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9 10:03:3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绿色金融的功能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绿色金融对促进生态文明的技术进步提供资金支持。要解决生态问题实现生态文明目标,需要依靠发达的科学技术尤其是绿色技术创新,但现实中开发新技术尤其是绿色技术创新,需要承担巨大的创新风险,且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成本,因此作为创新主体的的企业就需要寻求金融部门的支持,运用金融手段确保新技术的成功开发。金融部门往往自企业技术创新前期就介入予以支持,待企业依靠新技术产生利润时再逐步退出该企业,这个过程相当于金融在先进技术创新及成果产业化过程中发挥孵化作用,增强了企业进行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的动力。金融对先进技术开发的支持,使得新技术的开发得以顺利完成并实现产业化应用,由此带来企业经营业绩的提升,同时也有利于整个社会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和环境风险的降低,最终推动生态文明目标的实现。
(二)绿色金融促进生态文明产业结构优化。绿色金融市场通过引导资金流向、进行风险再分配等,改善资源配置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具体而言,绿色金融对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低的节能环保型绿色企业和项目,以及企业新技术开发优先给以贷款支持或提供优惠利率;而对那些高污染、高能耗又不愿意进行技术升级改造的企业或项目则不予贷款支持。通过资金导向机制作用,高污染、高能耗、低资源利用率的行业企业因难以获得资金注入而逐渐萎缩,低能耗、低污染、高资源利用率的行业企业则在信贷扶持下获快速发展,而这又加快了资金和资源流向的调整,使得落后污染行业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被逐步淘汰。同时,绿色金融在生态文明发展中也发挥着风险再分配的作用。一般而言,新兴绿色产业的投资风险远高于传统产业,而大部分资金都是风险规避型和利润导向型的,如果没有绿色金融市场的风险再分配机制,则大部分资金极易流向风险小可见收益高的传统产业,绿色金融市场正是通过其风险再分配功能为绿色产业创造了获得发展所需资金的机会。
(三)绿色金融为生态环境优化提供资金支持。国内161个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结果显示,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不到10%,达标城市数量仅有16个;我国高达75%的饮用水源水质污染超标,超过19%的耕种面积遭到土壤污染。有研究表明,我国仅空气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就占当年GDP的3.8%。要解决这些生态环境问题需要投入巨额资金,据环保部测算,我国在“十三五”期间,仅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所需的投资额就约需1.7万亿元,但财政能够投入的资金仅为500亿~800亿元,还存在85%以上的绿色投资缺口。对此,绿色金融可通过资金杠杆及资金导向作用,撬动数倍于自身的民间资本以PPP等模式投向这些项目或领域,通过民间绿色资本达到环境优化与经济增长的双重目标。
二、区域绿色金融实践(以福建省宁德市为例)
(一)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取得了较大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绿色金融相关规范开始建立并不断完善。国家相关部门、地方政府和银行陆续出台了相关法律、政策和规范性文件,支持绿色金融的发展,如1995年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贯彻信贷政策和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2004年中国银监会的《关于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进一步加强贷款风险管理的通知》,2007年原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三家机构联合下发的《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等。二是部分金融机构积极开展绿色金融实践。兴业银行是国内绿色金融的先行者,经过10年实践已形成门类齐全的绿色金融综合服务体系,工商银行、交通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等机构也积极进行绿色金融相关实践。三是绿色金融产品种类迅速发展,除普通绿色信贷外,我国的绿色金融产品已拓展至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绿色租赁、绿色担保、碳金融、绿色金融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绿色产业基金、绿色文明生态的理财产品等。
(二)区域绿色金融实践情况总部位于福建省的兴业银行在其总行一级设立环境金融部,开展环境效益测算,对环境效益进行量化统计且并入台账。从宁德市情况看,兴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主要以水电项目为主,同时也涉及污水处理、垃圾焚烧处理、废旧金属回收利用等行业,业务品种主要以绿色信贷为主,同时也在传统信贷模式的基础上实现了一些新突破:
1.发放排污权抵押贷款。2015年12月16日,福建古田药业有限公司以其购买的排污权设定抵押从兴业银行获得排污权抵押贷款,该笔排污权抵押贷款总金额为23万元,这是宁德市首笔排污权抵押贷款。
2.发放绿色并购贷款。作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CATL)及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ATL)的控股企业,宁德和盛循环科技有限公司为满足CATL及ATL企业发展的战略部署,发展上下游产业链,提升市场地位及市场份额,宁德和盛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拟并购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广东邦普是迄今国内唯一一家“从事废旧电池回收利用的整体工程”获得环保部认可“国家环境保护实用技术示范工程”、同时其工程应用核心技术入选“国家先进污染防治示范技术目录”的废旧电池回收利用企业,为此兴业银行对宁德和盛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并购贷款1.9亿元,期限5年。
3.发行绿色债券。福建闽东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于2016年3月发行2016年度第一期短期融资券,用于企业日常运营周转及水电站维修等。该期短融券发行面额1亿元,期限为365天,其中浦发银行和兴业银行为此次发行的联席主承销商。
4.引入境外绿色融资。福建省(屏南)榕屏化工有限公司是是一家以氯酸盐和双氧水为主打产品,年产值7亿元左右的化工企业。其主要产品氯酸钠、双氧水被称为“21世纪绿色产品”,主要应用于水处理、纸浆漂白、纺织印染、食品消毒等行业领域。该企业在2013年开始的氯酸钠和过氧化氢厂的升级和扩容改造中,需要筹集一笔长期资金,其集团公司耀昌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于2013年12月5日,向境外非银行金融机构———德国投资与开发有限公司成功借入一笔技术升级改造资金,借款总额2200万美元,期限7年。
三、区域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发展区域绿色金融面临的挑战。一是内部化环境外部性的挑战。企业生产伴有外部性已为大众所周知,实现环境外部性向内部化有效转化的难度很大,如部分制造企业污染环境,导致区域内居民健康状况受到影响,但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向污染企业索赔,其负外部性未能充分内部化,客观上助长了污染企业的过度投资和过度生产;又如污水处理或土壤修复等环保项目可提高社区环境质量和住宅物业的市场价值,但若不及时借助适当的机制将这些正外部性货币化,则此类项目可能因无法产生足够的收益而难以吸引社会资本。二是来自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的挑战。具体实践中,相对长期的项目融资时常面临长期资金供给不足,这一期限错配问题在绿色金融领域更为突出,且目前的绿色金融产品主要以绿色信贷为主,难以满足实际需要。三是来自金融业分析能力的挑战。由于绿色金融发展起步较晚,金融业对于绿色金融的认识及分析也处于早期阶段,这种分析能力包括对绿色金融重要性的认识、对环境风险因素的识别、项目分析中的发展思维以及基层机构的执行力等方面。四是来自地方政府干预的挑战。受地方政绩观的驱使,地方政府对金融资源的配置往往具有强烈的干预欲望,在当前的金融体制下,这种干预多表现为一种间接的隐性形式。
(二)发展区域绿色金融面临的机遇。一是政策机遇。当前福建绿色金融发展已迎来政策鼓励、允许试错的契机,有利于区域绿色金融创新及发展。二是业务基础。作为中国绿色金融先行者,目前兴业银行正逐步从绿色银行向绿色金融集团迈进,并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商。截至2016年11月末,兴业银行累计为7000多家企业提供绿色金融融资超过1万亿元,目前绿色融资余额逾4700亿元,绿色金融业务已成为兴业银行的核心品牌业务、优势业务。此外,福建已成立碳排放交易机构。2016年7月29日,海峡股权交易中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构在福州挂牌成立,成为全国第九家自愿减排交易机构。在全国性市场启动后,福建完全可以凭借自身丰富的生态资源、依托生态文明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在全国碳市场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四、区域绿色金融发展路径
在全国绿色金融发展框架中区域绿色金融要实现健康高效发展,需要当地政府及相关机构积极作为,勇于创新,探索出台能够有效对接国家政策、契合区域经济金融实际的政策措施。同时,保持一份审慎的态度,避免绿色金融的发展偏离预期目标。
(一)完善相关配套
以对接中央绿色金融发展政策。随着“绿色发展”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绿色金融也被提上金融改革的重要议程。近年来,国内出台了多项绿色金融的相关政策,并且专门成立绿色金融研究小组进行顶层设计。对于区域而言,如何完善相关的配套对接中央出台的相关政策,确保政策在本区域的执行效率,应是首要任务。
1.科学规划重点生态功能区。2016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以通知形式印发《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编制实施办法》,着手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由此,福建应根据本省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情况,科学规划滩涂、海域、生态林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并拟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对于现址在重点生态功能区且属于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的企业,要通过财政、税收与金融支持等措施帮助其完成厂址迁移。
2.争取绿色金融投贷联动试点政策。2016年4月,中国银监会、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了《关于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创新力度开展科创企业投贷联动试点的指导意见》,并公布了第一批试点机构及试点地区名单,福建未被列入第一批试点地区。但鉴于绿色金融业务与科创企业融资有许多相同点,甚至一些绿色生产企业同时就是科创型企业,福建可借助生态文明试验区金融创新平台,会同福建银监局、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等相关机构,向中央争取在福建开展绿色金融投贷联动试点,有效增加绿色金融供给总量,优化金融供给结构。
3.完善碳市场建设。作为国内仅有的两家非试点碳交易平台之一,海峡股权交易中心要进一步完善自身建设以对接全国碳市场,可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摸排减排潜力,探索适应福建需求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方式,同时支持各市、县(市、区)推出减排项目,参与碳汇交易;二是以林业碳汇为重点,构建具有福建特色的碳交易管理和服务体系;三是积极完善碳市场相关的制度建设、能力建设,迎接全国碳市场交易启动。
4.先行探索银行体系绿色化。在全国推动银行体系绿色化的框架下,可在省内先行探索,如鼓励有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一批绿色金融专营支行,通过绿色金融事业部和专营支行,建立起与绿色金融配套的治理机制和内部制度,完善绿色信贷全流程管理,完善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下放绿色项目贷款审批权、简化审批流程、前移审批关口,为绿色项目贷款开辟绿色通道;引进熟悉绿色金融国际准则和实务运营的专业人才,与国内相关教育机构、环保部门联手培养专业人才,并及早组建专门从事绿色金融业务的部门机构,打造高水平专业团队。
5.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主体发行绿色债券。积极支持省内法人金融机构依法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募集资金由于绿色信贷;积极支持地方政府发行绿色市政债券,募集资金用于环境工程和能源建设;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上市企业发行绿色公司债券,所筹资金用于绿色产业、项目。
(二)同步展开区域绿色金融整体框架布局
1.合理布局产业发展。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区域间竞争往往造成产业园区布局分散,如宁德福鼎的皮革产业布局于龙安与文渡两个工业园区,需要政府集中实施皮革产业污染治理项目,而地方政府的资金实力有限,难以兼顾两个园区的污染处理。因此,亟需省市级政府统一规划此类产业布局,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将零星分散的污染行业企业往同类行业工业园区聚集。
2.建立绿色金融政府增信机制。许多绿色项目存在前期投资大、缺乏可抵押资产、项目收益不确定等特点,对增信与担保服务具有强烈需求,对此政府部门可通过设立专项的绿色金融担保基金、成立国有背景的绿色金融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分散金融部门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潜在风险,消除绿色金融的担保瓶颈。
3.设立绿色产业基金。可支持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发起成立区域性绿色发展基金,支持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设立各类民间绿色投资基金。绿色发展基金要按照市场化方式进行投资管理,服务于节能减排战略,支持低碳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
4.建立项目评估专家库。建议省政府建立省级专家库,引入全国其他地区专家,各地大型项目在立项之初,应由上级环保部门从专家库中随机抽选专家组成评审团,对项目进行环境风险评估,此举可在较大程度上避免地方干预。
5.培育和引入绿色机构投资者。可通过培育本地绿色机构投资者、引导本地机构投资者绿色化或者引入区外甚至国外绿色机构投资者,有效拓宽区域绿色产业发展的资金来源渠道,实现区域绿色金融市场多元化。具体做法是通过向市场释放明确的绿色产业战略政策信号,提振机构投资者信心;积极与国内外有相关经验的投资机构合作,开发适合区域使用的环境成本/收益量化分析工具等,将环境因素纳入信用评级,辅助投资机构对绿色项目进行科学分析;在市场发展初期,尽量将吸引机构投资者的重点放在开发其最感兴趣的、有较好流动性的债券和股票类产品。
(三)找准绿色金融发展突破口
1.加快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绿色金融发展要从当前的浅层次信贷产品为主,向多层次多维度方向拓展,为绿色企业或项目提供从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到风险管理的全方位金融服务,开发适合区情、能够为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提供配套服务的绿色金融产品。拓展信贷质押物范围,完善碳排放权、用能权、排污权质押贷款,允许绿色企业设定知识产权质押、出口退税账户质押等。在此基础上,开发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以及适合项目长期资金需求的金融产品,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加强绿色期权、期货、股票指数等绿色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
2.以PPP模式开展绿色项目。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在节能减排等生态环境保护十三大领域积极推广PPP模式。在绿色产业中引入PPP模式,鼓励将节能减排降碳、污染治理等环保绿色项目与各种相关高收益项目打包捆绑,提高绿色项目收益,吸引社会资本以及金融机构参与,并推动完善绿色项目PPP相关法规规章。同时,鼓励金融机构总结现有PPP项目经验的基础上,提供更丰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各类绿色发展基金参股PPP项目。
3.培育典型绿色企业,梳理绿色项目清单。鼓励商业银行对所有客户进行分类,掌握客户的环保情况,梳理绿色项目清单。在此基础上积极扶持一批标杆绿色企业做大做强,将绿色交通项目、清洁能源项目等列入重点扶持对象,体现绿色发展的价值取向和政策取向。
(四)绿色金融热潮下的“冷”思考
1.关注可能的产能过剩。在绿色金融热潮下,区域内财税、金融资源向绿色行业倾斜,应警惕过度资源聚集可能造成的产能过剩。产能过剩不仅仅是对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影响所投入金融资源的安全。因此,在区域政策制定实施过程中,应尽量防范产能过剩的情况发生,针对区域内不同行业的发展状况及赢利能力来灵活施策,并对政策实行动态调整,在绿色行业自身可以实现良好发展的情况下,可降低或取消政策扶持力度。
2.关注“政策套利”。在现有绿色金融环境下,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同时考量货币收益与环境效益两个维度,但金融市场现有信息披露体系往往难以识别环境效益的优劣。因此一方面,不排除部分企业将自身包装成绿色企业、绿色项目,以套取优惠政策及绿色金融资源;另一方面,相对于收益不确定、不可量化的绿色效益项目,财税补贴这类金融资源仍更倾向于成本低、收益高的项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政策套利行为。
3.关注地方保护主义。目前绿色金融市场将关注点放在“正外部性”的绿色产业,通过财政补贴大力支持其发展,而对于具有“负外部性”的高消耗高排放行业,则通过课征高额税收及加大相关财政处罚的方式进行干预。但如果这类企业是地方政府主要税收与GDP增长来源,则易导致地方保护主义滋生,上述这种“负向激励”难以见效。
4.关注利益驱动下金融主体的行为。尽管绿色产业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其技术开发需要巨额资金投入,且面临较大的失败风险,短期内可获得的利润远低于目前已发展成熟的传统产业,这明显与金融资本追逐高收益与规避风险的本性产生冲突。因此,在发展绿色金融的国家战略下,微观金融主体的经营行为有可能基于利益驱动而偏离政策目标,此前融资担保行业与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此类问题。
参考文献:
[1]姚敏.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实践与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13,(26).
[2]周兴云,刘金石.我国区域绿色金融发展的举措、问题与对策———基于省级政策分析的视角[J].农村经济,2016,(1).
[3]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R].2016.
[4]马骏.宏观经济、人口结构与绿色金融[J].金融纵横,2015,(6).
记者:除了刚才提到的绿色信贷这种间接融资方式,直接融资也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环节。近来国际上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较为迅速,据统计2014年的全球绿色债券发行量是2013年的三倍。绿色债券的吸引力体现在哪些方面,投资者的热情能否持续,相关部门需要做哪些工作来鼓励绿色债券的发展?
马骏:绿色债券应该成为绿色信贷、绿色股权融资之外的一个为绿色项目提供融资的重要渠道。除了提供新的融资渠道之外,绿色债券的一个重要优势在于它可以解决期限错配的问题。银行的平均负债期限只有六个月,很难大量支持中长期的绿色贷款。如果可以发行五年、十年的绿色金融债,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其提供中长期绿色贷款的能力。另外,如果能够培育出一批有绿色偏好的投资者,政府在政策层面给予支持和便利,就可能进一步降低绿色债券的融资成本和提升融资的便利程度。有关监管部门将会在对绿色债券的定义、用途、信息披露等方面对绿色债券市场的发展提供规范性意见。
记者:与绿色金融相关的一个问题就是为发债企业和项目进行评级,以及定量地评估投资项目的环境成本和效益。绿色评级标准应该如何建立?公益性的环境成本核算体系的缺失是否会成为制约绿色金融发展的一个短板?
马骏:这个问题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第三方的认证和评估问题。第三方对绿色债券的认证和评估功能可由专业的研究咨询机构来承担。国外已经有七八家为绿色债券提供第三方认证和评估报告的机构。在绿债发行之前,发行主体可以请第三方机构提供绿色债券的认证。在发行之后,第三方机构可以提供对资金用途和节能减排效益的评估。
第二是对发展绿色债券的主体或绿色债券本身进行绿色评级。目前,评级公司评级的内容主要为信用风险,未来应鼓励在评级报告中加入环境影响的分析,形成绿色评级。绿色评级里包含有关发债企业或债券所投资项目的环境影响的内容,如果环境表现好就加分,差则减分。有社会责任感的投资者会倾向于看这个绿色评级。如果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关注绿色评级,就能帮助一些绿色债券降低融资成本。
绿色发展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国内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路径。绿色发展需要政府的政策推动,亦离不开金融支持。我国金融机构承担着绿色发展理念推广的“践行者”和绿色金融服务的“创新者”双重责任,理应把握拓展绿色金融业务的新契机,积极进行相关业务创新,实现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和拓展自身盈利空间的双赢。
一、绿色信贷与金融支持
2007年,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出台《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绿色信贷这一经济手段全面进入我国污染减排的主战场。《意见》是我国现阶段“绿色信贷”的基础性文件,它引入了赤道原则的一些理念,建立了我国“绿色信贷”的雏形。
“十二五”以来,依托市场化方式推进节能减排已成为国内社会各界的共识,在此背景下,解决节能减排问题的新模式、新产品、新技术也陆续推出,不仅为节能减排注入新活力,也进一步促进了绿色产业的培育与发展。而在银行业来看,新兴绿色产业发展快速,有着巨大金融服务需求;但产业中的实体如节能服务商等一般是轻资产型企业,缺乏通常意义上的担保品,贷款风险难以把控。当前,常规意义上信贷模式与新兴绿色产业的融资需求已无法对接。
因此,转变发展模式、调整经济结构、创新绿色信贷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同时,绿色信贷导致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模式、消费模式乃至生活模式的变革,也必然会导致银行金融业务的变革。
二、金融支持绿色信贷的现状分析
2007年以来,我国环保部门银监会出台关于“绿色信贷”的意见,在金融业掀起了一场绿色发展浪潮。在意见指引下,各级政府也相继出台相关文件,制定绿色发展规划,从战略高度推进绿色发展。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也对绿色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产品及服务创新不断涌现
2006年,兴业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合作,创造性地推出了能效融资产品,开创了金融支持绿色发展之先河。2008年,浦发银行在全国商业银行中率先推出首个针对低碳经济的整合服务方案,2012年推出《绿色信贷综合服务方案》2.0,包含五大板块十大创新绿色信贷产品,形成业内最全面和领先的绿色金融产品及服务体系。在理财方面,中国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率先推出了“挂钩海外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期货价格”理财产品。2010年3月,光大银行推出低碳主题信用卡,4月与北京环交所签订《中国光大银行碳中和服务》。国家开发银行等也探索出针对清洁技术开发和应用项目的各种创新融资方案,如节能服务行业模式、金融租赁模式等。农行创新合同能源管理收益权保理业务,2012年末,成功办理国有商业银行首个“合同能源管理(EMC)融资业务”。
(二)绿色信贷初见成效
2008年,兴业银行率先公开承诺实行赤道原则,随后开发了节能减排企业直接融资、EMC贷款、节能减排卖方信贷、排污权抵押贷款、节能减排设置制造商信贷、融资租赁和功用事业服务商等绿色信贷业务模式。截止2012年末,兴业银行绿色金融融资余额1126亿元,占贷款总额9.16%,其中绿色金融贷款余额705亿元,占贷款总额的5.74%。中国建设银行积极支持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完善信贷标准,实施差别化授信审批方式,截止2012年末,绿色信贷项目贷款余额2396亿元,占贷款总额的3.37%。2013年,兴业银行针对绿色产业推出“绿金融全攻略(2013)”专案,涵盖诸多特色产品,例如针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融资的项目未来收益权质押贷款、适用于新能源汽车推广的买方信贷和适用于LED绿色照明推广的订单融资等等。
(三)交易平台逐步形成
2008年,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成立。此外,深圳联合产权交易所、深圳国际能源与环境技术促进中心及香港RESET公司于2009年联合在深圳发起设立亚洲排放权交易所(CAE)。我国先后批准设立了包括北京、天津、湖南等地在内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排污权试点、环境责任险试点等,兴业银行、太平洋财产保险有限公司等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各种平台建设,为试点提供业务创新、服务创新等金融支持。
(四)国际合作提供绿色金融支持
国际金融公司针对国内工商企业及事业单位提高能源效率,利用洁净能源及开发再生能源而设计了一种新型融资模式——中国节能减排融资项目(CHUEE),法国开发署与中国财政部签署了专门用于支持提高能效及可再生能源项目的贷款协议——绿色信贷项目,中国政府与世界银行和全球环境基金合作开发了促进节能减排的国际合作项目——中国节能融资项目等,得到了兴业银行、浦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华夏银行、北京银行、招商银行等银行的合作支持与推荐,在实践中均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三、金融支持绿色信贷面临的问题
(一)相关体制机制尚不健全
第一,金融支持绿色信贷要有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作为条件,我国征信体系不健全,信息沟通机制不健全,影响绿色信贷执行效果。第二,我国缺乏有效的风险补偿机制、信用担保机制及奖惩机制,影响银行、企业推行绿色信贷的积极性。第三,金融支持绿色信贷指标多为综合性、原则性,缺乏统一实施标准及具体指导名录,使得金融支持流于形式。第四,金融机构内部机制难以满足绿色发展需要,缺乏绿色发展专门部门。
(二)绿色投资不足且融资渠道单一
“十一五”期间,我国全社会环保投资累计达到1.37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1.6%,未达到3%的国际标准。尽管我国绿色能源投资规模2012年已达全球第一,但是绿色投资项目资金主要来自政府财政拨款和银行信贷,融资渠道狭窄,未能充分发挥资本市场融资功能,也无法实现社会资源对绿色经济发展领域的资源配置作用。对于绿色信贷项目,融资仍然是比较突出的难题。例如合同能源管理、绿色照明、新能源汽车推广等项目寻求融资时,仍然因缺乏抵押物而难以获得融资;如果请担保公司提供担保,不仅增加成本,而且担保公司一般也要求企业提供反担保,缺乏操作可行性;即使成功申请到贷款,一般也只是流动资金贷款,难以满足企业的中长期资金需求。
(三)金融机构尚未充分发挥支持功能
一是缺少专业的负责绿色经济发展项目的金融机构,无法提供全面专门的金融支持,二是银行内部绿色信贷制度缺位、缺乏绿色信贷实施细则等,制约了绿色信贷的深入开展,导致操作层面“徒有其名”,或者使银行跟在绿色产业后面分享利益,而失去了本来的资金引导、信贷支持作用。三是由于贷款规模限制,无法满足绿色发展项目资金缺口,四是金融机构尚无法为绿色发展提供全面化金融支持,例如绿色企业融资上市、绿色发展项目担保、绿色投资咨询等服务。
四、创新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建议
(一)健全相关体制机制
第一,健全风险补偿机制、信用担保机制、相关奖惩机制、征信体系及信息沟通机制,使得绿色发展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充分提高银行及企业推进绿色发展的积极性。第二,制定明确、具体的金融支持绿色发展指导名录及相关指导指标,改善金融支持的实施效果。第三,完善金融机构内部机制,借鉴国外经验培育专业化绿色发展机构及专业人员,使得金融机构满足绿色发展的需求。
(二)大力推广绿色信贷
建立健全绿色信贷体系,确立切实可行的环境评价标准、信贷披露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确立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管理制度,规范绿色信贷审批程序及实施细则,引入环保指标评估企业借贷能力;加强贷后管理,严格监督企业资金使用情况,对企业无视环境保护的随意投资行为采取措施督促改进,使商业银行真正发挥资金引导作用,使绿色信贷在促进社会追求生态价值、实现绿色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积极推进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创新
一是金融中介服务创新。为国内绿色发展企业和外资金融机构提供包括项目推荐、信用咨询、项目担保等中介服务,充分自身优势推进绿色发展。二是开发绿色金融理财产品。商业银行可发行结构型绿色金融理财产品、基金化绿色金融理财产品和信托类绿色金融理财产品等,支持绿色发展。三是发展绿色产业保理业务。商业银行可为卖方(设备供应企业)提供有追索权的保理融资,使得买方(绿色发展企业)在出售绿色产品或研发新型绿色技术后向银行分期支付应收账款,优化绿色项目资金周转。四是推广绿色金融融资租赁业务。商业银行可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为绿色项目提供所需设备,企业通过出售相关绿色产品向银行支付租金。
参考文献
[1]陈柳欣.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问题探讨[J].当代经济研究2013.02.
[2]任辉.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与绿色金融体系构建[J].现代经济探讨2009.10.
[3]林章毅.绿色金融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金融2012.10.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许多环境问题暴露出来,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经济结构调整刻不容缓。为了实现经济转型,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中国需要向绿色经济发展方向转变,而绿色经济存在投入大、周期长的特点,仅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和政策引导作用有限,故还需要金融发挥其投融资的功能。绿色金融可以引导资金流,调动社会资源流向绿色发展领域,从而发展环保产业,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最终实现在节能环保的前提下经济的稳步增长。
绿色金融是引导发展环境友好型的投融资活动,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现有的绿色金融工具如下。第一绿色信贷,银行向绿色环保型公司提供较低的贷款利率等福利,而对高污染企业提高贷款的门槛,来让环保型公司更好地发展。第二绿色证券,企业或公司在申请首次公开发行或再融资时,会被设置环保门槛,以此来监管公司上市及之后的经营行为。第三即绿色保险,企业投保,在运行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环境污染等题,当企业所造成环境污染和危害影响到他人的利益时,便会面临赔偿他人损失的问题,而这时就需要保险公司来赔偿,因而保险公司会担起监督企业的职责。第四绿色风险投资,由于环保产业风险大、收益高,需要绿色风险投资提供资金,引导投向可再生能源等高新技术的开发和设备的研发。除此之外,绿色债券,绿色融资租赁,绿色产业基金等也属于绿色金融工具。
绿色金融的运行需要发挥政府、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的作用。政府政策自身会影响市场的运作;政府政策同时可以引导金融机构和公众的决策,例如通过改善公众的消费理念,决策,使公众资金流向绿色产业。金融机构运用投资、信贷、债券等工具作用于市场,同时对社会公众也会起到投资引导的作用。社会公众对金融机构投资起到监督的作用。在三方的相互作用下,投融资会偏向限制高污企业,支持环境友好型企业,以促进节能减排和绿色产业的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和环境友好的社会体系。
二、国外绿色金融经验
美国,在金融部门方面,银行会为建造绿色建筑的开发商提供贷款优惠,并为购买节约型住房的贷款人提供福利,让客户运用便捷的融资方案购买节能环保的住房;对风电市场及各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进行投资;企业自身也会在环保方面进行融资,购买或使用绿色产品;此外金融部门提供绿色资产证券化服务、绿色抵押贷款等,同时在风能等清洁能源方面进行私募股权投资。产业部门方面,企业的资金来源会受环境的影响,环境友好型企业更容易得到环保部门的审批;对不同污染程度的企业会有不同的税收,对绿色企业会有部分资助,而污染型企业会收到相应的处罚。消费市场方面,实行低碳消费,交通方面大力开发绿色的交通方式。美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实现美国从高耗能到低排放低污染的发展模式的改变,能源消费、就业、投资等结构都向绿色转变,环境得到改善,污染也被控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并随后促进了绿色科技的发展。
欧洲,以欧洲投资银行为例。第一,大力发展融资减排业务。促进可再生资源例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的融资,帮助可再生能源工厂的建设;实施建筑绿色供暖;对绿色交通融资,加强对城市轻轨、铁路、公路等的开发,发展环保清洁的运输方式。第二,建立相关基金,通过募集社会公众资金,对可再生能源进行推广,为可再生项目融资。第三,对欧盟成员国提供借贷资金,以支持它们的环保建设。
日本,以政策投资银行为例。为减轻环境压力,提供环保方面的投资。同时发放绿色信贷,并利用环境评级业务,帮助商业银行规避投资风险。对环保项目的实施注重奖惩并重,评估监督各企业贷款项目,对高污染企业规避投资,逐渐注重全过程的综合治理,从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发展到环保技术的投资研发,帮助环保产业融资,促进企业环保方面的建设。
韩国,由最初制定低碳绿色增长战略,到最后与国际接轨,广泛参加绿色金融国际会议,同时建立基金对绿色产业进行投融资,对绿色产品设立优惠利率。
总体来看,各国都会对环境友好型企业进行信贷优惠,对高污企业进行惩罚或规避投资,通过融资、证券化、私募股权、成立基金等方式,为绿色产业发展募集资金。同时设立家庭、商业保险和碳保险,并制定各类环保评估指数,为绿色企业的发展以及资金的投资规避风险。大体上绿色金融产品的发放对象具有明显的针对性,而政府会对绿色金融进行法律、政策的支持与引导,与市场结合,全面引领绿色金融的发展,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产业。
三、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由于我国环境污染的成本不断提高,需要大量的财力来维持发展,而仅靠政府的投资不足以支持庞大的费用,因此,中国的经济转型需要金融的帮助。我国应发展绿色金融,通过金融优化资源配置,引导资本流向绿色产业。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速度快,但起步晚,对比其他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第一,以绿色信贷为主。我国银行大力推进绿色信贷,直接融资的比重较小。同时我国国家环保总局及银监会等相继推出绿色保险、绿色证券和绿色债券,但仍在探索起步阶段。第二,碳交易市场的逐步完善。碳交易指企业将剩余的碳排放指标拿到市场上买卖,使实际碳排放量不超过规定总量,环保企业可以通过卖出碳排放权获得节能减排收益。第三,碳金融起步,成立私募碳基金。
中国的绿色金融未来发展空间十分广阔。首先,碳市场发展日益紧迫,碳交易市场发展可以加快我国实现节能减排。环保企业可以从中获得利益,高污染企业则会面临成本的提高。其次,中国是第一大碳排放国,但我国在全球碳市场上缺乏定价主导权,绿色金融的发展可以帮助我国掌握碳交易主导权。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至今,已获得许多成就。在政府的推动下,我国绿色金融的法规体系逐步建立,实现从行政方面到技术方面的拓展,绿色金融的基础设施建设也不断完善。而且,我国的绿色金融规模逐渐增加,对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支持程度逐步加大。主要的金融机构及非金融机构都发挥了不同作用。
四、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绿色金融法律建设落后,缺乏相关配套政策,行政运行中存在问题。我国已出台部分绿色金融相关文件,但体系仍不完善,执行力度、监管力度上存在问题,制约了绿色金融的发展。具体执行过程中,还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间的难以两得,例如政府绩效、转型升级与就业压力之间的矛盾存在。再者,企业对于绿色金融的有效需求不足,污染企业的高收益仍对商业银行的投资有吸引力。同时,环保资金以应急为主,缺乏长期战略布局。
绿色金融机构参与不足。主要业务仍局限于限制高污企业和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上,未将绿色金融置于核心业务中,缺乏激励机制,对企业环保项目执行的审查较弱。
信息不对称。企业获取绿色贷款与其环保项目评估相挂钩,而企业可能隐瞒真实信息或提供虚假信息,使银行难以获得真实信息,造成银行开展绿色信贷存在风险。上市公司对污染的排放情况等披露不足、监测不足。
主要依赖于银行的绿色信贷,其它非银金融机构作用发挥不足,社会公众的参与力度也不够。绿色金融创新支持不足,中介服务机构例如律所、咨询公司等发展滞后,缺乏相关专业人才。
国际上处于滞后地位,在碳市场中议价能力弱,缺乏话语权。
五、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建议
(一)政府层面
完善的绿色金融法律制度,建立一套完整的引导绿色金融发展的法律体系,以便对企业进行激励和监督。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管理体制,明晰定位;给金融机构提供有效的信息联通机制。环保部门要统一量化标准,对企业进行监察;政府引导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绿色金融的投资力度。
(二)绿色金融机构
加强对绿色金融的认知程度,加大参与度;继续完善绿色信贷业务,在贷款和税收方面,对环境友好型企业进行优惠,对高污企业实施贷款利率上升和高税收政策;创新其他绿色金融产品,拓展绿色信贷以外的其他产品,拓宽环保资金渠道;发展碳交易市场;加强风险管理,让银行获取真实信息;建立绿色银行,将绿色金融发展具体化;加强对绿色金融人才的培养。
(三)企业
加大对环保的宣传力度,企业自身文化、价值观要与环保相契合;创新环保技术;自觉披露自身环保方面信息,不隐瞒不造假,坚持绿色环保发展。
(四)社会组织与公众
引导公众了解绿色金融的文化理念,让公众深入对绿色金融的理解,积极投入绿色金融的建设;建立公益、基金等第三方企业,带领公众加入到绿色金融的投资中来。
参考文献
[1]安伟.绿色金融的内涵、机理和实践初探[J].经济经纬,2008.
[2]邓翔.绿色金融研究述评[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2.
[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绿化中国金融体系”课题组;张承惠,谢孟哲,田辉,王刚.发展中国绿色金融的逻辑与框架[J].金融论坛,2016.
[4]李若愚.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J].财金{研,2016.
问题的提出
我国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作为“十二五”规划中的能源基地和资源深加工基地,对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带动了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一直以来的高排放、高能耗、高污染的资源利用方式,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温室气体排放量大,造成我国多地雾霾严重,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发展,而且使资源优势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也越来越弱,西部大部分地区面临着陷入“资源诅咒”陷阱的困境。但基于西部地区自然资源禀赋的特点以及新能源技术还不够完善、发达,以传统资源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难以大幅度改变。只有资源利用方式转变、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才能减轻环境压力。
目前西部地区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主要依靠地方政府实现,金融主体发展绿色金融以及企业资源利用方式转变的主动性不高,紧迫性不强。只有优化金融生态,综合利用经济、金融、政府、法律的手段,完善企业和金融主体的利益机制,才能充分调动企业技术创新和金融主体发展绿色金融的积极性,引导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大科技投入,鼓励技术创新,推动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因此,对西部金融生态与资源利用方式转变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二者之间产生作用的具体传导机制,提出优化金融生态的对策以加快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文献综述
(一)金融生态的概念
金融生态是一个仿生学的概念,它是由自然生态的概念引申而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2004年的“中国经济学50人论坛”上首次提出金融生态的概念,侧重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即生态学的角度来考察中国的金融环境问题,认为它是指法律、社会信用体系、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企业改革的进展及银企关系等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其中法律制度环境是金融生态环境的最主要构成要素。这种将金融生态等同于金融生态环境的观点,被称为“金融生态环境观”。李扬(2005)从自然生态系统推演出金融生态的概念,将金融生态理解为包括金融体系和外部环境两大部分且相互影响的动态平衡系统,其中外部环境包括经济、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金融体系由全部金融活动的参与者组成,包括金融资源的生产者(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消费者(企业、个人、政府)和分解者(中介、监管机构)。这种将金融体系与其外部环境以及二者间彼此依赖的关系视为一个动态系统,被称为“金融生态系统观”。
本文界定的金融生态概念属于“金融生态系统观”的范畴,它是指金融体系内部的各类主体、各种市场活动之间以及金融体系与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之间所形成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彼此依赖的执行一定调节功能的生态系统。金融生态理论的提出表明,金融业不仅只是单纯依靠提供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金融工具获得生存和发展,它的运行发展更广泛地依赖于金融活动发生区域的经济、政治、文化、法制等基本环境。
(二)金融生态与绿色金融、生态金融的关系
胡春生(2012)认为绿色金融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金融业如何促进环境保护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指出绿色金融的作用主要是引导资金流向节约资源技术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引导企业生产注重绿色环保,引导消费者形成绿色消费理念。其二是指金融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明确金融业要避免注重短期利益的过度投机行为。杨喜光、何梅(2012)认为生态金融等同于绿色金融,并强调与金融生态的区别,指出生态金融是一种将金融发展和环境保护相结合的经济发展形式,而金融生态是指金融机构在良好的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微观制度环境和宏观制度环境的保障下持续健康运行。笔者同意绿色金融等同于生态金融的观点。
金融生态与绿色金融、生态金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都与金融有关,但金融生态是将整个社会环境包括金融体系在内视为一个生态系统,以生态系统平衡促进金融业的发展,而绿色金融、生态金融则是金融主体在运行中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对环保产业给予更多的金融支持,注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促进自身的发展,但不强调金融主体如何在整个社会环境中的发展。
(三)金融生态与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关系的文献回顾
目前有关金融生态与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关系的研究还较少,国内学者林晶、智叶青(2013)以北京市为例论述了金融生态对产业结构的作用机理,通过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得出金融生态对产业升级有显著影响的结论。高欣(2011)通过相关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认为碳排放量与金融生态系统中的内部调节指标和金融生态环境指标有较大的相关性,内部调节指标与碳排放量形成了良性循环。国外学者Artur Tamazian等(2009)对金砖四国的金融和环境进行实证研究,认为金融发展与CO2人均排放量下降相关,特别是资本市场和银行部门的发展以及更高水平的外国直接投资有助于实现更低的CO2人均排放量。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金融生态与产业升级、碳排放、实体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探索,尝试将金融生态与其他领域的结合,而国外学者的研究重点则是有关金融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本文从优化西部金融生态的角度研究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及作用路径,从理论上探索金融生态的优化如何促进绿色金融发展,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资金并打通资金融通渠道,以技术创新推动资源利用方式转变,以及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反过来如何促进金融生态的优化。
优化金融生态促进西部资源利用方式转变的对策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稳定发展经济
西部只有坚定的发展经济,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交易成本降低,才能扩大金融活动的规模,发挥金融的服务功能和中介功能。同时,随着西部人均收入的提高和社会资本的积累,才能使金融发挥资源配置功能,投资资源利用技术创新的项目,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经济发展还将增强金融业的抗风险能力,促进金融主体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绿色衍生工具,有效规避、分散和化解绿色金融运行的市场风险。同时也将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投身于西部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绿色金融业务。因此,西部地区要立足资源优势,并变资源优势为资源利用优势,对资源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形成资源利用的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要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为目标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技术产业,以信息化和技术创新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夯实经济增长的基础。
(二)政府监管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在优化金融生态的初期,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应该以战略性的眼光为指导,发挥政府全局性的协调组织职能,使金融、司法、统计等相关部门职责明确,精诚合作,完善西部金融生态建设工作机制,对金融生态建设做出具体规划。另一方面,要从利率优惠和信用担保等方面, 制定出面向高新技术创新项目的金融制度,通过财政政策发挥政策性资金的作用,完善金融主体发展绿色金融的利益补偿机制,激发金融主体发展绿色金融的积极性,引导金融资源向高新技术产业的流动,以技术创新驱动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
长期来看,应逐渐减弱“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完善金融主体破产退出机制,杜绝以发展绿色金融为由而享受政策照顾的侥幸心理,促使金融主体不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完善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最终使绿色的高新技术产业更容易享受到优惠、全面、多种类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大大推动资源利用方式向更高技术含量、更加新型的方式转变。
(三)加强金融主体自身建设并完善金融体系
一方面,金融主体应加强内部管理和控制,强化风险意识,提高风险应对能力,同时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创新金融产品,满足西部地区各个行业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对金融资源的需求;还应建立发展绿色金融的配套制度,从环境风险评估、合规检查、风险预警机制等方面加强管理和创新,促进绿色金融的长足发展,建立与转变资源利用方式的长期良性循环。
另一方面,金融监管部门要打破国有银行垄断资本形成的格局,吸引非国有银行积极在西部投资开发,降低银行在西部设立分支机构的准入条件;鼓励发展地方性金融机构、民营金融成分,加快区域性证券市场和产权交易中心的培育;发展西部债券市场,对有利于转变资源利用方式的高新技术投资项目可以直接发行项目债券筹集资金;设立绿色产业的投资基金,还应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开发多种绿色金融衍生工具。通过金融体系的完善,便于充分利用社会闲散资金和各种金融资源,解决高新技术创新资金短缺的问题。
(四)加强法制建设并完善相关法律
一要制定有关金融生态建设的法律,完善现行的信息披露、会计准则、外部审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二要适时出台发展绿色金融的法律法规,并不断修改完善,使发展绿色金融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特别是要加快以完善金融产权为核心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 促进现代金融企业的形成和发展。同时,金融主体也要制定符合绿色金融发展相应的业务操作规程。三要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对于违反金融法律的行为,要进行严厉惩罚,保障债权人、投资人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的竞争环境,将发展绿色金融的风险降到最低。通过法律法规切实保护金融资源,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为技术创新提供资金保障,加快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
总之,优化金融生态,推动金融业的发展,为发展绿色金融提供基础条件和外部环境,打通资金流向高新技术产业的渠道,推动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这是一项繁重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不断适时调整的、长期的过程,需要从经济、政府、金融、法制等相关层面入手,长期不懈的相互配合,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逐步实现西部金融生态与转变资源利用方式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周小川.完善法律制度,改善金融生态[N].金融时报,2004-12
2.李扬.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研究―初步分析[J].福建金融,2005(7)
3.胡春生.绿色金融:将可持续发展内生化的新经济发展方式[J].改革与战略,2012,28(2)
4.杨喜光,何梅.我国构建生态金融体系探究[J].商业时代,2012(14)
5.林晶,智叶青.金融生态环境对产业升级的影响―以北京市为例[J].云南社会科学,2013(1)
丽泽金融商务区建设全面提速
驱车驶入丽泽路,路南刚刚拆迁平整完的土地,给人无限遐想空间。未来5年,这片土地将崛起首都新的金融商务区。
“丽泽金融商务区目前的发展势头良好,势必成为首都金融产业发展的新高地!”丰台区区委书记李超钢对丽泽商务区的建设前景满怀期待。
就在不久前,丽泽金融商务区示范区土地在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网站上市预告,这标志着二、三环内最后一块黄金宝地正式供地。据了解,此次上市的土地是该商务区第一个实现供地的地块,首次挂牌的地块为其核心区的三宗地块,规划总建筑面积约23.04万平方米。
这仅是丽泽金融商务区提速“十二五”建设的一个序曲。预计“十二五”末,丽泽金融商务区将初具规模。
据悉,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将丽泽定位为4个高端产业新区之一,并指明了它的发展定位:“引导金融信息咨询、文化金融、新兴金融机构及商务总部等要素聚集,强化要素交易功能,形成比较优良的新型金融业发展的商务环境,打造具有全国辐射力的新型金融功能区。”
“要素交易”的独特定位,将使丽泽金融商务区区别于金融街、CBD,从而实现错位发展。随着国家金融信息大厦成功奠基,新华社金融信息交易所、北京新发地农产品电子交易中心相继设立,要素市场正在蓬勃发展。中国金融出版社和金融时报社等金融文化机构的集聚,让区内的金融文化氛围日渐浓厚。未来,丽泽将主要吸引符合功能区定位的大型金融机构和中小金融机构入驻。
决策者还清晰地认识到,良好的宜居环境是引凤筑巢的前提。环境改善了,招商引资才能做实。
丽泽路南侧完成土地一级开发,路北完成纪家庙等回迁房建设;地铁9号线、10号线二期、14号线、16号线通车,柳村路、丽泽路、莲花河路等城市主次干路相继完工;北区建成3座变电站和污水处理厂,水、电、气、热等同步引进;治理丰草河河道、建设莲花河滨河公园、修缮金中都遗址公园、修建贯穿南北的景观带……整个商务区将变得更绿、更美、更加便利。
丰台科技园强势“东进西扩”
去年底,丰台科技园区东区8块土地集中上市,该园区“东进西扩”步伐迈出一大步。作为丰台重点功能区之一,“十二五”期间,丰台科技园区将全面拓展产业发展的新空间。
轨道交通和航天军工,将成为丰台科技园主打的两张王牌。
作为北京最重要的铁路枢纽,坐落于丰台的北京西站、北京南站早已享誉全国。独有的产业特色和发展优势,也使丰台成为全国重要的轨道交通产业聚集区。丰台科技园以总部聚集型经济模式聚集了一大批国内重点轨道交通企业。据有关负责人介绍,预计今后3至5年内,园区轨道交通产业集群骨干企业将达到300家,总收入达到120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30%以上;上缴税费30亿元,年增长速度20%以上;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特大型跨国企业达到1至3家;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大型企业达到10家;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50家。
“十二五”时期,以北京国家轨道交通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为依托,园区将建设轨道交通的研发中心、总装中心、技术服务中心和高端生产基地。今年,科技园将完成东区三期土地上市,积极争取军工和轨道交通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实现开复工面积100万平方米。
驻区航天一院、二院、三院以及兵器工业集团的科技资源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形成航天军工上下游配套的相关总部企业在园区集聚的发展态势。用高新技术来提升传统制造业,增强大型成套设备的设计、开发、制造能力,实现军民两用技术的良性互动。
未来,在丰台科技园,科技不但是区域经济腾飞的动力,还会使城市生活更美好。绿色智能交通体系逐步完善,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将有更大活动空间;园区全面推广绿色节能体系,引入中水回用、雨洪利用;信息网络建设方面,将探索物联网、三网融合等技术,实现处处可高速无线上网。
园博会扮靓绿色生态发展带
2013年第九届园博会落址丰台,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又一难得机遇。建成后的园博会园区将成为当代园林建设科技水平和艺术成就的示范区、具有国际水准的低碳绿色生态试验区,成为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目前,园博会总体工作已基本完成前期准备阶段的各项任务,并全面转入建设启动阶段。
1月6日,永定河生态发展新区展示中心破土动工。这个位于永定河西岸、晓月公园入口处的展示中心,占地1.2公顷,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将主要用于展示园博会及永定河生态文化新区的规划设计成果。中心地上分为两层,层高各为8米。设有历史文化沿革及文化古韵、永定河文化生态新区沙盘、园博会等展区。为体现“生态、绿色”的主题,整个展示中心总体节能率将达到70%。
1 项目概况
江苏天骏金融服务中心,地处花桥商务城核心区茅巷滩周边中心区域,基地北侧边界沿湖滨呈弧状地形,西侧紧邻中心路,整体沿商务区中轴线与另一地块中心对称,成为该区域的地段及形象中心。中心湖景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品质,使地段极具升值潜力,积聚周边人气并形成积聚效应。人聚则财聚,财聚则商起,中心区地标与门户成鼎力之势,形成一个稳定的金融内核,提升了区域的金融价值。
2 总体定位
秉承“藏风,聚气,水为上”的设计特点,并充分考虑基地建筑造型与城市的关系,通过金融产品展示及撮合交易中心、金融信息多媒体制作和基地、金融家俱乐部、商务办公、商务酒店、会议展览中心等高端特色业态及配套功能的打造,将项目建设成具有特色的“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运营模式”,打造区域金融形象地标。
3 总体设计
项目以充分利用土地、充分地块潜力和商业价值为准则,并前瞻性的满足目前及未来市场发展需求,将江苏天骏金融服务中心打造成为茅港滩周边中心区域的标志性建筑。
基地的总体设计形式简洁,功能分区明确,空间动线组织有序,总体造型极具标志性,为将来全新城市地标形象的打造奠定了基础。在注重建筑造型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地形,与周边城市环境形成良好的呼应,我们为避免高层建筑对城市街道的压抑感,将塔楼布置于基地南侧,并呈放射状向北延伸,高层区双塔的形式,削弱了建筑总体体量,强调了建筑竖向感觉,提升了空间层次。
4 设计特色
城市设计与建筑形态紧密结合,将本项目完美的融入城市之中,使之成为城市发展过程的里程碑。规划设计在满足基地容积率、建筑密度与绿化率等指标的基础之上,通过垂直分布各类功能,立体绿化等手段节约了用地,改善了城市环境与建筑内部空间感受。在建筑设计中,通过对细节的把握,提高了各种空间的舒适度与功能的适应性,从而达成一站式综合服务的设计目标。
4.1 城市名片——打造城市地标
位于城市重要地段的建筑,其形象与体量无不对城市形象产生影响。目前基地周边的城市肌理相对均质而平淡,缺乏显著的城市标示,未来江苏天骏金融服务中心将不仅是城市的地标建筑,更是城市面貌与精神的铭牌。
4.2 垂直社区——体验新都市生活
城市核心地段寸土寸金,拥挤的建筑,绿色的缺失,环境的恶化,使得土地价值在无形中流失。如何实现城市核心地块土地价值的最大化?我们提出了“垂直社区”的理念。通过这个策略,将办公、商业、服务、绿化等水平分布的因素,在建筑中竖向展开,从而使人们既能享受到城市的繁华,又能使绿色触手可及,体验新型都市生活。
垂直社区流线分布
设计将商业人流、办公人流以及交易中心人流与进入基地的车流完全分开,通过分别组织竖向交通与水平交通,分离了办公人流与商业人流,减少相互干扰,动静皆宜。
垂直社区功能分布
建筑作为一个“社区”,自上而下分为金融家俱乐部、商务办公、公寓式酒店、金融超市、会议展示中心、金融信息多媒体化制作和基地、配套商业七部分,业态多样,功能完善。
垂直社区立体绿化
垂直社区通过引入“城市绿洲”的设计主题,在裙房屋顶开辟空中花园,提供一片可以触摸的绿色,于繁华之间享受无限清幽。各种庭院形成的立体绿化体系使生活空间充满绿色,塔楼顶部金融家俱乐部亦为用户带来不同感官的都市体验,一定程度上填充了人们对绿色的渴望与需求。
4.3 楼宇经济——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运营模式中心
项目以金融和商务为依托,配合完善的功能配套,通过“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中心”的打造,汇聚了大量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实现了高价位上的土地再开发,创造了更可观的利润空间,财富效应显著,同时也带动了周边的企业集聚发展,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加快了经济结构的优化。通过不断提升城区的服务功能和带动作用,城市的投资环境也大大改善,“楼宇经济”效果显著,城市品位和档次得到大幅提升。
5 建筑及节能环保设计
5.1 造型设计
基地位于景观湖滨,设计以横向线条为主,通过层层进退关系,沿湖向南逐渐退台形成缓坡的曲线,减少对商务大道的压迫感同时呼应湖景,意寓山的形象,形成依山傍水、藏风聚气的集聚效应空间,谱写“高山流水”的新乐章。
整座建筑外型立体现代,外墙材料以浅色石材为主,流线型的立面风格将建筑与城市、景观相互融合,成为有机的一体;层层退台的造型利于打造多功能景观及活动平台,增加垂直的室外空间体验,足不出户即可享受真正的户外运动,伴着优美的优越景观资源,体验高档次的办公及生活条件。
5.2 节能环保设计
江苏天骏金融服务中心,是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基地内地面使用砖块铺地,可使地面软质化,改善局部小环境并保持地下水循环平衡;
建筑南北布局,有利于自然采光和通风,遮阳板、百叶等遮阳系统的安置,既能调节阳光的直射,保温隔热降噪,又能调光通风防风防尘;
建立商业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补充的金融机构体系。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机构体系。加快商业性金融机构改革,优化国有金融机构股权结构;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形成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良好的制度环境。
二、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建设多元化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立多层次金融市场,促进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协调发展。积极培育公开透明、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杠杆率。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显著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的比重,在化解高杠杆率风险的同时实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开发符合创新需求的金融服务,推进股票和债券发行交易制度改革,推进高收益债券及股债相结合的融资方式。完善多层次股权融资市场。以合格机构投资者和场外市场为主建设多层次债券市场体系。
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绿色金融体系。通过创新性金融制度安排,引导和激励更多社会资金投资于环保、节能、清洁能源、清洁交通等绿色产业。积极引导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绿色信贷机制,充分发挥金融市场支持绿色融资的功能。通过绿色金融再贷款、财政对绿色贷款的贴息和担保、对商业银行进行绿色评级等手段,鼓励发展绿色信贷、绿色信贷等产品,创新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投融资机制,发展交易市场。设立绿色产业基金。
中图分类号:F832.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11)08-0040-03
一、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概况
2010年10月20日,河北省政府《关于加快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10月22日在廊坊召开加快推进环首都经济圈建设工作会议,标志着环首都经济圈概念正式提出并启动。2011年初调整为“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简称“十四县、一圈、四区、六基地”。十四县指毗邻北京的涿州、涞水、涿鹿、怀来、赤城、丰宁、滦平、三河、大厂、香河、广阳、安次、固安、兴隆等十四个县市区;一圈是指以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四区是指建设高层次人才创业区、科技成果孵化区、新兴产业示范区和现代物流区;六基地是指养老、健身、休闲、观光、有机蔬菜以及宜居生活基地。绿色是指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主要经济指标比2010年翻两番,地区生产总值由1196亿元达到4784亿元,财政收入由200亿元达到800亿元,社会融资总量年均增速20%以上,直接融资占比达到50%以上,金融机构存贷比年均提高5%以上,城区总人口由165万人达到300万人,城镇化率由33%上升到60%。2020年,主要经济指标比2015年再翻一番,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568亿元,全部财政收入达到1600亿元,城区总人口达到40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0%。
二、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理论基础及区域合作分析
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理论基础缘于都市圈理论。都市圈(megalopolis)概念最早由法国地理学家戈德曼于1957年提出,他认为都市圈的基础功能是汇集人口、资金、物资、信息、观念等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要素,主宰整个国家经济、贸易、金融、通信、文化等方面的主要活动和发展政策的制定,甚至影响全球经济活动。1988年都市圈概念被引入我国。高汝熹(1990)认为都市经济圈是以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为中心,通过经济辐射和经济吸引,带动周围城市和农村,以形成统一的生产和流通经济网络。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正式提出“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深化区域合作。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
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1965)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倒U型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自由发展阶段,资源丰富的区域优先得到发展,区域内部发展差距不断拉大;第二阶段为被动合作阶段,区域资源聚集过剩,各经济实体差距不再扩大。又由于优势地区活动成本提高,各实体间被动寻求合作;第三阶段为充分合作阶段,区域之间贸易壁垒被打破,资源开始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地区差异逐步减小,逐渐实现一体化发展。
目前,环首都绿色经济圈金融发展正处于倒U型轨道。北京是全国的金融管理核心区、资金清算中心及国内金融机构总部聚集地,聚集着全国金融业60%的金融资产。长期以来北京与周边地区的关系一直是聚集效应大于扩散效应。但是,随着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北京与周边地区开始出现合作意向。在河北省提出建设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同时,北京也主动提出要转变观念、加强辐射,努力打造首都经济圈,即从过去注重功能集聚特向功能疏解辐射转变,从强调外省市保障北京向主动为外省市提供服务转变,从强调服务首都向服务区域、服务全国转变,并重点在金融资本、生产服务、科技、信息等八个方面加强区域辐射。该合作发展过程可通过博弈理论作进一步分析。
模型中存在两个均衡解(合作,合作)、(不合作,不合作)。在第一阶段,如果双方均选择合作,双方收益都会达到最大。但是这一阶段处于无序竞争状态,尤其是发达地区缺乏合作积极性。此时,b>a>d>e>h>g>c=f=0。理性双方为保证自己收益不为0,最后均选择不合作,达到(不合作,不合作)均衡点。2010年以来,首都经济圈发展开始步入第二阶段,合作收益逐渐增大。在博弈矩阵中,abcf值逐渐变大,degh值逐渐减小。当c>g时,无论B采取哪种策略,合作都是A的最优策略。当f>h时,无论A采取哪种策略,合作都是B的最优策略。因此,这一阶段双方均会被动的采取合作策略,而达到(合作,合作)均衡点。这也正是河北省与北京市同时提出首都经济圈建设的内在动因。
三、环首都绿色经济圈金融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及现实基础
经济发展,金融先行,金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拉力与推力。经济协作必须以统一的、开放的金融体系为基本前提。发展壮大金融产业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金融具有资本积累效应与资本配置效率。金融发展可以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本积累,提高投融资水平,并决定着投融资的效率。二是金融能够促进技术进步,吸引优秀人才。金融通过将资金配置到生产效率最高的项目中去,提高技术进步率。同时,金融业是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对人力资本的集聚效应明显。三是金融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金融业的发展直接体现为金融业的产出较大,在统计核算中不仅表现为GDP的扩大,同样表现为第三产业增长加快、比重增大、结构优化。
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内金融产业虽然存在业态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但已经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如《关于河北省金融支持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发展的意见》已经出台,河北省政府已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了3500亿元的环首都开发性金融工作协议。以廊坊为例,为促进京冀经济金融一体化发展,在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深化金融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实践。一是制定出台了《廊坊市加快金融后台服务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措施。二是河北省“中国北方金融产业后台服务基地(A区)”在廊坊正式挂牌。主要建设外包人才培育基地、创业大厦、软件大厦、数据处理中心、呼叫转移中心、清算中心、信用卡中心、灾备中心及与其相关的高科技配套产业。现已有9个项目签约总投资500多亿元。三是打造国家级金融休闲商务中心。2011年3月廊和坊金融街项目开盘,该项目定位为国家级金融CBD,旨在搭建银企平台,助推金融创新,打造以金融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集群和现代金融业基地。四是加快推进信贷结算一体化。京津廊跨区域票据自动清分系统以及冀(廊坊)新版支票,在全国首开跨区域流通先河。2011年4月22日,国内首例跨区域的旅游金融创新产品“京津冀旅游一卡通”在廊坊首发。
四、环首都绿色经济圈金融产业发展定位
在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建设中,金融业具有双重属性,既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又要实现产业自身发展壮大。发展目标是以北京金融街为中心,打造环首都金融产业聚集带,最终形成京冀金融合作共同体。基于此,金融产业发展应定位于四个方面:
(一)定位于金融产业发展高地
一是以首都经济圈为依托,建设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多样化的金融组织体系、一体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创建具有区域金融决策中心、监管中心、信息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等功能的金融卫星城市。二是建立开放的资本市场,以私募股权基金为主体,发起各类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和公司债券,加快环首都银行、基金、保险、期货公司建设,不断开辟新的融资渠道。三是建设金融产业聚集服务区。以廊坊金融街为平台,通过为集中在京津两地的金融家提供会议、培训、休闲服务,推动金融休闲产业大发展。
(二)定位于金融资源聚集洼地
做强现有金融机构,支持国家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及邮政储蓄银行深化改革,发挥银行业的领军作用;实施“引银入圈”的工程,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银行、证券、保险企业到经济圈设立总部、分支机构或法人外资机构;加快金融人才的聚集。实施人才安居工程,为高层次人才来经济圈创业提供优质服务。
(三)定位于金融后台服务基地
金融后台是与金融机构直接经营活动相对分离,并为其提供服务与支撑的部门,如研发中心、银行卡中心、呼叫中心、数据灾备中心等。近年来,金融业前后台分离已成趋势。独特的区位优势将使得环首都经济圈成为国内外金融机构后台外包理想之地,加快建设金融后台服务中心有助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并提高金融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
(四)定位于金融体系创新园地
一是推进金融业态创新。加快推进产融结合,大力推进科技金融创新,积极开展汽车金融、物流金融等新型金融业态。二是推进金融机构创新。发展壮大非银行金融机构,成立由政府主导、民营资本参与的本土化股权投资基金。三是推进金融产品创新。积极探索新型担保方式,积极研发新型金融产品,积极开办新型金融业务。力争发展成为金融组织创新试验区,金融新产品研发基地、金融新业务展示中心。
五、环首都绿色经济圈金融产业发展路径选择
要按照既有定位,实现建设环首都金融产业聚集带、打造京冀金融合作共同体的发展目标,必须针对区域特点,选择有效的金融产业发展路径。
目前,国际上金融产业集聚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原发型金融产业集聚模式。其前提是区域经济范围内已经形成了专业化市场,可以为金融企业提供一系列成熟稳定的交易条件和信息,从而使金融企业最终在该地域内稳定下来。这种模式必须经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孵化演变,其典型代表是伦敦。另一种是政府主导型的嵌入式金融产业集聚模式。该模式主要依赖政府的相关扶持性产业政策,由政府进行战略布局,对具有金融产业集聚潜力的城市,并给予相当宽松灵活的产业政策进行发展配套。这种模式充分把握了金融产业所具有的超前先导作用,利用其在经济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和特殊的传导机制,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刺激需求。新加坡面积仅707平方公里、人口400多万,用了二十年时间就聚集了世界上140多家大型银行,是政府主导型产业集聚的成功例证。
由于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经济金融基础较弱,不具备依靠经济发展来循序渐进完善金融体系的时间和空间,惟有依靠政府力量加快金融产业现代化进程,通过金融产业聚集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因此,环首都绿色经济圈金融产业发展应借鉴新加坡经验,选择政府主导型金融产业集聚模式。充分发挥河北省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设计规划和政策支持,加强金融基础设施投资,积极吸引中外资金融机构入驻,形成金融产业集聚雏形,带动金融市场发展。再通过金融产业的上下游联系,促进经济跨越发展。进而催生出对金融产业的新需求,巩固集聚效果,加深集聚程度,扩大集聚规模。重点应抓好八个方面:一要建立强有力的省部级金融发展协调机制。二要科学制订高端的金融产业规划。三要全方位利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四要强力打造坚实厚重的经济基础。五要制定实施非常优惠的财税扶持政策。六要建立健全高度发达的交通、通信体系。七要吸引储备充足的高素质金融人才。八要建设打造高标准的金融生态环境。
课题组组长:万重山
3月1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了《关于开展绿色公司债券试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以积极引导交易所债券市场支持绿色产业,助力绿色发展。
马骏认为,2016年中国绿色债券发行规模有望实现3000亿元,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
首单非金融企业绿色债券落地
继上证所《通知》仅半月有余,国内首单非金融企业绿色债券已经成功发行。
4月7日,由国家开发银行主承销的协合风电投资有限公司发行(以下简称“协合风电”)2亿元中期票据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该期债券期限为3年,票面利率6.2%,募集资金将全部投向绿色项目建设。
这是国内首单按照国际惯例,由独立第三方机构鉴证的非金融企业绿色债券。本期债券的成功发行,意味着继绿色贷款、绿色金融债之后,我国绿色金融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不仅满足了企业绿色融资需求,也丰富了通过金融创新服务绿色新经济的手段。
绿色债券是近年来国际上新兴的债券品种,主要为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等绿色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就全球而言,近年来国际绿色债券市场规模迅速膨胀,已经从2010年的18亿美元发展到2015年的300余亿美元。
发行人涵盖政府、多边开发机构、银行和企业等。随着债券发行人和品种逐步多样化,绿色债券投资者队伍也迅速扩大,高盛、黑石、苏黎世保险等全球知名资产管理机构、巴西和德国等中央银行,以及部分养老基金、知名企业和零售类投资者纷纷加入其中。
“顾名思义,首先钱必须投向绿色。”华创证券分析师周冠南向《中国经济信息》记者分析了绿色债券与普通债券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募集资金投向必须是符合监管标准的绿色项目;二是专款专用,设立专门的资金监管账户,确保资金全部用于绿色项目,包括项目建设、偿还项目贷款和补充项目营运资金等;三是信息披露严格,绿色债券信息披露要求更高,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据国家开发银行资金局负责人介绍,本期债券严格对标,以确保符合绿色标准。在项目筛选上,对照央行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15版)》,从项目类型、转化率及衰减率等技术标准、项目环境影响评估及批复、污染防治和控制、职业健康及劳工环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风险分析等方面进行评估和筛选。
协合风电在国开行事先开设资金专户,专项用于归集和管理募集资金,以确保发债资金专门用于上述项目建设,防范资金挪用风险。
在现有普通债券信息披露基础上,按照半年频度披露募集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建设运营情况等,披露频率甚至高于“一年一披露”的国际标准。
业内人士普遍将此视为继银行试水后,非金融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的落地,认为是2016年完善绿色金融发展体系的良好开端。
第三方认证机制亟待建设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估测,中国绿色产业的年投资资金需求在2万亿元人民币以上,而财政资源只能满足10%至15%的绿色投资需求。这意味着,我国的绿色企业融资仍有1.7万亿至1.8万亿元的资金缺口,需要大量的社会资本投入。
2015年,上交所完成发行上市的支持绿色环保行业的公司债券和资产支持证券共24单,融资总额250亿元人民币,募集资金直接投向工业节能、生物质资源回收利用、分布式能源、水力发电、林业开发等国家政策支持的绿色行业。
去年12月,央行了关于绿色金融债券的公告,建立了一个绿色债券市场,对银行绿色贷款进行补充。中国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全国性绿色债券发行指导意见的国家。
进入2016年后,绿色债券在中国的发展势头十分迅猛。2016年1月,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申请的总额达1000亿元人民币的绿色金融债发行计划已经得到批准,两家银行已经发行了总额为300亿元的绿色金融债。
此外,青岛银行也公布了80亿元绿色金融债的发行计划。如今,有了协和风电的先导,一些非金融企业也在积极准备发行绿色债券。
在“第八届(2016年)两会绿色债券、绿色金融、绿色发展座谈会”上,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王忠民从雾霾治理的经济成本和政府的职能定位等角度建议,绿色交易市场亟需政府做好标准制定和严格执法。
目前来看,绿色债券融资规模、市场潜力都很大。除了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债,政策性银行绿色债券、地方债、货币市场、不良资产处置等领域都有巨大的绿色融资空间。
在环境资源越来越成为限制我国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条件下,企业绿色债券可能为绿色项目打开新的低成本融资渠道。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董小君对《中国经济信息》记者分析了绿色债券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既可以加大绿色产品和服务供给,又可以为项目所在地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推进经济绿色化、发展低碳环保产业无疑是个利好。”
当下,马骏担心的是,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刚刚启动,缺乏专业且有经验的绿色债券第三方认证和评级机构。
“如果不能保证在市场上的绿债是真正的绿债,那未来这个信用会丧失。真正的信用企业不会发绿债,融资功能就不能得到保证,所以保证发行绿色债券的企业真正把所募集资金投入到绿色项目,这是非常重要的。”马骏希望看到对所有的债券都要做绿色化评级。
而事实上,在我国目前的绿色债券发行实践中,绿色债券第三方认证机制尚未真正建立,绿色信用评级也处于探索中,绿色投资者群体也还在培育期。
“预计未来两三年内在绿色债券募集资金使用和最终管理,以及信息披露等方面,相关的准则和实践模式将趋于标准化、具体化。”第三方认证机构代表、毕马威华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何琪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说。
二、金融助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
从国际范围来看,制造业继续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梯度转移,新一轮的产业分工和产业转移为发展中国家加快工业化进程、升级产业结构提供了机遇。国内一直存在的产业结构失衡也迫使我们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到这个阶段,产业的换代升级成为必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节能减排,防治污染,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国际上,金融助推产业调整升级的成功例子有许多,韩国在这方面有好的经验。20世纪70年代,韩国确立了钢铁、汽车等十大战略产业,政府通过直接控制金融业进行筹资。80年代以后,韩国确立了“科技立国”的战略,重点发展电子和电器工业,政府通过利率和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银行和民间资本加大对高技术产业的支持。进入21世纪,卢武铉总统提出“第二次科技立国”,包括利用银行业在内的多渠道资金,组织成立了科技种子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为实现自主创新构建了有力的金融支持平台。纵观韩国产业升级换代的整个历程,在这么短的时间能成功实现三次转型升级,产业结构由高能耗高污染到高科技低排放,金融服务和创新的及时跟进至关重要。一般来说,传统产业是相对于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等新兴工业而言的,主要包括钢铁、煤炭、电力、建筑、汽车、纺织、轻工、造船等工业。“十二五”时期,中国传统产业的绿色改造还非常艰巨,其关键是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理念指导下,依靠技术进步,在提高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水平和产品质量的同时,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产业的升级换代主要包括: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等传统流程工业中的节能减排、清洁生产、链接技术;机械制造、装备制造、交通工具制造、电子产品制造中的产品生态设计、节约制造以及废旧机电产品的再制造。还包括建筑的节能改造、新型建筑的生态设计和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等等。在这一过程中,中国金融业需要顺应传统产业换代升级的需求,提升金融服务的层次和功能,实现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良性互动,从以下几个方面起到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一是对传统产业中的企业进行技术升级改造提供资金支持。使信贷资金向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等领域倾斜。同时对“两高一剩”产业建立行业准入门槛,设立环保评判标准和细则,以便提高绿色信贷的操作性。对不符合绿色贷款标准的企业予以“一票否决”。针对传统产业升级改造过程中对技术依赖较高、资金需求大、可用抵押物少的特点,金融机构应积极创新贷款抵押方式,以技术专利、升级设备、存货、应收账款等作为传统产业升级改造贷款抵押物,开拓试行多家企业联保贷款模式。二是针对传统产业升级改造过程中需要采购大量设备的特点提供金融租赁服务。金融租赁是国外节能服务公司经常采用的融资模式和商务模式,既能有效地降低节能服务公司的资金负债率,又利于界定项目资产的归属。“十一五”期间一批金融租赁公司积极探索和尝试与节能服务公司合作节能项目的租赁业务,在建筑和工业领域都形成了成功案例,初步显现了金融租赁对节能服务市场的特殊功能。金融租赁在“十二五”期间有望成为节能服务行业的主要融资方法之一。三是针对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初期风险大、不确定性强的特点拓宽企业股权融资渠道。随着节能服务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核心竞争能力日益展现,获得风险投资和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将成为新的热点。因此,资本市场需要建立和完善制止高能耗、高污染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的体制与机制。通过立法明确证券发行和上市保荐机构的相关责任,并设立问责机制。四是针对农业产业化加大三农的融资规模。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绿色经济的重要内容。中国农村经济经历了否定之否定和螺旋式上升的多个发展阶段。为了尽快改变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并向两型社会过渡,农业生产走集约式、产业化和园区化的道路势在必行。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条件下,农业生产将逐步改变分散的、个体的生产方式,在更高的层次上向集体生产方式复归。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私人农场和“公司+农户”等农业产业化模式,实现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带动农民创业增收;其中的关键要义是节能环保、生产高效和产品符合健康的要求。为此,金融机构应当想方设法,借助土地流转等制度平台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将信贷、保险、信托、担保、租赁和新型中间业务等金融工具以不同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服务于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对安全、绿色和低碳的农产品生产及其深度开发提供再融资倾斜。
三、绿色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
除了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绿色产业的发展也是关系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核心内容。“十二五”时期,中国政府已经将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强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以及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六个方面谋划“十二五”时期中国的绿色发展。“十一五”期间,中国绿色产业取得了很大发展;在针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出的4万亿投资计划中,有2100亿投向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工程,带动全社会2万亿的投资。据预测,到2015年,绿色产业增加值将达5万亿元,相当于同期GDP的10%左右[3]。因此,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市场层面,中国绿色产业的发展都孕育着巨大的潜力。中国绿色产业的起步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1984年,中国环境保护工业协会成立,当时全国有近1000家生产环保设备的工厂。1988年,国务委员宋健提出了发展环保产业的问题,环保产业替代了环保工业,也成为了绿色产业的前身。90年代以来,环保产业的发展重点从以环保机械装备为核心向环境产品、环境服务和环境建设多领域、全方位方向发展。2009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达4525亿元,比2005年增长89.5%;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1.30%提高到2009年的1.33%。“十二五”期间,中国绿色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污水处理领域、大气污染治理领域、固体废物处理领域以及噪声与振动控制行业、环境监测仪器行业等其他相关产业。绿色产业的发展,包含大量新技术的开发和运用,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比如,环保节能产业投入大,投资回收期较长,传统的信贷审核方式难以满足环保节能产业的信贷需求。因此,金融支持绿色产业的发展,必须以金融创新作为驱动力。首先,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投资力度。发展绿色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鼓励保险公司、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机构投资者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投资力度。加快绿色产业风险投资的发展,引导风险投资与发展绿色产业所需要的科技资源相对接,将是否推动绿色产业发展纳入国有风险投资基金的考核,出台政策鼓励社保、保险等长期资金利用风险投资渠道进入绿色产业。其次,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以支持绿色产业。根据绿色产业的特点不断修订创业板的新股发行条件,推动绿色资源类企业和项目发行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直接融资产品。银行可通过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吸收大量中长期稳定资金,再以贷款或其他金融工具投资于一些周期长、规模大的以循环经济模式运营的环保型产业或生态工程项目;既可以解决环保型企业资金的不足,也可以优化其资产结构。再次,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市政公用绿色产业市场化改革。积极为BOT、BT、TOT等多种建设经营模式的绿色公用项目提供融资。该类建设经营模式大多牵涉到企业与政府间对项目的建设、运营和移交等方面,具有政府补贴或政府担保等特点,能够将企业的经营实力与政府的社会管理经验、政府的声誉有机地结合起来。金融机构对该类绿色项目发放贷款风险低,收益稳定。最后,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服务功能。鼓励大型商业银行加强对绿色产业的服务力度,建立能专门为绿色产业服务的专业性中小金融服务机构,激励担保机构为绿色产业的信贷进行担保,加快保险创新力度,推出针对绿色产业的专项保险产品等。我们应该看到,绿色产业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以各种方式与传统产业伴生成长。有可能是传统行业作为新兴产业供应链的一部分,嵌入新兴产业内部,如传统的玻璃制造业为光伏行业提供太阳能电池的玻璃基板。也有可能是传统产业为新兴产业提供依托,如传统的物流业对电子商务的支持。还有可能是传统产业凭借资金、销售网络的优势,搭建运营平台,使新兴产业与消费者实现对接,主导新兴产业的发展,如国家电网筹建的全国汽车充电站网络,就是对电动汽车行业的极大支撑。因此,走“新旧结合”的发展路径,也需要金融创新的支持。可以尝试研发嵌入期权等资本市场工具的信贷产品;可以与风险投资等直接投资机构合作开展业务;还可以与保险业合作,通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专项保险,创新风险分担和损失赔偿机制。可以说,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是支撑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两个轮子,两者缺一不可。