行渐远。你只是因为他违背你,而对他有成见。你到底怎么看孩子的?成绩优秀,运动全能,对父母惟命是从就好吗?”

其实,问题学生很希望被人理解,很希望有人能够倾听自己,然而成人却用“异样”的眼光将他们拒之门外,才使他们逐渐变得不相信老师,不相信学校,不相信社会,甚至不敢相信自己。

(二)尊重是沟通的核心

在一部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中,被视为笨孩子、问题学生的孩子们曾经这样说,“全世界的大人都是一样的。凡是我们喜欢的,他们都不喜欢。所以有时候的日子过得很不快乐。”“大人经常以为,和我们讲话多了,就是沟通了。其实他们都是自己讲,自己爽,而我们通常是假装在听,然后一边进,另一边出。我们到底有没有听进去,他们不管。只要他们有讲就算了。”其中一个老师也这样对家长们说,“他们的门已经关了,你需要一把钥匙,少看他们的缺点,多看他们的优点,就是这把钥匙了。有了钥匙,就容易沟通了。”“世上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和老师。”“烂的,你把它切掉,它还是个好苹果。你把它丢掉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面对问题学生的教育方面,我想,我们还是做得不够,至少,在现在看来,身为教育工作者的人们,还没有用一种平等的尊重态度来对待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家长也是一样。家长、老师以及优等生们,更愿意注重精英教育。试问,那个孩子不想成为优秀的人,那个孩子愿意被抛弃被怀疑?

因此,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认识到,教育不仅应该是满足个体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工具,而且不关注对人的尊重的社会不是一个健全的社会;不关注对人的尊重的人生也不是一个健全的人生;不关注对人的尊重的教育更不是一种健全的教育。不健全的社会、人生和教育之间存在着一种“恶性循环”,从根本上威胁到个体的幸福和社会文明进步。同时学校教育也应意识到,遏制这种千百年来形成的“恶性循环”,在社会、个体与教育三者之间建立起一种积极的“良性循环”,最根本的就是就是站在理解与信任的基础上与孩子们平等沟通。

教育之道,留给教师的只有八个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校教育与问题学生的关系仍然需要进一步思考,但请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带着平等与尊重的态度,用善意的、信任的、鼓励的眼光来对待这些问题学生们吧,因为他们也希望能与这个世界好好相处。

参考文献:

[1] (美)玛格丽特・米德著,周晓红,周怡译.文化与承诺.[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27

[2] [美]玛格丽特・米德著;曾胡译.代沟.[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21

[3] 刘晓东.论成人也应向儿童学习――从玛格丽特・米德的代沟理论看成人与儿童的关系.[J].教育导刊.2005.10

篇5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158

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的提问,能活跃气氛,促进学生发展,还能及时反馈学生学习信息,发现学生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和不足,便于教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在课堂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分析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

从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来看,虽然课堂提问普遍存在,但其有效性比较欠缺,主要问题如下:

(一)提问太过简单

通常这些问题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很多老师会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来处理提问,忽略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并不能达到提问的目的。

(二)提问方式僵化

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了课堂上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提问方式。新课标指出,应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避免以老师为中心的一成不变的提问方式,应该多多启发学生去提问,这样他们的探索精神才能被完全激发。

(三)问题思考时间不足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还存在一种状况,就是老师的思路太快,学生无法跟上,导致提出的问题没时间思考,最终不是连环问题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就是无疾而终,由老师代数回答,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四)盲目提问,让学生无从回答

有很多时候教师不经过思考随口提问,如“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等问题。注重问但不注重讲,对启发式教学没有正确的认识。从表面看,提问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气氛热烈,但实际上并无实效与长效,时间长了会让学生养成轻浮的态度与懒惰的思想。

二、详述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措施

(一)问题要精心设计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要紧扣关键词句,抓住文本空白进行问题设计,让学生“咀嚼有味”,这样才能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广度,要处理好问题大小、多少的关系,注意问题的切入角度,结合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迁移运用。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启发性,来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外,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二)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

难度较大的问题,如果直接提问,学生大多回答不上来,这就需要教师课前对这些问题进行设计,使之具有提示性与启发性。当然启发也要有度,紧紧抓住问题的关键。设计的问题最好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如针对古诗文教学可以一反常态,改变传统教师讲解、学生记忆的常规方法,让学生做课堂学习的小主人,发挥其自主性,让其自主看预习提示发现问题,让学生产生质疑、解疑的思维过程,然后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讲解,始终把学生摆在主体的位置,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启发作用。

(三)提出的问题目的性要明确

课堂提问有如射箭打靶要瞄准一样,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来设计。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这样也就抓住了方向,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如教学《大禹治水》一文,教者在出示课题后就立刻启发学生寻找题眼,抓住题眼“治”字设置疑问:大禹为什么治水?大禹怎样治水?大禹治水的结果如何?由于一下子就抓住了题眼发问,学生读书的欲望油然而生。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学生 体验学习

“体验”是一种新时代倡导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课程取向,“体验”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已经成为整个文本的一个关键词。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理解,“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和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与意识。它是一种现代学习方式,包括认知、理性、情感、人格等范畴,使学习过程不仅成为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体验学习” 是通过实践(听、说、读、写、做等活动)获得语文学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中学语文最基本的学习策略。它是由孩子运用体验的方法,去发现所学的语文知识,去获得所需的语文能力,从而达到逐步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这是一种有指导的发现学习,同西方的“发现法” 学习有所不同,它更重视作为辅导者的家长的参与作用和文本的示范作用,并力避孩子无序的、杂乱的学习活动。 其特征更不同于接受性学习,它要求先学后导、先练后讲、先议后评。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从体验入手,从学练开始”,采用灵活多样的体验方式,让孩子主动进入学习情景。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体验性学习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与文本世界的交往之中,通过多种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入体验感悟,读出个性化的理解,使课堂洋溢浓郁的“人文”气息。在阅读教学中,只有突出体验学习,才能更好地彰显学生的个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应用形象思维,通过情境创设唤起学生体验

课程不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体验”离不开学生某种亲身亲历,更多侧重立足于感性的“感受”,由于儿童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他们往往更相信所见、所闻、所做的学习材料。在课堂中创设情境,就是架设书本世界与经验世界、想象世界沟通的桥梁,唤起学生的体悟、感受,从而形成主动、自觉的态度。比如,在教学《春笋》这篇课文时,针对本课语言生动活泼、节奏明快、情趣盎然、音韵铿锵的特点,紧扣春笋在美好的春天来临之际,不畏艰难,破土而出、顽强生长的情景和热情歌颂了春笋顽强向上的生命力主题,以播放《春天在哪里》的音乐拉开课堂教学的序幕,让学生踏着欢快的节奏走进教室,心情轻松而又愉快。课始,以谈话导入:刚才,我们踏着春的乐曲走来,仿佛走进了春天。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寻找一下春天的足迹吧!随后,一段声情并茂的描述,配以画面优美的影片,学生的情感很快就被调动起来,个个脸上洋溢着如沐春风般的笑容。以情境的创设,为课堂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感受春的气息,唤起了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

2.基于已有经验,通过语境再现启发学生体验

要想顺利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体验,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头脑中储存的相关信息感悟课本内容。而抓住课文的关键语句,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精心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体验,则不失为锻炼其敏锐语感的妙法。以第四册的《语文补充阅读》中的《和花朵说的悄悄话》为例,课文第三小节讲“我”与“杜鹃花”之间的悄悄话。其中有一句:“你的客人:蜜蜂和蝴蝶就要来了,难怪你这么喜气洋洋。”为了能更深刻地感悟到杜鹃花的“喜气洋洋”,我让学生联系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想想自己在生活中什么时候也会“喜气洋洋”?学生马上说:

“我考了一百分,会喜气洋洋。”

“假期里我跟妈妈学会了烧红烧肉,我喜气洋洋。

“我们家中了大奖,全家人喜气洋洋。”

在教师营造的语言环境中,学生马上就体验到词语所蕴含的情感,在紧接着的朗读训练中读得入情入境。

3.突出自主参与,通过活动开展鼓动学生体验

体验的前提和要素是以感性活动作基础的感受、感知。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借助于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在活动中,鼓动学生体验。如《海底世界》教学中有一个“我是×××”的自述活动,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更有了体验的兴趣。每一只海底动物都各显其本色,“梭子鱼”为了显赫自己的速度之快,边说还边在教室周围快速“游动”,“海参”则横着身体踟躇地向前爬行,表演得非常逼真到位,“乌贼”和“章鱼”也表演得栩栩如生,如同快乐的小天使一般……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在体验中学习,享受着语文学习带来的快乐!

4.尊重多元解读,通过个性凸显激发学生体验

篇7

1.1有利于巩固提高小学生的基本技能

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决定了其注意力不能长时问集中,兴奋性和灵活性较强。因此,在体育课的复习技术教学中,采用游戏形式对学生已掌握的动作技术进行演练有助于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使那些比较重要、需要经过反复练习,而又很单调的基本动作变得妙趣横生。当然,这必须在学生的动作技术达到了自动化阶段以后方可进行。否则,过早地运用游戏,不但不能巩固技术,反而容易破坏正确的技术动作。

2.2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就是以需要和兴趣为首要条件的,他们对有兴趣、有感彩的内容会主动去追寻和掌握。体育游戏活动中的趣味性、探索性能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可以影响他们对渗透在游戏中的学习内容产生兴趣,从而引导小学生向认识兴趣态度转化,认识兴趣又可引起学习兴趣和需要,两者在游戏活动中互相促进、相互发展与提高。

2.3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体育游戏形式多样,富于变化。单就短跑训练而言,就有迎面接力跑、换物赛跑、十字接力赛等形式。但即使是一个很有趣的游戏,如果只是机械地重复,时间久了学生也会感到厌倦。因此,在教学中可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编创一些游戏环节,如五十米快跑,过去就是一味强调练习次数,时间长了,学生觉得又累又讨厌。在教学中学生们提出利用游戏和竞赛的方法,分成四组。进行追逐跑、接力跑,以及利用体操棒或实心球进行跨步跑。由于游戏中有学生的创造,就更能提高学生的速度和步幅,激发起他们参与的欲望,这时教师再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充分的肯定,就能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消极变为积极,由平淡变为突出。这样的游戏丰富了课堂的内涵,既陶冶了情操,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2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创编方式及如何选取

2.1游戏在教学中的创编方式

创编在小学体育游戏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是小学体育游戏创新的突破口。笔者在执教实验中摸索出一条成功的经验,就是在创编游戏时,注入思想内容,实施德育渗透,使游戏更具有生命力,能为我所用,为学生所欢迎。

2.1.1描述式。

将国家重要时事,有纪念意义、教育意义的事件,作为思想内容,注入游戏之中,使游戏主题鲜明,意义深远。教学中通过描述事件过程,构思动人场景,以游戏的方式表现出来,容易收到好的效果。如《抗洪抢险》的游戏,把洪湖军民抗洪抢险中的堵管漏、筑坝堤、人墙防浪、抢运物资的动人情景,以游戏的形式搬进体育课堂,学生热情奔放,全身心投入游戏之中,好似亲临抗洪抢险第一线,受到了教育,振奋了精神。

2.2.2引导式。

结合实际,拓宽思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游戏的思想教育内容与发展着的形势结合起来,使思想教育有了新的亮点。如《春播秋收》的游戏,原本就有思想教育的因素,如果教师结合市场经济,一步一步地进行引导:通过劳动获得丰收,说明劳动是光荣的,但是,要珍惜劳动成果,丰收的果实要颗粒归仓,还要运到市场上去出售。这样,使游戏有了新发展,不仅调动了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思想教育也增色不少。

2.2.3悬念式。

设计思想教育的内容,通过游戏引发悬念,最后解开谜团,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如《寻宝》的游戏,把常见障碍接力游戏,注入思想内容,为了寻宝,学生团结一致,积极奔跑,越过障碍,到底寻到什么宝?留下了悬念,学生急切地等待教师亮宝的急不可耐的心态。当亮出的宝是四条鼓励学生“不畏艰难,奋力向上”的宣传标语时,全体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表示领悟了思想教育的内涵,这样的悬念式,使游戏更精彩,更具生命力。

2.2如何在教学中的选取游戏

在游戏创编后,根据实际教学内容进行游戏选取,要以符合教学任务、符合教育对象、符合趣味性与教育性相结合进行游戏选取。

2.2.1符合学生课堂任务。

学校体育教学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善于引导,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爱好。因此,体育游戏的选择必须要根据课的任务来确定。小学一、二年级水平一的教学内容应选择一些小朋友喜闻乐见的跳皮筋、踢毽子、呼啦圈等游戏项目,以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一种兴趣为目的。小学二、四年级水平二、五、六年级水平三的教学内容可选择一些小球类作为游戏内容,以发展学生灵敏、协调和综合活动能力为日的。男孩喜欢那些对抗性力量、速度都比较强的游戏,而女孩肌肉组织比男孩发育差,腿比较短,而且步幅也小。因此,在力量、速度扩张和快速运动的游戏中,女孩可以比男孩降低要求。如果选择一些带有平衡动作、协调性较强的体育游戏则能引起女孩子的喜欢。

2.2.2根据教学对象选择游戏内容。

在教学中,同一个游戏在不同年级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十字接力跑”这个游戏就不宜在小学低年级做,因为传接棒和弯道跑技术学生没有学过,做起来困难就很大。再如“推小车”这个游戏趣味性很强,但在低年级也不宜做,因为低年级的小学生臂力支撑能力很差,做起来很不安全。“黄河——长江”这个游戏在小学三年级教材中已经出现,但在高年级也可以进行,该游戏虽然有跑,但主要是练习反应能力,在跑的距离上就要对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在低年级根据儿童爱模仿、上进心、喜欢表现自己的特点,应选择一些动作简单易学、运动量小、规则简单的游戏,满足他们的运动需要,发展他们的能力,培养他们的优良品质,如“老鹰抓小鸡”、“青蛙过河”、“过独木桥”等。在高年级可以选择一些难度和运动量较大,技术性较强,规则较复杂和竞争较激烈的游戏,如“障碍接力赛”、“拔河比赛”等。

2.2.3应注意趣味性与教育性相结合。

游戏选材是组织游戏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既要能反映游戏的具体活动内容,又要有锻炼身体的价值;既要考虑到趣味性,又要考虑到思想性,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利于提高游戏教学的育人效果。趣味性是体育游戏的本质特征之一,如果没有趣味性,就等于失去了游戏的特性,也就不能吸引学生。要使学生在情趣盎然中身体得到锻炼、情操得到陶冶、智力得到发展,这就是体育游戏的特殊功能。因此,在游戏选材时应把兴趣作为直接推动主动学习和锻炼的内在动力,使它成为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但不可单纯追求趣味性,而抛弃游戏的思想性和教育功能,应该始终坚持以学校体育目的任务为准则,把游戏作为体育教学育人的积极手段,使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既自觉地锻炼身体,又从中得到良好品质的教育。

3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3.1游戏中教师语言要凝练幽默

教师在游戏中语言的凝练幽默不仅能使学生易懂,而且还能为游戏增添欢乐气氛,调节游戏节奏,带来和谐的师生互动氛围。在教学前期准备中,笔者时常把教材内容编写成“儿歌”、“顺口溜”、“谜语”等形式,通过以凝练幽默的语言把教材内容简易化,达到教师高效教学,学生易学易懂的目的。如笔者在执教《前滚翻》时,以谜语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游戏技能:两手用力撑,团身如球滚,展体似鹰翔。谜语一出,学生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兴致盎然地参与教学当中。又如在广播操《雏鹰起飞》中的预备节,其动作要领要求学生右脚后退一步,两臂下举……。笔者把整套动作以儿歌的形式进行编绘:鹅鹅鹅,池塘歌,昂起头来把水游,低下头,水中憩,伸翅膀,摆尾巴,展展翅膀变朵花,缓缓放下要回家”。通过这样的语言编排儿歌形式,使学生明白掌握了广播操动作要领,激发了学生兴趣,活跃了款金额唐气氛,达到了寓教于学的目的。

3.2把现实生活场景运用于游戏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现实生活场景不仅能使游戏更具趣味性,而且这样别具一格的游戏设计还能使学生融入生活角色,在角色中体味游戏带来的欢乐。如笔者创设游戏《小明的周末》中,创设生活情境,把“去超市选取给爷爷奶奶的礼品”“乘坐交通工具到爷爷奶奶家”“在爷爷奶奶家与小猫咪玩”等生活场景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都去当“小明”,看看他们在超市中选的礼物有何不同,都乘坐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在爷爷奶奶家小小猫咪怎么玩,等等。这样的教学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以游戏效果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3.3教学倡导一种游戏多种玩法

小学生往往存在“喜新厌旧”看待事物的特点,就算是一种新奇的游戏,在多次玩后都会产生“厌烦”情绪。因此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根据其可塑性,对事物有新鲜感,教师可以把一个游戏创设出多种玩法来平衡学生心理,保持学生好奇心、积极参与性。如笔者在执教《长江,黄河》这个游戏,原始方法就是学生面对面站两排,一排名为“长江”,一排名为“黄河”,当教师喊“长江”时,则“黄河追长江”反之亦然。然后笔者在执教过程中,通过改编,把《长江、黄河》演变为另外两种玩法:一是受“长江”、“黄河”特点影响,根据“长江”源远流长,“黄河”气势宏博特点,把男生归于“黄河”、女生归于“长江”,黄河追长江需要追两次才算成功,长江追黄河时,把黄河限定在一定狭隘比例范围内;二是根据长江黄河源自青藏高原,以“天上来”这个词语融入游戏当中,当教师喊“天上来”时,长江与黄河身份互换,互换追逐。

3.4在教学中发动学生参与编排

篇8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123-02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差距很大。这些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学习行为习惯就不好,很多学生厌学甚至逃学。造成进入中职后学习困难,很多地方的中等职业学校开始成为学生问题行为的高发区,很多中职学生因为在课堂上高发的问题行为,因而被称为“学困生”。调查发现,这些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是不喜欢上体育课,在体育课中,很多学生注意力不能集中;随意讲话、玩手机、瞎溜达、吃零食、装病等现象时有发生。这种状况极大的伤害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同时也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一、体育课教学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成因分析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那些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教学秩序,甚至干扰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的有害行为。中职校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大致表现有以下几种情况:(1)注意力不集中。(2)反抗行为:不遵守课堂纪律,在运动过程中故意不遵守课堂纪律。(3)攻击行为:上课时损坏器材、抢夺其他同学的器材,和其他同学发生争吵甚至会发生打架现象。(4)其他惰性心理。(5)性格内向。(6)学生体育认知能力差,进取动机差,意志品质薄弱。

在体育活动中,表现为意志薄弱,例如:在中长跑考核中,缺乏那种咬牙坚持跑完全程的坚忍不拔的毅力,明显的表现出怕苦怕累的惰性心理。

二、体育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

1.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在教学中采用强而有力的思想教育措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启发他们自觉积极地进行练习,才能使学生学得紧张而有序,练得生动而活泼。

2.挖掘新颖的体育教材内容。在整个体育课教学的过程中,不同的教学内容所达到的德育教育效果也各不相同,归纳起来有下面几点:田径运动项目能成就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坚忍不拔的意志,在集体活动中的篮球、排球、足球等能提高学生遵守纪律和培养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同时能提高其机智灵敏的应变能力;一些体操或团体操项目,培养学生勇敢、沉着、机智、果断和自控能力。各种游戏能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些传统的体育项目能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使其更加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把这些教学内容贯穿在日常的教学中,显得教学不空洞。在体育、卫生基础知识教学中,设计能激发学生体质潜能的教育内容。通过体育比赛,对学生进行诚实、公正、积极进取的教育。针对不同的体育教学内容,教师如何在体育课教学中积极挖掘新颖的、适合学生特点的教材内容,是减少问题的有效措施。

3.加强体育课教学管理。要建立体育教学课堂常规,要严密课堂的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习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组织而迅速地调动队伍,可以培养学生动作整齐、敏捷和遵守纪律,形成集体协同的习惯;在组织学生学习时,充分发挥班干部的带头作用,用榜样的力量来强化全班学风的形成;在学生练习过程中倡导互助互学的学风,提倡认真观摩、获取别人的优点,并热情帮助其他同学,使其技术不断提高;在体育能力测试中,防止作弊行为发生,培养学生诚实务实的作风。

4.事先预防,考虑周全。研究学生,分析高中学生的年龄、性别特征,确定高中体育课堂的基本的行为标准。研究教材教法,认真备好课。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的投入到体育训练中去,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让所有学生都积极的行动起来。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训练时间和表现机会,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运动需求,给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满足学生对体育学习的需求。同时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科学的安排好练习场地,不让班级间在练习间相互干扰。尤其是上器械课,我们更应该认真作好教学前的准备,特别是保护措施的实施与运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让所有学生在体育课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师应该增强自己在学生心中的威信。

三、体育课堂问题行为的解决方法

首先要在课堂中要多鼓励和强化良好行为,以好的榜样来控制问题行为。选择有效的方法,及时终止问题行为,可以采用爱心关注、语言暗示、行文示范、故意不管等方法,来遏制问题行为的发生。例如:在给高二学生上支撑跳跃课时,有个同学却偷偷在另一个横箱上自己做起练习来,于是就让这个学生来做动作演示示范,然后加以反面教育。指出这种在没有老师或同学的帮助下,不能擅自练习,防止出现意外情况,这不仅制止了问题行为的发生,也满足了这个同学的表现欲望,因而他非常愿意接受老师的批评。当然教师在采用终止问题行为方法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性别和个性差异等因素,如,对女生来说适宜采用爱心关注和语言暗示。

其次体育课堂问题行为需要多方合作。教师应主动和学生多交流与沟通,对问题行为的矫正,不仅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同时还需要延伸到课外。加强耐挫能力的训练是纠正体育课堂中的问题行为的有效方法。学生的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它在其他课堂上同样也会出现,需要我们所有老师共同关注。

对教师而言,随着社会各种潮流的冲击,学生的很多行为和思想是很前卫的,教师要做到与时俱进,对课堂中的问题要有预见性和策略性,这就对我们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对教学管理工作的全新挑战,需要我们广大体育教师不断的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篇9

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并且是教学中用得最多而又很难用精、很难用巧的艺术。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小学教师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的。”事实上,课堂提问是教师整个业务功底,全部教学经验的公开亮相,又是对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的驾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课堂提问,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自然而然地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本文仅就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谈谈自己的看法。

1 课堂提问中存在的误区

1.1 提问到的学生面窄。走进学校,经常听见学生的抱怨“我的老师从来不点我”或“老师总是喜欢点那几个学生”。从这些抱怨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不满和挫折感。仅点几个学生的教师给了大多数班级成员一个消极的强化——反正我的学习不好,老师比喜欢我,也不会关注我,尽管玩吧。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对学业越来越没兴趣,在课堂上开小差,从而导致集体斗志的丧失。

1.2 问题的重复。教师常犯的错误是习惯性重复问题和问题的回答。这种不良习惯把学生训练为只会抓住“重复”的问题而不去认真地或直观地注意问题的初次出现。这种习惯会导致大量有意义时间的丢失,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但这并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教师都不能重复问题和老师的回答。

1.3 不注意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要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而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必须注意两个方面:肯定的态度和听的技巧。作为教师,你可以自己观察你自己或请别人观察,你是否集中你的注意力,对学生感兴趣?仅仅做到这些还不够,因为“听”是一门综合艺术,它不仅涉及到人的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各个层次,而且需要心与心的理解。

1.4 自问自答。你见过这样的课堂没有,就是教师很认真地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自己回答;或是让学生回答后又打断学生的回答,自己完成回答;或者是在学生答错之后没有试图启发学生思考就加入了个人的评价。结果,整个课堂上只能听见教师的观点,而没有学生的观点,学生也不知道自己的回答是对还是错。这些都是极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的行为。当学生知道教师不让他们完整地说出自己的观点时,他们怎样学会去思考、去形成逻辑思维?教师的这些行为往往使学生感到万分沮丧,学生难以形成自己回答问题的逻辑系统,从而使学生消极地对待教学。如果确实是问题太难,教师应该充分地启发学生或留给学生课后思考。

1.5 不擅长解答学生的提问。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可能还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批评,于是因怕给自己惹麻烦而不提问题的学生只能是越来越多。教师忽视学生的提问是导致学生不爱提问的罪魁祸首。

2 课堂提问应注意的方面

有鉴于上述种种后果,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这一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与有效性,通过课堂提问来组织教学活动应当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2.1 要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让学生大胆质疑。教师既要给出学生“自己说话”的自由和“说自己话”的权利,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嘴巴去表达,获得自我满足,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并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时时处处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乐趣。

2.2 积极提示,善于启发。在整体把握全篇的基础上,注重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巧设问题,吸引学生。有意识地把设问的过程当作开启学生思路的过程,激活他们思维的灵性。在学生思路梗塞时巧言启发,在对立或矛盾中诱其比较,站在新的角度,新的层面锻炼学生的思考力,使他们思维向纵深拓展,感受到思考的乐趣。

篇10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使学生体验求知的愉快,可以提高学生观察思维的敏感性、灵活性,记忆的牢固性和想象的丰富性。托尔斯泰说:“成功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我觉得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它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起良好的基础。因此,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渗透些激发兴趣的环节,巧妙设计学习形式,挖掘教材的趣味点,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诱发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兴趣环节的设计要适合儿童的特点。小学生最喜欢听故事、唱歌,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可以讲故事、唱儿歌来“激发兴趣”,比如在课前讲《三只小猪》、《喜羊羊与灰太狼》、《白雪公主》、《蜡笔小新》等,课后唱一些儿歌,尤其是动画片的儿歌,例如《金刚葫芦娃》、《健康特工队》等,让孩子们愿意早早地到学校,盼望着老师来上课。在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选用学生熟悉的歌曲、寓言、故事、史料、身边实例、自身感受和时事热点等创设一定的情境,或者在课堂中穿插一些精心设计的小游戏,引导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没有任何压力的环境下愉悦的学到知识,掌握知识。

二、关注“学习习惯”,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一年级是各种良好习惯养成的起始年级,养成好的习惯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终生有益。首先,说话能力的培养,一年级学生识字量不大,所以首先应加强说话训练,多方面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开展讲故事大赛、说日记活动等,要让学生敢说、想说,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其次,写字基本功的培养,注重一年级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的培养,只有端正坐姿,执笔规范后,才能写出端正、匀称的字,重点指导23种基本笔画,让学生认真观察汉字的运笔方法、间架结构,从“摹”到“临”,循序渐进,不断提高,从而培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再次,预习、复习习惯的培养,要根据一年级学生心理的特点,合理培养学生预习、复习习惯的养成,例如在教字母时,开展预习比赛,看谁能合着书,将未教的字母写出来……在教完生字后,第二天,看谁能将生字写出来,并且给每个字注上拼音等。逐步形成自觉的预习、复习习惯,使学生学习语文的潜力得到更好挖掘。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一年级学生日常良好学习行为的培养,比如认真听讲、独立思考、仔细观察、用心去记等学习行为,注意教育引导学生课堂上做到“三到”,即眼到、口到、手到。只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才可能有高效课堂的生成,才能为学生学习的良性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关注“个体差异”,不让任何一个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学生的个体差异注定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学习效果的差异。同一时间、同一内容讲授完以后,班级中总会有一些对新知识理解、掌握不够透彻的“学困生”,这一现象在低年级孩子中显得尤为明显。因此,在一个班里面,老师经常不经意地就从学生中分出了后进生或者叫“差生”。其实“差生”并不姓“差”。在教学中,尤其我们一年级的教师,要改变自身偏见的认识,要改进教学策略,面向全体学生,不让任何一个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们在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教学时,应该注意别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真正做到教学面向全体,关注个体差异,坚持分层次教学,让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落到实处,落在每一个孩子身上。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发现、及时弥补,巩固新知的同时,注意适当安排一些以往旧知的练习穿插其中,让学生在练习中时刻回忆旧知,从而加强记忆,减少遗忘,让我们的学生永远站在所学知识的同一起跑线上。针对后进生,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分析和对待。是家庭原因的,就多家访,召开家长会,与家长交换思想、意见,帮助学生进步;是教育方式的就改变教育方式等等,无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我们老师都要有诚心和爱心,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使学生感到温暖,同时多注意后进生的“反弹”,真正做到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四、关注“合作意识”,从小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

新课标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倡导”。合作意识的培养简单地说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种是教师同学生之间的合作,在共同合作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语言和文字,还应引导学生注意文中的关键词、精彩句子以及文章的内涵。第二种合作就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这时,学生就会成为完全的指导,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科技飞速发展,尤其是网络的广泛应用,可以让一年级的学生小组合作去尝试搜集一些信息资料,例如一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多想去看看》,可以上网搜索一些有关北京天安门及天山的图片及内容,让各小组分组展示自己的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让孩子们在合作中相互促进,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学生有了直观的认识后,课堂就变得容易、生动了起来。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是需要老师付出真情和真爱的,教师要用自己的真心和爱心去关注学生的一切,这样才会得到学生们的欢迎、信赖和爱戴。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在这和谐与轻松的氛围里得到开展和完善。

结束语

本文主要从我国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现存的问题出发,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的措施,希望此文可以促进自身教学的进步,也为有需要的人提供一点帮助,文中不妥之处还望指出。

参考文献:

篇11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及其特点

所谓人文思想,就是对如何使人类达到身心和谐发展的思考。人文教育就是将这些思考运用于教学的过程。人文教育直指人心,为把人类培养成身心和谐发展健全的人而努力。它以人类自身为学术研究中心,以人的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作为精神探索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属,通过知识的积累与传播、理论的创新与阐释、情感的体验与升华,为人类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人生进行相应的理论指导。同时,“人文教育”旨在开发人的身心潜质,培养人的身心素质,养成人的健全个性的教育活动,是一种具有广泛含义的教育思想。“人文教育”以人为本,更重视潜能的教育、个性的教育、综合素质的教育,它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弘扬人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自由创造的个性,弘扬学生个体的自主意识和个体的创新能力,重视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特长的培养,强调主体能动性;第二,肯定人的差异性。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能在天赋范围内得到充分发展;第三,倡导发展全面性,内容多样性,最大限度地达到学习目标。

“人文教育”归根结底是对“人”的教育,体育教育则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人文精神的产物,包括“以人为本”的价值和行为尺度。

二、高校体育教学的特点

高校体育是小学、中学体育的延续和提高,然而与中、小学的体育教育又有着不同之处。高校学生来自各个地区,学生素质差异较大,技能水平参差不齐,体育知识面宽窄不一。高校体育课程就是根据以上情况而设置的。它的特点如下:

1.基础性

高校体育的各个运动项目都又较为基础的内容入手,初级专项技战术与身体基本素质等方面的要求较为适合学生的发展和发挥。

2.集体性

体育课是集体活动,而各个运动项目比如足球、篮球、健美操等也是集体项目,重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这易于营造和谐、热烈的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体现和充分表现自身的价值。

3.全面性

体育课具有锻炼的全面性,身体各个部位协同联系,各项素质共同发展。

4.针对性

学生素质参差不齐,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三、“人文教育”在体育教育中的必要性

在体育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适应了素质教育的目标和特征,可满足新世纪对人才结构的要求。从“人文教育”的角度理解体育教育,在教学中不断体现肯定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自我和超越自我的魅力和精神,正是体育追求的最高理想。

“人文教育”是自由性教学,它倡导、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强调培养学生掌握独立分析问题、获取知识的能力。高校体育教学更注重对学生潜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二者在教学中的融合定会产生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把“人文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之中,两者相辅相成,不仅可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和专业知识,而且有助于心理素质的提高。因为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某一专项技术或战术思维时,学生头脑中就有了一个完整的专项及战术结构,能顺利地向各种情况迁移,并有效地进行各种智力活动,从而使心理素质得到相应的提高。可以说“人文教育”与体育教学的结合使学生及老师的综合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四、“人文教育”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体现

1.观念的人文化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明白,高校体育是一种科学性、全面性、全体性的教育,是一种重视个性发展的教育。同时,“人文教育”尊重人格,承认个性差异,倡导个性发展。为适应其要求,体育教学必须重视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培养,促进个性发展。例如,在专项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组,每组选一名学生作为组长,在课上的准备活动中,要求组长针对所学专项,自编徒手操,带领同学完成。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能使学生明确自身的不足,提高上课积极性,可谓一举两得。

2.内容的人文化

在体育教学中,内容的人文化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满足和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符合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简言之,体育课的教育模式要人性化,内容要简单、系统、时尚。例如,教师在篮球专项技术教学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NBA比赛的实况录像来讲解,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课的内容,而且通过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多媒体充分发挥图像、声音、演示、直观等优势,能有效地营造理想的学习环境和氛围。随着电脑的普及,多数教师和学生都会熟练地使用它。教师和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共同制作教学课件,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方针。在观看录像时,NBA赛场上激烈的对抗和巨星们对技术与战术应用,定会吸引大多数学生的眼球,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会大大加深。

3.方式的人文化

体育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师生互动,教学方法多样,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应以“引导为辅”,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例如,教师在篮球专项技术教学中,讲述掩护配合技术之后,引导学生作几组掩护后转身的脚步练习,然后要求学生五人一组,自编一套综合掩护战术,这样可很好地达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目的,并且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质,发挥其立体能动性。

4.考核的人文化

高校体育教学的考核也应该体现人文化,以检验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目的,让学生学会自我考查、自我评价。教师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作为考核项目,综合体现学生的能力与基本素质。评价的结果不应该是学生的包袱,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师的任务是及时给予肯定,指明其不足和努力的方向。

5.管理与组织的人文化

体育教学课外的管理与组织,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促使学生养成锻炼习惯的必要途径,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外组织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让学生在课余有展示自我、超越自我的空间,提高其参与锻炼的积极性,使其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五、结语

“人文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实施是十分必要的,正所谓“体育技能是桨,人文精神是舵”,用“人文教育”培养出基础扎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作为从事高校体育教学的工作者,我们更应该意识到“人文教育”不容忽视,它是高校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教育事业开辟了一个新的、更为广阔的天地,并值得继续深入地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周登崇等.体育教学人文性的思考[J].体育科学,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